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9 18:57:48瀏覽679|回應2|推薦0 | |
佛羅倫薩史,傻蛋在那個管理很粗放的中山地下書街,看到這本書,並掏錢把它買回來的動機,是這本書的前言介紹,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而這本書所記載的歷史,正是這個城市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前的歷史。為什麼會發生文藝復興運動?為什麼會發生宗教改革,以至於後續的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這個問題一直在傻蛋心中是個謎團,畢竟我早已不相信什麼西方人是優越而高貴的那些狗屁成見了,同樣都是人,事出必有因,就為這個疑問,把這本書買回來看。 讀完這本書後,倒真的是有點收穫,正如當初買這本書的動機一般,傻蛋真的覺得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發芽,真的只是順應時勢所趨的結果。感覺就像傻蛋前一陣子看網路歷史小說,華麗血時代,也就是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那一段荒謬的歷史故事,孕育出了隋唐盛世一般,衰極而盛,這個道理,頗有異曲同工之感。佛羅倫薩(以英文翻譯則為佛羅倫斯,徐志摩則譯作翡冷翠),義大利中部托斯卡那地區的一個城邦,從羅馬帝國衰落之後,不斷的興盛起來,然後發生內部分裂又衰落下去,重新整合又再度興盛,然後內部再度分裂又再次衰落,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循環,構成了這部佛羅倫薩史最主要的旋律。城邦之間的力量有限,不像中國南北朝時代那樣可以產生極度誇張的荒淫行為(或許是史官誇大或根本亂寫也很難說啦),然而四分五裂的義大利,這樣的混亂環境,恰好就能孕育出較為多元的文化思想出來,當然,這是付出無數流血代價後得來的。只是這麼胡亂帶過是沒意義的,再來就把一些重點拿出來談談吧。 羅馬衰落,蠻族入侵,後來義大利在一片廢墟中建立了許多城邦,是的,就像是古希臘那樣的城邦,然後就是一次次對外談不上光彩的內戰,一直持續著。這部歷史的主角,是佛羅倫薩這個城邦,當然,牽連到這個城邦的歷史故事,參與的角色自然會往外擴大,羅馬的教廷,日耳曼地方的神聖羅馬帝國,高盧地方(此書中譯作昂儒)的法蘭克王國,義大利境內的威尼斯城邦,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這些是我們比較認得的一些國家,不過主角大概也就是這些傢伙了,還有很多台灣一般人可能不熟悉的城邦名稱也在這個故事裡頭反複出現,不過居主導地位的大致上還是前述幾個城邦,以及,佛羅倫薩城邦。 西羅馬帝國倒台後,繼承者其地位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的皇帝擁有名義上對義大利地區的統治權。羅馬教廷則是另一股勢力,它也是擁有許多封地,有自己的軍隊的一股勢力,它對各個城邦都擁有影響力,也曾有過一些教宗嘗試要更加擴張教廷的勢力,不過都沒有成功過就是,將某個城邦甚至皇帝革除教藉,之後又重新為其祈福,當時倒是屢見不鮮。四處獨立的許多城邦與小國之間,是的,這些城邦有的是民主共和制的政府,也有君主國家,當然,也有一下子是共和國,一下子又被君主統治的城邦,就像佛羅倫薩一樣,這些城邦之間的勢力,從開始到最後,一直都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羅馬教廷的教宗,以及經常被邀請進來攪局的法蘭克王國之間,彼此拉扯。義大利境內的城邦,有親皇帝的吉貝林派,有親教廷的圭爾夫派,這兩個派系彼此牽制,如果一方的勢力抬頭,有壓過另一方並統一義大利的可能,不僅義大利內部的合縱連橫態勢會隨之影響,當壓不住皇帝勢力時那個攪局的法蘭克王國,就會派個王子過來繼承一下那不勒斯王國的王位一下,重新維持均衡的情勢,不過因為某人病死而解除勢力均衡打破的緊張,卻是更常見。有的城邦親皇帝,有的城邦親教會,威尼斯共和國是哪邊有利就親哪邊,而佛羅倫薩是有親皇帝的家族,也有親教會的家族。 