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 4/11
2023/02/25 22:20:56瀏覽73|回應0|推薦0

授記品第六

第六品是〈授記品〉。授記,又叫授別,又叫授決。這個「授」也可以用「接受」的「受」。佛預先告訴你將來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土成佛,叫什麼名號;你的國土是什麼樣子,佛的壽命有多少;像法住世時間多久,正法住世時間多久。你一旦接受這記?,叫做受記,這就是你受佛的記?號。用「授」,是佛給你授的記?號,就叫做授記。所以用「授、受」兩個字都可以講得通。

怎麼叫授別?別,是有所分別,別於其他的佛;也就是特別,單單你這個佛的名號,是你自己所有的,和其他佛的名稱不同。這也就好像有通名,有別名;這「佛」是一個通名,跟你授一個別名。也就好像我們人,都叫「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這「人」是一個通名。但是你叫什麼名字呢?你叫張三;我叫什麼名字呢?我叫李四,這就不同了!這叫別名。

怎麼叫授決?決,是決定;決定你成佛,沒有可懷疑的。授給你這一個記?號,說你將來決定可以成佛的;這個記?號是誰給的呢?是佛才能給,旁人沒有這個資格。

F4. 與授記 分二
G1. 正與中根授劫國莊嚴記 G2. 許為下根作宿世因緣說 G1. 分二
H1. 授大迦葉記  H2. 授三人記 H1. 分二
I1. 長行 I2. 重頌 I1. 分四
J1. 行因 J2. 得果 J3. 劫國並佛壽兼正像久近 J4. 國淨眷屬
今J1.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這個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面〈藥草喻品〉的偈頌之後,【告諸大眾,唱如是言】:他就告訴所有的大眾,用很大的聲,好像那麼唱得很高的聲音,就說了,【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我這一個弟子大迦葉!

摩訶迦葉尊者,你們大家應該都認識他。佛住世的時候,他一百六十歲;到現在有幾千歲了,他還沒有死,還在中國雲南雞足山那裏打坐入定。可以看得見他嗎?可以的。如果你有誠心,就可以看得見他;沒有誠心,就看不見。佛教就是講一個「誠心」。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有誠心,就有辦法;沒有誠心,就沒有辦法。怎麼辦呢?你有誠心,就這樣辦!明白了嗎?就要這麼樣辦!怎麼樣辦呢?就要有真正的誠心。真正的誠心,什麼也不怕,不怕沒有人供養。越沒有人供養,這你才越能了苦。

為什麼沒有人供養你?就因為你前生是修慧不修福來著,那還用問嗎?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就沒有人供養了。你知道是這樣,就應該趕快修福;怎麼修福?就是做功德,做好事,做善事。

【於未來世】:摩訶迦葉在未來世的時候,【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奉,是奉養、供養。覲,就是恭敬禮拜去見。好像一切的大臣去朝拜天子,這是「覲見」;就是恭恭敬敬地去見皇帝,要說一說自己所做的職務怎麼樣。這位摩訶迦葉,他要恭敬供養三百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他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切諸佛;【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他廣為諸佛宣說無量的大法。

J2. 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在他最後這個身,也成佛了。佛的名字叫什麼呢?【名曰光明如來】:這位佛的名號叫光明如來;因為他身上有金光,所以他成佛的名字就叫「光明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每位佛共有的十號。

(一)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應該接受人天供養。

(三)正遍知:知道心生萬法,這叫正知;明白萬法唯心,這叫遍知。

(四)明行足:有智慧的光明,修行得到圓滿之果位。

(五)善逝世間解: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地方去,這是善逝;因為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情,所以世間沒有再比佛更明白的人,這是世間解。

(六)無上士:是沒有比佛再高上、再有智慧的人了。

(七)調御丈夫:佛是調御三界一切眾生的大丈夫。

(八)天人師:是天上人及人間人的導師。

(九)佛:佛是「三覺圓,萬德備」。自覺圓,覺他圓,覺行圓滿,這是三覺圓;萬德也都充足了,所以叫做「佛」。

(十)世尊:佛為世出世之尊。

J3. 劫國並佛壽兼正像久近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國名光德】:摩訶迦葉成佛的國土,名叫光德;因為這個國土的人民,身上都有光,也都有德行,所以叫做光德。【劫名大莊嚴】:這個劫的名字,叫大莊嚴。什麼大莊嚴呢?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這個劫就大菩薩很多,無量無邊的。

【佛壽十二劫】:光明如來這位佛的壽命有十二個小劫。每一增一減,這是一個小劫;十二個小劫,就是十二個增減。【正法住世二十小劫】:這位佛的正法在世界上,有二十個小劫這麼長;【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是像於正法,和正法差不多,不過是像;正法的時候是「正」,現在是像法了。相像於佛的正法,也二十小劫。

J4. 國淨眷屬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國界嚴飾】:這光德國土非常的莊嚴,非常的美麗。【無諸穢惡】:沒有一切不乾淨的地方,都是乾淨的。為什麼?因為是琉璃造的地,所以非常的清淨。惡,是惡業;也沒有惡業,也沒有惡穢,更沒有【瓦礫荊棘】:礫,就是破瓦磚頭之類的。荊木、棘木,這兩種樹,上面都是有很多的刺;你一近它,就會把身上的衣服也刺破了,皮肉也刺破了。好像你走到山上,有這種的樹木,生了很多刺;甚至於玫瑰花也是很多刺,你不小心,就把人刺得出血了。【便利不淨】:這個國土的人民,也沒有大、小便利,因為他們都是禪定相,所以沒有便利不淨的情形。

【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這國土,沒有高山,只有平地,所以平正,沒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坑,也沒有坑;坎,就是低下的地方;堆,是土堆;阜,是小山之類的。土地沒有坑坎、土堆、山谷,【琉璃為地】:他這國家,不是黃金為地,而是以琉璃為地;【寶樹行列】:有七寶行列整齊的寶樹。【黃金為繩以界道側】:用黃金作的繩子,好像欄杆似的這麼圍繞在界道旁邊。【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在這國土裏,常常散出種種的寶華,在任何的地方都是清淨的。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這光德國土裏,有無量千億那麼多的大菩薩來莊嚴這國土,還有【諸聲聞眾,亦復無數】:這一切的聲聞等,他們也是無數量那麼多。【無有魔事】:沒有一切的魔障;沒有魔障,就是沒有煩惱。

為什麼沒有煩惱?因為這國土裏的人民,常常都修禪定,都有定力;所以就有魔事,也變成沒有魔事了。【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雖有魔王波旬和魔民;一般的魔子魔孫,這都是魔民。他們雖然是魔王和魔民,但是他們都是來護持佛法,都不破壞佛法。為什麼?因為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戰勝一切的魔軍,魔王歸服了、降伏了,所以魔王也變成了佛教的護法。你看!行頭陀行,就可以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變成護法。所以你修道,你若真正有修行,最初對你來磨你的人,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會變成護法。

I2. 重頌 分四
J1. 頌行因得果 J2. 頌國淨眷屬 J3. 頌壽命正像 J4. 總結
今J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想再把前面所說的義理,重複的告訴大眾,所以就說出一些個偈頌來。

【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在法華會上一切的比丘、比丘尼。那麼其中也有優婆塞、優婆夷,不是只告訴比丘;都有的,有菩薩、有聲聞、羅漢,很多的人,還有天龍八部,以及在會的大眾。【我以佛眼,見是迦葉】:佛說我運用佛眼來觀察,於是就看見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於將來世中,經過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大劫之後,那時候他應該成佛了。這無數劫,就不止八萬大劫了,就不知道多少那麼多的大劫了!

【而於來世】:而他在沒成佛之前,於將來的世界中,他將【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三百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他都是用最至誠懇切的心,恭敬供養、禮拜、讚歎、尊重,對於一切的諸佛世尊都是這樣子。【為佛智慧,淨修梵行】:因為他想要求得佛的智慧、修佛的智慧,所以他才修種種的苦行,無非想要求佛的智慧。因此【供養最上二足尊已】:供養最上福慧兩足尊;兩足尊,是福足慧足,就是佛。【修習一切無上之慧】:修習所有一切最高上的智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就在他最後那一身裏,他成佛了。

J2. 頌國淨眷屬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他的國土非常清淨,是以琉璃為地;因為他在因地時修清淨的頭陀行,所以得到這個果報。【多諸寶樹行列道側】:又有種種的寶樹,不是一種;這些寶樹一溜一溜的排列在道路的兩旁。【金繩界道】:還有用金子造的繩來圍成界道。【見者歡喜】:誰看見這種境界,誰就歡喜。【常出好香】:這個國土,以及所有人民身上也常常放香,國土也常常放香;依報也是香的,正報也是香的。【散眾名華】:在虛空中,常常有天女散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以種種的華、種種的香、種種奇妙的香華,來莊嚴這國土。

【其地平正】:這個國的土地也非常平整。這是因為摩訶迦葉在因地時,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心地平,他的國土地也就平整了。【無有丘坑】:沒有山丘和土坑。丘,是山丘;坑,是土坑。這也就是因為摩訶迦葉心平,修平等的慈悲,所以到果報的時候,他的國土也平整,沒有小山、大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這一切菩薩是很多很多的,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這一些菩薩對菩薩,都互相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因為太多了!以菩薩的智慧,都記不清楚哪一個菩薩叫什麼名字。【其心調柔,逮大神通】:這些菩薩的心,也都調柔;也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這一切的聲聞弟子,都得到最後無漏身,【法王之子】:作為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他們也是沒有數目那麼多,【乃以天眼,不能數知】:你就是用天眼來計算,也數不過來他們是有多少!

J3. 頌壽命正像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這位佛的壽命,是有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這正法在世界上,有二十小劫那麼長;【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也在世界上有二十小劫。像法,是像於正法;有個「像」,那麼就比較正法稍微差一點;正法,就不需要「像」,就是正法。

J4. 總結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光明世尊】:這位光明如來、世尊,【光明世尊】:他這種履歷、這種經過,都是這樣子。

方才講「國名光德」,這個「光」,不要以為是光明的光;這「光」就是智慧之光;這個「德」是般若之德,也就是眾善奉行的德行。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聰明,沒有一個人是一天到晚常常都是迷,或者一天到晚都是什麼苦惱,沒有的;所有的人心裏,都常常清清淨淨,智慧現前,沒有愚癡的時候。所以這位光明世尊的光德國土,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德行。

H2. 授三人記 分二

I1. 請記 I2. 與記 I1. 分四
J1. 正請 J2. 立喻 J3. 法合 J4. 結請
今J1.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爾時】:就是前邊偈頌說完,釋迦牟尼佛給摩訶迦葉授記完了之後,在這個時候。這時,目犍連著急了,須菩提也著急了,摩訶迦旃延也著急了。著什麼急?喔!現在釋迦牟尼佛給摩訶迦葉授了記,我們還怎麼辦?我們現在是不是也能得到授記呢?是不是要請求佛給我們授記呢?等也不能等了,於是就趕快地說了。【大目犍連】:就是「神通第一」那位弟子;【須菩提】:就是解空第一的弟子;還有【摩訶迦旃延等】。以前本來和摩訶迦葉是四大弟子,現在只剩下他們三個了。

【皆悉悚慄】:悚慄,就是毛骨悚然的;也不知道是怎麼了,也不是害怕,就毛骨都悚起來了。這時候就是著急了!一看!摩訶迦葉那地方授記了,我們這些倒是怎麼辦呢?能不能畢業呢?我們的考試不知道合不合格?這就像讀書的學生一樣,心裏戰戰兢兢的,這樣子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是他們平心靜氣的恭敬合起掌來,睜著眼睛看著世尊;他們眼睛連閉也不閉,好像眼睛入定不動了,目不轉睛地看著佛。我看見很多美國人,都是這樣,一看人,就這麼看得眼睛不動彈了;不論男人女人都是這樣。若在中國,不可以這樣看人的,看人只可以這麼一看;甚至這一看,一般人都認為這個人有神經病。【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即時大家就異口同音,說出偈頌了。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佛是世間、出世間最具威德的大英雄;猛,是威猛、威德。佛是諸釋之法王,是一切釋種所生出來的一位大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哀,是哀憐;愍,是愍念;也就是一種慈悲的意思。這就是請求佛慈悲哀憐愍念我等一切的眾生,而賜給我們佛的音聲。【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假如世尊現在知道我們心底下的意念,也就是我們所想像的;我們現在看見摩訶迦葉得到佛的授記,【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就好像用甘露法水灑到我們的身上,把一切的熱惱都除去了,而得到清涼了。

J2. 立喻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我們現在就好像什麼呢?好像從一個沒有飯吃的窮國家,來到這個地方;忽然間在這地方,遇著了大王所賜給我們那大王所吃的飯。【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在這時候,雖然看見大王那個菜飯的飲食,心裏還生一種恐懼心,不敢即刻就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若是能得到大王的命令,說你可以吃了!才敢吃這個飯。

J3. 法合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我們這一切眾生,也都是這個樣子。每自思惟,我們是小乘的根性,【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才能得到佛這無上的智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雖然聽見佛的音聲,說我等將來皆可以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我們心裏還有一點不相信和懷疑,我們這小根小器、小枝小葉的二乘人,怎麼可以成佛呢?心裏還沒有真相信。這也就好像遇著國王的飲食,沒有得到王的命令,我們不敢立刻去吃。【若蒙佛授記,而乃快安樂】:所以我怎麼說目犍連、須菩提、迦旃延都著急了呢?他現在要求了,說假如我們能得蒙佛授一個成佛的記?號,那時候就非常地歡喜和快樂。

J4. 結請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這位大英雄、這位威猛的世尊哪!常常願意安樂世間一切眾生。【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現在我們也不能等了,請佛也快告訴我們,我們有沒有機會可以成佛?是不是我們都有份呀?因為我們和摩訶迦葉都是師兄弟,現在他得到授記了,我們大概都可以吧?我們希望佛快一點給我們授記,我們也就快樂了;我們就好像沒有吃飯的人,遇著王的飲食,快點叫他吃,若晚了,恐怕餓壞了,肚子裏邊會打仗。

I2. 與記 分三
J1. 授須菩提記 J2. 授迦旃延記 J3. 授目犍連記 J1. 分二
K1. 長行 K2. 重頌 K1. 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劫國嚴淨 L4. 壽命正像
今L1.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爾時】:前邊這三位弟子以偈頌來請問佛之後,在這時候。【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這三位大弟子來請法,以偈頌來請佛給授記,佛就知道所有的大弟子心裏想念的事情。在《金剛經》上說:「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所有一切的眾生,有種種的心念,佛都知道;所以一切大弟子心之所念,佛已經知道了。於是就【告諸比丘】:告訴在法會上的各位大比丘。

【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須菩提會在未來世的時候,他遇見三百萬億那由他數的佛;那由他,是印度的大數目之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他恭敬供養、尊重讚歎這一切的諸佛;供養,有十種的供養。【常修梵行,具菩薩道】:常常地、時時刻刻地,都修清淨的梵行,具足菩薩所行的六度萬行之道。

L2. 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就在須菩提行菩薩道的最後那個身,他就成佛了。他這位佛,叫什麼名字呢?叫「名相」。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知一切諸法空相;一切諸法空,也是個名相,所以他成佛後的名號就叫名相如來。名相,是名有一個相,只有一個名相,也就是虛空。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種的尊號:

(一)如來:就是所謂「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是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知道心生萬法,這叫正知;明白萬法唯心,這叫遍知。

(四)明行足:智慧光明和修行,都充足了。

(五)善逝世間解:「善逝」是到一個好的地方去,「世間解」就是世間最解脫的人。

(六)無上士:又是世間沒有再加乎其上、沒有再比他高上的。

(七)調御丈夫:是調御三界眾生的一個大導師、大丈夫。

(八)天人師: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天、人的師父。

(九)佛:怎麼叫「佛」呢?聽過經的,明白什麼叫「佛」;沒有聽過經的,不知道什麼叫「佛」。佛就是人,人也就是佛;可是佛是佛、人是人,你不能說佛也是人、人也是佛。佛就是人修行成的;那麼人呢?你要修行才能成佛;你若不修行,就不能成佛。所以說,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佛是眾生修行成的佛,眾生也要修行才能成佛。你若不修行,說「我就是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雖然說就是眾生,但是要修行,才可以成佛。眾生不修,就不能成佛;佛若原來不修行,也不能成佛。

佛是人修行成的,可是要怎麼樣修行呢?你要先覺悟;不是要人家覺悟,要你自己先覺悟、先明白了。所謂「覺者,佛也;迷者是眾生」,你覺悟了,就是眾生中的佛;你若是在迷的時候,就變成是不覺悟佛性中的一個眾生了。所以相差就是一個「迷」、一個「覺」。這個「覺」,也就是真明白了,覺悟了。覺悟,就是真正明白了。

自覺,和凡夫就不同了。凡夫是不覺,不覺什麼呢?他不覺悟自己有毛病,不覺悟自己有罪過,不覺悟自己造了很多業。我們所造的業,因為沒有形象;如果有形象,虛空雖大,也一定會裝滿了,把虛空都會漲破了。就因為它沒有形象,所以不用把它找一個地方放下;但是它可不離你,隨時隨地都跟著你。不覺,就是凡夫;覺悟了,這是自覺;自覺就是和凡夫不同。

單單自覺,沒有功德,還要去立功;怎麼立功呢?要自覺覺他。我自己覺悟了,我用自己這個覺悟的方法、覺悟的道理,再去覺悟一切的眾生,令一切眾生也都和我一起得到覺悟。覺他,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和二乘人不同了!雖然能自覺、覺他,可是沒能覺行圓滿;你自覺也圓了,覺他也圓了,這叫覺行圓滿。自覺圓,覺他圓,覺行圓滿,這是三覺圓;三覺圓,萬德也都充足了,所以這就稱為「佛」。

(十)世尊:世間最尊貴的,是世出世之尊;世間和出世間的,一起都要尊重佛。

L3. 劫國嚴淨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名相如來出世的這個劫,叫「有寶」。有寶,就是有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法僧三寶生在他的國家,所以他這個國土的名字,就稱為「寶生國」。

【其土平正】:這個國土的所有土地,非常平整。因為須菩提所修的心地平整了,所以土地也就平整。【玻?為地】:土地都是用玻?造成的;因為是由須菩提智慧光明所修的,所以玻?為地。【寶樹莊嚴】:樹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寶樹,莊嚴這國家。【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沒有山丘、土坑、砂子、碎瓦片,也沒有生刺的荊棘樹,也沒有大小便這種不乾淨的東西。【寶華覆地,周遍清淨】:有一種寶華來蓋覆著地,任何的地方都是清淨的,沒有污濁。

【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這個國土的人民,都居住在用七寶造成的寶臺上,所有的樓閣也都是用七寶造成的。

【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在這個國土,二乘的聲聞弟子有無量無邊;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你就用算術算、用譬喻來譬喻,也都不知道他們的數量。聲聞弟子這麼多,菩薩有多少呢?【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菩薩也是這樣子,有無數千萬億那麼多的那由他。

L4. 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佛壽十二小劫】:名相如來的壽命,是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他的正法住世,有二十個小劫那麼長;【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個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名相如來常在虛空中,為大眾來說法。在虛空說法,這是「第一義空」的一個表現。【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度脫了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和二乘的眾生。

K2. 重頌 分四
L1. 誡聽 L2. 頌行因得果
L3. 頌劫國嚴淨 L4. 頌壽命正像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想把前面所說的長行,要再詳細說一說,所以說出下面一些個偈頌來。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佛叫一聲,你們各位諸大比丘!我現在告訴你們各位,【皆當一心,聽我所說】:你們大家都應該齊心,要聽我給你們說法,不要打妄想!不要睡覺!

L2. 頌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我大弟子】:我有一個大弟子,是最好的一個徒弟。這大弟子就代表好弟子;是一個最好的一個的弟子,是誰呢?【須菩提者】:就是須菩提。你們各位都知道他有三個名字,一個叫「空生」;他父親有很多的財寶,用一百零八個倉庫來都裝滿了;可是須菩提一生出的時候,所有的裝寶貝的寶庫都空了。他這一空了不要緊,他的爸爸就慌起來,就著急了!喔!我這麼多的寶貝都沒有了!都哪兒去了呢?是不是被人搶去,被人打劫了?於是就去占一卦,問問這寶貝都到什麼地方去了?去一算卦,說「既善且吉」,你這個小孩生出來,又善又吉,非常之好,非常吉祥,所以又給他起名字叫「善吉」。等過了七天之後,這一百零八個倉庫裏的寶貝,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名叫「善現」。有這麼三個名字。那麼跟著佛修道,佛也很歡喜,非常地愛惜這個大弟子,對於這個弟子是特別的注意;所以佛就說須菩提【當得作佛,號曰名相】:你們不要小看他呀!須菩提將來也是會作佛的,他成佛的佛號就叫「名相如來」。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他在還沒有成佛的世界中,會供養無數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三百萬億諸佛,這就很多數目了!所以說無數。【隨佛所行】:最要緊的,你們要看這一句經文,為什麼須菩提成佛了?因為他就跟隨著佛修行。佛修行什麼法,他就修什麼法;佛行什麼道,他就行什麼道;所以佛所修行的道,他都跟著修行。不是說佛修行我不修行,佛不修行我修行,自己要做一個特別的,比佛都超過去,那就是錯了!這要跟著佛所行。

【漸具大道】:這個「漸」,所以你就修行,不要著急!不要說是我這毛病去不了,也著急;我這欲心生出來了,也著急。你不要著急,這「漸具大道」嘛!慢慢地來,不要著急!但是修行可是要修行,你不要盡迷;一迷,就跟著迷跑,就不找覺悟了。越迷的時候,就越不想覺悟了,那就是錯了!你想覺悟,那就跟著佛行;你不想覺悟,跟著迷跑,那就不是跟著佛所行了。你看看,須菩提都是慢慢修行成佛的,經過三百萬億個諸佛,你看那多少了?不一定幾個劫,才出現一位佛。他就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一天一天的用功辦道,日久自然就修成大道了。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須菩提就在他最後行菩薩道那個身,得到三十二相。你們為什麼要修行呢?就想要修相好莊嚴。佛有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又端正,又妙好,就好像一座寶山似的。一座寶山,人人見著都會歡喜的;你的身體就好像一座寶山似的,所以人人見著你,也就恭敬。

L3. 頌劫國嚴淨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這名相如來的佛國土,莊嚴清淨為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所有眾生見到這個國土,都歡喜、好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名相如來在這個國土裏,度脫了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

【其佛法中,多諸菩薩】:在這一位佛的法當中,菩薩是很多很多的,他們【皆悉利根,轉不退輪】:都是非常聰明,轉不退轉的法輪;都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彼國常以,菩薩莊嚴】:這個佛國裏,常以這些大菩薩來莊嚴佛土;【諸聲聞眾,不可稱數】:所有一切的聲聞眾,也是無量無邊,說不能盡那麼多。【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他們都得「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通,還住於「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住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解脫」這八解脫。【有大威德】:這位佛的國土裏,所有的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都具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當這位佛說法的時候,【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佛就現無量種種的神通變化,在虛空裏說法,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恆沙】:這一切天上的人及人間的人民,數量有恆河沙那麼多,【皆共合掌,聽受佛語】:都一齊合起掌來,聽受佛所說的法。

L4. 頌壽命正像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這位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正法住世,有二十個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有二十個小劫。

J2. 授迦旃延記 分二
K1. 長行 K2. 重頌 K1. 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國淨眷屬 L4. 壽命正像
今L1.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當爾之時,就是佛為須菩提授記完之後,世尊又告訴在法會中的一切大比丘,【我今語汝】:我現在對你們說法,你們要注意聽,要平心靜氣地一心來聽我講話。

【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迦旃延是梵語,翻譯為文飾,就是他很有文章可觀,而修飾也非常的妙好。他是論議第一,善說諸法,講論議、和人辯論,他是最第一。我這個弟子,大迦旃延在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以供佛的種種供具;供具,就是供佛的器皿──譬如佛前點燈,或者花盆、花瓶,這種種的供器。來供養、恭敬、奉事有八千億這麼多的諸佛,恭敬尊重;這是以正報來恭敬尊重,以口業來讚歎,身業來恭敬。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這所有的佛,當每一位佛入涅槃以後,他都給佛起塔造廟。所有的塔廟有一千由旬之高。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就四十里。【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縱,是平的,就打橫;順,就是廣,豎著。橫豎正等,都是一樣的;橫豎長寬都是有五百由旬這麼大的面積。

【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或者用金子、銀子、琉璃,來造這個寶塔、造廟;或者用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這個塔和廟。【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他又用種種的花和瓔珞,以及塗香,這是擦的;末香,就是香末;燒香,就在佛前點的這種香;繒蓋,是一種綢緞的東西所造成的寶蓋;還有幢旛──用這種種的來供養塔廟。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過了這麼長的時間,供養完了之後,他又應該恭敬供養另外二萬億位佛,也像上邊所說的供養一樣。【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供養這二萬億位佛完了之後,他就具足菩薩道。

L2. 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他應該成佛,佛的名號是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閻浮,是南閻浮提,就是南贍部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因為南閻浮提這兒,有一棵閻浮樹;這棵樹,有的說,果子熟了之後,掉到河裏,就變成金子,這金子光色最好;有的說是它的樹葉子掉到河裏頭,就變成金子。總而言之,或者這個果,或者樹葉子,大概都可以變成金子,因為這個,所以叫「閻浮」。「提」是梵語,譯為一個「洲」字,有的又譯為一個「城」字。

因為這一位尊者的智慧光明,是非常銳利的,無可破壞,猶如精金一樣,所以稱為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L3. 國淨眷屬

其土平正,玻?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其土平正】:這位佛的國土是平整的;因為大迦旃延在因地,修心地法門修得平整了,所以就感這個依報也都平整。【玻?為地,寶樹莊嚴】:土地是以玻?所造成的,有這種種的七寶妙樹來莊嚴這國土,【黃金為繩以界道側】:用黃金造成的繩子,在道路旁邊作欄杆。我們現在的欄杆,或者用鐵,或者用木頭;金光如來這個國土的路旁,都以金的繩子來作欄杆圍繞。

【妙華覆地】:還有這種微妙,又有一股清香的花,總在地上覆滿著。這種花,都是天女從天上散下來的微妙清淨寶華。這花稍微一殘舊,或者乾萎了,就有一股微風來把舊的花吹去,又有新的花落下來。【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到處都是非常清淨。為什麼他的國土都是周遍清淨呢?這是因為這一位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清淨,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誰見到這個國土,誰就歡喜;不要說見著佛,就見著這國家的國土,就都會生出歡喜心來。

【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在這國土裏,沒有四種的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

怎麼就會有地獄呢?因為有瞋恨,就會有地獄;你若沒有瞋恨心,就沒有地獄了。你說你下不下地獄?那你問問你有沒有瞋恨心;你有瞋恨心,與地獄就有了來往了。

怎麼有的餓鬼呢?就因為你有貪心。你若有貪心,就墮落到餓鬼道;你沒有貪心,就和餓鬼斷往來了。譬如貪吃,吃了又想吃,吃了又想吃,總有一股貪心;這將來恐怕會做餓鬼的,因為你總怕餓;總怕餓,將來就變鬼去,這是餓鬼道。

做什麼會變畜生呢?愚癡就會變畜生。怎麼就愚癡呢?就因為你有無明,所以就會愚癡。你若沒有無明,就不會愚癡了;有愚癡,就會去做畜生去。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任何的事情,不要妒忌人,生一種妒忌心。拿相貌來講,你切記不要妒忌人的相貌生得圓滿、生得美麗。你一妒忌人相貌生得美麗,你就會醜怪了;你越怕人比你相貌圓滿,你越生得醜怪,越醜陋不如人。好像相貌醜陋的人,你自己迴光返照,要知道自己因為在往昔盡妒忌人。好像人家的聰明智慧比我大,有的人,讀一遍這個經教,聽一遍就記得很清楚;你遇著這種人,切記不要生一種妒忌心,妒忌他是比我記憶力好!你越生妒忌心,就越愚癡,越不如人了。

有的人看見人家修道,他自己就放不下了:「嘿!他這麼用功,勇猛精進!你看那個小沙彌,一天到晚都拜佛、念佛,在那兒,除了跪著念佛,就是站著念佛,這麼樣用功!」就生了一種妒忌心,怎麼樣啊?你將來也不能修道。為什麼你不能修道?就因為你盡妒忌人;為什麼你得不到定力?也就因為你盡妒忌人!

所以無論讀書也好,做事也好,幹什麼,你都不要妒忌人。你希望人比你好,那就是菩薩發心了;你若希望人不如你,那就是魔鬼發心,那就是鬼,那就是畜生!你盡看誰都好,看誰都是佛,你就是佛;你看誰都是修羅,你也就是修羅。所以不要看人家不對!

說「貪、瞋、癡」這三毒,就墮落三惡道,那麼阿修羅又是怎麼成的呢?阿修羅,他有一種剛強好勝的心,鬥爭堅固,他和誰都要來鬥爭一下。好像現在人與人鬥爭,家與家鬥爭,國與國鬥爭,這都是一種修羅的表現。這位佛,他的國土沒有地獄道,沒有餓鬼道,沒有畜生道,沒有阿修羅道,沒有這四惡道。有什麼呢?

【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有很多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還有聲聞、羅漢、緣覺這二乘人,以及還有行菩薩道,教化一切眾生,淨佛國土的大乘菩薩。他們有多少呢?有無量萬億那麼多。以菩薩和聖人來莊嚴這位佛的國土。

L4. 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佛壽十二小劫】:這位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這麼長;【正法住世二十小劫】:正法住世有二十個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有二十個小劫。

K2. 重頌 分三
L1. 誡聽 L2. 頌行因得果 L3. 頌國淨眷屬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人聽不懂、記不清楚,想把所說的法,用簡單的偈頌再往詳細說一說。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你們各位大比丘們!你們都應該一心不亂來聽我說法,不要打那麼多妄想,【如我所說,真實無異】:我為你們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法,是真實不能變的法。

L2. 頌行因得果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是迦旃延】:這位辯才無礙,論議第一的迦旃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他將會在未來劫中,用種種最莊嚴妙好的供具來恭敬供養將來的一切諸佛。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等所有的佛滅度之後,他用七寶來建造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又用種種的花、種種的香,來供養佛的舍利。【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就在他最後的一身,成佛了!成就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無上正等正覺。

L3. 頌國淨眷屬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國土清淨】:他這國土裏邊,非常清淨,沒有一切的污穢;【度脫無量,萬億眾生】:所度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不知道有多少;【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他為十方一切眾生所供養。

【佛之光明,無能勝者】:這位佛叫「金光如來」,他的光明是最明的,他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沒有能勝過這一位佛的;【其佛號曰,閻浮金光】:他的名號叫閻浮提金光如來。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他這個國土裏的菩薩和一切的聲聞,都斷了一切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斷一切有的菩薩和聲聞,也有無量無數這麼多,他們都來莊嚴這位佛的國土。

J3. 授目犍連記 分二
K1. 長行 K2. 重頌 K1. 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劫國嚴淨 L4. 壽命正像
今L1.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前面的偈頌說完了,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家,【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我現在告訴你們各位,有關這位大目犍連。目犍連,他是神通第一。【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他在未來劫中,以種種的供具來供養八千這麼多的諸佛,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等各佛入涅槃之後,他又給建塔造廟,高有千由旬;橫著豎著這麼平著算,有五百由旬這麼大。都是【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來造塔造廟。他又用種種【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來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供養這些塔廟之後,又再像前邊用七寶造塔造廟那麼樣供養,來供養二百萬億的諸佛。

所以我們現在修道,你想一修行就成佛了、就開悟了,你這個嫉妒障礙,還都沒有去,你怎麼會成佛呢?所以你要修道,先要修你的慈悲心,先要修你的忍辱心、布施心、精進心、禪定心、般若智慧心、持戒的心;你要是沒有這種六度的心願,你怎麼可以成佛呢?你看那個大目犍連,都要先供養八千諸佛,以後又要供養二百萬億這麼多的諸佛,然後才成佛呢!

