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巨觀交響 - 【宇宙之音 - 馬勒 千人】
2017/09/17 00:11:28瀏覽100|回應0|推薦0

巨觀交響 - 【宇宙之音 - 馬勒 千人】

地點 國家音樂廳

時間 2017/09/16 週六 19:30

座位 2

1. 提早1小時到場 主要是要聽導聆 不過由於時間有限 且畢竟是免費服務項目 沒辦法講太多 但從主講者講到的幾個重點使我感覺到他是懂這部作品的人 或者是他們基金會有強大的專業背景可以收集到很多資料 另外收費開班的大約3-4小時的課程 應該就可以講得比較詳細 我認為如果有興趣 加上古典音樂學習能力強的話 應該會很值得 舉例來講 他這邊提到的 「Veni動機」 「Accende動機」和 「聖母主題」(也就是第二部樂曲中段出現的「愛的主題」) 確實是整首交響曲中相當重要的關鍵 還有就是動機的安排 例如在第二部中重複出現的第一部中的幾個主題 其實是有根據歌詞相互對照的意思 諸如此類的相當簡單明瞭 畢竟馬勒並沒有在這首作品使用太多太複雜的暗示性的手法 但可慮到一般樂迷的程度 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這麼簡短的方式給說懂可能很困難

2. 另一方面 夜鶯基金會安排的導聆 是由愛樂音響贊助的音響系統比較高檔 和平常兩廳院主辦用的不同層級 差異相當大 不過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在聽講 實際聽到的音樂部分不多 但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大喇叭的氣勢 聲響效果確實不錯 特別是低頻共振的部分 還有大音量下仍不失細節層次 確實是有高價系統的價值 不過選用版本的部份我沒辦法很確定 個人猜測由低頻的量來看 可能是鄧許泰德 蕭提或布列茲的版本 但也有可能都不是

3. 這次演出編制約500人算是“半千人”交響曲 指揮速度整體偏快 沒有太多額外的詮釋和解讀 很多句子都是快速帶過 個人覺得可能是沒有花時間琢磨 畢竟因為作品本身的特性 聲響氣勢就很嚇人 用這種方式詮釋好像也沒太大問題 但如果是一般錄音可能就不太適合 不過速度雖快卻不至凌亂也算控制得當

4. 合唱的部份算是不錯 比預期的意外好很多 沒想到非職業樂團也能有這種水平 發音的部份我覺得問題不大 童聲的部份較弱在預期之內 全世界的兒童合唱團要能唱好馬八的應該也不多 且編制也較小 按首演編制減半也應該要有150人 因為童聲音量就弱 人數不夠時在某些需要突出的樂段就不能展現 畢竟現場不像錄音可以後製調整

5. 獨唱的部份也相當不錯 水準相當高 特別是在第二部有編排給獨唱者發揮的空間 幾位聲樂家確實都有把握機會好好表現 且用的多是「歌劇式」的唱法 個人認為是正確的

6. 本次最大收穫是體驗到管風琴震撼威力 那種獨特的低頻聲波共振 於空間中散播自有的高貴莊嚴之美且絕對自然真實 確實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演唱會那種廉價吵雜低劣粗俗之重低音虛假音響效果 且經實際測試音樂廳管風琴感受度最好還是中間區域以前 二樓中後段至三樓以上不必考慮

7. 在聲響效果平衡上 大部分情況下都很好 或者是因為座位好 獨唱者聲音不會被樂團和合唱團掩蓋 在總奏時亦能清晰聽到 唯獨第一和第二部最後出現的小號和長號 安排在三樓最左側觀眾席 導致聲響平衡度稍差 但音準來講幸好並無太大誤差

8. 整體來講算是相當值得的一場演出 加上本身就相當懂馬八自是獲益良多 因為一般樂迷對於馬勒交響曲最不熟的就是第八號 好像全世界都如此 這是很奇怪的事 因為第八號才是最簡單的 結果樂迷反而把最簡單的看成是最難 個人覺得問題還是出在多了聲樂和複雜和聲 因為現在人的音樂欣賞能力普遍不佳 只要一點點複雜度就聽不來

還有目前全世界的古典樂迷 主要還是由音樂相關科系和學過音樂和樂器的 來自音樂家庭的份子主導 其次是唱片版本收藏家 及少部分高階音響發燒友 所以討論主軸會偏樂器獨奏項目及版本比較 大型聲樂作品討論少 感興趣的少 有專研的更少 所以才會造成現在這種局面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riahfool&aid=10859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