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8 13:55:16瀏覽14699|回應0|推薦6 | |
法華經原文與白話對照版
敘品第一 原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譯文: 以下教法是我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說的: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與佛隨行共處的有一萬二千多名大和尚,他們都已達到阿羅漢的果位,煩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之漏已伏斷無餘,再也不會產生愚昧者日夜纏身的煩惱,已證涅槃、以涅槃為己利,三界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疑結、見結、取結、嫉結、慳結、無明、愛、取等結縛銷落無餘,心修習已得圓滿自在。這些大和尚中有阿若橋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裊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等大眾所熟悉的大阿羅漢。聲聞眾中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的有學眾,和至進趣圓滿,已證阿羅漢果的無學眾等二千人。釋迦牟尼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親朋六千人以及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妻子、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與其眷屬親朋也都來到耆闍崛山佛的住處。另有大菩薩八萬人也來到今日的法華會上,這些大菩薩們皆已證得佛的無上聖智,並在此智道上精進不息,無論是果位、心念、還是行為,皆不倒退。他們精通一切總持,又獲樂說辯才,常轉法輪,弘法利生。這些菩薩們已曾供養過成百上千以至無數無量個佛,並於這麼多的諸佛世界中持戒修福,積德行善,植下了眾德之本,時常受到諸佛的稱揚讚嘆。他們以慈悲之心修身養性,善於獲得佛的智慧,所以,他們都通達大智大慧,均已達到了涅槃解脫的彼岸。他們不但自身解脫,而且還以慈悲之心,救度成百上千以至數不清的芸芸眾生,他們的名稱傳遍了無量無數個世界。他們的名字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等大菩薩。此類大菩薩一共有八萬多人。 原典: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譯文: 那時,在天界作王的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人同時來到法華會上。還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各與其眷屬一萬多天子以及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多天子等也齊赴法華盛會。娑婆世界的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也各自率領自己的眷屬一萬二千多人來到釋迦佛說法的道場。八大龍王與其眷屬若干人也來了。這八個龍王分別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闥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成王。四緊那羅王與其眷屬若干人也到了說法的地點,這四緊那羅王是: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其眷屬百千之眾也來到法會現場。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也各與百千眷屬同赴法會。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眷屬同赴法會。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也走出王宮,與其親朋及文武百官一起,來到耆闍崛山聽佛說法。他們各自對佛的雙足行禮之後,便退坐一旁。 原典: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嘆。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譯文: 這時的世尊,已被四眾弟子團團圍住。大家紛紛供養佛、頂禮佛、尊重佛、讚嘆佛。佛為諸菩薩宣講大乘經典,經名叫《無量義經》,這是教化大乘菩薩的一個方法,深得佛的護持與眷念。佛說完此經後,便打起坐來,進入了義趣無窮的實相之定,從而達到身心寂靜、默然不動的境界。就在這時,天空中下起了五彩繽紛的天花,如小白花、大白花、小紅花、大紅花。這些天花散落在佛及法會現場所有大眾的身上。整個佛世界也同時出現了震、吼、擊、動、湧、起等六種震動。參加這次法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還有人,非人以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所有大眾從沒有遇見過這種祥瑞的景象,他們深感驚奇,歡喜不已,紛紛合掌致禮,個個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佛陀。 原典: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譯文: 這時,只見佛陀眉間放出白毫相光,照耀於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世界,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這個世界各個部分中生活著的六類眾生即地獄眾生,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都有能清清楚楚地看見。除過這六凡之外,還能看見這個世界中的現在諸佛,並能聽見諸佛所說的經法;同時還看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那些修行得道者;還看見諸菩薩和大菩薩們以種種因緣修種種法門,通過對種種法門的信解,而呈現出各種各樣非凡的相貌和神通,並由此而行菩薩道。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通過佛的白毫相光,大家還看到了已經涅槃的諸佛以及諸佛涅槃後以佛的舍利所建起的七寶佛塔。 原典: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譯文: 這時,彌勒菩薩心想:今天,世尊現出這般神變之相,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得有此祥瑞?現在世尊業已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禪定之中,這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一種非常少有的奇事,到底應該去問誰呢?誰又能回答這樣的問題呢?彌勒菩薩轉念又想:文殊師利菩薩是上座法王子,他曾親近供養過去世中的無量個佛,所以,肯定會見過這種稀有的瑞相,我今天可以去問他。與此同時,法會上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天龍、鬼神等都在這樣想:佛陀的這種光明神通之瑞相,今天當向誰去尋問?那時,彌勒菩薩很想消除自己的疑惑,加上又發現四眾弟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諸天龍、鬼神等與會大眾也心存這種疑惑,於是向文殊菩薩問道:到底是什麼原因,佛陀今天現出這般祥瑞神通之相,並放射出如此絢麗的光彩,照耀於東方一萬八千多個國度,從而盡見這些佛世界中的種種莊嚴之象? 原典: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譯文: 於是,彌勒菩薩想重新表達這種意思,便以偈頌形式問道:文殊師利,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何故眉間白毫大放光明,普照世間呢?這時,天空降下了白色和紅色的曼陀羅及曼殊沙花,不但色彩美麗,而且散發出栴檀香味,使眾人大飽眼福,心情歡暢。天花下過之後,大地一片莊嚴潔淨,就在這時,世界又產生了六種震動。四眾弟子都因看到此種瑞相而身心暢快,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佛陀的眉間光明照耀於東方一萬八千多個國度,天地一下子都變成了金色的瑞相。從阿鼻地獄一直到三界的最高處,各個世界中的六類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在六道之中輪迴,行善作惡之業緣及其各自引發的好與醜的果報,皆在佛的白毫光中一展無餘。在釋迦佛的白毫光中,還看見了聖中之主,猶如獸中獅子一般的諸佛,他們在為眾生演說最為微妙的經典。佛的聲音非常清朗,非常柔和,以這種動聽悅耳的聲音講經說法,教化無數億萬菩薩,其法音之深奧微妙,令眾生百聽不厭,深信不疑。同時,他方世界的每個佛也都在各自的世界中以這樣的清淨微妙之聲,講說正法。由於眾生有種種根機及種種習氣毛病,所以,諸佛以無量無數的比喻,揭示佛法真諦,開導眾生覺悟。如果眾生遭受到各種苦難,懼怕衰老、疾病、死亡,那麼,佛便為他們講說涅槃寂滅、清淨解脫之法,從而度脫無邊的苦海。如果眾生積德行善、廣種福田,並曾供養於佛,一心追求殊勝的妙法,那麼佛便為他們宣講十二因緣之法,使他們觀察世間因緣,景物人生本質,從而獲得開悟。