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5 21:47:51瀏覽236|回應0|推薦1 | |
A2. 正宗分 分四
B1. 開佛知見(方便品至法師品) B2. 示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 B3. 悟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 B4. 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B1. 分二 C1. 入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 C2. 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C1. 分二 D1. 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 D2. 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D1. 分二 E1. 略開顯 E2. 騰疑致請 E1. 分二 F1. 長行重頌歎佛二智 F2. 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F1.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二 H1. 寄言歎二智 H2. 絕言歎二智 H1. 分二 I1 明諸佛權實 I2. 明釋迦權實 I1. 分三 J1. 雙歎 J2. 雙釋 J3. 雙結 今J1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當爾之時,在說這一品的時候,【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這位世出世間人天之尊──釋迦牟尼佛入了無量義處三昧;現在又從無量義處三昧的正定裏,安詳而起。安,是平安;詳,就是很自在的樣子。不是像我們打坐完,覺得腳也痛了,腰也痠了;一起坐,先把腿伸一伸,腰挺一挺,或者晃晃頭、擺擺脊背,這就是不安詳。安詳,就是很舒適的樣子,覺得周身都自在,沒有一個地方不舒服,也不覺得腿痛腰痠,就起來了;起來,還和沒入定時是一樣的。 【告舍利弗】:佛起身了,也沒有人請問;所以就不問自說,告訴舍利弗。為什麼要告訴舍利弗尊者呢?因為舍利弗尊者在聲聞眾中,是智慧第一,最聰明的。你看,在八天之內,他能把一切的法藏都通達了!舍利弗尊者在他母親的腹裏,就把他的舅父給辯論輸了。他的舅父本來是個大論師,善能辯論,所謂「辯才無礙」;可是舍利弗尊者在母親肚裏的時候,他母親藉著舍利弗的智慧,就把哥哥給辯輸了。因為他有這種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前面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兒是舍利弗尊者。在菩薩之中,文殊師利菩薩是「實智」,是大乘裏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是「權智」,是權教中的智慧第一,就是小乘人裏,他是智慧第一。 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諸佛的這種智慧──甚深,是沒有底,所以你不知道他多深;無量,就是沒有數量。既然深,而且也無量,這個智慧就是所謂「高深莫測」,算術譬喻所不能知。諸佛的智慧既然是這麼樣甚深無量,那麼從什麼地方,可以進到佛的智慧裏邊來?【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佛智慧的門徑,非常的難解,你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證得。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有的二乘人。辟支佛,是緣覺眾;緣覺,就是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若出生在無佛出世時,他自己修行,所謂「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這種無常的道理,也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這叫獨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聲聞是修四諦法而證果;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聲聞、緣覺,這是二乘,小乘法中的兩種聖人;這兩個階級的聖人,雖然都是證果聖人,可是,對於佛的智慧,【所不能知】:他們不能知道,不能明白。 J2. 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他們不知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佛之所以成佛,就因為在過去曾親近百千萬億那麼多的諸佛,就供養、恭敬。【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所修的道,就是學所有百千萬億諸佛這無量的道法,依照佛法而修行;那個法門不知道有多少,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現在學一點點的法,以為這就懂佛法了;那簡直是坐井觀天的見識!或者僅僅看了幾本關於佛教的書籍,就說自己懂佛法了;這太不自量了,把佛法看得太平常、太簡單。尤其有一些人,根本也沒有學習過佛法,就想要講經,這簡直是等於罵人一樣,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講了一個糊塗經,講來講去,講得也不明白,越講越糊塗。有的就指鹿為馬,有的拿鬼就當人了;他連一個「鬼」字都不會講,「人」字也不認識,就那麼各處去講經。你問他問題,他和你打機鋒,就說:「我也沒有看過這本書,我不知道這個道理!你自己參去!」 好像禪宗的問題,就是他知道、也不知道,叫你自己參去!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這個口頭禪,也是照葫蘆畫瓢這樣去做:「你看!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況我們凡夫怎麼可以懂呢?」二乘人是一步一步的升上來,我們雖然是凡夫,若明白大乘的道理,也即刻就可以證得大乘的果位。好像讀書一樣,有的人讀書,從小學一步一步的讀,讀到大學,就畢業了;有的人雖然沒有讀書,但是他常常接近一些個學生,這小學、中學所讀的書很淺的,他一聽就懂,所以他也可以直接到大學裏去讀書。因為我們雖然是凡夫,可是在這機緣成熟時,有這種聞大乘佛法的機緣;當初的二乘人,是沒有聞大乘佛法的機緣,但最後在這法華會上,才得聞大乘佛法,而迴小向大,修習大乘佛法。我們現在是機會好,佛已經把大乘佛法說明白了,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很快就明白大乘法了。 【勇猛精進】:你看這個「勇」字,勇,就是生死都不怕;再困難,都可以向前去精進。猛是猛力,精進就是不休息。他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不像求名的彌勒菩薩,到處去求名;諸佛修道的時候,因為勇猛精進,不求名而名自來,所以名稱普聞。 J3. 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他所成就的,是無上甚深的佛法,是從來都沒有人得過的法。【隨宜所說】:他不單得到了,而且又能隨機說法。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見到什麼人,就說什麼法;他看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 【意趣難解】:雖然隨宜說法,但是佛的智慧甚深無量,所以意趣不容易明白。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就見深,淺者就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說法,雖然是一種音聲,而所有的眾生都聽得懂;人聽得懂,神聽得也懂,鬼聽得也懂,菩薩、聲聞、緣覺聽得也懂。不過,懂是懂,各懂各的道理,而不能完全明白;有知道一個意思的,不能知道兩種意思;有能知道兩種意思的,不能知道三種的意思。佛雖然說一個道理,但是包羅萬有,所以才說意趣難解。 I2. 明釋迦權實 分三 J1. 雙歎 J2. 雙釋 J3. 雙結 今J1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我從成佛以來;就是從「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那時候,到現在。【種種因緣】:我用種種的因緣;種種,就不是一種,是很多種。【種種譬喻】:又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比喻,來解說佛法。 【廣演言教】:廣,是廣大,也就是廣泛;演,是演說。就是到處講經說法,說佛的教理。【無數方便引導眾生】:用不知道多少數目這麼多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所謂「善巧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用一些很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門,來救度一切眾生。世間上所有的世間法,都是塵勞;可是雖然是塵勞,能把它變成佛事,使令一切眾生在塵出塵──雖然在這世界,而出這個世界──明白一切佛所說的法。引,是接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 怎麼叫循循善誘?循,是順著;順著秩序,來誘導一切的眾生。做教師的,要有方法教化學生;你若有方法,這個學生也要跟你學,那個學生也要跟你學,所有的學生都歡喜跟著你學。你若沒有教學的方法,一教,把學生都教跑了,都怕你;頭一天跟著你上課,第二天就取消你的這一堂課,退課,不讀了。會教書的先生,教得學生源源而來,一堂有一百多人;不會教書的先生,頭天有一百人,第二天就剩八十,第三天剩六十,第四天就剩了四十,第五天剩二十,第六天剩十個,第七天剩了五個,第八天就剩他自己了。想要教人,也沒人跟著學了!為什麼?就因為他不曉得如何教學,不會循循善誘。若會循循善誘的先生,說:「你們大家讀書,都要用功,我考試,你們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我每一次考試,你不躲懶偷安,到畢業的時候,你成績好不好,我都給你 pass(合格);或者給你B,或者就給你A,沒有一個得到C的。但是你們若不好好的讀書,連D都沒有!」所以這些個學生,一看教師一定給B和A,就努力了!這就是會教學的。 佛法也是這樣子,佛教化眾生,就用種種法門,說:「你學四諦,可以證聖果,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你修十二因緣法,就證到緣覺的果位。」然後又迴小向大,講「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你們將來都可以成佛的,但是你們要先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這二乘人一聽,原來還有菩薩乘,於是把小乘法放下,去修習大乘法。 如果佛最初就說要修大乘法,不給他說小乘法;那大乘法又要布施,他想:「我的東西怎麼可以給人呢?這簡直吃大虧!我不幹這個事情!」最初他一學法,沒有得一點什麼好處,一進門,你就叫他布施;好像來聽經,還沒有進門,「你想要聽經,先捐出一百塊錢來!」他一聽要錢,「我幹什麼給一百塊錢?」就跑了!經不聽了,一百塊錢也不給,你也就沒有人供養了。等他聽明白了經,喔!行菩薩道,要做布施啊?他一拿,或者就拿出一千塊錢,或者一萬塊錢,比那一百塊錢還多。明白了,他肯布施;不明白,你叫他作布施,那「捨錢如割肉」,好像割他身上的肉似的。所以你明明需要他布施,也不應該在他沒有明白佛法,就叫他布施。 佛明白這個法門,所以預先就叫他修小乘法,自己修行就可以了!苦、集、滅、道,你修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修了就可以證果!二乘人一想,我什麼也不需要做,自己修就成了,於是跟著這法門來修行。一修行就證得阿羅漢果;佛這才開權顯實,把權法不要了,要修大乘的菩薩道,要修六度萬行。這時候,他想不修,可是又得著這個法的滋味,就把小乘放下,修大乘;修大乘的時候,他就要布施,又要持戒、修戒律。 你們各位想要持戒律的人,是要自己修持,自己守戒律,不是給人家講的。不是說:「你不明白?我告訴你戒律要怎麼守!」你自己要守戒律,不要沒有守,就叫人家守戒律;那就好像你自己的衣服不潔淨,你不洗,看見他人的衣服不潔淨,就去幫人家洗衣服。這是「捨己田而耘人田」,自己的地不去耕種,就去幫人家種地;把人家地給種好了,自己地荒了,變成沒有穀收。所以持戒要自己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進,又要禪定,又要修般若波羅蜜,修種種的法門。 佛為什麼預先不教大乘法?就因為怕這些小乘人沒有利益人的心,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先說小乘法,要利益自己。自己利益成了、自己覺悟了;然後又要覺他,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方才說「循循善誘」,也就是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令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的執著,離開一切放不下的事情,所有執著都要離開。我們聽經聽到這地方,都應該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我現在離開執著了沒有?若離開執著了,更應該離多一點;沒有離開執著,趕快離開,不要執著!如來所說的法,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光聽而不實行!所以離執著是最要緊的。 J2. 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所以者何】:為什麼要離開執著?【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如來所說的方便法門,這種的知見波羅蜜,都要到彼岸的;【皆已具足】:如來具足方便知見波羅蜜這種種的法。 J3. 雙結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如來的「知」是什麼?就是徹法底源;如來知道一切法的底源,這是如來的智慧。如來知道一切法,本來是空的,這是如來的「見」。廣,是沒有再比它廣大的,沒有數目可以講的。大,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再沒有比它大的了。深,不知道它的底,所以謂之最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遠,這也非常遠。 【無量無礙】:無量,沒有數量;無礙,沒有障礙。如來所得的法,是無障礙的。【力無所畏】: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有禪定。禪,是梵語,具足云禪那,譯為思惟修,又叫靜慮。定,就是三昧;三昧,也就是定。思惟修,就是令妄想沒有了,得到一種定,無論做什麼都是定。怎麼都可以得定呢?不論擔柴運水、迎賓待客,都可以修定力的。擔柴,是挑柴;或是劈柴,或者擔水,或者招待賓客。 永明壽禪師每天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但他不廢一切的工作,什麼也都做的,可是他在做一切工作的時候都在念佛三昧裏。他有什麼境界呢?永明壽禪師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化佛從他口裏現出來。誰看見的?這是當時有開佛眼的人看見的,不是一般凡夫都可以看得見。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一尊佛化出來;化出來,又去投生。所以,一般人都說永明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常在念佛三昧中。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一種恆遠不變的心,都可以得到定力,得到解脫三昧。【深入無際】:這種三昧的境界,可以說是高深莫測,沒有一種邊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他能成就一切從來就沒有的法,也成就一切未曾有的三昧。 H2. 絕言歎二智 分二 I1. 舉絕歎之由 I2. 正絕言歎 今I1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世尊對於法,能用種種的分別,善能分別諸法實相。法,是方法,你若用得巧妙,能令對方歡喜接受;若是不巧說呢?就笨說。怎麼叫笨說?就是說得不巧,說得很笨拙、很愚癡。本來他歡喜做的事情,你對他一講,他不歡喜做了;這就是說得太笨了!本來他不歡喜做的,你對他一講,他歡喜去做,這就叫巧說諸法。做事情也是一樣。 六祖大師,雖然他不認識字,但是他善說諸法。有兩個人為了一面旛在飄動,就互相爭論起來;這個說是「風動」,那個就說是「旛動」,兩個人爭論不已。六祖大師就說:「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這是仁者心動!」你心裏覺得動,它就動了;你心裏若不動,一切都不動了。這也是巧說諸法。我們若懂得修道,做什麼都是修道,都是在定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認識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怎麼開的悟呢?他一天到晚,就在山上斬柴;斬柴回來,到街上去賣,換了錢,養他老母親,這是一種孝念。他沒有打坐,沒有參禪。後來,他到了五祖大師的道場,五祖叫他去舂米;他一天到晚舂米,連打坐的時間也沒有,也沒有時間學習其他的佛法。他沒有念一句咒,也沒有打過坐,可是他竟然就開了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無論做什麼,都一心,不打妄想;他專一其心,這也就是定,是真正的三昧。所以,人無論做什麼,若能以專心去做,都可以得定,都可以開悟的,不一定要去參禪打坐。 【言辭柔軟】:佛所說的法,言辭很柔軟的,不是用勢力壓迫人:「你要做這個!」「我不懂這個……」「不做不行的!」不是像我這個師父,立這個不公道法;我立這個法,雖然不公道,但是沒有施行,這也是一種很巧妙的法,令人沒有脾氣。因為你沒有明白這個法,你就認為不公道;若明白,這才是最妙不過的。【悅可眾心】:佛所說的言辭,非常柔軟、柔和的,人人聽了都覺得非常的歡喜,非常合自己的意思。 【舍利弗】: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我採要緊的來說。【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未曾有法,佛完全都成就了。可是成就是成就了,現在「止」,我不講了!為什麼?佛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那麼今天我講到這個「止」字,也要止了。如果不止,佛都說「止」,我為什麼要不止呢?所以我也不說了!可是接著要說的,是這一部《法華經》最重要的「十如是」。 I2. 正絕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釋迦牟尼佛說到這個地方,就說出一個「止」字;止,是停止,就是不願意說這一部《法華經》了!為什麼不願意說?因為說出來恐怕人不信;不單不信,而且生出一種譭謗,造出無量的業,所以佛就不想說。佛說,【舍利弗!不須復說】:不要再講《法華經》囉!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不要講了?因為,【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第一,也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絕對待的,就是獨一無二。希有,從來就很少有的。難解,因為它意趣甚深,所以就非常難解。佛所成就的這種又是第一,又是稀有,又是難解的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種法,唯獨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真正明了一切法實相的道理。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無所不相。 【所謂諸法】:諸法,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總起來不出十如是;這十如是,按著十法界來講。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這四聖法界;又有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六凡合起來,這叫十法界。 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這十如是。佛界有這十如是;菩薩界也有這十如是;聲聞界、緣覺界、天界、人界,也都有這十如是;阿修羅界,也是根據這十如是的法來推算;地獄、餓鬼、畜生,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每一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成百個,這叫百界;百界之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變成一千,這叫千如;所以十法界分開來,就是百界千如。 我現在也給你們大概的講,我相信頭一次聽經,對這個道理不會太明白,但是你聽一遍,等再聽第二次、第三次,就會完全明白了!為什麼不會明白?因為第一次聽這部經,怎麼這麼多「如是」?跑了幾百個如是,又變成一千個如是!所以不會完全了解。這《法華經》的要義,也就在「十如」是這地方;雖然不能十分明白,都應該特別留心! 【如是相】: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這個法。什麼叫相?很簡單,很容易明白,就是個相貌,就當「相貌」來講。可是這個相貌,有真、有妄。什麼是真的相貌?也很容易明白,就是常住不變的。這個「常住」就是真的相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它是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是不增不減。講得太多,沒有什麼用,我告訴你們一個很容易明白的名詞:「常住」又叫「真如實相」。但是,這「真如實相」不是人人可以明白的,所以在本經上才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如是相」,這個真的相。 又有妄的相;妄的相是什麼?你們每個人也都很熟的,都是你們的老朋友──就是無明!你們認識吧?知道無明的名詞吧!因為講經講這麼久,常常提到無明。無明,是個主要的角色,好像作戲那個很要緊的角色一樣,所以大家一定對它很認識的。 無明,是個妄相,不是個真的,所以它就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有垢有淨。無明的相,是個虛妄之相,沒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沒有一個什麼東西可以拿得到,看得見的,所以這是一個虛妄的相。這個虛妄之相,就是在經上說的:「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看見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好像在烈火裏頭燒、熱水裏頭煮,這麼樣子難受! 釋迦牟尼世尊有真正的智慧,知道這種的毛病,所以告訴一切眾生:「這是絕對沒有錯的,這是如理真實!」是真真實實的,是最合理的,這名字就叫「如是相」。如是相,含有真妄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因為佛所說,我們才能聽見這種的妙法。所以前邊偈頌說:「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已經給你們講了!這是「如是相」簡單的意思。 【如是性】:性,有一種善惡的性;這種善惡的性,就有善惡的業,由業來表現這種性。可是業不自生,是由「性」而生起的。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我們心性裏邊,具足善、惡兩種性。 中國有一部〈三字經〉,這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初讀書的時候,都應該讀的一部書。這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一個人生出來的時候,那個「性」,本來是個善性;那個「本善性」,也就是「佛性」。可是「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本來與佛性相近,因為有習染,而和佛性就遠了。這也就是說,我們人本有的這個,本有兩種性:一種是善性,一種是惡性。這個善性和惡性,怎樣表現出來呢?只有一個:它是要隨著時候,有一種因緣,有種種的差別性,而生出的善惡性。 這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竹子和木頭裏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你就這麼放在那兒,什麼時候這火性都不會生出來的;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有火生出來。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就像現在老虎吃東西似的,抓住什麼野獸,拿過這麼咬著就吃,吃完了,就喝牠的血。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著吃的;等以後到燧人氏的時候,鑽木取火──他鑽木頭,一鑽,這木頭出火了;才開始用火把東西都煮熟了吃。木頭和竹子裏邊,都有火性,若沒有人在木頭或竹子上用東西來扎、鑽,它不會出火;所以竹、木裏頭雖然有火性,要是沒有一種因緣,它不會發生的。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要藉這個性來生出。這種性,若是為善而發,就叫智光;這智慧光,能成就種種的善事。若是為惡而發的這種性,就不叫智光了,叫毒火;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一種妄的這種緣。我們這個性,本來是空寂的、沒有的,裏面雖然有善、有惡,但是必須要遇到緣;也就好像竹子和木頭裏邊有火性,沒經過鑽和截,它不會出火。 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火大裏邊有兩句話:「火性無我,寄於諸緣。」這火性沒有我,它得要因緣和合,才能生出火。這就是「如是性」的道理。 【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這個體有三種的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為體;以理為體,就是以這個「性」為體。這個性,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 第二種,證果的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是無漏體,這體是無漏的。 第三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是從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這是有漏體,這體是有漏的。 【如是力】:力是業力。以前我有個師兄弟,他也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他常常講經,尤其歡喜講「八識」。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中國人在過年時,都寫回春,用紅紙寫上字,貼到牆上,就認為吉祥,這叫桃符;每一年換一次,叫「新桃換舊符」,意思就是能以避邪、避妖魔鬼怪,魔王就都遠去了。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 過年那天,我就寫了幾個字:「智慧如海」。經上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寫「智慧如海」,我這個師兄弟,大概因為我這麼寫得很快、寫得草,他看著,很歡喜這幾個字;他就「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這樣唸了有多少次。我聽他這麼唸,說: 「我看你是業力如海!」 「哼!你怎麼說我業力如海!現在是過年,你怎麼罵我!」他就大發脾氣說。 「你不要發脾氣!我保證你願意、你歡喜!」我說。 「你說我業力如海,我有什麼願意的?」 「業力有善業、有惡業,假設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為怎麼樣?」 「那沒有講的!」他看看我,一手把我抓住,當時就不發脾氣了! 只加上這一個字,就善業如海。沒有加這一個字的時候,他就發脾氣;加上這一個字,他的脾氣不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當場立刻就沒有了!你說妙不妙?只是一個字!所以這一個字,就是妙不可言,只要你會用。你會用,它就妙;你不會用,那就有麻煩。 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也就是業體上的力。業,它也有一個體;在業體上,它那一種的力量、功力,是十界的依、正二報。十界,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什麼叫依報?就是一切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什麼叫正報?就是所有的一切眾生。這依、正二報,從什麼地方來的?都是業力所成就的,從業力這兒來的,所以說「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運造的意思;運是運輸,造是造作。造作什麼?造作一切的業;造善業也是造,造惡業也是造,造業就受報。你種善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你做善的事,也就有善的果報;你做惡的事,就有惡的果報。這個「造」,就看你造什麼?所謂「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善和惡,有兩條的道路;有修的,就有造的。修是修善,造是造惡。如是作,就是作善、就得到福,作惡、就得到殃;殃,就是禍。 【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一切眾生的心。這個心,不是就是個心,是心地;心比方一塊地,一切的善惡都是唯心所現,由你的心裏所現出來。以前講,因是個種子,種子種到什麼地方?種到你的心裏頭,這就叫心地。這有一個比方,一切的草木因地而生,都因為有地,所以就生出來。那麼一切的善惡,因心而有;因為你有這個心,所以有這一切善惡的種子,就在那兒種上。 【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的因素而結成的,一個是「時」,一個是「事」。緣的本身沒有善、沒有惡,可是一定要有這種的緣,才能顯出這種的相貌。這也有個比喻,譬如乾燥的東西,這東西非常之乾、非常的燥,遇到火一定著的,這火就是助緣。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凍就消了、冰就化了;若到寒冷的時候,冰就越發堅固,這都是一種緣。所謂「緣」,是助緣,是幫助這個因、幫助這個種子的,所以叫因緣。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裏邊,要是緣不相應,它就不會生出來。你把種子種到冰上,它不會出來;你把種子種在火裏頭,它也不會生東西的。必須要種到土裏,又要藉著太陽曬的熱力,又藉著地裏邊有一股濕氣,或者下雨,能潤溼土,這也是一種緣;那麼眾緣和合,這種種的緣來幫助種子生出來,所以說「如是緣」。 【如是果】:你做一件事情,有一種行為的開始,那是「因」;你事情做完成了之後,這是「果」。這個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的;種善因就有善果,種惡因就有惡果。那麼善果和惡果怎麼樣來的?善果是從善因那兒來的,惡果是從惡因那兒來的,所以這叫攬因成果;攬是抱著。就好像它抱著這個因,然後成了一個果,所以這叫「如是果」。 【如是報】:報,是報應,也就是果報;你造什麼業,就受什麼報。那麼「報」和「果」又有什麼分別?在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長成了,把那個果又破壞了,就受報應。也就是你結了惡果,當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受報;等過了這個果,然後就該受報應了。怎麼叫果?好像我們現在造種種的惡業,墮地獄了,這是得一個地獄的果;那麼地獄又有種種的刑罰,我們要去受這種刑罰的處分──處分就是罰,受罰了!譬如罰你墮油鍋地獄,在沒有到油鍋裏邊,這是個「果」;已經到油鍋裏邊了,那是個「報」,受那種痛苦了! 所以你要是覺悟這種的報,就可以證得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的果位,你覺悟了,就可以有四聖果位的希望;你要是迷惑,就墮成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就受這種報了。 【如是本末究竟等】:像以上所說的十如是,就是有「迷」、有「悟」兩種的途徑──兩條道路,一條就是迷的道路,一條就是覺悟的道路。不論你是迷、是覺,從本到末,就是從一開始到最終,這在因果上來論,是不二的,是究竟平等平等的。 這十如是,在佛法界上來講,也有十如是,不過這十如是其中的境界,是殊勝的、特別的。在地獄法界也有這十如是,可是這種的境界,就和佛的境界大不相同,是劣的、是很壞的境界。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裏,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依照十如是來分析,這十界就有一百個如是;每一個一百,又有十個如是,變成一千個如是,這叫百界千如。這百界千如,包括十法界裏所有一切種種的情形。 在《法華經》講十如是,我雖然是這樣講,但是我相信你們還不太明白;想要真正的明白,還要多用功來研究佛法;研究時間久了,自然就會通達、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G2. 重頌 分二 H1. 頌寄言歎二智 H2. 頌絕言歎二智 H1. 分二 I1. 合頌歎二佛二智 I2. 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又想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一點,再說一遍;令已聽見的聽多一次,沒有聽見的,可以有機會來聽這佛法,所以用偈頌,來把它說明白了。 【世雄不可量】:世,是世界;雄,是英雄。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大雄,沒有人可以知道佛的境界。【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間的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所有的眾生之類,沒有能知道佛的這種境界、這種神通妙用。 【佛力無所畏】: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力,是十種的智力,都是智慧的力量:(一)知處非處智力;佛就是覺,有覺這個法「處、非處」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無所畏,他沒有所恐懼的、沒有所怖畏的。佛的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有解脫三昧的定。解脫有八種:(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佛所修的其餘很多法門,沒有人能測量佛這種的妙法。 I2. 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本,就是因地;佛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劫以前,在因地的時候,跟從無量無數的佛修道,已經修行一切的法門了。【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這種甚深的法、微妙的法,沒有人知道它的底,所以就甚深;究竟有多深?沒有人知道。微妙法,這種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百千萬劫,也不容易遭遇的,所以不容易明白。四弘誓願上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在因地,每一生都發這四種弘誓願來修行、行道,所以所成的法也不容易明白。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釋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把所有的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修行成就了。小乘修的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諸道,就是包括三十七道品,加上四諦、十二因緣,以及所有佛所說的法門,六度萬行都包括在內。【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因為修了這麼多的法,所以道場也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經悉知悉見。 H2. 頌絕言歎二智 分三 I1. 頌釋止歎意 I2. 正頌絕言歎 I3. 追頌絕言境 今I1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報】:像十如是這種的大果報,【種種性相義】:這裏邊種種的道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修行、種種的性相;十如是性相的道理,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知道這種的事情,其餘的眾生是不容易知道的。 I2. 正頌絕言歎 分七 J1. 許信力能解 J2. 揀二乘不知 J3. 揀身子不知 J4. 揀大弟子不知 J5. 揀辟支佛不知 J6. 揀發心菩薩不知 J7. 揀不退菩薩不知 今J1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是法不可示】:這種妙法,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就講給人聽的。因為【言辭相寂滅】:這是究竟實相的法門,言語道斷──言語的道路,已經斷了;心行處滅──心所想到的地方,也想不出來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口想要說話,言辭喪亡了,死了!心想要攀緣,但是思想沒有了,也死了。你言語道路絕了,心想的地方也滅了,沒有什麼可講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的;因為它是自性裏邊的東西,不是從外邊找來的。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其餘的一切眾生,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明白這種妙法的。【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除了已經得到大乘菩薩的果位,明白實相道理的菩薩,他因為有信心而又信心堅固,好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人,才能明白這種法,能信這種法。 J2. 揀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所有這一切佛的眾弟子,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一切的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也得到無漏,證得辟支佛的果;現在是最後的一個報身,以後再也不受後有,生死永斷,永遠沒有果報身了!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像我所說的菩薩和辟支佛這一類人,他們也都不能十分明白這個佛法。 J3. 揀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假使滿世間】:假設滿世間的人,【皆如舍利弗】:都像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窮盡他的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揣測,就是測量;測量佛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妙法,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 J4. 揀大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佛具足圓滿了權實二智。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他說,【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正使,是就當說。滿十方,滿十方世界。前邊僅僅就說滿世間,就一個世界;現在是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國土。假如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像舍利弗尊者那麼樣聰明有智慧;可是大智舍利弗雖然有智慧,只是權智而不是佛的實智。【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也充滿了十方世界這麼多的地方。【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舍利弗和其餘諸弟子,窮盡他們的思想,大家共同來揣測,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真實的智慧。這是講小乘的聲聞。 J5. 揀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較聲聞的智慧來得高超一點。【無漏最後身】:已經得到漏盡通,證了辟支佛果之後,就再也不受報身了,所以這是最後的一個報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辟支佛雖然是中乘,他們也滿十方的世界,這個數目就好像竹子種成林那麼樣多。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這麼多的辟支佛共同都一心,在無量無量這麼多的大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他們想要推求、思想,來明白佛的實智,不要說全知道,連那麼很少很少的一少分,也不會知道的。 J6. 揀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初發心的菩薩,已經都供養過無數諸佛了。【了達諸義趣】:他們對於佛法的道理,都通達無礙,一切義理宗趣都明白。【又能善說法】:他們不單通達諸法的義趣,而且又善於說法,辯才無礙。【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這些初發意的菩薩,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多,他們也充遍了十方世界的剎土。 【一心以妙智】:大家都共一其心,以這種不可思議微妙的智慧,【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在經過恆河沙那麼多的大劫,共同來思量,也還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J7. 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不退諸菩薩】:前邊說的是新發意菩薩,和聲聞、緣覺。已經發菩薩心,還沒有真正的定力,這叫新發意菩薩,也就是初發心菩薩;有的時候,新發意菩薩會退失菩提心的。聲聞,也有決定的聲聞,決定自己在聲聞的果位上;也有退大的聲聞,就是已經發菩薩心,又退回到聲聞的果位上。不退諸菩薩,就再不退轉於二乘上;他修行大乘的法門,不會再退回到聲聞緣覺二乘。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這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退回二乘了;行不退,他修行只有精進,而沒有懈怠,向前去勇猛精進;念不退,他不但位和修行不退,他連退墮到二乘的念頭都不生。 這些不退位的菩薩,【其數如恆沙】:數量有恆河沙數這麼多。【一心共思求】:他們要是專一其心,共同來研究佛法,研究佛真實的智慧,【亦復不能知】:這些不退位的菩薩,雖然是不退了,但是還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只是一種權智;所以佛這真實的智慧,他們是不能明白的。 I3. 追頌絕言境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又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諸法實相、真實的智慧、無漏這種的神通,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甚深微妙法】:這個法,既無上而又甚深;既微且妙,非常的微細,非常的不可思議。 這種妙的法,【我今已具得】: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完全都得到了,具足而無欠無餘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唯我(釋迦牟尼佛)能知道這種實相、實智的妙法,十方所稱的佛也知道。所以前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就是這個意思。 F2. 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分二 G1. 明諸佛顯實 G2. 明釋迦開三 今G1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舍利弗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你應該知道!【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話,都是異口同音說真實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所謂「諸佛道同」,十方諸佛是佛佛道同的,佛所說的法,也都是一樣的法。佛的真實智慧,沒有人能知道,只有佛與佛之間能明白這種法。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對佛所說出來的法,你應該生出一種大信。大信,就是沒有疑惑心,只有信心,這個信力非常之大。為什麼要生信力?因為佛法猶如大海一樣,所謂「唯信可入」,只有一個「信」字,才能走到佛的法裏邊來。你若沒有信力,就無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字,是道的一個根源、功德的母親,你有信心,才能長養這善根;你若沒有信心,善根是不能增長的。所以「信」是最要緊的;你聽經也必須要信,你若不信就等於沒有聽一樣。佛所說的法,我們也應該要信;若不信佛所說的法,也就等於沒有聞佛法一樣。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最初成佛的時候,就說三藏教,這是半字教;半字教是小乘,教化聲聞的眾生。可是我說法說到最後的時候,我應該和盤托出,把所有真實的佛法完全說出來,來教化實智的菩薩;不像以前說方便法,現在說真實的了。以前說:「你有一點小毛病,還可以的,慢慢去!不要緊的!」現在,要真真實實修行,所以我就要你一點毛病也不可以有了!你要老老實實去用功修行,要發大乘菩薩心,不能再像以前那麼樣子拖延時日了! 什麼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沒有修行,又等到後天再修行。好像阿難尊者,他以為自己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堂兄成佛了,我不必修行,他可以給我三昧,給我神通──這是一種錯誤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他若說能幫助你,這也是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也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一樣。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自己腳紮實地──把腳紮到實地上,一步一步的向前去行去,這才可以的。 G2. 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告諸聲聞眾】:以前我說四諦的法門,告訴一切聲聞的眾生,【及求緣覺乘】:又說十二因緣法,來教化為求緣覺乘辟支佛果的這一類眾生。 【我令脫苦縛】:佛的這種慈悲心,就是想使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因為無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只是慢慢的,或者等一等,可是無常鬼是不講人情的,等到他若來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他是一點人情都沒有的。你就是用錢來收買這個無常鬼,叫他延緩一個時期,讓你多活幾年,那是辦不到的!因為無常鬼他不受賄賂。不像我們人間的貪官污吏,見到錢,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謂錢可通神,你若一有錢,辦不到的事情也辦到了!你犯法,拿錢來,法也不犯了!可是無常鬼就沒有這種貪心,他不貪錢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到涅槃的果位上。 這一類的眾生,【佛以方便力】:佛都是用方便法門,說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去教化眾生。【示以三乘教】:佛「為一開三」,為唯一佛乘,而開出來三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所以佛到最後的時候,說我現在要說佛乘這種實智的法門。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眾生,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就著到任何地方;在哪一個位置上,就著住到哪一個位置。不要說旁的,做父親的,就執著「我是父親」,對兒子就「你是我的兒子!」有一種執著心。做哥哥的,就要來支配這個小弟弟,「我是哥哥,你是弟弟,你應該聽我招呼的!」也就因為有一種執著。做丈夫的,就擺起來一個丈夫架子;做太太的,又想擺起來一個太太的架子。甚至於做和尚,就擺起來一個和尚的架子;做沙彌,就擺起一個沙彌的架子,「你看我,我現在是出家了!你們還不是出家的!」這都是一種執著。有學問的人,就執著到學問上了,「我是個教授,你們這些都是學生,我應該來做你們的師表。」也有所執著。做學生的,有學生的執著,「我是學生,我不知道什麼沒有問題的;你做先生的,我問你的問題,你就應該答覆。」可是在美國大學裏,學生問的問題,教授答覆不出來,也就算了,也不犯什麼法。 總而言之,做什麼,都有什麼的執著;在地獄裏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裏邊,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裏邊,也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裏邊,有餓鬼的執著;所以才說「處處著」,就是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地位上,就有所執著了。一個家庭裏邊,兄弟父母祖這五倫,各有各的執著。在國家政府裏邊,「我是省長,我就要管你這個縣長,你縣長就要聽我招呼;你不聽我的招呼,我就給你一個顏色,給你過不去,給你一點的麻煩、煩惱!」所以這都是執著。 佛所說的法,就是為破眾生的執著;你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了了,沒有了!為什麼有佛法?就因為你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給執著人預備的;眾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樣說起來,還是眾生多一點執著好,佛法才有一點用處;不然,佛法也就要退休了! 【引之令得出】:引導這一切眾生,令出離這個執著的地方,不要執著了。我們不要執著,就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快樂!清醒,就是快樂。 E2. 騰疑致請 分二 F1. 經家敘疑 F2. 當機請決 今F1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爾時,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這一段文,是經家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添上去的,這是阿難所說的。在大眾裏邊,【有諸聲聞】:有很多很多的聲聞。他們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就得到漏盡通了,就是無漏了。無漏,就是沒有無明煩惱了,也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有漏,就好像一個瓶子,底下有個窟窿,你裝水,它就漏了。言其我們人的身體也有很多的漏,所以叫諸漏。現在漏盡了,就得到漏盡通。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為應供,又叫無生、殺賊,有這三種的意思。 這個時候,在阿羅漢裏邊,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翻譯為解本際,又譯為最初解。因為釋迦牟尼成佛的時候,首先到鹿野苑度憍陳如;憍陳如的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首先到鹿野苑,去度這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是最初證得羅漢果的,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為他證了羅漢果,明白他本來的根性,所以又叫解本際。【等千二百人】:阿若憍陳如等有一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和另外有一班發心求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比丘,有乞士、怖魔、破惡三種的意思。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眾,也有這三種意思。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這是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每個人都有這種的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什麼緣故這麼說了又說,殷殷勤勤的,作這樣的說話?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一般來講,殷勤就是不懶惰。現在佛說經典不懶惰,所以說了一次又想說一次,讚歎了一次又讚歎。在前邊用長行來讚歎,接著又用重頌來讚歎,所以叫殷勤。因為恐怕人不注意,所以將所說的大道理,說得鄭重其事的,不是馬馬虎虎,是很重要的,來向大家稱讚這個方便;稱是稱揚,歎是讚歎。就是說,這個方便的法門是最妙了!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這種法,沒有人可以知道它有多深,所以甚深。沒有人能明白,所以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釋迦牟尼佛想說這個法,佛的意思和宗趣,也不容易明白。【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佛以前所說的這種第一等解脫的教義,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著這種解脫義的道理。我們依照這種解脫義的法去修行,【到於涅槃】:已經都得到涅槃的妙果了,到涅槃的樂果了!【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說的不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都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不是實智。這樣一講,把我們也都講糊塗了!不知道究竟的義理是什麼?現在我們已經都生出一種懷疑了!佛以前說的法,都是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證果了。那麼這證的果,大概也都是假的囉?所以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心。 F2. 當機請決 分五 G1. 初請 G2. 二止 G3. 二請 G4. 三止 G5. 三請 G1.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二 I1. 陳疑 I2. 陳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在聲聞眾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尊者。所以當四眾弟子都生出來一種懷疑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知道所有在會的四眾弟子,心裏都生出一種疑惑,都糊塗了。【自亦未了】:在聲聞眾裏,他的智慧是第一;但是,雖然他這麼聰明、有智慧,可是佛顯現的這種境界,他也不明白。【而白佛言】:所以舍利弗就向佛請問。 【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世尊!現在您什麼緣故,這樣子殷勤,又稱揚讚歎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第一方便的法門,【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麼樣的深、這樣的微妙,又這麼樣難解的實智妙法? I2. 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因為《法華經》講了八年,《涅槃經》講一天一宿。當時印度是用貝葉寫經,貝葉是一種樹的葉子,好像紙;就寫這一部《法華經》的樹葉子,把它連接起來,可以排到八里路那麼遠!所以我們知道,舍利弗尊者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法,已經四十多年。你看,在佛住世的時候,一切弟子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有的也生懷疑,有的就真正的相信,但是都願意學佛法,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沒有離開佛的。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就是常隨眾,常隨著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來聽;弟子就是不明白佛所講的道理,也要來聽,來研究佛法。 由這個「昔」字,就知道舍利弗尊者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都不離的,天天都聽佛法,研究佛法。【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沒有聽聞佛以前說法,說得這麼重要的,讚歎又讚歎,稱揚了又稱揚,這樣殷勤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讚歎不要緊,【今者四眾咸皆有疑】:現在四眾弟子都生出一種疑惑的心了。何去何從,都不知道,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照哪個法門修了。【惟願世尊】:所以我們現在請問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敷布而演說這種的事情。就是詳細來分析演說,把我們四眾所懷疑的心給解除,不要令我們都好像走到歧路上、岔路上,不知道走哪條路是對的。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現在世尊什麼緣故,稱揚讚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呢?什麼緣故?我們大家現在都不明白?所以請佛慈悲來指示,我們伏受聖旨。 H2. 重頌 分五 I1. 頌疑二智 I2. 頌三乘四眾疑 I3. 頌自疑 I4. 頌佛子疑 I5. 總明同疑致請 今I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爾之時,舍利弗又想把這個意思,再往明白詳細說一說,而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慧,就是有智慧;日,就是太陽。言其佛在這個世界上,他的智慧就像太陽的光似的。佛為天中的天、聖中的聖,所以是大聖尊。在佛沒出世以前,這個世界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世界,猶如沒有太陽一樣。我們一般的人,都處於夜裏邊;夜裏邊,就是一種黑暗的境界。佛出世之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把一切的黑暗都給照破了!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佛沒有出世,世界上沒有真理──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不過沒有人來指示。一般人一定都沉迷太久了!在什麼裏邊沉迷?就在五欲中裏。 五種的欲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又叫五欲。 (一)色塵:人人對色塵上看不破,就著住到色塵上;凡是有形相的,都叫「色」。有形相的裏邊,又要選擇好的,不好的,就不歡喜;選擇美色,認為美色是最好的,所以一般人就沉醉在色塵上。 (二)聲塵:人歡喜聽音樂、歡喜聽唱歌;或者歡喜聽小鳥叫喚,或者歡喜聽某個人說話的美妙聲音,這都是沉醉到聲塵裏邊了。 (三)香塵:這也是人的一種欲望,吃這個東西,吃了,覺得沒有那個東西香。這種飲食吃久了,就想換另一種飲食;這吃過之後,時間久了,就生出一種厭煩,又想換另外一種來吃。總而言之,在香塵裏邊,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 (四)味塵:就是味道。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又覺得沒有羊肉那麼好吃。越吃不著的東西,他越認為這個東西好吃;吃過的東西,就生一種厭煩,這都是由貪欲生出來的。有這種食欲,也就沉醉在味塵裏邊了。就好像走到爛泥巴裏,又有泥、又有水,把腿陷住,往上拔出這個腿,那個腿又陷住了;那個腿拔出,這個腿又陷住了,總也走不出來這個爛泥的地方。 (五)觸塵:觸,是接觸;歡喜接觸種種華麗的觸。穿衣服也願意穿絲的緞的,它對皮膚既有一種保護的作用,溫暖又華麗;甚至於男女之間,都互相著住沉醉到觸塵上,好像走到爛泥堆裏,越陷越深,總也走不出來。 這五欲的境界不容易脫離,所以一些個外道也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令一切眾生離這個執著;這就好像在黑夜裏邊,過沉醉和迷夢的生活。那麼佛出世了,就好像有太陽,把一切黑暗都給照破,也叫人不要著到五欲這塵上,所以說「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久,是很久很久;釋迦牟尼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有說這種法。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過去四十九年,雖然經過時間很久,可是他沒有說實智,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現在到了最後的法華會上,才把這真實的智慧說給大家聽。 【自說得如是】:佛演說這種真實智慧,先說自己證得像上邊所說的法。【力無畏三昧】:佛有十種智慧的力,四種無畏的定力,【禪定解脫等】:得一切的禪定,又得到種種的解脫。解脫有八種: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又叫八勝處。