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19 21:56:15瀏覽3217|回應0|推薦3 | |
讀完這本蠻厚的小說了。劇情大綱,上網查維基百科就有了,傻蛋就跳過了,只寫讀書心得囉。 怎麼說呢,十九世紀末期的俄國社會,並不會離我們現代社會很遠呢。當然,還是有一點不一樣,主角列文曾經就這樣疑問過,農民那樣辛苦的工作,也就幾十盧布,而他們貴族做同樣勞累的事,收入卻是幾千盧布,這樣社會怎麼能維持得下去? 對,那個時代,貴族才是主角,大概是吧。平民階級,多半是剛剛被解放的農奴吧。列文就很苦惱,只要他不親自盯著,下面他雇用來的人,就會用偷懶又隨便的方式工作,搞得一團亂。貴族和平民確實是不一樣的兩個階級,不一樣的人。貴族裡面,也有人奉行高貴仁慈,重視榮譽,積極參與公共事業,也有人只是參加社交場合縱情享受,負債過日子的。這個故事的主要橋段,也就是安娜和沃倫斯基的,嗯,不倫戀吧,其實讀起來,這兩個人,相對於其他角色,並不會讓人覺得討厭。在車站發生意外,有平民慘死在火車車軌下,剛好碰上了,他很慷慨的把手上的幾百盧布送給死者的家屬作撫卹,這也不是為了面子什麼的吧,就是單純的惻隱之心吧。乃至安娜的關係被他老公知道了,他也是很天真的期待對方來找他為了愛情而決鬥,安娜他那個老公,那個只有事業心又信仰虔誠的卡列寧,卻是用不離婚,只要他們斷絕不倫關係就好,相比起來,卡列寧更愛自己,而這一對悲劇情侶才更愛彼此。很奇怪,看到那個卡列寧,不知道怎麼的,總是會聯想到那個馬前總統的形象呀。 而這個故事裡面,是在一個快速改變的時代,和我們當前類似。商人階級興起,產業型態改變,平民知識開始普及,政治思想與社會結構正在快速改變。貴族們有的積極在爭權奪利,有的則是把心思用在如何讓自己跟上最奢華的潮流,而像列文那樣關心土地生產與勞力之間的關係的,算是異類。但無可否認的,雖然列文也是有理想與追求的人,但他對鐵路與銀行業那些,是不了解,也帶著一些排斥敵視的。但毫無疑問的,這些貴族階級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走向,走下歷史的帷幕有其必然性。那個年代的俄國,大概也是朱門酒肉臭吧,不過工商業開始發展,可能還不到路有凍死骨的程度,但社會階級的矛盾卻很難調和了吧。俄國後來會發生無產階級革命,或許也是時勢所趨吧。當然,一群列文所苦惱的那種素質的平民是不可能領導政治的,蘇聯後來由獨裁者統治的不幸,或許也有點歷史因素。相對於我們現在的情況也是,變化很大,台灣社會的主體菁英,大概就像故事裡的破落貴族那樣吧,緬懷過去抗拒改變,渾然不覺已經跟不上時代了。而社會的分化與矛盾也是持續升高,很像。現況的平衡恐怕無法維持太久,平衡打破的話,會怎麼發展變化,就需要大家共同關心與警惕了。 這部小說,主角列文的追求是探討生命的意義。他受過教育,了解新的科學,所以,他不再信仰上帝。然後,他為了這個而苦惱。他的哥哥為了追求政治理想,和家裡關係好像不太好,人在外面,健康很糟。他,死了,由他弟弟和弟媳陪伴著走過最後一程。這個經歷,讓列文對自己的無信仰的信念,又產生了懷疑。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他活著的理由是什麼?甚至,他為了想不出這個答案,而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困擾的答案,到最後,還是沒有解答。但,他愛他的妻子,也愛他的土地,覺得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可愛,還是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吧。