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7 00:13:18瀏覽2355|回應15|推薦29 | |
在一陣顢頇的決議之下...小孩又要多學更多的"母語"了。 我想請政治人物以及各方的利益團體放過小孩子純真的心靈還有慘白的童年。我也想請教育部好好評估成本效益...拿出你們的專業與膽識...制止只看今天不論未來的政治利益算計,並且悲憫台灣的下一代。朋友們,好不好我們認真的一起思考台灣的教育問題! 台灣教育的問題,從政治人物、政府官員、社會、到家庭...真的是環環相扣。家長大罵升學主義...卻又要小孩成龍成鳳;教改團體大罵教育部...卻也只見樹不見林的把各種弊病做了些指陳。更扯的是政府官僚和政治人物...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計畫,他們卻在這三、四十年拚拚湊湊中不斷蹉跎,而近一、二十年的每個教育議題更是完全呈現了政治利益與權力的消長與算計。 小孩,該是社會未來的資產,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根基...卻不是眼前政治權力下的玩具...也不該是父母投資來養老的負債或資產。如果這點基本的大方向都掌握不了...談再多課綱、各種升學管道、教育資源分配、甚至編列更多關於台灣的教材...小孩走過的青春,仍然會是一陣填鴨的慘白。而進了社會後學無法致用、學習成本與實際所得脫鉤、學術能力不及世界先進各國甚至開始落後東南亞國家...就必然是台灣十年、二十年後必然繼續發生的現象。 如今,”母語教學”又成了台灣教育中炙手可熱的議題。但從台灣的英語教育...大致上就可以看到未來母語教育失敗的跡象了。台灣這幾年這麼重視"英語",民間開了那麼多的雙語幼稚園、9年國教中堂數不斷增加英語課、坊間的國中、高中英語補習班...除了讓3歲以上的學生塞了很多單字、考了很多的檢定考試之外...台灣人的英語能力真的變好了嗎?多少人出了社會在工作崗位上又要去惡補商業會話、甚至學習如何與客戶寒暄...那過去十幾二十年我們所學的英語...又有何意義與價值? 的確少數人由於出生在中、高社經地位的家庭,父母多半還有一些英語對話或能夠負擔更多小孩英語學習成本的基礎...(ex:教授的小孩;企業家的小孩;醫生、工程師的小孩...)英語學習與應用的狀況自然是還不錯的。但中產階級以及小規模農、工、商家庭的小孩呢...除了把單字K進腦袋之外,這十幾年下來所學會的語言能用嗎?而從小到大父母或社會國家投注的英語學習成本又有多高?又實際的效益又有多低? 這些問題,有大人物真正面對過嗎? 沒有,因為他們的社經地位多半比較高,所以他們會採取聘任外籍家教、把小孩送到國外...等方式解決這種問題。...而多數中產階級家庭甚至相對貧困家庭的小孩呢?是不是只好在從小學習承擔家中經濟問題的過程中,汲汲營營的讀書考試只求翻身成為具有社經地位的菁英...然後再聘來外籍家教陪小孩讀書...或把他們的小孩送出國...?那自始自終...台灣的教育體系用了這麼多心力所弄出來的外語學習成效究竟有何意義?而成本效益比真的計算起來又有多麼糟糕? 英語的問題,在國際化的框架下都已經慘成這樣了...那台語成為母語的問題呢?若不同的政治勢力再要求把客家話、原住民的語言列為多元語言學習的多選一課程。小孩回家有環境可以講嗎?整個社會的主流政治經濟發展又用的到這些語言嗎?當然人才國際化的需求震天嘎響...多學了好幾套母語的孩子離開了台灣...這些語言學習的成本又該怎麼計算呢? 的確,我們該思考有越來越多弱勢的聲音、文化、傳統已經快要被吞沒。但對於文化與社會價值得保存與保護,應該是一種人道上、相當溫柔仔細且不造作的操弄...而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尊重...又怎麼能單純的塞進課綱、列入考試...用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來進行復甦... 方言的保留,可以是地方政府的事務。但有沒有必要讓所有方言都成為一國的官方語言,甚至由中央政府由上到下的明令填鴨與保護...真的有待深思。北歐的芬 蘭准許社會上有兩種官方語言,而除了芬蘭語和瑞典語...英語也是工程社群常用的溝通工具;德國、加拿大...都有官方語言,但也容許各地方政府推廣與發展各自的方言。 那台灣呢?為了濁水溪以南的選票...就大規模的弄了一個台語拚音的課程與考試...。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會因為”母語”的強化就OK了嗎?又台灣的多元文化尊重會因為”母語”的考試就完善了嗎? 這些沒有語言溝通環境卻被迫學習的小孩,不但字不正、腔不圓...在沒有家世背景就得十八班般武藝樣樣精通才可能擠入上流社會達成社會流動的家庭與孩子...在考試填鴨的過程中又要失去多少青春的歲月?而這種古怪的語言填壓方式...又能讓多少人真正體會到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與社會價值...甚至生活與生命的態度...?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