如果佛弟子,止惡行善,持戒修福,追求至高無上的聖智,那麼,佛便為他們將講說至清至淨的佛道。 原典: 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車磲瑪瑙、 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輦輿,歡喜佈施。 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嘆。 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佈施。 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譯文: 文殊師利菩薩,我住在這個世界,藉助於佛的白毫光,而得以看到如此奇妙的景象,我所見之佛境,所聞之佛音還有成千上億種之多,如此眾多的見聞,我今日將向您大略地敍說一下。我看到在那些世界中,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菩薩,他們在各種珍寶如金銀、珊瑚、珍珠、摩尼、硨磲、瑪瑙、金剛等都奉獻出來,甚至連自家的傭人、車子包括那些裝飾豪華的高級車乘也都高高興興地拿出來佈施,以此追求成佛大業,表現出趨向佛的宏大誓願。成佛解脫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最徹底、最圓滿的解脫,三界中的六道眾生若能以成佛為志向,並為此而精進努力,那麼,他們必然會受到諸佛的讚嘆。在佛的白毫光中,我還看到有的菩薩以駟馬寶車、欄楯花蓋等裝飾華貴的寶物進行佈施。我還看見一些菩薩以自己的肉體、手足甚至自己的妻子進行佈施,以求獲證無上聖道。我還看見有的菩薩為了追求佛的無上智慧,欣然將自己的頭顱、眼睛以至整個軀體來佈施。文殊師利菩薩,我還看見有許多國王都到佛居住的地方尋問無上的聖道,經佛講解教化之後,這些國王紛紛捨棄享樂的國土以及所有宏麗雄偉的宮殿和臣子、妻妾,剔除自己的鬚髮,穿上了出家僧人的袈裟,跟隨佛陀一心修行去了。 原典: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譯文: 我還看見有的菩薩以和尚的面目出現,他們獨自呆在空閒寂靜的地方,一心一意地讀誦經典。有的菩薩目標遠大,意志堅定,進趣不息,為了冷靜地思考體悟佛道之理,他們進入深山老林之中。那些離欲之人,經常在空曠郊外修習禪定,豪無間斷,從而獲得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族足通等五種神通。還有一些菩薩,安住於禪定之中,並端心一意,恭敬合掌,以千偈萬頌讚嘆三世十方一切佛的功德。又有一些菩薩,智慧深邃,志向堅定,他們能經常向佛請問佛法,聽佛講解之後便依教奉行,受持不怠。我還看到一些佛弟子們,不但定力深厚,而且智慧具足,他們通過無數種比喻為眾生講解佛法。他們樂於從事這種講經說法的善舉,從而教化菩薩,破除邪魔,使法鼓常擊,法音常鳴。又有一些菩薩打坐入定,心清意淨,不為外境而動念,天龍神聖前來恭敬禮拜,他們也不會因此而生出歡喜之心。另有一些菩薩在山林之中打坐入定,功行圓滿,身上發出清淨的光芒,直照地獄深處,從而使地獄中受苦難的眾生獲得救濟,使他們都進入聖潔的佛道。那些苦行菩薩,終日不坐不臥,一刻也不眠睡,他們遊蕩夜森林之中,極其勤奮地尋求著成佛的道路。我還看見那些受持具足圓滿的清淨大戒的修行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事無巨細,皆循規蹈矩,一切以佛法戒律為準,從而具足了完滿無缺的威儀,猶如明淨的寶珠一樣,純潔無暇,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求取無上佛道。又有一部分弟子,他們專心致志地修忍辱行門,那些傲氣淩人的低俗之輩無論如何對他們惡意辱駡,甚至施暴捶打,他們都能忍受,毫無怨氣。他們想藉助於這種高超的忍辱功夫以達到佛的境地。還有一些不苟言笑、清淨脫俗的菩薩,他們遠離那些愚癡不化的親朋眷屬,親近功行圓滿、智慧具足的善者。他們專心一意,消除散亂,收攝心念于山林之中,在千年萬載的歲月長河裡,矢志追求著成佛解脫的道路。 原典: 或見菩薩,餚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種果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恆沙,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譯文: 我還看見有這樣一些菩薩,他們將世間最美妙的東西都佈施給佛陀與僧人,如:美味佳餚、名貴湯藥、華麗服飾、包括一些價值千萬甚至無價的珍貴衣服、千萬種用檀香木作成的寶舍、各種微妙的臥具、清淨無染的園林,茂盛鮮嫩的花果、清澈明淨的流泉浴池,等等。他將諸如此類的微妙之物欣然盡情地拿來佈施,以求證得無上的佛道。還有一部分菩薩,大慈大悲,以種種方便之門教化無數眾生,為他們講說涅槃寂滅之佛法。我也看到有的菩薩以智慧之力,觀察萬事萬物的本質,體悟到一切事物和現象非實非虛,非真非假,猶如虛空一樣,無形無象。一些佛弟子們體悟到這種法性空寂的道理,從而在其內心對任何事情都無所執著,他們通過這種般若妙慧而求趨無上聖道。文殊師利菩薩,我還看到,有的菩薩在佛滅度後,供養佛的舍利。有些佛弟子們建造起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塔廟,以莊嚴佛國世界。這些寶塔高大而美妙,其高約五千由旬,四面各寬約二千由旬。沒座塔廟上都佈置著上千幅寶幢和寶幡,並以珠交羅作露塔幔,風吹寶玲,發出雅和之聲。諸天神、龍神、人及非人時常以各種香、花、伎樂供養這些塔廟。文殊師利菩薩,諸佛弟子為了供養這些舍利,建造並裝飾塔廟,使各佛過世界出乎自然,美妙殊勝,像長在帝釋天園內的樹王一樣,花開四方。 原典: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智慧稀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譯文: 釋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光,使我及法會中的大眾得見一萬八千國土這的各種殊妙之象。諸佛神力高絕,智慧稀有,放出一道清淨之光即可照到無數個國土,我們見到這種景象真是三生有幸。文殊菩薩,您是佛的大弟子,就請您為我們解答疑問吧。所以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欣然仰慕於我二人。人民都看著我們,心裡在問,世尊到底為什麼要放出這種白毫光?請您現在就回答他們,以決其疑惑,令其歡喜。今天,釋迦牟尼佛是為了饒益什麼,而放出如此的光明?佛端坐於道場之中,是為了演說自己所得的微妙之法?還是為了給大家授菩提記呢?佛通過白毫相光為我們展示出各種佛國世界,各世界之中,眾寶嚴飾,潔淨無染,我們甚至還看到了各世界之中的許多佛。我們能遇到如此難得的盛事,這可不是很小的因緣呀!文殊菩薩,您應當知道,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各類龍神,都在仰望觀察著您,您就為大家講講其中的奧妙吧! 原典: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國中後善。 譯文: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彌勒菩薩及諸大眾說:讓我看來,今天釋迦牟尼佛將要說大乘佛法,如下大法雨滋潤眾生,吹大法螺號召眾生,擊大法鼓驚醒迷夢,演大法奧義,覺悟眾生。諸位善男子,我在過去世隨諸佛修行的時候曾見過這樣的瑞相。以我的經驗,凡是放出這種神奇的佛光,必然會講說大乘無上之法,所以,你們應當知道,今日釋迦牟尼佛現出這種瑞光,也同過去諸佛一樣。他是想讓眾生都能聽聞知悉一切世間之中最神妙難信的佛法,所以才現出這種瑞相的。各位善男子,譬如過去不可思議無數無量劫中,有一古佛名叫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佛為眾生演說純正的佛法,從初期到中期,再到後期,始終義趣深遠,語言巧妙,純一圓頓之法門,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日月燈明佛隨機說法,因人施教,他為求聲聞乘者說苦、集、滅、道等四諦之法,以使他們度脫生、老、病、死,進入涅槃解脫的境界。他為求辟支佛乘者說十二因緣之法。他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之法,以使他們證得無上佛智,從而斷除無明,達到無所不知的一切種智。此佛之後又有一佛同樣名叫日月燈明佛。如此一共有二萬位佛都是同一名字,號日月燈明,所有的佛都是十種稱號具足,他們演說佛法也都分初、中、後三個階段。 原典: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譯文: 最後那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位王子,其一名叫有意,其二叫善意,其三名叫無量意,其四名叫寶意,其五名叫增意,其六名叫除疑意,其七名叫響意,其八名叫法意。這八位王子皆有威儀德行,各自統領四天下。諸王子聽說其父出家為修行,已獲無上聖智,便都捨棄王位,跟隨父王出家為僧,發誓要求證大乘佛法。他們一心修習清淨的法門,成為福慧具足的大乘法師。這些王子已於成千上萬的佛面前,種植下了眾善的根本。那時,日月燈明佛正在演說大乘法經典,經名叫《無量經》。這是教化菩薩的法門,深受佛的護持眷念。這位日月燈明佛說完《無量義經》後,便於大眾中結跏趺坐,進入義趣無窮的禪定之中。入定中的佛陀,身體安安穩不動,心地純淨不亂。這時,天空中下起了曼陀羅花、大曼陀羅花、曼殊沙花、大曼殊沙花。這些天花散在日月燈明佛及聽法大眾身上。 與此同時,大地也產生了六種形式的震動。