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恒河大手印札記-16
2020/06/04 13:03:16瀏覽959|回應0|推薦22

河大手印札記-16

Morgan Lin 2020 06 04

 

本系列文主係研讀元音老人所著「恒河大手印」一書之札記。

 

 

(第十六講)

  

真實法爾,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

 

當下認識真心,這才算真正得到「大手印」。

 

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者,

 

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

 

無作之修,以觀心為最要。

 

 

正文

 

「非經密乘第四灌頂之大手印,不能稱為大手印。」

「真實法爾,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 」

「『空、樂、明(明又稱智慧)』,空即無念,故又稱『樂、明、無念』。」

「不起修正心,又絕無散亂,以守護自心。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即是善守護三昧耶。」

「如分別執著,豈唯違犯三昧耶?!」

「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

 

講演文:

 

「非經密乘第四灌頂之大手印,不能稱為大手印。」

 

 

(談密宗灌頂)

  

是講密宗關於「灌頂」的規定*1

灌頂」的由來。灌頂是古印度的一種風俗習慣。太子即王位的時候,就要給他舉行灌頂儀式。要用四大海的水,把珠寶、香料、珍奇之物放在海水裏面。然後騎上大象,順著象牙把水灌到太子頭上。用這種形式祝福國王安樂、健康、長壽,祝福國家太平、國富民強、人壽年豐。*1

灌頂是吉祥的象徵。釋迦牟尼佛恒順眾生,順應這種風俗,也給大眾灌頂*1於是,密宗就很講究灌頂*1。灌頂儀規就在密宗裏流傳下來了。現在,密宗傳法時都要為學人灌頂。*1

但這裏講的「第四灌頂」是怎麼回事啊?密宗講究四種灌頂五個地方*1

第一種灌頂:光明灌頂放光照佛子的頭頂。*1

第二種灌頂:甘露灌頂。用甘露水給佛子灌頂。*1

第三種灌頂:種子灌頂觀想一個種子密咒,觀想到行人的心裏去。*1

第四種灌頂:執印灌頂手結印契,加持於行人的五個地方*1

 

五個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頂」又稱「五方佛灌頂」。*1

第一個:中央。大日如來(有的經上說,是阿彌陀如來)。表示法界體性智。在行人的額頭上。*1

第二個:南方寶生如來。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1

第三個:北方。不空如來。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1

第四個:東方。阿閦(ㄔㄨˋ)如來不動如來)。表示大圓鏡智。在行人的心上。*1

第五個:西方。阿彌陀如來(有的經上說,是大日如來)表示妙觀察智。在行人的咽喉。*1

 

舉行五方佛灌頂儀式,在行人的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加持,叫做「第四灌頂」。密宗規定:必須經過第四灌頂的儀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這個法。若沒受過第四灌頂,就不能算是大手印。*1

其實,這種人間的灌頂儀式只是個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頂要等到你證到等覺菩薩受十方諸佛的灌頂,那才是真正的灌頂*1

 

 

真實法爾,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

 

真實」,只有真如佛性才談得上真實,故稱實相」。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1

法爾」,本來如此。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如此真實,與修行無關,本來就光明無量、妙用無窮。因為被無明遮蓋,便起現為凡夫(這也是妙用)。真實不虛、法爾本然,「即是真正大手印。」*1

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是「真正大手印」。*1

第四灌頂只是形式,未必是真正大手印」;結個手印、修個法,也未必是真正大手印」。*1

真正大手印就是我們的真心它是「」需要「」的,它是根本沒有「」「」、沒有「散亂」的。*1它沒有散亂,修整什麼呀?*1

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這個法門,就當下認識真心,這才算真正得到大手印」當下認識真心保護真心,使真心不跟境界跑,這是密宗最上乘的法門,禪宗也是如此*1

 

(禪宗:如何是佛公案?直下承擔即是)

 

禪宗學人問師父:如何是佛? *1

師父說:我給你講,恐怕你不會相信。*1

弟子說:師父講誠實話,我怎麼敢不相信呢?*1

師父說:你若相信,你就是佛*1

弟子當下了悟:噢,原來如此!*1

 

