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三十三)楞嚴經五十陰魔之三、想陰十魔
2013/05/08 17:53:24瀏覽927|回應1|推薦12

引用文章楞嚴經五十陰魔—受陰十魔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1、阿難。
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2、阿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渴仰。邪見密興。種智消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3、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吻。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4、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5、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6、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7、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賢聖。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8、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惟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9、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10、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597971
 引用者清單(1)  
2013/05/13 20:12 【道玄之門(四寶)】 楞嚴經五十陰魔—行陰十魔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十陰魔名詞解說---想陰
2013/05/23 17:57

菩薩六十聖位

五根既拔,心已離形。從是凡聖上歷菩提,始之以三增進,繼之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終之以等妙二覺,共成六十聖位。指菩薩修行正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圓瑛大師著:六十聖位:此乃指圓頓最利之根,決定能以凡身,上歷聖位也。非同別教,皆實取證故;經生累劫,證得一分,方到一位,豈能以凡身,頓歷諸位哉? 六十聖位者:於五十五位,前加三漸次,及乾慧地,後加妙覺,恰成六十。

菩提

 (術語)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一乘菩提

 (術語)言一乘為真實之菩提,非二乘三乘方便之菩提也。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3-05-23 18:04 回覆:

一字金輪法

 (修法)具云一字金輪佛頂法。金輪佛頂者,尊體之名。以(勃嚕唵)之一字為真言。故謂之一字金輪。其德廣大無邊,勝於諸尊。其種子名三身具足之咒,為秘中之甚秘者。三摩耶形為八輻輪。尊像為黃金色或白色。坐八葉白蓮華上。手結智拳印。頂有肉髻之形。其上更有髮髻。形如輪王。故名。祈一切悉地及除災,修其法。是五佛頂尊之一也。大日經疏五曰:明五佛頂「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於一切功德中,猶如輪王具大勢力,其狀皆作轉輪聖王形,謂頂有肉髻形,其上復有髮髻,即是重髻也。」經軌如下。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一字佛頂輪王經六卷,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一卷,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一卷。

 

九禪 

(名數)地持十地二論所說,不通於外道二乘,獨菩薩所修之大禪也。一切之善根功德悉攝在此九禪之中:一、自性禪,或止或觀或止觀均等也。二、一切禪,世間出世間禪也。三、難禪,生下化眾生上求菩提現行之禪也。四、一切門禪,與覺觀俱之禪,乃與捨受俱之禪也。五、善人禪,無味著念之禪也。六、一切行禪,生一切菩薩善行之禪也。七、除惱禪,消除一切眾生苦惱之禪也。八、此世他世樂禪。菩薩現不思議神通,利益此世他世眾生之禪也。九、清淨禪,成就一切功德證得無上菩提之禪也。見法界次第下。參照九種大禪條。

 

 

四寶(omhon) 於 2013-05-23 18:04 回覆:

九識

(名數)識有九種之意:(一)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阿阤那識,八阿賴耶識,九阿摩羅識。蓋經中雖無列九識之明文,而語則非無。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曰:「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經第九曰:「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大乘密嚴經卷中曰:「心有八種,或復九種。」是也。說阿摩羅識者,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離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此外見金剛三昧經,密嚴經,轉識論等。其如前所舉,以阿摩羅識為第九,總立之為九識者,似至真諦三藏,始見其說。圓測之解深密經疏第三曰:「真諦三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九識品如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三種: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義。二者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云: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真如為體。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所緣之境,名為真如及實際等。二者能緣之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據此可知真諦唯以阿阤那為煩惱障我執,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覺)與染污法執(即不覺)之義。又大乘義章第三末曰:「亦得說九,故楞伽經總品中云:八九種識,如水中波。其狀如何?分別有二:一者真實分別,以說九種。妄中分七,謂六事識及妄識。真中分二,謂阿摩羅及阿梨耶。義如上辯。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離合,以說九種。獨真為一,所謂本淨阿摩羅識。真妄和合,共為八種。義如上辯。共本識與阿阤那識及起六識,通前為九。」其中前真妄分別之義,約於阿梨耶不失真而攝之於真,後真妄離合之義,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對於阿摩羅之唯真離妄而分別者也。又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曰:「菴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梨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大論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二乘識。」法華玄義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淨識。攝大乘論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互諍云云。」可見陳隋之間,地論師與攝論師,關於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諍難。又據此可知九識為真諦一派之攝論家所立。玄奘門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識,說阿摩羅無垢識,兼第八阿賴耶之識性,或謂為取第八之淨分而名之者,非識體有九也。且破真諦以阿陀耶為第七(法相宗謂阿陀耶為阿賴耶之異名),唯以為煩惱障,又彈斥阿賴耶起法執,並緣十八界之說。彼十住心論第十所謂「他緣覺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雖由法華玄義第五上等,謂菴摩羅為第九識,以之為道後之真如而論。然天台等必非屬於九識家也。又出於維摩經玄疏五,成唯識論述記一,法苑義林章一等。(二)阿梨耶識中之種別。顯識論曰:「顯識者有九種:一身識、二塵識、三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識。」是也。蓋顯識即本識,指阿梨耶。其中身識為轉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識,塵識為轉作色等六塵之識,名為應受識。用識為轉作眼識等六識之識,名為正受識。世識轉作過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續不絕名為世。器識為轉作外四大五塵等器,世間及十方三世等之識,亦名處識。數識為算計量度。四種言說識為見聞覺知之四種。自他異識為六趣身。善惡生死識為一切生死不離人天四趣善惡之意,即轉作此等事之識也。又出宗鏡錄四,人天眼目臆說下等。

四寶(omhon) 於 2013-05-23 18:06 回覆:

大菩提

 (術語)佛之菩提,對於聲聞緣覺之菩提,謂之大菩提。何則。二乘之無漏。為菩提而非大。佛之無漏慧。乃為菩提而大也。唯識論一曰:「由斷礙解所知障得大菩提。」法華論曰:「菩提有三種:一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佛果菩提也,今指之為佛菩提。

大圓鏡智

 (術語)顯教四智之一。諸大乘教說如來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識至於如來,為大圓鏡智。大圓鏡者。喻也,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眾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之境界,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心地觀經二曰:「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名為大圓鏡智。(中略)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唯識論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密教五智之一。密教於顯教之四智,加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配於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圓鏡智。東方也,地大也,阿閦如來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論曰:「東方阿佛由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

 

行願

 (術語)身之行與心之願。此二相資而成大事。青龍疏下曰:「由行與願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論曰:「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禪門一上曰:「有願而無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當知常在此岸終不得度。」

 

 

四寶(omhon) 於 2013-05-23 18:07 回覆:

帝釋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譯三十三天),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akra devnm indra,略云釋提桓因。新譯之梵名,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譯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羅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轉梵語而謂為帝釋,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之一眾也。大日經一曰:「初方釋天王,安住妙高山,寶冠被瓔珞,持跋折羅印,及諸餘眷屬,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於東方五頂之南當畫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眾圍繞。首戴寶冠,身被種種瓔珞,持跋折羅。及諸餘眷屬,謂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圖中所示也。」法華義疏二曰:「釋提桓因者,具足外國語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稱會天心,故為能天主。」法華玄贊二曰:「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姓也,此翻為能。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正云能天帝。釋提桓因,云天帝釋,俱訛倒也。此在妙高山頂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過去字憍尸迦,此云繭兒,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為國名。」

魃鬼

此鬼遇風成形,因貪色而受生,我國有見此鬼而天旱說法。

 

