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研讀心得6-2
2011/01/17 07:06:43瀏覽772|回應0|推薦2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6-2

Morgan 2002 05 31   

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金剛經研經會

 貳、經文*1

 

 一、第九分「一相無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二、第十分「莊嚴淨土」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參、第九分「一相無相」釋義(舉聲聞*11無相為證*11

(庚)次,推闡無住以開解。分五:1.約果廣明。2.約因詳顯。3.請示名持。4.成就解慧。5.極顯經功。*2

  此推闡無住以開解一科,又分五小科。

1.約果廣明。即自第九分至第十分前三行是也。約果廣明,蓋承上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而舉事證明也。亦與不應取法取非法、不可取、不可說、佛法即非佛法,遙相呼應。(1得而無得不取法也,所謂即非佛法也。(2無得而得不取非法也,所謂佛法也。得而無所得,無得即是得。心行滅,言語斷。何可取,何可說哉。總以明其兩邊無住之意。地如此,地可知。小乘如此,大乘更可知*2

  (辛)初,分二:(壬)1.泛論四果;2.師資證成。3.又四:(1)初,明初果離相;(2),明二果離相;(3)明三果離相;(4)明四果離相

1-1)明初果離相*2四一、小乘初果離相*9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經文一開端,就舉實際的例子來作證明,必須兩邊不住,才能證果。往常我們以為圓教初住菩薩才兩邊不住,沒想到小乘也是兩邊不住,在金剛經上,這才完全看清楚了,連小乘須陀洹也是兩邊不住的*9

 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而沒有證果。如果證得須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須陀洹雖是小乘初果,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就出三界,絕對不墮三惡道。須陀洹雖未出三界,他不墮三惡道,他居住的地方,修行的環境是人間天上,但是也只有七次往來,就出三界。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還在六道裡面輪迴,從來沒有想到要兩邊都捨,兩邊都放下,心裡面總是有執著,總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所以才不能成就*9

初果須陀洹叫入流,「」者聖者之流,他已經入聖人之流,超凡入聖了他心裡面有無覺得我已經入聖人之流呢沒有心地很清淨,得若無其所得,就和前面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成了佛了,有沒有感到我成了佛了,有沒有自己覺得我已證得無上菩提呢?沒有。心裡面若無其事,一絲毫也不執著,須陀洹一直到如來果位,都是修兩邊不著。八萬四千法門,是修行的手段不同,可是修行的綱領—無住生心,是相同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果位差別?前面說過是因功夫淺深所致*9。(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初果斷盡三界八十八使,已見真空之理而知無我,亦無我所矣。假若有能得果之念,是我見依然,何云得果乎?其他二果以上也是這樣。須菩提皆就四果名相辨釋,令著果相者,當下可以爽然自失,此說法之善巧也。(不也,是活句。猶言不是無得,亦不能作念是名謂假名也不可坐實。坐實即是作念,著於有所得矣。)*2

  梵語須陀洹,此云入流謂已涉入涅槃末流。由此循流溯源,可達涅槃彼岸也。然而雖稱入流,實無所入不入句,正釋其故,蓋根塵相對,名為六入,謂根塵相入也。(如眼對色,則若有色入眼。眼即為色所轉。是亦可曰眼入於色矣。餘仿此。)所以相入者,識為分別故。今曰不入明其能空情識矣。因其不入六塵,無以名之,名曰入流亦因其不入六塵,情識能空,故曰是名須陀洹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雖名入流,而實無所入是特假名入流仿此。意中若曰:倘作我能入流之念,是明明有所入矣若有所入,情識依然,如何能說得初果總之,得果正由無念,作念便非得果

2)明二果離相*2四二、小乘二果離相*9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這是小乘二果,比前面須陀洹又進了一步了,境界提升了一層。初果剛才講過天上人間要七次往來,證到二果時只一往來。為什麼有往來呢?因為欲界的沒有完全斷掉世出、世間都在一個字,有緣就來,沒緣就不來二果聖人和這個世間還有緣,緣很薄,但是還要來一次三果就不來*9

雖來,有無執著有往來呢?沒有。這點我們要學習,沒有執著,任何地方隨遇而安。環境都平等一如,絕對沒有執著往來之相,心才清淨。如果執著有往來之相,試問誰往?誰來那不是又有我人眾生壽者了嗎?離四相,初果就離了。既然我人眾生壽者都沒有了,誰往?誰來?沒有往來啊上有,他(二果)心裡頭確實沒有往來的念頭。諸佛菩薩更不必說了,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隨處現身,那個地方眾生有求,菩薩就有感應,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他就有應身。我們凡夫看到他有往有來,其實菩薩,無此念頭。我們要修清淨心,要在這個地方下手。二果不著相*9

  梵語斯陀含,此云一往來。證初果已,進斷欲界思惑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尚餘下三品。(欲界思惑共九品。斷五品已,即斷至中中品,名二果向。斷至六品,名得二果。)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斷之,故稱一往來然其心中,實并往來之相亦無之。因其無往來相,方能一往來亦因其尚無往來相,豈有一次往來,兩次往來之別?是亦假名為一往來耳。意若曰:倘作一往來之念,是明明著往來相矣。既已著相,儼然分別。初果尚不能得,何云得二果耶

(下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48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