弟子承擔之後,綿密保任,幾年功夫就證成大道。他之所以能成道,是因為能直下承當,作功夫綿密保任*1

 

密宗的最上法門和禪宗一樣*1講,你現在知冷、知熱、知疼、知癢……這知覺性就是你的真心,你時時保護它就行了。你要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法身的妙用,通過境界識得真心。真心如鏡,境界似影,只認鏡子,不認影子。這樣作功夫,就是最上乘的大手印,就是最圓滿的法門,就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1

 

「『空、樂、明(明又稱智慧)』,空即無念,故又稱『樂、明、無念』。」

 

 

 

面講「道驗*1(註:請自行參閱)的時候講過「空、樂、明」,是在用功修道的過程中自然生起的三種覺受*1

明」,不一定是亮光,是指心光發露,所以又稱智慧*1

」,沒有妄念而了了分明,心空如洗,就是「」的覺受。*1

空即無念,故又稱『樂、明、無念』」,有時候也把空、樂、明稱之為樂、明、無念」。*1

」者,輕安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任何世間快樂能夠比擬的。*1

」者,真心妙明佛性光明大放,般若智慧顯發,必是光明磊落、瀟灑自在。*1

無念」者,未必一個念頭也沒有,有念而不住,當體即空,謂之*1

 

  

 

「不起修正心,又絕無散亂,以守護自心。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即是善守護三昧耶。」

 

不起修正心」,即剛講的「不修不整」;「又絕無散亂」,即剛講的「散亂」。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1

以守護自心」,以此最上法門來守護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本覺智慧,它本來無相,本來無住,本來不動它遍虛空、滿法界,本來沒有散亂。無論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它都是常恒不變的。因此,我們在做保任功夫,即守護自心時,不要起任何對治、取捨、修正之心,時時處處放下一切,空靈無住,方與真心契合。這樣才能證成大道*1

無住」者,沒有執著*1

無緣」者,沒有攀緣*1

任運」者,隨順環境。一切都是應因緣而起,不要隨著緣起而動心。環境是怎麼樣,我就怎麼樣。環境變化,我就跟著變化。不要加上任何主見,隨順一切因緣。 *1

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像這樣無住、無緣、任運即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即自性也)*1

違越」,就是違背、越軌。自性本來是不動不搖的,你卻動搖不定;自性本來是不來不去的,你卻來去不停;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你卻生滅不已。這就是「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你卻動動搖搖、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不相應啊

我們要時時刻刻與本性相應無住、無緣、任運」,在在處處「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1

若能這樣的話,「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就像是手裏拿著一盞明燈,黑暗都被照破,眼前一片光明*1。如果我們只認妙明真心,不隨境界走,不被金錢、美色等所迷,佛性就會時時現前,心就不亂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一定要「一心不亂」,心一亂,就不能往生了。*1

要時時處處無住、無緣、任運」,與自性心淨本體不相違越,就像手執明燈,照破黑暗一樣。*1

若能這樣,「即是善守護三昧耶」。「三昧耶就是平等、誓願、不違越*1

平等者,佛與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自心明淨本體完全一樣,沒有高、低的差別。本來沒有苦海,只因眾生妄執妄取,才幻現出無邊苦海。*1

誓願者,要使大家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要發大誓願救度眾生。要向地藏王菩薩學習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向普賢菩薩學習,恒順眾生,和眾生一起在六道裏滾*1。 真要了生死,就要發大誓願,不能怕吃苦,要於行住坐臥中努力用功。僅靠兩小時,三、四小時的打坐還不夠,還要時時刻刻警覺,不為境界所迷,保護清淨的本性。這就是「善守護三昧耶」。*1

 

「如分別執著,豈唯違犯三昧耶?」

 

 

反過來說*1佛性是有知覺的,不像木頭、石頭,但卻不可有分別執著。假若還是「分別不息」、執著不捨,那*1僅僅是違犯三昧耶」,而是六道輪迴的種子、地獄的種子。*1

分別執著」,分明是妄心亂動、不肯放下一己私利。 *1不分別絕不是不知好醜,*1絕不是黑白不分、是非不辨。*1是不能「分別不息」,不能念念相續、剎不住車。起用的時候善惡分明、是非宛然,用過之後便無有粘滯,無有愛憎取捨,不留痕跡。*1

