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26 12:34:11瀏覽1275|回應0|推薦19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本文)13-07 Morgan 2002/09/06 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金剛經研經會 (子)明由其不受*2(一六五、不受福德*9)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菩薩明白事實真相,所以不受福德。這個「不受」的意思,不但是在世間示現苦行,在一真法界裡也不受。我們看無量壽經裡面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七寶莊嚴,菩薩在那個環境裡面生活,心不染著,心清淨。絕不誤以為這是「樂受」,那是「苦受」,苦樂兩種境界都捨。*9 所以他的受是平等受,也就是說他在極樂世界,沒有樂的感覺。在阿鼻地獄,沒有苦的感覺。這是相都離盡了,不受是這個意思,這種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由此可知,我們現在這個受是不正常的*9。 ※我們今天受是「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是不正常的,這五種受捨棄掉,才叫正受。經論裡常講的『禪定、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是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歡喜,在三惡道裡面,沒有憂惱,也沒有苦受,這是平等受,平等受才叫正受,不受福德是平等受。*9 流通本,須菩提上有「何以故」句。柳書、慧本,無之。此中本有一故字,已顯釋明上文之意。何需加何以故耶*2 云何不受(見下科)無他,廣行布施六度,若無其事之謂。此一定是真能忘我者才可做到,其功行,已到爐火純青之候,故曰「得成」也。諸菩薩,非實有所指,猶言一切菩薩。以者,因也。意謂,凡是菩薩,因其修福不受,方於無我成忍。上文言所得功德,此說不受福德,正明其因不受故,所作福德,盡成無漏之功德也*2。 (福德-有漏,功德-無漏) (癸)2.明不著。分二:1.請明其義;2.釋明不著*2 1/2.請明其義、釋明不著*2(一六六、為何不受福德、一六七、不受是正受、一六八、讀經不能不解其義)*9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一六六、為何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一六七、不受是正受) 不受是正受,華藏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是圓滿的福慧。成佛證果,福德的境界不是不現前,那是『性德』的現前,那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法爾如是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人工建造的,沒人去設計,沒人去建築,自然現前*9。 為什麼自然現前?是他無量劫的修福,修福把性德引發出來。所以性德雖然本具,要修德去引發。自性的福報現前了,雖現前,心裡仍舊是若無其事。果上如此,因上也必定要如此。*9 修因的時候就不能貪著,我們修福的時候,不能想到將來享福,有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念頭所修的福就不大。修福的時候,沒有得福的意念,那個福很大*9。 為什麼很大?隨著你的心變大了,沒有分別、執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點點小的福,都變成大福報。如果心裡想我修的福將來要享受,有這一念起,你的心變小了,不能遍虛空、盡法界,因為有我執,有法執。會修的小善變大福,不會修的大善變小福。所以應該有正確的觀念—不受福德。*9 (公案) 諦閑老法師有一位參禪的徒弟,在金山寺參禪十幾年,很有一點功夫,為大眾尊敬,方丈和尚賞識,將他逐漸提昇至首座和尚。首座的地位,僅次於住持。他當上首座和尚以後,受到大眾的尊敬,皈依的徒弟多,供養也多,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生起來了,落到魔掌裡面去,果然著魔了。*9 那個魔是誰呢?是他以前的太太,他出家的時候,太太不同意,他堅持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殺,那個鬼魂,就在他的身邊。十幾年他修行的功夫得力,有護法神,這個鬼魂不能靠近他。到他貢高我慢念頭起來,道心沒有了,護法神離開了,冤家找上門。他的太太就常常拉著他去跳水,跳了兩次,被人救起來,最後還是跳水淹死了。*9 諦閑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時他沒出家時的一個女兒,哭哭啼啼的來了。老和尚說:妳來的正好,妳爸爸死了,正要通知妳。