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台灣,世界上究竟還存不存在所謂的「擁核」者,早就是個大問號。因此,未來的核四公投,主廢者站穩了高調的環保及安全的道德立場;相對的,反對停建者則是對核安風險有不同的評估,不該被指為「擁核」而妖魔化。這是正反雙方必須維持的基本尊重。
這次公投,以「停建核四」而非「廢核」為訴求,其題目本身其實存在著幾個「悖論」,值得深思。第一,核四是設備較新的電廠,一旦廢建,將迫使三個舊的核電廠必須延役運轉。且不談「廢新續舊」的矛盾,但若藉由公投一舉停廢了核四,會不會因舊廠「超限運轉」反而提高核安風險?連日來,已有核一二廠附近居民大表不滿,要求將兩電廠也納入公投,暴露了公投正當性的困窘。
第二,許多人認為,台電建核四的草率及原能會的監督讓人難以信任;但卅多年來負責核一二三廠運轉安全的,不也正是台電和原能會嗎?此外,人們常主張產業發展必須提高自主技術,為何核四建廠未採整廠方式交付外商統包,就被指為「拼裝」,而不是已建立若干自有技術?假設民眾認為前三座核電廠的管理基本可靠,台電憑其卅多年積累之經驗,難道會「故意」罔顧距離首都僅卅公里的核四安全?
第三,不論結局如何,此一公投都將把台灣推向「非核」之路,不可能再新建核電廠。但朝野十多年來為核四不斷交鋒,雙方卻從未認真提出完整的替代方案,包括替代能源的規劃、再生能源的比重、耗能產業的轉型,乃至核電廠除退役的時程,均付諸闕如。一旦核四停建,除了電價上漲的衝擊,更大的問題將是限電、斷電或分區供電。不論政黨如何輪替,藍綠陣營對此其實都沒有準備,反核團體對此恐怕也不會有答案。
亦即,就算民眾準備好要迎接高電價,準備好忍受夏季的高溫而不開冷氣,準備好點著蠟燭過夜,但一旦進入缺電階段,真實的遭遇可能比這些更不好受。例如:快寫好的文案,啪一聲消失在電腦;乃至夜市或公園的燈,再也無法明亮。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核一核二如期除役,五年內台灣就要面臨電力不足,尤其一向倚賴「南電北調」的大台北,勢必實施分區限電,這是民眾必須具備的認知。
廢核或反核,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德國要達成非核的目標,訂下廿年的期程,須一步步走完。有人認為,台灣可以加緊興建天然氣或燃煤電廠,或者增加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比重,如此,五年後或可避免缺電之災。但任何電廠的規劃都需要相當時間,何況以台灣內部爭議之多端,建什麼電廠不會引起當地居民或環保團體的抗爭?光是土地取得及環評即困難重重,遑論建廠過程中還有層層變數。所謂加緊興建替代電廠,恐怕是緩不濟急,難以期待。
核四公投的大辯論還沒開始,民眾此刻不必急於選擇答案,而應以五到十年的跨度為設想,看看朝野或環保團體各能提出什麼對策,想想自己未來的生活將受到什麼影響,再作選擇。如果不能平順走過這五至十年的「過渡期」,再往前的路也會走不下去。
執政黨的責任,是把利弊得失及輕重緩急說明清楚,不可恫嚇百姓,也不能把公投當成自己收拾殘局的下台階。至於民進黨,則必須就廢核四之後的電力供需提出一套完整的對策,說明自己的解決方案為何,才能證明它主張的非核家園不是喊假的。而環保團體除了一味否定台電及核能,也該提出更具體的節能主張,說明廢核為何不會導致缺電。
經過多日激盪,朝野各方都同意應設法提高核四公投投票率,使其成為一個「有效公投」,才能收解疑定紛之效。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朝野應切實提出各自的方案,供民眾比較參考,不妨趁此實施「不在籍投票」。在不綁選舉的情況下,這是提高投票率的有效手段,也是不在籍投票試劍的良機。
核四公投,啟動的是一個龐大的辯論,而不是提供一個便捷的出口。未經思辨的民眾,極可能走錯出口,而撞上自己不想面對的景象。
(系列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