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松嶺寶藏》7.禪修教言之殊勝金鬘
2015/08/23 21:39:32瀏覽1340|回應2|推薦29

南無 咕如(頂禮上師)。

    聖號為蓮花生大師,他的身如太陽般不變,他的語如溪流般不止,他的意如天空般無遮,他的功德如河川般超越增減,他的事業如風一般無有阻礙,他的證量等同諸佛,並且他因應六道眾生而教導佛法。   

    卡千公主措嘉佛母承侍這位在瞻部洲名聲如日中天的化身佛。當蓮師駐錫在晶珠松嶺時,措嘉佛母以身、語、意令上師歡喜,接著請求上師:「大師,虔敬之人若欲禪修,其前行為何?」

    大師回答:「禪修的前行為積聚資糧,領受口授指導,切斷貪欲的束縛,並且準備必需的用品。將居處打掃乾淨,環境應清爽宜人且大小適中。如此做完之後,生起大悲的菩提心,並決心安立一切有情眾生於佛果。 在住處中,擺放一個由乾淨棉花、羊毛等填充的坐墊,將體內的廢物如糞屎、尿液等排除乾淨,從喉嚨和鼻孔排出痰液。之後,雙腿交叉而坐,雙手結持定印,身體挺直,頭部既不低也不彎曲,雙眼順著鼻子的方向低垂,齒唇如平常的狀態。簡言之,三門保持自然狀態來練習禪修。」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禪修時應如何持心?」

    上師回答:「禪修時身心放鬆。由於沒有可分析的事物,分別心的續流以及隨之而起的心意狀態便都中斷了。你無須刻意停止這些,而是放下所有的意念活動,什麼都不保留也不排斥。什麼也不思維,什麼也不想像。你的自性是有覺知的,就保持它原來的樣子,不迎向任何事物,處於你的本然狀態中。   

    如此保持著,不要把能知者與所知對境視為分開的,因此不要想著對境在那裡、或者所知者在這裡,也不要構想在這兩者之外還有其他事物。由於你既不向彼處(外)追逐對境,也不試圖在此處(內)停止念頭,你便能讓心保持清淨、明澈、覺醒,無須停留在任何事物上。

    會阻礙禪修的過失,有掉舉、昏沉,以及根深柢固的信念。掉舉是指心向外尋求對境的行為,調整的方法是放鬆身心,同時保持收攝專注。一再地安住下來。如果你仍然追逐不同的念頭,便不斷反復將你的注意力轉向那躁動不安的心。   

    如果你無法做到這些,念頭仍不斷向外發展,便探究這有如空中雲朵的向外動作----它從哪裡而來,要往哪裡移動,會在哪裡停留?如此探究,並讓從心中生起的來去念頭再次自行消退。由於這些念頭的來去是空的,因此無須嚴格限制或刻意回避它們。這是消融掉舉和念頭來去的教言。

   暗昧有如身處暗室或閉上雙眼,對治的方法是運用修法、思維之類的活動使你重振精神。如果要借助三摩地而重振精神,便觀想你自己有如虛空,觀想你的脊椎有如層層疊起的車輪,想像你的心有如天空。如果要藉助教言而恢復精神,在禪修的同時觀察一個感官對境,或者就讓各種感官保持寬廣開放。這是消除昏沉的教言。   

    昏沉是當心變得模模糊糊或者心不在焉,有如受到邪靈干擾。發生這種情形時,要把修持擺在一旁,于一小段時間後再重新回到禪修。這是消除失念的教言。   

    根深柢固的信念有三種過失。既然修習法性照道理是要讓人熟撚於不專定或不固著於任何事物上,因此如果你抱持死板的信念,便是一種過失,更遑論抱持所有互相對立的概念,例如『它是如此如此』與『它不是如此如此』、永恆與空無、為拒斥而取某物作對治,或諸如此類。就算心中懷有任何一絲這類的想法或信念:『所有這些事物都是不真實的顯現!』『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我應該於心中進行不持守它們的禪修!』也是過失。這是清除僵化信念的教言。」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禪修會生起哪一類了證的覺受?」   

    上師回答:「由於輪迴沒有任何實質,在修習的時候,所有各種不同的標籤----例如事物的『顯現』或『消失』,或者事物『無生無滅』等等,都只是暫時用來指出那個事實的標籤而已。   

