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境界的胡思亂想
2011/08/31 11:12:34瀏覽320|回應0|推薦6


常常很佩服一種人,不管什麼事他都不會氣憤、緊張、或猶疑,即便只有自己一人,一往如前,不被打敗。用簡單的詞來形容就是有境界。

但是在表面上做到不會氣憤、緊張、與猶疑,還算是容易的,只是這騙不了自己,心裡還是有疙瘩。

心中要對人事物不起漣漪,也不是不可能,要看事件的程度。舉個簡單的例子,相信大部分的大人不會跟小孩搶糖果吃,但是小孩子之間卻很容易搶糖果,而且對他們而言這是天大的事,搶輸了會哭很久。在糖果這件事來說,小孩子會感覺到大人太有境界了,竟然不會在乎糖果,不論是好不好或者有沒有都沒關係。大人則會覺得小孩子太好笑了,糖果有這麼重要嗎?當然,畢竟是過來人,大人還是可以理解小孩子的執著。

想想境界的『相』是”不在乎糖果”,那境界的『理』是指什麼?”大人心中有遠比糖果更值得介意的”!

世間很多事都是相不同,理相同。那是否表示,同理可知,境界高的人,他們心中有遠比發生在他們面前更重要的事?那究竟是什麼事?不討論自暴自棄的例子(畢竟我們要學習的是有境界的大人,不是搶不到糖果而死心的小孩)。

對於『功成名就』不在乎的人,他更在乎的可能是什麼?

對於『長生不死』不在乎的人,他更在乎的可能是什麼?

對於『絕色美女』不在乎的人,他更在乎的可能是什麼?

對於『萬貫家財』不在乎的人,他更在乎的可能是什麼?

而他又怎麼看待執著於此的行為?是否跟大人看小孩子搶糖果一樣?他想對這些人說什麼?是否跟大人想跟小孩子說的一樣?

有時候會覺得佛教的故事太不可理解。不論是割自己的肉給老鷹來救鴿子;或者當兔子跳到火裡,獻出自己的命,救又病又餓的旅人。單從慈悲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那從境界來看是不是合理多了?假設境界是可提升的!

如果肉都可以給,命都可以捨,甚至做到這些了還被笑被罵,都沒關係。那失去金銀珠寶,千古罵名的痛,基本上就輕的感覺不到了。所以修行的人不斷的找些讓自己痛苦然後再從中解脫的事來做,以便不斷提昇境界。

問題是什麼會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呢?追求這種境界突破的意義又是什麼?

常常看到電影裡有些英雄人物扛著世界和平的責任,在一陣緊張痛苦的試煉之後,終於筋疲力竭的達成任務,世界保持著和平,凡人此時可能在睡夢中毫無所悉,想想都覺得還是當凡人比較幸福,不需要煩惱這些。是這樣嗎?依稀有種感覺,終極的解脫,似乎是境界的極至,將無可煩惱。也就不緣起任何『苦』。只要不到達這個極至就會有一種苦是在我們的境界之上,使我們逃脫不了。

問題來了,如果境界提升可以像人的長大,自然脫離糖果的執著。佛教裡人又有無限生命可以輪迴,應該只存在進化而無退化,涅盤也該是一件自然可以達到的境地,不是嗎?但是涅盤是件為而可為的事嗎?

因此爭糖果,這件事的本質,除了糖果的追求,因長大而變成錢的追求,或者其他東西,而使得糖果變的不重要。『爭』的心理,其實沒因為長大而消失。境界也不是單純的改變追求的標的而提升,『爭』的心理是怎麼消失的呢?『爭』是從有限中去求取,人無則我有。境界則是跟他人無關的,是自我要求,不會人有則我無

更深入的想『爭』的標的是會遇到極限,糖果也不是因為轉移到『錢』,而不受注意,而是透過『擁有的過程』而不再重要。當人長大,糖果因為容易擁有,而不需要爭。人因而嚮往其他的,比如名聲、權力、錢。直到競爭者越來越強,所能得的越來越難。

那些境界很高的為何值得佩服?

他要嘛差一點,曾經爭得了比眼前的人事物更偉大更豐富更有價值的,因而不在乎。在佛教中講究親證,也就是說至少在每個境界中,爭贏一次,而不沉溺其中。否則那種不在乎也不過是消極的不願面對而已。

另一種更高明,就是看破了『爭』的本質。凡有形就有極限,因此所有可以展現爭的標的,最後都會呈現重複的規律性。假若已達這個境界,他除了從無形的內心自求提升還能如何?另外對他而言這個世界還有待的價值嗎?除非是為了救人脫離苦海!(我猜!)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samray&aid=5598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