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述而篇-06 25-27章 3-3 多聞擇善,多見而識
2015/02/12 11:27:32瀏覽1969|回應0|推薦2

               論語述而篇-06 25-27  3-3 多聞擇善,多見而

 Morgan 心得與整理/2015 01 18

 

7-27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者而從之,多見(音志)之,知之次也。 

【章旨】

一、此章言無穿鑿也。*6

二、此章非孔子之自謙。孔子立言明道,但非不知而作。所謂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是孔子已自承知之。又曰: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以師道自居,則決非僅屬多聞多見之知可知。本章上半節,乃孔子之自述。下半節,則指示學者以從入之門。*12

三、本章孔子自言其非不知而作者,只不過善於學習,擇善而從,博聞廣記。*12作者雖未能實知其理,亦可以次於知之者也。*2

【大意】

孔子說:「可能有那種不明事理卻撰寫著作的人,我不會那樣的。多獲取資訊,選擇其中好的接受遵行,多增長見識,用心記下來,這樣努力下去,也就僅次於生而知之聖人了。」 *6

【背景】:

一、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們中國學術思想的黃金時代,大部份的學說直到現在還是有用的,最被膚淺的西方人所看重的,莫過於孫子兵法,與老子的道德經了。我們認為好的書,他們不懂。*8

孔子很含蓄,沒有多描述當時的情況,百餘年後的孟子就直指為「諸侯放恣,處士橫議……邪說誣民,充塞仁義。」(滕文公下篇第九章)。孟子所說的「處士橫議」,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而作之者」(是不是含蓄多了)。*8

二、《集解》:「曰,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多聞下:曰,如此者,次於生知之者也。  *1

不知而妄自創作者當時蓋有其人,孔子決不如此。多聞多見者,如孟子《滕文公》篇:「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史事或見或聞,皆易失實,如非孔子之明,難免不有誣罔。*1

二、《禮記檀弓》記載,夫子有為之言:「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弟子親聞,猶有誤會。*1

三、《家語》顏子見塵落入粥遂將染塵之粥食之。子貢見之,以為顏子竊食。如非孔子辨得其情,幾使大賢蒙冤不白見聞之不足信者,因受耳目感官之限制,與夫好惡成見之影響,使不得其實。是以必須多聞多見求其近似。多見得其近似之實,乃可多聞則似實猶恐不得,故須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善者,隱惡揚善也。多聞多見之似知,次乎盡得其實之真知,故曰知之次也。知之次者,若為淑世牖民,述之可也。 *1

【釋義】

:是文言裡的一個虛字,為語助詞。

:音志*2,記也。*2*6

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嘗妄作,蓋亦謙辭,然亦可見其無所不知也。,記也。所從不可不擇,記則善惡皆當存之,以備參考。如此者雖未能實知其理,亦可以次於知之者也。*2*6

不知而作此作字或解著作,然孔子時,尚無私家著作之風。或解作為,所指太泛,世之不知而作者多矣,不當用蓋有二字。此作字當同述而不作之作,蓋指創制立說言。*12

多見而識之識,記義。聞指遠。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擇而從之,謂傳述。見指近,當身所見,是非善惡,默識在心,備參究。*12

知之次也作者之聖,必有創新,為古今人所未及。多聞多見,擇善默識,此皆世所已有,人所已知,非有新創,然亦知之次。知者謂知道。若夫不知妄作,自謂之道,則孔子無之。*12

二、【白話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並不知而妄自造作的吧!我則沒有這等事。能多聽聞,選擇其善的依從它,能多見識,把來記在心,這是次一級的知了。*12

續貂另一譯法】:

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裡。這樣的知,是僅次於生而知之的。

這讓作者聯想到創新與守舊。今日之社會,提倡創新發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作為之類語言不絕於耳,創新本無錯誤,惜乎有時把創新濫用了。凡事求創新,有時也未必就好,有時以守舊之名行創新之實有時又可獲奇功,凡此種種,不一而足。*12

【語譯】

一、趙之楚:甚麼都只能一知半解的人,反古非今,以為自己超邁古人,勝於今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忙著「著書立說」,我卻「信而好古」,寧可「述而不作」。*8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一、趙之楚:古人留下的典章文物已經很豐富了,其中有很多很好的東西,我們只要能虛心的多看看,選擇其中可以適用於當今環境的禮法制度,拿出來照著實行就足夠了。*8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一、趙之楚:能夠多看多聽,並且能一一記在心中的人,雖然不是「生而知之」的上等人,也能算是「學而知之」的次等人了。*8

二、楊伯峻孔子說: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裡,是僅次於生而知之的。*4-1

三、錢穆先生說:大概有並不知而妄自造作的吧!我則沒有這等事。能多聽聞,選擇其善的依從它,能多見識,把來記在心,這是次一級的知了。 *4-1

四、李澤厚:孔子說:有那種無知而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個。多聽,選擇其中好的而遵行;多看而記住,這就是知的次序、過程。

詳解(另類說法)*13

本章承上幾章而來,難點在於,上面和通常的解釋都不對。,本義是臨時駐紮和住宿。在古代,軍隊在一處停留三宿以上叫“知之次直解就是智慧的臨時駐紮和住宿,這裡把尋求智慧的過程比喻成行軍,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就如同行軍中的臨時駐紮和住宿,但都不是智慧的最終目的。現實智慧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人不知變成人不慍。這站在社會發展的層面是如此,站在個人修養的層面亦如此。一個不知的人是不可能不慍的,即使對於個體來說,不慍也是一個很高的人生境界。*4-1