這時,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迦、人、非人以及諸小王、國王等皆驚喜不已,嘆為觀止,他們都雙手合十,目不轉睛地看見日月燈明佛。忽然,佛在其眉間放出一道白毫光相,這束佛光燦爛無比,絢麗多姿,一直照到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佛過世界,所到之處,無不明亮清晰,就像今天大家所見到的那些佛國世界一樣。 原典: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譯文: 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那時法會中共有二十億菩薩,個個喜歡聽佛說法。這些菩薩看見佛的白毫相光照耀東方諸佛土後,都深感自己從未見過,所以很想知道這種佛光之所以發放的有關因緣。那時,有一位菩薩,名叫妙光,他一共有八百個弟子,都隨他一起來日月燈明佛的居處聽法。日月燈明佛,從禪定之中起來後,為妙光菩薩講說大乘經典,經名叫《妙法蓮華經》。此乃教化大乘菩薩的無上法門,常受諸佛的護持與關懷。日月燈明佛講說《妙法蓮華經》一共歷時六十小劫(註:相當於十幾萬年的一種時間單位)。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佛一直端坐不動,身心不亂。那時,法會中的聽眾也都各坐一處,不起於座,歷時六十小劫而身心不動。他們聽佛宣講如此妙法,個個全神貫注,如醉如癡,六十小劫猶如一頓飯工夫就過去了。當時,法會之中的所有聽眾,沒有一人身體疲倦,心神懈怠。日月燈明佛歷經六十小劫,說完此經後,便當著梵天王、魔王、沙門、婆羅門以及天神、人眾、阿修羅等大眾之中宣佈道:如來世尊將於今天夜裡進入無餘涅槃。那時,在場的眾人中有一位名叫德藏的菩薩,日月燈明佛當眾為他授記,告訴比丘們說:這位德藏菩薩將在我涅槃後成佛,其號為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日月燈明佛授完記後,便於半夜之時,入於無餘涅槃。 原典: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譯文: 日月燈明佛滅度後,妙光菩薩便傳承師說,一心受持《法華經》,為眾生演說開示,歷時八十小劫。日月燈明佛的八位王子皆師從於妙光,妙光則悔之不倦,殷勤教化,使諸王子堅定了求證佛智的信心。這八位王子為了追求無上聖智而恭敬供養了成千上萬個佛,最後終於自身成佛。其中最後一位成佛者名叫然燈。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求名的人。此人貪求名利,追求享樂,雖然也在讀誦各類佛經,但總是理解不了,讀過之後便全忘了,所以稱其為求名。不過,此人雖然慧業未修圓滿,但其所植福業不小,善根深厚,他曾在千萬佛面前,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彌勒呀,你可知道,那時的妙光菩薩是誰?他不是別人,正是我的前身。那位求名菩薩正是你的前身。今天,我看見釋迦牟尼佛所現的這種瑞相,與過去日月燈明佛說法時的瑞相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我想今天如來世尊將是要說大乘經了,這經即是《法華經》,一部教化大乘菩薩,常受諸神護持的無上妙法。 原典: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想複述剛才所講的故事,便以偈頌形式對大家說: 原典: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即於法座上,加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稀有事。 譯文: 我回想過去無量無數劫中,有一位人中至尊的古佛,號日月燈明。這位世尊廣宣佛法,度脫了無量無數的眾生,使數億菩薩證悟了佛的大智大慧。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修行,也都跟著出家習佛。當時,這位如來世尊正在大眾之中廣泛演說一部名叫《無量義》的大乘經典。佛講完此經後,便在座上打坐,進入深妙的禪定之中。這時,天空下起曼陀羅花,天鼓也自然鳴響。諸天眾、龍眾以及各類鬼神都來虔誠地供養這位人中最尊的如來世尊。忽然間,大地震動起來。日月燈明佛的眉間放出奪目的瑞光,顯然出稀奇而美妙的景象。 原典: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琉璃頗梨色,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譯文: 日月燈明佛的這束白毫相光一直照耀到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佛國世界,展示出一切眾生善惡業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輪迴的全景。通過這種佛光,我看到了各個佛國世界的莊嚴景象,那裡的一切均由琉璃玻璃等珍寶構成,佛光照來,一片璀璨。諸天神、人類、龍神、夜叉、乾闥婆、緊那羅等前來供養自己的佛陀。各世界中的如來世尊皆是累劫修行從而順理成章地成佛大業。這些如來世尊身體像金山一樣光亮明淨,端莊威嚴,妙不可言。猶如潔淨的琉璃一般,內外瑩澈,現出真金之像。這些佛都在大眾之中敷演深奧的佛法義理,教化各自世界中的眾生。各個佛世界中的眾生芸芸難數,其中隨佛聽法的聲聞弟子也不多得難以統計。由於佛光的照耀,所有這些大眾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有的比丘居住於深山老林之中,刻苦修道,勤勉不息,嚴守清淨大戒,晝夜六時毫不懈怠,猶如守護明珠一樣,持戒守律,潔身淨心,朝著解脫的目標前進,有些菩薩從事佈施、忍辱等修行,其數目多得像恆河沙一樣,都處在佛光的照耀之下。我還看見有的菩薩在修習禪定之功,他們入定極深,整個身心皆已寂然不動,這部分人是想以次禪定之功求證無上的佛道。另外一些菩薩已了知萬物空寂無實、本性寂滅的道理,他們在各自的佛國之中到處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以次來積功累德,成就佛道。 原典: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 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嘆,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佈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譯文: 那時候,四眾弟子看見日月燈明佛現出如此巨大的神通,個個內心充滿歡喜,他們相互詢問,佛的這般瑞相到底因何而來?正在這時,天人所供奉尊重的日月燈明佛從甚深的禪定之中起來。他當著大家的面,讚嘆妙光菩薩說:妙光菩薩,你是世間一位明眼善士,一切天人終將皈依信奉於你因為你能奉持如來世尊的佛法寶藏,我今天所說的微妙法旨,只有你才能證知。世尊的這番讚嘆,使妙光菩薩驚喜不已。接著,日月燈明佛開始講說《妙法蓮華經》,歷時六十小劫,不起於法華座席。佛所講說的這種至高無上、深奧微妙的法義,妙光法師都能領悟信受。佛宣講這部法華經,也使法會中其它所有的眾生倍感心欣喜。日月燈明佛於講完法華經的當日又告訴天人大眾說:諸法實相的妙義今天已全部為你們講說完了,我將於今天半夜入於涅槃。往後,你們應當自勉,一心精進,切莫放怠放逸。要知道諸佛是非常難遇的,億萬劫中才會出現一位,所以,你們應牢記法華經句,奮發圖強,勇猛精進。日月燈明佛的八個兒子聽說父親將要涅槃,無不悲份萬分,感嘆佛這麼快就要入滅。這時,身為眾生之主,佛法之王的日月燈明佛安慰大家說:如果我滅度時,你們不必憂傷恐懼,我雖離你們而去,但尚有德藏菩薩,他現在已通達無漏實相之法,繼我之後將要成佛,號為淨身如來,到時,他也將像我一樣,教化度脫無量眾生。那天夜裡,日月燈明佛入於涅槃,猶如薪盡火滅一樣,寂然而化。世人將佛的舍利分散各地,建起無數個佛的舍利塔,供養起該佛的法身。佛滅度後,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比丘、比丘尼皆遵從佛的遺志,更加精勤修行,專心致志地追求至高無上的聖道。 原典: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號曰燃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譯文: 這位妙光法師遵照日月燈明佛的遺囑,奉持佛法寶藏,在八十小劫之中,廣泛宣講法華經。日月燈明佛的八位王子也受到妙光菩薩的教化,從而堅定了求證無上聖道的信念。也正因為如此,八王子必將於當來之世,得見無數位如來世尊。他們依次恭敬供養這些佛之後,必然會隨順諸佛而行無上佛道,所以,他們最終也必將相繼成佛,輾轉依次而得授記。其中最後一位天中天、聖中聖名叫然燈佛,他是諸仙的導師,到處說法教化,度脫了無量眾生。那時,這位妙光法師有一弟子,身心懈怠,不守戒律,貪求名利,經常出入於名門大戶,捨棄了所習的佛法經典,荒廢了道業,以至什麼也不能領悟。為此,大家才稱其叫求名。不過,他也作了許多善事,積下了一些福業,所以,還有機會遇見無數個佛,並供養於諸佛,從而潛移默化,隨著佛的道法修行,慢慢地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解脫成佛之法門,由此歷盡無量劫的嚴淨修持,終於在今日遇見釋迦牟尼佛,並將繼釋迦牟尼佛後作佛,號為彌勒佛。到時,此佛將主持教化,超度無量無數的眾生。日月燈明佛滅度後 的那位懈怠者不是旁人,就是你。那位妙光法師就是我。我看日月燈明佛的瑞光同今日釋迦牟尼佛的瑞光是相同的,所以我知道今日的釋迦牟尼佛是要說《法華經》了。諸佛所現說法之瑞相,是一種善巧方便之法。現今釋迦牟尼佛所放的這種光明是扶助開發實相義門,所以,大家應當心中有數,恭敬合掌,一心等待佛的說法。眾生等待佛法,猶如乾渴思飲,所以,佛將廣施大法之雨,普潤一切眾生之心,滿足一切求道者的要求。