L2. 得果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就在他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之後,他就得成佛道;他這位佛,名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什麼叫多摩羅跋?就是性無垢賢,他自性裏沒有染污了,又是得到聖賢這種的地位了。栴檀香,就是牛頭栴檀,一香,可以香四十里的那種香。【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卍    卍    卍

時間過得很快,這個十月已經過了二十一天。那麼在這個月二十五號,也就是下禮拜三,就有五個出家人到臺灣去求具足戒。這一次,是西方人去受戒,學大乘佛法和受具足戒的人數最多的一次。你打開歷史看一看,在以前,西方人沒有五位一起去受戒、一起去求法,這可以說是第一次。第一次是不容易的,也是最難的,也就是最多魔障的一次;所以你們這五個人,要有堅、誠、恆。堅,就是堅固,像什麼那麼堅固呢?像鑽石似的那麼堅固,能摧毀一切的天魔外道,而不被天魔外道所摧毀。誠,要有一種誠懇的心,至誠懇切的心。又要有一種恆遠的心。

出家是會有很多的魔障來魔考,因為你想要修道就一定有魔。魔是什麼?就是對面來幫助你的;他就怕你不修行,所以就是想要叫你修行。有的就是朋友之中的魔,好像以前本來是好朋友,他看見你要出家了,他就生氣了,就想盡了方法來魔考你。你這時候又不認識,「喔!我和你是這麼好的朋友,你現在怎麼對我這樣子呢?」殊不知,他那是反面來幫助你!

有的人就有一種病了,在沒修道以前沒有什麼病,修道之後什麼病痛都來了,又頭暈,又眼花,又耳聾,又牙疼,什麼毛病都有了。看你能受得了、受不了?若受得了,「這是一個臭皮曩嘛,假軀!它疼是疼它的,我自性沒有疼痛的。」也就把這個魔闖過去了!有的又有一個魔來了,什麼魔呢?窮魔。沒有錢嘛。越修道越窮,窮得連買一雙襪子的錢都沒有,甚至於買一條手巾的錢都沒有,窮得這個樣子。說:「出家沒什麼意思!出家沒有錢用,買什麼也不方便。」總而言之,什麼魔都有。財魔、色魔、人魔、鬼魔、天魔、地魔,這些個魔都不要緊;你最要緊,就不要起自心魔。你自己心魔,說:「太笨哪,還要出家哪?人家沒有肉吃,我是不得肉吃;這個不能喝,那個不能喝,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唉!太不方便了!」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自心魔是最厲害的。

你們這一趟到臺灣去求戒,是去到那兒求戒,可不要被戒求了。怎麼叫被戒求了呢?就是戒是戒,你是你!你到那地方看,好像看戲似的,走馬觀花。自己什麼叫「戒」也不知道,什麼叫「律」也不知道。回來,還是像以前一樣,笑的時候還是一樣笑,哭的時候還是一樣哭,走路還是要像以前那樣連蹦帶跳的;不像那個馬勝比丘。馬勝比丘是威儀寂靜,嚴整威儀,肅恭齋法;所以舍利弗、目犍連一看馬勝比丘這個樣子,已經就相信了,「啊!這個樣子的沙門,我們也快出家去!」你們受戒回來,還是那麼蹦蹦跳跳的走著,好像被颶風颳的一個小時就會跑一百里,那就沒有人相信。回來一定要有一種特別的樣子!特別樣子是什麼樣子?你們回來就知道了。現在我還沒看見你們樣子,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那麼這個錢還不夠買飛機票,所以我就念咒。我這一念咒呢,今天晚間又來了三佰塊錢,這是從地裏生出來的,從地裏拱出來的這三佰塊錢。

卍    卍    卍

L3. 劫國嚴淨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劫名喜滿】:目犍連這個大尊者,他成佛的名號是「多摩羅跋旃檀香佛」。他這一個劫的名字,叫做喜滿。人人在這個國土裏住,皆悉歡喜,喜氣洋洋,所謂「法喜充滿」;這個歡喜,是歡喜佛法,充滿歡喜佛法的這種氣氛。所以【國名意樂】:他的國土的名字,叫意樂;這是因為所有的人民,在他意念裏邊,都歡喜佛法。

【其土平正,玻?為地】:他這國土,土地也都是平整的;並不是以微塵來做土地,而是以玻?為地。【寶樹莊嚴】:這個寶樹,就是七寶所生成的樹。好像我們這個世界,有一些個珊瑚樹,得到珊瑚樹,這是最寶貴的樹了。那種珊瑚樹,據說是在海裏頭一種蟲子變成的。我在泰國的時候,看見過這珊瑚樹;這珊瑚樹,若有三尺高的,那就不知值多少錢了,價值連城。

以前中國晉武帝的時候,有一個石崇,石崇非常有錢;有個做官的王愷,他就請石崇去吃飯。吃完飯,順便就拿出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樹,說:「你看!我這棵珊瑚樹是最值錢了,最好了!」石崇一看,一句話不說,就把這株珊瑚樹給摔壞了。珊瑚這種東西,就好像玉石那種性質,它是脆的;那麼他摔碎了,王愷很生氣說:「我這麼稀有難得的寶貝,你竟然給我打壞了!」石崇笑嘻嘻地說:「不要緊!你不要心裏痛,我賠給你!我明天拿來還給你。」第二天,石崇就叫人送了十幾株都三尺多高的珊瑚樹,件件都是精品,「你願意要哪個,隨便你選!這比你那好得多!」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他自己有錢,什麼寶貝都多得很。

這「寶樹莊嚴」,大約都是七寶所造的樹,來莊嚴這個國土。【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在虛空裏,常常散下有真珠造成的花來供養佛,所以這國土到處都是清淨的。誰到這國土,誰就不願意走,願意在這兒永遠住下去。他這兒沒有修羅道,也沒有惡道,【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天人是很多,行菩薩道的人和聲聞人也很多,他們的數量有數不盡那麼多。

L4. 壽命正像

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佛壽二十四小劫】:和前邊這三大弟子比較起來,摩訶目犍連成佛的壽命最長,有二十四小劫;前邊都是十二小劫,他加一倍。【正法住世四十小劫】:正法住世的時候,就有四十個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像於正法的這個法,也住世有四十小劫。

K2. 重頌 分四
L1. 頌行因 L2. 頌得果兼壽命 L3. 頌眷屬眾多 L4. 頌正像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一點,所以用偈頌來講一講摩訶目犍連成佛的因緣。

【我此弟子】:佛說,我這一個弟子。由這個偈頌,就知道佛對於大目犍連是非常的愛護,所以說這話的時候,心裏就有無量的歡喜,很歡喜這個弟子。是誰呢?【大目犍連】:就是神通第一的採菽氏。【捨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他在今生把聲聞身捨了之後,將來會得見八千二百萬億這麼多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他因為修習佛道的緣故,供養諸佛,恭敬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在每一位佛的身邊,他常常修清淨行。這清淨行,一行清淨,是行行清淨;所以這一切的行門,他都修習。【於無量劫,奉持佛法】:在沒有數量這麼多的劫裏邊,他生生世世都奉持佛法、恭敬佛法、頂戴佛法。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當所有的佛,無論哪一位佛滅之後,他就為這位佛造七寶佛塔;【長表金剎】:以這七寶佛塔,就莊嚴這個金剎。剎是梵語,翻譯為土田,也就是「國土」的意思;以金子、琉璃莊嚴這國土。

【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有種種的華香,種種的音樂,而供養這七寶塔和佛的廟。

L2. 頌得果兼壽命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旃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他那麼一點一點的修行,具足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在「意樂」這個國土裏,他就成佛了,佛的名號為「多摩羅」,也就是「性無垢賢」之意;因為他的自性沒有塵垢,是與賢人可以比的。【旃檀之香】:他身上常常放香,有牛頭旃檀之香那麼香。【其佛壽命,二十四劫】:這位佛的壽命,有二十四個小劫那麼長。

L3. 頌眷屬眾多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這一位佛,他時時刻刻地為天上的人及人間的人演說佛法。這演說,就是觀機說法;看機緣來說法,應以什麼法得度,他就為這種的人說什麼法,所以叫「演說佛道」,演說成佛的道理。

在他的國土裏,【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聲聞的弟子,不知道有多少,數量說不出來,就好像恆河沙那麼多。這一些聲聞人,也都具足有「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以及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通;各個都具有大威德相。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又有沒有數量那麼多的菩薩,他們都是志向非常堅固,也時時刻刻都精進;在佛的智慧,他們也都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三不退轉。

L4. 頌正像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佛滅度後】:這一位佛入涅槃之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正法在世界上住有四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像法亦爾】:像法住世的時間,也和正法是一樣的。亦爾,就是一樣的。

G2. 許為下根作宿世因緣說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釋迦牟尼佛給大目犍連授完了記之後,他看很多的弟子也都著急了,也都想要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可不可以有機會成佛?於是就給大家也一起都授記了。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我這所有的弟子之中,都威德具足的,有五百人這麼多;我現在都給你們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在未來世中,統統都可以成佛。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我現在和你們在一起講經說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在前生都有因緣的。所以今生你們現在,都到我這兒聽法;你如果沒有宿世的因緣,雖然是佛說法,你也不會去聽。好像我們現在在這法會講《法華經》,這也都是宿世的因緣,如果沒有宿世的因緣,也沒有法子聚會到一起來講經。

【吾今當說,汝等善聽】:我現在應該對你們說說這個法,應該給你們授記,你們各位要好好仔細地聽。所以,現在我給你們講這部《法華經》,你們也應該好好地聽,這是一樣的道理。

我看到,這兒不知道誰在這個地方,寫了「佛需說法,必解善聽」這麼幾個字?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說法,我們沒有機會親身到那兒聽法;可是現在,所有祖師的像,我們都看見了!你看見每一位祖師的像貌,都是與眾不同的,各有他的尊特相──尊特,有一種尊貴的樣子。

你不要看見寒山、拾得那樣子,就以為好好笑的;那個樣子,都像菩薩現出來一種奇特的樣子。所以我們大家和每一位祖師都見面,你說這樣的機會,比在靈山法會更殊勝!靈山法會,當時釋迦牟尼佛在那兒說法,是修習五十種的法;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和各位祖師都聚會到一堂,互相也認識,你也認識他,他也認識你。為什麼你認識他呢?你和他宿世有緣;為什麼他認識你呢?也是他和你宿世有緣;所以大家都有緣,早晚是會到一起的。我們在這個末法時代,能以見到這麼多的祖師,我們應該生大歡喜心。說是:「那只是一張祖師的像!」那個「像」也就是個「性」。就是那個「性」,你要是和他真認識了,他就來和你見面;但是要你有一種誠心。

說起來這個話,我想起來在香港,有一個學生,他在六、七歲就得了心臟病,心臟擴大,一天比一天大。他就去看醫生,醫生一看,說:「喔,你這個病不得了,不容易好的。你要想你這個病好,你不能讀書,不能走路,天天就躺著床上睡覺。最低限度,最少最少要睡五年。在床上的時候,從床頭不可以走到床尾,五年都要這個樣子。」

那麼這個小孩子聽醫生的吩咐,就在家裡睡覺。但是睡覺睡一天、兩天、三天、五天這可以,你要天天這麼睡,睡得夠了,就覺得睡不著。那麼睡不著,就要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說:「我要會飛的話,那可不錯!」要飛?他走路都不能走,就打妄想要飛。

有一天,他就看到一本書,這本書上頭就有一個僧人的相片。他認識幾個字,就問人:「這個出家人是誰呢?」有人告訴他說:「這是一個禪師,他的名字叫度輪。」那麼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他親戚什麼的,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這小孩子很奇怪的,他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天天在床上,這麼結上雙跏趺坐,合起掌來,對著這本書這麼念,不是念書,他是念這個出家人,就「南無度輪法師,南無度輪法師……」這麼念。

最初念就是念,也沒有什麼意思。但是他天天在床上都這麼念,大約一方面也好像玩似的,沒什麼事情幹,打妄想要飛,或者念念這位法師,就會飛也不一定。於是乎,他就天天這麼念,念了大約有七十多天,奇怪的事情就出來了。

什麼奇怪的事情?他對著這本書念,念來念去,就看見書裏的這個人就走出來了;走出來就給他摩頂,摩頂又對他講話,從此他這個心臟病不吃藥就好了。他心臟病好了,又去看醫生,醫生說:「咦,你現在這個病都好了!」於是乎,他知道這是念這位出家人,有一點少少的感應。於是乎,就到我西樂園去,我西樂園有三百多磴的石階。

他最初不是去西樂園,是到這個志蓮淨苑。那時我在志蓮淨苑講《地藏經》,他就去了。去了我一看:「啊,這個小孩子很熟的!」他見著我之後,就發心皈依三寶,以後就常常做翻譯。

這個小孩子很聰明的。你問,這個小孩子叫什麼名字?就叫「小孩子」。你不要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不想認識人,你們也沒有機會認識他,將來要有機會的時候再說。所以這個小孩子由皈依之後,就開大智慧。開什麼大智慧呢?他沒有病以前讀書很笨的,由皈依之後他繼續又讀書,無論讀什麼書,他過目就不忘。

他讀書三年期間,就跳了五班,往上跳了五班。譬如讀第一年級,他就跳到第二年級;讀第二年級的時候,他又跳到第四年級;第四年級,又跳到第五年級、第六年級,接著往上跳,跳了五次。為什麼他跳班呢?因為他讀書,旁人讀的書他也都可以記得。比他讀得高的那個學生在那兒讀書,他一聽也就會了,所以這樣子他就往上跳班。那麼在學校裏,人家去玩的時候,他就打坐。或者跑到山上的石頭上打坐,或者跑到廁所裏去打坐,好像羅?羅在廁所也一樣入定,那麼他呢,也能這樣。廁所那個地方很臭的,但是他可以在那個地方入了定,所以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化城喻品第七

這《法華經》前邊六品講說已竟,現在到了第七品。這《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現在繼續三個月以前講的地方。因為在九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之後,本堂有五位發心的人到臺灣去求戒,所以把這個《法華經》的講座停止有三個月。今天是繼續講這個〈化城喻品第七〉。

「化」,自有化無,自無化有,自無化有,自有化無;這就有一種令人不明白的道理存在。什麼道理呢?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道理,不可用你心來思,不可用你言來議,這叫一個「化」。「城」,是一個大的城市。為什麼要這個城呢?這個城就為「防非禦敵」。防非,防不守規矩的人來侵佔;禦敵,禦是守禦,我在這兒有一種準備,敵人來了,就沒有法子攻進這個城。「喻」就是個比喻。「品」是品類;這一品,在《法華經》裏來說是第七品,就是〈化城喻品〉。

怎麼會有個「化」?這是佛的神通所變化的;因為用神通來變化,所以就從「沒有」,變成一個「有」。本來沒有這個城,現在現出這麼個城來,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化」;防備著惡人與不講道理的人以禦敵,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城」;合起來就叫「化城」。這個化城,我們首先要明白,沒有這麼一個城的,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假城。假城,也就是一個方便城;方便城,也就是一個方便法;方便法所度的,就是方便人。

可是要知道,這完全都是假的;方便人也是假的,方便法也是假的,方便城也是假的。假的有什麼用呢?沒有這個假的,你就找不著那個真的。這個化城,就是給那個「寶所」預備的;化城就是「權」,寶所就是「實」。所以這個化城,是沒有的,沒有這麼一個城;若有這個城,就不叫「化城」,那就叫「城」了。

化城,是譬喻二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有沒有這麼一個「二乘」呢?沒有的。那沒有二乘,怎麼又說出個「二乘」呢?就因為沒有,才要說出這個二乘來;若是有,就不必說了!說這個二乘是方便法,所以這個「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涅槃。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滅」,就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地上。本來無有「生」,怎麼會又有個「滅」呢?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滅也沒有生;這個二乘的涅槃,是權智所說的,是方便法。權智,佛用權巧方便的智慧,說的這個二乘法。

為什麼要說二乘法?我問問你!你讀書為什麼要讀小學?一開始就讀大學,不就得了?一讀書,十歲就得到一個博士;你看好不好?你不要讀小學,也不要讀中學,一讀就讀大學,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二乘就是小學,菩薩乘就是中學,佛乘就是大學。所以我在香港,我曾經對人講,我所教的是大學的學生,不是小學的學生。小學的學生,你要給他講一些個故事,令他生一種歡喜心,才能讀書,有進步。中學,你就要給他講多少道理。到了大學裏邊,你必須要令他真正學到一點東西,然後才能合格。這也是這樣子!

本來沒有二乘,佛就要設一個二乘。本來不需要小學,但是因為人太小了,所以要設一個小學;人長大一點,設個中學;到了二十歲,就入大學,或者十八歲也可以。那麼進了大學,這是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裏邊,又分出來有學士、碩士、博士,有這麼多的分別。所以這個二乘,也就是小學;學成佛,也要先入小學,然後進中學;中學就是行菩薩道,大學就是要成佛了。這麼樣一講,對這化城,你們就認識了。因為你們都是讀書的人,一講學校這種的制度,你們就都明白了。噢!原來二乘就是小學啊!但是你又不要執著,這是個比喻;比喻像這個樣子。

在佛教裏頭,最主要的就是成佛。但是一般人,你若突然間就叫他說:「你來學佛,可以成佛了!」他就怕了!「佛是個什麼?為什麼我要成佛呢?」他不懂的,所以就設立一個小學。小孩子一開始,你就給他一個博士學位,他也不知道是個什麼,什麼是博士啊?因為他年紀太小,知識還沒開呢!你突然間就給他最高的學位,他也不懂。所以這個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權智、二乘的涅槃,就是權巧方便所說出來的這麼一個名稱。根本沒有這麼個名稱,那麼因為是權巧方便這種力量,所以就「無而說有」。

有一個人,聽講到這個地方,就生了退心了,說:「哦!原來佛也盡打妄語呀!沒有,他又說出個『有』來。」沒有,說出個「有」,所以叫化城,這並沒打妄語;這叫二乘,所以不叫它大乘,也不叫它佛乘,這是權巧方便。用這種的教體來教化眾生,是教一般人防備思惑,來斷除見惑,這是「偏空的涅槃」。偏空,不是中道,是偏於一邊,是「偏空理」。

這個偏空理,來令眾生「蘇息引入」;蘇是明白,息是把煩惱斷了。蘇息,這就是說的三藏法;三藏,就是小乘,也就是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等到「二酥」的時候──酥,是酥油,就是牛油──五時教有方等教、般若教,就譬喻生酥、熟酥;這生酥、熟酥,就叫二酥。這二酥的教,就是「引」。引,就好像引導你,引導你往前走路。「入」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個「開、示、悟、入」的「入」。

蘇息,也就是一個「開」;「示」和「悟」,也就是個「引」。示,就是指示你,令你明白了,這是個「引」字;引,是接引。到《法華經》的時候,開權顯實,就單單說佛乘,不說餘乘,不講其他的法門,這叫「入」。可是「蘇息引入」,還沒有到究竟的寶所,所以說它這個滅度,是個化城;這就是佛的權假方便,設施做出來的城。

在前邊所講的道理,是按照因緣所講的;若從機來說,又有四悉檀。什麼叫四悉檀?悉,按照中文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按照梵語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檀,是布施。有四種的悉檀,能成就四種的布施,也是普遍來做這四種的布施。

(一)世界悉檀:能得世界益,就是本來沒有又有了;有了,又能看見;看見,又能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叫世界益,世界都得到好處,得到利益了。

(二)為人悉檀:能令人得到蘇息、明白;這就是為人益,對人有利益。

(三)對治悉檀:能防非禦敵,這是一種對治益;防非禦敵,這都是一種對治的性質,所以這得到對治的益。

(四)第一義悉檀:最後,得到滅度,這就是得到第一義,得到第一義的利益。 佛以這四種來說法,普遍施於一切眾生,所以叫四悉檀;這是對著「機」來說的。若對著「應」,也有四種說法;應,是指佛的應身。

(一)佛用這權巧方便的法設立一個城,令人得到世界益,這叫世界化。

(二)令一切人生小善,而不生大善,這叫為人化。

(三)除去見惑和思惑,這叫對治化。

(四)得到大乘大果,最後得到成佛,這叫第一義化。

在三藏教的人,他對這個涅槃,生一種的安穩的想:「入涅槃是最好了!這個地方什麼麻煩也沒有了,什麼煩惱也沒有了,什麼是非也沒有了!」所以二乘這三藏教的人,就對「涅槃」是特別有好感。他對涅槃也生一種滅度想:「我證得涅槃,就不生不滅了!」他看三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他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這就是牢獄;生死,這就是我的仇敵。所以他要快一點入涅槃。藏教的人是這樣子,通教也是一樣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也是對於「涅槃」生有一種安穩的想;說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對這個三界,他都沒有興趣了,所以要做獨覺,又做自了漢。好像有的人,看見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覺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有人,就很多麻煩。

菩薩不是這樣子,「你越不好嗎?我越接近你多一點!不能離開你,專門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嗎?我用種種的感應、感化的力量來感動你,令你發菩提心!」這是菩薩的境界。所以菩薩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父親找兒子,遇到一條很危險的路,這是往危險的城市;他一隻腳就到這個城的裏邊,另一隻腳在城的外邊。他這時候也知道這城裏邊最危險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兒子,也不管自己危險,所以就到危險的城市。這是比方佛和菩薩到險城裏邊,發誓度眾生。

菩薩他發願「伏餘習」,他還有這麼一點點的餘習沒有斷;所以他說:「我不斷了!我去到險城裏邊去,到那個生死裏邊去,不證得這真空的理體。」所以這叫「伏餘入生」,伏他這個餘習,來再到這生死裏邊來,這是菩薩發心。

前邊所講的是藏教和通教,現在講別教。藏教是阿含時,通教是方等時,別教是般若時,圓教就是法華涅槃時。別教也有個城,叫「不道城」;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他用這個城來防備危險。菩薩在這城門來回這麼走,把這當作一個方便城,斷除見惑和思惑。雖然斷除見惑思惑,他還不說這種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不道城」。好像二乘,他就說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其實不究竟!菩薩是淨佛國土、遊戲人間、教化眾生,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法。在圓教的意思,他知道沒有賊;沒有賊,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所以這個城,就叫「化城」。這〈化城喻品〉就是根據圓教的道理而立名,所以這一品的 題目叫〈化城喻品〉。

藏教和通教,認為涅槃是到極點了,不是化城。別教的菩薩,認為這種境界也不是到極點,也不是化城;這是菩薩的境界。圓教,佛的境界,就說這種境界不是到極點了,而是一種變化城,這叫非極非化,這是圓教。非極是化,是圓教的意思;非極非化,也是圓教的意思;是極是化,也是圓教的意思;是極非化,也是圓教的意思。這圓教怎麼叫「圓教」?就是你怎麼講都可以,它圓融無礙的;就像水似的,「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在哪一個地方有縫,就往哪個地方鑽。圓教是圓融無礙的,就是儒教所謂左右逢源,你怎麼講怎麼對;左右都是源頭,都到這個源頭,左邊也有水的來源,右邊也有水的來源。這若詳細講,叫約教;以約教講起來,太多了!不過我先給你們唸唸這個意思,提一提這個名,然後慢慢地研究,你們去發掘你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化城」大概的意思。

什麼叫「約教」?講經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這四種講法。在佛一生所說的法,分為五時八教;現在講了四時,沒有說華嚴時,八教也只說了四教。佛最初說的三藏教,就是阿含;然後說方等,這是通教;再說般若,這是別教,最後說法華涅槃,這是圓教。那麼佛就「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彈偏,彈就是批評他不對;說你這是偏空!這叫彈偏,批評他不合乎中道。斥小,斥是喝斥,就是有一點罵的意思;說你們這些個小乘,是焦芽敗種,太沒有用了!歎大,說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啊!這大乘法真不可思議,無上甚深微妙法啊!褒圓,褒是褒獎;就是說它最好了,再沒有這麼好的了!圓教是最妙的,所以叫《妙法蓮華經》;在《妙法蓮華經》所說的道理,都是圓融無礙的,都是不可思議的道理。

有的人就說,這一品很多地方都講的因緣,講的過去的事情,為什麼不用「宿世品」,怎麼就用一個「化城」呢?這化城,是權法;經,是實法,是實智。所說實智的道理,為什麼把實智不要了,用這權的名──用這「化城」來名這一品呢?不錯,這一品在前邊所說的,都是過去、宿世的因緣,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後邊,就舉出這麼一個「化城」來作比喻。因為舉出這個化城正是顯這實智,這叫「動執開權」。動執,以前二乘人都不動,都入定了,在那地方,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個地方,生安穩想,生滅度想:「我現在所作巳辦,大事已畢,不受後有了!我沒有什麼問題了!沒有麻煩了!」在涅槃這兒,就住下來了,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究了,這叫執,是個執著;他執著什麼上呢?這二乘人,就執著涅槃上了!所以現在動執,給他活動了。開權,把權法給開開了,說你那個不對啊!所以這斥小,就是說他的不對,你還要再往前去修行!那麼現在就給他動執開權了!所以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品〉。我們對佛法,一切時,一切處,聽了之後,不要生一種執著,要把執著沒有了!

E3. 因緣說周 分二
F1. 正說因緣 F2. 授下根記 F1. 分二
G1. 先明知見久遠 G2. 正明宿世因緣 G1.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二
I1. 明所見事 I2. 喻明久遠
今I1.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這一句,是經家敘述事情說的,就是阿難說的。【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是佛說的了。佛說「乃往」,就是指明了過去的因緣。乃在往昔,有無數無邊那麼多的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大通,就是有大神通;智勝,他的智慧能勝過一切。大通智勝如來具足佛的十號之德:

(一)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這位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他是一個正知、遍知。

(四)明行足:他的智慧和行為都圓滿了,他修道德也圓滿了。

(五)善逝世間解:他到那個最好的地方,是一個世間最聰明的人。

(六)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他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調御丈夫:他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

(八)天人師:他是天上天人的師父,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九)佛:他的名字叫「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

(十)世尊:這世出世都要恭敬他。

【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大通智勝佛的這個國土,就叫「好城」;因為沒有惡人在這兒,都是善人。他這時候的劫名,就叫「大相劫」。

佛叫一聲,【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這位大通智勝佛入涅槃到現在,【甚大久遠】:甚大,就是非常之大。大,也就表示遠大;久遠,就是時間非常的長。有多久、多遠、又有多大呢?佛現在就給舉出一個比喻來了。

I2. 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譬如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的種;地種,就是「土」,就所有的微塵。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將地上所有的微塵,來磨得像墨汁。我們寫毛筆字這個墨磨成寫字的墨汁;你們現在用的是墨水,沒有磨。本來那墨要慢慢這麼磨,磨墨的時候,你不能用重手、用大力量,要慢慢磨;「輕研墨」,這叫慢慢的研墨;研得那個墨一點渣滓都沒有,就比麵粉都細,寫出字來也好看。我先講講經文,講完了,我給你們講一個磨墨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往東邊走,走過多少呢?千國土,是這個國的一千國土,不是一千個國家,就一千個大千世界。經過東方一千國土這麼遠,點下一個墨點;這個墨點是很小的,就有微塵那麼大;不是說這一點好像有月亮、或者太陽那麼大,不是的!就一粒微塵那麼大。【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又經過一千國土的時候,再點下這一點墨。這一點,比以前那一點也不大,也不小,還是一粒微塵那麼大。【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把這個地種所研成的墨,都下完了點。

【於汝等意云何】:在你們的意思裏頭,你們認為怎麼樣?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下一點,把這個地種的墨都點完了,你說這有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無量。【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所點的國土,假如擅於算數的人,或者這個算術師所教出的學生,也算不出來。有多少?你說有多少個國家?算不出來。他能知道有多少國?有多久遠?知道它這個數嗎?【不也,世尊】:不知道!世尊。這是諸比丘答覆佛的問。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那麼佛又說,【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你們各位比丘!這人所經歷的這一些國土,或者他到這兒點一點,或者他沒有點到的;這所有的國土,再把它都磨成微塵;以每一粒微塵算作一大劫。【彼佛滅度已來】:而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就超過這個數目,比這個數目還多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多。【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我用佛的智慧,來看一看這個久遠的劫數,就好像今天似的,沒有多遠。

現在我講一講研墨、磨墨。你磨墨,一看你磨這塊墨,你這個人心是好、不好,就知道了!你墨若磨得偏了,你這個人心就不正,這叫「墨磨偏,心不端」;心不端,就是心不好。「字不淨,心先病」,你若寫字,把字寫得一點也不乾淨,寫得污濁邋遢的,墨到處都是,這是心裏頭有病。由你寫字和磨墨,就知道你這個人是怎麼樣子。在中國說「輕研墨」,研墨要輕輕的。「重膏筆」,膏筆的時候,要重一點,不要那麼多墨,這都有道理的。你學寫字,不要連膏筆也不懂、連研墨也不懂;就用墨汁,很方便的,把本來的意思不知道了!這是研墨的道理。

我今天給你們講,不是講研墨的道理,是講研墨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在中國的唐朝。你們每一個人雖沒有見過面,大約在讀書的時候,都認識這位唐朝的大詩人,誰呢?李太白!他是四川的人;他的祖先,據說就是李陵。李陵,古文上有篇〈李陵答蘇武書〉,是漢朝一個將軍,投降匈奴;匈奴,就在現在的蒙古。李白生來非常聰明,但就是不守規矩,到處去搞是搞非的。他好學武術,「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十五歲時就學著舞劍,三十歲時,他的文章就寫得好了。那麼三十成文章,在二十幾歲沒有成文時,他就去考試。當時有位賀之章,是個做很大官的,就特別的歡喜他:「今科的狀元,一定是你了!我給你說一說,我到那兒給你講一講人情!」

當時的主考是誰呢?是楊國忠和高力士。這楊國忠,就是楊貴妃的哥哥;楊貴妃,你們大約都知道吧?高力士,是個太監,也很有勢力的。太監,就是皇帝用的宮人,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種。那麼他們兩個做主考,這賀之章比他們官小一點,就同他們講:「這個李白,文章特別好,這個狀元應該給他!」這叫「取他」,就是說,這個狀元應該是他。楊國忠、高力士一聽,說:「他這個德行!你受他的賄賂了?你現在應該給我們一千兩銀子,然後我們才可以給你人情。你受賄賂,你把錢獨享,就想得到狀元了?豈有此理呢!」你看!當時也就是賄賂通行了。賄賂,就是貪贓、要錢;貪贓賣法,這叫「賄賂通行」。就是要給他們一點錢,他才給他當狀元;他以為賀之章受了賄賂,沒有分給他們一點,就非常的不高興。

等考試的時候,李白第一個交卷子,以為這個狀元一定是他的了,他也就很神氣的就去交卷子。楊國忠一看這個卷子,說:「哎!你寫的這種文章,你的資格,只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作!」說你這個文章太不好了,你僅僅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人。高力士一聽楊國忠這麼樣講,他更擺起架子了,「給你磨墨?這種文章,給我提鞋,我都不用呢!」就給我穿鞋,他都不夠資格!李白這個時候,氣得可真沒有法子忍了,說:「好!我們慢慢地見!」就走了,他這狀元也沒有考上。

李白因為他不得志,這樣子去考試,受這種打擊。你看!楊國忠說,他只可以給他磨墨去;高力士說,他的本事,只可以給他提鞋,甚至於都不配給他提鞋。這麼樣受這個大刺激,所以李白好喝酒,也這是環境造成的。他這時候太不高興了,愁悶的時候,就藉酒消愁。一喝,喝得醉了,什麼也都不想了,也就沒有氣了!一天到晚都喝酒,喝酒喝得成了神仙。他這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曾是酒中仙。」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斗酒,指喝很多,能寫一百首詩。他在西京長安那兒的街上,在賣酒的家裏喝酒喝到睡著了,就在那兒住了。天子叫他說:「你來啦!同我喝喝酒了!」他說我不上天子那艘船,說我是酒裏頭的神仙。

這個世界上,你不要欺人太甚了,欺人太甚,隨時就會遭果報的。李太白受楊國忠、高力士這樣的污辱,他心裏很放不下的:「將來有機會了,你看我怎麼收拾你!」根本他也不是一個做官的,只是一個平民,有什麼機會呢?他報仇的機會是很少的。雖然佷少,可就有了!有了什麼機會呢?

