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21 10:39:04瀏覽746|回應0|推薦13 | |
讀恒河大手印札記-04 MorganLin 2020 04 21
本系列文主係研讀元音老人所著「恒河大手印」一書之札記。 (第四講) 色 與 空
雖然在講密宗大手印,但是我們不分宗派,禪、淨、密合在一塊講。其實大手印和禪宗是一鼻孔出氣,是直指心性,叫人當下成佛,不要大家走冤枉路的圓頓法門。 大家對「色」和「空」還不十分理解*1。有必要把色和空的義理弄懂,理解大手印宗旨,修行起來才比較順利,否則不免要走冤枉路*1。
那麼究竟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呢*1?
(秦跋陀禪師問生公法師公案)原文請見附註1 生公法師當時名震全國,享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盛譽*1。
秦跋陀來看生公,問他:「大師,你年紀這麼大了還講經,講的什麼經啊?」 生公說:「我講《般若經》」*1。 (《大般若經》六百卷,是專門講色與空*1,縮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縮本是《心經》。《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講色空之義。*1) 秦跋陀禪師問:「哦!那麼請問什麼叫色呢?」*1 生公答:「眾微聚集叫色*1」。 (眾微就是《金剛經》裏佛問須菩提時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這個大世界都是微塵聚集而成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房子等也是微塵聚集的。為什麼呢?磚瓦、木料、鋼筋、水泥都是微塵*1。 都是合起來的,眾微相聚的*1,本來都沒有自體,都是「眾微聚集」的*1。 秦跋陀禪師又問:「那麼,什麼叫空呢?*1」 生公答:「眾微無自性叫空。*1」 即微塵本身是沒有的,是別的東西合成的。 一切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合成的*1,化學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合成的。基本粒子也不「基本」,它是由更微細的東西合成的,一直分析到「波粒二像性」- 既像波,又像粒子;既不是波,又不是粒子*1。 佛經裏早就說過「鄰虛塵」- 鄰近虛空的微塵*1。沒有合成東西之前,什麼都沒有就是空,即「眾微聚集是色,眾微未聚是空」。其實佛教裏講的「空」並不是這個意思。生公不說「眾微聚集是色,眾微未聚是空」,他說得很好:「眾微無自性是空」。眾微也沒有本體 - 無自性。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是「空無所有」的空*1 (「斷滅空」)啊*1。生公所說的「空」是自性空,就是我們的本性。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本性顯現的。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一切色相的根本*1。
(佛性、法性之意與區別) 為什麼叫「佛性」,不叫「法性」*1, 有什麼區別呢*1?
「法性」是諸法的根本。所有的事事物物,包括我們的思想,都叫法*1。 「佛性」是成佛的根本*1。把妄想除光、無明斷盡,恢復本來面目, 這「靈明真性」的「妙用」就具足了。三身四智都具足了,那就是成佛了,不是另外有一個佛可成*1。「靈明真性」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叫「佛性」*1。 佛性、法性都是指「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靈明真性」。所以這個「靈明真性」是諸佛之本、萬法之源*1。 「色」就是「空」,一切「色」都是我們的「靈明真心」所顯現的,一切「色相」就是我們的靈明真心,靈明真心就是一切色相。而不是離開一切色相來找空,那是空無所有的空*1 。所以,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眾微無自性是空」而不說「眾微未聚是空」*1。
這時,秦跋陀進一步問他:「眾微未聚時如何呢?」*1 (因為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這是色嗎?他沒說到根本去。其實這色就是我們的自性,因為沒有自性是無能顯色的。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那麼『眾微未聚』呢*1? 生公罔措*1 。 (可見,生公對色空之義未能究竟*1。) (其實這句話要答他也便當得很,問眾微未聚時如何*1? 答他:午夜日正紅*1! (午夜就是夜裏的三更天。三更天的夜裏太陽正通紅地照著-午夜日正紅。*1) 另一種答法: 如《楞嚴經》*1:「性色真空*1」。 (性色就是我們真心之色,是妙有真空,*1不是頑空。「性色」,性有色嗎*1? 顯教說: 這「妙有真心」- 佛性,是絲毫的相都沒有的 -「無相」*1。 密教講有「微細之相」,有「精微之色」。就像我們說「四空天」(無色界)一點色相都沒有也不對,精微之色還是有的*1。 所以,密教和顯教講的稍微有點差別。但這色不是粗的,而是精細、微細、極微細之色*1。 「性色真空」,為什麼真空呢?它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是。所以,虛空就是它,它就是虛空,不是兩回事*1。) 生公沒有真正理解色空義,但他說「眾微聚集叫色,眾微無自性叫空」,比*1「離開色相而空」更進一步了。