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9/22 08:08:39瀏覽1089|回應0|推薦19 | |
現在正是讀塞內卡的時候 /薩芙 斯多噶派提倡理性的生活方式,不從欲望左右,順從自然而生活,保持內心的平靜。開創者芝諾(zeno,BC335~263)在雅典的斯多噶壁畫柱廊下開設學院,即稱為斯多噶學派。其代表人物還有馬可‧奧理略《沉思錄》、塞內卡等人。 塞內卡的學說因古希臘個人所掌握的財富與權勢,備受爭議。關於這一點,他在書中自澄清明。《論生命之短暫》一書中,談及「時間」、「心安」、「天意」、「閒暇」與「幸福」,言論常被人引用。書中金句不勝枚舉。「機會只會眷顧那些有做好準備的人。」、「除了時間之外,沒有什麼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東西。」、「我們在想像中的苦比在現實中的還多。」 舉例來說,許多人對於閒暇,是放在五六十歲,介於退休之際再來安排。塞內卡點明:你怎麼會以為自己能活到那個時候呢?不論貧富,人們總是不安,被一個接一個渴望推著向前走,從未真正享受過悠閒。 所謂的悠閒並不是睡覺或是娛樂,而是享受內心的寧靜。因為生命短暫,不應被瑣事填滿。想一想,法律明文規定退休年齡,可是一旦退休,人們能真正悠閒,轉而精神上的滿足嗎? 塞內卡追求的是心靈在平和的狀態,不大起大落,用喜歡的方式,回歸自我,保持快樂。獨處與從眾相互調和。畢竟獨處是為了治癒對人群的厭惡,從眾是消減獨處的孤單。 〝因為自身軟弱,我們才沒有辦法長久忍受任何事, 無論是勞苦、歡樂還是我們自己。〞 —〈論心靈之安寧〉 讀〈論心靈之安寧〉這一章,發現一個現代詞彙「暈船」。塞內卡擔心個人美德受到奉承與偏袒蒙蔽,養成了惡習,稱此為暈船。現代交友往來時所謂的「暈船」也是受到塞內卡思想的影響吧。 〈論天意〉談到命運與意外對於個人的衝擊,塞內卡認為時刻生活在警覺中,才有遭遇壞事的承受力。 在命運面前,死亡是最終歸宿,即做好準備,便不必哀傷與憤怒,如此才能頂住命運帶來的壓力,堅持走自己的路。 最後的〈論幸福生活〉應該是壓軸精采的思辯了吧。前段論述了與伊比鳩魯學派的差異,反駁異議者認為他說一套做一套的責難,以及對貧富的申辯。 伊比鳩魯與斯多噶派都是追求內心的平靜。前者的學說主張對死亡無懼、最低欲望、重視友情,能遺世獨立就是幸福。後者在時間中有提倡參與公共事務。不論個人如何選擇與追求所想要的生活,心安理得總歸是一生最堅實的道德修煉。
書名:《論生命之短暫—怎樣看待生命、時間、怎樣面對厄運、怎樣獲得幸的生活》 作者:塞內卡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2023/9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