【不可思議法】:這個法,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乃至於成佛、坐道場,所得的這種微妙之法;因為這種微妙的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這一些個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白這種的智慧,也就沒有人能發問。【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意,沒有人能知道;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也就沒有人能問了。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沒有人問,世尊自己來說這種法,稱揚而讚歎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佛這種真實的智慧,甚深而微妙,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I2. 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雖然得到無漏的這些聲聞和羅漢等,和權乘的菩薩,或者求得到涅槃的辟支佛等,【今皆墮疑網】:因為佛這樣一稱揚讚歎,說甚深微妙,稀有第一的這種真實智慧;現在大家都生出一種懷疑,墮到疑惑的網裏邊。可是,一旦有疑惑出來,對於道就不能修了!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心裏不要生出一種疑惑心;你若疑惑心一生出來,就會迷失路途了。所以現在這聲聞和緣覺、辟支佛、權教的菩薩,統統都墮落到疑網裏,都生出一種疑惑心。【佛何故說是】:佛為什麼緣故要說出這種驚人的法,令一些個人都生出一種狐疑不信,而又驚又惶恐呢? 【其求緣覺者】:求緣覺果的這種人,有【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又有諸天、龍和鬼神,以及奏樂的乾闥婆、天龍八部等等,都【相視懷猶豫】:大家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猶豫,也就是疑惑了;猶豫不決,心裏不知怎麼樣好?就像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向南走,是向北走?是向東走,是向西走?十字路口,就是街中心、四通八達的地方;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往哪一邊走好?就猶豫了! 【瞻仰兩足尊】:大家就瞻望著佛。瞻,眼目不暫捨;仰,仰起頭來。因為佛在法座上也很高的,這些聲聞、緣覺、菩薩,都這麼仰起頭來望佛,這就叫瞻仰。兩足尊,有的看這「兩足」,就說是「兩隻腳」。足,在這兒當充足、滿足。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這是福慧兩足。因為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在一百大劫以前就種這個相好。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不是一個無量數,而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有多少時間呢?這算不出來的,無量數嘛!你怎麼能算得出來?三個算不出來數目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期間,佛修福修慧。修福,要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不是只供養一個,而是供養很多很多的佛法僧。 修慧,就是要先持戒。為什麼?由持戒才能生定,由定發慧;你有了定力,才能有慧力。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善的境界,惡的境界,都轉不動你的心。善的境界,就是順的境界;惡的境界,就是逆的境界。無論是順的境界來,或是逆的境界來,你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這就有定力;有定力,然後才能有慧力。 修慧,要多習學經典。你若不習學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不增長,就會減少。所以要習學一切的經典、習學一切的論藏、習學一切的律藏;這經、律、論三藏,就是生慧的,所以要勤習。如果你單單修福不修慧,那得到什麼結果呢? 所謂「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你修福不修慧,將來就做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掛著一串瓔珞,瓔珞就是寶珠。可是怎麼樣呢?是莊嚴好看,但是沒有智慧,不聰明。修慧不修福呢?羅漢應供薄。你盡學習經典,可是不種善根。種善根,就是做好事,做善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種善根,栽培你的善根。你如果單單研究經典,不做善事,不幫助人,你就證到阿羅漢果了,去化緣,也沒有人供養你;你證果,活該你證果,沒有人供養。為什麼?就是在因地不修福,所以在果地就沒有福。 我常常對你們講,我們人呢,「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為什麼你會受苦?因為你前生沒有修福,所以盡是有苦。這苦,你要把它受了,你的苦就沒有了;你若不受你應該受的苦,那麼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有一點福報,有一點福德,可是你一天到晚都講享受,住個好房子,吃點好東西,買個最好的床舖,開最流行的車;甚至於買架飛機,願意飛到什麼地方去,噗、噗、噗──,就飛去了!就享受,一點苦也受不了。 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就沒有福了。快樂也就是福,你若不知道你有多少快樂,你把快樂都享受沒有了,就又要受苦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既修福而又修慧,所以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叫福慧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家眼目不暫捨的看著如來,究竟為什麼佛自己讚歎這個妙法呢?心裏就希望佛再給詳細說一說這其中的意義。 I3. 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在這些聲聞眾裏邊,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是最聰明的。【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可是我自己想一想,雖然我智慧第一,現在「第一」也沒有得做了,也變成不第一了;為什麼?我不知道,也生出來疑惑了,所以我這個「第一」也完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究竟哪一種法是究竟法呢?是為如來所得的這種究竟微妙甚深的法,為如來所修的這種微妙圓滿的菩提大道。 I4. 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一切的菩薩是法王之子,是佛的真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從佛口裏生出來的真正佛子,【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來,目不暫捨的來仰望於佛,等待著佛說這種甚深的妙法,真實的智慧。【願出微妙音】:現在我們大家都願意世尊發出微妙的法音,【時為如實說】:為我們這一些個大眾,解說真實的道理。 I5. 總明同疑致請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所有的天、人,和龍、神、天龍八部等等,好像恆河沙數這麼多。【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還有求成佛道的這一切菩薩們,也有八萬這麼多。 【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他萬億的國家,【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現在這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家都一同合起掌來,以恭恭敬敬的心,都想聽聞世尊所修的這種微妙法門,所得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的菩提大道。 G2. 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舍利弗請佛說法的時候,【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這個法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用兩個「止」,說不要講了!不要講這種法了!為什麼不講這種法呢?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我若說出這種真實、究竟的法,所有天上的天人,和人間的一切人,都會一起驚疑起來了!為什麼?你若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一種真實的法,他就不相信了。 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反而相信;你跟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就會不相信了。你叫他不要有desire,不要有這個婬欲的心,「沒有婬欲心,那又有什麼意思?」他就生出一種懷疑,他認為這一種的行為是最快樂了!「沒有這種行為啊,怎麼修道要沒有這種的行為呢?」你看,所以日本那個佛法,就不叫人斷這個婬欲心,所以來的這個某某居士,說是大乘佛法全靠日本了。如果要是靠著日本的佛法,那簡直佛法就滅亡了,就沒有了!這真正可憐。所以你和他講真實的,他就驚恐,不相信了;不但不相信,他還謗譭你。他不懂佛法的就亂講! G3. 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了,可是舍利弗尊者就死求活賴的要求佛講,這就叫請法。 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等著人請,就不用講了。我等了五、六年,也沒有人請;在去年夏天,有這個好機會,這麼多的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若釋迦牟尼佛就不說了,所以他「止」,不講!再「止」,不講了!我現在「不止」,講!講!拼命講!天天給你們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尊者又稱一聲,世尊!說我請世尊您為大眾講一講!請您為大眾宣說妙法!這表示懇切至誠,所以要三請──前邊「請說」,現在是再請。【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再三請佛宣講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這法會中,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現在也見到世尊;【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的聰明。猛利,就很聰明的;諸根,就一切的善根。【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一聽釋迦牟尼佛說了,他們就會敬信的。請佛慈悲宣說這種甚深微妙的法! 釋迦牟尼佛說「止止!不須復說」,因為說這種的道理,這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會驚怖的,所以佛就不願意說;舍利弗尊者就再三祈請,請佛宣說這種實智妙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舍利弗願意把前面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它一遍,用偈言來表達這個意思。 【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沒有再比法王高上的了,所以是無上至尊。【惟說願勿慮】:我現在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世尊說這個妙法,不要考慮、憂慮其他人不相信。【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因為在這個法會上,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其中一定會有人恭敬、相信這個妙法,不會生出懷疑的。 G4. 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復止舍利弗】:在前面,佛已經說過兩次「止」,現在是第三次了!佛又止舍利佛說,不可以說了!不要講了!為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若說這一種真實的智慧、妙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這所有世間的天、人和阿修羅等,都會驚恐而疑懼,【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在大會中這一些個增上慢的比丘,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所以他們將會墮入到這個大坑。 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的人。為什麼他貢高呢?他就有所執著,有什麼執著呢?他就覺得一切人都不如我,他的聰明也超過人,他的行為也超過人,所以他就認為自己的功德也是超過人。人有點小聰明,但不是大智大慧,他處處就顯露──顯露,就是這光芒外露,光就是這個光,芒就是光射出去那個光,光芒外露;他就處處表現自己是第一,不能韜光晦跡。怎麼叫韜光呢?韜光,本來你很光明的,就是你這個人很聰明,但你不用你的聰明,你把你聰明隱起來。說那是不是不坦白呢?不是的,這就是要自己不要有一種驕傲心,不要看到人都不如我。 這個「驕傲」也就是前幾天我在這黑板上寫的那三個字,就是「優越感」。有這優越感,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譬如我是黃種人,我就覺得黃種人是最好的,世界最高又最優秀的民族,這就叫優越感。或者我是白種人,我就認為白種人是世界最高超的民族,最有知識的民族!這也就是有優越感。或者黑種人,他就說你這白種和黃種現在都是落伍了,我們這黑種人是最高的!這也是有一種優越感。 無論青、黃、赤、白、黑你是哪一種民族,都不應該有一種優越感;你若有優越感,那就叫自滿。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你看這一個碗裏頭的水裝得太滿,就往外溢出了,所以應該要客氣一點,不要優越感太厲害,否則處處都會碰釘子的。碰釘子,牆上有釘子,你往牆上一碰,碰上釘子,把頭撞破了,這叫碰釘子,也叫碰壁。為什麼?就因為你的優越感把你障住了,你不能虛心去向人家學習;你要是自己不自滿,覺得有不滿足,那就會有一種學習的心。你要有滿足了怎麼樣啊,哈,我已經什麼都知道了嘛!我向你學什麼?好像我們學佛法的人,學一輩子佛法,也不應該有自滿的情形,「你看!我懂這麼多佛法!你懂什麼?」況且一點佛法也沒有學、也不懂呢,就自滿起來了,你說這豈不是糟糕嗎?一點都不懂,就生出驕傲的心!好像去年在暑假的時候,大家在學〈楞嚴咒〉,人家學果寧說:「我是特別人,我不必學的,不要念那個東西!」要出家那個時候,我就考試這個〈楞嚴咒〉要七天背起來;他十四天也沒背起來,現在或者可以背得出了。但是那時候我看他多少都有一點誠心,所以就不必太嚴格。為什麼他不會?就因為他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特別人,不必學那個,等到用的時候就不行了!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增上慢的人,他有一種本事,什麼本事呢?譬如一樣念經,他念得很快就記住了;一樣的事情,他一做就會做得很圓滿的。因為他有這種比旁人快一點的智慧,所以就生出驕傲來。任何的事情,若能比旁人都迅速──學經學得快、學法也學得快,修行,成佛也成得快、得定力也先入定,然後就生智慧,但是自己還不要執著,也不會說你看,我比你們都好!這就是沒有自滿,沒有驕傲,所以就不是增上慢。 為什麼叫「增」?就是他比旁人聰明;所以他就生出一種驕傲、傲慢,這叫增上慢。比丘,就是出家人。這一些增上慢的人,認為一切他都明白了,佛再說出這種真實的法,他不會相信的;不相信,所以就會墮落到這個大坑。大坑,就是很低下的地方;就是或者墮到地獄的大坑、或者轉餓鬼的大坑、或者轉畜生那個大坑去;這三惡道,都叫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來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停止了吧!停止了吧!我不要講了!為什麼不要講這種的佛法?因為我這種法是太妙了,妙到極點!妙到沒有再那麼微妙的,是說不出來的。難思,就是不容易思想的,不容易以心思、不容易以言議的。【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可是,我若說出這種真實不虛的法,這些增上慢的比丘,他們聽見這個法,一定不會相信的。 G5. 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聽釋迦牟尼佛講前面的偈頌之後,又再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世尊!我用至誠懇切的心,惟願佛說這真實的妙法。一般的法會大眾,也是以至誠懇切的心,來要求世尊說這種甚深微妙之法。這次請法,是「三請」了。【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現在這個法會裏,像我等輩的這一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在過去百千萬億世那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已曾經受過佛的教化了。 這種的因緣,是非常正確的。要是沒有受過佛教化的人,他就聽見佛法,也不生信心;若在過去已經受過佛教化的人,今生一遇到佛法,他就生一種的信心,覺得這是值得我相信的。佛怎麼有那麼多弟子?就因為佛在過去,生生世世已教化這一些個眾生,他們也發願生生世世跟著佛常學佛法。佛做比丘的時候,這些人就皈依三寶;等佛證得初果阿羅漢,這些人一看,就跟著出家,也做比丘了;當佛證二果時,他們也就跟著參禪修道。釋迦牟尼佛用種種的慈悲心,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這一些個弟子;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成佛的時候,這些弟子都證果成阿羅漢了。 舍利弗現在就說這個道理,說我們都是生生世世拜世尊做師父,都受佛的教化;在今生,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大家都做佛的弟子;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們感佛的深恩。【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像我們這一類的人,世尊講什麼道理,我們一定就相信什麼道理。【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我們這些人,都好像在長夜之中睡覺,什麼也都不知道了。所以現在請釋迦牟尼佛世尊,請說這種妙法,來饒益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給我們一點好處。 我也覺得有這個道理,我在東北和香港的時候,有些皈依弟子對我有一種很深的信心。無論我講什麼,他都相信的,一點也不生懷疑;甚至我故意講不合乎道理的法,他都相信的。初次皈依的人,信心就沒有那麼堅固;皈依一生、二生、三生、五生的,信心也都沒有那麼深。所以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教化這一些個人,舍利弗尊者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說我們大家都會相信的了;雖然這樣講,可是在後邊長行上,就有「五千退席」,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都跑了、退席了!釋迦牟尼佛剛剛要說:「我告訴你,我講這種最深的妙法,你不要著急!你好好的想一想,我給你講!」佛剛要宣講,這五千人就都跑了! 這就好像我們到秋天收穀一樣,穀有皮子,皮子經不住風,風一吹,就都飛了,米就落下來;這五千人退席,也都是一些渣滓,都跑了。渣滓,就是那個糠皮。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舍利弗又願意說清楚一點,就用偈言來請釋迦牟尼佛說這種妙法。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沒有再比您高上、福慧雙圓的世尊!我們現在願意您來宣說這種真實不虛、實智的第一妙法,演說這種不二法門。【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最大的一個佛子,現在懇請佛慈悲,分別來宣講給我們聽。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這法會無量數這麼多的大眾,他們完全都可以恭敬而信仰這種的妙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什麼原因他們會敬信呢?因為他們在過去生生世世已經受佛的教化,蒙受佛慈悲的法乳之恩。法是佛法,乳是牛乳;法乳之恩,就是受法教化的深恩。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他們完全都專一其心,合起掌來,唯一的希望,就想要聽佛所說的話。【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我們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其餘求辟支佛的緣覺,【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請求世尊大慈大悲,願意為這一些個大眾,分別來解說這種法。【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我們在法會這一些個大眾,聽見這種妙法,一定都非常高興,非常歡喜的。 D2. 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分三 E1. 法說周 E2. 譬說周 E3. 因緣周 E1. 分五 F1. 正法說 F2. 身子領解 F3. 如來述成 F4. 與授記 F5. 四眾歡喜 F1.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三 H1. 許 H2. 受旨 H3. 正說 今H1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你既然已經一次又一次,殷殷勤勤這麼樣三次請求我說這個法,我怎能不講這個法呢?【汝今諦聽,善思念之】:那麼你現在就要諦視而聽,要專心一意,好好想一想我所說的法,【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現在給你們詳詳細細、分別清清楚楚的,來解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 【說此語時】: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話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在這個法會裏,即刻就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有五千多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佛想說這個法時,他們就都站起來,向佛頂禮完就走了;他們雖然都是增上慢人,但是他們還都向佛頂禮。 【所以者何】:為什麼他們要退出呢?【此輩罪根深重】:因為這一班人,他們都是罪孽深重,造的罪業太深了,所以不能留下來聽這個妙法。【及增上慢】:和這一類的增上慢人,也在從中作怪。【未得謂得】:他們沒有得到智慧,就說自己已得到智慧了。【未證謂證】:他們沒有證得初果、二果,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就說自己已證果;沒有證得佛果,說證得佛果了。總覺得自己不錯、比誰都好,這就是優越感作怪的毛病。【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他們認理不清,才失去聽《妙法蓮華經》的機會,所以他們就不在這兒聽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世尊看見這五千人退席,也不講話,也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在這個時候,佛告訴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我現在這個法會的大眾,沒有枝、岔。頭先我說是糠和皮子,這就是枝和葉,就是末梢。【純有貞實】:貞,就是挺幹;實,也就是真材實料。現在那枝葉都沒有了,就剩棟樑之材;所謂的「皮毛」都去了,貞實的米就都落到這兒了。也就是那些有罪孽的人都走了,現在這些人都是有福德的,這叫「貞實」。貞實,就是這些誠心的弟子;枝葉,就是那些不誠心的弟子。好像某某人到這兒,又說要皈依、要受戒;也皈了依、受了戒,現在又跑了!這情形就同於五千退席的道理一樣。他學了幾個月的佛法,就想開悟;又說他的兄弟是開悟的,這簡直的是欺騙世人嘛!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像這一些個增上慢的人,他走了更好!免得影響其他的人。【汝今善聽,當為汝說】:你現在好好地聽我講,你不要跑了!我現在給你們這一些真正有信心的弟子來講這個法。 H2. 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舍利弗言】:舍利弗就說了,【唯然,世尊】:「好!好!」我們就等著,等著佛講。稱了一聲世尊!【願樂欲聞】:我們大家都很高興的,願意聽佛說這種真實不虛的《妙法蓮華經》。 H3. 正說 分二 I1. 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 I2. 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 I1. 分二 J1. 總明諸佛 J2. 別列三世佛 J1. 分四 K1. 歎法稀有 K2. 說無虛妄 K3. 開方便 K4. 示真實 今K1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現在一定給你說《法華經》!因為你已經一次來請法,再次來請法,三次來請法;由這三次請法,就知道你代表所有的法會大眾,特別誠懇,所以我一定要給你說!舍利弗就說,是!我們大家就歡喜來聽!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如是妙法】: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說這個妙法。妙法就是如是,如是也就是妙法;若不是妙法,就不會如是;若不如是,也就不是妙法。如是妙法,就這樣子,就是妙法。什麼樣子呢?沒有個樣子;若有個樣子,那又變成有相了;沒有樣子,就是無相的實相,這是真實的妙法。 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的,所以是稀有;【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十方諸佛如來要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了,然後才能宣說這種妙法。這種妙法有一個譬喻,【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比喻優曇缽羅華;這種花,只是開很短很短的時間就謝了,所以它就出貴稀有。現在這種妙法,和優曇缽羅華是一樣,不是常常有的。 K2. 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你們這些個聲聞、緣覺等,應該信佛的所說的話;【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你切記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 K3. 開方便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舍利弗】: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為實施權,為這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一言具足無量言的妙意,無量的意思也歸納成為一個道理;所以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釋迦牟尼佛說,我成佛以來,用無數量那麼多的方便法門,為實施權,【種種因緣】:以種種的因緣來教化眾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演說諸法】:來演說這所有的一切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雖然有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詞,來演說這一切的諸法;可是這一種法,不是容易明白的,不是用你的識心和意識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你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這佛法的道理!那怎麼樣呢?【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唯,是僅僅,也就是單獨。 K4. 示真實 分四 L1. 標出世意 L2. 重徵出世意 L3. 正明出世意 L4. 總結出世意 今L1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什麼緣故?【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十方諸佛和世尊,就因為有一種大事因緣的緣故,【出現於世】: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什麼是我們的「大事因緣」呢?哪一種事情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這個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是什麼大事?我告訴你們,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 明白了嗎?這是很簡單的一個解答。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你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 前邊已經講過了,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所以我們現在想的,完全都不對了;我們現在分別的,也是錯了。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就要你們答覆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沒有答案。那為什麼又要問?為什麼又不要問!你能答覆我「為什麼我不問」,那麼我就可以不問了。 現在我們講這個「大事因緣」。這兩個答覆,我方才已經用不思量、不分別的來裁判,都是合格了!為什麼?不答覆,也就是沒答覆。這地方講得太糊塗了!本來有答覆,為什麼又說沒答覆?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裁判。我現在裁判這種的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把這個問題忘了,也不要去想。可是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因緣。要是小事的因緣,就會忘了;這是大事的因緣,怎麼可以忘了?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明白它! 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不要囉囉嗦嗦的,令大家也不知道是什麼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裏拿著什麼東西似的,你看看,有什麼東西?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這是大事因緣;你不知道,這也是大事因緣。你看!有什麼東西?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子!什麼也沒有,這就叫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沒有事,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找一點事情來幹,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 那麼《法華經》是說的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什麼就不妙,談不到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幹什麼?我們不聽經,那不更妙嗎?誰叫你聽來著?你可以不聽啊!沒有人叫你聽啊。你現在想要不聽,也停止不了!說我可以停止,我想一個辦法吃一點迷魂的藥,什麼也不知道了,就不來聽經了,那也是妙法!(弟子問:吃藥,吃什麼藥啊?)吃什麼藥,喝酒也可以啊,喝酒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方才我叫你們忘,你忘不了;這件事情我不叫你們忘,你們單要忘!所以現在我遇到這個大事因緣了,不得不再把它告訴你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有生就有死,這種生死的問題,明白不明白?你知道你怎麼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怎麼死?也不知道!很聰明的人,生死的問題不知道? 所以昨天來那些遊客,他問得很奇怪的,他說「你為什麼把橘子擺到佛前呢?」因為昨天有很多人沒聽見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問題還是對每個人都有一點用處,所以今天再把它重複一下。他問誰呢?問我這個出家的「高徒」,他站到那地方比誰都高。他們就問他,他的答覆大約是拖泥帶水的、不清楚就是了,我就著了急了,我著什麼急?「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麼還答不出來?」於是乎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到這個法座上來,到法座這一站,比這個高徒也高一點,如果我站到地下比他矮,所以比他高一點,我聲音也大一點,我說:「你問橘子擺到這兒幹什麼?佛要吃啊!佛歡喜吃橘子!」「佛還會吃橘子?」我說:「當然了!當然佛會吃橘子!因為我們人歡喜吃橘子,佛是人成的,所以我相信佛一定歡喜吃橘子。因為我歡喜吃,我歡喜吃的東西,我就可以供佛的;我推己及人,我自己歡喜吃,我也知道佛歡喜吃。那麼我以橘子來供佛,當然佛不會生氣的。」意思是這樣。這些人一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也就沒有話講了! 我們這個大事因緣,就是生死的大事!若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了,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了;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沒有辦完呢!這個大事因緣還有很多的問題,今天晚間時間它也不等我!我想講多一點,這個時間它又和我也不客氣,所以我也就講這麼少少的了。 那麼再講一講這個「大事因緣」,我們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的因緣;你不知道小事的因緣,就不知道大事的因緣。小事的因緣從什麼地方起的?就從無明那兒起的。無明,就是小事的因緣;生死,就是大事的因緣。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我們人有無明;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就都沒有了。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把這個小事的因緣弄清楚;小事的因緣一清楚了,你清楚小,就清楚大了!「大」是由「小」而延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人而又會老,由老而又會死。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那大事因緣也自然就了了。所以想要明白大事因緣,先要從小事因緣做起。 L2. 重徵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我告訴你,什麼叫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所以才出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上。 L3. 正明出世意 分二 M1. 明大事因緣 M2. 明會權歸實 今M1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十方諸佛世尊和我釋迦牟尼世尊,同樣的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最大的希望,就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就是對「關上佛的知見」來講。我們佛的知見這個門,從什麼時候關上的呢?就是從有無明那個時候;所以現在再把它打開。什麼是佛知?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個心,這個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佛知也就是佛心。什麼叫佛見?就是有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 【使得清淨故】:沒有開佛知見以前,我們一切一切都是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污濁不乾淨。什麼不乾淨?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有這種種的煩惱,就令我們性上好像不清淨似的。那麼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了?因為沒有開佛知見,就沒有得到清淨。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讓眾生得到清淨,【出現於世】:就到這個世界上來。佛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以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也就是想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指示,也就是令眾生明白,明白這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到的。佛教之所以和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原因,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的;你若不修行,當然不會成佛了。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都可以成佛的。 一些外道他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這個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那不可以問的,你問天主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是犯罪了!」這個絕不會犯罪的。若除非沒有天主,那得會犯罪;若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你問他,他應該叫你明白,不能說是我不明白的事情,一問就有罪了。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那個帝釋天釋提桓因,他就是天主。有的外教說:「不是的,我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你的那個是另外一個天主?那你想把三十三天這個天主,又給安排到什麼地方去?給攆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好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才可以做天主;不趕走,就不可以做的。 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裏,只是一個護法,護法佛教的。因為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這種道理。;他只知道「有始無終」,他不知道無始無終。什麼有始無終呢?他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地開始,從他開始天地,這是「有始」;天主永遠都存在的,永遠都是活的,永遠都不會死,所以這是「無終」。其實這是眾生想像的這麼講法。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作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就不許可是佛。這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都是一樣的;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我可以這,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做,這簡直是專制主義、是獨裁主義! 現在佛想指示明白: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一切眾生沒有佛知佛見。不是的!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得到這種的力量。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出現於世】:就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指示明白了,但你自己也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單單聽人家這麼講,沒有真正的領會到、沒有得到;這就是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明白。領會,就是自己心裏有一種真實的領受。現在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間來。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到這種的道理了,但是還沒有證得;現在佛又願意令一切眾生,證得佛知佛見的這種境界。入,就是證得。所以【出現於世】:出現到這個世界上來。 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就會了生死了。生死一了,大事就己經完畢。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了之後,就要入涅槃了!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令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這個世界上。 M2. 明會權歸實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佛如來,皆教化這一切的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所有的一切所行所做,常常就為這一種大事的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就是【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指示令眾生明白,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舍利弗!你要明白!十方諸佛如來,只以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所有眾生說一切的法,沒有其他的小乘。【若二若三】:若二,是大乘、小乘;若三,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那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 L4. 總結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也是說的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沒有其他的二乘和三乘。 J2. 別列三世佛 分二 K1. 別明三佛開權顯實 K2. 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K1. 分三 L1. 明過去佛 L2. 明未來佛 L3. 明現在佛 今L1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釋迦牟尼佛又稱了一聲,舍利弗!過去的諸佛,他們都用無量無數這麼多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用種種的因緣。這個因緣,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因果報應的因緣。【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來說明這個道理;用種種美妙的言詞,來教化一切眾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為這一切眾生,來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說這一個佛乘,以接引眾生,使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這一切的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屬於「空」,這是二乘所證得的一個空理。道種智,是權乘的菩薩所證得的;這種的理,也就叫「有」,又叫「假」──這「有」是個假有,不是真的。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佛所證得之中道的智慧。 L2. 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子為眾生說法,【未來諸佛當出於世】:那麼未來的諸佛呢?也是這樣子。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也用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方便法門,講種種的因緣,和種種的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而為這所有一切的眾生,演說種種的妙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這所有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眾生,聽佛說這個妙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令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的這種願望。 L3. 明現在佛 舍利佛!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國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諸佛世尊也都是願意饒潤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得到安穩和快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像上邊所說的諸佛,也都是用無量無數的方便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都是只為這一佛乘而說諸法。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這所有的一切眾生,聽見佛所說的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的旨歸、目的,就是使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K2. 總結諸佛出現大事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佛】: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菩薩,使令成佛。【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想要用佛的知見,指示一切的眾生。【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要令一切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想使令一切眾生,都入佛知見。為這個大事的因緣故,佛才出世。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一佛乘,才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就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I2. 明釋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 分五 J1. 開方便 J2. 顯真實 J3. 舉五濁釋權 J4. 揀偽敦信 J5. 說無虛妄 今J1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釋迦牟尼自稱。我現在教化眾生,也是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來給眾生說法,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是一樣的。【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眾生,每一個都有種種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所以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裏,著住而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性,很不容易得到解脫。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我隨著每一個眾生的本性、所習染的毛病深淺,【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用種種的因緣、譬喻、言辭,用方便權巧的力量,【而為說法】:而為一切的眾生說法。 J2. 顯真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前面所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就像這樣,都是相同的,都是為得一佛乘,得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且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三?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別教。《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頓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別教,是對於聲聞、緣覺,將要迴小向大,要迴向到圓教。何況有三,這個三,可以說是聲聞、緣覺、菩薩,也可以說是藏教、通教、別教。因為《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的;這叫純圓獨妙的教理。其餘藏教、通教、別教,都是不能比的。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的圓教。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教。 J3. 舉五濁釋權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十方諸佛為普度眾生,出現於這五濁惡世,有五種濁惡的世界。五種的濁惡是什麼呢? 【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劫,就是時間。本來是無所謂時間的,是因為在眾生份上,產生分別心,才有了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劫是梵語,具足叫劫波,譯為時分。這個時分怎麼樣污濁呢?一般的罪惡充滿這時間,所以連時間也都污濁了。 煩惱濁,這就是指的五鈍使。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就是生煩惱的根本。還有五利使,下面「見濁」,就是五利使。鈍,是因為它來得遲鈍一點;利,是因為它來得快。眾生濁,就是眾生種種的善惡因緣,生種種的善惡果報;每個眾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眾生也污濁了。見濁,是屬於五利使,就是身、邊、戒、見、邪──身見、邊見、戒見、見取見、邪見;這五種,也是濁。命,就是眾生的報身,這一段落的時間,就叫生命;生命也是污濁的,所以叫命濁。 怎麼叫「濁」呢?好像把塵土放到水裏,用手這麼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那就叫濁。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有這五種渾濁,造成這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在劫濁渾亂的時候,眾生的罪垢非常重的,【慳貪嫉妒】:慳,就是慳吝,就是有錢捨不得,拿著一分錢也不放手,也要把它攢出水來。這表示什麼?這叫捨不得錢。慳,是不能捨;貪,是不捨,不但不捨,而且還要貪圖其他人的。自己有財產捨不得,這是慳;而貪圖其他人的財產,叫人家捨給我,這樣子就變成貪而無厭。慳貪的人,將來的果報都是非常窮苦的;因為慳,不肯布施,所以他就沒有福報。而貪,不但自己不布施,還貪圖人家的財產。 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公案,說給大家聽。有個貪心的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的,這一世人,你所做的都是沒有受過什麼損失。你來生做人,你是願意吃人家的?還是願意吃自己的?」他一想:「啊!吃我自己的?這不合帳!我吃人家的,可以把我自己的省下來。」就對閻羅王說:「我歡喜吃人家的,不歡喜吃自己的。」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給的東西,不吃自己的。」於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錯了;但是已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更改了。於是就去做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這就是因為貪心而上當的! 嫉妒,嫉是嫉賢,妒是妒能。嫉賢,就是看任何人如果好過我,我就不高興了;妒能,這個人才能若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又者,這嫉妒,也可以說妒忌色,見到美色就生起一種妒忌心。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的,來生或者就做畜生。你看那些個畜生,都是妒忌人,然後就墮落做畜生了。【成就諸不善根】:因為眾生貪、慳、嫉、妒,所以所成就的事情,也都不是好事,就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惡根,增長他的惡根。 【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但是若一開始,就叫眾生都成佛,這一切眾生都不會相信。所以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眾生,由小而大;所以他分別說三,這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J4. 揀偽敦信 分二 K1. 揀別真偽 K2. 開除釋疑 K1. 分二 L1. 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L2. 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今L1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若我弟子】:假使我的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他自己說是已經得到阿羅漢果,或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不知道;他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為了用一乘教化菩薩,而成佛果。【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這一種人,不是菩薩,也不是聲聞乘,也不是緣覺。為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為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他的根性一定是很深厚。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有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L2. 若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又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個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是最後身】:現在這個報身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就不再受後有。【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你應該知道,這一類的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有增上慢這類的人。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假使有個比丘,他真得阿羅漢果了;【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他若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那沒有這個道理的。 K2. 開除釋疑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除非在佛滅度之後,現在沒有佛。【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 【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的經,能以受持、讀誦,能以明白這個道理的。【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信解這《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為沒有人明白,所以眾生就不會相信了。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對《妙法蓮華經》這種「開權顯實」的妙法裏邊,他們就可以明白、決定了解。 J5. 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你們這一切聲聞、菩薩,和在會的大眾等,應該專一其心,信解受持這部經典。一心,沒有兩個心。【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這還恐怕一般人不相信,所以佛又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不要生一種懷疑心。 G2. 重頌 分二 H1. 頌上許答 H1. 頌上正說 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 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種的意思再重複說一遍,而說這個偈頌。 在佛答應舍利弗,將要說這《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會中就有【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這前邊說比丘、比丘尼是增上慢,這兒又說優婆塞、優婆夷是有我慢,也有不信的,都是增上慢之類的。增上慢,就是慢上加上慢,又增加了慢心、驕傲的這種傲慢。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像這樣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等,不是就幾個人,是有五千那麼多等的四眾弟子皆退席。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增上慢的,或者就是狐疑不信的。 【不自見其過】:他們都不見自己的過錯、毛病,都在那兒自以為是,排斥其他人。這是因為【於戒有缺漏】:對戒律又缺又漏,就是不守戒律。【護惜其瑕疵】:而又護著自己的毛病,覆藏己過;自己的過錯,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叫人知道。瑕玼,就是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一定要持戒;不論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都必須要持戒精嚴。否則,就像水瓶裏有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瑕玼,本來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顏色太深了,或者其他有不圓滿的地方。在這裏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是小智已出】:這些個都是沒有智慧的人,所以叫小智;這四種人都離開法會了。 【眾中之糟糠】:這是在大眾中,他們就像舂米之後所遺棄的殘糠一樣。糟,就是用米或高粱造酒之後,都有剩下來的酒糟;糠,是舂穀子所去掉的皮子,小米子、大米都有這個。這些人就像那個東西似,已經沒有用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退席呢?【佛威德故去】:因為佛的威德神力,所以他們生貢高我慢的這些人,就走了,離開道場了,都是退席了!這叫五千退席。 【斯人尠福德】:斯人,就是這個人;哪個人呢?就是五千退席這一些個人。?,當「鮮少」講,鮮少福德,就是沒有德行。這些人,就是沒有福的人、沒有德行的人;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沒有善根的人。所以【不堪受是法】:他不可以接受這大乘的妙法;為什麼?就因為他沒有這麼大的善根。【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現在留在這個法會,所剩下的就是這一些菩薩、羅漢,已經沒有枝枝葉葉、沒有渣滓了,只有這一切的真枝幹和根本之人;也就是只有這些大乘根器、有德行的人,有這些菩薩種性的人,沒有那些小乘的人。 H2. 頌上正說 分二 I1. 頌四佛章 I2. 頌釋迦佛章 I1. 分四 J1. 頌諸佛 J2. 頌過去佛 J3. 