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述而篇-07 28章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2015/02/15 14:24:57瀏覽1827|回應0|推薦12

論語述而篇-07 28 

 morgan整理&心得/2015 02 08

二十八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重點探討】本章可分為三個重點來討論: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在布施,尤其是法布施時,更要達到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孔子乃得道者,故能不分童子、成年,賢愚,執著或不執著人.....,均給于教誨。

 

(有教無類):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不分求教者,過去、年齡、環境如何,看來孔子真是「不舍一人」,對來求教人士,只要能有真心求教之心行,則獎勵其善心,而教育離開後,也無法保證其後行,做該做的就是。

 

(我執、法執): 互鄉難與言。

難與言之因,或為固不自封,而成井底之蛙,自以為是;或因其執著,執著於自我(我執)、執著於鄉內習俗、民風(法執);或因童子未滿15歲,年輕孔不懂事。

【章旨】

孔子寬厚待人,鼓勵後進*11,不咎其出身、來處。

正義曰,此章言教誨之道也。*14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1

《集解》:「鄭玄曰,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也。」 *2*7

互鄉,依考據有十餘處,究竟在何處?有注解說在徐州,有說在河南等。這一章的句讀,各家所說也有不同。*1

難與言」,集解說:「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愛好執著,好壞都執著(我執、法執)。有人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為什麼都難與言?所以有注解讀作「互鄉」,「難與言」,「童子見」,只是難與言的童子來見,道理雖然可以說得通,但是句法難讀,唸得彆扭。*1

古代十五歲以下的男孩,稱為「童子」。按照孔子的規矩,十五歲以上,可以「行束修」之禮的,才可以入門受教。但是,若有童子求見或求教,孔子并不拒絕。我們可以由此觀察他對少年的態度。*12

門人惑,孔門弟子疑惑這個鄉的人難與言,而且又是小孩,為什麼孔夫子要接見他?顯然是多事了。*1

門人惑的理由大概有二:一是互鄉民風不良,最好劃清界線;二是童子年紀尚輕,未必懂得道理。孔子本著有教無類的立場,與人為善,同時對于知道上進的孩子,勉勵有加。畢竟孩子心地較為純真,正所謂孺子可教也,我們怎能輕易放棄希望?*12

「子曰:也,不與退也,」

《集解》:「孔安國曰。教誨之道,與其進,不與其退。怪我見此童子,惡惡一何甚也。」 *2*7

孔子說,人誠心敬意來求教,我允許他來找我,我就為他說,聽了以後,他聽不聽得進去,以後我就不管了,回去變了樣我也不管。這是教誨之道。(教不厭,誨不倦)總不能一來,怕他退,就不見了。*1

:贊可義。童子進請益,當予以同情非即同情及其退後之如何。*13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唯何甚甚,過分義。謂如此有何過份。孟子曰:「仲尼不為己甚」,即此甚字義。*13

氏《正義》:「逢祿《述何》云,《春秋》,列國進乎禮義者與之,退則因而貶之,亦此義也。唯何甚者,唯、語辭。夫子不為已甚,故云唯何甚也。」已甚,是過當,或過分之義。*2 *7

《集解》:「鄭玄曰。往,猶去也。人虛己自潔而來,當與其進之。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也。」皇邢二《疏》皆引顧懽云:「往謂前日之行也。夫人之為行,未必可一。或有始無終,或先迷後得。故教誨之道,潔則與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此與異。當以注為優。*2*7 

人潔己以進:潔,清除汙穢義。童子求見,當下必有一番潔身自好之心矣。*13

不保其往也:保,保任義,猶今言擔保。往字有兩解。一說指已往;一說指往後。後說與不與其退重複,當依前說。或疑保字當指將來,然云不保證其已往,今亦有此語。或又疑本章有錯簡,當云與其潔不保其往,與其進不與其退始是。今按:與其進,不與其退,始為凡有求見者言。與其潔,不保其往,此為其人先有不潔者言。乃又進一層言之,似非錯簡。*13

那為什麼要見呢?他恭敬來見,我嘉許他的誠心,後來他不照我的話去幹,我不管。吾若怕大家退轉,吾就不會在此講三十年了。*1

從前的人對古書不敢妄改動,自朱子才開始大膽改,到了現今的人更是妄作了。這一章經文,集注又懷疑是錯簡,幸好沒有更改。懷疑與改動經文是大毛病,從前的紅白帖子,都有闕疑,自古以來沒有人敢妄加更改的。六經都是孔子刪定的經,還不可以改動,何況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如何可以改動呢?你並未參預孔門當時的講席,如何可以妄加猜測?看論語不可以自出新意,改動經文就是離經叛道,遺誤後人,有功也不能抵過。*1

孔子有教無類,門人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勞,甚或濟其為惡,故惑之。孔子則只注重其人當前求進之誠心,故許其潔己以進。至其受教以後,是否故態復萌,則不能保證。否則世間可教之人無乃太少乎。子曰下兩段文:「唯何甚。」是不論過去。「不保其往。」是不論將來。*2

【注釋】*11

1. 互鄉:地名,今地不詳。或說位於魯國南部。

2. 難與言:難以跟他們溝通交談。

3. 童子:少年。(古代十五歲以下的男孩*12)

4. 見:求見。

5. 與其進也:讚許他有上進的心。與,音ㄩˋ,讚許。進,上進。

6. 唯何甚:何必做得太過分呢?朱熹四書集注:「唯字上下疑有闕文,大抵亦『不為已甚』之意。」唯,嘆詞。

7. 潔己:修潔自身,即「潔身自好」之意。

8. 不保其往:不必追究他過去的缺點。保,保住、保有。往,過往、過去。

【評析】

此章孔子對互鄉童子,不追問其已往,不逆揣其將來,只就其當前求見之心而許之以教誨,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見孔門教育精神之偉大。*13

【語譯】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不講道理,很難跟他們溝通交談。有一天,互鄉有個少年來求見孔子,孔子居然接見了他。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孔子說:「他來求見我,就是要求上進的,我應該讚許他的上進,不該讚許他的墮落。唉!何必拒人太甚呢?人家潔身自好,以求上進,便應當讚許他這種潔身自好、上進的精神,而不必追究他過去行為的好壞。」*11

互鄉風氣甚差,不講道理。一個少年請見,孔子居然接見。學生覺得困惑。孔子說:我鼓勵他上進,不贊成他退步。何必太過計較?別人潔己求進、虛心請益,我們就該肯定他的努力,而不必記住他過去的缺失。”*12

互鄉的人,多難與言(善)。一童子來求見,先生見了他,門人多詫異。先生說:「我只同情他來見,並不是即同情他退下的一切呀!這有什麼過分呢?人家也是有一番潔身自好之心才來的,我只同情他這一番潔身自好之心,但是我並不能保證他的以前呀!」*13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09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