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恒河大手印札記-03
2020/04/16 14:47:05瀏覽609|回應0|推薦17

河大手印札記-03

MorganLin 2020 04  16

 

本系列文主係研讀元音老人所著「恒河大手印」一書之札記。

 

 

(1.DSC_8009-3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1)

 

(1.DSC_8009-3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1)

 

(第三講1

正文:

見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觀照抉擇。彼空性不離大悲,般若菩提等持雙運,故空悲雙融方為正定。

 

具正見正定者,契合諸佛生之苗芽,即菩薩行趣。 

 

一切利他六度萬行,方為善機行者。

能再於寂靜處,放下一切事緣,一心精進,即生於本淨心體,必得正解脫而登妙覺。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須彌山,令心寂靜澄清,不為外境所牽,隨處可修(即於事事物物上透過也)。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於此三門,即不當起貪瞋癡諸作業罣礙,於未來世,亦能由苦轉樂。

 

此三要(見、定、行)為斷惑妄之命根、為直指自心實際之法門。

 

 

本文

 

見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觀照抉擇。彼空性不離大悲,般若菩提等持雙運,故空悲雙融方為正定1

   

(4.DSC_7730-1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4)

   

修法首重見地正1。因正果始正,因不正,果必遭迂曲1。修法須具擇法眼,識辨真師,才免誤入歧途,走冤枉路1

知見,有多種多樣1:

1.部分人慷慨豪放,意氣風發,能犧牲自己,利益他人,就是不願學佛,以為為人正直,樂善好施,就是世間最高尚的人了。這是人天乘知見1

2.有人自以為是,不管他人生死,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是小乘偏空知見1

3.有人見他人苦即自己苦,為救他人發奮修道。這是大乘菩薩知見1

4.更有人受佛學熏陶,因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佛一樣的無漏智性,因迷了外境而不覺知,只要回光返照,即能恢復本性光明,起諸妙用。這是最上乘佛知見1

5.另有人心外取法,住著神通,這是外道知見……。1

不問什麼知見,總以從大悲心出發,捨己為人,方是正知見1,能證得空悲雙融的正定1, 能圓成佛果1

法身雖空而無相,但是妙用無邊的1,本性之所以為空,是因為「空」能融萬「有」,不是無相的死空、頑空1, 它不離大悲心起種種度生妙用。體、相、用俱全,方是法界全體1,能福慧雙圓而證成佛果1

因是,修道必須「空慧雙融」1(空悲雙融),不可或缺。所謂「空」者即是,識得一切皆是自心影像,不可得,無可取,徹底放捨,心空如洗;「悲」者即是福德,從大悲心發起廣度眾生的大願,不厭辛勤地做種種利益眾生的善事而無住,積累福德,才能證到智慧、福德俱圓皆滿的果地佛1。(如僅)「修慧不修福」1、 「修福不修慧1」, (均)不圓滿1

修道果能立正知見,認識本性乃成道之本從「空悲雙運」道上下手,努力用功,不消多時即能打開本來1(本然),親見佛性,即知物物頭頭皆我本性顯現,時時處處無非般若妙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又何有人、我、物與眾生之分別哉1

(虛雲老和尚公案)

(DSC_7628-1 林口春櫻@@@拷貝-虛雲老和尚公案)

有一位居士去參虛雲老和尚1

虛老問:你做什麼功夫啊?

居士答:我觀心。

虛老問:啊,你心觀到了沒有?

居士答不出來了1

虛雲和尚說:你還要好好用功啊!

其實很好答。問你觀到了沒有1

   

答,「觀到了」1。(本來不應該這麼答,因真心無相不可以眼見,而且心是迥脫根塵,孤明獨耀,無相對的「能觀」與「所觀」的,但與大和尚對話,不妨虎口裏橫身,看他怎麼下口來咬!1)

虛雲和尚(必定不放你過去1),追問云:觀到了,心在什麼處1

即伸出手掌云:和盤托出

這就把你的真心和盤顯示出來了。真心不在別處,時時在你面前放光,有什麼難答的1

 

(註:二祖慧可晉見達摩祖師公案2:)

(DSC_7649-2 林口染井吉野櫻@@@@@二祖慧可晉達摩公案)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1」(註: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真心無斷續相,故不可離;不可離,故時時在定而無出入。如果這定是有出有入的,就不是正定了1。 正定是既不偏空又無出入的1

什麼是大定呢?對境不迷惑,任何境界在面前1, (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一樣,一點不動1