那些追求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的人,若還有什麼懷疑、後悔的話,佛將為其講說法要,所以其疑根,除其悔退,使其再無任何疑惑,而一心修行大乘之法。 方便品第二 原典: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譯文: 這時,世尊結束禪定,安詳地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的智慧深奧無比,難解難入,所有聲聞、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曉。為什麼呢?因為佛之所以能成為佛,關鍵在於他曾親近供養過成百上千、數萬數億以至無量無數個佛,並隨順諸佛修習,盡行諸佛無量種道法,勇猛無畏,精進不怠,名聲普聞於大千世界,成就了前所未有的深妙法門。佛隨宜說法,因機施教,所演法義微妙難解。舍利弗,我自成佛以來,曾為眾生廣泛宣講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善惡因緣,還曾以各種各樣的譬喻為眾生講解佛法、通過無數巧妙方法的教化,引導眾生轉迷成智,遠離各種執著繫縛,獲得開悟和解脫,為什麼呢?因為如此來雖然是從真如實相中如實而來得以成佛,但他同時又具備了權巧方便的法門,能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 佛這種權實並用、事理圓融的知見波羅蜜,全都完整具備,舍利弗,如來世尊的知見,廣大而深遠,無數無量,無有障礙。佛的十種特有力量和四種無所畏懼,佛的禪定和解脫之定等皆深奧無邊,為亙古未有的法門。舍利弗,如來世尊能通過各種不同方式,非常巧妙地宣說各種法門,其說法之辭柔和細軟,使眾生聽後無不歡心愉快。舍利弗,取要言之,如來世尊已成就了無量無邊、亙古未有的法門。算了,舍利弗,不必再說了。為什呢?因為,如來世尊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只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才能窮究盡底,領悟諸佛法實相非實非虛,無相而不相的微妙理趣。而諸法實相則是從諸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幾個方面來把握的。所謂相即外觀形像;性即本性;體既眾生之質伴;力即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作即身、口、意三業的作為;因即因、根源;緣即輔助原因;果即結果;報即報應、果報,如是本來究竟等指本末皆空。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想重宣此義,便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譯文: 世間和出世間唯一的大英雄——佛,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無論天上的神眾,還是地上的世人,所有一切眾生都不知道佛的深妙境界。佛的十種智力和四種無所謂,佛的各種解脫之道和諸多禪定,還有佛的其它道法,都是無法測度的。我本已跟從過無數個佛,具足了他們的所有道法,這些道法個個甚深微妙,一般人很難見到,也很難明瞭。佛已在無量億劫數以前,廣泛地修持佛的道法,終於在修法行道的所得成正果。所有這些,我已悉知悉見。像剛才所說的十種大果報,尤其是其中法性與法相的深奧義趣,只有我和十方諸佛才能明白。因為這種法不可以隨便就講給人聽,它是究竟實相的法門,在這裡沒有用言語表達的路,也沒有用心思考的餘地,它是超言絕象,絕對寂滅的一種至高境界,無論是哪類眾生都不能理解其中的義趣。除過信力特別堅固的大菩薩之外,佛的其它弟子,即使曾供養過許多佛,消除了一切煩惱和欲望,只餘下最後這一次輪迴果報之身,行將獲得最終解脫,他們也是無法測知佛的智慧的。假使全世界的人都像舍利弗那樣富有智慧,他們即使窮盡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也是揣測不到的。 別說一個世界,就是十方所有世界中的眾生都像舍利弗或其它所有的佛弟子那樣智力超群,挖空心思,共同來度量、揣測佛的智慧,也還是不能理解的。因為這些聲聞弟子的智慧只是權宜之智而非體悟實實相境界的實智。比聲聞乘更高一級的辟支佛乘具有銳利的智慧,他們已斷盡煩惱,即將最後解脫。可就是這些辟支佛,即使像竹林一樣密密麻麻地布滿十方世界,他們萬眾一心,在億萬劫那麼長的時間裡,共同思量佛的實智,也是連一點點都無法知道的。初發心的菩薩,已曾供養過無數的佛,他們對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達無礙,而且還善於講說。假使這些初發心的菩薩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充滿了十方世界,他們一心一意,用其微妙的智慧,在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裡,共同思量,也無法知道佛的智慧。那些發心之後不再後退的菩薩,即使像恆河之沙那麼多,他們一心共求佛的智慧,也是不得知曉的。 原典: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這種清淨超凡、不可思議、甚深微妙的實相之法,我今天已全部證得。只有我和十方諸佛才知道實相之法的深妙義趣。舍利佛,你應當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的話語是沒有什麼兩樣的,都說的是真實的、同樣的妙法,所以,對於佛所說的各種法,都應當堅信不疑。我說法已很長時間了,各個時期所說之法皆不相同,在這說法的最後時期,我就應該將所有的真空的、終極的佛法和盤托出。過去,我說四諦法教化聲聞乘弟子,說十二因何緣法教化緣覺乘弟子,都是為了讓他們脫離痛苦的繫縛,迅速達到涅槃解脫的彼岸。佛善於隨宜說法,因機施教,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眾生,佛示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之教,其中菩薩乘才是最真實的、最終極的教法。眾生不理解這種終極之法,處處執著,看不破,放不下,從而難以獲得徹底的解脫,不得達到佛的境界。今天,我將宣說這種終極之法,以使眾生從執著束縛之中解放出來。 原典: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唯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譯文: 那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之中有些修習聲聞小乘,已斷除煩惱的阿羅漢如阿若憍陳如等一千二百多人,還有些發心求聲聞乘和辟支佛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他們各自都在想:今天,世尊為什麼要反覆而周備地稱讚諸佛隨機施教的方便法門呢?今天,他為什麼要反覆強調佛所證司的妙法甚深難解,他所講的佛法,其真實的旨趣都是很難理解的,所有聲聞弟子和辟支佛都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佛以前所講的那種涅槃解脫法義,我們都已領會,並將依此進入涅槃境界。可是,現在佛的意思是說以前所講的法並不是究竟徹底的實法,只是權宜方便的權法;以前說的並非實智,而是權智。佛這麼一說,把我們都搞胡塗了,不知佛所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究竟的義理到底是什麼。當此之時,舍利弗知道大家心中的疑惑,加之他自己也不明白,於是問佛道:世尊,您今天為何再三稱讚三世諸佛那些靈活方便而又深奧的法門呢?我舍利弗自從跟著您學法修行以來,已四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聽您這樣說過。今天,四眾弟子對此都不明白,懇望世尊為我們講講其中的道理,今天您到底為何要如此殷勤地讚嘆如來世尊的奧妙難解之法門? 原典: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舍利弗想在複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便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稱嘆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譯文: 世尊啊,您是最尊貴的聖人,您的智慧好比太陽一樣無與倫比。好多年以來,你為眾生演講這些佛法,循循善誘,勤勉不息。您說您自己已證德如是諸法:十種智力、四無所謂、種種神通三昧、四禪八定、八種解脫等一糸列不可思議的法門。佛通過長期修道所得到的微妙之法是實智,而不是權智,所以,聲聞、緣覺之人都不明白,也沒有人能夠發問。這種法只有佛這才能明白,佛所達到的這種意境,是很難揣摩測度的,所以,也是沒有人能發問的。 沒有人問,世尊便自己宣說這種法,並稱揚讚嘆佛所行的無上聖道。由此佛道而得的真實智慧與權宜之智不同,它是極其微妙的,只有諸佛才能得到的。經佛這麼一說,如今,無論是已斷除煩惱的羅漢,還是求證涅槃的辟支佛等眾弟子們都已墮入疑網之中,他們都在暗自發問,佛為何今日又這麼說呢?那些追求緣覺的比丘、比丘尼以及諸天神、龍神、鬼神,還有乾闥婆等大眾疑慮重重,面面相覷。他們都望著釋迦牟尼佛,期待著佛為他們解釋其中的原由。在所有聲聞弟子中,佛說我是智慧第一,但即使以我的智慧,如今也不能理解佛的意思了。到底什麼法是究竟的法門,什麼道是佛所行的圓滿之道?作為佛口所生的真子——菩薩,都已合起掌來,恭敬地看著佛,等待著佛開口說法,盼望佛說出最美妙的法音,道出最真實的道理。如恆河之沙那麼多的天龍八部神,約八萬都求證佛果的各類菩薩,以及億萬國土等都來到佛的面前,他們都合起掌來,虔心敬佛,想聽聞世尊演說所修證的這種具足圓滿的無上菩提大道的真實義理。 