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文革:2000-2008
2008/05/22 23:54:56瀏覽903|回應3|推薦21


臺灣2000-2008年發生了一場文革。如果我來寫臺灣現代史,會這樣評斷。


這場文革的規模和程度當然遠遠不及中國的十年文革,但是本質相似:皆是高舉意識形態大纛的政治運動,以政治手段改變文化(尤其是文學)的內涵與歷史詮釋,使其為政治服務。

熟悉臺灣政治發展的人都知道,臺灣文革的發動者是執政的民進黨,思想的主軸是"去中國化"。容我大筆勾勒一下我所了解的民進黨八年文革:

1)為了塑造與強化臺灣主體意識,必須與中國切割。臺灣的政治現實已與中國切割,但對民進黨而言,僅接受政治現實的切割是膚淺的機會主義;切割若要徹底,就得深入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層面。

2)文革的主要工具,是血統論。血統論是一張濾紙,把真假臺灣人分別出來,把本土和外來政權離析於政治光譜的兩端,分別貼上愛臺和賣臺的標簽,在選舉市場上販賣。(很像紅五類、黑五類,是嗎?不過中共的分類較細;民進黨畢竟不如共產黨那麼精於階級鬥爭)。


3)主導歷史詮釋,拆掉舊的、建立新的歷史符號,有選擇性的反復強化歷史記憶,如二二八。試圖以新的史觀,重整臺灣文學的排名定位。

4)愛臺灣的人不可以愛好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字是中國文化在臺灣最刺眼的圖騰,而且福佬語和客語與古漢語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中文最好廢掉,才能割斷臍帶。理想上是讓下一代都講母語(註一)而看不懂中文。但是臺灣使用中文的歷史頗久,如何廢掉成為技術難題。因此先從母語教育開始,再進一步推動拼音文字。民進黨相信,真臺灣人組成的本土政權一定會永遠執政;有志者事竟成,總有一天中文可以廢掉(註二)

5)當一切"不愛臺灣、不屬於臺灣"的人與物被切割掉之後,剩下的,不論是什麼,就是臺灣人,就是臺灣文化。當然民進黨會成為新臺灣文化的核心,因為操刀的是他們。先清除雜草腐肉,才能談成長 - 這是民進黨塑造臺灣民族精神的主要思維。


詳批民進黨八年文革的內容並非本文的主旨。我要強調的是,2000-2008年的民進黨政權真正念茲在茲的,是他們心目中的臺灣民族精神,而非馬英九就職演說中述及的憲政秩序和政府效能。不了解了這一點,你看不到民進黨人的靈魂。

民進黨執政時面臨足以讓常人人格分裂的精神壓力。 首先,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宣誓執政,乃不得以的、屈辱的權益之計。他們早就想扔掉這個憲法,重新制憲;掛著中華民國的招牌行憲,實乃荒謬可笑。政府效能的低落,其中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覺得"中華民國政府"名不正言不順,是過度時期的違章建築,對其心存輕蔑,可玩可侮。他們唯一的興趣,是利用這個違建進行文革。因此民進黨對建立具有現代管理精神的政府一事興致缺缺、也毫無準備。至於後來扁家族外戚近臣的濫權貪瀆,其實也是"拆除違建"心態,盡量撈取中華民國政府的剩餘價值。(我相信 - 當然這無法證實了 - 如果扁政權是在臺灣新憲的架構下執政,貪的會收斂一點)。

因此,2008年民進黨下臺,在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的另一重要歷史意義是:它可能是臺灣最後一個以意識形態治國的政府。我所關心的,並不是意識形態、文革內容的對或錯 - 那本來就見仁見智。本文所要嚴肅批判的,是以政府權力、國家機制來鼓吹任何意識形態、決定文化方向(註三)。

二十世紀的政治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是:以道德自命的政府,對人民和國際社會造成的災害最大,比赤裸裸的野蠻更可怕。的確,意識形態是一種道德;抱持意識形態的革命者相信它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完美(註四)。但是偏執的道德式施政,要不產生高效率的害人害己的侵略機器(如納粹德國),就是造成集體貧窮、不公、恐怖、極度低效能的專政社會(如蘇聯,毛的中國,北韓,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當然,百分之一的專政階級過得挺好的)。中國從八十年代起的改革開放,成效斐然,主因是從道德緊箍咒中鬆綁,改採"摸著石頭過河"的務實做法。民進黨的八年文革,則是帶著臺灣倒退,走一條偏執低能的老路。

所幸這場文革在2008年春天嘎然而止。希望新政府少談道德,多談效能;少動員,多動腦;少管文化,多求簡化;不做虛有其表的福利政府,改做活化生機的服務政府;多些依法行政的固執,少些意識形態的偏執。如果馬英九政權真能朝其就職演說的目標努力,它可能成為臺灣第一個以服務、效能和程序正義治國的現代政府,則臺灣幸甚!


【註一】民進黨對別人的母語沒有興趣;所謂尊重母語云云,惺惺作態罷了。他們非常清楚:中文勢微之後,福佬語自然成為官方語言。It is simple math.

