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研讀心得2-5
2009/09/10 07:59:00瀏覽778|回應0|推薦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2-5

Morgan  2002/03/01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主持的金剛經研經會

(二)去我執生實相

伍﹑大乘正宗分第三

正明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眾生: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生相,故名眾生。此眾生之一名之本義。引申之則為數多類繁,名為眾生。今人但知引申之義,而遺其本義。不知本義極妙,乃令觀照本不生當體即空之理也。何故*2

(一)言:以眾緣之和合,名之曰生耳,性體初何嘗生,故曰本不生。本既無生,今亦無滅矣既是緣合現生,所以緣散即滅,豈非當體即空*2

(二)言:性本不因此而生,雖生滅之相紛然,與體何涉。故曰當體即空*2

一切:盡其所有之眾生則數多,故云之。其類繁,即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也*2

  佛經中言眾生類別,1.有以六道分者,欲人明輪迴之理也。2.有以十二類生分者。(如楞嚴卷八說)欲人明十習因六交報之理也。3.有以三界分者,欲人明其高下依止,及不出色欲二事範圍之理*2

今亦是以三界分類,而不言欲界、色界、無色界者,以無色界尚有特殊生理,須特別顯出,方為徹底。亦欲使人明眾生之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著色著欲之為障,尚有根本障礙,必應徹底了然,為之對治,乃能入無餘涅槃,乃能滅度耳。

  一、先言欲界。欲界有二*2

1.     上界六欲天是也。(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以福德勝人,故生天。以尚有淫欲,故居欲界;以欲念較薄,故但化生而無卵胎濕三生*2

2.     下界人畜鬼獄是也。(1)修羅分攝天(化生),(2)人(胎生,從天墜者),(3)畜(溼生,最下劣,生大海心。旦游空,暮歸水。)(4)鬼(卵生,以護法力,乘通入空)(見楞嚴卷九)(5)獄化生,鬼胎化二生,人畜四生具。此等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者,罪重情多,則愈下墜而墮地獄,以次漸輕,則居人道*2

二、色界天以上(色界十八天,分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九天也;色界亦有無想天,以既有色,故不攝入無色界。)皆是化生。故1.僅舉卵胎濕化,已攝三界盡。2.然因色界以上之特殊生理不顯故,又舉若有色、若無色為言也。以無欲故因定力而化生色界,此其異於欲界者也。以并能不著色身相故*2

三、無色界--因定力而化生,此其異於色界者也。1.但舉有色、無色,亦攝三界盡。欲界以下,無不各有色身也;2.然欲天之下,不止化身。故必先舉卵胎溼化言之,於下界之生理乃備。3.又無色界中,因定力之淺深,又有特殊之生理,不能不表而出之。故復言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2

無色界四天,1.曰空無邊處,曰識無邊處,即此中之若有想。色相已空,故曰空無邊處。(無色界,但無業果色。以其斷欲不著色身之相故。2.然有定果色,其色微妙,為色界以下所不能見,故曰無色界耳。)粗(色界,)濁(欲界,)之色身既空,則不執吝識在色身之內。故曰識無邊處*2

識:即八識(總八識而言,非專指第八阿賴耶)真妄和合,名之為識。因識故有想,想謂第七(莫那識)之恆審思量而執我,及第六(意識)之分別遍計也。有想二字,統攝色、欲。色、欲界眾生,莫不有識;因六、七識,故執色身為我*2

因執色身,故起種種貪欲之想。然色界以下,不但有識,而兼有色有欲。故必先舉卵、胎、溼、化有色言之,以明其異於無色界也*2

若無想以上,則為無色界之特殊生理,故必表而出之,明其不但以無業果色,異於色欲二界已也。此即無色界之無所有處天。謂第六識分別妄想無所有,以常在定中故,及第七之執我亦無所有,以定中無思量,且不執有色身識無邊處,故其定力更深於前矣*2

若非有想非無想:即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至此定力愈深,第八阿賴耶若隱若現,而未能轉識成智。謂之有想非,謂之無想亦非也。殊不知前云無所有,非真能無所有,不過六七識暫伏,彼自以為已無有耳*2

*何以故?六、七識轉,第八識及前五識隨轉,何至尚若隱若現乎。且彼誤矣,八識原為真心之所變現,何能無所有,更何必無所有,但轉之可矣*2

1.六識轉則為妙觀察智;

2.七識轉則為平等性智;

3.第八識即隨轉而為大圓鏡智;

