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29 20:41:54瀏覽484|回應0|推薦10 | |
讀恒河大手印札記-06 Morgan Lin 2020 04 29 本系列文主係研讀元音老人所著「恒河大手印」一書之札記。 (第六講)
第六講中有兩個重要主題:
其一、再論「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其二、曹洞宗之五位君臣,修道次第。
(第六講)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1,有情無情為什麼是一樣的,在哪些地方是一樣的,作如下總結*1。
第一點:一切無情皆妙明真心之物,真心即佛心,所以無情即是有情*1。 「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虛空有多大,真心就有多大*1。雪峰義存禪師講:「真心與古鏡相似,虛空有多寬、多大,古鏡就有多寬、多大。」為什麼說似古鏡呢?古鏡*1比作我們的真心是無始以來就有的*1。鏡子能照萬物,萬象森羅能在鏡中顯現,我們的真心也是這樣,朗照大千,量周沙界無所障礙的*1。 我們真心如虛空一樣,所有的世界都在我們心中;世界在我們心中,無情不是在我們心中嗎?*1一切無情就在我心中啊!由於在我們的心中之故,因此說我們真心神具萬物。萬物在我真心中,真心即佛心,萬物不是佛是什麼?故說無情有情無有分別*1。明白了無情即有情,心量就廣大,能容萬物,而不再著相搏取了*1。
第二點:一切無情無非是四大組成,而四大是真心的元素種子。 比如地球是無情,也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大樹也一樣,由四大組成,也是無情,它們都沒有情愛*1。都是四大所成。而地、水、火、風四大是我們佛性的基本元素,是四大種性。種性是能生起東西來的種子*1,能生能長之意。因此我們的佛性是萬能體,一切東西都是它創造,一切東西都是它發明,一切東西都是它顯現,所以一切東西都是我們的佛性啊!不*1是身外之物,都是我們自己啊*1!
第三點:無情是誰發現的呢?是誰作成的呢?若離開我們的佛性就不能發現,譬如這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朵花,我們不去看它,誰能知這樹上有花*1。那麼是誰看見花呢?*1不是眼睛*1。現代科學家也明白看見東西不是眼睛,而是大腦的作用,因為假如大腦不運動,眼睛就不能起作用,就看不見東西,但是科學家只知道大腦能使六根起作用,而不能進一步知道大腦自己也不能起作用。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網,要起作用還需輸進能量(電),假如沒有能量(電)輸進去,大腦就沒有動力,就不能起作用。就像電燈,電能不來它就不能亮一樣。 能量是什麼呢?能量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離去,大腦雖在卻不能起作用,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佛性的妙用,離開了佛性我們就不能起作用了。因此,我們眼能看見無情,是佛性顯現,而無情也是佛性成就的*1。所以一切無情也是我們佛性顯現的,是佛性造成功的。因此之故,*1無情離開了佛性,*1絕對沒有了。因此,無情就是有情,也就是佛性。*1。真心佛性是大圓鏡智,它朗照十方無有障礙,十方世界無所不顯、無所不見*1。 鏡子能現影子,心鏡能照萬相,影不能離鏡。*1離開鏡子,影子就沒有了。影子離不開鏡子,相離不開心;離開了心,相就無處顯現了;沒有影子,就不成鏡子,同樣,離開相也無從顯現真心。真心無相可見,必由事相來顯。因此真心能夠成就萬物,反過來萬物顯現真心,心、相就是這麼微妙。因此之故,心就是相,相就是心,影子就是鏡子,鏡子就是影子,所以無情就是有情 *1。
第四點:無情本來就是佛性,只為無明不覺之故,妄認四大少分為我身,遺棄了絕大部分四大以為是身外之物,判為無情,故有有情無情的妄想分別。 從以上所析的實例來看,一切無情本來是佛性所顯現,眾生只是因為無明之故,不知不覺地取少分四大(地、水、火、風)為自己色身,將百分之九十幾的四大(地、水、火、風)遺棄在外面了,認為是身外之物,於是就分別這是有情,那是無情,其實一切都是自己,這是無明之咎啊*1! 所以*1如果用功得力,把無明打破了,就能體會到這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一不是我們自己。以我為主,你們及周圍一切都是我心中的影子;以你們為主,這一切都是你們心中的影子*1。
