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量義經》白話
2023/02/14 22:32:44瀏覽1394|回應0|推薦2
無量義經白話譯文『信承子 編譯』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義為得「無相之一法」,而能廣生各種教法,其含義無限,所以稱爲「無量」。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隨著自己所造身口意三業的大小而在六道中流轉輪回,達到最高境界的覺悟者,根據衆生的根機進行啓發開導。在生死苦海中飄流輪回的人,必然爲了舍苦求樂而祈求聖人的感化。順應通達衆生的根機而顯示教化的聖人,也必然對衆生施以慈悲,以滿足衆生拔除苦難的願望。由於衆生的根機不同,進行教化的內容和方法也因之有異,所以有七個階次。

起初是爲波利宣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適應於所謂人天乘根機的人,這是第一階次。其次是爲拘鄰等比丘演說苦、集、滅、道之「四諦」,適應于聲聞乘人修持,這是第二階次。其次爲中等根機的人演說「十二因緣」,適應於緣覺乘人修持,這是第三階次。其次爲上等根機人演說「六波羅蜜」,所謂傳授大乘教義,這是第四階次。各種隨機宣教匯合易生疑惑,衆疑必須開導,其次宣說《無量義經》,先說體悟佛道有品位差別,接著說這些品位差別,都未能顯示真如實相,使衆生發生追求真如實相內在動機,用做通向最高境界的起點,這是第五階次。所以《法華經》在此基礎上倡導顯示一乘實相、除去三乘差別,順應衆生追求真如實相之心,去掉方便教化之名,這是第六階次。雖然開方便教化之門,又顯示真如實相,但還是掩蓋著常住不變的真理(即常住不變的涅盤),因而釋迦佛在雙林間將入湼盤時,發出「常樂我淨」的妙音,這是第七階次。

除此之外,佛教的法門雖然還很多,但歸納起來,都可包括在這七種之內,也就像各種音樂不超出宮、商、角、征、羽五聲,諸子百家之學都包含在六家學派(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之內一樣。

在齊建元三年(西元四八一年),再次訪尋搜集奇書秘藏,到達遙遠的嶺南地區,于廣州朝廷寺,遇見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此人手能書寫漢字,口能講說漢語,想傳授《無量義經》,但不知道傳授給誰。慧表便殷勤請求;心誠體勤,經歷數十日,僅得一本。然後返回嶺北,帶到武當山。于現今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進行弘揚傳佈。奉覽此經文,發自內心地歡欣與禮敬,歌詠不足以頌揚之,手舞不足以表達之,於是虔誠地參訪博學善解的高僧,竭盡自己平庸的思維,謹爲之序注。

自從無上聖教應世传播以來,其給世人的感受不盡相同,神妙的聖道拯救衆生,而人們對其稱呼和理解有所差異。昆侖山以東稱聖教爲「太一」,而罽賓以西則稱爲「正學」。東方之國傳教言,吉凶報應呈現於百年之内。西域佛教開示,前世、今世、後世,三世禍福因果之報應取決於上世。然而追求清靜無極而修持空法,其道殊途而同歸。既然「無」不可得,那麽求心空者,豈有存心觀照而能心空呢?然而講解探究佛教的人,有的主張會通佛理可以漸進,有的主張契入空境必須頓悟。請允許我試作如下議論,以表達深奧的旨趣。

主張漸進的人認爲,萬物的形成都有漸進的過程,堅硬冰層的出現是以薄霜爲基礎,高大山丘的形成,靠一點一點沙土的累積。修行的人契入性空,雖未達到圓滿地步,但如同截木,截去一寸就少一寸,截去一尺就少一尺,逐步達到三空,這難道不是漸進嗎?主張頓悟的人認爲,求得上善的功夫,莫過於對法性的觀照,法性之本來,非有非無。無思無慮心無所著而達到非有非無,道理與觀行相符一致,可稱爲已理解空義。著心於非有非無,觀守之境與智慧之性不在一處而分居二地,未能達到無心,還是屬於「有」的境界。在「有」的境界中滅伏障礙以求空,不能脫離漸進除垢的有境;在「空」的境界中有心,不能達到進入空理的效果。至於說一聽佛法便成羅漢,一日之内斷然而得無生法忍,是接引誘導人們學佛的言論,不是真實的說法。妙性的獲得不是漸進的,是因爲其理本來空無決定的。

