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 5/11
2023/02/25 22:39:42瀏覽100|回應0|推薦0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現在是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本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授記,現在只說出五百;這五百裏邊,已經包括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這一品,是釋迦牟尼佛給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授記作佛。因為在《法華經》上,是開權顯實的法,一切眾生皆得作佛。前邊不說嗎?「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成佛可是成佛,但也是時間的問題;將來都會接著作佛,現在都還是在這個聲聞或者菩薩的果位上。

F2. 授下根記 分二
G1. 授千二百記 G2. 授二千人記 G1. 分二
H1. 授滿慈子記 H2. 授千二百人記 H1. 分二
I1. 經家敘其默念領解 I2. 如來與之述成授記 I1. 分二
J1. 敘其得解歡喜 J2. 敘其默念領解
今J1.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爾時】:在這時候,【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翻譯的意思就叫滿慈子,這是從他父母合名。【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在佛的面前,他聽聞這種的智慧方便法門,是隨眾生的機宜而說一切的權實之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又聽見佛為舍利弗,以及為這一切的大弟子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號;【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又聽聞大通智勝佛往昔的這種因緣事情;【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又聽聞一切諸佛有大自在、不可思議的這種神通妙用力量。【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從來也就沒有聽聞過這種的妙法,心裏得到清淨而歡喜得跳躍起來。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他想在那兒坐著,也坐不住了;坐不住,怎麼辦呢?往起一蹦,就蹦起來了,跑到佛的前面去了,你看他從座上就跳起來了,很慌慌張張的,這時候,甚至威儀都不太好了,就跑到佛前去。【頭面禮足,卻住一面】:到那兒就叩頭。叩完頭,把身心定一定,這個「住」就是有點定了,不像他往起一跳起來的樣子。這時候,叩完了頭,一想:啊!這要恭恭敬敬的;所以他就退回去,又到他本座那兒,在那兒站著。【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站在那地方,瞻是瞻望,仰著頭這麼望佛的顏面,眼睛也不眨眼了,好像入定了似的;他大約和那木頭人、石頭人差不多了,站那兒,眼睛也不動彈了。

J2. 敘其默念領解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而作是念】:但是他眼睛不動彈,心裏可動;心裏打妄想,作這麼一個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佛啊!真是太奇特了,這是從來沒有的,這簡直是太希有了!奇特,就是希有。佛所做的事情,是從來人不能做的;佛所做的事情,都是第一,什麼都是人所不能做的,佛才能做。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佛能隨順世間一切眾生的若干種性,他都能隨順。怎麼樣子呢?【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佛能以方便權巧的智慧,這種的見地,而為眾生來說法;他把眾生這個貪著,就是一切的執著,給拔除去。無論在什麼地方,處處,就是任何地方的執著。你無論是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的境界,他都可以給拔除去。

【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對佛的功德,我們這些聲聞弟子所能說出來的話,都未能盡說宣達佛這種功德。我們不能知道佛,佛可是能知道我們,【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只有佛能知道我們心裏所有的念頭和本願;本願,是往昔所發的願。過去生和現在生一切的因緣,以及我們所發的願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唯有佛都知道的。

I2. 如來與之述成授記 分二
J1. 長行 J2. 重頌 J1. 分二
K1. 述本跡 K2. 與授記 K1. 分三
L1. 約釋迦世行因發跡 L2. 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L3. 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今L1.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爾時,佛告諸比丘】: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告訴一切的大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你們大家現在看沒看見哪?這一位聲聞眾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在宿世之中,發大願力,幫助佛來弘揚佛法,你們看見了沒有?【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在過去我常常稱讚他,稱讚他在這一切的說法人裏,是第一。

所以佛當初講經說法,也是這樣子,也是叫這一切的弟子輪流說法。《楞嚴經》上不是說四大弟子轉大法輪?轉大法輪,也就是輪流說法;也不一定天天是佛講法,就叫弟子輪著講,你講一天,他講一天;講完了,問問大家哪一個講得最好?大家一定都不講,不知道哪個講得最好。佛就說了:「富樓那講得最好!他這說法是辯才無礙!」佛常常這樣問、這樣說。

有的時候又這麼樣問:「你們大家覺得哪一個弟子講得最不好?」那麼也沒有人講。好像你們現在一樣,我一問你們,你們就都入定了;沒問的時候,那話不知多少!這個舌頭就想跑到口外邊講話去。因為在口裏邊講不過來了,想跑到外邊,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去;但是我一問你們說哪一個講法講得最不好?沒有人說了;好講話的人也不講了,趕快把舌頭縮回口裏頭去,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了。

那麼佛就說了,說講得最不好的那個人,是講得最不好。這就是鼓勵弟子發奮:「啊!我也要往好了講,我不要講得最不好!」講得最好的那個人:「啊!我就更要往好的研究,講得更好一點。」所以佛入涅槃,這一切的弟子都會講經說法,轉大法輪。

我固然不是佛,但是我要學佛那個法門。所以現在我和盤托出,我所知道的,就講給你們聽,但是不能講完哪!我所知道的講不完;若要講完,時間不夠。所以你們講經的時候,不必說:「哦,師父沒有講這個。」師父沒講的多了!不是單單沒講這個,那個也沒講。所以這是在你自己去推而廣之,擴而充之,你自己去發揮去;但是你發揮,不要離經的道理遠了!若合乎經的道理,那就可以的。

釋迦牟尼佛在平時常常稱讚這富樓那,說他「說法第一」;善說諸法,他說法說得最妙了!天人也歡喜聽他說法,餓鬼也歡喜聽他說法,畜生也歡喜聽他說法,阿修羅聽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法,他們即刻也就不戰爭了:「我們大家去聽法去!」阿修羅也歡喜聽,阿羅漢也歡喜聽,是菩薩也歡喜聽富樓那說法;所以富樓那在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佛說,我也常常讚歎他在過去生中供養諸佛、供養三寶,栽培種種的功德,發精進心,勤修佛法、護持佛法、宣揚佛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又善於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之中,指示佛教的方法,使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利益而歡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他的知見和佛的知見是相同的,所以他能解釋佛的正法;而對一切修行菩薩道、修行清淨行的,他能有大饒益,使他們得到大的利益。【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這個「捨」,就從佛以下,除了佛之外,其他的菩薩和聲聞、緣覺,都辯論不過富樓那,他是辯才無礙的。

L2. 約過去世顯其本行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法會的眾生不明白富樓那本記的因緣──他本來的這種因緣,不是僅僅現在他說法第一;所以對大家講,說過去他也是說法第一。【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你們這各位大菩薩和大比丘!你不要以為富樓那這個滿慈子,他僅僅地就在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之中,來幫我弘揚佛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他也在過去九十億那麼多諸佛的地方,每一位佛出世,他都發願去護持幫助宣揚佛的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在過去九十億──其實不只九十億,就舉出來一個大的數目而已,這個也可以說或者九十一億,或者九十九億,都不一定的。他在過去九十億諸佛那地方,也是在說法的人當中,他最為第一。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他又能在諸佛所說的般若法;空法,就是般若法。在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字教──是三藏教、阿含教;滿字教,是《法華》、《涅槃》;般若,是對半明滿,對著這個半字教而說這個滿字教的。【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諸佛所說的般若妙法,富樓那是明白而通達無礙,得到四無礙的智慧。這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

(一)辭無礙辯:所說的言辭無窮無盡,這種沒有障礙的辯才。

(二)義無礙辯:這個義理,是由一個義理就說出無量的義理,由無量的義理又歸納到一個義理。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無量、一,一、無量,融通圓滿而無礙;這無障礙的法門,叫義無礙辯。

(三)法無礙辯:由一法而通百法,由百法而回歸為一法,所以這個法也無礙,這種的辯才也無礙。

(四)樂說無礙辯:他有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他若不願意說,誰也沒有辦法。他有辯才是有辯才,他不說;有義理是有義理,他不願意說;有法是有法,他不願意說,這就談不到這四無礙辯。

這三無礙辯,又加上一個樂說無礙辯,他隨時隨地都歡喜說法、樂於說法。甚至於來一隻豬,他也給牠說法:「你好好的,再不要做豬了,豬是最苦啦!只知道吃東西,吃飽了就睡,這有什麼意思?」給豬就說豬的法。看見狗,他就說:「你不要這麼慳貪了!你就是太慳貪,才做的狗。你貪心太重了,你只知道拿著一個銅板,就攢著攢著,把這銅板攢化變成水了,你一放,啊!我這個錢哪去了?殊不知你攢成水了!你因為這樣子慳貪,所以就變成狗了。」他見到狗就給狗說法。見到豬,他就對豬講:「你不要這麼愚癡了!你這樣子不精進,這麼懶惰,這太沒有用啦!你將來給人家殺了吃。人家嫌你肉肥,說你這個肥豬!簡直肥得太厲害,這個肉不好吃!你瘦,那個不願意吃瘦肉的,又說你這隻豬,吃東西都不會吃,吃得這麼瘦!這肉好像木頭似的。也就罵你一頓!」

見著一切眾生,他給一切眾生說法。這隨宜說法,見著嬉皮,就給嬉皮說法;見著不是嬉皮,就給不是嬉皮說法;是隨時隨地見到什麼人,就說什麼法,這叫樂說無礙辯。所以你們記得,你們不論有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你們總要有樂說無礙辯。你若有樂說無礙辯,那辭也無礙、義也無礙、法也無礙了;你若沒有樂說無礙辯,那你有這以上的三種,沒有什麼大用處。

【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審諦,就這麼審察一下,審視這個法的樣子。他常常能審察所說出來的都是清淨法,不會說出來那種不清淨的法。說的法,令自己也沒有疑惑,人家也不會疑惑。不要說,「哎!我頭先那麼講對不對呢?」那就生出疑惑來了。你這麼一講,你自己都不知道對不對,那麼聽法的人就會說:「他胡說八道呢!不要聽他的!這個有什麼意思!」這叫自己疑惑了,旁人也生出疑惑了。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這位富樓那,你們看他是個聲聞人,但是他卻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這是因為他在宿世中,是行菩薩道的,並隨著他的壽命長短而常修種種清淨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這在過去九十億諸佛的世人,大家以為他是聲聞,其實他是菩薩。他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內裏他的存心,是修菩薩行的,外邊是現一個聲聞的身體。

【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而這位富樓那,以這種種的權巧方便,隱大示小,他不現菩薩身,而現聲聞身,饒益一切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的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教化很多很多的人,令他們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他因為要莊嚴清淨諸佛國土的緣故,常常大作佛事,凡有利益,無不辛勤,對於佛教有利益的事情都去做,教化一切百千萬億的眾生。

這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有四無礙辯才;這樂說無礙辯才,能轉一切的眾生,而發菩提心,求無上道,把一切的眾生都能度了。我們現在的人,也要學這四無礙的辯才,學這種的說法;可是你不要只知道樂說無礙辯才,而被眾生所轉,跟著眾生就跑了。本來你想度這隻豬,殊不知你給牠說說法,自己也跑那個豬圈裏頭去了;你沒能轉這隻豬,而被豬所轉了!好像出家人想去度在家人,不單沒有度成這個在家人,反而被在家人轉了。譬如在家人是吸毒的人,你出家人本來不吸毒,就隨著也去吸毒。你度這隻狗,度來度去,說這個狗這麼好,我最愛惜這隻狗了!愛惜這隻狗,也忘了你是度狗,反被這狗所度了,你跟著牠去做狗了。

以前,這是在我東北的事,我記得有一個作戲的人,他最愛惜一隻狗。這個人因為是作戲的,也學了很多戲詞;聰明是有點聰明,但是他就最愛他的一隻狗。他這隻狗,等牠來生──就還是他今生,就給他做太太了。她一天到晚都和他吵架,也就好像那隻小狗子那麼「汪!汪!汪??」的狂吠,在家裏把他鬧得啼笑皆非。你說她是真鬧,她又說是和你開玩笑;你說她是跟你開玩笑,她又是真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好,他就對我講,說他的太太一天到晚給他麻煩;他想要修行,她就不叫他修行。我說:「你沒有定力;你若有定力,她就離開你了!她鬧你,你不出聲,怎麼樣你也不管;緣盡則散,就了了。」他說:「真的嗎?」我說:「你試一試看!」他就在家修忍辱行,修了三年忍辱的功夫,他這個太太又鬧了三年;結果,他太太死了,再沒有狗咬他了。

L3. 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的比丘就說了,各位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七佛,就是過去七佛: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位隱大示小的聲聞富樓那,他在過去七佛說法人中,也都是第一名。為什麼富樓那在過去九十億諸佛,皆說法第一?在過去七佛,他又說法第一?七佛,也就包括釋迦牟尼佛;但是釋迦牟尼佛又單提出來,說他現在於我這個法裏頭,他還說法第一。他怎麼得到第一呢?我跟你們講一講他得到第一的因緣。

最初富樓那在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以前,他是一個不怎麼樣會講話的人。每逢有人講經說法,他一定要去聽法;不單要去聽法,而且他若聽有人講經,他也不吃飯,不喝水,就飽了,甚至於也不用睡覺,他以法為食、以法為水、以法為睡。他不吃飯這還不算,最初他還盡站著聽經;人家坐著,他就站著。以後站站,他覺得還不夠恭敬,就跪著聽經;有人說法,他就恭恭敬敬跪到那地方,合起掌來聽經。他那時候不怎麼樣會說話,他聽經聽得有的講得好的,他也聽,講得不好的,他也聽;聽來聽去,他聽得多了,懂得發願了。他就發願說:「我將來一定要出家做法師,要修行;但是我講經,一定要講得比所有的人都好。每一位佛出世,我發願在這位佛的座下來講經說法,但是我一定要得到第一,我不作第二!」

他就這樣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發願,就好像種菩提種子似的,你把它種下去了,它就會生出來。他發這個願,種下菩提種子、種下說法辯才無礙的種子;果然就遂心滿願,生到佛前,他就智慧無量、辯才無礙,開大智慧、得大辯才,所以他才能說法第一。你想要得到第一,得要有一點真實的功夫,才能換得來;你若沒有真實的功夫,那得不到的。所以這是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大概的意思,其中的因緣要是詳細講,那可太多了。甚至於他聽什麼法的時候,得到什麼利益?聽某一個法師講什麼經,他得到什麼利益?怎麼樣子開小悟,又怎麼樣開大悟?那很長的,所以現在我講少少就可以了。

【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現在於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富樓那也得到第一。這個「第一」不是容易得的。【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我們現在是賢劫。怎麼叫賢劫呢?因為有很多聖賢都在這個時候出世,拘留孫佛是賢劫中的第一位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位佛,迦葉佛是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四位佛。於賢劫中「當來諸佛」,就是應當來的這一切諸佛,現在還沒有來呢!賢劫有千佛出世,那麼這一千佛的法會裏邊,富樓那都是第一。

你看!這個「第一」不是爭來的,他是用功夫修來的。所以我們人,切記!不要人家好一點,你就生了一種妒忌心:「嘿!我這個第一不能叫他得到!」那才沒有意思呢!你同人爭個第一,那不是真第一。若真正人家大家認為你第一了,那才是第一,你自己不要搶;搶那個第一,那變成好像土匪似的,搶到人家的錢,你得到,揣到你自己的袋裏,那又有什麼光榮?一樣道理,你在佛教裏頭,不可以搶第一,不可以爭,不可以妒忌人,不可以障礙人,不可以有本事就生一種妒忌心。應該怎麼樣子呢?應該讚歎;人越有修行,我越要高興。無論哪一個人,他越有聰明智慧,我越要向他來學習,不要生一種妒忌心;你若生妒忌心,那就沒有什麼大成就的。為什麼?你那個心量太小了。

富樓那尊者這個第一,是由苦工換來的。他聽法就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都可以的;這不僅僅這樣子,甚至於他一聽著法,什麼都忘了,把其他一切的欲望、妄想都沒有了,所以他要跪那兒聽法。

在過去中國金山,有個活佛;這個「活佛」的名是怎麼來的?來得很容易的,他在他自己頭上就寫上「活佛」兩個字,好像賣招牌似的,他就叫人叫他「活佛」;以後,人人果然都叫他叫「活佛」。他在那個塔頂上跳下來,也摔不死;誰有什麼病,他用手給一摸,或者吹一口氣,或者他吐一點唾沫給人吃了,或者把他一點洗腳的水給人家喝了,這個病也好了──他叫他洗腳的水「波羅蜜湯」。

這活佛雖是活佛,但是他聽經,不論誰講經講得好不好,他就跪著聽;也沒有沙發、也沒有什麼 cushion(墊子),就是跪到磚地上。你講兩個鐘頭,他就合起掌來這麼跪著聽兩個鐘頭。你看!這個活佛都要跪著聽經,何況我們這個「死佛」呢?他有這種的苦行,所以才有一種靈感。當時在上海,一般的人都非常相信這位金山活佛。金山一沒有米了,方丈和尚就找這個活佛:「去!去找米了!」他一出去,一搶,就搶了很多。你要學這金山活佛怎麼搶?他就念咒說:「米來!米來!」這個米就來了!就這麼奇怪!你不相信?那可是非常的奇怪。

在這賢劫千佛,富樓那尊者也是說法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並且他都護持、幫助宣揚佛法。所以雖然他說法第一,這不是他自己說「第一」,是佛許可他是第一的;佛給他一個「第一」的名字,不是他自己去搶來的。這點,你們各位要特別清楚一點,所以我不希望你們每一個人想要搶第一;你若想搶第一,那就變成土匪。

【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等過賢劫千佛之後,富樓那尊者還在無量無邊那麼多佛的法會裏邊,都是第一的。【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所教化的眾生也無量,利益的眾生也無量,使令眾生都建立成佛的基礎,建立成就這無上正等正覺的基礎。【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他為莊嚴而清淨這諸佛國土的緣故,所以常勤精進教化眾生。誰若能常勤精進,誰就是能淨佛國土;誰能不怕工做得多,誰就是淨佛國土。

我們現在翻譯經典,也是淨佛國土;我們現在為佛教的前途不怕辛苦,我們這是淨佛國土!好像你們誰做工做得多,也是淨佛國土。我不是愚弄你們,不是說:「這個師父盡給我們說這麼好的道理,不過想叫我們多做一點工!」不是這個意思。你做工,我也這樣子;不做,我也這樣子。因為我沒成佛呢!我那國土不要你淨;所以你懶也可以,你勤也可以。你勤,是淨諸佛國土;不勤,你就是不莊嚴佛國土。又有一個道理,你要清楚,你莊嚴其他佛的國土,將來你自己成佛,你那國土也就莊嚴,也就清淨;這叫「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清淨其他佛的國土,也就清淨你自性那個佛的國土。你現在學佛法,將來一定成佛的;所以你那佛國土,你現在若不淨、不修,盡懶惰,將來你成佛,你那個國土也是不淨的。現在我們這是五濁惡世,你成佛的國土或者就變成「十濁惡世」,加一倍。真的!就因為你在修道的時候不淨佛國土,所以你的國土就那麼骯髒、不清淨。我不是和你們講笑話!

你們各位善知識,都應該要深深地懂得佛法,教化眾生;你知道,富樓那尊者教化眾生,我現在會講經,也就是受過富樓那尊者的教化,所以學富樓那尊者來說法。我也是不會講話的人,很笨的,比你們任何人都笨;你們雖然不敢講經,都敢講幾句話。我在小時候,講話都不敢講。你看!現在我給你們說法,就是因為受過富樓那尊者的教化。你們現在各位,都應該發心淨自己那個佛國土!

K2. 與授記 分三
L1. 明因圓果滿 L2. 明國土廣淨 L3. 明劫壽法塔
今L1.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是說富樓那尊者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他行菩薩道圓滿了,就是成佛了,覺行圓滿。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現在開始,再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他就應該在這個娑婆世界成佛了。這位佛的名字叫什麼呢?【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的名字,叫法明如來。記得富樓那尊者將來成佛的名號,就叫法明佛。

應供,是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知道心生萬法,這是正知;又知道萬法唯心,這是遍知。明行足,他的這種聰明智慧,也都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對世間所不能解的,他都可以解了。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佛是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調御丈夫,他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天人師,是天上人和人間人的一個導師。又叫佛;世尊是世、出世之尊。這十個名號,是所有的佛都有的。

L2. 明國土廣淨 分四
M1. 明國大嚴淨 M2. 明純是善道 M3. 明三乘甚多 M4. 總結莊嚴
今M1.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這一位法明佛,他以無量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一個佛所化的國土。【七寶為地】:這個地,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來造成的。【地平如掌】:地像手掌這麼平。說我們這個手掌又不平!這個掌,不是我們一般人這個手掌;像佛的手掌那麼平的。又在海底下有一種石頭,就是微塵那麼大的一塊,也沒有不平的,所以這種石頭叫掌石。「掌」有這麼兩個意思;這地平如掌,地就像海底下那個掌石那種平的樣子。因為地非常平,所以【無有山陵谿澗溝壑】:沒有山;沒有丘陵,就是沒有小的山;溪水,也就是有的山谷底下的流水;河澗,是山谷之間,有那個山澗的流水;也沒有溝壑等,沒有這些不平的地方。

【七寶臺觀充滿其中】:他這個臺,都是用七寶造成的;觀,也就是一個大的、好看的地方。很多風景區都非常之好,到處都是。【諸天宮殿近處虛空】:有諸天的天人,又有天人的宮殿,在這個虛空裏邊。【人天交接,兩得相見】: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人,互相都能看得見;天上的人也可以看見世間的人,世間的人又可以看見天上的人。我們現在只可以看見世間的人,看不見天上的人。說我看見過。你看見過,那是你看見的,我沒有看見。人人都可以看得見,那才算;不是說得到天眼通,看見天人就算見了。你因為有天眼,若沒有天眼,你就看不見了;所以,這樣子就談不到「兩得相見」。

M2. 明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這位法明如來成佛的國土,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互相可以看得見。為什麼?因為他那國土裏的眾生都有神通,都會飛行變化;因為有神通的關係,所以就兩得相見。【無諸惡道】:諸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沒有地獄,人死了就不受苦;沒有餓鬼,人死了就不會挨餓;沒有畜生,人死了之後就不會托生做畜生;沒有一切的惡道。【亦無女人】:那麼沒有女人,人從什麼地方來的?人從蓮華化生的,不需要女人;所以在這個國土沒有女人,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東方阿?佛,就是消災延壽藥師佛的琉璃世界有女人,雖然有女人,但不做女事,也沒有婬欲心;樣子是女人,但是她和男人是一樣的。所以東方藥師佛的世界,叫歡喜世界,西方叫極樂世界。西方就沒有女人;那麼東方有女人,那女人也都是蓮華化生。

【一切眾生皆以化生】:法明如來這國土裏的眾生,都是化生的。怎麼叫化生?就是自有化無,自無又化有,變化無窮。本來沒有這麼個人,突然間就化現出一個人;有的由蓮華上化出來一個人,有的又在樹上化出來一個人,有的在海裏頭又生出一個人來。他那國土所有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

【無有婬欲,得大神通】:沒有一種婬欲心,都有大神通。這個婬欲心,是一種不清淨的;我們人修行,不應該生這種的念頭,不應該有這種的貪心。你這種念,尚且不可以生,何況實實在在去做呢?因為他沒有婬欲心,所以才得大神通;這個神通,是菩薩所有的大神通。

【身出光明,飛行自在】:眾生因為不是婬欲而生的,他們的身體是化生出來的,所以智慧也大;智慧顯現,身就放出一種光明。這個國家的眾生,願意到什麼地方去,都隨意而至;只要你想到什麼地方去,就會飛到那個地方去了。【志念堅固,精進智慧】:他們修習佛法,這種的志願都非常堅固,只有進,不會退。他修習佛法,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勇猛精進;他們因為有這一種精進的志願,所以也就有大的智慧。

【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眾生身上也都是金色,他們的相貌都非常圓滿,有三十二相。這就是因為在三十二相不具足的時候,他們都是自己莊嚴自己國土,所以成就三十二相。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國家的眾生,有兩種食。這兩種食是很特別的,【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我不講富樓那尊者一聽法就不吃飯,也不睡覺了?為什麼他不吃飯可以呢?因為他得到法喜食,以法為食。好像你們這學佛法的人,現在一天都吃一餐,為什麼能這樣子?本來這是人做不到的事情,很不容易的。所謂「食色性也」,人歡喜吃,有一種欲念,這是與生俱來的,生來就有這種食的知識。你在這時候能不吃,聽佛法就飽了,這就是法喜食。你聽著佛法,一歡喜,把什麼都忘了!吃也忘了,睡覺也忘了!不是在這兒一邊聽經,一邊睡覺,那可不算!那沒得到法喜食,所以不但餓,而且還睏,還闔眼,總想睡覺。

第二種食,是禪悅食。天天坐禪,越坐越歡喜,越快樂;悅,也就是喜悅;越坐越高興坐,也捨不得離開這個座。禪悅這種的食,這種的味道,真是妙到極點了;你得到這個禪悅的滋味了,想不叫你坐,也辦不到了。為什麼?你吃著這個滋味了,一定要坐,天天都追求這個禪悅的滋味,修習這個禪悅的滋味,這叫禪悅為食。

「食」有很多種,我們凡夫所吃的是分段食,天人是思食,鬼神是觸食。凡夫怎麼叫分段食?這個「分」,也就是「分段生死」那個「分段」;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了,這有一段落,這凡夫吃東西是這樣吃。天上人是思食,就這麼一思想,就飽了;這就是有點禪悅為食的味道了。鬼神是觸食,也可以說是嗅食;鬼神吃東西不要用口來嚼著吃,他就用鼻子觸到那個東西,這麼一聞就飽了。

你們要是得天眼的人會看得見,譬如供的蘋果或橙子,沒有供過之前,它都是兩個的。怎麼兩個呢?就有一個橘子,還有個橘子的性;就有形的是一個,還有一個無形的。無形的,肉眼看不見;若開天眼就看見了。這供佛,佛就受用那個性;你供完佛,那個性就沒有了。所以你布施給鬼,鬼吃東西也是吃的那個性;這種的情形是很妙的,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在法明如來這個國土裏的眾生,有這兩種食:法喜食和禪悅食。

M3. 明三乘甚多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有無量這麼多的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的諸菩薩眾;這菩薩有無窮盡那麼多的數量。所有的菩薩,【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都又是得大神通的,都有這四無礙的辨才智慧。他們都是善於教化眾生,具足方便的法門,善能隨機逗教,因人說法。

【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那麼菩薩是沒有數量這麼多,有沒有聲聞呢?也有,這聲聞也算不出來那麼多的數目,怎麼樣去計算也無法知道。【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這些聲聞眾,他們都得到具足六通,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具足三明,就是宿命明、漏盡明、天眼明;以及得到八解脫,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M4. 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其佛國土】:這位法明如來的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有像前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以無量功德來莊嚴,用功德所成就的。

L3. 明劫壽法塔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我們現在是賢劫,那時候的劫就叫「寶明劫」。法明如來成佛的國土,叫「善淨國」。【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這位佛壽命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佛法住世也非常的久遠。

【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等這位法明如來滅度之後,這些弟子也就造七寶佛塔;在這國土裏,每一個地方都有這位佛的舍利寶塔。

J2. 重頌 分二
K1. 頌發跡顯本 K2. 頌與之授記 K1. 分二
L1. 總發諸聲聞本跡 L2. 頌發富樓那本跡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爾時】:在這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要把這個道理說詳細一點,以偈頌再來說一遍。

【諸比丘諦聽】:你們各位比丘!好好地聽,慎思而聽,不可以馬馬虎虎的。【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佛子富樓那所行的菩薩之道,他因為善於學習佛法的方便的緣故,所以他這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他知道一切眾生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為什麼?這眾生怕有這個大的智慧,怕有佛的智慧;大智,就是佛的智慧。

眾生喜小而畏大,歡喜小乘,而畏怕得到佛的智慧;【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因為這種緣故,所以諸菩薩才隱大示小,把菩薩的地位收起來,現出聲聞的身、緣覺的身,【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以無量無數那麼多的方便法門,都教化一切的眾生;種種的眾生,他用種種的法門來教化。【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這些菩薩自己說自己是聲聞人、二乘人,離佛道很遠;以是方便,【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他因為想教化度脫無量的眾生,令完全都得成佛道。【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雖然小乘人想要懈怠,想在中道路上停止了;可是這菩薩教化他,漸漸地使令他就成佛了。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他雖然是小乘人,內裏頭所懷的是菩薩的心腸、菩薩的行為。他在表面上看來,示現一個聲聞的人;實際上,他已經是個大菩薩。【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他有很少的欲;欲,有是有,但是很少的。他想脫離生死,他實實在在的是自己莊嚴自己這個佛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對眾生故意示現他的行為也有三毒,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故意現出這個樣子。他又故意示現出來一個邪見的樣子。好像迦留陀夷示現很歡喜女人的樣子,實際他不是的。迦留陀夷為佛住世時的六群惡性比丘之一,他故意那麼樣來示現,令這些人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他是遊戲人間,故意現這麼邪見的樣子!