修法須時時刻刻這樣子,在動亂當中去磨練,在行住坐臥、人事往來當中去鍛煉1須學空悲雙融的正定1,才是修道的要著1

 

「具正見正定者,契合諸佛生之苗芽,即菩薩行趣1

 

具備了修道的正見、正定,用起功來,就不至走入歧途,而易於成就了1。 沒有正見、正定1, 不能成道1

「契合諸佛生之苗芽」者,就是我們具有了正見、正定,即是菩提之芽發出了,將來一定能茁壯成長,成果地佛。因正果正,因地不正,果遭迂曲1

菩薩行趣」,是菩薩修行的正確道路1(趣者,道路也1)。 是行菩薩道,將來才能成佛1

 

「一切利他六度萬行,方為善機行者。1

   

(5.DSC_7751-1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5)

 

大乘人修行的出發點是1利他」,而不是為了「自利1 。求生西方淨土的人,亦須到西方淨土修成大道1後回來救度眾生,才符合佛、菩薩的胸懷1(需乘願再來)。

如果離開眾生,就不能成佛1。 因為離開眾生1, 智慧、福德也不能圓滿1。要破塵沙無明等四種惑嗎?塵沙惑,是見、思二惑後的微細惑1, 是微細煩惱習氣種子,多得像泥沙一樣,細微如灰塵一般,要破它,將它掃淨,就要在度眾生份上磨練1。 因為眾生的習慣、習氣各各不同,你要度他就須捨己從人,隨順他、接近他,才能引他入門。要做到這一點,你自己先要把習氣掃光1。(隨順眾生)

菩薩四攝中之一為同事攝-隨順他人。你和眾生一起幹事,才能把他拉過來。每個眾生的性格、脾氣都不同,你都能適應,都能對機,你的主觀微細習氣才消盡,你的心量才廣闊,塵沙惑才能斷,智慧才能圓滿。所以,塵沙惑一定要在度眾生中才能了,智慧不放在度眾生上去不能圓滿1

福德1? 既然學佛,就要為眾生犧牲,為眾生服務,才能積累福德1佛為兩足尊,要成佛就要智慧福德具足了才行。所以,依於眾生才能成佛,沒有眾生你根本不能成佛,沒有眾生你頂多成個羅漢,法見俱未除也。因為塵沙習氣改不了,智慧不圓滿,福德更不具足1。 所以說「一切利他六度萬行,方為善機行者。」

(六度萬行)

(DSC_7627-1 林口春櫻@@@@拷貝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者,乃施戒忍精禪智1

第一、布施:施予大眾,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等1(備註1:金剛經*3:三輪體空無相布施)

第二、持戒:就是守佛制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持戒目的是使心清淨1

第三、忍辱1: 忍辱是什麼?無辱可忍。忍辱者非忍耐,而是忍可、認可也,就是心裏真正服貼了1。《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我相,誰罵誰?無人相,誰罵我?誰罵誰,誰罵我,二者都不可得,都是空。他假若污辱我如何如何,我認可。無我,他罵如風吹樹,過去算了。無人相、無我相,空不可得,這就是無生法忍1! 是真正認可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了所謂大千世界都是假相,根本沒有生沒有滅啊!一切東西都是我們自性妙用的顯現,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1(註:》第二十四品第十八:「生法即是空是假名亦是中道。」 在於破除人們執有的兩邊,破除相的邊見,才能悟空或道的真理。 》第二十四品第十九頌講:「未曾有一生是故一切不是者。」)。空的,了無一法可得,哪里有生?沒有生,哪里有滅?一切都沒有,你忍個什麼?1 心真空了,真服貼了,無諍,就是忍辱行1

第四、精進:為救度眾生就要成道,不成道怎麼度眾生?要成道就要精進。精進不懈為度眾生,不是為了自己1

第五、禪定:時時刻刻修禪定,對境心不動搖,不跟妄念流轉1

第六、大智慧1 (註:般若)。有大智慧,才能依據不同的機緣,善巧方便度眾生1

 

能再於寂靜處,放下一切事緣,一心精進,即本淨心體,必得正解脫登妙覺1

 

用功的人識得自性,在喧鬧的環境當中又能適應,具足受用,不用修什麼法,只是在塵境當中轉,磨練自己的習氣1。(修而無修,無修而修)