佛羅倫薩,大致上可以說是一個共和制的民主城邦,雖然它曾數次短暫為暴君所統治,佛羅倫薩人自己請來的暴君。許多的家族,構成城邦的主體,一開始主要是貴族的家族。皇帝與教廷的衝突,也導致了佛羅倫薩的分裂。最強大的兩個家族,一個支持一邊,然後其他家族選邊站,最後形成兩派勢如水火的集團,隨時準備毀滅這個城邦。這個共和國的選舉,是用抽籤的,人為的控制可以在名單上動手腳,當一派運氣好掌握了政府的主導權,接著就是,沒有節制的濫用權力,再接著呢?武力衝突,對,就是訴諸暴力解決,抄傢伙,打!打輸的家族,就被放逐,去別的地方住吧。似乎從希臘城邦時代開始,就習慣用放逐來作一種處罰的方式,很少像中國動輒坑殺幾十萬人,或是來個誅九族的,不准回到故鄉,就是一項極大的懲罰?總之,這樣的內鬥後失敗一方被放逐的故事,後面還會一直持續下去的,以致於當佛羅倫薩遇到可能的形勢轉變時,總有被放逐而想回去的家族會鼓動其他勢力去攻擊佛羅倫薩,然後說詞都會有像這樣"啊!現在那裡的統治者如此暴虐,以致現在幾乎在義大利的每個角落都有被佛羅倫薩放逐的人,只要您派軍隊進攻,裡面的人民必然會起而響應您的!"之類的話,想趁機回到城邦,修理那些當初在鬥爭中獲勝的死對頭-不過人民會內應的的說法似乎很少被實現,因為後來反對當權派的幾乎全部都被放逐啦! 圭爾夫派與吉貝林派的爭鬥,最後以圭爾夫派的完全勝利告終,勝敗的因素探討上,作者給我的感覺是,是比較不暴虐的一方最後獲得勝利,就因為比較不暴虐的關係!司法的公正性,在這個民主的城邦內,經常遭到濫用,這也就是暴虐的重要評判標準,一派濫用權力大力削弱敵對陣營的勢力,最終結果就是武力解決了!失敗的一方,會找外援,甚至幫城邦找一個統治者,甘願放棄城邦的獨立地位!但是找來的統治者濫用這自己送上門的權力,毫無節制的施行暴政,直到最後終於被拿起武器的人民趕出去為止。 照說圭爾夫與吉貝林派系爭戰以吉貝林派的全體放逐告終,不安定因素消除,城邦似乎有安穩下來的跡象了?佛羅倫薩內部有許多家族,總有大小之分,最大的兩個家族,又開始互看不順眼,於是又再度分為兩個大派系了,這些之前曾為同志共抗立場相異對頭的家族,彼此間的衝突對立和之前對抗共同的敵對派系上毫不遜色,一樣也是隨著籤運取得勢力,然後濫用權力,最後暴力相向,失敗的一方又被放逐! 這是起頭而已。類似的事情不斷的重複上演,只是成員不斷改變而已。家族派系的衝突,失敗一方的放逐,大大削弱了佛羅倫薩的貴族勢力,這些貴族家族在一次次的內鬥中受到打擊,大量的被放逐,於是呢?平民階層的家族開始崛起,取代的貴族的主導地位。居於劣勢的貴族,拿起武器上街頭高喊要自由,聚集大量武裝的暴民到處縱火搶劫,逆轉了情勢,也終結了貴族的統治地位。平民,相當於我們現代概念的中產階級吧,比較富有些,有職業上規範的行會組織,人數也比貴族多上許多,取得了城邦政治的主導權後,擺脫貴族的派系情結,民主共和將為佛羅倫薩帶來繁榮與和平了嗎?同樣的戲碼,在貴族身上會發生,在平民身上也是一樣會發生的。為了似乎不太相干的事,眾多家族又分成兩派,平民執政似乎更傾向濫用權力,暴虐的統治,不公正的司法,也是伴隨著選舉的籤運而起起伏伏,暴虐到極點的結局也是相同的,還是靠打架定輸贏。這個階層鬥爭可沒有因平民的勝利而結束,平民間的鬥爭,又引了社會下層的庶民進來攪和,可想而知的是,庶民取得了勝利。這不是最後的勝利。庶民掌權後,更管不住自己的暴行,將城邦治理得一片混亂,最後城邦的主導權落回平民階層的掌握中。當然,這些家族間始終分成兩大派不斷鬥爭,這個模式很少有改變,除了在進行對外戰爭時偶爾內部團結那一下下。 說到對外戰爭,佛羅倫薩的鄰居,盧卡城邦,受到外力壓迫,曾經想要賣出統治權給佛羅倫薩,以便宜的價格。執政者一時猶豫沒有接受,於是盧卡的統治權便以更便宜的價格賣給別人了,後來佛羅倫薩人想出更高的價格買回來卻不得而行,於是,乾脆用武力去佔領它!師出無名,戰爭打得一團糟,歸咎戰爭責任,當然也是製造內部政治問題的重要因素,掌權者犯錯,反對者哪有放過機會的道理?佛羅倫薩人也是熱衷打仗,增加統治範圍的,全義大利都一樣,打仗意謂搶劫,軍紀通常都是不堪,穿著厚重的裝甲上戰場打仗,錢花得兇,但是曾有一場非常激烈的四個小時數千人的大戰,最後只有一個人陣亡-而那個死者是自己跌下馬被踩死的。 