兩種主張各持一端,兩種意見相互對立,一種是要去掉迷惑,一種是要悟得法性,不知哪個為正見。尋求得旨之大師,首擧支遁和道安。支遁談論「無生」,認爲修到第七地,已開始具足「無生法忍」的智慧與福德,第十地則成就圓滿功德。七地和十地的功德表現雖不一樣,但智慧觀照卻沒有區別。道安的看法不同,道安認爲,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開始修行累土時的法門,定、慧是成就的真實結果。這是說開始希求修行時,可隨根機不同而採取不同的三乘修行方法,但達到悟解時,其智慧沒有差別。《法華經》中譬喻說:「火宅大難已出脫,就沒有三而歸一乘;求寳被困險道,暫息於化城,歇足而化城亡,珍寶之処才是惟一真實永息之地。」這就表明一即是三,沒有三種不同的悟解。道理非常明白。

  竺道生說:通過修習「三十七道品」,可以達到涅盤,但不是羅漢的名稱;通過修習「六度」,可以達到佛位,但不是樹王的稱謂。因此,截木的比喻,是先承認木頭的存在,所以一尺一寸的逐步截之;而對「無生」的證悟,斷盡生念,其自性必然頓現。按照三乘説法之教,都是斷盡生念後,則息照無爲,脫離「有」的領域,契入空寂之境,以此爲修行之道,而不能拿有形象東西來作比喻。

現在的《無量義經》也是以「無相」爲本體,如果證悟的境界各有不同,怎能稱爲「無相」呢?如果說對「無相本體」的觀照是一致的,怎能說是漸進呢?證悟不是漸進的,而又說漸進,這只是作爲教化手段而虛設的方便言教罷了。如來也說,空手佯握所好之物以哄孩子,以此作爲引導衆生修行的手段;以巧言接引粗心的初修衆生,漸進之說或許是可行的;而進入忘象得意階段時,頓悟之義更具優勢容易明了。這裏姑且舉出頓漸的大要,供談論者自己選擇。



無量義經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

德行品第一

我是這樣聽佛祖講述的。一次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衆大比丘一萬二千人一起,大菩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起,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個與其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繞。他們一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住所,頭面頂禮佛足,繞佛百千周,燒香散華,做種種供養。他們供養釋迦牟尼佛後,退到一面而坐下。

這些菩薩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毗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像這樣的菩薩摩訶薩一共八萬人。這些菩薩無不都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爲無欲,不再進入顛倒亂想,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的法門都顯現在他們面前。他們獲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明了認識自性真相,真假得失看得清楚,又能善知衆根性情,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諸佛轉法輪時,能隨順助佛轉法,如細雨先灑以降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以使佛法順利傳演。次又降演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大猛熾焰、苦聚如日光強烈之眾,以使匯歸導入無上大乘。他們潤澤衆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滿功德田,普令一切衆生萌發菩提心。智慧若日月,方便同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衆生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衆生。他們是諸位衆生的真善知識,是諸位衆生的大良福田,是諸位衆生的不請之師,是諸位衆生的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他們處處爲衆作善導、導師、大導師,能爲盲者而作眼目、聾劓啞者而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是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從而到達涅槃岸。他們是醫王、大醫王,能夠分別病相,理解藥性,隨病授藥而令衆生樂服。他們是調禦、大調禦,沒有各種放逸的行爲,猶如象馬師。他們能調無不調,如師子勇猛威伏衆獸。他們難以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法,於如來地入定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菩薩摩訶薩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

其中有比丘,他們是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樣的比丘一共一萬二千人。他們都是阿羅漢,盡除諸結無有漏、再也沒有束縛執著、真正得到解脫。