但是,有的人不適應1, 能「再於寂靜處,放下一切事緣1,找個清淨的地方,如清淨的山林1,或比較清淨的家庭環境 1。上座時放下一切事緣,當自己死了一樣不動,這樣做才能得受用,才能得正定1修法關鍵在真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夠一心精進1。一心一意地修,不論你修什麼法,都能立竿見影地和你自心相應1。修行的時間不在長短,而在你的心清淨不清淨,心死不死1。你心果真死了,坐下來不多時,你就安然入定了,自然有輕安、寧喜的禪境,自然會光明大放1。 是故,修法勿論時間長與短,而看你心淨不淨,心死不死,這是關鍵之所在1

果真能夠放下萬緣,一心精進了,「即生於本淨心體,必得正解脫而登妙覺」,「即生」,指這一生。密宗是講「即生成佛」的,就是這一要成佛。也有的人把它變成身體的「」,就是這身體要成佛,在密宗有這種說法1。 大圓滿、大圓勝慧,這些法就是講身體能成就1

大手印就是大圓滿的前趨,大圓滿分兩段,一段是徹卻,(另)一段是妥嘎;一個(註:指前者)是立斷,一個是(註:後者) 頓超1:(參見註4)

立斷:就是當機立斷,當下就斷掉一切煩惱、妄想、執著,本性朗然現前1

頓超:一下子就超出三界,就成佛了1

大手印就是徹卻法1立斷直指你不要用什麼方法來修而當下斷除妄想見性, 三空相應1, 大手印是很高深的密法,直接指示你成道。這一生我們能夠放得下,必定能夠在本淨性體上得真正的大解脫。本淨性體,就是說我們本有的妙性,是本來清淨的、沒有污染的1

我師父王驤陸先生曾經講:「修禪宗的人,三十年參這句『念佛是誰?』不走著,才打開本來親見佛性。我們修密法,三年就能打開來見性了1」 但就本性說來,參禪也不用。三年也好,三十年也好,都是走冤枉路啊!因為大家本來是佛,既用不著在這裏參禪,也不用念什麼:「ong bala……」在這裏打坐用功1, 一切放下,恢復自性本真佛,想睡你就睡,想坐就坐,活潑天真多好1

修法要曉得先後次序,先要認識本性,肯定它,保護它,保護得綿密,皮膚脫落淨,一點都不住著,任何境界來都不動搖,自然大放光明1,那時當然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都通了1

聽講恒河大手印,須認識這一念斷處的靈知是佛性,只有這才是真的,其他一切相都是假的,都是真性的影子。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佛、持咒、用功,心真空了,就放大光明,即生就能真正解脫而登等妙二覺1

密宗是講即生成佛而登等妙二覺位1。要到等妙覺位,功夫用的精深,用的綿密,即生就能做到1; 其實要往生西方,不單是念佛可以往生,參禪、持咒、誦經發願往生也能去得1。 不問什麼眾生,於命終時,佛菩薩都一視同仁,放光普照,接他們生西1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須彌山,令心寂靜澄清,不為外境所牽,隨處可修」(即於事事物物上透過也)1

 

(6.DSC_7759-1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6)

 

這是強調見定行三者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身體安住如須彌山不動搖。坐得住,心就定了;心不定,就坐不住1。 心真定了,身體安住如須彌山一樣不動搖,這是打坐中最重要的一著1。 打坐時候, 手印不可散1!腳實在麻得熬不住了,才稍動一下,但不可亂動,這是初坐1。慢慢地腳也不要動,一上座就一點不動,不動才容易入定1

令心寂靜澄清,不為外境所牽,隨處可修。」身安住如須彌山一樣不動搖,令心寂靜澄清如一杯沒有一點泥沙的清水一樣,如此方不為外境所牽擾。心真的寂靜澄清了,外面的一切境界都動搖不了你,隨時隨地都可用功修行。真正得大定者,心真寂靜澄清了,可在南京路上修;儘管車水馬龍,心裏一點也不動搖1

(念佛十念法)

(DSC_7675-1林口染井吉野櫻拷貝念佛十念法)

不管你修什麼法,禪宗、密宗或淨土宗,心都要放下來。不這樣做怎麼能成道呢1? 修淨土法門的人1, 「阿彌陀佛」,念它十口氣,阿彌陀佛就把我拉上西方極樂世界了。唉!這是把十念法弄錯了。十念法是用氣攝心,吸一口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吸口氣心別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十次,用以鍛煉,攝心不動,除情、愛而往生西方淨土1。十念法是專為世間事忙而沒功夫打坐的人用氣攝心而設的。攝心不動後,就要把這個境界保著、照住,在事上去鍛煉,任何事情來都不動1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於此三門,即不當起貪瞋癡諸作業罣礙,於未來世,亦能由苦轉樂。

 

