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狼嚎的選舉
2008/03/12 13:48:06瀏覽702|回應1|推薦20


台灣的總統大選距今不到十天, 美國的總統初選也如火如荼. 據報導, 亞裔選民較少支持歐巴馬, 論者以為這是因為亞裔移民多胼手胝足, 努力打拼, 對黑人有"懶惰, 暴力"的刻板印象而心生厭惡. 有民主黨的支持者說, 寧可選柯林頓的老婆, 也不能讓歐巴馬出線, 因為美國人 - 尤其是心臟地帶(heartland)的白人 - 還不能接受一個黑人總統. 也有人分析, 美國男人不喜歡喜來莉, 因為她像個強勢的丈母娘; 丈母娘當上總統, 可能是男人最大的惡夢.

原來搞了兩百多年選舉的國家, 身分認同還是劃分政治版圖的重要因素. 更不要說台灣了. (美國為人詬病的選區劃分 - Gerrymandering 鍘你賣得靈 - 就是兩大黨用身分認同瓜分選民的卑鄙伎倆).

"身分認同"是候選人和支持者最愛用的武器. 它好用的地方在於不需要訴諸人的理性, 而直接呼喚人的野性. 訴諸理性的政見先需由候選人的大腦(通常處於缺氧狀態)產生, 然後走過一段很長的神經系統(好累!), 才到達選民的大腦, 還經常被挑剔的選民批判得體無完膚. 而且根據我私下所做的權威調查, 有理性的選民不到十分之一, 其中會去投票的又不到一半. 投資在這群吹毛求疵又吝於表態的少數人身上, 即使是頭腦缺氧的候選人也曉得是浪費時間.

訴諸野性的"身分認同", 投資報酬率就高得多. 原因如下:

- 支持者的忠誠度高, 就是所謂的基本盤. 你如果讀過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 就知道文明也好, 理性也好, 在野性的面前都脆弱得像層遮羞布, 兩三下就被它的爪牙扯個稀爛. 因為文明很複雜, 有許多名字, 但不過是穿在外面的衣服. 野性很簡單, 雖然帶著許多面具和衣服, 但只有一個真正的身分. 衣服舊了, 或退流行了, 就換掉; 穿衣服的, 還是同一個人. 我問你: 你若是競選, 是要講給衣服聽, 還是講給那衣服底下的血肉聽? 這種選民如果認同了你, 那就是生死相許; 你儘可竊國盜鉤, 打仗賣油, 他還是要選你 - 因為這是身分的認同, 你就是他, 他就是你, 所以他可以一直原諒你.

- 從訊息傳播的觀點, 身分認同的傳達不需要經過大腦, 用最少的語言 (如: 台灣人出頭天, 中國人站起來, 受夠了布希的人, 捍衛自由的美國人), 走最短的路徑, 激起最大的共鳴. 很多時候, 身分認同的傳達根本不需要語言. 一種膚色, 一種口音, 一段旋律, 一個影像, 就可直達靈魂的深處. 因為身分認同是個圖騰, 所以用圖騰來引發回應最為直接有效.

- 人是自私的動物, 可是也最害怕孤獨, 更害怕被孤立. 身分的認同帶來歸屬感, 而歸屬於一個團體則帶來共存共亡、同仇敵愾的安全感. 身分認同, 滿足人結黨成派的心理需求; 畢竟, 有誰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即使最堅強、最勇敢的知識份子, 也難捱放逐的悲苦. (所以我愈來愈覺得, 人類並不渴望自由; 如果賣了自由可以換得安全感,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這麼做). 而且結黨還帶來實際的好處. 強大的黨派可以瓜分到政經資源, 帶來社會聲望, 享有發言權. 以部落為單位的掠奪行動, 則將暴力行為合法化; 割下別族人頭、佔人土地、擄人為奴的, 是本族的民族英雄. 採用身分認同戰略的候選人, 知道支持者的期待; 於是他擂起戰鼓, 鼓聲要煽情; 扛起大旗, 旗幟要鮮明. 部落之爭, 豈容中道?

- 身分認同, 是一個人成長的印記. 這些印記形成於三十歲、甚至二十歲之前, 故而盤據在記憶的深處. 所以身分認同, 一大部分乃訴求於人的成見 - 成見之所以稱為成見, 就是因其盤根錯節難以動搖. 高明的候選人, 從不說服選民; 他要投民之所好 - 可不是那種見風轉舵的好惡, 而是根深柢固的成見. 候選人的特質如與選民的成見共同處愈多, 選得就愈輕鬆.

- 身分認同式的選舉中, 敵對的雙方其實有微妙的共生關係. 有時候, "我不是他" 比 "我是某某" 更為響亮有力. 端不出牛肉的候選人, 打負面選戰, 多用否定句, 揭發對手的身分的缺陷. 這是身分認同術的奇謀, 以否定別人來定義自己. 實例: 你不須定義什麼叫愛台灣, 只要警告選民對手有賣台的可能即可. 此種策略祭起選民失去身分的恐懼感 - 別忘了, 人貪婪, 但也怕失去 - 把選民逼到牆腳, 變成困獸. (選我吧, 我雖奸詐機巧, 但至少不會賣台. 選我吧, 畢竟我是個男人). 但身分否定術需要有立場鮮明的對手, 別把對手趕盡殺絕, 否則這招就無法施展了.

身分認同其實是一個社會工程, 包含了文化的典範、共同的歷史記憶與詮釋、意識形態、世界觀. 因此有人一天到晚炒作歷史話題, 其實不是無的放矢. 他們要為新生代詮釋歷史, 為老生代強化記憶. 畢竟, 歷史的紀念碑, 就是身分認同的圖騰.

我希望台灣政治的身分認同思維, 格局能開闊點. 黃雀在後, 別再忙著茶壺裡的內鬥. 台灣的主體性, 生存發展的基礎, 不必從歷史的迷霧中尋找, 也不必立什麼紀念碑. 一群人, 先來後到, 終於掙扎摸索出一條路, 決定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 難道還需要什麼歷史詮釋來認可嗎? 更不需要搞什麼文化切割的蠢事. 剩下的, 不就是實力問題, 策略問題, 人才問題? 沒有實力, 沒有策略, 沒有人才, 誰又會在乎什麼癡人說夢的理論? 如果有一天兵臨城下, 難不成台灣的總統要抱著一疊歷史文件、公投紀錄、和紀念碑照片, 去跟侵略者抗辯?

甚願有一天台灣的選舉, 可以看到候選人為實力、策略和人才爭得臉紅耳赤, 而不是一聲聲野性的狼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1687657

 回應文章

北橋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n article in Foreign Affairs
2008/03/13 19:26
A good friend of mine brought to my attention a relevant article in the recent issue of Foreign Affairs. The title is "Us and Them;" you can read it online for free for a limited period of time. A very good read.

北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