分別*1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為一己私利而愛憎取捨。這就是現量而比量比量而現量,雖然現量沒有分別,而比量還是知道好醜。*1

  

  

 

「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

 

上面講了,假如不離開「分別執著」,不但「違犯三昧耶,而且後患無窮,*1你縱然家財萬貫,也執著不得,你能保得住嗎?保不住啊!*1 終歸要放下的, 捨不得放也要放*1。 現在就放下,從而得大智慧,得大受用呢?*1我們放聰明一些,不要再分別執著了。*1要「永離分別執著」。*1

要「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於一切時、一切處都分別執著,謂之「永離」。*1

無所住」,心不貪著、意不粘滯,謂之*1

而生其心」,並非心如死灰,而是活潑潑地妙用現前,謂之*1

果然如此者,「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我們果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住著,而生起靈明、活潑的妙用真心,就能徹底明見佛法的「真諦」,通達「無餘」。假使我們做死功夫,「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參見附註公案),最多證成阿羅漢果,那還在變易生死裏。*1因為他住在界外淨土裏不動,死在那裏,這又是一重生死*1

凡夫分段生死羅漢變易生死。所以,我們要生起無住心,生起妙用無邊之心*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與神秀教授師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是從這裏開悟的。*1

針對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大師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大師執著「有」六祖大師此偈偏「空」你說有,我就說空,其實兩個人都是偏見,所以五祖說「亦未見性」。*1

有人認為,這是五祖恐怕擁護神秀的人加害六祖而故意假說的。其實這不是假說,如果是假說,五祖為什麼還叫六祖三更入方丈,再給他開示?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啊!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活潑潑的,不是空無一物,不是死在那裏不動啊!)*1

六祖感慨地說*1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連說了五個「何期」,他活轉過來了*1

在此之前,六祖惠能大師所解,其實是偏空、是死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到極點了,這也不是究竟。五祖看他是塊好料子,便用手中的杖子擊碓三下而去,暗示他三更入室,為他講《金剛經》,使他恍然大悟。*1

所以,我們不要作死功夫,要作活功夫,要時時刻刻起妙用。*1

渠今正是我」,都是我的影子,都是我的妙用*1但,

我今不是渠」,也不能執著在妙用上。*1

(註:唐‧洞山良价)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我們不怕眾生、不怕有魔,這都是妙用,(空)並不是空無所有。有人說,《金剛經》是講「空」空無所有,那是不對、錯誤理解《金剛經》是講妙用無邊,是顯現真心的*1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的,就有這樣美好的世界:黃金為地,七寶蓮池,八功德水,風聲鳥語,宣說法音。就是這麼好,當然是真有,*1但這是妙有」不是「實有」,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蓮池海會佛菩薩願力所化*1

頑空」是錯誤的,*1

實有」也是錯誤的。*1

真空妙有」,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不有而有。若能這樣,就是永離分別執著」,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能見徹三藏一切教義真諦而無餘也」。*1

「三藏」十二部佛法,浩瀚無邊的「教義」,統統能明瞭於心。三藏十二部無一不是描繪真心的,你領會了真心,就掌握了「真諦」。你就是家裏人,不再是門外漢,自己家裏的東西,你當然是一目了然而「無餘」。三藏十二部經,沒有什麼地方疑而不明,沒有什麼地方不能解釋,統統地知道,沒有剩餘的東西了。*1

 

無作之修,以觀心為最要。」

 

 

 

 

「無作之修」,就是無功用*1

將心修心,是有功用行,就是有修行之心、有心來修行*1

有功用行是初步,慢慢地過渡到無功用,即「無作之修」。*1

無作之修以觀心為最要」,「觀心」最為重要*1(觀心」就是觀照。*1)

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1

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1

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1

觀心」就是觀照察它、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為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1

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為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1

念佛也是觀照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1

照顧佛號、不雜用心,*1

照見佛號、明明歷歷,是*1

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禪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為冤啊!*1

有人說,我不念佛還好,還沒妄念,一念佛就壞了,妄念多得不得了。念佛念壞了嗎?不是的!