    因此,當你如此修習時,你會領悟到這些實質的事物沒有任何可以證實的體性。而且,由於輪迴無有實質,因此無可捨棄,而涅槃也不可得。你也會領悟到這兩者只是標籤或假名,而且根據了義,輪迴與涅槃根本沒有任何現象是真實的。你在實相中了悟這點,超越觀念的範疇,不僅僅是文字上這麼說而已,而是從你內心深處決然地領悟。

    然而有些未能領悟的人,用『這些事物從來沒有生起過!』的一句話,抱著『所有這一切都是空性!』的想法而修習,這麼做就稱為只是個禪修心境。心中若是抱持這種想法,將無法獲得確信。   

    在了悟事物如此之後,不要將注意力放在事物處於特定形式的想法上。事物可以用凡俗的方式去體驗,但是你一點也找不到可看見或執持為焦點的具體或有形的心。由於無法體證其自性的印跡,也沒有能知者可感知的任何事物,甚至不會產生『它的自性是如此如此』的念頭。儘管如此,你仍然尚未捨棄顛倒念想的習氣。   

    這個時候,看所有事物時是如其各自的特色,雖然它們有如你眼前平滑水面所顯的顏色一樣,短暫易逝且無有實質。除此之外,不會涉及『是這個』或『是那個』的概念,而你看見這個了知心的體性如天空般的清晰且明白可見。

   這時你會失去自己,感覺有如你就是天空本身。或者,你可能因為看見能知者與所知者為分離,而感到恐懼或緊張,不想要再保持在這樣的狀態。看見自己只是名與色,你不再接受自己是個真實有情眾生的想法。從這個狀態中起坐後,當你在從事日常活動短暫探究事物時,你只會經驗到『所見皆非實有事物』的鮮明狀態。你走路時不覺得真正在走路,吃東西時不也沒有吃東西的感覺。   

    此時,當你探究事物時,你了悟到沒有要接受或拒絕的事物,了悟『事物和我不過是欺滿的幻相』。由於你看萬事萬物有如虛空,你看自己不是自己,看他人不是他人。當你閉上眼睛讓心向內時,一切客體變得有點模糊,念頭之流中斷,且沒有顯相,所以心的明澈獲得如虛空的功德。你不覺得自己有身體,也注意不到有呼吸的進出。這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就像黎明時轉向天空的一面鏡子那般,如如不動的明亮。它保持完全的明澈,沒有任何焦點或概念,但對自身又同時是清晰明顯的。由白天到黑夜都持續而沒有改變。有時候,了知的續流會逐漸變得更加堅固,但接著堅實感再度輕緩消失。   

    若要於此有所進展,便不要攀執于明澈或自在,不要專注在任何事物上,而且不要攀執任何事物----只要單純地讓這個狀態保持自覺。當你試著從這個狀態中出來時,感覺並不像你已經離開,而即使你真的短暫地離開,你又會緩緩地返回這狀態。   

    由於在禪坐時已經信解事物的真相,當你維持入定的時候,所知的事物將以平常的方式顯現。你既不攀緣於它們,也不專注於它們。如果你可以保持如此,乃至於將對證悟的渴求視如幻影,並對輪迴不抱有恐懼,那麼這就稱為無動搖的觀見事物。   

    若要生起此狀態,即使是對境與思考者的微細形式都必須拋棄,這包括『它是如此如此』的概念。換言之,首先不要壓抑任何事情,接著不要執取它的現前,最後不要追逐它。反之,讓它從你生起,然後消退於你。這種隨你所欲而長久保任的能力,就稱為調和之心或無有作為或奮力。

   如此入定時,你可以在出定之後或是處在定中時,探究自己所覺受的事物。但是你會發現,不需要修正任何洞見,也不需要刻意試著去審查任何特定的所知客體(對境)。每一個念頭,不論何類,都有如法性般明澈現前。每一個情緒,不論何類,都生起為法性。每一個疼痛,不論何類,都不造成傷害。每一個喜悅,不論何類,都不帶來利益。你無須改進注意力,因為它保持自由開放。即使你不在做禪修,也不離開法性。由於沒有比此更為無上者,你感到毫無懷疑。由於你未見到禪修的對境,你也無須在意念上做努力。由於你的專注力已成為法性本身,其保任超越起落湧退,這個平等性即是法身的了證。當你如此獲得相續的穩定時 ( 非凡俗的有形狀態)----就稱作無念覺性的本然覺受。」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正確的禪修練習,其徵兆有哪些?」   