修法的人假若根基差,不能做到只一心安於見定行這三門去用功,也不應該起貪瞋癡,作種種惡業1

貪瞋癡是三毒,我們所造的惡業都是從貪瞋癡來的。假如沒有貪心1, 知足常樂,就不去做壞事1; 瞋就是瞋恨心,人或事不如己願、不如己意,就瞋恨別人,煩惱就來了。而這貪、瞋都源於癡,因為沒有智慧,不認識真性本體,只認假相影子,所以叫癡。由於癡而不曉得世間一切都是假的,不知道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空的、不可得的,都是因緣所生,都無有自體,因此,他才有貪,才有瞋,是故癡是根本。沒有智慧就無明,無明是沒智慧沒光明、黑暗暗地1

貪瞋癡是大毒素,是成佛的大障礙,我們想了生死,成佛度眾生,非將它去掉不可1。 假若我們能夠去掉三毒,不貪不瞋也不癡,縱然不能做到一心於見定行而成大道,於未來世也能夠由苦轉樂,不會到壞的地方去。就是說將來我們能生三善道,而不會墮到三惡道去1

修禪宗的人,要發大願維護人身,一定要成佛度眾生,一定要成就。這願發得大,保護自身,永遠不失人身,生生世世做人,而且根基深厚,一轉世過來,就能接上去修行,一聞千悟,修禪宗有這樣好處。這大手印也和禪宗一樣1, 若心向於三門,但是於見定行三門做得不好,那也不要起貪瞋癡,作種種惡業,那麼,來世也能夠轉苦得樂的,不會到下三道去的1

 

「此三要(見、定、行)斷惑妄之命根為直指自心實際之法門」。

(7.DSC_7757-1 大湖公園紫藤@@@拷貝-恆河07)

 

見定行要素為斷惑妄之命根。我們凡夫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等迷惑。見惑就是沒有正知正見而迷惑於外相1。 知見乃修法學道的第一要緊之事,知見不正,修行起來必然迷惑而走彎路1知見迷惑是修行之大敵,所以學佛先要知見正,破見惑,然後再破思惑1

思惑是什麼?就是對境生心,起種種粘著的思想1。 種種迷惑,乃知見不正引起的。知見正,見惑斷了,思惑才能斷,才能立穩腳跟,不跟外道走1。 不識佛性,決定不能了生死。我們是心地法門,識得什麼叫佛性,能了生死1。 不認識佛性是什麼,有神通又有何用處1? 比如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顯現的身體,都是阿彌陀佛的意生身。所謂意生身不僅是身體,一切境界事物都是意生身1。 山河大地也是我們的意生身1

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你說這娑婆世界是假,那麼,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假;你說極樂世界是真,娑婆世界也是真。其實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真即假。分真分假,是你的分別心、虛妄心,其實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心就不住相了1

我們凡夫都是被境所迷惑,所以,釋迦佛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說: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他們為什麼不自知?因為被妄想、顛倒、執著所遮蓋了,不知道了、迷惑了。所以我們要成道,就要斷迷惑的根子。要切斷迷惑的命根子,首先要知見正,這第一重要。知見正之後用功夫修正定,時時鍛煉,身如須彌山不動,心寂靜如沈水不鼓,深入禪定,打開智慧,證見本性1

識得本性後,要勤於觀照,綿密保任,外不被境牽,內不隨念轉,不著相不住境,歷境練心,消盡習氣,真心就放大光明,朗照十方,所有的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佛性的妙用。一切處、一切時都是我們佛性的顯現,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一切時、一切處所有作為都是為大眾,不是為自己,這就是般若妙行1

所以,見定行三要素是大手印的三個秘訣也是一切法門修持之法要,是斷惑妄之命根、直指自心實際之法門恒河大手印的行法是圓頓中的直指法,它是直接指示我們當下見到無修、無整、無散亂的妙明本體(妙明真心),而成就大道的根本實際的法門1。 修心中心法還要結印一心持咒,參禪還要起大疑情,念佛也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能成道。照此講來,我們要成道俱要經過一番修證,不及大手印高妙了。須知大手印的根本說法雖是什麼都不要修,指示你認識自己的妙明真心就是了。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你修什麼?佛性沒有散亂,你整理個什麼?所以是無修、無整、無散亂1。 但是,不做功夫,能認識這離念的靈知即是當人的本性而成道嗎?須知大手印是白教最後了手法,起初也要經過一番艱苦的修練,才可以進入大手印的功境。所以我們若要打開本來,證見本性,成就大道,還須一心念佛,大起疑情,綿密持咒做功夫,不能稍懈1