原典: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譯文: 這時,佛對舍利弗說:算了!算了!不必再說了。若說這種至高無上的奧秘之法,一切世間的諸天神和人類都會驚異懷疑。 原典: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瞭,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譯文: 舍利弗又對佛說:世尊啊,請您說吧!為什麼呢?參加這次法華盛會的億萬眾生皆曾見到過佛,他們的根性非常聰明,他們的智慧都十分明亮通達。他們聽過佛的宣說之後,就會產生出敬信之心來的。 原典: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接著,舍利弗想重新表達自己的意思,便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法王無上尊,唯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譯文: 妙法之王,世間最尊貴的佛呀,您不必擔心,就為我們講解無上道法的奧秘吧。這次法會中有無量無數的眾生,肯定有能夠敬信奉持的弟子。 原典: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譯文: 佛又制止舍利弗說:如果我宣講這種佛法,一切世間中的天神、人眾、阿修羅都會驚懼而懷疑的,尤其是那些虛偽傲慢的比丘,他們自以為一切佛法都懂了,不會相信還有未解的妙法的。這些人的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他們將墮於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 原典: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譯文: 這時,世尊又以偈言形式複述道:算了!算了!不必說了。我這種甚深微妙的法門一般人是想像不來的,那些虛偽傲慢之輩聽後肯定不會恭敬信受的。 原典: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譯文: 這時,舍利弗又對佛說道:世尊啊,請您為我們宣說吧!請您為我們宣說吧!在今天的這個盛大法會中,與我們同輩份的弟子們足有億萬之眾,他們世世代代接受佛的教化,這樣的人必然會對佛所說的妙法產虔誠的信仰的。他們一旦聽聞佛說這樣的妙法,就會在漫漫的長夜之中,身心安穩,得到無窮的益處。 原典: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舍利弗想再說一遍,於是又以偈頌形式說到: 原典: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譯文: 至高無上、福慧雙圓的世尊啊,請您為我們宣講這獨一無二的妙法吧。我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今日懇請您詳細地分別解說。請您放心,這次法會中的無量眾生都會恭敬信受您的妙法的。他們已多生多世蒙佛教化,怎能忘記佛的法乳之恩呢?您看他們都已誠心敬意,虔誠合掌,靜等著聽受您的話語了。我等一千二百人及其它一些求證佛果的弟子,願為在座的大眾請法於您,懇請您分別解說佛的無上妙法。我們這些人如果聽到這等微妙之法,必定會皆大歡喜。 原典: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譯文: 這時,世尊告訴舍利說:你已連續三次懇切請求,我怎好不說呢?現在,你就洗耳恭聽,仔細思考,我將為你們分別解說。 原典: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譯文: 就在如來世尊說這話時,法會中有部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約五千人立即從其座位上站起來,對佛行禮之後,退出了法會呢?因為他們前世種下的罪惡之根太深重了,這些人福薄慧淺,毛病很多,尤其是驕傲自滿,他們本來沒有得到上人法,卻說自己已經得到;本來還沒有證得某種果位,卻自認為已經證得。這些人有如此的過失,所以他們又坐不住了,看來,他們是無緣聽法華經的。對此,世尊默然而不加制止。 原典: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譯文: 接著,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現在留下的已不再有碎枝雜葉,全是有善根,有真純信心的人,舍利弗,這些傲慢水平面淺薄的人走了也好,你們喜歡聽,我就為你們說吧。 原典: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舍利弗連忙說:太好了!世尊,我們非常喜歡聽您說法。 原典: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譯文: 佛告訴舍利弗說: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聽到的,只有在各種條件成熟時,諸佛如來才宣示它於眾生,就好比優曇缽花一樣,只是到了一定時間才開放。舍利弗,你們這些人應當相信佛所說的教法,佛說的一切話語都是真實不虛的。舍利弗,諸佛為了顯示真實的法旨而以一種權宜之法隨機施教,因人說法,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為什麼呢?多少年來,我一直以種種方便法和因緣法,並舉出許多譬喻的言辭來演說諸法。這種法不是一般的認識所能理解的,只有諸佛才知道這種法的奧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所有的佛都只有為著一件大事才出現於世的。舍利弗,怎樣理解諸佛只是為著一件大事才出現於世呢?諸佛見眾生為無明所縛,生生死死,輪迴受苦不得解脫,為了使眾生打開佛知、佛見之門,從而剔除愚昧,洞明諸法實相,證到清淨的果位。所以,諸佛才出現於世;為了給眾生指示佛知、佛見,使他們明白人人都有佛知、佛見,所以,諸佛才出現於世;為了使眾生覺悟自身本有的佛知、佛見,使他們內心深處真正領受,所以,諸佛才出現於世;為了使眾生實際證入佛知、佛見,從而證得佛果,最終解脫,所以,諸佛才出現於世。舍利弗,這就是諸佛因為一件大事的緣故才出現於世的道理。可見,所謂大事因緣,實際上就是欲令眾生開、悟、入佛知、佛見,從而了脫生死,離苦解脫。 原典: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舍利弗說:諸佛如來只是教化,讓他們明白,所有一切作為常常就為著這一件事,即唯以佛知、佛見,開示、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世尊僅僅以唯一的佛乘來為眾生說法,除此佛乘之外,再沒有其它什麼乘了,既無所謂大、小二乘,也無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舍利弗,所有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如此,只有唯一的乘,而無其它的乘。舍利弗,過去世中的諸佛以無數方便權宜之法,通過種種因緣果報、各類譬喻、美妙的言辭等為眾生演說了一糸列佛法。這些佛法無論是以小乘、大乘,還是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形式出現,佛的本懷只是為了演說這唯一的佛乘。眾生跟從諸佛聽法修習,最終將獲得一切種智,即唯佛具有的中道智慧。舍利弗,未來世中的諸佛,他們出世之後,也將以無數方便之法,藉助於種種因緣、種種譬喻以及美妙的言辭,為眾生演說一糸列佛法。這些佛法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它們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說明唯一的佛乘。未來世中的眾生隨佛聽法,最終也將證得無所不知的一切種智,從而成佛解脫。舍利弗,現在世中的十方無數佛國中,所有的佛都在饒益眾生,使眾生得到安穩和快樂。這些佛也是以無量方便之法,利用各種因緣、譬喻和言辭為眾生演講各類佛法。這些佛法都是圍繞著唯一的佛乘而展開的。十方世界的眾生聽佛法,終將獲得佛的無上聖智。舍利弗,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的宗旨就是教化菩薩,欲以佛的知見指示眾生,欲以佛的知見覺悟眾生,欲使眾生證得佛的知見,從而得到佛的聖智,達到佛的果位。 原典: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譯文: 舍利弗,我如今也是這樣。我深知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這些欲望已深刻地植根在眾生的心念之中,所以,我便隨順眾生的本性,用各種因緣果報、譬喻故事及其它各種方便之力而他們說法。舍利弗,我這樣教化眾生,也都是為了使他們理解唯一的佛乘,從而最終獲證無所不知的佛智,達到佛的境地。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且沒有二乘之分,更何況還有什麼三乘呢?舍利弗,諸佛出現於五濁惡世,所謂五濁是指劫濁,即整個世代災難不斷;煩惱濁,即眾生充滿貪欲、惱怒、愚癡等各種煩惱;眾生濁,即眾生不信善惡報應,不持禁戒,而客群苦;見濁,即眾生持邪惡或錯誤的見解,佛教正法日益衰替;命濁,即眾生因作惡業,壽命極短。所以說,舍利弗,當劫濁大亂時,眾生的罪垢非常嚴重,慳吝、貪婪、嫉妒,從而種下了不善之根。所以,諸佛便以其方便之力,分別講三種佛法,以逐漸引導他們歸入佛乘。