  但智慧,如同過河之筏,沒有智慧不行,以智慧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會以智慧為有所得、有所恃,更不會把智慧之皮毛、那些通常被成為知識的玩意當成有所得、有所恃。不過,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有一種叫腐儒的、現在更多被稱為知識份子的,在前人屍體上啃咬,以為啃咬了幾本書的書蠹也有了智慧,而且還以此以為就可以高人一等了,那就更可笑可憐了。*4-1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所謂蓋有,就是大概存在,這和孔子對待生而知之者的態度是一樣,不絕對地否認其存在。不知而作之者,就是沒有智慧卻憑沒有智慧而有所作為的人。孔子說這種人大概會有,那究竟有沒有呢?其實,現實中有的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有人反駁說,那韋小寶算不算?站在知識份子或腐儒的角度,韋小寶當然只能算是流氓,怎麼會有智慧?但站在另一角度,韋小寶又何嘗沒有智慧?在現實中,那些能成點事的人,如果不帶有色眼鏡,哪個不有點小聰明?當然,可以說聰明不等於智慧,但如果聰明都談不上,就更別說什麼智慧了。大智如愚,說的是其表面,而不是指其內心,更不是說表現得越愚蠢的越有智慧。所謂的正人君子愛說那些都是旁門左道,但幹旁門左道的人多了去了,怎麼只有少數的成功者?沒有,旁門左道也幹不好的;而沒有,所謂的正道也是戰勝不了旁門左道的。用蒼白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為自己壯膽或忽悠別人去賣命是沒用的,歷史的經驗卻一再證明,許多先前的旁門左道最終都成了康莊大道,而所有的所謂正道,都有著旁門左道的歷史,對此,正人君子又能有什麼解釋呢?*4-1

 我無是也,孔子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不是不知而作之者那樣的,那究竟怎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這與上面所說的好、敏、求是一回事情,多聞、多見,就包括了,如果沒有,就不可能,而聞見都是有所印證的,都離不開就是,識別、選擇的結果就要從之,根據選擇的採取某種辦法或原則,真正的從之,就是從現實邏輯出發分析、解決問題,最後實現對現實以及其邏輯關係的改造與革命。必須強調的是,善者,不能按道德主義的角度來理解, 善者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是善者何謂善者在任何方面有超過自己見識、能力的,都是善者以這個角度看,世人無一不是善者”;但沒有人是全能的,沒有人是所謂的上帝,任何人都有其的方面。所以要依其見解不依其人,這才是從之,也就是善者善道*4-1

   上一章說了,學而知之,而多聞是“學”的最重要前提。沒有“多聞”,就只能是井底觀天之輩。但更重要的是,社會必須提供一種能夠多聞的環境,如果全社會只有一種觀點、一種思想,那如何能多聞?觀點、思想的多樣化,反而不會讓人無所適從,而是人能最終智慧的最基本起點。注意,觀點、思想的多元化,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有多聞的條件,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的觀點、思想後面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著,一切違背資本的話語,很難在被資本所完全控制的管道中得到放大,這種所謂的多元,其實也不過是皇帝的新衣。人不知的社會,最基本之一的就是在上的不多,而要改變人不知的社會,就要首先從多聞下手,不僅要不相一切對多聞的有形控制,更要不相一切對多聞的無形控制。否則,在資本、市場所控制的社會裡,一切的多聞都只能是把戲。*4-1

 多聞了,才有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可能,而只有如此,才可能多見,不是表面化的見聞,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比較、研究、實踐後才形成的見識。一個喧嘩的時代,可能是多聞的,但不大可能是多見的,因為所謂的,都是人云亦云,都是東抄西剽,而一個多見的社會、時代,是沒有創造力的,更不可能脫離不知。見解,不等於見識,其見通透了,才有其識,否則不過是盲人說象,瞎掰而已。*4-1

  而有了自己的見識,進而“”,見識進而深厚後,才可以。這裡的。,不單指自己的見識之。,那只是書本上的,靜態的東西,真正的。,要走出去,要真刀真槍地去辨別,更重要的是要去辯正,在“入世”中磨練,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否則,如腐儒、知識份子的所謂見識,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再多也是睜眼瞎。*4-1

一、【纏中說禪白話直譯*13

孔子說:大概存在沒有智慧卻憑沒有智慧而有所作為的人,我不是這樣的。在一個能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見聞的社會裡,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見聞,選擇超過自己的見解,依據其見解而不是依據有此見解的人或群體,深入探討、吸收學習;進而讓自己的見識逐步深厚,才能更清楚地去辨別、辯正各種知識的真偽、深淺。但這些都是智慧的臨時落腳處,不是智慧的真正所在。*4-1*13

【評析】

一、蕅益大師說:

知便不作,作便不知。卓吾雲﹕「甘心為次,所以為上。」方外史曰﹕「今之高談向上,恥居學地者。愧死愧死。」*5

參考文獻:

1. 《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2. 朱熹 朱子集註

3. http://rufodao.qq.com/a/20140324/008121.htm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a6e930100wiua.html)

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e105c010007pj.html

5. 蕅益大師(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3/1-07.htm)

6. (http://www.cnculture.net/ebook/jing/sishu/lunyujizhu/07.html)

7.國際儒學網:http://www.buzzhand.com/post_180591.html

8. 趙之楚《二十一世紀的當家思想︰論語》http://www.haodoo.net/?M=ken&P=C8-25

9. http://www.cnculture.net/ebook/jing/sishu/lunyujizhu/07.html

10.王恩來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看孔子的生態倫理意識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6/18/content_5095215.htm

11. 白奚 從生態智慧到生態倫理 http://www.buddhistweb.org/2013/08/11254

12. http://sloflhw.blog.sohu.com/218195386.html

13.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14.淨空法師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15. 惟覺大和尚 悲願同體,慈濟無緣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2086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