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6 02:48:35瀏覽4359|回應7|推薦123 | |
國民黨自前年11月29日台灣九合一選舉遭到重挫後,不僅毫無幡然悔悟之心,而且變本加厲地繼續在黨內惡鬥和捉對廝殺,一旁的民進黨樂得坐觀虎鬥,等著不久的將來再度吸納人民自動投來的選票。 今天(2016年元月16日)就是中華民國總統和立委大選之日。對國民黨而言,小子聽到的都是來自四面八方淒厲的楚歌聲,似乎已看到選後屍橫遍野的慘狀。「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當一個人揮霍殆盡了手上的好牌,或者視手中的好牌為無物時,接著就得看老天怎麼安排你了。這不禁使小子聯想到兩千多年前叱咤一時,至死不悟的楚霸王項羽。 幾十年來,不管是電影還是連續劇,中、港、台三地拍的最多的題材就是項羽和劉邦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華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楚河漢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無顏見江東父老」都是源自項劉爭鬥耳熟能詳的成語。從這些字眼中我們不難望文生義,最後是劉邦擊敗項羽而勝出,締造了一統的大漢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項梁(項羽從叔父起義)、劉邦就是楚地先後興起反秦的三股勢力。最後,項羽殺秦王子嬰(扶蘇子,始皇孫,不敢稱三世帝),燒咸陽宮,滅了秦朝,也給了爺爺項燕報了大仇。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又何以在短短的四五年就兵敗自刎於烏江邊呢? 其實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兩個楚人交戰決勝負之處都在「楚地」,自然就由楚人解決彼此之間的恩仇了! 楚霸王項羽先被用兵如神的韓信(楚人,曾是項羽帳外站崗的執戟郎)圍於垓下(該下台了),遭遇到十面埋伏而潰敗;其後,當楚營已兵少食盡時,張良教漢兵於夜間吹蕭音,唱楚歌,使得楚營中人人涕泣,個個心酸。不一時,有奔漢的,也有思鄕返歸的,天未破曉,兵卒已十散八九。霸王見此淒涼場景,唱罷「垓下歌」後,抹乾眼淚,隨即帶得八百餘騎趁黑突圍成功,意圖返回江東重整霸業。 霸王一路走得狼狽,漢將灌嬰親率騎卒五千尾追於後。當他倉皇地渡過淮水時,緊跟上來的僅百餘騎而已。從八百多人一下子縮減至一百餘人,中途棄他而去的大有人在,霸王不禁膽顫心驚。當年他率三萬鐵騎自山東急救彭城(徐州),破漢王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漢軍被擊殺過半,睢水為之不流。如今攻守勢易也!何以至此?亞父范增(楚人)曾經惱怒地說他:「豎子不可與謀」。可惜時光無法倒流,在天上的兩位長輩項梁、范增也只能徒呼負負,眼睜睜地看他走向自滅之途了。 就在此刻,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裡突然神來之筆地寫道:「項王奔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老農),田父欺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軍追及之。」 小子猜想,司馬遷編了這麼一個情節以表達當時楚民對項羽的不滿及憤恨吧! 「眼見他殺子嬰、燒咸陽、滅秦朝,又見他背關中約、逐弒義帝,裂土封天下、政由己出;如今見他奔逃亦可憐。」 緊接著霸王殺出重圍,一路如喪家之犬狂奔至東城,能跟上來的隨行者只剩下二十八騎。喘息稍緩的他覺察到已無法脫身,意識到「大勢真的去了」! 霸王不得不重拾過去的驕傲以維持當前的自尊和顏面,向二十八騎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士氣稍振後,霸王又殺出層層的包圍,趕到了烏江邊,當地的亭長(掌管十里之地)已備好船,正等著他渡江。霸王見隨行只折損了倆人,又有船助他,不禁又點燃了返江東的勇氣和信心。然而,亭長好心的一番話,卻直打霸王的要害,點中了他的死穴,霸王回不去了。司馬遷是這麼敘述烏江亭長的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聽過亭長句句為霸王設身處地著想的貼心話,眼下的霸王並不是一張繃緊的臉,一下子就鬆弛了。應該是一臉愕然,心裡茫然。他不得不反問自己:"經他這麼一說,日後我頂多也只能圖個江東一隅,以後再也無法翻身了!在這個節骨眼上,形勢比人強,如果我不上船,連命都保不了了。唉!我怎麼會淪落到這般田地?這是今日楚霸王我的下場嗎?才不久,當地的老農誆騙我,使出了跘子,不是証明了楚人對我懷有忿懣,再也不可能接受我了!一旦過了江後,楚民趁機把我縛去向劉季(邦)求功領賞也不一定,我還能回去嗎?" 在江邊引劍自刎前,霸王面露慘笑,回答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羽)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羽)獨不愧於心乎?」 把心愛的烏騅給了亭長,霸王長嘆一聲後,隨即仰天自盡,結束了他不凡的一生。項羽到底悟到老天已經不給他任何機會,卻自始至終不曾悟到,君臨天下的他為何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就窮途末路了。 環視江邊的漢軍隨即奔至,眾人爭先恐後地搶奪霸王屍身。最終,霸王體一分為五。五人至漢王前共會其體,劉邦認得是項羽,隨即裂項羽之地為五份,各人封侯得地。 「萬人敵」項羽憑著驍勇善戰,才花了區區三年的功夫就滅秦取天下,從此志得意滿,什麼樣的建言、苦勸都不納,什麼樣的賢士、能人皆不用,身邊跟隨的不是項氏家族的人,就是一群武夫。英布(將材)、韓信(帥材)、陳平(策士)只得棄楚投靠漢營,最後都成了他的致命死敵。劉邦還曾向項羽說:「我只會鬥智不鬥勇」,項羽卻始終不開竅。司馬遷說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項羽嗜殺,劉邦則恰恰相反,最後自然是「人助及天助」,後者勝出囉! 司馬遷用曲折的筆法,藉著倆楚人(老農及亭長)一暗一明的行為,間接地提示項羽,他根本沒有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機會。其後的古人哀嘆項霸王的非常多,總認為他過了江後,還能再回頭與劉邦決一雌雄。惟獨宋王安石心領神會太史公的意思,他在<題烏江亭>這首詩裡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不過,項羽最後的一席話,帶著對江東父老深深的歉意,並以死謝罪。他退場時所留下的身影還算漂亮,所以史書給他的評論並非全都是貶意之詞,小子是這樣看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