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蓮生活佛盧勝彥文章精選》互相融入合一就是真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2019/09/13 18:22:10瀏覽104|回應0|推薦0
一法身(一實相印)!我已經把看見佛性的道理講出來了!已經夠清楚明白了,再說下去,就諸佛見全身了!大家一起來「見性」吧!若還不知,白痴!白痴!

《蓮生活佛盧勝彥文章精選》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金頭腦提問:你比較喜歡用哪一種方式來學習專一?】

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即關閉「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無眼界」「無無明」。變成了,復歸於嬰兒。復歸於赤子。復歸於童子。

我在這裡再聲明一句:「復歸於子宮內的胎!」這是下手的口訣!

就是禪宗說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不失赤子之心、返本還原」這即是由後天返回到先天境界。

密教的「智慧氣」。阿羅漢的「殺六賊」。這些,用詞的差別,方法有異同,其最高主旨「一」!這就是本體了!循著本體功夫,則可以接近於道。守住這個不離就是「一」,如雞孵蛋久久破殼而出,頓超聖地。

你說:「我就像高山上的層層雲霧,等待著大日突然出現,雲霧就能融入,合而為一。」

我說:「你的這幾句話,令我非常的訝異及讚嘆,佛理就是這箇:天人合一。佛人合一。心氣合一。我與本我合一。我與佛性合一。本尊與我合一。這是瑜伽與相應,互相融入合一的真諦!你簡單的幾句話,就說出這一番大道理,真的不容易。」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佛性是無形的。佛性是沒有特徵的。佛性是絕對的。
我們中國人就說是「混沌」。
混沌是無形的。混沌是沒有特徵的。混沌是絕對的。

中國的神話如此說:
「混沌」是一個宇宙的巨人,它什麼都不知。有一天,來了七個神,就用神力把「混沌」開了七個洞竅,這七個洞竅就是:雙眼、雙耳、雙鼻孔、一口,這就是「七竅」。

於是「混沌」就有了「色、聲、香、味、觸」的「知」。這個「知」就是「意」,就是「法」。後來,「混沌」因為有這「七竅」就死了!
「混沌」死了!

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說:
「佛性」「混沌」就是一切「物」的本原。我們因為有了「知」。所以有了「無明」及「生死輪迴」。有了「我」及「我的執著」。

修行就是修心,心歸於一念。一念再歸於無念。無念就是「佛性」,就是「混沌」。

眾生皆具足佛性!「原人」在父母未生之前,本初太虛而已,也就是「無極、佛性、空性」,繼而父母之後,一點靈光下降以後就變成氣,變成形體。佛性…老子說「惚恍」又說「一」!

《老子》第十四章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相,是謂惚恍。」老子描繪主宰萬物的「道」,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

《老子》第三十九章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離不開一。」

老子講「惚恍」,又講「一」。正是,正是,不可說之說。

好了,現在換我來講。一般看見「佛性」有四:
夢中見佛性 -- 不一定是真見。(幻現)
天眼見佛性 -- 不一定是真見。(幻現)
肉眼見佛性 -- 不一定是真見。(幻現)
佛眼見佛性 -- 百分之一百真見。

我這樣說,等於是白說,百分之一百看見佛性,只有佛才能見之,這說了不等於白說嗎?

另外,有一見佛性,是「三昧」中得見佛性,這也是百分之百的看見佛性!這「三昧」是正定,是一心,是老子說的「一」也。

於是一見佛性,永見佛性。(不管在任何狀況之下,任何境界之中,永遠看見佛性)

老子說「惚恍」又說「一」。
見諸相非相,就是「惚恍」。
身相即非身相,豈不是「一。」

告訴大家,我已經把看見佛性的道理講出來了!已經夠清楚明白了,再說下去,就諸佛見全身了,我不能不停止。我這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身」(一實相印)。大家一起來「見性」。若還不知,白痴!白痴!

⋯⋯⋯⋯⋯⋯⋯⋯⋯⋯⋯⋯⋯⋯⋯⋯⋯⋯⋯⋯⋯⋯⋯⋯⋯⋯⋯

前題答案:

我人有三樣:「物」軀殼。「心」念頭。「佛性」離物離心而獨立。

「毫無干涉」請觀照文章內容、或問題、或答案、或數息,來控制「心念」,修到「心念」止息,到連「專一」也沒有了,才算究竟(真相)。

聲明:答案已經公告了,之後回答的同門,將不作得獎統計。但是,歡迎參加下一題的搶答。

⋯⋯⋯⋯⋯⋯⋯⋯⋯⋯⋯⋯⋯⋯⋯⋯⋯⋯⋯⋯⋯⋯⋯⋯⋯⋯

(盧勝彥文集274小小叮嚀/我所知道的混沌/182大家一起來見性/249來自佛國的語言)

歡迎蒞臨【 真佛天空新聞台總網站】
http://blog.udn.com/mylv/article?f_UA=pc

歡迎大家蒞臨【笑出禪機法味】粉絲專頁,有很多師尊笑話與開示,歡迎大家在首頁按讚, 可以加入我們會員,得到最新通知喔!
https://www.facebook.com/EQSKY88/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lv&aid=1293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