這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衆座,都定意後,與大衆中的八萬菩薩摩訶薩一起,從坐而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住所,頭面頂禮佛足,繞釋迦牟尼佛百千周,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於空中旋轉下來,四面雲集而獻給釋迦牟尼佛。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妓樂,娛樂於佛。即向前胡跪合掌,一心共同發聲,說偈贊言:
啊偉大的徹悟至聖佛祖,純淨不染完全沒有執著,
教化天人象馬無不調服,道法風化德範感染萬類。
智安情寂思慮止定空靜,無作意無染識心亦閑寂,
徹底斷盡夢幻妄想念頭,永不墮入輪回惡道之地。
其身若無若有非有非無,非因緣他物合成本自具,
非方圓非短長無有形象,不出沒不生滅永離生死,
不造業不起心無所作為,不坐臥不行住遍滿虛空,
無動轉無閑靜定而不定,無興進無衰退無有安危,
無是非無分別無患得失,無彼此你我無親亦無疏,
無青壯黃老無赤興白死,無紅幸無紫辱種種幻色。
由戒定慧解脫而生知見,依三明六神通闡發道法,
懷慈悲具十力起大無畏,為眾生善業故出現於世。
丈六身紫金色体放光暉,端莊光曜所照異常明徹,
月眉閒白毫腦後放日光,卷髮色紺青頂上生肉髻,
淨眼如似明镜上下轉動,眉睫紺色舒柔口端頰正,
脣舌赤好若似紅色熟果,牙齒齊整猶如珂玉雪白,
額廣闊鼻端脩面門大方,胸前萬字表師子法王臆,
手足柔軟掌紋旋輪千輻,腋掌筋縵合協內外能握,
臂脩且肘長手指直細柔,皮膚細而軟毫毛向右旋,
踝骨膝蓋不显陰如馬藏,筋柔骨隐腨小腸细似鹿,
表裏相映淨徹無垢似玉,淨水体充盈塵邪不入染。
如此身形三十二相具備,八十美好之処若似可見,
其實原無相色本不可見,一切有相眼見閃現即滅,
無相之相乃有相之真身,眾生真身同佛相無差別。
相好能使眾生歡喜禮拜,投心表敬誠肯慇懃嚮往,
因此自高我慢心障盡除,成就如是空妙身美色相。
我等八萬菩薩及餘大眾,全部稽首禮敬完全歸命,
善於滅盡妄想意念見識,善能調御象馬無著聖尊。
稽首歸依如來法相妙身,修戒定慧解脫真知見聚。
稽首歸依美好種種妙相。稽首歸依難喻如來本性。
佛出梵音八種如雷震嚮,微妙清淨深遠感悅人心,
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法門,隨順眾生心業轉輪演說,
衆生有聞莫不心意開解,無量生死輪回結盡斷脫。
聞佛法者有得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
証得無漏無為處名緣覺,証得無生無滅地是菩薩。
或有悟得無量義總持門,具備無礙樂說大辯之才,
善能演說甚深微妙偈頌,常可遊戲澡浴於法清渠。
或有躍飛騰雲現出神足,自由出沒水火身不濡焦,
如此神通法輪相本具有,轉法清淨無邊不可思議。
我等佛子皆共再次稽首,歸依法輪隨機轉演宣傳。
歸依八種微妙梵音法聲。歸依四諦六度十二因緣。
世尊曾於往昔無量劫前,勤苦修習種種道法德行,
皆是為我等人天龍神王,以及六道一切所有眾生。
能捨一切所有種種難捨,財寶妻兒甚至王位國城,
為求於法內外無所吝惜,頭目腦髓身軀悉可施人。
奉持諸佛所傳清淨戒律,甚至失去生命都不破戒,
若有惡人刀杖來施加害,以及惡口罵辱終不瞋恨。
歷劫遭遇挫折身不倦惰,晝夜常以禪定調攝其心,
遍學一切所有種種道法,智慧達到深入眾生根性。
因此今日獲得自在大力,說法隨機自在故為法王。
我等佛子皆共再次稽首,歸依世尊勤行所難諸行。



說法品第二

這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完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偈頌後,一同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們八萬菩薩之衆,今天想在如來佛法中有所提問,不知道世尊是否能夠垂愍聽我們的請教?”釋迦牟尼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問的正是時候,非常願意回答你們的問題。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我涅槃之後,普欲一切不再有任何疑問,想問什麽現在就可以問。”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就一同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菩薩摩訶薩想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什麽法門?什麽法門能使菩薩摩訶薩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說:“善男子,有一個法門能令菩薩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習這個法門就能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這個法門,叫做什麽名字?其中的內容是什麽?菩薩如何修行?”