看起來是很沉悶的主題,不過列文他哥哥掛點那一段還是蠻滑稽的,喔,他要死了,他馬上就要死了,要感動一下,又活了,這個死死了好久,甚至會有人怎麼還不死的感覺,雖然最後還是死了,不過這個插曲,卻讓劇情活了過來喔。 而愛情是這小說的主題。傻蛋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安娜的愛情,而是列文的妻子吉媞想湊合她失戀出國調養時結交的好朋友瓦蓮卡,和另一位單身的優秀男子的那一段劇情。兩個人看起來是互有好感,然後被湊到一起,有了獨處的機會,關鍵的對話,嗯,有什麼話要說的關鍵尷尬時候,卻是蘑菇問答。或許那兩個人都可能會單身一輩子吧,因為缺乏勇氣,不敢面對,而變成蘑菇問答,雖然滑稽,但實在是很寫實與精彩啊。 另外一個重點是,人的心似乎很容易受傷。故事一開始吉媞的二姐多莉正為了老公偷吃想要和她離婚,列文正想鼓起勇氣去向門當戶對又已經認識的吉媞求婚,結果吉媞被渥倫斯基吸引,而拒絕了列文,列文就回鄉下去養傷了。來幫哥哥調解因外遇發生的家庭糾紛的安娜,成功的說服了多莉,但卻煞到了正和吉媞曖昧的渥倫斯基,於是,換吉媞的心受傷,人生病,而去國外調養了。其實這個多莉也是個重要角色,雖然是公爵的女兒,但嫁給安娜的哥哥,老公卻是一個只求奢華享受,沒有才幹也沒有擔當的人。老公花錢不知節制,擔心離婚的理由只是需要老婆的財產,輕易就能欠下一屁股債,後來還為了一個薪水特別高的職務而去巴結猶太商人。這個角色就真的蠻糟糕的,雖然他整體來說還是個體面的上流社會人士就是了。而他老婆,多莉,生了很多小孩,為了養育小孩,需要工作,沒有錢可以浪費,甚至還會修補舊衣服。後來去被上流社會孤立的安娜與渥倫斯基新家作客時,渥倫斯基伯爵的奢華住宅與精緻的生活,讓她衣服上的補丁,覺得有點丟臉。怎樣說呢,比起那些負債上百萬盧布,每年都入不敷出的那些敗家子貴族,或許多莉這樣的人才值得敬重吧。 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最後是個悲劇。因為不能離婚,見不到自己的兒子,關係也不能確認,渥倫斯基的母親也不贊成他們的愛情,是的,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應該是真誠熱烈的,但渥倫斯基為了不能讓自己的女兒在法律上成為自己的孩子而痛苦,安娜難產的時候,他還自殺過。因為關係不正常,不為世俗接受,所以,安娜就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不能把愛人全副精神都攬到自己身上,就會覺得有危機感,於是容易吵架,變得疑神疑鬼,以至於最後走上了輕生的選擇。在作者的描述裡面,安娜是那種,男人看了會迷上,連女人看了也是,哇,她好美,真的是太美了那樣的美女。而且還不是花瓶,她也讀書,也有各種見解,是很聰明優秀的女人。渥倫斯基則是土豪,人帥又浪漫,雖然事業上沒有太大成就,但也是很好的人了。兩個人都追求愛情,他們也在一起了,但卻還是不能得到幸福。雖然他們的結局是悲劇,但他們的愛情,卻還是亮眼與感人的。 而另一個傻蛋注意的小細節是,安娜雖然不愛他老公,但卻愛他那八歲的兒子。他和愛人偷情,經過一番致命難產才生下來的女兒,她卻很難讓自己去愛她的女兒,反而是另外領養了一個英國的女孩。卡列寧看起來並不是很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但,對安娜的女兒,他卻似乎很有愛。很特別的安排喔,好像也不需要特別的理由,雖然看起來很怪,但,劇情裡面又讓人覺得理所當然。 雖然這書很厚,也沒有特別刺激熱血的好看情結,也沒有太過狗血的劇情,不過讀完後那個韻味還是挺耐久的,俄國那個年代關於社會制度變化的討論的那些描述,對我們現在的情境來看,仍是相當有參考價值,加上嚴肅中不失幾分活潑,這個經典名著,還是很推薦可以讀讀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