第五點:無情是土、木、金、石,若我們用功用得不好,把妄念壓死了,那就變成無情了,變成土木金石了*1, 土木金石是我們十二類生當中的一種(《金剛經》說十類生,《楞嚴經》說十二類生)。有人說六道輪迴都是有情,跟無情毫不相干。其實你用功不好,或做外道功夫,壓死了,也會化成土木金石,變成無情的。所以,這樣看來有情豈不是無情嗎?*1 所以,明白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有情無情都是我們佛性的顯現,*1做功夫要空靈無住,不擒不縱。不擒,即妄念來了不是壓住它不許動,而成土木金石;不縱,即不放任妄念讓它瞎起,而流浪生死。對於妄念既不壓也不隨,讓你來,我不睬你*1。 我們做功夫先斷粗妄,粗妄即是我們對境生心而產生的妄想。如何息掉粗妄?即我們要曉得境界不可得,都是自性顯現的影子,我真心是鏡子,其他那些都是影子,要抓鏡子,不要抓影子。不著影相,真心不動,妄念就不起了,粗妄就息了*1。 念佛的人與持咒的人,須專心繫念,把妄念斬斷了,將身心世界齊消殞、都化空,只有了了的真心現前*1,那時如睡覺做夢醒過來一樣,夢中的所見所得的一切都空了、都沒有了*1,所以現在的相都是影子,不能去求啊!*1 倘若真的死心踏地,用功上座時就容易入定。粗妄斷了,細妄還要來侵犯,不要怕它,也不要壓它,只置之不理,妄想斷處,真心就顯現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就是涅槃。不生不滅是涅槃,生生滅滅是妄心,妄想妄情都滅光了,這不生不滅的佛性就顯現了*1。 修法坐不好是什麼緣故呢?*1自我反省*1心還粘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還要粘著它?趕快放下來呀!一切都是我們心中的影子,你還粘著它幹嗎?不可得啊,是假的、是空的,放掉!你果真一放,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就能所雙亡,根塵脫落,自然佛性顯現開悟了。見性不見性,不要問人,自己體味。開悟的至味猶如啞子作夢,無法向人訴說,但心中明白。*1 有相無相的問題*1, 是大手印首立見宗的要義。以知見為宗者,佛法之中心也。知見正,識得佛性是什麼,才容易下手作功夫;不認識佛性,*1大手印不是有個手印與咒叫我們修,而是先講見宗,矯正知見,認識佛性是什麼*1。
無情怎麼說法?*1有言可說的法、有聲可聞的法,都不是正法。正法是無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路絕」,*1有言有說的法都不是正法。*1雖然聽不見無情說法,但它正說法,大音希聲之故。無說真說,無聞真聞,聽到聲音那不是正法*1,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1。真正的妙玄奧意是無法表說的,只有意會、神知。若住在言說上,就會不到真義了,故云「若將耳聽終難會」,不要住在聲音上啊!妙意是聽不到的,「眼處聞聲方得知」。為什麼?這無情說法是觸景生情,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1。 做功夫參究到無說、無聞,妄念不起處,就能觸景生情,領會個中奧義。正如洞山問他的兩位師父:無情說法你能聽到嗎?兩個師父所答一樣:「我若聞,你就不聞我說法了。」意思是真正的聞是無聞,假若能聽到,我就著相了;我著相了,就沒有說法的資格,就不能給你說法了*1。 諸佛的正法身是無說無聞的,報化身不是真佛,是有說有聞,所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有說有聞,著在言說上還行嗎?*1假如我有聞,我就同於諸佛了,我就是諸佛了,諸佛正法身是無說的,那我就不能在這裏說法了;我若能說法,那就不同於諸佛了 *1。
祖師言語中暗含的幾點意思歸納一下*1: 第一點,我若聞,就著聲塵,有所住著,能所相對,法見未除,即非道人,就沒有資格說法了*1。 第二點,我若聞,即同無情,無情以不說為正說,非有言說,你便聽不見我說法了。*1 第三點,我若聞,即齊諸聖,而諸聖的報化非真,亦非說法者,諸聖正法身是無說無聞的,我今為你說,只是方便接引而已。*1
禪宗曹洞宗之五位君臣
正中偏、偏中正 - 見道位; 正中來、兼中至 - 修道位; 兼中到 - 證道位。
色聲都不可得,時時空淨其心,保養「真心」。不保養真心是成不了道的*1。要保養真心,首先要知見正,見到真心本性*1。 為什麼呢?*1 可用禪宗(《五燈會元》)來印證*1。 (因為密宗講的道理和禪宗、淨土宗完全一樣,無二無別*1。淨就是密,密就是禪,禪就是淨,都是佛所說的成道之法,只是用的工具不同而已,證得的道果無有二致。)恒河大手印是密宗最上乘的密法,與禪宗太相近了*1, 必要用禪宗的道理來印證。禪宗五家中的曹洞宗所說和密宗最相應。曹洞宗講五位君臣,講五個位置,讓我們由凡夫知見而開佛知見*1。 開佛知見,就是見道位,進一步是修道位,修道位之後,就是證道位,證成功佛果。五個位置有三個漸次 - 見道位、修道位、證道位,和大手印所說一樣,大手印首先也是見道位。 曹洞宗是怎樣來見道的呢?它講正位、偏位,正位表示體、空、理,偏位表示用、色、事*1。