在考試完沒有好久,高麗── 我們叫「高麗棒子」,這兒叫 Korean ── 就來了一封信,給中國唐朝的皇帝,這封信寫的是高麗字。高麗本來是用中國漢字,但是它這時候自己創出來一種文字;給唐天子,也就寫了這麼一封用高麗字寫的信。當時不是像現在,各國的學生到我這兒讀書,我們的學生到你那國家去讀書,沒有的。當時中國人認識高麗文字的,不要說很少,根本就沒有。高麗人就是故意叫中國人不認識字,「你們這麼大國,大國又怎麼樣啊?連我們的文字都不認識呢!也不知道人家是說的什麼!」如果不認識,那麼他把中國就看不起了。以前所有的外國,都是給中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都要去朝拜中國的。

來了這麼一封信,天子不認識這個字,給所有的文武百官,說誰認識這個字?讀出來給我聽一聽!啊!沒有人會讀,一個認識的也沒有!那些做官的,說是文學的博士啊!或者是文學的什麼士啦!也不認識這個字。這時候,就貼出來告示,皇帝徵求誰能讀這封信,就給他高官做;但是也沒有人會,也沒有人可以有這個機會來做高官。

這個時候,李太白還是在賀之章家裏;賀之章回來,就愁眉不展的,很憂愁的樣子。李白因為和他是朋友,就問他為什麼這樣憂愁呢?賀之章就講這個因緣,說是高麗人現在要給中國添麻煩,來了一封信,沒有人認識這個字。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說不懂這個文字,未免太丟人,太倒架子!李太白說:「哦!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賀之章說:「你懂嗎?」「我當然懂了!這個沒有什麼問題嘛!」「那麼我到天子那兒推薦你!」

第二天,賀之章就對皇帝說:「現在有一個人,他懂高麗的文字,叫他來看一看這封信,可以嗎?」

「那當然好了!我們現在就找人才的嘛!這個人才,怎麼前一次考試,他沒來考呢?」唐玄宗說。

「哦!他來考試,楊國忠、高力士不願意取他啊!」賀之章說。

「哦?那趕快宣他來!」唐玄宗說。

賀之章本來一來的時候,已經把李太白帶來了,那麼就請他見駕。見駕,皇帝問他可以嗎?他說:

「這個小事情!沒有問題的。叫這個高麗人來當面看著,我當面給他寫回書,以表示我們天朝人才濟濟。但是我有個條件,因為前一次來考試,沒有中,我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現在得要特別優待我!」

「當然!怎麼樣?你說!」皇帝說。

「我要楊國忠給我磨墨,要高力士給我脫鞋。若能這樣,叫外國人一看,他就知道我是個什麼身份,就會對我們國體尊重了!」

皇帝當時是用人的時候,也不想這個楊國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說:「好!好!好!這麼樣子,這是特別的情形之下,可以的。」皇帝答應了,那高力士和楊國忠怎麼敢不做呢?所以皇帝就把高麗的使臣叫來,然後就吩咐楊國忠,說:「丞相楊國忠!你要現在要給我們這個最高的學士來研墨!」這個聖旨,楊國忠怎麼敢不幹呢?以前他要李太白給他磨墨,但是沒有磨,這回真是給做磨墨的工人了。那麼高力士就過來李太白坐的地方,就把他鞋子給脫下去了。這個高麗使者一看,哦!這是個什麼人啊?這麼大的官都來給他做僕人,啊!這不得了了!李太白說:「先拿酒來!」就在朝廷裏頭,他把酒喝夠了。酒喝完了,就唸高麗來的這封信,然後翻譯中國話給皇帝聽。這高麗人一看,嚇壞了,哦!這中國真是有人才的,我們這個小國家,還是不可以看輕中國。李太白喝醉酒了,又給寫一封回信:「你趕快走!趕快回去!」這叫磨墨的故事。這高麗人,是叫他跪著的;他叫這高麗人來看的嘛!當面看著來做這個。

H2. 重頌 分二
I1. 頌明所見事 I2. 頌喻明久遠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個意思說詳細一點、再說一說,所以又用偈頌來講一遍。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釋迦牟尼佛說,我想起來在過去世的時候,多長遠的時間哪?這個時間非常之長遠的,怎麼樣長遠法呢?無量無邊劫,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那麼多個大劫。【有佛兩足尊】: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這一位佛也是兩足尊。兩足,有的人,就以為是「兩隻腳」,因為中文「腳」也叫「足」,就翻譯成「兩隻腳」了。這個「足」是充足;兩足尊,是福足慧足,福也充滿了,慧也充滿了。這一位佛,【名大通智勝】:他的名叫大通智勝如來;因為他的神通最大,沒有比他神通再大的了;他不單神通大,而智慧也大,他的智慧能勝過其他一切的智慧。

I2. 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如人以力磨】:有多遠的時間呢?我現在給你們舉出一個比喻,好像有人以他的力量來磨墨,磨多少墨呢?【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這個地種的墨;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國土都合到一起,都把它磨成墨汁。【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再超過去一千佛國土這麼遠的世界,就點下一個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像這樣子展轉來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一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一點,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為墨的墨汁都點沒有了。你算算這經過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像這樣子這麼多國土,或者點上一個墨點的國,或者連塵點都沒有點的國,統統都算在內。把所經過的這麼多國土,統統都抹成墨。在每一個世界裏頭,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塵;每一個塵點算做一個劫,所有的塵,再把它集成為劫。【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這麼多的國土,所有微塵數目的劫;大通智勝佛成佛以來的劫數,比這個數目還多。【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大通智勝如來入涅槃到現在,有像前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多劫。這麼多的劫,以算術師和算術師的徒弟來算,也算不出來這個數目,但是怎麼樣?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以如來這種無障礙的智慧,能知道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菩薩已經滅度到現在;雖然是這麼長遠的時間,可是以佛的無礙智來看,就好像看見這位佛現在正滅度一樣。【諸比丘當知】:你們這些個比丘應該知道,【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佛的智慧是清淨微妙的,沒有一些個漏,也沒有一切的障礙,他能通達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劫。

G2. 正明宿世因緣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二
I1. 明結緣之由 I2. 正明結緣 I1. 分二
J1. 遠由 J2. 近由 J1. 分二
K1. 明大通智勝成道 K2. 明十方梵王請法 K1. 分五
L1. 佛壽長遠 L2. 成道前事 L3. 正明成道 L4. 眷屬供養 L5. 請轉法輪
今L1.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彿告訴這所有在法華會上的大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大通智勝佛的壽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這麼多劫。那由他,就是沒有數那麼多的一個數目。

L2. 成道前事 分二
M1. 明所經時節 M2. 明諸天供養
今M1.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這位大通智勝佛出世以來,他去修行,坐菩提道場,破除一切魔軍之後。

我們人修行成佛的時候,魔都來考試。你知道佛成佛是怎麼成的?就是那魔來考試。魔現種種的美女來考試你。你修行,平時你沒有這種欲心了,到真要成佛的那時候,魔派他那個天魔女來,就想去破佛的道業。這時候,佛若一動還有這種貪美色的心,就會不成佛;若沒有,就成佛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釋迦牟尼佛一看見本來生得很美貌的魔女,他就想:「妳現在雖然這麼美貌,過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之後,妳就老得面上也現出褶子來了,又有鼻涕,又有口水,眼睛有很多眼眵,面上很多皺紋,不過也就是一個臭皮囊而已嘛!妳美貌又能怎麼樣子?」他這麼一看,這就是明白她是怎麼一回事了;明白怎麼一回事了,就不會被她所迷。釋迦牟尼佛這麼樣一觀想的時候,這些魔女也即刻就變成面上又有皺紋、眼睛也睜不開、污濁邋遢的樣子。魔女自己迴光返照,一看自己是這麼個樣子,這怎麼可以來魔釋迦牟尼佛呢?就跑了!這沒魔得動。魔變種種的形象,來考驗釋迦牟尼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

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也都是要經過這樣子的考驗,所以這叫「破魔軍已」,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給戰敗了。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這位大通智勝佛就是將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位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能證得佛果,所以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這麼樣子經過一小劫。什麼是一小劫?你們記得嗎?一個增劫,一個減劫,一增一減,約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是一個小劫。你算有多長時間?好像果逸說,到這兒學佛法學了兩年,什麼也沒得。兩年,那又算一回什麼事啊!那好像一分鐘似的!在佛法來講,這不算一個什麼很長的時間。你看!這位大通智勝佛坐那兒,坐了一個小劫,你算算這多長!他在那兒坐這麼一個小劫,這佛法也沒現前。不單是一個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一個劫,佛法沒現前;到十個小劫,佛法也沒有現前。他在那兒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身也沒有晃,也沒有搖搖擺擺的,心裏也沒有動。身不動,那還不算一回事;你心不打妄想,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心也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十個小劫,也沒有證得佛果;因為他沒有能證得佛果,所以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編按:《俱舍論》:「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又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此一增或一減,為一小劫。」所以一小劫的計算法:(84000-10) × 100 × 2=16,798,000。一個小劫,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二十增減即二十小劫也,此為一成劫之量。餘三劫(住劫、壞劫、空劫)之時量,與此等。」所以一個小劫的數目,乘二十,就是一個中劫的數目。一個中劫的數目,乘四(成住壞空四劫),就是一個大劫的數目。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大劫者,合四中劫,一成、一住、一壞、一空,為一大劫,共計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

M2. 明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在這個時候,三十三天的天主,早早的就為這位佛,在菩提樹下,敷設這麼一個師子之座。這師子座,高有一由旬;這個「由旬」,就拿它當「小由旬」,有四十里這麼高。【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時就坐在這師子座上,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在坐師子座的這時候,這一切的大梵天王,雨下天華,天華亂墜,散落於周圍有一百由旬,就是有四千里這麼多的地方。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在這時候,都有一陣陣香風常常吹來,把天上散下來的華,一乾枯了,這香風就把它吹去了,又散下新的華。【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像這樣子不停的供養,滿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用這天華來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乃至這一位佛滅度之後,也常常散這種天華。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同時,這四大天王,常常擊響天鼓供養於佛;【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甚至於其他所有的諸天,常常奏種種天上的音樂來供養於佛,如此滿十個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乃至於等到這佛滅度,也都是這樣子來供養,沒有停止。

L3. 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小劫,就是開悟得成正覺,得成菩提的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才證得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L4. 眷屬供養 分二
M1. 明親近供養 M2. 頌歎慶德
今M1.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在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個兒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他第一個兒子,名字就叫智積,以智慧來積聚種種的功德,所以才能作為佛的兒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因為佛的父親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歸轉輪聖王管。那麼這些個轉輪聖王的孫子,各有珍異。珍,就是非常寶貴的東西;異,就是一般人所沒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這種珍貴奇異的、最好的那種玩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可是當他們聽見父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立刻都把他們所有最歡喜的東西都捨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樹下。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是,一個母親生出來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好幾個母親生這十六個兒子;所以這個「諸」字,可以當「一」字講,也可以當「多」字講。你在這個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麼去用那些個字,你應該把它看活動了。「諸母」,可以說,就是他親生的母親,哭哭啼啼的,把她兒子送到他父親那兒去了;也可以說,這十六個兒子有好幾個母親,大家一起都送她們兒子,到佛那兒去。涕泣而隨送之,你看!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個女人;所以她沒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現在她的力量沒有大通智勝佛的力量大了,本來這十六個兒子都跟著她,天天都孝順他母親;但是現在一聽說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著爸爸去修道,不跟著媽媽了。不跟著媽媽,媽媽留也留不住了,於是就哭,那麼哭後又送。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他們的祖父,也是一位轉輪聖王;他帶領一百個最高的官,以及所有這一些個國家裏頭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個地方去了,都到這個菩提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咸,當個「全」字講。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這百千萬億的人民,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又來供養著佛,又恭敬著佛,又尊重於佛,讚歎於佛。

M2. 頌歎慶德 分二
N1. 頌歎佛因果 N2. 頌慶己所遇
今N1.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歲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寂然安不動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到已,頭面禮足】:他們到了佛的面前,五體投地,頭面禮足,頭和面都接到地下,恭敬頂禮。五體投地,就是兩隻腳、兩隻手,再加上一個頭;都投到地下,這兩隻手翻過來,伸出來托著佛兩隻足,這叫接足禮。【繞佛畢已,一心合掌】:就右繞三匝,向右這麼圍著佛轉三轉;繞佛完了之後,都專一齊心,合起掌來。這「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瞻仰世尊,以偈頌曰】: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著佛,目不暫捨;仰,是仰起頭來看佛。因為佛那個法座,前面不是說有一由旬那麼高?所以他們要往上來看,就是用偈頌來讚歎佛。

這位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無量百千萬億的人民、這十六王子,和他們這些個母親,都讚歎大通智勝如來,說,【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世尊!您是最大威德,是世出世之尊。為救度十方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在經過無量億數目這麼多的時間,現在才成就佛果。【諸願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願力都具足了,都圓滿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一定要發願。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為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都發一個願。諸佛成佛,用什麼成佛的?用願成的;他若沒有發這個願力,也不能成佛。我們為什麼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進?修行修行,精進了兩天半,到第三天就不精進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發過願。我們常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這種羅漢的心、小乘的心──我只管我自己,不管他人。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至於自己一舉一動,都是為自己作著想,不為眾生作著想,這叫自了漢。為什麼是自了漢?就因為沒有發過願。

這個願是最要緊的!但我們也不能說是,我發願就發觀音菩薩那十大願,又發普賢菩薩那十大願,或者發阿彌陀佛那四十八願,或者發藥王菩薩那個十二願!那是過去佛、過去菩薩發的願。你不能跟著過去佛、過去菩薩發同樣的願。他發的願,是他已經發過的;你現在發願,要發你自己的願。不是說我發的願就像阿彌陀佛那個願,你現在或者發的願比阿彌陀佛更大,都可以的;或者你發的願,比觀音菩薩更大,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說他發這個願,我就發這個願,因為你不是阿彌陀佛,你不是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或者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我就發阿彌陀佛的願,那不是一樣嗎?」那也不可以的。你這回化了,又再來過。就好像鋼鐵,你燒化了,另造出一個器皿來;沒有化以前,你是那個器皿,現在化了,是另一個了。

以前你是在造鐵道的,好像鐵路的路軌;那麼現在把這鐵路的路軌化了,又造成火車了。你要是說,我這火車,還想去做路軌去,怎麼可以的?因為變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對你這個說法;但是你再來一個新鮮的。現在這個世界都是要新鮮的,所以佛、菩薩、阿羅漢發願,也都要發新鮮願,不要發舊願。那麼舊願有一個現成的,誰都可以發,那是菩薩所發的通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每一個修道的人,都要發願。好像阿彌陀佛發那個願,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發那四十八願;他生生世世都依照這四十八願去修行,可以說生生世世都發這四十八願,發得不知幾個大劫,才成佛,才成就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應該發願。就算你是老菩薩,發心發很多了,也應該發一個堅固的願。我們現在遇著佛法,這都是在多生多劫,種這種佛的種子,所以現在才能遇著這個。我們放上整個的精神來研究佛法,所以你們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沒有發願的人,以後你們想要發願,還可以把你們那個願文寫出來。譬如,第一個願,我願意度螞蟻成佛;第二個願,我願意度蚊蟲成佛;第三個願,我願意度永遠不成佛的眾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好像黃果仁發願要到北俱盧洲去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北俱盧洲那兒沒有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時就有很多人來恭敬、供養、讚歎、尊重他了,因為沒有其他的佛再來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去,有那麼多佛,或者我這個佛,就沒有人供養了;到北俱盧洲去,那個地方沒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這也不錯!我當時也很歡喜他這個願力;我隨著也就發了一個願:「他這個願力,我決定保證他成功的,因為這是很特別的。」這個世間的事情,都可以轉變,沒有一定的。有人發願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將來也就會有佛出世了;以前因為沒有人發願到那兒去成佛,所以到現在北俱盧洲還是沒有佛法。那願是最要緊的,你若發了願,你想不修行,是不行的。「不行啊!我有個願力,我一定要修道的。我發過這個願,就要滿願。」於是想不修行,又修行了!這願是很要緊的。

【善哉吉無上】:善哉,就是好得很。怎麼好得很呢?吉無上;吉,是吉祥,最吉祥;無上,沒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無上的,所以叫「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這位大通智勝佛,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遇著的。為什麼?他一坐,坐了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佛在那兒坐的時候,經過十個小劫這麼長的時間,他的身體和手足,仍靜然安住不動。靜然,就是安然的樣子,很安靜的。安,身也不動,心也不動。【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亂】:本來經文是「其心常憺怕」,這個「憺怕」字,是用豎「?」的,這是錯字,應該是「澹泊」,是有三點「?」。「憺、澹」,生字都通,大家要記得。「散」字,讀「傘」音。在這個十個小劫的時間,他的心都很淡泊,沒有一點塵垢,也沒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佛已經得到究竟的寂滅,所以經過十個小劫,他也身心不動,安然住在無漏法的境界上。

N2. 頌慶己所遇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現在我們看見世尊的相好;這就像阿難看見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佛成佛了,我們這一切眾生都得到最大的好處了,所以大家共同的慶賀、共同的贊揚,也都生一種歡喜心。

【眾生常苦惱】:所有的眾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種苦惱。【盲瞑無導師】:盲,就是沒有眼睛;沒有眼睛,應該有人來引導,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一種黑暗的地方;在這黑暗的地方,也應該要有一個導師引導你,好除去這個黑暗。但是現在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就因為沒有佛。【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這一切的眾生,都不知道「了苦」的這種道路,不知道「離苦得樂」這種道路,不知道「背塵合覺」這種道路,也不知道想方法來得到解脫。這好像什麼呢?【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好像在漫長的黑夜裏邊一樣,增加惡道、六趣的這種業報。因為人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天眾就少了,所以叫減損。諸天的眷屬,一天比一天少了;地獄、餓鬼、畜生的眷屬,一天就比一天多了。【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從冥,從這個黑暗的地方,應該走出這黑暗的地方;不但沒走出這黑暗,又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黑暗的,還是沒有光明,這叫從冥入於冥;所以永遠也聽不見佛的名號。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現在這位佛得到最上的覺果,安住於很平穩的、無漏的道果。【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我們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頭,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稽首,本來是打問訊,也可以說是叩頭。歸,是皈依;命,是生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給佛,沒有自己了!好像我們出家人,也是沒有自己了,把我們這身心性命都交給佛了。無上,沒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尊,是至尊,最尊貴的;這個名號,只有佛可以稱為無上尊。皈依佛之後,一定要無我相。因為你有我相,就有麻煩;不單一種麻煩,許多許多的麻煩。如果你能沒有我相,一切的麻煩都沒有了!就這麼說「沒有我」,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所以這叫歸命無上尊。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生命;我們的生命都交給佛了,所以我們自己就是苦,是樂,是什麼,都沒有問題了!我們受苦是應該受苦,享樂也應該享樂;不要有一個「我」,這是修行最要緊的,要沒有「我」!

L5. 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在這時候,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他這十六王子作前邊的偈頌來讚歎佛之後,他們【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又再請大通智勝佛來說法,來轉妙法輪。

佛說法,要有人請法;若沒有人請法,佛就不應該說法。因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所以說法一定要有個因緣,若沒有因緣,不能說法。那麼佛說法,要有人請;好像我們現在講經,也有人請法。請法,也就是度眾生;你自己不會說法,要請人家說法。所以在中國,有的齋主知道某個法師講經講得最好,就請這位法師來講經;講一座經,他就供養這個法師很多錢。這位法師在這兒講經說法,這功德都是齋主的;齋主,就是請法的那個人。本來法師講經,怎麼會是請法人的功德呢?因為請法的人,他有一種虔誠的心,請某某法師給大家說法,利益眾生,他又供養法師,所以他的功德特別大;不但功德大,而且也會得到聰明的果報。你想要聰明嗎?多看經,多念經,多請人講經。你看!聰明的人,都是做過這些個事情,種過這些個因,所以他就聰明。你們天天請法的人,將來一定會聰明,生般若的智慧。

轉於法輪,就是轉大法輪。什麼是轉大法輪?就是講經說法。以前我不講過轉法輪的道理?你凡是在佛教裏做種種的工作,這都叫在轉法輪;這轉法輪不是一種,是很多種。譬如你護法三寶,提倡三寶,到處給三寶來宣傳,說信佛是最好的,是不迷信的,一般人給佛教安上一個名詞說是迷信,這是錯誤的。譬如,有一班人破壞某一個法師,為什麼他想破壞這位法師?他就有一種妒忌障礙心,所以想破壞這個道場;你就應該來給闢謠,說:「不是的!這個人完全是造謠言!完全是破壞三寶!」那麼用這種的正義感,來把破壞三寶的人這種謠言澄清了!謠言,就是沒有這麼一種事情,他造出這麼一種事情。就譬如說某某法師吃肉;他也沒有看見這法師吃肉。你若親眼看見他吃肉了,那可以講的;沒有看見,就是人云亦云。或者說:「他不吃齋!他這個出家人,說是一天吃一餐,但是他常常偷著吃;人看不見了,什麼他都吃,豬肉、牛肉、羊肉,什麼他都做的。」你這時候,應該來護持三寶,這也叫轉法輪。總而言之,翻譯經典也是轉法輪,講經說法也是轉法輪,聽錄音帶,也都是轉法輪,你看!那錄音機也是圓的;我們這兒,現在天天都在轉法輪。

【咸作是言】:咸,當個「全」字講,就是大家統統地都這麼說。說什麼呢?【世尊說法,多所安隱】:世尊!請您為我們轉無上法輪,能令我們一切眾生得以安穩;【憐愍饒益諸天人民】:也請您可憐眾生,而饒益眾生,對眾生特別有利益。諸天人民,是所有諸天的人民。【重說偈言】:又以偈來讚歎佛了。

【世雄無等倫】: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大丈夫、無上士,沒有可以和佛這個世界的大英雄來比的。【百福自莊嚴】: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這一切的福,自己都莊嚴圓滿了。【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佛是世界一個大覺者。大覺者,是大聰明人,就是因為得到無上的智慧了。佛自己得到無上的智慧,現在我們大家請您給這一切眾生說法。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把一切眾生都度脫了,都救度離苦得樂。不單我們現在這一些個人等;就是所有十二類眾生都包括在內。【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為這一切眾生分別來顯示,說這一切法,使令一切眾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假如我們這一切眾生也成佛了,希望一切眾生也全都成佛;亦復然,也都成佛。

【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佛知道這一切眾生深心之所念;眾生希望什麼事情、有什麼願力、想求什麼,佛都知道;【亦知所行道】:也知道眾生所行的道,也知道佛所行的道。【又知智慧力】:又知道眾生有多少的智慧力,也知道佛的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眾生他所願意的、所歡喜的,和他所修的福報,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麼業、種的什麼因,今生應該結什麼果。【世尊悉知已】:佛對這種種的境界、種種的道理,都明明白白、都知道。【當轉無上輪】:現在我們大家最希望的,就是請佛來轉大法輪,好度脫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大家共同來研究佛法,若知道一點,你就做一點,不要知道而不去做;你知道,若不去做,就莫如不知道。你不知道而不修行,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你知道佛法了,就必須要修行,必須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去修行。就像走一步,就有一個腳印,走一步,就有個腳印,這叫腳踏實地,向前去修行。修行,最要緊的,要利益人;就是幫助人,不要幫助自己,把自己忘了。好像一舉一動,都是來幫助人,不要管自己,這就是去修行。最要緊的要怎麼樣呢?不要有忌妒心,不要有障礙心,不要有煩惱;煩惱一定要斷除,你若不斷除煩惱,這生死不會了的。所謂斷除煩惱,就是叫你變,把煩惱變成菩提。菩提,就是常生智慧,而不愚癡;煩惱,就是常常愚癡,而沒有智慧。我們為一點小小的事情,不要生煩惱,不要有一種妒忌障礙,這是最要緊的!所以我們天天研究佛法,要行持佛法。所謂「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沒有道」,你說得再好,說得再妙,你不老老實實去修行、用功,那不會得道的。

我們現在這兒有幾個人將都要開悟的樣子,可是就要修這種利益人的心,把自己忘了。說有幾個要開悟的人,有人就想了:是誰?反正不是你!因為你問了!你若不問,或者就是你;你這一問,就知道不是你了!若是你,你怎麼會問呢?你想一想,我講這個道理,很合乎邏輯?要開悟的人,就是要開悟的人,你不要問是誰;你要問問你自己:我在什麼時候可以開悟呢?我在什麼時候可以生大智慧呢?要問問自己,你不要問是誰。我也不知道是誰,我就對你這麼講;連我也沒開悟,所以我也不問是誰。就是要實實在在去修行!