頌未來佛 J4. 頌現在佛 J1. 分五 K1. 頌諸佛施權 K2. 頌諸佛顯實 K3. 頌諸佛勸信 K4. 頌諸佛五濁開 K5. 頌諸佛不虛 今K1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舍利弗善聽】:舍利弗!你應該好好聽我講!【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十方諸佛所得的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力,而令一切眾生都捨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果位。【而為眾生說】:所以佛用種種權巧方便,本來沒有三乘,而說出三乘;這是一種方便的力,而為眾生說方便法。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眾生心所想念的,種種所修行的道路。【若干諸欲性】:每個眾生有他的欲性。他這種欲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他【先世善惡業】:他善業充足,慾念就輕一點;惡業充足,慾念就重。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給自己算一算,算一算自己是慾念重、還是輕?假如你慾念輕,善根就深厚;慾念若重,善根就薄。什麼是慾念?就是你的煩惱,也就是你放不下、看不破的;無明、煩惱,這就是最大的欲。 【佛悉知是已】:佛以佛眼觀察,就完全知道這種種的道理;種種眾生有種種欲、種種念,佛都知道。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所以,佛就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辭、善巧方便,【令一切歡喜】:令一切眾生聽聞到佛法,都生歡喜心。 【或說修多羅】:或者就說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譯為契經。契,是契合,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所以這叫契理、契機,上和諸佛的佛性是一個的,下和眾生的機緣也是相合的。 【伽陀及本事】:伽陀是梵語,譯為孤起頌。有些偈頌,是因為與前面的長行沒有說這個意思,好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孤起頌,因為前邊長行上沒有講這個;就是和前後的長行都沒有什麼大的關聯,但是所說出的道理很特別的。本事,就敘述諸佛宿生的所有事情;本,是根本的時候。 【本生未曾有】:本生,就是今生;敘述佛今生所有的一切事情。未曾有,就是未曾有法;從來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也說種種的因緣法,也說譬喻法,又說祇夜。因緣,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譬喻,佛用種種的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祇夜是梵語,譯為重頌;是把前邊已說的長行,以偈頌再說一遍,好像現在這一段的文。【優婆提舍經】:就是講論議的;優婆提舍是梵語,譯為論議。 佛說了十二部經之中的九部,為什麼?因為,【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鈍根的人,他歡喜小乘法,不歡喜大乘法;他還貪著在生死輪迴裏邊,而不願意捨離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在過去一切無量佛的地方,他們也未曾修行甚深微妙的道,不修這種的法。【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他們為眾苦所逼惱。眾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苦;又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還有無量諸苦。因為著這一些的眾生,佛才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道理。 K2. 頌諸佛顯實 分二 L1. 頌大事因緣 L2. 頌會權歸實 今L1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我釋迦牟尼佛,巧設這種種方便的法門,令這一類好樂小乘的人,也能得到佛的智慧。但是在這時候,【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我可沒有跟小乘的人說,你們也可以成佛。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現在我說這個大乘微妙法,所有的人都要成佛,為什麼我不說這個法呢?因為時候還沒有到。佛說法要觀因緣,看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所以就不說大乘的《妙法蓮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正是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所以我才決定說大乘法門。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前面所說的這九部法門,這都是隨順眾生而說的法。【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雖然先說小乘,但是最終的目的,就是令小乘的人,也入於大乘,作為我的根本;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L2. 頌會權歸實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的弟子,他心裏是清淨的,性情既柔軟,又聰明,又有智慧;這是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性。【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什麼他柔軟而亦利根呢?因為這些佛子,在過去無量佛的地方,已經修行深妙的法門。【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為這一切諸佛的弟子,而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都應該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的心,來修持佛法,也持守淨戒。【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這一類的眾生得聞佛,他這種歡喜,遍滿他的身體。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佛知道這一類眾生的心所想像的、所修行的,所以給他們說大乘法;【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個偈頌上,【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一點沒有絲毫懷疑的。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國土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只有一種的教法,叫大乘的教法,沒有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又有說,二乘,就是大乘和小乘;三乘,就是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這一乘法,就是佛乘,唯有一佛乘。 【除佛方便說】:可是雖然說只有一個佛乘,而沒有二乘、三乘;但是佛因為教化眾生,設種種的方便法門,所以又說小乘,又說大乘,又說聲聞乘,又說緣覺乘,又說菩薩乘。【但以假名字】:這不過是以這些假名字,不是真實的,【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來教化眾生,引導眾生,令眾生先修容易的,然後再修大乘、佛乘,使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諸佛出於世】:十方所有佛出現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就是唯有這一樣事情,是最真的,最實在的;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這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權巧的法門。【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可是諸佛絕對不用小乘的教理,來教化眾生,救度眾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的裏邊;大乘,就是佛乘。【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場所得的法一樣,都是真實的,而不是方便權巧的。【定慧力莊嚴】:佛以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來莊嚴自己。 講到「定慧力莊嚴」,「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十種智慧的力量是: 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佛能覺悟到處非處的智力。處,是道理;處非處,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眾生三世的業果報應,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諸禪,就是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四禪;再加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八定。 解脫有八種,什麼是八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有色想,就是在你自己心裏有一種色想;觀外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淨,是清淨;得到這種淨解脫了。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八解脫,又叫八背捨;背,是違背;捨,是捨棄;就是把它不要了。在這個地方,又有八勝處,言其捨棄貪欲,而得到一種勝處了。八勝處就是: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怎麼說呢?因為你這個時候,定力不充足,可是你若觀多了,就恐怕自己的定力散了,所以就要觀少色。譬如人死的時候,是一個死屍;你觀想就觀一個,不要觀多了;人死了就變遷了,就作膨脹想、青瘀想,你就先觀一種想。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就是觀一個死屍,乃至於百個、千個、萬個,到處都是死人的屍首;屍首都會變化的,變胖、腫、爛、生蟲;你就作九想觀。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觀青色的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觀黃色的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觀赤色的勝處。 (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觀白色的勝處。 八勝處,言其修這八種觀想的法,就能背捨欲念,得到一種勝解脫智。這青、黃、赤、白四種的色,加上地、水、火、風四大和空、識,就叫十一切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以上「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這三種法,是修禪宗者應該知道的。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一切眾生的根,善、惡、聰明、不聰明的智力。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解是解釋;知一切眾生認知、解釋一切的智力。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知眾生種種境界的智慧力量。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眾生修行的因,所導致的各法界,這種智慧的力量。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天眼通有無礙的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前生這種因因果果的無漏智力。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知永斷一切習氣,這種智慧的力量。 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這種的力量,來教化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自己證得無上的大道,就是大乘一種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佛就說,如果我不用最上一乘的大乘法來教化眾生,就以小乘的道理來教化眾生的話;【乃至於一人】:乃至於我用小乘法教化最少的,乃至一個人,【我則墮慳貪】:我就有墮落慳貪吝法的行為。吝法,就捨不得用大乘法來教化眾生。【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是不可以的。 K3. 頌諸佛勸信 分二 L1. 舉果勸信 L2. 舉因勸信 今L1.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若人信歸佛】:佛對舍利弗講,假設有人相信佛法,而皈依佛道、皈依三寶;【如來不欺誑】:如來是說真實不虛話的,不會欺騙世人的,【亦無貪嫉意】:也不會有貪心和嫉妒的意念。【斷諸法中惡】:我們每個人學佛法,應該真正明理、真正明白因果;不是就聽而不行的,要隨聽隨行。 什麼叫隨聽隨行呢?譬如我們人本來都有貪心,我們知道這貪心是不對的,就要把貪心一點一點的去除;我們每個人都有瞋心,聽佛法之後,知道瞋心是一種不對的東西,也要一點一點的把瞋心改變了;癡心也是這個樣子;乃至於妒忌心,也是這個樣子。你若有妒忌心、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這都叫法中惡──法中一種惡的習慣、惡的習氣;所以就應該斷。 佛說自己斷這個法中惡,其實佛已經證到大圓滿覺的果位,為什麼還有法中惡呢?佛為什麼說這個話?這就因為要教一般人把法中的惡斷去。法中的惡,就是妒忌、障礙、無明、煩惱。 譬如你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愚癡?就因為你在前生妒忌有智慧的人;你看見人家有智慧,就生出一種妒忌心,所以今生你自己就愚癡了。你今生為什麼很聰明?這也就是方才講的道理,因為你前生不妒忌聰明人,你還歡喜這個聰明人;甚至於向這個人學習佛法,他講得越明白,你越隨喜讚歎;他學東西學得快,你也隨喜讚歎,不生妒忌心。所以,你不要怕別人好過自己。人人都好過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那才是菩薩發心。 你看地藏王菩薩,他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把地獄的餓鬼都度成佛;鬼是最惡的,他都不討厭,要去度餓鬼成佛。有的人發願,說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度五道眾生一起成佛,這可不可以?不可以!五道眾生,就是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五道同時都成佛,這是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想成佛,也一定要到人道上,才可以修佛道;不能就在這五道同年、同月、同日、同時,一起成佛,這種願力不能滿的。 地藏王菩薩度最惡的人,佛就發願度一切眾生都成佛,佛並不會有一種妒忌心:「啊,我現在成佛了,我才不歡喜你成佛呢!為什麼?如果你也成了佛,我這個佛就沒有人燒香了,沒有人叩頭了!我一個人成佛好,不要叫你們成佛!」他沒有這種妒忌心;他願意人人都成佛,甚至於願意其他人成佛比自己更快一點。 所以我們現在聽經,無論任何人,不要有一種妒忌心!我預先告訴你,你若有一種妒忌心,有一種貪心、瞋心、癡心,來生一定不是墮地獄,就是轉餓鬼,再不就做畜生。你看危險不危險?如果你不怕做畜生、不怕轉餓鬼、不怕墮地獄,那就只管保留你的貪心、保留你的瞋心、保留你的癡心、保留你的妒忌障礙。你要是說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滋味,一定不會好受的;那你就要把貪、瞋、癡和妒忌障礙的心,都要除去。為什麼?因為在佛法裏邊,這些貪、瞋、癡和妒忌障礙心都是法中之惡。所以你若不斷法中惡,就墮落三惡道去;你若斷了法中惡,就會生三善道去;最低限度也生到天上去。不過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求生天;你若求生天,那還是會墮落的。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佛是正大光明,所以能在十方世界,而獨無所恐懼了! 有的人說:「我很怕的!晚間一個人就怕黑,白天一個人又怕賊!」賊,就是土匪。晚間要是人多了,就生出妒忌心,說這房子我一個人住多好!你到這兒來打我閒岔!可是,白天要是人多了,又嫌太吵了。你說這怎麼辦?一個人,晚間怕黑,白天又怕賊;人多了,又合攏不來,或者做工,你做少了、我做多了,這麼互相就有了很多麻煩。 這怎麼辦呢?這就因為你有法中惡,所以這個也怕、那個也怕;人多也怕、人少也怕,有人也怕、沒有人也怕,晚間也怕、白天也怕,遇到事情也怕、沒有事情更怕! 這個怕,所謂「前怕狼,後怕虎」,前邊好像有狼,後邊又好像有老虎追著似的;這樣子,一天到晚,坐也坐不安,站也站不穩,總覺得害怕,甚至於晚間作夢,也盡作惡夢。為什麼?我告訴你,就因為你有法中惡,你才怕!怎麼佛就不怕呢?佛無所恐懼,什麼也不怕的;說法也不怕、教化眾生也不怕、眾生難調難伏也不怕,什麼都不怕!因為無所恐懼,就得到正;你有所恐懼,就不得其正。所以人學東西,好像讀書的學生,到考試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害怕。 今天果彰講的,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他說他考試的時候,知道教授的心理和所好;所好什麼呢?就說醉話,所以他就亂寫一通;教授一看,這很對他的脾味的,所以就給他很高的分。那麼其他的人呢?有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樣子,怕得不得了;結果考試的成績,分數很低的。他講這個道理,是很有哲理的。為什麼?不是說他得到這個教授的意,就因為他無所恐懼。 好像果彰講法,他也無所恐懼,師父在旁邊,他也敢講;師父走了,他還一樣敢講的。總而言之,他有一套講法,所以講得也就很不錯的。有的也不怕,聽師父說講經要不害怕;他就講,講出的聲音,好像一根木頭棍子似的,把人打得都覺得很痛。他不怕,人家怕了;講得人家怕聽了,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一切事情,都要找著中道;中道,就是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太過也無不及。中道並沒有形相的,你隨時處事合乎中道了,這就是妙道;你不合乎中道,那就是不妙的道了! 所以佛自己不怕,也不叫人家怕。獨無所畏,這不是說佛無所畏了,令眾生見著佛就怕了;不是的,眾生見了佛也不怕。眾生聽佛講法,聽了幾十年也不厭倦,愈聽愈歡喜聽。 「那麼,佛怎麼講《法華經》還有五千退席的?愈聽愈歡喜聽,怎麼還有跑的?怎麼還有人不願意聽的?」你問得很有道理;他不聽,不是他不願意聽,他是沒有這種德行聽,被他的業障所驅使。所以佛才要講妙法,他業障就來了,坐也坐不住,自己退了席。這不是怕和不怕的問題,也不是歡喜聽和不歡喜聽的問題,這是什麼問題?就是這些人罪業太重了。想要聽佛法,他的業障發現,就要跑了;這叫發魔氣,那個魔力上來了。因為這些有罪業的人,他若不走,就會把一些沒有罪業的人影響得也不能聽法,所以莫如就走了。就是這麼個問題,你不要拿這不成問題的問題來問。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釋迦牟尼佛說,我以百福莊嚴的相好,來自嚴其身,大光明普照這個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都是為著說實相法門、為著說真實的智慧、為著說這《妙法蓮華經》。實相印,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也就是實相印。你若明白《妙法蓮華經》了,就明白實相印了;若不明白《妙法蓮華經》,那就印不著你,沒有法子給你印。 L2. 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本立誓願】:我在往昔以前所立的本因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我願意使令一切的眾生,和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的。 所以,誰若比我有本事、比我聰明,你們切記不要生一種妒忌心;或者誰若講經說法講得好,你也不要生一種妒忌心。你只要生讚歎隨喜的心:「他講得那麼好,我也歡喜聽!」應該要這樣想。切記!無論哪一個人說法,說得好不好,你不要生一種討厭的心、不要生一種煩惱!你要是生煩惱,他就講得再好,你也聽不進去。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說法,都有他的長處和道理,你只要細心去聽,都會得到法中的益處。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好像我在以前所發的願,現在我已經成佛,已經滿足我以前的願了;我所願意度的一切眾生,已經有證果的、有發菩薩心的。【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我現在要化度一切的眾生,完全令這一般的眾生,都得到佛的果位,都成佛道。 K4. 頌諸佛五濁開 分四 L1. 總明五濁障大 L2. 別明五濁障大 L3. 明為五濁故說小 L4. 明為大故施小 今L1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在前邊說皆令入佛道,令一切眾生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若我遇眾生】:如果我遇著一切眾生。這個「我」,是佛自稱。佛證得八大自在我,什麼是「八大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為多身。就是能以一個身,能應變很多身;一尊佛,可以應變無量無數那麼多的佛。 (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能以好像一微塵許的身,可以佈滿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能這樣?就是因為自在。 (三)大身輕舉遠到。輕舉,就好像氣球似的,一點重量也沒有,就能飄浮到空中去了。遠到,氣球到空中,能任意飄到很遠去。這是比喻一個氣球,是這麼樣講。輕舉遠到,是指佛的神通自在的妙用,就輕舉起來了,能到很遠的地方。 (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就是佛能在同一個國土中,現無量無數那麼多種類的眾生,這麼樣子同居。 (五)諸根互用。講《楞嚴經》講過「六根互用」,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你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互相都有這六種的能力,眼睛可以看、可以聽、也可以吃東西,又可以嚐東西;你看!單用一根,就可以具足這其他的五根的能力。每一根都有這種的能力,所以這叫諸根互用。你說這是妙不妙? (六)得一切諸法,如無諸法相。得著一切的諸法,還沒有這個法相,法也空了。 (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這第七種的自在更妙了,只要講一個偈頌的道理、意義,經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劫,也說不完這一個偈頌的意思。 (八)身遍滿諸處,猶如虛空。佛的身雖然遍滿諸處,但是可好像虛空一樣。佛是無在,無不在的。你說他在什麼地方?他什麼地方都在;你說他不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都不在;所以說「猶如虛空」。看虛空有一個什麼形相呢?無形無相的。佛的身,遍滿一切處,也就猶如虛空一樣;所以我們都在佛的氣體裏邊來生存著。 佛在天地間,就像一個大人似的;我們在佛的身上,就好像身上生的一個小蟲似的。有的時候,你要是很久不洗澡,身上就有那種小小的微生物生出來;在北方有那種蝨子、蟣子,很小很小那種蟲。但是那種的微生物,牠雖知道人是個什麼樣子的,但牠本身看不見人,因為牠在人身上生存著。我們雖然活在佛的法身之中,也就等於這種道理一樣的。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就因為我們在佛的法身裏邊,所以我們看不見佛的法身。 中國有這麼一句話:「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在中國江西那個地方,是最有名的一個避暑勝地,風景美麗,生得山清水秀,非常之好。若你處在廬山裏邊,你就看不見廬山的真面目;你若到廬山外邊,就會看見廬山。我們為什麼看不見佛的法身?就因為我們在佛的法身裏邊;我們若到佛的法身外邊去,就可以看見佛的法身了。但是佛的法身外邊根本就沒有地方了,所以我們沒有法子到佛的法身外邊去。那怎麼樣子能看見佛的法身呢?只要我們用功修道,等成佛了,和佛無二無別的時候,那我們自然就知道佛的法身是怎麼樣一種境界了。 佛因為得到八大自在我,所以他遂心如意教化眾生;怎麼樣子說法,就怎麼樣對。【盡教以佛道】:佛以這八大自在的神通妙用,來教化眾生。【無智者錯亂】:無智者,是沒有智慧的人,就是一些個愚癡人。雖然佛是這樣慈悲教化眾生,可是給愚癡人講什麼,他都將信將疑的。為什麼?【迷惑不受教】:因為他迷昧得太深了,所以給他說佛法,他也不能接受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前生是個做什麼的。這怎麼能知道呢?你自己考察考察你自己,看看你自己;你自己要是慈悲心多,那麼前生就沒有怎麼樣殺過生、就沒有犯過多大殺戒,你慈悲心大。所謂「慈悲心」,就是沒有脾氣;見到任何人,都覺得這個人和我就像是最親的骨肉一樣,慈愛一切的人,像自己似的。你若能有這種的存心,你前生就沒殺過生;你若沒有慈愛一切人的心,你前生就殺過生。你自己就這麼好像用鏡子照一照,看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你自己要是瞋恨心太重,前生就殺過生;這好殺生的人,火氣就很大的。由這兩點就可知道,其餘的你都可以那麼考量自己的前因後果,你今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前生你就做的什麼事。 前幾天,有個遊客是當軍人的,他問:「人可以做畜生嗎?」我就對他講:「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不用說來生才變,今生你做畜生的事,那你就是畜生;你做人所做的事情,你就是人;你做菩薩所做的事情,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就是菩薩──不過這是初發心的菩薩;你做佛事,就是佛;你做鬼事,就是鬼。看你怎麼樣做?所以『一切唯心造』,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這些個人都來這兒聽聞佛法,為什麼會來這兒聽佛法呢??因為我們前生對佛教有一種信心,所以今生就歡喜聽講經說法;若沒有善根的人,他一聽講經說法,「啊,這才是胡說八道呢!這沒有意思!」就跑了。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前生的神通。 L2. 別明五濁障大 分五 M1. 明眾生濁 M2. 明命濁 M3. 明見濁 M4. 明煩惱濁 M5. 明劫濁 今M1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我知此眾生】:此眾生,是哪一個眾生呢?就是那個沒有智慧的眾生;就是那個沒有智慧,而又迷惑不受佛教化的眾生。我知道這一類的眾生,【未曾修善本】:他在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本,所以他愚癡;若修過善的根,這種人就聰明,不會愚癡。 那麼我有沒有善根呢?你不要問你有沒有善根,你問你肯不肯依照佛法去修行。你若能依照佛法修行,就實實在在去行持佛法,守佛的戒律;你沒有善根,也會有善根了。你若不依照佛法修行,受了戒而不守戒,什麼善事也不做,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說是就拔去我一根頭髮或汗毛,對其他人有好處,可以利益天下,這麼多的善事,我都不肯做!為什麼你不做?拔我頭毛,我就很痛的;對於天下的眾生有沒有利益,關我什麼事?與我有什麼關係?這個事情我不做的。那麼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會沒有善根了;你若依照佛法修行,沒有善根,也會有善根的。所以不要問自己有沒有善根! 我再給你說深了一層;如果你沒有善根的,你根本就沒有法子來聽佛法,因為你沒有這種因緣。好像我們現在能以在這兒來聽聞佛法,尤其是聽這部《妙法蓮華經》,這都是在宿世生中,已經種過善根;可是你不要問,我也不會答覆你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若說你有善根,你就貢高起來了:「你看,法師說我有善根,我這個善根一定是不小!」就自滿起來。如果我說你沒有善根,你前生是豬,今生才做人;所以你這麼笨、這麼愚癡!你一想:「喔,我前生是個豬來的,今生做人,沒有什麼大意思!我倒還做一點壞事,再去做豬!沒有事情幹,吃飽了就睡,更好!」令你生退心了!所以我也不能講。 你有沒有善根,就問你!能依照佛法修行,就是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也會有善根。你不依照佛法修行,你就有善根,也會沒有善根了!主要就在這一點。所以佛知道這一班的眾生,沒有種過善根,在宿世沒有修過。 【堅著於五欲】:堅,是堅固;就是不能破壞,你沒有法子把它破壞。那不能破壞什麼呢?不能破壞五欲的境界。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又有五種也叫五欲,是什麼呢?財、色、名、食、睡,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五欲,就好像生了五條根似的,你著住到哪一個,它就會把你拉到地獄去。這是墮地獄的五條根,也可以說是到地獄去的五條鎖;鎖,鎖鍊子。這個鎖鍊子在什麼地方?在地獄那個地方;一拉,就把你拉去了。 (一)財:也就是你貪財的人,不擇手段,也不管合不合乎義的,不管是個什麼錢,你都要貪,有錢就好。本來不應該貪「義」外之財──不合乎「義」的財;但是你不管義不義的,你不管它來源是乾不乾淨、正不正當,這就是貪財。 (二)色:就是美色,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不論男女,碰到一起,第一個念頭就是先看一看對方──女人就看看這個男人相貌美不美?男人就看看這個女人相貌生得怎麼樣?美麗嗎?多數有這種的想法。 (三)名:就是名譽。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但他就貪一個好名譽;被名韁──名的鎖給鎖住了!就歡喜好名,用種種的方法,各處去自我介紹、自我宣傳;好像某某居士,印了一張小卡片,上面印著又是某某團體的主任、又是某某團體的組長、又是某某團體的董事。這麼多,就在那一張卡片都印滿了。這為什麼?就是好名!就是為了叫多一點人知道他的名;拿這卡片,一看,喔!有這麼多的銜頭、這麼多的名堂在這卡片上。名是這樣子,對於人也這麼重要! (四)食:吃好東西;有的人也不好財,也不好色,也不貪名,但是他就歡喜吃!怎麼樣吃呢?他吃,不是說吃自己,就專門各處去騙吃;聽說哪個地方有人請客,他就毛遂自薦,到那兒就吃一份,魚目混珠,在裏邊混吃。因為吃東西,被人人都看不起了,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貪吃的人;他一到什麼地方,人看見,都討厭他。 (五)睡:有一種人,他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名,也不貪吃,但是怎麼樣?貪睡,就歡喜睡覺;甚至於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不可以。那麼睡得多了,把腦都睡到一起了,就會沒有智慧,就睡得愚癡了!所以香港、臺灣,常常有「睡死病」;為什麼有睡死的呢?就因為他歡喜睡,所以睡得死了!他覺得非常快樂,什麼都不知道,一睡覺就死了,也不痛苦。 這五種,是地獄的五條根。所以我們明白佛法之後,有這種毛病的,都要把它改善了;不能即刻把這五種毛病全都改變,也可以慢慢改。 【癡愛故生惱】:因為著住到五欲上,所以他就生出一種愚癡,而愛著這個五欲。愛著五欲,就要用種種的方法,去找這五欲;找得不遂心了,就生出煩惱來。為什麼生出煩惱?就因為沒有智慧,對於境界看不清楚、不明白。所以本來貪不到這五種欲,就應該自己迴光返照,發一種覺悟的心;他不但不覺悟,而且還生煩惱。 【以諸欲因緣】:以種種欲的因緣,【墜墮三惡道】:所以貪吃貪睡、貪名圖利、貪色好色,這種種惡的行為,都現出來,而生煩惱,就愚癡了;愚癡之後,就墮落三惡道了。三惡道,就是餓鬼、畜生、地獄。墮落三惡道,就是被地獄五條根牽引去了;因為他擺脫不開,把五欲看得太重,所以就墮落三惡道。【輪迴六趣中】:輪迴在六道之中。六趣,就是六道,就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在六道裏邊輪著轉,轉來轉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做牛又變馬了,忽然做餓鬼又變了修羅,這互相輪迴;因為種這六道輪迴的因,所以就受六道輪迴的果報。【備受諸苦毒】:備,就是完備,也就是「全」。受什麼全了?受一切的苦全了,六道的苦惱,他受遍了! M2. 明命濁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眾生輪迴在六道中,【受胎之微形】:所以就托生去投胎,或者投胎做人,或者投胎做馬,或者投胎做牛,或者投胎做老鼠。有人怕老鼠,你就不要做壞事;做壞事,你自己或者都會跑到老鼠的隊裏頭去,和老鼠做朋友。你看老鼠又污濁、又邋遢,要小心一點!這老鼠也是受胎的。受胎之微形,是胎生裏最小的東西。 【世世常增長】:投胎去受果報,今生受這種胎、來生又受那種胎;由小的動物,變成大的動物;由大的動物,又變成老的動物。總而言之,業障總增長,世世生生的惡業果報,有加無減──只往上增加,而不減少;增長到什麼程度上?沒有人知道。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這種人德行微薄,福報也就少,所以受到一切的苦;一切苦,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M3. 明見濁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入邪見稠林】:那個邪見,就像樹林子那麼多。你看!那麼多邪見,你怎麼能跑得出來?【若有若無等】:這個邪見稠林,總起來有六十二見。「若有」就是常見,「若無」就是斷見。【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和諸見結為朋友,互相倚賴,依止到邪見上了。諸見,很多很多的見;總起來有六十二種見。 這六十二種見是什麼?我們人人都聽過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有的外道就這樣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色,是非常大的,周遍法界;我,是個小的,我在色裏邊。這真太愚癡了!怎麼自己跑到色裏頭去了?豈有此理!這簡直是不通之至!根本沒有這麼個道理,他造出這麼一個理論,這是一種見。 又有一種外道,他也立出一種理論,說:「色小我大,色在我中。」色是小的,我是大的;這個色在我的裏邊。究竟「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他都不知道,就說「色」跑到他裏邊去了。又有一種外道,他又立一個邪說:「即色是我。」色就是我,這又是一個理論。有的外道,又立出一種見,怎麼說呢?「離色即我。」這個色是離開我的,和我不成一個。你根本也沒有什麼根據,就立出這麼一些邪見來。 色、受、想、行、識,色有這四種見,受也說有這四種見:(一)受大我小,我在受中;(二)受小我大,受在我中;(三)離受是我;(四)即受是我。那麼想和行、識,這五蘊的每一個也都有這四種見,總成二十種,這是現在的二十種見。還有過去的二十種見,也是這色、受、想、行、識。未來還有二十種,合起來,是六十種邪見。還差兩種,就是根本斷見和常見,也就是執有、執無那兩個見;所以合起來,就叫六十二見。你不要問為什麼他有這六十二見,根本就沒有理由的,他立出這種邪見;若追究理由,你也墮落這個邪見裏。根本沒有理由,不過我們要知道它──知道它是沒有理由。 M4. 明煩惱濁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深著虛妄法】:這些外道,都深深地執著這種虛妄法;虛妄法是什麼?就是這六十二種邪見。【堅受不可捨】:他堅固領受、納受這六十二見,說:「這個是有道理,是這樣子,『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這就是執著不化,執著這種見解,他說他是對的。 也就好像某一等人,他信這種迷惑的宗教,也不追究真理;不管人家說的是和非,他就迷了,和迷旁門左道一個樣的。所以他就「堅受不可捨」,他執持這個道理非常堅固,信得非常堅固,比信佛、信法師的信力還堅固;你叫他改變,「不行!這是我的祖師發明出來的理論,這是不可改變的!一改變呢,就有大罪了!或者墮地獄,或者一定去五雷轟頂!」五雷轟頂,是天上打雷,打死這個人。所以他說:「我這個不可改變的,我一定要信這種宗教!」 我告訴你們,你們哪一個若不信我的話,都不會五雷轟頂的;不信佛,也不會五雷轟頂的。你們只管不信,等你想清楚了再回來信!現在你因為迷了,你信外教,你可以信去;等你清醒過來,你再回來到佛教。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為你信任何的宗教也沒有超出佛教之外,任何的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份,不過那個路有走遠走近。你信仰其他宗教的理論,你就多走幾步;你信佛教,這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你接近佛教,你先明白,先開悟,先成佛。 所以我很多的弟子,聽聽經就跑了,我也不管他;你跑就跑,你跑夠了,就回來了;你沒跑夠,當然要跑,這沒問題!就好像這「五千退席」一樣的。好像人要吃飯,他飽的時候,不想吃;等到肚餓了,他就想吃飯了!對佛法也這樣子,你覺得現在對佛法不需要,沒有肚餓,你各處跑;等跑肚餓回來,就想要吃這個佛法了。 【我慢自矜高】:我慢,就是貢高我慢、增上慢。自矜高,就覺得總有個架子:「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怎麼樣都比你好!」自認為自己的架子極大,矜誇高傲;就好像某某人到這兒來,說他心非常的高了,這就叫「自矜高」。心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你心高傲起來,那就背道而馳。 【諂曲心不實】:「諂曲」,諂是諂媚、諂媚人。怎麼叫諂媚人呢?譬如看見省長來了,阿諛奉承,又給他開車門,又給他倒茶,又替他點香菸,不知道怎麼樣恭敬他好了!甚至於對佛,他也不那麼恭敬;看見一個大官來,他就總向上面巴結,這就叫諂。曲,就是不直。譬如他知道你有錢,想向你借,但他不直接說我向你借錢,他怎麼說呢?「今天我想用一點錢,或者我和 Gary 講一講,向他借一點錢。」本來他想和其他人借錢,或者和果寧,或者和果彰借錢,他不說果寧、果彰,他說想要和 Gary 借錢。這麼樣轉個彎,這就叫曲。曲就是彎曲,彎曲就是不直。「心不實」,這個心不實在,虛浮不真。 M5. 明劫濁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這等人經過千萬億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的大劫,也聽不見佛的名字。為什麼?他善根太薄了,沒有善根。【亦不聞正法】:不但不聞佛名字,也沒有機會能聽人講經。你們能聽講經的人,這都是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到這個地方,坐一秒鐘,他就覺得屁股好像坐到針上似,扎得非常痛,趕快起身就跑了!就是因為沒有善根的關係,所以他沒有機會聽到講經。 你看我們在三藩市,這兒每一天晚間都講經,是沒有來聽經的人多?還是在我們這兒聽經的人多?也就好像佛抓了一把土,就問諸大弟子:「你們看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就說:「當然大地的土多,如來手裏的土少。」佛就說:「是啊!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著人身的人,如佛掌上土;失去人身者,就和這大地土那麼多。把這個人身丟了,不能再做人,來生或者做餓鬼、或者做畜生、或者墮地獄去,這叫失人身的人。 現在我也是可以拿這個來作比喻:「來聽經者,如掌上土;沒有來聽經者,如大地土。」你看!這多稀罕!來聽經的人,都有善根的,就等於黃金一樣;沒有來聽經的人,那就像馬糞那麼多,像糞土一樣,到處都是。所以你們各位能聽經聞法,這真是不容易的機會!尤其在美國,你各處去調查,沒有一個佛堂,天天晚間講佛法的;沒有一個地方,有這麼專為佛法來宣揚佛教的!一個禮拜或者有一天,這就不得了的,就算講經說法了;我們這兒,每天晚間這麼多人,都來講經聞法,互相研究佛教,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將來你們都是美國開山的祖師,開闢佛教的先鋒隊! 【如是人難度】:像這一類沒有善根的人,是特別難度的,真不容易度。我現在都知道全三藩市有幾百萬人;真正發心聽經的人,只有幾十個。你看,稀奇少有!所以沒有善根的人,是不容易度的。你和他講,明明是對的,是有道理的佛法;他聽著,明明認為對,也要反對你,你說奇怪不奇怪?這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善根。善根若有,那聽見佛法,都恭敬而誠心的。 在中國金山,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哪一個法師講經,他就到那地方去先頂禮法師,然後跪在那兒長跪合掌,恭恭敬敬的那麼聽經;你看誠心不誠心?本來他已經是活佛了,一般人都叫他「活佛」,但是他還那麼誠心。 他怎麼被稱為「活佛」呢?他從金山的塔頂跳下來,沒有事似的,也跌不死;他又會給人治病,用什麼治病呢?以「波羅蜜湯」治病。波羅蜜湯,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就是他的洗腳水。有病的人來,他就在洗腳水摻上一點香灰,或者是香末子之類,就摻得那麼污濁邋遢的樣子,給病人拿回去喝;說也奇怪,這個人喝了,病就好了!所以一般人都稱他為「活佛」。 在西方,我們現在能有這樣的法會,這真是特別稀有的,也可以說從來未曾有的。那麼今天我對這個果彰和果寧講一講這個講經的意思,我說這個佛法將來到末法的時候,法要滅,佛經都會沒有的,所有的經書都會變成白紙;就是有紙,也沒有字了,字自然就都會不見了!就那麼奇怪的。在所有經典中,就由《楞嚴經》上先滅,《楞嚴經》先沒有的;所以我到你們西方的國家,向西方人來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這是開智慧的一部經,你們大家研究《楞嚴經》看看;其中講的道理,那真是比現在的科學、哲學都妙得多!它是講根本的道理。《楞嚴經》講完了,現在又講《法華經》;我希望把這一部《法華經》,也都講給你們西方的人聽。講完《法華經》,如果有機會,再能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妙了!那是「經中之王」──《華嚴經》,可以比喻金輪聖王;《法華經》也是「經中之王」,但是這個「王」,沒有那個「王」大!就比喻銀輪王;《楞嚴經》可以比喻銅輪王。這都是經中之王。 《華嚴經》現在沒講,我先講一講這部經典的來歷。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後,最初就講《華嚴經》;因為佛現千丈盧舍那身,宣講大華嚴,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人雖然有眼睛也看不見佛說《華嚴經》,雖然有耳朵也聽不見這個圓頓的法門。 佛說《華嚴經》之後,因為二乘人聽不懂,只有大乘的菩薩才明白;所以這部《華嚴經》後來就被龍王請到龍宮去,人間已經沒有這部《華嚴經》。等到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他把世間的書都讀完,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沒有書可讀了。他因為有神通,就到龍宮裏去看藏經;在龍宮裏,就看見這部《華嚴經藏》有三本,分為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頌,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頌,有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頌,有四十八品。因為上、中這兩本數量太多了,不是我們世界人這個心的力量能修行得到的,所以龍樹菩薩沒有法子記得那麼多;只僅僅把下本用他的記憶力記住,等回到人間後,用筆將全部寫下來。這是龍樹菩薩在龍宮用記憶力記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記憶力非常好,看一遍就完全的記得!《華嚴經》的來歷是這樣的。 我們要是把《妙法蓮華經》聽完,再能聽到這《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經都聽完,把佛經的「三王」都了解了,那其餘的經典,就是不講,都會明白。這是因為在西方,佛法初興,所以應該宣揚大乘法,用大乘法來教化這一些個大乘的菩薩。你們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你們都是在早先發過願,答應過我,說我到美國來,你們都要來幫著弘揚佛法的。所以現在遇著你們這一班很聰明的西方人,來天天學佛法,這都有遠因的──遠遠的已經種這個因了!我講的話是講真的,你不要不相信! L3. 明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釋迦牟尼佛說這一切的人不容易度,為什麼不容易度?因為人太愚癡;給他說真正的法,他不懂,就會疑惑佛所說的,不知道是法、不是法?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所以舍利弗,我就為他們設出了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就說這個三藏教;【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三藏教說「離苦」,要把一切苦了了,所以就說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一切人應該知道,在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苦的;知道苦,就應該要了苦,所以我就對這小乘根性的人,說這種了苦的四諦法門,說叫他們得道、證果,證涅槃的妙果,證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L4. 明為大故施小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我雖然對二乘人說這「不生不滅」涅槃的妙法。可是這種法,不是真正、究竟的寂滅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為一切法,從本來的地方算起來,法的本體是寂滅的、是如如的。如如,就是寂滅的樣子;寂滅,也就是如如。【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可是我說小乘法,是給這一班人修行;小乘法修成了,然後還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才是真正的佛子。菩薩道行到圓滿了,等到來生就證得佛果。 K5. 頌諸佛不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可是雖然這樣證佛果,最初若叫這一切二乘的人就修佛果、行六度萬行,他就會怕菩薩道難行。所以【我有方便力】:我設一個權巧方便。因為佛成佛之後,先講「大華嚴」──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當時二乘的人,都不能了解;所以佛才又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開示三乘法】:說有三乘的法門。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佛雖然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一切眾生成佛。不但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最高的佛乘,所有十方世界一切的諸佛,也都是先說三乘,然後「會三歸一,開權顯實」,把三乘的權教都放下,而顯出一乘無上的實教;實教,就是佛乘。 【今此諸大眾】:現在在這法會的大眾,就是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鬼、神、一切天龍八部等,【皆應除疑惑】:都應該把疑惑心除去,不應該懷疑《法華經》這個法,不應該像那個狐狸似的,多疑不信。 狐狸,就是狐狸精。冬天河上邊結冰,狐狸渡河的時候,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聽一聽這個冰,走一步、聽一聽,走一步、聽一聽。為什麼牠要聽冰呢?牠聽這個冰有沒有聲音,是不是很薄的冰?若把冰踩破,那就會掉到河裏邊。沒有聲音,牠還不相信,又走一步,再聽一聽,這叫狐疑,狐狸多疑。我們信佛的人,有這種沒有善根的,也就對佛法將信將疑──就是一半信又一半懷疑,信得不真實──這就沒有除疑;現在叫這一切的大眾,都應該除疑惑。 我們再又說回來,為什麼人對佛法將信將疑、半信半疑?就因為自己愚癡;如果他有般若的智慧,他就不會懷疑。因為沒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你對他講真法,他也當假法來聽;你講的是妙法,他也當粗法來聽;這就是沒有擇法眼──沒有選擇法的眼睛,所以就生出一種懷疑。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十方諸佛所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一乘的佛道;所謂「唯一佛乘」,就是這個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實相法門。無二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沒有了;只說佛乘實教的法門,而不說權教。所謂「開權顯實」,把權巧方便的法門都放到一邊,只說實相妙理;所以現在就是聲聞的人、緣覺的人,也都應該迴小向大,來修習實智,不要再捨不得權智。權智你放不下,實智也不能明白;這是只有一個佛乘,沒有其他的餘乘。 J2. 頌過去佛 分二 K1. 略頌開顯 K2. 廣頌開顯 今K1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過去無量劫】:已經過去的無量劫。無量劫,是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劫;這個「劫」,並不是小劫,是大劫。劫,梵語叫劫波,翻譯為時分,時候的一個分。時分本來沒有一定的定義,也沒有哪一個叫「時」、哪一個叫「分」,本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因為眾生心念的分別,而有了過去、現在、未來。 佛在《金剛經》上,說明白這個「時分」是沒有的。怎麼說呢?「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心沒有了;怎麼說呢?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說這個是「過去」,這個又過去了,你也不要再回頭來追它了!「現在心不可得」,現在心也沒有了;你說這個是「現在」,你說出這一個「現在」,這個已經又過去了!現在的不停止到這個地方,你又留不住它!「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心也沒有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呢!你去迎接它做什麼?沒來的,你就不必去迎接它;沒來也就沒來。所以,這三心了不可得。講到這個地方,我講一個「三心了不可得」的公案。 在中國四川,有一位法師姓周,他擅於講解《金剛經》,而且還著作一部《金剛經》的註解,叫「青龍疏抄」。他聽見中國南方,就是在揚州一帶,一般的出家人都是參禪打坐,沒有講經說法的;他就嘆息:「這一班人,都是魔子魔孫!在佛教裏應該講經說法;你天天參禪打坐,這有什麼用處!」於是他就用兩個籮筐,把他的〈青龍疏抄〉放在裏頭,挑著就往三江,就是長江、揚州、南京、上海這一帶,預備到那裏去講經,教化眾生。 他挑著所著作的《金剛經》註解,走到離揚州很近的一個地方,看見一個賣點心舖子;這個舖子,是一個老的女人在那兒賣點心。偏偏這個時候,他肚子就餓了;他要買點心吃,就把挑子放下,說:「我想買一點點心來吃一吃。」 「你從什麼地方來呀?」這個老的女人就問他。 「我從四川來。」他說。 「那你挑這麼一擔紙,做什麼用啊?你到什麼地方去賣?」 「這是《金剛經》的註解,不是賣的。」這位法師就說。 「啊!《金剛經》的註解?《金剛經》上有三句經文,我請問你是怎麼樣講?」這個老女人就說。 這個周金剛一聽,這當然!全部《金剛經》我都會註解,妳問什麼問題,我一定很容易就可以答覆出來了!就說:「妳問吧!」 「法師!你註解《金剛經》,《金剛經》裏邊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請問你,今天你想要點的是哪一個心?」 這樣一問,把這個「周金剛」問得閉口無言,沒有話講了,自己不知道究竟答覆點哪一個心好?於是知道自己這個理論還靠不住,所以把所註的《金剛經》都收起來,到高旻寺龍潭那個地方去參禪打坐,以後他也開悟了。他開悟之後,知道這一切的法藏,原來要憑真正用功,才能了解;如果不用功,就憑這口頭禪,說來說去、橫說豎說,都是皮毛,都沒有得到經中真正的道理。 所以,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宗亦通,就是不單會講經說法,又會參禪打坐;說亦通,不單會參禪打坐,而且又會講經說法;這宗說並通。宗,就是禪宗;說,就是講經說法;他都明白,所以定慧圓明。他為什麼宗說都明白呢?就因為他有定力,又有慧力;定力和慧力互相圓融,定幫助慧,慧也就是幫助定。有定而無慧,只通宗而不通教;有慧而無定,只通教而不通宗。那麼「定慧圓明不滯空」,就是他沒有法執,也沒有我執,也沒有一個空執;人、我、法、空,都沒有了! 講到這個「劫」字,既然說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為什麼又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方才沒講嗎?因為眾生的心念有這種分別,所以就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怎麼叫一個劫?這個講起來是很複雜的。這一增一減,算一劫。減,就是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要減去一歲,身量的高度也減去一寸;像這樣來計算,一直減到人的壽命到十歲止,然後再增。增,也是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增加一歲,身量高度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減到八萬歲的時候,彌勒菩薩出世成佛。人由八萬四千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再由十歲再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那麼集聚這二十個小劫,就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這算一個大劫。 那麼這個世界,分成、住、壞、空;這個世界成,要經過二十個小劫的時間;壞,也二十個小劫的時間;住,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空,又二十個小劫的時間;所以在一個大劫裏,具足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這叫一個大劫。現在是多少個大劫?數不過來那麼多!為什麼說數不過來?無數劫,沒有一個數目可以說得出來。 【無量滅度佛】:在無數劫裏邊,有無量那麼多的佛成佛、有無量那麼多的佛滅度。無量佛成佛的時候,也經過很長的時間;無量佛滅度,也經過很長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都用百千萬億那麼多種的方法,他的數目是不可量的。 【如是諸世尊】:像這麼多的這一切佛,【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佛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用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權巧方便法門,演說諸法的實相。諸法,有百法,又有千法、萬法,無量無數那麼多法。什麼叫百法?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五十一個是心所法;八個是心王,心王指揮這個心所,心所要聽命心王;又有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六個無為法。所以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那麼諸法實相,這一切法,都是為的實相法而說的。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這一切的世尊等,都說這個佛乘、都說實智,都要開權顯實;佛以前所說的三藏教,是為實施權,為這個實智,而說權巧方便的法。究竟的旨歸、最終的目的,就是說實相妙理,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所講的道理。【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教化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眾生,都使令這一切的眾生,早成佛道,早得到涅槃的妙德,常、樂、我、淨這四種的快樂。 K2. 廣頌開顯 分二 L1. 總明方便助顯 L2. 別示開顯之相 今L1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又諸大聖主】:諸,就是一切。大聖主,也就是佛的一個別名。【知一切世間】:世間,有有情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又叫正報;器世間,又叫依報;這是依正二報。這依正二報,佛都悉知悉見。 【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眾生的種類;眾生心裏頭最深的、在心裏頭藏伏著的這種欲念,諸佛是知道的。【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佛因為知道眾生這種的欲念,所以就設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度脫眾生;小乘、大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都叫異方便。這異方便,是幫助第一義的佛乘──最高的一乘佛道。 L2. 別示開顯之相 分二 M1. 約眾善顯緣因功德 M2. 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M1. 分七 N1. 約六度明開顯 N2. 約悲戀心明開顯 N3. 約供舍利明開顯 N4. 約造佛像明開顯 N5. 約畫佛像明開顯 N6. 約供塔像明開顯 N7. 約稱佛名明開顯 今N1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有眾生之類,他們在過去生中,都遇著過一切諸佛。【若聞法布施】:他們聽見這一切佛所說的法,講六度萬行,所以他就行布施;行布施,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一切一切,都作布施。【或持戒忍辱】:或者是修持戒度,或者修忍辱度。布施就度慳貪;你若有慳貪,就不能行布施;你若行布施,就把慳貪的心減少了。持戒是度毀犯;你若守持戒律,就不會犯戒律。忍辱就度瞋恚;瞋恚就是發脾氣,你好發脾氣嗎?修忍辱度,就不要發脾氣了!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作風,這就是忍辱。 【精進禪智等】:精進就度懈怠;你這個人若懶惰,就要修精進度。禪定就度散亂;你很散亂的,沒有定力,那怎麼辦呢?你就修定力。你不修定力,始終不會有定力的。六度最後的智慧度,是度什麼呢?智慧就度愚癡。你有智慧,愚癡就變成智慧了;你若沒有智慧,智慧就變成愚癡了。是一個東西,不過兩個名稱;其餘六度也都是這樣子。譬如忍辱,也就是瞋恚變的;精進,就是懈怠轉變的;禪定,就是散亂轉變的;不過就是變過來而已。你犯戒嗎?你守戒,就是把犯戒轉過來的。布施就度慳貪,你一切東西都捨不得;你不捨,所以就不得;你要捨,才能得。所謂「捨得捨得,捨了才能得」,所以捨,就是度慳貪的;慳貪,就是很不願意捨錢,捨錢如割肉似的,拿出一分錢來,他也覺得心痛、肝痛的。 【種種修福慧】:你要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在六度裏,你要修福、又要修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樣子,這一切的人等,他們都已成佛道了。你算算修這六度萬行,要經過多長的時間,才能成佛道呢?可是,這些人在最初就修一個小善,以後日積月累,由小善就變成大善了;由一善,而變成多善;由一種福,而修成多種福;由一種慧,而修成多種的慧;等到福慧雙圓,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時候就成佛了。 我們現在開始修行,我們哪一個人也不知道在前生修了多少世了?無論修多少世,是修過、沒有修過,我們都要修,不能不修的。譬如我前生沒有修過,要是我今生還不修,那始終是沒有福慧的。我前生沒有修,今生更要開始修;前生若已經修了,我們今生還要繼續的修。所以不管前生有沒有種過福慧,今生我們遇著這個無上的佛法了,一定要開始勇猛精進,乃至成佛,我們的工作才算完了。 N2. 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在諸佛入涅槃之後,假使有人發出一種善而柔軟的心;柔軟,就是不剛強。這種人,在最初看來雖然只是很少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積功累德;【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的眾生,也都已成佛了。 N3. 約供舍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沉水 木?並餘材 磚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諸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者】:又把佛所有的舍利,造塔來供養。造佛塔供佛的舍利,應該造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級,就是一級一級的、一蹬一蹬的組成。證四果的阿羅漢就四級,證三果的阿那含是三級,證二果的斯陀含是兩級,證初果的須陀洹是一級,唯獨佛的塔是十三級;所以人造塔,也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人的舍利,可以造幾級。那麼在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造百千萬億那麼多種的塔。用什麼造的呢? 【金銀及玻?,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或者用金子造的塔,或者用銀子來造塔,或者用玻?來造塔,或者用硨磲石來造塔,或者用瑪瑙石來造寶塔,或者用玫瑰石──是一種玉石之類,也非常的美麗;或者用琉璃珠來造寶塔。【清淨廣嚴飾】:這個意思,也就表示以清淨莊嚴而廣大,來莊嚴佛的舍利。【莊校於諸塔】:這個「校」字,讀「鉸」字,因為就是好像兩個鎖鏈鉸到一起了。莊校,就是在一切寶塔上邊,用鉸鏈互相連環著來莊嚴。 【或有起石廟】:或者有的人用石頭造一個廟。【栴檀及沉水】:或者用栴檀香木,以及用沉水香木,來造佛廟,或者造佛像。【木?並餘材】:木?,也是一種香木的名字。餘材,和其餘的材質。【磚瓦泥土等】:或者用磚、瓦來造廟,或者用泥土來造廟。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或者在曠野之中,積土成一座佛廟,這是很容易的。【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乃至於小孩子玩耍,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種種人,這樣子功德積得多了,現在已經都成佛了。 N4. 