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9 20:09:08瀏覽3900|回應6|推薦85 | |
下面這張標示南迴鐵路沿線各車站名稱的圖檔,取材自內容相當豐富、介紹台灣全島各鐵路網與高鐵、糖鐵,以及台灣鐵路局現役各種動力的機關車(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火車頭」)與電力或柴油動力聯結車、各種等級的客車車廂,甚至包含旅遊等各項資訊的「悠遊台灣鐵道網」;本圖原始網頁請點選這裡,或者到該網站首頁之後,點選「台灣鐵道風情」並進入特定網頁之後,再點選「南迴線」即可。請大家尊重此圖片的智慧財產權,非經所有人正式書面允許,請勿任意複製及轉載。 附註:上面的路線圖由南極冰魚網友所繪製。他的部落格內容,涵蓋許多國內外各主要大眾交通運輸的硬體(車輛跟路線)與軟體(人文);有空不妨參觀。 上圖已獲得「悠遊台灣鐵道網」站長:廖健竣先生(可在該網站首頁左下方的「關於本站」讀取廖先生的簡介)透過電子郵件方式,授權本文作者於引用此圖,特此聲明。 本文使用的所有照片皆為作者自行拍攝,若承蒙厚愛而欲另行引用至他處,煩請您先行告知並獲得同意,謝謝;此外,本文提供的每一個網址超連結(粗黑體加底線表示),點選之後都會另行開啟新視窗。 就先從旅程的起點開始說起。 ↑這樣的「彩繪」(彷彿只比「塗鴉」好些)跟原本冰冷單調的混凝土原色相較,有沒有比較生動活潑?嗯…不予置評。 ↑由於身兼屏東線(高雄至枋寮之間)以及南迴鐵路(枋寮至台東之間)的起點或終點,也是利用火車進出墾丁時的鐵、公路轉運點等多重角色,因此在這座熱帶小鎮驛站,您可以很容易的遇見穿著打扮一看就覺得是要前往海濱地區度假及狂歡(或剛從沙灘做足了日光浴而等候返家)、來自台灣各地或其他國家、區域的年輕男女們。 上面這張照片,是枋寮車站一旁、鐵道藝術村入口處,由鐵路警察搭建以供鐵馬族休憩用的愛心涼亭,請大家愛惜這些漂流木喔。 只不過嘛,是我過度執著於名稱或孤陋寡聞嗎?否則「鐵道藝術村」內的各樣硬體設施或陳設或作品等物什,怎麼就是遍尋不著絲毫跟「鐵道」扯得上邊的印記?反正我在該村幾家業者的門口瞧瞧之後;都沒有想要進去的感覺就是。 ↑背對著枋寮車站廣場,利用大廳穿衣鏡留下的自拍身影。身為男性的優點之一,或許就是出遠門旅行的時候,若對於隨身行李不是非常講究,或者不需要準備正式服裝的話,即便季節屬於隆冬時分,也依然可以盡量從簡,起碼不必攜帶保養與化妝用品,換洗衣物也僅限於外衣及褲子即可,貼身衣物到便利商店或任何賣場就能輕鬆解決;而且若非堅持自備盥洗及沐浴用品,就直接使用業者提供的備品就好。
所以我除了處理沿途拍攝的照片和書寫相關文字所需的筆記型電腦以外,就帶一只能夠塞下四天份替換 T-Shirt 跟雜物等「家私」的旅行背包。
↑枋寮車站的月台與天空。右邊的深藍色車廂,就是即將帶著我橫渡台灣海峽與太平洋兼具的海岸線,翻閱不知幾座杳無人跡的深山野嶺,以及橫渡長度不一、總共三十六座隧道,前往無論去幾次也不厭倦,彷彿鄰家少女般親切及純樸,又讓人感到如同王女般凜然而無法褻玩焉的台東;目前只剩下每天往返各一班的普快車。 花東線鐵路目前基本上已全部完成電線架設作業,而全線滿布密密麻麻的電線桿(攝影愛好者們可能自此恨得牙癢癢),讓原本乾淨且單純的構圖空間及天空、怎麼拍,就怎麼美麗叫座的情形,就這麼正式下台一鞠躬。部分容易造成「塞車」的瓶頸路段,也已經完成雙線通車鋪軌,只待試車程序通過,電氣化所帶來的行車時間大幅縮短、火車班次隨著增加的情況,就與花東縱谷區結下不解之緣了。這份不屬於人煙稠密或遊人如織的慵懶與簡單;我只盼望在自己還算年少的時候,依然完整存留。 ↑已呈現剝蝕而不再奪目的窗框,因為年歲親吻而沾染恐怕無法洗淨的塵埃,所造成的宛若迷霧般地髒汙,以及僅存於在此遠離喧囂和各樣人為慾望、貪婪,因此滿布著簡單卻豐富的寧靜跟充足的南迴沿線,以安度餘年的昔日高級車種;默默承載著車輪與鋼軌摩擦間隙所演奏的鏗鏘錚然,搭配著行駛時車廂彷彿鴨子行走的左右搖擺晃動,所產生的宛若搖籃或橫躺海洋潮汐;若非沿路風景實在美得教我不忍稍稍別離視線,否則在熱浪鼓吹及沉悶氣流挑撥之下,我或許會壟罩於沉睡的呢喃耳語裡。 人們追求種種名目各異,但無不出自於永遠不知滿足為何物的人性的創新發明,然而總在躍進到某種程度並呈現「回到過去」(智慧型手機螢幕尺寸愈做愈大;到時候大家出門都帶著兼具電話功能的電視機)以後,又開始違背起初改革動機的反璞歸真。 ↑古舊吊掛式旋轉電扇與通勤車廂專用的吊環,以及竟然沒有被通勤族或者處於叛逆青春期、處處想要彰顯自我的青少年們亂塗的沙發座椅,還有從尾端通道門投入的午間驕陽;就只差沒有光柱透過流露歲月痕跡的玻璃,整個投影在同樣隱約散發沉滯味道的地面。 無限的滄桑與心底事,一股說不出確切味道的沉積,流瀉於父母尚在垂髫之時,便已成立與成熟的空間;任何人造聲響皆已多餘。 ↑多少個曾經狂野的青春年少,與咯吱輾轉卻鼓不起清涼、反倒在仲夏之際興起陣陣炎熱鼓譟的老式風扇,於上學或放學的月台,見證著汗水和哥兒們、手帕交等情誼交織的古舊通勤車廂;台灣西部地區本來隨處可見這辛勤且無怨運轉奔馳的藍影,如今,靜靜地訴說那份光影即便淡去褪去,其鏤刻卻永銘在跨世代人們心裡的故事。 突然感傷了起來。因為我只是個下次造訪之日,惟有基督耶穌才能決定的過客;也因為直到將屆不惑之年的前夕,終於逐漸體會那份無論是否出於先天個性,或者後天教育所產生的自發性也好;或者反射性動作也罷的自我競爭(要求)、防範他人超越,並遙遙撇掉自己等焦慮的高度文明及資本主義產物,在這裡都只是匪夷所思跟多餘,萬事都只要「慢慢來」和「不要為明天憂慮」即可的愜意。
↑好似棉花糖或層層綿絮,彷彿上帝所差遣、在以色列十二支派會眾於西奈半島曠野漂流的期間,或是前進、或是停留紮營的日間雲柱;此時同樣指引著運轉士(火車司機在台鐵人事規章裡的正式名稱)跟所駕駛,隆隆怒吼前進的柴電機車。
↓出發、「歐賴」(台鐵內部對於通知火車啟動運轉時的術語;「歐賴」是英語「All Right」的日式發音)!可惜遠方中央山脈跟雲彩之間,在對比上不怎麼顯眼。 ↓出發後的第一個停靠站:因為附近設有軍方營區,因此在國防跟台鐵自身貨運業務等雙重需求,所設立的加祿車站(相關介紹可參考這位網友的部落格);結果由於周遭居民或原住民部落與火車站之間的距離「匪淺」,加上因為公路或省道沿線較鐵路更早開發,讓前述的人口聚集地,自然都不可能沿著鐵軌向外擴張;使得受限於地形地貌等限制,導致施工困難重重,所以通車時間最晚,後天各樣主、客觀條件又不足的南迴鐵路各站,撇開知本、太麻里、大武等車站以外,其餘各站整年的平均上下客人數(次)真是屈指可數;搞不好瞄一眼就可以知道。 ↓停靠在加祿車站腹地的長串篷車群。這些貨車應該已經停止使用,而擺放在就跟當初以貨運轉運站為主而規劃、興建,因此莒光號、自強號之類的對號列車,總是過門不入地直接呼嘯而過,其軌道數量跟站場面積都非常廣闊的「小站」:加祿(屏東縣枋寮鄉加祿村會社路 53 號,地圖請參閱這裡)並等待報廢拆解,或者就在此地橫渡任由風吹、雨打兼太陽曬而堆砌的晚年。 ↓加祿車站另一「景點」:停放在此處,將部分普快車加裝空調與封死車窗,剛營運的時候比照復興號等級販售車票,卻跟區間車一樣每站皆停,以至於後來迫於輿論壓力(台鐵自己搞亂票價跟列車等級)而改為收取普快票價,目前已經全數報廢的冷氣平快車。許多遊客與愛好鐵道的人士行經此地,八成都會替這些直到兩千零四年止,仍活躍於西部地區各站的廉價客車留影;我擔任家教的時候也曾搭乘過一次:從台北到鶯歌。 以下是從枋寮出發以後的第二個停靠站,位於屏東縣枋山鄉加祿村南和路43號,其站房跟月台遮雨棚都具有濃郁中國宮廷建築格局,同樣除了遊輪式列車或團體包車以外,否則真是冷清且遺世獨立的內獅車站;她的年度平均載客量自然也是無須懷疑的低,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的描述,整個2012年於此上車的人數為62、下車人數為108;有興趣可自行點選這個網址。 