【我弟子如是】:釋迦牟尼佛說,我的弟子是這樣。好像有的時候,舍利弗也現出瞋心來,有的又現出貪心來,有的又現出癡心來的,這種種不同的。【方便度眾生】:我的弟子,他是觀眾生的因緣而示現這麼一個樣子,實際上,他也就用這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來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我要是完全說出我的每一位弟子怎樣去教化眾生,怎麼樣去給眾生說法,【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眾生聽見這些境界,這一些事情,心裏就會生出一種疑惑,所以我也不說那麼多了。

卍    卍    卍

昨天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紀念日。那麼釋迦牟尼佛出家這個紀念日,我們大家應該知道。我們自己出家這個紀念日呢,也不應該忘了它。我們將來成佛的時候,我們哪一天出的家也應該知道的。哪一天皈依也應該知道的。好像,我們這本堂的這果丹(音)居士,她以皈依這一天做她新的生日。這是很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皈依這個日子不要忘了,出家這一天也不要忘了。學佛法,我們怎麼樣學的佛法,這種因緣也不要忘了它。

在本堂你們這一些個學佛法的人,多數是由這個果容介紹你們到這兒來的。那麼果容又認識這個 Lancaster 先生,在那兒學佛法受這一位教授的教化,就影響了很多的西方人,來認真學佛法了。這都是有一種因緣的。可是這一位老教授現在生了一點小毛病,不是老毛病;老教授生了小毛病。這個小毛病本來不要緊,不需要我們大家來幫助,他也會好的。但是我們對這一位老教授,應該有一種好感,有好印象。那麼等一等念佛的時候,大家都做觀想,觀想請十方諸佛加被這一位老教授,令他這個小毛病沒有了。這是我對你們各位的希望。希望我的皈依弟子,都不要聽著我告訴你們這個消息,當耳邊風吹過去。

卍    卍    卍

L2. 頌發富樓那本跡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今此富樓那】:現在這法華會中的富樓那尊者,他說法第一。【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他在往昔千億諸佛那麼多的劫,是很殷懃、精進的、不退的來勤修所修行的道路,那麼不懈怠的修行,【宣護諸佛法,為求無上慧】:宣,是宣傳、宣揚;他來宣說、護持所有佛的法,為求如來無上智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他在諸佛的面前,說法第一,現居於一切弟子之上,為上首弟子。【多聞有智慧,所說無所畏】:他多聞,智慧也很大的,所說的法也是無所畏的,【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十二大弟子各有所長,富樓那是說法第一,他說法能令大家歡喜,大家都願意聽。

【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富樓那尊者來大作佛事,已得到大神通及四無礙智;具足這四種智慧──辭無礙智、義無礙智、法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他一看就知道這個人的根性,有沒有善根?是利根,是鈍根?【常說清淨法,演暢如是義】:他所說的法,都是清淨法。他能以四無礙辯──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樂說無礙辯,演暢說法。【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他教化了有千億那麼多的眾生,令他們都得到大乘;他們都自淨其意志。【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他於未來也供養無量無數的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來護持助宣正法,也都是自淨其意志,自心清淨莊嚴佛土。【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用種種方便法門來給眾生說法,都是師子吼無畏說,【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度有數不來那麼多的人,使令成就這一切種智、一切的智慧。

K2. 頌與之授記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這位富樓那尊者,他又度脫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智,也供養無量的諸如來,護持佛法;【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最後他成佛了,名號為法明如來。【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這一位法明佛,他成佛的國土,名為善淨國,是以無量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作為他所教化的國土,都是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合造成的土地。【劫名為寶明】:這時期就叫寶明劫。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這個國土裏,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菩薩,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他們都得到大神通,威德力也充足。【充滿其國土】:這國土裏,多數都是這樣的菩薩充滿著。

【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這國土中,也有無數量那麼多的二乘人,都已得到三明、八種的解脫,以及得到四種無礙辯才;【以是等為僧】:以這種的二乘人,作為僧人。

【其國諸眾生,婬欲皆已斷】:這國土裏所有的眾生,他們都沒有婬欲心;你看著他和普通人一樣,但是他沒有婬欲心。這種的境界,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你若修行,修道的人沒有婬欲心了,也就是這種境界。這種婬欲心若斷,你會有一種考驗,就是你對任何人都不生婬欲心,人對你有婬欲心,你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是你不生婬欲念。如果你不知道,那就變成木頭、磚頭、瓦塊;你知道有這個婬欲,可是不生這個婬欲心,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這婬欲心不生,就叫婬欲皆已斷。修道的人,你能以沒有婬欲,說:「啊!我沒有婬欲呀!」你沒有婬欲,人家也就沒有婬欲;你若有婬欲,對方才有婬欲。你若沒有婬 欲,對方也沒有婬欲了;即便他有婬欲,你這兒不動,也就沒有事情。這叫婬欲皆已斷,沒有婬欲心了。

【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這個國土的人,都是蓮華化生,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莊嚴其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這個國土的人就以聽經聞法作為飲食。一聽法,他就歡喜,就不餓了。你們若不信,可以試一試!你若是生歡喜心:「啊!我聽這個法,真是得未曾有,這比我吃什麼妙味都好。」你心裏生這麼一種歡喜心,自然就忘了吃飯,肚子餓也不想吃,因為你得到法喜充滿了。

禪悅為食,有的人打坐,一天到晚也不願意吃飯,並不是有病,或說是不開胃;他不吃飯就飽了,以禪悅為食──以坐禪作為自己的飲食。法明如來這國土就是有這兩種食,一種是禪悅食,一種法喜食;他們不想吃其他的東西,根本想也不想。

【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這個國土裏,沒有女人,也沒有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四惡趣的眾生都沒有。說:「這我可不明白了!沒有女人,怎麼會有人呢?」唉!你就是懂得有女人才有人,你就不知道前邊我講的變化生嗎?這個國土的人,都是蓮華化生出來的,他父母就是蓮華──九品蓮華為父母。我之前講正文的時候,不講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怎麼有那麼多人呢?就因為他們都是蓮華化生的。法明如來這寶明劫的善淨國,所有的人也是蓮華化生,所以不需要女人也有人;也沒有三惡道、四惡趣。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這位富樓那比丘,他的功德都成就了,都圓滿了,自覺圓、覺他圓、覺行圓滿。【當得斯淨土,聖賢眾甚多】:他得到前邊所說這種的淨土,所以他這國土中,聖賢眾最多。【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像這樣無量無邊的道理說不能盡,我現在僅略略地說一點,在這個無量無量裏邊說少少這麼一部份。

H2. 授千二百人記 分三
I1. 默念請記 I2. 如來與記 I3. 領解
今I1.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大阿羅漢都著急了,著什麼急呢?聽著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授記,心不自在了,他們都等不了了,都想要授記,「佛會不會給我授一個記呀?我有沒有份可以得到授記呢?」你看!佛的弟子本來都心得自在,被佛一說法,也說得不自在了,都打起妄想來了。難怪現在眾生都有這麼大的貪心!當初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都想要爭著授記,貪著授記;所以我們現在都不要去除貪心了,把貪心讓它加倍大一點。貪什麼呢?我們現在要貪佛法,貪佛、貪法、貪僧,要生這種貪心。連阿羅漢都要貪心被授記了嘛!我們貪心,貪學佛、貪求法、貪學僧,這都不算太過了!

【爾時】:在這時候,【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本來他們沒有貪心,心好自在地坐到那地方,什麼也不想了,不貪佛、不貪法、也不貪僧!可是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一授記,他們等不得了!本來他們證無生法忍了,現在這個法忍也忍不住了,不能不生這個貪心了:「現在佛會不會給我授記啊?」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有貪心。

這些阿羅漢貪著授記,有人聽經聽到「阿羅漢」這個名稱,「什麼叫阿羅漢呢?這個名稱我沒聽過!」現在我把這「阿羅漢」請出來,給你們看一看。阿羅漢,就是老比丘;這老比丘有多大年紀呢?沒有一定的,或者三十歲,或者二十歲,或者四十歲,或者五十歲。那怎麼叫老比丘呢?因為他有一點定力,所以叫「老」;沒有定力,這就「不老」。所以老比丘就是有多少定力了!那麼這個老比丘,怎麼不叫「老比丘」,又叫「阿羅漢」呢?在因地修行時為「比丘」,到果地就叫「羅漢」。羅漢有三個名稱:

(一)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不單人間的人供養阿羅漢,天上人也應該供養阿羅漢,也就是一切神都應該供養阿羅漢。除非你沒有證果得到阿羅漢,你若是證得阿羅漢,那你就坐在那兒不要動,就等著天人來給你送供;因為你應該受供養,所以那就不用做工了。你現在若想不做工,想要懶惰一點,就要先證得阿羅漢果,什麼也都不用幹了。這是第一個,你看好不好?很自在的。

(二)殺賊:殺什麼賊呢?殺煩惱賊,也殺不煩惱賊。在羅漢,要殺這個「賊」,菩薩也要殺「不賊」;在羅漢不認為是賊,在菩薩又認為是賊了,又應該殺了。所以這個菩薩戒和羅漢所守持的戒又不同了,菩薩不是賊也要殺。你看!厲害不厲害?

(三)無生:就是煩惱沒有生;不單沒有生,而且也沒有滅。因為不生,它就不滅;不滅,它就不生。不生不滅,不滅不生;若生,它就滅,若滅,它就生。所以證得無生法忍,無生無滅了。

你說這個阿羅漢多好啊!這種的境界,是一點也不忙的,自自由由的,清清閒閒的。這個阿羅漢,就是這樣子──頭光光的,腳禿禿的,也不穿鞋,他就是這樣子,很自由自在的,誰也不能管他!可是他也不管人,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是這麼樣子的。心自在,就是心裏不打妄想了,坐那地方,一入定就入幾千年。你看!迦葉祖師在雞足山入定,到現在還沒有出定呢!他就是得到心自在了。

我怎麼說這一些個大阿羅漢,因為聽著釋迦牟尼佛給富樓那授記,也就打妄想了?他作是念了嘛!「作是念」就是打妄想了,打什麼妄想呢?【我等歡喜,得未曾有】:我們現在非常高興,非常歡喜。富樓那得到世尊給授記了,這是太好了!我從來也沒有見過這麼好的事情啊!這麼好,可是他就生出貪心來了,就說了,【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這時候,這些大阿羅漢請問佛了:「假如世尊能為我們每個人都給授記,我們將來什麼時候作佛,就像其餘的得授記的富樓那、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這一些個大弟子都得到授記了,我們什麼時候得到授記呢?我們什麼時候成佛呢?這有多好啊!給我們也授一授記吧!」

I2. 如來與記 分二
J1. 長行 J2. 重頌 J1. 分三
K1. 許記千二 K2. 別授陳如 K3. 別記五百
今K1.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佛沒有睜眼睛,以五眼六通這個天眼一看,哦!這一些個小孩子真好玩!他們盡想這麼妙的事情!所以佛告訴大迦葉,因為迦葉尊者在裏邊是位長老,是最老的,最有德行的。

【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一千二百個阿羅漢,我現在按照次第,一個一個為他們授無上正等正覺這種菩提記。大迦葉,你告訴他們現在不要打妄想,不要這麼著急!等一等,我就給他們授記了!

K2. 別授陳如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釋迦牟尼佛說,【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在這法會的大眾裏,我這最好的大弟子,我這最聽話的大弟子,我這最不懶惰的大弟子,我這最願意修行的大弟子,我這最能住持佛法的大弟子;誰呢?憍陳如比丘,這是佛的大弟子。

在佛往昔的生中,憍陳如殺過佛、罵過佛、打過佛,把佛的胳臂給剁去,又把佛這個腿給剁去,又把佛的耳朵和鼻子也給割去,這樣來割截釋迦牟尼佛的身體。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發願說:「我若成佛,我一定要先度你,令你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今生成佛了,就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比丘的頭一位,就是憍陳如。

「憍陳如」是梵語,翻譯為解本際,言其他明白自己本來的面目;又他是最初開悟的,所以叫最初解。這位憍陳如尊者,在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裏,他是個長老;因為他先跟著佛出家,所以就誰再來比他怎麼樣高的,也超不過他了。這個比丘,是老比丘。

【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他應該供養六萬二千億這麼多的佛,然後就成佛,佛號為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供,他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他知道心生萬法,這是正知;知道萬法唯心,這是遍知。明行足,他修行這個智慧聰明,修行都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能到一個好的地方去,是世間最明白的一個人。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調御丈夫,他是調御天人的大丈夫。天人師,他是天、人的師父。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叫佛。世尊,是世出世之尊。每一位佛,都有這十個名號;憍陳如比丘成佛,也是具足這十個名號。

我們現在聽經這一些個人,我相信沒有人急著想要釋迦牟尼佛來給授記的,有一個人打這個妄想,我一定知道。

K3. 別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其五百阿羅漢】:在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之中,有五百位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這位尊者,他胸前長一個窟窿,好像木瓜似的,所以又稱為「木瓜迦葉」。【伽耶迦葉】:伽耶,是伽耶城,是一個城的名字。【那提迦葉】:那提,有的翻譯說是「河」,有的翻譯「江」;江、河,這沒有什麼大分別,就是他在那個江河邊上修道,所以這位尊者就稱為「江的迦葉」,也可以稱為「河的迦葉」。

【迦留陀夷】:這位迦留陀夷尊者,他是當時六群比丘之一,很不守規矩的,常常跑到街上去遊玩;不單跑街,而且還晚間去跑街。他這個面是黑得不得了,好像油漆,身上也那麼黑;他那麼樣黑,還有光,他在黑裏邊好像就是油漆油的光。有一次,在晚間,街上也沒有燈光,他這黑臉因為有多少光,看得清清楚楚的。那麼他在街上走路,就遇著一間房子裏邊有個女人,這個女人一開門,他正走到那個地方,女人一看見他:「啊!這是個鬼呀!」以為他是個黑鬼。人見著鬼,這是最不吉祥的一件事情,於是她就生了恐懼心;這一生恐懼心,偏偏這個女人還懷孕,把這個胎就掉下來,就小產了,小孩子不夠月就生出來了;譬如本來應該十個月生,他五個月就生出來了,這叫小產。那麼生出,這一定不會活的!

這個女人,之後才知道這個黑臉的不是鬼,是個人,而且還是佛的徒弟,於是就提出抗議,就到佛那兒去抗議:「您不應該叫您的弟子在晚間出來,把我都駭嚇得小產了!」有很多人就對佛說,所以佛就立上一條規矩:晚間比丘不許到街上去。

佛拿這個法律對大家來講:「你們看這法律可以不可以?作比丘的,晚間應不應該到街上去呢?」大家多數就說:「不應該去的!把人家都嚇得小產,這是修道人不應該有的。」於是這個法律就成立了,說:「以後你這個黑光的比丘再也不准上街!你再上街,那就要把你趕走!」

「迦留陀夷」是梵語,翻譯成黑光;你看那黑光不是嗎?很有人緣的,人人都聽他教化,對他所講的話都很相信。你別看他是六群比丘之一,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規矩的;但是他很奇怪的,一般人見到他,就守規矩了。他自己這個做師父不守規矩,這些個徒弟都非常守規矩;他教化出來有一千對夫婦,都開悟了,所以他是「教化第一」,教化人教化得最多。這個黑臉很有人緣的,很多人都皈依他。

【優陀夷】:這是阿難尊者的徒弟。今天我說,我要讓你們收徒弟;佛的弟子,阿難也一樣收徒弟!「優陀夷」是梵語,翻譯為出現,他就是太陽出來的時候出世。他是最守規矩的,精持戒律,也是佛弟子中「勸導第一」;勸發化導人,以優陀夷為第一。

【阿?樓馱】:舊稱「阿那律、阿泥盧豆」。這位尊者,就是七天不睡覺把眼睛瞎了的那位尊者。為什麼他七天不睡覺?因為被佛罵了,他發奮。怎麼發了奮呢?什麼道理被佛罵?佛也發脾氣?當然發脾氣了!

不發脾氣,徒弟都不怕的,所以我說佛也要發火的。發什麼火呢?因為佛一講經,阿那律尊者就睡覺;佛講經正講得很妙的時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麼也不知道了。他聽佛說,這個「妙」,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不可思議就是個妙;他想,那我就睡覺!他這一睡覺,你說怎麼樣呢?佛也發起脾氣來了:

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
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

咄咄,這是責怪之詞;胡為寐,你為什麼要睡覺?你就好像海裏的蛤蜊,總瞇在那蛤蜊殼裏邊睡覺。一睡你要睡幾千年,聽不見佛名字。這就是佛發起脾氣來罵他,你真是沒有出息,你真是不長進!這麼懶惰,就知道睡覺!

這阿那律尊者一聽佛這樣罵他──本來佛是他的堂哥,就是佛的父親和阿那律的父親是兄弟,所以這叫堂兄弟;堂弟被堂哥罵了,這時候,覺得太不好意思了!當著這麼一千二百五十個大弟子,被佛訶罵,他就發奮了;白天也不睡覺,晚間也不睡覺,七天不睡覺,把眼睛瞎了。佛一看他還可造就,於是就教他「樂見金剛照明三昧」;他修這個法之後,就得到天眼通,觀三千大千世界,好像觀掌上菴摩羅果那麼清楚,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這一位尊者,翻譯為無貧,總是富貴的。他為什麼總是富貴,總也不窮呢?因為他在往昔生中,曾供養過一位證果的老修行;雖然是證果的聖人,他也有自己的因果。這位聖人在因地修行時,盡修慧而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這段時間就趕上饑荒,人人都沒有飯吃,沒有人供養他了。

前邊不說阿羅漢很不錯,他很自在的,坐在那等著人供養他?可是這位聖人不是阿羅漢,還是個辟支佛;辟支佛比較阿羅漢又高一點。但是他修慧而不修福,所以就感上這個苦,在最困難的時期來教化眾生。雖然是聖人,也要吃飯,他發願七天化一次緣,一次化七家,他就預備吃七天;如果化不著,他就不吃。這位辟支佛是很有忍辱的這種精神,也很精進;偏偏這一天他化七家,沒有化著,托空缽回來。這位辟支佛經過一個的地方,有個農人在這兒種田,他很窮的。他看見這位老修行,當時他不知道這是個辟支佛,他看這位老比丘化齋回來,就問:「你化了齋飯回來了?」這位老比丘垂頭喪氣──雖然是個聖人,沒有飯吃,也覺得不太高興似的──就說:「我今天沒有化著飯,等過七天,我再來化!」

這個種田的人,從家裏帶出來飯,他不回家吃飯,因為很遠;他一想,唉!這修道人這麼苦,化齋飯也化不著!我今天不吃飯了,把這個飯來布施給這一位老修行!於是就問:「老修行!我這兒有稗子米的飯,你可不可以吃?如果你可以吃,我可以供養你!」這辟支佛說:「真的嗎?那你吃什麼啊?」他說:「我一天不吃不要緊,我家裏還有呢!」這個辟支佛也不知道是不是生出了貪心?也不知道是想給這個窮人種福?總而言之,只有辟支佛他自己知道,於是就接受他的供養了!

講經,就是要講這個地方的道理:這個地方,沒有人知道他是貪心?是想給這個窮人種福?所以我要提出來給你們聽一聽,將來你們作辟支佛的時候,遇到這種窮人供養你們,你們也好知道怎麼樣做了!知道是應該生貪心?還是應該生給人種福的心?

這時候,這位辟支佛接受這個窮人的供養,把這一頓稗子米的飯給吃了;吃了之後,就給他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你現在布施給我,我一定給你祈禱,你得到你應得的利益;你要是因為想求快樂,做布施,你將來一定得到快樂。給他回向之後,這辟支佛就走了,到山上去用功去了。

這個窮人正耕田,在草裏頭跑出來一隻兔子;這兔子很調皮的,就和他開玩笑。譬如他用鋤頭來耕田、鏟草,這隻兔子就往鋤頭上這麼碰,咬他的鋤頭;他就用鋤頭往前一撥牠,這兔子怎麼樣呢?很有一點的功夫的,一跳就跳到他的背上,他就用鋤頭撥這個兔子,撥不下去,好像長到他身上似的!這回他可就生大怖畏:「這怎麼辦呢?這個兔子長到我身上了!」也不做工了,於是就趕快回家,叫他太太幫忙他把兔子給拿掉。

回到家裏,就叫他太太:「妳快來!快來!幫我把這兔子拿下來!」他太太在他身上把兔子拿下來一看,這兔子變成金的了!他就把這金兔子的兩條腿給剁下來,拿去換錢;回來,這兩條腿又長出來了!這麼樣子,所以就發財了,而且不單一生不窮,九十一劫生生世世都不窮。他就因為能把自己所應該吃的飯,布施給辟支佛;得到的,就是九十一劫都受富有的果報,所以這一位尊者叫無貧。

【離婆多】:翻譯為星宿。【劫賓那】:翻譯為房宿,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個星。離婆多、劫賓那這兩位尊者,都是屬於星宿的。劫賓那為什麼叫房宿?因為他父母親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兒子,偏偏他們家裏就供奉著房宿,這兩夫婦就跪到房宿前發願說:「你給我們一個兒子,我們一定就要供養三寶,做種種的善事。」這麼一禱告,雖然四十多歲這麼老了,但是他太太就有孕了,所以這個小孩子生出,就叫房宿。

【薄拘羅】:薄拘羅也是佛的一個徒弟,他也很奇怪的;在過去生中,他持不殺戒,所以他在今生就得到五種的不死報。他一生出來,就坐著,對母親張開嘴就嘻嘻哈哈笑起來了,他的媽媽就發了神經病了:「這是個妖怪啊!這不是個人哪!要是人,他怎麼一生出來就會笑呢?怎麼不哭呢?」你說這個媽媽是不是神經病?小孩子不哭,這是最好了,她認為不吉祥;於是她就把他放進鍋裏頭像煎油餅似的,把他煎起來。可是怎麼樣煎,這個小孩子也不怕她煎;煎不死,這是一種不死報。

他媽媽一看:「鍋裏煎不死,好了!我用水來把你煮上了!」於是就把他放入熱鍋裏頭,用熱水煮這小孩子。你們說他媽媽想幹什麼?是不是想吃小孩子肉?但是這個小孩煮不熟,所以這肉也沒有法子吃。沒法子吃,怎麼樣呢?煮不熟他,放他到海裏去!一定會淹死他的!可是這火燒不死,水煮不死,掉到海裏,水又淹不死。這時候就有一條魚來了,這條魚不知多久沒有吃東西了,一見這小孩子,牠就把口一張,用呼吸氣往裏頭一吸,也沒有等著用牙咬,就把這小孩子吞到肚裏頭去了,所以這個魚也咬不死他。這說「魚咬不死」,我相信魚是沒有用牙咬他;牠大約餓得太厲害了,所以一吞,就把他整個吞下去了。這魚有多大呢?當然是比小孩子大!若比小孩子小,牠不能吞下去的,那何必問呢!

那麼這條魚把小孩子給吃了,魚也就活不了了;怎麼活不了?如果魚活了,那小孩子會死了嘛!這個小孩子一定還有他的工作的。所以,這條魚就被打魚的人給網上來了,用刀把這個肚給割開;雖然用刀把魚肚割開,但是這小孩子還沒有割傷,一點都沒有傷。

你看!這有五種不死報:火燒不死,水煮不死,水淹不死,魚咬不死,刀割不死。為什麼他有這五種不死報,我們連一種都沒有?因為你沒有持不殺生的戒!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持不殺戒的,所以他有這五種不死的果報。

【周陀、莎伽陀等】:周陀,又叫周利槃陀迦,是弟弟;他的哥哥也是從佛出家,名叫莎伽陀。這兩兄弟,一個是非常的聰明,一個就是非常的愚癡。聰明的這個,就叫大路,是哥哥;愚癡這個,就叫小路。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因為印度的風俗與其他國家不同,女子結婚之後,要生小孩子時,必須要回到娘家去生產。他母親等要生小孩子的時候,她才回娘家去;可是太晚回去,小孩子急著要出生,就在半路上生出來,所以這叫大路,這是哥哥。

他那個弟弟,也是這樣子;他母親大概歡喜在道路上生小孩。第一個小孩已經這樣,那麼第二個小孩子,就應該早一點回娘家去!可是她很有定力的,說:「不要緊!頭一個生到半路上,第二個不會了!沒有這麼巧的。」於是她就等著,又等小孩子快要生的時候才回娘家;也是走到半路上,這個弟弟就說:「喔!我哥哥是在半路上生的,我也要在半路上!」就在半路上生出來。所以弟弟叫小繼道,哥哥叫大繼道。

這個大繼道很聰明,所有的佛法,他一聽就記住,不會忘了。可是這個小繼道正相反,不單一聽,就十聽、百聽、千聽、萬聽,他也記不住;聽過一萬次,他也記不住!有五百個羅漢教他學一首偈頌,教了很久,他也記不住;其他一些比丘就講閒話:「他哥哥那麼聽明,為什麼他就這麼愚癡?這太奇怪了!」他哥哥聽見這種話,心裏很不高興,就對他說:「這五百羅漢教你這麼久,你連一首偈頌都記不住!你趕快回家去,不要出家了!」這個小繼道,你說怎麼樣?他還一定要出家。他哥哥就說:「你一定要出家,我一定不叫你出家!你在這兒,我就要管你!」

小繼道一想,哥哥不讓我出家,我學佛法也記不住,莫如就死了好啦!於是到花園子裏就想上吊尋死。為什麼他想上吊呢?因為他太愚癡了,所以他想就一死了之算了!釋迦牟尼佛就用神通來見他,說:

「你為什麼要上吊啊?」

「我太愚癡了,學佛法也學不會,我哥哥叫我回家去,不要出家了!我想我已經出家,我不能再回家去;我就寧可死也不回家,死了總乾淨!」

「你願意出家,你哥哥不能不准許你出家。你只要有誠心,你想出家,你就可以出家,不要死!」佛說。

「不要死?我學佛法也學不會,那我也沒有什麼用處!」他說。

「我教你唸一個東西,你若天天唸,就會開悟的!」佛說。

「您有什麼妙法可以告訴我?恐怕我記不住!」小繼道一聽,很高興說。

「這個你會記住!你唸『笤帚』兩個字,就唸『笤帚掃心』;你掃你的心,自淨其意志。你用這個笤帚就來掃你的心地;你心地掃乾淨了,你就開悟了!」佛就教他說。

「『笤』,那個字是什麼?」他說。

「帚!」

「哦!帚,那個字是什麼?」

「笤!」

「啊!笤、笤,笤什麼?」

「帚!」

「哦!帚、帚,帚什麼?」

「笤!」佛又說。

告訴他個「笤」字,他就把「帚」字忘了;告訴他「帚」字,把「笤」字又忘了。他說:「請世尊您再教我多一遍!」

佛就教他:「笤帚,掃你的心地!」

「啊!笤帚,掃我的心地!」就這麼唸:「笤帚,掃我的心地!」唸唸,唸了幾遍,他就開大悟了:「哦!這是笤帚,記住了!這回記住了!」豁然開悟了!