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假設有人為求佛法,要造十方諸佛的形像;【刻雕成眾相】:用刀雕刻成一切的佛像。【皆已成佛道】:這個人也已成佛道了。 【或以七寶成】:或用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造成的佛像。【?鉐赤白銅】:?鉐,是一種石頭,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者用赤銅,或者用白銅,【白鑞及鉛錫】:或者用蠟、鉛、錫來造佛像。【鐵木及與泥】:或者用鐵,或者用木,或者用泥,來造佛像。【或以膠漆布】:或者以塑膠和漆布來造佛像。【嚴飾作佛像】:用種種的莊嚴來修飾這些佛像,造得非常美觀。造佛像有十一種的功德: (一)世世生生,眼目清澈明亮:你眼睛非常明亮,看東西也看得清楚;為什麼你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你在宿世生中造過佛像,所以你眼睛清澈明亮。 (二)生處無惡:不論你生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都沒有惡人;你的左右鄰居、朋友、親戚,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也不會遇到惡獸。 (三)常生貴家:你生到富貴的家庭去,又有錢,又有地位。 (四)身體會有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我們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 (五)豐饒珍寶:處處都是珍寶非常的豐富、非常的多。珍是珍珠,寶是寶物。 (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的家庭去。 (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你就可以做皇帝。現在沒有皇帝了,但做總統和皇帝是一樣的;這個國家沒有皇帝,那個國家還有,你可以找有皇帝的國家去托生。 (八)可以做轉輪聖王:做轉輪聖王,那更尊貴了!轉輪聖王一修就成佛。 (九)不單在人間做王,而且還可以生到梵天去,壽命享有一劫的長。 (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你就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地獄、餓鬼、畜生,都沒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都會敬重三寶、恭敬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的。 造佛像有這十一種的功德。所以我們若有力量,應該造多一點佛像;你造佛像,你的相貌就圓滿。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也就因為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盡遇著多少尊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你看,就遇到就這麼多的佛;他造佛像,那當然更多了,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相貌才那麼圓滿。我們造佛像,不是單單為了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欲心;而是要修我們的福、修我們的慧,將來也成佛。是為的這個!【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造佛像的人,也都統統成佛了! N5. 約畫佛像明開顯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經文上雖然說用膠漆布來造佛像,但是在戒律上,不可以用膠漆布來造佛像,因為膠漆布有股臭味。還有在戒律上也說,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這個我也提一提,每一個人都要知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彩畫,就是彩色繪畫成的佛像,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自作若使人】:或者自己造佛像,或者用錢請人幫著造佛像;【皆已成佛道】:因這種的工作,然後這種人都會成佛了。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乃至於最小的童子在玩耍的時候,或者用草,或者用木頭造佛像,或者用筆來畫佛像,【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或者用指甲蘸著墨水,而來畫佛像。 過去,在四川有一個人,他念《金剛經》的時候,並且用手在虛空這麼寫《金剛經》,每一天都站在同一個地方寫。你說怎麼樣?以後每當下雨的時候,在他寫《金剛經》那個周圍的地方,總也沒有雨,雨落不到地下,每一次下雨都是這樣子。那麼有開佛眼的人,就看怎麼這個地方在方圓這麼一塊地,就沒有雨下呢?一看,原來這個人雖然是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可是天龍八部也都在那兒保護著這一部經,令雨不落到這個地方;所以以後就在這地方造了一座廟。你看,就這麼用手往虛空中這麼一書寫,已經就有這麼大的感應。這是在〈金剛經靈異記〉上記載著,是真有其事的。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像上面所說的造佛像這麼多人等,漸漸都累積功德,積得多了,【具足大悲心】:也都具足大慈悲心了,【皆已成佛道】:現在已經都成佛道了。【但化諸菩薩】:可是佛是教化菩薩,令這聲聞迴小向大,修菩薩法,然後再迴向佛乘。【度脫無量眾】:度脫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N6. 約供塔像明開顯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假使有人在塔中,或者在寺廟裏,無論是對著寶像也好,或者是對著畫像也好,【以華香旛蓋,敬心而供養】:以花、香、幢旛和寶蓋。這也包括其餘的瓔珞、衣服、飲食、音樂等等,存著一種恭敬心,而供養佛像。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或者請人奏樂,打著鼓,或者吹牛角、貝螺之類的。【簫笛琴箜篌】:或者是吹簫、吹笛子,或者奏琴,或者吹箜篌;箜篌也是用竹子作的。【琵琶鐃銅鈸】:或者彈琵琶,或者打鐃、打銅鈸。鈸是這麼打的,「 嘡!嘡!嘡!」你們大家大約沒有見過。在佛前,要作正當的音樂,就是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不是唱邪婬之歌、唱男女談情說愛那種的音樂,那種的音樂,在佛前是不可以奏的。又好像我們敲木魚、敲磬,這也是音樂;我們誦經、念咒、唱讚等,這都是用音樂來讚歎供養佛的。【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像這樣子,很多種的微妙音,盡用它來供養佛。 【或以歡喜心】:或者有人以歡喜讚歎佛的心。【歌唄頌佛德】:就是用種種的歌,唄是梵音,頌是讚頌,頌揚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至於以這少少的歌唱,來頌揚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由這個最少的小音,也都已成佛道;況且那麼大的音聲、那麼多的音聲來讚頌佛的人,更早就已成佛道了。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如果有的人,心裏沒有定力,非常散亂;以這種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乃至於以單單一朵花,來供養佛的畫像。【漸見無數佛】:那麼由他供養畫像的功德,漸漸的積累,他就能見到無數的佛。 【或有人禮拜】:或者有人向佛頂禮。【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者有人就僅僅在佛前這麼合掌,乃至於舉起一手,到額頭這個地方。那麼這是很小的一種恭敬心了。【或復小低頭】:或者就僅僅這麼低一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以這種最少的恭敬心,來供養佛的畫像或者寶像,也漸漸的,由最初這一念的發心,乃至見到無量這麼多的佛。 【自成無上道】:自己因為這麼積功累德,所以也成佛道了。【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廣度無量無數這麼多的眾生,入到無餘的涅槃。【如薪盡火滅】:就好像柴燒盡了,火也滅盡了似的。因為眾生的機,就比方薪;佛的應身來度脫眾生,就比方火;那麼眾生的機薪既然已度完了,火也就應該滅了! N7. 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就是不專一,沒有禪定。也好像遊客來到這兒來參觀廟、參觀佛像,只是參觀、看一看,這都叫散亂心;他們都沒有誠心,雖然到廟上這兒看,但根本就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可以說是散亂中的散亂。【入於塔廟中】:到佛塔,或者到佛的寺廟裏邊,【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聲「南無佛」;以最初這一念,他們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麼原因呢?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跑一千里路,你從什麼地方跑起呢?在第一步開始的時候。你想走一千里路,這也就到一千里路;你萬德圓融,想成佛,這始於最初一念。以最初一念,你種這個佛因,將來必定結佛果。 我們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看!很容易念的!可是這個機會並不容易遇著的。現在你們各位都遇著了,明白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你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念佛的人多?還是會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說是會念佛的人,就像月亮那麼稀少;不會念佛的人,好像星星那麼多。你看看是星星多?是月亮多?所以會念佛的人,這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會遇著這個念佛的法門。 在佛住世的時候,佛有一個堂兄弟叫提婆達多,他專門和佛來作敵對。佛教化弟子,每天要日中一食;提婆達多就標異現奇,做出一個特別的樣子,他說你一天吃一餐,我叫我的弟子一百天吃一餐,可以一百天不吃飯。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齋不吃肉;提婆達多說我叫弟子不但不吃肉,連鹹鹽都不吃。總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籌、比佛做得高。可是做來做去,他就是不念佛;你叫他念佛,他是不念的。 提婆達多一生盡造罪,盡和佛來作對,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業惡貫滿盈的時候,他生陷地獄。怎麼叫生陷地獄呢?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那麼在將要下地獄時候,已經要到地獄門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卻念不出來了!只念「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說念不出來。你看,業障把他制止了,所以他說不出一個「佛」字!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你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這兩個字,所以成辟支佛的時候,也叫南無。你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你現在是沒有業障來把你障住,若障住的時候,你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還有一個公案,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年人,他很窮的,沒有錢,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就想:這個也不錯!一天去托缽乞食,回來吃完飯,也沒有什麼事情,都很好,我也出家去!他看人家比丘托缽乞食很自在的,也不用做什麼工,也不辛苦,也沒有其他事情去理,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要出家。他到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這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 佛的弟子,有開佛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的,或得到五眼六通的,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我們人有開眼的,這叫報得通,就是因為在前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種種的法門,所以得這種的果報;這並不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麼證初果到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劫這麼長時間的因因果果。你看!普通開佛眼、開智慧眼的,或者看人一生、二生、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或者到萬生,但是不能看八萬大劫;這證果阿羅漢,就可以看到八萬大劫其中的因果。 這個老年人想來出家,這一些個佛的弟子大阿羅漢,就觀察,看看這個人的根機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看,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也沒有用一個小音來供佛,也沒有用一個花來供佛,也沒有合掌、舉一手、小低頭,這一些供的都沒有,那他不能出家。 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你不要以為出家是很容易的;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的。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了,你若沒有這種善根,你就想出家,也有障礙的;終究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者一個月、兩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或者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再不出家的。所以你不要看出家這麼容易的。 那麼,大阿羅漢看這個老年人八萬大劫之內沒有種過善根,這是不能出家的;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也老了,也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好,不要在這兒囉!」這個老年人聽了就很傷心的,一邊走一邊哭,想:「我以為出家很容易的,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約是看我老,還是看我窮?他們不收我,我去跳海死了算了囉!」於是就往海邊預備跳海去死。 正在要跳海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了;佛問他:「你這個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呀?」他說:「我想要出家,到了祇樹給孤獨園,佛也沒有在,這些個佛的弟子不收留我!我一想,我這個人生的確沒有什麼樂趣,我莫如就快一點把人生結束了它!」結束,就是把我這個人生完了;覺得我這個人生沒有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佛說:「喔!你要出家嗎?那沒有問題啊!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這個老年人就跟著回來出家;一修行,沒有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了。佛的一些個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這奇怪了!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都沒有做過好事,佛怎麼還收他出家呢?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的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超過八萬大劫以外,你們就不知道了!這個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前,他也是沒有錢的人,有一天他在山上斬柴,遇到一隻老虎來要咬他;他在這個時候,生了恐懼心,就念了一聲『南無佛』。一念,老虎就跑了,就沒有吃他。直到現在,他念一聲『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所以他來出家,並且就證得阿羅漢果了!」所以由這一件公案來看,可見出家是不容易的。 還有,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供養一個天神的像。這天神的身,或者用木頭、泥巴塑造的,唯獨天神的頭是用黃金造的。這件事情就被一個賊知道了,他就想去偷這天神的頭去!覺得這個頭可以值很多錢。但是他到了那個地方,又因為天神威德的關係,他就生一種恐懼心,他就想起來念「南無佛」;這一念「南無佛」,他就沒有恐懼心了!因為他念這一聲「南無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都顯不出來了,於是他就把天神的金頭給偷走了。 偷走之後,這一般人就說:「啊!你看這個天神!你們大家都信他,可是這天神沒有靈感!他若有靈感,怎麼會把頭沒有了?你們信這個天神是沒有用的!」這樣一講,這個天神的靈性又來了,就跑到一個人身上去──神有的時候,會有一股靈氣,他靈氣到哪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什麼都不知道,人事不省,就好像喝醉酒似的。那麼這個天神附到一個人的身上,就開始說話了:「我不是沒有靈驗啊!因為這個賊來了,本來他是不敢偷我的頭的,但是他念了一聲『南無佛』,他這一念,遍處都是佛光,我也睜不開眼睛,就保護不住我的頭,所以被他給偷去了!這並不是我沒有靈感,而是因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所以我沒法子保護得住我的頭。」 講到這裏,是不是佛在幫助這個賊去偷天神的金頭,叫他造罪業呢?不是的!因為這個做賊的他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論是善人念佛或惡人念佛,有同等的功力;不是惡人念佛就沒有功德,善人念佛就有功德,不是的!都是一樣的功德。所以這個人雖然是作賊的,但是他曉得念「南無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頭偷去了;並不是佛幫助他作賊,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 那麼他偷東西,怎麼還有善根呢?《法華經》上不是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他當時雖然是作賊,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將來一定會成佛的,所以這叫「順逆皆精進」。雖然他是做賊,他也是發念佛的心;所以這並不是佛幫著他去偷天神的頭,而是佛平等待遇眾生,無論善人、惡人念佛,一樣有功效,一樣有感應的。所以才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講到這個公案,我們人不要誤會,以為念佛可以偷天神的金頭,那我也念佛去偷地神的銀頭,或者去偷一個值錢的人頭來,這不可以的。因為這個偷天神金頭的人並不懂佛法,他或者是道聽塗說,聽人家說念「南無佛」好,他就記住了;等他害怕的時候,他就念「南無佛」。他根本就沒有學過佛法!我們學過佛法的人,切記不要用念佛的威德,仗著佛光,來保護著我們去偷東西。這不可以的!因為你學佛法,你知道偷是犯盜戒的,你明知故犯再去做,那就罪上加罪。所以對於這一點,每個人都要認識清楚。 為什麼我講這個?因為在過去有一個和尚,他沒出家之前,是做軍人的,以後他就學佛法,很相信念佛的,並且常常引導一般人念佛。等出家之後,又受戒,我看著他受戒的。出家大約有五、六年之後,他就到香港。 香港新界有個道風山,是耶穌教辦的,專門破壞佛教,破壞出家人,是這麼一個機關。怎麼破壞?專令出家人還俗的;專門找出家人到那地方,又給錢,又給女人。有一些個出家人沒有錢用的,也跑到那地方去;有的想找女人的,也跑到那地方去。這個和尚也就到這地方去,去給人家做廚子。出家人到那個地方都要吃葷,不吃齋了,還要殺雞殺鴨,殺很多生。你說怎麼樣?這個和尚他做廚子,以為念佛可以超度眾生,所以他殺雞的時候,一邊拿刀殺雞,一邊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以為他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所殺的雞給超度了。結果他住在那地方有半年多,就發精神病,不久就死了。所以這事情是不可做的,這一點,每一個人應該注意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你有什麼資格? 你念佛,不錯!念佛是可以超度的;你有一定的把握,你把牠殺了,你可以超度叫牠往生極樂世界嗎?你有把握,這可以的;你沒有把握,沒有這種的能力,不可以這麼做的。不可以說我殺牠時,想著牠生極樂世界去了!那是不可以的。 我們聽這一段公案,不要誤會念佛就可以造罪;念佛更應該要往好的做,一點罪都不可以造,一點錯事也不可以做的。這個和尚的情形是我親眼看見的,以後他發精神病時,就想要見我;他知道如果見著我,或者他就可以有希望消除他的罪業,但始終也沒有見著我。 M2. 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在過去一切的佛,或者在世間,或者已經入涅槃之後,如果有人聽見這《妙法蓮華經》;因為過去諸佛也說《妙法蓮華經》,現在諸佛也說《妙法蓮華經》,未來諸佛還是說《妙法蓮華經》;【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所有聞到這《妙法蓮華經》的,他們都已經成佛了。 J3. 頌未來佛 分二 K1. 頌施權 K2. 頌顯實 今K1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在未來一切的佛,數目也是沒有數量那麼多。【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這一切的如來世尊,也是用這個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歸到實教上。 K2. 頌顯實 分三 L1. 正明顯一 L2. 明佛本願 L3. 重明開顯 今L1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一切諸如來】:十方世界一切的如來,【以無量方便】:用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方便法門,【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來度脫一切的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佛無漏的智慧。【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若能聽過《妙法蓮華經》的人,沒有一個人將來不成佛的;聞法,也就是聞《妙法蓮華經》。 我們現在能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數千年以前,就給人授過記;所以我們有機會聽見這《妙法蓮華經》的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小了,自己將來都可以成佛的。 你不要以為念「南無佛」,是一個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念一句佛,是覺得不困難;為什麼不困難?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你想念佛,你的業障就把你障住,想念也念不了。好像提婆達多,他僅僅就念了「南──無──」兩個字;就因為他業障太重,其餘這個「佛」字,他就念不出來。 還有,在中國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人的業障重時,不能念佛。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在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宰相名秦檜;這個秦檜本來也有一點善根,所以今生很聰明的,並且在當時的考試,得到第一名,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之後,妒賢忌能,就造了很多罪業;尤其是對於岳飛──岳武穆,他把岳武穆殺了。 他造的罪業很重,地藏王菩薩因為和他很有緣,就想來度他:「我到他那兒,只要他能唸一個『佛』字,我就可以赦免他一切的罪業。」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一個比丘相,來見秦檜。當時,秦檜正有勢力,還正在做宰相,看見和尚來了,也就招呼這個和尚,和他談話。這個和尚勸他說:「你應該念念佛啊!你這麼高的地位!」秦檜就說:「那何必唸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地藏王菩薩就是想叫他說一個「佛」字,就可以把他所有造的罪業都赦免了,可是他就不唸。 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顯什麼神通?用他的拂塵──拂塵,就是我們四十二手的白拂手;出家人帶著這個東西,是預備趕蚊蟲的。地藏王菩薩用拂塵這麼一拂,秦檜身不由己就跪了下來,想要起身也起不來。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寫的是個什麼字?」地藏王菩薩的手上,就寫一個「佛」字;只要秦檜說那個字是「佛」,這就把他的罪業也都沒有了。 你說秦檜怎麼樣?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篇的理論講起來:「我從小就讀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第一名的狀元。現在所有各國的文件來,都先要經過我審閱,然後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一個字都不認識,那我當什麼宰相呢?這個字我是認識,但是我就不給你唸!」你說,只要他一唸這個「佛」字,那麼罪業就沒有了,但是他不唸。 地藏王菩薩一看:「喔!這真是業障深重,我真沒有法子度你了!」就走了,結果秦檜就墮落地獄去了。 由這一件事情證明,念佛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我們人為什麼平時要念佛?平時念佛,就預備臨終的時候所需要的。那麼臨終的時候需要,我們為什麼不等臨終的時候再念佛?平時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一切一切,都是由習慣而來的;你平時沒有這種習慣,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想不起來念佛了。所以在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會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的大願。他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我名號,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國土來,將來成佛。我的國土,所有的人都是由蓮華化生出來的,所以身體都是清淨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這種的大願,所以我們現在一切的眾生,若修念佛的法門,是很對機,是最容易的。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這就是說,億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只有念佛,才能得度,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現在末法時代,人人念佛正相應。 可是在西方,不是末法時代,這可以說是正法時代。怎麼說是正法時代呢?因為佛法剛剛要傳到西方國家來,這正是一個興旺的時候;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歡喜打坐,這就是一個正法的表現。在正法的時期,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在末法的時候,也可以修念佛的法門。念佛法門,在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對其他的法門,功夫用得不上去,可以修念佛的法門。永明壽禪師說: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有禪有淨土,就是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所以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再往深一層講,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戒。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叫「宗說兼通」,宗也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再往深了講,真正參禪的人,也就是真正持咒;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然說是五宗,歸根結柢,說到究竟處,都是一個,沒有兩個。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個地方應該要明白。 有的人說是念佛法門最高,參禪法門是不對的;或者有的說參禪法門最高,念佛是錯誤的;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然沒有法可得,何必又頭上安頭?何必又沒有事情又找事情來幹呢?所以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若對他說根本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他就失望了。所以佛說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就為的實智。實智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實智是一個無所得,歸無所得;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L2. 明佛本願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法華經》本來有「本門十妙,跡門十妙」,但因為恐怕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現在只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 前面這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六句經文,是個「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 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這是「行喻」,指所有的人,修行都是一樣的。所以【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他們發什麼願呢?【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佛道的法門,【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令所有一切的眾生,也修行這個道,而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好像《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並不是從外得來的,所以無所得;我們本來就有的,可是我們不知道。好像在衣裏頭有一粒明珠,我們就因為不知道,所以也就不知道有這種財寶;這粒寶珠,就比方我們本來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就因為我們沒有發現我們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現在我們想要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財寶而已。令一切的眾生,也都修行這一個法門,這是「行喻」,修行是一樣的。 L3. 重明開顯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未來世諸佛】:未來世一切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雖然說百千億那麼多的法門,【其實為一乘】:實實在在的,也就是為說一乘佛法。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他知道一切的法本無自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的,所以為著這一乘的佛教,才說其他三藏教──藏教、通教、別教。實際上,就是為著這一佛乘,這是「教喻」;這教化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唯一佛乘,而無餘乘。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住法位,「是法」也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是法」。這個妙法住到什麼地方?【世間相常住】:就住在世間相上。世間法,也就是出世法;出世法,也就是世間法。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覺,也就是在世間,你要是離開世間,你再找「覺」,就好像在兔子頭上找犄角似的。所以「世間相常住」,也就是「是法住法位」的「相」常住。【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而成佛之後,已知道這種的道理,【導師方便說】:所以天人的導師以種種的方便,來說這種妙法,這是「理喻」;所得的理性,都是一個的。 J4. 頌現在佛 分三 K1. 標出世意 K2. 頌顯實 K3. 頌開權 今K1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該供養現在十方佛;【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這一切的十方佛,他的數目,也有恆河沙數那麼多,【出現於世間】:出現十方的世界。他們所為的,【安隱眾生故】:就是使令眾生都能得到安樂的緣故,【亦說如是法】:所以也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K2. 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理。【以方便力故】:因為若佛最初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雖示種種道】:所以佛就用種種方便的力量,為實施權。雖然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其實為佛乘】:然而佛最終的目的,就是為說佛乘,使令眾生都成佛。 K3. 頌開權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但是佛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也知道眾生心裏所想像的是什麼。【過去所習業】:這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所習染的業果,【欲性精進力】:所以都對欲念有一種精進之力。【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有利根的,有鈍根的。利根,就是聰明人;鈍根,就是愚癡人。這些佛都知道。 【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佛以種種的因緣,和譬喻這種種的言辭,【隨應方便說】:隨順著眾生的根性,而應機來說方便法門。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度這剛強眾生;對愚癡的眾生,就給他講般若,令他生智慧;對散亂的眾生,就教他修禪定;對懈怠的眾生,就教他修精進;對好犯戒的眾生,就教他持戒律;對貪心重的眾生,就教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I2. 頌釋迦佛章 分二 J1. 總頌開權顯實 J2. 別頌開顯六義 J1. 分二 K1. 頌顯實 K2. 頌開權 今K1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今我亦如是】:今,是現在;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也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樣的說法,【安隱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的緣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以種種法門來演說佛的道法。 K2. 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真實智慧的力量,【知眾生性欲】:因為一切眾生各有他的欲性、各有他的所好,我因為得到真實的智慧,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欲性,都非常的明白了解。【方便說諸法】:因為我明了眾生,於是能用這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一切的法,【皆令得歡喜】: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真正法喜充滿的快樂、得到真正佛法的滋潤。滋潤,就是好像水來把東西都潤溼了;我現在用這個法,來滋潤一切眾生,令他得到真正的歡喜。 J2. 別頌開顯六義 分六 K1. 頌五濁 K2. 頌施權 K3. 頌顯實 K4. 頌歎法稀有 K5. 頌不虛 K6. 頌揀偽敦信 今K1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我現在用佛眼觀察,看見六道所有的眾生。【貧窮無福慧】:六道眾生在這個地方迷惑、不知覺悟;因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為什麼沒有福也沒有慧?就因為太貧窮了;貧窮,就因為他們不懂佛法。不懂佛法,所以這是真正的可憐憫者、真正的窮人;如果他有福有慧,就不貧窮了。什麼是真富貴?你明白佛法,才是真正富貴;什麼是貧窮?你不明白佛法,就是貧窮。所以你有福慧,就是富貴;你沒有福慧,就是貧窮。福慧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你修道修來的。 六道眾生沒有福慧,【入生死險道】:入這種生了死、死了生的險惡道路裏邊。這種生死的道路,是非常危險的,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現在做人,不要看得很容易。以前我講過,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從地上抓起來一把土,就問:「我手裏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一切弟子說:「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著人身,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失去人身,就猶如大地的土這麼多。所以入生死的險道,是非常危險的。 今生做人,來生能不能做人?這都保持不住的。 【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相續,就是今生接著來生,這種苦因、苦果、苦報,總也不斷。他們為什麼不斷苦呢?就因為深深著住到五欲上面了。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的塵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 【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是牛的一種,這種牛對牠的尾巴看得非常重,所以牠總保護著尾巴;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般的人也就起了貪心想得到牠的尾巴,結果犛牛為了保護牠的尾巴,連命都沒有了。自蔽,也就是死;也就是結果自己因這個尾巴死了。 【盲瞑無所見】:盲,是盲目;瞑,是瞑默,沒有什麼聲音。冥冥之中,就是人所看不見的事情;可是你也瞞不了人的。盲瞑無所見,盲目的,和在黑暗的地方一樣,你看不見東西。【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個人既然沒有智慧,又不找一個明師,或者求佛指示他斷苦的方法。沒有智慧,就等於盲人一樣;若沒有明師的引導,就等於常處於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見不著光明;這時候,他也不想法子來求佛幫助他。大勢佛,佛有大勢力,可以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 【深入諸邪見】:因為他不求智慧,好像盲目一樣這麼盲從,久而久之,所以就深入諸邪見了。人,很奇怪的,你要教他一個正法,教來教去他也學不會;你要教他一個邪法,一教就會了。你說奇怪不奇怪?教正法,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容易記得;要是旁門外道,那一些個不正當的法,很容易他就記得。旁門外道那種邪法,人都相信;這個正法,他或者暫信,旋又不敬,等一等你一轉身,他又不相信了。所以為什麼人學正法不容易,學邪法就容易?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就深入諸邪見;這個邪見,和我們都是老朋友,都是很熟識的,有一種好像骨肉至親連帶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就學會了。而正法呢?我們把它忘了很久了,所以學也不容易記得,學一遍又忘了;為什麼會忘?就因為我們和正法距離得太遠了,所以很容易就忘了。 【以苦欲捨苦】:以自己苦惱的這種苦根,再想把苦捨去,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什麼是苦根?所謂── 種種無明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 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六道門。 無明,就是苦的根本;你無明斷了,苦根也斷了。你想斷無明,怎麼才可以斷呢?你要憑你的智慧劍。你有智慧劍,就可以把無明斬斷;斬斷無明,才能跳出六道輪迴。所以最要緊的,要有智慧劍;智慧劍若沒有,那就在苦海裏頭,不容易出來的。 【為是眾生故】:佛因為這一類眾生,還在苦海裏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也不能了脫生死的緣故;【而起大悲心】:佛就生出一種大悲的心,來教化眾生。大悲心怎麼樣子生呢?佛就想:喔!這一些個眾生,都等於我自己的子女一樣,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自己的子女在那兒受苦呢?於是就生出一種悲;悲能拔苦,要把自己所有的子女,從苦海都給救出來。 K2. 頌施權 分二 L1. 念用大乘擬宜不得 L2. 念同諸佛三乘隨宜 L1. 分三 M1. 明用大擬宜 M2. 明眾生無機 M3. 明念欲息化 今M1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我始坐道場】:釋迦牟尼佛說,我最初坐道場,而得佛果的時候。坐在這兒成佛,這叫坐道場。佛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在這四十九天,坐的時候多,行的時候少。【觀樹亦經行】:我在成佛了之後,坐在菩提樹下,觀察過去和將來的因緣,有的時候就經行。什麼叫經行?就是圍著樹這麼轉;一方面可以做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收攝其心,令心不散亂。那麼,佛的心本來就不散亂,又何必又經行呢?佛之所以這樣子做,是為了給眾生來效法的,叫眾生照他這樣修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佛在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他就考慮這一件事。什麼事呢?考慮教化眾生的事情。【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已經成佛了,所得的智慧,是又微妙,又最第一。 M2. 明眾生無機 分二 N1. 明障重不堪聞大 N2. 明梵王請佛說法 今N1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眾生諸根鈍】:可是眾生的根基,非常的鈍,非常的愚癡。【著樂癡所盲】:他著迷到眼前的快樂,而被愚癡遮障住,好像眼睛已經盲了一樣。愚癡,就是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等於盲人一樣。【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沒有智慧,等於盲人一樣的眾生,【云何而可度】:我怎麼樣才可以把這愚癡的眾生,都度明白了呢? N2. 明梵王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正在思惟這個事情的時候,其他的大梵天王,和三十三天──忉利天,帝釋天的天主,【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以及摩醯首羅天的大自在天王;【並餘諸天眾】:以及其餘很多諸天的天眾,【眷屬百千萬】:每一個天王,率領著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眷屬,【恭敬合掌禮】:都在我面前這麼恭恭敬敬合起掌,右繞三匝,向佛作禮。一切的天眾眷屬等,為什麼向我合掌作禮呢?【請我轉法輪】:他們都請我轉法輪。什麼是轉法輪?就是說法。 M3. 明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我即自思惟】:因為這麼多的天眾都請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佛又作一番思惟。【若但讚佛乘】:若我單單說這個佛乘,不講其他的小乘法;【眾生沒在苦】:若眾生因為知道佛道這麼遙遠、艱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才能成佛,都會望洋興嘆。 什麼叫望洋興嘆?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他望著大海一看,這怎麼能過去這個海,怎麼能到達對岸呢?他因為看見佛法太高、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想學了,說我沒有法子學得到這麼多、這麼深的佛法。好像沒有聽過經的人,對經不生歡喜心,一看《法華經》這麼厚的兩部,什麼時候能聽完呢?我哪有這麼多時間聽呢?所以也就不聽了。要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了,就會覺得這個法在人生命中是佔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於不吃飯,不穿衣服,沒有時間睡覺,也一定要學佛法;所以一聽有講經,就要去聽經。按照佛教的規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內,有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居士都應該去聽經的。 【不能信是法】:眾生因為根性太愚癡,所以佛講出這個佛乘,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眾生不信不要緊,還變成有一種破法的行為,有破法這種的因緣。因為他不相信,他就會生一種譭謗的心,這就是破法。不相信,就是破法;破法,也就是不相信。 所以對於實教這種妙法,如果一生出譭謗的心,就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墜於三惡道】:將來就和婆羅門女的母親一樣,也就墮落到三惡道、墮落到大地獄裏去了。這婆羅門女的母親幸虧有一個地藏王菩薩的女兒,才能把她救了生天。我們每一個人自問,是不是保險有一個地藏王菩薩做我們的女兒、或者兒子,來等我們死之後,好去超度我們?沒有這個保障!所以我們自己應該對佛法要生真正的信心。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佛自己想,因為眾生會破法不信,而墮落到三惡道中;我寧可不說《法華經》,趕快入涅槃,不要在這世間轉法輪了! L2. 念同諸佛三乘隨宜 分二 M1. 明化得 M2. 釋疑 M1. 分四 N1. 明三乘擬宜 N2. 明有小機 N3. 正明施化 N4. 明受行悟入 今N1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尋念過去佛】:我等一等,又想念起過去的一切諸佛,【所行方便力】:他們所實行、所推行的這種方便的力量,【我今所得道】:我現在所得的佛道,【亦應說三乘】:也應該為實施權,說三乘的教理。 N2. 明有小機 分二 O1. 明諸佛讚善 O2. 明釋迦酬順 今O1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我這樣一作思惟的時候,十方佛就都顯現在我的眼前了。【梵音慰喻我】: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來安慰我,來對我談話。說什麼呢?【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好得很哪!釋迦文佛!你真是世界上第一的大導師。【得是無上法】:你得到這種無上的妙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你隨順十方一切佛,也用方便權巧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我們十方佛,也統統得到這種最妙的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我們因為眾生的關係,所以才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少智樂小法】:這種愚癡的人,很少智慧;所以他們所歡喜的,就是小法,他沒有大法的根性。就好像小孩子只知道玩小的東西,你給他一個大的東西,他就不會玩了!所以對小乘的人,只可以給他說小乘的法;若說大乘法,他就反而糊塗,反而不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樂小法?而不可以給他們說大法?【不自信作佛】: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成佛的。【是故以方便】:因為這個,所以只能用方便權巧的法門,【分別說諸果】:分別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聲聞、緣覺;【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雖然分別說了三乘,但實際上,就是為教化菩薩,修行佛乘的法門。 O2. 明釋迦酬順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聞聖師子】:我聞十方諸佛這樣子來讚歎我,說我是第一的大導師。我也聽見十方諸佛,【深淨微妙音】:這種深淨微妙的音聲;【稱南無諸佛】:十方諸佛稱「南無諸佛」,我也稱「南無諸佛」。 在佛和佛互相稱歎的時候,【復作如是念】:又作出這種的想法。【我出濁惡世】:我現在處在娑婆世界,這是個五濁惡世,是最惡的一個世界。【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我也隨順著十方諸佛這種說法的方式,這麼樣去做。 N3. 正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我想過這件事之後,就到波羅奈的鹿野苑去了。什麼叫鹿野苑? 以前有兩個鹿王在這兒,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宿世,在多生多劫以前做的鹿王,他很慈悲;另一個鹿王,就是提婆達多宿世做的。在當時,鹿野苑有很多鹿,有一位國王就常常到山上來打獵。因為他帶的人很多,若一打,就不知道要打死多少鹿? 這兩個鹿王就開了一個會議,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就說:「我們來一個請願,和國王商議一下,請求國王准許我們的希望!」提婆達多那個鹿王說:「怎麼樣請願呢?」釋迦牟尼佛這個鹿王就說:「我們要求這國王,每一天給他送兩隻鹿去作為飲食;這樣子,我們鹿的眷屬才不會斷滅,國王也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我相信國王會答應我們的。如果現在他把我們鹿群給打死,他一天吃不了這麼多肉,也都會壞了!」提婆達多這個鹿王說:「好啊!我們就請願去啦!」 於是兩個鹿王就到國王那兒去請願。一到宮殿門口,有兵在那兒守門,看見來兩隻大鹿,他拿起槍就要刺。這兩隻大鹿說:「你不要殺,我們今天來,是要見國王,我們想和國王請願!」衛兵一看,鹿也會說話?很奇怪!於是就通報國王,說有兩隻鹿會說人話;國王也很驚奇:「鹿怎麼會說人話呢?你叫牠們進來,看看是個什麼怪物?」 這兩隻鹿進來,就對國王講:「你打獵,把我們眷屬打死得太多了,你一天也吃不了;如果你打得少,還不夠吃。我們現在向國王請願,我們每一天送兩隻鹿給國王吃,那麼你不必去打獵,總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當時也沒有冰箱,所以說,如果把鹿都給打死,國王一天吃不了這麼多,這些肉都會壞的。國王一看這兩隻鹿會說人話,已經很奇怪了;聽他們的請願,又很合理,於是就批准了:「可以的!你們每天送兩隻鹿來!」從此之後就照這樣子,每一天都送兩隻鹿來;國王天天吃新鮮鹿肉,覺得很美味的。 有一天,是釋迦牟尼佛前身做的鹿王,就親身來獻供,叫國王把牠吃了。國王認識這隻鹿:「你是個鹿王,你怎麼可以來進供?莫非你鹿的眷屬都沒有了?你的子孫都沒有了嗎?」 釋迦牟尼鹿王說:「我的眷屬不但有,而且一天比一天增加。我們每一個鹿王管五百隻鹿,在這五百隻鹿裏邊,一天只各送一隻給國王用;其餘母鹿生產出來的小鹿,每一天都有很多的,所以現在我們眷屬,繁殖比以前多了幾倍。不過現在有一個緣故,所以我要自己來進供。」國王說:「有什麼緣故呢?」 鹿王說:「我所管的鹿,今天送來沒有問題;在另一個鹿王那邊,今天輪到一隻母鹿應該來獻給國王吃。但是這母鹿肚裏頭有鹿仔了,再過一、兩天,鹿仔就生出來;這隻母鹿就要求牠的鹿王通融一下,換一換,等到改天生了小鹿之後,再來獻給國王你吃。可是提婆達多鹿王不准調換,所以這隻母鹿來同我商量,想在我這邊調換;但是我這邊的鹿,沒有輪到的,哪一隻也都不願意調換。沒有法子,所以今天我自己來,我來代替這隻母鹿。」 國王一聽,啊!有這麼奇怪的事情!原來鹿也都是眾生之一呀!我為什麼要天天吃鹿肉呢?這時國王就說: 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 從今日以後,不食眾生肉。 說你是長著一個鹿的頭,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還好;我雖然長著一個人的頭,但是我的心都不如你鹿的心。從今日以後,再什麼眾生肉,我都不吃了!鹿王把這國王都感動了,從此以後就吃齋了!因為有這一個公案的關係,所以這個地方叫鹿野苑。 鹿野苑這個地方,山清水秀,風水非常地美妙;所以有很多修道的人,都在這兒修行。當初釋迦牟尼佛出家,有五個侍者──父黨之親三個,母黨之親有兩個;五個人統統陪著他出家修行,不過後來他們都離開了佛。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的時候,每天只吃一麻一麥,其中有三個人,受不了苦就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呢?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剩了的兩個人,跟著佛修行。那時候,釋迦牟尼佛骨瘦如柴,有個牧牛女,就在牛身上擠出來一罐牛奶,送給佛喝;釋迦牟尼佛一看這牛奶,也很高興,就應牧女的供養,把它喝了。一喝這牛奶,那兩個人一看,「喔!你修道,現在完了!這回沒有用囉!你永遠都不會修成道,你這樣子貪圖口腹!人家送給你牛奶,你就喝!這怎麼能修道?修道要修苦行,現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們兩個不願意在這兒陪著你這麼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於是這兩個人也跑了! 你看,五個人陪著他,跑了兩對半,就剩下他自己在這地方。後來佛就走到菩提樹下打坐,夜睹明星而悟道。說修道不能受苦,受苦受得太厲害了,那三個陪著修行的,就跑了;跟著的這兩個,認為釋迦牟尼佛不對,受不了苦,也跑了。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也經過多長的時間那種困苦艱難!所以我們修道,受一點的困苦艱難就受不了;那比較釋迦牟尼佛,又應該如何呢?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諸法的寂滅相,它是沒有一個相貌的;本來說不出來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權巧力量的緣故,那是要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來說法。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是憍陳如等,就是方才所說,陪著他出家修道的這五個人。這五個人,三個怕受苦,跑了;兩個怕受樂,又跑了,都跑到鹿苑去修道。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觀察因緣,應該先度這五比丘;所以到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N4. 明受行悟入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這是佛最初度五比丘時說: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這叫第一轉。說這是苦,對人是有一種逼迫的性質。集,是煩惱結集;這煩惱是有一種招感性,是你招感而來的。滅,就是涅槃的寂滅;常樂我淨,就是涅槃四德,這是你可以證得的。道,這個道是可以修行的。這是第一轉。接著又第二轉,說: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說這個苦,你也應該知道;這個煩惱,你也應該把它斷了;這個涅槃的快樂,你也應該證得;這個道,你也是應該修的。第三轉,就是: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說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煩惱,我已經斷了;這種涅槃四德的理,我已證得了;這個三十七道品,我已經修成了。 這煩惱是一種客塵,不是主人,是從外邊來的,所以叫招感性。在《楞嚴經》上講,憍陳如就因為「客塵」兩個字開悟的。他說:「噢!這客,不是在這兒常住的,將來會走的!」他由「客塵」兩個字,就開悟了,這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所以,佛對這五比丘一講,憍陳如當下就證了果、當下就明白了!這叫三轉四諦法輪。 【便有涅槃音】:因為佛轉四諦法輪,講寂滅涅槃的快樂,所以就有涅槃的妙音了。【及以阿羅漢】:以及阿羅漢的名字;有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僧,就是阿羅漢。所以有法,又有僧,有這種種的差別的名字。 M2. 釋疑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我從久遠劫修佛法以來,就稱讚這種涅槃的法。【生死苦永盡】:你若能證得涅槃快樂的妙理,你這生死的苦就永遠都斷了,永遠都沒有了。【我常如是說】:從久遠劫來,我就生生世世都常常給你們講這個法來的。 K3. 頌顯實 分四 L1. 大乘機動 L2. 明佛歡喜 L3. 正明顯實 L4. 受行悟入 今L1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見佛子等】:我看見這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立志想要勤求佛道的人,有無量千萬億那麼多。【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咸,就是統統。完全都以恭敬心,都來到佛這地方。【曾從諸佛聞】:在過去,他們曾從諸佛聽聞佛法;【方便所說法】:聽諸佛所說的方便法門。 L2. 明佛歡喜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我即作是念】:我現在又作了這一種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是因為想要說佛這個真實智慧的緣故。【今正是其時】:現在也正是應該說佛這個真實智慧的時候了。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知道!【鈍根小智人】:那種愚癡的、有小小智慧的那種人;【著相憍慢者】:這一類的人,有一種執著相,又憍慢,覺得自己不知多大,所以生出一種貢高我慢來。【不能信是法】:他們不信大乘法,也不會聽這《妙法蓮華經》的,所以才有五千退席這樣子。【今我喜無畏】:現在這一些沒有善根和憍慢的人,都已經退席了;所以我現在歡喜,無所恐懼了,不擔心了! L3. 正明顯實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於諸菩薩中】:在這一切的菩薩中,【正直捨方便】:我捨棄這個權巧方便的法不用,【但說無上道】:現在我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就說這真實的智慧,我就說成佛的法門。 L4. 受行悟入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菩薩聞是法】:所有的菩薩聽到這《妙法蓮華經》,【疑網皆已除】:他們那種懷疑的網,已經都破除了,沒有了!【千二百羅漢】:當時有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悉亦當作佛】:將來他們都是可以作佛的。這是佛給所有的弟子都授記作佛。 所以,妙法是難遭難遇,並且也難於聽聞,在百千萬劫也不容易遇見這《妙法蓮華經》;雖然遇見這《妙法蓮華經》了,但是也不容易讀誦;你即便能讀誦,也不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遇著了,又能聽見講解《法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 現在在這整個世界上,有能講《法華經》的地方,是很少很少的;講《法華經》的這樣少,現在我們就講了;將來我們還準備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不容易遇著!在中國過去來講,你或者幾百年、或者幾十年,遇不著一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 《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道理,是大不可言;因為它太大了,說出來的,都沒有那麼大,所以就沒有人敢講。尤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學問的基礎必須要好;如果沒有學問,你不要說講那個意思,你就念經文,你都不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我說一段經文:「東方從定入,西方從定出;南方從定入,北方從定出。」又說:「眼根從定入,耳根從定出;鼻根從定入,舌根從定出。」這是講的什麼?什麼叫「鼻根從定入,舌根從定出」?你看!就這六根裏邊,他就不是這一根從定入,這一根從定出了!你一讀這個文,你都不知道是什麼回事?