    上師回答:「當你長時間以上述方法練習禪修之後,會出現內、外的徵兆。

    內的徵兆有:   

    ●入定時不會注意到呼吸的進出;

    ●不會感覺到有身體;

    ●不會感覺到冷熱或甚至劇痛;

    ●並感覺到無所依緣的自然歡喜。   

    此時,對任何特定感官對境的攀緣都會降低,對『它是如此如此』的固著會減少,對各方面的膽怯也會減少。自私、好惡、擔憂、世間八法,以及其他種類的想法都變少且較不明顯,在這些徵兆顯現之前,你必須盡一切所能去做,直到符合這些徵兆。你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較小的神通力,他心通等諸如此類者。這些都是內的徵兆。   

    外的徵兆有:   

    ●看見自身于內發光,或在半空中看見各種光、色彩和形狀;

    ●看見諸佛和其他聖者的身形;

    ●聽見他們的聲音以及看見他們向你表示敬意的姿態;

    ●或他們向你講法、授記等。   

    對這些現象產生攀緣心,並相信它們是持久真實的,將產生被魔羅干擾的過失。當你既不攀執也不相信這些現象的時候,它們便表明了善的功德。」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出定之後,應該從事哪些日常活動?」

    上師回答:「從上述禪定狀態起坐之後,有兩種修練的方法。首先是依慧觀而修,即相信你所經驗的一切----你,你自己,以及內外事物----都是如夢的幻相顯現。在四種日常活動中保持如此的相信,不論你參與什麼或享用什麼。不論身體的感受為何,修練的方法為既不壓抑感受,也不執持於心中。在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中,不論任何活動,都練習不要執持任何聚焦。

    依方便而修是對如幻的有情眾生修練如幻的悲心,且只要不妨礙你的禪修狀態,便可做各種事業去幫助他們。做廣大的發願,例如〈普賢行願文〉分別善惡,並做各種善行。

    在任何時刻,如果你做善行時執持善行是真實的想法,就不屬於上乘,也不是平等的狀態。因此,了悟你和所有事物都是幻相。你應該盡力集資淨障,直到你證得對平等的確信,亦即對於要積聚的資糧或要淨除的障礙都不執為實有。 在禪定的狀態中,離於取捨,保持離於因惡行而落入輪迴的害怕,並且離於因善行而獲得涅槃的冀望。

    即使你已經證得對平等的確信,並且能夠離於取捨而行事,你應在不執持有概念性的專注之下敬持誓戒的德行,以便幫助他人避免有害的行為並依止於善德。一般而言,不要論斷耽溺或戒除是善或惡。落入取捨或執其為實,就是阻撓平等的障礙,就像白雲和烏雲都會遮蔽太陽一般。但更為如此的是,證得對平等的確信之後,如果專注在戒律的持守或違犯上,就是妨礙瞭解的過失。

    不要被任何有關成敗、名利的情緒念頭擊敗,而且不要一直想著它們。捨棄你個人的缺點,例如胡扯的愚論、分心的活動,以及心不在焉。訓練自己在所有身、語、意的活動上都全然柔和。不要思維他人的過失,反之,要思維他們好的一面。

    如果你變得自誇自傲,自負地想:『我有特殊的功德,我已經證悟法性』,這表示你尚未證得法性,所以要捨棄這種念頭。簡言之,由於有念是輪迴無念是涅槃,當瑜伽士停留在散亂分歧之中時,就稱為輪迴;而即使只有一刻保持在無緣禪定時,那時候就稱為涅槃。」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如此修持之後,如何覺醒而證悟?」

    上師回答:「當你已修習法性的無念自性時,念頭——輪迴的起因,逐漸變弱且更加安靜,而無念的覺性則自然現前。這個覺性是安詳寧靜的,所覺受的領域極為清淨,且(佛之)三身以及其他證悟的功德將自然顯現,有如由太陽放射而出的光芒。

    一旦精熟於這樣的自性之後,也許你的身體留在人間,但你的心卻住於佛地。如此修持之後,無疑地,你將在中陰階段證得佛果。換句話說,在你如天空般的個人覺受,完全無生的法身之中,在他人的眼中,如日般的報身與化身將會利益有情眾生,有如太陽的光耀。」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中等根器的人應要如何練習禪修?」

