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活力為角度的分析方法
2017/05/29 15:23:14瀏覽397|回應1|推薦2

僵化,等死。

是大環境的錯吧?很多組織都碰上了成長的瓶頸,錢越來越難賺,堅守道德底線,不賺黑心錢,然後發現生意越來越難做,以前的成功模式,很難得到有效的成長,同時面臨更多的可以遊走法律邊緣甚至悍然無視法律的惡性競爭,經營陷入長期性的衰退。

不只是傻蛋現在工作的企業,很多台灣的傳統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吧?過去的成功經驗失效,組織風氣陷於保守,想改變現狀,突破僵局,卻有點動彈不得,歷史的包袱,不是輕易扔得掉的,在低迷的氣氛下,為了工作飯碗的安全,員工更加不敢作嘗試,要不是凡事求安全保守的策略,顧好現有的成果,能晚點死也好,不然就是只針對討好老闆的喜好,做一些為了給老闆看的表面工夫。不斷做著重複的事,等待英雄的拯救,或者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那樣的掙扎著,這樣,就是陷入僵化,等死的狀態吧。

當一個組織失去活力,剩下的就只是自我保護,內鬥,推卸責任,而失去追求目標達成的熱情,失去嘗試改變的勇氣與對創造的樂在其中的感覺。沒有活力的組織,多半不會很快死亡,而是陷入一種慢性死亡,然後有著壓抑的氣壓,僵化,等死。




活力的層次,物質層次的欲望衝勁,追求成長的生氣,與靈性層次的活性。

我們來看看活力這個概念是怎樣吧。

青春期少年的那種性衝動式的活力,也算是活力,貪婪的金錢欲望的那種貪婪動力,也是活力。這是出於本能的活力,也是主要的一種活力。用物質的誘惑去激發人的活力,是一種古老而有用的激勵手段。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組織,應該都能很容易的觀察出這種生氣吧。

原始的欲望,接著通常會被進步一點的,追求更高成就感或權力控制的動機給取代。不能用食物或一點小好處控制一個人了,愛面子會勝過一些生理上的愉悅感吧,會對成長進步的感覺上癮,為了這種感覺,可以進行艱苦的奮鬥。大多數有相當成就的組織,應該都會經過這一個階段。

再往上呢?如果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又沒有順勢而為的自然的寬廣成長空間,沒有了天然的,大勢所趨的燃料,要用什麼燃燒衝勁?要超越原始物質欲望,超越單純的競爭成長爭勝的欲望,轉而追求更高的心靈上的自由,才能做出反思,建立真正的自我意識,產生由內而生,由思想而生的新的活力,為了自由而作出不一樣的改變。成長往往帶有外在條件,在風頭上,是頭豬都會飛,風頭過了,低層次的欲望帶來的活力往往也消退了,不再有用了,只有自由的心靈,才能夠自發的保持活力吧。




習慣與自我控制的建立與活力的消失。

活力是怎麼流逝的?

首先,在風頭上,會得到一些成功,會帶來一些激情。

於是人們受到了刺激,並習慣了那樣的刺激。理所當然的成功。

接著,人的學習本能,會把成功時期的行為和成功帶來的刺激作連結反應,養成所謂的成功的習慣,越是成功,習慣越是強大有力。成功如果和向上的風頭關係較大,這種成功的習慣,更多的成份是錯覺,最後形成的只是一些近乎迷信的儀式而已。如果當初的成功有很大的成份和自身的努力創造有關係,而且也沒有在成功的感覺裡面迷失自我,仍然有自我檢討,保持客觀總結經驗的習慣,這些成功的過程遺留下來的,有更多成份是客觀的知識與經驗,足以成為後續建立競爭優勢的壁壘與資糧,這些成功的習慣,就不只是習慣,而是一種知識資產了。

但,無論是錯覺,還是知識資產,習慣就是習慣,都會產生慣性的。就像人訓練狗一樣,我們也在不知不覺間,用過去的成功訓練自己的慣性,包括行動的慣性,與思考的慣性。慣性帶來效率與競爭力,這沒有錯,但慣性在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則會帶來適應不良的障礙。

最需要當心的是,成功的慣性若被過度放大與重視,很容易陷入過度控制的狀態。因為以前的經驗這樣做這樣思考會成功,為了追求極致的效率,用流程制度加以控制,真的,對於提升成效有幫助。管控越嚴格效率越好,所以要盡可能的加以控制,這個控制,往往就是扼殺活力的重要殺手。而且,養成習慣後,不那麼做,不那麼想,就會渾身不自在。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老化吧。組織會老化,人也會老化。不是物質上,肉體上的老化,而是靈魂上的老化。變得保守,有控制欲,不再好奇於探索世界的各種未知奧妙,不再期待變化,越來越少獲得的喜悅,越來越多可能失去的恐懼。人從小成長,大多數人在卅歲之前思維模式就定型了,之後只是不斷的重複與自我強化,就連嘗鮮冒險的行為,也帶著腐朽的氣味,只是為了追尋過去曾經感受過的某個感覺罷了。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活力,總是慢慢的消逝,特別是心靈的活力,總是最早消亡的。當父母是有強烈控制欲的人,社會體系是威權與封閉保守的,更是如此。整個體系只希望每個人都是受到控制,有良好品管與可預期反應的複製人,來服務於這個體系的,那個過去的成功經驗帶來的價值信仰吧。剩下的往往是一些低級的,當作控制手段的那種原始活力,那個類型的活力,只能有效率的進行重複,無法煥發出新的生機。