誰出誰入啊?所以將來要是歡喜研究佛法的人,你只要真想明白佛法,一定要對這些問題了解了。你不要擔心、不要憂愁!將來你要是想求法,不要到印度那麼遠;好像中國的玄奘跑到印度去求法,把腳也走出泡來,身上也累得很辛苦了。現在你坐在你的本國,就可以聞到這麼樣的妙法;將來你們的機會,比玄奘法師都好。 K4. 頌歎法稀有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釋迦佛說,我現在說真實的佛法、說佛乘實智的道理,也像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是一樣的。【說無分別法】:說這種最微妙、最第一,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的這種無分別法,這不是一般人的心意識所可明白的。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這要很久遠的時間,所以說很不容易遇著。【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假設就正當佛出現於世,而說這《妙法蓮華經》,這也是最難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初才說《阿含經》,然後說《方等經》、《般若經》,到最後才說《法華經》;可見說這部經,也是不容易的。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在無量無數劫這麼長遠的時間,能聽聞說這種法,也是不容易;所以現在說《法華經》,這是最稀有的一個法會。【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能聽聞過這《妙法蓮華經》的人,這個人也是不容易遇的,也不容易找的。好像什麼呢? 【譬如優曇華】:好像優曇華這麼稀有。優曇華是梵語,譯為瑞應華,一種祥瑞的花。這種花,要經過三千年的時間,才開一次花;花一開了,沒有好久,就又落謝了!因為很不容易遇著的,所以才這麼出貴、這麼稀有。【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優曇華因為它這麼稀有,所以一切人和天上的人,都歡喜這種花。【時時乃一出】:非得要到了時候,這種花才能出現於世。 【聞法歡喜讚】:聽見這《妙法蓮華經》時,這個人生出一種歡喜讚歎的心,【乃至發一言】:或者就說一句話來讚歎這《法華經》,「噢!這《法華經》真是最微妙了!」【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你就這麼讚歎一句,這已經算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這個人也是很稀有的;優曇華,三千年遇著一次開花,這個人比優曇華還更為稀有。可見聽法是不容易的,這種因緣是很難遭難遇的。我們現在能聽見這《妙法蓮華經》,每一個人都要生大歡喜心;這都是在無量劫,廣種善根。今天善根成熟了,才能聽見這《法華經》;如果不是有善根的話,絕對沒有機會聽的。 K5. 頌不虛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釋迦牟尼佛又說,【汝等勿有疑】:這種法比優曇華更難遭難遇,我所說的法,你們切記不要生一種懷疑。為什麼呢?【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因為我為諸法之王,已得到真實的智慧;所以我現在用誠實的言語,來普遍告訴你們在法會的大眾,以及未來的大眾。 【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我只用成佛的一乘佛道,這種的法,來教化所有的菩薩。【無聲聞弟子】:在這個法裏,沒有教化聲聞弟子的法、沒有教化小乘人的法。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舍利弗!你們這一些聲聞和權教的菩薩等,現在都應該轉移到佛乘,應該要迴小向大了!不要再得少為足,不要再中道自畫!說我走到半路上,就不要向前再走了。所以【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你們應該知道,《妙法蓮華經》所說的這種妙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秘密、最要緊的妙法,切記不要生一種疑惑心。 K6. 頌揀偽敦信 分二 L1. 頌揀偽 L2. 頌敦信 今L1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妙法蓮華經》是諸佛的秘要,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很久也不說這《妙法蓮華經》。為什麼不說?因為它太重要了!說出這種法來,如果眾生不相信,就會墮落到三惡道去;所以佛寧可不說這種法,也不願意令眾生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以五濁惡世】:因為這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五種濁惡世界。【但樂著諸欲】:這五濁惡世所有的眾生,他們所好樂的是什麼呢?就是這諸欲。諸欲,就是一切他們所貪欲的、所歡喜的。所貪欲、所歡喜的是什麼呢? 【如是等眾生】:像這一類的眾生,著住到諸欲上,就貪這種一時的、不究竟的快樂,人人都迷於這種的快樂上。所謂「迷」,就是對這個欲上不覺悟、不明白。人這種種的欲,好像貪財的,就迷到財上;貪色的,就迷到色上;貪飲食的,就迷到飲食上。貪吃毒藥的,就迷到吃毒藥上;吃了一點,以為這回大約吃得少,所以沒有開悟,再吃多一點,或者就會有一點辦法了。根本這種事情,就是越迷越深;越深他就越迷,貪著這種的欲。這種欲,就是叫你心心念念想這種東西,你著到什麼欲上,就迷到這種東西上,不能自拔;自己好像在泥潭裏似的,就拔不出腿來。把這個腿拔出來了,那個腿又陷進去了;那個腿拔出來,這個腿又陷進去了。所以總迷到這種種的欲上! 佛早就知道有這一類的迷昧眾生,【終不求佛道】:他們不想求佛道,好令自己生出一種真正的智慧來把迷昧打破。 在佛的當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一切,佛早就知道了。【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當未來世的一切惡人,他們聽見佛所說的一乘佛法。【迷惑不信受】:對《妙法蓮華經》這種的法,生出一種懷疑來,說這是講的什麼?我怎麼從來都沒有聽見人家說怎麼成佛?什麼叫成佛啊?生出一種迷惑,不知道怎麼叫「成佛」,所以就不信受。【破法墮惡道】:他們不但不信受,而且還破壞,說是:「他們講的佛法,根本就沒有道理!」所以就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去。 【有慚愧清淨】:但有的人知道生一種慚愧心,覺得自己是錯誤了,生一種改過遷善的心,求清淨,【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佛說,我應當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讚歎《妙法蓮華經》這一乘的佛道。 L2. 頌敦信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天龍八部等,你們都應該知道,【諸佛法如是】: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都是一個的。所以十方諸佛的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像《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可是佛要觀看機緣,來給眾生說法。【以萬億方便】:所以佛用無量無邊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隨宜而說法】:隨宜,就是隨順眾生的機宜;眾生需要什麼法的時候,佛就為這一類的眾生,來說這一種法。 【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佛說出這種的法來,要是眾生不去學習,他就不會明白這種的佛法。一定要深深的去學習,然後才能明白這種的佛法;他既然不明白這種的佛法,當然也就不會依法修行了;不會依法修行,就不會成佛。 【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們這一班的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等等的,你們現在已經都知道這真實的妙法。【諸佛世之師】:十方諸佛和我釋迦牟尼,都是世界的導師;【隨宜方便事】:都是隨宜說法,用權巧方便來教化眾生。【無復諸疑惑】:你們這一些在會的大眾,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歡喜】:你們現在聽聞《妙法蓮華經》,心裏應該生大歡喜、生難遭難遇的想;這種的因緣,不是容易遇著的。【自知當作佛】:你們每一個人現在都應該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成佛的。所以在這個法華會上,一切的眾生是決定成佛,因為釋迦牟尼佛都給授過記。 卍 卍 卍 現在我把這個讚來給你們講一講。本來講《法華經》,沒有講讚的;不過這也是讚《法華經》的,我講給大家聽一聽: 世尊現瑞 彌勒疑詳 文殊為眾廣宣揚 古佛放毫光 三請法王 為演妙蓮香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世尊現瑞】:釋迦牟尼佛就現出這六種祥瑞。【彌勒疑詳】:彌勒菩薩就生出一種懷疑,他不明白佛為什麼現這六種的祥瑞,所以他就請文殊師利菩薩來給解釋。【文殊為眾廣宣揚】:文殊菩薩為大眾來說過去佛的因緣,這種種道理。【古佛放毫光】:那麼在過去古佛,十方諸佛,也都同時放毫光,來讚歎釋迦牟尼佛。【三請法王】:因為舍利弗對釋迦牟尼佛三次請法。【為演妙蓮香】:就為說《妙法蓮華經》。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你這麼一念「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已經就有功德無量了! 所以日本那個日蓮宗,就專門「念南無妙法蓮根揪(音),南無妙法蓮根揪(音)」,他說連根都把它揪出來,「南無妙法蓮根揪」。那麼,就單念這一個經的名字,他們就得到很大的利益,沒有工作的就有工作了,沒有飯吃的就有飯吃了,沒有衣服穿的就有衣服穿了。你說,沒有茶飲的就有茶飲,沒有酒喝的也有酒喝了,他們都念那個「南無妙法蓮根揪」念的。我怎麼知道呢?本來我沒有聽過他們念「南無妙法蓮根揪」,我聽那個前幾天由菲律賓來那個劉梅生(音),他說他到日本佛堂去給講佛法來著,講佛法,日本佛堂有很多的美國人,都在那個地方也學佛法呢!學什麼佛法呢?就是學念這個「南無妙法蓮根揪」,說是他們一念這個「妙法蓮根揪」,就沒有工作的也有工作了,沒有衣服穿的人,有衣服穿了,沒有飯吃的人呢也變成有飯吃了,什麼都有了!所以靈妙得不得了。那麼我想:「這真是,或者等將來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也念一念。」現在我有飯吃,暫時我就先不念,我講。 譬喻品第三 這一品,是〈譬喻品〉第三。譬喻,也就是《詩經》上所說的「比體」。《詩經》上有賦體、比體、興體;譬喻,就是「比」的體。因為這種道理很深,直接說出這道理是沒有人能明白,所以舉出其他的東西來作比喻,借比喻而明白這道理。這一品的理太深,以譬喻而能明白,所以叫〈譬喻品〉。 F2. 身子領解 分二 G1. 經家敘置 G2. 身子自陳 今G1.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當說完〈方便品〉,這法會的一切大眾都蒙佛授記的這時候。【舍利弗】:大智慧者舍利弗;【踊躍歡喜】:這表示身、口、意三業都歡喜,身也喜,口也喜,意也喜。舍利弗尊者身口意三業清淨,而生出一種歡喜心;【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於是在大眾中,離開座位,站起來,合起雙掌,瞻仰佛的尊顏,對佛就說了。 G2. 身子自陳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五 I1. 總標聞法得解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I3. 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I1.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現在我在世尊的座前,聽聞《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心懷踊躍,得未曾有】:身心意都歡喜踴躍,得未曾有;我以前在方等及般若會上,都沒有聽過這樣微妙的妙法。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呢?【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我在以前跟著佛,聽見佛說這種的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都蒙佛給授記作佛。佛給授記?號,【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可是我等這小乘聲聞的人,沒有資格來參加這種的盛事,來得到佛給授記,於是感懷無量,感觸非常,心裏有很多種悲傷。傷感什麼呢?【失於如來無量知見】:自己沒有得到如來給授記,沒有蒙佛慈悲,失去無量的智慧,失去無量的善根。 I3. 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我又想以往常常單獨居處到山林、樹下。所謂「多木曰林,獨木曰樹」,樹木多到很多了,叫「林」;單單一棵木,叫「樹」。舍利弗常常自己到山林或樹下修行。因為有山林樹木的地方,都是非常清靜,用功非常地相當,所以他常常在這地方用功參禪打坐。這一坐,或者甚至於坐幾天都不一定的。【若坐若行】:坐得疲倦了,起身做運動;或者繞樹而經行,或者穿林而經行,在樹林裏來回走。 【每作是念】:每,就是每每的;常常有這種的想念。【我等同入法性:我們聲聞和菩薩,同都得到佛的法性,都一起得到佛所說法的滋潤。【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為什麼如來不教我們大乘法,而用小乘法來度我們?是不是如來偏心?是不是佛對我們這一些小乘人不愛惜、不慈悲呢?這麼打妄想。【是我等咎】:可是,自己迴光返照後才知道,這是因為我等小乘人根性淺薄,沒有智慧,非常愚癡;所以佛說大乘法,我們不能接受,這是我們自己的罪過。【非世尊也】:這不關世尊的事情,並不是世尊不慈悲,也不是佛偏心,對我們小乘人不愛護;這是我們自己的根機陋劣,根機很差的,所以佛想說大乘法,我們也不能接受。 【所以者何】: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我們這些聲聞的人,要是有一種的考慮,等佛說明白這種宿世的因緣,然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才能得到度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學佛最高的一個覺位,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和凡夫不同,凡夫因為不覺,所行所作都是糊糊塗塗的,自己不覺悟;正覺,還沒有到覺他的程度,這是二乘的人。二乘人只得到正覺,而沒有得到正等,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正等就是大乘菩薩,這叫等覺菩薩,又叫正等菩薩,正等於佛。等覺菩薩,他還差了一點點,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盡。若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也破盡了,這就是妙覺。妙覺,就是無上,就是佛。佛是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有上士,就是上邊還有佛。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得佛果。所以要想證得佛的果位,必須要以大乘菩薩法,才能得到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然而我們這一切的聲聞眾生,不明白佛說法是以方便法門來教化我們,不明白佛說法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人施教。觀機逗教,是觀察機緣,而說佛法;因人施教,是因為什麼人,就施什麼教;應病下藥,是說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開一個什麼藥方,來對治眾生這個病;所以是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在我們最初聽聞佛說四諦法、十二因緣法的時候,我們就相信接受;所以在當時,【思惟取證】:用功修行,得證羅漢果。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世尊!我從昔來】: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終日竟夜】:終日,就是一天到晚;竟夜,就由晚間又到天亮。什麼叫日夜呢?「夜」就是沒有開悟以前,猶如在夜裏;開悟之後,等於有太陽一樣,陽光普照而在日中。所以二乘人證了羅漢果,可以說是到日中了;但是在菩薩上,和小乘來比,小乘人又等於在夜裏邊一樣,菩薩就等於在日中一樣。【每自剋責】:剋,就是自己對治自己,也就是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克己復禮。 顏淵問孔子,怎麼才能得到這個「仁」?在儒教裏,所講的就是仁義道德,人人研究這個「仁」字。顏淵問怎麼能常常在「仁」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克制自己;復禮,回到天理上;這就是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孔子就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你不要去看;不單不要去看,不合乎禮的事情,你也不要聽;譬如有人講是講非,你不要去聽。不合乎道理的話,你不要去說;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你不要去做。所以這視、聽、言、動,都是要合乎禮,這就是克己復禮。 舍利弗常常都管著自己,這剋責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規矩,不放逸。譬如你好吃東西,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東西;能以不任性去吃東西,這就是剋責。你好懶惰、歡喜睡覺,你就能克制自己不要睡那麼多覺,做多點事,這就是剋責自己。你不歡喜學佛法,你就必須要發勇猛心來學佛法,這樣就是剋責自己,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剋責自己的功夫;沒有剋責自己的功夫,他就不會成功的。 好像現在,我知道香港有一位法師,他叫壽冶,前幾天我對你們各位都講過。這位法師在過去在五臺山住廣濟茅蓬,在那個非常寒冷的地方他閉關,自己把自己鎖到一間房裏邊不出去。在房裏作什麼呢?他就寫《大方廣佛華嚴經》。那麼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不算什麼一種特別的事情,誰都可以寫的。可是他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用墨水來寫,他是用他身上的血水來寫。這每一個字大約有兩寸丁方這麼大。這一個字筆劃多的,用的血就要多一點,筆畫少的當然用的少了。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八十多卷,這八十多卷那個字有幾十萬字那麼多。我們想一想,這一部經是佛教經典最長的一部經,他能用他的血,在關房裏寫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都是自己有克制自己的這種功夫。他本來不認多少字,生來沒有讀過多少書,那麼就由出家之後練習經典,這才認識幾個字,然後就自己發願練習寫字。現在他寫字寫得非常好。 這個人前幾年,大約十幾年以前到越南去,跑到越南造了幾個廟,越南政府那些個官員都皈依他。皈依他,現在這政府的官員就有好幾派,他恐怕捲到這個漩渦裏邊去,於是乎他現在又到香港,在香港修道了。這個法師是現代的一個很有道德、很有苦行的法師。那麼在現在的時候,這種人真是不可多得了,這也是他自己能有剋責自己的功夫。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舍利弗說,我現在隨著佛學佛法,聽聞《妙法蓮華經》,這是聞所未聞的妙法,從來都沒聽見過這種的妙法;【斷諸疑悔】:把一切的疑悔都斷了。【身意泰然】:所以現在我身也快樂,心也快樂,意也快樂,就是身心都快樂了。泰然,就是清清淨淨的,自得的樣子,覺得不知怎麼的舒服了!真是快樂到極點了!【快得安隱】:很快樂,得到一種安穩的境界;這個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到今天,才知道我真正是佛子,將來會成佛了!【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我是從佛口生出來的,從佛法化生出來的,我是佛的真子。【得佛法分】:得到佛法身的氣分,我把整個佛的法性都得著了,可以說是入佛法性流了。 H2. 重頌 分二 I1. 頌上長行 I2. 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I1. 分四 J1. 頌總標聞法得解 J2. 頌昔失今得 J3. 頌昔疑今解 J4. 頌昔悔今斷 今J1.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時候,舍利弗想要把以上的意思再說清楚一點,所以用偈語對著佛來講。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我聽見《妙法蓮華經》這微妙的法音,從來就沒有聽過這麼妙的法;【心懷大歡喜】:所以在心裏頭,也生出一種很大的歡喜,身口意三業都歡喜。【疑網皆已除】:這種懷疑的網,罩到自己的心裏上,現在已經除掉了,已經沒有了。 J2. 頌昔失今得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在從久遠以來到現在,生生世世都蒙佛的教化,所栽培大乘的種子,今生都成熟了。【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佛清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能使令眾生一聽見佛這種微妙的聲音,煩惱就都除掉了。【我已得漏盡】:我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了。【聞亦除憂惱】:本來我沒有憂惱了,但是我的境界是個小乘,還沒有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所以把我所有的憂惱也都除掉了,也都沒有了。 J3. 頌昔疑今解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我住在山谷裏,這地方很清淨的;或者住在樹林子中。【若坐若經行】:或者在那兒打坐,或者在經行。經行,就是在那地方轉來轉去這麼走。【常思惟是事】:我常常就想這種事情。什麼事情呢?【嗚呼深自責】:嗚呼,歎息詞。我自己那麼「唉──」的歎息一聲,【云何而自欺:自己責備自己,為什麼自己要欺騙自己呢?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我們大家也都是佛子,同得到無漏的法。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沒有婬欲心了,這是得到無漏;你若有婬欲心,那就沒有得到無漏。不是說沒有看見,沒有婬欲心;你就是看見,對境無心,對著境界而沒有這種婬欲的念頭,這叫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我們卻不能於將來的時候,演說這個無上的、最妙的佛法。這是舍利弗他自己這麼樣想。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金色三十二】:言其佛身上的顏色是金色的,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三十二種大人之相:(一)足下安平相;(二)足下千輻輪相;(三)足跟滿好相;(四)指纖長相;(五)身端直相;(六)手足指縵網相;(七)手足柔軟相;(八)足趺高滿相;(九)身毛上靡右旋相;(十)?如鹿王相;(十一)身廣長等相;(十二)垂手過膝相;(十三)頂有肉髻相;(十四)一孔一毛生相;(十五)馬陰藏相;(十六)皮膚細滑相;(十七)兩腋滿相;(十八)身金色相;(十九)七處平滿相;(二十)梵音深遠相;(二十一)肩圓滿相;(二十二)上身如獅子相;(二十三)目睫如牛王相;(二十四)齒齊密相;(二十五)四十齒相;(二十六)牙白淨相;(二十七)頰如獅子相;(二十八)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九)廣長舌相;(三十)身光一丈相;(三十一)眼色如紺青相;(三十二)眉間白毫相。 【十力諸解脫】:十力,是佛十種智慧之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諸解脫,就是八解脫,又叫八背捨、八勝處。 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地、水、火、風四大,加上青、黃、赤、白,和空、識,這叫十個一切處。修禪宗者應該知道這個。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都是同在一個法性裏邊,而我等小乘人就沒有得到受記作佛的功德。 【八十種妙好】:佛的身體,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法」,是不共於聲聞、緣覺二乘,也不共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都和他們不共同修道,唯佛獨有,唯有佛才有這種法。 【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有的說「定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舍利弗說,像以上所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八解脫、十八不共法等等,這種種的功德;而我這小乘人,對於這種功德,都已經失去了。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我獨自在參禪打坐的時候,或者在經行時,看見世尊在大眾之中;【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佛的名字,十方世界的眾生都知道;佛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捨離的。【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我覺得自己把這種的利益都失掉了,我是欺騙我自己。其實,我也沒有失這種的利益,所以我好像自己欺騙自己似的。 J4. 頌昔悔今斷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舍利弗說,我常常在日裏和夜裏邊,晝夜六時,常常想這種的事情。【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現在我想要請問世尊,我這種的利益究竟是失掉,還是沒有失掉呢?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我常常看見世尊,稱揚而讚歎這一切的大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以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在日間和晚間,都在籌算這種的事情。籌量,就是算一算。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現在我聽聞佛的音聲,隨眾生的機宜而演說妙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妙法,令所有的眾生都到菩提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我在以前,本來也有一種執著,有一種邪知邪見,要做一切婆羅門這種外道梵志的師父。【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世尊知道我的心,知道我的性,知道我這種前因後果,知道我的根基;所以把我的邪知邪見給拔除,而說得到涅槃證聖果的這種法。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我把這一切的邪見都除去,於這種「真空」的法而證得妙果。【爾時心自謂】:在這時候,我心裏這麼想,【得至於滅度】:我以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果,這就是到寂滅究竟的程度了。 【而今乃自覺】:舍利弗又說,我以前以為我得到滅度了,殊不知那原來是化城,不是寶所。所以我現在覺悟了,【非是實滅度】:以前我所得的果位,只證得那麼一個「偏空」的理,而不是真實的滅度,不是真正得到涅槃。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假使將來得著作佛的時候,也具足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和一切的夜叉、天龍八部等眾,龍和神都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這時候才可以說,真正得到真實的滅度,入無餘涅槃了。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現在佛在大眾中,給我授記,說我也應該作佛。【聞如是法音】:我聽見佛所說像這樣的法音,【疑悔悉已除】:我的疑惑心已經完全都除去了。 I2. 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分二 J1. 追敘疑悔 J2. 敘今領解 今J1.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可是在我最初聽見佛所說法的時候,我就生出一種驚疑的心來。【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啊!是不是魔來變作佛了?要不然,佛怎麼說這麼奇怪的法呢?是不是來惱亂我這種修定的心呢?舍利弗說,他初聞這妙法的時候,心裏就生一種懷疑了。 J2. 敘今領解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舍利弗說,我最初聽見佛說這種法,以為是魔來作佛,惱亂我修定的道心。【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佛用種種的因緣,種種方便法來譬喻,用無礙的辯才來說這種法。【其心安如海】:佛這樣說法,佛的心安定如大海,使令我的心也安定如海。【我聞疑網斷】:我聽見佛這種種的比喻,種種巧妙的言說,我的疑網也都斷了,沒有疑惑心了。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佛說過去世無量無量那麼多滅度的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都是安住於方便法門中,為一切眾生說法,也都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現在和未來的佛,也沒有數量那麼多,【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也用種種的方便,演說這種的妙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一般,從兜率天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佛有「八相成道」,就是: (一)兜率降:從兜率天降到印度迦毘羅衛國,在淨飯王皇宮裏降生。 (二)入胎。 (三)住胎:佛雖然住胎,但在住胎的時候,就在他母親肚腹裏邊,白天晚間都是為天、人、鬼、神說法,天天都說法的。 (四)出胎: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五)出家。 (六)成道: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七)轉法輪:成道後,大轉法輪為一切眾生說法。 (八)入涅槃。 在天台教,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也就是:(一)兜率降;(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沒有「住胎」,而有「降魔」,其實都一樣的;在大乘中,「降魔」就包括在「成道」裏邊。所以「從生及出家」,就包括「兜率降」這八相成道的階段。 【得道轉法輪】:成道,然後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亦以方便說】:也用方便的法門來講說佛法。 【世尊說實道】:世尊現在說《妙法蓮華經》,這是真實的智慧,也是實相的道理。【波旬無此事】:波旬,就是魔王。波旬不可能說這種的真理,沒有這種的事情。【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以這個因緣,所以我就知道,現在這不是魔來作佛了。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為什麼我疑惑佛是魔呢?就因為我墮落到疑網裏,所以連佛也不信,就生出一種懷疑;我以為不是佛在說法,而是魔來亂講。【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我現在聽到佛這種慈悲喜捨、柔軟的妙音,佛的音是既深遠又甚微妙。佛的音深遠微妙,這都是在八十種好的一種。【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佛演暢這種清淨的妙法,我現在心裏生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這種疑悔的思想,永遠都不會再有了,已經都斷了,安住到真實的智慧裏邊。【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的,為諸天龍神所恭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我將來也轉無上的法輪,教化這一切的大菩薩。 F3. 如來述成 分三 G1. 昔曾教大 G2. 中忘取小 G3. 還為說大 今G1.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爾時,佛告舍利弗】: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現在為一切的天人、人間的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在日月燈明佛那時候,我為求無上道故。無上道,有七種的無上,就是身無上、受持無上、具足無上、智慧無上、不思議無上、解脫無上、行無上。【常教化汝】:我常常教化你。【汝亦長夜隨我受學】:在沒明白、沒開悟之前,等於好像在長夜裏邊;你跟著我受教化、受學,我教你佛法。【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我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引導你的緣故,所以你現在才生到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來。 G2. 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我在以前教你立大的志願,願意將來成佛道。【汝今悉忘】:可是,你現在都忘了,都不記得我所教你的法門了!【而便自謂已得滅度】:你就自己認為已經得到真實的滅度法門了。 G3. 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還是想要令你再回憶,再想一想,你在過去生中發的是什麼願來的?你是發願生生世世來護持我的佛法,並且跟著我學佛法,而成佛道的。你記得嗎?不是就學一個小乘的佛法,證得阿羅漢果,這就算滿足了。不可以的!你應該想一想你以前所發的願,所要修行的佛道。【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我因為想要你想起你以前所發的願力、所要成的佛道,所以現在我才給這一切聲聞眾生,說大乘的經典。【名妙法蓮華】: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它是教化菩薩的;【佛所護念】:你學這種經典,十方諸佛都會共同來護念你。 F4. 與之授記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八 H1. 明時節行因並得果 H2. 明國土 H3. 明說法 H4. 明劫號 H5. 明眾數 H6. 明壽量 H7. 轉記補處 H8. 法住久近 今H1.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我現在給你授一個記!【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你於無量未來世中,經過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大劫;不可思議,是不能用你的心來想,不能用你口來說。在那麼長的時間,【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若干,就是沒有數目那麼多,也是不知道多少;總而言之,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奉持正法】:你要頂戴奉持正法,也就是恭恭敬敬的來行正法,不是行邪法。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這種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到那時候,你也就應當可以成佛了,佛號為「華光如來」,華是蓮華,光是光明。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佛的十號,你都具足的。 怎麼叫如來呢?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如實之道,就是所乘這個道,是實實在在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並不是虛妄的,是實實在在的;你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來成佛。這是一個解法,在《金剛經》的解法是最好。是說什麼?「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所從來,那麼有沒有去的地方呢?亦無所去,所以叫「如來」。又「如」者就是個靜,「來」者是個動;是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動靜一如。 怎麼說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呢?動,怎麼會有個動?因為有靜,顯出來動;怎麼會有的靜?因為有動,才顯出來靜。靜是從動那兒生出來的,動也是從靜那兒來的,所以動靜一如,二而不二;雖然是兩個,但是還是一個。好像冰和水似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這一樣的意思。所以動不礙靜,靜不礙動;靜到極點,就該動了;動到極點,又該靜了。我們人,白天就是動,晚間就是靜;但是在靜的時候,人也有動;也有在靜的時候,他要去動去;有在動的時候,他也要去靜。白天本來是動的時候,他睡覺去,這就是靜;醒了,就是動。晚間本來應該睡覺,他又不睡覺,這是動。 【應供】:就是應該供養,這是對眾生來說,我們應該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對著佛本身來講,是應受人天的供養。「應」就是有求必應,無感不通。怎麼有求必應呢?這供養三寶是有所求的,就要求福求慧;因為你想要求福求慧,所以就要供養三寶。 【正遍知】:你知道心能生萬法,這是正知;你又了悟萬法唯心,一切法都是從你心裏那兒生出來,所謂「佛說一切法,應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你知道萬法唯心,這叫遍知。 【明行足】:明,是光明,就是智慧。行,就是所修行的行力。智慧、行力充足了,這叫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善」就是好,「逝」當「往」字講;善逝,就是要到那個好的地方去。世間解,世間所有一切,他都明白了;所謂世法、出世法,他沒有不明白的。 【無上士】:只有佛才可以稱得無上士;其餘的眾生,都不可以稱無上士。菩薩叫大士,還有一個名稱,叫有上士;佛就叫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的。 【調御丈夫】:調御,也就是駕御;駕著車,到南方,或到西方。好像現在有汽車,也要抓著駕駛盤,這叫駕駛;駕駛,也就是調御。在以前北方有馬車,要用人來趕著車,你用鞭子抽馬一下,牠就往前走;駕御馬車,這叫調御。佛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三界。 【天人師】:天,是天上;人,是人間。佛是天上和人間的一個導師。 【佛】:具足三覺的意思,有自覺、覺他、覺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 【世尊】:是世出世之尊。 H2. 明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華光如來的國土名為離垢,土地非常平整;【清淨嚴飾,安隱豐樂】:不但平正,而且清淨,沒有一切的垃圾,沒有一些不乾淨的東西;這個國土又平安,快樂最多,沒有一切的麻煩。【天人熾盛】:在這國土中,不但人間的人住在這兒,天上的人也常常到這國家來。熾盛,是天人都很多的,好像火燒得很旺。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以琉璃寶為地,有八種互相交叉的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在交道的地方,以黃金作界線。繩,就是界線。【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在以黃金為繩的八交道旁邊,有七重行樹,是以七寶羅網來裝飾;在樹上常常有花有果。 H3. 明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華光如來,也是以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來教化眾生的。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這位佛出世的時候,雖然不是處於五濁惡世,但是,【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因為以根本所發願的緣故,所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因為他以前跟著所學的師父學佛法,這個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他做徒弟的,也發願要照著他師父這樣去學。所以雖然不是出在五濁惡世,他也是說三乘的方便法。 H4. 明劫號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其劫名大寶莊嚴】:這位華光如來成佛時,劫名是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什麼緣故叫大寶莊嚴劫?【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因為這個國土以菩薩作為大寶。在這個劫中,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薩摩訶薩;以菩薩的大寶,來莊嚴這個劫。 怎麼叫菩薩?菩薩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眾生那兒來的,菩薩原來就是眾生;眾生又從什麼地方來?眾生是從佛那兒來的;佛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佛也從眾生那兒來的。所以,佛是從眾生那兒來的佛,眾生就是從佛那兒來的眾生;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不來也不去,不去也不來。這個劫,就是以大菩薩作名字;大菩薩就叫大寶──大的寶貝,大的珠寶,大的活寶。活寶,是活的寶貝,不是死的寶貝;因為菩薩是活的,所以是活寶。以大活寶來莊嚴這個劫,所以叫大寶莊嚴劫。 H5. 明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彼,就是這些大活寶,也就是這一些活菩薩。這些活菩薩有多少數目呢?是沒有數量那麼多,也沒有邊際那麼遠,不可思議。因為不可思議,所以無量無邊。要是有量,也就可思了;要是有邊,也就可議了;因為無量無邊,所以就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不可思議,那麼可以算得出來他們的數目嗎?算數也算不出來,譬喻也不能比方,所以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因為這些菩薩好像恆河沙那麼多,遍地都是菩薩,所以稱為大寶莊嚴。你看那恆河沙,你怎麼能算過來呢?這些菩薩的數目,比那恆河沙還多!【非佛智力,無能知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麼多的菩薩,不是算數譬喻所能知道的,除了佛的十種智力之外,就沒有能知道這些個菩薩的數目。 【若欲行時】:這些菩薩若站著或坐著,還沒有什麼出奇的,可是他一行動,【寶華承足】:每一位菩薩走路時,在地上就有蓮華托著菩薩的雙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這一些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的菩薩,不是剛剛發菩薩心的,這都是久修善根,證得無礙的智慧;可以說都是老菩薩了,不是青年的菩薩。我曾經講過: 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初發心的菩薩,靠不住的!魚在春天生魚子,魚子雖然很多,但不是每一粒魚子都可以變成魚的;有的就可以化成一條魚,有的就變成一種污濁的東西,把大海的水都給搞得不清淨了。奈摩羅果,也是開花的時候開得很多,結果也結得很少。人發菩薩心時容易,所謂「勇猛之心易發,永久之志難拿。」有勇猛之心,突然間發菩薩心了,或者布施多少財產,這容易;你要是叫他天天作布施,天天這麼樣去做,那就不容易。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容易,但行菩薩道是要一個長遠的時間,是很難的;因此,菩薩初發心,有的時候就退心了。我常常說,我們人修道,就因為忽進忽退,忽然間向前去精進,忽然間又向後退。 今天一想,我的老朋友已經死了,我的小朋友也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一個中年的朋友也碰車碰死了;老的也死了,小的也死了,中年的也死了。自己一想,真的,人生沒有意思,將來都會死,我哪一天死,還不知道呢!好像昨天我們去給一個人超度,這是中國的佛教一種的儀式,人要死了,就去請出家人去幫他念經超度。那麼昨天就有一個老年人,八十七歲死了,請我們這兒全體都出動了,三個沙彌、一個比丘,到那兒去給念經去。回來我問問這個小沙彌,我說:「你怎麼樣啊?有什麼感想啊?」他說他很歡喜作這個事。我說:「那你就想法子叫人多死一點,你天天就有工作了。多死一點人你天天就有這個工作了,可是你不要打這個妄想;要打這個妄想,你想叫人死,人也想叫你死,大家都一起死了,那麼這個世界人都會沒有了。雖然你歡喜作個事情,這要等機會,不要想法子把人都弄死。」 為什麼講這個呢?這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會死的,我們死,到什麼地方去?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在沒死之前,我們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也是個問題。所以要把「從什麼地方生來的,死又到什麼地方去」這個事情弄清楚了,這一趟做人才沒有白做。虛雲老和尚〈皮袋歌〉上講的,這才是「不冤枉」,沒有白來這一次。 可是菩薩初發心呢?這修道的人,看見人死了,自己慌上來了:「我快修道!我快用功修行了!或者我念佛,或者我打坐,或者我修持戒律,或者我聽經,這一定要修行!」或者說:「這個 Waverly Place 1254 floor, every night have lecture, we go to listen this lecture(天后廟街那地方1254號樓上,每天晚間有聽經,我們去聽這個經)。」可是,馬上又打起妄想來,想要發財;或者聽經聽一天,聽得覺得乾燥無味的,「不要去了!聽一次算了!」這也叫菩薩初發心,發了一天心。一天,這個心是熱的;兩天,這個心就涼了;三天呢?這個心凍了,變成雪了,變成 ice(冰),go to icebox(到雪櫃),對於這個佛法涼了!所以這就叫菩薩初發心。初發心容易,久而久之就很難了。所以「三事因中多」,魚子、奈摩羅、和菩薩初發心這三種,在種因的時候是很多很多的,「及其結果少」,等到結果的時候就很少了。 所以這一些個老菩薩,不知從多少小菩薩裏頭選出來的。這些老菩薩一走路,都有蓮華在他腳下托著。釋迦牟尼佛走路,腳底下就有蓮華托著;佛走路就離地四吋,不需要足落到地下,地上就有佛的足印。說:「啊!說這個話,我不信!人腳不落到地下,就有足印?」我是照著事實來講經,你不信最好了!我就希望你不信;你要信了,我就沒有經講囉!你不信,我還可以講,就是要你不信;你看,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在這個地方,就是叫你不信。 【皆久植德本】:久,是久遠;植,是種植,種植道德,種植功德,種植福德。久植德本,德的根本是什麼?就是種福、福德。你要是做多了善事,就是德的根本;你做多了惡事,就是罪孽的根本。所以這些菩薩都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以久植德本。這久植德本,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情,也不是一年兩年;這生生世世無量阿僧祇劫都是做善事。除非他不知道;他知道有什麼善事,他就做什麼善事,利益眾生。 【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這些老菩薩,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麼多佛的地方,曾修清淨梵行。淨,是清淨;乾而潔淨的,一塵不染,這叫清淨。萬慮皆空,什麼思想也沒有了,這真是清淨了。 再有什麼叫清淨呢?我告訴你們最徹底的一個清淨,你想要真清淨,就要和「錢」脫離關係。你有錢,就不清淨;沒有錢,那是最清淨了!為什麼呢?這個錢是最污濁的一個東西,雖然最污濁,可是一般人都拿著它當寶貝。 有些人在數錢的時候,就用手數來數去的,然後用手指頭在口裏沾一點唾沫、沾一點口水,然後又數。你說這是多污濁!病菌在這個錢上多得很,但是人人都不怕它,都把它放到口袋裏,以為越多越好!人就是願意不乾淨,不乾淨的東西拿著當寶貝。 淨修梵行,就是要「不要錢」的。有人說做不到!當然你做不到了!你要做到,你就是菩薩了;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就不是菩薩。這很簡單的。 【恆為諸佛之所稱歎】:恆,當「常」字講。常常為十方諸佛所讚歎!「喔!你真是大菩薩摩訶薩!」為什麼讚歎?他的確是修得非常好,你看久植德本嘛!當然值得諸佛來讚歎他。 【常修佛慧】:他們常常修佛的智慧。什麼是佛的智慧?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具大神通】:這些菩薩都有大神通,不是小神通;不是說有他心通,或者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了,不是這麼簡單、這麼小的神通。這是大神通!他不要作意觀察,就了知一切;羅漢的小神通,要作意觀察。怎麼叫作意觀察?好像他想要知道什麼事情,都要先清淨其心,然後去想要知道的事情,這叫作意;他有一個作意的智慧。大神通不用作意,不用說還要靜一靜、打打坐,然後才知道事情;不用打坐!隨時隨地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叫大神通。所以學佛法,在這個地方,你看!很淺的,你就分別不清楚;小神通,大神通,你都不知道。 【善知一切諸法之門】:這一些個大菩薩,他善能知道一切諸法的門徑。門,以「能通」為意,就是能通達諸法實相。【質直無偽】:質,就是他這種質素;質素,也就是他這種的資格、這種的素質;素質,就是他平時的行為。他的行為,質直沒有彎曲的;無偽,就是沒有假的,所做一切一切都是真的。這些菩薩,【志念堅固】:他們的志願,對於佛法非常堅固的,不會有退轉的。【如是菩薩充滿其國】:像這樣的大菩薩,在大寶莊嚴劫這華光如來的國土中,到處都充滿全國。 H6. 明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這位華光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 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量的高度減去一吋;現在一般人的壽命,普通平均起來是六十到七十歲的期間。像這樣來計算,一直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這稱為減劫。再從人的壽命十歲起,也是每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增加一歲,身量高度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稱為增劫。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那麼集聚這二十個小劫,就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這算一個大劫。 那十二小劫,那是有多長時間?這個要慢慢的算,可以算得出來的。 【除為王子未作佛時】:他壽命十二小劫,不算他在做王子和沒有成佛的那個時候。【其國人民,壽八小劫】:在這個國土的人民,壽命是八小劫。 H7. 轉記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華光如來的壽命經過十二小劫之後,【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他將會為堅滿菩薩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號。堅是堅固,滿是滿足。什麼堅固呢?他的願力堅固。什麼滿足呢?他的願力滿足了。什麼願力?就是成佛的願力;成佛的願力滿足了,所以華光如來就給堅滿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授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記。 【告諸比丘】:華光如來,就告訴一切的比丘;一切的比丘,就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都在內了。【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這一位堅滿菩薩,在我入涅槃之後,他應該作佛的。【號曰華足安行】:佛的名號為華足安行,因為他走路也有花在足下,很平安地這麼行路。【多陀阿伽度】:就是如來;【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其佛國土亦復如是】:這位佛的國土,也就像華光如來的國土一樣,琉璃為地,有八交道,有七重行樹、七寶羅網。 H8. 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往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這位華光如來滅度之後;【正法住世】:正法時代,就佛的正法住世。這位華光如來他的正法住世多久呢?【三十二小劫】:有三十二小劫這麼長。【像法住世】:正法的時候,人是禪定堅固;像法的時候,人就寺廟堅固了,修廟、造佛像,人就做這個事情。【亦三十二小劫】:也是三十二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像法時代已過去了,就該到末法時代了。末法,就是沒有法了,法已經到末梢上了。好像在樹的根上,那是正法時代;到樹的幹上,是像法時代;到樹的梢上,就是末法時代。像法時代,人人曉得造佛像;末法時代,人連佛像也不造了!人幹什麼呢?就鬥爭堅固;你鬥爭我,我鬥爭你,人人都存著一個鬥爭的心,互相鬥爭。因為人只有鬥爭的心,所以把善法就沒有了;善法沒有,佛法也就滅了!現在我們經上有字,等末法時代的時候,經上自然而然就沒有字了。 為什麼沒有字?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由於科學進步,這種化學戰爭就把虛空中的空氣都弄得不乾淨了!這空氣裏邊都有一種毒質,人吸了這種空氣,不是生癌,就是生那種沒有藥可以治的病。所以末法的現象,因為有這種污濁的空氣,久而久之,就會把經典的字都給毒沒有了。 到了末法,最初就是《楞嚴經》先沒有的,所以我們現在在西方,首先要提倡《楞嚴經》、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先沒,我們就天天來提倡它。我們為什麼每天都念〈楞嚴咒〉呢?這世界要是沒有人會念《楞嚴經》,妖、魔、鬼、怪、魔王,就都到世間上來了;你有一個人可以念〈楞嚴咒〉,他就不敢出來。還有「四十二手眼」也是這樣子;你有一個人會修總攝千臂法,三千大千世界的魔,都沒有膽量出現於世。 所以我們現在念〈楞嚴咒〉,這就是支持正法時代,我們現在要把末法時代來變成正法時代。 G2. 重頌 分二 H1. 頌上長行 H2. 結歎 H1. 分五 I1. 頌得果並因行 I2. 頌時節並劫名與國土 I3. 頌眾數並說法 I4. 頌壽量 I5. 頌法住久近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爾時】:當爾之時,就在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這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想要把這意思再重說一遍,所以用偈頌再詳細解釋。 【舍利弗來世】:舍利弗!在等到將來之世,【成佛普智尊】:他會成佛的,成佛普度這一切眾生,成為有大智慧的世尊。【號名曰華光】:佛的名號為華光如來。【當度無量眾】:他可以度脫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供養無數佛】:為什麼他成佛了?因為他供養過無數這麼多的佛,所以他才能成佛。【具足菩薩道】:他行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行這菩薩道;【十力等功德】:有如來的十力,又有八解脫等禪定功德。十力: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至」就是到那個地方,「所道」就是所修的道。這種的智力,就是知道眾生修五戒十善就生天;知道修八正道、修四諦,將來就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就證辟支佛果;修六度萬行,就證菩薩果。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天眼沒有障礙的這種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就是前生。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 他具足這十種智力等等功德;等等,就是包括十八不共法、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這種種的法門。【證於無上道】:他證得無上道這種的果位。 I2. 頌時節並劫名與國土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過無量劫已】:在過去無量劫之後,【劫名大寶嚴】:舍利弗過無量劫之後,成佛了;這個劫的名字,就叫大寶莊嚴劫。 【世界名離垢】:他成佛的世界,叫離垢世界,就是沒有一切不潔淨的東西,非常清淨。【清淨無瑕穢】:清淨,非常乾淨;無瑕穢,沒有一點的毛病。瑕,就是好像玉上有一道紋,就有瑕了;沒有瑕,就好像美玉無瑕一樣。穢,就是不潔淨的;沒有不潔淨的東西。 【以琉璃為地】:以琉璃的青色寶作為土地。【金繩界其道】:用金子造的繩子,來作為道路的界線。【七寶雜色樹】:有七種的寶雜色樹,或青色和白色相間,或者紅色和黃色相間,或者綠色和紅色相間,雜色這麼交錯著;顏色互相配合,令人看見這七寶行樹,就發菩提道心。為什麼做得這麼美觀?就因為想令你看見這種情形,就發菩提心說:「這個地方這麼好!趕快修道,我也到這個地方來!」【常有華果實】:常常有花和果實在這七寶樹上。 I3. 頌眾數並說法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彼國諸菩薩】:在這大寶莊嚴劫,離垢世界的這個國土,所有的菩薩,【志念常堅固】:他們的志願和念頭都非常堅固,都得到三不退轉──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神通波羅蜜】:他們都有大神通,都得到波羅蜜,都到彼岸了。【皆已悉具足】:神通和六種波羅蜜,他們都具足。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在無數佛的地方,他們都學著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的法門。【如是等大士】:像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大菩薩;大士,也就是大菩薩。【華光佛所化】:這一些大菩薩,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的。 I4. 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華光如來還在做王子的時候,他本來應該做皇帝,但他不做,他把國家也不要了,把一切的財寶、榮華富貴,完全都捨棄了!【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在他最後的這一生,他出家做比丘,修行而成佛道了。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華光如來住世,壽命有十二小劫這麼長。【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他這國土的人民壽命有多長呢?壽命有八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I5. 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佛滅度之後】:華光如來入涅槃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正法在世,有三十二小劫這麼長的時間;【廣度諸眾生】:在這期間,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正法滅盡已】:等到正法滅了;【像法三十二】:像法的時候,也是有三十二小劫這麼長。【舍利廣流布】:華光如來的舍利,也廣泛的流佈於這世界上;所造的佛舍利塔,也非常之多。【天人普供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來供養佛的舍利,供養寶塔。 H2. 結歎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華光佛所行所做的事情,大略就這樣子。【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這位福足慧足的兩足聖尊!他是最殊勝的,最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倫匹,就是和他相比較。 【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這華光佛是誰呢?就是現在的你舍利弗!你將來就是華光如來!你自己應該歡喜而慶幸將來也成佛的。 F5. 四眾歡喜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二 H1. 經家敘置 H2. 眾領解 H1. 分二 I1. 敘眾喜 I2. 敘供養 今I1.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爾時】: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之後的這時候。【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是男出家人;比丘尼,是女出家人;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 不僅僅有四眾弟子,還有【天、龍】:天上的人和龍。【夜叉】:是一種捷疾鬼,跑得非常快。【乾闥婆】:是在釋提桓因那個地方奏樂的神。【阿修羅】: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的,沒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羅,有的時候是在三善道,有的時候又把他放到四惡趣裏頭。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四惡趣,就是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為什麼把他放到四惡趣?因為其性好鬥,總是想要和人戰爭,鬥爭堅固,所以就把他打入四惡趣裏。阿修羅,人間也有阿修羅,天上也有阿修羅,地獄裏邊也有阿修羅,畜生也有阿修羅,餓鬼裏頭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就是好鬥爭這一類的,無論在哪一類眾生裏頭,他要是好鬥爭,這都叫阿修羅。