    上師回答:「在信解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時,中等根器的人應該專注於念頭無可執取的無止盡法性狀態,並在那樣的狀態中禪修。這麼做,就無須避免修習或思維,因為了悟是必然的。

    換言之,看見一切事物皆是心,此外無它。在任何心的狀態中都看見心----無有分離。即使在刻意禪修時,也會看見法性。由於了知念頭的來去是心的自性,無論法性以念頭的形式如何顯現,心的自性是自證的。相信心為它物的想法不會形成。不論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且不論所見為何,心的自性是不證自明且不會滅止的。即使在不修習時,心也是顯而易見的,且甚至無須修練便可以完全掌握。

    當安住在此一自性中時,不論可能發生的細節為何,它既不會造成傷害,也不會造成分心。因為沒有生起概念心,對各種特徵的感知,其本身即是心之自性的證明。如此,一切現象都提示著心,並且與那不會滅止的狀態從未分離。因此,無須任何努力,無所做即得到解脫。無論客塵如何顯現,皆了知是心,而且即使產生任何概念或意念,了證在任何時刻都不離開法性。

    如此,當所有現象都被了知為心,且不會不知不覺地落入有念的狀態時,那就是本覺。對於已經證得此實相的瑜伽士,他看見每一個感官覺受都是法性,因此一切感知都是修練的形式。所以,一切現象都無別於心,且沒有其他念想生起。由於不生起,所以客體與概念都是法性。

    透過這個了悟,對萬事萬物的體驗皆是心。由於這個心是無形的,因此不將念頭與概念視為過失,且於念頭當中禪修。在如此狀況中,不論正在做什麼或感受為何,每一個體驗無非都是更深入的禪修。這指出了『見修一斷』的主要原則。」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如何辨認出法性、本覺?」

    上師回答:「認出本覺的口訣,是有如老練的醫師借由病人的行為舉止、脈象或尿液來診斷病情。同樣的,瑜伽士應該運用三件事情來認出周遍如虛空的本覺:佛陀的話語、上師的教導,以及自己的覺受。

    本覺的全然當下,就有如太陽光照射到鏡面上。同樣的,瑜伽士應該保持在本覺的完全當下,離於任何清澈的影像。

    對於六聚本然狀態的關鍵教言,是有如被疾病侵襲的病人,已沒有害羞或困窘的概念。同樣的,瑜伽士應保持對一切所知對境皆不形成任何概念。

    與本覺的直接邂逅,有如神奇的療癒師將所觸摸的每一件事物當作治病的媒介。同樣的,取得見地的甘露之後,瑜伽士應該運用一切事物當作本覺的媒介。

    讓心靜下來的口訣教言是有如被放入盆中而無法移動的烏龜。同樣的,當瑜伽士運用上師的指導而掌握自心之後,他的心也無法移動。所有的這些口訣教言,都是指認法性、本覺的方法。」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安頓這個本有覺性的方法是什麼呢?」

    上師回答:「有三種安頓自心的方法。如高空翱翔的大鵬金趐鳥般安頓,是指金趐鳥在雙趐疲累時便在高空中翱翔。遨翔時,它無須費力,也無須達成任何目的。翱翔時,它同時清楚看見下方的大地。翱翔時,它同時擁有在它之下所有人的能力。翱翔時,它用的是破殼而出時隨即完全發展的飛翔力。 同樣的,當瑜伽士安住於禪定中時,應該將疲累的心安頓放下,不做任何努力,同時看見上乘的原則,同時保有下乘的能力,且即使身在輪回中,仍然擁有覺醒的境界。

    如燕子歸巢般安頓,是指做的時候完全沒有進一步的刻意思維。瑜伽士應該在安頓自心時,同樣完全沒有其他進一步的刻意念頭。

    如捨棄一切事物之人般安頓,是指不論心的狀態為何,都不去調整或修改它。同樣的,不論心的狀態為何,瑜伽士都不應該去調整、修改或以其他方法染汙它。」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有多少方法可以守護覺醒的心?」