舍利弗,如果我的弟子有人說自己是阿羅漢、辟支佛,但卻不聞不知諸佛如來方便法門教化菩薩證入佛果的微妙之法,那麼,他們便不是佛的弟子,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 另外,舍利弗,這些比丘、比丘尼自認為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處在最後一次輪迴果報之身,以後將不再輪迴轉生,將證入究竟的涅槃,所以,這些人便不再發心追求無上聖智了。要知道這種人都是些驕傲無知之徒。為什麼呢?如果有的比丘的確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若不再信受這部妙法的話,也是絕對不正確的。除非在佛滅度後,眾生面前沒有佛。為什麼呢?因為佛滅度後,像《妙法蓮華經》這樣的經典,很難找到能受持、讀誦、理解義趣的人。如果能遇到其它的佛,那麼,對於《妙法蓮華經》中的這種開權顯實的道理便會明白瞭解。舍利弗,你們應當專心一意地信仰、理解、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諸佛所說的話語沒有虛妄不實的,沒有其它什麼乘,只有唯一的佛乘。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想再說一遍剛才的意思,於是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譯文: 比丘、比丘尼中有些傲慢淺薄的人,優婆夷中也有這樣的人,包括優婆夷中的那些狐疑不信者,這四類人一共有五千人。他們持戒不嚴,看不見自己的過錯,而且還護著自己的毛病。這些小智之人已經出去了,他們是大眾之中的糟粕,因懼怕佛的威儀和德行,所以才離開了。這些人福薄德寡,不能信受這樣的妙法。現在留在法會中的人已沒有碎枝殘葉,全是真實的具有大乘根器的人。舍利弗善於聽聞諸佛所得之法。諸佛的教法是以無量的方便之力而為眾生隨機演說的。每個眾生心裡所想,他們各種各樣的行為,各種各樣的欲望和根性,他們前生所造的善業,這一切,如來世尊全都知道,因此,佛就用種種因緣法、譬喻法、並使用一些美妙恰當的言辭來為眾生講經說道,以使所有聽法者都能心領神會,欣然接受。 也正因為如此,在長期的說法生涯中,佛曾說過各種形式的法,有時說長行直述的契經即修多羅,有時就每句字數固定的偈頌即伽陀,有時說弟子們前世因緣的本事,有時說自己前世因緣的本生,有進說佛顯現種種神通的稀有之事,即未曾有,有時說各種因緣,有時說各種譬喻,有時說重宣契經教義的重頌即祇夜,有時說闡釋佛法意義的論議即優婆提舍,那些愚鈍的人眼光短淺,看不到大乘佛法的微妙旨趣,只喜歡小乘之法,這些人看不透生死,貪著於人生。他們過去在無量個佛面前未曾修行深奧微妙的佛道,所以,生生世世遭受諸苦,心惱意亂,無由解脫。對於這些人,我就講說涅槃解脫之法,先將他們從生死貪著之中解放出來。通過這種隨宜施教的權且之策,引導他們逐步入無上聖智。過去,我從來沒有明確說過你們這些人都會成佛果。之所以沒有這樣說,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今天正上時候,我決定要說大乘的妙法。 原典: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譯文: 我這九部法門,都是隨順眾生的根性和各種機緣而說的,最終目的都是引導眾生歸入大乘佛法,因此我今天才說這部《妙法華蓮經》。其實,有許多佛弟子本來已具備了大乘的根基,他們心地清淨,性情柔和,頭腦聰明。這部分人已在無量個佛那裡修行過深奧微妙的佛道。今天,我就為這一類人說此大乘經典,並為他們授記:這些人來世必將成佛。由於他們內心深處非常敬慕佛,多少年來一直嚴持淨戒,所以,一旦聽說自己也將成佛,他們肯定會充滿歡樂的。佛深知此類眾生的思想和修行,所以才為其講說大乘無上法門。無論是小乘聲聞弟子,還是大乘菩薩弟子,只要聽了我的這次說法,甚至只聽了一句偈頌,他們將來都會毫無疑問地成佛的無上果位。 原典: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譯文: 在十方所有的佛國世界之中,只有唯一的佛乘之法,沒有大小乘之分,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別,除過佛的各種權宜方便說法之外。不過,佛的這些權宜法門僅僅是以假借的名言概念來引導眾生修證佛智佛慧的。為了宣說佛的科研智慧,諸佛出現於世,只有這件事是真實,其它如二乘或者三乘等都不是真的,只能算作方便權巧的法門。可是諸佛終究並不是以小乘之法濟度眾生。佛本身就住在大乘法中,與其所證得和無上妙法融為一體。所以說,佛是用最深的定力和最高的智慧武裝起來的,佛也是用這種無上的佛法來救度眾生的。佛自己已證得了無上的佛道,即大乘的平等之法,所以,我如果還以小乘這法教化眾生,即使是一人,便算我墮於慳吝與貪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原典: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譯文: 如果有人信仰佛法,皈依於佛,佛就會以誠相待,絕不欺誑,也沒有任何貪婪、嫉妒之意,佛將諄諄教化,使其斷除惡業,一心向善。所以,佛是最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人,他真,本自寂滅的實相妙法,所以,他們終將在未來的世代裡證果成佛。 原典: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譯文: 我通過方便權巧之力,為眾生開示三乘法門,雖然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區分,但從本質上講,所有的佛都只是說一乘的道法。說三乘之權教,是為顯示一乘之實教,從開始的三乘必將會歸於一乘。所以,今天在座的所有大眾皆應該消除疑惑,要知道,諸佛的話語沒有兩樣,他們所說之法只是一乘而無二乘。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曾有過無量無數的佛相繼滅度,其種類成千上億,多得不可思量。所有這些佛都通過各種因緣法、譬喻法等許多方便法門為眾生演說佛法,引導他們體悟真實之法相。這些佛其實講的都是一乘佛法,他們相繼教化無量無數眾生,使其最終證入佛道。這些大聖之主的佛知道一切世間的天眾、人眾等各類眾生內心深處和各種欲念,所以才隨宜巧設種種方便法門,藉此來顯出第一義的佛乘。 原典: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佈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頗梨、 車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榓並餘材,磚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譯文: 如果有這樣一類眾生,他們在過去生中,曾遇到過許多佛,只要他們能聽聞佛法,並依法修行,即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如此修持六度萬行,增長福業慧根,那麼,這些眾生都已成佛了。諸佛滅度之後,如果有人懷著純善溫軟之心,修習正法,日積月累,功德圓滿,那麼,這眾生也均已證成佛道了。諸佛滅度之後,那些供養佛舍利的人,修建起成千上萬個佛塔,並以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玫瑰、琉璃、珍珠等清淨莊嚴的寶物進行全面的妝飾,同時,還用鉸鏈莊嚴諸塔。或者有人建造石廟,用栴檀香及沉水香恭敬供養,或者以香木及其它木材和磚瓦泥土等蓋佛廟,或者在曠野之中,積土成一座佛廟,或者小孩子玩耍時,聚沙為佛塔,等等,像這樣的人,都該證果成佛了。 如果有人要為佛樹立形象,用種種不同的材料雕刻成佛像,這些人皆已證成佛道了。或者以七種寶物,鍮石、赤銅、白銅、白鑞、鉛、錫、鐵、木、泥、塑膠、漆布等作成佛像,這樣的人也都成佛了如果有人彩畫佛像,將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這些人無論是自己畫,還是請別人畫,他們也都成佛了。甚至小孩子玩耍時,用草、樹枝、筆或者指甲等畫作佛像,這類人漸漸積累功德,具備大悲之心,從而最終證成佛果,並在佛位上教化菩薩,度脫無量眾生。 原典: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譯文: 如果有人在塔廟之中,面對佛的莊嚴寶像或畫像,以鮮花、諸香、寶幡、寶蓋等恭敬地進行供養;或者請人演奏音樂,如擊鼓、吹奏長角、貝螺、笙簫、竹笛、箜篌、彈琴、琵琶、敲打鐃鈸,等等,將所有這些美妙的音樂全用來供養佛;或者以歡快喜悅的心情,歌唱梵音,讚頌佛的德行,甚至於只唱了一小微小的聲音,像這樣的人都以證得佛位了。有的人定力不足,心常散亂,這類人如果能在畫像佛面前,用甚至一朵花進行供養,那麼,他們將慢慢地見到無數個佛。或者有人以禮拜、合掌,甚至只舉一手或只稍微低一低頭等方式供養佛像,他們也會逐漸見到無數個佛。這些由最初的一念發心,漸積功德直到得見無數佛的修行者,自然而然地至高無上的佛道,並廣行教化,度脫無數的眾生,使他們都進入無餘涅槃的解脫彼岸,就像薪盡火滅一樣,永遠解除眾生的痛苦。另外,如果有人精神散亂,但只要能到塔廟中念一聲南無佛,他們最終皆可證成佛的無上聖道,因為,萬德圓融始於一念所種的佛因,將來必定得佛果。 原典: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譯文: 如果有人在過去世當中,無論是過去諸佛在世時,還是滅度後,只要能聽到《妙法蓮華經》這樣的佛法,那麼,他們就都已成佛了。未來世中的佛有無數之多,這些佛也都是通過方便法門來說法的。任何時代,任何世界的佛都以無量無數的權宜方便之法,演說權教,顯示實教,引導眾生逐漸證入佛的清淨聖智。所以佛的說法,就沒有不成佛的。一切佛當初誓願都是,不但自己要修行佛道,而且還要讓所有的眾生也都來修行他們所修行的佛道,並最終證得這種無上的佛道。未來世中的諸佛有百千上億的法門,但無論有多少方便法門,其最真實的法只有一乘法。