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恒河大手印札記-10
2020/05/12 22:35:29瀏覽769|回應0|推薦17

河大手印札記-10

MorganLin 2020 05 12

 

本系列文主係研讀元音老人所著「恒河大手印」一書之札記。

 

(第十講)

 

正文:

  

此為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無毫髮之修正,然亦無那之馳散。

頌云:未曾修習未曾離,亦不離無修習義。

於此自性大圓滿根本道,有成如『卍』字者(於圓滿法如量得解),或頓時得解脫,則為色心大離體所顯一切法身之妙用,無有能修所修。

倘未得堅固,則是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尚須捨憒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禪定固聚。否則,縱久修習,道驗不生。

故閉關修持,以免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染汙,乃能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

閉關修持,雖有護持,依賴於根本定體之行持。

 

講演文:

 

「此為不修之大修,自住等遍之智慧。如河流之瑜伽,無毫髮之修正,然亦無剎那之馳散。」*1

  

 

恒河大手印的修法是「不修之大修」。真修行沒有修的形象。你看他好像是不修,實際上他時時都在修*1,因為他時時都在觀照,時時都在保護己靈*1他這是不修之大修*1

 

無修、無得、無證自住等遍之智慧)

  

沒有修行的形象,謂之「無修*1 無修者,本不生滅*1

一切都了不可得,連「空樂明」也不可得,謂之「無得」;*1無得者,本自空寂;*1

無證者,本來是佛*1只要息滅妄想執著,*1本自具足一切妙用,謂之「無證」。*1

這就是*1無修、無得、無證*1。這是「自住等遍之智慧」啊*1

「等」就是平等,「遍」就是普遍,即自自然然地安住在平平等等、遍滿一切的大智慧上。「等遍」,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沒有*1*1 *1

前講「無情說法」,無情怎麼說法呀?聽不到無情說法,那是無明遮蔽了你的真心,你的差別心宛然存在之故,因此,你的知覺性只能遍滿你的身體。*1假如打破無明,除去「對境生心」的習氣,掃掉了分別取捨之心,覺性就能遍滿一切事物,心量猶如虛空,沒有任何東西在你心外,那你就橫亙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1。日月星辰、茫茫宇宙、山河大地、花鳥蟲魚,所有一切有情、無情都在你的心內。如帝網珠,光光相映,顆顆相圓,他在你心內,你也在他心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拈出一個,就是全體。就像現代的「鐳射全息照片」一樣,其中任何一個小小的部分,都包括了整張照片的資訊。這就是「等遍*1

若欲如此,就須起修,如何修?如河流之瑜伽,無毫髮之修證,然亦無剎那之弛散。*1

「瑜伽」,意即相應*1

「如河流之瑜伽」,就是像河流那樣相應。*1(你看那河水,河道彎,它就彎著流;河道直,它就直著流。它處處與環境相應,並不是只能直不能彎,也不是只能彎不能直。)我們的真心本來就像河流一樣,與一切境界相應*1

*1 講過*1妄念與煩惱,皆法身本覺智慧相」。法身就是*1真心」,就是「自性」。它從來就是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它從來就「無毫髮之修證」,也「無剎那之弛散」,這才是一切事物的根本。*1我們做功夫,從根本做起,也應該像河流那樣*1(彎就彎、直就直,風來了起起波浪也無所謂。喜笑怒罵都是佛性的妙用,發一發脾氣也沒關係*1。),與一切境界相應,沒有成敗得失,沒有愛憎取捨。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做時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做過等於沒有做,心裏不留任何痕跡*1


(家賊難防時如何?-禪宗公案)原文請參看附註

 

從前,梁山緣觀禪師座下有一個園頭*1(開悟的人):

他問梁山:「家賊難防時如何?」*1

家賊比喻妄念,跟著妄念跑,就把自性光明遮蔽了,*1這個「家賊」(妄念)把法財偷走了。*1妄念紛飛,不可收拾時,怎麼對付哪? *1

梁山說:「得不為冤。」*1

你能看見它,認識到它是妄念*1不必睬它,任它自生自滅,不跟著它走就是了,那就不冤枉*1若是跟著它跑(執著它、壓制它都是跟它跑),那就白修了,豈不冤枉!)*1

但是園頭是開悟的人啊,他不是這樣說說聽聽就算了,他要「覿面相呈」,把定要津、不放過話頭。*1

幾問幾答之後,他突然問:「忽然傾湫倒岳時如何?」*1

忽然間發了大脾氣,就像山洪爆發,把山嶽都沖倒了,怎麼辦?)*1

梁山禪師從法座上走下來,一把抓住園頭:「闍黎,莫教濕卻老僧袈裟角!」*1

(連袈裟角也不能弄濕,比喻心不動就是說你儘管發脾氣,心要把持住,一點不能動啊!*1

  

