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1 14:16:07瀏覽1037|回應0|推薦20 | |
引用文章讀楞伽大義敘言(三)有感 余甲申自長洲歸,暫憩嘉禾。遘達觀、密藏二衲,若夙契云。日從咨詢禪悅,游意乎方之外。一夕夢履兜羅綿界,覩慈尊容貌甚偉,肅躬伏謁,欽承教語,語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旦起問二衲:「此語當出何經?」僉曰:「似楞伽語。」遽取楞伽,徧索之弗得。 逮丁酉,鄉衲度門入京師快說楞伽三譯,津津不倦,曰:「安所得覺範筆一論著之耶?」時大行王道安於諸內典靡不精詣。余謂非道安莫成此論已,道安請告歸里。聞憨山清公入粵道,出螺川,敬拜以屬之。憨山寓雷陽不三載而筆記出矣。余於憨山稱莫逆。自癸巳造訪牢山後,音聞寥寥。得筆記讀之,不啻面譚。始讀之,灑然;再讀之,則疑;三讀之,則有所更定,不覺盈紙。復取三譯覈之,宋譯雋永有餘味,故不可易。至棘句倒語,非證之魏、唐二譯,則不可曉。筆記節分條列,燦如指掌,令讀者易於參訂。余亟取之,更為斟酌舊注,融會三譯,間出胸臆,或前人所未道。要於申暢簡奧,不使有楞伽難讀之嘆而已。 昔初祖語二祖曰:「此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不數傳後當為名相之學」嗟乎!千載而下,求其能明名相者亦罕矣。況印心乎哉!竊計宗門證入自覺境界,一期垂語,未必不與楞伽符,乃謬取尊宿機緣綴附章末。與其以經明經之為通也,毋寧以宗明經之為通也。以經明經,僅以意為分別;以宗明經,似當分別於無分別者。分別則說通,無分別則宗通。宗通,則心一經也,經一心也,庶幾無違於初祖印心之義,而此四卷<佛語心品>,其指歸端不外是。 何意慈尊以夢詔之垂二十年,而余始以夢成之。豈亦事有前定而幾先見之耶?且魏、唐二譯多前<勸請品>及末<偈品>、<陀羅尼品>。余所夢「無分別是智」語,實在<倡品>中,因并錄之,無敢忘慈尊所以詔余之意。若夫智證無分別,則茫乎未有入也。然<偈品>中授記龍樹已得初地,於此經典大有闡明,竟能生於淨土。是則傳祖衣者,當持此經;歷階級者,當持此經;而求生淨土者,尤不可不篤信此經也。敬述其顛末,以付剞劂,俾明眼者觀之。咄!云何更夢中說夢?是所望於同參。 南嶽山長金簡曾鳳儀舜徵父書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