如果您跟我一樣依靠火車代步,請千萬不要錯過列車啟動。在過往,每天還有南下、北上各有兩班普快停靠(但班次間隔可是遠得很,起碼都在數小時以上),而現在只剩下中午與傍晚各一班來回;所以錯過這班車的話,下班車往往就是地老天荒以後的事情。但請放心,只要事先知會列車長,在不妨礙通車時間跟營運順暢等前提並得到同意以後,您至少會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拍攝車站周遭硬體或景色;若遇到會車或者禮讓後方對號列車先行通過,甚至因為對向列車由於種種因素而誤點的話;時間就更充裕。
呈地勢高度漸增,前往雖然不辦理客運,但由於接駁台鐵員工上、下班,以及遞送物資而停靠,位於山區的枋山號誌站以前,所呈現台灣海峽與屏鵝公路(台二十六線)到台一線之間的風情;那種海天顏色彷彿重疊、難以區分彼此的模樣,百看不厭。
依山傍水(其實是台灣海峽)構築的魚塭,照理應該沒有地下水超抽的窘境吧? ↓內獅車站至枋山車站的沿途景象之一。從照片可以看出,火車這時已經開始行駛山路,準備通過連串為了貫穿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而鑿成的各式隧道。
↓台灣海峽,再見。這裡已經接近屏東縣跟台東縣的交界處了。
可惜位於全台灣最南端、天氣狀況良好時,甚至可以在月台就能瞥見海洋的枋山車站,我沒有拍下什麼上得了檯面的車站硬體及相關設施的照片(部分原因在於沒有利用時間下車「獵取」影像);只好麻煩大家參觀這位先生所寫的遊記嘍。
從與世隔絕(再強調一次:這也是南迴鐵路沿線絕大部分車站的共通點)的枋山出發,直到下一個停靠站:古莊為止;中間的距離長達 ↓內獅到枋山車站之間的鳥瞰,拍攝於通過在施工當初,由於靠近海軍艦艇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的場所,為了避免傷及平民百姓而建造、據說可以直接承受砲彈襲擊的「嘉和掩體」(怎知就在尚未竣工之時,軍方早就另覓他處以避民眾抗爭,所以沒有真正派上用場)以後,火車就順著恆春半島地形轉彎,以便繼續北上前往台東之處。照片裡與海岸線和台一線公路你儂我儂的,就是台灣海峽。 我是六月份藉著原本南北走向,因地形而轉變成東西走向的鐵軌,經過據說無論門號屬於哪家電信業者,都由於沒有任何基地台、完全零訊號,以至於無法撥打的山區;結果就在同年八月底,發生使當時經過此地(枋野二號隧道附近),從台東開往高雄的第302次自強號,遇到差點因此被沖刷到山崖的土石流;感謝主耶穌這路上的憐憫。
↓秘境中的秘境:枋野號誌站(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內獅巷88號)。可以從下面幾張照片看出,這裡其實並不算是一座辦理客運業務的車站,因為根本位在週遭半戶民宅也沒有的鳥不生蛋深山或僻壤裡。 它的主要功能,在於遙控中央號誌站跟監測落山風速的枋野二號橋風速儀(根據資料顯示,每當風速超過每秒
普通旅客想要在這裡上下車...歹勢,除非先行申請並獲得正式同意的團體旅客,或者乘坐已安排好停靠事宜的郵輪式列車,否則免談;請乖乖在位置上坐好。 出現在下圖裡的列車,是即將與普快車交會、繼續往台東方向前進的觀光列車,這是枋野號誌站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不過在2014年七月中旬,隨著台東線鐵路(花蓮至台東之間)正式邁入電氣化新紀元,各級列車時刻表也隨之調整,所以普快車每天要在枋野號誌站等候的列車,就改成自強號了。 ↓獨立於世外桃源的枋野號誌站。列車離開這裡之後就會通過連串隧道,直到台東境內之後才會回到海拔高度較低之處,同時再度擁抱海洋;不過是從台灣海峽變成色調藍得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太平洋。 呀呼!就像北迴鐵路從蘇澳新站開始,直到因為接近芭樂景點:「清水斷崖」而聞名的崇德車站為止,火車必須穿越一座又一座綿綿不絕的隧道般;南迴鐵路從枋野二號隧道起,直到古莊三號隧道為止,也須經過整整八座、總長度為 列車穿越隧道時的留影。
