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三十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之二
2013/04/22 23:16:06瀏覽610|回應0|推薦13

引用文章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之一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今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掜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掜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蝕珮玦,彗勃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闇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精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花。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花。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花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花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花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即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末伽梨
 (人名)末伽梨拘賒梨之略。外道名。楞嚴經二曰:「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見末伽梨拘賒梨條。
末伽梨拘賒梨
 (人名)又曰末伽梨俱舍梨,具曰末伽梨拘賒梨子。子之一字漢語也。六師外道之一。末伽梨為其人名,拘賒梨為其人母名,子謂拘賒梨之子也。如言舍利子。註維摩經三:「什曰:末伽梨字也,拘賒梨是其母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末伽梨是姓也,拘舍梨是母名也。此計苦樂不由因,是自然外道也。」希麟音義九曰:「末揭梨子,舊云末伽梨,具足云末揭梨拘舍梨子。末揭梨是姓,拘舍梨是母名也。」毘奈耶雜事三十八曰:「末塞羯利瞿黎子。」
精明
 (雜語)精良明白也,謂心意之清潔。無量壽經下曰:「精明求願。」
十住
 (術語)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也。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參照五十二位條。
止觀
 (術語)梵名奢摩他,amatha毘舍那Vipa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 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注維摩經曰:「什曰:始觀等係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為觀也。」同五曰:「肇曰:係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止觀三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諦理,繫念現前,停止不動。(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義。觀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觀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中略)是就能觀得名,立觀達觀。」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又曰:「無明即明,不復流動,故名為止。朗然大淨,呼之為觀。」同二曰:「觀如燈,止如密室。」起信論曰:「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舍那觀義故。」同義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也。毘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前時正名止觀故。」止觀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小止觀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觀一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同輔行曰:「止觀靜,觀體明也。」又曰:「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大乘義章十曰:「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於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觀者外國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閱經十二種
 (書名)二卷,明淨挺著。閱讀十二種之經典而記其所感者。即華嚴經頌,梵網戒光,楞伽心印,維摩饒舌,圓覺連珠,楞嚴問答,藥師燈焰,彌陀舌相,金剛三昧,心經句義,法華懸譚,及涅槃末後是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532527
 引用者清單(1)  
2013/05/04 21:14 【道玄之門(四寶)】 楞嚴經五十陰魔—色陰十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