魅鬼

物老所成之鬼,此鬼遇畜而成形,因貪欲而受生。

八部鬼眾

 (名數)四天王所領之鬼眾也。仁王經合疏上曰:「八部者:乾闥婆、毘舍闍二眾,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鳩槃荼、薜荔多二眾,南方毗留勒叉天王領;龍、富單那二眾,西方毘留博叉天王領;夜叉、羅剎二眾,北方毘沙門天王領。」一、乾闥婆Gandharva,譯為香陰,不食酒肉,唯以香資陰身者。二、毘舍闍,譯為噉精氣,食人及五穀精氣之惡鬼也。三、鳩槃荼,譯為甕形,其陰莖似甕形之厭魅鬼也,四、薜荔多Preta,譯為餓鬼,常逼於饑渴之陰鬼也。五、諸龍,水屬之王也。六、富單那,譯為臭餓鬼,是主熱之病鬼也。七、夜叉,譯為勇健鬼,有地行夜叉虛空夜叉天夜叉之三種。八、羅剎,譯為捷疾鬼。見名義集二。天龍等之八部眾也。三藏法數三十三曰:「八部鬼神,森然而翊衛。」

四寶(omhon) 於 2013-05-23 18:10 回覆:

蘗羅訶

 (異類)梵名Graha,又作蘗訶,蘗何。鬼魅之祟。又鬼魅之著於人也。大日經疏八曰:「蘗何是魅鬼著人者。」又出瑜祇經愛染王品。

 

五欲

 (名數)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為污真理者,故名塵。止觀四曰:「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論十七曰:「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欲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一財欲,二色欲,三飲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見華嚴大疏鈔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旃壇氣

旃檀,香木名,譯曰與樂。因此香治熱病,去風腫,使人身行安樂故名。氣即香味。

 

日月薄蝕精氣

薄,此處是侵犯、被蓋之意。侵蝕日月精氣。

 

遮文荼

 (異類)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惡鬼名。即起尸鬼也。演密鈔五曰:「遮文荼者,此是夜叉趣攝,能以咒術厭禱害於世人,世人亦有行此法者。」法華經云:「若吉遮,若人吉遮,即是也。」法華文句十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見起尸鬼條。

 

七母天

 (名數)又稱七姊妹。遮文荼,矯吠利,吠瑟拏,嬌摩野,燕捺利,咾哪利,未羅弭之七天也。其曼荼羅,存於理趣經十七段曼荼羅中。大黑天及焰摩天之眷屬也。

 

焰魔天曼陀羅

 (圖像)以焰魔天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羅也。中央焰魔天,踞水牛,左持人頭幢。左右為焰魔后二人,右著衣,左裸。外界下部中央,五道大神坐於床上,右為司命,持簡與筆而跏坐,右見司錄卷子。又同左側為拏吉尼,裸形持囊,左為遮文荼,坐馬頭形之蓮葉上。又上部之中央,有泰山府君,憑机執筆,左手執人頭幢,其左為聖天,右為成就仙坐。圖中五道大神,司命,司錄,泰山府君,皆唐服也。然泰山府君為道教之神,與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所出不同。

 

毗舍童子

毗舍闍,餓鬼名,為四大天王之一的持國天王所統領。

 

四天王

 (天名)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處之最初也。稱為四天王天,東持國天,南增長天,西廣目天,北多聞天。長阿含經曰:「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毘琉璃,領鳩槃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婆沙論謂四天王身長一拘盧舍四分之一。止持會集音義四王天曰:「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

 

執金剛

 (術語)又云持金剛、金剛手。胎藏界三部中金剛部之諸眾,標如來之智印,皆手執金剛,故云執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中略)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中略)金剛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警護諸天諸佛之夜叉神謂之執金剛。見執金剛神項。

 

執金剛神

 (天名)又云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手執金剛杖而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俱舍論十一曰:「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論曰: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五分律一曰:「諸佛常法有五百金剛神侍衛左右。」智度論三十五曰:「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又古來於寺門兩脅安金剛力士之像,世稱為二王。見二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