十方諸佛都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他們了知諸法本無自性,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的,所以,為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它的各種教門,如藏教、通教、別教等。這種一乘佛法所住的法位總是在世間去追求這種無上的佛法。我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成佛以後,明白了這種道理,所以,如今我作為你們的導師,便用世間的種種方便法門來闡釋這種微妙的一乘佛法。 原典: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譯文: 天上和人間所一致恭敬供養的佛,在現世的十方之中足有恆河沙數那麼眾多。所有這一切的佛為了使眾生得到安穩,故而出現於世,他們也都在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這些佛都知道最徹底、最圓滿的寂滅之法,知道萬法寂滅的實相妙義,可是他們若一開始就講這種至高無上的實相妙理,就不會有人明白,於是他們便以方便之力,顯示出各種各樣的道法,當然,這一切方便法門,究其真實,都是為了顯示唯一的佛乘,使所有眾生最終都能成佛,從而得至高無上的解脫。佛知道眾生的一切行為,知道他們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想,知道全心全意前生所習染的各種業果,也知道從生欲望、本性及其精進之力,還知道眾生的天賦聰慧或愚鈍,所以,佛便以各種因緣、各種譬喻和各種不同的言辭,隨順眾生的各種不同根性、不同狀況而應機說法,方便教化。 原典: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譯文: 今天,我也是如此,為了使眾生獲得安樂隱逸,以種各樣的法門宣示佛道。我以佛的無上智慧之力,深知眾生的各種欲望和本性。所以,我才通過各種權宜之法為眾生演說各類法門,以使他們都能法喜充滿,欣然奉行。 原典: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譯文: 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以佛眼觀看,看見天上、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之中的所有眾生,他們不懂佛法,不修正業,所以毫無智慧,是真真正正的窮困者。一旦進入這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險惡之道,就必然會相繼輪迴轉生,世世受苦,綿綿不絕。因為眾生為無明所縛,個個深深地執著於錢財、美色、名譽、飲食、睡眠等俗世之欲,無休止地追求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五境的快感,就像氂牛貪愛其尾巴一樣,由於貪愛的緣故,自我蒙蔽,猶如黑暗之中的盲者什麼也看不見,所以,他們也不去尋找威力無比、能救拔一切苦難的如來世尊,也不求佛為他們指示斷除苦難的方法。如此以來,這些眾生便越來越深陷於各種錯謬觀點之中而不能自拔。痛苦中煎熬的眾生要想捨棄他們的苦根是多麼的不容易啊!佛看到這些尚在苦海裡沉浮又無出期的苦難眾生,便產生了大慈大悲的願力,發誓要救度這些可憐的受苦者。 原典: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譯文: 我最初成佛坐在道場的時候,在菩提樹下靜靜觀察,有時也繞著樹漫步,整整二十一天,我都在不停地考慮如何救度眾生的問題。我所看到的智慧,微妙難測,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智慧。可是眾生的根基卻非常愚鈍,他們迷於眼前的欲樂,不知自己的愚癡。像這些沒有智慧如同盲有一般的眾生,我如何去度化他們呢?這時,色界天的大梵天王、忉利天的帝釋天王、守護世界四大天王、住在色界之頂的大自在天王,還有其它許多天神以及各天王的眷屬千萬之眾都不到我的面前,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禮,懇請我講說佛法。我心中暗想,假若我只稱讚、演說唯一的佛乘,而不說那些淺顯易懂的小乘方便法門,那麼這些沉淪苦海之中,根性愚鈍的眾生是不會皈信這種高深的佛法的。而且,由於他們不信此法,甚至會造成極大的罪過,將來反而更慘,會轉回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這麼說來,我寧願不說這種微妙的佛法,還不如趕快進入涅槃,不要在世間說什麼法了。 原典: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譯文: 忽然,我想起過去世中的諸佛及其所施行的方便之力,由此使我意識到,我今日所證得的無上佛道之法,也應該通過三乘法門演釋。當我這麼思考時,十方諸佛一下子都顯現在我的面前,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安慰我說:太好了!釋迦文佛!你真不愧是世間第一個大導師,你獲得了這種無上的妙道,並依照佛的辦法,運用權巧方便的力量,為眾生分別講說。 我們十方佛也都得到了這種最微妙的第一法,因為眾生根性的緣故,我們分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門。愚鈍無知的人喜歡小乘之法,他們不相信自己還能成佛,所以,只能用權巧方便的法門,分別講說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阿羅漢等聲聞果位以及緣覺果位,菩薩果位、直至佛的果位。雖然說了三乘法門,但實際上乃是為教化菩薩修行終極的佛乘法門。 原典: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譯文: 舍利弗,你應當知道,當我聽見十方諸佛上述極其清淨微妙的聲音時,我立即口稱南無諸佛,心中又這樣想:我現身於這個娑婆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汙濁和罪惡的世界。諸佛剛才說得很對,我也應該像他們那樣,以各種方便法門教化眾生。我這樣想過之後,便立即前往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最初隨我修行的那五們侍者至今依然在此修道。我所證悟的佛法是微妙的實相之法,在這種道法裡面,一切事物和相寂滅之法只可理會,不可言傳。於是,我便以方便之力,假說了四諦、八正道等種種權宜法門,為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位最早的比丘講經說法,這就叫作轉法輪。我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眾生指出了一種妙樂寂靜的涅槃境界,從此便有了涅槃之音,有了阿羅漢之名,有了苦、集、滅、道等各種法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各種僧的相互差別之名。我從久遠劫修持佛道以來,就一直稱讚這種涅槃解脫之法。眾生若能證得涅槃的妙理,就會永遠斷除人生的各種痛苦,所以,過去我常常給你們說這種法。 原典: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譯文: 舍利弗,你應當知道,我看見佛弟子中立志追求佛道的人足有無量千萬億之眾,他們都懷著極其恭敬的心情,來到佛的所在地。這些人過去曾在其它諸佛那裡聽聞過佛用方便法門所說的法。鑒於這種情況,我又在想,如來世尊之所以出現於塵世,乃是為了演說佛所證悟的無上妙慧。今天,正是說此佛慧的時候。舍利弗,你應當知道,那些諸根愚鈍少有智慧的人,不僅貪著於事事物物的相狀,而且自以為是,輕浮傲慢,他們是不會信受這部大乘之法的。現在,這些愚癡傲慢的人都已退出法會了,所以,我已欣喜無畏,在這些菩薩之中,就應該徑直捨棄權宜的方便法門,而以開門見山的形式,直截了當地講說至高無上的佛道。我相信,在座的菩薩們聽了這部大乘之法後,籠罩在他們心頭的一切疑網將消除無餘,在座的一千二百多名羅漢也將與所有菩薩一樣,全部證成佛果。 原典: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譯文: 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說法儀式一樣,我今天也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這種毫無分別的微妙之法。諸佛出現於世是非常難以遇到的,往往要經過極其久遠的年代才能碰到一佛出世。即使佛出現於世,但要碰到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也是非常難得的。就是等無量無數劫這麼漫長的時節,要聽到這部無上之法也是很困難的。即使佛開始講這部法,而真正能聽到的人,也是極其難得。就像優曇花那樣名貴而難得一見,無論天上諸神還是地上人類,都非常喜歡這種花,可它非到一定時候,是絕不會開放的。如果有人聽了這部《妙法蓮華經》之後,歡喜讚揚,甚至只說出一句稱讚的話,這也算是已經供養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中的一切佛,這些人是比優曇花更難得、更可貴的。所以,在座諸位能聽聞如此妙法,真乃三生有幸,你們切莫懷疑,切莫猶豫,請相信我釋迦牟尼佛是諸法之王,我已得到了無上妙樂的真實智慧。今天我就如實普告參加法會的各位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我只用一乘的佛道來教化一切菩薩。在此一乘佛道裡面,沒有教化聲聞弟子的小乘法,也沒有聲聞弟子所追求的小乘果位。舍利弗,你們這些佛弟子,無論是聲聞眾還是菩薩眾,都應當知道,這部微妙的《法華經》是三世十方一是最奧秘、最核心的道法,切莫再生一絲懷疑之心。 