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4 05:46:28瀏覽604|回應1|推薦23 | |
▌自我挑戰的界限
文◎薩芙 圖◎小巴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冒險、攀爬,跳躍,四處梭巡。 一天開始或結束時,我會去二樓陽臺吹風,可以遠眺整片田野、落日餘暉,以及家人起居的紅瓦房。屋頂層層交疊的紅瓦像極魚鱗片,陽光照射下,有幾處閃閃發光的玻璃罩。以往,我待在陰涼的屋內,抬頭看玻璃罩,會有揚起的塵埃穿透下來,那道光,像河,像電影裡的「宇宙光」。 我總是想,該怎麼接近那道光。 有一天,奶奶去河邊洗衣、澆菜。家裡的貓不跟我玩,跳上屋頂,搖搖擺尾。我追過去時,牠一臉「你捉不到我」的表情,讓人氣得牙癢癢。那時,我深吸一口氣,心底湧現一股非得爬上屋脊的念頭,「貓可以,我也可以。」 我跨過女兒牆,站上雨遮板,踏向彼鄰的屋瓦。屋瓦熱燙又鬆脆,等回過神,才發現處處青苔,兩腳顫抖,想退回原處,卻分不清楚哪塊瓦滑?哪塊不滑?就這樣進退兩難,我和幾隻鴿子、麻雀一起待在屋頂。風一吹,處境淒涼。 本想緩和一會兒,怎麼來,就怎麼回去,卻被奶奶看見了。我故作輕鬆,朝奶奶招手。這小手一招,可不得了,嚇得她老人家急急忙忙跑著回來,叫我別亂動。她拿著晒衣用的長竹竿,遞過來給我攀扶,好讓我一步一步走回陽臺。挨一頓罵後,我再也不敢靠近屋頂。那道光,更加仰之彌高。 有了這次經驗,我學乖了嗎?好像沒有。 小學教室是兩層樓建築,我在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建物中間轉角處,從半層樓高往下跳,這次是經過評估的。我先目測高度和平常爬的樹差不多,粗估成功著地的機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九。 結局是,我單腳安全落地,但右腿稍微扭傷,一拐一拐。早知道我該學青蛙的跳法,雙腿同時抬舉,同時著地。 或許我不是運動員的料,我總是想著達成的機率,做出輕率的判斷,卻看不見百分之一的風險。這次的挑戰有點莫名其妙,因為是我自己訂定的,沒有人逼迫,也沒有獎勵,為什麼還要去做呢? 經歷許多挫折後,我終於明白「自我挑戰」沒有疆界,一次次的動機疊加起來,這一次完成,再迎接下一次。爬屋頂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覺得貓可以,我也可以;跳樓梯是受到內部動機的驅使,沒有獎勵,也想去做。兩者之間,並不相同,但都是驅動力。 總體來說,天真使我較於樂觀,勇於實驗,因此留下許多寶貴的失敗經驗。雖然失敗比成功的次數還要多,卻足以讓我學會衡量得失,量力而為,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此話不假。 我對新鮮的事物總是抱持著好奇心,去外頭點餐,別人總是點熟悉的口味,而我總是點從沒吃過的。這是我的人格特質。既使吃到好與不好食物的機率,各佔一半,也要試試看。畢竟機會與生命有限,盡可能去體驗各種活動,是我心中定下的行動契約。 屢屢嘗試過後,彷彿有一道光,從體內散發出來。 原來,光線是為了照見自己的陰影,清楚明白所處的位置,讓實際行動時,認知到確切的目標,不論成果如何,都毫無怨尤。那道光,是自信之光,不必外求,而是源於內在的生成。 隨著經驗的增長,知道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之後,仍然會有膽小退怯,不敢輕易嘗試的時刻。 像是獨自登山旅行,我總是有擔不完的心。必須扛起重物,若有意外的落石與迷霧,更是無法預料的險阻。雖然無法親身挑戰高山涉水,但我會去欣賞與聆聽他人的經驗之談,從中去汲取智慧與哲學,豐富自我的想像。 有了想像之後,發現自己喜歡透過創作,紀綠各種生命經驗,開始以虛構的想像力創造替代性體驗,一本接著一本小說於焉誕生,交由小說角色替我完成紙上的冒險。而我腦中所建構的想像世界,沒有目的地的心靈漫遊,從心所欲的自我挑戰更加沒有界限。 對我來說,寫小說也像是一種運動,從未知的某處出發,最終抵達內心。 由於性格裡的天真爛漫,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創作則滿足了我的生活需求。縱使有歡笑、有悲傷、或是遺憾,每一個「鳥」事情的發生,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示,下次有機會,我會告訴你更多。 (國語日報|文藝版|112/7/8)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