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5 08:55:24瀏覽2316|回應7|推薦52 | |
秋風吹水冷 舟橫無人問
閒暇時,我曾斷斷續續地研讀【易經】有二十多年, 雖沒有登堂入室,也算是邁過門檻! 當覺得自己有那麼一點點水平的時候, 再回頭去翻看那些相關的書籍, 才發現其內容幾乎都是大同小異, 沒有讓人驚艷之處。這倒使我迷糊了一陣子, 過後才稍有所悟。現在所通行的【易經】乃是中國商朝末年西伯姬昌(其子周武王追諡他為周文王)為紂王囚於羑里期間所作,又稱【周易】。經裡頭的卦辭及爻辭都是取材於當時的風俗人情和古體文字, 現代的人能夠理解的程度畢竟有限,何況字裡行間又蘊藏著非常深奧的哲理。孔子離那個時代較近, 他鑽研【易經】甚深且頗有心得。他留給後人的【易傳】, 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與闡發其經文義理, 也只有他把【易經】從占卜的功能提升為中國最早的哲學經典。古往今來,還有誰能超越他的學問呢? 在論語「述而」篇裡,孔子謙虛地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當今之世,如果有人稱自己是「易經大師」的話, 不僅是自不量力, 抬舉了自己, 更是唬人。 我也曾在市面上試著找一些專家學者們錄製的影碟看, 好補自己的不足。其中, 我特別喜歡曾仕強教授講授「易經的奧妙」。他有一口濃濃的“台灣國語”腔調和詼諧的口才, 聽他深入淺出地道來, 你不得不信他的功底有多深! 曾老在裡面提到人們看不見, 覺察不到, 却在無形中推動歷史進程的「天道」。 我記得他是這麼說得: 「…… 老天要成就諸葛亮一個人, 就得先將另外一個人收走才行。」 曾老停頓了一會兒, 並沒有繼續做任何闡述, 好像在賣關子。我倒能理解“他為何會打住”的思維; 因為一般人若不經一番人生的歷練, 活不到一種境界, 無論甚麼樣的高人從旁指點都不管用。有些人還可能嗤之以鼻, 或者認為這是“妖言惑眾”。「佛陀有心拈花示眾,迦葉報以微笑會意。」,我就在此續叨一下曾老沒說完的話。 一般寫史和讀史的人, 有一種通病, 就是對朝代的更迭, 都著眼於當代人事的活動, 却無法全面地看清事物的演變, 就下斷語評說, 因此才有「見樹不見林」的百家、千家之論。熟讀「三國」的人應當馬上會聯想到曾老所指「老天要收走的人」是郭嘉。 諸葛亮還未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崗之前, 曹操剛統一北方。 孫權繼承了父、兄(孫堅、孫策)經營的江東不久。 劉備則寄人籬下, 依附於荊州劉表。對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的劉備來說,「建國立霸業」無疑是 “癡人說夢” , 建國就是個畫餅。然而, 任誰都無法料到, 「蜀漢」就是一歩一腳印, 按著諸葛亮在茅廬裡向他提的《隆中對》, 從無到有給打造出來了, 其中最關鍵之處就是決定孫權、劉備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 曹操在未統一北方前, 雖然已「挾天子以令諸侯」, 威勢大增, 但是當時勢力最大的是袁紹, 並不是他。不僅袁紹的名聲與號召力都遠非曹操所能相比, 而且袁的帳下是兵多將廣、謀士如雲, 兩者在氣勢上相比就非常懸殊。然而「一山難容二虎」, 倆人總該面對攤牌的時候。曹操老猶豫著自己勢單力薄, 遮遮掩掩地不敢貿然以對。那麼是誰扭轉了這個局勢, 讓袁紹出局, 曹操勝出呢? 這個人就是郭嘉。 郭嘉(公元170年-207年)字奉孝,對時事、兵事的見解過絕於人,尤具戰略遠見。他不僅料事如神,也能料人如神。他對劉表、劉備、孫策、袁術、袁紹及他的兩個兒子等人的個性、思慮、動向都揣摩得透透。他先入幕於袁紹麾下,其後頗有所感地說:「紹外寬內忌,偏聽偏信,好謀無決,忠言逆耳,欲與共定霸王之業,難矣!」,郭嘉料知袁紹不能成大事,乃棄紹投操, 才二十七歲即被曹操重用。曹操每與郭嘉討論天下大勢後說:「唯奉孝能知孤意,日後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歷史上以寡擊眾著名的「官渡之戰」是【孫子兵法】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為典型的範例。【孫子兵法】說: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郭嘉以曹操和袁紹兩位主帥的個性做廟算,提出「十勝十敗」知己知彼之說,因而堅定了曹操挑戰袁紹的決心。