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3 17:19:09瀏覽1437|回應0|推薦11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 11-09
Morgan 2002/08/09
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金剛經研經會
(己)明加入『聞者性空』一科之意*2(一四五、無智亦無得*9)
經文文義甚深,幾句交待的話*9,江說*2:
此一段經文(一四五—一四七),羅什大師譯本所無,乃後人據魏譯加入者。什師有意略去,別顯能所雙亡之義(加入何意?以無著論,彌勒頌,皆有此義故。如說秦譯漏掉三輪體空之義,似未盡然。因前文已有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一段。秦譯或以諸相非相中攝有能施、所施之相,合之眾生非眾生,足顯三輪體空矣。故此處略去眾生一段,別顯能所雙亡之義耳。)。然有此一段文,經義更為圓滿,故江校本依之*2。
1.上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明能說者空。2.下言『無法可得』,明所說者空。修功至極處,必應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獨耀,迥脫根塵,即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2。
清初達天師作新眼疏,將經文分為信解行證四大科,以經文明有此義也*2:
1.生信科:長者鄭重請問,『頗有眾生生實信不?』。佛亦鄭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2.而科尾復結之曰:『佛及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說從此經出者,指示學人當從此經入也。信為入道之門,故於本科之末,結顯此意*2。
2.開解科:廣談果行以明因心。長老自陳深解義趣,正示人當如是深解也。佛復詳為印證而結之曰『當知經義果報,皆不可思議』。當知者,當解也。所以結深解之義也*2。
3.進修科:先明發心無法,繼令開佛知見。而1.佛見,則是不執一異(不一不異)。2.佛知,則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無生。而歸結處復明言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說:善法即非善法,指示學人應通達內心外境,即有即空,不執一異,無我無法,以為唯一之修功。因必修無我無法之因,方證平等法界之果也*2。
4.故第四大科:明言『於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成忍者,所謂證也;其餘所說,皆是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則皆成證之義也*2。
故信、解、行、證,經文經義明明白白,現現成成。故此科判依之,但加標約心明無住,約境明無住,提挈綱領,前後兩半部明義不同之處,一目了然*2。
當知華嚴經,是以信、解、行、證,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彼經為佛初成道時,加被諸大菩薩,共說如來自證境界;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不自說者,顯示法身無說也。)此金剛般若,是為不斷佛種而說。故一依華嚴信、解、行、證,入道次第說之,使聞者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缽相傳,燈燈無盡之意。然信字尤要,成始成終,唯一信心而已。華嚴經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即如本經,明曰『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可見一個信字,貫徹到底。是故佛既開示如何而信、如何而解、如何而修、如何而證。聞者便當一一生信仰心,亦如是信、亦如是解、亦如是修、亦如是證*2:
1.觀生信科中,(1)既說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以答長老之問矣。(2)復曰:一念生淨信者,得無量福德。此正鼓舞聞能生信心之說者,便當起信以持戒修福*2。
2.開解文中,於深解義趣後,說信尤多。如(1)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解受持第一希有、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心則狂亂狐疑不信。如是反覆言之者,皆以顯示深解之要也*2。
3.第四成證文中,亦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之言,以示如來平等法界,本非凡夫意想所及,絕不能用凡情測度,惟當篤信,方能隨順得入耳。由是觀之,信解證三大科中,既皆特特標顯信字,以為眼目*2。
4.進修一科,不應獨缺,補入秦譯,以作點醒學人之眼目。使知凡此科開示之進修法門,皆當深信,依之而行。不但此也,前文諸相非相,眾生非眾生,雖足顯三輪體空,然此中兼言是名,既顯即空,復顯即假。前文僅說即非者,所以明布施應不住相。此文兼言是名者,所以明法施與眾生,皆緣生法。即空即假,應不住相而施。即假即空,應施而不住相*2。