我們現在在座的人,相信比這一位尊者都聰明,哪一個不單能記住「笤帚」兩個字,就是四個字、八個字都可以記得;教你一遍,你記不住,兩遍決定差不多了!等三遍,你可以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我們這一班人,比這一位尊者都聰明,可是我們開悟可就很慢;這一位愚癡的尊者,開悟可很快的;我們唸了多少遍,還沒有開悟。喔!你不要輕看這一位愚癡的尊者,他雖然愚癡,但是他在宿世種了很多善根,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今生他故意示現這麼一個愚癡的相,來給眾生作一個榜樣,叫我們眾生看看:「哦!周利槃陀迦,這個小繼道,他那麼愚癡,都會開悟;那我比他聰明得多,我當然更可以開悟了!」你就不會把自己開悟的機會放過去了。

為什麼這一位尊者故意現出來這個愚癡相呢?他因為在過去生中,是一位法師,他自以為懂佛法了,旁人都不懂佛法;他有這種心倒是可以,但他也不願意給人說法,他說:「我明白佛法了,我不想叫眾生明白佛法;這個佛法太妙了,我要妙在我自己這兒,我不想叫眾生妙!」他想叫自己妙,就吝嗇佛法。在五百世中,他是一位很有道德的法師,但是誰向他求法,他也不給人講法,這叫吝法,就是捨不得法布施。他因為不願意給人說法,所以今生他所受的果報,就這麼愚癡。幸虧他往昔供養過諸佛,作很多功德,善根種得多,所以愚癡雖然是愚癡,但是今生他開悟得很快。我們為什麼比他聰明,還開悟這麼慢?就因為在往昔生中沒有作那麼多的布施、供養,沒有供養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供養過三寶,所以今生我們開悟才開得慢。

這就好像一棵樹,或者一株花,你把根給培得深了,它枝葉自然也就茂盛了;根沒有紮下去,它枝葉也很少的,好像要乾枯的樣子。我們人種善根,善事做得多了,功德圓滿了,才能開悟;所以我們現在要儘量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做善事,修福修慧。

你明白一句佛法,就給人講一句。切記啊!不要不講經說法!好像前邊聽的「摩訶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顧各」,那個菩提薩埵,是不要管人家的毛病;不管他,是不管他人的毛病,不看他人的過錯。就是其他人有過錯,你也不要管;你不要盡給人家洗衣服,就不知道自己那個衣服也一樣骯髒。你能懂得法,就為人說法,不要吝法;不要像這位小繼道尊者,將來受的果報就愚癡。這種愚癡還不要緊,如果你會講佛法而不講,來生受的果報,不單單會愚癡,恐怕還不會說話了,做一個啞吧;那更厲害了!那就連「笤帚」兩個字,說都沒法子說了!你看苦不苦?那時候,就恐怕開悟的機會更少!

以上所說幾位尊者的名號,代表這五百阿羅漢,所以用「等」字。【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他們這麼多的阿羅漢,都應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佛的果位。佛必須要有名號,所以這麼多的阿羅漢,都同叫一個名號;這五百阿羅漢,乃至這一千二百五十阿羅漢,都叫普明如來,因為這都受釋迦牟尼佛的記。

J2. 重頌 分二
K1. 頌記憍陳如及五百 K2. 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今K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因為悲心切切,恐怕眾生不明白,所以用偈頌再重複說一說這個義理。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最初解這位憍陳如比丘,他於來世應該見到無量無數那麼多的佛,承事供養,【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過無量劫之後,他就成佛了。他成佛之後,【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常放光明智慧,也圓滿具足一切的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這一位佛的名字,十方眾生都聞到,是十方眾生所恭敬的;【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常常演說無上的妙道,所以他的名號就叫普明如來。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普明如來的國土非常清淨,所有的菩薩都非常勇猛精進,【咸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他們都到最微妙的樓閣,樓閣的門戶重重無盡,所以是妙樓閣;他們能到十方諸佛國土去遊玩,作遊戲三昧,【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用無上的供具,或者寶珠、宮殿,或者種種七寶,來供養諸佛。【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作完這種供養,心生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很快就回到本有的國土裏,他們因為有以上所說這種種的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這位佛的壽命,有六萬大劫那麼長;正法住世,有十二萬劫那麼長;像法住世,也有二十四萬大劫那麼長。【法滅天人憂】:這位佛,在法滅之後,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生憂愁了。【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這五百阿羅漢,一個挨著一個,都應該成佛了;這五百個羅漢和憍陳如尊者,都是名為普明如來。【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他們互相輾轉而授記,等我入涅槃之後,某某個比丘,就應該成佛了;【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他所化的世間,就像我現在這娑婆世界說的一樣,【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國土那種莊嚴清淨,以及一切神通的力量。【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菩薩和聲聞眾等,正法住世及像法住世,或者壽命多長、劫有多少,就如同前面我給普明如來授記時所說的一樣。

K2. 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迦葉,你已經知道我所說的這個道理了,你是眾中一個長老,你應該知道我為這五百個得到自在神通的阿羅漢授記;【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以及其餘的這些個聲聞眾,這就是包括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也就好像這五百個羅漢次第當成佛一樣,也都叫普明如來。【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現在沒有在這個法會的,你應該替我來告訴他,說他也有機會成佛,我現在都給他們授記了,你不要忘了!

I3. 領解 分二
J1. 長行 J2. 重頌 J1. 分二
K1. 經家敘喜 K2. 自陳領解
今K1.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在這時候,這五百阿羅漢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得到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歡喜踊躍】:他們所希望的,就是想要得到授記;現在已經滿足了,所以就歡喜得跳起來。【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這時候,他們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來到佛的前面,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悔過自責】:自己在佛前悔過。

我們人若能知道悔過,就是聖賢的行為;若是不知道悔過,就是最愚癡人的行為。你看這些阿羅漢,現在於佛前都知道悔過了。悔,是悔其前愆,以前所做的錯了,自己責罰自己。為什麼悔過自責呢?因為他們以前得少為足──就是自己沒有得到究竟的涅槃,他以為得到究竟的涅槃了;所以悔過自責,認為自己是錯誤了。

K2. 自陳領解 分二
L1. 法說 L2. 喻說
今L1.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世出世之尊!我們這些阿羅漢,常常作這種的想念,自已以為自己得到究竟了,證阿羅漢果,就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了,也不需要成佛,也不需要度眾生,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天到晚就是得到自在了。自在,就是他安安樂樂的,什麼也不管了,也不求成佛道,不求度眾生,這做自了漢,以為已經得到究竟滅度了。【今乃知之,如無智者】:現在我們才知道自己是沒有智慧的愚癡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情形是什麼樣呢?【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我們所應該得的,是佛的智慧;而我們不求佛的智慧,以為自己就是滿足了!這真是大錯而特錯。我們自己以小果阿羅漢這種的智慧,就作為圓滿了,作為是究竟滅度了。

L2. 喻說 分二
M1. 立喻 M2. 法合 M1. 分二
N1. 醉酒不覺喻 N2. 親友覺悟喻
今N1.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世尊!現在我舉一個譬喻,好像有一個人到親友家,醉酒而臥。這個人,就譬喻著自己;親友家,就是到佛的家裏;醉,是昏迷、愚癡癡,就醉了;酒,就表示被這色、聲、香、味、觸五欲所迷了!被「五欲的酒」和「愚癡的醉」醉住了,就躺下了。躺下而臥,這就是表示得少為足,在這個地方得到自在了。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這時候,佛因為在此地眾生度完了,要到其他的世界去度眾生。這「親友」就是佛;官事當行,就是譬喻此地緣盡了,應該到其他世界去教化眾生。【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這時候,佛以無價寶珠繫在他的衣裏。無價寶珠,就是實相的本體,就是本有的佛性;繫其衣裏,就是以實相的妙理來教化眾生。【與之而去】:與之,就是用大乘法來教化他,就去了。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可是這個人沒有大的智慧,還在愚癡和五欲的醉夢之中;在那兒躺著,自己也不知道接受大乘佛法了。【起已遊行,到於他國】:那麼得稍微醒一點,又想要求佛法,於是到各處去遊行,就是去求小乘法。

【為衣食故】:為正道衣和助道食,【勤力求索,甚大艱難】:為求小乘法很辛苦,得各處去求;這種的艱難,是太不容易了。【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少有所得,就是得少為足;在這小乘裏,得到一點小境界,就以為夠了。這是說他們得到二乘的涅槃阿羅漢果,就以為已經圓滿了。

N2. 親友覺悟喻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正在這二乘人得阿羅漢道,就得少為足;這個時候,又遇到佛了!佛就這樣說了,【咄哉,丈夫】:這也就是「咄哉,男子」;咄,是驚嘆詞;驚嘆,英文叫 surprise。丈夫,就是大丈夫,也就是個男子。佛驚嘆說,【何為衣食乃至如是】:你這個男子、你這個丈夫!你為什麼為這個衣食──就是指正道衣、助道食──為著修道,你怎麼窮得這樣子?就是因為你們得少為足,雖然證得四果阿羅漢,就說已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這個世界就剩他一個人了,再什麼也沒有了,只知道做一個自了漢就算了。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在以前,我想令你們得到大乘的果位、圓滿菩提,令你們得到五欲自恣;就好像這個也是色、聲、香、味、觸似的,都圓滿了。五欲,就表示得到五根、五力,什麼都圓滿了。

【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以前在大通佛時,我就教化你們大乘的佛法。我以大乘的佛乘來教化你們;我以大乘種子教化你們,這猶如得到無價寶珠。【今故現在,而汝不知】:現在這無價寶珠還仍然在呢!你們沒有把它丟了,你們這些阿羅漢自己還不知道呢!【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你們把大乘法忘了,為了求小乘教,很辛苦的。你們為修道,好像人維持生活似的這麼拼命,你們太愚癡了!【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你現在可用這無價的寶珠,修大乘法,你就能得到你所應得的果位,常常就得到如意了,不會這麼貧窮。

M2. 法合 分二
N1. 合醉酒不覺喻 N2. 合親友覺悟喻
今N1.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佛亦如是】:佛就像這個親友一樣的,【為菩薩時,教化我等】:在以前做妙光菩薩的時候,教化我們這一切的眾生,【令發一切智心】:釋迦牟尼佛在大通佛時,已經教化我們了,現種種菩薩身而教化我們大乘佛法,令發一切智慧的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但是我們離開這位菩薩時間太久了,盡掛著五欲,著到色、聲、香、味、觸上了,所以把大乘佛法都忘了,也不知道了,也不會覺悟了。【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我們既然得到阿羅漢道,自己說這已經究竟滅度了。【資生艱難,得少為足】:阿羅漢這小乘的果位,就有如那貧窮人生活非常困難,一個樣的;得到一點點,就已經很滿足了。

N2. 合親友覺悟喻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可是我們以前所受教這大乘的種子、這大乘的願,還在不失呢!所以我們以前所發的大乘的志願,現在還沒有丟;好像你們現在每一個人,也都知道發願。

你看沒有發過願的人,就不知道發願,不知道這個願怎麼發;發過願的人,就知道每一個人自己要真正的發願。發願,就是種大乘的種子。你們會發願這些人,大約以前都發過大乘的願,所以現在這麼一提的時候,你們就知道了,就會發願。你看這部《法華經》,這些羅漢都不會發願,不知道發大乘的願;可是他們以前也都發願過,不過時間太久,都忘了。你們這些不會發願的人,也是以前都發過,現在因為時間太久了,就更迷了,不知道怎麼樣子好!所以想往前進,又不知道怎樣子進;想要往後退,又恐怕退了更不好;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又生出很多麻煩了。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現在,佛來覺悟我等,令我等回憶起來以前所發的志願,佛就這麼說了,【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你們各位比丘!你們現在所得到的果位,不是究竟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我從很久以來,令你們種佛的善根,以方便權巧的緣故,來教化你們二乘的涅槃相,這偏空的理;但是,【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你們以為是真正得到滅度了,這還沒有真正得到滅度呢!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憍陳如等就又稱了一聲,世尊!我們這一切眾羅漢,現在才知道我們真真實實地是大乘的菩薩,不是阿羅漢;我們現在也得到授這無上正等正覺、佛果位的記?號。【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以我們得授記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現在都高興得不得了,從來也沒有得過這麼樣的歡喜,這麼樣的快樂。

J2. 重頌 分二
K1. 頌得解歡喜 K2. 頌自陳領解
今K1.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解本際尊者和這五百阿羅漢等,願意用偈頌來對佛再說一說這個意思。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我們現在這一切的阿羅漢,聽見佛、世尊,來安慰我們,給我們授記的聲音;【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我們得到最大的歡喜,從來也未曾有了,我們頂禮這無量智慧的佛、世尊。【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現在於世尊的面前,生大慚愧心,一想我們真是對不住佛,我們是有罪過了。咎,就是過錯。

K2. 頌自陳領解 分二
L1. 頌法說 L2. 頌喻說
今L1.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於無量佛寶,得到這少分的有餘涅槃,就自以為足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就好像無智慧的、最愚癡的那個人,自己滿足了,以為這是可以了,得到究竟了;實際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涅槃。

L2. 頌喻說 分二
M1. 頌立喻 M2. 頌法合 M1. 分二
N1. 頌醉臥不覺喻 N2. 頌親友覺悟喻
今N1.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阿若憍陳如等就說,我們就譬如一個貧窮的人,到親戚朋友的家裏去;就是到佛的教裏邊來。貧窮人,就譬喻是眾生;眾生得聞佛教了,就譬如到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這個佛教是最富有的,是具大富的家庭,其中也有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以法喜禪悅為食。肴膳,就是好吃的東西。【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這時候,這位親友因為有官事需要到其他的國家去,所以就用這無價的寶珠,以這大乘的佛法、佛乘,來給予這個窮人,【默與而捨去】:默默中,就到其他的世界去教化眾生了。

【時臥不覺知】:這窮人得到大乘的種子,因為他從來也不明白佛教,所以佛就教化他大乘佛教,但是他也不覺得,也不知道這是最寶貴的;就在這兒醉了,喝這五欲的酒,喝得他自己也沒有知識,就在這兒醉臥不起。【是人既已起,遊行詣他國】:醉醒起來了,就譬喻這個人稍微有點智慧了,就是求小乘法;他不修這大乘法了,又想找其他的小乘法門去了。【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求修小乘的道,求阿羅漢果;因為這小乘的阿羅漢果,也就好像窮人生活非常的困苦艱難一樣。【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他得著證了四果阿羅漢,就以為足了、夠了,不願意再上求佛道了;【不覺內衣裏,有無價寶珠】:他不知道自己這個法身,這個佛性裏邊,在自己自性裏,已經有大乘的根性,大乘的種子,但是他不知道。

N2. 頌親友覺悟喻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與珠之親友】:這是說,佛說大乘的佛法給這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沒有注意,反而把這大乘的佛法忘了。好像有一個人來到這兒學佛法,給他說的是開大智慧成佛的法門;他聽是聽過,但是沒有完全明白,時間一久,他又忘了。忘了這大乘的佛法,他又去找小乘的教;或者跑到印度,或者到暹羅(泰國)、緬甸、錫蘭、尼泊爾,或者又跑到巴基斯坦,去各處找佛法。找來找去,都是小乘教,所以窮得不得了;這小乘教,就是貧人。他有這大乘的種子,以前學過大乘佛法;他拿它沒當回事,以為是很平常的,反而不修大乘的佛法,去找小乘。找來找去,非常的困苦艱難;以後又遇到真正大乘法了,所以他又學大乘。

這「珠」,就是大乘佛法。【後見此貧人】:佛見著這個貧人,或者教你大乘佛教的這個法師又遇著你了。【苦切責之已】:苦,是苦口,說你不願意聽的話;婆心,就是一種慈悲心。用這個婆心來責備你,或者罵你一頓,或者對你發脾氣,但這都是一種慈悲的表現。你不要以為發脾氣,這就是對你不好了;若不發脾氣,你不發這個迴小向大的心。

這是說的佛,「苦切責之已」。苦切,就是佛本來應該講大乘法,但是他不講,要費了很多麻煩的手續,先說三藏教,然後又說方等教。在方等教,就是「彈偏」,說偏空是不對的;「斥小」,訶叱小乘;「歎大」,讚歎大乘;「褒圓」,說圓教是最好的。在方等教時,佛就說這個;為什麼要說這個呢?說《法華經》不可以嗎?那時候若說《法華經》,沒有人懂,小乘的人還接受不了;所以爾後就說般若,這「般若」是將要講大乘圓滿的頓教了,是漸次入大乘的初門。在這個時候,這都叫「苦切責之已」。由這三藏教到般若時,這幾十年──「二十年般若談」,再加上前邊方等時、阿含時。這幾十年的說法,都是為了要講《法華經》;所以前邊為實施權,開權顯實,這都是苦切責之已,這就是說完了小乘法之後。

【示以所繫珠】:指示明白你所繫珠。這就是這位親友,以前用一粒無價寶珠,繫藏到這個窮人的衣服裏邊;這位親友因為官事當行──就是佛在這個地方的緣盡了,要到其他世界去弘法;雖然到其他世界弘法,但是先前他跟你講過這大乘的法、種下這個大乘種子,不過你忘了,不修!好像方才我說「跑到各小乘的國家去找佛法」是一樣的。所以現在佛指示明白你,說本來你應該修大乘的,你怎麼去學這個小乘法呢?這個人因為在小乘裏邊大約時間也久了,他也發覺小乘是很艱難的、很貧窮的。所以,【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這個二乘人,見著這無價寶珠,就是大乘的佛教,他的心裏就生出很大的歡喜心;【富有諸財物】:所有大乘富有的財寶,這一切的富貴,他都得到了。

你明白大乘法了,這才是真正富有。頭先我看見有人在那兒讀《楞嚴經》,我非常的歡喜,我說:「你若把《楞嚴經》讀會了,那你就是一個大富財主了。」的確地,有這個佛法到你的心裏,你就是一個最有錢的人;所以果逸說「沒有得到什麼」,妳連無價寶珠都得到了,在妳衣裏邊妳不知道,這可真是的!自己還以為是窮人!

【五欲而自恣】:這五欲,本來是色、聲、香、味、觸。自恣,這不是一定說得到五欲;這就說是你得到大乘的妙理了,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你沒有一個地方不得到好處的,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有一種妙不可思議的這種神通妙用。所以「五欲而自恣」就比方我們這個色、聲、香、味、觸都充足了,都圓滿了;而自恣,你願意要色就有色,願意要聲就有聲,願意要香就有香,願意要味就有味,願意要觸就有觸。

這五欲,隨你自己歡喜哪一種;也就是這財、色、名、食、睡五欲,你什麼都有了,什麼都具足了!你願意睡覺,睡幾萬年都可以,你看!那有多妙!不要說睡幾十年。好像初祖摩訶迦葉在雞足山那兒入定,那就等於睡覺,他在那兒睡到這時候,幾千年了,這還不算長;這幾萬年,都是就這麼一轉眼的時間。你願意吃東西,所有這法界最美好的東西,你都可以吃;你願意好名嗎?世間人人都得不到的名,你有了;你願意要財嗎?那是隨便你!到處都是黃金,你伸手,就可以拿到珠寶,什麼都有的。你說這多妙呀!你願意要這個色,那也是什麼地方都可以有的,一點都不用動腦筋:到什麼地方去得到?不用想!只要你歡喜就有了!這叫五欲而自恣。

M2. 頌法合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我等亦如是】:我們現在聞到這個大乘的佛法,也就像這窮人得到那衣裏之珠。【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世尊在這黑暗的長夜裏,常常地慈悲愍念我們,來教化我們二乘人,令我們發無上的菩提心、發無上的菩提願、修無上的菩提行。可是,【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我們以前非常的愚癡,做了很多的錯事,但是自己還不知道是錯了。現在得到這個寶珠,得到大乘的佛法,得到這個法寶,我們知道以前真是太笨了、太蠢了!現在才知道這完全是不對了。【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我們以前得到有餘涅槃那種不生不滅的境界,自己就覺得知足了,認為夠了,我這麼多就可以了!也不找其他的大乘佛法了;證阿羅漢果,以為就是究竟了生死。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現在佛告訴我,令我得到覺悟,說這個不是究竟的滅度,這是在中道一個化城上,不是真的。【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若得到佛無上的智慧,那才是究竟;爾,就是爾時。到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得到究竟的滅度,究竟的涅槃了。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我現在從佛這兒,聽見這種大乘的法,並且給我們這一些個人又授成佛之記,有這種國土的莊嚴,這種不平凡、這種殊勝的事情;【乃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輾轉先給須菩提、舍利弗等授記,以後又給憍陳如、大迦葉,現在又給我們大家都授記,我們身心都充滿了歡喜。因為心歡喜,所以身也就有一種歡喜的表現,這叫身心遍歡喜;心也歡喜了,身上也覺得很歡喜的,甚至於有什麼病痛,歡喜得把這個病痛都忘了!因為求法要有種種的忍耐心,你想要開悟,就要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什麼問題;你有忍耐了,你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方才有一個人就發了大乘菩提心,他說:「這個大乘法真是好!得到這種神通妙用,五欲自恣!我從今天,一定也要發大菩提心,要得到五欲自恣的這種境界;歡喜什麼就有什麼,這是太好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這種的境界。」你錯了!你要是為得這種的境界而發心,那不久的將來就會墮地獄,因為你這個發心,發得錯了!你是為了求這五欲自恣而發心,這簡直是錯中錯!那麼怎麼樣子呢?

怎麼樣子也不怎麼樣子,你就不要為了求「五欲」而發菩提心,你要為「無欲」而發菩提心。無欲,不要那個五欲;你修大乘法,怎麼還可以有這五欲執著呢?

方才我說這種的道理,這都是一種比喻,你不要以為願意睡幾萬年,這最妙了!世界最好吃的東西,我可以得到,這真是好!完全錯了!大乘根性的菩薩,他就是能得到也不要這些東西;不過在經典上,這是形容他這種快樂自在,他這種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可是他也不會稀罕這些個五欲的問題;不稀罕,就是不會歡喜。為什麼?他若歡喜這種境界,這就有所執著了!他是一切無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是再為了這個五欲而發菩提心,那就是魔王的心;魔王都放不下五欲,覺得財也是好的,色也是好的,名也是好的,吃的東西也是好的,睡覺也是好的,所以這就是魔王他所有的。

現在有一個──我覺得有一個半人,不是一個;這「一個半」人,都要為了這五欲而發菩提心了;所以我要講清楚,你不要將來到地獄裏頭去,像那個魔王似的,到了地獄才知道覺悟,那就晚了!所以你要發「無欲」的菩提心,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欲念,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的;只改一個字,這個「五」字,改為「無」字,就對了!你要是把這個「無」弄清楚了,要無這個五欲,那你將來一定成佛的,不會下地獄。所以你們聽經要聽清楚了,不要一聽五欲這麼好,就發了菩提心了,這簡直是顛倒眾生相。

這個人哭起來了。為什麼哭起來了呢?他說:「我方才發這種的心,很勇猛的,你這一說,我這個心又不知怎麼樣好了,怎麼辦呢?於是乎心裏邊就哭起來了。」你要生出一種歡喜心,現在你所想要得到的已經都得到了。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授,就是給他授一個記?號。前邊給各位大弟子授記,又給五百個羅漢以及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授記,現在又給這學無學人授記。學,就是有學位;無學,就是無學位。所謂「研真斷惑,慕求勝見」,這叫「學」。研真,就是研究真理。我們研究這個真理,又要實行這個真理;不是說單單研究這個真理,不去實行這個真理。僅僅研究,只是明白而已,沒有去實行就無法斷惑。斷惑,是斷粗惑、細惑和塵沙惑。慕求勝見,仰慕求這勝見;勝見,就是一種殊勝的知見。從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到三果阿那含,這三種果位都叫「有學位」。又,初果叫「見道位」,見到這個道了;二果、三果叫「修道位」,在這修道的地位上;四果叫「無學位」。無學,就是「真窮惑盡」,沒有再比這個真的了,也再沒有惑了。現在這些有學和無學的人有二千人,這二千人,不在那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內,是另外的;所以再給他們授記?號。

G2. 授二千人記 分二
H1. 二千請記 H2. 如來授與 H1. 分二
I1. 二人請記 I2. 二千請記
今I1.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爾時】:在這時候,【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阿難和羅睺羅兩位尊者也都著急了,看見這一位弟子也得到授記作佛,那一位弟子也得到授記作佛,於是他們自己也都等不了了,都打了妄想了。

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怎麼會多聞第一呢?在空王佛的時候,本來他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同時修道的,一起發願出家修道。釋迦牟尼佛就修六度萬行,精進不退,阿難尊者就歡喜學多聞;結果釋迦牟尼佛就先成佛了,他還是做尊者,來護持佛法。

「阿難」是梵語,翻譯為慶喜。因為阿難出生那一天,正趕上佛也成佛;他父親就因為有這兩重的喜事──他出生,這是一重喜事;佛成佛,這是一重喜事──所以叫他「慶喜」。

這羅?羅尊者,是佛的兒子;不單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未來的賢劫千佛、諸佛,每一位佛成佛了,羅 睺羅都去給佛做長子──做第一個兒子。因為他過去發過這種願,願意給佛做兒子,所以這都是由他那願力來的。

「羅睺羅」也是梵語,翻譯為覆障。覆,是蓋覆、遮覆;障,是業障。他怎麼叫這麼個名字,這有原因的。羅 睺羅在他母親腹裏住胎了六年,沒能出世;為什麼在母親腹裏這麼久呢?因為羅睺羅在往昔修道的時候,修得老鼠也不怕他,他想要入定,這老鼠就出來;這隻老鼠跑得非常快,他就在後邊追,怎麼樣追也追不上。這隻老鼠跑得很快,大約跑有半個鐘頭的時間,遇到一個老鼠洞,就鑽到洞裏去了。這老鼠洞彎彎曲曲的,不是直的,他用棍子想往裏逮這隻老鼠,也逮不到;於是他就給用磚頭把老鼠洞堵上了。這一堵,堵了六天;這一天,他發出慈悲心:「這隻老鼠,我堵牠六天了,這太苦了!它在洞裏大約也沒有東西吃,餓也快餓死了!莫如我把這個洞口給打開,由牠自由了!」於是他把老鼠洞的洞門又給打開了,把這一塊磚頭給拿開。因為他把這隻老鼠洞給堵了六天,所以他在母親肚裏頭也要住六年;這是受這種果報,受這種的業障來遮蓋著他,所以叫「覆障」。

有人說:「那他今生做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在母親肚裏住了六年,受這種果報;未來的時候,他在他母親肚裏頭,又住多少年呢?是不是做其他佛的長子,也要住六年呢?」不錯!或者他住六年,或者不住六年,你不要為這位尊者來擔這種心。這一位尊者他就住六年,受果報,他也不覺得怎麼樣苦悶;在母親肚裏,他遊戲人間,還是很快樂的。

並且,業障有一生而受多報的,有多生而受一報的,有多報多生的,有多報少生的。一生而受多報,就是在這一生之中,把以前所造的業障都受了了;多生而受多報,是出世很多生,受很多種的果報。所以這羅?羅尊者,將來做其他佛的長子時,或者另外有旁的業障成熟了,也不一定;這個問題,於我們身心性命上沒有什麼關係,我們不需要打這麼多的妄想。

現在這兩位尊者都打了妄想了,什麼呢?【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我們常常會自己就想起來,打這種妄想。什麼妄想呢?假使我們也得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兩個人授記成佛,這有多好呀!這太快樂了!太好了!

