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三十三)楞嚴經五十陰魔之一、色陰十魔
2013/05/04 21:14:55瀏覽1041|回應1|推薦20

引用文章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之二

進入精進課程第三十三個月(楞嚴經的學習「五」五十陰魔)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1、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2、阿難
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3、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4、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毘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5、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6、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睹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7、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8、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曰深
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9、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
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10、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
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
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582004
 引用者清單(1)  
2013/05/06 18:29 【道玄之門(四寶)】 楞嚴經五十陰魔—受陰十魔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十陰魔之名詞註解
2013/05/21 12:08
色陰:
魔 
(術語)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智度論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奪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慧琳音義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魔約五種:五陰魔,煩惱魔,生死魔,天魔,鬼魔,合之唯陰魔、天魔而已。

七寶
(名數)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阿彌陀經曰:「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無聞比丘 
(術語)一向修禪而無正聞慧之比丘,所謂暗禪師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禪定謂證涅槃,及其後退失四禪,撥無涅槃之法,謗阿羅漢尚有後身,墮於無間地獄,是曰無聞比丘。楞嚴經九曰:「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謗後生,墮阿鼻地獄。」見善星條。

無間業 
(術語)有五種之大惡業,此惡業決定受極苦之果,更無餘業餘果之間隔,故名無間業。又造此惡業之人,由此命終定墮地獄中而無間隔,故名無間業。此二義雖有前就法後就人之別,然皆當體得名也。又地獄名為無間,此業能受無間地獄之果,故名無間業,是從果得名也。俱舍論十七曰:「此無間名,為目何義?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或造此業補特伽羅。從此命終,定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此二釋為當體得名)。大乘義章七曰:「此五何故名無間業?釋有四義:一趣果無間,故曰無間。故成實言: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二受苦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苦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三壽命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稱,名為無間。四身形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滿。一切人入,身亦昇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此四釋前一為當體得名,後三為從果得名)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3-05-21 12:08 回覆:
瞿伽離謗二聖墮地獄 
(傳說)智度論十三云:舍利弗目連遇雨宿陶家。暗中先有女人,二人不知。女人夜夢失精,晨朝水浴。瞿伽離見之謂二人行不淨,三度為佛所呵,不改。遂生瘡死,墮於大蓮華地獄。雜寶藏經三。雜阿含經四十八。十誦律三十七亦見之。涅槃經二十曰:「瞿伽離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獄。」

寶性 
(術語)如來藏之異名也。真金在糞穢中,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眾生煩惱中,不失真如清淨之性,故云寶性。寶性論之名本此。寶性論曰:「塵勞諸境中,皆有如來藏。下至阿鼻獄,皆有如來身。真如清淨法,名為如來體。」

十二類生===生死 
(術語)一切眾生惑業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嚴經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秘藏寶鑰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僧伽吒經四曰:「佛言:善男子!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成實論七曰:「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五種神通˙五神通 
(名數)又曰五通,五神變。不思議為神。自在為通。不思議自在之用有五種:一、天眼通,謂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或近,或遠,或麤,或細,無一不照者。二、天耳通,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耳根,能聞一切之聲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飛行自在,石壁無礙,又得行化石為金,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見智度論五。

五濁 
(名數)又名五滓,五渾等。住劫中人壽二萬劫已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一、劫濁,謂至二萬歲已後見等之四濁起時也。二、見濁,身見邊見等之見惑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三、煩惱濁,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煩惱,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四、眾生濁,劫濁時之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結果,人間之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濁,此亦為前二濁之結果,壽命漸縮少,乃至十歲也,此中以劫濁為總,以他四濁為別。劫濁中有四濁,以四濁之故為劫濁也,又四濁中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此二者成眾生濁與命濁之二者也。文句四下曰:「劫濁無別體,劫是長時,剎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同文句記曰:「准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不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三曰:「言五濁者:一劫濁,劫濁無別體,但四濁聚於此時。悲華云:從滅劫人壽二萬歲時為劫濁。二見濁,五利使。三煩惱濁,五鈍使。四眾生濁,亦無別體,攬前利鈍果報立此假名。五命濁,連持色心,摧年促壽。」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阿彌陀經曰:「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劫濁 
(術語)五濁之一。言時之濁亂也。指五濁中煩惱濁等四濁之興時。法華經方便品曰:「劫濁亂時,眾生垢重。」參照五濁條。

四大 
(名數)俱舍論所說,地水火風也。此四者廣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質),故名四大。

六大
(名數)有三種:一、小乘之說。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因示人空,而分析一有情為六大者。中阿含四十七多界經,所說六界是也。俱舍論一曰:「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二、大乘因示法空故說六大。是名到空。仁王經上曰:「色受想行識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諦十二因緣空。」同天台疏中曰:「六大名到空,阿含云:六王諍大,地云我能載,水云能漂潤,火云能燒照,風云能生動,空云能容受,識云若無我者色則敗壞。五雖大而識為主,故云四大圍空識居中也。」菩薩處胎經地神品亦有此說。三、密教因示諸法本不生之實體,故說六大。亦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六法本來自爾有實體,有實形,周法界,圓滿十方而不生不滅者也。參照六大條。

