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5 05:57:59瀏覽1096|回應5|推薦89 | |
發現孩子的亮點/ 作者:詹志禹 出版: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這一輩的童年,剛好趕上台灣競爭焦慮的巔峰,社會主流誦讚「台灣奇蹟」,崇拜「競爭力與成長率」,整天把「亞洲四小龍」掛在嘴上。反映在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裡,便是「功利主義」掛帥,「分數與志願」至上,人生想像被窄化,「台大」成了人生追求的單一價值。 當歲月流轉,我們成為父母之後,一方面台灣脫離清貧年代,相對具備自信,不希望自己還是「虎爸虎媽」;一方面時代落入另一種集體困境,高學歷低成就、青貧族、悶世代...看著天花板似乎愈來愈低的後輩,不免生出新的焦慮。 上一代的教養方式太過陳舊,下一代的生涯挑戰又太過新穎,夾在其間,父母們像是荒野蒼茫,四顧心慌... 而「發現孩子的亮點」這本書,強調父母養育孩子,不只需要具體有效的方法,更需要從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反思自己所做的各種抉擇與行動,因為每一個抉擇與行動都有潛在的價值、也有潛在的風險。 本書的許多內容,像是一種魔咒的釋放,既釋放了這一代父母的教養焦慮,也讓孩子得以自主發展,在健康的土壤裡看見自己、活出可能、超越想像...值得每一位家長參考:
◎終究我們會發現,教養孩子與親子關係,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生觀的問題 ◎指導不等於指揮,急著給孩子答案,反而讓他錯失學習的主導權。 ◎讚美是一種評價,但評價可能是一種控制,將使孩子對外在的評價過度敏感或依賴。 ◎遊戲是童年的生命。(對人生的童年而言,遊戲是生命,就如同愛情之於青年、事業之於中年、健康之於老年。) ◎愛,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食物。 ◎在這樣一個無變化的世局裡,教養的關鍵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現在認為很好的模樣,而是要教導他擁有正向的性格,能不斷面對新的情境,發揮思考、創意去回應和解決問題。 ◎只要有成績排名,每個班級就一定會有最後一名,這是成人世界造成的宿命。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重要他人的肯定,繼而發展出自我的肯定。 ◎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發現孩子的亮點」 ◎發現孩子的一個亮點,只是起點而已,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秘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見百花齊放。原因在於,孩子除了恢復學習動機和信心之外,他還可以利用這個強勢智能來提升弱勢智能。 ◎如果你的答案或評價會弭平了孩子的好奇心,那麼寧願不要提供任何答案或評價,只要傾聽他述說各種疑問與想像即可,因為傾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且無副作用的增強方式。 ◎父母總是擔心晚定向的孩子,但只要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對知識有熱情、對世界有關懷,就值得我們等待。 ◎當孩子在學習歷程中很投入、很專注、很享受的時候,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獎賞,千萬不要再用約定式的外在獎賞強化它。至於要不要給孩子意外的驚喜,這是情感的經營,不要跟學習掛勾。 ◎在知識學習方面,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力大於家庭,因為學校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師資、高度系統化的教材、以及必要的教學設備,通常這些都不是家庭所能提供。 但在人格與道德發展方面,家庭的影響力卻可以勝過學校,因為人格與道德的培育,比較仰賴自然的互動、價值的認同、生活的實踐與長期的薰陶。(家庭內的互動,是在自然生活情境下的個別互動,因為自然,所以價值的傳遞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因為不知不覺,所以不會發引發抗拒;因為個別化,所以更貼近個人需求;因為生活化,所以更有機會實踐。此外,家庭成員通常穩定,所以影響力也較能穩定而持久) ◎相對於兒童,父母和教師都是專家,但專家常常早已經忘記自己當初做為初學者的理解過程和思考困難,因為他們克服了這些困難,記憶就掩蓋了這些困難。他們都在成為專家或大師之後,開始使用抽象邏輯,忘記心理順序;忘記初學者的思考方式及困難,也因此,常因不耐煩而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殺手。 ◎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 著名的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頓」發現,人們對於不同領域的活動有不同的沉迷,但是在描述處在活動中的滿足感受卻是相似的。(就如同作家在創作時,時常廢寢忘食;生物學家走進實驗室時,經常渾然忘我;而棋士在對弈時的高度專注,就算天塌下來也毫無察覺...) 但要如何幫助孩子有「心流經驗」?即當行動者所面臨的任務、作業、學習或工作情境擁有下列三大條件時,便可促發行動者產生「心流經驗」:一、目標清楚可循。二、行動過後得到立即的回饋。三、挑戰與技能之間達成平衡。(而許多人之所以沉迷於電腦遊戲,也就是因為上述條的條件同時存在。)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