修行先要忍,什麼都忍。這個「忍」,我告訴你們:忍窮,越窮越好!窮嗎?我忍著它,沒有錢,最乾淨了!貧道、貧道,修道就要窮;一有錢,就有麻煩了!一有錢,就不會修行,所以要窮。忍飢,沒有飯吃嗎?明天就有了!今天沒有不要緊!這也要忍。沒有衣服穿,也要忍;凍,也要忍;餓,也要忍;風,也要忍;雨,也要忍。耐風耐雨,耐飢耐寒,這都是修道人所應該有的,什麼都不怕!最難嗎?我才要做呢!最苦嗎?我才要修呢!我要和苦來鬥爭!要和困難來鬥爭!要打破這一關!把這關打破了,你就成功了;你若打不破這一關,那你就不會成功的。所以你們每一個都應該要知道,光說沒有用,要做去。你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你說有一丈那麼長,你若行一尺,那比那個說的一丈,還好得多!所以我們現在,我希望人人都要注重實行,不要注重口頭禪。

K2. 明十方梵王請法 分二
L1. 威光照動 L2. 梵王來請
今L1.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在法會中的一切大比丘等等,【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當大通智勝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在十方各有五百萬億這麼多的諸佛世界,都現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就是震、吼、擊、動、湧、起。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這時候,在這五百萬億諸佛國土的中間,凡是有黑暗的地方,沒有太陽光、太陰光;【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日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月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所以這個是幽冥世界;在日月的光所照不到的地方,永遠都是黑暗的,現在可是大放光明了。【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在黑暗裏的眾生,都彼此能見面,能認識了,他們統統都這樣說:「這黑暗的地方,本來沒有眾生,怎麼也有了眾生呢?」因為以前在黑暗中,有也看不見,所以說是沒有眾生;現在看見了,這就有眾生。

【又其國界】:又這五百萬億這麼多國土的範圍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所有諸天的宮殿,乃至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都是有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得到最大的這種光明普照,破一切黑暗,這種光明遍滿了整個世界;比天上天人的天光還要光明。

L2. 梵王來請 分五
M1. 東方雲集  M2. 東南方雲集 M3. 南方雲集 M4. 總舉餘六方雲集 M5. 上方雲集 M1. 分四
N1. 睹瑞相問 N2. 尋光見佛 N3. 廣陳供養 N4. 請轉法輪
今N1.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在這個時候,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多諸佛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每個大梵天的宮殿,都光明照耀,一點黑暗都沒有了;這光明比平時的光明勝過有好幾倍。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這時所有大梵天王之類的,都是這樣想,【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現在我們這宮殿有如此的光明,這是以前沒有見過的;【以何因緣,而現此相】:以什麼因緣,而有這種的祥瑞,而現這種的相貌呢?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在這時候,所有諸大梵天王大家聚會到一起,各自互相詢問,共同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當時在這大眾裏,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叫救一切眾生;他同他的眷屬,為所有一切的梵眾,以偈頌來讚歎於佛。這偈頌就說: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我們十方諸天所有的宮殿,得到光明普照;這種光明比以前大得多,從來就沒有這麼光明過。【此事何因緣,宜各共求之】:這種的因緣是什麼呢?一定有所因緣,一定有所從來。我們現在應當大家一起前去找這個光明的來源。這種的光明,【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或者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降生?或者是有哪一位佛將出現於世了?【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因而有這種大的光明,十方世界都遍照到了。

N2. 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在這時候,【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東方這五百萬億國土的一切大梵天王,都帶著他們的宮殿一齊來。天上的人走路,不像我們人或者坐到車上、或者坐到巴士裏、或者坐飛機上;天人坐的,都是宮殿。他那宮殿,也可以飛,也可以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隨著這宮殿去;他還坐到那宮殿裏,自己願意到什麼地方,那宮殿就飛到什麼地方。我們坐著飛機覺得很妙的,但是飛機裏沒有天宮的宮殿那麼微妙。他隨著他的宮殿可以走,就好像我們開車似的,願意到什麼地方,開著就去了。這天人的宮殿,也都可以飛行走路的;所以東方大梵王王與他所住的宮殿一起飛來了。

【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每一天眾,都用他的衣?;衣?,就是衣襟,是裝花的袋子,裏邊裝滿了一切的天華。大家都向西方找去;因為他們是在東方,所以要到西方去,尋找這種光明的來源。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看見大通智勝佛,在一棵菩樹下的道場,坐師子之座。當時一切【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一切的天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一起來恭敬與圍繞著佛。【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又看見佛這十六個王子,在請大通智勝如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N3. 廣陳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這時候,一切東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也都是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然後向右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把衣?所盛滿來的天華,散到佛的身上,來供養佛。【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他們所散下來的華,有多大,有多少呢?像須彌山那麼大、那麼多。

有人就問:「像須彌山那麼大,要他這衣?裏能裝下,才能拿得來;那麼像須彌山,這衣?怎麼裝呢?他的衣?有多大呢?」這須彌山,也可以裝到衣 裏,因為他那個衣?是個寶貝。雖然說是裝花的一個口袋,但是它不但能裝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裝到他這個袋子裏邊,所以他這個袋子,那才真是妙呢!我們的袋子,東西一多,就裝不下了;他那個袋子,多少都裝不滿。為什麼?因為是寶貝。又因為他那個袋子是有一種貪心,大約在宿世也是在修道的時候,他貪寶貝!我這裏裝一些花,裝一些寶貝!生出這一個貪心,變成他那個寶貝袋子了,所以須彌山也能裝得下。

你不要用我們凡夫的智慧來推測這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雖然用一個袋子裏邊裝的花,撒出來,就有須彌山那麼大。「那佛的師子座才有一由旬高,像須彌山這麼大,這麼多的花,會不會把佛壓得不會動彈呢?那太多了嘛!花雖然不重,像須彌山那麼多花,也會很重的。」啊!你這個心太慈悲了,替佛來擔心。佛不要你擔心!這須彌山是須彌山,佛座是佛座,互不障礙。須彌山那麼多的花,也不障礙於佛座,佛座也不障礙須彌山;這彼此相容,而不相障礙。所以為什麼說是「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凡夫的心來揣測這種境界。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不單像須彌山這麼大一座花山,而且又用花山來供養佛的菩提樹,不單單是供佛;【其菩提樹,高十由旬】:這棵菩提樹有十由旬那麼高。【華供養已】:這五百萬億釋梵諸天,用天華如是供養佛,供養菩提樹之後,【各以宮殿奉上彼佛】:他們也各自把他最寶貴、最愛的宮殿,都來供養給大通智勝佛。這就好像有的人他最愛的車,睡覺作夢都要給這車去加一點 gasoline(汽油);就因為他最愛惜這個車了。這釋梵諸天最愛惜他的宮殿,你看!又會飛、又會跑、又會騰空、又會駕雲,他認為是他最好的一個寶貝宮殿了!現在見著佛了,把他最愛惜的這個寶貴宮殿也供養佛。【而作是言】:他們就說了。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請佛您哀愍我們、可憐可憐我們,給我們一點慈悲!給我們一點恩澤!令我們得到一點益處吧!您若接受我這宮殿,我就會得到益處。所以說【所獻宮殿,願垂納處】:願佛慈悲接受我所奉獻給您的宮殿,請您住到這個宮殿裏頭。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說完了之後,一切的釋梵天王,大家都一個心,又一個聲音,就好像唱歌這麼一起來唱;諸梵天用偈頌來唱著供養世尊: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願哀納受

【世尊甚希有】:世尊!您是世間最稀有的,【難可得值遇】:最不容易遇著佛,最不容易遇著法,最不容易遇著僧,現在我們也遇著佛,也遇著法,也遇著僧了。【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佛是具足無量功德,才能成佛;我們這一切眾生也必須是具足無量功德,才能見到佛。佛能救護一切眾生,【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他是天上和人間的一位大導師,佛最慈悲、最哀愍世間一切眾生;【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十方所有的一切眾生,完全都能得到佛的這種利益。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我們這一切的諸梵天王,是從東方五百萬億佛國土而來,我們因為看見佛這種的光明,於是【捨深禪定樂】:捨去我們天天所執著深禪定樂的境界。

人修道,若沒有得到禪定樂的境界,修行總是馬馬虎虎的;你若得到禪定樂,叫你不修行都不可以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完了一塊,又要吃一塊。那天,果容的朋友帶個小孩子來,我拿幾塊糖放在手心上;他上來,一把就都搶去了,剩下二塊,他另隻手也伸過來又搶去了。你看,小孩子就歡喜吃糖,見到糖,就什麼都忘了。那麼你修道的人,若得到這種禪定的快樂,天天要打坐,天天要坐禪;他不坐就不行了!他歡喜這種的滋味,甚至於不吃飯可以,你叫他不坐禪不可以。

再舉出一個比喻,本來這個比喻很不好的,但是我說這個比喻,你就可以明白禪定樂的這個味道。就像抽鴉片菸似的,你不抽就犯癮了,又要抽;坐禪也是這麼一個情形,不過你沒有得到,那你就是無所謂囉!你若得到這其中的快樂,那比世間一切一切的都快樂!

所以這些個天人,就執著這種快樂,一天到晚都在那個地方,得這個禪定,也不起於坐。現在見著光了,因為不明白這種光是怎麼回事來著?所以都捨棄禪定樂,就用神通,從東方五百萬億國土往西方尋找這種光明的來源,找找,就找著了!【為供養佛故】:也是因為要供養佛的緣故而來。又對佛說,【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我們前生所修的福報,才能生到天上,得到這麼美妙、萬能的宮殿,所以這宮殿非常的莊嚴,非常的美好;【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現在我們能見著佛,我們願意把最愛的、最捨不得、最放不下的宮殿,捨出供養於佛。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惟願佛能慈悲納受我們這種的供養。

N4. 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當爾之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諸梵天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他們一起對佛都這樣說,【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佛想要休息休息,眾生都不許可,還請佛轉大法輪。請轉法輪,做什麼呢?就是叫佛也做工;轉法輪,就是佛的工作,是為著度脫一切眾生,開開這個不生不滅的道路。【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這時諸梵天王,都一齊心而一齊聲,又再用偈頌來讚歎佛。

【世雄兩足尊】:世尊!您是這世出世的一位大聖雄,萬德莊嚴,福足慧足,兩足尊貴的一位佛!【惟願演說法】:惟願世尊為我們現在一切的諸梵天王,演說無上的妙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希望能以您大慈悲的願力,來度脫我們現在這一切苦惱的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這當爾之時,東南方這一切諸梵天王來請佛說法,佛默然許之。佛不講話,就是答應了;默然,就是沒有講話。

M2. 東南方雲集 分四
N1. 睹瑞相問 N2. 尋光見佛 N3. 廣陳供養 N4. 請轉法輪
今N1.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又諸比丘】:又者,一切的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在東南方也有五百萬億國土,所有一切諸大梵天王,也都見到他們自己的宮殿,現出光明照耀,從未曾有的。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他們都非常歡喜,非常踊躍,生出來一種希有的心,從來沒有見過。【即各相詣,共議此事】:大家都到一個地方去,共同來商議這件事情。【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大眾裏邊,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字叫大悲;他就為一切諸梵天眾而說出偈頌。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這件事情是什麼因緣呢?何因何緣而現如此相呢?【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這種瑞相照射著我們所住的這一切宮殿,所放的光明是從來沒有看見過,從未曾有過這麼樣的光明。【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必定是有大德從天上降生在世間了,或者是有佛出現到世間來了;【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這是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的瑞相,大家共同專一其心來找一找這個光明的來源。【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於是經過千萬億佛的國土,去推尋這種光明之所在;【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這大概是佛出現於世間了,為著度脫一切的苦惱眾生。

N2. 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現在這是東南方的大梵天王來禮佛。東南方和東方,都一樣的。【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這時候,在東南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和他們所住的宮殿,一起去找尋這種光明。【各以衣?盛諸天華】:每一位大梵天王都用他的衣?,盛滿了天華;天上的人,都歡喜花,所以他供養十方佛,也就以天華來供養。【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大家就向西北方找尋這種光明的瑞相;推尋,就是找。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向西北方找,就見著有一個佛的國土,有大通智勝如來所住的道場,佛坐在菩提樹下師子座的上邊。【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所有一切的諸天、龍王;乾闥婆,玉帝奏樂的神;緊那羅,大鵬金翅鳥;摩?羅伽,就是大蟒蛇;以及人與非人,就是包括其他種種的眾生。這是舉出來這幾等鬼、神、人、畜之類的,還有其他種種的眾生,對大通智勝如來都恭恭敬敬地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他們又見著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在請佛轉大法輪說法。

N3. 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當時這一切的諸梵天王,都是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又右繞百千匝這麼多。繞完了之後,【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就用它們所帶來的天華,散在佛的上邊,來供養於佛。【所散之華,如須彌山】:所散佈供佛的天華,猶如須彌山那麼多、那麼高;不單供養佛,【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而且也用天華來供養菩提樹。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用天華供養完之後,每一位大梵天王都把他們所帶來的宮殿,奉獻給大通智勝佛,並且這樣說,【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我們唯獨請佛慈悲哀愍我們,饒益我們,對我們要有點好處;我們現在所獻給您的宮殿,是我們所最寶貴的宮殿,願請佛接受我們的供養,住到這宮殿裏。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當爾之時,一切五百萬億諸大梵天王在佛的面前,一心異口同音,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佛。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聖主天中王】:佛也叫聖主,是聖中之聖,天中之天,所以叫天中王。【迦陵頻伽聲】:迦陵頻伽是梵語,翻譯為好聲鳥。這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上?你聽見就知道。現在我告訴你只是好聲,你還不知道好到什麼程度上;等你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就知道這種鳥的聲音是怎麼好法了。佛說法的聲音,比這種鳥的聲音還好聽。【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佛是哀愍一切眾生的一位大慈悲者,我們五百萬億這麼多大梵天的天王,現在向世尊您來敬禮。

【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世尊!您是非常的稀有,是多麼的難遭難遇!因為佛在很久很久,很遠很遠的時間,才現出來一次。【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據我們所知道的,在一百八十個大劫之內,都空空的過去了,都沒有遇著佛。因為這樣,所以【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地獄道和餓鬼道、畜生道這三惡道的眾生,就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這個眾生就多--餓鬼也一天比一天多,畜生也一天比一天多,這個地獄也就一天比一天多。因為多一點造業的眾生,就要預備多幾個地獄,所以這叫「三惡道充滿」。這三惡道,這個生意非常的好。我們人人都要去做它的主顧,做它的customer(顧客),所以它就滿了,充滿了。可是三惡道充滿,這個諸天眾就減少了,三善道這個生意就不好了,就沒有人,去幫他來買他的東西了。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那麼三惡道增加,三善道減少。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減少了;現在佛出於世間,而以前為什麼人會墮落到三惡道?因為他們不辨是非,不知道黑白,不知道善惡;因為沒有人引導他們,給他們作眼目,所以他們在黑暗中亂跑,就跑到三惡道去。佛是一切眾生的明眼善知識,現在佛出現於世間了,一切眾生就好像有了眼睛似的,得到佛的指引,脫離黑暗危險之道。這樣三惡道的眾生就可以減少了,而三善道的眾生就會充滿了。【世間所歸趣】:這世間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皈依佛,趣向菩提善道,【救護於一切】:佛救護於一切眾生。

【為眾生之父】:所以佛是所有眾生的一位大慈悲父,而眾生都是佛不孝順的子女;越不孝順,佛越要發慈悲心來度他。【哀愍饒益者】:佛是憐愍眾生,對一切眾生都有利益的一位大慈悲覺悟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我們這一切的諸天眾,大約是在宿世中曾做過功德、做過善事,所以今生才這麼樣幸運遇著佛,這是很值得慶賀的。現在我們能遇著佛,和佛在一起,能聽到佛說法,這都是宿世的善根與福德所感應的。

N4. 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當爾之時,所有東南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大家就說了,說什麼呢?【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我們現在只希望,世尊哀愍一切的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就要救一切眾生;要救度一切眾生,就要說法來教化眾生;要教化眾生,就應該給眾生轉大法輪,給眾生說法,才能把眾生度得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當時這一切的諸梵天王,又是一心而同齊聲;異口同音,眾口雖然不同,但是聲音是相同的,大家一起都說偈頌,來讚歎佛。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我們現在請大聖您轉大法輪,來教化眾生。很顯明的來指示,告訴我們,這一切諸法的實相、這法的道理;【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把所有苦惱的眾生,都救出來了,令他們得到最大的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眾生聞佛所說的法,就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他們要是能修行得道,或者可以生到天界去;他們生到天界上去,就是三善道充滿了,那麼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就會減少。【忍善者增益】:修忍辱行的人,和持五戒,行十善這一類的人,都增多了。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在這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大通智勝佛默默然就答應。

M3. 南方雲集 分四
N1. 睹瑞相問 N2. 尋光見佛 N3. 廣陳供養 N4. 請轉法輪
今N1.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又諸比丘】:又者,一切的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在南方五百萬億國土的諸大梵王,也都各人看見自己那宮殿,照耀得非常的光明,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瑞相。於是【歡喜踊躍,生希有心】:他們見到這麼光明的境界,都很高興的,生出來一種希有的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大家都聚會到一起,共同來商量這一件事情、研究這件事情。【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是以什麼因緣,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有這種光明的境界呢?

【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在他們大家正在開會研究的時候,會中有一位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做「妙法」。他來給大家說出來一首偈頌。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這種光明是從來沒有的,勝於以前所有的光明。【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這必定是有一種大因緣,不會沒有因緣而有這光明。這種光明的瑞相,我們不要把它放過,大家要共同來找尋這光明的來源。【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因為在過去百千萬劫裏,都沒有見過這種的勝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這大約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上生到人間,或者有佛出現於世了。一定是這麼回事,我們大家去看一看!所以大家都去找尋這種光明!

N2. 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當前邊這大梵天王等讚歎佛之後,就在這個時候。在東方,也有五百萬億;東南方,也有五百萬億;這南方,【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又有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帶著他們的宮殿;每一位大梵天王都有他們自己的宮殿,他們到什麼地方,坐到他們的宮殿裏就可以去。人間的房子,不能像車那麼飛,雖然有那一種車可以各處去走,可以住,但是很小的,不方便。這個宮殿是很大的,諸梵天王坐到他宮殿裏頭,願意到什麼地方去,都可以去的;宮殿可以隨著他去,就像車子似的。

【各以衣?盛諸天華】:天人所好的,就是一種華香,因為他隨處都有一股香氣,隨處都有華,這是他宮殿的一種莊嚴,也是他們的福報所現,應該有這種享受;所以他到什麼地方去,也就帶著天華,用他裝華那個口袋,把天華裝得很多。這次他們也用衣?盛滿種種的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因為他們是在南方,所以就向北方走,來推求尋找這種光明之相。因為這宮殿可以遂心如意的跟隨著他,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去;所以各人坐到各人的宮殿裏,就向北方來找尋。

【見大通智勝如來】:見到大通智勝如來在那兒成佛了,光是由大通智勝如來所放出來的。【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大通智勝如來在那兒坐著,他的道場就在一棵菩提樹下。這棵菩提樹下邊,有一個師子座;大通智勝如來就坐到這師子座的上邊。

【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這所有一切的天;龍王,有四海的龍王;有乾闥婆,玉帝奏樂的樂神,又叫嗅香神。因為玉帝那地方有一種香,燒上那種香;這乾闥婆就歡喜聞這種香氣,他就跑到玉帝那個地方去了;玉帝就說:「啊!你來啦!你的音樂不錯呀!現在你給我奏一曲音樂啦!」他因為歡喜聞香,所以也就很聽玉帝的指揮,就一邊奏音樂,一邊在那兒跳舞。他頭上長一個角,他認為這犄角不知多美麗了,所以在那兒一邊奏音樂,一邊跳舞,又搖頭,又晃腦的。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他沒有定力!這是乾闥婆。

又有阿修羅,文上沒有說阿修羅,只說「緊那羅,摩?羅伽」,但這就包括天龍八部都在裏邊了。阿修羅是梵語,翻譯為無端正。這天龍八部,總而言之,都是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有的一個犄角的,有的三條腿的;有在地下爬的,摩?羅伽就是大蟒蛇在地上爬;有在天上飛的,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在天上飛。還有緊那羅,也是玉帝那地方一個奏樂的神;他在那個地方奏音樂,也和乾闥婆在那地方做同事。譬如乾闥婆來了,玉帝叫他奏樂,他說:「叫緊那羅也來啦!我一個人唱得不熱鬧,我要找一個 partner(同伴)。」所以把緊那羅也給找來了。找來,他就乒乒乓,好像打法器似的,你打鼓,他就打鑼,那個就打鐘、打磬的,這麼樣子,就奏起樂來。一樣的,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上有這種音樂,我們人間為什麼也有這種音樂、這種的法器呢?也就是因為有開眼的人,一看,哦!天上那種玩意兒不錯的!我們也做這個玩意兒了!所以就鏗鏘的打起來。你可以想像得到,你到天上什麼樣子,人間也就弄出怎麼一個樣子。還有人非人等等,這一切的眾生,都對佛恭敬圍繞,在四周來圍繞於佛。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又見到佛的十六個王子,請佛轉法輪。這十六王子做佛的兒子,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可以說是生生世世都受佛的教化,來給佛做護法。所以今生發願給佛做兒子,等佛成佛了,他們就來請佛轉法輪,這都是發願來的。人與人之間也是,都是有前因後果的。這一個家庭裏,有家庭的因果;國家裏,有國家的因果;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人與人之間的因果。佛在往昔教化這一切眾生,教化的時間久了,生生世世,這位佛都對這些個眾生這麼好;所以這些眾生就說:「這是我們大慈悲父!」發願生生世世都跟著這位佛,做佛的弟子。現在大通智勝佛成佛了,這十六王子就一齊來,因為宿願的關係,就來請佛轉大法輪。

N3. 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時諸梵天王】:在這個時候,這南方一切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見著佛,都五體投地,向佛頂禮,繞佛百千匝。這繞百千匝,不是像我們人這麼轉一圈就要一分鐘,或者轉兩圈就要兩分鐘;他這百千匝,連一分鐘也不要用。為什麼?他很快的,以神通力量來繞百千匝,連一分鐘也不需要,所以你不需要擔心,認為繞百千萬匝,這哪有時間再聽經呢?我們聽經就兩個鐘頭,繞百千匝也要兩個鐘頭了!不是的!這連一秒鐘都不需要;所以你不要以凡夫的知見來推測這種境界。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又用他們所帶來的天華,像下雪似的,散在佛的頂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所散佈的天華,好像須彌山那麼高、那麼多;這些天華,不單供養佛,【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而且還供養佛成道的這棵菩提樹。有人說這一些個大梵天王真無知識!為什麼一棵樹木,他都要用天華來供養呢?供佛可以,供菩提樹,有什麼用呢?你要知道,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有這菩提樹,佛才能成佛,這棵菩提樹是功德很大的。佛坐到菩提樹下,雨也澆不到他的身上,他在那兒涼涼爽爽的成佛了!這些個大梵天王並不是愚癡,因為他們想要感謝菩提樹能幫助佛成佛,所以來供養菩提樹。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供養完了之後,這些個大梵天王把宮殿也布施給佛。這些大梵天王所最放不下、最捨不了的,就是他這宮殿。他生到天上,就住在這宮殿裏,這宮殿就是他所享受的最妙、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受果報處。他現在把這個最捨不得的宮殿,都布施出來。因為天人也沒有旁的東西,只有一座宮殿。他不像人間的人有很多土地,天上沒有土地的;天上是虛空,他那個宮殿也在虛空裏頭。也不需要用錢,天人不需要像我們人間,互相有鈔票來以有易無,或者有其他寶貝的東西。天人所最放不下的是宮殿,還有他那個天華,這兩種。他先用天華來供佛,以後想一想,這還不夠誠心,「我現在遇著佛了,為什麼不把我宮殿來布施出去呢?我只有這宮殿!」好!把宮殿也布施出來。那麼宮殿一布施出去了,相信天人就沒有地方住了;沒有地方住,不知道他們怎麼辦?不知道移民到什麼地方去?【而作是言】:而作這種的說話,說什麼呢?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我們的心裏,就是一個心;就是惟獨的想請世尊大發慈悲,哀愍我們這一切的眾生,對我們來有一點利益。【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我們所奉獻給世尊的這座宮殿,惟願請佛慈悲接受我們的供養,請您住到我們這宮殿裏。您不要再在菩提樹下,這個地方不太莊嚴;我們供養給您這宮殿,請您住到宮殿裏囉!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當爾之時,這一切的大梵天王,在佛的面前,【一心同聲】:你看!這是不容易的,怎麼同時都能一心呢?我們人間的人,你想這麼樣翻譯這經典,他就想那麼樣翻譯經典;他想那麼樣翻譯經典,你又說這我不同意!然後又說,好了!你如果想這樣子,我也就隨便啦!這總有一點「不是一心」的味道在裏頭。這天上大梵天王同時都一個心了,而且又說一樣的話,【以偈頌曰】: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睹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缽華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惟願垂納受

這些個大梵天王,一心同聲,來作這首偈頌。你看經文看到這個地方,你就要知道:這大梵天王是同樣的智慧,同樣的思想,同樣的聲音,同樣不可思議的境界。

【世尊甚難見】:佛是最難遇見的,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這說的不單是這位佛,就是佛像也甚難見的。好像在這美國,在前幾百年,佛像根本就沒有的;所以不單見佛,就見佛像,也不容易。【破諸煩惱者】:佛是已經破除一切無明煩惱的大覺悟者,也就是破除一切眾生煩惱的一位大慈悲者;他不但自己破煩惱了,而且要把一切眾生的煩惱也給破了。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就很恐懼了;恐懼什麼呢?他想:「我這個煩惱,這麼寶貝的東西,我不願意破了它!」於是趕快開門就跑了,不聽經了。開門就跑了,不願意破煩惱!因為他說:「佛把我的煩惱都破了,還得了!我若把煩惱破了,好像沒有飯吃一樣,那是不行的。」因為他拿煩惱就當飯吃。

【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我們經過了一百三十大劫,現在才遇見佛了。【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所有一切飢渴的眾生。飢,是餓了;渴,就是沒有水喝。什麼眾生是飢渴眾生呢?在三惡道裏頭的眾生,都是飢渴眾生。現在佛出現於世了,佛用法雨來充滿這些飢渴的眾生。

【昔所未曾睹】:在往昔,我們從來就沒有見過佛、沒有見過法、沒有見過僧。【無量智慧者】:佛是一位無量無邊、大智大慧的大慈悲者;【如優曇缽華,今日乃值遇】:佛就好像優曇缽華似的,不容易遇到,很久很久才能遇著。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我們天人一生中,沒有旁的財產、沒有其他值得執著的,我們所愛惜的就是我們的宮殿,這宮殿是最美麗了!這是我們最放不下的一個東西;現在我們遇見佛了,我們放不下的,也要放下,要供養給佛。我們蒙佛的光明,使這宮殿特別美麗、特別莊嚴而好看,所以現在把我們這最好的宮殿來供養給佛。【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我們請世尊您大發慈愍的心,惟願您接受我們的供養,給我們眾生好種福,好增加智慧。

N4. 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在這個時候,一切的大梵天王,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佛,完了之後,【各作是言】:頂禮佛完了之後,他們都有話講了,都說什麼呢?【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大家異口同音的說,惟獨願意世尊您為我們一切眾生轉無上的妙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使令一切的世間、一切諸天、一切的諸魔、一切的大梵天王、一切的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出家修道人),還有這一切的婆羅門,都得到平安快樂,而得到度脫三惡道苦。【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這時一切的大梵天王,又一心同聲,用一首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佛。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我們惟獨願意這位天上和人間的世出世之尊,為我們轉無上的妙法輪,【擊於大法鼓】:敲擊起來;擊是擊打,打是打鼓。我們一講經,一做佛事,就先敲鐘打鼓;一要翻譯經典,也敲鐘打鼓;這就是擊大法鼓。這一敲打起來大法鼓,凡是聽見這個法鼓的──你不要以為我們這兒一打,沒什麼;我們這兒一打,天上都聽得見的。你信不信呢?我們這兒一打,天上都聽見了:「今天三藩市那個地方,他們又開始做工了,又翻譯經典了!」就默默中來看一看。他來看看我們翻譯得怎麼樣?是不是真翻譯經典呢?還是在那兒玩呢?到這兒查一查。你不要以為馬馬虎虎的!這是擊大法鼓。【而吹大法螺】:吹這個大法螺。「四十二手眼」不有個寶螺手?就是那個寶螺。這寶螺一吹起來,盡虛空、遍法界都知道了!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普遍的下大法雨;說法好像雨大法雨似的,普遍一切處。這就是度無量的大眾生,你看!我們眾生也不小的。若是我翻譯這經典,我就說「普雨大法雨,普度大眾生」;這兒說「度無量眾生」也可以的!【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我們大家都一起皈依佛,請佛轉法輪,當願佛能為我們演說這最深遠的法音。釋迦牟尼佛現在又接著給說出來,說出我們現在已知道有個大通智勝佛,你說遠不遠?到我們這兒,這不知道多長的時間了,我們還一樣可以知道。我為什麼說我翻譯,要翻譯成「普度大眾生」呢?因為我們眾生將來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很大的;你若說「普度小眾生」,他一想:「我不是大眾生,我不修行!」這是大眾生,將來也可以成大佛道。我翻譯經典,我一定把這一句改了它;不過不是我翻的,現在不能改了!

【爾時】:在這個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大通智勝佛默默然就許可了。也就因為有人請佛說法,佛不出聲、不答覆,這就叫「許可了」,這叫默然許之。

M4. 總舉餘六方雲集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西南方,乃至下方】:前邊說的是南方,現在是西南方,乃至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下方,這些個方位,通通總起來是十方;說這四方,就代表那六方,【亦復如是】:所以說亦復如是。

M5. 上方雲集 分四
N1. 睹瑞相問 N2. 尋光見佛 N3. 廣陳供養 N4. 請轉法輪
今N1.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這時,上方有五百萬億國土的諸大梵天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都親眼看見他們自己所住的宮殿,現出有一種光明,又有一種威德照耀的境界。見著這光,就生出一種又恭敬、又敬畏的心。為什麼要生一種敬畏的心呢?因為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瑞相。【歡喜踊躍】:那麼現在看見了,就歡喜踴躍,生出希有心!好像那小孩子,以前沒有看過這種的把戲,現在看見了,他就「哈哈哈──」歡喜得笑起來了;笑得就忘形了,忘了自己了,所以就跳起來了,好像跳舞似的。【生希有心】:說我一生到天上,見著這麼好的光明境界,這真是最最幸運了!這天人也高興起來。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因為他們歡喜這種的光明照耀,就要找一找這光明的來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五萬億個大梵天王都聚會到一起,大家開會就說:「你那宮殿裏,是不是也有這光明嗎?」「是啊!你這兒也有嗎?」「是啊!我這兒也有。」互相一問,大家都一樣的;覺得這可真奇妙了!我們大家都一起去找一找,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這是什麼因緣呢?我們這五百萬億大梵天的宮殿,都有這種光明呢?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在這時候,大眾裏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叫尸棄,他為這一切的大梵天眾,就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現在以什麼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我們所有五百萬億諸宮殿,得到這種威德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宮殿從來沒有這麼的莊嚴,比以前更好看了,是從來未有的。【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像這種微妙的瑞相、這種的妙好法,以前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是什麼原因?【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這大約是有一位大德的人,從天上生到人間了;或者是有佛出現於世間了。

N2. 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大梵天王,與宮殿俱】:當爾之時,上方五百萬億大梵天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就隨帶著他們的宮殿,一起都聚會到一起。天王的宮殿,它是遂心如意、變化無窮的,雖然是宮殿,但是它可以當車用,又可以當飛機用,又可以當船用,所謂陸、海、空,到什麼地方,他都用這宮殿。他這宮殿,我不講過?就好像我們現在人間所用的車是一個樣的;不過他這個宮殿是非常之大的,我們的車是很小的;所不同的,就是在這一個大、一個小的問題上。

【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他們每個大梵天王,都用他寶貴的衣?;這個衣?,可以把須彌山都裝在裏邊。須彌山雖大,可是到這衣?裏,也就不大了;這衣?雖然是小,須彌山裝到這衣?裏邊,但也不見其小。就是有這種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有法子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所以我們人現在,說是研究科學,研究哲學,研究來,研究去,把問題沒能解決;年齡就老了,智慧也遲鈍了,眼睛也不願意做工了,耳朵也不願意幫忙了,牙也就掉了!這就是告訴人:你應該知進退了!你應該知道你死的時候就快來了!所以這六根也都懶惰了。六根懶惰了,就說我們幫你這麼多年,你對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有什麼好處?你說沒有什麼好處。沒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告辭了,我們先要退休了!所以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楚了,耳朵聽聲音也聽不清楚了,鼻子也沒有年輕那時候,分別香味分別得那麼清楚。

在巴黎,有一班人專門以「聞香」來做他的職業,專門配女人擦的香水;那一種職業的人,一聞香水,就知道用什麼香來配的。你就幾十百種和到一起,他也知道這都用多少種類香料來配的香水。你看這是本事不是?可是做這種的工作,很容易生肺病。為什麼?就是他聞香聞得太多了,鼻子說:「你不要這麼搞法,我們受不了了!」所以肺先就告退了!

舌頭呢?這舌頭有點忍耐性,為什麼?它就你多大年紀,還可以嚐出來味道,所以舌頭是個勤快的東西,不是老的;無論你年輕年老,它都是這樣子,不會對你有一種不同的待遇。

可是牙就不同了!這個牙,你年紀一老,它就要跑了;說那也不要緊!現在醫學這樣昌明,我可以換一副假牙。你換一副假牙?那就沒有真牙做工做得那麼樣好了,咬什麼東西也不太得力。人人都有掉牙的,我遇著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我就問他:

「老先生!你這麼大年紀,經驗最豐富,可是你見沒見過掉牙的?」

「見過啊!我見過很多人都掉牙。」他說。

「這你見過。那你有沒有見過有人掉舌頭啊?」我說。

「沒有啊!我沒有遇著過人掉舌頭啊!你遇著過嗎?」他望望我說。

「我也沒遇著過!我若遇著過,我就不問你了!」我說。

「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他說。

「你不明白,我告訴你。為什麼人不掉舌頭,只掉牙?因為牙太硬了!它硬得不得了,無論什麼骨頭,什麼硬的東西,也要試一試。舌頭就沒有那麼硬,你硬嘛,我就軟一點;你進嘛,我就退一點。舌頭為什麼不掉呢?就因為它軟;牙為什麼掉呢?就因為它太硬了。就好像鋼刀似的,那個鋼刀太利了,砍到石頭上,它會崩斷那個刃;你若用沒有鋼的刀,你砍到石頭上,它只捲回來,不會斷的。這個牙,也就像這鋼刀似的。」

眼、耳、鼻、舌、身,身體到老了,也是這個機器都壞了、不靈敏了。機器一壞,不靈敏了,這個「意」,也作不了主了;於是死的時候就來了!這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

這諸梵天王各以衣?盛滿了許多天華,大家一起共同都向下方去找這光明之相的來源。【見大通智勝如來】:他們就看見有大的神通,有大的智慧,有大的勝利,有大的定力,有大的戒力的這一位佛;這一位如來,智慧也大,定力也大,戒力也大。【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處,是居處,處到道場的地方。這個道場在什麼地方呢?在菩提樹下。大通智勝如來坐到那一個覺道的樹下,在這有一旬高的師子座上邊坐著。

【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這一切的諸天、一切的龍王,都在這個地方圍繞著。還有緊那羅,他頭上有一個犄角。為什麼他生出這個角呢?牛有兩隻角,鹿也有兩隻角,在兩隻鹿角的尖上邊,又分出來很多叉;有三個角、四個角。唯獨這個緊那羅,他只一個犄角在頭上長著。我告訴你,為什麼牛有兩隻角,狗就沒有兩隻角?什麼道理?你若研究科學,這些個問題你都應該明白、都應該知道。牛因為牠以前不聽父母的教導,父母說一句話,他一頭就頂過去,說:「哎!你不要出聲!你不要講話!」這就像牛長了犄角似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牠一頭就頂過去。不孝順父母的人,父母說一句話,他就頂碰過去。頂,就用一句話,就好像拿一個棒子打過去,但是他這是說話;說話這個力量,就好像牛角那麼有力量,那麼頂過去了。哎!就往前這麼頂!