釋迦牟尼佛說:“善男子,這一法門叫做‘無量義’。菩薩想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始以來,性相空無寂靜,無形象大小,無體質生滅,無動靜狀態,無進退得失,猶如虛空。萬法一同,無有第二之法,而所有衆生虛妄固執地以爲,是這樣或是那樣,是得到或者失去;起不善念,造衆惡業;輪回六趣,受各種苦難迫害,無量億劫不能解脫。菩薩摩訶薩因此看到真諦,生憐湣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衆生。再者深入一切諸法,如此法相而生此法,如此法相而住此法,如此法相而異此法,如此法相而滅此法。如此法相而能生惡法,如此法相而能生善法。住、異、滅者其善惡所生也是如此。菩薩這樣觀察四相始末,完全明了。次後仔細觀察一切諸法,皆使念念不住留,不斷生出的新念頭使之息滅,接著觀察諸法最終使念頭即時生住異滅而達到空寂無念。這樣觀察明白諸法真義後,所說之法便可深入衆生諸根性欲。因爲衆生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也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使達到空寂無相也。如此無相,無相即什麽都不相,不相就是無相,這叫做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這樣的真實之相後,所發慈悲明白本諦而施法無有虛妄,於衆生處真正能夠拔除苦難。衆生的苦被拔除後,菩薩再爲衆生說大乘佛法,令諸位衆生享受快樂。善男子,菩薩若能這樣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可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像這樣的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邪道能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想快速成就無上菩提,應當修學這部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這時,大莊嚴菩薩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衆生根性也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也不可思議。我們這些人對佛所說的諸法,不再有疑難。而不在場的諸位衆生可能心生迷惑,所以重新再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爲衆生演說諸法的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燸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果地。往日您所說諸法的法義,與今天所說的有什麽差異,而卻說此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定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怎麽回事呢?唯願世尊,慈哀一切,廣爲衆生分明解說,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不留疑惑。”

於是,釋迦牟尼佛告大莊嚴菩薩:“很好!很好!大善男子,能問如來這樣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你能大大利益安樂人間天上,拔除衆生苦難,真正大慈大悲,信實不虛。因此因緣必定快速成就無上菩提,也令一切今世、來世所有衆生成就無上菩提。善男子,自我在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爲什麽呢?因爲各類衆生的性欲不同。性欲不同而種種說法,以方便得力之故,四十餘年未明顯實説。所以衆生得道因人而異,不能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善男子,佛法就如同水一樣,水能洗除垢穢,若井水、池水、江水、河水、溪水、渠水、大海水,都能洗除各種垢穢。這法水也是如此,能洗除衆生的各種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而江水、河水、井水、池水、溪水、渠水、大海水,各有差別。其法性也是如此,洗除塵勞而沒有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雖然各水都能洗垢,但是井水不同池水,池水不同江河水,溪渠水不同海水。而如來世雄於佛法隨心自在,所說諸法也是如此。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同,而法義各有差別。

善男子,我在菩提樹王下得道,起身而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爲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的時侯,也說諸法本來求得空寂,使念頭代謝而不住留,所生各念使之滅除。中間於此及以各處,爲諸位比丘與衆位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也說諸法本來求得空寂,使念頭代謝而不住留,所生各念使之滅除。今天又在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也說諸法本來求得空寂,使念頭代謝而不住留,所生各念使之滅除。善男子,所以初說、中說、今說,文辭雖一樣而法義卻不同。法義不同的緣故,衆生理解就不同。因爲理解不同,故得法、得果、得道也是就不同了。善男子,初說四諦,爲求聲聞乘人而說,而八億諸天衆下來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法,爲求辟支佛乘人而說,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或者住聲聞地。後來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及萬億人間天上衆生聼法,無量衆生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位、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因爲此‘義’無限的緣故,所以知道說法一同而法義不同。由於法義不同,故衆生理解不同。因爲衆生理解不同,故得法、得果、得道也就不同。所以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直到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也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衆生執著於法,被法之四相所遷移。善男子,因爲此‘義’無限的緣故,諸佛沒有第二种説法,而能以一音言辭遍説衆聲萬法;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善男子,這就是諸佛不可思議的甚深境界。不是二乘衆所能理解的,也不是十住菩薩所能到達的,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明了。善男子。所以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外道得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想疾速成就無上菩提,應當修學這樣的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釋迦牟尼佛說到這裡後,三千大千世界因此産生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散種種華,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位菩薩聲聞大衆;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妓樂歌頌讚歎釋迦牟尼佛。世界又再次産生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也從空中雨下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作天妓樂,歌頌讚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是如此。於是大衆中三萬二千位菩薩摩訶薩獲得無量義三昧,二萬四千菩薩摩訶薩獲得無量無數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法輪。其諸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其眷屬百千衆一起,聽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的時侯,或獲得燸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獲得菩薩無生法忍,又獲得一陀羅尼,又獲得二陀羅尼,又獲得三陀羅尼,又獲得四陀羅尼,以及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獲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獲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法輪。無量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功德品第三