失去變化的可能性,就如同十分穩定的礦物一般,特別的可靠與可預期的。這種狀態,要算生,還是死?

所以說,習慣將我們的心的活力殺死,控制欲將我們成長進化的道路堵塞,我們一面成長,也在一面老死,或許這就是所謂自然的定律吧?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的循環吧。




讓好的改變容易發生。

當然,我們不甘心那麼早就死,我們會做一些白日夢,總是期待著我們有更好的可能性。一個穩定運行的小積木,想必是具被高度可替代性的,可以轉化成統計數據的東西。或許做為一個整體,能有ㄧ定的意義吧,但可抽換的小積木,又剩下多少存在的價值呢?如果可以被輕易的複製與取代,在睡夢中把一個連同大腦神經結構完整複製的複製人將自己替換掉,而沒有任何人能察覺,或者說,沒有任何人在乎,這會是我們想要的生命的意義嗎?

是的,我們會不甘心只是當一個可有可無容易取代的小零件。但,即使我們想要改變,想要找回心靈上的自由與活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養成了的習慣,會讓我們無法動彈。就算明知道如何才能做出自己期待的改變,偏偏身體就是不聽話。就像那些染上重度賭癮和毒癮的人一樣,他們已經喪失了自由,戒除癮頭,往往是很難很難的。或許控制欲也是一種癮,只是社會不把它視為有害吧。我們一方面想控制,一方面又被自己的這個控制欲望給控制。

就在這個狀態下,我們的活力與生氣消失殆盡。想改也改不了,最後乾脆自我放棄好了。真的很黑暗呢。

真的不能改變嗎?未必然。只要能設法打破習慣的枷鎖,還是有機會設法找到一線生機的。好比說,可以走曲線救國的策略,想做出某個改變,受到內在抗力阻擋,那就先繞到抗力沒那麼大的路線去,先一步步打開改變閘門,最後,那個原本想要這樣改變卻怎麼都做不到的,可以自然而然的發生達成。

活力的喪失,多半都是碰到了阻礙,而且是無法靠著活力與努力簡單的積極奮鬥就跨過去的阻礙,努力得不到回饋,因而喪失了積極性,消滅了活力。我們很容易就會走進死結,然後用力的想把結打開,卻越用力打得越死。越是低層次與原始的活力型態越有這個傾向。如果沒有一顆自由的心,沒有凌駕於原始欲望之上的心靈的活力,要不陷入死結,然後消磨鬥志與生機,很難。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只能用原始的衝動作直覺的反應,自己找個陷阱撞死的機率是非常高的。

或許重點在於不要用蠻力和不切實際的期待來克服困難吧。不要用自虐虐人的形式來爭取突破與改變,刻意的走死路然後又期待發生奇蹟,那只會增加失望,讓自己離精神上的死亡更進一步而已。想改變,就要先設法讓好的改變容易發生,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無勢可乘,則要想辦法做改變的嘗試,先把棋局翻了,再重新來過,至少,也要讓事情變得有趣點吧?




用活力來檢視個人的狀態,組織的狀態,社會文化的狀態,文明的狀態。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否有活力,幾乎就能反應這個人在學習成長上的順利程度。心靈的健康與事業的成就,也和活力有高度的正相關。

反過來看,如果覺得自己喪失了活力,只是持續的為了應該做而不得不做,這就代表自己正處在撞牆期。如果撞啊撞的也就撞習慣了,把失敗當成理所當然,這個人,大概也就進入了假性腦死的狀態了。只會靠本能做出重複的行為,這樣的人,完全有理由用機器人與電腦程式加以取代,不但成本更低品質更好,還更容易安全控制呢。其實就和等著被爆頭的喪屍沒有兩樣。

沒有活力的人,其實就是半個死人。要觀察預測一個人的發展,看那個人的氣色就知道。一個沒有活力的人,幾乎做什麼都不會成功的。絕對不要把自己的資源壓寶在這樣的人的身上。