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膀子一張開,有三百由旬那麼大,牠翅膀一搧,就把海水都給搧乾了;牠張開嘴,一吞就一條大龍。因為牠身子也大,所以嘴也大,吃龍就像我們人吃麵條那樣容易。【緊那羅】:是玉帝奏樂的神。【摩?羅伽】:是大蟒蛇。佛說法,這天龍八部鬼神等眾都去聽的。【等大眾】:其餘還有很多很多的種類,都包括在四部眾和八部鬼神之內了。 【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些法會的大眾看見佛給舍利弗授記,將來作佛,叫華光如來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也都【心大歡喜】:一看,喔!大智舍利弗將來都可以成佛,所以心裏就歡喜起來了。【踊躍無量】:踊躍,就是蹦蹦跳跳的,就都跳起來了!好像歡喜到極點,就都跳起來;但這不是跳舞,而是歡喜的那麼跳躍。 I2. 敘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每個人都把身上所穿最值錢的衣,脫下來供佛。 在印度的風俗,出家人要受持「但三衣」的戒。但,就是僅僅;僅僅只有三衣。三衣是什麼衣呢?就是僧伽黎、七衣、五衣。僧伽黎,又叫祖衣,又叫大衣,這二十五條衣,有一百零八塊;七衣,就是七條衣;五衣,是五條衣。出家人只准許有這麼三種衣服,多了就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到任何的地方,這三衣總要隨著身。 那麼他身上最名貴的衣,當然就是祖衣。說把身上的衣脫下來供養佛,那自己不就沒有衣了?你不要看得這麼死板!當時或者這些比丘就有其他的人供養的衣,他多了,所以他拿新鮮的衣服就來供佛,這是一個解法;或者有的比丘已經亡故了,這個人給他保存他的三衣,現在遇到這種歡喜的事情,就把多餘的衣服也就供佛了。這有種種的解法,或者在家人他所穿著的有價值衣服就捨了!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上衣,就是上身所穿的衣服,或者是最名貴、最值錢的衣服。 【釋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王,也就是帝釋,又叫因陀囉耶。【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就是大梵天王等,和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天子。【亦以天妙衣】:也用天人所穿的妙衣,【天曼陀羅華】:白色的小花,【摩訶曼陀羅華】:白色的大花。【等供養於佛】:等等,這也就包括曼陀沙華、摩訶曼陀沙華,就是紅色的花和紅色的大花,都來供佛。 【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天人供的天衣,在虛空中,好像飛似的,這麼來回盤旋轉著。【諸天伎樂百千萬種】:天上所有一些音樂,有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這百千萬種伎樂,在虛空裏,同時俱奏。【雨眾天華】:又在天上散下了很多花。 H2. 眾領解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而作是言】:而作這種的說法。【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說佛以前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最初三轉苦、集、滅、道四諦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現在又轉這無上、最大的妙法輪,就是講《妙法蓮華經》。 G2. 重頌 分二 H1. 頌上長行開權顯實 H2. 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今H1.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爾時】:在當爾之時,這一切的天龍八部諸天子等,來聽佛說這實實在在的智慧時。佛在鹿野苑初轉四諦法輪,現在又轉最大、無上的妙法輪,開權顯實,把權法都不要了。【諸天子】:這是一切的天子;就是釋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和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們想把這個意思再說詳細一點,重複把它說明白,所以用偈頌又對佛說。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世尊以前在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在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時,分別說諸法的法相,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等法,以及【五眾之生滅】:什麼叫五眾?也就是說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苦諦。苦諦,是由集諦而生的。有了生,然後就有滅;若沒有生,就沒有滅。因為由集諦而生苦諦,生了沒有好久,就該滅了;集滅,就叫滅諦。這個滅能滅什麼?能滅苦,能滅集;能滅苦、集,這又叫道諦。所以苦、集、滅、道這四諦的根本,也與五蘊很有關係的。 【今復轉最妙】:在最初講四諦、十二因緣法,現在又說這最妙的妙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無上大法輪】:這部《妙法蓮華經》是法中之王,所以無上,沒有再比這部《妙法蓮華經》再高再上的。所以說真實的智慧,把權智都不要了。【是法甚深奧】:這種《妙法蓮華經》的法,甚深奧;奧是奧妙,也就是甚深微妙。什麼甚深微妙?就是《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甚深又最妙了。【少有能信者】:很少有人能相信這個妙法。因為這個法太妙了,一般人的智慧達不到這種境界上,於是他就不信了。 好像很早以前,本來在中國,黃帝和蚩尤作戰時,那時候就有飛車。黃帝又造指南針,因為和蚩尤作戰,蚩尤會放出一種毒霧來,令對方都看不見人,所以黃帝發明指南針,知道南北東西的方向。在一千年以前,不要說火箭,就說飛機,你對人講說將來有飛機,可以在天空飛,就沒有人相信,說才沒有這回事!人可以坐著飛機到天上去飛?豈有此理!就不相信!為什麼人不相信?就因為它最妙了!好像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之前,你對一般人講:「我知道有個美洲,在什麼什麼地方;那地方黃金也多,最好最富足,什麼都有!」你這樣講是沒有人相信。在沒有發現以前,本來就是有的,但是人不相信,直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它也不是新生出來的,人可是要發現之後才會相信。 這部《妙法蓮華經》說人人都可以成佛,眾生將來都可以成佛的;那沒有人相信,說我怎麼可以成佛?眾生都可以成佛,沒有這個道理!那麼究竟人能不能成佛?如果人不能成佛,釋牟迦尼佛怎麼證佛果?釋牟迦尼佛就是個人!我們也是個人,但是我們沒有像釋牟迦尼佛那麼去苦修,所以我們到現在沒有成佛。我們要是學釋牟迦尼佛那樣苦行的修行,我們早就成佛了! 我們為什麼沒成佛?就因為我們懶惰,不勤修善道;釋牟迦尼佛為什麼成佛?因為釋牟迦尼佛勤修善道,並沒有其他的巧妙處。好像你想到某個地方去,你要開始行動,或者坐汽車、巴士、火車、飛機,你就一定要有所行動;你單單說我要到紐約去,而你不去,這始終不會到紐約。 釋牟迦尼佛知道能成佛,他就開始修行佛道,所以才成佛了;我們到現在覺得這個地方還不錯呢!覺得自己:「你看!我是個人,我又這麼聰明!」這個「我相」不知多大,比須彌山都高!高的是這個相,但是他做的事情一點也不高,做的都是很低賤的事情。什麼叫很低賤的事情?貪心不去,這是低賤;瞋心不除,這是低賤;癡心也總捨不得,這是低賤;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輕了! H2. 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我等從昔來】:這一切諸天子說,我等從無量劫以前到現在。【數聞世尊說】:數,不是一次,很多次了。有很多很多無數那麼多的次數,來聽世尊說法。【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我們雖然聞世尊說法,可是沒有聽見像這樣深妙的上法,沒有聽見這又深又妙、又是最高、又是無上,這種甚深微妙法。【世尊說是法】:現在佛說這種的妙法,【我等皆隨喜】:我們這一切諸天等眾,都歡喜聽這種法;尤其是在聲聞眾裏邊最有智慧的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現在舍利弗得著授將來成佛,這種最尊貴、最光榮的記?。不單舍利弗蒙佛授記得到作佛,【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我等諸天子也有這種的希望,將來必定應該也得到作佛。因為在法華會上,無一不成佛,沒有一個眾生不成佛的。 【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我們成佛了,在這一切世間來講,也都成為最尊貴,而無有再駕乎其上,沒有比我們再高上的。【佛道叵思議】:佛的道理是不可思議。叵思議,也就是最妙,不可思議。【方便隨宜說】:佛因為方便,而隨機宜說法。隨機宜,就是隨眾生的根性,而說佛法。 【我所有福業】: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今世若過世】:或者現在這世,或者未來的世,【及見佛功德】:和我們能見到佛的這種功德。盡【迴向佛道】:我們將這種的功德,都統統來迴向我們將來成佛的這個佛道。 E2. 譬說周 分四 F1. 正譬開三顯一 F2. 明中根領解 F3. 如來述成 F4. 與授記 F1. 分二 G1. 身子代請 G2. 如來垂答 G1. 分三 H1. 自述得記無疑 H2. 兼述同輩有惑 H3. 普為四眾代請 今H1.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諸天子等說完了偈頌,盡以所有的功德,來迴向他們將來所成的佛道,在這個時候,【舍利弗白佛言】:大智慧的舍利弗又向佛說話了。 【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世尊!我現在聽見佛所說的法,我是沒有疑悔了!因為大智舍利弗已明白佛所說的妙法,他已經領悟,不會再疑悔了。【親於佛前】:我現在親自在本師釋牟迦尼佛的前邊,【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到、接受本師釋牟迦尼佛為我授無上正等正覺的這種記?號,說是我成佛的名字叫華光如來。 H2. 兼述同輩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這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都是心得自在的大比丘。【昔住學地】:在以前,他們都居住到有學的地位。沒有證得四果阿羅漢以前,這都叫有學位。【佛常教化言】:佛常常地教化他們說,【我法能離生老病死】:在我佛法裏邊,能以脫離生、老、病、死的苦,得到究竟涅槃的快樂。 我們人在生的時候,非常痛苦;雖然痛苦,那時候因為小,不明白,所以把出生那時候的痛苦都忘了,就長大了!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到老的時候,都會得到這個老苦。老了怎麼苦呢?眼睛也看不見了,耳朵也聾了,牙也掉了,所以吃東西也沒有香味了。眼睛不幫忙,耳朵不幫忙,牙也不幫忙;再等一等,腿也不幫忙了;再等一等,手也不幫忙了!想要拿一個東西,到那個地方,手這麼顫顫顫的,什麼東西也拿不起來;好像美國人吃飯用刀、用叉,拿起刀,有幾千斤這麼重;拿起叉,也有幾百幾千磅那麼重,都拿不動了。你說這是苦不苦?本來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都辦不到了。所以老的苦,手腳都不幫忙了;等身體也不幫忙了,得了癱瘓痿症,一天到晚在床上躺著,你說是苦不苦? 我們現在的總統艾森豪,這麼大年紀也死了。你看艾森豪做總統也會老的,現在也要死的。前幾天〈人報〉那報紙說,他在醫院裏病得很嚴重;這是病苦。病苦接著就死苦。你看!做過總統,這是最光榮的;到死的時候,這死神和他也不客氣,也搞得他那麼痛苦。為什麼?他就沒有學佛法。他如果明白佛法,把一切都放下了,這生老病死苦都沒有了,都了了;他不懂佛法,所以就離不開這生老病死苦。這個生老病死苦,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有生,人人都有老,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死;唯獨你要明白佛法,真正覺悟了,把一切都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不然的時候,就不自在。你自在了,也沒有生,也沒有老,也沒有病,也沒有苦了,那是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快樂。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去修行用苦功呢?他就是看見人的生、老、病、死苦,太沒有意思了!太沒有價值了!人人都在這裏──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苦;這過來也是生老病死苦,過去也是生老病死苦,今生是生老病死苦,來生還是生老病死苦。這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接接連連總也不斷,轉過來,轉過去,都是這個!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看,這有什麼意思!這簡直的太愚癡!在這裏頭轉著,「我一定要離開這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出家去修行。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把生老病死苦離開了,可是他捨不得這些眾生還沒有離生老病死苦呢,「我要把所得到的妙法轉告我這一些眾生啊」。所以佛就說,我這個佛法裏邊,能離開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得到究竟的涅槃。 【是學無學人】:這是舍利弗說,這一些個有學的人和無學的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他們每個人都自以為已離開我見、有見和無見,說自己是得到涅槃了。有見,就是常見;無見,就是斷見。有無見,就是斷、常二見。【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現在在世尊的面前,都聽見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皆墮疑惑】:他們都墮落到這個疑惑的坑裏邊了!好像有個疑惑的大坑,他們掉到這坑裏,迷惑了,不明白了。 H3. 普為四眾代請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世尊】:對我最好的這位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我們最尊最崇拜的世尊,請您為我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說一說這種的因緣,是怎麼樣一個道理?【令離疑悔】:令這所有在會的大眾,都離開這種疑悔的心;令他們都不要疑悔了!請世尊特別慈悲,來開示我們所不明白的。舍利弗本來他沒有疑悔了,因為看見這四眾還都沒明白,所以現在他為四眾來請法。 卍 卍 卍 這個艾森豪總統已經逝世,還有,在本堂的護法余天休博士,還有一位護法是姓唐的,前幾天我們已經給去念過經的。還有其他的人,在這個期間也是不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我們大家發心,因為艾總統在這美國做了兩任的總統,對於美國的國家也有很多的好處。我們現在住在美國這個國家以內,他現在已經逝世,我們應該大家給他迴向,超度他也早聞佛法,早一點能成佛。今生他沒有聞到佛法,希望他如果再有來生的話,他聞到一點佛法。我們大家用這種真心來給他迴向,一定會很有靈感,很有感應的。那麼連給這個余天休博士,和本堂這個護法,給他們念念佛,超度他們都離苦得樂。 還有,下個禮拜六是「觀音誕」,在中國的風俗遇著「觀音誕」,大家都歡喜拜佛的。那麼在下個禮拜天還是拜〈大悲懺〉,早晨由八點鐘開始,上午拜〈大悲懺〉,下午也拜「大悲懺」。那天是禮拜六,講經的法會也就在此地舉行,還是照常講《地藏經》,拜〈大悲懺〉。那麼大家歡喜拜一次就拜;要歡喜拜兩次,就講完經再繼續拜一次。在這一天你拜懺念觀音菩薩的功德,比平常多百千萬倍,我們現在大家就應該知道。 至於這個艾總統,我們本堂每天晚間給他念五分鐘的佛,來給他迴向和本堂的護法。明天給他們幾位都寫上一個牌位,放到我們功德堂這兒超度他們,以一個月為期限。並且我們這講經,也請他們來聽經,在生的時候他沒有聽過經,那他現在死了之後,我們請他來聽經來。聽經,將來他明白,也就可以離這個生老病死苦了。 這個禮拜二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日子,禮拜二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念多一點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為這個艾總統開始念念佛。這一段向他們大家翻譯,翻譯給他們聽。弟子問:哪個余天休?師父:余天休,他是博士。 卍 卍 卍 G2. 如來垂答 分三 H1. 抑揚發起 H2. 正說譬喻 H3. 勸信流通 今H1.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爾時,佛告舍利弗】:當爾之時;在釋迦牟尼佛聽見舍利弗為四眾請法除疑的這時候,佛告訴舍利弗,【我先不言】:不言,是以前已經說過,「我以前不是說過了嗎?我不告訴你了嗎?」是這個口氣,不是說「我以前沒有說」;這是中文的文法,你不要以為「我先不言」,就是他先沒有說,不是的。我以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告訴你什麼呢? 【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所有十方的諸佛世尊!以這種種的因緣、譬喻,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辭、方便的法門,來說種種的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不是為旁的,就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說這個法。【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用這種種因緣、譬喻的言辭,方便說法,都是為了教化菩薩的緣故。 【然舍利弗】: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責歎之詞。責歎是怎麼樣?就說:「我已經說過了,你還不明白?還來問!」但是這後邊這個「然」,又是安慰舍利弗的意思,說:「好!你是個好孩子,你都很聰明的。」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我現在再用譬喻,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一點。【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所有有智慧的人,可以從比喻裏來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以下的經文,很不好講了,各位都要注意一點。 H2. 正說譬喻 分二 I1. 長行 I2. 重頌 I1. 分二 J1. 喻說 J2. 法合 J1. 分二 K1. 總喻 K2. 別喻 K1. 分五 L1. 長者喻 L2. 舍宅並一門喻 L3. 五百人喻 L4. 火起喻 L5. 十子喻 今L1.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現在我就用比喻來給你說這個妙法。【若國邑聚落】:若有,是假設之詞。 什麼是國土?所謂「封疆為國」,土地有一個邊界,裏邊住著人民,這叫國;國界,是表示國土最遠的地方。「宅治為邑」,宅,就是做官的官宅;他治理官宅所在的這個地區,就有城市,這就叫邑。普通的名稱,這城市就是邑;好像三藩市、紐約,這都叫邑。邑,就是不遠不近的在中間。聚落,就是鄰閭,是最近的,是一個小村莊,或者一個小的市鎮。國,比喻是實報莊嚴土,這是菩薩所住的地方。邑,比喻是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聚落,比喻是凡聖同居土,就是你我現在住的地方。佛則是住在常寂光淨土。 【有大長者】:大長者就是比喻佛。按世間法來講,長者具足十種的德行: (一)姓貴。姓貴和貴姓不同,這個姓貴,根本就是貴;說「你貴姓啊?」你是不是貴姓,這還是有一個「不一定貴」的口氣在裏頭。這姓貴,姓是貴的,不是便宜的,在世俗來講,就是生在皇帝或諸侯的家裏;在印度來講,就是剎帝利,就是貴族。姓貴,也就是那種族貴;生在國王的家裏頭的,將來一定做國王,生在諸侯的家裏頭的,一定做諸侯的。 (二)位高。位,是爵位、地位;他的地位是特別高。什麼是地位特別高呢?就是做宰相,或者做大將軍,執掌全國的政治。 (三)大富。怎麼謂之大富?因為他財產太多了!甚至於人家倉子裏所存的是米、穀,但他的倉子裏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金子特別多。 (四)威猛。威,是很威風的;這個人很有威風,所謂威風凜凜,人人一看他,就害怕了,這叫有威可畏。人人一看見這個人呢,本來他不打人,也不罵人,也不殺人,但是人人都很怕他的,這就叫威。猛,是很勇猛。所以這個「威猛」就是既尊嚴而隆重,很尊嚴的。好像那個做大將軍的,你看他戴上全副武裝,很有殺氣的,不知道多少的兵都被他所殺了。這個果寧說是最初看見這果地就有點怕,為什麼?他是佛教的警察,所以你看見就要怕他。他有這種威猛,所以一切的人就都要聽他的指揮。好像那個警察,有的他很高很大的,這個市民一看見他,也就覺得不敢犯法了,這叫威猛。可是有的人最討厭警察,為什麼?他說這對我太不方便了。 (五)智深。他的智慧最高超,超過一切人;他的智慧最深遠,對一切事物,瞭若指掌,好像在他手心裏一樣,什麼事情也瞞不了這有大智慧、有深智慧的人。他心裏包羅萬有,無論什麼權巧方便和出奇制勝的法,他都知道。他和一般的人不同,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最聰明的人來比較,他也比較聰明。 (六)年耆。年是年齡,耆是耆老,就是年紀非常的大了。這個年耆又有什麼用呢?他雖然老了,可是他老而益堅,越老越健康越堅固,為一般人的榜樣,為一般人的領袖。 (七)行淨。行是行為,淨是清淨。言其行為非常清高,非常潔白,所謂「白圭無玷」,好像這麼一塊白的玉石,上面半個黑點也沒有,表示它純潔。在《詩經》有這麼兩句話:「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說白玉上如果有一個黑點的話,可以用磨石慢慢的把它磨去;所說的言語,如果有了黑點,這你沒有辦法再把它去了。這是「行淨」,就是行為非常高上,所謂清高,一般人比不了的。 (八)禮備。禮是禮貌,備是全備、完備。言其對任何人都禮儀縐縐的,不論你是貧富貴賤,他對你都有一種禮貌,這叫周旋中節。周旋,就是應酬的一個別名;中節,就是合乎規矩。有朋友來了,我要應酬應酬他,請他吃頓飯,或者請他去喝一杯咖啡,這都叫應酬;應酬要中節,要恰到好處。譬如我這個朋友歡喜喝咖啡,就請他去喝咖啡,這是恰到好處;他歡喜喝汽水,就請他喝汽水,這也恰到好處。總而言之,這不是說是投其所好,因為你要應酬他,他歡喜什麼事情,你就應該令他歡喜,這叫周旋中節。 (九)上歎。歎,是讚歎。在你下邊的人讚歎你,那是很普通的;在你的上邊的人,要能讚歎你,那是最難得了。可是這位長者,在他上邊的人就讚歎他。 (十)下皈。在下邊的人都皈敬他,所謂「四海所宗」。在中國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這個四海之內的人,都是我的兄弟。那麼這四海的人,都來皈敬他;皈敬,就都擁護他。好像你做國王或總統,這一般老百姓都擁護你,這叫四海歸宗,四海都崇拜你。 「長者」是比喻釋迦牟尼佛,那麼在佛的份上,也論這十種德行: (一)姓貴。就是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這是姓貴。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真如,是如來藏性;實際,是實際理體。 (二)位高。所謂「功成道著,十號無極」,這是位高。在佛的修行功德圓滿,道業也成就了,證得最高的十號。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證得佛的果位,有這十種的名號,這就是最高了。 (三)大富。佛的法財萬德,悉皆具滿;佛的法,就是最大的財產,佛的法財和萬德,完全都圓融,圓滿了,所以這叫大富。 (四)威猛。佛大雄大力,降魔制外;佛又是大英雄,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怎麼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用這十種的智力。佛這十種的智力,就是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有這十種的智力,這所謂「大雄大力」,非常威猛,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五)智深。佛一心三智,無不通達。佛修空觀的時候,得一切智;修假觀的時候,得道種智;修中道觀的時候,得一切種智;這一心三種的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境界。所以這一心三智,表示佛的智深。 (六)年耆。佛早成正覺,久遠若斯。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在久遠劫以前早就成正覺。在《梵網經》上,佛說:「我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有八千多次了。 (七)行淨。佛三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所以一切無失,沒有一切錯的地方,這是行淨。 (八)禮備。佛心如大海,威儀無失。佛的心像大海似的,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佛的威儀,一點也沒有不合乎禮的地方,這是禮備。 (九)上歎。佛是十方大覺,所共稱譽;也就是十方諸佛,大家都共同讚歎釋迦牟尼佛。佛本來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因為十方諸佛都是很久以前成的佛,比較釋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齡多一點,所以叫上歎。 (十)下皈。就是七種方便,同來依止。這七種的方便,有很多種講法,不過我依照天台所定的來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的菩薩乘、通教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這七乘,又有叫七賢,又叫七方便。七方便的眾生,都統統來依止佛;依止,也就是皈依佛的一個意思。 講經,本來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這四種的解釋。要講「因緣」,又有「約教」。約,是大約;約教,就是依照教理來講,它是屬於藏教、通教、圓教、別教的哪一教?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本跡」;本,是根本;跡,就是示現的事跡。又有「觀心」。每一段經文,都應該用這四種解釋的方法把它解釋;不過我們如果照這四種來講,時間會用得更長了。講這十德,我也把它以前的因緣都講了。現在若按「觀心」來講這十德,這十德不出一念心。 (一)姓貴。「觀心之智,從實相出」,觀心的這種智慧,是從實相生出來的;「生在佛家,種性真正」,生到佛的家裏邊來了,就是他的根機來得正確;所以種性真正。種,是種子;性,是自性;真正,是非常正確的。這就叫姓貴。講這種道理,不容易懂的,所以我過去很少講。 (二)位高。佛三惑不起;三惑,就是見惑、思惑、塵沙惑,或者粗惑、細惑、無明惑。三惑不起,就是這三種的迷沒有了。怎麼叫見惑?見著,就迷了。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來了,你生出一種貪愛,就迷了。怎麼叫思惑?迷理起分別;你對這個理不清楚、不明白,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就是理迷了。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怎麼叫塵沙惑?你心裏頭有好像塵沙那麼多的細惑──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是細惑。見惑也可以叫粗惑;思惑是細惑;塵沙惑可以說是無明惑。那麼三惑不起,「雖未發真,已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雖然沒有發出來它真正這種的智慧,可是他因為三惑不起了,已經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修這種寂滅忍!所以這是位高。 (三)大富。這觀心,依照三諦來講,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在這空、假、中三諦裏邊,含藏一切的功德,具足法財,具足一切的寶藏,所以這是大富。 (四)威猛。是以智慧降伏愛見;正在觀心的時候,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降伏愛見。愛,就是人人都有的這一種的愛;見,就是人人都著住的這種見。若沒有見,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也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煩惱。我們人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有個愛;有了愛,因為愛的執著,生出一種煩惱。觀心的智慧,能降伏這種愛見的煩惱。這是依照「觀心」來解釋這威猛。什麼威猛?智慧威猛;這種智慧,是正在你觀心那時候生出來的。 (五)智深。前面那威猛的智慧,還沒有到深的境界上,只能降伏愛見;現在到智深,這是合乎中道了。中道,「照了諸法實相」,知道什麼是權法、什麼是實法,清清楚楚的。權實二智,也就是權實二法,他是沒有一點障礙,對於權巧方便的法和真實的法,了然無礙,這就叫智深。 (六)年耆。你因為久積善根,在這時候,你能修這種的觀;這種的觀能超出七方便之上,所以叫年耆。七方便,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通教菩薩、別教菩薩這七乘。 (七)行淨。你修行這種觀心的觀,觀察你自己的心性,這叫上定,最上的一種定力;這種定力,能以使令你身、口、意三業無過,所以叫行淨。 (八)禮備。因為你的心無論遇著什麼因緣,對著某種境界,都威儀無失,很合乎法度,很合乎規矩,這叫禮備,禮貌具備。 (九)上歎。這也就是你能修深信這種的觀;你深信了,又能了解諸法實相,十方諸佛都歡喜的。這時候,他就會讚歎你這個修行人,這是上歎。 (十)下皈。你有了修行,這天龍八部和四部眾,都恭敬供養你;在前邊《法華經》,不是說「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就天龍來恭敬,也不搖動你的心性,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力的表現;也就是因為你有定力,所以天龍八部才都來恭敬、供養你,這是下皈。 長者的德行,有這十種;這長者,就是譬喻著佛。 【其年衰邁】:我們論德行,所謂「年高有德」,年邁就有德行;可是德行有內德,又有外德。內德,屬於智;你有智慧,就會有德行。外德,就是資財;你有資財,才能修外德。那麼長者他年齡很高的,就「博達古今」。博是廣博,達是通達,古是過去的事,今是現在,所謂「通古今,若親目」,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現在的事情他也明白,這叫博達古今。所以這也有一個比方,譬喻佛的智德──智慧的德行。 衰,是衰敗了,言其力量衰弱;邁,是年齡高了、老了。雖然老衰,可是他的根機和志氣純熟。志,是志願;我想要做什麼,我有一種志氣,這種志也老練了。這也有一個比喻,譬喻佛的斷德。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所謂「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應該斷的,你又不斷,所以你一定要吃虧的。佛不是,佛應該斷的就斷了,佛具足這種斷德。因為佛有智德,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了,就不會迷惑;不會遇到什麼境界來了,就看不清楚。 【財富無量】:財富,是比喻佛的福德,也就是譬喻佛萬德莊嚴,所以才說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多有,就不是少,很多很多的。所謂「田能養命」,我們種田、收穀,然後可以令我們的生命生存,這是「田」的作用。在這兒,這個「田」字,可以生長、培養我們每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慧命,就是我們智慧的生命。我們法身慧命怎麼樣能生長呢?我們就要參禪,修習禪定的功夫。修習禪定的功夫,又必藉著般若的智慧,就必須要修般若。所以這比喻,就是禪定要藉著般若的力量,才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這是「田」字的意思。 宅,所謂「宅可棲身」,可以棲藏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住到宅子裏邊,這是表示「實境為智慧所託」──這個實實在在的境界,是智慧所依託的地方。宅子裏可以住人,實相的境界裏邊,也要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宅」就譬喻實境的真智。若論起佛的褔德,他廣修六度萬行,沒有任何少少、微細的行他沒有修;若講起佛的智慧,無境而不照,沒有一種境界,他照不到的。所以這才說多有田宅。 【及諸僮僕】:僮僕就是工人,就是使用的人,要做一切的工。僮僕,這是表法,譬喻佛的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圓滿;他什麼都可以做,這種方便的智慧圓滿。因為佛在六道眾生裏頭,和光混俗──和光,好像燈與燈光相合,不相衝突──在這六道裏,頭出頭沒,雖然佛也示現生死,但是佛不著住到生死上。為什麼要在六道裏頭和光?因為他要曲順群機。曲,是彎曲;順,是恒順眾生;群,是很多的,一群一群的;機,是眾生。佛不是由直路來的,是委曲婉轉用方便權巧的法,教化眾生。僮僕就比喻這些方便知見,這叫實智的僮僕。 L2. 舍宅並一門喻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其家廣大】:其家,誰的家呢?就是長者的家。這長者的家廣大,廣是寬廣,大是不小。那麼到底有多大、有多廣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眾生在三界裏跑來跑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總也不能擺脫三界的輪迴,不知道怎樣能出三界;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到這世界來,現了一個應化身,指明這一切眾生:這家庭不是一個平安的家庭,廣大是廣大,但是在這個廣大的家庭裏邊,【唯有一門】:只有一個門。 這個家,就譬喻三界;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後邊講這個房子、這個家就著火了。一門,是表示一乘佛道。只有這一乘佛道,才能出離三界,才能離開這個不安的地方。你看後邊說那一些小孩子,在這個著了火的大住宅裏邊,他還不怕,還在那兒玩得很高興,也不知道這火是厲害的。這也就比喻現在我們在這三界裏,以為這地方是一個很快樂地方,不知道這火就來把你燒死了;所以只有這麼一個門,才能出離三界。 L3. 五百人喻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多諸人眾】:在這一個宅子裏邊,住了很多人。可是這一些人,不單單是人,又有什麼呢?【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這表示五道眾生。五道是什麼?這一百人,就是天道;二百人,就是人道;三百、四百、五百,那就不是人了──三百,就是畜生道;四百,就是餓鬼道;五百,就是地獄道。那麼說是六道輪迴,怎麼沒有阿修羅呢?不錯,是六道輪迴,現在在這《法華經》的經文上,只說五道;因為阿修羅屬於這五道裏,所以把阿修羅道給取消了。說取消,也並沒有取消,不過作一個附帶品,就不是正式的,是個配角,就是副的,不是正的。 「多諸人眾」,就是包括這五道眾生。這個阿修羅,在天道裏也有阿修羅,人道裏也有阿修羅,餓鬼道裏頭也有阿修羅,畜生道裏也有阿修羅。「阿修羅」是梵語──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話;翻譯為無端正,就是最醜陋的,最不好看的樣子。怎麼樣不好看呢?我告訴你一個大概,人家的鼻子長到眼睛下邊,他的鼻子長到眼睛上邊去,你說這樣子好看不好看?還有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都生到一起了,你說這好看不好看?男阿修羅就是這樣子醜陋,女的阿修羅就生得最美貌。 我以前講過這公案。帝釋天看見阿修羅這個小姐生得這麼美貌,他就向修羅王求婚;修羅王就把修羅女嫁給帝釋。因為帝釋也很有善根的,所以他歡喜聽法,於是每天就到一個仙人那地方去聽法。但是這修羅女就生出一種懷疑的心,懷疑玉帝有外遇;外遇,就是外邊另外有女朋友了。她就想玉帝天天都不在家裏,一天到晚都說有事情,究竟他是做什麼?回來,就問帝釋說:「你天天都不在家裏,你幹什麼去啊?」帝釋說:「我去聽法,有個仙人在那兒講法。」「那你帶我也去!我和你一起去聽法,好不好啦?」「你不可以去,妳到那邊很不方便。」 這修羅女心裏更生懷疑了,你聽法,帶我有什麼不方便的?你一定是有不可以告人,有不讓我知道的事情!修羅女也有神通,她有隱身術;就是她人在這兒,你也看不見她,她有這種本事。於是玉帝去聽法,她就隨著玉帝一起去;玉帝也看不見她,因為她有法術。等到了聽法的地方,她現身了,玉帝說: 「妳幹什麼來的?」 「那你幹什麼來的?」 「啊!我來聽法。」 「我也來聽法!」 她往這個法會裏邊一看,男男女女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女人,生得雖然沒有她那麼美貌,但是也都不壞,都過得去。那麼她更生了妒忌心:「噢!原來你天天到這兒,跟這一班女人來胡混!」就發了脾氣。 她一發脾氣,玉帝也發了脾氣了,拿了蓮華就打她一下。玉帝也是有神通,這雖然是一朵蓮華,也是有很重的力量;於是把她打得就哭起來。她就跑去對她父親講:「帝釋現在不守諾言,不守規矩,他跑到外邊去找女人。我去後邊跟蹤他、調查他,他還打我!您一定要給我報仇!」 偏偏在帝釋和修羅女結婚的時候,請修羅王去赴宴;玉帝為了歡迎修羅王,所以把天兵天將都在兩邊擺列著,非常齊備。這修羅王也多疑,「你向我示威?你來嚇我來!」他不知道這是帝釋天恭敬他,排軍隊來在兩邊給他站崗;他生出懷疑,說是向他示威,心裏也就很不高興地回去。 現在他自己的女兒,又來說玉帝怎樣不好、怎樣不好;於是他就發動修羅眾,去和玉帝作戰。玉帝雖然有那麼多天兵天將,可是和修羅一作戰的時候,屢戰屢敗;打一次,敗一次,沒有打勝仗的時候。玉帝就去求釋迦牟尼佛,說:「修羅現在造反了,來攻我,把我這帝釋天幾乎都要給破壞了!怎麼辦呢?」 釋迦牟尼佛說:「那容易!你回去叫你的天兵天將唸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唸這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會有大智慧;你們有大智慧,就可以把修羅這愚癡的眾生給打敗了。」果然帝釋回去,叫天兵天將就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念這一句,修羅果然就戰敗了,屢戰屢敗,帝釋才能把他這帝釋的位保得住。 修羅又有一個名字,就叫無酒,因為他在天上有天福,沒有天權,所以也喝不著酒。他若喝酒,那脾氣更大了;因為沒有酒喝,雖然是好鬥,還差一點。阿修羅就是好勇鬥狠,就是好戰爭;天上有阿修羅,就和天兵天將作戰;人間有阿修羅,就和國家的軍隊來作戰。畜生裏頭的阿修羅,就是害群之馬;好像那些馬本來都循規蹈矩在一起吃東西,這隻馬專門來欺負其它的馬,對於這馬群裏有害處,這就是修羅馬。那麼其餘的畜生,也是這樣子。鬼裏邊也有修羅,專門去害其他的人,這就是修羅鬼。總而言之,修羅就是脾氣最大,好像炮彈似的。中國城過年,不是放炮仗,就像那個東西似的,有一點火,它就「碰」!這就是修羅。你們誰要願意做修羅,就學那個炮仗去;要不願意做修羅,願意做菩薩,就不要好像炮仗那麼樣子。 在五道中,有天道;天人裏邊,也是分得很多的階級,千差萬別。我們人道中,有富貴、貧賤,有老百姓。一般的人民由村政府、鄉政府、市政府、省政府組織起來,就有作官的,又有當兵的,又有作警察的。 你看這裏邊,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就窮得不得了,有的就有錢得很厲害,有的人就生得相貌非常美滿,有的人相貌就生得很醜陋,和修羅長相差不多。有的人沒有眼睛,有的人又沒有鼻子,有的人就不會說話,有的人是聾子,盲聾瘖啞,也是很多種類。 人語言不同,裏邊就有很多種人。有的人很聰明,說是「聰明得像鬼似的」,其實不是;鬼雖然聰明,他屬陰的;聰明人像神似的,所謂「聰明正直之謂神」,像神似的。所以說:「曹公奸似鬼,堯帝智如神。」曹操是很聰明的,但是他是奸聰明,奸得像鬼似的;帝堯的智慧,像神那麼聰明。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就愚癡得不得了。好像現在我們在這兒聽經的人,有兩個就很聰明,記憶力很好,一個是果前,一個是果逸。這兩個人,是首先把〈楞嚴咒〉能背得出的;以後繼續又有果循、果遵,就有很多人,都能把〈楞嚴咒〉背出來。〈楞嚴咒〉就「愣半年」,一般人都要照著本子念,這不容易可以背得出的;現在你們西方人居然能把〈楞嚴咒〉背得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並且這果前昨天晚間呢給講、講法,他也不用這個、不用這個筆記了,也就這麼想起什麼就講什麼,還講的還不錯,很有層次的。 卍 卍 卍 所以呀我告訴你們,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個禮拜五是這個果彰居士和這個果寧法師,你們現在說法都可以稱法師了、不要稱沙彌了,由今天呢我都給你們改了名字,叫法師、以後就都叫法師好了,dharma master。為什麼我叫你們叫、改叫法師了呢?因為作沙彌作了幾個月了,現在應該換一個新鮮的名,這果寧法師、果前法師、果現法師,這你們三法、三個法師,要三位一體。你們現在三個人無論哪一個有過錯,三個人呢一起的、不是一個人的。所以你們三個人有一個人不好、那兩個也不能說是好,都要沒有脾氣。所以我以前立那個規矩啊,那是對你們最有幫助的、最有幫助的。那麼由今天你們三位升了做法師了。 這是禮拜五果寧法師和這個果彰居士講《楞嚴經》,他們講的《楞嚴經》啊、比我講的更好得多。為什麼呢?因為我講是講中文,他們啊講是講英文,講英文呢你們容易明白的多。所以呀這個在這個時候、在禮拜五,除非沒有時間,如果有時間呢就應該來聽法,這禮拜五這個機會啊千萬不要錯過。我都來聽的,但是有的時候我有事情、也就缺席。但是我就缺席、因為我都聽過,他們都是跟我學的,我不必再聽。所以你不要比我:「喔,師父都走了,我們也走了。」不可以的、你們因為要研究佛法。我呀這是幾十年呢,不是向你們來、來充老資格。這幾十年的,你們才最多不超過兩年呢、研究佛法,所以你們不能懶惰的。這是禮拜五。 那麼禮拜六呢,昨天晚間果前講的,我聽著、啊、真是「青出於藍」,所謂「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他講這個「五時」講的很詳細的、很好的。那麼這果地講的更好。為什麼呢?果地這個人呢是、他所見的很深的,所謂有「深般若」。所以這回啊、大約下個禮拜他是禮拜六開始講《金剛經》。這個「金剛經」啊這「深般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心經》上說的。那麼他看的深所以講的也會深,這個機會呀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昨天晚間講的,我聽著、越聽越歡喜聽,越歡喜聽、我越想要聽,所以你們每一個人呢都不要錯過機會。那麼這禮拜六、禮拜五這兩天。 禮拜四啊、我告訴你們這果尊音講《地藏經》,講這一部孝經啊講的更好。 這個果修講「楞嚴經」,也講的、啊、很不錯的、很有味道的,和這個《法華經》醍醐的味道差不多,幾幾乎就是一樣了。所以呀這個禮拜四,果遵講的《地藏經》,呵、把那鬼都給講的跪、跪在那兒聽、你看。我講你不相信,你問問、問問這個果地是不是這樣子?鬼都跪著聽經,我們人更應該要聽了,所以這個機會不可以錯過的。這是啊這三個晚間都是有人來研究佛法。 我們禮拜晚間、禮拜一、禮拜二、禮拜三這四個晚間呢,我勉強給你們講,我講的、其實啊你們說歡喜聽我講經,那才是糟糕。我所講的你們一句也聽不懂,啊、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等啊翻譯出來,把這個意思固然翻譯出來,但是我這個語氣呀就不像我講的這個語氣了。這個語氣呀差一點,所以聽著就沒有那麼、那麼鬧熱,沒有那麼、那麼好。但是你們各位也歡喜聽,我講的不好也歡喜聽。我講的不好你們都歡喜聽,那麼講的好的這些個人、你們更應該聽了嘛。講英文的你不聽、講中文的來聽,但是你要學中文。所以我今天呢給這個果遵一個命令,什麼命令呢?要、等明年他要、要給來當翻譯。不要等明年,明年的今天、我就一定要叫你來給當翻譯。說那、他說他往好了作。我相信可以的。 卍 卍 卍 這是人,那麼畜生裏邊,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畜生很多很多的,不必講它了。餓鬼就是沒有東西吃,一天到晚,都想找東西吃,也找不著。為什麼他做餓鬼呢?因為他做人的時候貪心,盡貪吃,吃得太多了;所以做鬼的時候,沒有東西吃。 那麼五百人,止住其中,在什麼地方?就住在這個大家庭裏邊,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內。所以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猶如火宅還是比方,現在《法華經》就直接說是起火了,就是「火宅」了!不是「如」。「如」還是個比喻,是個象徵;現在就是火宅了!我們現在也沒有逃出這個火宅之外去,還在這個火宅之中!你想一想,危險不危險?你自己想一想!我不必講那麼多了。 我再對你們講,人為什麼就聰明?有的人為什麼就愚癡?聰明的人念經也念得多,學佛法也學得多,印造經文也印得多;愚癡的人,他也不念經,也不學佛法,也不印造經文。不印經文,所以就一生比一生愚癡,一生比一生愚癡;印造經文的人,就一生比一生聰明,一生比一生聰明。你看有的人──方才我沒說果逸、果前兩個人記憶力很好?他們大約是前生都看了很多經典,尤其對《楞嚴經》、《法華經》,都一定很有緣的。你們每一個人,不要以為他們那麼聰明,非常妒忌;你若一生妒忌,你就越發愚癡。你妒忌聰明人,你自己就會愚癡的;為什麼?聰明人是種福修來的,愚癡人就是不修福、不印造經文,所以就愚癡。那麼印造經文,不是印造一種,種種的經典都應該印造。我們現在佛教講堂和這個中美佛教總會,要印一部《千手千眼無礙大悲陀羅經》。 那麼印這個經,這又是談到錢的問題上了。印造經文就要錢的,沒有錢--今天我不講這個經文就快來了──這怎麼會來的?要給他錢這個經文就來了,沒有錢是不來。所以我說這個錢也是妙法之一。那麼你們每一個人,若想要聰明一點,就按照你自己的能力,能做得到的,就印一點經,印一點《陀羅尼經》;尤其這個「大悲咒」這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求什麼都會滿願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量著你自己力量,你能出多少錢就出多少錢;沒有這個力量,也不必勉強。我們這做事情要很自然、很歡喜、很願意做的。我們自己多想一想,盡你自己的心!你想要聰明,你就做多一點;要是不聰明,說我願意愚癡,什麼也不知道最好,那你就不需要做!這是今天晚間,對你們發表這個消息。 L4.火起喻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在這一個大的住宅裏邊,【堂閣朽故】:在三界裏邊,堂是譬喻欲界;閣是譬喻色界和無色界。按著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來講,「堂」又譬喻我們人的下身;「閣」就譬喻我們人的頭和上身。「朽」表示弊惡不常。 弊,就是壞了;惡,就是不好。這三界弊惡不常,言其在三界裏邊輪迴不停,有的時候會好,可是也不長久,就會壞了。「故」是說三界不是現在造出來的,是以前就有的。 【牆壁隤落】:我們蓋房子要有牆,在三界這個大的住宅裏邊,也有牆。什麼是我們在三界裏邊的牆?這就比方「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風,這表示四邊的牆壁。又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酒、色、財、氣,這也是四道牆。酒、色、財、氣這四種的東西,好像四條鎖一樣,把人給鎖住了。所以有這麼一首偈頌說── 酒色財氣四堵牆,許多眾生裏邊藏; 有人跳出牆門外,就是長生不老王。 我們自己的身體這也等於三界一樣,這個牆,就比喻我們的皮肉。隤落,就是三界無安,很快就會壞了。 【柱根腐敗】:柱根,就是譬喻人的生命;又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兩條腿。那麼柱根腐敗了,這就譬喻危殆不安;危是危險,殆是不好、不久了。不久腐敗,言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很快就發生危險,我們的生命很快就沒有了。 【梁棟傾危】:梁棟,就是樑棟,譬喻我們人的意識。意,是意念;識,就是八識那個識。要是講到我們個人的本身,就是身體脊背的脊骨。傾危,最要緊的是這個傾危!傾是傾塌,危是很危險的,就是遷變不停。在這時候就非常危險,遷變不停;遷是遷流,變是變化,不停是不停止。這個「傾危」也就是說我們人死的時候到了。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就知道我們的壽命不是永遠都存在的;你就是有什麼本事,有什麼貴重的東西,有什麼最有價值的寶貝,到死的時候,是兩手空空,什麼也帶不去。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爭名奪利、求名求利,這可以說是很愚癡的行為;你應該返本還原,認識我們本來的面目。 本來的面目,又是什麼樣子?沒有樣子。若有個樣子,那就是有相了;有相,就會毀滅了。我們本來的自性,是不垢不淨的,是不生不滅的,是不增不減的;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麻煩都沒有的。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如來藏性,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若恢復你本來的面目,明白你本來的面目,任何煩惱都會變成菩提;若不明白本來面目,就是菩提你也把它變成煩惱。所以才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個天下,本來什麼事情都沒有,這一些愚癡的人,沒有事情找一種事情來幹。所以你對他講這是愚癡的,他說你才是愚癡呢!為什麼他這麼說?因為他認為他所幹的事情你不願意幹,他所行的事情你不去行,你不和他一樣,所以他就說你是愚癡;可是他本來沒有事情,另外找出一些麻煩來做,這不是愚癡是什麼?你真正明白自性的功夫,就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一樣是人,你看見形就是形,看見色就是色;可是要明白本來面目的,見形而無形,見色而無色,就沒有形色了。那麼這個形色是不是真沒有了?一個人看見就是「有」,另一個人看見就「沒有」;究竟是有是沒有?究竟也有也沒有!你見到有的,就是有;見到沒有的,就是沒有;所以說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就是看你怎麼樣去做,看你怎麼樣去想。一樣的事情,而不是一樣的看法。耳朵聽見這些個塵事,可是心裏不知道;這一切的塵事,也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的境界。 有人就說:「你講這個道理,我不相信這個說法!」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不是現在才知道你不相信。為什麼我知道你不相信?你還不到這種程度上!你沒有這種的功夫,所以你就不相信;你要有了這種功夫,就能以做得到這種的事情──見而不見,聞而不聞,見、聞、嗅、嚐、覺、知這六種的識精,都可以聽你的招呼,受你自己來支配。你叫它看,它可以看;不叫它看,它就不看;你叫它聞,它就聞;你不叫它聞,它就不聞;嗅、嚐、覺、知,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學佛法,無論學多少年,就是要遇著境界,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這就是定力;你要見到什麼境界,被什麼境界就轉了,那就是沒有定力;沒有定力,那你學佛法,學到老死的時候,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所以我們現在講《法華經》,就是講這個世界最壞了;像什麼那麼壞呢?就像火宅似的。我們住的房子著起火來,我們在裏邊是很危險的,很容易就被火給燒死。怎樣才能不燒死呢?就是剛才我所講的,你不被境界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能以明白你本來的面目。你本來是誰?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那麼你應該回來了,應該還本返原,到佛的道路上來走。佛是具足萬德的,萬德莊嚴,所以我們在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也應該做種種的善事,才能幫助我們成功,這是最要緊的。所以要能力做得到的時候,就要做好事。 什麼是好事?幫助人、利益人就是好事;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是做這一些個事情。有人就說「這個道理我聽了很多了!」你聽了很多?聽了有多少?「聽過有幾十次了!」那麼你行的有多少?不錯!聽過的很多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你做的有多少?你利多少他、覺多少他?覺一個人、兩個人?利益一個人、兩個人?恐怕還沒有呢!一個人、兩個人都沒有利益,也沒有覺,那你光聽是有什麼用呢?沒有用的。 所謂「道是行的」,這個道要往真了做,往誠心去做,腳踏實地,認真紮實去做。怎麼叫往真了去做?同樣的事情,其他人做,你也去做;其他人,是想利益自己;你做這個事情就想利益他人,這就是往真了做。同樣的事情,同樣的道理,一般人明白了,自己明白了算了,不去令其他人明白;你自己明白了,再輾轉教化,令其他人也明白了,這就是自覺覺他。 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一樣的事情,那麼做法不同,一個人就是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就是專為利他的。那個自私自利的,就到地獄去了;為什麼?他太自私自利,墮落地獄去了!那個利他的,也到地獄去了!他到地獄去幹什麼?到地獄去救眾生;他的目的是自己受苦,他去教化這地獄的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地藏王菩薩一天到晚都是在地獄裏,和那一些個餓鬼做朋友;可是他為著度這一些個鬼離苦得樂。所以我們人,譬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明白的人,我知道一點,我就令他們也明白一點;這都叫「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總而言之,這一件事情,人人的做法不同;就方才我講的,一個就是為利己,一個就是為利他。你認識人,也應該在這個地方來看;你看這個人,他所行所做,是專為自己?還是為他人?都要在這個地方來觀察。 剛才所說酒、色、財、氣,這是四面的牆;菩薩也有「酒、色、財、氣」這四面牆,他也沒有跳出去。菩薩以「度生」為酒;度眾生,就是等於喝酒一樣,度得越多,他的酒也喝得越多,就也醉得越厲害。菩薩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為「色」,所以他要學習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菩薩也愛財,因為「財」就是妙法;菩薩以佛法作為他的財產,所以他非常的愛財。菩薩也有氣,他以什麼作為他的氣呢?他以六度萬行作為他的「氣」;要是沒有六度萬行,就是沒有氣了,就死了。他天天都是行六度萬行這個法,所以菩薩也有氣。 菩薩所有的,和我們眾生所有的,名詞是一樣,可是事實就不同。菩薩喝度眾生的「酒」,越喝越歡喜喝,喝得醉得把他自己都丟了,沒有我了。所以《金剛經》不是說,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說如果他沒有喝醉酒,他怎麼會連「我」都沒有了?這就是喝度眾生「酒」喝得太多了,所以把「我」喝沒有了;不單「我」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壽者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怎麼什麼都沒有的?就是醉了!這菩薩也會喝醉酒的,我希望你們都學這個菩薩,喝這度眾生的「酒」。所以佛法本來沒有可講的,就是那麼講出一些人所不願意講的。 【周匝俱時】:周,是周圍、周遍;匝,也就是這麼左繞一轉,右繞一轉,這麼一轉一轉的繞,這就叫「匝」,在這個地方就是「普遍」的意思。這是什麼周匝俱時呢?就是所說的八苦;它周遍於這四大、四生,而生出八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八苦遍於四大,也遍於四生。四生,就是胎、卵、濕、化。胎生有胎生的苦,卵生有卵生的苦,濕生有濕生的苦,化生有化生的苦,各有牠的苦處。不過我們在胎生的有情,只知道胎生的苦,不知道卵生的痛苦,也不知道濕生和化生的這種苦;等你要到那一類裏頭的時候,你就知道那一類裏邊的痛苦。 我們現在沒有到卵生、濕生、化生裏邊,為什麼也講牠的苦?就因為佛是一位大智慧者,他已經把這個道理給我們指明白了,所以我們才知道這八苦遍於四生和四大。這個周匝,就是因為他遍於四生,遍於四大。俱時,意思就是說四生、四大,和八苦,完全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叫俱時。俱時,也可以說是同時,同時有八苦,也可以說是同時有一苦,但是都是無常的,就是表示無常的。 【欻然火起】:有的讀「忽然」,有讀「欻然」。總而言之,就當「忽然」這麼講,也就當「欻然」那麼講。欻然,就是忽然間,也就是立刻的意思。怎麼叫欻然?它因為本無今有,以前是沒有的,現在突然間有了。有了這個火,有了這個苦。這個苦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有無明,所以就有種種苦了;這無明是最壞的一個東西。「火起」也就是無明火起了;無明火一起來,什麼都不明白,也沒有理智;沒有理智,就是沒有智慧,就是愚癡起來了。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愚癡了。因為愚癡的關係,所以就有苦,這叫欻然火起;這無明火起來了,也可以說是五陰的火起來了;五陰,這色受想行識也都好像火似的。 【焚燒舍宅】:焚燒,就是被五陰的火,把我們的身體都給燒壞了。舍宅,就比方我們的身體。因為我們的五陰住在身裏邊,這身體好像它的舍宅似的;所以五陰發生這五種的火,就會把舍宅給燒壞了。這種火,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脾氣。所謂「無明火,老虎神,這是前生罪孽根」,這無明的火,就像老虎那麼厲害,它是從前生來的,前生造罪孽造得太多了,沒有功德,所以今生就脾氣大。這脾氣大是最壞的,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怎麼說是最壞的,又可以說是最好的?世間無論什麼事情,好的裏邊也就有壞的,壞的裏邊就有好的。怎麼好的?是一點一點好的。怎麼壞的?是一點一點壞的。 怎麼說這個脾氣是最壞的呢?你發一次脾氣以後,你會覺得周身都不自在,並且非常的痛苦;你說,這是不是對於身體是最壞的?怎麼又說他是最好的?因為你發過脾氣之後,你覺得痛苦了;喔!這是不可以常常有這種的情形發生,以後不要發脾氣了!所以也就沒有脾氣了,這個無明火和老虎神也就都沒有了。怎麼沒有的?就因為你覺悟了,你知道這個脾氣是不好的。 發脾氣,就好像自己打自己似的,對方不打你,你自己打你自己;所以留下的只有痛苦。因為你覺悟它是痛苦,以後就不再做這種愚癡的事情;那豈不是最好了呢?你在這不好的裏邊逃出來了!所謂「入陣出陣是英雄」;這個「陣」就是兩軍陣前作戰,你被人困到陣裏頭,你能打出去,那是個英雄。這無明火雖然是厲害,你能在那裏邊跑出來,這也是佛教的一種英雄。 學佛法的人,就要把無明破了;無明怎麼破法?就是方才講的方法:你覺悟了,就可以破無明。你要不覺悟,發一次脾氣,也不知道是愚癡的行為;發兩次,也不知道是愚癡的行為;等到發三次,或者發過四次五次,乃至沒有數量那麼多次無明,這一氣就氣死!所以在佛教裏,要修忍辱。忍辱,就是你最不能忍的事情來了,你能看著它,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把它放下,把頭腦冷靜一下,也就是定一定。你不要事情一來了就發火,你要冷靜一下頭腦,然後定一定,分析這個事情,就不會有那麼大無明。這個道理講起來是很多,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我們若有無明火,就會把我們自己身體燒壞,就會把你自己的宅子也燒成灰了。 L5. 十子喻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我現在再請問各位,這個長者的諸子,「十、二十、三十」是說的什麼?這「三十諸子」已經講過,為什麼他不說八、不說九呢?他說十、二十、三十,這合起來,十加二十,是三十;再加三十,是六十。這六十,就表示在大乘的裏邊有六度,譬喻六度萬行。 為什麼又要說這個「十」?因為菩薩和聲聞、緣覺這三乘的聖人,都有十種的智慧,這表示十種的智慧。這十種的智慧是什麼? (一)世智。世間的智慧。雖然說世間的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間的智慧;因為三乘的聖人,有世間的智慧,覺悟世間一切法,然後他就求出世法了;雖然說是世間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間的智慧。你若沒有世間的智慧,怎麼會有出世的智慧?出世的智慧,是由世間的智慧生出來的。 (二)他心智。聲聞、緣覺、菩薩都有他心的智慧。他心的智慧,也就是他心的神通;這種神通智,從定中生出來的。在羅漢,就是聲聞,就要作意,用他心智來觀察;作意,就是用心,要用心意來觀察。他要不觀察,就不知道這個人心裏所想的是什麼、所要做的是什麼;因為他沒有留意,所以他也不知道。那麼聲聞作意,又要在定的時候;緣覺的他心智,也要作意,但是不需要在坐禪修定的時候。他就這麼一作意,你想要說的什麼話,你想要作的什麼事,你心裏沒有發表出來,他就知道了!這是緣覺比聲聞就高一層。若到菩薩的境界上,這種他心智就不需要作意,他除非不想知道你心裏所想的,他若想要知道,隨時都可以知道的。菩薩又比緣覺這種的他心智又高了。若詳細說起來是很多的。 (三)苦智。「苦」怎麼還有智?你若知道苦,你就想要了苦;你想要了苦,才能沒有苦;你如果沒有智慧,你怎麼會知道苦?就苦的時候,你也覺得不苦。因為你有這種知苦的智慧,所以就把苦了了。 (四)集智。這個「集」本來是集聚一些個煩惱,但你能知道這個「集」是煩惱──「集怎麼會有智慧呢?」這不是智慧是什麼?你若沒有集的智慧,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煩惱;煩惱來了,你還以為這是麵包呢!你以為這是牛油呢!就往飽了吃。為什麼你往飽了吃?這因為沒有智慧;有智慧,它一來,你就覺悟了,「原來這是煩惱!」你這一覺悟,這豈不就是智慧了? (五)滅智。滅什麼滅?滅煩惱;你既有智,你還要有個滅的智慧。這滅的智慧,把煩惱給消滅了;煩惱滅了,菩提就生出來了,就會得到涅槃「常、樂、我、淨」的好處。 (六)道智。你修道也要有智慧,你若沒有智慧,你就不修,一天到晚把光陰都空過了,時間就都隨便就跑了!所以修道要有這種修道的智慧。 (七)法智。法是佛法,智是智慧。你想修佛法,要有擇法眼,擇是選擇。你有擇法眼,這就是智慧。擇法眼,也就是智慧眼。你有智慧眼,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沒有智慧眼,就會做愚癡的事情。什麼叫愚癡的事情?我們學佛法的人,第一,要不犯十惡;第二,要勤修十善。十惡,就是殺、盜、婬、貪、瞋、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殺、盜婬,就屬於身惡;貪、瞋、癡,就屬於意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就屬於口惡──口四惡。 我們人最容易造的罪業,多數由口裏頭。口怎麼會造罪業?因為口它會說。會說,你要盡說好的,這就沒有罪業。很奇怪的,這個口最歡喜說不好的,最歡喜講是講非。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沒有擇法眼,沒有智慧,才會講是講非。尤其對於道場,我們學佛法的人,無論到任何的道場,我們不要講它好不好。它好,是它的功;它不好,是它的罪。我們不要在那個地方,和它作為一個合股的有限公司,參加一份;因為「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所謂「修的修,造的造」,修道的修道,造業的就造業,這是必然的一個情勢,又何足為怪呢?這有什麼奇怪的呢?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到哪一個道場,都應該擁護那個道場,這樣我們就會有功;不要破壞道場。破壞道場,就由這個口,就容易造業。你要擁護道場,就容易立功。你若有擇法眼,就到處擁護道場,不會破壞道場的;沒有擇法眼,才有這種種愚癡的行為。 (八)比智。比,就是比較,有比較的智慧。這個比較的智慧,本來也就是第七種擇法的智;不過這個「比智」是比量,比量而選擇殊勝的法門去修行,這叫比量的智慧。 (九)盡智。這差不多是在三乘人來講的。這個智慧,就到了極點了,窮盡一切的道理,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覺」,這叫盡智。 (十)無生智。