這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世尊說此微妙極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極深,非常深,非常深!爲什麽這樣說呢?在此大衆中的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衆,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衆生,聽到這部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沒有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部經法,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衆魔群道得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爲什麽呢?因爲一聽到此法則便掌握了一切諸法。若有衆生能夠聽到此經,則為獲得大利。爲什麽呢?因爲若能修行此法,必定疾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那些不能聽到此經的衆生來説,當知此等就是大失利益,他們再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也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爲什麽呢?因爲他們不知道平坦正直的菩提大道,而行於險徑,處處都有困難險阻。世尊,這部經典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爲大衆慈悲,敷演此經甚深不思議之事。世尊,這部經典,從何處而來?去向何處?住留在何地?而有這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之力,能令衆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就是像你所說的那樣。善男子,我所說的這部經,很深、很深,真實的極深。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他能令衆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但聼到便能掌握一切佛法,大大利益諸有衆生;令獲持者行駛在平坦正直的大道上,通暢無阻。善男子,你問此經,從何處來、去向何所、住留何地?當仔細認真聼著。善男子,此經本從諸佛室宅中來,去至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住之處。善男子,這部經就是這樣來的、這樣去的、這樣住的。所以此經,能有這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力,令衆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你還想聽嗎,這部經還有十種不可思議功德能力?”大莊嚴菩薩說:“非常想聽。”

釋迦牟尼佛說:“善男子,第一,此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慈仁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妬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佈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他者,起度人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爲者,志無爲心;有退轉心者,作不退心;爲而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第一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如果有衆生獲得這部經的,若轉一遍、或者一偈、甚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都說不完的所有能得到的佛法。這是爲什麽呢?因爲此法具有無量含義的緣故。善男子,此經譬如從一粒種子生出百千萬種子,從百千萬種子中又一一再生出百千萬數的種子。如此展轉乃至産生無量的種子。這部經典也是如此,從一法生出百千種法義。從百千種法義中又一一復生出百千萬數的法義。如此展轉乃至産生無量無邊的法義。所以此經,叫做‘無量義’。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二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三,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如果有衆生聞持這部經的,若轉一遍、或者一偈、甚至一句,則已通達百千萬億之義。雖煩惱未盡,心無掛礙如無煩惱;出生入死心無怖畏;于諸衆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自信有力,如壯力士,能擔當主持各種重任;聞持此經之人也是如此,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重任,擔負引導衆生出離生死惡道大任;未能自度已能度他人。猶如船師,身纏重病四體不禦,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舟船,常常製辦諸度人之船具,給與他人運渡而去彼岸。聞持此經者也是如此,雖嬰五行諸有色身,百八重病常常相纏,滯留在無明老死此岸不能自度;然而持有此堅牢大乘經無量義説辯;能度衆生,衆生如說行者可度生死。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三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如果有衆生獲聞這部經的,若轉一遍、或者一偈、甚至一句,便自信勇健,雖還未得自度而卻能夠度脫他人。與諸菩薩同為眷屬,諸佛如來常為之演說佛法,其得聞後,都能受持,轉而隨順不逆地爲他人隨宜度說。善男子,此人好比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還不能領理國事,己爲臣民心所宗歸敬仰;諸大王子以其常伴遊戲,國王及王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爲什麽呢?因爲他稚小的緣故。善男子,聞持此經者也是如此,諸佛國之法王與此部經夫人,和合共同生出這位菩薩子。若此菩薩得聞本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恒河沙無量無數轉,雖未修成真身妙相,雖還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法輪,而己得到一切四衆及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是其親屬;深得諸佛秘密之法,能夠演說佛法而無違無失;常爲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因爲其是新修學者。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四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五,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這部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者,此人雖仍為煩惱困擾,未能遠離諸凡夫之事,而卻能示現大菩提道。能夠延長一日作爲百劫,也能縮短百劫以爲一日,令彼衆生歡喜信伏。善男子,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也能降雨。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五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受持讀誦此經典者,雖己還有煩惱而爲衆生說法,令人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難。衆生聽聞後依教修行,而能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説法效果沒有差別。譬如王子,雖然稚小,若王巡遊或者因疾病,委託王子領理國事。王子這時依大王的命令,如法教令群寮百官,而法令宣暢,人民正化,國土人民各得其安,如同大王治理而沒有差異。得持本經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是如此,若佛在世或滅度後,此善男子,雖還未證得初不動地果位,依經中佛言方法說教而敷演之,衆生聽後一心修行,就能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六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聽聞此經,歡喜信樂如獲稀寳,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雖未曾修行六波羅蜜法,而六波羅蜜自然成就,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生死煩惱一時斷滅,超昇獲得菩薩第七果地。譬如勇健之人爲國王消除怨患,怨患既已滅除,王大歡喜,封賞半壁國土而盡與之。受持此經之男子女人也是如此,於諸修行人中最爲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得無生法忍半佛國之寶域,受賞安樂。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七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有人能夠獲得此經典者,敬信本經如同佛身一樣無異,愛樂其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定守戒忍耐,兼行佈施,深發慈悲,將這部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泛爲人演說。若人原來完全不信有禍福因果者,以此經示之,設種種善巧方便,強化令他相信而不拒絕,因本經内在的強大説服力之故,將使其心欻然回轉。信心既得發現,必然勇猛精進,故能得本經威德勢力而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受蒙化功故,男子、女人即於此身證得無生法忍,達到上品果地,與諸位菩薩而成爲眷屬,速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不久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八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有獲得此經歡喜踴躍,從來未有過這樣的喜悅,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爲人分別、解說本經的義理者,宿業餘罪重障,一時得以盡滅,便得清淨,獲得大辯才能,逐漸自然成就六波羅蜜功夫,獲諸三昧及首楞嚴三昧,掌握大總持法門,得到勤奮精進的力量,迅速超越得上品果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土,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衆生,皆使解脫。所以此經這樣有力。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九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此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力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或滅度後,若獲得此經發大歡喜,心裏異常珍愛,既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又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其他人修行,因本經威力之緣故,而得道、得果。這全是因爲此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勸化之力故。這位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此身中獲得無量諸陀羅尼法門,還是凡夫時,自然一開始就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發自深心想救一切衆生,成就大慈悲心,廣能拔除苦難,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説甘露法澤,洪潤枯涸,以此法藥施諸衆生,安樂一切,漸見超升,位登法雲上品之地,恩澤普潤,慈悲無捨,攝救苦難衆生使入平坦大道。所以此人不久將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這就是此經的第十功德不可思議力。