備註1: 無(四)相佈施

(無相佈施)

(DSC_7666-1 林口染井吉野櫻@@@拷貝無相佈施)

金剛經*3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備註2: 徹卻*4妥噶*5

 

劉立千老居士如是說:

徹卻」和「妥噶」是大圓滿要門部兩大教授。「徹卻」是悟心體本淨空分,「妥噶」是見心用的元成有分*4

徹  卻)

(DSC_7668-1 林口染井吉野櫻@@@拷貝徹卻.jpg)

徹卻*4

「徹卻」,譯言「立斷」,立即斬斷妄念之流顯露出真性來。上師傳法時,常用這個方法,抓著你當下的一念而作「直指」。先讓弟子安住一刻,然後忽然插上一句:「現前一念就是你的本性!」這一句話猶如利刃一樣,把你的攀緣妄心切成兩段,即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是心無攀緣之時,那清淨的、素樸的、赤裸裸的心就現出來。對上師直指,若能當下認識,即當下開悟。這就是徹卻的見性方法*4

「徹卻」法本來是要求行者要「頓悟一心」不多講經教理論,但弟子若未悟到,他還得為你講說一些關於心性的道理*4, 若是明白了,則可開悟*4

總之,一切相對之法皆是虛妄分別。它們雖依託於心,但均非實有,若執著空有、迷悟、染淨、是非、破立等相對世間之看法,則皆是邊執,都是客塵分別影事。開此一切迷妄,空盡邊見,直見此一心之本來面貌即見到絕對的覺性空明離邊大本淨,這就是「徹卻」的心要之義。此與禪宗的遠離心、意、意識,單刀直入,徹見本源,頗為相似*4。(參禪需離心意識參)

直指*4就是直接指出「一心」*4(是指眾生主觀的心性,主觀而外還有客觀的存在,不是萬法唯心之說*4。),直接指出「覺性」,如能赤裸現見,則成本自解脫。直悟空明覺性,方為究竟了義*4

「徹卻」求見覺性的心體,心體有空明二分,即求悟心體既有覺知(主),又要有明照之色(客)的空明之自然智*4

這妙用是於無自性空中而又明現不滅的性能,明現不滅正是「清淨法界」,是大圓滿中最深奧的竅訣(《心髓》95)。這「法界」就是指的光明能明顯萬法,它是真心自身中的一種能量,能生無窮的妙用,心不滅,它也是不滅的。凡有所現,都是它的光芒閃耀,都是它的能量示現。它是心體的明分,心體的空分固然是主體,但也要由光明明分才能將客觀萬相顯現出來,才能使之發揮作用,故光明也是非常重要的。空明二分結為一體,「徹卻」即求悟此一心的空明俱生智*4

「徹卻」既見心體,又要求見到心用。顯現是覺性光明的妙用,此心性有不可思議之力,它非任何所成,然任何均能顯現*4

 (妥     噶)

(DSC_7638-1 林口染井吉野櫻@@@@@拷貝妥噶)

妥噶*5

 

「妥噶」譯言超越,謂本法殊勝,超過其他。「妥噶」求見心用,就是覺性的妙用起現自顯法性境界,並要親見三身-即覺性的體相用三分,始能成佛。法性境界即光明境界,為心之妙用。故先要明心體,勤修徹卻」,要在悟心有了一定的基礎上才能修「妥嘎」*5

因為先要知心體,心體是本淨,要把那些纏縛心體的東西都揭發出來,心體才能赤露,心光才能顯現,見了心光」,才知心用,若不明體,只修光明之用則會成為外道。所以「妥噶」法簡單說就是「觀光」。「觀光」是求見自己的「心光」,顯現三身境界,不是什麼別的光。覺性心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有即覺性本性光明。光明屬色法,但不是粗陋的色塵,而是物質的最細精微,是覺性心的清淨微妙之色*5

看光*5 是為了現見三身的成佛大事 *5。光有四種炬光:遠通水光、界清淨光、明點空光、智慧自然光*5。現光是依次出現的,隨著功夫逐漸深入*5 、逐步開展*5,遂有覺性現量境界、功力增長境界、明覺達量境界、法性盡地境界之四種境界*5

 

參考文獻

1.元音老人 2000  心地法門  恒河大手印 佛陀教育基金會  pp365

2. https://kknews.cc/fo/bjaon66.html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https://book.bfnn.org/books/0040.htm

4. 劉立千老居士  徹卻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3713

5. 劉立千老居士  妥噶https://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371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1325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