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是大師?一位兼任老師的心聲
2016/12/13 22:00:07瀏覽3092|回應2|推薦11

數位化的時代裡,傳統媒體已經漸漸失去輿論的主控權,新媒體的影響力已經無遠弗屆,『打不過它,就加入它!』這是傳統媒體的哀嘆!

在教育場域裡,何嘗不是如此?大師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名詞,過去大師講座,才具有行銷賣點,才能賣座!

現在真是如此嗎?教育現場真需要大師嗎?

除了『大師』以外的『非大師』,它難道就不是教育行銷的標的嗎?

大師的定義是什麼?誰可以給一個更明確的定義,如果是國際化能力較強的學術前輩稱為大師,那對本土學術界的菁英,不公平且不公道,留洋博士一定強過本土博士,誰來評鑑?

如果全英文授課是一種必須能力,那有很多的老師,都欠缺基本資格。

如果全英文授課可行,那也要保證學生會選這門課,這門課確定開得成,不會曲高和寡。

大學教育有多元面向,把它用KPI(關鍵績效指標)模式來形塑教育的雷同績效,還不如放手讓校園自由與自主。

校園自由化也是一種管理,會內化出自律的因子,但前提它要是一種學風,不是形式主義!

非具有本職的兼任老師這一兩年即將面臨教學上的存亡關鍵時刻,勞動部的美意卻成為一種壓力鍋,老師與學校及教育主管機關,三方之間本來就是平衡閥控制,任何一方的流量增加,都會造成失衡狀態,如果過去是失衡狀態,也早已自主平衡,流量不再是問題。

如果非具有本職的兼任老師,努力讓自己有本職,例如成為7-11或大樓管理員或是借殼上市等,因為有勞健保就能保住教職,這豈不是大笑話?

許多導演或退休教授,並沒有本職,也同樣是非具有本職的兼任老師,請客倌評評理,他們不夠格嗎?

磨課師等開放課程成為一種流行,在鏡頭前講該說的內容,這些企劃好的教學內容,與真正教學場域明顯不同,那就是老師並不在面對學生,而是面對鏡頭,這時老師的笑話、真話及閒聊聽不到了,老師的語言癌也可能被凸顯或放大。

也許口條好的大師語錄值得紀錄下來,讓更多人進行知識傳承,但就讓如此被定義的大師扮演這個角色吧!

如果要擴大到更多老師採取錄影教學,這責難不習慣鏡頭的諸多老師了!

我在新聞領域裡待了許久,記者的現場連線功夫及口條是長年累月訓練出來的,最後可以不怕鏡頭,也能夠駕馭鏡頭,老師面對學生已經自然了數十年,面對鏡頭可能是頭一次,可以NG重來嗎?教學上應該不會有NG的花絮才是!


此外,明年大學大師級的授課比例,如果壓縮一般老師的授課權,是學生之福?還是教育之偏?不僅影響兼課老師,連專任老師恐都面臨危機。

大師,在類比時代裡是尊崇,在數位時代裡,它的符號地位下降了,請不要讓真正的大師,嘲笑我們!

(筆者在兩所大學兼課,就是命運即將不確定的兼任老師之一,我是『非大師』之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85023686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24 16:14

教育現場:

過去在中小學校園,

經教師檢定取得教師資格的老師,

其敬業樂業令人刮目相待。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7 07:19
讀了最近的學術論文造假、掛名、甚至換取實質利益的新聞,發現有些大師可能是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