這個緊那羅,他不頂爸爸,他頂媽媽;爸爸說話他不頂,因為他怕頂不過;媽媽一說話,他就頂過去了。所以今生牠只有一個犄角,就做音樂神,但是他好玩。為什麼他頂他媽媽?就因為他好頑皮,一天到晚也不做工,盡去或者聽音樂,或者去跳舞,或者去看電影;回來,他媽媽一說他:「唉!你怎麼不找一點工做呢?」他就頂過去:「我找工作做什麼?我現在有的是飯吃,有的是衣服穿,你給我攢了這麼多錢,我為什麼要去做工呢?」就把他媽媽頂得也沒有話講了!所以他盡掛著玩,盡想著去怎麼樣玩,以後就做了緊那羅了。做了緊那羅,他因為還是盡歡喜玩,於是就到玉帝那兒做個奏樂的音樂神,是玉帝的法樂神。

乾闥婆也是玉帝的音樂神,他有一種嗜好,就歡喜聞香,他著住到香塵上了,無論有什麼香味,他都要聞。玉帝那地方,有一種特別的栴檀香,一點著,他就順著香味跑去了;就好像現在人歡喜吃麻醉藥似的,就麻醉了。乾闥婆到那地方,玉帝說,「哦,你來了!給我奏一首音樂吧!」於是他就蹦蹦跳跳,搖頭晃腦的,一邊彈琴,一邊這麼晃晃悠悠的;這樣,他覺得這是最好最自在了,所以一到那地方,就給玉帝奏樂,是玉帝的俗樂神。

這「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是天龍八部,這也就包括阿修羅、迦樓羅都在內了。常常講這個「阿修羅」,究竟你們認識沒認識這阿修羅的樣子呢?你們若沒認識,我可以給你們介紹一下。你看見這個人與人常常鬥爭,常常打仗,你想要我死,我想要你亡;你拿一支槍,就要扳槍機子把我打死;我拿一支槍,也扳這個槍機子,想要把你打死。那就是阿修羅!你可以想像,在家庭裏,有家庭的阿修羅;在國裏,有國的阿修羅;在人與人,也有人的阿修羅。

家庭裏邊,你說一句話,我也不願意聽;我說一句話,你也不願意聽;於是兩人就鬥爭起來,就生煩惱了。生煩惱,這以為就有人請客了,請他來吃煩惱。丈夫就想請太太吃一頓煩惱;太太說:「好了!你請我吃煩惱,來而不往,非禮也!我也請你吃一頓煩惱。」兩個人都吃了兩頓煩惱。覺得這個煩惱味道還是不錯的,不妨給子女也吃一點;於是這夫婦兩個一開會議,也請子女吃一頓煩惱。子女吃完了煩惱,就跑到外邊,請他們朋友又吃煩惱。他朋友一想,這個煩惱是他的朋友請吃的;於是回家再請他父親母親吃煩惱去。這個煩惱就想要斷也斷不了,接接連連都是煩惱!

遍地都是煩惱,就遍地都是阿修羅。你請人家吃煩惱,你是阿修羅;人家請你吃煩惱,那個人也是阿修羅;阿修羅的世界,就是煩煩惱惱,爭爭吵吵,這就叫阿修羅。家庭裏頭不快樂,一天到晚都是吃煩惱,拿煩惱比吃油餅都吃得香。他想吃煩惱不要錢,如果吃飯、吃麵包、吃牛油,都要用錢去買。哎!吃一點煩惱!這是自己家裏本有的!所以就大家都歡喜吃煩惱,拿煩惱就當飯來吃、當麵包來吃,這就是阿修羅!你們現在知道了嗎?

阿修羅就是煩惱;你有煩惱,你就是阿修羅;我有煩惱,我就是阿修羅;他有煩惱,他就是阿修羅。煩惱,就是發脾氣;就是覺得所有的人都不好,就我一個人好;這怎麼辦呢?我到什麼地方去,才能和這一些個不好的人脫離關係呢?這一天到晚想這個法子,也想不出來;為什麼呢?也就因為你也有煩惱。你若沒有煩惱,你看見人人都是佛。不要說旁的,我看見你們這些個不聽教的徒弟、不聽教的小孩子,我叫你們孝順父母,你們也不孝順父母;我叫你們不要發脾氣,你發得更多一點;我叫你不要有火,你說這怎麼辦得到呢?我這個火,這是與生俱來的。我一生來,它就是我的老朋友了!你現在想叫我這個老朋友和我脫離關係,這怎麼辦得到呢?也不聽話。但是我也不發脾氣,你願意做阿修羅,你就做阿修羅;等你幾時做夠了,你就不做了!

還有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我們人人都沒有看見過大鵬金翅鳥,牠有多大呢?大鵬金翅鳥吃龍,龍有好幾百丈長,牠吃龍就好像我們吃麵一樣,叼起來,一吞就一條,一吞就一條。你想看一看啊?很危險的。牠一看著人,牠也要吃,牠拿你當一條懶蟲,一口就吞到肚裏去!大鵬金翅鳥有多大呢?這一個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你算有多大?牠又一飛一搧,翅膀一搧的時候,海裏的水都乾了;因為牠翅膀把海水都搧乾了,龍在海底下,牠過去,一嘴叼起來就吃了!這迦樓羅專門吃龍的。

摩?羅伽,就是大蟒蛇。這大蟒蛇,不是像我們普通所見的大蟒蛇,牠的身體能在須彌山上繞三匝。須彌山究竟有多大?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若開天眼,就知道這大蟒蛇有多大了。還有這一切的人,以及非人等。

人為什麼做的人?就因為你孝順父母,就可以做人。為什麼做非人?非人,就是畜生、餓鬼、地獄;那就是因為不孝順父母。我們人所以和畜生不同的地方,就因為人知道孝順父母、知道報恩、知道感恩報德。畜生有的也知道,多數就不知道;因為牠無知,牠太愚癡了!愚癡的人,你對他好,他也不知道;你對他不好,他也不知道;就做了非人了!

天龍八部,以及人與非人等,都恭敬佛,圍繞著佛。【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又見到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在請佛轉妙法輪;就是請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

N3. 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爾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這時所有一切的大梵天王,五體投地;禮佛之後,向佛右繞百千餘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用他們所帶來的天華,散在佛的上邊,把這花散開來供佛。【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他們所散下來的天華,好像須彌山那麼樣高、那麼樣大、那麼樣多。雖然形相好像須彌山,可是無障無礙;視之有形,摸之無形。你看這花是有形的,但是你用手一摸,又無形。好像看電影似的,你眼睛看著有個人來了,你用手一摸,只在布上呢!沒有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妙境界,可是我們一般的俗人看著,它什麼也沒有。不但用這天華來供養佛,【並以供養佛菩提樹】:並且又以天華來供養佛覺道的樹。

【華供養已】:以花供養完了之後,【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天人所最愛惜的、所最執著的,就是他這宮殿,他也不愛其他的東西。他住這宮殿覺得最美妙、最舒服,坐到這宮殿裏,什麼他也不想了,他也不想爸爸是誰,也不想媽媽是誰,也不想兄弟姊妹,誰他都忘了,就忘不了他這個宮殿!坐到這宮殿裏,一天到晚就想我這宮殿真不錯的!這麼美妙,坐在這裏太舒服了,比躺到那沙發椅上都舒服。他就執著他這宮殿,所以當他們去找尋這光源,也帶著他這個宮殿一齊來;但是到這兒見佛,他就開了悟了。開悟,所以這宮殿也要放得下了,也要不執著了!於是拿出這宮殿,就來要供養佛;都奉獻給大通智勝如來了。【而作是言】:大家一齊就說話了。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我們只有一個心,這個心是什麼呢?就是願意佛憐憫我們,饒益我們;我們願意在三寶的面前種福,請佛接受我們所奉獻的宮殿,願意佛住到這宮殿裏,好給我們種福。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當爾之時,這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大梵天王就在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雖然有五百這麼多,但是他們共同都專一其心,都變成一個心,也變成一個聲音了!所以一心同聲,同時發聲,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卍    卍    卍

現在應該我問你們昨天那個「優曇缽羅華」的問題了。那麼現在想起來可以告訴我是什麼花。是什麼花,講出來。我已經告訴你們了,如果他們要不講,我以後我也不講了。你要我提出來名字來問,現在誰知道誰就先講。這「優曇缽羅華」是梵語,翻譯過來這個意思叫什麼,果修知道嗎?(弟子:不知道。)果逸知道嗎?(弟子:不知道。)「果不知道」知道嗎?果不知道!沒有一個果知。我再有一個徒弟應該叫果知,什麼他都知道了。好!等我這回初十收皈依弟子,我就給一個人起名字叫「果知」了,以後再什麼都知道了。因為以前沒有果知,所以就不知;等這個初十就是十五號,有人要打皈依,我就找一個徒弟做「果知」。因為以前沒有果知,所以大家就都「果不知」了。

這個「優曇缽羅華」是梵語,翻譯過來意思就叫「靈瑞」。「靈」就是靈山的靈,「瑞」就是祥瑞的瑞,就是佛說法現六種瑞相那個瑞,放光現瑞的那個瑞。這種花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很不容易遇著。那麼佛也就好像這種花一樣的,很久佷久才有佛出世,才能遇著佛法。你看!就拿這個西方的人,這麼久的時間,真正明白佛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現在這是一個開始的時候,大約你們這一班人,再說一個迷信的話,也是一個不迷信的話,在你們前生都發過願,說是我們有個師父,將來有願力要到美國去弘揚佛法,我們這些個弟子應該發願先去,所以就先到這個地方來做這一個國家的人,現在就學習佛法。你們這都是乘願而來的,不要忘了你自己的願力,不要一天還是忘不了吃那個煩惱。把煩惱不要吃得太多了;吃得太多會生毛病的。那麼這是這個佛法很難遇的。

卍    卍    卍

昨天我講尸棄,大梵天王叫「尸棄」,那是什麼意思,大家要知道,也告訴我。有人知道沒有?果前怎麼樣?(弟子:沒有概念。)有誰知道嗎?有人知道有一個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尸棄,看見了嗎?(弟子:……,就在這個地方,叫頂什麼。)啊?(弟子:那個頂就是……那個大佛頂那個頂。)(弟子:頂父母那個頂。還有一個字,我不知道是什麼。)哪一個?哪一個地方?(就在這個法華經。)怎麼樣說?(弟子:這唸頂什麼,我不認識這個字。我認識這個字但是我忘了這個意思了。)那塊有啊?我知道誰也不知道。這個我確實知道誰也不知道。你那個上有註解?(弟子:這有一個字。)我看看!怎麼樣講的?你現找註解來。(弟子:不是一個註解,這個地方。)哦!叫「尸棄」!這個叫頂什麼?「頂髻」。(弟子:這個髻是什麼意思?)是頭髮,這個地方是「頂髻」。(弟子:哦!頂髻,「從肉髻中」那個髻?)現在你開悟啦?我知道,你們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呢?我沒有給你們講。我也等今天問這個「優曇缽羅華」的時候一起問一問,我看看我不講,究竟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因為有的時候你們注意學習的人,就是法師不講,自己也會把它找出來,研究一下,「啊,這是個什麼呢?我沒聽清楚,那麼現在我自己找一找佛學辭典研究研究它,或者找一找,哪個地方有英譯的地方,看一看。」那麼現在我一問呢,你們都不知道。這個什麼「最高」的這個徒弟現去找去;找著,但是還不認識那個字,真是沒有辦法了,字還不認識!

不錯!此云叫「頂髻」,就是頂上有一個髻。這個髻不一定是肉髻,就是髮髻也可以,就「頂髻」。這個意思就是這個大梵天王的天王,他以禪定的水,以智慧水化去他的婬欲火,這叫「尸棄」,這叫「頂髻」。就是,他原來也很大的婬欲心,但是他用他這個智慧水把這個婬欲火都化了,變化成智慧水了。也就是我給你們寫信,說叫你們用這個般若的智慧,就是智慧水;不要用那個無明火,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也就是那個「尸棄」。「尸棄」,按照中文的意思又可以有一個講,叫「棄屍」,把這個屍體不要了。尸就是這個屍首,人死了這個身體叫屍首,叫尸,也就是這個。這個尸棄也就是棄屍,把這個屍首不要了,那怎麼樣子呢?

因為這個大梵天王,他很歡喜他這個身體,所以他修行也不願意捨棄他這個身體,覺得他身體最美麗了,最好了。最好了,修行修行他就不叫他自己起婬欲心,盡用這個智慧水來把這個無明火都給消滅了。消滅消滅,有一次,喔!他遇著一個很美貌的女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又生出這個無明火來了,就這個婬欲火生出了;生出,雖然沒有破戒,但是他說,啊!這個身體有這種東西真是危險,不要它了!於是乎就把這個身體不要了,就棄了,就昇到天上去做大梵天王,所以叫尸棄。

那麼今天我很歡喜這果逸的父親母親也到這兒來聽經。這個果佑的父親母親也來聽經。我知道果佑的父親母親頭一次到這兒,認為他這個兒子到這兒來是很危險的,想和我談判一種的好像條件似的。那麼現在第二次來,我看不那麼恐懼了,並且能坐那兒那麼久聽經,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是我相信,做人父親母親的,對子女都特別關心的,所以子女一舉一動都是父母很注意的一件事。好像我的徒弟到什麼地方去,我也很放不下的,看看他們今天幹一些個什麼事,有沒有破戒,有沒有在什麼地方打敗仗,也是這個樣子的。那麼這個佛教講堂,我今天對你們各人發表一點事情,以後無論你們出家人、在家人的父親母親來了,到這兒可以隨便,願意坐著就坐著,願意站著就站著,願意拜佛就拜佛,那麼不願意拜佛也不勉強這個做父母的。凡是你們哪一位父母來了都是這樣子;要是兄弟姊妹來了呢,就要隨喜我們這規矩。因為父母是老一輩的,我們佛教講堂要講孝道,講孝順父母,所以不能勉強父母信不信佛。這個兄弟姊妹方面呢,就可以勉強一點。這是今天我對你們所有的人發表這個意見。

卍    卍    卍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冥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減少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前邊這十方無量無數這麼多的大梵天王,都是一心同聲,以偈來讚頌這大通智勝佛,所以他們說【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說我們現在感覺最好了!能遇見著佛;佛是一位救拔這個世界的聖人,使我們也都能離苦得樂。【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牢獄裏邊,佛能以使令一切的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佛是一位有大智慧,而能普遍教化天人的導師、天人的一個師表,對一切眾生都有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萌,是萌芽;群萌類,就是一切有情的眾生,也包括無情在內,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能開甘露門】:佛能打開甘露的法門;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佛說法,可以令一切眾生了生脫死,所以也叫甘露門。【廣度於一切】:佛不是單單度一個眾生、兩個眾生,是普遍而度脫一切眾生。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在很久以前,經過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劫,把這時間都空過去了,沒有佛出現於世。前邊有一個說,一百八十個大劫沒有見佛;有一個又說,一百三十個大劫沒有見佛;這是空過無量劫。這是每一處的眾生,所有的因果不同,所見也都不一樣。

【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冥】:在這個空過無有佛,世尊沒有出世的時候,這十方的世界都好像在黑闇裏邊生長,沒有光明。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因為沒有光明,所以三惡道增長。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增長,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再加上阿修羅,這是四惡趣。這阿修羅也非常的盛。

【諸天眾減少,死多墮惡道】:因為人不做善事,盡做惡事,所以死了就墮地獄、做餓鬼、做畜生,或者去做阿修羅。這四惡趣的眾生增加了,諸天眾就減少了!不做好事,生天的人就很少。我們人想一想,這三惡道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小心一點!不要死了,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因為一切眾生遇不著佛,所以也就沒有法子明白佛法;沒有法子明白佛法,也就不懂得修行,常常做一些不善的事情,所以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你若做善事,就生天,或者增加你的善根;為什麼墮落三惡道?就因為沒有善根。

【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色,是顏色;力,是力量;言其身體健康,這就是色力;你再有智慧,這就是很強壯的時候。可是這身體也不健康了,所以智慧也沒有那麼大了,都一天比一天少了。【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這都是由於造罪業的因緣太多了,所以就失去你應當得的快樂,甚至於你心裏所想的快樂也都沒有了,失去了!

【住於邪見法】:因為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就跑到邪知邪見的地方去了。【不識善儀則】:也都不明白、不認識善的方法、善的規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因為業障太重,所以就見不著佛,也就不能得到佛來教化,生生世世常常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現在出現於世了!佛是世間的眼目,這麼很久很久,很遠很遠的時間,才出現於世。【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佛因為哀愍一切的眾生,所以才出世。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佛出世,修行得成正覺;我們這一切眾生,現在都非常的幸運,很萬幸的,【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所有其他的一切眾生,也都很幸運的,都歡喜讚歎世尊,得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我們所有的宮殿得蒙到佛的光明照耀,所以這宮殿也比以前特別的莊嚴好看!所以【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現在我們願意將宮殿都布施奉獻給世尊,惟願佛大發慈悲,哀憐而接受我們的供養;【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們現在又發願,願以供佛這種的功德,普遍給一切眾生來迴向,【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願我們現在所有的這些大梵天王和一切眾生,大家都一齊成就佛的道果。

N4. 請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爾時】:在這個時候,【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這個不只五百萬億,甚至於五千萬億都有的。因為這十方,每一方就有五百萬億,所以十方就五千萬億了。每一方的五百萬億大梵天王,都用偈頌來讚歎佛完了之後,大家就都向佛來請法了。請法,就跪到佛面前說,【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我們現在這一切的大梵天王,惟獨願意世尊轉大法輪,說法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因為佛說法,必須要有人請法,佛才說法;所以這一切大梵天王,都向佛請轉法輪。

【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這諸梵天王又用偈頌來讚歎佛。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我們現在這一切諸梵天王和所有一切眾生,都願意請世尊轉大法輪,打起來這甘露法的法鼓,教化一切眾生。佛說法,也就好像甘露法似的,能令人了生脫死,【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能度脫所有三惡道裏一切苦惱的眾生,開示我們如何修不生不滅這種的成佛道路;指示明白我們,令我們一切眾生都曉得修涅槃的道路。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我們現在就惟獨願意佛接受我們大家的請求;請求幹什麼呢?就是轉大法輪。佛的音,微妙不可思議;以微妙不可思議的這種音聲,來給眾生說法。【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並且請佛慈悲,憐憫我們這一切眾生,而為我們說法,敷演法要;是由無量劫以來所集聚修成這種的法,現在給我們一切眾生來演說這種的妙法。這是大梵天王請大通智勝佛大轉法輪。

我們這佛教講堂,為什麼叫「講堂」呢?講堂,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講經說法,就是轉大法輪。我們這個轉大法輪是天天轉,由早晨轉到晚間,轉來轉去,轉大法輪,轉得人很疲倦的;雖然疲倦還是要轉,越疲倦越轉。現在不單在佛教講堂轉法輪,這個法輪要轉到洛杉磯去了,所以下個禮拜五,不是在此地轉法輪了,到洛省去轉法輪,洛山磯了。我們這回去,六個人去。這六個人這表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六度萬行。我們到洛杉磯,是由這個果理和果珊他們兩個人的爸爸媽媽發心,請到那邊去說一說法。聽說有很多人會到那邊參加這個法會。在這個佛教講堂這兒天天轉法輪,轉得很疲倦,現在再坐飛機到洛杉磯,大約更該疲倦了,恐怕在晚間都沒有覺睡了。你要是誰怕辛苦的話,就可以現在提前一個禮拜申請,說不去。要是不申請呢,那麼就是不怕辛苦的,就是披著精進鎧,要晝夜六時恆精進。尤其到洛杉磯去,都是一些個在家人,你一定要給人做一個好榜樣,令人有一種好的印像。我以前也到過洛杉磯去過;去過啊,那時候這果理也去過,果理去到那兒打過一個禪七,所以他種那個菩提種子。以後他就發心皈依了,現在又請我們大家到那邊去轉法輪。這是都有一種前因後果,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在裏邊。

那麼以前我到洛省那兒去,本來有很多人想要皈依,可是同我去這個是個中國人,他就妒忌美國人,不歡喜美國人皈依我,他就都給擋出去了。不過這個種子種下,早晚是會出來的,就是想擋也擋不住的!這到時候這菩提種子,這菩提芽要生出來,你用個石頭壓也壓不住它,所以到時候自然這個菩提種子出來就會結菩提果了。

我們這一次去,如果要是大家都不怕辛苦就會教化很多眾生。如果大家到那地方都好像睡不醒覺似的,這些個人一看,唉!這些個人修什麼道呢?跑我們這兒做客人,都來睡覺來了!我這一講經,講法,那麼跟我去這五個人先睡覺,這是告訴他們趕快睡覺,不要聽!那麼這樣一來呢,大家就都會不相信了。所以我希望你們到那邊少睡一點覺。我還希望你們五位,每一個人預備一篇講詞,或者到那兒我講他們不願聽了,就願意聽一聽英文,那麼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給他們講一段,這是預備的。你們歡喜講什麼你就預備什麼,大約二十分鐘或者一點鐘的時間都可以的。

那麼還有一個事情給大家再講一講,在去年十二月初八,我希望大家發願,那麼其中有一位這果逸發過願了。這個果修也隨著就寫了一篇願文給我。這接著果寧也有十個大願來了,他願意度這狂人,願意度魔王。誰是狂人呢,這有機會了,得度了。誰要是魔王啊,也有機會得度了。因為以前大約沒有人發這麼奇怪的願;狂人,不願意度狂人,不願意度魔王,那麼現在有發這種願的人。還有這果前,寫得很整齊的,唸得我聽了也很好聽的,不過我究竟不知道他是發的什麼願,因為他沒有寫中文給我。我就大約的意思是很不錯的,因為我聽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他寫的這個英文很圓滿的。這是幾個發願的,我要對你們大家講一講。你們誰還有沒有發願的想要發,都可以在這個初十這一天來一齊發願。那麼初十他們有要受菩薩戒的,又有皈依的,我們又有發願的,這是信願行這三無漏學都有了。

那麼發願也是越早越好,皈依也是越早越好,出家也是越早越好。你看!果前先出家就是在前邊。本來這果修她年紀很大的,但是她出家最後邊,所以在這五個人,所以她就變成最年輕的一個人。這個年輕是修道年紀輕,我希望她快點開悟,做一個覺性,自己覺悟的比丘尼。

所以,什麼事情都要往前頭走,不要往後退。所以發願也要往前走,是皈依也要最快最好,那麼出家也是。你看!果寧因為很高的,但是他出家在果前之後,所以就那麼高也要在後邊。

J2. 近由 分二
K1. 轉半字教 K2. 轉滿字教 K1. 分二
L1. 正轉教法 L2. 聞法得道 L1. 分二
M1. 先說四諦法 M2. 次說因緣法
今M1.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爾時】:在這時候,就是在前邊這十方大梵天王同他這五百萬億眷屬來讚歎佛完了之後,【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大通智勝如來接受十方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及十六位王子的請求,【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三轉十二行,也叫十二行法輪。因為這三轉,是轉「苦、集、滅、道」。佛先講四諦法門,因為這四諦各轉了三次,共轉十二次,所以叫「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這是最初佛轉四諦法輪。每一位佛成佛,都先轉四諦法輪,然後轉十二因緣,再轉六度;這是佛成道轉法輪的次序。

第一轉叫「示轉」。示,是指示、告訴;就是告訴你這是「苦、集、滅、道」四種的相。告訴你「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個苦,它壓迫得你透不過氣來。

好像你若歡喜發脾氣,這個脾氣就壓迫著你,覺得坐也不舒服,站也不舒服,走也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這是拿發脾氣來比方,這就是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這是也是告訴你,說這種煩惱是集聚而成的,這是招感而來的。招感,譬如你在那兒,我這麼招手說你來啦!來啦!這麼一招手,就是「招」;感,我這一招手,你那兒就知道是叫你來。就是你有煩惱,好像招手似的,那外邊的煩惱就招來了;你本來自己有脾氣,外邊境界來了,就令你發了脾氣,這就是招感性。這個滅,是可以證得的,這就是可證性。這個道,是可以修行的,這就是可修性。

第二轉叫「勸轉」。勸,是勸化。就是勸化你「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你應該不單要知道,而且還要去做。你應該知道苦,就止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把這苦止住了。我們人想要止苦,第一就要沒有煩惱。你有煩惱,就有苦;沒有煩惱,這苦止了,集也斷了。慕滅,慕是羡慕,就說這個寂滅無為的法是好的,令人羡慕的。你應該修行,修行這個道。第一示轉,是告訴你這法門;第二勸轉,是告訴你要修行,要照著去實行。

第三轉叫「證轉」。證,是證明、證得。說是「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我已經知道這苦,不復更知;這個集我已經斷了,不復更斷,你也應該斷;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不復更證,你也應該證;這個道我已經修,不復更修,你也應該修的。三轉四諦法輪,這叫「三轉十二行法輪」。

【若沙門】:沙門是梵語,此云「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出家人都叫沙門,沙門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說,我知道這是沙門的本份,所以天天我就拜佛、誦經、禮懺,或者拜經,我很勤力的,這我是「勤修戒定慧」了吧?不錯!「勤修戒定慧」是很容易的,只不過你若勤修,就覺得有一點疲倦,總覺得是休息休息好。

這「勤修戒定慧」容易,但「息滅貪瞋癡」是不容易的。貪,說是我不貪錢,我不去攀緣。你不貪財,有的時候就會貪色;不貪色,就會貪食。這個錢是萬能的,無論什麼事情,有錢就可以做得到。你說:「那人若死了,有錢也買不活!」若死了,有錢也可以買得活。好像這個人犯死罪,說要槍斃,要以法律處罰他;但是你拿出幾百萬來給那個法官,有的法官一看這幾百萬,錢比生命是重要,於是就判你不死了。你看!錢能通神。那麼我也不貪它。好!你這個貪沒有,但是貪色。色,不一定說女人才叫「色」;凡是好顏色,這都叫「色」。或者你喜歡穿一件美麗的衣服,或者你願意把你自己修飾得很美觀的,戴一頂好帽子,也是 色;穿一套好衣服,這都是屬於色的,這是衣。說這個色我不貪了!你不貪色,但是你貪食。吃的時候,總覺得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最好了!這個東西有營養,吃一口不夠,我一定要吃多一點;甚至於吃完了飯,還要找一點有營養的維他命來吃一吃;這都是屬於貪。

你對於衣食和一切的環境方面,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才叫沒有貪了。眼睛看形色,心裏也沒有;耳聽塵事,心裏也不知道。對於吃東西、穿衣服要這樣:「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說當然了!我一天吃飯,我當然吃很多粒米,怎麼就只一粒米呢?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佛在雪山只吃一麻一麥,我當然沒吃一粒米,因為吃了很多粒。你這個算數,是還比我算得好!你知道不僅僅吃一粒米,一天到晚穿衣服,也沒有穿一條線。說當然啦!那個線都織成布,不是一條線了,當然沒穿一條線!這個數學,你也算得不錯!我這個數,不是像你那麼算法!我是一條線也沒有,連一條線也沒穿過;不用說穿得多,當然不是一條線了!你吃飯,連一粒米也沒有吃;吃只是吃,但是也沒吃一粒米。說:「怎麼?這豈不是打妄語嗎?」所以我有幾個徒弟學會打妄語,都跟著師父學的。師父盡這麼講話,所以徒弟也就跟著學會了!

這個怎麼樣子呢?「未吃一粒米,未穿一縷紗」,這是因為你心不在飲食之間,不是在吃飯、穿衣服上用功夫,要吃而未吃,穿而未穿。說這個法門不錯!我出去殺幾個人,我也殺而未殺;我出去偷一些個東西,這也是盜而未盜!但是你若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殺人也沒有殺,因為你不是志在殺人。這個道理講,越講離得越遠,人越不明白;就是個「無心」。你無心,就沒有罪。你能以無心,你可以殺人,也可以偷盜的;但是你去偷盜,問一問你自己,是不是你有這麼一個心想要去偷盜?你若有這個心想去偷盜,那就犯罪了!你若有這個心想要去殺人,那也是犯罪了!你若沒有這個心,吃飯、穿衣服也是這樣子;你沒有心來吃飯,沒有心來穿衣服,所以吃得好不好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就是不著住到這上頭;穿衣服也不是不知道,也是不著住;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說:「啊!法師!你講這個道理,始終我也不明白。」當然你不明白!你若明白,你也可以來講經了!你等你明白那時候,你也可以這麼講了。這是在禪宗所講的道理,就是要我們離一切執著;所以沙門要息滅貪瞋癡。

這個「瞋」,也很不容易的。本來我發願,說是「我不發脾氣了!我聽師父的話了,我孝順師父了,但是不知不覺的,這個脾氣就又拱出來,又鑽出來了!」就好像老鼠在老鼠洞裏的時候,你也看不見;這老鼠跑出來了,從什麼地方跑出來而有了老鼠?那個脾氣,就是個老鼠!那也就是這個瞋。那個老鼠,就在你那個「無影洞」裏頭住著呢!住到你那個無影的洞,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跑出來了!癡,是愚癡,就是盡做糊塗事,不做明白事;明明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不合法的,一定要去做去,這就叫愚癡了。沙門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沙門的意思。

【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種外道。現在在印度的佛教裏邊,也有這種的外道;他穿的衣服像出家人,好像有一些也穿黃衣服,但是他們所行的就是外道法。在外相上看著是比丘,心裏頭,他所行的道,不是比丘。好像前幾個禮拜,報紙上報說,有七八個和尚被警察抓去,放到監獄裏,就是那一類的。穿著黃衣服在街上又打鑼打鼓,又和人要錢,這一類的多數是嬉皮做的。他因為做嬉皮,沒有法子有錢買,現在他們做個假和尚去各處化緣,各處向人家說他們是出家人,這樣子。

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淨裔,就是修清淨行的。但是現在的婆羅門,他就連清淨行也不修了;他修的什麼行呢?修的是混濁的行。混濁,就是什麼邋遢他做什麼,什麼不乾淨他做什麼。因為時間一久了,無論什麼裏頭都有假的;所以婆羅門雖然本來叫清淨,現在就變成污濁,不清淨了!