他不說空無所有,他說「眾微沒有自性」,就像房子沒有自體,本身並沒有,是鋼筋、水泥、磚瓦和合成功的*1; 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本體,所以,無「自性」叫空,不是「無相」叫空*1。 空,是「妙有真空」。就是說,一切色相都是我們自性所顯現,若沒有這個「性」*1( 「靈明真心」),就不會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了;今天之所以有,就是這個靈明真心所顯現的*1。 這個「色相」本來就是我們的「真心」。不要離開相去找真心,離相找真心,是找不到的*1。之所以說佛性妙用無邊,是因為它所顯的相是千差萬別、妙用無邊的*1。 認識了這個真理之後,就不取相、不著相,任它一切相現前而無礙,就易於見到真心,圓證佛果了*1。 若不知道心在何處,修行就沒有著落處。比如你念佛,不知道佛號的落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求心外的佛,就是求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淨土的佛,而不曉得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佛不在別處,就在你心頭,不必到別處去求。所以,秦跋陀問生公色空義,生公的答法不對*1。)
秦跋陀禪師又進一步問生公:「除此《般若經》之外,您還講什麼經呢?*1」 生公答:「還講《涅槃經》*1。」 秦問:「請問涅槃之義是什麼呢?*1」 公答:「涅者不生,槃者不滅。*1」 秦問:「不生不滅是涅槃嗎?*1」 公答:「是的!」*1 秦曰:「這是佛的果上涅槃。什麼地方是因上的涅槃呢?*1」 公答不出來,公問道:「涅槃還有二義嗎?」 秦跋陀見生公不領會意思,就拿起如意問生公道:「你見麼?*1」 公答:「見!」*1 秦問:「你見什麼?」*1 公答:「我見禪師手上拿著如意!*1」。 秦跋陀把如意「啪」地丟到地上,問:「你還見嗎?*1」 公答:「見!*1」 秦問:「見什麼?」*1 公答:「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1 秦跋陀哈哈一笑:「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 (意即你的見解不出常流,如普通人一樣著在相上,跟著我手中的東西轉*1。嗯,把這東西摜在地下,還跟著境界轉。你不知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1。(註: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啊?這真冤哉枉也!掉頭就走*1。) 生公的弟子很多,他們迷惑了:哎呀,這是什麼緣故啊?難道我師父講錯了?於是追上去問秦跋陀:「法師,法師,你怎麼解釋這色和空啊?*1」 秦跋陀答曰:「你師父講的也不能說是錯的,只是他不會因中的色空義,只會果上的色空義。*1」 弟子問:「如何是因中色空?*1」 秦跋陀禪師說:「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1」
「一微空」,一個微塵根本是空,沒有自體,就是無自性。一個微塵空,其他的微塵當然也是空的了。依次類推,眾微都空。「眾微空故一微空」 - 眾微都是空的,就是一切微塵都空,那麼一個微塵也是空的了。「一微空故無眾微」-連一個微塵都是空的,還有什麼眾微呢?「眾微空故無一微」- 既然眾微都空,還能找得到一個微塵嗎?他所講的「眾微空,一微空;一微空,眾微空」是說一切事物統統不可得*1。 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所以要明白這個色空之義*1, 能真正明白了,就在境界上見性,不須離開境界見性*1。 禪宗用的是脫卸法,不被彼色境捆住。他問你,就是看你是「著有」還是「著空」。你兩面都不著,一句話就脫卸了。但又不能說「我不是空,也不是有」,那還是說道理,還是不行。須說一句字面上不著空有,而暗含空有的妙語,方合道妙。要證到這種境界,須時時刻刻觀照,明白一切相都是自性所顯現,不著相,也不離相。這即是宗下所謂的「不即不離」,明乎此,方能妙用圓融。世間法也不離事理,所謂事因理成 - 依空理做成功事;理因事顯 - —事成功了,才把理顯出來。無理不能成事,無事不能顯理,故謂理事圓融*1。 「理」是什麼東西呢*1? 科學家設計一個東西,要把它造出來,就要先列出公式,算好資料,這公式、資料就是理。依照公式、資料去施工,就把這個東西做成了*1。……造得好,就證明這個圖紙是對的,就是這個理正確;造得不好,就是這個圖紙錯了,理不正確。所以,事因理成,理因事顯*1。
理事不可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1。要明白色空之義*1,這空是妙有真空,就是我們的妙心、真心*1。 真心在什麼地方?就在事相上,不離事相,但是著在事相上也不對,著在事相上就是執著事,那也錯了。我們禪宗有兩句話,「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大珠和尚*1) 所以說著在法身、著在事相上都不對。離開事相呢?離開事相落空了也錯。所以,要不即不離,要透過事相見性,事事不住著。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著在上面,妙用真心時時現前。生者,就是顯現,即你的妙有真心就現前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無住」,要磨練這個無住真心*1。)(無住生心) 修法,不管是修淨土宗,還是禪宗、密宗都要這樣做功夫*1。 我們念佛,要不要修觀呢?*1 觀就是禪觀,就是修定*1!你念佛名號,要心念耳聞,靜靜地傾聽念佛聲,才能攝心入定,這叫念佛觀*1。 觀就是修禪啊!