其實你沒念佛時,心裏亂得很,你沒覺察到罷了!你跟著妄念、跟著境界跑,一直在六道輪迴裏轉。*1

現在你念佛了,心靜了下來,看見了妄念、看見了輪迴之因,這是大好事!就像一間房子有個小洞,一縷陽光照進來,你看見那一道光線裏灰塵飛揚。沒有光線的地方,看不見灰塵。其實處處都是灰塵,經陽光一照,它就顯現了。*1

所以看見念頭是好事,這是慧光初顯。你希望一下子就不起念,正如希望一步登天一樣,哪有那麼快啊?*1想一下子成功,一下子成佛,沒有這麼容易。說難也不難,曉得方法之後就去做,今天做、明天做、後天做,幾年功夫一定能成功。*1我們修心中心法,有的人每天坐兩個小時,還覺得難過,勉強坐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這就壞在沒有恒心。於是,(如)就改為散心念佛了,嘴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卻是妄想紛飛,*1等於沒有念佛!

  

 

附註

 

1.《五燈會元》裡有「婆子燒庵」的公案*2

有一老婆子供養一位禪僧二十多年,平日都由一位二八年華貌美的女子送飯奉侍。一天,她叫這女子趁其不備抱住禪僧,問他現在感受如何?和尚卻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就像枯木佇立在寒巖上,沒什麼感覺。)*2

女子轉述此話,老婆子卻暴跳如雷,認為二十年只養了一個俗漢!於是將和尚趕走,燒毀茅庵。*2

 

(這則公案主要闡示修行者不僅要斷絕一切念想,不受外境的誘惑,而成枯木寒巖的狀態;還要能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才是真正修行。亦借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兩句,用來形容枯木逢春天後又有了生機。)*2

 

幾年後禪師到處遊方結緣,又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三年後,老婆婆又叫她的孫女再去試探禪師,當孫女把飯菜放下,抱著禪師時,禪師也回抱著,並告訴她說:『這種事只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3

孫女回來把話告訴祖母,老婆婆一聽,好高興:『我終於供養一個人間的菩薩!』*3

 

《景德傳燈錄》記載大梅法常禪師相似的偈頌:「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也暗喻修道者的明心見性,即使酷寒後春來的生機,亦不為外境所動;只因此心原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2

因此,後人多用「枯木逢春」來比喻從絕望中重獲生機,見《四庫全書‧集部‧在軒集》:「汝等幽篁睹日,枯木逢春,同來聽法聞經,正好明心見性。」(能聽經聞法,得以明心見性,猶如臨巖枯木,再得逢春般的盎然生機!)*2

 

()真正的得道高僧面對老婆子派來勘驗的妙齡女子會如何應對呢?趙州和尚一則公案會告訴諸位。*4

一日,一位妙齡尼姑來參訪趙州和尚,一見之下,不禁心生愛慕之意,趙州和尚得道高僧的風采實在令人心儀。

她不禁近前問道:「如何是密密意?」

(意思是,佛法真正的奧妙在哪里?)

趙州和尚用指頭在她的手臂上掐了一下。

尼姑一驚,道:「你也有這個在?」

趙州和尚平和地:「是你有這個在!」


  得道之人心淨如水,心靜如鏡,對自己、對他人、對一切都了了分明,豈能不了知那小尼姑動了凡心?這樣的小尼姑當然也要點化超度她,趙州和尚便一物降一物,動用了以情治情,以欲顯欲之方便法門。小尼姑當即省悟自己尚未掙
情欲之鎖,此後能由此悟入也未可知。*4

2. 唐‧洞山良价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參考文獻

1.元音老人 2000  心地法門  恒河大手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  pp365

2.人間福報 2011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42326

3.六祖壇經講話星雲法師著 - 七葉佛教書舍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283&p=32&cp=6&cid=0

4.http://blog.udn.com/m2220466/474656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1377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