    上師回答:「有三種守護的方法。守護它有如守護一匹野馬,應該毫不散亂地調伏它。同樣的,瑜伽士應保持不散亂,不離開見地的自性。

    守護它有如守護珍寶寶藏,除非你努力保護它,否則易遭盜賊竊取。同樣的,瑜伽士為了不讓三摩地逸失,應保持不受昏沉與掉舉的損傷。

    守護它有如國王守護皇后,如此人們無法傷害皇后,因為他們已經都成為皇后的子民。同樣的,瑜伽士應保持不受念頭傷害,因為他已經了悟一切現象都是心。」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有多少方法可以令覺醒心增上?」

    上師答道:「有三種方法能令覺醒心增上。增上覺醒心有如空屋中的竊賊----竊賊離開空屋,因為無物可偷。同樣的,當粗重或微細的念頭生起時,瑜伽士應該觀看它們,然後只是安住。

    增上覺醒心有如空中雲朵。天空中形成的雲會自行消失。同樣的,應該留待念頭自行消退。

    增上覺醒心有如用咒語解毒。知道解毒咒語的人能夠不受那個毒的傷害。同樣的,擁有口訣的瑜伽士以見地攝持一切事物時,能夠體驗一切皆為本覺。」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法性的三種進展度量為何?」

    上師回答道:「據教導有以下三種進展度量:

    明的標準是有如不被風所吹動的油燈。

    不動的標準是有如深海中的水。

    輕安柔順的標準則是有如棉絮。」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增上的三種徵兆是什麼?」

    上師答道:「有這三種:

    ●增上的外徵兆,是你不會注意到你有軀體。

    ●內徵兆,是不會生起負面情緒。

    ●密徵兆,是注意力不轉向任何對境。」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如何證得佛果?」

    上師答道:「體性即為三身與四智的瑜伽士,在他脫離身軀的束縛時,當下得證。」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最上等根器的人,要如何信解見地?」

    上師答道:「借由空廣無二心的九種比喻,來信解本覺的見地:

    ●一切現象皆是空廣之心,有如滿願寶般無偏頗。

    ●心是非能形成的虛空廣袤,有如金剛般不變。

    ●這個心是超越概念屬性的空廣,無法覺察的體性,有如看著濃密的黑暗。

    ●心是含攝一切的虛空廣袤,浩瀚如天。

    ●除了這個空廣之心外無它,有如大湖中的倒影,所經驗的一切與這個心沒有不同。 .

    ●這個心是原本覺醒的虛空廣袤,有如國王自己的子嗣,無庸置疑。

    ●這個心是可以開展一切可能覺受的虛空廣袤,有如藍寶石,可以用種種方法去感知。

    ●心是不變的虛空廣袤,有如純金,因為不論心的狀態是什麼,心的自性都不會轉變。

    ●第九種虛空廣袤是萬事萬物皆包含在心中。

    瑜伽士要如此信解。」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瑜伽士的行止,要用什麼來決定?」

    上師答道:「瑜伽士以這些無貪執的善巧受用為比喻,來決定行止:

    ●有如善巧受用平靜湖面上的倒影。

    ●有如善巧受用晴空中的星辰。

    ●有如善巧受用覺醒心中的一切顯、有。

    如此,當以見地攝受時,享用五種感官歡愉,便不會有害。」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瑜伽士如何入定?」

    上師回答:「瑜伽士應以這三種無盡廣大的無礙境界入定:

    ●無礙的空闊境界,亦即感受的無盡廣空。

    ●離於攀緣的無貪境界,亦即法性從未生起的無盡廣空。

    ●無對境的境界,亦即從未離開自明覺性的無盡廣空。

    這三者都是指,在瞭解無有造作的同時而入定。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瑜伽士如何獲得對果的信心?」

    上師回答:「在此我將用比喻的方法教導:覺受到所生起的一切皆為心的自性,而不應在此之外去尋求佛果。一切現象有如廣大湖面所現的倒影,或者有如天空中出現的星辰,它們不在他處顯現,而是顯現在湖中或天空。同樣的,被體驗為果的,是你自明自知的心性。它由你而顯現,並且本始的顯現即被體驗為你自己的展現。因此,佛果的體驗就是你、你自己。」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要用什麼來斬斷念頭的根源?」

    上師回答:「在此,我將教導如何借由三種超越增上的增上方法,讓念頭自然消融:

    ●感受無須增上,因為能清晰感受到感官對境

    ●法性無須增上,因為法性是無生的。

    ●念頭無須增上,因為你清楚了知念頭即是本覺。

    為何如此?因為心外無它,應該瞭解,一切都是本覺。既然清楚看見念頭是法性,念頭便如此自然消融。」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哪個重點說明了無須排拒所經驗的對境?」

