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在頻繁的接觸中,難免會跟別人發生磨擦或沖突,或是,因為外界事物而影響自己的心境,這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之一。想要常保一顆寧靜的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並不容易做到。
當我們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邊時,一望無際的景色,讓我們敞開心門,此時,世間紛紛擾擾的煩惱,都會消失無蹤。因此有人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我們的心,如果也能夠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樣開闊,就能夠容下無限的東西,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
當你坐著,幾分鐘內什麽事也不做,我們都有的基本不安全感便開始浮上表面。而這是我們不想要的情況。我們需要隱藏這個基本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假裝它不存在,這就是為什麽到最後我們要尋找遙控器、看報紙,基本上就是要尋找某種娛樂。
佛教根本的見地是,你自心的本性就是所謂的「本善」(basic goodness),你必須自己去發覺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智慧是心處於正常狀態的頂峰。當你的心體驗到絕對的正常狀態,那就是智慧。不過,這個正常狀態是非常相對的概念,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要如何判斷什麽是正常?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們要禅定,就必須討論它。
從聖者的觀點來看,我們所經歷到的每一件事,只要是透過自我去體驗的,就是不正常。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正常,知道為什麽嗎?因為它們都起源於自我、執著、忌妒、驕傲、嗔恨等等。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變成造作而不正常。
我們自認為是自由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自認為很自由,可是沒有一個人是真正自由的。只要你不正常,你就不自由。你想要融入社會,所以你總會去做別人要你做的事。也許你認為你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這件事,但終究你會成為你的選擇的受害者。
那麽不正常是什麽?只要你還在做事情、還在忙碌,只要你還在追求一個目標,你就不正常。所以,身體坐直二分鐘,不做任何事;就算還是不正常,你至少比較接近正常狀態了,這已經是很大的成就,確實是很大的成就。
禅定基本上是不做任何事的藝術。如果有人問你有關佛教的禅定,你應該回答:「禅定是什麽事都不做。」什麽事都不做是重要的行為,各位真的應該好好學習不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做太多事了。做太多事,這是我們的問題。一星期有七天,其中有個所謂的周末。為什麽我們喜歡周末?因為我們在周末應該是什麽事情都不做,不必早早起床。不過我們還是做了許多事。就像今天,正因為是周末,所以你們在這裡〈笑聲〉,然後去逛街等等。周末都被安排計劃好。我未來一年的周末就都已經排定好了。我們如同安排周末假期一樣計劃我們的生活。這樣很痛苦,非常痛苦!不只痛苦,還很愚昧。
禅定真的就是度假,如果你每天坐二分鐘,這二分鐘對你而言就是度假,因為在這二分鐘裡你什麽事也沒做。你沒作計劃,沒有盼望,沒有恐懼,沒有期待,這二分鐘會給你從來沒有過的放鬆。
心不開朗就是苦,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禅宗特別強調平常心這三個字。所謂平常心,就是指我們非常清楚環境裡的是是非非、好壞美丑,對所有現象一目了然,但卻絲毫不受影響,即使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裡,也不會隨外境起舞,也就不會受環境裡的種種情況影響而浮動。
人有了定力之後,就不容易被外在情況動搖。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於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這就是智慧。想要讓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老是被環境的動態所影響,也就是說,發生狀況的時候,心不要立刻被當下的環境所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只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心情就會安定下來。其實,煩惱心未必都是不好的,事實上,它是清明心的基礎。因為,對於有善根的人,遇到困擾時,覺得這是一種麻煩,希望能夠將它轉變為寧靜、清明的心,這時候,煩惱心反倒是一種助緣了。
所以,如果懂得以智慧、慈悲來處理問題,心裡就不會經常打結,而能清明自在。那不管身處在任何的狀況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
閉上眼睛好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因為心浮氣躁,而搞砸過很多事?自己是不是常常被環境、被人所影響?自己是不是常常為了小事生氣,不放過自己?
轉載自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0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