這班「冷門」(尤其是炎熱的夏季)班車的旅客裡,由於當天(作者按:指2013年的六月二十五日)有許多要前往知本泡湯的長青乘客們而難得熱鬧;到了這座隱約可以看到海潮的車站以後,爺爺奶奶們就紛紛下車活絡筋骨,我也趁著普快在此等候從對向(台東)出發、卻毫不意外的誤點而卯足全力趕路的莒光號期間,跑來跑去的拍攝月台週遭。
又看到跟南迴公路並駕齊驅的海岸線嘍!只不過此時映入眼簾的海洋,不是出發時的台灣海峽,更不是鵝鑾鼻往南眺望的巴士海峽(其實當然有經過,不過都被連串隧道及山脈給擋住了),而是時常藍得詭異、不知該如何形容的太平洋。
從枋寮車站出發之後,終於到了南迴線第一座固定有對號列車停靠,也同樣可以坐在月台遮雨棚底下觀看海浪,因為世居當地的「普悠瑪」(Puyuma或Panapanayan;卑南族對自己的稱呼)每年十二月,會舉辦類似男性成年禮的「大獵祭」而聞名、位在大武鄉和平路69號的大武車站。
此時於肉眼可見範圍之內,民宅或人煙聚集的標誌:建築物跟電線桿等物品的密集程度首度增加,表示列車已經帶著旅客駛出保持著最原始風貌的山地與海邊等地區了。 ↓這是有「全台灣最美麗的車站」稱號,可以直接站在月台看海兼吹風,已於公元兩千零六年愚人節起(但完全沒騙人)正式廢站的多良月台欄杆。介紹這座海景驛站的部落格,在孤狗搜尋欄鍵入名稱就可以找到一大把;只是根據其他旅行家所描述的文字,或拍攝的車站入口附近照片來看,這裡別說月台跟鐵軌,就連站房大門也根本禁止閒雜人等進入,鐵路局更豎立告示牌,以提醒好奇但不見得守法的寶寶(原諒我這麼論斷,因為若非有「暫時性暨選擇性文盲」違規,大家根本沒有什麼良辰美景之類的圖像可看)們。 我這句話可能會引發撻伐與指責,但依舊想說:別老是非難對岸旅遊團種種不守規矩跟目無旁人、無視各項警告標示而盡做些「文明人(或社會)」不恥之舉;我們台灣呢?當真的如同德國與日本公民般的遵守法規到龜毛、一絲不苟的境界?當真的落實到沒有隨手亂丟垃圾的程度了嗎?台北或台灣各地,無論大街小巷或郊區、觀光各景點,依舊可以輕易見到紙屑瓶罐等廢棄物,這些難道都是所謂的「426」造成的? 不過台鐵或台東縣政府應該已經注意到這地區所帶來的觀光價值,因為根據一位網友在國內某著名鐵道社團發表的照片(超連結),可以明顯看到此座已經廢棄、不再有火車固定停靠的車站,原本飽受海風、鹽分、溼氣及歲月所任意剝蝕的月台,明顯由全新混凝土重新建造;靠近行人出口的地方也用柵欄圍起來、另以觀景台以供眺望;到時遊客們就能夠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違反公共安全與妨礙行車順暢、侵犯火車行駛路權等情況下,觀賞視線裡的美麗太平洋了;假使大家願意配合交通及相關規則的話...。 即將抵達靠近金崙溫泉一帶,雖然在台鐵編制上,屬於派有行車副站長,每日以二十四小時輪三班的甲種簡易站,卻仍有部分對號列車會停靠的瀧溪車站(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大溪37號)。 ↓車站月台遮雨棚之處,好像有什麼不對勁…(笑)。 即將抵達靠近金崙溫泉一帶。在八八風災期間,因為受到萬物之靈自以為「人定勝天」等利益和私慾當道為王,所給予的無數次任意破壞,最終受到大自然猛烈反撲所產生的土石流的重創;其遺跡到了拍攝照片、莫拉克颱風早已消逝將近四年的 2013 年;似乎依然隱約可見當時險峻及緊張的情勢。 看到防波堤所展示的白底藍色字樣,金崙車站也快到嘍!可以從照片裡面清楚看見夾雜大量泥沙或土石,即使沒有萬馬奔騰之勢,卻也不容小覷的金崙溪樣貌。