公元200年,曹操終能以少克眾擊潰袁绍於官渡,而袁紹的思惟舉止正如郭嘉戰前所預料的完全一樣,是袁自己走向敗亡的途徑。從表面上看,是曹操打了一場大勝仗,但是如果沒有郭嘉洞悉雙方主帥的性格,做出準確的判斷,也就沒有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官渡之戰」,更遑論曹操的狼子野心了! 郭嘉追隨曹操有十一年之久,遇有大議,他必臨敵制變,謀功為高。公元207年,就在幫曹操統一了北方後,郭嘉不幸病逝,享年三十八歲。曹操對郭嘉的死頗為惋惜, 他對眾人說:「諸君年齒,皆孤等輩,唯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又說:「天下人相知者少,奉孝乃知孤者也,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奈何!奈何!」 就在郭嘉為曹操東征西討十一年的歲月裡,湊巧也是諸葛亮隱居隆中,「聊寄傲於琴瑟兮,以待其時」的期間。公元207年,北方才剛殞落一智星,南方隨即生起另一顆既大又亮的智星。當年冬天,也是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為劉備所感動,出山輔佐他打天下。 公元208年是改變中國歷史軌跡的轉折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事後,208年初,躊躇滿志的曹操立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名,展開向南用兵的準備。七月,他親率大軍直下荊州,企圖先滅劉表與劉備,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雖然曹操的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這場沒有郭嘉參與謀畫,却有諸葛亮在彼營神機妙算的「赤壁之戰」,讓曹操吃足了苦頭,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只得灰頭土臉地引軍北還。「赤壁之戰」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了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東漢自然也就先一步走入歷史了!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這次敗得最慘,他萬萬沒想到赤壁一戰的結局,一下子就埋葬了他朝思暮想一統天下的春秋大夢,自己竟然變成了另一個當年兵敗官渡的袁紹。每思及這胸中永遠的痛,曹操不由得仰天大慟: 「若奉孝在,決不使孤有此大失也!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自此之後,曹操知無力圓開創新王朝的天子夢,只好寄夢囈於詩酒行令間了! 郭嘉與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成就了曹操和劉備,也成就了他們自己。在觀賞完彼此之間的賓主關係, 後人只能發出讚嘆之聲了! 雖然歷史舞台不斷地推陳出新戲碼,無數亮眼的主、配角輪番地上演拿手好戲,但是總會有它的規律性。我剛把曾老欲言又止的「天道」續完,腦子裡突然蹦出另外兩個人,蔣介石與戴笠 ,因為他們的關係和下場頗為類似曹操與郭嘉。 戴笠(1897–1946)字雨農,六歲喪父,唸中學時,被學校開除過,也曾在浙江軍閥部裡當過差,隨後浪跡杭州、寧波、上海等地,並結識了上海名人杜月笙。戴笠是個帶有江湖氣味的人, 年近30歲才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 1927年(民國16年)國民黨清黨時,戴笠揭發了同學當中有20多名是共產黨員,因而得到蔣介石(黃埔校長)的青睞。1932年(民國21年),蔣介石成立特務情報組織,任命戴笠為負責人,從那時起,戴笠就為中國情報史開展了輝煌的一頁。「世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駒」,為了報答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戴對蔣的忠心惟天可表。 戴笠 小時候常聽叔伯們提起抗日時神出鬼沒的戴笠; 說他是個無師自通的「諜報鬼才」,根據最近解密的「戴笠手稿密電檔案」中所披露,他使用過的「化名」就有廿七個。