到這裏就「無毫髮之修正,然亦無剎那之馳散。沒有定沒有亂定和亂都不可得,平等一如,一如平等。*1說入定了!*1還有「定」在,有「定」就一定有亂,因為「定」是對「亂」說的,沒有亂還講什麼定啊!*1 心要真正平等,既沒有亂也沒有定,既沒有修正、也沒有馳散。功夫要做到這種程度才行。*1

 

「頌云:未曾修習未曾離,亦不離無修習義」。*1

 

這個頌分三段:一、未曾修習;二、未曾離;三、亦不離無修習義。*1

未曾修習」:就是剛講過的無修之大修無毫髮之修正,然亦無剎那之弛散*1

未曾離」:這不是不做功夫,功夫還是要做的*1

亦不離無修習義」:所以說——也沒有離開做功夫,但你不能住在做功夫上,做了還同沒有做*1 。功夫儘管做,而不生做功夫之見,做也不可得,離也不可得。*1

修行好比乘船過河,船還在中流,就不能離開船,若這時離開船,豈不就掉進水流(生死之流)裏淹死了麼!等船到了對岸,必須離開船,若不離船,怎麼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啊*1!(金剛經『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真正修行到家,既不曾修習,也不曾離開;既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既無六道可墮,也無佛道可成;既無生死可了,也無涅槃能證。「無生死可了」才是真了生死,「無涅槃能證」方稱真證涅槃。*1「如人飲水,冷暖自知」*1

 

「於此自性大圓滿根本道,有成如『卍』字者(於圓滿法如量得解),或頓時得解脫,則為色心大離所顯一切法身之妙用無有能修所修。」*1


 

  

圓滿法裏有好幾種修法,最主要的就是「徹卻」、「脫噶」。*1

徹卻」就是立斷,立即就斷掉妄念、妄心、妄習;*1

脫噶」意即頓超,頓然超越生死苦海*1

順序是先修「徹卻」,後修「脫噶」。先要立斷,就是先要見到「自性」,見到自性就是見到了根本。恒河大手印就時時刻刻指示我們見到自性,所以大手印是「大圓滿」的先驅,是大圓滿的根本,也可以說大手印就是大圓滿,故稱「自性大圓滿根本道」。*1

佛的胸前有「」字。「卍」本不讀作「萬」。因為它表示萬德莊嚴、清淨無染*1。就是「於圓滿法如量得解」。*1

無相才是真佛,有相都是假佛。因為「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也!「報身」顯光明相,「化身」現色身相。《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的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但那是假身,你認著這個假身,就不能見如來。「法身」才是真佛,法身無相。報身、化身都有相,所以都不是真佛。*1

若從究竟說來,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若沒有法身,從何顯出報身、化身呢?報化身離開法身能顯現嗎?*1顯現不出報化身*1。法身在哪里呀?法身就是眼前的森羅萬象啊!森羅萬象離開了法身就無從顯現,我們透過相來見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1法身無相,無相而無不相*1。「有成如「卍」字者」,就是成就萬相莊嚴、清淨無染,就是「於圓滿法如量得解」啊!*1

或頓時得解脫」。我們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密也好,應該時時處處都在做功夫,一刻也不能離。行也如此、坐也如此、睡也如此、吃飯也如此、做事情也如此,久久功夫成熟,觸機遇緣,「啪!」地一下子就斷掉了*1

執著色相的妄習,是多生歷劫養成的,就是因為它才有了六道輪迴,它像繩子一樣捆住你,使你的佛性不能發顯。你現在用功修法,就是要把這根繩子磨斷,越磨越細,越磨越細,最後細如發絲,「啪」地一下就斷開了,這就叫做「頓時得解脫」。*1

假如你不努力做功夫,就不會頓時解脫。頓時解脫的一剎那,不一定在座上。*1修心中心法不一定是在座上打開本來,也可能是走路的時候,也可能是在睡覺做夢裏,也可能是在做事的時候,突然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啪」地一下就打開了。但你要綿密做功夫啊!*1我們應該時時用功,安住於大圓滿根本道,功夫成熟,就會頓時得解脫」。*1

 

