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親擔任教職工作認真負責, 教過的學生無數,但也因為太重視學生及自己小孩的課業,使得陳家小孩壓力很大。不過,陳家下一代也沒有讓父母親失望,也許在學生時代沒有達成父母高期望,不過,至少在出社會後的公職考試及教職工作,也算繼承衣缽。大姊校護退休,二姐仍在國中任教,小弟學校畢業後就考取公家考試在銀行界服務,現已升為襄理(弟媳在國小任教),而筆者在傳媒工作後,也在大學兼幾門課(妻在教育單位上班),這是陳家父親的身教及言教,使我們對教育有更深的體會,同時在體系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也堅信努力學習及安份度日,就能養活家人。
時代改變,父親那一代的辛勞,我們體會很深,也更珍惜全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情感!
重執國小教鞭
退伍返鄉,休息了幾天之後,重回東勢國小執教,離開了兩年,學校的環境依然如昔,人事方面也無太多的變動,老同事相處,很快就習慣了,在這個鄉村的小學校,升學競爭雖不如都市學校,但部分學生家長仍然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以致課後的補習在所難免,只要擔任高年級的級任導師,就有責任輔導學生。
記得當時中壢地區可供升學的初中只有兩所,即中壢中學初中部及新明初中,且招生班數有限,競爭十分激烈,考試科目只有國語跟數學兩科。升學的壓力,對於一個十三、四歲的小朋友來說,壓力並不小。從早到晚,只注重國語、數學的反覆教學,其餘的副科及技能科目全被忽略了,智育第一,升學掛帥,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小都是如此,這是整個教育政策的偏差。
五十七年八月,政府頒令實施九年國教,把初中改為國中,國小畢業即可免試升入國中,如此一來,國小的惡性補習自然消失,小朋友們重展歡顏,恢復活潑,政府的德政,提升了國民的知識水準,只可惜倉促實施,學校不足、設備簡陋、師資欠缺…等等問題之外,更產生許多後遺症,諸如:分班問題、升高中的輔導、品德教育的問題、生活教育及職業陶冶的問題。往後雖然不斷改善,但有偏重智育的現象,宛如昔日國小教育的翻版,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所造成的問題比起國小階段更加嚴重而複雜,甚至成為社會問題。九年國教本來立意甚佳,其宗旨是要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備的健全國民,然而學生先天資質不齊,個別差異很大,有些天生就是讀書料子,適合升學;可是也有不少學生,對讀書毫無興趣,功課不好,自然就想逃避,甚至自暴自棄,變成問題學生,質量未能均衡發展,實在是九年國教最大的缺失。
五十九年六月,我通過了省教育廳所舉辦的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取得了國中歷史科教師的資格,經過三年的苦讀,總算嘗到了金榜題名的滋味,我一向對歷史很有興趣,業餘閒暇,總喜歡逛逛書局涉獵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特別酷愛閱讀名人傳記,對於歷史方面的偏好,讓我在準備應考的過程中,得心應手,考試科目共有九科,包含教育科目(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普通教學法)、共同科目(國文、三民主義)、專業科目(中國近代史、世界通史、史學方法、中國通史)以上全都是大學歷史系必修的科目,以一個師範畢業的小學教師水準,要通過考試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連考了三年,方才過關,其中史學方法一科,我下的功夫最深,卻勉強考了六十分及格,看起來運氣還不錯。還記得最後一年到台中應考時,還有兩科未過,由於成敗的關鍵在此一舉,心情難免緊張,雖然自認準備的充分,但教授命題範圍太大,難以掌握。四道申論題,只要有一題完全不會,就註定無法過關。偏偏史學方法這一科又排在第一節考,戰戰兢兢的步入考場,就像法庭上等待判決的囚犯,鈴聲響了,打開試卷,還好,四道題目都有些印象,於是盡力發揮,這種偏於理論的科目,得分高低,全憑閱卷教授的觀點。出場後,聽其他考生在檢討,我的答案似乎並不正確,心情頓時陷入谷底,完全失去了信心,我告訴陪考的妻:「下節不考了,我們回家吧!」妻見此情形,不以為然,眼見三年的心血就要付諸東流,於是一再的鼓勵我,給我打氣,方提起勇氣,把最後一科順利的考完。說真的,若不是妻在旁,我可能就打道回府了,妻有幫夫運,也是我的貴人,不然,我可能一輩子都當小學教師,哪有機會更上層樓呢?
取得了國中教師資格以後,是否要到國中執教?一直猶豫不決,請教了一些前輩和朋友,分析利弊的得失,最後下定決心到國中去。
轉換跑道 國中任教
教了十四年的國小,不管是擔任低年級或高年級的級任老師,在所謂「包班制」原則下,幾乎整天的時間都和班上的小朋友在一起,就像母雞帶小雞一般,教學生活單調而平淡,如今,換了環境,施教的對象不再是小朋友,而是正在發育或成長的青少年。這個階段的學生較具叛逆性,反抗心很強,尤其到二、三年級更是明顯,小學生犯錯,早期常以體罰方式加以糾正或警告。「愛之深,責之切」如同父母管教子女一樣。可是管教國中生就不同了,小學那套可行不通了,打罵教育容易傷害學生自尊心,造成反效果,以愛心循循善誘,以鼓勵代替懲罰,或許比較容易改變學生,師生之間建立感情,許多問題就可以化解了。凡受過師範教育的人,應該都能體認「教育是良心的事業」,百年樹人的工作必須具備恆心、耐心、愛心,否則的話只有改行了。
新明國中在中壢地區算是規模較大的學校,學生約有兩千多人,教職員工則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校長謝新超先生,辦學認真,每天早上七時即到校,以身作則,令人佩服。為了上班的方便,我與恆弟合買了學校附近的一棟樓房,兩家合住不到40坪的房子,房間不夠,勉強可以棲身而已。當一個老師,五十九年時,月薪不過兩千元左右,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物質生活條件差,母親、妻子、兒女都跟著我受苦,如今思之,仍深感慚愧、內疚。到國中服務,待遇方面比起國小好不了多少,不過代課機會較多,或多或少有些額外收入。在新的環境中,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並非一蹴可及,國中老師彼此之間較缺乏人情味,平時各做各的事,碰面會點頭打招呼的,已經算不錯了,我是屬於內向型的人,不擅於應酬,志同道合、談的來的同事並不多,其中如:邱顯港老師、蔡賜珠老師,年紀差不多,又同樣當導師,業餘休閒活動,常一起參加,交往密切,但人生無常,命運難測,不到幾年,邱老師遭高壓電擊去世;蔡老師因車禍死亡,他們不過四十出頭,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失去好友感觸良深,許久難以釋懷,面對人生的無常,又有什麼話說。(註:本篇入選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媒體名人部落格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