只願八八風災期間的那種生死一線間的驚心動魄,不只烙印在當地居民或關心的人們心底而已;否則大家永遠只知道尋找代罪羔羊、沒有想到回過頭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本身有沒有需要擔負且不容轉嫁的責任;這樣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經濟發展及擴展觀光縱深,並因此帶動相關的照顧民生或鰥寡孤獨、扶持貧困家庭、使收入或三餐不繼的弱勢族群得以安居樂業;跟環境生態的保護,以及避免過度開發甚至濫墾濫伐等議題,難道永遠只能對立與呈現勢不兩立的零和賽局嗎? 從有「南迴線鐵路最長的橋樑」之稱的金崙溪橋,眺望遠端的南迴公路連接金崙鄉與外界的虷仔崙橋(無法確定是不是這座橋。虷,發音同「韓」);更遠端屬於海岸山脈群的哪兩座山,若您知道的話,懇請不吝賜教及告知,因為要怎麼在搜尋引擎裡設關鍵字(串)來查詢,我也不清楚。 ↑這是從普快車尾端觀看金崙站月台的情景。照片裡的莒光號,是每日從台東開往高雄地區新左營站的 704 次莒光號。在2014年七月中旬改點之後,由於普快車提早在上午出發,因此在金崙交會的對向班車,也改成待避(較低階的客車禮讓較高階的客車先行通過)從新左營出發、開往花蓮的第307次自強號。 發音咬字若不甚標準,乍聽起來真有點像是透過閩南語罵人的太麻里站月台。左手邊停放著幾節沒有空調,以及改裝後加添空調,如今已經全數除役報廢的平快車;它們顯然是六月四日到六月二十五日期間,才從某處(不會就是加祿車站吧)牽引到這裡做「克難式靜態展示」(超級大誤),因為我在六月初第二次前往台東時,並沒有在太麻里車站看到這些昔日的主力客車。 默默與蟲鳴鳥噿共同佇立在此地,不知還能親近地土、穹蒼到何年何月的普快車群。在已經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的台東縣太麻里鄉境內,即使沒有像南洋群島或中南半島一樣地動輒傾盆豪雨,但從太平洋拂來的鹹濕海風,也足夠剝蝕或腐蝕這群不太可能有專人定期予以上漆防鏽,或者進行相關保養維護作業的遺孤;不知當我繕打此篇遊記的時候,它們是否仍然棲息在觀賞元旦全台首道日出,以及暑假期間於山巒地區盛開金針花,而聞名台灣各界的「太陽照耀之肥沃土地」(太麻里在排灣族語裡的原意)? 從太麻里出發後行駛11.7公里,就抵達實際上位於台東市區的知本車站(台東市知本路二段900巷85號)。雖說要搭乘火車前往行政區域隸屬卑南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到不需要我再贅述、恐怕至少已經濫(爛)了八成以上的知本溫泉區泡湯;就必須要在此下車,或者另外花費不貲的計程車資(就我所知,從台東車站搭乘小黃到知本,費用單趟為新台幣六百元),但是知本火車站周遭完全跟西部地區大異其趣,真的只能以「荒涼」或彷彿核子大戰後的「冷酷異境」來形容;您自個兒晃晃就知。 即將結束南迴普快車之旅前夕,列車抵達終點前的最後一站,也就是史前文化博物館座落地附近,同樣也位在台東市區的康樂車站(台東市康樂里博物館路51巷131號)的站場腹地及遠方的海岸山脈雲瀑。 以下幾張照片,是稍前曾經敘述過的知本火車站周邊道路。別懷疑,這些都是在午間時分(也就是一般上班族中午休息的時段)所拍攝,我總懷疑人車都跑到哪裡去閒晃了,或者剛好都纏綿於美夢裡? 有沒有一股想要躺在馬路正中央,彷彿鹿野鄉某條非常著名的自行車道一樣的衝動?但還是勸您不要這麼做;因為柏油瀝青的溫度,應該能夠直接拿來做碳烤或岩燒料理了吧(另一個想像力豐富得過火的超級大誤)? 終於完成了,感謝大家捧場~~至於前陣子回覆網路城邦某位辣媽,所分享的台北市寶藏巖遊記時,告知「我(本文作者)也去做此地....相關紀錄近期會上傳」嘛,對不起;這篇拙作後就公佈嘍;只是內容充滿因失望而來的批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