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台灣的獨立 談兩岸的關係
2009/04/29 20:46:34瀏覽9078|回應133|推薦48

先前,有版友說: 芬蘭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 而台灣與中國是分不開的血緣與文化……我不同意

血統上的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上的中華民族我沒打算丟掉,我正在用漢字與每個人溝通,我知道岳飛跟張飛是不同的歷史人物。我也知道中國王朝的歷朝歷代發展,我還知道我們的故宮有很多歷史古物。但是,我們既然已經在台灣深根與深耕,既然已經踏入了後現代,那我們就站在歷史的肩膀上繼續務實的往前看。

事實上,在血緣與文化上牽扯真的沒有意義。從人類的歷史來看,政治只不過是政權實力的展現,而國家的疆界不過就是你爭我奪的結果。早在17世紀國族主義發展以前,中古世紀歐洲的封建各邦...在血統上幾乎都是閃族或其他族的後裔,在語言上幾乎都採拉丁語系或其他的變體,而在文化上不也都服膺在基督教的神學基礎之下,而演化出如今各自獨立的文化、傳統、與歷史觀點。 

而隨著航海與陸地上的各種冒險,以及各種科技的發展。這些邦國的疆界慢慢穩固。但各個政治實體儘管從封建領主轉為國家政權,王室與貴族儲仍然進行著泛血統的政治通婚,他們的社會與經濟交流在民間仍然沒有因為國家的疆界而停止。除了拿破崙想來個歐洲大一統,他們還是各自玩著各自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權力。

所以,我認為中國跟台灣的關係沒必要扯這些血統或文化的共通性,因為這改變不了現實的各自治理事實。甚至,回到台灣早期用原住民朋友的角度來看。台灣這塊土地的主導權,何嘗不是在中古世紀時先被中國的政府"圈地插旗",又在近代被割來割去... 而中國,只不過是把持比較久的一個封建帝國。

當然,講國家論述必定會牽涉到詮釋政治與歷史的權力。而這要命的東西...有時是不理性的,但通常是憑實力決定的。所以我不認為談這些同胞、不同胞的問題能解決,也不認為血統上、傳統上的歸屬就等於未來的歸屬。從美國的例子可以清楚看到,美國獨立後,仍因為政治與經濟上的互賴成為世界上交情最友好的民族國家,無論在聯合國的決議或聯合國外的聯盟,這兩者總是相輔相成。而,這才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國際政治。

我同意,中國在政治統治上放不了台灣。我若是中國領導人或接班梯隊,我也同樣會採取這種大國的霸權姿態。畢竟,台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一旦台灣與中國關係良好,中國的內部治理會減少阻力,中國對世界的接軌也會相對減少阻力。而一旦承認台灣與中國在治理上互不相關...西藏的獨立、外蒙、甚至國內各省略有能力者必定伺機而動,待那時,中國當局好不容易在近幾十年建立的發展與努力必定接受相當嚴重的衝擊。

說了這麼多,我只想請大家無需沒是就把問題上綱到文化、價值、血統...這些空泛的台詞。現階段而言,台灣之於中國有相當重要的"權威功能",而中國之於台灣,也有相當可期待的"經濟價值"... 我個人倒是相當願意在這模糊中互相取暖,並期待在哪一天兩岸可以真正互謀其利,讓長期接受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多來一點變數...也才真正比較有趣一些。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liticschao&aid=2899674
 引用者清單(1)  
2009/05/05 02:21 【思考者的網誌】 不論怎麼吵,都是上頭說了算!

 回應文章 頁/共 1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幼稚!相当幼稚!
2009/05/03 21:25
现在我一看到台湾有人喊独立,我就有一种想吐得感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井底之蛙的文章
2009/05/03 19:20

我只想表达两个意思:

        一、你还很幼稚,对世界政治经济了解太少了,个人感情太多,政治不是这样的。

      二、你需要走出去,走出这个小岛,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被台湾岛内的绿苍蝇毒害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理性一点好~
2009/05/03 17:10

虽然不认同你的一些观点,不过看你到还算是个理性的人~过10年再看看吧,到时候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优越感估计也没啥存在的理由了~


四方苍茫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关怀是最重要的
2009/05/03 15:43
       台湾人对台独的好感是因为从祖国母亲那里得到的关怀一直不足,正如一个从小在家一直不被父母认真抚育的孩子对父母必然有怨气一样。从在台湾正式有建政的清朝起看:清初收复台湾以后置了台湾县就草草了之,对其发展未曾着力,直到中法战争以后才建立台湾省,在刘铭传的管理下高速发展;可是甲午一战之后清朝说放弃台湾就放弃台湾,台湾人民组织对日抵抗清朝居然不许大陆的力量支援,这是“祖国”对一片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土及其人民的作为么?好容易等到国民党接收台湾,又闹出228和几十年的白色恐怖以及对台湾本地人的压制。台湾本来就是一个岛屿,有着地理上的独立性,如果祖国的关怀和温暖不够,台湾就必须独自面对一切,独自应付了各种艰难险阻的台湾人,当然会萌发“独立”的想法。祖国统一是大义,可是光光宣示“大义”又哪里能让人从内心信服呢?所以我反对大道理式的宣讲,要统一,拳头远远不够、道理亦非足矣,关怀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臺灣的主權屬於全體中國人民
2009/05/03 15:07