那麼在這種的波羅門,在中國來講就是這個道教。道教就是屬於這波羅門教的。所以它在中國,道教叫「三清門下」。三清就是上清、太清、玉清,這三清,這波羅門。

【若天魔梵】:或者天人。修五戒、十善的人,就生到天上去,這叫「天」。你們知不知道「魔」是什麼意思?佛是度眾生的,魔就是殺眾生的,說:「你度,我就殺;你度,我就殺。」是個殺者。梵,是大梵天,也是修清淨梵行的。【及餘世間所不能轉】:以及其餘的世間所不能轉;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以及種種的外道師,都不能轉這四諦法;所以這唯有佛才能轉這四諦法輪。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唯有佛才有這種方便,所說的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門。這四諦法門,又有「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有八忍八智;八忍八智,所以成「十六心」。

M2. 次說因緣法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佛又廣說十二因緣的法,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順生門」,眾生順著它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還有「還滅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沒有無明了,也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沒有識,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也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取;沒有取,也就沒有有;沒有有,就也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都沒有了。

順生門,順著生出來的;還滅門,就它又回來、沒有了;這是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這是佛最初三轉四諦法輪;第二次,轉十二因緣法輪。

有人說:「這十二因緣,我聽了很多次也不明白!」這個「十二因緣」講多少次,你也不會真明白的。那麼講它幹什麼呢?講,叫你知道多一點,你好依照這個法修行。你若真明白了,那一定要證四果阿羅漢;沒有開悟之前,不會明白的。所以你不要對這問題來憂愁,你只要研究這個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這麼去追究去;你豁然開悟了,那時候你就明白!

L2. 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現在釋迦牟尼佛是敘述這〈化城喻品〉,所以把這個遠因敘述出來;遠因,就是過去的因。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大通智勝如來為天上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和這十六王子,以及百千萬億這一切恆河沙的眾生,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行法輪;然後又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的時候。當時在大眾中,【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以不受一切法故。受,是接受,也就是領受;不受,是不接受,或者不領受。若不接受這一切法,又怎麼能明白一切法呢?這個「不受一切法」,是不受一切的惡法,不是不受一切的善法。

好像舍利弗的舅父,那個大膝氏,他和佛立論,說以「不受」為宗。佛就問他說:「那你還受你『不受』」這個『見』嗎?」這個大膝氏一想,根本他立這個宗,就是一個「見」,不能說沒有「見」。如果說連這個「見」都不受,那他宗也倒了,沒有宗了;若說他受這個「見」,他以「不受」為宗,現在他受了,這是失敗了!這個失敗,不是就這麼隨隨便便說,我和你辯論,沒有辯論贏了,這就算了。

他和佛在沒立論以前,已經就有一個條件:「我如果和你辯論,我輸的時候,我就把我這個頭割下來給你。如果釋迦牟尼佛你輸了,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交給我,我帶他回去,不跟著你出家了!」

佛說:「可以的,你就立宗吧!」他就立這麼個宗,以「不受」為宗。在他一來的時候,已經想這是百戰百勝,絕對不會輸;就是釋迦牟尼佛無論你說善法惡法,說正法邪法,我完全不接受你所說的道理,你說什麼,我也不信,我就裝聾做啞,活像聾子似的,不給你聽!他想這個計劃、這個方法,是最好了!你說什麼我也不聽,我也不接受你所說的道理,當然你就沒有法子說動我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第二句,就問他一句:「你不聽、不接受可以的,但你立宗的『見』,你還受不受呢?」他沒話講了,於是就輸了;你說怎麼樣啊?他就放賴了!不承認他以前所立的條件、所簽的這種合同,他說這個不合法,不算!他就跑了!那時候也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也沒有騎一匹馬來,自己把兩條腿,說:「你快跑!快跑!」這兩條腿很聽他的話,就跑得很快的,是接受他這個「受」。

跑出大約有兩三 mile(英里)這麼遠,他一想:「我是個男人哪!我為什麼和釋迦牟尼佛立這個論呢?立這個條約,我說是我若輸了,我就要把頭割下來,交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怎麼可以跑呢?我不是個女人嘛!」這女人說話可以不算──不!我們現在的女人,說了話都算的,因為現在的女人,都學變成男人了。我是講以前的女人,她隨說就隨改,反反覆覆的。

這個大膝氏這樣一想,還要回去和釋迦牟尼佛完成這個條件!我回去殺我自己頭了!於是很英雄的就跑回來,見著釋迦牟尼佛,就說:

「釋迦牟尼佛!我對你是五體投地了!我很佩服你。我承認自己輸了!現在我請你給我一把刀。」 「你要一把刀幹什麼?是不是想要殺佛呀?」釋迦牟尼佛說。

「不是!我這回要殺我自己!」

「你為什麼要殺你自己呢?」

「我和佛定的條件,我輸了,要把頭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輸了,當然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我說話要照我的話做去的。」

「你真愚癡!你學了十八年外道的典藉,《四吠陀典》這四種的論,你為什麼學得這麼愚癡呀?」釋迦牟尼佛說。

「什麼!我怎麼愚癡啊?」

「你輸了,我不承認你這個條件,你不需要自己斬頭給我了!」這個大膝氏一聽,佛真是慈悲啊!佛的確和人不同。好啦!我現在既然頭保留下來了,我可以就把它布施出去。布施給誰呢?「我這個身體現在也就獻給佛啦!佛你叫我怎麼樣子,我就怎麼樣子!」於是他也出家了。想去找他的外甥,不叫他外甥出家,現在他自己也出家了。這是他以「不受」為宗。

現在這「不受一切法」,就是不受一切惡法;所以【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他對諸漏,得到解脫了。什麼叫「漏」?你若知道什麼叫「漏」,你就應該先知道什麼是「不漏」;你若知道什麼是「不漏」,你就知道什麼是「漏」了。我現在就拿這個茶杯,舉出一個比喻來。你看這個茶杯現在漏不漏?現在不漏,所以能裝茶水;若是漏了,這茶水就沒法子裝了。

我們這個身體,是有漏?還是沒有漏呢?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茶杯有用。這身體有個無底的坑,你今天把它填滿了,明天又空了,又要填;明天填滿了,後天又空了,它總有所漏。往表面上說,這個大小便是漏,為什麼呢?你保存不住嘛!你有窟窿嘛!有窟窿,所以就有漏!所謂「九孔常流不淨」,這都是漏。眼睛裏就有眼水,有眼眵;耳朵裏就有耳垢、耳屎,也是漏;鼻子有鼻涕,這也是個漏;口裏有口水,這也是漏。這個漏,是普通的漏,還不要緊;最大的漏,是什麼漏?你所不知道的,就是「貪、瞋、癡」這個漏。貪、瞋、癡、慢、疑這種漏,不容易填滿。

你這個「貪」的漏,你得到一點,還想得多一點;得多一點,又想更多一點;這貪而無厭。瞋,你貪,若得著了,也是不知足;得不著,就生了煩惱,動了無明了;動了無明,就和愚癡去歸夥了,就盡做一些個愚癡的事情。世間人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就因為他有瞋心。瞋心從什麼地方來?從貪心那兒來的;貪、瞋、癡這三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漏。

你若能沒有貪瞋癡,就是沒有漏了;再沒有煩惱、沒有無明,這也是沒有漏了。好像有修養的人,無論你罵他,他也不發脾氣,打他,他也不發脾氣;不是他沒有脾氣,他是不用這個脾氣。脾氣,誰都會有的;不單人,菩薩都有脾氣、都有無明。等覺的菩薩再往上一升,就是妙覺菩薩了;在等覺的菩薩,還有一分的脾氣,一分就好像一根頭髮這麼多。他若把這一根頭髮的無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但是他因為沒有破這無明,所以還沒有成佛。破無明,就有個「壞」的意思,叫無明壞了。我講經和人講的不同,我說不要壞;你破了無明,那也是破,你把它變過來,變成智慧。無明就是智慧的一個根源,也就是個根本的愚癡;你若變,變成有般若的智慧了,就沒有無明;般若智慧,就是從無明變過來的。

所以這個諸漏,往少了說,有貪瞋癡這三種;往多了說,有八萬四千那麼多。總而言之,這個「漏」就是我們人的煩惱。你有一分的煩惱,就有一分的漏;你有十分的煩惱,就有十分漏;有百分的煩惱、千分的煩惱、萬分的煩惱,就有那麼多的漏。所以現在想要沒有漏,很簡單,就是不發脾氣、沒有煩惱。說那很容易!很容易?你可做不到!你會,就是容易;不會,就是很難。這個煩惱,本來人人都知道它不好,但是人人都想拿著它來當飯吃;一天不生煩惱,就好像一天沒有吃飯似的,餓得不得了。這個煩惱生出來,好像吃飽了飯,什麼都不想了,也不想家,也不想國,也不想自己身體如何如何了!所以我常常這樣講,拿著煩惱當飯來吃,吃一頓又一頓。一天到晚,在家裏,吃家裏的煩惱;在學校裏,吃學校的煩惱;在社會上,吃社會的煩惱;在國裏,吃國的煩惱;在這個世界上,就吃世界的煩惱。做什麼事情,就有什麼煩惱;有什麼煩惱,就放不下什麼。放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到一百年,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也要放下了!這個時候,自己想一想,煩惱還沒有吃飽,等來生再吃;他來生,又以煩惱做自己的飲食,這就是「漏」。

於諸漏心得解脫,身還沒得解脫;身得解脫,心又沒得解脫。現在說「心解脫」,沒有說「身解脫」,因為他還有個身體,怎麼會得到解脫呢?心得解脫,他無心了,沒有心了──可不是像比干,心被紂王給挖出去了;這「無心」是沒有煩惱心了,你若沒有煩惱心,那就是得解脫了嘛!什麼是得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了。四祖去見三祖時,三祖問:

「你來幹什麼?」

「我求解脫啊!求祖師你幫我解脫。」

「誰綁著你了?」三祖就問這一句話,四祖豁然開悟了:

「哦!我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人綁著我啊!既然沒有人綁著我,我又為什麼又要找解脫呢?」於是他大徹大悟了。

這個心得解脫,是心裏沒有煩惱了,就沒有那貪瞋癡了。說這個我辦不到!你若辦到,你也解脫了!就因為你辦不到,所以現在你得不到解脫;身也得不到解脫,心也得不到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這「深妙禪定」是要得嗎?怎麼樣得法呢?《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既然無智,所以無得;若有智,就有得了!為什麼現在說「皆得深妙禪定」?就因為有了智慧。怎麼樣會有智慧呢?

沒有無明嘛!沒有煩惱,就有了智慧了。說那我把煩惱撇到一邊上去,把智慧拿回來!那不單沒有煩惱,連智慧也沒有了。煩惱就是智慧,你不會用,它就變成煩惱;你會用,它就是智慧。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這樣子。你在這個煩惱上,你若能覺悟這煩惱,變煩惱作菩提;就在這個生死上,就是涅槃。不是離開生死,另外有個涅槃;也不是離開煩惱,另外有一個菩提。以前我講《六祖壇經》,不是說過佛馱、耶舍?達摩祖師那兩個徒弟和遠公大師說:

「手做拳,拳做手,這快不快?」

「很快的!」遠公說。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是這樣快!」

「哦!菩提、煩惱原來沒有分別!菩提就是煩惱,煩惱即菩提。」遠公大師言下就開悟了。

所以你不要以為煩惱離著菩提有十萬八千里,也不要以為生死離著涅槃也有十萬八千里,沒有的,當下就是!

這個「深妙禪定」,是要你斷無明,變無明為智慧。深,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深」;妙,是微妙,甚深又微妙的禪定。這種禪定的功夫,是自性自悟,自性自度,自修自了,所以不要向外馳求;我們的本地風光,本有的智慧,都是在每一個人自性裏邊,沒有在外邊。所謂「禪定」,就是得到靜慮的好處;禪是梵語,稱為「禪那」,此云「靜慮」,又叫「思惟修」。這種的功夫,要你躬行實踐,自己去修行。

得到深妙禪定,才具足【三明六通】: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天眼明,是有天眼通,又叫天眼明;為什麼叫個「明」呢?因為他能見一切相,所以叫「明」。宿命明,就是過去世他知道了;不單知道一生的事情,過去生生世世都明白了!哪一生做過菩薩,他都知道:「喔!我曾經行過菩薩道,在某某地方教化眾生。那麼我過去行過菩薩道,現在還要行菩薩道啊!」於是過去發願教化眾生,現在發願又教化眾生。在這兒一打坐的時候,知道「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出家了,和舍利佛是師兄弟呀!」所以現在一想:「我師兄還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我也生生世世願意出家做和尚。你往前跑,我也不能往後退!」這宿命明又一想:「哦!我過去生中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我就去給釋迦牟尼佛叩過頭。我那時候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所以現在我很聰明,什麼經一看,我就明白了;甚至於我不明白的地方,晚上作夢,我也就懂了!」

有人告訴我說:「那一句『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毋以復』,這是過去我聽你說的話呀!所以現在我對這兩句話的印象特別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這是孔子說的,說這個鳳鳥也不來了,那河也不出河圖洛書了。河,是黃河;圖,以前伏羲氏不是有「河圖、洛書」?有個大龜背著一個圖出來?在《易經》上有。「吾毋以復」,我的工作不做了!我休息了!退休!也不管世間事了。那麼這是一個宿命明。

有的又想起了:「哦!我過去生中是個土匪,盡去搶人;現在我要改過遷善了,要做好事了!」這對宿命明也有好處。又有的人想起來了:「哦!真是奇怪得很!我以前豬、狗、貓,什麼都做過!我做貓的時候,就會上樹;做狗的時候,就會守門口;做豬的時候,只願意吃好東西!這真奇怪!」就好像誌公講的:「古古怪,怪怪古」那一樣的,都知道了!所以果某他發願,願意做畜生去教化畜生;一看這個願的時候,好像他願意做畜生。不但他做過畜生,相信哪一個人都從這個道路上來過;不過走過這條路,你忘了而已。沒有得到宿命明,就以為自己是了不起,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沒有分別。

漏盡明,就是把這一切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漏盡了;最主要的是你有定力,有定力就會無漏了。有漏,就有地獄的因,有餓鬼的因,有畜生的因,你除非無漏了;你若無漏了,這地獄門也關上了,餓鬼路也斷絕了,畜生那個門也關上了!若無漏,處處都無漏;你若這兒有漏,處處都有漏,哪個地方都等著你,那個畜生道裏就等著:「喂!喂!到我們這兒來!」

六通,就是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若得到這六種神通,就可以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天眼通,我們人得這個天眼通是不容易的。一般人來講,要修五百個大劫,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如果你宿根深厚,就是前生種的善根很多,又遇著有善知識教你一種特別的法門,你也可以不經過五百個大劫,就得到這六種神通。

我們人人修道,為什麼不得到這個神通?就因為所修的功德沒有所造的罪孽多。所造的罪孽多過功德,所以不單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而且你就是得到了,也會失去的。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可以算一算,由早晨到晚間,你所起的妄念多、是正念多?你打的妄想多、是修道的念頭多?你這麼一算就知道。你打的妄想,若多過你修道的正念,那也就證明你造的罪孽比你所立的功多;如果你這一天到晚,也沒有打過妄想,就是一心修道,那你就功德多過罪孽了!這個地方是很要緊的。有的人一修,就得五眼六通了,他就是因為打的妄想少,修行的正念專一了、多了,所以他就得到五眼了。

現在我們佛教講堂有很多人就快要得到五眼了,為什麼?因為修〈千手千眼法〉,就是令你增加你的眼睛,增加你的手;因為你這兩個眼睛不夠用,要長多一些個眼睛。這不是講笑話!所以你在這兒雖然打坐,外邊什麼事情你都知道。這是不是妄想呢?這在凡夫來講,就不是妄想;若是在菩薩來講,這還是妄想!在凡夫是妄想,在鬼道裏就不是妄想;那叫什麼想?那叫壞想,鬼道盡想壞主意。好像打坐,你在這兒一靜坐,就到外邊去了;這在凡夫,不叫妄想;在羅漢裏邊,這又叫妄想。羅漢應該常常在定中;你就在定中,也不去各處管閒事,不跑到外邊去看看什麼地方是什麼情形?不管這些閒事。在阿羅漢,他的妄想,是有一種餘習沒斷,就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沒有斷。那麼在凡夫不是妄想,在羅漢就叫妄想;在羅漢不是妄想,在菩薩又叫妄想了。所以你不要以為妄想都是妄想,妄想也有種種的不同。在菩薩以為不是妄想,在佛的境界來說,那又是妄想!所以好像我教你們學佛法,在你們自己以為這大約是得了定了吧?認為不是妄想;在我來看,其實你們還是妄想!這是很不容易分析的,但是你若明白了,也就很容易的。

這天眼通,能見一切諸天的天人,舉動行為都看得見;不單看得見天上,人間也都看得見。天耳通,你單單有天眼通,只能看得見;天人說話,你聽不見,你只看他嘴動彈,不知道說什麼。你得了天耳通,他那兒說話,你就能聽到了!喔!他原來說:「這孩子是個好孩子!他現在修道,可以到天上來了!」你聽見這麼讚歎你了。又說,「哦!這是個善男子,他現在因為皈依三寶,參禪打坐,現在都有多少誠心了!」他互相來讚歎你,說這是誰誰誰的徒弟。你得天耳通了,你就會聽見了!

你得到宿命通,每一個人前生是做什麼的,是姓張、是姓李、是姓王?在哪個地方怎麼樣子情形?你也都知道了。哦!我現在遇著的人,在五百個大劫以前,他好像是我的父親似的;那一個人,五百個大劫以前,就是我母親;那一個人是我哥哥、那一個人是我弟弟,那一個人在五百個大劫以前和我有什麼關係!都知道了!這是舉一個比喻。或者五百年以前是怎麼回事?五百年或者五千年、五百個大劫,看你功夫深淺,都可以知道了。那麼這知道了,「哦!這個人是我的親戚,那個人是我朋友,那個人是我的子女或者太太,這要想法子來度他!這過去生和我是眷屬,無論他今生如何,我要發願把他度得開悟了!」這是宿命通的關係。

他心通,很奇怪的,你心裏沒說出的話,他就知道了,他知道別人現在打什麼妄想。那個人想他小孩子,對他的小孩子那麼樣放不下;那個人就想他媽媽,媽媽現在身體不太好,他放不下了;那個人就想他的妹妹,想度一度妹妹,不知道她會不會信佛呢?那個人又想去度他媽媽,那個人就想去度他爸爸。你看!這眾生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妄想;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了!可是你切記不要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打什麼妄想了!你若對他一講,他以後再也不敢見你了;為什麼?怕你知道他的祕密,怕他所行所做。你要對他說:「喂!我現在知道你打妄想,你到西天去了!我現在知道你打妄想到紐約去了!」不要講這種玄妙的話!你就知道,也好像不知道似的,沒有這回事;那麼他以後再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你們懂嗎?所以不要以為得到他心通了,人家心裏打個什麼妄想,就對人說:「喔!我知道你打什麼妄想。」不要這麼樣子!

漏盡通,就把一切的習氣都沒有了。神足通,就有一切神通變化。你在這地方,本來你在這地方坐著,你可以到紐約去玩一玩,你可以到洛杉磯去看看。洛杉磯怎麼樣情形,你一看就知道,隨時,你一秒鐘都不需要就可以回來,一秒鐘都不需要就可以去。你看!比坐火箭都快!但是你要得到才算,得不到,那是辦不到的。

這是六種神通,妙用無窮;所以有的人修道,很歡喜要得到六種神通的。可是你沒得著,以為很好;你得到之後,也有很多麻煩的事情。真的啊!你得到之後,一看,啊!這個人現在我要去救他去了,這個時候到啦!我要想法子去度他!若不度,就錯過機會了;若度他,就會有很多的工作。所以得到六種神通的,就又一想:唉呀!這太多的事情了!我現在想要打坐,時間都不夠了,總有很多事情要辦,一天到晚都辦不完!你們現在沒有得到六通的時候,覺得很忙;得到之後,更忙了!那我莫如就不得了!不得也不錯;不過,修行這是必經之路,人人都要得六種神通,才可以教化眾生,所以你不要怕工作多。工作多,你成功,你的功德也多;你若工作少,你的功德也少。忙一點,總比躺著睡覺好一點;所以你修道的人,不要怕麻煩,不要怕忙,不要怕眾生難度。眾生越難度,你越要度他;看這個眾生,你對他講什麼也不聽,你越對他講多一點,不要怕麻煩!

【具八解脫】:就是有八種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裏邊還執著這種形礙,但是修「九想觀」的定,而得到解脫了。若是還有什麼執著,那就是沒有定力了!你若解脫,就是定力勝過那種執著力了,這都是講的一種定。這八種解脫,你首先要有定力。你有定力,就有解脫;沒有定力,就解脫不了。解脫不了,怎麼樣?就是又綁住了。誰綁著你呢?你自己綁著自己。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裏邊沒有這種形礙可執著了;沒有這種色執可執著了,也就沒有這種的欲念可執著了。但是在外邊,還是有色想;你內裏頭雖然空了,外邊來了境界,你還空不了。好像這個人平時一點欲心也不生,沒有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什麼心都沒有,這叫「內無色想」,內裏清清淨淨,明明了了,常常這樣子;這是在沒有外境界來擾亂你,你是這樣子。一有了外境界來擾亂你,你就跟著境界跑了!跟著境界跑,這就沒有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也就是你定力不具足。你見著這種境界,你還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不要跟著境界轉。見著人多一點,也就心裏覺得很麻煩了:「唉!莫如我自己住到山 上去,誰也不見,你說那多好?我一天餓了就吃,睏了就睡,願意打坐就打坐,願意念經就念經,比和這一些個人接觸好得多嘛!」這一想,這就沒有解脫了!他以為這是解脫了,實際上這就是著住了,被境界所轉了。你若不被境界轉,是怎麼樣呢?「見事省事出世間」,見著什麼事情,都覺悟,這就是解脫了。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這時候,也沒有內,也沒有外了,解脫了。這種的境界,也就是修的禪定的功夫,到四禪的境界那種火候上了。

(四)空無邊處解脫。這是四空處了,這是「空」,找不著一個「空」的邊際;你找不著這個「空」的邊際,就不找了,解脫了。你若還去找這個邊際,那還有執著呢!

(五)識無邊處解脫。這個「識」是很微細的,也是無邊,得了解脫了,不執著了。

(六)無所有處解脫,也得到解脫了。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是「滅受想定」的解脫。

這是「八解脫身」,你得到了,也就是叫「八大自在我」,又能得到八種的解脫智;這解脫智,即八種的解脫智慧。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每位佛成佛之後,都是先說「四諦法」;其次說「十二因緣法」;然後再說「六度」。

第一時,是說《大華嚴經》;第二時,說《阿含經》,這是三藏教;第三時,說《方等經》;第四時,說《般若經》。所以這第二時乃至第四時,這是說三乘法。第五時,說《法華經》《涅槃經》。三藏教又叫「半字教」,只說一半;等般若時,這叫「滿字教」;有的「對半明滿」,對著這半字教,說滿字教,這是方等時。

所以這【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的人,也都已經不受一切的惡法,而得到一切無漏的善法;對於諸漏,這個心得到解脫,心裏沒有煩惱了。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這個以後,這一切的聲聞、阿羅漢,是無量無邊,有說不出來那麼多。

K2. 轉滿字教 分六
L1. 王子出家 L2. 請轉法輪 L3. 所將人眾亦出家
L4. 受請說經 L5. 說經時節 L6. 說已入定
今L1.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在這時候,這位佛的十六個兒子也都出家了,就是以童貞入道而作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這十六個沙彌諸根非常通利,智慧也聰明得不得了。

諸根通利是什麼呢?這就是得到六種神通了;眼睛也會說話,耳朵也會看東西。這是豈有此理呢!那我怎麼眼睛不會說話?你眼睛不會說話?你知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有的時候不講話,眼睛這麼看,就知道心裏是什麼意思?那也就等於「小他心通」一樣的,這眼睛會說話了!但是眼睛也會吃東西;怎麼叫眼睛會吃東西呀?眼睛一看這吃東西來了,也不需要吃,就已經飽了。說那真是妄想!在你認為是真是妄想,得到這種境界,一看吃的東西,他真就飽了。耳朵也會看,眼睛也會聽,這叫諸根通利。

這十六個沙彌在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已曾經供養過百千萬億的諸佛,他們生生世世都修清淨梵行。梵行,就是嚴持戒律,就是受持戒律、不犯戒律。【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都是為著求這無上正等正覺,才這樣勤修苦行的。

L2. 請轉法輪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這十六個沙彌,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他們都一起跟隨著佛出家修道。十六個沙彌和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以及百千萬億的一切人、天等眾,【俱白佛言】:同時就對著佛講了。

【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世尊!現在這道場中,有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的大聲聞;這些大聲聞都是大德。怎麼謂之「大德」?言其他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做很多善事,所以有很多德行,這德行大得不知有多少,所以稱為大德。聲聞,是聞佛聲音而悟道的眾生,修苦集滅道四諦法而證果。【皆已成就】:他們成就聲聞的果,而現在都生了一種懷疑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正得到涅槃?所以「成就聲聞的果,而發動大乘根性的心」,這叫成就。

【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世出世的之尊!人間和天上都應該尊重的佛!亦,當「也」字講;您也應當為我們這一切的眾生,說怎麼樣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果位的一個名稱;但是要有個方法,才能得到這種的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你怎麼樣才能得到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你怎麼樣才能到這個果位上呢?你一定要有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要有人講。沒有人講,你就不懂,就不明白得到這果位的方法。所以現在這十六王子就為人、天、大眾來請法,請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本來這十六王子,他們一聽《華嚴經》,已經都證果了,已經都明白這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了;可是他們雖然明白,眾生還沒有明白呢!所以他們就是要假藉這種的時機,作為他們還沒有懂,代表一切眾生來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修行方法,並不是這十六個沙彌還不明白,他們已經明白了。那麼他們為什麼又請佛來說法呢?就因為他們要為一切眾生而請法。

好像我們這個講堂,每天說法,也有人來請法師說法;那麼請法這兩個人,不一定他不明白佛法,他也會說佛法。就好像天天來請法的人都是會說法的,甚至於比我講得更好,比我說得更妙。為什麼要請我呢?因為我是一個說中國話的人,我說中國話,一般人不懂得中國話,以為說的是妙法。等一翻譯過去,並且翻譯這個人也是辯才無礙,我說一分,他就給我翻譯出來十分;大家一聽,是不錯!所以天天來請我說法。本來我說的法,你們都懂,你們講得都比我好;不過就因為我是外國人,尊重這個外國人,以為「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這個外國的和尚說法,大約是比本地的好一點,所以就請我來說法。我也就無慚無愧,自己不知道慚愧,你們請我,我就說啦!於是就亂講。亂講,可是你們不會亂聽;翻譯成英文,你一聽,就不亂了!因為講中文的時候,你們不懂,所以這我就叫「亂講」;等你們一懂了,它就不亂了!沒懂的時候是很亂的。「他說什麼呢?講什麼呢?他們懂中國話的都笑,大約是講得很值得可笑的吧?」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是這樣子;十六王子已經明白了,他還請佛說這法。阿耨是梵語,翻譯成無上。無上,就是沒有比它再高上的了。這就是佛的果位。什麼叫正覺?正覺就和凡夫的不覺有分別。凡夫是不覺,你給他說什麼,他也不覺;你教他真的,他就尋思是假的;你教他假的,「哦!這是真的。」你看!凡夫就是這樣子。甚至於你教他真的,他就怕聽了:「唉!我不願意聽這個真的。我如果得到這個真的了,那我怎麼辦呢?」你說他,他就想他沒有辦法了,所以就不願意要真的;往往到這地方來,一聽我們所講的法,沒有等講完,他就跑了。為什麼呢?他就不願意要真的。在我這兒,說是他不願要假的。但是不願意要假的,他可天天陪著假的跑,捨不了這個假的,所以法就不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覺。

二乘人一聽佛法:「是這麼回事!Yes! 這個法真對!」他就覺悟了;一覺悟這個法真對,他就照這個法去修行。說叫你放下一切,他就放下了;叫你看破一切,他就看破了!把一切的執著看破,一切的毛病都放下了,於是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就是個「覺」,這是二乘人得到覺悟了。這是正覺,不是邪覺;不是去學一學跳舞,或者去找其他的娛樂玩一玩,覺悟到娛樂上去,覺悟到跳舞上去了。這個正覺,就是覺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正覺」了!這是二乘人,可是他沒有能「正等」。

正等,正等於佛,和佛差不多了!這是菩薩。菩薩不單能自覺,不單能正覺,而且還能覺他。我從這條路上過來的,我見著人,也告訴他說:「你不要向其他路上走了,跟著我走,一定會成功的。你如果想成佛,一定要從這條路上走;其他的路,你走來走去,也是走不到佛的果位上!」雖然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到過羅馬的;這就是不明白佛法,想要成佛,走來走去,到不了佛的果位上。

那人一想:「不錯!從其他路上走,我走了這麼多年了,這麼久的時間,也沒有走出一個所以然來。哎!我依照這個菩薩所教我的這條路走!」這個不是菩薩的人,照著菩薩道來修,修來修去,和菩薩修得一樣了,所以這也叫「正等」,正等於菩薩;也可以說正等於佛了,差不多就成佛了。這樣子,有兩個講法,你要記得。已成的菩薩,正等於佛;沒成的菩薩,正等於菩薩。那麼正等於菩薩,是不是這個沒成的菩薩,也正等於佛了?他正等於菩薩,當然也正等於佛了嘛!這有什麼疑問呢?沒有疑問!

菩薩雖然能正等,可是沒能「無上」,菩薩還是菩薩,沒有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叫無上士,菩薩叫有上士,在他上邊還有佛呢!現在十六王子,因為看見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人,都成阿羅漢了,但不能永遠住在阿羅漢的果位上,現在都大乘的根性動了,都應該學大乘的佛法了,所以就請佛給說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我們聽完佛所說的法之後;我們不是聽完了,從這個耳朵聽進去,從那個耳朵就跑了,像風似的,過耳不留;我們不會的!我們明白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我們絕對不會懶惰的,一定對大通智勝佛說:「請佛您放心,不要擔心我們會懶惰、不修行、不精進。我們不會的!我們甚至於飯也不吃,發奮忘食,樂以忘憂,我們得到這個佛法,會快樂得把我們所有的憂愁都忘了,沒有了!」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世尊!我們現在這一些在會的大眾,心志之間所願意的是什麼呢?願意得到佛知佛見。《法華經》所講的,就是佛知佛見,所謂「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示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第一次說的華嚴;第二次說的三藏,也就是阿含教;第三次說方等;第四次說般若;第五個時候說法華涅槃。現在這一切的眾生,都想要聽《法華經》,把這半字教不要了,都要學滿字教,這是「廢半明滿」;《法華經》是真正的圓滿大教。

【深心所念,佛自證知】:怎麼叫深心呢?心還有深有淺?深有多深,淺又有多淺呢?所謂「深心」,就是存這個心很久很久了;好久好久就想請這種法了!什麼法呀?成佛的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這到底用什麼修的?這要用你的慈悲心、喜捨心、無畏心、無染著心;最要緊的,就是無染著心。你切記不要有一種的欲念,有欲念,就有所染著;有所染著,你就得不到自在。還有什麼法呀?修行六度萬行、十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都是成佛之法;但是還有很快的,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的法。什麼法?就我們天天所念誦的〈楞嚴咒〉!你沒聽阿難說「願今得果成寶王,不歷僧祇獲法身」,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成佛幹什麼呢?我成佛之後,「還度如是恆沙眾」,我還要去度眾生;這是阿難這樣說。

你若能常常誦持〈楞嚴神咒〉,你一定就會很快成佛了!這是一個。

有人就說:「〈楞嚴咒〉那麼長,一唸就要差不多二十分鐘。」唸二十分鐘〈楞嚴咒〉是很長的時間,那你天天吃飯都不只二十分鐘,怎麼你沒有說:「啊!我吃飯的時間,二十分鐘這麼長,我要縮短一點!」為什麼不這樣想呢?為什麼誦一個咒,就說時間長了,吃飯的時間就不長?為什麼你睡覺睡幾個鐘頭,你都不說:「哦!我睡覺睡得太長了,我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你就不反對睡覺、也不反對吃飯?誦咒二十分鐘,你就要反對?我真不明白你學佛法是學的什麼佛法!二十分鐘的時間,你都沒有?

