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18 19:08:20瀏覽1835|回應0|推薦23 | |
"我現在知道最糟的行為是視而不見, 是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然後避不見面。"
天災、人禍、疾病帶走了身邊的摯愛,活下來的人面對巨大的悲傷,有的一蹶不振,也有從「心」站起,走出陰霾的力量。 《大難之後》作者麗‧塞爾斯採訪這些曾經成為新聞焦點的家屬,除了談到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最重要的是瞭解他們如何修復心靈的創傷? 受訪家屬不約而同言道,往往二次受傷的是,周遭的親朋好友的疏遠,因為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受害者家屬的情緒,只好逃避接觸。的確沒有人願意傷口一次又一次被碰觸,不僅難熬也極度難為情,甚至不想再告訴任何人,封閉自己,不斷回想事發當時的情況,以及懊悔要是當初沒做或改變某個決定。那麼,作為一個關懷的人,該怎麼安慰或陪伴在受害者家屬的身邊呢? 作者訪談中發現「直接面對」很有助益,在警官協同處理的過程或是牧師、心理師陪同期間,就算再次回到現場,也無法改變。重大事件會催毀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淡化或否定,影響情緒與心理的穩定。因此,大腦的短期應付機制是否認、壓抑來自我保護,長期而言,可以調整價值信念,繼續往前走。 一九七八年有一個著名的研究。一組樂透得主以及一組脊椎重傷患者。短期間,樂透得主情緒高昂,但一年後,快樂程度並未高於後者,而後者也沒有比前者悲觀。這個實驗的預設理論是,每個人天生的情緒平衡與快樂都是固定的。所以,朋友們。真的不必以為中樂透,就可以快樂無憂。 回到我們說的陪伴。當你的身邊的親友遭遇重大變故,讓他知道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幫忙,就是支持的表現。受創的人只想跟自己信任的人在一起。 本書採訪了多位受難家屬,在受訪的內容當中,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該怎麼走出內心的情緒風暴,並非孤單一人,平凡活著的每一天就是不凡。
書名:《大難之後》 作者:麗‧塞爾斯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2021/7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