    上師回答:「在此,我將引用經典裡關於自解脫心的六種比喻來教導,說明因為清楚觀見一切,所以無須排拒任何事物:

    ●受用對境之時無須排斥感受,因為清楚看見它們是法性,有如珍貴的黃金島。

    ●無須排斥念頭,因為清楚看見它們是本覺,有如添柴入於火中。

    ●在法性中,無須排斥任何物質,因為它們是無可排拒而解脫,有如大鵬金翅鳥破殼而出時已經擁有完整發育的雙翅。

    ●在禪定之中沒有什麼是要安頓的,因為禪定與出定是不可分的,有如在半空中盤旋的鳥兒。

    ●沒有要排拒的負面情緒,也沒有要清淨的遮障,因為萬法為心,無有例外,有如在太陽的軌道上沒有要清除的黑暗。

    ●無須將心與對境一分為二,因為清楚看見它們不是二元,正有如虛空(空間)無法被分割一般。

    換言之,這是覺受無須壓抑的六種層面,因為無壓抑地清楚看見法性,而且即使試圖壓抑也無法做到。」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哪個重點能說明心與法性是不可分別的?」

    上師回答:「不可分別的六種比喻,表達了心與法性的不可分別:

    ●水與濕是不可分的。

    ●火與熱是不可分的。

    ●海螺與海螺的白色是不可分的。

    ●刺繡與刺繡的圖案是不可分的。

    ●黃金島與島上的黃金是不可分的。

    ●輪迴與涅槃是不可分的。

    同樣的,在單一的界中,一切事物與一切有情眾生是不可分的。在與不在是不可分的,但清楚地看見其為心,因此是真實的本始覺性。此外,物即是心,心即是物,因此無二無別、沒有差異。」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哪些比喻能說明一切顯、有是由一己而生的?」

    上師回答:「相同的六個比喻,也可應用在無有先後﹝的道理﹞上,說明一切顯、有都是本覺。前面提到的六個簡單比喻,指出了不可分別和無有先後。如此,法性與一切顯現及存有的事物(萬法)之間,並無先後次序,因為它們都是大本覺,是自明自知且由一己所生。」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在瑜伽士的心中,用什麼能淨除八種障礙與道上的狹隘關口?」

    上師回答:「瑜伽士心中這八種道上的障礙關隘應這樣清除:

    ●以證量清除,因為瑜伽士清除二元感知的關隘之後,即安住于超越二元的見地堡壘之中。

    ●清除念頭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於無念的堡壘中。

    ●清除觀點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於超越觀看的堡壘中。

    ●清除取捨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於無所拒斥的堡壘中。

    ●清除能知者與所知物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于超越能知所知的堡壘中。

    ●清除希求和恐懼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於在自身中清楚見到覺醒心的堡壘中。

    ●清除攀緣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于超越有事物可執持的堡壘中。

    ●清除努力與成就的關隘之後,瑜伽士安住于任運圓滿的堡壘中。

    因此,安住於這八個堡壘中,一切萬法皆聚集於覺醒心中,如此不迎不拒地清除每一種關隘。由於瑜伽士清楚看見萬法為心,希求與恐懼的狹隘便得以移除,空闊開放的場域便得以達到。」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如何分辨可靠的覺受?」

    上師回答:「如果可以用三種衡量的方法驗證,該覺受便可當成是可靠的。當你瞭解前述的重點時,證得的方式是對聖言、口訣、你自己才智的覺受產生信任。

    此外,當內在獲得如此深切的信任之後,在繼續修習時,覺受將變得清晰----你的身感到輕盈,你的心變得明澈,你可以看見被隠藏的,念頭變得很少....等等,沒有欺騙、希望或恐懼而繼續下去,即使在進步的徵兆自然現起時,你也將不再沉浸於自得的意滿之中。」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如何滅除歧路與極端的信念?」

    上師回答:「不應該追隨這八種和九種信念之徑。不要抱持常見、斷見等邊見而追隨九乘或六道眾生之徑。練習禪修時,瑜伽士不應該將對境與心看成是分開的,不應該壓抑緣起現象,不應該修空性,或修任何二元對立,或諸如此類。