【註二】本人愛好中文,但也了解尊重語言文字的自然演變。我只是極端厭惡以國家政策來主導干預,因為其過程必然粗暴,其結果必然粗糙。

【註三】這並不是說政府不能有文化政策,但應以保護公共財(如古跡,天然景觀)為主要考慮。政府甚至不應撥款給民間文化團體 - 政府官員沒有資格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某一種文化的發展。

【註四】此觀點受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影響。我最近念他的《The New Realities》;該書出版於1989年,歷久而彌新。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1886382

 回應文章

普希金 酷不停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How about ...
2008/05/25 02:27

歐洲的 Renaissance 日本的大化革新 明治維新 民初的五四運動

規模有大有小 時間有長有短 成果有好有壞 手法有粗糙和細膩 模式有隱約和明顯 目的有政治或文化

但都是一些破舊立新的活動

我能想到的文革成功的要素

1. 要真正有問題的存在

2. 有中心思想(科學 人本 唐化 西化 現代化)

3. 發動及參與文化改革的人擁有這些這些中心思想的共識 熱情和最重要的 ---能力

4. 這些人要夠份量 有muscle power 能振聾發聵

拿這幾項對照台灣的教改和文革

1. 台灣是有問題的存在 : 國際地位的不確定

2. 中心思想 去中國化是個理念 但這是一個消極的 『我不想做老中』只說我不想做什麼 沒想到『我要做什麼』在補集(Complement Set)外面的世界太廣 無法定義 愁眉苦臉的悲情心態 只能選舉時祭出 平常還是要積極規劃定義自己

3. 發動者有些許熱情 但已被手腳失調的中央搞得陣腳大亂 Johnny 有言君子之德風 當君子已不知去從 小人只能做做牆頭之草了 在這君子小人無道德定位 純屬架構而言

4. 一個李遠哲不夠 要重金延攬海內外腹笥廣博 心胸寬灠之士如北僑 BB者流 進策論 擬定大鋼 續延聘台灣企業界經營成功之士 付諸行動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05-25 14:10 回覆:
我對"文革"的認定比較狹義。據我所知,有文革之實且有文革之名的,只有兩次:中國(1966-1976),和伊朗(1980-1987)。當然也有行其實而無其名的。要皆為執政者以國家機制發動,以強烈而特定的意識形態為主導。

如果將近代甚至更早的維新或變法運動,稱之為文革,我覺得牽強了些。日本的大化維新我所知甚少。至於明治維新,據我了解,乃是"體系改革"(制度,法律,財經,義務教育,徵兵,稅制,等等)。他們雖積極引入西方文明,培養開化精神,但做法務實穩健,以厚植國力為目的,並未盲目棄傳統文化為敝屣(日人之重視傳統,遊過日本的人多有深刻印象)。

五四運動有文化反省的部份,也有"準文革"的部份;後者在中共執政後終於全面爆發。但五四運動畢竟是民間性質的。

歐洲的文藝復興是進行了數世紀的變化,且發軔於對希臘羅馬"古文"的狂熱,與現代動不動就要破舊立新的斷代文革大大不同。這個題目太大,我不敢多談。

我不是尚古崇古;但是觀察現代的野蠻國家,發現他們多是破壞自己歷史文化最不遺餘力的。再想想,這有點道理。既然人類的文明是歷史的累積,要回歸野蠻自然從摧殘歷史著手。(文革的旗手受不了沉默歷史的嘲諷,是吧?)

你所提的8點,我都贊成,尤其是"重金延攬"的部份 - in my most surreal dream


普希金 酷不停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革與文藝復興
2008/05/24 16:55

道德才是一種意識形態吧?民粹主義是一個意識形態 但我看不出它和道德的關係

成功的文革是文藝復興

失敗而幼稚的文革 是徒自旋轉地球 皮皮毛毛的

有點像一首Beatles的老歌

Day after day, alone on the hill,
The man with the foolish grin is keeping perfectly still.
But nobody wants to know him,
They can see that he's just a fool.
And he never gives an answer .....

But the fool on the hill,
Sees the sun going down.
And the eyes in his head,
See the world spinning around.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05-24 19:36 回覆:
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若關乎價值判斷,即是道德。

民粹主義(Populism)是個定義非常混雜的詞,不過其中一種用法確實有強烈的道德意涵:"經過篩揀之後剩下的核心人民,是道德高尚團結一致的一群"。民進黨的文革是民粹主義嗎?如果民粹主義 = 部族意識+道德,則比較接近我原來的意思:
雖有部族求生的意志,非關道德,但不止於此。它進一步賦予本部族"高貴"的屬性,他部族"卑下"的屬性,使部族爭鬥,升高到道德的層次。(中國文化中的華夷之防是另一個例子:有部族的意志,也有道德的角度)。

"成功的文革是文藝復興" - 可請舉個例子嗎?

meo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期許與慨然
2008/05/23 09:28

鞭辟入裏!! 句句中肯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