我現在講這個「妄想」,你們不要以為羅漢也打妄想,難怪我也打妄想。我告訴你們,羅漢的妄想和你我的妄想不同。你不要不知慚愧,還說羅漢都打妄想!羅漢的妄想,根本他就沒有想;他偶生一念,這叫「第一義」。不是和你我打這個妄想,一天到晚左一個、右一個,不知有幾千萬萬這麼多妄想打起來。羅漢的妄想,在我們眾生份上來說這就是「真想」,在他的份上可以說是又生出妄想來了──因為他常常在定中,一念不生。現在他生出這一念來,所以說是「妄想」;但是這和你我那個妄想是不同的。有人就說:「妄想和妄想還有不同的啊?」要是同,他就不叫「阿羅漢」了!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兩位尊者打這妄想之後,就從座位起身來,走到佛的面前,五體投地恭敬禮佛的兩足。然後,他們兩個人就一起說了,說什麼呢?

【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世尊!我們在這個法會,授記這種的因緣,我們大約也應該有份吧?也應該有份來得到授記吧?我們所歸依的,所相信的,只有佛。【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又者,我們兩個人,和這二千學無學的人,為一切世間的人、天上的人、阿修羅眾,他們都認為我們是個善知識。

【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阿難常常侍候佛,給佛當侍者,他也是護持所有佛說的一切法藏。【羅?羅是佛之子】:羅?羅是佛的兒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若是世尊能慈悲為我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授無上正等正覺、佛果位這個記的話,我們所願意的就圓滿了!我們也想要得到授記,就希望這個;還有在法會中的這二千學無學人,他們的希望也都圓滿了、都充足了,他們的希望也都得到了。

I2. 二千請記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在這時候,有【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這有學和無學的這些二乘弟子,有二千人之多,【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都從座位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走到佛的面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 睺羅所願】:二千人都是一個心,這是一個講法;也是二千人每一個人的心念都專一了,不打妄想。雖然說不打妄想,但是也有一個念;這一個念,就是和阿難尊者、羅 睺羅尊者是一樣的。所以「合掌」也就表示「一念」,這叫「合十」;合十,就是專一。這二千個有學及無學的弟子,一心合掌,向釋迦牟尼佛來瞻看;他們的心,所希求的和所願的,也是跟阿難和羅 睺羅這兩位尊者是一樣的。【住立一面】:他們站到一邊而沒有講話。大家沒有講話,可是心意和阿難、羅睺羅是一樣的;在沒有說,而心已經通了,這叫「心通」。因為人太多了,如果你也講,他也講,兩千個人就有兩千個人講話;所以他們就以阿難尊者和羅 睺羅尊者兩個人作為代表,說是:「我們這二千人,也同意他這個說法;我們的思想,我們所求的,和他也是一樣的!」

H2. 如來授與 分二
I1. 記二人 I2. 記二千人 I1. 分二
J1. 記阿難 J2. 記羅?羅 J1. 分五
K1. 長行正與授記  K2. 偈頌重明果德
K3. 八千菩薩生疑  K4. 如來發跡釋疑  K5. 阿難顯本述歎
今K1.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旛,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

【爾時佛告阿難】:當爾之時,這二千學無學等,住立一面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說,阿難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你等到將來世,應當成佛,成佛的名字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因為阿難的智慧,廣博猶如高山,也如大海;他智慧非常自在,所以成佛之後,名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也具足如來十號。十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一)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應該接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有正知,又有遍知。知道心生萬法,這叫正知;又能知道萬法唯心,這叫遍知。

(四)明行足:這種智慧和修行,都是具足圓滿了。

(五)善逝世間解:善逝,善能到一個好的地方去;世間解,得到世間的解脫,得生安樂之處。

(六)無上士:到佛的果位上,叫無上士,菩薩叫有上士;菩薩上面還有佛,佛上面就什麼也都沒有了。

(七)調御丈夫:能調御三界一切眾生的一位大丈夫。

(八)天人師:是天上人和人間人的一位導師。

(九)佛:是自覺圓,覺他也圓,覺行圓滿了,所謂「三覺圓,萬德備」,萬種德性都具足了;所以就叫佛。

(十)世尊:是世出世之尊。所有一切的世上人和出世的人,都要尊重佛,恭敬佛。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阿難應當供養六十二億那麼多的諸佛,護持這六十二億諸佛的一切法藏。他護持,是用種種的方法來護持,不是一種的方法;法藏,就是大藏經,佛法的寶藏。他供養這麼多的佛,護持這麼多佛的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他就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成佛道。

他成佛之後,【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教化的眾生,有二十千萬億恆河沙那麼多的眾生;然後這一切眾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都證得聖人的果位,有這麼多的菩薩。最後使令這二十千萬億的諸菩薩,也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

【國名常立勝旛】:這位佛所在的國土,名為「常立勝旛」。旛,是旗旛。在印度的風俗,這個人和任何人辯論,不會失敗,就在前邊打這麼一個旛;這就好像放一個 advertisement(廣告)在這兒,說是你任何人也不能勝得了他,和任何人一辯論,他就贏。因為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善能辯論。你看《楞嚴經》,他和佛論的那個論議,講的那個道理,講得好像把這個道理都講沒了,他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來問;佛把他這個問題給答覆了,他又想出另外一個問題來問。所以他成佛,他這個國土就叫常立勝旛國。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這個國土的土地是非常清淨,沒有污濁的。不像我們這五濁惡世,有這麼些個邋遢,這麼多不潔淨的事情;他這國土是清淨的,沒有五濁惡世,是以琉璃為地。我們娑婆世界這兒,若是用玻璃作牆,以為這就是很美妙了;可是,他這個國土的地上,根本就是琉璃的,一點塵埃也沒有,所以它就清淨。

【劫名妙音遍滿】:他這個劫,是妙音遍滿。因為阿難多聞第一,他的聲音也美妙,他說出話,人人都歡喜聽。不像我這麼講出話來,有的人歡喜聽,有的人就不歡喜聽;有的人一聽我說話,他就跑了;有的人聽,也過得去。阿難的聲音,比奏音樂還好聽;無論歡喜聽音樂的人,一聽再聽;不歡喜聽音樂的人,一聽也要聽。這善於音樂的人,他不是說音樂奏得好;他就那聲音好,令人聽見那個聲音,就生出一種歡喜心,就不願意走了。所以聽見阿難的聲音,就好像喝醉了酒似的坐那個地方;你想叫他走,他也不願意走了!阿難的聲音,無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善善惡惡的人,都歡喜聽;所以阿難的音聲,是特別微妙的。他成佛了,這個劫名就叫妙音遍滿,因為他微妙的音聲能遍滿這個世界。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這位佛的壽命非常長,無數量那麼多的千萬億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就是一個無量數,千萬億個無量數,你說這是多少?我是不知道的。【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術校計,不能得知】:假設有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這麼長的時間裏邊,用算術來計算這時間,也不知道它這個數量。

【正法住世,倍於壽命】:正法住世,比這位佛的壽命又加一倍。佛的壽命是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那麼這正法住世就是萬萬億、萬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了!比那千萬億更多一倍。【像法住世,復倍正法】: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的時間更加了一倍。總而言之,比那無量數的數目又加多一倍無量數。究竟這是多少?因為我沒學過算術,我算計不出來;就是學過算術的,算記無量百千萬億劫那麼長的時間,也算不完;就是現在電腦的本領最大,也算不清楚這個數目。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難!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就是將來你的後身,你將來就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阿難最會讚歎佛,無論哪一位佛,他都先讚歎,好像在〈楞嚴咒〉就說: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就是讚歎佛;「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就是讚歎法;「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都讚佛、讚法,讚僧。所以他這樣讚歎諸佛,現在諸佛也就要讚歎他了。

阿難成佛,就有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這麼多的諸佛來讚歎他,說他怎樣好、怎樣好;就說他功德怎麼樣大:「這一位佛,過去是護持諸佛的法藏;這一位佛,過去供養無量諸佛、無量三寶啊!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是作侍者的;以後所有的佛出世,他都去做侍者,都是多聞第一。這一位佛現在可成佛了,你們眾生應該恭敬、供養和讚歎!」十方諸佛都給他作證明,都叫大家對他生信心。為什麼十方諸佛這麼讚歎?因為他過去盡讚歎諸佛來著。

K2. 偈頌重明果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常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旛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想要用偈頌再說一說這個意思。

【我今僧中說】: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對你們這些個比丘、僧人,來說一說給阿難授記的因緣。【阿難持法者,常供養諸佛】:阿難是受持諸佛法藏的一位持法者,他是護持佛法的一位最有功德、最有力量的尊者,他常常盡形壽來供養諸佛。怎麼叫盡形壽呢?就是他的一生,從生出來遇到佛法,就學習佛法,護持佛法,乃至於到死,他也不改變他的宗旨。不像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學二天半佛,就說:「我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要跑了;這一跑,就沒有能盡形壽來供養諸佛,也沒有盡形壽來護持諸佛的法藏。所以一跑,離佛道遠了;離佛道一遠,久而久之,就墮落了。阿難不是這樣子,阿難是盡形壽來供養三寶的。在盡未來際,他發這個願,把一切所歡喜的事情都放下它,來學習佛法。所以阿難的相貌是最美滿的,佛有三十二相,阿難有三十大人相。他的相貌好,聲音又好;他的聲音最美妙的,說出話,比迦陵頻迦聲都好。迦陵頻迦,就是好聲鳥,那好聲的小鳥叫,人人都歡喜聽;阿難這個聲音,比好聲鳥的聲音更好聽。

【然後成正覺,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恭敬供養這一切諸佛之後,然後他成佛了,名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他的智慧好像山那麼高,海那麼深,甚至於比山更高,比海也更深。阿難的智慧就那麼大!【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旛】:他的國土裏邊非常清淨,而無染污,國名為常立勝旛。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他所教化的那一切無量無邊的諸菩薩,它的數目有如百千萬億恆河沙那麼多。【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這一位佛有大威德、大神通、大智慧、大自在神通之力,所以他的名字遍滿了十方世界,十方諸佛都歡喜這一位佛。

【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這一位佛的壽命,有無數量那麼多的大劫。為什麼壽命這樣長呢?是不是他有壽者相呢?是不是這一位佛也願意長命呢?不是的。他因為是憐憫眾生的緣故,所以壽命也就這麼長。【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正法住世比這佛的壽命更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加多了一倍。【如恆河沙等,無數諸眾生】:好像恆河沙那麼多,所有這無量無數那麼多的眾生,【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都在這一位佛──就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就是阿難尊者──的佛法裏邊,種下這種種佛道的因緣。所以你我將來或者都可以有機會和阿難尊者在一起。我們現在你要相信自己與阿難是有大因緣的;若沒有大因緣,你是聽不見這《法華經》,你不會認識阿難的聲音這麼美妙,你也不會認識阿難的相貌這麼圓滿。所以這是與阿難尊者一定很有緣的。

方才這一段經文,有人聽了,就生出一種不相信的心:「哪有這麼大的數目?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麼大的數目!無量無量無量恆河沙這麼多個大劫,沒有聽過!」不錯!你不相信這個數目,這很難怪;因為從來就沒有聽過,現在聽到了,就不相信了。我不答覆這個相信、不相信的問題,我說一個小小的公案,來比較一下。

以前有個很有錢的人,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什麼都不懂,請幾個先生教他讀書,他也不會讀書,不要說多了,連一個字也不能認識。這有錢的人就想出一個最妙的方法,什麼方法呢?說:「好!以前請的先生教我這個小孩讀書,都是教他讀多;現在我再請一個先生,就教他認識一個字。能認識一個字,我就給先生學費,謝謝他!」於是請先生的時候,就和先生講明白,說:「你這一年的時間,你不要教多,就教會一個字就可以了。他在所有的文字裏,只要能認識一個字,我就給你錢;不單給你錢,還給你兩倍的錢。」這先生說:「這是好事情!」有錢人說:「但是可必須要認識這一個字,若不認識,那麼一個 cent(一分錢)也沒有。」這先生說:「可以!」於是和這有錢的人簽了合同,說是這一年的時間,只教會這小孩子讀一個字,不要讀多了,他就給他兩倍價錢。

這先生就一天到晚,教這個學生一個字。什麼字呢?這你們大家都認識,就一橫這個「一」。說:「你記得這是個『一』!」今天也讀這個「一」,明天也讀這個「一」,後天也讀這個「一」;一年的時間,都讀這個「一」,寫這個「一」,這「一、一、一……」,「一」了一年。這一年讀了一個「一」,學生怎樣都記住了,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天,這個學東就請先生來吃飯;吃完飯,到外面花園子去散步──就是到花園裏去走一走、看看花之類的。這個學東總不敢問他:「你教會了這一個字嗎?」但是到花園裏,以為這個環境非常好,就偷偷地問先生:

「你今年教他讀書,怎麼樣呀?認字不認字?」

「當然認字啦!隨時都可以考試的。」

「那你現在就問一問,考一考啦!」

這個先生你說怎麼樣呢?就用腳在這泥土地這麼一畫,畫一個「一」,這個「一」大約有五、六尺長。就問學生說:「這個字是什麼?」這個學生一看,說:「這個不是字,這是個扁擔!」說是挑的那個扁擔。

這先生說:「唉!我天天教你,你怎麼不認識呢?」他這麼說:「你教我的,不是這個呀!你教我那一個,沒有這麼大呀!這個不是那個呀!」

這個先生教了一年「一」,這個學生還是「一」也不認識;所以這個先生一年也沒有賺到錢,他也跑了。你說這個「一」和那個「一」,是不是一樣的?這個數目或小或大,也是一樣的,不過你不認識。

K3. 八千菩薩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我方才說人不生信心,這是很難怪的。現在這八千菩薩也都生了懷疑了,也都懷疑釋迦牟尼佛怎麼這樣偏心呢?「他這一個弟弟,他就給他授記;我們不是他弟弟,就不給我們授記。」所以就生了懷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當爾之時,在法會中,有八千位新發意的菩薩。怎麼叫新發意呢?都是一些個年輕的菩薩;年輕的菩薩多大歲數呢?大約都有七八千歲。年輕,不是像你我二十、三十歲,這是年輕;這些初發意菩薩,都經過幾個大劫了!不是初發心的菩薩,是初得到菩薩遊戲神通的三昧的菩薩。這初發意菩薩有八千人那麼多,他們統統都生了懷疑心,都打了妄想。什麼妄想呢?

【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我們尚且沒有聞到佛給諸大菩薩,得像這樣的授記。這諸大菩薩,意思間也就包括自己在內,說我們這些個大菩薩,有八千人那麼多,也沒有聽見過佛給我們這樣的授記呢!【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有什麼緣故,什麼理由,而這一切的小聲聞怎麼會得到授記呢?我們這大菩薩都沒授記。

這小聲聞,不是說小孩子,也都一百,五六十歲的都有了,七八十歲的也很多;那怎麼說是小聲聞呢?因為在菩薩的境界,他看這些個比丘是很小的。他心裏這麼想,稱呼呢?還是稱呼「大比丘」,因為佛都稱他們「諸大比丘」,所以他心裏頭說這是小聲聞──這是我這麼揣測──這些個菩薩的心裏頭,對這些個聲聞,都認為他們是很年輕的,都像小孩子似的。所以有何因緣,這一切聲聞的人得授像前邊這個記?是什麼道理?

K4. 如來發跡釋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一看,哦!你們這一些個菩薩都打了妄想了,都對我生了懷疑,不相信了。因為釋迦牟尼佛有他心通,所以知道這些菩薩打的什麼妄想。【而告之曰】: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一些個菩薩,好!我現在告訴你們!

【諸善男子】:你們這些個好孩子,你們這些好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等,在無量無量久遠以前,在空王佛那個時候,我們一起發願,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發心,也就是發願──心願、願心;就是發的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阿難發願之後,他歡喜多看書,多學佛法,願意多聞;而我一天到晚也不懶惰的,常常修習精進的法門。阿難願意多聞,我願意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這個,所以到現在,我就已經先得無上正等正覺;阿難因為歡喜多聞,所以還沒有成佛。

【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阿難雖然沒成佛,他護持我的佛法,也發願護持將來無量諸佛的法藏,教化成就一切的諸菩薩。【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阿難早在空王佛那時候,發過這個願,現在他還沒有成佛,所以我給他授這樣的記。

K5. 阿難顯本述歎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這時候,阿難在佛的面前,自己親自聽見佛給他授佛的記?號,以及得知他未來國土的清淨莊嚴,琉璃為地;【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他所有的心願已經圓滿,願力已經具足了,於是心生大歡喜,高興得不得了,大約比跳舞還歡喜,就跳上跳下的,像那個小孩子似的踴躍,從來就沒有得到這麼歡喜。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在這時候,他即然就回憶起來了。過去很長很長無量千萬億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藏,他都能想起來了,他都能記憶起來,並且都能通達無礙。好像:「哦!我在過去某某佛面前,我也聽《法華經》來的;我在過去哪一位佛面前,我也聽《般若經》來著;我在過去在哪一位佛的法會,《華嚴經》、《阿含經》、《方等經》,我都聽過的。現在釋迦牟尼佛說的,是一樣的法。」雖然阿難比佛小二十歲,佛先前所說的法,他雖然沒聽過,但他也都可以想起來了。他這時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就好像現在我所聽見的一樣,也想起他以前所發的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阿難就用偈頌來說了。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世尊是世上最希有的,能令我想起過去無量生生世世的事情,能令我憶念起過去無量諸佛的一切法藏;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法,也就像我今天所聽聞《法華經》一樣。原來我聽過這麼多次的《法華經》了!

【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所以,從現在法華會上,我一切都不懷疑了,一切都是真的了,我一定要安住在佛的道路上;我以種種善巧方便法來作佛的侍者,常常保護而持誦一切的諸佛法藏。

J2. 記羅?羅 分二
K1. 長行授記 K2. 偈頌重明
今K1.

爾時佛告羅?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羅?羅】:當爾之時,佛告訴這個覆障尊者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你於將來世中,也應當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你的佛名號,就叫蹈七寶華如來;因為你所走的路,都是有七寶的蓮華。這時候,你也具足如來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你的智慧,既能正知,又能遍知;明行足,你的這種修行和這種光明都圓滿了。善逝世間解,是能到一個好的地方,是世間最有解釋力量的。無上士,沒有比你再高上的大士,作無上的大士。調御丈夫,可以調御教化一切眾生,作一切人天的大丈夫、大英雄。天人師,也可以做天上人的師父,又可以做世間人的師父。佛,自覺圓滿,覺他也圓滿,所以叫覺行圓滿,成為佛。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可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你應當要供養有十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諸佛如來。而且【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在這十世界微塵數的如來,你都是給這一切的諸佛作長子;因為在過去你發願,無論哪一位佛成道,你要作他們的長子,就好像現在你給我釋迦牟尼佛作兒子是一個樣的。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這一位蹈七寶華佛,他的國土非常莊嚴。這個國土莊嚴,是不是由貪心得來的?是不是他用七寶來莊嚴他的國土?不是的!這是由修行得來的;在因地,常常以七寶來作布施,所以他成佛了,就得到七寶作他的國土莊嚴。這一位佛的壽命和他的劫數,所教化的徒弟,以及他的正法住世和像法住世的時間,【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都是和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壽命、劫數,正法、像法,一切都是和他一樣的;也做這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長子。所以現在做師兄弟,將來又要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兒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供養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之後,那時你應該得到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成佛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人不要執著今生誰是我的父親,誰是我的母親,或者誰是我的哥哥,誰是我的弟弟,或者誰是誰,有什麼種種的關係,這種情形。今生做你的父親,或者前生是你的兒子都不一定的;今生做你的姊姊,或者前生是你的太太也不一定,這沒有一定的!前因後果,你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譬如你的太太,你想她要是我的姊姊最好了!等來生,就做姊姊了。或者我對我這個兒子,比對我的父親都孝順,來生你就做你兒子的兒子;今生他是你的兒子,來生他又是你的父親,沒有一定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現在遇到一起,這都有很深很深的因緣。所以有的時候我罵你們,你也不發脾氣;有的時候你們也罵我,我也不發脾氣。有的時候,就作戲那麼做!所以為什麼你們現在都要給我叩頭,因為我給你們叩頭叩得太多了!我沒講我今生由十二歲的時候,就給所有的眾生都叩頭?天天,你想一想!所以你們現在這些個不叩頭的人,都要向我來叩頭,就因為我以前給你們叩過頭。所以你們誰對我好,這也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對我不好,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是對我;你們每一個人對你們自己,也是這樣子,也是都有前因後果。種善因,就結個善果;種惡因,就結個惡果。

有人說:「法師講這個道理,我才不相信!」相信,我也這麼講;不相信,我還是這麼講。我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知道你有一天一定會相信的。為什麼?你不相信,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這世界就是六道輪迴,輪來輪去,都是因果循環的事情。那麼在凡夫的肉眼,就不知道種種的因果;在聖人有法眼,他知道種種的因果。但是有的人,也不是一定正確的;有的人他自己盡打妄想,雖然開了眼,因為妄想太多,所以看的事情也都變成虛妄了。這個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你盡妄想多,你看見的東西也都是假的;你若沒有妄想了,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什麼都是真的了。所以才說「一真一切真,菩提果自成」;你要是「一」不真,一切也不真。為什麼呢?你「一樣」都沒有真的呢!其他的怎麼還會真呢?「一樣」是什麼?這「一樣」,我告訴你們,從來我都沒有給你們講過的。這「一樣」,就是個「無明」,就是你所不明白的那一點點。你不明白的,你若明白了,那就是開悟了!

這個道理講起來太多,你們每一個人都自己想一想:「我前生是什麼?會不會是隻老鼠?會不會是頭牛?所以才這樣不聽教!」或者「我前生會不會是菩薩?我聽法師講經,我越聽越歡喜聽,甚至於不吃飯、不喝水,忍饑挨餓的,我也要聽經,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一定是與佛有大因緣,不問可知;你現在歡喜佛法,你就知道你的根機是不錯的──就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一定說得他心通、得宿命通才知道。你現在歡喜佛法,你就有佛法的因緣,與佛有緣。

這位羅?羅尊者,他是釋迦牟尼佛的長子;在未來十世界的微塵數諸佛,他都是諸佛的長子,因為他發這樣願來的。好像我現在講經,你們為什麼要聽我講經呢?我又講的是中國話,你們都是說英文的;也就因為你們在以前發願來的,「我們不管懂不懂這位法師他說話,我們都要聽他法。」所以現在好像星星裏的月亮,有這麼多人來聽經。在美國人裏邊來說,你們都好像星星裏的月亮,就有這麼少,沒有法子太多了!因為世間不是人人都是有錢的人,有錢的人比窮人是少的。你能來聽聞佛法,這對你自性裏邊,那是真正富有了!