(見道位) (第一個位置:「正中偏」- 凡夫位元,不認識佛性)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 此為凡夫位。*1 凡夫就像*1: 「三更初夜月明前」那無月亮之夜晚,一片漆黑。何故?因他不知佛性為何物,只認取外面的色相,被「無明」遮蓋,其心一片漆黑*1。 「莫怪相逢不相識」,大家時時刻刻都在佛性當中,與佛性時時相見,就是不認識*1。在飲食起居日用當中,不是佛性起作用我們怎能動彈?比如早晨起來洗臉、刷牙、上街、買菜、上班、工作,這是誰在做啊?這是誰呀?我們不妨像禪宗問「念佛是誰」那樣問一問自己。你們說不是本性是誰?既是本性,為何相逢不相識?*1實是我們著相、無明、無智慧的緣故啊! *1 「隱隱猶懷舊日嫌」,隱隱,即不明顯。平時執著的習氣隱隱在那裏作怪,只顧往外面貪取、追求、執著,不願回光返照,看看能動的是誰,能起作用的是誰。如能回光返照:這是誰呀?那就認識了*1。 所以,正中偏,就是說我們本來就在理體、佛性的「正位」上,但是不知不覺,因此便落在「偏位」,在偏位上著事相。*1 正位是理體,偏位是色相,正位是空,偏位是有。空有、理事、體相,都是相對的,是正中有偏,著在偏位上*1。
(見道位) (第二個位置:「偏中正」)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 見道位*1。 此是偏位的日用當中現理體了,即在穿衣吃飯當中時時刻刻體會到這是我的「佛性」在作用,見道了,即見道位*1。 「失曉老婆逢古鏡」 失曉即破曉了,天要亮了,日光顯現*1。 老婆者白髮也,天快亮了,故顯白了。*1 逢古鏡,照鏡也,鏡子是亮光的,比喻有光明*1。 老婆逢古鏡,天破曉了,光明顯現了,用功的人用到這晨光,「見」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說「失曉老婆逢古鏡」*1。 「分明覿面別無真」,鏡子中影子顯現出來了*1。 分明,清清楚楚*1, 覿面,面對面*1。 你和鏡子裏的影子面對面相見,鏡子裏現的影子就是你,你就是鏡子,除這影子之外,還另有真的嗎?除了這影子之外就再沒有了,所以說「分明覿面別無真」*1。 如靈雲開門見一片盛開的桃花,豁然大悟,噢…!不是我的「性」顯現這個「相」,是誰顯現呢?離開我的性哪里能見到這桃花呢?反過來,離開桃花這影子,又哪里能顯現我的性鏡呢?所以,他回光一瞥,識得這分明覿面別無真的,見到本性了!*1
(洞山祖師在過河見影悟道)
又如洞山祖師也是在過河時看見自己的影子而開悟的。當時他曾問有關無情說法,師父對他講了,雖有醒悟,但並未徹底明白,還是有些懷疑*1。 有一天,他要過河,低下頭來捲褲腳,看見水中有自己的影子顯現,「噢…!」才豁然大悟,並做偈曰*1: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聞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切忌從他覓」,我們修法學道不要向外馳求,不要向別人去求,要自己悟出來才是真實的*1。 「迢迢與我疏」 。從心外去找,就與佛性相去十萬八千里了。佛性不在別處,在你面門放光呢!*1你為什麼從他覓? 「我今獨自往」,現在我無論何時何地,對外面的東西都不取不捨了,都是「獨自」的,絕對的,都不見有對偶、不見有相對。絕對真心是「獨自」的,絕對的,無一物的,沒有相對的。*1 如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1 達摩祖師答:「廓然無聖。」*1 梁武帝又問:「對朕者誰?」*1 祖師答:「不識」*1。
為什麼不識?相對的是你認識我,我認識你;我就一個人 - 絕對真心。是絕對的,誰認識誰呀?絕對真心,說識與不識,都是兩頭話*1。
若能這樣,那就「處處得逢渠」,就時時處處都能顯現這個絕對的真心,處處時時都能見到真如自性了。*1 「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無不是我的影子,統統都是我的顯現*1。 但「我今不是渠」,我這法身是無相的,雖然影子都是我的顯現,但我不是影子。也就是說,雖然這一切相無不都是我,但我不是一切相,因為法身是無相的。*1不要著在相上,一切相皆不可得,一法不立才對*1。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修道人應該這樣子去領會,「真心」、才能夠常住,才能夠與如如不動相契,而不為任何境物所左右。任何地方都離不開我的真心,如影隨形,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要向外追求*1。念佛就是念自心,念阿彌陀佛*1(註:自性佛),就是使自心醒悟,不要著相了*1!