「則為色心大離體所顯一切法身之妙用。成如「卍」字頓時得解脫就是法身的妙用,這妙用是「色心大離體所顯」現*1

」指色身,就是我們的這個軀殼;*1

」指妄想執著的妄心*1

我們的心總是住在這個軀殼上,執著它為「」,這就是「身見」,身見居五種「見惑」之首。惑就是迷惑,所以這個軀殼就是「無明殼子」。「色心大離體」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軀殼為我。「無明殼子」一旦打破,「法身」的「妙用」就顯現出來了*1

我們學佛的人中,有不少人追求神通。求神通最不好,一有所求,就不能「於圓滿法如量得解」、就不能「頓時得解脫」。也就是說,求神通障礙見性。*1

見性才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你只要安住在本性上,時時刻刻做功夫,日日消減你的妄心妄習,損之又損、損之又損……啪!斷開來了,神通妙用就自然現前了,這不是求來的。求來的神通沒用,凡是有所求而得,都是有為法,都靠不住。*1

我們不能追求神通,須於一切時、一切處綿密用功,對一切境界不理不睬。如此久久精進行去,就會突然打開本來,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頓時解脫。根塵脫落就是「色心大離體」;能所雙亡,便沒有能修之人和所修之法。此時就「無有能修所修」。佛性本來就是圓滿而具足一切的,它妙用無邊,能顯現萬有。我們只要堅持努力做功夫,總有一天能夠突然脫開,「無有能修所修」的境界朗然現前,那時一切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我們要有堅固心,持之以恒,時時心空無住,事事消歸自性,才會圓滿成就。*1

 

「倘未得堅固,則是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尚須捨憒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禪定固聚。否則,縱久修習,道驗不生。」*1

未得堅固」,就是沒有堅固心,不能持之以恒*1

前面所講的修行方法 - 不修之大修,是對上根人說的,他們根基很好,能夠聽從大手印的說教,努力作向上的功夫,這就是能得堅固*1

假如不是這樣的人,不能堅持努力用功,那就是「未得堅固」。*1總是懈怠因循,總有不修的藉口:*1什麼時候能夠修行成就啊!這種人一定是「起現妄念,為他力所轉」,跟著妄想跑,隨著境界動,那他就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根機是下等的,適合走三大阿僧祇劫的漸修道路,今生也就是種種善根,這一世不容易成道了*1

但是,「未得堅固」之人,並非今生連一點成道的希望都沒有。「尚須捨憒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禪定固聚。內不隨妄念轉外不為境界動,須要有具足的定力*1謂之「禪定固聚」。*1須要找一個安寧、清淨的地方,精勤地修習禪定功夫,以獲得必須具有的定力。他如果這樣堅持用功,今生還是有希望修成的。*1

否則「縱然久習,道驗不生。」在鬧市裏面,因無定力,心隨境轉,又不肯離開鬧市到清淨的地方去修禪定,那麼,縱然是長時間地修習某個法門,也不會生起「道驗*1,(即)「空、樂、明」。不是說要摒除「空、樂、明」,要急呼「呸」字以揭去「空、樂、明」的皮殼嗎?是的。*1

那是要你直證「見宗」,不能執著「空、樂、明」,更不能認為得到「空、樂、明」就是成道*1如果對「空、樂、明」生起求取、住著之心,就不可能了徹「自性大圓滿根本道*1

所以我們不詳細講「空、樂、明」。可是現在我們既然提到了「道驗」這個問題,就稍微講一點漸次法:*1

 

 

(談坐禪習定漸次法)

 

坐禪習定,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八個階段。所謂「道驗」,就是驗證修到了哪個階段*1

一、譬如念佛,若能夠把心繫在佛號上,而不會馳散,這就是「粗住」,才伏住了粗妄*1

二、進一步,心貼貼地不動了,和佛號打成一片,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細住」,又伏住了細妄*1

三、再進一步,心裏豁然開朗,身體像雲、像影一樣騰空了,覺得離開了坐處,這就是「欲界定」。*1

(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類,還有六層天,統屬於欲界;再往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層天屬於色界;更往上屬於空界天,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層。*1

四、到了「欲界定」,再繼續修習,如果身體世界忽然化空,這就是「未到定」,離開了欲界,還沒有到色界,還不到初禪*1

五、功夫更進一步,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就到了「初禪初禪具有「八觸十功德」*1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1

(「八觸」就是「動、癢、輕、重、冷、暖、滑、澀」。覺得身體沒有了,但產生了這八種感覺。八種感覺不一定同時出現,但不外這八種。動,是動得飄飄然,超過了世間的狂歡;癢,是癢得欣欣然,超過了世間的欲樂……總之,八觸都是很舒服、很快樂的感覺。離欲而生喜樂,所以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