K2. 偈頌重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想要把這個意思再重複說一說,所以就用偈頌再說一遍。

記得我以前講經也講過這個道理。一個很聰明的小孩他來聽經,他回到家裏就對他爸爸說:「哦!原來前生你是我的兒子來著。」他爸爸說:「你怎麼知道?」說:「我聽法師講經這麼講的。」這個做父親的就發了脾氣,說:「這個法師把你教壞了!我現在是你的爸爸,你怎麼可以叫我『兒子』?」就發了一頓脾氣,也把這小孩打了一頓;這小孩子回來告訴我,說他爸爸不認帳──他認他爸爸做兒子,他爸爸不認帳,說沒有這麼回事,打他一頓。我說:「這打得對!再打你一頓那才對!為什麼呢?就因為你做爸爸的時候打你兒子來的,所以現在你的爸爸也打你!」這小孩子又回去又說:「哦!難怪你先前打我一頓,因為前生我打過你!」把他這個爸爸講得也啼笑皆非,哭也不得,笑也笑不出來。你說這個小孩子是不是個聰明人?不是的,這小孩子太愚癡了!就算是這樣子,你也不應該回去說嘛!你回去說,那他一定發脾氣的。好像我在 Los Angeles(洛杉磯)見到果佑的父親和果佑的弟弟,他(父親)告訴我:「這是果佑的 brother(兄弟)。」;那旁人就說:「你也是果佑的 brother。」他爸爸就發脾氣了,說:「I am father(父親)。」這就因為也不知道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道理,father,又有什麼,兒子又怎麼樣呢?看得破,就放得下。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我,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說是我在以前做太子的時候,羅 睺羅是我的長子。我現在已經成佛了;我現在傳法給他,他接受我的法而做我的法子,也就是做我的徒弟。【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於將來世,他會見到無量那麼多的佛,就是十世界微塵諸佛那麼多。將來這十世界微塵數那麼多佛出世,他都給每一位佛做長子,因為他一心想成佛道。

【羅睺羅密行】:羅睺羅他這種密行,沒有人可以知道。羅睺羅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的,在廁所裏也可以入定。古來的廁所,不是像現在的水廁,沒有那麼多的好味道,誰在那裏也不能久留,更不會在那兒入定的。羅 睺羅到那個地方,就可以入定,所以這叫密行第一,誰也看不見他怎麼樣用功。不像我們說,我這念經了,我這持咒了,我這坐禪了,我這個地方,又是怎麼樣用功,怎麼樣修行,人人都知道。

羅睺羅呢?他所修行,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見他怎麼樣用功、怎麼樣參禪打坐。他一天到晚就是好像不修行,盡遊戲人間。可是就在這個期間,他就是修行。他的修行,【唯我能知之】:只有佛才知道羅 睺羅在哪個地方又修這遊戲三昧,入定了,所以佛知道羅睺羅的密行。佛的大弟子裏,羅睺羅是密行第一。【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他現在做我釋迦牟尼佛的長子,他是示現給一切眾生看,令眾生知道怎麼樣求佛法、怎麼樣學佛。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無量億千萬這麼多的什麼呢?他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生兩生;在生生世世,他都發願做佛的長子。【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他安住於佛法,就為了求無上的、成證佛果的道路,他所以願意親近佛,願意親近法,願意親近僧,願意親近三寶,在三寶的面前來修行。

以前有位法師,他很有修行,辯才無礙,講經說法講得非常好;雖然沒有二祖神光講得那麼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也人人都歡喜聽。就有一個人來請問他這個道理: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哦!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他也沒加思索就答覆這麼一句話,死了就去投生做狐狸,做了五百世狐狸,然後還沒明白。等到百丈禪師在江西造叢林,講經說法的時候,這狐狸精就變成一個人來聽經。這個人什麼樣子呢?很長鬍子,很古老的樣子。

有一次,所有的聽經人都走了,他沒有走,他就對百丈禪師講:「我是後山的一隻狐狸,但是我知道我前生在五百世以前,我是一位比丘。因為那時候我說一句話,也不知道怎麼就投生做了狐狸。」百丈禪師說:「你說了什麼話呀?」他說:「有一個人問我『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我說『不落因果』,我就這麼答覆的,我也不知道究竟這個有什麼錯了?」

百丈禪師說:「好!你現在來問我這個問題。」於是他就請問:

「請問上座!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百丈禪師說。

他一聽「不昧因果」這一句話,就豁然開悟了:「哦!我真是說錯了!我在後山的洞裏頭住,明天您可以去看一看我。」

第二天,百丈禪師果然帶著一些個出家人到那兒一看,一隻老狐狸在那兒已經死了。百丈禪師就用佛教埋葬和尚的這種禮節,來把這狐狸給埋了。

所以講經講道理,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不加思索就答覆人的問題。

I2. 記二千人 分三
J1. 長行授記 J2. 偈頌重明 J3. 得記歡喜
今J1.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這是佛授學無學二千人的記。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就用妙觀察智,來觀察法會中這二千個有學的人和無學的人。【其意柔軟】:這二千人的心意,都柔和而善軟,沒有人有脾氣的、沒有人想要發火的,這叫柔和;心意柔和,就是心裏也柔和善軟,意裏邊也柔和善軟。【寂然清淨】:寂然,就是不動,在那兒都不打妄想了;清淨,就是把你的雜念、狂心、妄想,都沒有了!凡夫自性清淨的本體,就好像六祖說的:「實知自性本是清淨,實知自性本不搖動,實知自性能生萬法。」這就叫做「寂然清淨」;這個境界,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一樣。在這時候,寂然清淨了。【一心觀佛】:這兩千人都變成一個心了,都以恭敬心,來瞻仰於佛。

現在這兩千學無學的人,都來瞻仰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於是佛就告訴阿難,因為阿難是佛的侍者,佛一回頭就告訴阿難,說:「阿難!你看見這學無學二千人嗎?」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學無學二千人,都有個身體,誰都看見了,為什麼佛問阿難「你看見這個學無學二千人嗎」?這時候,不單是阿難看見,就是所有在法會中的人都看見了;既然都看見,佛為什麼明知道他看見,又問他呢?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一般人所看見的,是看見他的身,而沒有看見他的心。上邊這一段文,不是說「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佛問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是問他:「你看見他們的心沒有?你知道他們心裏現在是想著什麼?」是問他這個;不是問說:「這二千人在這個地方,你看見沒有?」

阿難就答覆佛說,【唯然,已見】:是的!我已看見他們這二千人的心了。因為佛給授記,不是像我們人,我和你是好朋友,我封你做一個官,或者我就推選你做大總統。不是這個意思!這一定要看佛給授記這個人,是不是寂然清淨了?是不是心意柔軟了?心意柔軟了,然後佛才能授記的。不是說,這個徒弟對我好一點,我給他授記吧!阿難是我的侍者,我給他授記吧!不是的。佛是大慈平等的,看你的程度,然後到因緣成熟了,才可以授記;沒有成熟,就不能給授記。所以阿難聽見佛這樣一問,就說:「是的!我已看見他們的心了!」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阿難!這些個學無學二千人,他們應該供養五十個世界都磨碎為微塵,供養這麼多的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他們都身心恭敬、尊重、讚歎、擁護受持佛法的寶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等到供養完這五十世界微塵數這麼多諸佛如來的最後那一位佛出世之後,他們都同時在十方諸佛國土,各得成佛道,都成佛了!【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因為他們能志同道合,所修行的,又都是一樣的;將來得的果報也都是一樣。所以大家都同叫一個佛名號為「寶相如來」,這位佛的相,好像珠寶那麼樣莊嚴。寶相如來也和其他的佛一樣,都具足如來的十個名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但是他們的壽命,和其他的佛就不同了!他們成佛的壽命有一個劫數那麼長。這個「劫」,是一小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他們的國土非常莊嚴,也都是一樣的;所教化的聲聞及菩薩,也都一樣有那麼多;正法住世和像法住世,這二千人成佛都是一樣的。

J2. 偈頌重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想要把這個意思,用偈頌再說詳細一點,再來說一遍。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釋迦牟尼佛說,這二千位聲聞,他們是同修梵行、同種善根、同發菩提心、同修菩提行、同結菩提果,所以才同一個佛名號。現在他們都站在我的面前,因為他們的修行功德已經成就,所以得到我預先給他們授記,將來作佛。他們都是未來的諸佛,應該成佛的;【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他們所供養的諸佛,就好像前邊所說的那個「把五十個世界都磨碎為微塵」那麼多的諸佛,有那麼多的數目。【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他們在這麼多諸佛的時間,就護持這麼多諸佛的法藏,最後他們也都成佛了。【各於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他們各自分佈到十方的國土去,而得成佛道了;可是成佛,都是一個佛名號。

你們大家在這個地方想一想:這二千人在一起打同參,也就是一起修行;他也不妒嫉他,他也不妒嫉他。這二千個人都這樣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們大家都是一個。雖然有二千人,但都是一個人、一個心──吃東西,大家一起吃;穿衣服,大家一起穿;休息的時候,大家也都在一起。你也不妒忌我,我也不妒忌你;你好,就是我好;你不好,就是我不好;哪一個也不批評哪一個,哪一個也不譭謗哪一個。

你看這二千人,不單打同參在一起,又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做一樣的事情!什麼事情?修道。「我們成佛的時候,也一起成佛;我們那個佛的名號,都叫一個名字,沒有分別。」也無大,也無小,都叫「不大」(諧音 Boddha、佛陀),也都叫「不小」。那麼不大不小、無內無外,都是一樣的;也不高,也不矮,大家都是一樣;身量也一樣高,名字也一樣!你看!這真是妙法,這真是妙!二千人能變成一個人,變成一個心,同成一樣的佛,都叫同一個名號,這才是「彼彼無雜無障礙」,大家彼此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沒有雜亂的,誰也不障礙誰。沒有一個說:「啊!你不是我!」也沒有一個人說:「我不是你!」沒有一個這麼樣子想的。不是說兩個人住在一個房間裏,你也嫌我佔地方佔得多了,我也嫌你呼吸氣喘得多了,把我這空氣都給攆得沒有地方放了!不是這樣子的。就是多少人住在一個房間裏頭,大家也都歡歡喜喜的,就像一個人住似的。

你看這個地方,這就見出這學無學二千人,都是有布施心,也都同樣修布施、同樣持戒、同樣忍辱、同樣精進、同樣修禪定、同樣習般若,都是一樣的。不能說,你用功一點,我就覺得很不舒服:「你這個人這麼精進,把我相形得太落後了!你這麼早就起身了,我若不起身,就表示我不修行了;我若起身,我這個眼睛真是不幫忙,睜不開!唷!你是最壞的一個,令我這眼睛這麼辛苦!」這就不能同稱一個名號了。

聽到這個地方,我們每一個人,真要發大菩提心,不要做一個自了漢,不要只知道有自己,而把人家都忘了。你看,這二千學無學的這一些個人!方才我不講嗎?志同道合,依賴不渝。什麼叫依賴不渝?你也不障礙我,我也不障礙你,你也就是我,我也就是你,互相幫助,互相警惕,大家都要做一樣的事情。甚至於生的時候,我們一起生;死的時候,一起死。你看!這才是真正生死的同參!生死也是這二千人。一定我們這二千人互相來救度,哪一個落後也不可以,都要一起幹,一起修行!所以同時成佛。這都不是一個小的因緣,這個因緣是很深很深的,所以才能同成一個名號。

【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皆名為寶相】:這二千人都發願說,我們兩千人要一起成佛,一起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都是同時的,哪一個也不先,哪一個也不後,一秒鐘也不會錯的。因為他們這二千人在過去發同樣的心,修同樣的行,所以結同樣的果;在同時修行,也同時成佛,得到無上的智慧,成佛的名號也同樣為寶相如來。

【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這二千學無學人都成佛,都叫寶相如來;這二千位寶相如來,他們的國土也都是一樣大,徒弟也都是一樣多。譬如他有五千徒弟,他也有五千;他有一萬,他也有一萬;他有一百萬,他也有一百萬,都一樣的。正法住世和像法住世也都一樣長的時間,無論一切一切、哪一種都是同等的。所以,這二千人真是真正的同參,真正的一體。

【咸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這二千位佛之中,每一位佛都是同樣以他神通的力量,去教化十方一切眾生。這一位佛到了這個地方,也就是這兩千位佛都到了;兩千位佛都到了,還是一位佛,都是叫寶相如來。【名聞普周遍,漸入於涅槃】:他們的聲名周遍於十方法界,漸漸地就入於這個寂滅,證得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果位上。

這學無學的人,為什麼得到釋迦牟尼佛同時給他們授記,又授的同一名號呢?這二千人在因地的時候,跟著一位師父來學道,他們兩千人都很特別的,要發一個特別願。怎麼特別法呢?說:「我們兩千人,生生世世都拜同一個人做師父,生生世世都要學佛法;我們兩千個人,等我們師父成佛了,我們一齊得到師父給我們授記。我們雖然是兩千人,但是願意成兩千個同一名號的佛;這給師父減去很多麻煩,做一個真正孝順的弟子!」為什麼呢?「我們兩千個人如果成不同的佛的話,我們師父給我們授記,你說要用很多的時間?給這個授完了,又要給那個授,授有兩千個不同的名字,甚至於要好幾天,才能授完這個記。那我們都成同一個佛,同一名號,不要很多的時間,我們這個師父就給我們授完記了!」他們都要想著先孝順師父,所以這是真正孝順的弟子。不要有十個、八個的人在一起,就嫌人多:「要是單單我一個人,你說多好呀!」但是你要知道,我師父不能單單度某一個人;若單單度一個人,那個境界太小了!

J3. 得記歡喜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當爾之時,這有學和無學的這兩千人,聽見佛給他們同時授記,同時成佛,又同一個名號,這種殊勝的因緣,這種特別的授記的方法。這個時候,【歡喜踊躍】:都歡喜的跳起來,再沒有那麼歡喜!得特別的這一種好的境界了,所以就歡喜了。好像老迦葉,一天到晚都不笑的;他修頭陀行,第一不笑的。十二頭陀行,雖然說沒有一個「不笑」的行,但是他是不笑的;你誰和他說什麼,他也不笑,總是很莊嚴的樣子。可是釋迦牟尼佛一講到那「實報莊嚴土」的時候,那種妙處,老迦葉自然就跳起來,就起舞了!你看!那麼大年紀,聽見那好的境界,他也就跳起舞來了!所以難怪這一些個二千學無學人,現在都歡喜踴躍了。【而說偈言】:那麼歡喜跳起來,完了之後,就用偈頌來讚佛了。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世尊這個智慧的燈,大放光明;我們這二千學無學的弟子,同時都得到這個授記的音聲。【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我們二千人,每一個人都是心歡喜充滿,就好像得到甘露灌頂一個樣了,都皆大歡喜。

I2. 頌來世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吾,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他滅度後,不單單是五濁惡世,還有很多種惡,數不過來那麼多。這種的世界,就是互相鬥爭,鬥爭堅固;你想把我打倒,我想把你殺亡了,有我就不可以有你,有你也不可以有我,互相不兩立。所以這種惡世,是最不容易處的時候,最不容易在這惡世裏邊生存。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想一個辦法,說是我滅度之後,在這惡世中,若有人能以受持這一部《法華經》,【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你若見著能以依照這《法華經》的道理來修行的人,你就應該向他合掌,恭敬他,叩頭禮拜他,就像供養世尊那麼樣供養。

你看!這個受持《法華經》的人,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授記;誰受持《法華經》,誰就是和在世的如來一樣。他叫人要像供養世尊那麼樣供養,這就是說,你若能受持《法華經》,你就是替佛弘法的一份子;所以這《法華經》,是最要緊的。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呢?你一聽《法華經》,你就有成佛的機會了。

我在香港有一個老皈依弟子,大約有七十多歲了,很奇怪,我一講經,她就一定要去聽。她耳朵聽不見,是個聾子,聽不見講經,但是她還要聽。旁人講經她不去聽,因為根本就聽不見;那麼我講的,很奇怪,她聽不見,她也要去聽。那麼聽來聽去,有一次,講〈普門品〉時,她就聽見了!聽得就不聾了。你說是不是很玄妙的?不聾之後,每逢我講經,她也不怕下大雨、颳大風,她怎麼樣也一定要去聽,一次也不懶惰。這一位老徒弟,她自己對人說,她要是不來聽這一次經,半個月她心裏也不安樂,也覺得這次可把機會失去了。

這是一個老的,還有幾個小的,很年輕的學生,也是很奇怪的;旁人講經──香港,同時就有好幾個地方有很多法師講經的──他不去聽;我叫他去聽,他也不去。我說:「你不要盡聽我講經,其他的法師講得比我好,你應該去聽去!」他就講:「不要說講得好不好,就講得好,我也不到旁的地方去聽!」一個姓伍的小孩就是這樣子,他說:「聽旁人講經?我何必聽他們講!我講得都比他們好!」我說:「你不要這麼貢高!」他說:「真的,這根本就不能比!」一些個小孩子也歡喜聽我講經,有的時候,被我大罵一頓──因為小孩子有的時候也會調皮、不守規矩,我就罵他一頓;罵他也不怕,甚至於打他一頓,他也不怕。我在香港真打人,不是假打人的,把手都給打腫了;所以你們沒有見過我發那種脾氣,若見過,你們就不會這麼樣子放肆!放肆,就是不守規矩。

聽經,這也是要有緣。若有緣的人,你就罵他,他也歡喜;沒有緣的人,你就盡給他戴高帽子,說:「你真好啊!你怎麼樣?」他也不歡喜;所以這個「緣」是最要緊的。前幾天,我就試一試看,發一發脾氣,看看能不能罵跑了人?大約罵得還不夠厲害,所以還沒有人跑。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上饌,就是最好吃的東西。你歡不歡喜吃呀?你歡喜吃,也不給你吃,因為你不是受持《法華經》的。給我吃,我是現在給你們講《法華經》的。給我吃,這是因為我借釋迦牟尼佛的光;釋迦牟尼佛說的《法華經》,我現在來講《法華經》。上饌,就是最好吃的東西;眾,就是很多很多的。甘,就是甜,吃的很甜的;美,是很好吃的,你吃了這一口,就想吃那一口,哦!這個滋味太好吃了。那這麼好吃的東西要給誰吃呢?要給這位講解、受持《法華經》的這個人吃。所以你們若想吃這麼好的東西,先要受持《法華經》。但是,又是前邊所講那道理,你不要因為想吃好的東西來受持《法華經》,那未免太小了!你應該受持《法華經》,為了將來要成佛。不單有好吃的東西,而且又應該用種種美妙的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供養這個佛的法子。冀得,就是希望;須臾,是很短的時間。希望在很短的時間,來聽一聽這部《法華經》。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如果在將來世的時候,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這一部《法華經》這樣的人;【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你知道為什麼他能這樣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呢?這是我釋迦牟尼佛派遣他到這個世間,來實行佛所做的事情。佛所做的事情,就不是我們人所做的事情,佛所做的事情就是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這《法華經》。

你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法華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派你來的。那麼說:「我聽經,是不是佛派我來的?」你自己問自己,不要問我;你要是對這經典有信心,那也就是佛派你來擁護道場。你要是一邊聽,這個心就跑到金門公園去,又跑到海邊,或者跑到離三藩市那個山頂上去。你若跑到那個地方去了,那我相信你就不是釋迦牟尼佛派你來的;你是不聽經,盡打妄想。或者你雖然在這兒聽經,坐這兒覺得不大舒服;這大約就多少有問題了!

H2. 頌總明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一劫,是很長的時間;但是在這很長的時間,你一點好事也不做,盡做一些個惡事。常懷,就是心裏頭所想的、所懷念的;都是什麼呢?不善心。不善心怎麼樣不善法呢?【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作色,就是面上不是現出笑容,而現出生怒氣的樣子、發脾氣的樣子。對佛就發脾氣了,就罵佛,覺得他比佛更厲害;佛的神通大,他這種魔通大,所以他就罵佛。在這佛前罵佛,多長時間呢?有一個劫這麼長的時間。這很長啊!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這有一個劫。在這一個劫裏邊,天天都是這樣罵佛;這個人的罪,很重很重的。在那長行說「尚輕」,這是比譭謗受持《法華經》的輕。這偈頌就說「獲無量重罪」,他得的重罪,無量無邊,太多了。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假設另外再有一個人,他讀誦、受持,或者書寫、或者為人解說這《法華經》的;【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這不用一個劫那麼長的時間,就很短的時間,甚至一秒鐘,你譭謗這個受持《法華經》的人,所得的這種罪過,也比你罵佛一個劫那麼長時間的罪要重。所以有人講《法華經》,他無論講得好不好,你不要譭謗;你這一譭謗,那罪就不得了。所以我這兒講經,你也不要譭謗;你若譭謗,我雖然有慈悲心,但是也救不了你。為什麼呢?這是釋迦牟尼佛訂出的法律,誰也不能改變的。

今天你們做了太多太多好吃的東西,我這一打了吃的妄想,都不會講經了,這個道理就都忘了;所以一吃,就吃糊塗了!不吃好的,就會聰明一點;吃好的東西,就會愚癡一點。你們不相信這個道理,是嗎?我最相信!你若吃好東西就會愚癡,你若吃的東西不那麼好,就生智慧。為什麼?你這一個心想要吃好東西,這已經就是愚癡了;不要說我吃了之後再愚癡,沒吃之前已經愚癡了!你若不愚癡,就不會想這個東西好吃;你一想這東西好吃,那就是愚癡、不聰明。好吃和不好吃,都是吃嘛!你何必打這麼個妄想呢?你打這個妄想,就是愚癡;你不打這個妄想,就是聰明!不要到外邊找去,就是在這一念之間。明白了沒有?

我方才說我不會講經了,有幾個人又打了妄想,說:「這個法師盡打妄語!我知道他會講經,他現在說不會講經了!這是法師也打妄語!」你真聰明!我就打這麼一回妄語,就被你給猜著了,被你給揭穿了!所以我這一回,妄語也不能打了,莫如老老實實,說我會講經了。因為把想要吃好東西的這個心,撇到一邊去了!也不管是什麼餅好吃、是菜好吃,都把它放下了,所以現在我又會講經了。方才說不會講經,也並不是打妄語;的的確確,在吃東西的時候,你叫我講經,我不知道怎麼樣講法?我只可以講一個「吃好東西」的經。

吃好東西,不過也是一個新陳代謝。所以為什麼我說:「你想吃好東西,這是個愚癡;你不想吃好東西,這就是一個聰明人」?因為無論你吃好的或不好的,新陳代謝,將來都是一樣的。你吃好的東西,變了糞的時候,還更臭多一點。你現在吃是願意吃,等到了廁所,嘿!臭不可聞!沒有用了,誰叫你吃那麼好的東西來著?所以現在搞得那麼臭!一樣的,你錢多了,也是那麼臭。你不要以為吃東西多了,是臭得厲害;錢多了,臭得也是厲害的。你官大了,臭也不小。有的人說:「那個臭官!」就因為他官做得大了,Government High Official(政府的大官),有的人就罵說他是臭官。所以做法師的,若吃好東西吃得太多了,就變成一個臭法師;我不希望做個臭法師,所以我不希望吃好東西。我這些徒弟,你們要記得,不要做臭法師。怎麼叫臭法師呢?你講經沒有人聽,說法沒有人信,你還在這兒費了九牛二虎的力量講經,說這個經真好,這個道理真妙!人家怎麼樣呢?把兩個耳朵堵上了,充耳不聞。好像在「瘋魔掃秦」,地藏王菩薩想度秦檜,在手掌上寫個「佛」字,對他說:「你看看這是什麼字?」秦檜說:「我中過頭名狀元,又做過九門提督,所有的外國文字,都經過我先看;什麼字我都認識,但是我就是不唸給你!」你看!厲害不厲害?好像你講經講得再好,「我就不聽!」你說你有什麼辦法?為什麼呢?就因為你太臭了,吃得太好了!

【有人求佛道】:有一個人,是誰呀?就是一個人嘛!或者就是你,或者就是我,你求佛道就是你,他求佛道就是他,我求佛道就是我。你若不求佛道,你就沒有份!這個人,這就是求佛道的人。【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讚】:一劫,這一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是三年,也不是五年,也不是一百年、兩百年。這個劫,最低限度,也有幾萬萬年。這麼長的時間,他因為求佛法、求佛道,合起掌來,恭恭敬敬地在我釋迦牟尼佛的面前,以無量無邊無數那麼多的偈頌來讚歎於佛。

【由是讚佛故,得無量功德】:因為他讚歎佛。佛雖然不歡喜讚歎,但是你讚歎,也比罵佛有功德。你若罵佛一個劫,那就墮無間地獄;你讚佛一個劫,那就會結無上菩提果。你看!得無量功德!這個無量,是沒有法子數得過來的;不是一個恆河沙,不是兩個恆河沙,也不是三個恆河沙那麼多的功德,是無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功德。你說這功德多不多?我說是多。你也不敢說是不多;為什麼?你數不過來,你怎麼敢說是不多?

【歎美持經者】:讚歎受持《法華經》的法師;或者他是受持的法師也可以,讀的法師也可以,誦的法師也可以,書寫的法師也可以,為他人解說的法師也可以;總而言之,受持這《法華經》的法師。【其福復過彼】:前邊那個於一劫的時間來讚歎佛,這個所得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已經就是數不過來了;可是你若讚歎這個受持《法華經》的,不要一個劫那麼長的時間,就是短短的,甚至於一念間來讚歎他,你這個福報,這個功德,比你在佛前讚歎佛那一劫的功德還大。

《妙法蓮華經》就是這樣妙法,你不要問為什麼他讚歎持經的功德就比讚佛的都大?佛,你讚歎和不讚歎他,他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那麼這個讀經的人,你讚歎他,他就會更精進一點。你若是譭謗他,他發了脾氣,就不修行了,不受持《法華經》了,這就是斷佛種子,你這個罪就大了。本來這個道理我不想講,但是有幾個人,一定想要聽這個道理,說:「法師!講一講給我聽一聽!講一講給我聽一聽!我真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現在應這個眾生的心聲,來講這個心法。告訴你,現在你明白了!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在這個八十億這麼長的時間裏邊,【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以前你們翻譯經典的人,這個「色」字,有的翻錯了;這個字,應該翻譯「最美妙的這種色」,就是 beautiful form;不要翻譯那個意思,令人又迷了深一層。因為我看有其他的翻譯法,令人就頭腦都不清淨了,Too much dirty thoughts(太多不淨的思想)。現在,以最美妙的這種色、這種聲,和這最美妙的香,最美妙的味,最美妙的觸,供養持經者。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欲;這五欲,都是最美妙,最好的,你就找不著比這種美妙的色、聲、香、味、觸再好的了,好像實報莊嚴土那個色、聲、香、味、觸似的。實報莊嚴土,也有色、聲、香、味、觸,但是和我們這色、聲、香、味、觸不同。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講實報莊嚴土的色、聲、香、味、觸,迦葉一聽,本來他在那兒入定,坐著像老修行的樣子,他聽這「五欲」,在這個地方,自自然然就跳起舞來了。你看!那麼有定力的老修行!老迦葉一百七、八十歲了,他都跳起來跳舞!老迦葉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他就跳舞起來;你沒有到這程度,你不知道!你問問老迦葉去,為什麼你跳舞啊?你這麼大的年紀,怎麼還要跳舞啊?你看老迦葉怎麼樣答覆你!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能在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以這最美妙的五塵境界,來供養受持《法華經》的這個人。像這樣子供養完了之後,你若在很短的時間聽見這部《法華經》,那你就應該給你自己慶祝一番;慶祝什麼呢?「哦!我現在可得到最大的利益啦!我現在可得到最好的機會了!」什麼大的利益?什麼好的機會?得到可以成佛的機會,這不是大的利益嗎?這不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嗎?就是你得聞《法華經》,成佛就有份;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你看看!你聽《法華經》,你一稱「南無佛」,你一定成佛道。就是這麼大的利益!

G3. 結歎經最第一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為什麼我說開智慧的是《楞嚴經》,成佛的是《法華經》?因為《法華經》,這是佛的法身,這是佛的真身,這是佛的報身。佛,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也是《法華經》;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也就是《法華經》;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裏邊,有佛的三身四智,也有佛的五眼六通;這《法華經》是經中之王,王於諸經。所以,現在釋迦牟尼佛才這樣子不怕麻煩,那麼告訴藥王菩薩和法會的大眾們說,【藥王今告汝】:藥王菩薩!我現在告訴你!【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我所說的這一切經典,由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到般若時,在這所有一切的諸經中,這一部《法華經》是第一裏頭的第一。哪一部經都有第一,但是這在第一之中的第一;所以這《法華經》就稱為經中之王。

我們現在能聽人講《法華經》,能念一句《法華經》,你對《法華經》明白和不明白,信和不信,都結這法華的因緣。你到這兒聽經,無論你懂不懂,都已經結這個緣了,這是你在這法華會上結法華緣。尤其有人一聽《法華經》,就比今天吃那好東西都歡喜,這就是你與《法華經》有緣。你能對法華生信心,明白這個妙法──妙法,就是本來你不應該明白的,現在你明白了,懂了;甚至於你現在沒有懂,也沒有明白,那還是妙法──在你那兒,已經種上這個妙法的種子了,你想要把它擺脫,也擺脫不開了。等將來這學無學二千人成佛的時候,都叫同一個名字;你那時候,都會參加那個法會的。要是你勇猛精進,就會更快就親聞這《妙法蓮華經》,親近這一切的諸佛。好像阿難、羅?羅他們成佛的時候,你若是勇猛精進,在他們以前成佛也不一定的。為什麼?這成佛,就看你勇不勇猛精進。你對佛法勇猛精進,就走到前邊去;你若不勇猛精進,一樣落後的。

好像彌勒菩薩,本來他也應該成佛來著;阿難本來也應該早就成佛了,就是因為他學多聞,所以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才成佛。彌勒菩薩就因為求名,釋迦牟尼佛就精進;所以現在釋迦牟尼佛先成佛了,彌勒菩薩還沒有成佛呢!這彌勒菩薩等將來成佛,這是和我們最近的、成佛的;彌勒菩薩成佛後有「龍華三會」,所以常常念那個偈頌說:「龍華三會願相逢」,我們將來都去親近很大肚皮的彌勒菩薩去!