    不應該將九種漸乘中的任何一乘當成固定的立場。六道眾生不是轉化後的感知,而是凡俗的景況。常、斷的邊見是顛倒的信念。當瑜伽士避免追隨這些信念,並且離於偏頗與偏見時,則瑜伽士就只是法性。」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能自然地離於執著的要點是什麼?」

    上師回答:「這個要點為顯相是自行展現的,並且經由無執著而自然消融。顯相的出現,是你覺醒心的展現。由於如此,當你產生執著與攀緣時,要看見你的執著是沒有真實對境的。讓念頭綻放,執著將會自然消褪。顯相是自行展現的,它們的空性是本然的空性,而任何執著都將有如空氣般淨除。」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是什麼界定了九乘之間的差異?」

    上師回答:「九乘之間的差異,以是否有以下信念來界定:

    ●聲聞的主張,相信雖然客塵與心是不同的,但家客塵是由原子(微塵)組合而成,而原子是由實際物質所組成。

    ●獨覺相信,雖然外境是幻相,這些幻相是因緣相依,因此不真實,但感知幻相的心,則是真實的。

    ●中觀的立場,認為因緣相依的現象是空性,而空性則沒有任何的概念作意。

    ●在密咒乘三外續的第一部續中,了證的獲得是經由相信:在究竟上,萬法皆空,而在相對上,一切都是清淨的三部諸佛(如來部、金剛部、蓮花部)

    ●在第二部續中,是透過如較高的見地以及較低的行止而了悟,所應用的修持則立基於兩者之上。

    ●在最後一部續中,經由接受及拒絕四手印和三摩地而證得本尊身。

    ●在密咒乘的三內續中,瑪哈瑜伽主張在究竟上萬法無生,而相對上為幻相的見解,這是所謂的四平等與三清淨。

    ●阿努瑜伽認為,因是清淨虛空的自性,果是智慧壇城,而大樂之子是當覺性了悟到這個如男女本尊壇城般圓滿的基本虛空,此外,不用生起即圓滿修證。

    ●到阿努瑜伽為止,且包括阿努瑜伽在內的所有乘門,都有抱持的立場且有所執著,唯獨阿底瑜伽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執著。

    ●阿底瑜伽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是,既然從一開始就清楚看見覺醒的境界,因此不認為其由造作而生。由於不執著任何概念性的事物,所以它沒有執著。

    除非能分辨乘門之間的這些不同處,否則無法看出乘門的高低層次。所以這是你應該分別九乘的方法。」

    以下是蓮花生大士為了意門由吉祥馬頭明王所保護的最利根器者,而口授的極密教言:

    ●如何借由空廣的九種比喻,將要點全部集聚以信解見地;

    ●如何以無貪善巧受用而決定行止;

    ●如何以無盡廣袤的三無礙境界入定;

    ●如何以譬喻教導,除了將生起的一切體驗為心的自性以外,不應向他處尋求證果;

    ●如何借由超越增上的三種增上方法,使得念頭自然消融;

    ●如何藉由自解脫意之經典的六種比喻說明,而沒有要拒斥的所知對境,因為已明白看清一切;

    ●不可分別的六種比喻如何說明,心與法性的無二無別;

    ●無有先後次序的六種比喻如何說明,一切顯現與存有皆是本覺;

    ●如何清除瑜伽士心意道上的八種障礙與關隘,以及安住於八種堡壘是如何將瑜伽士之道總攝為單一要點;

    ●如何倚仗三種度量(標準),並以此自然產生進步的覺受與徵兆,且沒有自吹自擂的驕慢;

    ●如何追隨這八種信念之徑;

    ●顯相如何借由無貪著而自現且自然消融;

    ●以及如何以信念的有無而界定九乘之間的差別。

    蓮師讓這些教法由法性的廣闊密意中自然流露,而為最上根者解釋了這一切。

    措嘉佛母向蓮師問道:「乞求您賜予一個方法,讓不論上、中、下根器的任何人,都能立刻確然安入覺醒境界。」

    上師答道:「一切現象的根源蘊藏在你自己的心中。這個覺醒的心是在每個活著的有情眾生中。此外,它是法身一界,既無形狀,也無顏色,不具實質或物質特性,現作廣大的空明,自始即是無生的。認知這個覺受是本有的,即是所謂的普賢王如來見地,或者法身一界。

