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三十三)楞嚴經五十陰魔之二受陰十魔
2013/05/06 18:29:55瀏覽989|回應1|推薦14

引用文章楞嚴經五十陰魔—色陰十魔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1、阿難。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2、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3、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4、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
我得無上。第一義諦。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5、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所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6、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7、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氈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8、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9、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此名
定心 沉沒失於照應(註)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10、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註解:
1、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http://book.bfnn.org/books2/1223.htm#a02
宣化上人講述  一九六八年於美國加州三籓市佛教講堂
這一段文說「悟則無咎,非為聖證」,這兒大約遺漏了兩句,一定是當初抄寫的時候,遺漏了,那麼這兒可以加上「此名定心沉沒,失於照應」:這個定心沒有了。沒有定心,所以他自己生出這種空想,失去照應了。

2、許許多多楞嚴經的版本,未有此兩句,依經文十魔的說法應是遺漏之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589179
 引用者清單(1)  
2013/05/08 17:53 【道玄之門(四寶)】 楞嚴經五十陰魔—想陰十魔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十陰魔之名詞註解
2013/05/21 22:19
受陰:

魘人
夢中遇可怕事,而呻吟驚叫。(說文解字)云:夢驚也。

三僧祇
 (術語)三阿僧祇劫之略。菩薩修行之年數也。

因緣果滿 
(術語)修行之因具足而佛果之德圓滿也。心地觀經一曰:「三僧祇劫度眾生,勤修八萬波羅蜜。因圓果滿成正覺,住壽凝然無去來。」

萬行
 (術語)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論曰:「復經三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

三阿僧祇劫
 (術語)菩薩成佛之年時也。阿僧祇劫者,譯言無數長時,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以之區別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此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於數萬之佛。參照劫條。


 (術語)梵語劫簸之略。譯言分別時節。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也。故又譯大時。智度論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別時節。」又曰:「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釋迦氏譜曰:「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慧苑音義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為長時。」劫有二種: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二名歲數劫,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法華論曰:「示現五種劫:一者夜,二者晝,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智度論三十八曰:「有人言:時節歲數名為小劫,如法華經中,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術語)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別。唯識論六曰:「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中略)此慢差別有七九種。」大乘義章二曰:「凌他稱慢。」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3-05-21 22:22 回覆:

九慢
 (名數)恃己高舉之煩惱,有九種: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是也。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曰:「此見取見苦所斷。有九慢類: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慢。有劣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勝我者,是依見起慢。無等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劣我者,是依見起卑慢。」蓋此九慢,為從七慢中慢與過慢及卑慢三種離出者,前三慢為過慢與慢及卑慢。中三慢為卑慢與慢及過慢。後三慢為慢與過慢及卑慢。其中我勝慢者,謂我較彼為勝也。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我等慢者,謂我等於彼也。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我劣慢者,謂我較彼為劣也。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有勝我慢者,謂他有較我勝者。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有等我慢者,謂他有等於我者。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有劣我慢者,謂他有較我劣者。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無勝我慢者,謂他無較我勝者。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無等我慢者,謂他無等於我者。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無劣我慢者,謂他無較我劣者。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但此乃據發智論之說所解。故俱舍論十九釋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發智論釋,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勝境別故。」是即我勝慢之中,若觀劣境而謂己勝,即是慢。觀等境而謂己勝,即是過慢。觀勝境而謂己勝,即是慢過慢明矣。餘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於前解可知也。又詳於品類足論一,大毘婆沙論百九十九,唯識論述記六等。

小乘
 (術語)梵名希那衍,對於大乘之稱。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謂開一切種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雖有淺深之別,然皆為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運載之義,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羅漢果之教體,以十二因緣為至辟支佛果之教體。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謂之二乘。又此二乘為佛成道後十二年間經律論三藏之所詮,故天台稱之為三藏教。佛滅後印度之小乘分總別二十之流派,來我國後,遂立宗名俱舍,成實,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為佛隨他意之說法,姑以調熟下劣根性者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法華經遊意下曰:「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曰大乘。」 佛教又有三乘之說:及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緣覺為小乘,菩薩為大乘。

白衣
 (雜名)俗人之別稱。以天竺之波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之衣故也。以是稱沙門,謂之緇衣,或染衣。西域記二曰:「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彩。」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白衣俗服,佛嚴制斷。」涅槃經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遺教經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智度論十三曰:「白衣雖有五戒,不如沙門。」

末世 
(術語)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者,即末法時也。

末法
 (術語)正像末三時之一。謂去佛世長遠而教法轉微未之時期也。法華嘉祥疏五曰:「轉復微末,謂末法時。」三時有四說。一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多取此說。見三時條。

正像末
 (術語)凡一佛出世則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然諸經皆說正像之二時,大悲經獨說正像末三時。又如雜阿含,俱舍論,唯說正法之一時。一正法,正者證也,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為正法時。二像法,像者似也,訛替也,道化漸訛替,而真正之法儀行儀不行,隨而無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時謂之像法時。三末法,末者微也,轉為微末,但有教而無行,無證果時,是為末法時。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法華玄贊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青龍仁王經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三大部輔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論二十九以教證為正法之體,明住於正法之世,為一千歲。教法者經律論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與前言證果異),若有人於其教法誦持及正說者,為住於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為住於證法世。故隨此三人住世之時量,可知住於正法世之時量。聖教中總言為唯千歲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時,復過於此,即像法也)。頌曰:「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

像法
 (術語)正像末三時之一。像者似也。謂與佛滅後五百年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嘉祥法華義疏四曰:「大論佛法凡有四時:一佛在世時。二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三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四轉復微末,謂末法時。」三藏法數曰:「正猶證也,像像似也。」順權方便經下曰:「我之身侍須菩提已來十二年,未曾得聞如是像法眾祐地說。」正像末三時之年數,經論之異說多。見正像末條。

賓頭顱住世因緣
 (本生)法苑珠林四十二曰:「昔有樹提伽長者,造旃檀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即與之。諸外道知欲現神通,挑頭而去。賓頭盧聞是事白目連言:實爾不?答言實爾。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連懼佛教不肯取。賓頭盧即往其舍入禪定,申手取之。依四分律,當時坐於方石縱廣極大,逐身飛空,得已還去。佛聞呵責:云何比丘為外道(旃檀非比丘宜持之物),而於未受戒人前現神通力?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於是賓頭盧如佛教往西瞿耶尼,教化四眾,廣宣佛法。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佛,佛聽還坐,現神足故不聽涅槃。令為末世四部眾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請悉赴。」(依十誦律三十七,四分律五十一)。雜阿含經二十三賓頭盧自說曰:「世壽住舍衛國,五百阿羅漢俱。時給孤獨長者女,適在富樓那跋陀那國。時彼女請佛及比丘僧,時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爾時以神力合大山往受彼請。時世尊責我:汝那得現神足如是?我今罰汝,常在於世不得取涅槃,護持我正法,勿令滅也。」請賓頭盧經曰:「賓頭盧者字也,頗羅墮誓者姓也。其人為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擯之不聽入涅槃,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