你想遇著這位大肚的彌勒菩薩?不單你可以遇著,而且你自己也可以做他。你肚子大大的,你就是彌勒菩薩;我肚子大大的,我也是彌勒菩薩;人人肚子大大的,人人都變成彌勒菩薩了。

有人就說:「這個肚子大了,很麻煩的!走路也很重的,吃東西也吃得很多!」不錯,這個肚子大,是很麻煩的!我以前肚子很大,走路總覺著兩隻腳拖不動這個身體,負擔太重了;現在我這肚子小了,沒有那麼重的負擔了。你看我今天吃得也不多,是不是啊?比你們吃得少嘛!因為我很討厭這個大肚子。

那麼說,要做彌勒菩薩,就要那麼大肚子,才做得彌勒菩薩嗎?不錯!這個大肚子,不是那個大肚子。這一個大肚子,是能忍能讓的大肚子,不是能吃、能裝那個大肚子。能忍能讓,要人家不能忍的,你可以忍了;人家不能讓的,你可以讓了;人家不能吃的,你可以吃;人家不能受的,你可以受。所以,我對果舜曾講過,「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不是別人沒有吃著的東西你先吃,要人家不願意吃的東西,你能吃──這叫吃人所不能吃的。

做人所不能做的;人人都不願意做那種很麻煩的工作,很低下的工作,很骯髒的工作,又很臭的工作。好像收拾廁所,雖然有衛生設備、抽水馬桶,但是那個味道也是沒有廚房的味道那麼好,是不是啊?我盡講老實話,我這講經,不是講「人間的經」,講的是「人的經」,也是一般人的經,人人都懂的經──我講的經,你是人就會懂,那麼畜生,牠當然不明白了!

忍人所不能忍的。什麼叫忍人所不能忍的?本來在你上邊的人罵你一頓、打你一頓,你都可以忍;在你下邊,比你低的人如果罵你、打你,你能受,那是真能忍。不是說師父罵我一頓,我可以忍;我的徒弟若罵我一頓,我就不能忍了!我徒弟罵我一頓,我一樣忍!我就想,你就是我的師父!沒有分別。你若被徒弟罵一頓,能忍了,那也是火候差不多了!你或者做父親的,被兒子罵一頓,說你這個老而不死是為賊呀!你聽了,賊就賊了,沒有關係!你能這樣子,這也差不多了,和彌勒菩薩那個肚子差不多。

讓人所不能讓的。你最捨不得的東西能捨了,那是真捨。譬如你有五百萬,你捨了五十萬,那不算捨;有五百萬,就捨五百萬,自己沒有錢用,那不管它!說:「那太愚癡了!」就要愚癡,才能得大智慧呢!你不愚癡,就得不了大智慧,這叫讓人所不能讓的。若能這麼樣子去做,你絕對能成就你的道業的。

我對果舜這樣講,以後他果然就是什麼也不貪,什麼也不要了。他跟我出家那麼多年,就穿一件衣服,也沒有另外做一件棉襖、一雙棉鞋,什麼都沒有。在東北,那是冷得再沒有那麼冷了;他不怕凍死、不怕餓死、不怕窮死,有這三不怕。以後他還不怕火燒死,自己把自己用火燒了。他這個燒法,可不是像有些和尚搞政治:「我把我自己燒了!看你這個政府怎麼樣?」發脾氣,把自己燒了!果舜不是發脾氣燒的,他看這個塵世間太苦了,願意代眾生受苦,把身體焚身來供佛,在佛前替眾生來迴向;所以他焚身供佛,是這樣的。一樣的事情,所做的是不一樣的道理,這用途也不一樣。

若能這樣子忍,這就是具足彌勒菩薩那個「大肚子」了。這不是說有形的肚子大,是你無形的那個能忍的肚子很大的。所謂:

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肚大能容」,彌勒菩薩肚子大,言其很能容,容人所不能容的事情。我們也要學彌勒菩薩那麼大肚子,誰說你好不好,不要管他,像沒聽見似的,要能這樣子!「開口便笑」,一開口就笑,彌勒菩薩總開著口笑;但是他那個笑,是沒有聲音的笑,不是嘻嘻哈哈那麼笑,不是笑得很難聽那麼笑。他是笑得很妙的,笑得不可思議的那種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他所笑的,是看世間人太愚癡了!你們這些人,盡追名逐利,在名利裏邊混來混去,太可憐了!所以,本來他應該哭的,但是他不哭,反而笑起來。為什麼他要哭?這眾生太顛倒了,他也沒有法子來救度了;所以他應該哭,但是他不哭,笑一笑,就有辦法了!笑一笑,就生智慧,哭一哭,就生愚癡。所以彌勒菩薩他願意有智慧,不願意愚癡,他就笑起來。人人都應該學彌勒菩薩那樣子,他是修行,修行得現那種的相貌,來教化一切眾生。

D2. 歎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經方軌 分二
E1. 長行 E2. 重頌 E1. 分二
F1. 歎經法 F2. 示方軌 F1. 分五
G1. 約法歎 G2. 約人歎 G3. 約處歎 G4. 約因歎 G5. 約果歎
今G1.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以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在這個時候,佛以大慈悲心,恐怕眾生不能明白佛所說經典的道理,所以再次告訴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我所說出來的經典,有無量無邊千萬億那麼多;【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在過去已經說的經典,現在我又說的經典,或者當來我所說的經典,在我所說的經典之中,這一部《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人不容易信,人也不容易解釋。

為什麼難信?因為它太妙了。為什麼難解?也就因為它太妙了。這個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就不信;這個法是妙法,所以不妙的人也就不能解。聽《法華經》,也要妙人才能聽;信《法華經》,也要妙人才能信;解《法華經》,也要妙人才能解。所以無論你是聽、是信、是解,都要妙,所以叫《妙法蓮華經》。

在這兒聽《妙法蓮華經》的人,都是妙人;他在這個地方坐著,也不覺得腿痛,也不覺得眼睛睜不開,也不覺得耳朵疲倦,想不聽了。沒有這種情形,你說是不是妙啊?這是不容易信的道理。好像前邊說,罵佛一個劫那麼長的時間,雖然有罪,但是比在很短的時間,譭謗受持《法華經》的人,後者的罪還重!怎麼罵佛這個罪倒比譭謗受持《法華經》這個人的罪輕呢?這地方就令你很難信,所以很難解的。那麼只有換一個,只要你是妙人,就會信了,也會解了。我為什麼可以給你們講呢?因為我是個妙人;我若不妙,怎麼會給你們講經?你想一想!在這個地方,不由你不信,因為這個太妙了!

你們學中文,為什麼學得這麼快呢?因為聽經就很容易開智慧;你們開了智慧,學什麼都很容易的。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了!這不知道你學了多少生,才有這麼個成就;不是今生今世,就有這個成就的。好像我會講經,這也不是一生一世會講經的,學了不知多少世了!

我記得我過去看這《法華經》,看得眼睛流血;為什麼它流血呢?因為很多天也沒有睡覺,跪那兒看《法華經》,看得越看越願意看,越念越願意念。念得把吃飯也忘了,睡覺也忘了,所以自己眼睛流出血來都不知道。這血淌到經上,把經也給染紅了,這才知道:「哦!眼裏不是流眼淚,是流紅血了!」那麼知道這眼睛不幫忙了,所以也就不得不休息休息了。這是我記得我看《法華經》看得這個樣子。

「唉,法師!那你這太愚癡了!」不錯!我若不愚癡,眼睛就不會流血;像你那麼聰明,眼睛絕對不會流血的。對不對啊?你在心裏頭笑起來了,說:「我當然是比你聰明了!」你比我聰明,但你現在可是做我的徒弟;你再聰明,也要跟我學。

我還記得,不單念《法華經》念得這個樣子,我還記得我過去──你不要以為你這個師父現在是個法師;我過去什麼都做過!也做過皇帝、宰相,也做過……,哦!什麼都做過了!總而言之,這是我記得的;雖然不太清楚,馬馬虎虎有這麼回事。所以我現在不願意做皇帝,也不願意做轉輪聖王,做這些個事情,太麻煩了!無論做什麼事情,你若放不下,都是麻煩;你若放得下,就不麻煩了。怎麼放得下呢?就是我常常對你們講的:Everything OK, no problem! 就是這樣。你若能這麼樣子,你也變成妙人了;你聽經,也就越聽越妙了。你若不能那樣子,坐這兒聽經,就有了問題了,「這沒有什麼大意思!在這兒坐著聽經,很枯燥的。這個法師講中文,又要翻譯,啊!浪費我多少時間!這是 waste too much time! 我若出去玩一玩,多好!」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藥王菩薩,說,「此經」,這部經,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你學中文的,說「此經」,就是《妙法蓮華經》;那麼你念《金剛經》,《金剛經》上也有「此經」,你可不要說這個「此經」,是《妙法蓮華經》。不能這樣子。《金剛經》若說「此經」,那就是《金剛經》,不是《妙法蓮華經》了;在哪一部經,它就叫「此經」。在《妙法蓮華經》上的,就叫《妙法蓮華經》;在《金剛經》上,就叫《金剛經》;在《彌陀經》上,就是《彌陀經》。這個你要清楚!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是十方諸佛最秘密而不宣說之法。這種法,它是諸佛認為最秘密的,他不宣說,所以是秘要之藏;最秘密而要緊的,就是這《法華經》。秘要之藏的這一部經,不可以隨便把它就分佈給人聽,就是不可以流通。有人就說:「那不可以流通,怎麼現在印了很多《妙法蓮華經》,要送給人,歡喜人學習呢?」這是以前不可分佈來著,現在可以了,無有定法嘛!你不要執著,說不可分佈就不分佈了;這是以前,諸佛拿著這部經就當寶貝,就是法寶。好像我教你們這四十二手,不是弟子,我就不教他!這是我的秘密──秘要之藏。

果護太自私了!看見他女朋友來了,就想把〈日光陀羅尼〉和〈月光陀羅尼〉教女朋友。我說:「不可以的!她沒有皈依,這兩個陀羅尼不可以教她的!」他雖然自私,也不敢教她,因為我說明白了;大約他女朋友沒有學去這兩個陀羅尼。說:「把〈大悲陀羅尼〉學去了!」那可以的;這「小悲陀羅尼」,不能學的!果護太熱心了,想把他這個女朋友也快點度來;但是時候沒有到呢!光著急是不行,這要有一個時候。

妄授,就是傳授給不可以教,不可以講的人。這是以前,諸佛是這樣子,把這個《法華經》不傳授給人。你說,我們現在這個機會多好啊!這不傳之秘、這秘密的法,我們現在都可以知道了。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以來,未曾顯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是十方諸佛世尊共同來保護這一部經的,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很明顯地把它說出來。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過去諸佛也以《妙法蓮華經》作為秘要之藏;就是我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我也沒有說過這《妙法蓮華經》。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這些經,沒有說這《妙法蓮華經》。可是怎麼樣呢?【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而這部《妙法蓮華經》,為什麼我不說呢?就因為一般人都不相信,都不懂,所以我說出來也沒有用!並且當我說出這部《妙法蓮華經》,這些天魔外道都會生出妒忌心來。

好像我們這斬魔劍一飛出去,魔王就眼睛都紅了:「這還得了!」這就是怨嫉。我們想弘揚正法,他就發脾氣了,不歡喜人明白正法;你若明白正法了,他那個邪法就變成沒有用了,所以就怨嫉。

你看,釋迦牟尼佛都要很小心,很小心的。以前不說《法華經》,就是遭人怨嫉;那麼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了,就不管了!你嫉我也要說,你怨我也要說,我現在時候到了,我一定要說《妙法蓮華經》了!所以說,如來在世的時候,很多人就怨和嫉妒;何況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那怨嫉的人更多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說《妙法蓮華經》都遭人怨嫉,何況現在我們這兒又是每個禮拜都講《妙法蓮華經》,一定會很多人怨嫉的。因為我們這裏行持正法,其他的魔王就都不舒服了,都覺得這對他不利,他那種不正當的法行不通了,所以他發大脾氣。但是到這個地方,發脾氣了也沒有用,因為你們這一些個都是修行正法的;邪不勝正,他又跑了。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就很多外道都妒嫉佛法。現在到這個末法時代,外道更多了。有的外道說他有神通,什麼神通呢?說可以把他放到冰裏頭,凍上一百年,然後還可以活過來。算你還能活過來,你在這兒凍了一百年,這期間,你有什麼用呢?對人是有利益嗎?對自己是有利益嗎?我相信對人也沒有利益,對自己也沒有利益。或者過了一百年之後,根本就不能再活了;因為人人都很少活到一百歲,在以前見著他凍上的時候,以後可見不著他活了。所以這有什麼用?這是一種雪藏的外道。

又有一種外道,是侍火外道。他專門玩火。把這個酒點著了,有火,他一口吞到肚裏頭去,他說他喝火酒。「如果沒有道行,怎麼這火點著的火酒到肚裏頭,都燒不壞他?」一般沒有知識的人,一看就說:「是點著火酒,他吞到肚裏去。我看見火都著的,若沒有一點神通的,是絕對做不到的。」這不單沒有神通,連鬼通都沒有。這火雖然點著酒,你吞到肚裏,它也不會再著了,因為不通氣的地方是不會著的。

又有的外道,說是可以在火上走路,火燒不死他;這一般愚癡無知識的人一看:「噯!是啊!」他想不到,你自己要是試一試,也可以的;在那個火上,你快快地跑過去,它燒不壞的。怎麼樣子算真的呢?我給你們一個試驗法。如果這個侍火的外道,他說他可以在火上走,那不算功夫;若可以在火上坐,這叫「火裏栽蓮」。把身上淋上汽油,坐到那個地方,把它點著;如果這樣子再燒不壞,那可以的,那真有點功夫了。

但是還不是究竟的,這不過是一種的邪術,它可以避住火而已,也不算得真功夫!所以現在這種的外道很多很多的。有的是喝水外道。你們沒看見過喝水外道?他說:「我多少水,都可以喝了它!甚至海水,我都可以把它喝乾了!」把海水喝乾了,這又有個什麼用處?把海水給喝乾了,魚都曬乾了,都不會活著了!你說,這種的過錯有多大?這無形中,就殺了很多生。所以不需要學這種的外道去!

G2. 約人歎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釋迦牟尼佛說,現在佛住世的時候,說《法華經》還有很多人怨恨和嫉妒,況且我滅度之後呢!雖然是這樣,佛也要說出這部《法華經》。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藥王!你應該知道!當佛入涅槃之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假設有人能書寫《法華經》,或者受持《法華經》,或者讀這一部《法華經》,或者是誦這一部《法華經》,並且用種種香花和飲食來供養這一部《法華經》,又能給其他人解說經中的妙義──這個妙法的義理,就可以得到【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如果有這樣的五種法師,這個法師,就是佛用他的衣來披覆之;衣,就是袈裟。

我們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不念自念、念而不念的時候,得到這種的境界,就能見著阿彌陀佛用手來摩你的頭、用衣來覆你的體,這將來,一定會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現在你若能受持《法華經》,這個人就會得到如來以衣來蓋著你的身。不單釋迦牟尼佛用衣來覆你的身,【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就是其他諸方,也就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十方諸佛都會保護著你,而且常常地來加被你,來令你得到大的智慧。

【是人有大信力】:這一個人,他有這種大的信力。這個大的信力,不是對「小」而言「大」,不是還有個「小」來對著;這個大的信力,沒有對待的,再沒有這麼大的信的力量。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若沒有信心,是不能到佛法裏邊來的。又有的講這個「信」,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信」,是修道的一個源頭,是功德的一個母親。你若有信心,就會有功德;你若沒有信心,就不會有功德。你若有信心,就可以修道;你若沒有信心,就不可以修道。所以這個「信」是最要緊的。你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這部《法華經》,這就是有大信力;你若沒有大的信力,就做不到這種的事情。那麼「信」又加上一個「力」,這個力量是什麼呢?就是怎麼樣也不生懷疑心,只有一個信心。

【及志願力、諸善根力】:你有信力了,然後你就要立一個志氣,就要發願。立志到比石頭都堅固,比鋼鐵更硬。要發這一種的願,一定奉行這《法華經》;你能奉行這《法華經》,這就是有志願力。你光信,你若不願意來修,那也沒有用。為什麼你能有信心?為什麼你能有志願去修行?就因為你有這一切的善根。這個善根,是在多生多劫以前,就種下的菩提種子,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長。所以,你若沒有善根,也遇不著《法華經》的。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你應該知道,這個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法華經》這個人,他常常與如來是在一起住的;共宿,就是住在一起。因為這《法華經》就是如來的真身,你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這《法華經》,這就等於與如來在一起。這個人也就常常得到如來摩頂;在佛教裏,表示最慈愛這個人,就給他摩頂。佛常常給眾生摩頂,他對哪一個人有緣,就給哪一個眾生來摩頂。摩頂,是用佛的這種威德來加被,令這個眾生一切的障礙都沒有了。這是單單摩頂,而沒能授記;要是再給授記,那就將來是有成佛的機會了。所以我們人修行,有的時候你打坐,覺得頭上好像有什麼東西走動一樣;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這都是十方諸佛來給你摩頂。這時候,你更應該生信心、發願心,來實行佛道。為什麼呢?佛對你最慈悲,來加被你;如果你不發心,這是辜負佛的這一種慈悲了。

G3. 約處歎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藥王!在在處處】:藥王菩薩!不論在哪一個地方;在在處處,就是所有的地方。【若說若讀,若誦若書】:假設有人能講說《法華經》,或者對著經卷來讀念《法華經》,或者不用經的本子就能隨時隨地讀誦這一部《法華經》,或者隨時隨地書寫這一部《法華經》,【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凡是《法華經》這個經卷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就應該用七寶造起一座寶塔,所造的寶塔也要造得最高、最廣大,不要造一個小的。

我以前不講過?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矬子──就是很矮短的人,大約有三尺多高,就有五尺多粗,有這麼一個人;他聲音非常的響亮,唱得非常好。有人請問佛這個因緣。佛就說,因為在無量劫以前,有人造了一座很高的寶塔,他出來一看,就說:「造寶塔為什麼要造這麼高啊?人都看不見寶塔的頂了,這太高了!」他因為嫌寶塔太高,所以生生世世都受矬子的果報。你看誰最矮,大約就是人家造寶塔時嫌太高,所以現在身體最矮。

為什麼他長得那麼粗呢?因為他說:「你把這個寶塔造得面積大一點、矮一點,人人都容易看,也容易拜!」所以他就有那麼粗,比這高的尺寸還多,這是他的果報。他聲音為什麼那麼響亮呢?一講起話或者唱歌,就好像銅鐘那麼響似的。他雖然嫌這個塔高,但是他在這個寶塔上,掛上那麼一個鈴子,所以他聲音就特別響。

所以,以後有人造廟,譬如他造得大的,你不要說:「為什麼要造這麼大?小一點得了!這個地方也沒有多少人!」廟和寶塔,造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塔,又叫高顯處,又叫方墳。他因為掛一個鈴在那寶塔上,所以得的果報,聲音就宏亮、就響。由這一個人看來,我們想要聲音響亮,在寶塔的簷上要掛上鈴,你的聲音就宏亮、就響。

所造的寶塔就是令它高到極點,廣大也到極點;高廣而又要莊嚴,把這個寶塔上邊,用七寶鑲塑得玲瓏透剔的,白天也放光,晚間也放光,光明遍照,【不須復安舍利】:那麼就不必再放舍利子到這寶塔裏邊了。可是你如果有舍利,歡喜放到裏邊也可以;若沒有,就不需要各處去找舍利來放那寶塔裏頭。【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什麼原因呢?因為有《法華經》這部經典在這寶塔裏邊,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有佛的全身。

有《法華經》在這個寶塔裏邊,【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們就應該用一切的花、香、瓔珞、繒蓋、幢旛,以及用一切的伎樂、歌頌,來供養。所以我們在佛前唱香讚,這都是歌頌,因為我們沒有法子表達我們對佛的這種恭敬、尊重、供養的誠心,所以我們就用人人都歡喜聽的這種歌,來頌佛的功德,這叫歌頌。法,不是只有一種法可以修行成的,八萬四千法門,你依照哪一個法門去修行都可以成佛的。又恭恭敬敬來恭敬這個塔,又要尊、讚歎這個寶塔。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假設有其他的人,能看見這一座七寶所造成的寶塔,他能禮拜,或者拜一拜,或者只低低頭,或者單合掌。這單舉一手在胸前,叫單合掌;這小低頭,不是低得很厲害,就這麼稍微一點頭。這麼樣來禮拜供養這座寶塔。【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應該知道這樣的人,他們和佛無上正等正覺已經接近啦!離佛的果位已經不太遠了!所以我們將來大家都一起發願,發願給這《法華經》造一座七寶塔;我們要造高高的,比紐約那個摩天大樓都要高、都要大,甚至於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一座寶塔。只要大家來發願,就可以做得到的。

志願,這個「志」,就是我想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做成功;如果不成功,我幾時也不停止我這種思想。好像我一出家,我就立一個志願:「我將來要把佛教推行到整個世界去,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我都叫它一定要有佛法;不單有佛法,而且還要有真的佛法。」這是我的願力!那麼現在有沒有達到呢?還沒有達到。等到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有佛法了,那時候,我這個志願才成就了──不是單單這一個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法,那只是一個很小的一個地方。所以你們每一個人只要發願、立志,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卍    卍    卍

為什麼要放生呢?因為放生,就是不殺生,這是佛教的一種慈悲心。所謂「今生不籠鳥,來生不坐監。」你看坐監獄的人為什麼坐監獄?因為他前生養鳥,把牠圈到籠子裏,所以他今生受果報,自己也坐監獄裏頭。我們現在不把小鳥放到籠子裏,把牠放出去,令牠得到這種飛行的自由。我們做這種事情,等將來我們生生世世也更不會坐監了,因為我們把在監獄裏頭的眾生放出去了!這是一點。並且,你一放牠的生,那麼旁人就會放你的生。說:「我也沒做鳥,我何必需要人放呢?」你沒有做?不過現在你忘了。過去我們每一個人,什麼都做過,也做過螞蟻、蚊蟲,這是往小了說;往大了說,也做過皇帝、大將軍。不過你就是被這個貪、瞋、癡,把你自性給遮住了。你就是做過,也都忘了,現在想不起來了。

卍    卍    卍

G4. 約因歎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藥王】: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藥王菩薩!【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有多數的人,這個人或者是居士──優婆塞、優婆夷,或者是比丘、比丘尼,他們修行菩薩道。在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薩道;出家的人,也可以行菩薩道。

什麼是菩薩道?你能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道;你能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道;你能捨己為人,這就是菩薩道。怎麼是捨己為人?就是好處給旁人,那個不好處作為自己的。行菩薩道的人,就好像水似的;水,是利益萬物而不居功。所有一切的,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需要水來幫助,才能生存;若沒有水,就不能生存了。可是這個水的本體,它沒有向眾生來報功:「我對你好處太多了,我的功德也太多了!」它沒有這種心。行菩薩道的人也就像這樣子;你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要以為我利益眾生,我就有了功德了。水在最窪下的地方──窪下,也就是低下,在最低的地方住著,誰也不願意在那個地方住,而它在那地方住;所以你若能以這樣子,這就是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要推功攬過,有功德,讓給人。你越推功,這功德越大。在表面上,你是把功推出去了;在真實的理上,那個功德還是你的。好像有些不明白的人,處處爭功,處處搶第一,處處要叫人知道自己,這是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求人知。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你做善事,想要人家看見你這個善事,那不是真善;你做惡事,若怕人知道,那正是一個大惡。菩薩做善事,不願意人見;做惡事,人知道了沒有關係。所以菩薩行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對自己有利益,對其他人更要有利益;甚至於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其他人有利益也要去做。

行菩薩道,就要修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是布施給人,不是叫人布施給自己。不是說我是三寶,怎麼沒有人布施給我?你是三寶,應受供養,也應該轉身布施。持戒,也是要自己真真實實去持這個戒,不是叫人家去持。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不是去叫人家忍辱的。精進,也是要自己──你這個菩薩的本身,去精進,不是盡叫人家去精進;不是以為我已經成了菩薩,叫那個新菩薩精進,我這個老菩薩不需要精進了。禪定,也是要自己有禪定,般若,也是你要自己有智慧,不要愚癡;不是叫人家去學般若、修般若、行般若,自己就是沒有那麼一回事。

這六度還不是一天行的,要天天都要行;修六度萬行,甚至於連一秒鐘也不休息。所以我說:「Everyday is busy, busy!(每天都忙,忙!)」我有一個徒弟就說:「lazy, lazy!(懶,懶!)」究竟他是明白這個 lazy 的法了!所以行菩薩道,就是要 busy,busy,天天要很忙的,為的教化眾生。眾生都在苦海裏,你要是不忙一點,怎麼能把他從苦海裏救出來?哪有時間去睡覺呢?哪有時間去打妄想呢?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如果他們不能見到聞著這《法華經》、讀誦這《法華經》、書寫這《法華經》、受持這一部《法華經》、供養這一部《法華經》的這樣行菩薩道的人,【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你應該知道行菩薩道這個人,他沒能把菩薩道行到圓滿。他雖然行菩薩道,但是他的根機也不太好,所以對菩薩道還行不到圓滿。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如果有行菩薩道,再能聽見這一部《法華經》,這樣的人,他們方能把這個菩薩道行到圓滿呢!你看!就是行菩薩道的人,你若沒有聽過《法華經》,沒有見著《法華經》,菩薩道都行不圓滿。我們現在能聽見這《法華經》,見著《法華經》,又能受持《法華經》,又能讀誦《法華經》,又能書寫《法華經》,只怕你不肯行菩薩道。你若是願意行菩薩道,這菩薩道一定會圓滿的;菩薩道圓滿,佛道也就成就了。

G5. 約果歎 分五
H1. 明近果 H2. 立喻 H3. 法合 H4. 釋近 H5. 揀非
今H1.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在這世界上,有這一類的眾生,一心想求得成佛之道這樣的人。【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如果他能見著這《法華經》,或者聽見這《法華經》。聽見《法華經》,這是聞慧,聽聞的智慧。聽聞之後,就生出智慧了;生出智慧,就信解,深信這《法華經》的妙理,而能明白這《法華經》的妙理。既然深信又明白了,然後就要受持──受之於心,行之於身。【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就應該知道,見著、聞著《法華經》這個人,他已經與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相離得很近了。

H2. 立喻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藥王】: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藥王菩薩!【譬如有人,渴乏須水】:這我給你舉出一個譬喻來告訴你,譬如什麼呢?這人渴得很厲害,渴得喉嚨裏都乾得要冒煙了,這時候就想要喝水;不單說飲茶,就有一點水喝都很好了。【於彼高原,穿鑿求之】:在很高的地方,就把這地挖成一個深坑,來找這個水;因為四外都沒有水。【猶見乾土,知水尚遠】:雖然穿鑿,因為這是個高原,地方太高了,土還都是乾的。

這就是說,我們人一向的習氣毛病──這個無明、煩惱、我見,猶如須彌山那麼高;你若想在須彌山那麼高的地方要找一點水,那是很困難的事;我們有貢高我慢在心裏,你想修道,想得到法性的理水,也很困難。所以在貢高我慢這個地方修行修行,「猶見乾土」,還是只得到這個乾慧地;有點智慧了,但是還不大,小小的,這叫乾慧地,沒有得到這個法性的理水。這就是沒有真正的開智慧,這乾慧,也就是智慧不太大。因為你看見乾土,知道離水還很遠呢!就是你得到一點小小的乾智慧,不是濕的智慧。

那麼得到小小的智慧,這時候是有點不可思議的境界:「啊!我怎麼一坐,自己覺得就自性放光了?覺得身心都清淨?無人無我,真是不錯的!」這就是這乾慧了,覺得不錯了;但是不錯是不錯,沒有真正開智慧,那黑漆筒還沒有打破──就是無明還沒有破。但是這時候知道是有點意思:「奇怪!怎麼有這麼妙的境界呢?喔!這一定會成佛的,成佛這法門不是虛妄的。我現在得到這種以前都不懂的境界!」這就是猶見乾土,看見點乾土;知水尚遠,知道離真正佛的智慧,離佛這種法性的理水,還很遠呢!