整體來看,表現得狗屁倒灶的佛羅倫薩城邦,正是從零開始的政治實驗體,歷經精英統治,平民統治,庶民(暴民,甚至還有被利用的奴僕與罪犯)統治,一次一次血腥的武裝衝突(還有被暴動群眾把罪人撕成碎片的記錄),驅動人們行動的始終是人性,犯錯也是人的天性,只有美德能帶來繁榮,傲慢不受節制會帶來毀滅,這似乎是自然的現象,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也是從頭開始慢慢發展起來,權力要制衡這個牢不可破的觀念,西方世界是用先人的鮮血去換來的,平等與互相尊重等美德,也是慘痛的歷史教訓留下來的,每個思想與習慣,都是有跡可循的,不是無中生有的。中國的歷史,大概太史公之後的史官為了保全自己的小雞雞,內容都被當權者和諧掉了,讀中國歷史,對後世的習俗與思想潮流,能作有意義的推論的部分是少得多的。這是題外話,回到主線吧。 後來,也就是接近文藝復興運動之前,這部史書的後面部分,佛羅倫薩在美第奇家族的領導之下,較為安穩而繁榮。這個美第奇家族,是靠經商致富的平民家族,慷慨而大方,其美德歷經數代而不衰。當然不能排除作者馬基雅維里有被這個當時掌權的家族和諧掉的可能性,對這個家族的言行加以美化過,不過看起來應該是公正客觀的,畢竟連說的話都一字不漏的寫下來了。就是這個家族,以前歷史教科書上似乎沒太多印象,但這個美第奇家族正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推手,許多學者與藝術家都是由其資助的,佛羅倫薩雖然只是義大利的一個小邦,但是在當時歐洲卻有很高的地位,正是這個家族的領導所致。不是處在童話故事裡那種幸福美滿的和平氛圍,而是內憂外患兵戎不斷的義大利內戰中,佛羅倫薩屹立不搖。 後期吧(這本書篇幅不少,傻蛋前頭的記性就不是那麼好了),義大利的形勢是,倫巴底地區的米蘭公國,威尼斯共和國,托斯卡那地區的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王國,羅馬教廷,這幾個勢力在爭奪義大利的主導權。他們的目標都是擴張自己的勢力,或許都有統一全義的野心,但是,只要有一方強大起來,其他方便會聯合起來抗衡之。追溯到教宗與皇帝的爭執產生的派系鬥爭,除了城邦有其立場之外,還有培養出來的傭兵團體,也是帶有兩個派系的色彩。斯佛查伯爵,算是少數戰場上常勝的傭兵將領,最早是幫羅馬教廷打仗的。而他有個死對頭,是幫皇帝那派打仗的。後來,則是被米蘭公國的公爵雇用了。米蘭公國一度十分強大,威脅到佛羅倫薩的安全,於是幾乎其他勢力都連合起來對抗之,隨後就是誰強大了就會被抑制,盟約與停戰協定,可以隨意撕毀,外交與軍事行動的依據大多出自短視的利益,最高指導原則是不可以讓一方太過強大,這影響王國的君權,或是共和國的自由獨立。伯爵一度把公爵打得哇哇叫,公爵於是要把獨生女嫁給伯爵,最後公爵病死了,伯爵成了公爵,這句子饒舌,但背後是連年的許多戰役鋪陳起來的,背信棄義,司空見慣,人,彼此是不太信任的。比較像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那樣吧,持續的進行愚蠢的戰爭,戰爭的目的是掠奪財物與獲得榮耀-這種榮耀往往是對其他城邦的暴虐行徑,最終受到反噬就是了,是個亂世,但似乎也唯有這樣的亂世,思想的自由獨立才較有機會萌芽,發現了古希臘的典籍只是一個契機,如果不是在這樣多元混亂的環境之下,而是在高度集權的強大專制國家裡,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大概也很難發展起來。現代的民主思潮,許多是建立在已經發生的錯誤經驗之上,齊頭式的平等有什麼弊病,該怎麼樣防範不好的問題出現,也是一步一腳印出來的。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三權分立,這是哪個天才憑空想出來的嗎?以前傻蛋是這樣想的,現在傻蛋認為這是文化的累積而成,是必然而非偶然的天才! 要說整本書的讀後感想呢,大概就要用柏拉圖的哲學觀來作總結了。智慧、勇氣與節制,都是重要的美德,但是節制的排名是最高的。沒有了節制,智慧與勇氣或任何其他的美德都不會產生美好的結果,只會製造災難而已。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知識,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真的能體會的人,恐怕很少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