4.前五識亦隨轉而為成所作智。

如是而後體用全彰,又何可無耶。總由不知佛理,全用暗證,不得善巧。所以非想非非想,縱經八萬劫長壽,仍然墮落也*2

  卵胎溼化1.先言卵生者,卵具胎溼化,故先言之。2.居母胎胎中,以血為養為溼,本無今有為化也。胎不兼卵而具溼化,故次言之。3.溼兼化而不具卵胎,又次之。(溼生者,溼地受陰陽之氣而化生。以其必在溼地,故曰溼生。)4.化生無而倏有,不具卵胎溼,故又次之。此約受生之繁簡而言。又卵胎溼化居先者,以其兼欲色識也*2

若有色:不具欲而兼識,故次之*2

若無色:不具色欲而有識,又次之。有色無色,此約色相之粗妙而言也*2

若有想:,正明其雖無色而尚有識想現起,故又次之*2

若無想:明其六七識已伏,并想不具,故又居次*2

若非有想非無想:明其不但不具六七識,第八識亦半伏焉,故以為殿。此約情識之起伏而言。蓋前前必具後後,後後不具前前。卵胎溼化,雖不盡以前後判優劣。而統欲、色、識三者言之,則又前前劣於後後,後後優於前前也*2

  佛之詳細分類不憚煩瑣者,并非閒文。意在使知一切眾生其類雖繁,不出識、色、欲三事,其所以成為眾生者在此。今發無上覺心,欲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覺,非斷淫欲,不取色相,轉識成智不可妄盡情空,業識既轉,則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矣。此之謂入無餘涅槃,此之謂滅度*2

大乘涅槃有二*2

(一)     有餘,已斷枝末無明(即見思惑),尚餘根本無明未斷(即業識,即是最初之不覺自動,亦名生相無明,又名住地無明。)故名有餘。

(二)     無餘,業識皆空。(即轉識成智之謂),無明更無餘剩矣。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以等覺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故也。(即微細業識,所謂生相無明是也。)

  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不生不滅之意,謂性體也。亦譯滅度,亦譯無為者證入也。即令眾生證入究竟覺果之意*2

: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2

:度其分段,變易兩重生死也。此處不舉梵音,而舉其義為言者*2

(一)以明所謂入無餘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彼岸矣。

(二)則便於立言,如下文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如換滅度為涅槃,則不易明了矣。此譯筆之善巧也。

  經云: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涅槃經)。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圓覺經)。云何得?蓋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2

  如是,指上句令入無餘涅槃*2

無量:謂種類不限量,無論根性勝劣,皆度之*2

無數:謂多寡不計數。然或只度一世界,一世界一劫十劫,亦可謂無量無數矣。然在加無有邊無邊,則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也*2

無邊是總,無量無數是別。因其滅度無邊,乃得為無量無數也*2

*實無眾生得滅度: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古德以五義作觀甚妙*2

(一)     緣生:一切眾生,莫非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安有眾生。

(二)     同體:我與眾生,相雖別而性實同,所謂一法界是也;然則見有眾生,便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三)     本寂:所謂眾生者,乃是緣合假現生相,其性則本無生;本無生則本無滅,安有所謂得涅槃乎。

(四)     無念:如上三義觀之,可知見有眾生,見有眾生得涅槃,全是妄念分別。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

(五)     平等:如上所說,可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平等。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若見有眾生得滅度者,便違平等法界矣。

總之,性真實,相虛妄。欲成無上覺,當證真實性。則於一切境界,當不著相而歸於性,歸之於性,乃為真實。故約性而言,則眾生得涅槃之為真實無,非假想無也,明矣。

  或曰:上文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二字,正指此科。然讀之實不解所謂降伏者,降伏何物乎?但發離相之廣大心,便足以降伏乎?曰:此義甚精,當為分析言之*2

  所謂降伏者,降伏妄心也;妄心者,分別心是;而分別起於執我,故我見為分別之根。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見除,則分別妄想自化矣。

又本科之文,著重在最後一句。前文皆為引起此句來。因欲說實無眾生得度,故先說度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欲說令入無餘涅槃,故先說眾生之類不外識、色、欲。然則知所以成眾生,則知所以度眾生。知無邊眾生無非識色欲幻成之虛相,則知滅其識、色、欲生滅之相,令入不生滅,乃實無眾生,實無眾生得度。何則,眾生但為識、色、欲所障耳。其本性原是不生不滅。且與我同體,何所謂眾生,何所謂得耶。如是觀照純熟,則執我之見,不覺自化*2

何以故?知我亦眾生故。知當體即空故。知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故。此大乘法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2

                                              (下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330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