這時候,最要緊就是【施功不已】:就是修行不停止;天天用功,念茲在茲的──念也念這個地方,在也在這個地方;總也不是說今天蓮花,明天又牡丹,就改變了。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你把它拿出來曬太陽,曬了一天,放到雪櫃裏,又凍它十天;你若不曬,反而好一點。這就是修行了一天,睡了十天;一天不睡覺,那我受不了囉!就睡了十天覺。

在曼陀林 house,我給他們出一個題目考試,問他們:「什麼多?什麼少?什麼歡喜?什麼惱?」他們各有各的見解。這個人說:「也沒有歡喜,也沒有惱,也沒有多,也沒有少。」那個人就說:「多就是多,少就是少;歡喜就是歡喜,煩惱就是煩惱。」說得都很妙的。我就說什麼呢?我說:「徒弟多,師父少;休息就歡喜,修行就惱。」雖然不是個個都這樣子,但是都差不多的;所以這叫「去水尚遠」。施功不已,就是不停止的修行,晝夜六時恆精進;就是用功修行,參禪打坐,總也不停止。

【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因為你施功不已,就好像你穿鑿井似的,你今天穿深一點,明天穿深一點,穿鑿來,穿鑿去,時間一久了,雖然高遠也見著濕土了;見著濕土,這就得到一點法性的理水。濕土底下就有泥了,這就是「證果了」;證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其心決定,知水必近】:這時候證果了,覺得有點好的滋味了,決定了:「喔!這個地方就快有水囉!」就知道一定會得到法性的理水,決定成佛了。

這一個公案,是說的孔夫子。孔夫子在中國來講,是一位聖人,也是儒教的教主;雖然他是位聖人,當時也受了很多困苦艱難。他在山東杏壇設教;設教,就是教書。他有三千多個弟子,今天這個來了,明天那個跑了;今天這個到山西去,明天那個又到湖南;總而言之,常常跟著他的,大約有一百多人,他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到什麼地方。釋迦牟尼佛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孔夫子有一百二十五個常隨眾,大約是釋迦牟尼佛十分之一;孔夫子到哪一個國家,那一個國家就要供養他,要供他這一百多人吃飯。

孔夫子先在魯國做司寇;司寇,也就是一個很大的官。做了三個月,「魯國大治」,把魯國治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路上放上一塊金子,也沒有人撿;因為人人都知道不貪,沒有貪心了。夜不閉戶,晚間睡覺,不用關門。孔子做了三個月的官,魯國就大治了。這齊國就放不下了,說:「這還得了!他要在那地方久了,我們這兒不就完了嗎?」於是給魯國送了一班女樂。女樂,就像現在當電影明星或作戲的,揀一班唱得最好,跳舞也跳得最好,一切一切都最好的,就給魯國送去了。這魯王白天晚間都看這個戲,不管國家大事了,「三日不朝,孔子行」,三天也沒上朝,孔子說:「這不行的!君王這樣子,天天和女人在一起搞,還有什麼意思呢?」於是就走了。

孔子帶著一班弟子周遊列國,他各處去演說,說政治的抱負、政治的宗旨。但是孔子到哪個地方,也就好像現在似的,你和他講真的,他都不願意的;你若和他講假的,他都很高興的。孔子到處盡講真的,所以沒有什麼人歡喜他,外表都捧著他:「好啊!好啊!你魯司寇到這個地方來。」很恭維他的,但是恭是恭敬你,不用你!為什麼呢?「如果用你,你太認真了,我一點也就不可以做不正當的事,那不行!」所以誰也不用他。

以後到陳國和蔡國之間,在那個地方就絕糧了,沒有人供養了;絕糧,就是糧食斷了。陳國和蔡國都抵制他,說我們不歡迎你!他也沒有帶著糧食,到那個地方也沒有錢了,買也買不著了。沒有東西吃,餓一天、兩天、三天,把孔老夫子也餓得病莫能行了──餓得有病了,餓得就 very weak(很衰弱),不能站得起來了。

孔子說,現在怎麼辦呢?這時候,大弟子中,有人就說:「范丹有糧食!」范丹是要飯的,他有一個竹筒子,他各處要回來的米,就放這個竹筒裏;這竹筒子多少米都裝不滿,千擔、萬擔糧,都可以裝得下,是個寶貝。有人知道,就說:「范丹他有糧,我們去和他借去。」孔子說:「去借糧,叫誰去呢?現在弟子餓得都有病了,不能走路了;就去借糧,也要有一個人去啊!」子路站起來了:「我去!我沒病!餓了幾天也不要緊。」子路好勇,他有勇氣。孔子說:「好!你去!」

子路到那兒,一見范丹,就說:「嗨!范大哥!我是孔老夫子的學生,叫子路。我們在陳蔡兩國中間地方,已經沒有東西吃了;現在到你這兒,想要借一點米!」范丹說:「借米可以的,不過我有個題目,你要答得出才可以。你答不出,我就不借給你米;你要是答對了,就借給你米!」子路說:「你有問題,那不要緊的!我一定可以對上你的問題。」

范丹說:「那好了,我問你,在這個世界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事情歡喜?什麼事情惱?」子路不加思索就對出來了:「這個世界上,天上的星星多,月亮少;結婚就歡喜,死人就惱。」他認為這是很有道理,對得理直氣壯的。范丹說:「不行!不行!你這個沒對上!」子路:「我這對得是最圓滿的,你怎麼還說沒對上?你簡直不講道理!」不管講不講道理,人家的米不借給你,你也沒法子。

子路茫茫然然,又冒冒失失地回去見孔子。孔子問:

「你借米,借來了沒有啊?」

「嗐!這個老要飯的,真是很不講道理的!」

「怎麼回事啊?」

「他出了一個題目,叫我來對;我對的明明是對,他就說不對。我想他就是存心不借給我們米,沒有旁的意思!」

「他出的什麼問題呀?你說說看!」

「他問我說,在這個世界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歡喜?什麼惱?」

「你怎麼樣對的?」

「我說星星多,月亮少;結婚就歡喜,死人就惱。這很有道理的,再沒有這麼圓滿的對答了!」

「你這個不對!」孔子說。

子路本來認為,十足他是對的,現在回來,孔子也說他不對;因為孔子是他老師,說不對,他不敢反駁了!說:「那怎麼樣子?」

孔子說:「你再回去!你對他這麼樣講:世界上小人多,君子少;借的時候歡喜,要的時候就惱。」借東西、借錢的時候,就很歡喜;人家來要錢的時候,就惱了。

子路再去對范丹一講,范丹這回點頭了,「還是你老師的學問比你高得多!你想不起來,你老師對得是最好了!」就借給他米。

借米回去,吃了幾天,單單有米、沒有菜。這時候,人人都吃飽了飯,就來了一個黑將軍。這黑將軍,和黑人差不多的樣子,很高很大的,他手拿一支槍,到這個院子裏就想要殺人。這時候,子路吃飽飯了,勇氣更增加了,拿一枝紅纓槍就出去,和這黑人就打起來了。兩個人作戰,子路總不能佔上風;子路本來力量很大的,但是對著這黑人,他的力量就不夠了。孔子就站在門這兒望著,說:「由!刺其喉!」子路叫「仲由」,孔子就叫子路用槍刺黑人的喉;為什麼叫他刺這個地方?孔子看黑人這個地方總露出來。孔子這一說,子路就明白了,一槍就把這黑人的喉嚨給刺透了;之後,你說這黑人怎麼樣?他不是人,是一條大魚。這條大魚很長很大的,把院子都裝滿了;孔子這一百多個徒弟吃飯,就用這條魚來作菜,所以沒有餓死。

子路他所長的是什麼呢?他有過錯,誰告訴他,他就歡喜得不得了。你告訴他說:「子路,你這個地方不對了!」他就非常高興。所以子路是孔子的一個最好的弟子。

H3. 法合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亦復如是】:行菩薩道的這位菩薩,也就好像和前邊所說的,在高原想要穿鑿得水的道理是一樣。【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如果有人沒有聽見過《法華經》,也不明白和解說《法華經》,也沒能依照《法華經》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行門來修行,【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你就應該知道這個人,他離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還遠呢!雖然他行菩薩道,他沒有聽過,也不明白《法華經》的道理,也無法依照《法華經》這種妙法而修行,這個人他離佛道還很遠呢!

【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如果他得到這個聞,生出一種聞慧而明白了,他就有一種思慧。思惟,就是靜慮;就是沒有妄想了。修習,這是修慧,修行的智慧。你若沒有這種的智慧,很愚癡的,就無法依照《法華經》來修行;不單不能修行,而且你想也不會想,也不會思惟;不單不會思惟,你聽也聽不見,沒有機會聽到這部《法華經》。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這個聞慧、思慧、修慧,然後才能得到定力,得到三摩地了。【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一定知道這個人,就距離佛果是很近了,因為他明白這個真實的道理。

《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就說的真實的道理,一字虛假也沒有;所以你聞到《法華經》的人,都有大善根,有大智慧;若沒有善根,沒有智慧,沒有機會叫你聽《法華經》。不要以為你來這裏聽《法華經》,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這是不容易的,這是最難的!

在這兒能平心靜氣聽一聽這部經,這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不過你多生多劫的習氣太重了,雖然你願意聽《法華經》,有的時候就要打妄想。好像有的人這麼樣對我講,說他就像兩個人似的,一個人就歡喜聽經,一個人就不要聽經,總這麼好像作戰似的,自己和自己就打──打妄想。你願意聽經那個人,就是你的本性;你不願意聽經那個人,那就是你的習性;習氣令你沒有法子降伏你的心。你在沒有事情的時候,你自己就審察一下:為什麼有一個我歡喜聽經?為什麼又有一個我不歡喜聽經,在這兒打妄想?自己要審問。你要是問明白了,你就會不聽那個習氣,它就不會來擾亂你了。你要知道,不叫你聽經的那個習氣,他是想叫你墮落,想叫你走不正當的道;你裏邊叫你聽經那個人,他是想你走到一條正路上,不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所以你自己要有一點主意,不要隨著那個習氣轉。

H4. 釋近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呢?怎麼就會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遠?怎麼又會近呢?我告訴你!因為,【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就是所有的菩薩和無上正等正覺這種佛的果位,都是在這部經裏頭包含著,都是屬於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所有的菩薩,也是從這部《妙法蓮華經》生出來的;所有的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也是從這部《妙法蓮華經》生出來的。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是十方諸佛、菩薩的母親。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開方便門,指示這個真實實相的妙理,指示人人本具,各各不無,這種實相的理體。這個實相的理體,並不是從外邊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具足的;在諸佛的份上,也沒有增多了一點,在眾生的份上,也沒有減少了一點,都是一樣的。因為一般人在背覺合塵這種境界中,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真實相;佛指示我們,若背塵,就合覺了,就得到本有的真實相。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經藏,深固幽遠;怎麼叫「深」呢?因為這《妙法蓮華經》具足無量義,猶如大海,深不可測。固,是堅固;因為《妙法蓮華經》這個妙法,是沒有任何的天魔外道可以破壞的,所以就叫「固」。怎麼叫「幽」呢?,因為這《法華經》的道理,太微妙了,隱而難見。很不容易明白它,所以這就叫「幽」。怎麼叫「遠」呢?以佛的果位來論,我們眾生到佛的果位上,要經過九個步驟──由這九法界到佛的法界,這十法界;那麼到佛的法界,是很遠的,所以這謂之「遠」。因為太遠了,所以人就不容易到《法華經》這種的程度上。《法華經》告訴你:「人人將來都成佛的」;這個說法,是很不容易信的,難信、難解。

【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現在佛開權顯實,把方便權巧這個法門都不用了,而指示你真實的道路;真實道路,就是成就菩薩、教化菩薩,而才為你開示,才為你說這《妙法蓮華經》。

你看!天台智者大師,他讀到〈藥王菩薩本事品〉,那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他讀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這個地方,就入定了;就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釋迦牟尼佛還在靈山那兒說法呢!他也在那兒聽《法華經》呢!不單他在那兒聽《法華經》,或者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你們一班人也都在那兒聽過;所以現在你們雖然做美國人,還有機會聽中國的《法華經》,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講《法華經》,就要講這個妙法;我給你們講《法華經》,這就是妙法;你們聽《法華經》,這也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沒有法子聽!

H5. 揀非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藥王菩薩!我對你現在講一講,假使有菩薩聽聞到這一部《法華經》,心裏就驚慌、懷疑、害怕了;驚,是驚慌;疑,是懷疑。「咦?怎麼會有這麼一回事啊?太妙了,沒有這個樣子吧?這是不是魔王來講法了?是不是真的?」就驚疑害怕了。【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你應該知道,這是初發意的菩薩,他聽《法華經》就驚疑、怖畏,為什麼?就因為他沒有聽過《法華經》。

【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聲聞,就是二乘人。菩薩就是大乘的人,大乘的人聽見大乘法都驚疑恐怖了,就因為他們是初發意的菩薩。若二乘的聖人,聞到這一部《法華經》也是驚疑怖畏,因為他們害怕了,怖畏了!「啊!這是講的什麼?」你應該知道,這就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就是他什麼也不相信,也不信師父,也不信佛,也不信法,也不信僧,什麼他都不信。你費了很大力量給他講經說法,他像這一股風從耳朵這兒吹過去,過耳不留。增上慢,就是在《法華經》一開始,那五千退席的人。五千退席,這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聽說釋迦牟尼佛要講《法華經》,他們趕快跑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這些「增上慢人,去亦佳矣!」他們走了最好!我們現在剩下的都是最好的、最誠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現在說這些聲聞眾聽見《法華經》驚疑恐怖,這就是說的那五千人;也說的將來在什麼地方講《法華經》的時候,有的人一聽見要講《法華經》,他就跑了!這也叫增上慢。他增加他這個慢心,對師父也不恭敬,對佛也不恭敬,對法也不恭敬,對僧也不恭敬;一天到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幹什麼。這樣的人,就叫增上慢人。

F2. 示方軌 分二
G1. 正明方法 G2. 明五利益
今G1.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藥王菩薩!我現在告訴你。有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或者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如來入涅槃之後,想要給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為這四眾弟子來演說這部《法華經》,應該怎麼樣講這部《法華經》呢?現在我告訴你!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這個或者出家、在家的善男子,或者出家、在家的善女人,他應該到如來所住的房子裏邊去,穿上如來所穿的衣服,坐到如來所坐的座位上。像這樣子,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坐,才可以為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廣泛地來講演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如來室者】:前邊那一段文說,你要想在如來滅後,為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這部《法華經》,你必須要入如來室、穿如來衣、坐如來座,然後才可以講說這部《法華經》。什麼叫一個「如來室」?是不是如來所住那個房子呢?你要知道,講經的人很多,如來所住的房子就一個;如果很多人都住到一起去,恐怕如來的室也不夠住。就是如來有神通,能以納無量為一、放一為無量,但是這是暫時的;時間一長了,也不能住得了。那麼是不是把如來所住的房子,搬到你所住的地方去,給你住呢?這樣子,單單住你一個人?那麼,如來又到什麼地方去住呢?如來房子很多,他或者再住另外一個;那你這個屋子又不是如來室了!講經的法師是很多的,如果大家都和如來住在一起,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有在這國家的,有在那國家的,不能都搬到一起去住。那麼這「如來室」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這是在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室;不需要互相搬家,也不需要把如來那個房子搬到你這兒來,也不需要你到如來那個房子裏邊去,這才算「如來室」。怎麼樣啊?所有的眾生都有如來室。你有大慈悲心,這就是個如來室;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對你譭謗,你也不生瞋恨心;對你打罵,你更不生瞋恨心;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和你沒有緣的;誰和你沒有緣,你就對誰要慈悲。慈,怎麼樣呢?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你對他沒有緣嗎?你就給他一點快樂。好像眾生受苦了,因為你看眾生的苦,就像你自己的苦一樣,這叫同體大悲。他有什麼痛苦,你就解除他的痛苦,所以觀世音菩薩叫「大悲觀世音菩薩」,他就是看眾生的苦,就好像自己的苦一樣,所以他要把它拔出去。視人如己,看人就像自己似的。你能以有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進如來室了。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什麼是著如來衣?就是柔和忍辱的心。柔是柔軟,和是和合;既柔軟又和合,就是一點火氣都沒有了,一點脾氣都沒有了。雖然受徒弟氣,也不發脾氣;雖然受兒子氣,也不發脾氣。這就是柔和,一點也沒有強硬的心,就很柔軟的。這柔軟而和合,怎樣呢?忍辱。忍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青年人。

忍辱,不是說我是個老百姓,警察來,打我兩巴掌,我忍辱;這是譬如你是警察,老百姓來打你兩巴掌,你能不發火,這是忍辱。在你之下的人對你不客氣,你能忍,那才算真忍呢!在你之上的人給你一點不好看的顏色,就是發脾氣的樣子,你能忍,那不算!也就好像師父對徒弟發起脾氣來了,你能忍,說:「這我要忍辱,我要不發脾氣!」這不算!那不算你能忍辱。那是你根本就應該這麼樣做。怎麼樣忍辱呢?譬如師兄弟,或者有個人管一管你,或者師兄弟發脾氣,罵你一頓;你不動火,這是忍辱。那麼說,我這個做師兄弟的,我就發起脾氣來,我看看他有沒有忍辱?我幫助他成道業。你幫助他成道業,誰幫著你成道業?到你那個時候,你能不能忍辱呢?你若真能忍辱了,那你再考驗人;你若不能忍辱,那你先要修忍辱。柔和忍辱,這就是如來衣;如來衣,就是表示柔和,又表示忍辱,就是沒有無明火了。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如來座,並不是說如來講經說法所坐的那個座,就是這所有的法都空了。那空了,我學的是不是都叫它忘了?空並不是忘,叫你有,還能沒有;你用的時候還是有,不用的時候它就空了。好像到修忍辱的時候,你就知道修忍辱了;不修忍辱的時候,你不要擺著一個「忍辱」在你心裏頭,說:「忍辱呀!忍辱呀!」一天到晚唸著這「忍辱」。等這橫逆一來──橫,就是這個事情不順著你;逆,也就是你歡喜的它不來,你不歡喜的它來了。譬如你不願人對你發脾氣,偏偏有一個人來,就罵你一頓,對你發脾氣了;這時候,你忍辱,那你就懂得用這個忍辱的法了。在沒有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不必總唸著這個「忍辱」;這不是唸的,是行的!所以「諸法空」,你學了諸法,又要空;你若不空,你又有法的執著了。這學法的人,要人也空,法也空。你人若不空,就有人的執著,有人我相;法若不空,你就有法的執著。所以你坐如來座,講《法華經》,要連法都空了,這就是「如來座」。

【安住是中】:你要住到大慈悲心裏,穿上柔和忍辱衣,一切法空就是你的座;你能安住在這三種的裏邊,【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我平時告訴你們,說「不要懶惰!不要懶惰!」你看這《法華經》上,就是叫人不懶惰。你若想講說《法華經》,就不要懶惰;不懈怠心,就是常常精進,有一種精進的心。這個「精進」就是對「懈怠」;懈怠就是不精進。那麼以不懈怠的心,就是以精進心來為一切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法華經》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的一部經,所以你若講說《法華經》,那麼一切的菩薩都來聽,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都來聽。所以,你們不要以為這很容易聽《法華經》的,得要有菩薩的程度,才可以聽聞《法華經》;得要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資格,才可以聽聞《法華經》。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就說法。為什麼說它是《妙法蓮華經》?這《妙法蓮華經》,你這兒一講經,那天龍八部、一切人非人等,都來聽經;這種法雨,普潤一切眾生,所以才稱之為「妙」。

G2. 明五利益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藥王】: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藥王菩薩,【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雖然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入了涅槃之後,又到其他的國家去教化眾生,可是若有能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樣的法師來講說《妙法蓮華經》,我會派一些個化人;化人,就是變化的人。

這變化的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或者是我以前派遣天上的化人去托化人間──到人間去做人去;這也是他遣的化人。有的你正講經說法的時候,來一些個人,也不知道他從什麼地方來的;他走了,也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也沒有人認識他。這或者就是「化人」,是釋迦牟尼佛派來的;所以你們每一個人也都不認識。又有一個講法,這個化人,或者變化成你認識的人來聽經了。你一看見他:「哦!我朋友也來聽經來了!」結果,聽完了經之後,你一問你這個朋友說:「在某天某天,你是不是去聽過講經啊?」他說:「我沒有去啊!」「那我看見你啦!」這就是化人了。所以有的是已經生出來做人的化人,有的是臨時的化人。

臨時的化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已經做人的化人,就是那個化人來托生做人,就預備將來你到那兒講經的時候,他好來聽經。現在你們明白了嗎?你們這一些都是化人,都是變化人;所以現在在這兒來聽經。

有人說:「我不相信!」你不信?將來你到信的時候,你就信了;現在你不信,將來你一定信的。

這些個化人幹什麼呢?就是各處去叫人來聽經;叫你的朋友親戚、父親母親來聽經。好像果某,先前大約是他父親打電話來;你應該叫他來聽經,因為你是化人。你化人,就集諸聽法之眾;集,就是各處去找人。你要知道,你請人來聽經,那個功德最大;為什麼?他聽一句經,如果明白了,開悟了,他成佛,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家成佛了,你自己想不成,都不可以的;所以,你們有親戚朋友,或者姐姐妹妹、哥哥弟弟,你應該叫他們來聽經。要聽經,這是最要緊的;你不要做自了漢,我管我自己,我不管他們那麼多!那自了漢,是二乘人的發心;你菩薩發心,因為你歡喜聽經,你應該叫一切的人都來聽經。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我告訴你們,你們現在這都是被如來所遣的化比丘、化比丘尼、化優婆塞、化優婆夷,來到這兒聽法來了。【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這一切的變化人,聽完了《法華經》之後,就能信受,而且能奉行,依法修行。你講的《法華經》,你怎麼樣講,他都聽著好聽,不反對;不逆,就是不反對。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假設這個說法的人,住在山上或是偏僻沒有人的地方,只有自己在那地方修行。【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在這個時候,就派天上的天龍、一切鬼神,還有乾闥婆,以及那個無端正又好鬥爭的阿修羅等,來聽你說法。這個「等」,就包括大鵬金翅鳥、緊那羅等等。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我雖然在其他的國土,但我常常能令說《法華經》這位法師得見我身。得見我身,是不是見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或者報身,或者化身呢?是。這法身什麼樣子呢?就是《妙法蓮華經》;報身什麼樣子呢?就是《妙法蓮華經》;化身又是什麼樣子呢?就是《妙法蓮華經》。你得見《妙法蓮華經》,就是見著如來的真身;你能聽《妙法蓮華經》,這也是見著如來的真身。所以你不要在外邊找如來身;如來身,就是《法華經》。

【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這個「讀」字,讀「逗」音。什麼叫句讀?句,就是一句、一句的解;讀,就是它太長了,在那個不夠一句的中間這個地方,點上一點,這叫逗點。假如講《法華經》的這位法師,忘記《法華經》的某一句經文,我再告訴他,令他把所忘的經文又想起來。

那麼這個,你不要執著,說:「哦!如來來告訴我,說是這怎麼樣唸。」不是的,這是如來給你的靈感,令你又想起來了;給你這種智慧,令你已經忘的又想起來了!這就是如來來告訴你。說:「講這個道理,我有點不相信。我不信我讀書忘了的,有的時候又能想起來了,是佛來告訴我。」那又是誰告訴的?那就是如來告訴你的。因為你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你和如來是相通的;也是如來加被你的。就都好像是那個「孝德廣被」的「被」,加被你;令得具足,令你把這個經的經文都不會忘了。

卍    卍    卍

弟子:我不願做化人。

上人:你不願意做化人,還是化人。你承認是化人也是化人,不承認是化人,仍然是化人。那麼化人聽這個《妙法蓮華經》,這是一定的,佛早就說明白了,所以你不要否認。我們現在不單要化人而且要去化佛去。怎麼化佛呢?在五月十號那一天,就要有一個化佛。我們要給這個化佛沐浴,舉行浴佛節的儀式。在過去,這個浴佛節,都由普慈他來主持,今年,因為他第一也老了,第二,他自己也不敢了,因為什麼呢?現在有了比丘、比丘尼了,所以這個浴佛節就由佛教講堂來主持。佛教講堂主持,並不是我來主持,是由我這幾個年輕的徒弟去做這個老人的事。那麼我早就對你們講過,我已經推舉果寧做浴佛節的主席。這果前就做顧問。顧問是果寧,有什麼不知道的事情,要問問他,他好教他。那麼你們這一些個化人呢,都是到那個地方要助佛揚化,都是擁護這個法會。你們每一個人,能講的都要講講話,不要做啞巴;不能講的呢,就到那個地方都去擁護道場,那麼等將來再講,也不要做啞巴。……那時候就負責做莊嚴道場,負責做維那。

我們今年這是別開生面,在那兒念香讚、八十八佛,然後浴佛,這是以前在美國沒有這樣做過的。我們這可以說是空前,空前沒有;從以前到現在,在這個三藩市,大約沒有,這是頭一次。不能說絕後,恐怕明年還是繼續,continue。你今年看不清楚,等明年再看清楚一點,學清楚一點。

