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藥類藥粥-良薑粥、肉桂粥、烏頭粥
2012/01/13 15:21:17瀏覽1108|回應0|推薦1

作者 : 東依士  王獻華

27‧良薑粥

良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薑的根莖。良薑粥在《千金方》等書中有記載,是由良薑粉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溫中止嘔,散寒止痛的功效。

適應症:
脾胃中寒、脘腹冷痛、胃寒氣逆、嘔吐清水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將大高良薑曬乾碾粉,先用南粳米50 克,紅棗2 枚,砂糖適量,蔥白兩根,放入砂鍋內,加水500 毫升,煮成米粥,然後取良薑粉5 克,調入粥中,再煮片刻,視粥稠為度。早晚餐溫熱服食,五天為一療程。

論治解說:
良薑性味辛熱,專入脾胃二經。與甘平粳米為粥,溫中益氣,暖胃散寒,因此,對胃寒之嘔吐清水,胃脘冷痛,泄瀉、寒疝等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千金方》中說:.治心脾氣痛,高良薑微炒為末,米飲送服。.現今與米煮成藥粥,則功效更佳。

良薑粥與乾薑粥均為辛熱之品,為溫散中焦寒邪之要藥。但良薑粥偏治胃寒,乾薑粥偏治脾寒。然而良薑粥與乾薑粥雖都有溫中止嘔的功用,但良薑粥辛熱,熱重於辛,偏於走裡,散胃寒而止痛;而乾薑粥辛溫,辛重於溫,偏於走表,散風寒而解表,和胃氣而止嘔。

現代研究:
本品含有揮發油、高良薑素和高良薑酚等,藥理實驗證明,高良薑素有抑制。α-或β-血性鏈球菌、炭疽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人型結核桿菌的生長繁殖作用。

注意事項:
良薑粥辛熱燥散,易傷陰助火,故肝胃火鬱之胃痛、嘔吐等忌用。

28‧肉桂粥

肉桂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樹的皮,肉桂粥為一家傳經驗方,是用肉桂末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溫中補陽,暖脾健胃,散寒止痛的功效。

適應症:
腎陽不足、下焦虛冷、畏寒肢涼、遺尿尿頻;或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寒疝奔豚、虛寒痛經、宮冷不孕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將肉桂研為細末,先用梗米100 克,砂糖適量,入砂鍋內,加水煮為稀粥,然後取肉桂粉末1~2 克,調入粥中,改用文火,再煮沸,待粥稠便停火即可。早晚餐時,空腹溫食。

論治解說:
肉桂為辛甘大熱之品,入肝腎二經,善於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源,與米為粥,又入脾胃二經,暖脾溫胃,並治中焦虛寒,對一切脾腎陽虛,陽氣不足之症均較適用。

肉桂與米煮粥食之,既可發揮肉桂的溫陽作用,又有米穀之氣補益脾胃,實為治療沉寒痼冷的要藥。又善下行,凡元氣不足而陽微厥逆。或心腹冷痛而嘔吐泄瀉,或心腎久虛的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沖欲死,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滯,皆可借肉桂粥大熱溫散,壯命門之陽,扶心腎之氣,使陽氣長而陰自消,諸症減除也。
肉桂粥與乾薑粥同可溫中散寒,但肉桂粥偏入腎脾,補元陽,暖脾胃,兼通血脈而止痛;而乾薑粥偏入心脾,回陽通脈,兼能溫肺化痰。

現代研究:
本品內含揮發油(桂皮油)和鞣質等,桂皮油能緩和胃腸的刺激作用,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同時可以擴張血管,增強血液循環作用。

注意事項:
1、肉桂粥屬大辛大熱之粥,凡陰虛火旺和陽症出血者禁服;
2、孕婦忌食;
3、肉桂內所含杜皮油揮發較快,在煮粥時,藥末入粥不宜久煮。

29‧烏頭粥

烏頭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塊根。主產於四川,因此又叫川烏。烏頭粥首載於《本事方》一書,具有溫經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

適應症:
風寒濕痺、周身關節疼痛、四肢拘攣、麻木不仁、半身不遂及心腹冷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川烏5 克研末,蜂蜜適量,生薑2 片,粳米50 克,同入砂鍋內,加水500 毫升,採用文武火,慢慢熬成稀粥。每日2 次,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川烏辛熱,可散在表之風邪,逐在裡之寒濕,祛風通痺,溫經止痛,與米為粥,治療風寒濕痺,酸痛麻木,關節疼痛,功效卓著。川烏有毒,與薑、蜜、米同煮,既可大減其毒性,又可健脾補胃,顧護中州。

許淑微《本事方》中說:.治風寒濕痺,麻木不仁;川烏(生、去皮尖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可見前人,製作烏頭粥非常考究,而且又十分注意辨症採用。清代吳儀洛在《成方切要》一書中也有關於烏頭粥的煮方法和臨床主治,這就證明,烏頭粥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使用廣泛,歷代推崇,雖有小毒,但只要辨症準確,配伍得當,乃是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的良好藥粥。

現代研究:
本品內含多種生物鹼,這種生物鹼的分解產物有一定鎮痛作用,常作為麻醉、鎮痛藥物使用。

注意事項:
1、烏頭粥辛熱性燥,凡陰虛、陽盛、熱痺忌食,孕婦禁服;
2、因烏頭有毒,所以烏頭粥不宜多食久食,中病即止;
3、反半夏、瓜萎、貝母、白蘞、白芨等。

本文只提供資訊不負責醫療行為, 為確保安全,最好在醫師指示下進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yangsogo&aid=602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