他一手建立的軍統局是以他為核心的一個龐大情治機關。戴笠一生為國(也可以說是為蔣介石)立了三大功績: 對日抗戰、剷除親日的軍閥和策反其麾下的將領、打擊汪偽漢奸和中共地下組織。其中以「對日抗戰」的事蹟最被人稱頌。 「非常之人,於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1937年(民國26年),蔣介石領導全國抵抗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其中軍統局做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茲列舉最為重要的幾項如下: <> 軍統特工深入敵後,策劃刺殺投奔日本的汪偽軍政要員與日軍重要人物。 <> 配合各戰區主力部隊,在全國各地發動抗日敵後游擊活動,牽制了日軍的攻擊,使得淪陷區的日軍寢食難安。抗日期間,軍統局犧牲者達一萬八千人之多,而當時軍統局的全部人員僅有四萬五千餘人。 <> 抗戰期間由於物資供應吃緊,不肖官商乘機走私囤積民生必需品,哄抬物價,造成全國物價飛漲,大發國難財!軍統局在全國設置經濟檢察隊,懲治不肖官商。 <> 戴笠在大後方創辦各種情報及譯電訓練站,破解日軍通訊密碼,故能提前轉移物資,有效避開日軍轟炸。軍統局密碼電訊處譯電科率先破譯了日本將襲擊珍珠港的情報,並知會美國,但美方未予理會。「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方才急轉身向中方提出情報合作。1942年(民國31年),兩國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OFFICE)。戴笠任所長,美國海軍部派員任副所長,以加強跨國情報合作,共同對日作戰。戴笠把破譯日軍密碼的技術傳授給美國,這為美國日後取得中途島之戰、以及徹底改變太平洋戰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45年(民國34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後,兩國才結束合作的關係。 1946年(民國35年)3月17日,戴笠所搭專機於南京岱山失事,機毀人亡,得年僅49歲。噩耗傳來,蔣介石至感心痛。此時南方的智星(戴笠)倏然消失,北方另一顆璀璨的智星(周恩來-黃埔政治部主任) 代之而起,他是個全才,能量相當大,只可惜不在蔣的陣營,否則中國今天不會成這個樣。 國共之爭其實是黃埔軍校裡兩黨之爭,却給了井岡山落草為寇的毛澤東撿了個大便宜。國共在軍事方面的爭鬥,實際上打得是情報戰。真正死在戰場上的國軍將領和官兵,幾乎都是被中共地下特工先下「請君若甕」的套,再成為共軍「甕中捉鱉」裡冤死的鱉。 周恩來 1927年(民國16年),中共周恩來在上海創建中央特科,並直接領導這個情報特工機構。抗戰期間,中共的很多情報都被戴笠指揮的軍統局破譯,戴笠及其軍統特工就是潛伏在「國統區」裡中共間諜的剋星,中共對戴笠是既恨又懼。周恩來遇上戴笠是一籌莫展,只能蟄伏(貓著) ,就像武俠小說裡所描述,周被戴點了穴而動彈不得,平時只能燒點冷灶,伺機而動。 隨著戴笠的遇難,龐大的國民黨情報組織開始腐化和激烈內鬥,使得國民政府的情治單位日趨薄弱。此消彼長,中共周恩來的特工就變得日漸強勢,潛伏在國民政府黨、政、軍的核心部門及其大員身邊的中共間諜個個都活躍起來了。國軍在四年國共內戰中很快的由盛轉衰,最後兵敗如山倒……。 蔣毛合影 「一諜卧底弄乾坤,兩軍勝敗已先分」。兩軍對壘時,情報的靈通、準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至為關鍵,已是不爭之事實。周恩來底下有兩個超級大間諜,他們倆對中共的存亡與國共政權易手起了扭轉乾坤的作用; 一個是胡宗南 (黃埔第一期) 頗為賞識及信用的機要秘書—熊向暉(黃埔第十五期) ,另一個是貼身在蔣介石身邊卧底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黃埔第五期)。 胡宗南 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應該知道胡宗南是蔣介石派駐陝西,負責監視與剿滅共軍的嫡系將領。蔣給胡的密令都由熊向暉簽收,胡宗南下達的命令也都由熊起草。延安有了熊向暉在胡的身邊,蔣和胡對中共的戰略動向、軍事部署、作戰計劃……毫無機密可言。熊是左手進,右手隨即密送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手中。