還有,〈大悲咒四十二手眼〉,那是最妙的成佛之法。你誰若修行這個法,很快得五眼六通。但是你可不要怕麻煩!我先前講的話,你不要得到五眼六通,就說這太麻煩了!那時候你後悔也不行了,因為你已經得到,怕麻煩也要麻煩。說:「那莫如我現在就不要那麼麻煩,我還是這麼樣子好了!」那你歡喜這麼樣子,就這麼樣子囉!我平時對你們講的,我所有一切,都不勉強人,都是聽任每一個人自己去發展。自己所願意做的事情,你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做。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法,就是我現在所教你們的方法。今天有一個人來請求,說是教了我們這麼多法,修也修不過來了,不知道修哪個好。若專修一個法,不很快就成功了?我現在所教你們的法,其中就有一個專一的法。那為什麼不教你們那個專一的法,而教你們這麼多的法?這也就像讀書似的。你讀一本書,其中考試的題目只有一個,甚至一個字、一句,但是你都要把它讀會了。我考你,無論考你哪一句,你才知道:「哦!對!這個我讀過!」但是可不是打開書來考試,這要闔上本子,因為佛法是要一法不立的;一法不立,你拿著一個本子來考試,這不可以的。所以我現在教你們這麼多,其中一定有一個法是成佛的。你若是把所有的法修了,你一定就成佛了。你若是說,我嫌這一些法太多了!天天吃飯,你為什麼不嫌吃得多?我還是這句話,天天睡覺,為什麼你不怕睡得多?修佛法,你怕多了?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兒說,我們願意得到佛的知見,我們心裏所想念的,佛一定會知道的;我們所想要聽的,就是《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請求佛給我們說《妙法蓮華經》。我們深心所想念的、想要知道的,佛早就知道了;不過就因為我們沒有請法,佛也沒有給我們講明白。現在我們來請法,請佛慈悲攝受,來教化我們了!十六王子請完了法之後,佛也很滿意的,就給說法了。

L3. 所將人眾亦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在這個時候,【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這轉輪聖王,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父親。這十六王子,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這轉輪聖王所率領百萬億那麼多的人裏邊,有八萬億那麼多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看見這十六王子都捨棄國榮,把國家的財產都不要了,國、城、妻、子,也都不要了,就出家去做比丘了;這八萬億人也都同時發願,說要跟著這十六王子一起出家做比丘。

【王即聽許】:這轉輪聖王就答應了,好!你們大家現在出家;我都成就你們出家,你們無論有什麼需要,我都供養你們!所以這八萬億人,都有了功德主──功德主,就是供養他們的人;這八萬億人也沒有恐懼心了,也不怕餓死、凍死、渴死、窮死,什麼都不怕,一心出家修道、做比丘,將來都會成佛的。過去已經成佛成了很多了,現在也有一些成佛,將來也有一些成佛。這八萬億人,在無量劫以前就發願出家;他們的功德主,就是轉輪聖王,供養他們,所以很容易就修成了。

L4. 受請說經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在這時候,大通智勝如來接受這十六沙彌的請法;【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經過二萬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後,在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這四眾之中,佛才講說這大乘經典。這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就是叫《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一部經是教化菩薩的法,一切諸佛保護著念經的人。

【說是經已】:當佛說出這部經典之後,【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這十六個沙彌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的緣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他們都共同來修持、受持《法華經》,並且都念誦得非常熟,可以不用本子,從頭念誦到最後一品,這叫「通利」。永不忘失,在他的八識田裏,永遠都不忘了。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在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華經》的時候,這十六位菩薩沙彌都歡喜信受。這「菩薩沙彌」,也就是「沙彌菩薩」,但是可沒有受具足戒,沒有受比丘戒。為什麼他們不受比丘戒而就做菩薩了呢?因為這十六沙彌修行非常的勇猛精進,所以也就沒有時間受比丘戒;因為太忙了!忙著講經說法,轉大法輪,讀誦《法華經》。

所謂「受戒」,是給犯過的人受戒。你如果天天能誦念《法華經》,就不會犯過,常常能收攝身、口、意,這三業都不犯。你口念誦《妙法蓮華經》,口不會犯四惡業;你身諷誦《法華經》,身也不會犯殺、盜、婬那個惡業;你意念思惟《法華經》的意思,並且記住它,這意也不犯貪、瞋、癡三業了,所以這叫三業清淨。既然三業清淨了,那麼受戒和不受戒是一樣了!

又者,這十六位沙彌,雖然說是沙彌,都是再來人,都是來擁護大通智勝如來這個道場的;在過去生中發願,說是某某人成佛了,我一定要擁護他的道場。好像果某發願說,我若成佛,他就要擁護我的道場。

現在我沒成佛,你也一樣要擁護我的道場;沒成佛,也要擁護,這才是真正發願。佛成佛了,他自己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有人擁護、沒有人擁護,都不要緊了。現在正是我沒有神通的時候,你若擁護我,那才是真正的護法!好像有錢的人,天天吃珍饈美味,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送給他飯,說我今天布施一頓飯請你吃,他就不一定會接受你這一頓飯,因為他在家裏所吃的就比你請的飯更好。如果是窮人,他家裏也沒有什麼飯吃,甚至於所吃的都是稗子米,很下等的米,你請他吃一頓很好的飲食,他一定會吃的;不但會吃,吃完了,他還會謝謝你。就是這樣子!所以你們以後發願,說是要護師父的法,不要等到師父成佛才護法;成佛的時候,那護法就多得很!在沒成佛的時候,需要護法。

十六菩薩沙彌,他們都信受大通智勝如來所說的妙法。【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在這一切羅漢裏邊,聽到佛所說的法,也有信而且還明白的;可是【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其餘有很多眾生,千萬億那麼多種,對佛所說的妙法就都生疑惑了。說:「佛有很大的神通,好像《法華經》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五千退席;或者佛把他遷移到其他的國土裏頭去,免得令他生疑惑,那不好了嘛?」因為本經這五千退席,他不單生懷疑、疑惑,而且還會譭謗。單單疑惑,他不會怎麼樣墮落;若是譭謗大乘經典,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時候,那五千增上慢的比丘就退席了,就走了。大通智勝如來講這《法華經》的時候,有百千萬億這麼多種的眾生都生懷疑,他為什麼不把他們搬到其他的國土去,免得他生疑惑呢?因為這一些眾生雖然疑惑,他不會譭謗的;因為不會譭謗大乘經典,所以就沒有搬到其他的地方去。

L5. 說經時節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佛說是經】:在大通智勝如來說完了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經過八千劫這麼長的時間,佛也沒有休息,也沒有間斷講《妙法蓮華經》。你看看!大通智勝如來講《妙法蓮華經》講了八千劫,釋迦牟尼佛講《妙法蓮華經》講了八年。一位佛說八千劫,也是說《妙法蓮華經》;一位佛說八年,也是說《妙法蓮華經》;怎麼有的就說得那麼長?這一位佛就說得這麼短?這是眾生的知見來分別長短,在時間上,本來也沒有長、也沒有短,長短是眾生的分別心而有的;所以大通智勝如來說《妙法蓮華經》八千劫,這是說實相的法門,釋迦牟尼佛也是說實相的法門;這個長短,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在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有休息過,也沒有說是把講經說法的事情停止了。停止,就是休廢;沒有停止,就是沒有間斷,天天都是講《妙法蓮華經》,天天都是說大乘實相的法門。所以你不要以為我們這兒天天講《妙法蓮華經》,或者講其他經典,就說天天講!過去諸佛都是天天講,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子就應該天天來研究這《法華經》,也不應該休廢。

L6. 說已入定

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說此經已】:當大通智勝如來說完了《妙法蓮華經》之後,【即入靜室】:就到佛住的靜室裏邊去打坐,入於禪定了。【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這一入禪定,就入了八萬四千個大劫。大通智勝佛入了八萬四千大劫這麼長時間的定,這《法華經》是不是就沒有人講呢?不是的!

I2. 正明結緣 分二
J1. 法說結緣 J2. 喻說結緣 J1. 分三
K1. 明昔共結緣 K2. 明中間更相值遇 K3. 明今日還說法華 K1. 分二
L1. 複講利生 L2. 佛起稱歎
今L1.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在佛入定這期間,這十六位菩薩沙彌知道佛在靜室裏邊,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入於禪定了!所以這十六位菩薩沙彌,就都發弘揚佛法的心了,於是都陞法座。有的人就問:「他們陞法座,是不是這十六個人都坐到一起,每一個人坐一個法座呢?」不是的。他們或者輪流,今天你講,明天他講,後天他講,這叫各陞法座;或者各化一方,這個化東方,那個就化南方,那個化西方,那個化北方,那個化東南,這十六個,兩個人化一方,這有八方;所以你不要執著他們各陞法座是不是都在一起陞法座。

【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他們在這八萬四千劫,為所有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分別來詳詳細細講廣說《妙法蓮華經》這個道理;廣,就是把它推廣起來。【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每一位菩薩沙彌,都度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那由他,這是一個大數目;恆河沙,也是印度一個大數目。【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指示、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得到利益而歡喜;使令這六百萬億眾生,一齊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L2. 佛起稱歎 分二
M1. 正稱歎 M2. 勸親信
今M1.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這一位大通智勝佛在靜室裏邊,入定八萬四千劫之後,【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從三昧中就出定了,到他弘法的法座這兒來了,很安詳的就坐到法座上邊,普遍告訴在道場裏邊的一切大眾。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是很少有的。他們諸根通利,能六根互用;他們的般若智慧也現前了,明了通達一切諸法。為什麼他們能明了通達一切諸法呢?因為他們過去生中,已供養過無量千萬億數那麼多的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在每一位佛的道場那地方,常常地修這種清淨行,就是嚴持戒律,修清淨的行門;他們常常所學習的,就是諸佛的智慧。【開示眾生,令入其中】:他們還又開示教導一切的眾生,使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M2. 勸親信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大通智勝如來又告訴大眾說,【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數數,就是很快的、常常的,就是左一次,右一次;親近,常常不離開他。你們應該快一點,常常不離開這十六位菩薩,供養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這麼樣對你們講呢?

【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假如有聲聞、緣覺和所有的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能深信不疑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說的經法,常常能受持不忘,不生譭謗的心;【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不論是聲聞,是辟支佛,是菩薩,或者一切眾生,凡是這一類的人,都統統應該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智慧。

K2. 明中間更相值遇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它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佛告諸比丘】:佛告訴這一切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這十六位菩薩,他們最歡喜的,就是說《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它恆河沙等眾生】:所有這十六個菩薩,每一個都教化了有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他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發願和這十六個菩薩沙彌在一起修道,聽聞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講的法,統統都信而不疑,都明白。

【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以這種的因緣,他們得遇著四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到現在還沒有完了、窮盡他們這個願。

K3. 明今日還說法華 分二
L1. 先結會古今 L2. 正明還說法華 L1. 分二
M1. 結師之古今 M2. 會弟子古今
今M1.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說,【諸比丘!我今語汝】:你們各位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我現在告訴你們!【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指大通智勝如來;這一位佛的弟子,十六位沙彌。沙彌有老沙彌、大沙彌;出家時間久,做的沙彌時間久,就叫老沙彌;出家時間也不太長,也不太短,這叫大沙彌;方才出家,這叫小沙彌。這十六位沙彌,大約都是老沙彌了,為什麼呢?他們出家的時間都非常久遠,也都成佛了,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在十方所有的世界,現在正在說法呢!【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佛的眷屬、佛家裏的人,是什麼呀?就是菩薩、羅漢、聲聞、緣覺。菩薩的眷屬,就是佛的子女,這好像一個大家庭似的。我們現在學佛了不是嗎?這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子女了,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做佛的一個孝順子女。我們都是佛的眷屬了!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有兩位沙彌是在東方成佛了,【一名阿?,在歡喜國】:阿?是梵語,翻譯為不動尊,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我們這兒三如來,這位就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托著個塔;那位就是阿彌陀如來,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因為美國人一見著佛像,就問是哪一尊佛,他就想要認識;我們在佛堂裏,人人也都應該都知道,不要外邊有人來問你:「那是什麼佛?」你就說:「I dont know!(我不知道!)」那人會覺得:「怎麼他在這兒住,跟這個師父學,學什麼東西呢?天天學佛法,這簡直的!連佛都不知道是哪一位佛!」那太倒架子了!不單倒你這徒弟的架子,也倒師父的架子。外邊來的人,他都要知道哪一位是哪一位佛;我們裏邊的人,更應該要知道囉!所以現在我給你們介紹,你們要認識這一位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阿 佛,也就是不動尊佛。這位沙彌他在歡喜國成佛;東方歡喜國,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淨琉璃世界。

【二名須彌頂】:第二位沙彌成佛,這位佛的名字,為「須彌頂」;他和不動尊佛作鄰居,都在東方。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在東南方,有兩位沙彌成的佛。一位名字叫師子音佛;那表示這位佛說法,音聲好像獅子音那麼威猛。第二位佛,名號是師子相佛。

【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南方也有兩位佛。一位佛的名字,就叫虛空住如來;雖然他的名字是「虛空住」,但不一定是住在虛空。第二位佛的名號是「常滅佛」,他常能給眾生滅一切的罪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南方有兩位佛,一位佛的名號是帝相佛,這位佛的相貌,有帝王之相,好像大梵天或帝釋的相。第二位佛的名號是梵相佛;他的相是清淨的,在因地常修梵行。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你看!現在這兒說明白了,阿彌陀佛原來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他生在西方,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是梵語,翻譯為無量壽,又譯為無量光,言其福德無量、智德無量。這無量壽,是依照福德而講的;無量光,是依著智慧而說的;所以阿彌陀佛的名字,就是智慧無量、福德無量。第二位沙彌成佛的名字,就叫「度一切世間苦惱佛」,他能度脫一切世間眾生的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西北方兩位佛的名字,一位是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多摩羅跋是梵語,翻譯為「性無垢賢」。性是自性,無垢就是沒有塵垢,賢是聖賢;言其自性本來就沒有塵垢,就是賢人。栴檀香,就是一種香。又有神通;這位佛的名字叫這個。第二位佛的名號是妙高相佛,好像須彌山似的妙高相佛。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在北方,一位佛的名字,就像「雲自在」,在虛空裏頭任運而行。第二位佛的名號是雲自在王如來。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在東北方第一位佛的名號,就是壞一切世間怖畏如來;世間所有什麼恐懼的事情,他都可以給破壞了!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十六位沙彌,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就是「能仁寂默」這一位佛,在娑婆世界印度那個地方,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M2. 會弟子古今 分四
N1. 明本結大緣 N2. 釋今住聲聞疑 N3. 正結會古今 N4. 釋未來弟子疑
今N1.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對諸比丘說了,【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我們這十六位王子做沙彌的時候,我們每一位沙彌都已經教化百千萬億那麼多恆河沙數的眾生。你想,我們現在做比丘了,連一個眾生也沒有教化,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呢?【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這麼多的眾生,都是跟著我聽聞佛法、學習佛法。他們為什麼要學佛法呢?就是為著到達究竟之無上正等正覺。

N2. 釋今住聲聞疑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這一切的眾生,現在已經有住於聲聞果位上的人。【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常教化他們,修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法。【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這一切的人等,應該以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漸漸地就到了佛的果位上。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緣故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因為如來的智慧,是不容易相信,又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相信,就不能修行;不容易明白,也就不能得到這果位,所以難信難解。

N3. 正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當時我們所教化的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我告訴你們,【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就是你們現在這一切的比丘啊!以及我將來滅度之後,在未來世裏,得羅漢果的聲聞乘這一類弟子。

佛法是講一種因緣,若沒有因,也就沒有這一種緣;沒有因,也就沒有果。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他就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每逢出世就做比丘,到處宣揚佛法,講經說法。一切眾生對這位法師生信心,覺得這法師是比他父親母親都好,甚至於比他自己都好,所以他就一定要跟著這位法身父母來修行。釋迦牟尼佛也就用大慈平等的心來教化眾生;所教化的眾生,一天比一天多,所以他的果位也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高;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所教化這些眾生,是凡和他有緣的就都來擁護他的佛法;但是他沒成佛以前,他那一些個所教化的弟子也生生世世都擁護他,來幫助他弘揚佛法,到成佛了。有的沒有來的,就等著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他們證阿羅漢果,而將來成佛。這一切事情,都是有一種因緣的,所以才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N4. 釋未來弟子疑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我入涅槃之後,還有未見過佛的這種弟子,他們修小乘法,不明白大乘的妙理,所以也聽不見《法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行菩薩道,也不明白什麼叫菩薩所應該行的行為,所以【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從他們自己或者坐禪,或者修行,得到一種的境界;功德,也就是他得的境界。他自己就想:「哦!我這已經入滅度了!」什麼念頭也不起了,應該入涅槃了。他以為是到涅槃的果位上了。在這時候,【我於餘國作佛】: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娑婆世界作佛,也在他方世界作佛,【更有異名】:他的名字也不叫「釋迦牟尼佛」,另外有旁的名字。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這一些佛弟子,雖然自以為得到滅度,生了這種妄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境界了。【而於彼土求佛智慧】:但是由於他們在我其他世界成佛的國土,想再求明白佛這種大智大慧,【得聞是經】:所以也會在其他的國土,又聽聞這《法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他們唯獨應該以佛乘而得到滅度,不應該以聲聞乘偏空的理,就說是得到滅度了。【更無餘乘】:其他的大乘、小乘都不可以的,唯獨這《法華經》是佛乘,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除諸如來方便說法】:除非諸佛如來用一種方便權巧,對著一種特別的機來說這個法,令他開悟了,這不在此例。

L2. 正明還說法華 分二
M1. 明應時故說 M2. 釋前開三意
今M1.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諸比丘!假使佛自知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來了,【眾又清淨,信解堅固】:所有座下的這一些人,又都得到清淨了,信心和明了都非常堅固,沒有人可以把他搖動了;【了達空法,深入禪定】:都明白通達諸法空相,入甚深三昧、甚深的禪定。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就召集一切的菩薩,和聲聞、緣覺,這些阿羅漢,說這一部《法華經》。為什麼?因為,【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這世間修行的方法,只有佛乘才能得到滅度;二乘他雖然以為是滅度,但不是真正得滅度。唯獨的就是這一個佛乘,能得到滅度的這種果位,其餘二乘是得不到的。

M2. 釋前開三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釋迦牟尼佛又說,【比丘當知】:你們這些比丘應該要知道,應該要明白,應該要了解!知道什麼?明白什麼?又了解什麼?【如來方便】:你應該要知道如來所說的法,是權巧方便的法,是權法。為什麼要說權法呢?因為一切眾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你若一開始就和鈍根人說真實法,他們不會接受與相信;你用一個方便法門來同他講,那麼他就會相信了。【深入眾生之性】:如來這方便法門,本來是與眾生合而為一。為什麼佛用這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因為這一些眾生,都是有這種方便的機;對這種方便的眾生,要說方便的法。什麼叫方便的眾生呢?【知其志樂小法】:如來知道這一類的眾生,他的眼光不大,他的心志只知道一個小小的方法、小小的一個道理;給他說宇宙的問題,他就不懂了。他只知道他自己這一個小問題,你和他講世界的問題,他就不明白;所以他的志願,就是想修一個小小的道路。【深著五欲】:二乘人他們往往都深深地著住到五欲的境界上;五欲,就是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

(一)財:因為這個世界上,以財可以購買一切的物質,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錢財。你要能夠把「錢」看得空了,這就不著住;看不空,就會發生鬥爭了。我常常講,這個「錢」字,是兩個「戈」字,旁邊有一個「金」字;就是你拿一個干戈,我拿一個干戈,來爭奪這個金子。有了錢,也就有了很多麻煩;沒有錢,也就沒有麻煩了。但是人人可都想要有錢,他不怕有麻煩。這個錢,你會用,它就可以作福;不會用,它就可以造罪。有錢可以做功德,有錢也可以造多一點罪業,所以這個錢是一個最壞的東西!是一個最不乾淨的東西!你看看,人人數錢的時候,有的時候就用口水來黏那個錢,那個錢上不知有多少種細菌,就是那種的微生物在錢上;但是人人都不怕它,人人都歡喜,有錢,他也不講衛生了!

(二)色:貪圖好的顏色,著住到美好的相上。

(三)名:貪一個好名譽。誰要是讚歎一句,就聽得很高興的;誰要是說你一個不好,心裏比插上一把刀還難過。所以對這個「名」,他看得那麼重要,但是這也是五欲之一。

(四)食:就是一天所用的飲食。吃到這個東西,沒有吃那個東西,覺得這一天沒有滿足自己的食欲;吃了那個東西,又沒有能吃這個東西,也覺得不能滿足這個食欲。那麼兩樣一齊吃,也吃不了多少,覺得還是不滿足自己這個食欲;所以沒有法子滿足。你要是修道的人,對飲食方面應該不要看得那麼重要;應該把食物看作是一種良藥,來療治身體的乾枯而已,所以不要太執著「食」的問題。

(五)睡:人人都歡喜睡。睡了一點鍾覺得不夠,兩點、三點、四點、五點,一天總要睡它七八個鍾頭,覺得睡覺是最好的。

這五種叫「五欲」,這是眾生所執著的。尤其二乘人,對這五欲看得是很重要的;沒有錢,他也認為不可以;沒有色也不可以,沒有名也不可以,沒有食也不可以,沒有睡也不可以;他就深深地著住到這五種的欲上了。

有一次,有人來請問一個問題:「你講經講得這麼多道理,說法說了這麼多方法,究竟你知不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人?你若能知道有多少人,我就皈依你,拜你做師父了!但是你有沒有確實的數目呢?」我說:「你要想要皈依我不是嗎?我根本就不會答覆你的問題。為什麼呢?你有問題來皈依,這種弟子我不收的。你沒有皈依就有了問題了,你若皈依之後,那問題更多了!但是我現在告訴你世界有多少個人!世界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男男女女、女女男男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又有兩種的行為,也是兩個人;一個就是求名的人,一個就是求利的人。」

求名的人,就想盡方法來找名。你看見沒有?有一個人,他因為沒有名,他就設一個方法,想要出名;怎麼樣呢?他假裝自殺,自己殺自己,或者吃多一點安眠藥,或者吃多一點麻醉品,或者服毒了──但是他服得不多,服得少少的,他知道毒不死,但是也不能沒有人救他;那麼因為他服毒了,旁人就設方法來救他,救他的時候就有報紙賣了。新聞紙上頭就把他相片也登出來,名字也登出來了,說某某人想要自殺,現在送到醫院去洗胃,還在危險的階段中。哦!這他有了名了!有一個「自殺」的名。

又有的人想,自殺太危險了!我拿一把刀去殺人去!我不往他致命的地方殺,我就裝瘋作傻的,或者把這人的手指頭給砍斷一個,或者把那個人的耳朵給割下來一個,我說我要殺他!這樣也有報紙賣了,也就出了名了。你看!一個要自殺,是為的名;一個要去殺人,也是為的名;有這兩種。這是大概這麼說一說,其餘的很多種方法;求名的人,就想盡種種的方法,去求這個「名」。

求名的人,就叫被火燒死;「名」屬火,被火燒死了,沒能入火不焚。你不著住到名上,好和壞也不管,這是入火不焚,火也燒不死你。

又有一個求利的,求利的更不要講啦!為著想要求利,做種種犯法的事情,販賣毒品、鴉片菸、海洛英,什麼能賺錢,他就做什麼;就為著求利,用盡種種的方法去求利。「利」是屬水,所以你求利求得太厲害了,就會被水淹死。

所以我答覆他:「這個世界,就兩個人!你再找出第三個人看看?」他說:「這個說法,我很同意的。我現在想要皈依你!」我說:「我不收你!」所以這個人就被攆出門外邊去了!這是以前有這麼一個問題,現在講到這「五欲」上,那麼稍微講一講。

【為是等故,說於涅槃】:因為這一些人志樂小法的緣故,所以佛說二乘法,說四諦、十二因緣也能得到涅槃。這其實就是一種方便法,二乘是不能得到涅槃的。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等人聽我這樣一講,說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就可以得到涅槃,他們就生出一種信心來,覺得這個不錯!不費多少時間,也不費什麼功夫,修這四諦、十二因緣法,就可以得到涅槃了!於是就去修行了。其實,你修這四諦、十二因緣法,只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不能得到真正的無餘涅槃。

J2. 喻說結緣 分二
K1. 立喻 K2. 法合 K1. 分二
L1. 導師喻 L2. 將導喻
今L1.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釋迦牟尼佛說,現在我給你們舉個譬喻;為什麼要給人說方便法?為什麼先說二乘的道理?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譬如有這麼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一個大由旬八十里,十個由旬就八百里,一百個由旬就八千里,那麼五百個由旬,就四萬里。四萬里路,這麼長的一條路。險難惡道,險是危險,難是困難。惡道,這條路上又有土匪,又有豺狼虎豹,是最危險不過,最難走的一條路了。【曠絕無人怖畏之處】:在五百由旬這麼長遠的路上,也沒有人;在這種的道路上走,非常地可怕。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假如有很多的人,想要過這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到達那一個寶所。寶所,是一切寶貝所存的地方。這五百由旬,就譬喻是「五道」,我們人修佛法,行佛道,這非常困難,要經過五道的生死輪迴;這個「寶所」就是最高的佛果,中間這「化城」就是二乘的化城。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就在這個時候,其中有一位領導的人,他聰明,又有智慧;這「導師」就是譬喻的「佛」。他知道這險道的厲害,知道怎麼樣走;從什麼地方可以行得通,從哪一條路就不會通的。【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他率領著這一切的人,想要過這條難過的道路。

L2. 將導喻 分二
M1. 中路懈退喻 M2. 滅化引至寶所喻 M1. 分二
N1. 退大 N2. 接小
今N1.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所帶的這一切人,走到半路上,就懶得走了,懈怠起來了。好像你做一件什麼事情,在半路上就不做了,這都叫懈退。你修行修行,又不修行了,這都是在半路上懈退了。【白導師言】:對這個導師就說了,【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我們現在疲倦到極點了,在這恐怖的道路上,我們真不願意走了!我們實在不能向前再走了!【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前邊的道路還有這麼遠,現在我們要回去了!我們不往前進,要往後退了!

