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10 09:43:56瀏覽6121|回應1|推薦14 | |
批判侯友宜,不如找到社會痛點
恩恩不能復活,社會傷痛從未結疤。 恩恩跟很多孩子一樣走了,當郭彥均一篇貼文『很多孩子都走了』引爆媒體與政治的論戰後,下一個延伸議題,就是恩恩的不幸個案,相關單位該給出真相。 侯友宜恐面臨政治生涯上的最大衝擊,恩恩死亡個案,投射出社會對孩子不幸染疫死亡的關切。 新北市消防單位和衛生局之間以及1922聯繫平台,救護時間差造成恩恩不幸事件,給予人民與社會的省思,才是疫情新聞的背後重要意義。 至於新北市長侯友宜,身為新北市首長,民意給他多少分?政治自然會算總帳。 侯友宜的危機處理,從早年文化宿舍大群館來看,事涉自家租屋與學生權益,最後大動作召開記者會一次說清楚,他最後過了這關,還順利成為新北市市長。 侯友宜這次恩恩事件的危機處理,他是新北市大家長,當然無法切割,但關係人是自己管轄單位,以侯友宜政治敏感度,他應懂事件繼續燃燒的廣度與深度,但不像大群館自家事斷然處置,最後,真相交由司法定奪。 侯友宜思考的面向為何?為何不就對外召開正式記者會說明清楚?背後的複雜考量,侯友宜有朝一日,仍必須對外說明。 省思一下,與恩恩一樣不幸死亡的十多位小孩,難道沒有類似處境嗎? 每一個死亡的小孩,都有一個傷心的染疫故事,都有痛心的父母,救護過程裡的質疑,難道都沒有嗎? 至於那些確診死亡的老人家,來不及告別的家人,內心的傷痛,非局外人所能體會。 我也曾是一位輕症確診者,我自求多福經歷了染疫的過程,我不是小孩或老人,但染疫期間我在聯繫相關單位時,一樣電話很難打,如果我打的是救命電話呢? 恩恩事件求真相是必要的,但恩恩事件產生的後續防範,到底是什麼? 1922平台的SOP及消防救護人力吃緊,未來難道就都有解方? 新聞事件貴在出現恩恩條款,相關單位聯繫與救護上,避免再出現時間差的遺憾,但誰可保證不會有類似悲劇出現呢? 恩恩事件應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台灣在確診染疫系統上的缺乏溫度與量能,在每個縣市都可能發生,每個縣市首長都要承擔危機與風險,不要見林不見樹,只是發生在政治明星侯友宜身上,就要全力攻打。 新聞都在找未爆彈,新聞平息後下一條新聞繼續播報;但政治上卻不一樣,永遠都在埋地雷,希望一炸就粉身碎骨。 政治人物關切侯友宜的致命點,而社會及一般民眾比較在意疫情下人民真正的痛點。 媒體人與政治人最大的不同,媒體人是事件的客觀報導者,而政治人卻常是事件主觀敘事者。 新聞一直關切恩恩的真相,我們當然希望最後真相揭曉,但其他十多條新生命,是否也該還給他們真相呢?隱忍不說的,不向媒體投訴的,難道就不需要真相嗎? 全台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也出現了,知名編劇岳清清,就讀國三的姪子謝博仕,染疫後引發心肌炎不幸離世,博仕的父親悲痛還原事發經過,透露遺體被迫4個小時火化,兒子甚至衣服也沒換,到最後一刻還穿著國中校服。 博仕父親說,「檢察官跟我們講,博仕確診是Ct值32不會傳染,死亡證明還是當他是covid-19過世,我們講可不可以這個小孩,不要先火化,當場在那邊就說不行。」(轉載自雅虎新聞文字) 到底要不要24小時火化? 指揮中心這兩年來,沒看到24小時內火化的新聞嗎?最後的解釋,不僅來得晚,還沒有具體指引,只有咬文嚼字,解釋概念型定義。 如果是副總統賴清德當指揮中心指揮官,火化之事,他應該早就出手指引了。 不是賴清德比較有溫度,這是真實發生在台灣社會裡的悲歌,指揮官不能不知不見,還是那句話,視角決定了戰略部署,台灣不是前兩年的疫情數據,指揮官的角色,跨部會的協調與反饋民意,疫情風暴下已來不及兼顧。 無法告別的悲劇故事,一直上演,誰又要負責呢? 選擇性追打政治人物與放過政治人物,這都不可取,當然,這就是政治,政治人物要有承受的本領,但新聞呢?媒體人總該有媒體自律與省思,媒體人在這次疫情事件裡,客觀見證了台灣的不幸家庭與沒有告別的悲劇故事,我們要找的答案,不是政治人物埋好的地雷,而是下一個可能發生的未爆彈,您說,是嗎? 疫情下太多的傷疤都還沒癒合,社會無法承受的恐怕是各種傷疤的二度感染,當每一個傷疤,都有屬於中央的系統問題,這就不是個案,我們才可以找到疫情社會真正的痛點。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