1947年(民國36年),蔣命令胡宗南部署閃擊延安的方略,也被熊向暉及時將情報傳到延安。等到胡大軍挺進延安時,湊巧撲了一個空,使得中共能保全實力不被殲滅。毛澤東曾說:“熊向暉,一人可頂幾個師。” 熊向暉 以一個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這样的身份讓中共地下黨員郭汝瑰進入國軍指揮核心,接觸到最高層的機密,其殺傷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有人曾經這麼說:「郭汝瑰為國軍運籌帷幄其中,却讓共軍决勝於千里之外。」 。郭汝瑰在抗日戰爭中表現極其英勇及有智力,深受陳誠、薛岳、顧祝同等高級將領們的賞識和器重,因而被蔣介石視為愛將。抗日戰爭勝利後,郭汝瑰已是領「中將」軍銜的人物。在國共逐鹿中原時,他是直接參與指揮作戰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由於他隱藏得極深,從未被察覺過,故一直深受國府最高當局的信任。 郭汝瑰 1947年(民國36年)5月,山東孟良崮戰役共軍全殲了國府的王牌部隊第74師;師長張靈甫 (黃埔第四期),抗日常勝將軍,也是蔣的王牌猛將陣亡。這是郭汝瑰事先將蔣介石的作戰計劃偷偷地傳送到延安的傑作。1948 年(民國37年)11月,徐蚌(淮海)會戰,這是一場決定國共誰主中原的戰役; 然而,此戰役的具體作戰方案就是由郭汝瑰本人所制定,當執行命令尚未下達到前線國軍的手中,就被郭先報給中共的作戰指揮部。郭還誘使蔣數次變更作戰方案,放棄堅守蚌埠,改在徐州外圍作戰,增加了國軍在移動中被分割圍殲的機會。蔣先違背了「將能而君不御」的兵法大忌而遙控將領,然而,戰場是瞬息萬變,戰機是稍縱即逝。國軍將領尤須通權達變,可大夥兒都不敢執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由於蔣像是重了郭施的蠱,聽了他的擺佈,終陷國軍於覆沒之中,八十萬黃埔軍系損失大半。延安有了郭汝瑰,毛澤東才能知己知彼,在窯洞裡指揮若定,勝券在握。 張靈甫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這是南唐亡國後,李後主被押往開封見宋太祖前所發出悽慘的哀嚎聲。1949年(民國38年)12月10日,成都淪陷前,面對著大好江山即將拱手讓人的蔣介石,最後不得不乘軍機飛往台灣。自此後,蔣未再踏足中國大陸一步,「反攻大陸」就成了他在台灣時時出現的囈語。 說到這兒,戴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應該只有國共的蔣介石和周恩來才最有資格做出準確的評價。 國民黨:「基於共諜無處不在猖獗的活動,才使得國府在軍事上節節敗退。蔣介石來台後曾十分感慨地說:"戴雨農同志不死,我們今天不會撤退到台灣!"」 共產黨:「中共建國後,周恩來説:"戴笠之死,使得共產黨革命成功提前了十年。"」(這是周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吐露出的肺腑之言。) 末了,再提曹操和蔣介石這倆人,曹操一身兼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可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即使他兵敗赤壁,仍握有「三國」中最大、最富庶的魏國。蔣介石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無法與他放在同一桿秤上比輕重。 「有孔必漏,有送(宋)必失」曹操絕不會像蔣介石去滋養孔、宋這樣的姻親,更不會引孔祥熙、宋子文如此貪婪之流位居要津,斂財誤國。日本投降後,如日中天的蔣介石在短短的四年裡,就把中華民國力所能及的轄區從大陸縮小到僅有台、澎、金、馬四個小島,國父 孫中山先生地下有知的話,當不知作如何想? 再說, 明、清兩朝末期,貪腐不堪的吏治導致王朝滅亡的殷鑑不遠, 蔣介石却能緊跟著清王朝重蹈覆轍,豈不令人匪夷所思! 孔祥熙 宋子文 蔣介石因提拔了戴笠而成就了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救星」的歷史地位,毛澤東也因有了周恩來才得以建國。國共之間的一失一得豈非天意乎! 悲哉! 悲哉! 蔣毛舉杯互慶甚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