無生法忍的智慧。你若得到無生法忍,三界之內,「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的境界,說也說不出,忘也忘不了,掉也掉不開;所以這種境界,叫無生法忍的智慧,只忍可於心,只可自己知道。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喝水似的,這個水是涼的、是熱的?自己知道,旁人是不知道的。 這十種的智慧,每一乘都有,所以說「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這六道的眾生,都在這個火宅裏邊。 K2. 別喻 分四 L1. 長者見火喻 L2. 捨几用車喻 L3. 等賜大車喻 L4. 無須妄喻 今L1.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這譬喻佛以佛眼看見六道的眾生,在輪迴裏頭,在三界火宅裏邊,受五陰火所燒,非常危險。【從四面起】:四面起,就表示四念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一)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一個不潔淨的東西。怎麼不潔淨呢?你看看!周身都有汗出,這一出汗,就有股汗泥味,生出一股臭味來;兩個眼睛就有眼淚、眼屎往外流出;兩個耳朵就有耳屎;兩個鼻孔就有鼻涕;口裏就有粘痰、吐沫;七孔常流不淨,再加上大小便利,這九孔常流不淨。這種不淨,人人都知道;那麼在我們人的血和皮肉之間,有種種病菌,這也是一種不淨,人人就不知道。在血裏頭,流的血液不乾淨;在肉裏生的,肉也不乾淨。 這樣說,或者有人還會不相信,等將來科學再發明多一點,那時候或者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就會測驗出來血和身上的肉,都是不乾淨的東西,裏邊都很複雜的。尤其這個人,或者吃種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在這氣血裏邊也就生出奇奇怪怪的樣子,在肚裏頭所存的東西也都是不乾淨的東西。既然這樣子,做什麼要為身體這麼顛倒呢?所以,第一要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受,就是所得到的享受這種種境界。這種享受,你在最初得到的時候,以為它是好;實際上,這個「好」裏邊,就是有個「不好」在背後。這很明顯的,享受也是沒有什麼意思的。 (三)觀心無常。我們人心,念念遷流,念念遷變,猶如海裏的波浪似的,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念又生;這生滅生滅,念念不停的,所以心是無常的。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所以說觀心無常。 我們每一個人,常常不知道心到什麼地方去了?在中國的四書《孟子》上,說這麼幾句話:「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的雞和犬跑了,就知道各處去找;甚至於登報紙,說是我的狗丟了,什麼顏色、有多重、是什麼品種,去往回找;有雞跑了,也各處去找。可是,有心跑了,他就不往回找。 心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心怎麼會跑?你打妄想,那就是心跑。一天到晚打妄想,想發財、想當官、想求名、想求利,這都是一些個妄想。你要是有當官的命運,自然就會當官;你有發財的命運,自然會發財;你有好的名譽,也將來會有名的;你有多少財產,這也一定的。不要盡打妄想去求它!可是我們人只知道去求名、求利、求當官、求發財,他不知道去做好事。你要是想將來前途光明,就應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盡做好事,自然就會好了。 (四)觀法無我。觀一切的法都無我,不單無我,也無法;把人也空,法也空,空也空。這四念處很要緊,不過講太多,《法華經》這麼長,什麼時候可以講完呢?所以就講少少的。 【即大驚怖】:這位長者是佛,佛是一切無所畏,怎麼佛還驚怖?為什麼驚怖?這個大驚怖,就譬喻佛的大慈悲。因為佛恐怕眾生退墮、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就沒有樂。所以佛就大驚了,這是一個大慈;慈能與樂,所以就還要給一切眾生樂。怖,就是一個大悲。悲什麼?悲一切眾生如果退失菩提心,這個大的苦惱就會來了;所以佛大怖,就生一種大悲。 這時候,【而作是念】:這位長者就作這麼一種想法,【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我,這是長者自稱;這位長者就是佛,佛自己這麼想。這個「雖」是未盡之辭,說沒說完的意思,意思沒有說了,這個「雖」還是含著有「大驚怖」的意思在裏邊。說這樣危險的火宅,我雖然說在這個所燒之門,能以平平安安的出來。這個「門」,就是在這火宅裏被火所燒的門。門以融通為義,它表示「空、有」。門的四框,表示「有」;門的中間能通,就是「空」。在這空門和有門二個,本來也沒空,也沒有有;這是比方有這麼個門。佛在這火宅裏頭,依照中道的了義,修成佛果。已經出火宅之外了,所以說「能於所燒之門,安穩得出」。佛不被五蘊和八苦所逼迫,所以叫安;又不被四種顛倒見所動搖,所以叫穩。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八苦,前邊已經也講過了。 這個「四倒」是什麼呢?就是四種顛倒的知見。四種顛倒知見,就是「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本來涅槃的四德是「常、樂、我、淨」,但是他正相反;不是常、他說是常,不是樂、他說是樂,不是我、他說是我,不是淨、他說是淨;所以這就是四種顛倒的知見。這四種,都是一般的外道所講論的,外道就是有這種顛倒知見。 佛呢?不為這四種的顛倒知見所搖動,所以叫穩;這個「穩」也就是平安無事,很平穩的。得出,就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佛雖然出去這三界,【而諸子等】:我們這個眾生,令佛也憂愁了,憂愁我們【於火宅內】:在這個火宅裏邊,【樂著嬉戲】:這一班小孩子,就是三乘的佛子,和五道的五百人;這三界的眾生,都在火宅裏頭,樂著嬉戲。樂著嬉戲,就是遊戲,就是在這兒玩耍。怎麼叫玩耍?著到「見」上,這就叫「嬉」──見,是知見;著到愛上,這就叫戲;就是被見愛的境界所搖動了。 〈大悲懺〉上不說「愛見為本,身口為緣」?由這個愛和見的根本煩惱,以身、口作為一個助緣;於諸有中,沉迷不醒。在一切三界二十五有裏邊,執著、沉迷在四種顛倒見裏邊,這也叫嬉;在這個時候,一點成就也沒有,這就叫戲。又者,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者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這都叫塵。你貪著這五種東西,這叫嬉;始終得不到一點好處,這叫戲。你空空而生,那麼空生一次,也就是白生這一次,就死了;就是來這一趟生死,沒有什麼好處,糊糊塗塗就生了,又糊糊塗塗就死了! 雖然這麼糊塗而生,糊塗而死,可是不思出離,也不知道出離這個糊塗生死。問你怎麼樣生的?我不知道!將來你怎麼樣死法?不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他也不想離開這個生死;就像兒戲一樣。小孩子在一起玩耍,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在一起玩;這一玩,可是這有火。 【不覺不知】:不覺,就是在這火宅裏頭,雖然有火,他也不知道,也不說:「啊!那著火了!我們快跑吧!」沒有人這樣講,這叫不覺。他也不明白,火是一種熱的東西,這就叫不知。 【不驚不怖】:在這個火的熱法之中,能傷害身體,他不知道這會傷害身體的,所以他就不驚。好像小孩子沒有見過老虎,偶爾見到老虎了,他說:「唷!誰家養這麼大一隻貓啊?貓這麼大啊!」雖然貓這麼大,他也不怕,這叫不驚。他不知道這火是這麼厲害的,會斷命,會把人燒死,這叫不怖。又者,我們眾生不覺悟苦,不知道集,不驚傷道,不怖失滅。不驚傷道,就是不驚著妨礙道業,不怕失去涅槃的這種快樂;這是沒有聞到四諦法,這就是沒有聞思的智慧。聞思,就是聞慧、思慧,又有修慧,這是聞、思、修三種的智慧。聞,就是用耳朵來聞,反聞聞自性;你聞,然後你又要有思慧。你沒有聞思二慧,這就是不覺;你在這火宅裏頭,也不知道修行,這叫不知;你沒有這種的見解,這是不驚;你再沒有思惟解,這叫不怖。 【火來逼身】:這個五道的眾生和這三乘的人,在這火宅裏頭,他既然不驚又不怖,也不知也不覺,所以這火堪堪地,就會來把這一些五道的眾生和三乘的人燒死了。這個「逼身」是講第五識;第五識,就是這個身體。身體這第五識,和「三受」相通著;三受,是「三苦」的一個別名,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貧窮的困苦;那麼貧窮又困苦,富貴就沒有苦了吧?富貴有壞苦;也不貧也不富,就有行苦。這三苦和第五識這身體是相通著的,所以又叫三受──受這種苦苦,受這種壞苦,受這種行苦;這叫火來逼身,也就是苦來逼身。 【苦痛切己】:切,是貼切;就挨到身上,已經和身體接觸上了。己,這個「己」是誰呢?這個「己」也可以說是佛,也可以說是眾生,也可以說是這三乘的人。怎麼說呢?因為五道的眾生和三乘的人,都是佛的子;那麼佛的子被這火燒死了,你說佛苦不苦?所以就苦痛切己,佛自己本身也非常痛苦,就好像在佛身上割肉那麼痛苦。這是拿佛來講,要是按照三乘的人和五道的眾生,這火一燒到他跟前,燒到身上了,這豈不就是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火燒到身體的旁邊了,他的心還不厭患。心不厭患,就是講第六意識;這第六意識和第五識也是相通著,所以這個意識不厭患。【無求出意】:也沒有心想出離這個火宅。你說這是不是迷了?如果不是迷,怎麼被火燒,還不知道向外跑呢?這是迷了!被什麼迷住了?被貪、瞋、癡這三毒迷了!被三毒一迷,所以就苦上加苦,越迷越深。 再按照五濁惡世來講這一段經文:「樂著嬉戲」這是講眾生的見濁和煩惱濁,就是這個「見、愛」。你有見,就背覺合塵;你有煩惱,就是因為你有這個愛,有愛就有煩惱。你看看,有一些個很聰明的人,因為這個愛,一天到晚就顛顛倒倒的,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哭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樣他又笑起來;笑了一陣,他又哭上來了。為什麼?就因為這個愛裏邊有煩惱,所以就生出這麼多的麻煩。所以這個「樂著嬉戲」就是譬喻見濁和煩惱濁。「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就是譬喻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己」這就是譬喻命濁;這命若不濁,怎麼會「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呢?「心不厭患,無求出意」這就是譬喻劫濁。 所以這五濁惡世,我們眾生在這裏邊流連忘返,生出一些個人我是非,一天到晚在這五濁裏邊跑來跑去,浮沉不止。有的時候飄起來,有的時候又沉下去,就像魚在水裏似的;牠在水裏玩得不知多高興,可是這個網不知什麼時候就來了,就把牠網上來了,命就沒有了。那我們在這五濁惡世裏頭,也有網嗎?我們這個網更厲害!什麼是我們人的網呢?就是這個「業」。這個罪業,就是等於人的網一樣;你罪業夠的時候,就好像打魚的那個網撒下去,把魚都打上來了。我們現在在世界上,業造成了;閻羅王這一網就打去,打到地獄裏就受苦,你說可怕不可怕?這個地方,你不要以為是一個安樂國;你不要以為,我在這個世界上是最好了!你認為最好,就因為你這個夢沒有醒;夢若醒了,就知道這不是個安全的地帶。 卍 卍 卍 今天晚間這兒有一個小小的地震,本來一般人說三藩市早就應該地震。為什麼它還沒有地震呢?這個我告訴你們,這就是我們大家念〈楞嚴咒〉這個力量,把魔王給嚇得跑了,他不敢來這兒給一些個人添麻煩。我們以後每一天念經誦咒的時候,都要觀想一定令三藩市平平安安,沒有任何的麻煩,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我們現在這兒學習佛法的人,如果有外邊新來的人,我們對這個人一定要表示一種很親切的,這個人比我們兄弟、父母、姊妹都親切,對他表示特別好感。凡是外邊新來的人,我們以前這些個老居士,就是已經先在這兒,這是我們本堂自己人,自己人也是我們本堂的護法。所以外邊來這個新的人,我們內裏邊的人,要讓新的人有座位,叫他坐到近桌子的地方,我們一定把座位給這新人讓出來。因為我們這兒都是自己人了,自己人就將將就就都可以了,也不要看不起這個新來的人,說:「這個人他一身都是魔氣。」「魔氣」,就是他也不懂規矩、也不懂禮法、也不會念經、也不會持咒,就看不起他;不要有這種思想,一定對這個新來的人,他在門外邊,在街上,我們固然是不能到街上去拉人:「你來了,聽經了。」但是他到這地方,我們一定請他聽聽經,請他聞法,讓座位給他坐。 我們自己的人可以坐到後邊,哪個地方有地方都可以坐的,我們自己的人。那麼外邊的人呢,他就不可以隨便了,所以我們自己的人要對外邊來的人特別客氣。也不應該輕慢他,說是:「他不懂佛法啦!」你們要知道,在你們最先來的時候我是不是看不起你們?我是不是就對你們都好像很隔膜似的,很疏遠似的?我對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地那麼歡迎你們。但是現在你們應該歡迎這一些個新人了,因為你們現在,以前我沒有這麼多的西方皈依弟子,現在你們都皈依師父,然後就要護持師父,要替師父來代勞,不要令進來的人很失望就走了。 這個就是我們這幾個人,這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我們一定要令很多的人都來學習佛法,將來這個佛法前途才會有希望的。這一點每一個人應該注意。你們做師父的徒弟就應該護持這個道場,護持道場就是護持師父。你對人人都好這也就是護持道場,所以凡是新來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他特別好,招呼招呼他這樣子,不要看不起人。因為你要知道,以前你也是那樣,和他一樣來著。現在你和他稍微有一點不同,你應該來想辦法令他也不同了,這是我們學佛法人應該有的一種態度。 卍 卍 卍 L2. 捨几用車喻 分二 M1. 捨几喻 M2. 用車喻 M1. 分二 N1. 勸門擬宜不得 N2. 誡門擬宜不得 今N1.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陿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是長者】:這一位長者。誰呢?就是佛。【作是思惟】:就是像這樣的來想一想。像什麼樣想一想呢?這是譬喻。佛在前邊不是說「三七日思惟」嗎?在三七二十一天裏邊,就一直在想,我要說什麼法,才是對機、才可以把眾生都喚醒過來呢? 【我身手有力】:我,就是佛自己比方自己。身,這是譬喻佛的神通;佛的神通,妙不可言。手,也不是就單單說手,是譬喻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提拔一切的眾生,佛的神通,能荷負一切眾生沉重的業力。所以佛用神通來擔負這種重的業力,又用智慧來把眾生一點一點地教化明白了。這個智慧是從三昧表現出來的;三昧就是佛的斷德。佛因為對一切說斷就斷,不是像我們眾生說去毛病,也不去毛病,說斷一種欲念習氣,也不斷;所謂「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必受其亂,就是亂了,就不正常了! 佛有斷德,所以他分別一切諸法實相;以這個智慧,表現佛的智德。佛有智德,所以佛就說法;在佛說法,有智德和斷德,這能成就佛的法身。智德和斷德這兩種的德行,可是要從「勸、誡」這兩種的門才能進來;勸,是勸勉;誡,是告誡,就是警告你不要去做。勸門,是屬於為人悉檀;誡門,是屬於對治悉檀。 什麼叫悉檀?有四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世界悉檀、第一義悉檀,講佛法要依照這四悉檀。本來佛法是沒有可說的,所說出來的都是皮毛。我以前講過這麼兩句話:「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本無言。」你沒有話講了,這叫「不二法門」,沒有兩個,只有一個,所以說不出來的;第一義諦也沒有話說。那麼法既然沒有可說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又要說法呢?因為根據這四悉檀,所以要說法。四悉檀,「悉」就是當普遍講;檀,就是布施;就要普遍來布施。 勸門,就屬於為人悉檀;誡門,就是屬於對治悉檀。為人,就是為一切眾生來說法;對治,就是對治眾生的習氣毛病來說法。這兩種悉檀是為什麼說的?是為第一義悉檀說的,乃至於世界悉檀都是為第一義說的;為這「第一義」而作一個前方便,所以這是方便法。佛首先說法,是說勸門,令一切眾生眾善奉行,教導一切的眾生所有的善事都要做。眾善奉行又有什麼好處?那好處就多了!總起來講就是可以成就如來的十力。 這個「十力」講過好幾次了,我們現在再來講它一遍。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佛能知道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他都清清楚楚的;這個「處」就當「理」字講,又當一個「道」,合乎道不合乎道,合乎理不合乎理。(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佛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種智慧的力量。(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眾生種種根勝劣智力。勝,就是好、殊勝;劣,就是不好,就是一種壞的根性;佛都知道這些。(五)知種種解智力。一切種種的解,佛都知道。(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具足這十種的智力。由這個「勸」門,你要能眾善奉行,也就能成就這十種的智力。還具足有四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一切的智慧,佛無所畏。 (二)說法無所畏。佛說法的時候,好像獅子吼似的具足,「獅子一吼,百獸皆懼」,所以天魔外道也懼怕了。 (三)說障道法無所畏。佛說什麼法可以障道、什麼法不障於道,分別諸法實相,令眾生覺悟。 (四)說盡苦道法無所畏。盡苦道,把苦了了、窮盡了,就是沒有苦了。 佛說這四種法無所畏,我們如果依照佛所說勸化這個門,能眾善奉行,也可以得到這四無所畏。 還能得到什麼呢?還能得到「一切種智」的智慧。這是依照佛所說的勸門來修行,就可以得到這種種的好處。可是眾生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壞脾氣:教他做好事,偏不去做;教他做壞事,他很快就去做了。所以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壞脾氣,也可以說是壞習氣。眾生不堪納受這種「勸門」的法,佛又說一種「誡門」的法;誡,是警誡。就說:「喂!你不要那樣做!」大聲疾呼來警告人。好像父母叫子女不要去做錯事,要怎麼樣子呢?教你「諸惡不作」,什麼惡事也不准你做壞事。以前教你眾善奉行,你不行;這回再教你諸惡不作,不准你做壞事。 很奇怪的,眾生的壞習氣就這樣,你教他不准做錯事,他單要做去!這回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他也不做。諸惡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他偏偏要試一試,單單要去做,試試它倒底有什麼不好處,或者就變個方法去做那惡事;啊!試一試,將來就墮落的。唉!眾生的習氣太深,連佛也沒有辦法了;佛一看,你這樣不聽話,我不教化眾生了!所以就要停止教化眾生。 「諸惡不作」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大了!可以證得大涅槃,得到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可是眾生單要做惡,所以這個「誡門」,眾生也不能接受;這時候,佛想教化的眾生都沒有了──想用「勸門」教化眾生,眾生也不聽;用「誡門」來警告眾生,眾生也不聽。所以這時候,沒有可教化的眾生了,佛就要休息了,不教化眾生了!可是不教化眾生,佛沒有事情做,又閒不住了,就沒有事情做,又想找點事情做,所以就想著說大乘法。 這個大乘法,還是用勸、誡這兩種悉檀,所以就有神通、有智慧。本經上有兩句話:「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就是現在這段經文的意思。定就是神通,慧就是智慧;神通和智慧這兩種力量很莊嚴,所以用定和慧這種莊嚴的力量,來教化眾生、度眾生。 在前邊所講,讚歎長者「其年衰邁」,這就是譬喻智德和斷德;「身手有力」就是智德和斷德的一種作用。 【當以衣裓】:什麼叫衣裓?這是在印度一種裝花的袋子,也就是好像現在我們裝東西的紙袋一樣。那麼這個衣裓,不是單單就說的衣 裓;這也有一種比喻,比喻佛的知見。因為這個衣裓,雖然只是一個袋子,但是它裏邊可以裝很多的東西;這表示,佛知佛見雖然是很簡單的,可是能把一切眾生的知、見都給包括在裏邊。「知」就是一切種智的智慧,「見」就是說的佛眼。一切種智就無所不知,佛眼就無所不見;所以「衣 裓」就譬喻佛用這佛知佛見,可以把一切眾生,都從六道輪迴裏頭救出來。 【若以几案】:若以,就是或者;或者用這個几、案。几,是一個小几,很小的;案,是一個大的桌子,好像把這一些個桌子併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案」。几,它有四條腿;案,就有很多條腿。 這個「几」也有一個比喻,就比喻前邊所說的「一切種智無所畏、說法無所畏、說障道法無所畏、說盡苦道法無所畏」這四無所畏;就是表示佛用四無所畏來說法教化眾生,也可以令眾生脫離三界之苦,免去六道輪迴這種難。可是這個「几」表示四無所畏,這個法就比較小一點──因為這個「几」也比那個「案」小一點;小一點,那就不寬廣,所以又說這個「案」。這個「案」,也有一種比喻法,就比喻佛的十力。 這十種智力,已經講過,不過還有人沒有聽見過,我們再把它講一次。法,你聽一次,再聽一次,三次、五次都不要怕多,為什麼?你聽過一次,在你那個八識田裏頭就走過一趟,就種了這個金剛不壞的種子;所以你不要以為聽過的法,再就不要聽了。這個「法」,就是我們所吃的一種飲食;你所吃的飲食,是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不要吃了?不是的,天天要吃。你吃過一次,等肚餓了再吃;吃飽了,等到肚餓的時候又要吃。我們聽佛法,也是這樣子;聽了一次,再聽一次,不要怕聽的次數多。你怕聽的次數多,那就是你的善根有問題了;有什麼問題?就有退菩提心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聽法,無論誰講,只要有人說法,我在百忙之中,也要去聽法;他就講得好不好,我都要聽,他在說法一百句之中,只要有一句對我相應,可以去我的毛病,那我就沒有白聽。所以無論任何人講法,都應該去聽;不要說他講的沒有什麼意思,我不要聽的。因為你聽法,第一,是種自己的金剛種子;第二,還擁護這個法會,擁護道場。你應該拿道場,就當你自己家裏的那種責任一樣;所以我天天要聽經,天天要聞法,天天要管理我家庭的事物──就擁護道場。 十力: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眾生種種根勝劣智力、知眾生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界智力、知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佛用這十種的智力,來教化六道的眾生離苦得樂,那麼是可以的。 前邊這個「几」,法是比較簡略一點;這個「案」就不同了,橫也度、豎也度,包括就廣泛了,就多了。所以佛在三七日中來思惟,用什麼法來教化眾生呢?是用小法教化眾生?是用大法來教化眾生呢?那麼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屬於勸門;勸門,也就是慈悲門,屬於攝受。怎麼叫攝?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鐵似的,把鐵給吸來,所以它屬於為人悉檀。誡門,是令眾生諸惡不作,這叫折服門;勸你不聽,就罵你一頓,以嚴厲的方法來教化你,用威德來令你折服,這也就是一個威服門。所以佛說法,用折攝二門來教化眾生,用四無所畏、十力,和如來的知、見,令一切的眾生,【從舍出之】:都從這個火宅裏頭出來。 【復更思惟】:這位長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門】:這個舍,唯有一個門。一門,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車那個車門。大乘法唯有一門,【而復陿小】:可是這個門是很小的。因為這麼多人,雖然說大乘是唯一佛乘,可是這麼多人從一個門出來,也是很擁擠的──很擁擠,就是人太多了,這個門太小了。一,可以說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說是一道的清淨。門,是比喻正教,真正的、正正當當的佛教。又者,門是以能通為義;通於什麼地方呢?通於所通,通到所通的那個地方。這個正教就是教化所教化的眾生,這叫通於所通。 又,怎麼叫狹小呢?這個門,外道進不來──外道,就是執斷執常的那種外道;七方便眾生也進不來,一定要大乘的圓教菩薩才能從這個門走。什麼叫七方便?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三藏的菩薩乘、通教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 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沒有達到大乘圓融無礙那本有的、圓理的境界,他們就都不能到這個門裏邊來;所以說這個門狹小,這是按照小乘的人來說。本來按教理來講,這個門是最大的,大乘的,只有佛和圓教的菩薩,才能從這個門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圓融的妙理,所以才說它狹小;不容易明白,所以叫狹小。其實這「狹小」不是狹小,而是最大了。 怎麼叫「理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妙理,純一無雜──只有這一個妙理,不摻雜其它的道理。這理既然一,這一條道路是非常清淨的,只有這一條道路;所以就說是「門一」,這個門是唯一的。為什麼又說狹小呢?因為「理一」和「道一」這種法,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不容易明白。這是按照理論來講,所以叫理一。 那麼再可以約這個教來講,這種教,也是屬於圓教「權實不二」的妙理;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權;他也不知道入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實。這權實教理,凡夫不知道;二乘雖然知道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這種的教理;菩薩確實知道出,然而也不知道入──這是別教裏的菩薩,也就是前邊講七方便的那個菩薩。這七種方便的人,對於這種教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說這個唯一佛乘的教門是狹小。 為什麼說它狹小?就因為小乘人不能走這一個大乘的路;不能走,雖然大,也就變成小了。所以在經上說:「正直捨方便,唯說一佛乘。」這個法門,是只屬於一佛乘的。這按照「教」來講,所以說這個門,也是狹小的;這個「乘」,也是只有佛乘。 「唯有一門」,一門,只有這麼一個門;這一個「門」,就是大乘這個白牛車的車門。這個車門,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在前依照理、教來講;現在要依照「行」來講這一門而復狹小。這個「行」是圓教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沒有彎彎曲曲的這種行為,也沒有可以留難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這叫「行一」──你修行這菩薩道,一直到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場而證佛果;所以這又叫「門」,因為你一直行這個,這就比方一個門。可是行這個門,這是一種妙行;妙行難行,不容易去修行。這個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門都不用了──前邊不是講正直捨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為這個,所以就說是 狹小。實際上這一個法門並不是狹小,而是最廣大的一個門。 【諸子幼稚】:諸子,就是說的前邊那個「一十、二十,乃至三十」那個諸子,就是聲聞、緣覺和菩薩這三乘的佛子。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無知無識,不驚不怖,所以叫幼稚。這是說這三乘的人,雖然在二萬佛那時候學習這無上的道,修行菩薩法;那二萬佛也教化這三乘的眾生,修行無上道。可是,雖然這樣子,但是這三乘的人對於大乘佛法,這種的善根很微弱;微是微細,弱是軟弱,就是很薄弱的,沒有力量。因為他大乘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在佛法裏就說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的。 【未有所識】:因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聞見大乘的佛法,就生出一種謗譭的心;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聽見這個佛法,不生信心反而跑了!這就叫未有所識,這就叫無知。因為他善根薄弱,沒有這種知識,所以這個善根不強壯,善根軟弱。 【戀著戲處】:戀是留戀,著是執著,戲就是小孩子的遊戲,處就是地方、處所。他不單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還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就著到見、愛這兩種的毛病上。著到見和愛上,這就叫戀著戲處。 在再退失菩提心,有時候會被八苦來交煎,就著住到依正二報上,這是就一般的凡夫來講。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又叫器世間;正報,就是我們身體這個報身,又叫有情世間。三界眾生,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欲界的眾生,就著住到五欲上;五種的欲,是財、色、名、食、睡,也可以說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塵。 色界眾生也有所著住,他們著住到「味禪」上了;味是滋味,禪是禪定。就到四禪天,四禪天的眾生還有色,就著住到味禪上,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樂,簡直說不出來那麼快樂。所以,初禪天就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就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就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就叫捨念清淨地。那種清淨是味禪的一種境界,那種妙樂也是味禪的一種境界。味禪,就是禪的滋味,得到參禪這種滋味了。所以色界眾生就著住到這種的快樂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塊還想要吃,這都是著住。 無色界也有所著住,著住到「定」上了。你不要說天天講定,雖然說「勤修戒定慧」,你也不能著住的。你若著住到這個定上,你生了無色界天,還一天到晚總有所執著──著住到定上,也是執著;所以有這麼多的執著,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這個三界,就叫戀著戲處。 我們不要說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好像我們人一天到晚,哪一個沒有執著?要是能沒有執著,就可以出三界了!我們就因為有所執著,執著這種東西、執著那種東西。本來人是很聰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塗事。為什麼做糊塗事?就因為有所執著,有所留戀,留戀這個「戲處」,這種好好玩的地方。到這兒玩一玩!到那個地方又玩一玩!今天到南邊去,明天又到北邊去,後天到東邊去,再後天到西邊去,四面八方這麼玩,這叫戀著戲處。捨不得離開這愚癡的行為,捨不得放下這愚癡的知見,這都叫戀著戲處。 這「戀著戲處」,在這個地方留戀,捨不得走;為什麼捨不得走?因為這個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到電影院去,把家就忘了;就因為看電影看得生出一種執著,留戀戲處了。跑到賭場,也把家都忘了,什麼都忘了;那時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定──入了賭錢的定了!看電影去,入了看電影的定;乃至於你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什麼都忘;喝酒的,就入了酒定;抽菸的,入了菸定;吃迷幻藥的,入了藥定。你說這不是戀著戲處,是幹什麼?在這裏邊,糊糊塗塗地那麼去遊戲、去玩,這都叫戀著戲處。戀著戲處就會怎樣呢?這下一句說得清清楚楚的,告訴你明明白白的,什麼呢? 【或當墮落】:這幸虧經上還是個「或」字,若不是個「或」字,那就是正式墮落了,真真實實墮落了!因為有這個「或」字,這還有一點希望;是或者墮落,或者還不墮落?這是有一種活動的口氣。這活動的口氣就是說,你如果能改過自新、能不執著、能迷途知返、能早一點覺悟,或者就不墮落;你若不覺悟,那或者就墮落了。這「或者」是不定詞,沒有一定的。好像這個人犯罪了,法官沒有判決,沒有說「你現在有罪了,要坐五年監獄。」在沒有被判決之前,或者就會沒有罪,或者就會有罪,這是兩可之間。 怎麼樣墮落的?因為幼稚;幼稚就是愚癡。小孩子沒有知識,太愚癡了,就著住到五欲上──這就比喻著住到五欲上;就會墮落到三塗裏,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墮落有兩種原因,第一,幼稚會墮落;年紀輕不懂事情、盡貪玩,都會墮落。第二,就是無知,沒有知識,就是「未有所識」,這也會墮落。未有所識,就是以苦為樂,背覺合塵;他違背這個覺悟的道理,而合塵勞了,這就叫無識。他以苦為樂,這樣的人也會墮落,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裏去。墮落,就是【為火所燒】:為八苦、五蘊這種五濁(五陰)的火所燒。被這種火所燒,就更不能覺悟了。 這一段經文大概是這樣。 N2. 誡門擬宜不得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大富長者自己就想了,我應該給他們說這種恐懼的事情。【此舍已燒】:這個房子已經燒了,【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就在這時候,趕快走!趕快逃出這個火宅!不要被火燒死。【作是念已,如所思惟】:作這樣的想之後,像這樣想一想。 【具告諸子】:大富長者就告訴他這一班小孩子,【汝等速出】:你們大家快點離開這火宅啦!【父雖憐愍:父親雖然憐憫兒童這麼樣子,【善言誘喻】:作譬喻來給他們講,誘導他們。【而諸子等,樂著嬉戲】:可是這一班小孩子就只顧玩耍,也不聽他講話了。為什麼不聽呢?就因為貪玩,不知道危險了。長者雖然用善言來誘引,可是「而諸子等,樂著嬉戲」,這一些個孩子,他們都著住到這個嬉戲的地方,【不肯信受】:都不相信長者所說的話。【不驚不畏】:他們也不怕被火燒死,也不怕喪失了性命。【了無出心】:這一切的小孩子,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出離火宅的這種心。 【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並且因為年齡太輕了,所以就連什麼是火也不知道。「火」就比喻我們五道的眾生,不知道八苦和五陰這種的火能把法身給燒了,能燒斷這個善根。 【何者為舍】:又不明白五陰、十八界。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入,遇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是十二處;中間再生出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十八界這種種法,像是諸苦的一個器皿一樣,是苦的一種來源。因為不知道「陰、處、界」這等法,是苦的一個器皿,這個就比喻「不知道這個舍」;所以說不知道什麼叫舍,他就不知道陰、處、界這種的厲害。 【云何為失】:也不知道什麼叫失;這就比喻是「不知道喪失法身的因由」,不知道因為什麼把法身喪失了。【但東西走】:就是向東走走,向西走走,沒有一定的方針,沒有一定的宗旨想要去什麼地方,就是亂走。這一亂走,這就叫背明向暗──違背光明,投奔黑暗的地方去,所以生死往還,生了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忽然間就到天堂去了,忽然間又到地獄去了,沒有一定的主宰。 【戲視父而己】:就是他父親雖然叫他們出這個火宅,他也不懂什麼叫火、什麼叫舍、什麼叫有損失,他們就還是這麼生了死、死了生,毫不驚怖;戲視,就是那麼看著,看看笑笑,好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以為很好玩的。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呢?這比方不遵從大乘的佛法去修行,不聽大乘的佛教;所以才說「戲視父而已」,就對著父親看看笑笑,這就表示不遵從大乘的佛法去修行。在這個時候,佛這是一種誡門;誡就是警告的意思。那麼警告,這一些個小孩子也都不聽話;所以佛就說,我不教化眾生了,要停止了!可是雖然有這停止的念頭,可是這個心是特別慈悲的,不想捨離這個眾生,所以又想其他的方法。 M2. 用車喻 分四 N1. 擬宜三車喻 N2. 知子先心所好喻 N3. 歎三車稀有喻 N4. 適子所願喻 今N1.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爾時】:當爾之時,就是長者叫這些小孩子出離這個火宅的時候。這些小孩子就貪玩得把燒身的大禍患也都忘了,也都不明白;所以當爾之時,【長者即作是念】:這位長者──就是佛,又作這種的想法。 【此舍已為大火所燒】:這個大的住宅,已經被八苦、五陰的火所燒了。就是這個五蘊的身體,已經被這種八苦交煎、五陰焚毀了。【我及諸子】:我,是長者──佛自稱。我和這所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弟子,和那「五百人」,也就是五道的眾生;【若不時出】:若不即刻出去,【必為所焚】:必定會被大火給燒死、燒壞了。在本經前邊的一段文,佛──這個長者曾經說,我自己可以安穩得出這個火宅的門;現在怎麼又說,也要燒死在這個火宅裏邊,又是出不去了呢?這豈不是前後矛盾了嗎?不是的!前邊「安隱得出」是說的法身,佛的法身安穩得出;現在說就要和這些小孩子一起燒在這個火宅裏頭,是指著應身來說。所以我們看經文,在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 【我今當設方便】:佛在這個時候又想了,我現在應該設立一種權巧方便的方法。【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使令這一切的眾生,不被這火宅所燒,不被八苦、五陰、這陰、處、界等,所來傷害。得免斯害,就能以得到免除這種的害處、這種的傷害;就不受火燒。 N2. 知子先心所好喻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父知諸子】:這個父,就是佛,也就是這一位長者;他知道這諸子,【先心各有所好】:所謂「知子者莫若父」,做父親的,一定是很明白他子女的性情;他們好奇什麼,他一定會知道的。知眾生者莫若佛,佛知道眾生一切的所欲;眾生歡喜什麼,眾生是什麼根性,佛都知道。所以佛知道一切眾生的性,就知道一切眾生「先心所好」。先心,就是以前所學習的小乘佛法;每一個人都有他所好的,有修布施的,修四諦法的,修十二因緣法的。各人所修的法,都是他各自心裏所好的;所以佛知道眾生心之所好。好什麼呢? 【種種珍玩,奇異之物】:這種種最名貴、最好玩的珍寶、玩具;很出奇、很稀有的這些東西。這也都是比喻前邊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等。這就說,這一切眾生對這三乘的法門是各有所好。【情必樂著】:在我揣情度理──按照這種情形,我這麼想一想,推測一下,他們一定會歡喜這些法的。 N3. 歎三車稀有喻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而告之言】:這個長者對這一切小孩子就說了。【汝等所可玩好】:你們現在所玩的這一些東西,都沒有什麼好玩的,你們不要貪戀它!在這個火宅裏頭,不單不可貪戀,而且還有危險!你們不要用這些個東西來玩,我另有好東西給你們,我這一些個好玩的玩具,【希有難得】:你們從來都沒看見過,這種的玩具最好玩,最稀有,是很不容易得來的。你看看,這才是新鮮的玩具呢!這都是我在外國或者在花旗運來的,這是舶來品。 舶來品,好像中國得到美國出產的物品,這叫花旗的東西;就是用船運來的,現在是用飛機運來的,這更名貴了!說這一定非常難得的。【汝若不取,後必憂悔】:現在我給你這個玩具,如果你不拿去的話,將來會後悔的。你們趕快出來啦!我給你們這一些個最新奇的,完全都是新的。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像這麼多種的,有羊車,又有鹿車,又有牛車,你看看!這車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好看,你們從來就沒有看過的。快出來啦!你歡喜羊車,我就給你一個羊車;你歡喜鹿車,我就給你一個鹿車;你歡喜牛車,那也沒有問題,我就給你一個牛車。 【今在門外】:這一些羊車、鹿車和牛車,現在都在門外這兒放著呢!羊車,是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羊車,因為羊若駕上車,只可以拉少少的東西,所以叫小乘;鹿比羊就力氣大一點,牠要是來駕車,可以比羊運東西多一點,這叫中乘;牛車比鹿車更有力量了,運載人或者物質可以更多了,所以這叫大乘。【可以遊戲】:這三種的車,才最好玩的呢!你坐在車上,什麼地方都可以去的。 【汝等於此火宅】:你們這一些個小孩子!在這個火燒的宅子,【宜速出來】:你們應該快快地出來!【隨汝所欲】:隨你歡喜什麼東西──你歡喜羊車,我就給你羊車;歡喜鹿車,給你鹿車;歡喜牛車,就給你牛車。你快點出來!【皆當與汝】:我一概的都賞賜給你們,你們不要再留戀在這火宅裏了!快點出來啦! N4. 適子所願喻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在這時候,這一切的小孩子──就是三乘的人和五道的眾生,聽見佛所說這三乘的法門,【珍玩之物】:這麼新奇,這麼微妙的東西。因為這樣子微妙,所以就引起這小孩子的一種好奇心,「啊!這麼奇怪!這麼妙!」 【適其願故】:適,就是恰好;他們所希望的這個三乘法,恰恰滿他們的願,適得其所;所以佛就給說這三乘法。這三乘法,就是方便權巧的法門。可是你若說真實的佛乘,當時這一些小孩子,因為玩得把所有一切的法也忘了,就留戀在三界之中;所以佛才巧設權巧方便,而為眾生說法。佛先設這三乘的法門,度五道的眾生;最後佛才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的真實法。在《法華經》所說的,正是實智的妙法,沒有權法,所以智者大師歎這《法華經》是純圓獨妙,就是圓教的法門。 在學習講經的各位,對這位前輩一定要存一種的恭敬心;以後凡於講經的時候,不可以直呼前輩的名字,也不可以稱過去袓師的名字。好像稱六袓大師,你只可以說「六袓大師」,不要說「惠能」。你根本是一個凡夫,對袓師直呼其名,這是一種最不恭敬的,最沒有禮貌的行為。譬如稱初袓達摩大師,一定要稱「初袓達摩大師」,要加上「大師」;這「大師」是一個尊稱。好像講天臺教的袓師智者,他的名字叫什麼,你稱他「智者」,還要尊稱「大師」;不可以單單叫「智者」,這樣太不恭敬,太沒有禮貌了。我們學習佛法,對這些前輩古人、袓師,如果不存有恭敬心,那你就沒有法子真正明白佛法。 你一定要恭恭敬敬的,稱「智者大師」,一定要加上「大師」兩個字。或者好像稱六祖大師,你可以稱「惠能尊者」,或者稱「六祖惠能大師」;不可以像以前有幾個人,也學得自命是懂佛法的,他就「惠能、惠能」,覺得自己比祖師都高了,都大了。你叫你家裏的小孩子,可以這麼直呼其名;對比你尊長的,不可以呼名的。你呼名,這就是一個不恭敬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要注意。 你不要一邊學佛法,一邊造罪業。本來學佛法,要把罪業消滅了它,你一邊學佛法,一邊不恭敬佛法,一邊來譭謗佛法;這就是不單你不能消罪業,甚至於罪業還要增加的。增加到什麼程度呢?本來是已經清醒的人又糊塗了,又喝了迷魂藥了,糊糊塗塗地不守規矩了。 前邊說「適其願故」,這一班小孩子,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所歡喜的玩具;這也就是表示佛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一切眾生正歡喜這種權巧方便的法門。所以「機教相稱」,這個教也正對這種機,這種機也正歡喜這個教。機教相稱,按照三慧來講,這屬於聞慧;也就可以說是修四念處這種法,四念處就是屬於聞慧的。 【心各勇銳】:心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心,勇是勇猛,銳是銳利。勇銳,這表示一種思慧,思惟的智慧。這個思惟,是用般若觀照的思惟,不是像普通人打妄想那種思惟;也就是參禪、靜慮的那種思惟。你若勇猛向前去修行,必須要有一種銳利的智慧;這銳利的智慧,也就是我們的智慧劍。智慧的劍,是能分別是非的,讓你不入歧途,不走錯路。 怎麼叫走錯路?就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是不對了,還要去做。這就沒有智慧劍!沒有智慧劍,就是個愚癡的人;不單是個愚癡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最愚癡的人。我們人在沒有明白佛法之前,若走錯路,那因為是不知道真理;入了佛法之門,甚至於皈依三寶之後,就必須依教奉行;你如果不依教奉行,將來一定墮地獄,那是毫無疑問的。為什麼?你明知故犯,你明明知道是錯了,為什麼你還要去做錯?這決定是墮地獄的。你若能有真正的智慧,就不會做錯了。 【互相推排】:這個時候,這一班小孩子聽見說有這麼好玩、這麼新奇的玩物,也就是這樣方便的法門;於是就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的真理,然後把見惑就能伏了;能伏了,這就叫「推排」,把見惑斷了。在這苦、集、滅、道四諦法裏,修這苦法智、苦法忍、集法智、集法忍、道法智、道法忍、滅法智、滅法忍。修四諦這種的觀的時候,這叫互相,互相來觀察,互相推排。這個比喻「四加行」的位子,四加行就是煖、頂、忍、世第一。屬於「煖、頂」這兩個法。煖,有一種煖意了;頂,到最頂了。 【競共馳走】:「競」就是爭取一種勝理、爭取一種殊勝的妙理;這個殊勝的妙理,屬於無生法忍,這就屬於忍位。這「共」字的意思,就是比喻這四加行位的世第一。這個「馳走」,是屬於見道位;就是證初果阿羅漢,得到見道位,就斷了見惑。什麼叫見惑?就是見著就迷了,所謂「對境起貪愛」,對境界上就生出一種貪心、愛心,所以叫見愛;就被見愛所轉了,這就叫見惑。現在把這種惑斷了,見如不見──見也不見、愛也不愛了,也沒有見惑、也沒有愛的惑了;能以沒有見、愛這種的迷惑,就證到初果阿羅漢。可是他只斷了分段生死,而沒有斷變易生死;還沒有到二死永亡的程度上。 什麼叫分段生死?就是每一個人,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你有你一段,我有我一段。由你腳底下到你頭頂上,這是一段;你這整個身體,就是你的一份。也可以說由你生的那一天,到你死那一天,那是一段;由你有生到你死那時候,你所作所為,都屬於你的業感──業的招感,所以這叫一分(份),你有份。若證初果的聖人,就斷了這個分段生死。 【爭出火宅】:這個「爭出」是屬於思惟道。這個思惟道,是斷了最後的思惑,證了無學位;無學位,就是四果阿羅漢。證四果阿羅漢,把見惑、思惑都斷了,才能出離三界;這個時候,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氣秉所拘,不為物欲所蔽。 怎麼叫不為氣秉所拘,不為物欲所蔽呢?氣是習氣,秉是秉承。氣秉,就是秉承我們由有生以來,由父母的遺傳,和山川水脈的關係,就有一種的壞習氣;想擺脫也擺脫不開,想放下也放不下,被這種習氣綑綁上了似的,一點也得不到自由。說我很自由的,我歡喜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是因為你歡喜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你被這種習氣所支配,那就是不自由。 譬如有習氣歡喜看電影,一天到晚就跑去看電影;究竟看電影又有什麼意思?說它最好了!到那兒娛樂!娛樂完了,又怎麼樣呢?究竟有什麼益處?說我快樂那一個時候。你快樂那一個時候,你苦的可就不知道多長時間了!最低限度,你去看一次電影,回來就覺得眼睛很疲倦,身上精神也不夠,這是很現實的一種的苦,但是你不覺得;或者去做種種的娛樂,以為是快樂,其實這是一個苦的根本。以苦為樂,被這種氣秉綁住了;想要超出三界,就出不去。你想要學一點佛法,這個氣秉就拉你不要去;說學佛法也沒有什麼大用處,你睡睡覺最好!或者吃點東西,這對你身體上是有幫助的。 這你知道叫什麼?這就是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蔽,就是遮蔽了;遮蔽你什麼呢?遮蔽你本有的智慧,而你還自己不知道,說:「沒有呀!我這個智慧,我覺得一天比一天聰明,一點兒都沒有遮蓋住!」物,就是物質,一切的物質都包括在內;欲,就是欲念、欲望。你所願意的,都是在這個物欲裏邊包括著。你歡喜抽菸,就是菸的物欲;你歡喜喝酒,就是酒的物欲;你歡喜吃迷魂藥,就是迷魂藥的物欲;你歡喜打嗎啡,就是打嗎啡的物欲。 這種物欲,就把你的自性光明、般若智慧都給遮住了,於是就做顛倒的事情;顛倒的事情,就是由邪知邪見,沒有真正的智慧造成的。所以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令我們在三界裏邊,總也跑不出去!你想跑出去嗎?就用你般若的智慧劍,斬斷你一切的氣秉和物欲;你能斬斷你的氣秉和物欲,那一定超出三界去。所以要「爭出火宅」,我們現在要爭先恐後的,不要落人後,不要在這火宅裏留戀了,以為是個最好玩的遊戲場。這最好玩的遊戲場,危險性也是最大不過的;所以學佛法的人,要拿出你的正知正見來,才能出三界去! 卍 卍 卍 我我聽見這個果寧法師對我講一點閒話,什麼閒話呢?他說,知道以前用一種攀緣心叫人供養,這是錯了。這個就證明你用功沒有把時間空過了,你得到一點禪定的好處。在你這種境界,你應該好好地保持著你這種境界,不要把它放鬆了。 在上個禮拜六,我不講你在你坐禪的這種境界,這是與初禪的境界方才相合,不過你要繼續著用功,不要生一種恐懼心。在西方人,修道的人很少,混道的人很多。我這不是罵西方人,的確這是事實。在你沒出家以前,也是一樣的混道來著。怎麼叫混道呢?就在裏頭混,看看。那麼現在能以天天知道打坐用功,研究一點佛法,這是有進步。 那麼這個果前法師,你們無論以後誰稱呼他們也應該叫果前法師,不應該說,「果前!」昨天晚間我不是叫你們,稱這個古來大德祖師,不應該稱名,就是現在這些個祖師,也不應該稱名的。你們現在都是在美國將來都是祖師的,你只要你好好的做,你將來你開了悟了,你有一點小小的神通了,那就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成就。所以你們現在,所有的我的皈依弟子,你們對這三位出家人,稱呼都應該稱呼法師。(編按:一開始是三位男眾出家,之後不久就有兩位女眾出家。) 前幾天我不告訴你們,都可以做法師了?現在你們都應該稱他們法師,不可以叫他們名字,這是要把這個規矩立下,以後你們就有一種習慣了。那麼這個果前,至於師父,可以這麼直呼其名,師父可以。本來這個法名只給師父叫的,那麼其他的這種大德高僧啊,老資格可以叫的;普通人不可以稱人家的法名的,或者稱個別號。 現在這三位出家的法師,果寧的別號就叫恒靜。顧名思義,你要常常打坐的。這個靜就是靜慮,就是修行。這個果前的別號就叫恒謙。這個謙呢,就是謙恭,不自滿,對誰都很謙恭的。這個果現(後改為果先)別號叫恒示(後改為恒授)。恒示,他這個人是有一點示現的樣子,示現,這叫大權示現,故意現出這麼一個境界給人看。其實,我知道他內裏頭很歡喜修道的,不過他示現這麼一個境界,好像有很多毛病。這你都不要看他毛病,你要看他多少天都不吃飯,雖然就吃點香蕉啊,橘子啊,這都不像吃飯那麼飽,那麼他這種境界,也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以後,看每一個人要往好的地方看,不要看他那不好的地方。你要想一想,喔!這果現法師,恒示法師,他不吃飯,這個也是可以有一種長處;就看他長處,不要看他短處。那麼尤其你們在家人不要看出家人過。他有什麼毛病,他慢慢會改的,不要見他的過。 那麼這果寧有一種快樂的境界,在這個修道上,甚至於念經也有這種境界。你不單念經,念佛隨時隨地你要有這種的境界,隨時隨地都可以有的,所以這個就是一種修道的人的成就。那麼這果前呢,我這個在西方的大徒弟,這叫第一個大徒弟,那果寧是第二個,這果現是第三個。你們這師兄弟三個要互相幫助的,你幫助他修道,他就幫助你吃飯,那個就幫助他睡覺,這互相要合為一體的,三位一體。那麼我講,你們要往真理上聽,雖然我說的是吃飯、睡覺、修道,這裏頭,你們三位一體就是叫你們各有所長,各人修個人的,用各人的功。這是這三位。 今天,又接到臺灣來的出家申請表格。臺灣這次傳戒也是很好的,因為他有這三衣缽具結緣。那大陸,以前中國大陸上授戒的時候,有的時候有這衣缽結緣的,有的時候沒有的。這專門有這種居士願意同出家人結緣的,他做衣缽具,多少錢他都出的。那麼這回臺灣這裏,也有這種的情形,所以今天他寄來很多申請的表格。我們這兒不知道有多少個人可以去受戒的。要有去受戒的,要早一點申請;晚了,他不能做這個衣缽了。這個衣缽他都要量度,所用的衣他要知道這個人多高多寬,所以要預先申請,他才可以預備。 那麼,這關於這三個出家人,我都很歡喜的,歡喜到什麼樣子呢?每天晚間睡不著覺,說,我這個三位寶貝徒弟真是用功呢!那麼可是出家人這樣用功,都一天吃一餐,有的也不吃飯的,你們在家人也應該用功的,不是以前我說只管出家人,在家人不管的。這是我特別放寬了這麼講,實際上在家人比出家人更應該用功。在家人,應該要比出家人更勤力用功,不是說一天就睡覺,完了也不聽講經,也不聽說法,到時候念經也不念,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樣子,將來是會變蛇的。在廟上做居士,如果不念經那很危險的;不修法,不用功,那非常之危險的。你不要以為這是一種便宜事。如果將來有危險的時候,那我更擔心了,更睡不著覺了。我歡喜也會睡不著覺,憂愁也會睡不著覺。我所有的在家的弟子如果要是都不修道,將來都跑到去變蛇去,那憂愁得也會睡不著覺,所以你們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努力,不要等著人家管著才去用功,要自己勤力一點,不要那麼懶惰。 這個果佑居士,都要有個居士的名稱,不要就是說「果佑」,也不要說「果修」,一定要用個居士。居士有十種的德行,你稱他居士,他一想:喔!我應該要好好地做。那麼你稱這個法師;有人一稱他法師了,他自己想要懶一點,覺得,「哦!我是個法師啊,我應該學多一點佛法。」「我是個居士,我應該護持佛法。」那麼顧名思義,大家都往佛道上走了;走到成佛了,那個時候,喔!原來就這麼樣子就成佛了!那時候你們就知道怎麼樣成佛了。所以現在由今天開始你們每一個居士,對居士都要互相尊重。 我們對所有的人都要一視平等,一視同仁,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最好呢,是看人的長處不要看人的短處。那麼有長處的更應該長處叫他多一點,沒有長處有短處呢,應該慢慢向長處去走。這是我對每一個人的希望。我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慈悲平等來看待的,絕對沒有和這個遠和那個近。你誰修行,真正用功,真正學習佛法,那就是我的真正的寶貝弟子;要是不真正用功呢,那我只可以歎口氣,這個人我沒有法子救他了!所以也就睡不著覺了,就是這麼個情形。果前,講到什麼地方了?(恒謙法師:「爭出火宅」。)爭出火宅。 卍 卍 卍 L3. 等賜大車喻 分四 M1. 父見諸子免難歡喜喻 M2. 諸子索車喻 M3. 等賜諸子大車喻 M4. 諸子得車歡喜喻 今M1.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在這時候,佛看見眾生都從火宅裏邊安全地出來,【皆於四衢道中】:衢是街衢,這地方是四通八達的。這「四衢道」是比喻四諦的觀法。四諦是苦、集、滅、道,觀法就是觀苦、觀集、觀滅、觀道;得到這種的智慧,超出去五道的輪迴。為什麼說在四衢道中?「四衢道」就是他在這兒修行。【露地而坐】:這是譬喻修四諦的觀法,而證得果,就把三界的見思惑都斷了,沒有遮蓋了,所以叫「露地而坐」。這個「坐」是譬喻證得這果,而不求進步了。譬如證得初果而不求進二果,二果不求進三果,三果不求進四果;就在這地方坐下,停止在這地方了。 我們人在這三界裏,好像被六道輪迴困住一樣;現在露地而坐,在這時候就超出六道輪迴了。【無復障礙】:因為超出六道輪迴,就沒有障礙了。【其心泰然】:這一切的眾生,都從三界火宅安穩得出,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因為安穩得出,所以這個長者──也就是佛,心裏就覺得非常的通泰,非常的有一種快感,非常歡喜。 【歡喜踊躍】:為什麼非常歡喜呢?因為這一些個佛子,都免去這種的災難了。什麼災難?在這火宅裏,有八苦、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種種的苦都了了;了這種苦,所以佛心裏就非常的歡喜,非常踴躍。好像我們有子女,受一種什麼危險或災難,父親聽說子女免除這種災難了,心裏也會歡喜踴躍,這是一樣的道理。好像我們現在人人都這麼樣精進,非常地踴躍來聽佛法;白天做工,本來很辛苦,到講經的時候,不論離多遠都還來聽經,這也是令做師父的心裏很歡喜的。一看,這一些個學佛法的居士,這麼誠心!這我也會歡喜踴躍的,這一樣的道理。 你們若沒有人來聽法,我這兒講經就怎麼樣呢?好像印光法師在南京講經,一連好幾天,就只有一個人聽;一天,講完了,他同那個人談一談話:「你聽我講經,聽得很有意思吧?」這人說:「你講經,我不知道你講的什麼?我一句都聽不懂你講的話!」印光法師說:「你在這兒坐著幹什麼?」這個人說:「啊!我等你講完經,我好把板凳收起來!我在這兒等著做工的。」印光老法師一聽,這回心裏可就……,唉!我以為有一個知音,在這兒聽我講經,原來一個都沒有!於是再也不到南京去講經了。 印光老法師本來很高的道德,在普陀山閉關閉了十八年,十八年也不見來往的人客;但是他可不是十八年不講話,有人見他,他還是一樣照常講話的。他這十八年幹什麼呢?閉關,就讀大藏經。所以以後印光法師寫出來很多的文章,有《印光法師文鈔》;那文章非常之好!他就看藏經開的智慧,所以做了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的祖師。以印光老法師這樣的德行,講經都會沒有一個人聽。為什麼沒有人聽呢?就因為印光老法師不會用手段、不會去宣傳,大約沒有登報紙,所以就沒有人聽經。以後,南京所有的居士,聯名請老法師再到南京講經,老法師不去囉!你們南京沒有人聽經!以後就在上海講經。我現在以中國話來講經,你們很多外國人來聽經,要翻譯成英文;這是全仗誰的功德呢?全仗翻譯人的功德。如果沒有人翻譯,我說什麼,也沒有人知道;所以這我也是很歡喜的。 這個「火宅」,就是這個房子裏著火了。我講到這兒,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一聽。有很老的老夫婦兩人,學淨土法門,天天就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人就告訴他說:「念佛若得念佛三昧,風也不透,雨也不漏;那時候,就一定會得到念佛三昧。」 有一天,他的兒子媳婦大約去做工,沒有時間看小孩子,把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就送來,請他們給看孩子。這小孩子很頑皮的,就用紙點火來玩。這男的就告訴他太太說:「妳去看!不要叫這小孩子玩火。他什麼也不懂,或者就會把房子燒著了!」他太太就說:「你盡多管閒事!你這麼樣,怎麼可以得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要管的,你管這小孩子玩火做什麼!念佛不會著火的!我們念佛有念佛的功德在這兒,就不會著火的!」這男的一聽:「不管就不管!」兩個人就念佛。 念念佛,果然這小孩子玩火就把房子著了,老夫婦兩人還不知道呢!真得到「念佛三昧」了,也不管。等到鄰居來救火,這房子已給燒去了一半了!一看,這對老夫婦還坐到那地方念佛!「你們怎麼不管?小孩子把你房子都燒壞了,你們還不出去?還在這兒幹什麼!」這男人就對他太太說:「妳看!我叫妳去看著這小孩子,不要叫他玩火。妳說不管,要等得到念佛三昧。現在房子也燒了,妳這個念佛三昧得了沒得呀?」這個女的一想:「念阿彌陀佛怎麼不靈?房子還一樣燒啊?念佛大約是沒有什麼靈驗。」 其實怎麼樣?這就是一種迷信。小孩子根本就是不懂事,你應該管,不應該叫他玩火,結果好好的一個房子就變成火宅了,可惜啊!他們念佛也沒有出去這個火宅;還要有旁人這些善知識來把他們救出去。現在講「爭出火宅」,我們不要學這夫婦那樣愚癡,那樣迷信,以為念佛就不會著火。念佛是你念佛的功夫,你要是不管這個小孩子,還會發生火的危險的。 有人又問:「觀世音菩薩說,若有人念觀世音菩薩,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可是他們在這兒念阿彌陀佛,怎麼反而著火了呢?」那個「設入」是無意中。說他在這兒念佛,這火著了,也是無意!這個無意和那個無意不同。那個無意,是你不得已有這個情形;這個是有心不管。這個老的男人叫他太太看小孩子,她不管,這是有心不管這個小孩子;你明知他會惹出禍患來,你還不管他,這就是為什麼房子也變成火宅了!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學這老夫婦,老得頭腦都不清楚了!以為靠著念佛,就可以沒有事情;這樣是愚癡的念佛法。念佛是念佛,但是有什麼事情,你還要自己去防備一下,所謂「有備無患」;若能防備,就不會有這種的災難和禍患了。 M2. 諸子索車喻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這是長者的子和長者要三車;這「三車」就是譬喻三乘的果位。因為想要得到三乘的果位,所以就要先超出三界;等到超出三界之後,三乘的果證也是了不可得的。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都是權教,所以說「了不可得」,沒有的。這些三乘的人,在佛講方等教的時候,被佛責備;那時有四教並談,又談藏教,又談通教,又談別教,又談圓教,這「四教並談」就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怎麼叫彈偏?就罵這些個三藏教的人:「你們是焦芽敗種,你們這些是佛教的敗類!」為什麼?他都做自了漢,只管自己。就好像吃東西似的,自己吃飽了算,不管其他人,只顧自己。斥小,就呵斥通教的人:「你們小乘的人簡直沒有出息!我教你們的法門,你們也不聽,也不守規矩,也都不學習,這麼懶惰!」歎大,就讚歎別教的人說,這一些個人不錯的,他們是有點出息。褒圓,褒是褒獎;褒獎這些圓融無礙根基的眾生說,他們真是修得不錯了,功夫差不多了! 在方等的時候,是這樣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在般若的時候,這一切的弟子,又受過一番淘汰。怎麼淘汰呢?就在裏邊又選擇一下,看看哪個是大乘的根性?哪個是小乘的根性?所以,佛幾十年的功夫,才教化出來一些個證果的聖人──證果得阿羅漢果,和修菩薩乘的。那麼現在講這一部《法華經》,又很明白的表示方便非實,說「以前那三種的權法,完全都是方便的,不是實法,你們不要認錯了!我以前因為你們的程度還都不夠,所以這真法我不能講給你們聽。現在這到法華會上,這才是真的呢!」所以到法華會上,要說真實法了。因為這個,所以在前邊那一段經文上,不是說「殷勤三請」?舍利弗很殷勤地,三次請佛說《法華經》。他請了三次,佛「止」了三次;以後看他太殷勤了,所以就許可了。 這個「三請」,就是要鹿車、羊車、牛車,這叫要三車,是譬喻和佛要三乘。在要這個「車」的時候,舍利弗和法會的大眾都有一種非常的誠心,來請求佛說這個真實的法;這就知道,前邊那三請,就是說的這聲聞、緣覺、菩薩和佛要這三種的車──這小孩子要這個車,要這個玩具。所以在前邊,說三種的權法;在現在,說一種的實法,這就是大乘的機緣。這種眾生,他們發大乘心了,迴小向大,發大心。 可是我們人應該知道,在方等時,這些三乘的眾生,受佛罵了很多。佛教化的時間也很長,或者有時被佛獎勵,有時又被佛罵;可是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樣好?那個時候,就有這種的機、這種的眾生,想要求大乘法,但是不知道怎麼樣請法?等到般若會上講般若,這時候,叫「轉教付財」。轉教,就是由小乘轉到大乘的教理上;付財,就好像父母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子女了。在這個時候,這一切的眾生他們自己也都不知道,究竟可不可以得到大乘的妙法呢?就生出一種想要求大乘的意念了;雖然想要求大乘的意念生出來,但是還不明白。等到現在法華會上了,舍利弗才發心三請,這才正式開口向佛來要這三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這些小孩子都對父親說了,【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父親!您先前答應我們有最好玩的這些東西,又有羊車,又有鹿車,又有牛車。【願時賜與】:我們希望您即刻把這個車送給我們。 M3. 等賜諸子大車喻 分三 N1. 標章 N2. 廣明車等 N3. 廣明心等 今N1.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爾時長者】:在這一班小孩子向長者要車的時候,長者──就是佛,【各賜諸子】:諸子,就是比喻一切眾生;因為這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叫諸子。平等,這一切眾生和佛都是平等的,心也是平等的;所以這就是譬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諸子」就是譬喻眾生;眾生佛性既然是相同,所以統統都是佛子。因為佛的心沒有偏愛,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相待;因為平等相待,所以對這一些個眾生,他就非常慈悲,【等一大車】:所以就給等一大車。這個「車」也可以讀「居」音。等,是平等。 「等一大車」,這是比方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所以才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譬喻大乘的摩訶衍教。摩訶衍,就是大乘法;這大乘法,可是真實的佛法,和以前那個三種的權法是不同的。可是在以前,所學的這個權法,也完全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因為雖然是權法,這個「權」是為「實」而設的,這個「性」是相同的。性相同的,所以賞賜這大乘的佛法,叫「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每一個眾生,都給他這個大車。