N2. 接小 分二
O1. 方便設化 O2. 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這一位導師,他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他自己就想了,【此等可愍】:這一些眾生真是可憐愍哪!【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怎麼可以捨棄佛果的大珍寶而又退回去呢?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這樣想了之後,他用權巧方便的方法,【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在這危險的道路中間,過三百由旬的地方。五百由旬,就是譬喻的「五道」,天、人、餓鬼、畜生、地獄;沒有說阿修羅,因為阿修羅包括在其他的五道裏。在五道裏頭,不是做牛就是做馬,不是做人就是做鬼,不是入地獄就是生天堂,所以非常危險。現在過三百由旬了,就是人由五道裏已超過三界,可以走出一半來了。在這時候,變化出來一個化城。【告眾人言】:然後他對眾人說了。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你們各位!不要生恐懼心,不要生一種懈退的心,你們不要回去!不要往回走!【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你們現在可以到前面不遠的一個大城裏頭住下來,在這個城裏邊,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個「化城」,你們要知道,這是變化成的;就是二乘的果位,不是真實的,所以叫「化城」。但是佛說你們若得到羅漢果,也就是隨意所作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啦!那麼梵行已立,所作的事情就作完了。【若入是城,快得安隱】:假如你們能進到這個城裏,就可以進到證得阿羅漢果,你們很快就都得到這種安穩,一點危險都沒有了,這是最安樂的一個地方。【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你們若是想再往前去到那個寶所的地方,亦可得去。這就說,你證得阿羅漢果,你再往前進修,也可以得到佛果的。

O2. 歡喜前人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當著這個時侯,這些走路也走不動了,非常疲倦的眾生。這比喻修道修得時間久了,覺得很辛苦了,現在聽說有一個城可以住著休息休息,所以心裏就很歡喜;自己覺得從來也沒有到過這麼好的一個城市裏頭住,現在有機會到這個城裏住了。這個城市,就是聲聞人所證的一種果,名為「化城」。他們就說,【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我們現在,免除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五個生死惡道,很快地就得到安穩。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在這時候,這一切的眾人都一起進到化城裏邊,他們就生出來已經得度的這種想法,生已經得到最高、安穩的境界上的想法。

M2. 滅化引至寶所喻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爾時】:在這時候,【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是佛;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既然得到止息,在這地方住下了,都休息,不疲倦了!就都有精神了。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語眾人言】:對著大眾就說了,【汝等去來,寶處在近】:你們現在到這個地方,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在不遠的地方。這就是聲聞人證得四果阿羅漢,再轉求修大乘,這已經和佛相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你們所住的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的,為著你們到這兒休息休息;這個城並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認假為真。

K2. 法合 分二
L1. 正合 L2. 舉喻帖合 L1. 分二
M1. 合導師喻 M2. 合將導喻
今M1.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佛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今為汝等作大導師】:我現在為你們大家做大導師,來教化你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煩惱惡道;在這有生命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險難長遠】:是非常的危險,非常的困難,路又非常長遠,【應去應度】:所以到什麼地方去教某一種眾生,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生。

M2. 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若是給一切眾生,先說《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了。為什麼?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的,那怎麼辦呢?唉!修行、修佛道,這個最難了!所以不願意親近佛。【便作是念】: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修行佛法成佛的道路,非常的長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啊!這是太難了!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苦,行種種苦行,才能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他們知道眾生這種的心。怯弱,就是很軟弱的、不堅固,受一點逆來的境界,就不能受了。下劣,是最下劣、最愚癡、最笨了。【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因為佛知道眾生的思想下劣,所以用方便權巧,修到這個中道。中道,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還有兩百由旬。

怎麼叫「過三百由旬」呢?由凡夫超過欲界天,這是過一百由旬;由欲界再超過色界天,這又過兩百由旬;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這就是過三百由旬,超出三界去了。等到成了界外的菩薩,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他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到方便有餘土,這是過了四百由旬。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住到實報莊嚴土,這時候就是過了五百由旬。

所以在中道,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佛為著叫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兒休息休息,就說兩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餘,就是有餘依。有餘依涅槃,就是羅漢證得初果,把見思惑斷了,但是他還有個身體存在,沒能灰身泯智。無餘依涅槃,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化了,不用外邊的火,這叫「身智俱泯,灰身泯智」。這兩種涅槃都是二乘的境界。

【若眾生住於二地】:眾生若修道,住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的境地上,【如來爾時即便為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即刻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汝等所作未辦】:你們所修行的道路、所修的方法,還沒有完呢!不是所作已辦了;所作未辦,還沒有成功哪!相差得還遠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你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和佛道相近的。你應該觀察,算一算這種事,不論你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都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於唯一佛乘,本來就是一佛乘,又分別說出有聲聞乘、緣覺乘,又有菩薩乘,這三乘法。

L2. 舉喻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佛就好像那位大導師,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越過險道的途徑一樣,因為想告訴這一切人到那兒休息的緣故,所以變化出來一個化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佛知道大家都休息過了,對著大家就說了,【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我們想得到寶貝的處所,離這兒很近很近的;這個城不是真實的,是我所變化出來的一個城。

H2. 重頌 分二
I1. 頌結緣之由 I2. 頌正結緣 I1. 分二
J1. 頌遠由 J2. 頌近由 J1. 分二
K1. 頌大通智勝成佛 K2. 頌十方梵王請法
今K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這個意思再說多一點,所以就用偈言來講這個道理。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大通智勝如來在十個劫裏,在那兒結跏趺坐入定;【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坐了十劫,還沒有證得佛果,還沒有成佛。在這沒有成佛的時候,佛法未出現於世。【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一切的諸天、神、龍之類的,還有阿修羅等等。阿修羅,譯為無端正。【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常常在佛前邊,散下種種的天華,以這種天華來供養這位大通智勝佛。【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這一切的諸天,都把天鼓打起來了,又奏出種種的音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這供養的天華,等落到地上枯萎了,又有一股香風來把它吹去,又散下一點新鮮的天華。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經過十小劫之後,他的佛法才現前,也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在這時候,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的人,各人都歡喜,得未曾有,從來也沒有過這麼歡喜的。【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佛的十六位王子,有千萬億的眷屬來圍繞著他,大家一起都到佛前去了;【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恭恭敬敬地五體投地,頭面頂禮佛的兩足,而又請大通智勝佛趕快的轉大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希望佛能以獅子吼音,滋潤的法雨,充足我們及其他一切的眾生。

K2. 頌十方梵王請法 分二
L1. 頌威光照動 L2. 頌梵王來請
今L1.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佛是不容易遇的;不容易遇,現在遇著了。佛不是每一世紀都有的,不知道等多少世紀之後,才能見著一次佛。佛為什麼要出世?就因為他要覺悟一切的群生,令一切的有情,都反迷歸覺;震動,就是覺悟得很快,好像聽到鼓聲、鐘聲,即刻就把睡眠醒了一樣。

L2. 頌梵王來請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最初,在東方這一切的世界;為什麼先說東方呢?因為東方屬「生」,東方也屬木,木旺於春,所以這兒先說東方。諸世界,就不是一個世界。我們這是娑婆世界,東方是琉璃世界,西方是極樂世界。這個東方世界,不僅僅就琉璃世界,又有其他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總起來說有五百萬億國土那麼多。【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這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大梵天王,他們的宮殿得到無量的光明照耀,都放光了,和平時不同;這種種光,是在過去的時間,總也沒有過;這第一次有這種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大梵天王本來常常有光的,見著光不足為奇,但是他們現在所見的,以前沒有見過,是一種特別的光,遍照一切的黑暗。就是以前那光照不到的地方,現在也都照到了,所以與以前所見的光不同。這一切大梵天王看見這種境界,「哦!這一定是有特別的情形!」所以就找尋這種光相的來源。由東方向西方來找這光,找來找去,找到大通智勝佛這地方來了。【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見著佛了,他們就用在衣 裏所帶的天華,供養佛。這種天華是非常微妙的,又有一股香氣。他們不單用天華來供養,然後也把他們所住的最寶貝的宮殿,也供養佛了。

為什麼他們奉給佛這宮殿呢?【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就是請佛轉法輪。因為請佛轉法輪,他們首先要供養佛;供養佛,才請佛轉法輪。他們又以種種的偈頌來讚歎於佛。【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可是佛在這時候,知道說法的時候還沒有到呢!於是接受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的請法,默然在那兒坐著,沒講法。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東方和其餘的南方、西方、北方這三方;及四維,就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共成合成十方;十方都是這樣子,也都一齊這樣來請法。【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也像東方這些個大梵天王似的,都散下一切的天華供養佛,然後奉獻他們所住的宮殿來供養,都請大通智勝佛在這兒來轉大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佛是甚稀有的,是不容易遇著的,我們現在願意佛以本來大慈大悲的這種智慧,【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普遍廣開這個甘露的法門;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現在「甘露門開」,也就是說令人了生脫死的法門,大轉無上的法輪。

J2. 頌近由 分二
K1. 頌轉半字教 K2. 頌轉滿字教
今K1.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無量慧世尊】:佛的智慧是無量的。無量,就是沒有再有比佛智慧大的了,所以佛是個大智慧者。世尊,是世出世之尊。【受彼眾人請】:接受這十方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之請。一方各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十方就是五千萬億。【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佛為一切眾生,來宣說一切的法門。這一切的法門,一開始,就說的四諦法。四諦,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以及十二因緣法,就是【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從無明到老死,這有十二種的因緣。

這十二因緣的來源,都由有「生緣」而有,若沒有「生緣」,這一切的緣,也就都沒有了。【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在世界上所有的過患,你們這一切的眾生應該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這是「苦」,所以應該要修行。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在大通智勝如來說這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時,有六百萬億?的諸梵天眾;這一「?」,就是「一百萬億」;六百萬億?,這個數目很多了!【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這麼多的眾生都了苦了,把諸苦的邊際都盡了!這麼多人都成阿羅漢。(編按:據《康熙字典》,?:「十兆曰經,十經曰?。」所以,一?為一百萬億。)

當佛又在【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這第一次說的是四諦法(阿含),有這麼多人證羅漢果;第二次說十二因緣法(方等)的時候,也有千萬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這些個眾生,於一切的「不善法」不受。不善法就是煩惱;就是於煩惱法不受,不受煩惱。他們也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了。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從這個阿羅漢之後,又陸續得道證果的人,這個數目多少呢?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數量;就是數不過來,不知道有多少了。【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在一萬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你用算數來算這個數量,也不知道它的邊際是多少。因為他度的眾生太多了,所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數量。

K2. 頌轉滿字教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在這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這十六個兒子,他們一起都出家作沙彌了。沙彌是梵語,翻譯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十六沙彌都共同去請大通智勝佛,演說《妙法蓮華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們說,【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我們這十六個人和跟著我們來的這一些個眷屬,大家都想要成佛道,因為【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我們成佛的時候,也願意和世尊一個樣;就和大通智勝如來是一樣,也得到智慧眼,得到第一的清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十六王子這些童子的心。怎麼叫童子?就是由孩提的時候到年長,都是本來的元身沒有破,也就是沒有結婚的人。這些童子他們心裏頭所想的,佛都知道。不單知道他們心裏的所想要得到的,而且知道他們宿世所修行的,用的是什麼功夫。【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在宿世,佛已經就用無量的因緣,及種種譬喻的法,給他們說過了;【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又說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為到彼岸。以及說所有神通妙用的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令他們有大智慧,能分別出來真實的佛法;他們都行過菩薩所行的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所以現在佛就給他們說《法華經》了。這《法華經》說得好像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偈頌。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大通智勝佛如來說完《法華經》之後,佛就回到所住的靜室裏邊;入禪定,就是入定去了。【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他入定,就是一心在這一個地方來打坐。打坐多長時間呢?經過八萬四千劫那麼長的時間,他都在定中。

I2. 頌正結緣 分二
J1. 頌法說 J2. 頌喻說 J1. 分三
K1. 頌昔共結緣 K2. 頌中間更相值遇 K3. 頌今日還說法華
今K1.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這時候,十六位沙彌和其他的阿羅漢等,他們知道佛入禪定而沒有出定,於是【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他們就為這所有無量億這麼多的眾生,講佛無上的智慧。這十六位沙彌,【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他們都昇座說法,都是演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在這位佛宴坐、寂然不動之後,他們來助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所有這十六位沙彌,他們每一個人所度的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那麼多,都是由這十六王子所教化的。

方才我知道有人疑問這個「阿羅漢」。常聽經的人,都知道什麼叫「阿羅漢」,沒有聽過經的人,還不知道這「阿羅漢」是個什麼意思。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的意思,就是應供、殺賊、無生。

(一)應供:阿羅漢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如果沒有人供養,他也不能勉強去叫人來供養自己的;沒有人供養,自己就應該迴光返照。若是這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即使作了阿羅漢也是托空缽,所謂「羅漢托空缽」。

(二)殺賊:殺的什麼賊呢?殺無明賊。因為無明是能破壞道業的賊。人為什麼做糊塗事?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要做顛倒事?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沒有執著,他要找出來一個執著?就因為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能了生死,而不了生死?也就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無明是一個最壞的東西!阿羅漢能把無明殺了,雖然說「殺無明」,可是還沒有完全都把它殺了;他不過殺這個粗的無明,還有細的無明,他還沒有殺死。

這個「無明」可以比喻為「菌」。菌在人身上,總生出這麼一種毛病,皮膚上總不好;你用一點藥膏擦上,它好了;不擦這藥膏,菌沒有完全斷,毛病又發作了,皮膚就很癢的。你可以拿那個當「無明」,阿羅漢就有這種藥膏,把這種菌給殺了一些,但還沒有完全斷;一定要成佛之後,才完全斷了。我常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有破,羅漢有無明,菩薩也有,不過他就不用這無明。無明,可以說是愚癡。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愚癡沒有破,若破這一分的愚癡,那就完全都是智慧了!

(三)無生:沒有生,也沒有滅。

所以這「阿羅漢」有這三個意思。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所以就沒有把它翻譯過來,還保留梵文的原文。

卍    卍    卍

教講堂在去年就想出版一份雜誌,但是機緣沒有成熟,就沒有出版。在今年,這機緣已經成熟了,所以在這一個月,就會有這雜誌出來。那麼這個雜誌產生出來,我很相信就能分別出來這佛法和魔的界限在哪兒。在以前這個國家(美國)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叫魔王的這個道,有這一本雜誌和各人見面,你們就會認識什麼是魔、什麼是佛了!魔和佛相差沒有多少,只差很小、很少很少的地方。魔也有光,佛也有光;佛的光和魔的光,分別處也是很微細的。現在有這一本雜誌(金剛菩提海)見面了,可以說是等於照妖的鏡子一樣。照妖鏡,這一個鏡子,人雖不認識這個佛和魔,但是這個鏡子一照,那個佛就現個佛相,魔就現出魔相來。我們這一本雜誌就是個「照妖鏡」。魔王看見這本雜誌就會發大脾氣,把他會氣死了;不用你用那把「斬魔劍」斬他,他自己氣得腦袋就掉了!佛就很高興的。這是很容易就分別出來的。你看見誰看見這個雜誌,他高高興興的,這就是與佛有緣的;看見誰看見這本雜誌把頭低下了,這樣的,這個就是魔。你們可以去各處調查調查。這與佛有緣的就寫信來,說:「你快出來第二期!你快出來第二期!我等,我不能等啦!我現在想要看這個雜誌啊,我飯也不能吃了,覺也不能睡了,就等著這個雜誌來看了!」就著急得不得了。那個魔王眷屬看見這個雜誌就寫信來了,說:「你不要再出啦!這個不可以的。啊!這個沒有意思的。你簡直的盡這樣子把魔王都給斬沒有了!這個我們怎麼辦呢?啊?不要再出啦!」就有這麼的兩種情形我們會發現的!

卍    卍    卍

K2. 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彼佛滅度後,諸聞法者】:當這位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這一切在十六菩薩沙彌座下聽法的這些人,【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都能在所有有佛的地方,和他們的師父──這十六菩薩沙彌,都常常出生在一起;一佛出世,眾佛助援,來擁護佛教。

K3. 頌今日還說法華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這十六位沙彌,都是常行佛道的,他們出現於十方諸佛國土,都各成無上正等正覺,都成佛了!【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在當時聽聞過這十六位沙彌所說過的佛法的這些常隨眾,和一般聽眾,現在又都在諸佛所,再來親近聽聞佛所說法。【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其中有住聲聞位的,有住緣覺位的,都是一步一步的、逐漸逐漸的,受到佛教以佛法的道理,而入於佛道。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釋迦牟尼佛說,我當時也在這十六沙彌之中一個,排行第十六。我在當時,也為你們大家說過法。【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因為這個,所以我以這方便法,來教你們大家得到佛的智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無懷驚懼】:這是以前的因緣,現在也說《法華經》,令你漸入佛道。你們大家不要害怕!

J2. 頌喻說 分二
K1. 頌立喻 K2. 頌法合 K1. 分二
L1. 頌導師喻 L2. 頌將導喻
今L1.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譬如險惡道】:這是說出個比喻。譬喻一個最危險的、惡的道路。什麼是最為險惡的道路呢?六道輪迴,就是最危險的一個道路。【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迥絕,這個地方孤迥,就是沒有人走的路;多毒獸,有很多有毒的獸類;獸本來就是很兇惡的,又有毒。這也可以說是,有毒的就是蛇,沒有毒的就是獸;什麼獸呢?有老虎、獅子、豺狼,又有豹子,這些個獸類都可以傷人;這些個毒蛇,也可以把人毒死。在這險惡路上,不單這麼危險,而且也沒有水,也沒有草;連水草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吃的東西了。這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危險之路。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在這時候,有無量那麼多千萬眾;這就是一切眾生,就想要闖過去危險的道路,超出這六道輪迴。【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可是,這道路不容易走,必須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這就是說,眾生想要超出三界去,想要脫出六道輪迴,修行成佛,但是成佛的路是很遠的。五百由旬,就是四萬里路。超出欲界,這是過一百由旬;超出色界,這過兩百由旬;超出無色界,這過三百由旬;你再破塵沙惑,這是過了四百由旬;你再破無明惑,這就過五百由旬。

經過五百由旬這麼長的道路,若沒有人知道這道路,是不容易走的。【時有一導師】:這時候,有一位大善知識來領導你,【強識有智慧】:這個「識」字,應該讀一個「志」音;「識」當「記」字,能記住不忘,這是「強識」;博聞,是知道的很多。這位大善知識,他因為有博聞強識的這種力量,所以也很有智慧的,【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他對什麼事情都非常明了,能判斷是非,也能知道是路非路,是法非法。所以,這善知識在這危險的道路裏,來幫助一切眾生,救濟一切眾生的苦難。

L2. 頌將導喻 分二
M1. 頌中路權立化城 M2. 頌滅化引至寶所 M1. 分二
N1. 頌眾人退大 N2. 頌導師接小
今N1.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眾人皆疲倦】:在這危險的道路上,修行是很不容易的,這助緣很少,逆緣就很多。怎麼叫助緣?譬如你修行,自己沒有力量修行,有善知識來幫助你,指導你不要走錯了路,不要有不清淨的思想;你能依照這種的方法去修行,這是你的助緣。還有,你力量做不到的事情,有護法來幫助你,把這事情成功了,這都是助緣。怎麼叫逆緣?你本來想要修行,發菩提心發得很真的;可是偏偏就來了一個人,他用種種的方法來破壞你修行,令你不能發菩提心。本來你沒有這種的欲念,他來幫助你生這欲念;本來你道心很堅固的,他把你的道心給打退了;這都是逆緣。所以在這很不容易修的道路上,有的時候就會疲倦了;覺得一年也沒有修行成,兩年也沒有所得,等到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幾年的功夫都白費了,這修行是不能成功的!就退心了!這都叫「疲倦」了。

【而白導師言】:於是對這位善知識──對佛就說了,【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我們現在走路走得太辛苦了!頓,也就是疲倦、勞頓的意思。我們修行,受這麼多的苦,也沒有所得,也沒有成功。這頓乏了!我們想不修行了,我們想去像一般的人一樣;不修行了,這叫退還。

N2. 頌導師接小 分二
O1. 頌方便設化 O2. 頌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導師作是念】:這個善知識也就是佛,就做這種的想了。【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這一類的人,太可憐愍了!怎麼要退回去呢?怎麼不修行呢?已經修得就差一根頭髮那麼多,就會成功了,現在就退心;這一退不要緊,把以前所得的也都失去了!把所將要應該得到的無量珍寶都會失去了!

尋時思方便】:在這時候,這位善知識想出一種方便法門,【當設神通力】:當用大神通力,來作一種方便法。【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用神通在中途變化出一座大城市,裏邊又有牆,外邊又有城郭,所有的舍宅都非常的莊嚴,非常美麗。【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在舍宅周圍還有花園子、樹林子,又有小小的水溝有水流,及浴池。渠,是水溝;流,就是那個小小的水溝有水流。【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這門有好幾層,左一層、右一層的門。高樓閣,是很高的樓閣。這城裏頭,也有男男女女,很多的人。

【即作是化已】:這些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做這個變化之後,這時善知識對大家就說了,【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你們不要再生恐懼了!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你歡喜什麼,就有什麼,都能遂心滿願的。

其實,這一個「化城」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有餘涅槃;在沒得到有餘涅槃的時候,佛設小乘法接引聲聞的人,說:「你們到證得四果阿羅漢,就生死了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已經得到真正的快樂。等他們已經證得四果了,然後再叫他們往前修行,再到這個寶所。這個化城,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現在到法華會上,《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人,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眾,說這個化城不是得到究竟的涅槃。在沒有到這種境界上,你不能說這個是還不究竟;等他到了,現在就開權顯實了。

O2. 頌歡喜前人

諸人即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諸人即入城】:所有的小乘人,都歡喜小乘的法,就到這化城裏邊來了。這化城,就是小乘所證的果位。他到這個果位上了,【心皆大歡喜】:心裏就非常的歡喜了;【皆生安隱想】:他們都自以為得到安穩快樂的這種想,【自謂已得度】:說自己生死已經了了,已經得到涅槃了!說已經得到度脫生死的苦海,已經沒有生死了。

M2. 頌滅化引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這個導師、這個大善知識,也就是佛,知道二乘人到這二乘的果位上,生出一種滿足的心理了,他所求已經得到了;所以他又召集所有的大眾到一起,對大眾就說了,【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你們現在都休息過了,不再疲倦了嗎?已經證得二乘的果位,你們很高興了?可是你們不要住在二乘的這個涅槃上,你還應該向前精進哪!因為這是化城,不是一個真的寶所,不是一個真的究竟的城市,這是我變化的。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我因為看見你們累得太辛苦了,生出退轉的心,不想再往前走,所以我用方便法,變出這麼一個假的城,來給你們休息休息。你們因為太辛苦了,覺得受苦受得太多了,就想在中途停止了。

這好像修道一樣,我們修道修了一天兩天,不覺得怎麼樣;修的時間一久了,覺得無所得;於是也就生了一種退心了:「我修了一年兩年了,我為什麼還沒有成佛呢?我到這兒兩年了,還沒有開悟,是不是能開悟啊?是不是拿著『開悟』來騙我呢?」心裏就生出疑惑來了。一生出疑惑,就不修行了!「啊!你看我!我們在這兒修道,一天只吃一餐飯,多了也沒有得吃;想偷東西吃,也沒有地方偷去。這太辛苦了!早知道這麼樣子苦,我那時候也不出家了!啊!這一回可真是上當了!這個師父真不是一個好師父!這怎麼辦呢?」這就是中路欲退還了。是不是這樣子?

一生出這樣的疲倦心,這善知識【故以方便力】:所以就用這方便,說你不要著急,明天你就開悟啦!只要等一夜的功夫就可以了!於是他又多修了一夜。多修一夜,善知識又說:「哦!你還是用功用得差一點點,就差頭髮那麼多,你沒開悟;你再修頭髮那麼多多的時間,就開悟了!」他修一根頭髮這麼多多,再一根頭髮這麼多多,一混就混了一生;這一生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也差不多了,來生一定開悟!所以來生又來學佛法。【權化作此城】:用方便權巧,變化這麼一個二乘的法門。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你現在休息夠了,應該再勇猛精進向前去修行,就可以同我一起到達那個寶所;寶所,就是佛的果位上,你將來一定會成佛的。若是最初就教這二乘人修行成佛,他不相信:「我不會成佛的!」

K2. 頌法合 分二
L1. 頌正合 L2. 頌舉喻帖合
今L1.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釋迦牟尼佛說,【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我也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為一切眾生的善知識,來教一切眾生好快點去成佛。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佛說,我看見一般求道的人,修行到半路上,他覺得太辛苦;他不能受苦,就懶惰起來了,不想修行了。所謂「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十萬八千;修道十年,佛在西天。」佛到天邊去了,離你更遠啦!所以說,如果你修行,天天能保持修行最初發心時的這種誠心、精進心,到現在你早就成佛啦!可是沒能保持長遠,就是修到一半,就懶惰起來了。好像我們這兒,有的人已經要開五眼六通了,那麼沒能開,為什麼呢?因為你懶惰了;有的人已經開五眼六通,沒有開真正智慧,也就因為有多少懶惰,還欲念沒有清淨;有的人已經得五眼六通了,又因為懶惰不修行,又丟了;這都叫「中路而懈廢」。懈,是懶惰;廢,是廢棄。【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也就不能度過去這個生死的苦海,以及這煩惱的最危險道路。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方便的力量,因為想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所以說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說你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都滅啦!所作皆已辦,你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實的佛法,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就是《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經》的法,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用方便法來教化眾生。佛法本來只有佛乘,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分。因為眾生的根性,如果一開始就說佛乘,眾生就會畏難;畏難,就是怕。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這唯一佛乘,而說權變之法,這叫為實施權。雖然說權變之法,但究竟的指歸、歸趣,還是為的這個實法;恐怕眾生怕佛道遙遠,而不敢修行,所以就分別說出來三乘的法門,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雖然說三乘,三乘都是化城,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將來只有叫眾生得到佛果,這是唯一佛乘。佛乘,這就是「實」。因為佛看著眾生修行時間太久了,有一點生厭倦心, 所以就巧設出來一個變化的城,給二乘人在這兒休息休息,所以說這兩種的涅槃。這「二」,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一個無餘的涅槃。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現在這個化城應該過去了,所以我給你們大家來說這個實法,說真實的佛乘了。以前你們所證得有餘的涅槃,證得四果,那還沒有成佛,那不是究竟;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還沒有得到寂滅之樂呢!為什麼沒有得到呢?因為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分段生死雖然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所以那不是究竟法。分段生死,就是每一個人有一分,每一個人有一段。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你有你一段,我有我一段;各有一份,各有一段。你的形相,就是你那份;由生到死,這是你那一段。怎麼叫變易生死?念念生滅,念念不停,念念遷流;這個「念」,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佛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智,也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應該發大精進的心;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不向前去修行。【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要等到你們證得到這一切智、真實的智慧,以及證得十力諸佛法。十力,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這十力是: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就是合乎道理的、合乎佛法的;非處,就是不合乎佛法,與佛法相違背的、不合理的法。佛有這種的智慧的力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他都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我們不要講三世,就講三年,過去那一年、現在這一年、將來的一年;也可以講三個月,過去那個月、現在這個月、未來那個月;也可以講三天,昨天的事情、今天的事情、明天的事情。因為講三世你不相信:「我相信有今生,有現在這一生;過去生、來生,那沒有什麼證據,我不相信!」所以我給你改成三年或者三個月,或者三天。你不能反對三年、三個月、三天這個說法,那你也就不能反對這個三世;因為有三年、有三月、有三日,就有三世。佛能知三世業報的智慧力量,過去生都造的什麼罪業?你做善業、造惡業?你是做的什麼因果?佛都知道;現在你種的什麼因、將來結什麼果,佛也知道;等你未來受什麼果,佛都知道。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諸禪,就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加「四空處」──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再加「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因為九次第定很多,所以叫諸禪。解脫三昧,這個解脫,有八解脫;三昧,就是定。禪定這個功夫,佛都知道!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諸根,就是哪一個眾生有善根,哪一個眾生沒有善根,佛一看就知道。知道是知道,可是佛不會就這麼給你說出來,不能說你這個根太壞了!你快離佛遠一點了!不會這樣講的。也不能說你真有善根,你這善根太深了!根基太好了,你多一點接近佛吧!也不會這麼樣講。為什麼?知道是知道,不能講的。你若講出來,說這個眾生有善根,他生了一種驕傲心:「佛說我有善根,我不修行,大概也沒有問題了!」因為說他有善根,反而把他害了。沒有善根的人,為什麼不給他說明白他沒有善根呢?因為你若這麼對他一講,說你沒有善根,你應該種善根哪!你應該好好修行。這個眾生就有這麼一種特別性,「我沒有善根嗎?佛都說我沒有善根了,我也就不修行了!算了!那我修行有什麼意思?退道心了!」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他不知道他沒有善根,他還會往前去修行;一知道了,他反而生懶惰心,懶惰起來了!所以佛就是知道,也不能告訴你的。不像我們這一般凡夫不知道,硬說知道;佛知道,他不說。

我們凡夫這個愚癡,很笨很笨的:「哎!我知道,I know!」你 know 什麼?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說:「你看我!我是最聰明的,I am very smart!」自己說 smart 的那個人,已經笨到極點了!他若不笨,他不會讚歎自己,說自己那麼聰明。好像人有這種怪的樣子、怪的心理,無論哪一個人,你若是說他好,他就覺得好像吃蜜糖那麼甜;你若說他一句不好,他就比吃黃蓮還苦。你讚歎他一頓,他高興得不得了;你若不讚歎他,他自己要讚歎自己,因為沒有人讚歎他!就要對人自我介紹:「你看我!我修行,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我沒有妄想了!」你怎麼會知道你沒有妄想呢?你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是個什麼?你說你沒有妄想,這正是一個妄想;你若沒有妄想,根本就不需要對人自我介紹,為什麼你要叫人知道你沒有妄想了?這就是妄想!

又有的人修道,他說我現在沒有欲念了、沒有婬欲心了!你一說出「沒有婬欲心」,你這兒已經有了;你若沒有了,你為什麼要說它?根本就沒有了,你還提這個「婬欲」幹什麼?你能提出個「婬欲心」來,那還是有。你不過想要自己給自己戴個高帽子,欺騙那些無知的人,「哦!沒有婬欲心了!」我告訴你,沒有婬欲心,那要證得四果阿羅漢。說那我大約是現在證得四果了。我真沒有了!你不相信?你真沒有,為什麼要叫人相信呢?沒有就是沒有了,你叫人相信做什麼?也不是說你沒有欲心了,叫人家相信你,他也就會沒有了;不會的!這兩沒有益處,這是一點。還有很多的人,說一些個矛盾的話,本來他有,他就說沒有;本來他沒有,他又說他有。他沒有佛的智慧,他說他有佛的智慧了;沒有佛那麼清淨,他說他那麼清淨。所以,眾生就是願意自己是第一,在他來講,甚至於佛都要做第二。

(五)知種種解智力。解,是明白。不單明白自己,而且還明白眾生。單明白自己,說:「哦!我明白經典,我會講這個經典!」你會講這個經典,眾生不會聽這個經典,那也沒有用;你講出來,眾生還要會聽。眾生聽這個道理,你就講這個道理;眾生聽那個道理,你講那個道理。你不能講得太玄妙了!太玄妙了,就令人不明白了;不明白,玄妙可是玄妙,但是沒有用的!你們說是不是?所以講出來的道理,一定叫人人都能接受。佛有這種知眾生明白什麼,他就講什麼的智力!你不要故神其說,說:「我講的!」你這是叫人不明白,叫人糊塗嘛!那你就不要講了,你講它做什麼?

(六)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是眾生這一切的境界。所有的眾生,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你若是不明白眾生這種境界,那就不能教化這個眾生。你若是明白他這種境界,各有所好,各有所惡。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甜的,有一類眾生就不歡喜吃甜的,你給他甜的,他不願意吃。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苦的,有一類眾生又歡喜吃酸的,有一類眾生就歡喜吃辣的。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哪一類眾生歡喜哪一個味道,你就用哪一個味道來教化他。好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又有天主教、耶穌教,有老子的道教,有孔子的儒教;孔、老、佛、耶、回,這很多種的宗教。這也就可以把它比方出來很多種的味道,看哪一類的眾生他歡喜哪一類的宗教。可是分而言之,是有很多種的宗教;合而言之,都是在佛教裏頭包括著,哪一個宗教也沒有跑出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就說:「我這個宗教是一個 最真的!是世間最高的!」

佛教不講高也不講真;真假高低,大小方圓,什麼宗教都在佛教裏邊,沒有跑到外邊去。真的也是佛教,假的也是佛教,在佛教裏頭包著;不過就好像你講得太多了,你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真假高低,這是在人來論,在宗教上是沒有的。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會又有一個高低呢?真假也沒有的;真就是從假那兒來的,假就從真那兒生出來的。也就好像有晝,就有夜,白天到極點,就該晚間了;晚間到極點,又該又到白天了。所以人有醒著的時候,也要有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就糊塗了;醒著的時候,就什麼都知道。但睡覺的時候會作夢,作夢就是假的。我們宗教,也不是每一個宗教都是醒著的時候,也有睡覺的宗教;睡覺的宗教,就是假的。那麼說雖然是假的,但是你不能不睡覺;你若不睡覺,那受不了了!好像阿那律尊者,一個禮拜沒有睡覺,兩個眼睛就瞎了一對。

所以這是知種種界,知道眾生種種的境界;這種種的境界,也就是 各從其類。十法界的眾生,各從其類;菩薩就要做菩薩的事情,羅漢就要做羅漢的事情,天就要做天的事情,人就要做人的事情;阿修羅就一天到晚要和人家鬥爭,所以他做阿修羅的事情;餓鬼他就做餓鬼的事情,畜生就做畜生的事情,地獄就做地獄的事情;這都叫各從其類。知眾生各從其類,也就是有知種種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怎麼叫「至所道」呢?就是你持五戒,修十善,就會生天;你若修一切禪定,就可以證果;你行六度萬行,就可以成佛;你若造罪孽,就可以變餓鬼去墮地獄。你知道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這 叫「知至所道智力」。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知道天眼有一種無礙的境界。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一切習氣智力。

這個「十力」,簡簡單單講,要是詳細講,這道理是無窮無盡的!十力、百力、千力、萬力、萬萬力,在這裏都能生出來的,這是「十力等佛法」,一切的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若你能證得三十二相,這才是真實的了苦,真實的得到寂滅的快樂了。

L2. 頌舉喻帖合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諸佛之導師】:諸佛是一切眾生的一位大導師,【為息說涅槃】:為著使眾生休息休息,所以說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法,而說有餘涅槃。【既知是息已】:既然知道這是化城,是在這中道暫時間休息休息,但這並不是究竟的地方;【引入於佛慧】:結果還把這些個眾生,引導成佛,而得到佛的智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20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