元音老人接著禪述『禪有很多種,有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還有外道禪*1。……』(略) 一切眾生都具足這個妙有真心,釋迦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不自覺呢?就因為妄念顛倒,執著煩惱而不自知*1。講經就是指示迷津,說明我們本來具足的妙明真心。佛性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面門上放光。怎麼放光啊?看見東西的是誰?聽見聲音的是誰?鼻子聞到香臭的是誰?舌頭說話的是誰?知道酸甜苦辣的是誰?接觸外境的是誰?走路的是誰?做工作是誰呀?這都是我們「自性放光的妙用」,要認識它啊!假如我們當下悟道,就是頓悟。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如此清淨,本來一點煩惱也沒有,本來具足如來智慧。這個心就是佛啊!不要到外面求佛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1。 「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薰修」。我們悟雖悟了,只是理悟,只是始覺 - 才開始覺悟。習氣還很重*1,要借法力*1(佛法)幫助我們,時時刻刻薰它,就是假念佛號、結印、持咒、照顧話頭起疑情等方法來薰修,把我們這八識田中的妄種子、污穢種子薰成淨種子,將習氣轉化為妙用*1。(離心意識參) 明理之後還須借佛法之力來修啊!*1 習氣重啊!所以我們只好說「頓悟漸修」*1。其實*1還要漸修就是沒有頓悟,《般若經》就是這樣講的*1。 所以《楞嚴經》就講兩種法:「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道理一講,他馬上就醒悟了,悟了之後一切習氣都消散了,都不要了,立刻就空淨了。這種人的確是有,但只是少數、極少數,是上上根、再來人。不是再來人,不可能做到一悟即徹。然而今朝之「頓」乃昔日之「漸」也。是從前、從前、再從前,慢慢、慢慢地修行積累起來的,所以今天「啪」一脫就脫掉了*1。 《楞嚴經》說「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這本是講兩種法門,一是圓頓法,一是漸次法。極少數的上上根、再來人,一聞道理,馬上醒悟,一切習氣,乘開悟剎那即已消滅,神通妙用即可發現了。大多數中下根人須於悟後,在事上磨練,漸除習氣而後始能慢慢發揮作用*1。 現在我們不妨將兩種法門合二為一,就是所謂「理屬頓悟,事須漸除」,頓漸二門合起來修。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根鈍障重,不能頓悟、頓修、頓證,因此只好將兩種法門合為一門,在理悟後保任,勤除習氣,而漸漸地發通證果*1。 現在只好講頓悟漸修了*1。 那怎麼修呢*1? 淨土宗人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拿這佛號掃盡我們心裏的污穢,掃盡我們心裏的習氣,掃盡我們的煩惱。煩惱剛冒出來,就高聲念「阿彌陀佛」,把你的心轉空、化空*1。 參禪人呢?時時照顧話頭也。煩惱才動,問:「你是誰?」當頭就一棒:「這煩惱是誰動的?動煩惱的是誰?」當頭一棒打過去,這就是照顧話頭*1。 密宗行人煩惱一起,就馬上持咒將其轉化*1。 雖然方法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若通達起妙用了*1, 禪也好、淨也好、密也好都是手段,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1。 我們假佛法的力量,用功修行,掃盡我們的習氣,化空我們的煩惱,就「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心花通明了,就神通顯發、妙用無邊。這都是修行所證的,你說不修,行嗎?不行啊!所以說一定要修*1。
附註: 1. 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三冊 No. 1578《指月錄》*2 秦跋陀禪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 生曰:大般若經。 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 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 師曰:眾微未聚,喚作甚麼? 生罔措。 師又問:別講何經論? 曰:大涅槃經。 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
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那個是法師涅槃? 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祇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 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 曰:見! 師曰:見個甚麼? 曰:見禪師手中如意!
曰:見! 師曰:見個甚麼?
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 (想到百丈禪師之「野鴨子飛過去了公案」*3):
百丈懷海侍馬祖道一到郊外,見一群野鴨飛過。 馬祖問:「那是什麼?」 百丈云:「野鴨子。」 馬祖再問:「到哪裡去了?」 百丈答:「飛過去了。」 馬祖回頭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痛而大叫, 馬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百丈因而大悟。 (這是禪宗非常著名的一則公案。百丈大師是禪宗開創農禪制度的鼻祖,他開悟的契機是一群飛行中的野鴨子。) 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 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祇說得果上色,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 師曰: 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元音老人第四講下半部主講圭峰宗密禪師下段話,請自參閱原書。)
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來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1
參考文獻 1.元音老人 2000 心地法門 恒河大手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 pp365 2. 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三冊 No. 1578《指月錄》 (電子佛典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83/1578_002.htm) 3. 野鴨子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47&cid=34&page=20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