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三十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之一
2013/04/22 22:53:55瀏覽881|回應1|推薦10

引用文章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之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之一
(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毘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令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存,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
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年時。三十之年,
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擁。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土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歛氛又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

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擁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日月宮,是物非汝。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
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竇跡。是義不然。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有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為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尟。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裟毘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為自,以為自。以為自,以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性。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同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532461

 回應文章

如如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禪契~非空非色見如來。
2013/04/23 00:31

金剛經亦云...

                 離諸相是名諸佛。

 

謝謝師父法雨均霑,弟子歡喜信受奉持。

瑩潔頂禮叩上  __/l\__

 

 

 

 

 

 


四寶(omhon) 於 2013-04-23 19:39 回覆:
開心(ㄏㄏ、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