卍    卍    卍

E2. 重頌 分三
F1. 總勸 F2. 頌長行 F3. 結勸
今F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想要再說清楚一點,就怕眾生不明白,又由大悲心流露出來這種的慈悲,用這個偈頌再給說一遍。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懈怠,就是一種懶惰。為什麼人要懶惰呢?就因為歡喜安逸,這叫「惰其四肢」;四肢,就是兩隻手、兩條腿。不願意動彈,手也不願意做工,腳也不願意行路,或者坐到某一個地方,或者躺到某一個地方休息,這叫懈怠。按照字義來講,懈,是鬆懈;怠,也就是不願意工作。但是人人都不願意捨它,你叫他把懶惰捨去,他不願意。《法華經》上所說的,是願意捨這個懈怠、懶惰,想要捨棄它、離開它;想要離開它,你要有個方法。如果你沒有方法,你想離也離不開,所以才說欲捨諸懈怠。這個方法到什麼地方去找呢?只怕你不願意捨,你若願意捨,現在這個方法,是很容易就得到了。什麼呢?你就是來聽這《法華經》,就可以把懈怠捨去了!因為《法華經》都是叫人精進的,沒有懈怠的;所以你一聽這部《法華經》,就可以離開懈怠。

【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這部《法華經》,不是誰都可以有機會來聽的。這是很難不容易聞到,是經難得聞哪!如果你有機會來聽聞這部《法華經》,可是你又不容易生出信心來;你若不信,就沒有法子得到受用,也就是沒有法子得到這部經的好處?你必須要生出一種信心,就是沒有懷疑。說是這麼容易的,但是信受很難的。

F2. 頌長行 分二
G1. 頌約果歎 G2. 頌示方軌 G1. 分二
H1. 頌立喻 H2. 頌法合
今H1.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現在舉出一個譬喻來,【如人渴須水】:好像有人在飢渴的時候想要喝水。飢,就是肚子餓;渴,就是想要喝水,非常的乾渴。那麼在這乾渴的期間,想要喝水;這譬喻我們人在凡夫地,想要求佛果;佛果,就是「水」。我們在凡夫的這種境界上,是非常的乾燥,所以就渴,想要喝這個法水,要得成佛果。【穿鑿於高原】:就在那高的地方,想穿鑿一個井。這穿鑿井,就是修道;你修行,就像開井一樣。

【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因為這高原地勢太高了──你這貢高我慢的須彌山太高了,所以你就修道,修來修去,還是在這個乾燥的土上;就是你開這個井,因為在高的地方開井,開來開去,還沒有見到濕土。

這只是到乾慧地,得到這乾的智慧;你修道,修來修去,就得到一點小智慧,明白一點很淺的道理。因為你得到這乾燥土──乾慧地,你自己知道這離佛的果位還是很遠;可是你知道一定會得到佛果的,一定會得到水了。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由這乾土,你再修行,再向下挖,再穿鑿,慢慢就看見濕土,得到一點修行的滋味,得到一點好處了。泥,譬喻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到果,這是濕土泥了。你證得果位之後,現在你確定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成佛!這叫「近水」。

又有一個譬喻,譬喻《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人想要明白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好像在高原上要挖一個井;挖來挖去,也得不到《華嚴經》的道理。又到了《阿含經》;《阿含經》就譬如「乾燥土」這個時候。然後又施功不已──就是用功修行,來研究佛教的道理,這到了《方等經》;剛剛見著「濕土」,還沒有看見「泥」。等到《般若經》的時候,這好像穿過「濕土」,見著「泥」了似的;般若,就「轉教付財」的時候,這譬如「泥」。轉教,就是從「方等、阿含、華嚴」,在「般若」的時候轉教,轉到「法華」。付財,就是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兒子。也就好像老年人寫遺囑一樣;寫下將來我哪一棟房子交給哪一個兒子,哪一塊地交給哪一個女兒。現在到《法華經》了,這是佛的全身了;佛的全身就是《法華經》,就譬如「水」。

也就是說,我們人最初修道,很困難的,覺得修來修去,也沒有得到什麼;學了這麼多佛法,還好像空空如也,好像很空虛的,也沒有一個什麼東西在手裏可以拿。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著;想來想去,還是空的。這很不容易的,但是你還要用功,這施功不已;用功,還是沒有所得,這好像乾土似的。又過了一個時期,這見著濕土,覺得有點意思了!再往前去用功,啊!覺得自己開了智慧了,這得到「般若的泥」了;得到「般若泥」,然後證得「法華的水」。法華的道理,真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無小無大,妙不可言──是可言的,就不妙了。這《法華經》真是妙法,只有一個「妙」,可以形容《法華》的道理,這也就是見著「法華水」了。喝著「法華水」,永遠都不會做鬼了,做佛了!為什麼你做鬼?因為你沒有喝著「法華水」;為什麼你做畜生?沒得到這個「般若泥」。所以你看這些個鳥類,就都因為沒得到「般若泥」!這是一個講法。

還有一個講法;這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叫「妙法」。你修道,這叫「穿鑿高原」;穿鑿高原,先到一個「煖位」。煖,覺著有一股煖意;這股煖意,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但是煖。煖來煖去,就到了頂──到「頂位」了;頂,是頭頂,就是最高的那個地方。你先得到「煖位」,這是「想要喝水」;穿鑿於高原,就到了「頂位」。這像個小孩子,剛生出來,什麼也都不懂呢!到了「頂位」,不能往遠去,就要守護著;守護,這是「忍位」。在這兒要忍,你不要打妄想要往遠了跑;跑到遠的地方,你要小心,或者你就被妖魔鬼怪捉去。所以這時候不能往遠了跑,只能在這個「頂」上彎來彎去的;在「頂」上,還可以跳跟斗、打鞦韆。好像那孫悟空,一跟斗,打到十萬八千里;你不要打那麼遠,你若打那麼遠,也不容易回來。

在這個「頂」上,主要就要忍;你想要跑,也不要跑,要忍,修這個「忍位」。這忍位,就是在這兒從得到乾土、濕土,到這個泥的地方了。忍位修過一個時期,然後才能得到水,喝到水了;到「水」的這個位上,這叫「世第一」。世第一,就是在世界上是第一個高人了!就是某某法師所說的那個「開悟的人」了。世第一,也就是得到水喝了,得到法華的水了。所以法講起來無窮無盡,說不完那麼多的道理。你若會聽經的,我就不講這個道理,你也明白這個道理;不會聽經的,我講這個道理,你也不明白,「說的是什麼?什麼叫煖?什麼叫頂?什麼叫忍?什麼叫世第一?」那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卍    卍    卍

放生,在美國人看見,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為什麼要放生呢?我告訴你們,放生,就令眾生得到自由,不在籠裏邊圈著了。我們為的把我們這個慈悲心讓它長大起來,所以要把眾生都放開,讓牠們得到自由。

我們不殺生,這也是修慈悲心;我們放生,這也是修慈悲心。這就是要我們這慈悲心一天比一天大起來,大得像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心那麼大。觀音菩薩他就是放生、不殺生,所以他有大慈大悲的心;我們也想學觀音菩薩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我們就要放生。這是按照現在這種邏輯學來講,你放生,就會增加你的慈悲心。

又者,放生也就是「放我」;因為我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也就是我,我也就是眾生。好像我自己若被人圈到籠子裏,你說是不是很不舒服的?沒有自由了,很不高興,希望被人放開。自己被人圈到監獄裏,也不願意在那裏頭住,所以我不願意到監獄裏頭去,我也不願眾生在籠子裏頭。因為我和眾生彼此有一種「同體」的感覺,所以要放生。這又是一個講法。

又者,這個眾生,你不知道牠在前生和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是我的父親母親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兄弟姊妹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子女也不一定,或者是我的朋友也不一定。我沒有得到天眼通,沒有證得宿命通,不知道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現在我看見這些個畜生沒有自由,我心裏就很不安樂,所以要放生。這個放生,有人對我講,是 very stupid things!(很笨的!)這不是 stupid,這也就是修行的一部份。修行,不是只一條路修行成功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成無上道的道路;所以放生,這也是其中之一。在美國這兒,過去很少人懂這個道理,因為沒有人懂,所以我們就要做一個領導的人。我們做了,開這種的風氣,令大家都明白這種法。所以切記,不要說這是一個愚癡的行為。你有這種心理,對你自己修道上,是會有障礙的,所以方才我說我們不會願意自己被人關到籠子裏頭,關到監獄裏頭去。

方才說的是比喻,現在我給你們說一個真實的法;老老實實地告訴你們,這不是比喻,這是個真的。你自己這個身體,就是個籠子,你在你這個身體裏頭,始終都跑不出去。好像方才說那個「煖、頂、忍、世第一」,你始終也沒有到頂位上,也沒有到這個忍位上,也到不了世第一,等你到「世第一」了,那就是出去這個籠子了,那是你自己放自己的生,那是「真放生」。懂了沒有?現在我跟你們講一點真正的道理,你要是想得到那個「放生」,就要先「放這個生」;你「放這個生」,就會增加「你那個生」,也就是你那個「生」也就會長大了。所以放生在佛法裏,是佔很重要的地位,不過你自己沒有得到這種的滋味,沒有領悟到這種的道理,你認為它是很普通的。你想要得到你自己的放生,就得要先修這個放生;你不修這個放生,就得不到那個放生。這是生生不已,化化無窮的道理,你不要把這個放生看得小了。你這兒做了一點,那地方就增加了很多;修道,就是自己要去修行的。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切記不要批評這種法門。現在我說這個法,你們裏頭的,大約或者有人明白,或者有人不明白!

卍    卍    卍

H2. 頌法合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藥王汝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藥王菩薩!你應該知道!【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像前邊我所說這些人等,他們如果不聽見這部《法華經》,都離佛智慧是非常之遠的。這如是諸人等,是指佛在世的時候,在法會中的這一切的人等,這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的人。藥王菩薩!你應該知道,等我滅度之後,所有一切的人,或者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他們若是不聽見《法華經》的,都是不會有成佛的機會。為什麼呢?他沒有佛的智慧,所以就不能成佛,離成佛是很遠的。

【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若能聽見《妙法蓮華經》這種深遠的妙法,他們就會真正明白聲聞乘法不是究竟法,明白這個二乘法不是究竟,還應該向前去修行。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才是成佛之法呢!【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他知道這部《妙法蓮華經》乃是一切經中的一個王,若能在聽聞《妙法蓮華經》之後,審諦來思惟這部經的義理;諦思惟,諦是審諦,詳細來思惟。這個「思惟」,不是打妄想;諦,是審諦,就是叫你去參。好像你參悟這個「念佛是誰」,這就是審諦;你能把這個「念佛是誰」參悟明白了,這就是開悟了。現在你諦思惟《妙法蓮華經》:「啊!《妙法蓮華經》這個法,怎麼這麼妙呢?為什麼叫『妙法』呢?怎麼樣個『妙』法啊?」

【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你應該知道諦審而思惟這《妙法蓮華經》這樣的人,就是聽到《妙法蓮華經》這個人,他近於佛智慧。近,是相近了,離佛的智慧相近了;但是還沒有到佛的智慧,只近於佛慧。到佛的智慧,那你真正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那才能是佛的智慧。

這個經藏怎麼深入法?我告訴你們怎麼入法。你由《法華經》一開始「如是我聞」那個地方,照見諸法實相;這個「照見諸法實相」,不是一句一句的唸,一字一字的看;由《法華經》一開始,你那智慧徹始徹終,把這部《法華經》都明白了,得到法華的三昧。好像天台智者大師,就是得到法華三昧的前方便,入了法華定;他念經念到「藥王菩薩焚身供佛」那個地方,說是:「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他儼然入定了,把這部《法華經》,由始至終都照了了。

所謂「真心念經不用口,真心燒香不用手」,不用用口來唸,不用手來燒香。好像有人以前不會背〈楞嚴咒〉,有一天他說應該背〈楞嚴咒〉了,從一開始到背完,一字也沒有錯過。根本他背不下來,現在能背誦得出,這是誰念的〈楞嚴咒〉呢?念經,也就是這樣妙法。方才對你們講,說「真心念經不用口,真心燒香不用手。」你們天天用手來上一支香,這是形式而已;你若得到燒香三昧──燒香也有三昧,就不用手上香。說:「這個法師講經,根本不知他說什麼?」我也不知道我說什麼,不單你不知道;但是我說我沒有說什麼,你一定不相信!真正念經不用口,但是還不離口;真正燒香不用手,可是也不離手。那麼也不用,也不離,這是怎麼回事?說是:「我知道了!真正念經,是念無字經,一個字也沒有的經;所以也不用口,也不離口。」真正燒香不用手,也不離手,因為你燒你的「心香」。你這心香要是點起來,那是晝夜六時常常燒這個香;但是這香也不用你的手燒,可也不離你的手。

今天有一個糊塗徒弟來問一件糊塗事;問這個糊塗師父,問什麼呢?這個糊塗徒弟不認識自己。說是:「我說話,有的時候是我說,有的時候又覺得不是我說。」這搞得一個人變成兩個了!你說,這是不是糊塗?那麼「那個」在什麼地方呢?他也不知道,來問這一個糊塗師父。糊塗師父說:「我也不知道!」這個師父也不知道。又想一想,這糊塗師父教糊塗徒弟,無論如何,不要被糊塗徒弟給問住了;所以就又想出一個糊塗方法來教他。怎麼教呢?我就說:「你也不要用『你』來說話,你也不要用『他』來說話,用那個『真的』說話。哪個是真的,你就用哪一個;哪個是假的,你就不用哪一個!」這個糊塗徒弟一聽,也沒有糊塗問題了;把糊塗問題沒有了,那麼就是變成明白問題了。想不到這個糊塗師父,教出來一個明白的徒弟。

G2. 頌示方軌 分二
H1. 頌正明方法 H2. 頌明五利益
今H1.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釋迦牟尼佛對藥王菩薩說,假使有人在我滅度之後,想要為人解說《法華經》,他應該先進如來所住的房子裏,穿上佛所穿的衣,坐到佛所坐的座位上,然後【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處於大眾之中,毫無所畏,不會被大眾這種威德所壓住;所以在任何的場合裏邊,都無所恐懼,那麼來為眾生廣說這部《法華經》。

方才所說的「入如來室」。什麼是如來室?【大慈悲為室】:並不是說佛所住的房子謂之「如來室」,這是大慈悲心;你能有大慈悲心,發願廣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早成佛道。慈悲,就是一株草,或者一棵樹,也不忍把它折斷;或者一個小蟲子,一隻螞蟻,甚至一隻蚊蟲,也不傷害它,這都是慈悲心。好像我們在佛教裏放生,這個放生也就是本著你的慈悲心,來做一件事情。你真正有慈悲心,和萬物都同體了。

前邊我們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和眾生,都是同體的;眾生在不自由的這種環境裏邊,我們都應該幫助牠,讓牠得到自由。所以在昨天我們放鴿子,不論牠是我過去生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六親眷屬,我們就本著這種慈悲心,看見眾生受苦,看見眾生沒有得到自由,我們就應該幫助牠,讓牠得到自由,這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對這種事情我慈悲,對那種事情我就不慈悲;要有廣大的慈悲心,這「廣大慈悲心」,是對一切眾生都要有慈悲。不是對人行慈悲,對畜生就不行慈悲;或者對畜生行慈悲,對人就不行慈悲。這個慈悲,是包羅萬有的,把法界都包括到這個慈悲心裏邊;所以才說如來室,就是個大慈悲心。

【柔和忍辱衣】:著如來衣,如來衣就是「柔和忍辱衣」;柔和,就是不強硬,不剛強。在《地藏經》上說:「剛強眾生,難調難伏。」「柔和」就是對「強硬」來講的,柔和忍辱是最妙的一個法門,所以在六度的第三度,就是忍辱。忍有三種,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生忍」,一切眾生,他對你好不好,你都可以忍,忍人所不能忍的。所以出家人就要修忍辱行,忍飢忍渴、忍風忍雨、忍熱忍寒,一切都要忍;這是出家人行這個忍,修這個忍。因為你柔和忍辱,這就好像衣服似的,這就譬喻是「如來衣」。

「法忍」,學習佛法,有的人嫌佛法太多,不能忍了;有的人又嫌佛法太少,也不能忍。所謂不能忍,是心裏不平安。什麼叫法太多,他不能忍?說是我學了這麼多佛法,念了這麼多經,學了這麼多咒,學了這麼多,總還有很多,學也學不完;就想要不學了,不能忍了。有的覺得少的,就說人家學那麼多,我學這麼少!心裏也就生出一種著急的心。你有這種著急的心,這也叫不能忍。你對佛法要有一種忍力,修,要「行其所無事」;你學就是學不要著急,也不要想得太多。你這一著急,都是妄想;你這一打妄想,把什麼佛法,甚至於你學會的,也都忘了,這就不能忍了,沒有法忍。

又要有「無生法忍」,悟無生法忍。無生什麼呢?無生你的無明,不生無明了!忍,就是忍可於心。無生法忍,就是你將要得到佛法的時候,那時候是很難忍的。譬如人要開五眼的時候,有很多的境界令你很不舒服,有的時候頭就痛起來了,有的時候又覺得眼睛也看不見的東西;在這個時候,你要忍著。所謂「忍」,就是痛你也不要覺得痛,不舒服也不管它;修這無生法忍──沒有法子忍,還要忍。說我真是忍不了了!

你忍不了了,你就不能開悟。你要能「忍了」,不要「忍不了」;你那兒一著急,一有脾氣,那就不能「忍了」了。這無生法忍,是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忍,能忍的也要忍,忍不了的也要忍。

【諸法空為座】:你看看!學佛法,還要把佛法忘了它。人也空,法也空,也沒有人,也沒有法了。你切記不要生出一種的自滿的心:「你看我啊!我現在會講《楞嚴經》,也會說《法華經》,《金剛經》那更不用提。我學這麼多的佛法了,比旁人都高超了!」這就沒空了,這就被法障了,不單學法你沒有得到智慧,你還障住了!法障,也叫法執。你對人就有個我執,對法就生出法執,生出一種執著了;有所執著,你這就不能得到「諸法空為座」。根本這一切法,都應該諸法空為座;你能得到這個法空,就得到這個好處了。【處此為說法】:你坐到這諸法空座上,不要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個大慈悲,就是個住的地方;所以我們出家人,要以大慈悲為我們住的地方。柔和忍辱,像我們的衣服似的,我們拿它天天穿到身上,修這個柔和忍辱。能明白「諸法空相」,所以《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說法還不要執著法,要以法空為座;要坐到這個法空座上來說法。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如果你正在講說《法華經》的時候,來一個人就把你罵一頓。這《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若有人「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做法師,有的時候遇著這種逆緣,也有人譭謗的;就是譭謗,也不動心,也不能就和人家發脾氣。甚至有刀加到脖梗子上,用杖來打,用瓦石來擲,這都要忍著,都要用這個忍辱衣來退這種的魔障。

本來你講經說法,這是一種好事,一種功德,來一個人就惡口罵你,或者用刀要來殺你,用杖打你,或者用瓦、石頭打你。這時候,你應該念佛,具足大慈悲心;應該念法,具足柔和忍辱心;應該念僧,具足「諸法空相」。一切法既然空的,那打你、罵你、殺你也是空,他怎麼樣來對你有不好的行為,這都是空的。你既然能領悟到這種的理,那又有什麼不可以忍的呢?又有什麼事情值得你發脾氣的呢?所以,念佛故應忍。這念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你念佛,就學佛的慈悲;念法,就修柔和忍辱衣;念僧,就修諸法空為座。能這樣子,這就是忍!

H2. 頌明五利益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淨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釋迦牟尼佛說,將來我滅度之後,到其他千萬億這麼多的國土中,現清淨和堅固的佛身;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為所有的一切眾生來說法。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如果等到我滅度之後,有法師能講解這部《妙法蓮華經》,【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供養於法師】:我就會派遣我所化之人和所化的四眾,來供養這講解說《法華經》的法師。四眾,是比丘、比丘尼,以及優婆塞、優婆夷;清信士女,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我會引導這一切的眾生,聚會到一起,令他們來聽法;這其中,就有這些個化人和化四眾等。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假設有人想要加害這位法師,或者用刀杖及瓦石來加害他,我就會派遣這所有的變化人,來保護這位說法的法師。

釋迦牟尼佛雖然入了涅槃,現在在其他的國土又成佛,來教化一切的眾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有解說《法華經》的,釋迦牟尼佛在其他國土,也一樣護念這說法的法師。不單護念說法的法師,就是受持的法師也護持,讀的法師也護持,誦的法師也護持,書寫的法師也護持。現在這一品,是講的〈法師品〉,這〈法師品〉就是這五種法師,都受釋迦牟尼佛的護念;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不來,也會派遣天龍八部來擁護這五種法師。這五種法師為釋迦牟尼佛所護念,究竟這「法師」兩個字,又怎麼樣講法呢?法,是佛所說的法;師,是學佛法的,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自己的師父,這是一個講法;以法布施,這也叫法師。

這一段文,是讚歎講說《法華經》這個法師的功德。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假使在我滅度之後,有人想要講說這部《法華經》,或者他自己歡喜講說《法華經》,或者為眾生請求而說這部《法華經》。這個說《法華經》的人,不是有人請他說《法華經》,而是他自己住在山上或者岩洞裏邊。獨,是單獨;單獨在曠野無人的地方。這個地方非常的清淨,一天也聽不見一個人聲,一月也聽不見一個人聲,甚至一年、十年、百年,都聽不見有人的聲音;這個地方,是獨處空閒的地方。那麼沒有什麼人聲,容易入定,容易得到禪定的三昧;所以他自己在這兒,或者對著本子來讀這部《法華經》,或者離開經本來誦念這《法華經》。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釋迦牟尼佛說,我在這個沒有人的地方,在這時候,我為這個修道的人,現出清淨光明身。這清淨光明身,也就是清淨的智慧,就是沒有一切的妒嫉心、障礙心。釋迦牟尼佛現清淨光明身,什麼是清淨光明身呢?就是這部《法華經》。這《法華經》令你生清淨的智慧;你有了清淨智慧,就得到清淨的光明;有清淨的光明,就現出清淨的法身來。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如果誦持《法華經》的人,他忘了《法華經》裏的某一章或某一句的句讀,我將在默默中,就好像在夢中似的告訴他說:「那個字你忘了,應該有那麼一個字!」或者在禪定之中來告訴他,他這兒坐坐禪,把《法華經》忘了:「啊!〈法師品〉那幾句偈頌怎麼說來著啊?是了!『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下一句是什麼呢?「寂寞無人聲」……」然後自己就想起了:「哦!『讀誦此經典』,那一句是『讀誦此經典』!」這想起來了!這個「想起」,不是你自己想起來,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常寂光淨土,用智慧來加被你,以清淨光明來照耀你,令你又記起來了。你說這多妙呢?這比你買個電腦總來得快!電腦,你要用手指頭按一按它,然後才知道;這個不用按,自己就想起來了。這個「電腦」,比那個電腦更有用,更妙!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如果有人具足這種清淨修行的德行,也沒有欲心、貪心、瞋心、癡心,具足戒定慧這種的德,或者為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講說《法華經》,或者在寂靜處來念誦經典。怎麼樣呢?他們都能見著我身。什麼是「我身」呢?釋迦牟尼佛說是「我身」,其實就是這部《法華經》。你會念誦《法華經》,必定會得到《法華經》的智慧,這就是開佛的智慧;開佛的智慧,也就是得見佛身。

【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假使有人在荒野空閒的地方,來講說《法華經》,我將會派遣天龍八部,這些飛騰夜叉、鬼神,這一切的護法,去作聽法眾;因為那個地方沒有人去,所以我派這一些個天龍八部來聽法。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罣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這個人歡喜講《法華經》,能分別說這部經的道理,一變成無量,無量又變成一。雖然是一,而具無量的道理;雖然無量,而歸納還是一個道理。所以這無量為一,一為無量,其中無罣無礙,是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互無障礙,因為諸佛保護這位說法的,誦《法華經》的人。佛加被這個人,這個人說法,大眾也都歡喜,沒有一個不願意的;甚至於他罵人,人也願意聽。為什麼?就因為他有這種德行。

F3. 結勸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你若能常常親近這樣的法師,很快就能得到菩薩所行的道了。【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如果你跟著這樣的法師來學佛法,將來一定會得見到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諸佛都給你摩頂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叫什麼什麼。」你看!所以聽《法華經》,是不可思議的。

卍    卍    卍

這〈法師品〉,今天就講完了。到暑假的時候,就講〈見寶塔品〉,你們誰願意要見寶塔,就來參加這個暑假的班。有人說:「我見著寶塔又有什麼好處呢?」見到寶塔你可以住到寶塔裏頭啊;住到寶塔裏頭,你就不要憂愁沒有房子住了。

在今年的今天,我們舉行這個浴佛儀式。本來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日子是禮拜二,四月初八,今天是初六。因為在美國,人人都去做工去,禮拜二人就都沒有那麼清閒,所以揀禮拜天來舉行浴佛的儀式。

這個浴佛,是一種紀念,紀念釋迦牟尼佛出生這一天。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也有人來浴你;你要不浴佛,你成佛的時候也沒有人來紀念你:這一切都是因果。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奉行這個浴佛節呢?就因為他在無量無量劫以前,已經浴過很多佛了,所以這個浴佛也可以說是,就為自己將來成佛作打算。你若不想成佛,那你大可以不必浴佛。因為什麼呢?你不想種這個因也不想結那個果。什麼果呢?將來被人浴的果,所以就不必參加。那麼說是:「這個佛,不錯,他是一個大覺,是一個真正明白人;我也想做一個真正明白人。」那你就要來浴佛。本來佛也不需要我們浴,佛的身體是清淨的。為什麼又要來浴呢?這個浴就是,舉行這一個紀念,慎終追遠這一種孝念、孝道,這也是一種孝道,說我們的師父啊,釋迦牟尼佛他生出那一天,九龍吐水,所以,以後這佛教徒就傳流下來這一個儀式來浴佛。我們是佛教徒,對於我們的師父就應該紀念,應該有一種孝念,所以浴佛。

這浴佛,並不是說叫你拿多少錢來浴佛,他拿多少錢來浴佛。那麼一般人浴佛就是叫人拿錢,我們這個浴佛不單不叫人家拿錢,我們自己還往外拿錢。自己往外拿錢,有人說:「你們是有錢的。」不錯,我們沒有說我們沒有錢。所以,我們這個浴佛是清淨浴佛,不是在這個浴佛的期間就向人家收了很多錢,不是這樣子。所以頭先謝居士,代表那個吳居士,說是要簽五塊錢香油錢,我也沒有答覆他。我也沒有說可以,也沒有說不可以。我要是說可以,這我又生出一種貪心來。雖然五塊錢不太多,這也都是不太乾淨的。那麼我要是說不要,這又是擋他這個做善的一種功德了,所以我也不說要、也不說不要,是這樣。但是現在我講經把這個意思要說明白了,叫大家知道我們這個浴佛,不是為的來向人簽香油啊,或者是捐錢。我們這兒出的雜誌也不向人捐錢;有人願意捐,這可以的。但是我們不向人去捐錢去,一切一切都是這樣子。

那麼等一等,我們大概四點來鐘,或者四點半就要到那邊去了。願意參加浴佛的,就都要到這兒來,我們一起去,或者自己單去也可以。那麼這是下午五點多鐘的時候,我們再舉行浴佛儀式。

卍    卍    卍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20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