   這個一界----法性,亦即非由任何組成的覺醒心----其本質為空,自性為明。單只保持在這個持續的狀態,稱為結合諸佛密意的禪修。保持在這個狀態中,沒有可修的事物,也沒有可偏離的目標,稱為超越分合的本有行止。

    在法身一界之中,沒有任何事物不是清淨圓滿的;從上方的勝者壇城到下方的地獄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清淨圓滿。因此,不論是在痛苦的狀態或在覺醒的狀態,都沒有差別,諸佛與有情眾生之間,也沒有不同。

    此外,這不是剛剛創造的事物,而是自始即任運現前,因此佛果法身是自明的覺性,透過上師的指導而當下得見。並且由於它並非可修得或達到的,故它是清淨的圓滿。

    除了這個之外,我沒有其他可教導的,所以要好好把它放在心中,卡千女。」

    卡千公主措嘉佛母請求上師蓮花生大士,為上、中、下根者的利益,開示這三種禪修的教言。她為後世記錄下這些教言。 由於這些教法並非為了在當時宣揚,措嘉佛母便將它們藏匿起來而成為珍貴的地伏藏。願具有業緣的瑜伽士得遇這些教法。

    未來,當有福報的你們得遇這些法教時,你對見地自性的了悟也許有如海洋,但仍應守護最細微的世俗因果。你可能已了解法性自性的大海,但仍應保持不散亂的禪修,有如黃金打造的柱子。

    你可能已經了悟廣闊心的枉然狀態,但仍要守護你的三昧耶與戒律,讓它們穩定且無有損壞。你可能已經獲得如海般法性自性的了證,但仍要敬重崇高的上師眾,有如你頭上的冠冕。

    你慈愛的心也許沒有偏私,但仍應滿足你的伴侶與所有法友的願望。你也許已經看見佛與一切眾生的平等性,但仍應避免如毒藥般的十不善業與其果報。

    你可能已經了悟佛即是你的自心,但仍應視莊嚴的本尊摯愛如一己之心。你可能已瞭解苦的本身即是最大的樂,但仍應避免製造一切的苦因、苦行和苦業。

    你可能已經轉化情緒為本覺,但仍應避免以三毒和五毒之火燒灼的心。你可能已經體驗到無為是最大的自在,但仍應以最大的精進致力楊善。

    未來世、自稱為禪修者的你們,如果你抱持高尚的見地,但行為依舊低劣,你便有受制於享樂主義的危險。如果你宣稱信仰空性卻相信空無,你便有落入斷見之邊的危險。

    如果你的修練是將自心禁固在無念的昏沉之中,你便有落入聲聞寂滅的危險。如果你宣稱萬法唯心而行為輕浮,你便有落入下三道的危險。

    如果你攀執最高見地而嘲笑其他佛法的修持,你便有落入無盡痛苦地獄狀態的危險。如果你無法攻佔無造作了知的堡壘,你便有落入六道輪迴的危險。

    如果你進行禪修卻相信心是恒常的,你便有落入常見之邊的危險。如果你假裝禪修卻尚未了知心性,死亡時,你便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若在進入佛法之門--珍貴的明燈--之後,你無法在一生之中努力求取無上的成就,反而繼續追求如此毫無意義與累憂人們的世俗目的,你便有落入佛法與自心分享的危險。不要用不平衡而愚蠢的修行來矇騙自己,應賦予你自己真實聞、思、修的一切財富。

上師如此教導。

為利益上、中、下根者,而在龍年秋季的第二個月第八日,在紅岩的頁岩谷傳授此《禪修教言之殊勝金鬘》。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28535210

 回應文章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小心得
2015/09/28 21:41

修行,就是
剝去層層虛假、虛榮外衣
又,不要你穿上「國王的新衣」

 

「king's new clothes meaning」的圖片搜尋結果

然生(panda07) 於 2015-09-29 10:40 回覆:
巧喻!
然生(panda07) 於 2015-09-29 10:44 回覆:
去除妄執,了知自心。
然生(panda07) 於 2015-09-29 11:42 回覆:

大手印的禪修並不是將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看成是存在,也不是將一個存在的東西看成是不存在,它是一個真摯而直接的經驗、是直接的認知,能使念頭的雲霧、念頭的海浪自然的消散。

(帝洛巴傳第91頁)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25 20:26
謝謝分享~祝福您 喜樂自在
然生(panda07) 於 2015-09-17 11:53 回覆:
歡喜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