用活力來做為觀測的指標,或許是很實用的手段吧。畢竟這個也很難裝,故意裝得自己很有活力的樣子,看起來反而會特別的傻,所以很少人會這樣裝的。若是有意識的去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活力,這個難度,比想像中要低得多。最難的或許是觀察自己本身是否有活力這件事吧,自己在不知不覺之間變得越來越像僵屍這個事實往往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組織的活力也是一樣可以觀測的。只要用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否積極,是否有做出不同嘗試的努力,是否對目標有著了解與熱情,是否能夠容易的面對問題與批評,改善問題以向目標前進,而不是自我防衛努力找失敗的理由,這些都能觀察出一個組織的活力。沒有活力的組織只能是長期向下衰退的趨勢,就算績效偶爾有逆勢反轉向上,多半也是外在條件造成的一時波動而已。老了病了,等死而已。

社會文化是否有活力同樣可以觀察。台灣的社會文化,基本上可以說進加護病房了吧,腐朽無新意,上層的控制和下層的抗爭,都是重複無腦的迴圈。組織要有目的,人要有活著的目標與意義,社會文化同樣要有共同期待的共識理想。而我們習慣了政治上非藍即綠,習慣了只有對立與抗爭,沒有溝通協調與互相理解包容,把這種兩極的思維當成是社會的基本原則,就像是自己撞了又厚又硬的牆,然後用力的繼續撞,撞得頭破血流,然後回過來來罵,幹,都是別人害的!賺容易賺的錢,不在乎自己對其他人,台灣對整個世界有什麼貢獻,只看得到自己受到委屈,這樣的死循環,或許可以用撞牆僵屍來形容吧。撞牆僵屍的社會文化自然不是台灣獨有,不過台灣或許已經做到了當中的極致,足以成為撞牆僵屍界的典範了的說!沒有生氣與活力的社會文化是很難成長與進步的,如果撞牆沒辦法撞到開竅,或是乾脆撞死了投胎重生,就只能是漫長的慢性死亡而已。

種族文明同樣可以觀察活力。現在的人類文明,就是竭盡一切的努力,來耗盡這個星球的資源,以毫無意義的浪費為代價來滿足那些商業鉅子的成長癮與控制癮。看起來,目前人類文明舉最高的大旗就是消費主義與經濟成長,遠遠壓過永續發展或是任何其它的目標。或許唯一的變數就是,非監督式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吧,至少那是失控的與有生機和可能性的。人類文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生存與傳承嗎?如果是,那應該要鑽研科學,努力向太空發展才是吧?如果是追求整體的幸福,那也該是先把什麼是人類的整體幸福這件事的定義搞清楚,而不是盲目的競爭與消費而已吧?世界各國的財政幾乎都一樣爛,經濟問題都很大,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在撞牆吧?當然,網路的發展與思想流通效率的提升,在商業競爭之下,還是留有一絲的活性與活力的,沒有台灣那麼慘。但情況同樣不是很樂觀,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可能為了更高的利潤,網路世界也會用演算法來綁架人們的思考可能性,讓世界變得更可控與創造更高利潤吧。

雖然用活力的角度來觀察個人,組織,社會與人類文明,感覺上不是挺樂觀的,但如果是站在專業投資人的角度,或許這會是一個有力的武器吧。如果商業上的成功是人類的最高驅動力,那若是投資人把活力當成重要看待對象,會不會有利於喪屍風氣的改善,就很難說囉!




讓自己再活一遍。

好吧,自己確實進入了某種程度的僵屍狀態,停止思考,被習慣所支配,不斷重複的做一些自己實在感受不到意義的,和自己想要的成功沒有關係的無謂努力。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又如何?

心靈的活力,不是外在條件,也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心決定的。

如果你現在就決定擁抱自由與探索,並想辦法讓自己開始做出點小改變,找到新的目標,讓自己重新的有了努力的嘗試的欲望,心活了,人也就重生了。

而且這個重生,只在想通的那一瞬間而已。

不管是卅歲,四十歲,還是五十歲的人,只要那一瞬間,你的心活了,而且能夠真的改變,打破過去的習慣的束縛,去思索自己存在的使命,把自己真正的當一個人,而不是任世界擺佈的物質,重新的找到自己,那麼,或許你就能重新的以一個十八歲的心靈繼續充實的度過剩下的人生了吧?剩下的人生,會不會也變得更有趣,有生氣起來呢?出門做點不一樣的事吧!

僵屍復活,只在心念一轉,重新找回自己的靈魂與心靈上的活力。僵屍病會傳染,那變回活人的症狀的現象,是否也可以有傳染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03499057

 回應文章

路人
2017/06/21 14:35

請多用空行分段落..

不錯的文章.

讀起來卻很痛苦.

Q版傻蛋(pondin) 於 2017-06-25 15:00 回覆:

這個部落格的文章不久前編輯程式改版後應該是有Bug...

以前打完字貼上去和編輯的長一樣...

現在字型格式都會跑掉,很難編,傻蛋也是醉了Fox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