圭峰禪師說:「識冰池而全水(全妄而即真),借陽氣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 (凡夫就是佛),資法力以熏修(悟後方可修),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把虛妄蕩光,將污垢清除),應現通光之用(朗照萬物,朗照乾坤)。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漸熏而發現也。」*1 我們學佛修法第一要認識本性,肯定這能說、能行的就是我們真心,腳跟立得穩,毫不懷疑,然後好好地保護它,發揚光大,證成聖果。大手印就是要我們首先肯定佛性,然後開始做功夫*1。 最後一句「休得迷頭猶認影」,意即你們自己不要再迷了,不要去追逐影子了。*1 迷頭認影是《楞嚴經》上佛講的一個例子。佛說在室羅城中一個演若達多戲的人,有一天取鏡自照,只見鏡中映現一個化了裝演戲的面像,不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誤認為妖怪,嚇得他無故亂跑,到外面尋找頭去了。其實頭還在自己肩膀上,並未失去。這就是用比喻來勸告我們不要迷於外相而錯認本來面目。*1 猶認影,你們時時刻刻還是在認影子,其實那影子是你所顯現的幻相,何必去認假作真呢*1? 就是在萬千假像 - 偏 - 中,識取真心 - 正 - 不為影子所迷了。這是第二位置是偏中正 - 見道位*1。
(修道位) (第三個位置:「正中來」)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 修道位*1。 正即正位,正位即理體,從理體當中來起作用,在作用當中磨練自己,把自己習氣消光,即正中來*1。 「無中有路出塵埃」*1,講一切都「無」,一切都「空」,但*1不是斷滅空,不是絕對無。這個無者、空者,就是我們不著一切相的理體,你時時能空,時時能不著相,你沿這條路走下去,就能離三界出輪迴了*1。 心真空淨了,*1佛性就顯現了,*1面前就出現光明大路,能夠出三界的塵境*1。!因此,第一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識得它是無相之相,是萬能體,能起妙用,時時刻刻保護它,在一切順逆境界中磨練自己,才能得解脫,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說「無中有路出塵埃」。*1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1 什麼叫諱?人起名字有避諱,比如皇帝的名字有個「正」,那麼你們的名字就不能用這個「正」字,要避諱的,不能跟皇帝的名字一樣。*1 「不觸當今」,當今就是皇帝也,這是比仿我們的佛性,意即時時地不觸犯它。*1所謂不能觸犯,就是說真的用功夫,用到識得自己的「佛性」了,也不能時時念叨:這是我的佛性。住在佛性上,也是不行的。即使功夫做到覺*1,也不要住在上面。是故曰:有覺有照,還是生死,不得解脫;住於聖境,亦是有為,不得究竟。凡夫固是無覺無照,整日昏昏噩噩,如做夢相似。*1所以做功夫,既要認識本性,又不要住在上面,以為有所得,即「不觸當今」也。*1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之,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功夫至此,方為究竟。是故到最後,連佛也不可得。不可得,不是不成佛,而是正成佛。因佛亦假名,無一絲可得。你假若有個佛可成,就是還沒有成佛*1。要你連佛的知見也沒有,都光淨了,才是真淨,故云「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1
(修道位) (第四個位置:「兼中至」)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修道位*1。 兼中至是正偏合體,即兼併之意*1。 「兩刃交鋒不須避」,打仗時刀來槍往,不要害怕,不須躲避。譬喻在一切逆境當中,不害怕、不煩惱。*1逆境來時,*1 「不須避」*1。「鑊湯爐碳吹教息,劍樹刀山喝令摧」。鑊湯爐碳,劍樹刀山,我心不怕,我一吹就把它息掉,我一聲大喝即將它摧毀。逆境儘管來,我的心不動,就息掉了。*1「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我心不動。*1 「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1」 「兼中至」是講修道位。修道是說我們時時在逆境叢中鍛煉自己,不驚不怖,經得起考驗,才能從真正修持中證得妙果。是故「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真正的好手就是功夫作得上去的人,不是池塘中開的蓮花,而是火裏開的蓮花。所以,大慧宗杲禪師*1(禪宗大祖師)*1說在家居士比出家人力量大二十倍*1。他說:「如楊文公、李文和、張無盡三大老,打得透,其力勝我出家兒二十倍。」