七大
(術語)楞嚴經三就地水火風空見識之七法,明周遍法界之義,周遍法界者大之義也,此七法,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故種種法法無不周,無不含容,此為大之實義。大小乘中雖說四大五大六大,然是各持自相,地大不能遍於水大風大,水大不能容火大,豈成大之義哉,欲顯此義,故經中先就五陰,六入,十二入,十八界(是云四科),說明幻空性真之理,更說七大之義。此中第六之見大,為眼根之見性,舉一而其他耳根等之聞性等,可推而知,即六根之性也。故疏釋者通稱之為根大(案俱舍有根見識見之二說,而毘曇宗成立根見之義,今於有情世間為愚者依根見之說開顯能緣能了之真性也),然則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為六境,見大為六根,識大為六識,但與十八界開合不同耳。世尊就十八界破凡夫所見幻化之相,顯圓融之真性,是七天之義也。詳見大條。

七微 
(術語)依一切有部宗所說,則雖欲界之有形質中最為單簡者,亦稱為八事俱生,隨一不減,能造之地水火風四大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境互相和融,而成一微體。此八事不得更為分離,是為色聚之最極者,故名之為微聚,又曰極微。此極微六方中,心與七微,聚集而始為天眼等之所見。謂之阿菟色Anu,又曰阿拏色,又曰阿耨,譯言微。此非至極微,則不與以極之名,但是眼可見之色之極少者,又分析之色之細極者,則亦曰極微。大日經疏一曰:「梵云阿耨,即是七微合成,於從緣生色最為微小。」唯識了義燈二本曰:「有宗云:以七極微成一拏色。」俱舍光記十二曰:「七極微為一微量,微顯細聚,梵云阿菟,此名微,眼見色中最微細也。」見極微條。

不動明王 
(菩薩)Aryaacalantha,梵名阿遮羅曩他。譯言不動尊,又翻無動尊。又阿奢囉逝吒Acalacea,亦謂之不動使者。密教諸尊,依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之:則大日如來為一切諸尊之總體,為自性輪身,而此尊為一切諸佛之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在密教諸尊中與大日如來相並,享多數之祭祀。約金胎兩部,而分別其德,則五方之五佛各有三輪身:中央者毗盧遮那如來,為自性輪身,金剛波羅蜜多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有大威勢之真言王也。又稱明王,明王者與稱真言王同(是約於金剛界,見教令輪身條)。又,此尊於大日華臺雖久已成佛,而以其本誓之故,現初發心之形,為如來之童僕而給使諸務,且給使於真言行者,故稱使者。使者即使役於人之義也。不動使者,不動即使者而非不動者,不動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約於胎藏界)。大疏五曰:「此尊於大日華臺久已成佛,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立印軌曰:「無動尊現身奉事修行者,猶如婆鍐。」諸部要目曰:「此經中不動尊等四十二地如來僮僕使者。」此尊之密號,謂之常住金剛。其本地於大體為大日尊勿論,而在稱為釋迦不動者,則以釋尊為直接之本地佛云。不動愛染二明王,為密教的本尊,受最多之祭祀,其中不動尤為密宗所重。至於行法之祈禱的目的,則降伏,愛敬,鉤召等一切通用之。

三部秘經
(名數)一、大日經,具名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七卷,善無畏譯。二、金剛頂經,具名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不空譯。三、蘇悉地經,具名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善無畏譯。大日經明胎藏界之法。金剛頂經明金剛界之法。蘇悉地經明蘇悉地法。蘇悉地譯曰妙成就,明成就所作胎金合行之法,於台密最為秘要。

迴向方便
(術語)九方便之一。法會所唱迴向伽陀之名也:「所修一切眾善業,利益一切眾生故,我今盡皆正迴向。除生死苦至菩提,歸命頂禮大悲毗盧遮那佛。」見魚山集略。

天光台
毗盧遮那佛的寶座。(梵網經)云:「爾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

小妄語戒 
(術語)妄語戒有二,大妄語戒是四波羅夷罪之第四,小妄語戒是九十墮罪之第一。見妄語戒條。
妄語戒(術語)五戒十戒中有妄語戒。禁制一切之妄語。又具足戒中分大小之二,在四波羅夷中為大妄語戒。在九十單提中為小妄語戒。大妄語者,不得聖道,言我得聖道,或受天龍鬼神之供養等,總說過人之法也。小妄語者,謂其他一切不實之言語。

六法戒 
(名數)七眾中,學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觸,以染污心觸於男子之身也。二、盜人四錢,盜他人之金錢四錢也。三、斷畜生命,殺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語,自稱我為聖者而貪供養,為大妄語,其餘不實之言為小妄語。五、非時食,過午而食也。六、飲酒也。行事鈔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四分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中略)學六法即羯磨所為,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也。」俱舍光記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學,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婬、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二年間堪忍此戒法者,初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