可是,雖然給他這種大乘的佛法、真實的妙理,但是這所有的眾生他每一個人在往昔,都有他這種的習氣,都有他這種學習的功業在這兒。 什麼叫他以前所學習的這種功業呢?譬如,修這個四諦法——苦集滅道,這都是以前這小乘人所習學的;修這個十二因緣法,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也是在以前所修習的。又有修這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波羅蜜,也是以前所修習的、所學習的。所以這叫「諦、緣、度」──諦是四諦,緣是十二因緣,度是六度。還有修慈悲喜捨,還有色法、心法,還有逆法、順法,還有依報的法、正報的法,還有修行這個事的法、理的法,還有因果等法,還有自法(自己的法),還有他法(他人的法)。還有這個明白法,還有這糊塗法,明白法就是解,糊塗法就是迷;一迷了,就會糊塗了,就會顛倒了!還有……那個法就多了,又有大法、小法,又有修福的法,又有修慧的法。 怎麼叫修福的法?修福的法,你處處要吃虧,不佔便宜,就是要利人而不要利益自己。總要去幫助人,不要叫人幫助自己;你幫助人,幫助得時間久了,你自然就有福了。你看有的人,一點福報都沒有,如果有兩毛錢在他手裏,他不是生病,再不就出其他的禍患,這就是沒有福。為什麼沒有福呢?就因為沒有修,不修福。 修福,不是說幫助人這是修福的地方,乃至於不妨礙人,不令其他人對自己不滿意。這在「事」上,在一切事的時候,令其他人都沒有不滿意的地方,要幫助人;在「理」上,就是在心裏面也要不妨礙其他的人。你妨礙其他的人,你就會捨福。怎麼叫捨福呢?「捨」就是布施,就是把你的福都捨出去了。說福捨出去,那也等於布施。不錯,等於布施;可是你捨出去你的福,對方也沒有接受到你這布施的福,兩不得利益,你也沒有福了,這是兩無益處。 怎麼叫捨福呢?舉一個例子來講,好像我們出入,關這個門。這人人都是用功的人,在這兒或者參禪打坐,或者學習經典,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出去,把這個門用力一甩,這個門「砰──」一響,令那個打坐的,心裏往起一蹦,想入定即刻也入不了了,被你這一聲響啊,把他就給震得出定了。那個學佛法的人,或者翻譯經典的,正那個地方寫得注目凝神;你這麼一甩門,門這麼樣一響,你把翻譯經典這個人的精神也都給打散了。這個地方就是捨福! 這是舉出一種,其餘的,凡是你對人有妨礙的,令人不滿意的,這都叫捨福。 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講,好像你們都皈依三寶,拜我這麼一個愚癡的人做師父。怎麼說我這個人是愚癡呢?因為常常會生煩惱;一生煩惱,這就是愚癡的表現。怎麼會生煩惱呢?就因為或者你們某一個人不聽教。皈依的時候,你說依教奉行;皈依之後,你就是違教而不行──違背我所教的,而不遵從這個教化。你這拜師父做什麼!這簡直的,這我不是和你們開玩笑的嘛!不是說和你們這兒來玩一玩哪!你想要學佛法,必須要認真去學習佛法,不是馬馬虎虎地就可以學到佛法了。你看中國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受了千魔萬考,受了多少辛苦才得到佛法!我們現在這很容易的就有經聽,就可以學佛法,和大家共同研究佛法;再要不認真去學習啊,那真是可以說是沒有德行,前生沒有善根,所以才對佛法不認真去學習。因為你不認真學習,令我這一個愚癡的師父,也就有了煩惱了。 所以在去年,我記得對我兩個皈依弟子講:「你要好好學佛法,不要給我很多的麻煩!如果你再要不認真學佛法,給我很多的麻煩;如果你常常給師父添麻煩,這就是不單沒有護師父的法,而且還變成破法了!破法,將來的因果是說不完的,那麼多的危險!」所以,你如果或者給道場添麻煩,或者給三寶添麻煩,這都是捨福的地方。捨福就是自己沒有福了,福沒有了;福沒有,那對於這個修道上就絕對不會成功的。 修慧,就要恭敬經典;不是說,我就看經典那就開了智慧。我必須要恭敬經典。你看!天臺的祖師智者大師,他只聽見這個《楞嚴經》的經名,每天就向西叩頭頂禮,拜這一部《楞嚴經》;拜了十八年,可是他也沒有看過這一部《楞嚴經》,就聽著有這麼一部經的名字,他就拜。 在中國,智者大師是看《法華經》開悟的,還有其他很多的法師都拜《華嚴經》、拜《法華經》、拜《楞嚴經》,一個字叩一個頭,一個字叩一個頭。在中國古來,用的銅錢有個窟窿,他把這個銅錢拴上一條繩,放到經上;叩一個頭,把銅錢拉過來一個字,這麼一個字一個字拜,一個字叩一個頭。一生都這樣拜經的都有。總之,必須要恭敬!拜經也能開智慧,看經也能開智慧。 不過,我再要告訴你們各位最要緊、最要緊的話,你們不要當耳邊風,聽了不記得。什麼呢?就是:若你知道,就要去行;不是單看經,說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那就算了。不是的,要實實在在去做!經上所教你的,要去一切的毛病,你一定要把你這毛病都去了;你若不去毛病,那就不要學佛法!佛法就是要吃虧,要去毛病的;你想要學佛法,毛病又不去,那是辦不到的!所以這一點,每一個各位居士要特別注意、要特別留心,我不是和你們講笑話。你若不去毛病,你還明知故犯,那就不要學佛法。那簡直就是一個道混子!不要做一個道混子!做道混子,那將來一定是墮地獄的。還有我們修道,每一個人要自己管著自己,把自己習氣毛病儘量要改變。 所以我對於你們各位居士,無論哪一位,都是平等相待。我也不是求全責備,一定要你們即刻就好;我希望你們慢慢地往好了改,把所有的毛病都去了,不要盡令我憂愁。你們要知道,我對你們每一個人都特別關心,特別愛護你們;如果你們哪一個人有毛病,比我自己有毛病,我覺得都更加憂愁。為什麼呢?我希望我每一個弟子和你們每一位居士,都比我好得多,都在這個西方開闢佛教,做佛教一個模範,做佛教的一個先進者,不要把自己看得輕了!那麼這是修慧。 這個法說起來很多很多的,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法,所以才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你明白了,就是佛法。你不明白的時候是不是佛法?也是佛法,不過你沒有明白它。各位呀,我們現在得到這個佛法一點點的意思,就要往前實實在在地去做,不可以馬虎的。那麼這一些個聲聞──這一班小孩子,都有他舊日所習的這種的道、這種的法;可是都是權教而不是實教的。現在就開示這個真實,開示真實,所以今天我對你們所說的法也是真實的。無論任何人,不怕有過,就怕過不改;你有過要是不改,那不單我沒有辦法,就釋迦牟尼佛也不能救得了你,救不了你了!這個因為舊日所學的法道不同,所以才說一個「各」;雖然不同,但是現在平等平等,都給你們摩訶衍這個大法。摩訶衍這種大乘的法,就是「一攝一切,遍具遍入」。 什麼叫一攝一切?這一個大乘法,就攝一切法。遍具,什麼都具足;遍入,哪一個眾生都可以得到這種法。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大車」,也就是大乘,也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佛才叫一聲舍利弗,說是當爾之時,這個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這譬喻:每一個眾生都平等賜給他大乘法,不偏不倚;沒有說是這個眾生我給他大乘,那個眾生我就不給他,一齊都賜與了。所以這《法華經》是開權顯實,講大乘的妙理。 N2. 廣明車等 分二 O1. 明車之體相 O2. 釋有車之由 今O1.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高廣,究竟有多高多廣呢?這個高廣,是車的相貌,但是這都是一種譬喻,所以也就不能說它有多高、有多廣。這個車,也是個假名而已,就譬喻大乘法。有的人就問:「那個人是學大乘的?那個人是學小乘的?」我就問他:「大乘有多大?小乘又有多小?多大,才算個大乘?怎麼樣小,才算一個小乘?有沒有一個界限呢?」所以這一個大乘,就高不見其頂,廣不見其邊。 這個「高廣」也是一個譬喻,就譬喻如來的知見。如來的知,就是一切的智慧;如來的見,就是佛眼。如來的知,無所不知;如來的見,也無所不見。所以橫著來講,就譬喻佛的知見深遠,橫周法界的邊際。那麼法界的邊際有多大呢?沒有再比它大的了!沒有人可以發現它的邊際。為什麼?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這個法界裏頭包著;究竟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用算數來算出來呢?算不出來的。所以,這是橫著來講,如來的知見是周遍法界的。豎著來講,豎徹三諦的底源。三諦,就是空諦、假諦、中諦。這「空、假、中」三諦,包括一切的佛法;所以如來知見,也就具足一切的佛法。其車高廣,大略的意思是這樣子。 【眾寶莊校】:這「校」字,要讀「絞」音,就是互相勾連的意思;眾寶互相勾著,連結到一起。莊,是莊嚴;眾寶,是很多種的寶貝。這些寶貝都接連到一起,用它來莊嚴這個車的美觀。「眾寶」是比喻六度萬行的萬行;用萬行來莊嚴我們的法身,萬行也就是眾寶。「莊校」就是要我們修行,才能圓滿萬行;你若不修行,那就不能圓滿了。所以「眾寶莊校」,就是要我們老老實實地躬行實踐,去修萬行的行門。 【周匝欄楯】:按照字義講,就是在這輛車上邊,四周圍都有欄杆來圍繞著。【四面懸鈴】:四面都懸著一種鈴鐺;鈴懸到上頭,它就有一種響的聲音。這也是一種譬喻;因為這一品所講的,完全都是譬喻,不能照著字義來講。在《法華經》,這〈譬喻品〉最難講,也最不容易明白;可是你要深入《法華經》的義裏頭去,這一品也是最值得講的,最應該講的。這一部《法華經》,如果把〈譬喻品〉明白了,其餘的也就都很容易了解。所以也可以說,它也是最容易講的;怎麼說最容易講呢?你若明白,就很容易了;你若不明白,它就是最難,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子的。 前邊「眾寶莊校」是譬喻「因修萬行,果證萬德」,在因地的時候修萬行,到果地時就得到萬德圓融的美成。這「周匝欄楯」譬喻的是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它又有什麼用處呢?這陀羅尼的用處可就多了,無量無邊那麼多;所以翻譯成「總持」。總,就是總一切法,把這一切法都集中到一起了;持,就是持無量義,持無量微妙的道理。 又有一個意思,就是叫你總持你的身、口、意,三業不犯──你總持不犯口業、身業、意業。持無量義,你受持一切的佛法,這也叫總持。那麼在這兒,為什麼又說它「周匝欄楯」呢?陀羅尼的功用,可以「持萬善」;萬善,是萬種的善事。言其所有的善,它都可以去做,都可以做得到。它又可以「遮眾惡」。遮,是遮蓋,把這一切的惡給遮蓋住了;遮蓋住,那麼一切的惡,就無形無相地消滅了。這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以「周匝欄楯」是譬喻陀羅尼。四面懸鈴,鈴鐺是響的,「叩之則鳴」;你一打這個鈴鐺,或者它一動彈就有聲音出來。這又比方四無礙辯,就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 (一)辭無礙辯。好像我們講的〈歸去來辭〉,陶潛雖然要藏起來,但是他還寫出一篇〈歸去來辭〉;有這個辭了,他就藏不住了。到現在,一般人還讀他這一篇文章,所以他這也就是辭無礙辯;就是所說出的話很流利,這種的辭句非常動聽,人人都歡喜聽。辭無礙辯,本來人不相信佛法,他講法講得是非常動聽;所以令眾生由言辭方面,就生了一種信心。 (二)法無礙辯。一法而發揮成萬法,以萬法又收歸一法。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就是一個理,而發揮出無量無邊的道理;無量無邊那麼些個道理,還歸回來,仍是一個道理。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怎麼樣有的一切?因為由「一」積聚而成的一切;怎麼樣又有個一?由這個一切而顯出來有個一。法無礙辯,就是法無定法,不論你橫說、豎說,怎麼樣說都是法。 (三)義無礙辯。義,就是義理。義理這意思多得很;多得很,也就是沒有意思;所以這個意義,也有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對說法沒有興趣的人,他不說法;有興趣的人,他說起法來,好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道理講得是無窮無盡的。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又在這大的車上邊,鋪張幰蓋。張,是鋪張;幰蓋,是以綢緞作成很美麗的一種蓋,用來遮著車的。這也是比喻,比喻佛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慈」是給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捨」是捨給一切貧窮的眾生,「喜」是歡喜教化一切的眾生。 佛所以具足最大的德行,也就因為「慈悲無量,喜捨無量」。在一切德行之中,慈悲是最高的、也是最大的,它能覆護一切的眾生;所以在經上說,你慈悲,若能具足十力、四無所畏,這就叫如來的慈悲。佛的慈、悲、喜、捨,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幰蓋」就是譬喻佛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修四無量心這種行門,所以成就清淨的梵行,這叫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這是說,四無量心是要修萬行來莊嚴。珍奇雜寶,也就是種種的行門;而嚴飾之,是用來莊嚴這個車,令這個車美觀。這也就是說,在大乘法裏邊是要具足六度萬行;以一切的法門,來莊嚴、幫助這大乘法。 【寶繩交絡】:這也是比喻。本來寶繩是很寶貴的繩子,在這兒就比喻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是這四弘誓願,不是就這麼唸唸就得的,必須要身體力行;你如果不去做,就這麼唸唸,那是沒有用的。你要迴光返照,問問自己: 「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我有沒有度眾生呢?我要是度了眾生,這是行菩薩道;我要是沒有度眾生,應該怎麼樣?應該去度!可是你度眾生也不要著到度生之相,不要說:「這個眾生是我度的,那個眾生是我度的。」不要有這個相,所謂「離一切相,掃一切法」。 「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要問一問自己:「我誓願斷煩惱,現在我斷了沒斷?」沒有斷,就要斷的;你若不斷,煩惱就不會沒有的。說斷煩惱,怎麼樣斷法呢?這一點也不困難,並不是要你用刀,一刀把這個煩惱斬去了;你若知道「煩惱即菩提」,「冰就是水,水就是冰」這個道理,只要你把你煩惱的冰,化成菩提的智慧水,那就是斷了。並不是叫你在菩提之外,另外找一個煩惱;在煩惱之外,另外找一個菩提;不是的,它是一個的。你會用,它就是菩提;你不會用,它就是煩惱。重點在這個地方! 我們為什麼說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呢?你若把眾生度盡了,你就是佛;你若沒度盡眾生,那你就是眾生。眾生和佛也是沒有分別的,只要你覺悟,就是佛;你迷昧,就是眾生。所以你不要在你自己以外,另外去找眾生度去,那是向外馳求;你把你自性的眾生度完了,那就是度眾生。 《六祖壇經》上,六祖大師不是說「自性眾生誓願度」?怎麼沒說「他性眾生誓願度」,而說「自性」呢?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一個的,沒有你我他;所以這都在自性裏頭包含著。「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的煩惱你要斷,沒有說「他性」,不是看人:「喂!你學這麼久的佛法,你怎麼不斷煩惱呢?」你若斷煩惱了,你怎麼會看見人家有煩惱?你若把煩惱斷了,有煩惱的眾生,也不知道是煩惱了!眾生就是這樣子的,若不這樣就不是眾生。所以這個樣子不能改的,眾生就是眾生;那麼佛呢?佛也就是佛。佛和眾生沒有分別,你要修,「覺者佛也」,你覺悟了,就是佛;「迷者眾生」,迷了就是眾生。覺悟和迷也沒有分別,你不迷就是覺,你不覺就是迷,也沒有分別;和那個冰、水又是一樣的。 「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無邊,我學了沒學?「我一天就是睡覺來著,什麼也沒有幹!」那你就沒有學啊!沒有學,就沒有用處,還要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了沒成啊?沒成!你想不想成啊?那等我考慮一下!你考慮一下?那又要等了三大阿僧祇劫;你若不考慮,不要等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明天你就可以成佛。因為你不需要考慮,所以這是很決定的:「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就會成佛嘛,有志者事竟成,「佛」就是等著你去成的嘛!你若不想成,那誰也不能勉強叫你成;所以一定要自己歡喜去修佛法,成佛道。沒有成,就要去修行;不修行,是到不了佛的果位的。 【垂諸華纓】:垂,就是向下低垂;諸華纓,就是很多華穗,好像幢旛垂著的穗。這個車上有這一切的華和纓,這也是譬喻四攝法、四攝的神通。攝,是攝受。什麼叫四種攝受眾生的法呢? (一)布施。「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一切眾生,你想要叫他開佛的智慧,入佛的智慧,你先要知道他歡喜什麼、願意什麼。;他所歡喜的,你先用這種的方法去引度他。一切眾生,都歡喜錢,所以你就先布施給他一點錢,這是財施。布施給他,他一想:哦,我現在正沒有錢用,有人布施給我一點錢。他心裏就很歡喜,你再給他講一點佛法,他就容易接受了,這就是「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財施是第一,法施是第二;本來法施是第一,但是你若把它放到第一位上,因為對方沒有歡喜,你給他說法,他就不聽的。所以先布施給一點錢,然後給他說法,他就好高興了:「啊!你說得有道理,真是頭頭是道!」這是法施。然後再給他一個無畏施,告訴他:「你什麼事情都不要憂愁!你明白佛法了,自然就會遂心如意,一切的恐懼都沒有了!」 (二)愛語。在佛法裏講愛語,這個「愛」要把它看做一種慈愛,怎麼叫慈愛?就好像父親母親愛護子女那樣的愛護,又怕他冷著熱著,又怕他渴了餓了,照顧小孩子照顧得很周到的。這種愛,是一種慈悲,愛護子女。小孩子就歡喜人家說愛他,所以做父母的對子女說:「我對你真歡喜,是很憐愛你的!」那麼佛法裏頭要有這種愛語,就是你說話,不一定要說情愛怎麼樣子的,就是說些令他歡喜聽的話,這都是一種愛語。你對於眾生一說這個愛語,也把眾生就攝來了!這也可以攝的。你布施可以攝持眾生,愛語也可以攝持眾生。 (三)利行。就是你做種種的善事,來利益眾生。 (四)同事。你想要教化這個眾生,就要和這個眾生是一樣的,先和他做朋友。他做生意,你也做生意;他讀書,你也去讀書。總而言之,和他做一樣的事情,這叫同事;和他做一樣的事情,和他做朋友,久而久之,就可以度他信佛,度他反迷歸覺。 所以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對於一切眾生無微不至那種的心,比父母對子女尤其真誠,尤其真摯。菩薩行菩薩道,令一切眾生生一種歡喜心;所以菩薩對於眾生,就是明明這個眾生有過錯了,他都想把他度過來,原諒他,包涵他。將來這個眾生,也一定會改過自新,不會永遠都沉迷不醒的,等一等啊!於是也不見眾生的過,不論哪一個眾生有什麼過錯,菩薩都原諒他、慈悲他、不怪他,這就是四攝法。 由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四攝法,就能得到四種的神通,來教化眾生,這叫四攝的神通;四種什麼神通?也就是布施的神通、愛語的神通、利行的神通、同事的神通。這不是僅僅去做去,這都有一種神通妙用,在默默中來教化眾生。你看!眾生有的有過的,也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就把過錯都改了;他不知道菩薩默默中有一種感應的力量,把眾生的心都給感化得改過自新了。有的也感化不過來的,菩薩對他也不放棄這種的希望,也是希望他將來改過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的。我們都是眾生,想起菩薩對我們這種的慈悲愛護,我們應該感謝菩薩,趕快懺悔,痛哭流涕啊:「我這麼樣愚癡!菩薩對我這麼好,我都還不知道呢!」 【重敷婉筵】:重敷,就是一層一層的;婉筵,就是在車裏邊鋪的氈、褥那種東西。鋪了一層又一層這樣子,這也是有一種表法,是譬喻修一切禪那的功夫。你天天依照這觀照般若來熏修,久而久之,就會有所成就。「重」是重複、柔軟;這表示在禪宗裏頭,你坐禪得到一種輕安的境界。 輕安,就是覺得自己周身通體都舒泰,身上有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這樣有一種輕安;所以重敷婉筵,就是表示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它是左一次有這種感覺,右一次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接接連連,不斷的。行路也覺得像一股風似的,但是並不是走得快;是覺得自己沒有邁步,就已經走了,像風那麼樣子,所謂「微風徐來,水波不興」,也不覺得自己走路。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立不知立,臥不知臥,到這一種無人無我的境界,這就叫重敷婉筵。這種境界,一定要你去修行,才可以得到。你用功,可以真知道這其中的妙處;你若不用功,是不會知道的。這種妙處,我現在只不過說這種意思;真正的滋味,還是要你自己去嘗試。 【安置丹枕】:把丹枕置放在車上。安是安放,置是置放。丹是紅色的,表示一種紅色的光,也就是譬喻無分別法。枕,車上有內枕、外枕。外枕,是車到什麼地方,想要停止了,用這個枕把車支起來;若沒有枕,車前邊的車轅子就會貼地的。這也有一種譬喻,譬喻修道用功,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動靜一如;即動即靜,即靜即動。好像車在走,這就是動;車停止了,就是靜;靜動都是這一輛車。所以我們人修道,動靜也都是我們這一個人。這是外邊的枕表示這樣子。內枕,是在車裏邊,是預備人的身體來靠一靠,或者躺一躺,休息休息,是休息身心的。這休息身心的枕頭,是譬喻一行三昧,能生出你真正的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駕,就是把白牛套到車上。這個白牛也是個比喻,比喻我們人沒有漏、無漏了。以前不講過無漏的智慧?無漏的般若智慧,這叫駕以白牛。無漏,這是不容易的。我們人所有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是漏;你所有一切的欲念,也都叫漏。這個漏,就把自己害了!為什麼我們不成佛?就因為漏;為什麼沒有開悟呢?就因為漏。為什麼習氣這麼重?就因為漏。為什麼欲念這麼重?就因為漏。若無漏了,那就是得到解脫了。你得到無漏智慧,你修四諦,四諦也成就;你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成就,也會開悟。你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得到彼岸。 怎麼叫無漏?你保持著無漏的這種智慧,不去做一切邪知邪見的事情,這都是無漏。總而言之,你要是能看著自己的家,這就是無漏。 在中國有一句話:「天天防火,日日防賊」;你又要看住家。天天防火,防什麼火呢?就防我們的無明火。這無明一生起來,那時候,天也不怕,地也不怕,神也不怕,鬼也不怕,什麼我都不怕,你妖精來了,我也敢和你打一架。為什麼這樣子呢?就因為無明火生起來了!所以要天天防備這個無明火。 日日防賊,防什麼賊?防你裏邊的賊,所謂「家賊難防」啊!外邊來的賊,他不知道你的寶貝放在什麼地方;你家裏頭若有賊,你有什麼寶貝,他都把你偷去。月月防賊,每個月都要防賊,就要防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你這個心,被這六賊給支配得顛顛倒倒、煩煩惱惱,你說可憐不可憐?這六賊,把你自性的法寶都給偷去了,所以就沒有看住家;沒有看住家,就漏了!這一漏,就隨大溜了──隨大溜,就是和一般的人一樣。你若能以保持無漏,這決定成佛的;所以這個「漏」是最容易犯的一種毛病。你要是無漏了,那就駕上白牛車了;你若有漏,就沒有駕上白牛車。 我講《心經》偈頌,有一句說:「白牛大車磷磷轉,黃面小兒跳跳鑽。」也就是駕上大白牛車,就無漏了。黃面小兒跳跳鑽,就是譬喻你那個「意」不停地跑來跑去的,反覆不定。但是你有白牛大車──無漏了,所以他跳鑽也沒有用,因為可以把持這個意。白色是色的本體,沒有染污就是白;這就譬喻法的本體,是清淨無染的,一點塵埃也沒有;這色的本體,與無漏的智慧相應,沒有染污。你若染污了,「染污即不得」,就不可以了。 白牛大車,又表示四念處,也表示你修四念處開悟了,圓滿成就了。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以前講過很多次。白牛,又表示四正勤,又代表四如意足。四正勤,就是未生善根令生起、已生善根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沒有生善根的,令善根生出來;已生的善根,令增長起來。好像沒學過佛法的,就叫他學;已經學過佛法的時候,就叫他增長;不是說我學過兩天半佛法,我就明白佛法了,我就不再學了!要增長。沒做的惡事,令它不生;已經做過的惡,就令其消滅,沒有了。 這兩種善根,已生,令增長,就表示「膚色充潔」的膚充。膚,是皮膚;充,就是很光潤的,看著很好看的。二種的善圓滿了,這叫膚充;二種的惡消滅了,就譬喻色潔,這個色也清淨了,光潔了。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是你想要做什麼事情,就滿足你的心願。這個欲,不是慾望;就是你希望修道,就成功了。 (二)精進如意足:你精進,精進也滿你的願。好像有人想要拜《法華經》,你天天繼續著你的志願去拜,這就叫精進如意足。 (三)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能遂心滿願,你想做什麼,就成功的。 (四)思惟如意足:不單你念,你就思惟,單單心裏想一想,也會達到你的目的。 這四如意足,都要本著無漏的智慧;所以你若有漏,就不會成功。若無漏,就要沒有一種的婬欲心,這就是無漏的根本。你若沒有婬欲心了,那就是有無漏的智慧了;有婬欲心,那就是沒有得到無漏的智慧。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表示這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都可以代表的。這大白牛【形體姝好】:這個「姝」字,有的用「銖」字;姝好、銖好,意思都可以講得通。這是比喻發大乘心的心,就好像形體姝好。心具一切法,所以這是大乘法的一個全體大用;只要說出一個「心」字,就包括一切的法。 【有大筋力】:這大白牛有大筋力。筋,是筋骨的筋;力,是力量。有大的筋和大的力量;言其牛身上生的筋非常強壯,所以牠力量也就大。有大筋力,「筋」譬喻五根,「力」譬喻五力。 五根,就是五種的善根。為什麼叫根?因為根以生長為義。所謂「根深柢固,本固枝榮」,根若深、堅固了,枝葉也就茂盛、華美。這五種的善根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 我以前講過,佛法好像大海那麼寬廣,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到佛法的大海裏邊;所以這個「信」,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根。你有信心,就能紮下去根;根紮到地裏邊去,你有多大的信心,這根就紮得多深;沒有信心,就沒有根了。所以我天天講佛法,你一定要生出一種信心來,這就紮下去根了。 「進」,那麼你有了信,還要去求進步,向前去精進;若不精進,你單單信而不去行,那也沒有用,一定要向前去行。 「念」,你行,你又要念玆在玆,永遠不忘,這是念根。 「定」,你有了念根,不要被人動搖。先不要想要去度人,說我覺得佛法不錯,我去教化眾生去,叫眾生都來信佛;去和眾生一接觸,眾生說:「耶穌教最好!天主教更好!你來,到我們這兒去領洗,或者做一個真正的教徒,或者做一個望友!」這時候,因為沒有定力,就被人家所轉,被人家所化。不單沒有化人,而且被人所化了,這就沒有定根;你如果有定根,就能把你所要度的人度過來,不會被人家度過去。 「慧」,就是智慧。你有了定根了,就會生出一種慧根;智慧的根要紮下去,更是不會搖動。 有大筋力,「力」就譬喻五力。五力就是這五根,因為它能生長根;有了根,就會有力。五力,也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由這五根就變成五種的力量。有這五種的力量,你就可以證得這無漏的智慧,來成就一切的善根;一切菩提種子就可以成就。 【行步平正】:就是這隻牛因為有大筋力,所以牠行步也很穩當的,一步也走不錯;這也有個譬喻,譬喻定慧均平。定有了,慧也有了;慧有了,定也有了;定增加一點,慧也增加一點;慧增加一點,定也增加了! 所以定慧均平。你若有定而無慧,就變成一個愚癡的修行人;若有慧而無定,那變成一個活動的修行人。所以必須要定幫助慧,慧幫助定,互相幫助。 「行步平正」還有一個譬喻,譬喻七覺調平。七覺,就是七覺支,也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道,所以也叫七覺分,就是七種覺悟的法門。佛為二乘人所說的三十七道品裏邊,在大乘中也包括這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七覺支:(一)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支。擇,是選擇;選擇是法非法,選擇正法邪法,選擇真法偽法,選擇實法虛法;這一些法,都應該選擇。以什麼來選擇呢?以無漏智慧的擇法眼來選擇法。在法裏邊,我們要揀擇正法、真法、實法、善法來修行,把邪法、虛法和不正當的一切的邪知邪見的法不要它。 (二)精進覺分。擇法覺分,然後就要有精進覺分。精進,選擇你所認為是正法的,你就要去精進修行。你精進,也要依照真正法門去精進,不要依照假的法去精進。你若在虛偽的法上去精進,你精進也是變成虛偽的。所以精進也要有覺分,你要明白這是你所應該行的道路。 (三)喜覺分。喜,是歡喜;這歡喜也有正邪之分。有依照正路修行而歡喜,有得到一種顛倒而狂喜;顛倒的歡喜,就是不正當的歡喜。在這情形之下,顛倒的歡喜是什麼?就是任著你的欲念──這種狂欲,去做顛倒的行為。這時候,你也覺得很高興、很歡喜的;但這是一種顛倒的歡喜。要歡喜這個禪,歡喜這個法,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法喜,得到佛法了,「哦!我以前對佛法一點都不明白,現在我才知道佛法這麼多的道理,這麼高深,這麼奧妙!」所以就生出一種歡喜心。 (四)除覺分。你若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真的就保留,假的就要斷除它,斷除你的煩惱。 (五)捨覺分。捨,就是把所不應該留戀的,都要捨了。好像坐禪,也不能執著坐禪的這種好處。有的人坐禪得到一點境界,就著住到境界上,放不下了,總要貪戀這種歡喜的境界;所以這種境界,還要把它捨了。捨了它,然後才有── (六)定覺分。定,是禪定。修行,一切都不執著了,所以就有一種禪定的功夫成就了;你禪定的功夫一成就,這就是一種定覺分。在定覺分上,你也要知道外道那種「內守悠閒」──令心意識不起,這是一種外道所修的定;不能依照這種定去修,要修正定。正定,就是「無所執著的正知正見」,由這種正知正見,就生出一種正定。 (七)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屬於心裏頭;你要是有一種昏沉,就要用這三種的覺分來對治昏沉。你要是心裏浮躁,就要用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這三種來對治它。你來對治心的昏沉和浮躁,這叫念覺分。 所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叫七菩提分,這是七種覺悟的方法;我們修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七菩提分。發菩提心的人,必須要依照這七菩提分來修道;因為能依照這七菩提分而行,以調和身心,是沒有危險的,所以這叫「行步平正」,這是用功得力的一種表現。 【其疾如風】:這一輛大車被大白牛來拉著跑,就好像風那麼快。不過「風」有很多種,有颶風、有清風。颶風就會把一切東西都摧毀了;清風,人人都歡喜。這個「風」,也不是清風也不是颶風,又可以說也是清風也是颶風。怎麼這樣講呢?因為你得到這種的風,覺得非常清涼,非常的舒服,這可以說是清風;也可以說是颶風,因為可以摧毀天魔外道的法和邪知邪見。「其疾如風」也是有一個譬喻,譬喻八正道。八正道,這八種正當的道路,是修道人應該依照這八種的道路去修行。這八種的道路是: (一)正見。見,是看見。怎麼要有正見呢?因為你若有邪知邪見,你就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必須要具足正知正見;以無漏的智慧,來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見,而修持正知正見。正見,是非禮勿視,不合乎禮的,你不要看。 (二)正思惟。就是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要聽它,不要想它,不要思惟它。為什麼有了思惟?就因為有聽覺,然後就想了:這個事情如何如何,那個事情如何如何。 (三)正語。就是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話,你不要講。不要盡講是講非的,不要盡講這個怎麼不好、那個又怎麼不對;非禮的話,不要說它。你就是明明知道那個人有過錯,可以原諒的就原諒他,可以包涵的就包涵他。世間的人就是人嘛!人如果沒有錯事,早就成了佛了!人的習氣太重,誰都免不了做一種、兩種的錯事;所以不要講人的是非,這叫正語──說正當的話,不說邪僻的話。不要大家一坐到一起,就說某某人怎麼樣子、那個人又怎麼樣子,就給人家來做評判員。 不要批評人!在這世界的人,大家都有緣,才會遇到一起,互相來學佛法;就看他對的地方,不要看他不對的地方。那麼說,他不對不改,怎麼辦?你不要想他不改嘛!你想他會改的。你想他會改的,他就改了。你若說他:「你這個不對,你要怎樣怎樣……」,他反而生出一種反感來:「我何必你管我?我還要管你呢!我看你還不對呢!」兩個人都打起來了。這一打,你說兩個人對不對?兩個人都不對了、都錯了!兩個人都生煩惱了!一生煩惱,就退了菩提心:「我不修道了,我走了!我也不出家了,還俗了!」你說,這個罪過多大啊!所以要說正經話,不要盡找人家毛病。 (四)正業。就是非禮勿動;也就是要做正當的事業,不要做邪業。邪業,譬如找幾個會賭錢的人開賭館,用會賭錢、會騙人的人,能把骰子一變,要它出什麼就變出什麼;這都屬於賭錢的一種神通;不要做這個,這就是邪業。還有,我知道現在三藩市有很多這樣人,找幾個青年的女人做不正當的事情,指望著這個來賺錢,這也是邪業。總而言之,不正當的事業,都叫邪業,所以不要做它!什麼是正當的事業呢?參禪、打坐,你不打妄想,這是最正當的事業!學佛法,這是正當事業!那學佛法,誰給飯吃呢?你把佛法學好了,自然就有飯吃,你不要擔心! (五)正命。命,就是生命。什麼叫邪命?什麼叫正命?你做事做得正當,這一生都光明磊落,這是正命。邪命,有五種邪命: 第一,標異現奇。就是現奇特相,現一種很奇怪的樣子。本來男人不戴花,他頭上戴好多朵花,在街上這麼走來走去的,令人特別注意,這叫乍現異象。或者根本社會沒有這麼一種的裝束,他就用這麼一種裝束;或者他看人人都穿衣服,他跑到街上不穿衣服,令大家都注意他,都說這是個真模特兒!這也是一種乍現異象,奇怪的樣子。好像我沒來美國以前,美國這兒就有一個怪徒弟,他身上背著一個葫蘆,寫上字:「我是某某法師的徒弟」,在花園那兒給人講演;這令大家對他都很注意的,這就叫現奇怪的奇特象。 第二,說己功德。說我在什麼地方造了什麼廟,我又在什麼地方修了什麼橋,我又在什麼地方設過粥廠,我又在什麼地方做過什麼布施;講自己的功德,不知多少多大了! 第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占相,占是占卦。他算一算《易經》,「不得了!你明天就死了!如果不供養我幾百塊錢或者幾千塊錢,你這個命就保不住了!」這個人一聽,我命要死了,留著錢幹什麼?把這錢給他,我把這命買得長一點!於是把人家袋裏的錢就騙到自己袋裏。或者說:「你將來是不得了,你將來會做總統啊!不過你現在要作功德,你最低限度拿出五千塊錢來,你在我這兒做一點好事,你一定就成功的。」 這個人一聽,五千塊錢就買個總統?不要錯過機會!這是很便宜的。於是就給了五千塊錢。將來做不做總統,你也找不著他,這個人或者又到旁的地方去了。說人家會死的那個人,他要是知道人家什麼時候死,那他自己什麼時候死,他知道不知道?所以,這叫「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專門來騙人的。這也叫邪命。 第四,高聲現威。說起話,就大聲喊起來了,令人一聽:「這個人是不得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也就恭敬供養他了。 第五,說己供養。說自己所得的供養,說某某人供養我五十萬塊錢,某某人又供養我一百萬塊錢,他對我真有信心!就對人專門講人家怎麼樣供養他。為什麼?也就好像叫你也要這樣來供養他嘛!這就是一種攀緣心,希望人家來供養。 (六)正精進。精進,有的是正精進,有的是邪精進。邪精進,他修一種邪法,這種邪法是害人的。怎麼樣害人法呢?有那種旁門左道的,他晝夜六時非常用功,勇猛精進,也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是無益的苦行,好像學牛的行為、學狗的行為、修習雞的行為。他想學牛吃草,說這是精進;牛一天到晚都吃草,所以他也不吃飯,就學牛吃草去,他認為這是一種修行。那頭牛生天了,所以他就以為吃草可以生天,也就吃草,以牛做師父。根本這頭牛自己都不明白法呢! 你跟著這麼一頭牛去學法,這就是邪精進。又有跟著狗去學法的,他說這狗在外頭睡,給人家看門口,這有功;又去吃糞,這也是一種苦行。所以他就學狗這種的行為。又有學雞的行為,雞怎麼樣去找吃的東西?在地下刨食吃;所以他也用手就學雞的爪子,用嘴在地下吃東西,他認為這是苦行。 你看!這誰也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得到;其實這種就是無益的苦行。可是雖然是無益,他自己不承認那是無益,他認為這就是修行。為什麼他這樣子?就因為沒有正精進,也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就持牛戒、持狗戒、持雞戒;這樣子,這叫邪精進。 正精進,依照佛的四念處去修行,是正精進;依照佛的四正勤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佛的四如意足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五根、五力的法門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七菩提分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八正道分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苦、集、滅、道四諦法去修行,這是正精進;依照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依照這十二因緣去修行,這也是正精進;再要依照六度波羅蜜去修行,這也是正精進。總之,依照佛法修行,這就是正精進;佛沒有說的法,我就不修它。佛沒有叫我們去做,我們不要做,這就是依教奉行,依佛的教誨來修行。 在正精進,又分出身精進、心精進。心精進,就是勤念三寶,所謂「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要身體力行,譬如拜佛、看經、拜經、禮懺、稱念佛的名號,以身體去行持佛法。 (七)正念。「念」就是想念。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邪念,就是念見、念愛、念私。念見,念什麼見呢?也不是正見,若正見就好了,他念偏見。念愛,這種情愛總忘不了。念私,就是自私,時時刻刻都要為自己打算;你想叫他忘人,他忘不了;你想叫他無我,他也放不了。 所以這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我們除非沒有時間,有時間就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好,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好,或者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好。念法,念〈大悲咒〉、〈楞嚴咒〉,這都是法;念《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這都是法。我們這兒有幾位居士,白天做工,晚間連飯都不吃,來到這兒念經,敲著木魚很響的,這就是正念。 念僧,念十方賢聖僧。十方賢聖僧是誰?就是這些大菩薩摩訶薩、大阿羅漢、大比丘僧,這都叫僧;現在在世界上,出家人都是僧。你若念僧,得供養僧;念法,要供養法;念佛,要供養佛。你不忘了三寶,就供養三寶;你若供養三寶,就要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做什麼呢?就種福。你想要有福田不是嗎?你想要有福,一定要供養三寶,才會種福。有這麼兩句話說: 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 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 凡僧,就是凡夫僧,沒有證果的;修行可是修行,但是也沒有開悟證果,和凡夫是一樣的。雖然他不能給你種福,可是你想要求福的時候,你必定要在凡夫僧這兒求;你有一種誠心,十方的賢聖僧自然就會給你降福。如果你不在凡夫僧這地方種福,說要找聖賢僧去供養;你找,走到天涯海角,就去天的邊上或海的盡處,你也找不著賢聖僧。所以你想求福不是嗎?還要在凡僧這兒求福。 泥龍,是用泥造的龍,牠不會下雨的。可是你想要求雨,必定在龍王廟這個地方,來求那泥造的龍降雨。在西方人,對這種的問題,我相信是沒有這種經驗;在中國,天若不下雨,就要求雨了。到什麼地方求去呢?就到龍王廟。龍王廟那個廟上有龍;龍是什麼造的?是泥造的。所以求雨的時候,必定在泥龍那個地方求雨。你在泥龍那兒求雨,也就有感應,就會下雨。 現在科學發達,說是這個雨並沒有人管它,落雨是蒸氣所造成的。不錯!是蒸氣。但是蒸氣它是個死物,若沒有一個主持者來主持它,不會自己降雨的。好像機器或者電腦,它會算東西;你若沒有一個人去指揮叫它算,它不會算的,一個樣道理。所以下雨雖然說是虛空裏頭蒸氣的一種作用,可是在默默中,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不見的,是有一種神龍在那地方支配它。不過這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科學所能研究明白的,所以到現在還是這樣講;實際上,這個雨是由龍來降雨的。「我也沒有看見過龍,怎麼龍會下雨呢?」你沒有看見龍?那等你將來看見,我再給你講龍是怎麼回事;現在你沒有看見,我也不告訴你。 記得我在東北的時候,有過這麼一次事情。這事情很奇怪的,怎麼奇怪法呢?我有個徒弟,他叫果舜;他修道用功比我都誠心、有功夫,這是我最歡喜的一個徒弟。他自己造了一個小小的茅蓬,茅蓬旁邊就是龍王廟。茅蓬造成了,就請我到他那兒給那茅蓬開光。開光這一天,旁邊有個龍王廟,就有十條龍都來要求皈依三寶。你說,奇怪不奇怪?龍來要皈依三寶!當時我帶著四個徒弟,其中兩個有天眼通的,另兩個打坐入定就可以觀察一切的事情。這十條龍來要求皈依,我當時對牠們講:「現在天氣有幾個月都不下雨,你們做龍的為什麼不下雨呢?你們這麼懶,變成懶龍了!」這十條龍因為要皈依,所以我罵,牠們也沒有發火。牠們說:「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一定要玉皇大帝叫我們下雨,我們才可以下雨。他不叫我們下雨,我們雖然可以下雨,但是不可以隨便下雨的。」 我對這十條龍講:「世上有這麼一個出家人,他叫什麼什麼名字,現在要求在他所住的地方,四周圍四十里地以內,請玉帝給下雨。如果明天下雨,我後天就給你們打皈依,因為你們幫我辦這個事情辦成了;明天若不下雨,我也不要收你們做徒弟!你們也不用皈依三寶了!」這樣子,果然牠們就到天上去求玉帝,轉達這些話。這真是很神,是一種神話。 第二天,果然就下雨了;這個雨下得也很奇怪,四十里地以內有雨下,四十里地以外就沒有雨下。我因為這麼樣講過,所以第三天就給牠們打皈依。這是我自己經驗的,龍會下雨;可是這個事情,雖然是我自己親身經驗說出來的,不相信的人就比相信的人多。究竟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我不管他相信不相信,我就提出來給大家作參考;等將來你信的時候,就知道我今天對你所說的,是實實在在的話。 還有和這件事情相同的,這是我在香港的時候。有一年,香港由春天到夏天也沒有下過雨;在這時候,所有的寺院、佛堂、精舍,所有佛教的道場,各處都求雨,求了五六個月,也沒有雨來。沒有雨來,我以前也不管這個閒事──其實我從來就不願意管閒事的,有這麼多人求雨,比我一個人的力量一定會大的,所以我就更不管了;等到五六個月的時候,不管不可以了!為什麼?因為我在西樂園那地方住,這水也將要乾了,沒有多少水來了。這時候,我就對一個老的皈依弟子講:「在三天之中,你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求雨,三天若不下雨,那你這老皈依弟子沒有用了,你以後就不要見我!我限你三天的時間,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雨!」那麼他就很聽話的念,果然沒有到三天,兩天就有雨下了。 這一下雨,你說怎麼樣?香港所有的佛堂都登報紙、登廣告,這個說是他求雨求來的,那個也說他們求雨有功德。結果我們那個地方的這位老居士,念佛念來的雨也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呢?他沒有發表新聞。為什麼我叫他求雨,三天就下雨呢?因為我相信,我有十條龍的弟子,這十條龍如果不懶的話,哪一條都可以下雨的;當時我就叫牠們來下雨,果然在兩天之中,就下雨了。類似這個事情,有好多次。 還有一次,我們在那兒供天,雲來了,像就要下雨。他們一般人說,外邊不可以供天,就要下雨了。我在當時說,現在不可以下雨的,我就不准它下雨!那麼供天用了大約四個鐘頭的時間,我們供完天,方才把東西搬到裏邊來,即刻就下雨。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這些事情要有經驗,才能告訴你。我在香港有一些皈依弟子,他們很相信的,知道我當時講的話都靈的,都有應驗的。那麼現在,明天就是一號,四月已經過去;我說這四月不會地震,果然這件事情也大約靈驗了!本來這裏邊有很多的因緣,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詳細講。 (八)正定。正定就異於邪定。定還有邪定嗎?什麼叫邪定?就是一種執著,放不下。好像有的人歡喜喝酒,你勸也不改;你叫他不要喝酒,那他絕對不可以!為什麼?他有這種邪定。好像他吃迷魂藥,吃這種愚癡的藥丸子,越吃越愚癡。你說不要吃那個東西,他說:「可以開悟的!我吃了,就有很多的境界:我這個人都改變了,所看見的也不同了,所聽見的也不同了,這個世界就變得七寶莊嚴的世界了!這不就是一種境界嗎?」他也不改,這都叫邪定。好像有人到來聽經,聽不入耳;為什麼?他有他那個執著,認為自己是對的,我不能聽你的!這都叫邪定,有那邪知邪見的定。 正定,就是修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八定(四禪天,再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麼修這個法,要先沒有我相,一切不為自己,把自己忘了;既然忘了自己,怎麼又會喝酒?怎麼又會吃迷魂藥?怎麼又會去盡幫助自己這個身體?怎麼又執著自己這個身體?修禪宗,要連一切人最歡喜的好處都要忘了它,這就是正定。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僕,是做工的工人;從,就是隨從而保護著。侍,是侍奉,就在旁邊照顧、做工;衛,是衛護。按照字義是這樣講,「僕從」是譬喻方便法門、方便波羅蜜,以方便法而達到彼岸。這方便法,是能委屈婉轉的順承人意,為人做一些工,來幫助人,所以這叫方便波羅蜜。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離不了這方便的智用,都隨著這個方便的智去修道。所以在《維摩經》上說:「皆吾侍者。」皆,就是全是,全是來侍候我的人;侍者,就侍候我的人,好像 waiter(服務員、侍者),就是來服侍,幫著做工的這種人。 僕從,又有一種意思,就是果地所得的神通。果地的菩薩,是已經證果,得到十地的地位。果地的菩薩都有神通,能遂心如意,想做什麼就可以成就什麼。這種神通能以隨心如意,好像有很多僕從來保護著。這就是大乘法要需要很多方便法來幫助、來成就,所以這叫「又多僕從而侍衛之」。言其神通,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好像有很多幫助做工的僕從似的。 現在這一段文,若「觀心」來講。我們現前這一念的心性,往豎著來說,也沒有一個先一個後,也沒有一個開始一個終了;若往橫著來說,這心也沒有一個邊際。沒有一個邊際,所以在現前一念心性來說,也就是空諦,也就是假諦,也就是中諦;諦,就是道理。因為它具足「空、假、中」這三諦,所以就謂之「高」;這就代表「其車高廣」的「高」字。 又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是具足十法界的;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這十法界都沒有超出這現前的一念心,所以又給它起個名,叫「廣」,因為這十法界太廣大了。 我們的性德,就是自性的這種德,超過恆河沙數,所以叫眾;性德的本體,就是寶;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眾寶莊校」;莊校,是互相有一種接連不斷的意思。 又者,我們心外就無法,法外就無心,所謂「佛說一切法,應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法,法也就是心」。外道怎麼叫外道呢?他就心外求法,向心外邊找法去。既然心外無法,一說這一個「心」字,就包括世法、出世法;世法、出世法,都包括在這一個「心」字裏邊了。所以這樣子,就譬喻「周匝欄楯」。 又者,這個心能普遍感應一切,有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所以「演諸音教」;演是表演,諸是一切。一切的音聲和言教,也都不出這一念心,所以這又叫「四面懸鈴」;四面懸著鈴鐺。「又於其上,張設幰蓋」,這也是說的這一念心;言其這個心,是一切諸法中最妙的。它既然為諸法中的最妙,所以就無法不包,沒有法不在這個心裏頭包著;也無法不覆,這個心都在所有這一切法的上邊;所以才說「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我們這個心,有心王,又有心所。心王,就是八識心王;八識就叫心王,其餘的都叫心所。這個心王,有時作一種的觀想;它這兒一作觀想,其餘所有的心所,就都響應它,就都聽它招呼。所以這就譬喻「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講經講「觀心」,這種講法很多人都不容易了解;你要是不了解就不聽,那始終都是不了解的。你看!人人都知道有個「心」,而心有這麼多個講法;講出來,反而不明白了。 這個心所,有個善心的心所;善心和心所互相幫助,有一種接連不斷的因緣,這就譬喻經上所說的「寶繩交絡」。在善心的心所裏邊,能生出來無量的智慧,也能成就無量的福德,所以這又譬喻「垂諸華纓」。 又者,這一念的心性,具足柔軟的法,也具足輕安的法,而且還具足一切諸法;所以就重重無盡,左一層,右一層,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了。一念心性就有這麼大的作用,所以這又譬喻「重敷婉筵」。這個心性,也就是動,也就是靜,也能動,也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動靜不二,這就是表示的「安置丹枕」。 你再往深了一層來觀察,這個心性的理,是由「妙觀察智」顯出來的,所以就譬喻「駕以白牛」。「膚色充潔」,成性的這種功德,微妙不可思議,所以這就叫「膚充」,膚非常的滋潤。在這個心性具足有無量的功德,要是不摻雜煩惱,這就叫「色潔」,色潔淨了。因為你在你心性裏頭,不摻雜無明煩惱。這個心,具足圓融自在,這是譬喻「形體姝好」。 觀心這種「圓觀」,就是圓融無礙的這種觀察智慧;它能生長一切的善根,所以這叫「有大筋」。那麼這種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見愛,也就是愛見,這種顛倒的思想;摧伏,就是把它摧毀了,沒有了;所以這叫「有大力」。 這種圓觀,它是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定慧圓融,所以譬喻「行步平正」。這種圓觀,它能以任運而達到彼岸,所以比喻為「其疾如風」。這種圓觀,它又能使令一切的心所,支配一切心所,所以就叫「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現在依照觀心的道理,來解釋這一段經文,若往多的講,還有種種的講法;不過限於時間的關係,暫時講到此。 O2. 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在前邊說,這個車這麼樣子高、廣,上邊有四面懸鈴,張設幰蓋,又用珍奇的雜寶而嚴飾之,又有很多的僕從而侍衛之,這是什麼原因呢? 【是大長者】:就因為這位大長者,【財富無量】:財富,是所有一切的法寶,就譬喻「佛的財富」,也就是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諸藏】:就是種種的寶藏;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這裏面,這是比喻一切法。這一切法,總起來說就是六度萬行。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不是單單我們唸一唸這個名字,這就算到彼岸了;也不是我們單單學學這個名詞,就算明白了。要實實在在去做!布施,或者財施、法施、無畏施,要去躬行實踐。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也要去實地做。忍辱,這是最不容易的;布施也容易,持戒也不太困難,唯獨這忍辱是最不容易的。 為什麼?就因為我相沒有空;我相不空,就不能忍辱。忍辱,就是逆來順受,對你不好的人,你要認為這是好的。有人就說這太愚癡了吧!學佛法,就是不要學得太聰明了;你太過聰明,就又過去了。若沒有我相、沒有我執、沒有我見,就把「我」扔到一邊去,不要它!你要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朦朧又是誰?」沒生的時候,哪一個是「我」呢?「我」又是哪一個呢?在父母未生以前,「我」又是怎麼一回事來著?生我之後我是誰,這個「我」又是誰來的呢?是怎麼回事呢?長大成人假名我,假名字是有個「我」;等到死了之後,又是哪一個呢?你能常常把「我」看得空了,看得假了,這個時候就能逆來順受了;雖然對我不好的人,我也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我們學佛法,不是聽了之後,就算明白佛法了,必須要實實在在去做;實實在在去做,不是說一天到晚,左吃一塊糖甜甜的,右吃一塊糖甜甜的,這樣子我就忍辱了。說我吃糖,我很歡喜吃的,這忍辱了!不是的。若遇到有逆境的來,就是你最不歡喜的事情來了,你要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這個就是明白了,就是真會做了!這就叫逆來順受。忍辱,大大概概是這樣子,不過不容易做得到;能以做得到,這就是得到《妙法蓮華經》的妙處。 不要把「我」看得那麼重,「我」將來都會死的,何必那麼樣子死心塌地的,就幫著這個「我」來爭名奪利呢?所以,要把「我相」看空了!要沒有我!「那有人打我,那怎麼辦呢?」有人打你?你要這樣想,哦!我以前打過這個人,所以現在他打我囉!「那今生我沒打過他呢?」那麼前生或者我打過他,或者我罵過他。我沒講過嗎?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打的;你今生若打人,或者來生就會被人殺了;你今生若給人家麻煩,來生人家也給你麻煩的。所以這前因後果很厲害!說:「我不信!」你不信?你有沒有煩惱?有煩惱,那就是這麼一回事:你不能忍辱,不能把一切都放下。你不信,也是這麼回事;你信,也是這麼回事。因為我們前生若罵人,今生被人打;前生若打人,今生就或者被人殺了;前生若殺人,今生或者這個人就把你一家大小都全殺了!「有這麼嚴重啊?」你知道,這就像錢存到銀行裏,你若不拿錢,就會生利息;這個因緣果報,是很厲害的! 因為這個,我們修道的人,時時刻刻不要給人家添麻煩;要管著自己,不要無緣無故就生出一種的煩惱來,這是忍辱。精進,就是不懈怠,不懶惰,晝夜六時恆精進。好像現在這個本堂,我在西方收這第一個徒弟,這有一半精進,這果前,還有一半不精進。但是照著西方人來講,這就是精進。要照著久修道的人來講呢,還是有一半,只有一半,不是完全精進,就是這麼厲害。 禪定,是坐禪修定;修禪定的功夫,前邊講得很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另外又有一個別的名字,叫福德藏;第六,智慧波羅蜜就是般若藏,也就是智慧藏。所以這兒說「種種諸藏」,這就是譬喻波羅蜜。 【悉皆充溢】:充,是充足;溢,就是東西滿了,流到外邊去。這也有一個比喻,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圓滿了,這叫「溢」;實智圓滿了,這叫「充」。權智也圓滿了,實智也圓滿了,權,權實的智慧都圓滿了,所以叫悉皆充溢。 方才講忍辱,我還有一點意思,把它再補充一下。譬如有人打你,或者有人罵你,你要做「無我」的觀想,沒有「我」。但是你辦不到這「無我」,我在這個地方,有身體,也有知覺,這怎麼能就說「無我」呢?怎麼放不下呢? 這也有一個妙法,我告訴你!有人打你的時候,你就這麼想:「啊!我走路沒小心,撞到門框上了,或者撞到牆上了,或者絆到磚頭上了。」他踢你一腳,你當自己是絆到磚頭上,或者旁邊有一根木頭倒了,碰上你,碰得痛了。磚頭把你絆了一下子,你不能說再打這個磚頭幾拳;你若打這磚頭幾拳,越打你手越痛了!本來只碰到你腳上,現在你手也痛了。這就是什麼呢?你若和他一打架,痛得更多一點;你要像沒有事似的,像碰到磚頭上、牆上,或者走路沒有小心,碰到門框上,那就沒有事了。他罵你,罵人的話是不好聽的,你就認為不懂、不明白,當他在講英文或講日語,再不,就當他講西班牙話或者講法文、德文。總而言之,你就當他說的外國話,不是你自己本國的語言;這是一種想法。 再有一種想法,你就認為:「他罵我,正是讚歎我,就給我唱歌、奏音樂呢!」你能反面來想,用這種對治的方法一想,自然就沒有脾氣,煩惱也沒有了。有煩惱的人,就是有業障;若沒有業障的人,就沒有煩惱。你既然有業障,自己就要想法子把業障消了才可以。這世界上,你要是真修忍辱行,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忍的。你聽彌勒菩薩這一首偈頌,我相信,你們大家又都不要彌勒菩薩這一首偈頌,認為這個講得太笨了!雖然你們不歡喜要,我現在再送給你們,再講它一遍。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老拙,就是我又老又愚癡;拙,是拙笨。拙笨,也就是「愚癡」的一個別名。穿衲襖,我穿的衣服,是補很多補釘的。「淡飯腹中飽」,我吃的飯,是很淡而無味的,可是我肚裏一樣飽。「補破好遮寒」,我的衣服破了,我就補上它,它就可以遮寒,就不凍了!「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隨緣隨分,就都了了,過去了,就都沒有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罵我,我就說,再好聽都沒有了!這音樂奏得是不錯的,聽得我越聽越歡喜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這一個愚笨的人,我就睡到地下。你說這是妙不妙? 「唾在我面上」,唾,就是吐口水,他往我的面上吐唾沫黏痰。這是中國人一種污辱人的行為,要是對你看不起,就一口唾沫吐到你臉上了。「憑它自乾了」,我也不擦,叫它自己乾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我自己也省得費力氣,你也沒有煩惱了。為什麼?你吐在我臉上,我連擦都不擦;你一看,「這個人大約是個木雕泥塑的,所以我對他這麼樣不客氣,他都沒有反應。」所以也就不生煩惱了!本來這個人是很怒氣沖沖的,才往他臉上吐唾沫;可是他也無動於衷,這樣就沒有事了。我既省擦這個面的力氣,你看我沒有反應,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那麼也都無煩惱了。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這樣的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這是妙中的寶貝。「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要真能這樣去實行,道業怎麼不能了?你不能,就因為你放不下你那個「我」!你那個「我」比須彌山都大,什麼地方都擺不了,往什麼地方放,都滿了!所以你要把這個「我」放下。沒有「我」,那是真正明白佛法;明白佛法的人,所以要修忍辱。 方才我「有人打你」這個意思沒有講完,所以現在再補充。我們是學佛法的人,對這個忍辱,都應該特別地注意一點;如果不注意,遇著境界來了,你不認識,無明火發起來三千丈,那就把什麼功德都燒沒有了。我常說「千日打柴一火焚」,你斬了一千天的柴,一根火柴就可以把它都燒毀,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看看自己有沒有煩惱?迴光返照一下,如果沒有煩惱了,那就得著這佛法;若還有煩惱,那還要往前認真去學。這煩惱就是八風吹不動,前幾天講蘇東坡,你看!要八風吹不動才可以,不容易的。不要說八風,吹一口氣,就發脾氣了,這樣子你還要往前去學,往前去研究佛法。這什麼時候沒有煩惱,那你就是得到佛法的好處了。這是最要緊的! 所以我們修忍辱,這是最要緊的。你不要說旁人,,我現在你們以為沒有人來譭謗我,很多人譭謗我的,很多人哪!甚至於當著我面罵我,什麼樣的都有的。你罵我,就隨便你罵;你打我,隨便你打。就是我們現在有一個中國人來,你們常常看見他的;他把我治得沒有辦法,我向他來叩頭。你看!本來他是弟子,我向弟子來叩頭,這個從古以來到現在,沒有這樣的;但是沒有法子,他把我這個做師父的,弄得都無法可使。這個人的名字,我不要講;講出來,你們大家都要向他叩頭了!我不希望你們大家向他叩頭。 我想起來,到美國來,還有一件事情很好笑的。在我頭一次來那一年,有個大同教到亞利桑那州(Arizona)那地方,去對印地安人宣傳他們這種的宗教;於是他們也請我去了。我到那個地方,看見那些人很苦的,所住的地方就和豬住的地方差不多,也沒有衛生設備,也沒有床、蚊帳,什麼都沒有,那種生活和豬的生活差不多!他們那裏邊,就有一個作領袖的,見著我──因為那時候是在夏天,那地方天氣也很熱,我穿的衣服也很少;他們看見我胸前這個「卍」字,那個作領袖的就哭起來了,他說和我是一家人,這回才見著了!於是他就哭起來,說:「我們以前就盼望你來,你來好救我們!」我說:「誰告訴你們這麼樣子的呢?」他說因為我胸前有這個「卍」字。我說:「這個隨便可以做出來的嘛!你也可以做一個。」雖然這樣講,但是我覺得他們生活很苦,對他們心裏就非常不忍──不忍,就是忍不住;忍不住他們這種的痛苦,那麼就回來了。 又聽說,當時這個伊朗有地震;那年死了很多很多人。還有香港沙田就打颶風,死了一百六十多個人。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古巴那地方,蘇聯放了很多火箭,美國和古巴要開戰。在這個時候,有種種的情形,我說,我也沒有什麼大的力量,那我祈禱給這個世界和平,到處不要有這麼多災難,於是就不吃東西。不吃東西,經過有三四個禮拜的時候,就有新聞記者來訪,又有電視臺也來拍照,很多人來了;來了,當時也就有一個中國人,就是方才我說的這個皈依弟子,也來了。人家來訪問我,他就不叫這些人和我講話,只和他講話;講話,他講什麼?他說我不吃飯,但是我吃著麵包!意思間就是說我不吃飯,吃麵包。不要說麵包,連茶我都不喝,一天只飲一杯水;到五個禮拜之後,我才吃東西。你想一想,不吃東西,都受人嫉妒;他不單不來擁護,而且還來破壞。你說!你修道,這不容易的,不是像吃糖那麼甜的,所以很苦很苦的。 N3. 廣明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這位長者就作這種的念。【我財物無極】:我這種的法,是沒有再這麼高、這麼尊貴的了。【不應以下劣小車】:我不應該用小乘法來度這一切眾生。【與諸子等】:這一切的三十子──就聲聞、緣覺、菩薩,不應該用這種小乘給他們。 【今此幼童】:現在這些小孩子。這些小孩子,也就是譬喻三乘的人,修道修的時間未久,都是初發心的,好像小孩子那麼樣無知無識的。【皆是吾子】:但是雖然他們沒有知識,可都是我的兒子。【愛無偏黨】:佛說,我愛我的兒子──我對一切眾生,無偏無黨,都是一樣的,沒有偏私,也沒有一種偏愛。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我有像這樣用七種寶貝所造的大車──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三十七道品所莊嚴的大乘佛法。【其數無量,應當等心】:這數目很多很多的,我應該平等平等地,存平等的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每一個小孩子,我都給他一輛大車,不應該有所分別。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以我所有的財物──這種法寶,就是周給一國的人。「一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猶尚不匱】:不匱,就是不缺乏,都用不了。「不匱」是譬喻這個佛法永遠都不會缺乏的。【何況諸子】:既然我的法布施給全國人民都用不完,何況是我自己的兒子呢!我自己的兒子,同我這樣有緣,所以那更用不了了;所以我現在一定每個人給他們一輛大白牛車。 M4. 諸子得車歡喜喻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是時,就是這位長者賜給諸子大車的時候。那麼給這大車,如果財富無量,而不是他自己的兒子,也不會給;如果是自己的兒子,而沒有錢,也不會給這樣七寶的大車。現在這位長者既然有錢,而且財富無量,有種種寶藏,皆悉充溢、圓滿,這些諸子又是真正的佛子,所以佛就等賜大車,給每個兒子一輛大車。本來這一些小孩子不是希望完全都是得到大車,他們所希望的只是或者一個羊車,或者一個鹿車,已經就滿足了,已經就覺得很歡喜,很好玩了。現在長者因為有錢的關係,所以就所有的兒子都賜給一輛大車;這就是用大乘法來救度眾生。這樣子,這一切的小孩子,本來沒有這種大的希望,可是現在都得著這種又美麗又高貴的大白牛車。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所以這一切的小孩子,從來就沒有見過的,從來也沒有玩過這麼好玩的,這不是他們本來所希望的。本來所希望的只是小車就可以了,現在得到大車了。 這意思譬喻什麼呢?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分段生死已經了了;可是現在又不用另外費功夫,不用另外多麻煩,就「各以本習而成道業」──藉著他本來所修習的,又成就大乘法。怎麼叫各以本習?就是他本來所學的。本來所學的是小乘的境界,現在他再往前一進步,迴小向大,大乘的法也就得著了!所以自然而然就把變易生死也了了。了了變易生死,這不是他本來所希望的;不是他本來所想要得到的,現在已經得到,所以這叫非本所望,就是超過他本來那種希望。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