(「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慧、善心、柔軟、喜、樂、解脫、相應」,這裏面已經包括了「空、樂、明」。定者不亂、慧者不愚、喜者不憂,還有善心、柔軟、解脫、相應,這都是極好的境界,所以稱為「十功德」。)*1

捨棄初禪八觸十功德的覺受,才能進入二禪*1

六、二禪稱為「定生喜樂地」,定中生起喜樂。捨棄二禪的「喜」,才能進入三禪。*1

七、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地」,產生了超越歡喜的微妙快樂。捨棄一切覺受,才能進入四禪。*1

八、四禪稱為「捨念清淨地」。此時清淨平等,「空、樂、明」等等一切覺受都沒有了。*1

我們修的是大乘禪、圓頓禪不是修上述漸次禪,當然不講這一層層的功夫,但我們也沒有離開這些。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一概不理不睬,這些感受不久就過去了。我們是以見性為宗,不管這些事情。不管並不等於沒有,這些過程還是有的,只不過是一閃而過罷了*1

恒河大手印是大乘佛法,把「空、樂、明」視為皮殼,必須把這皮殼揭掉,自性之相才能赤裸現前。如果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心不定,總是跟著境界跑。好色的人,看見年輕貌美的姑娘,他的心就跟著跑;貪吃的人,看到美食當前,他的心就動蕩不安。他座上座下總是放野馬,不要說直契「見宗」,就連「空、樂、明」也不會現前。所以說,這種人「縱久修習,道驗不生」。*1

 

閉關修持得子母光明相會)

  

「故閉關修持,以免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染汙,乃能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1


 

  

開憒鬧、弛散處,找一個安寧、清淨的地方閉關修行,可以避免「行儀」被習性所污染。「行儀」就是行持和儀規。*1

如我們修心中心法,座下忘了觀照,心為外境所轉,這就污染了行持

座上提不起咒語,心隨妄念遷流,這就污染了儀規*1

所謂「習性」就是「習以成性」,習慣成自然了。*1凡夫最大的習性就是對境生心,總是著相。*1當年龐居士說:「金多亂人心」*1於是把萬貫家財沈於江底。他只要明心見性,不要這障礙修道的金銀財寶。這是真修道人,以至後來得大成就。*1 

下機漸道凡夫,「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污染,若能閉關修持,乃能於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驗證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1

「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相融,就是前面講的「子母光明相會」。這就是說,下機漸道凡夫,若能閉關修持,今生也能成就。這段文在「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後面加了括弧予以註解:即道力證驗智。證驗就是驗證,驗證什麼?修道人當然驗證道力,這是驗證道力的智慧。*1

你用什麼驗證道力?除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還有什麼!這就是明心見性的「性」啊!這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也有個註解:或出定之後得智。這裏的「出」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定與不定。這是妙用啊!後得智就是妙用。*1

 

「閉關修持,雖有護持,依賴於根本定體行持。」*1

 

閉關就要有人「護持」。護關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外護,一種是內護。*1

外護負責你的飲食起居,你在關房內用功,不能出去買菜,也沒功夫燒飯,就要有人護持你,這是外護。*1

內護是指導你修行的,使你不入魔障,指示你證成大道。*1

閉關修持,雖然有人護持,但主要還是「依賴於根本定體之行持」。「根本定體」,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只因無始劫來,無明妄動,對境生心,從而淪入六道。解鈴還須繫鈴人,還要靠自己努力修持,豁破無明,不能依賴他人。*1縱然是閉關修持,也不能依賴護關的人,還是靠自己努力用功,把我們自身本具的根本智慧打開,再與後得智相融,才能成道。*1

 

附註:

指月錄卷之二十二*2

鼎州梁山緣觀禪師

會下有個園頭參得禪

眾中多有不信者

一日有僧去撩撥他要其露個消息

乃問園頭何不出問堂頭一兩則話結緣?!

園頭云我除是不出問若出教這老漢下禪牀立地在

及梁山上堂果出問曰家賊難防時如何

山曰識得不為冤

曰:識得後如何

山云貶向無生國裏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

山云死水不藏龍

曰:如何不活水裏龍

山云興波不作浪

曰: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

梁山果然從法座上走下把住云闍黎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

 

參考文獻

1.元音老人 2000  心地法門  恒河大手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  pp365

2.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X1578_02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1347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