*9 她說她知道了,昨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到她爸爸媽媽告訴她今天上任。*9 老和尚問她上什麼任?*9 她說,爸爸做土地公,媽媽做土地婆。*9 老和尚一想,附近有座新的土地公廟,大概就是到那裡做土地公去了。一念的差誤,到餓鬼道去了,十幾年的功行,換得做個土地公。這還是沒做大壞事,只是起了貪瞋痴,做大壞事,則到阿鼻地獄。可見名聞利養,誘惑的力量多大,所以佛在經上,一再警告不受福德。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都是不受福德的典範。不受福德,魔再強再厲害,對你無可奈何*9。 ※長老請問(「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有三意*2: (一)既已修之,而又不受,則初何必修?恐生誤會。 (二)不受者,謂拒而不納;福德之至也,因果一定之理,豈能拒而不納!然則何謂不受耶? (三)上言得忍,由於不受。然何以能不受?意在讓大眾徹底明了,皆能達於不受之地。*2 1.初句言作福德,使知『雖不受而應作』。不可因說不受,誤會可緩修福;當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從大悲心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緩乎!第一重問意可以釋然矣*2。 2.次三句,言不應貪著,故說不受。使知所謂不受者,非拒而不納,乃不貪著。不貪著者,福德之有無,絕不在念(不貪著)之謂。蓋明若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貪著,則是利益自己,非為利益眾生,非大悲心,非無上菩提矣。故不應也。知此,第二重問意可釋然矣。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不貪著,不著有也,大智也;悲智具足,空有不著,是名中道。*2 且(1)著者,「住」也。(2)不應貪著,即是「應無所住」。合之上句,即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正是回映經初所說;且修福不著,亦即最先所說「度盡眾生而無所度」之意。皆所以『降伏』我執者。此經宗旨,在『無住降我』。故說至成證時,歸結到無住降我上*2。(無住降我) 3.當知上科說「不受」,是開示云何而為「成忍」。蓋成忍即不受也。大智度論云:「一切不受,是名正受。」正受者,三昧是也、亦謂之定、亦謂之忍。但不受是成忍之注語,豈能不特特標出。至於此說『不著』(不應貪著),則是開示如何而能「不受」。換言之。1.上科先告以成證之境界,乃是一切不受。2.此科復告以成證之方法,不外經初所言「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2 (成證之境界,乃是一切不受;成證之方法,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辛)明諸法空相,結成法不生*2(一六八、讀經不能不解其義*9) 向後經文,正是點滴歸源之處。故其所含之義,甚廣、甚深、甚細,必先加說明*2。 上來所說,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當知欲『不住相』,必須其心不取,不取,正為『破我』,證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即是常住不動之法身,稱為如來者是也*2。 ※ 總之,全經所說之義,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此「諸法空相」一大段經義,乃是融會全經旨趣而究竟徹底以說之者,所謂點滴歸源也,故其所說,更圓更妙*2: 即如1.全經皆說『無我』,至此則說無我原無,無我尚無,則是『無住』亦無住矣,「不取」亦不取矣。何以故?一切法本不生故,且亦無所謂不生,因法即非法,相即非相,而後究竟無我矣,無我亦無矣*2。(全部放空) 由是2.可知上來所說『無聖無凡』,『非一非異』等義,乃是即聖凡而無聖凡,正一異而非一異,忘其為『不受』而名不受。故雖無聖凡,而無妨成聖成凡;雖成聖成凡,而依然無聖無凡。一異等等,莫不如是*2。 則3.亦無所謂「兩邊」,無所謂「著」,無所謂「中」。何以故?因一且不存,那有兩,更那有邊,那有中耶!非畢竟無也。雖紛紛萬有,而有即是無也。何以故?本不生故,是之謂如如,是之謂不動,是之謂不取。蓋生心不取,即是取矣!生心不動,其心早動矣!1.生心如如,尚何如如之有耶!2.生心除我,則我見我相儼然也。 總之,此一大科所說,正是極力「發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至究竟處。」即是引導學人,觀照深般若處。亦即令一切眾生,得大自在處*2。 蓋此一大科,正是說理體。亦正是說修功。行人應先明了理體本來無相,所以應不取相;且體既無相,故修不取者,便時時處處,皆應觀照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2 柒﹑結 語 略 捌﹑參考文獻
(下續)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