善男子,如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具有極大的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使諸位凡夫皆可成就聖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所以此經名之‘無量義’。其能令一切衆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能令功德樹鬱盛,扶踈增長,所以此經稱其爲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這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正如佛所說那樣,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實不偏,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群道能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所以此經具有這樣的十種功德不思議威力,大大饒益無量一切衆生,使得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各獲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法門,或得菩薩諸果地、諸忍力,或得緣覺、阿羅漢四道果證。世尊真是慈悲,趕早爲我們講說了這部佛法,令我等大獲法利,異常奇妙,從未有過的情景。世尊,您的慈恩實在難以報答。”

說完之後,這時,三千大千世界産生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又雨種種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上無價珍寶從上空中旋轉而下,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天廚、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妓樂歌頌讚歎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再次産生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也雨下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鉢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滿足。天幢、天幡、天軒蓋、天妙樂具,作天妓樂,歌頌讚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是如此。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你們應當對此經起深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勤心流布,常當殷慇懃晝夜守護,普令衆生各獲法利。你們真是大慈大悲,當以立神通願力,愛護這部經典,勿使流傳凝滯,於後世必使廣泛流傳于閻浮提,令一切衆生使得以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此緣故,也將疾速使你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座上起身,來到釋迦牟尼佛処,頭面頂禮佛足,繞佛百千周帀,即上前胡跪,一起同聲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們這麽快就蒙受到世尊的慈愍,爲我們說這部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我們恭敬地接受佛的教敕,於如來去世後,當廣令流布此經,普令一切衆生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世尊,不再憂慮。我們當以願力,普令一切得此經典威神之福。”這時,釋迦牟尼佛讚歎道:“太好了,太好了!諸善男子,你們現在真是佛子,大慈大悲,能夠救拔深重苦厄了,是一切衆生的救命良福田,廣爲一切衆生作大善導師,是一切衆生的大依歸處,是一切衆生的大施主,常以佛法之利廣施一切衆生。”這時,大會皆大歡喜,向佛行禮,受持佛法而各自散去。



《無量義經》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414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