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2/23 09:59:30瀏覽1518|回應0|推薦11 | |
論語述而篇 -09 第30章 昭公知禮乎 morgan心得與整理 2015 02 08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重點探討】本章可分為數個重點來討論:即 一、背景:春秋時,禮儀敗壞;而禮是規範社會之準繩,不可無禮,尤其是上位者。 二、同姓不婚:早期有「親上加親」,但同姓者,多來自同一家(種)族,結婚恐因遺傳因子DNA過分相近,造成後代子孫不良,惟其時或許尚無優生學概念,同性不婚,則基於禮;而今,民法規定,表兄妹不可近親結婚,強制性也。 三、依禮,不可說長上惡語,需自替上承擔壞理之責(左傳:善者稱君,過者稱己)。 四、雖然有謂孔子是「有過者勿憚改」,但「丘也幸」,孔子既謂君承過,但若非陳司敗責問孔子弟子,則怕孔子此「失禮」之言,流傳萬事,而積非成是,則社會必亂矣。 【解析】 《禮記大傳》:「繋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禮記坊記》:「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2 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古人都懂禮,自古以來男女不能不結婚,但是同姓不得結婚,因為是一家人的原故(遺傳DNA故也);還有買妾時,如有疑問就要卜卦,若是同姓也不能成婚。*1 學佛為什麼說必須解脫?因為一切男子都是我父,一切女子都是我母,若不解脫,則父母妻子來回換。*1(父母恩重難報經) 魯為文王的後代姓姬,吳也是文王的後代,也姓姬。魯昭公的夫人為吳姬,所以死時史書寫「吳孟子」吳的大小姐。*1 魯昭公是周公之後,吳是泰伯之後,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與吳俱為同姓,依周禮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吳女為夫人。 孔子至陳國,陳國之司敗,位如司寇之官,問孔子,魯昭公知禮乎。孔子答曰知禮。司敗不敢再問,俟孔子退,揖孔子弟子巫馬期,而使進之,曰,吾聞君子不私相阿黨,然而君子亦黨乎,魯昭公娶於吳,為諱娶同姓女,不稱吳姬,只稱謂吳孟子,如曰魯君知禮,則誰不知禮耶。巫馬期以此語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釋義】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魯昭公是周公之後,吳是泰伯之後,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與吳俱為同姓,依周禮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吳女為夫人。*2 當時孔子在陳,陳司敗(如司寇)問,你們魯國為禮義之邦,請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1 Why?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退,陳司敗問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君子不結黨營私,應該說公道話,莫非君子也結黨嗎?魯君娶的夫人為吳人,是同姓,改名為吳孟子,魯昭君要是懂禮,那誰不懂禮?*1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巫馬期聽了以後,告訴孔子。孔子說,丘(讀某)也幸,我很幸運,假如有罪過,人家都知道。*1 幸者,皇疏,若使司敗無譏,則千載之後,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禮亂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我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2 Why? 魯君不合禮,人所共知,各國都知道,陳司敗問孔子,孔子說知禮,不是坦護魯昭公嗎!依禮,不須對人說自己長輩的壞話(無人的時候可以勸諫),孔子自己擔過錯,這就是知禮。*1 昭公娶同姓女,顯然背禮,孔子言其知禮者,《集解》孔安國引僖元年《左傳》曰:「諱國惡,禮也。」邢《疏》,《禮記坊記》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孔子為昭公受過,此為守禮也。 幸者,皇《疏》,若使司敗無譏,則千載之後,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為知禮,則禮亂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我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2 【評析】 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國,會見陳司敗﹝即陳國掌管外交的官員﹞,陳司敗問他說:貴國的國君可是一位尊重禮制的國君?孔子未加思索地回答說:是的。等孔子離開後‧陳司敗便邀孔子的弟子巫馬期來見,問他說:我聽說您老師孔子是一位公正﹝不黨同伐異﹞的人,難道不是嗎?魯國國君娶了與他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妻﹝同姓姬﹞,為避人耳目,還給她取了一個吳孟子的名子,如果說這樣的國君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退下後,急忙來告孔子,孔子說:我實在是個幸運的人,一旦有過,每個人都知道。 孔子被視為公正評論他人品性的正人君子,但在陳國司敗的一次檢驗中被認為為魯國的國君袒護,因此陳司敗便召來孔子的弟子巫馬期,諷刺說:我聽說孔子是個剛正不阿,就事論事,決沒有既定的立場,但事實卻非如此,難道這樣的君子有時也不免黨同伐異嗎?魯國國君娶同姓女子為妻,為掩人耳目,竟給她取個吳孟子的名子,這樣不遵守禮法的人,孔子還稱許他知禮,如果他都能夠得上知禮,那天下就沒有人不知禮的了。巫馬期退下後趕緊去告孔子,孔子自嘲說:我還真是個幸運的人,一有過錯,便被別人拿來檢驗。 而今,多少政治人物及媒體是本著立場評斷是非,這是標準的黨同伐異,甚至有人在媒體上公開承認自己有立場,有意識型態,但仍能侈言別人的是非,這就是今日社會病態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李炳南(雪廬老居士) 論語講記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 2.李炳南(雪廬老居士) 論語講要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2/03-07.htm 3. http://baike.baidu.com/view/4630609.htm 4.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Ideology/Ideology/1/1%7C21/40.htm 5. 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Ideology/Ideology/1/1%7C9/32.htm 7.四書集註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60-lunyu-sr.html 10. 趙之楚《二十一世紀的當家思想︰論語》 http://www.haodoo.net/?M=ken&P=C8-29 11. http://www.nani.com.tw/slearn/slchin/chin_c/chin_c_a7/chin_c_a7_14.htm 12.傅佩榮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590/1049851.html 13. 林家妃www.chinese.ncu.edu.tw/gradeone/download.php?filename 14. 北大中文論壇http://www.pkucn.com/thread-303310-1-1.html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