(己)明聞者性空。分三:(1)請問;(2)遣執;(3)釋成*2。 (1)請問*2(一四五之一、能否生信*9) 【爾時,慧命(長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魏譯用慧命,羅什譯用長老。須菩提問意很清楚,深恐後世眾生讀誦金剛經,或者聽聞金剛經,生起懷疑,對佛所說不能深信,不能深信,就不能得到利益,必須要做到像前面說的「信心不逆」,才能得受用*9。 爾時,謂說前科甫竟之時。慧命(長老)意謂,現在許有。未來眾生,去佛愈遠,業深障重,未必多有,故曰於未來世*2。 是法,渾括上說無法發心,乃至無法可說言。意謂發心修行,必須依法。今云無法,且說法者無法可說。然如是種種之說,莫非法也。末世眾生聞之,深恐狐疑。故問曰:聞說是法,生信心不?當知如上所說,皆是於法不執,精修無我之妙法。長老問意,正是指示學人,應信此妙法,修無我行*2。
(2)遣執*2(一四六、一切眾生皆是緣生*9)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彼」指聞法的眾生。「非眾生」是從性上說,「非不眾生」是從相上說,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皆是緣生之義。佛這樣答覆,也是意在言外。眾生能不能生實信,決定在緣。有緣才信,緣不是憑空有的,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的累集。介紹佛法別人不信,那是無緣*9。
(3)釋成*2(一四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9)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此科釋明上言『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之故也*2。 「眾生眾生者」這是前面所說的「非眾生非不眾生」,是承上的說法*9。 「非眾生」是從性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樣說法,是佛的方便說。佛的真實說法不多,但是並不是沒有說過。華嚴、圓覺裡面,就透露過這個消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可見成佛不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在所有複雜因果當中,我們單取這個因果,在這個因果上下功夫。我怎知會成佛?因為佛說我本來成佛,我現在再念佛。本來是佛是性具的、是性德。現在念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相應,那有不成佛的道理?這就是我們自己絕對要有很深的信心,有把握往生、有把握成佛,一絲毫都不懷疑。羅什的譯本,就少這三小段。這是後人補充的,補充的確實是好,意思格外的圓滿*9。 如來說,謂約性說。名,謂名相,意謂:言非眾生非不眾生者,1.蓋約性而說,本具佛性,非眾生也,故曰彼非眾生;2.但約名相,則是眾生耳,故曰彼非不眾生。此科合之上科,語極圓妙,義極深至*2: (一)長老是問眾生聞如是法能否生信?而答語專就眾生說,於生信一層,不置一辭。豈不所答非所問乎?其實不然。問意已圓滿答覆矣。蓋不答之答也。何以言之?長老慮眾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由於認眾生為眾生,故不免為之耽心,是執相而昧性矣。當知就相而觀,雖非不是眾生,然不過緣生之假名耳。緣生非性,其性則上等諸佛,本非眾生也。然則既具佛性,豈不能開佛正知,則聞是法者,豈無能信者耶!故非眾生非不眾生一語,便含有莫作是說之意在*2。 (二)佛說此科,無異教眾生以聞法生信之方便也。方便云何。先觀自身是已。一切眾生應觀此五蘊眾法,但由因緣聚會,非生幻生,本來無生。若知此義,則於上說諸法緣生、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發心修行,無法可執之義,自能生信矣。當知說法者尚無法可說,則依法發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執乎*2! (三)開示利益眾生行布施六度者,應即相離相也。蓋非不眾生者,是令體會眾生緣生即假,不無是名。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此前所以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應滅度令入無餘涅槃,菩薩應發此大悲也。非眾生者,是令體會眾生緣生即空,原非眾生,應布施而不住於相。此前所以言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菩薩應具此大智也*2。 總之,緣生之義,貫通一切,信得,其他諸義,便皆徹了而深信無疑矣*2。 伍﹑結 語 略 陸﹑參考文獻
2. 江味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3. 倓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4. 圓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5. 南懷瑾 金剛經說什麼 6. 僧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 7. 通理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 8. 永樂 金剛經百家集註 9. 淨空講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台南淨宗學會 2000年 10. 六祖壇經 11. 印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1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