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藥類藥粥-石斛粥、酸棗仁粥、乾薑粥
2012/01/13 15:38:16瀏覽660|回應0|推薦1

作者 : 東依士  王獻華

18‧石斛粥

石斛為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金釵石斛的莖。石斛粥為一家傳驗方,是由石斛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用。

適應症:
熱病津傷,心煩口渴,病後津虧,虛熱不退;胃虛隱痛而兼乾嘔,舌光苔少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鮮石斛30 克,加水200 毫升,久煎取汁約100 毫升(因石斛最耐久煎,方可出效),去渣,選用北粳米50 克,冰糖適量,同入砂鍋內,再加水400 毫升左右,煮至米開粥稠停火。每日2 次,稍溫頓服。

論治解說:
石斛性味甘淡微寒,善入肺、胃、腎經,功專益胃生津,養陰清熱。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凡熱病後期,胃陰灼傷,餘熱未清,可有口燥咽乾,虛熱不退。胃痛乾嘔,舌光苔少者,以石斛與粳米煮粥食之,最為適宜。粥中粳米冰糖養胃調中,扶助胃氣,同煮為粥,既可增強滋陰清熱,又可促進養胃生津,三者合而為粥,頗有療效。

《藥品化義》中說:「石斛氣味輕清,合肺之性、性涼而清,得肺之宜,肺為嬌臟,獨此最好相配。」根據前人經驗,石斛粥對肺熱津傷者尤為合適。徐究仁曾說:「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腎虛熱者最宜。夫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熱鬱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輕靈不為功。」徐氏這一精闢論述,明確地指出了石斛的滋陰清熱、養胃生津的功能。因此,對熱病後肺、胃陰傷者,石斛粥為首選之藥。

現代研究:
本品含有多量的粘液質和石斛堿,藥理證實它能促進胃腸蠕動,胃液分泌,可助消化,並有解熱鎮痛作用,現常有人把石斛用於降血壓。

注意事項:
1‧凡津液未傷者不宜用;
2‧煮粥時,如有石斛鮮品煮較為理想。

19‧酸棗仁粥

酸棗仁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喬木酸棗的成熟種子。酸棗仁粥在《太平聖惠方》一書中有所記載,是由酸棗仁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養肝養心斂汗,寧心安神的功效。

適應症:
心肝血虛、心煩失眠、心悸怔忡、體虛自汗、盜汗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將酸棗仁搗碎,每次取30 克,用紗布袋包紮,粳米50 克,同入砂鍋內,加水500 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停火,然後去掉紗布袋,加紅糖適量,蓋緊燜5 分鐘可服。每晚臨睡前一小時,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棗仁味酸微甘、養心益肝,為治療煩不眠的要藥,入砂糖量與米為粥,酸甜爽口,安神而寧心,收斂而止汗,故對心悸、失眠、虛汗有很好的療效。
《太平聖惠方》中說:「治骨蒸,心煩不眠臥,酸棗仁2 兩,以水二大盞半,研濾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臨熟,入地黃汁一合,更微煮過,不計時候食之。」其方加入生地黃汁,藉以清熱除煩,若見熱象明顯者,如法加入生地黃汁煮粥,則清心安神作用更佳。

《本草拾遺》中說:「酸棗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利石藥證》載:「多睡生用便不得眠,炒熟用療不眠。」這就明確地指出了,治療不眠症須炒熟用,治療多眠症則宜生用。明代醫家李時珍亦說:「酸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証;生用療膽熱多眠。」因此,臨床上,須要根據臨症的不同,選其生熟而對症治療。
酸棗仁粥和柏子仁粥同可安神失眠,而酸棗仁粥偏治心肝血虛、還能斂汗;而柏子仁粥偏治血虛不養心,且能潤腸通便。

現代研究:
本品含棗仁皂.、維生素C、穀甾酸、蛋白質、脂肪油等物質。藥理證實,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鎮靜、催眠作用,並能降壓、抑制腎型高血壓的形成。

注意事項:
凡有實邪鬱火者不宜食用。

20‧乾薑粥

姜薑科的植物,乾薑乃之乾品。用乾薑煮粥為一經驗方,是用乾薑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健胃止嘔、溫中散寒的功用。

適應症:
胃寒嘔吐、脾寒瀉泄(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消化不良)以及肺寒咳嗽(如:慢性支氣管炎)等。

煎煮和服法:
將乾苒研末,每次取3~6 克,粳米100 克,入砂鍋內,加水1000 毫升,煮為稀稠粥。每日早晨起床後空腹俍之。

論治解說:
乾薑辛熱性燥,善袪裏寒以溫脾胃之陽。與甘平粳米煮粥,性溫補脾,健脾止嘔,溫中散寒。凡陰寒內盛,陽氣衰微,或脾胃虛寒,吐瀉冷痛等症,皆可服用。本.既能溫脾陽以燥濕,又能溫肺氣以散寒,寒飲化而不致上犯肺,則喘咳自止。故本粥又常用於寒飲犯肺之咳喘症。
薑有生薑、乾薑之分,功用也有所不同,用生薑和乾薑煮粥,其性能亦各異。生薑粥辛溫,長於發散,又能溫中止嘔,為外感風寒及胃寒嘔吐之常用粥。乾薑粥性熱,燥烈之性較強,而長於溫中回陽,兼能溫肺化痰,偏治裏寒之症。

現代研究:
本品含有揮發油和辣味素等,可促進血液循環,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通過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上升。辛辣刺激確能使健康人的血壓增高。

注意事項:
胃熱嘔吐及胃潰瘍出血者不宜食。

本文只提供資訊不負責醫療行為, 為確保安全,最好在醫師指示下進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yangsogo&aid=602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