*1 這三個人都是當時悟道的在家居士。*1因為我們習氣重,既有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更有俱生我、法二執,縱然一旦打開本來、親證佛性,還有俱生二執未脫。法相意識頌三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悟後不經一番艱苦鍛煉,不在事境上將俱生二執磨盡,是不能輕易到達究竟地的。出家人是『一瓶一缽,日用應緣處,無許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體究此事。』而在家人『開眼合眼處,無非障道底冤魂。』出家人『在外打入』,在家人『在內打出』*1。 以上是講在事境上的鍛煉,仍是修道位。我們要艱苦磨練,以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1。
(證道位) (第五個位置「兼中到」)
(正位和偏位靠攏了,兼併在一起了。洞山祖師的「五位君臣頌」,君喻正位,臣喻偏位。君臣合併了,故云「兼中到」*1)。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碳裏坐。*1」- 證道位*1。 「不落有無誰敢和」*1 我們的佛性,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我們凡夫就是愛執著,說「有」著在「有」上,說「無」著在「無」上,都當作道理領會了。實際上,佛性是既「非有」,也「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都不可得,佛性本來如此嘛!你說有麼,它無相可得;你說無麼,它能起妙用。這不是非有非無嗎?佛性如此,事相也如此。舉個例子:比如茶杯,它無自體,杯子本身是沒有的,它是用土捏成形,然後放入窯裏燒出來的;你說它沒有麼,形象宛然,可用來飲水喝茶。這不是非有非無嗎?佛性本體是非有非無的,世間一切事相也是非有非無的。「不落有無誰敢和」*1, 誰敢和?到了最後這個位置就難以開口措詞了,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只好「無說無聞」了。釋迦世尊在涅槃會上說:「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1 「人人盡欲出常流」,常流,意指凡夫,因為凡夫都是在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裏流轉。出常流,就是了生脫死,跳出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1 「折合還歸碳裏坐」,折合,就是到頭來。還歸碳裏坐,就是還歸到你原來所處的地方。我們未修法前,因煩惱、執著,遮蔽了本性光明,經過修法,慢慢恢復了光明,怎麼最後還回到黑黑的碳裏坐呢*1? 密宗修到最後*1, 說,功夫做到家,就像臘月三十之月*1。這天晚上還能看得到月亮嗎?*1沒有!*1
為什麼修道修到最後,竟如臘月三十之月呢?因為功夫做到光明大放、神通大發,還不是究竟位。必須做到一切攝歸自心,一法不存,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才是了手時,故以滿黑位以表之。再說,修行到家無有生死可了,以佛性本無生死,六道皆如來寂滅之海,是故來去自由,隨緣度生。故過了末後牢關,六道輪迴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迴,生死、涅槃皆不可得。*1「折合還歸碳裏坐」,末等於初,真正到了家,就像無修行一樣。佛性是一個大圓相,無始無終。*1佛的境界是:煩惱不可得,菩提不可得,眾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無可取,無可捨。*1 這「兼中到」是講證道位。但是,光有證道位,沒有見道位,證個什麼呀?必須先有見道位。離開見道位,想入證道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恒河大手印一開始就講見道位,說明見道位很重要*1。 拿「五位元君臣」的內容、次序,來和恒河大手印對照。五位君臣的排列次序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前兩個是見道位,中間兩個是修道位,最後一個是證道位。和恒河大手印一樣,先要見道(就是明心見性,即「見宗」),這是很重要的*1。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1 講了這麼多,但仍未離大手印之「見宗」*1 。
參考文獻 1.元音老人 2000 心地法門 恒河大手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 pp365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