在山東省威海市甲午戰爭遺址紀念館,在北洋水師總督丁汝昌戰敗後自盡的房間,看著當年日軍張牙舞爪的勸降書,幾乎每一位的到訪者都熱淚盈眶。

臺灣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是中國甲午戰敗的失地,更是全中國人民以失去幾千萬死難同胞的代價從日本手裏搶回來的戰利品,臺灣的主權屬於全體中國人民。

為可告慰參加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的全體陣亡將士,也為了安息抗日戰爭中無辜失去寶貴生命的幾千萬死難同胞的在天之靈,今天的中國人統一臺灣的堅如磐石的國民意誌,將與山河同在、日月同輝、天地共存。


正好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梦想与现实有差距啊
2009/05/03 14:18
台湾确实有不少人怀着台独的梦想,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梦想着独立,但是,梦想与现实有差距啊,就台独这个梦想来讲,只能是梦想,变不了现实的,如果不死心,那就接着做梦吧,谁都有做梦的权利!

四方苍茫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最后忍不住提醒一下
2009/05/02 19:04
         身为大陆人,我虽然反对你的观点,但请放心,我无意拿出文革式的语言口诛笔伐,因为笔谈的本质是理性争辩与说服,无理由的批判和狂妄自大的评价只能贻笑大方,现在在网上动辄开骂的所谓“大陆网民”在大陆被称为“愤青”,又被蔑称为“粪青”,大多其实是一些文化层次低下、“网上是巨人,网下是矮子”的人,大陆真正的民意在网络上表现为“沉默的多数”台湾朋友们“管中窥豹”时切莫把他们的言论当成大陆公论,大陆人和台湾人一样,都是中华文化润泽下成长的,狭隘、偏执、疯狂、好勇斗狠不是大陆人的“国民性格”

四方苍茫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观点
2009/05/02 19:01

       我不知道你(或者说大部分台湾朋友)是否认同自己是“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只要是,那么你一定清楚中国人的“大一统观”是深入骨髓的,中国的疆土是“金瓯”,不容破碎。所以大陆人基于台湾同大陆治理分离的原因的历史、基于自己的内心确信形成的对统一的无条件支持,不会因为诸位台湾朋友如何言说就会稍有动摇。当然了,反过来说,基于台湾人一次又一次的被来自大陆的力量“抛弃”(如清末)或压制(如KMT时代),基于台湾和大陆的地理分割以及两岸不同的文化氛围,不认同一个中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冷却”这个问题、甚或在这个问题上做交易,尤其是对于台湾方面表面一套、内心一套的投机,我很反感。两岸(尤其是台湾)应该大胆的承认,在法权上两岸是一国框架的,因为一方面如此可以稳定两岸关系,另一方面法权现实又不约束政治认同和道德评价,不是对台湾方面观点的单方抹杀。至于认同问题,不仅仅政治家们谈,民间更应该谈,而且大陆人和台湾人应该停止互相在统独问题上的攻伐和口号式的宣讲,而是进行正面的理性辩论,有冲撞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融合,问题才能最终解决。



四方苍茫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一点反对
2009/05/02 18:55

       说道你的观点,我对这个观点颇有同情:单纯的血缘不是结合为“国家”的本质要素。但是结合为“国家”的要素难道是单纯的强力么?显然不是,不然就解释不了武力一流的苏联何以竟然一夕间分崩离析。那么“国家”的本质是什么?是国民的归属感,也就是对“国家”的超越单纯利益计算的“认同”,现代国家的疆界不仅仅因为历史上一国的长期控制,更有今日生活于斯的人对自己归属的认同。美国还没有建国时,各个邦(建国前只能成为“邦”)虽然还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全国政府”,但对于在北美大陆上应该有一个以“1776理念”和“1787共识”统率的统治体都有或多或少的“认同”,所以国民间没有血缘联系的美国历经坎坷后依然稳固、一统。笔者认为现在最好的状况是“相互利用”-------大陆用钱“买”台湾对一中的某种“认同”,可是国家认同是可以买的么?难道说今日有利我就是一个国家的一部、明日无利就可以翻脸“独立”或者并入他国?你说的“交易”根本行不通:大陆买不到它要的,台湾也卖不出大陆所要的,“国家认同”无法交易。



cj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09/05/02 08:49

鴨先生;

還真請不到您呢!

難道您是"石"鴨嗎?

頁/共 1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