原典: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譯文: 諸佛弟子,如今正值五濁惡世,邪見泛濫,貪欲橫流,災禍連綿,汙濁不堪。人們只知享樂,欲壑難填。這類迷昧的眾生終究是不會追求佛道的。未來世界中的邪惡之人,一旦聽聞佛說一乘佛法,肯定會心生疑惑,不能信受,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由此造成無盡的惡業,從而在輪迴轉生過程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但是,也有這麼一部分眾生,他們面對濁惡的世風,生出慚愧之心,有意改惡從善,追求清淨,立志得無上的佛道。對於一部分人,如來世尊就應當為他們宣講、讚頌《妙法蓮華經》的一乘無上道法。 原典: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譯文: 舍利弗,你應當知道,十方諸佛法都是一樣的。為適應時代的特性,他們都以億萬種方便法門而隨宜說法,因材施教,化導眾生。如果眾生不隨佛修習,是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在座諸位現在都已知道這種真實有妙法了。諸佛是世界的導師,他們都是以方便之力隨宜說法,對此,你們不要再有什麼疑惑了。現在,你們聽了這部《妙法蓮華經》,應該生大歡喜心,生難遭遇想。你們也該明白,自己將來一定會成佛。 譬喻品第三 原典: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譯文: 這時,舍利弗歡喜無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來,雙手合十,兩眼注視著釋迦牟尼佛莊嚴的面孔,對佛說道:今天,我們有幸從世尊這裡聽到如此微妙的法音,個個心情振奮,莫不嘆為觀止。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過去曾在佛那裡聽到這種微妙的佛法,當時我看到各位菩薩都蒙佛授記作佛,心中十分悲傷,感慨自己失卻了如來世尊慈悲無量的智慧知見。世尊,我以往經常獨自一人在山林樹下或打坐或漫步。那時,我常這樣暗自思索:我們這些人也同樣得入如來法性,為何如來世尊不教大乘而以小乘之法度化我們呢?想來想去,我終於明白,原來這都怪我們根性低劣,福慧淺薄,並非世尊對我們小乘人不慈悲。為什麼呢?如果我們小乘之人聽到佛說成就無上聖智的因緣,就必然會以大乘法修行,從而以大乘法獲得解脫。但是,我們不瞭解佛以方便之法,隨宜說教,開導眾生,所以,剛一聽聞佛法,便不折來扣地信奉以假為真,用功修行,得證果位。世尊,我從修行佛法以來,終日竟夜,常自行克制,不敢放逸。而今從佛這裡聽聞從未聽過、從未有過的妙法,從而斷除了心中的諸多疑惑,身心愉快。安穩自得。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從佛口所生,從佛法化生,真正得到了如來世尊的清淨法性。 原典: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舍利弗想複述其義,便說偈道: 原典: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稀有,能除眾生惱,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譯文: 我聽了如來世尊這清淨微妙的法音後,得到了從未有過的佛道大法,我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歡喜之情,籠罩在我心頭的一切疑網如今終於盡行消除,多少年來蒙佛教悔,總算未失缺這無上的大乘道法。佛的聲音真是珍稀難得啊!它是那麼的清淨,那麼的深遠,它能掃除所有眾生的所有煩惱,包括我這個已證得羅漢果位的人,如今聽聞了佛說的《妙法蓮華經》,也將所有的憂愁與苦惱消除淨盡了。 原典: 我處於山谷,或在樹林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 譯文: 從前,我在山谷之中,樹從下面,或者打坐,或者漫步,那時,我常想及此事,未免嘆息不已,為什麼要以小乘小法自欺自棄呢?我等也是佛的弟子,同得佛的清淨之法,但卻不能於將來演說佛有無上道法。佛的金色之身有三十二種常人所沒有的殊妙之相,佛具備十種非凡的智力,佛具足八種解脫之法。可是,我們同處佛的清淨法性之中,卻不能得到授記成佛具備上述功德的機會。佛還有八種與眾不同的微妙身相,他還具備十八種不共它乘的微妙道法,這些唯佛具有的功德,我全都失去了。我在獨自慢步之時,發現佛獨尊於大眾之中,他的名聲普聞於十方世界,為眾生帶來了巨大的福利。可是我卻失去了這些利益,我真是自己欺騙自己,還以為自己修行很到家。多少個日日夜夜,我都想起這些事情。現在請問世尊,我這些利益究竟是失掉沒有失掉呢?我常見世尊稱讚諸大菩薩,因此,我日夜間都在籌算這等事情。 原典: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譯文: 今天,我聽了佛的教化之聲,知道佛是隨眾生的機宜而演說妙法,一切方便法門全歸於一乘真實之教。這種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法使眾生都能獲得菩薩之道。 原典: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譯文: 我舍利弗以前曾執著於一種邪知邪見,要作一切婆羅門外道的師父。世尊瞭解我的根基,於是教導我拔除邪見,為人說涅槃聖果之法,從而使我除盡一切邪知邪見,證得真空之法。那時,我自以為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是到達最終滅度的境界了。今天,我才發覺,原來我只是證到偏空之理,而非真正的涅槃。假使我將來作佛時,具足三十二種非凡相狀,諸天神、人、夜叉、龍神等皆來恭敬供養,那時,才可謂永盡諸苦,得到了真正的無餘涅槃。如今,佛已在大眾面前說我將來當要作佛,我聽了如是的法音,所有的疑慮和後悔消失殆盡。 原典: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譯文: 回想我最初聽佛說法時,心中驚異不已,疑團重重,莫非是魔鬼變成佛來擾亂我的心嗎?佛對我非常耐心,他以種種因緣、譬喻以及巧妙的言辭為我再三解釋演說,他的心猶如大海一樣安穩不動,我聽了佛的說法後,心中的驚異與疑惑全都斷除了。佛對我說,在漫長的過 去世中,曾有過無量無數的佛相繼滅度。這些佛在其住世教化時,都是按照這方便法門,為眾生說這種佛道之法。現在和未來的佛也是無數無量的,他們同樣以種種方便之力演說這種佛道之法。如今的釋迦牟尼佛,從降生到出家,從得道成佛到說法教化,也是以各種方便法門,隨宜說法,因材施教。世尊現在所說的《妙法蓮華經》是真實的智慧,而魔王波旬,他是不會說出這種真理的。由此我知道,肯定不是魔來作佛,只是由於我自己墮入疑網之中,誤以為世尊說法是魔所為。 原典: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譯文: 現在,我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柔和的法音,它是那麼的深遠,那麼的微妙,由此法音暢出清淨的佛法,使我心中充滿喜悅。我將永遠安住於真實的智慧中。我將來一定會證成佛果,受天神和人類的敬拜,我將轉無上法輪,教化一切菩薩大眾。 原典: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譯文: 這時,佛告訴舍利弗說:今天,我當著天神、眾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的面告訴你,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的燈明佛那裡。為了追求無上的道法,經常教化你。你也長夜跟隨我受學,我用種種方便法門引導你,從而使你生於人的佛法之中,舍利弗,我過去曾教化你志願修成佛道,可你如今竟然忘了,反而以為已得到滅度。我今天還想讓你記起當初所發的成就佛道的本願,所以為諸位聲聞弟子說此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經》。這是教化大乘菩薩的法門,常受諸佛的護持與關懷。 原典: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譯文: 舍利弗,我現在要為你授記:你於未來無數無邊的年代當中,將供養億萬個佛,受持奉行佛的正法,具足菩薩所行諸道,從而證果成佛,名號為華光如來,同時具足十大名號,應供,即應該享受人天的供養;正遍知,即正確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即具有能知過去的宿命明、能知未來的天眼明和斷盡煩惱得大解脫的漏盡明;善逝,即入於涅槃;世間解,即能了知世間一切,從世間獲得徹底解脫;無上士,即世間最尊貴者;調御丈夫,即善於說教並引導世間修行的丈夫通往涅槃;天人師,即天和人的導師;佛;世尊。你的佛國名叫離垢,國土平正,清淨莊嚴,安穩豐樂,天人興旺。大地以琉璃構成,有八交道,以黃金之繩作界,旁有七寶作成行樹,花果四季不衰。華光如來也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法教化眾生。舍利弗,你成佛出世時,雖非濁惡之時,但以本願之力,故說三乘法門。 原典: 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譯文: 舍利弗,你將來成佛時的劫名叫大寶莊嚴。為什麼叫大寶莊嚴呢?因為這個佛國中將菩薩作為大寶。該國中的菩薩多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各種算數和譬喻都難以表述其數量的從多,除過佛的智力之外,沒有人能知道到底有多少菩薩。華光佛行動時,有寶蓮花承其足下。這個國土上的所有菩薩都不只是剛剛發心修行的人,他們皆已久植善根,早就種下了諸德之本,因為他們已在億萬乃至無數個佛國世界中修清淨梵行,生生世世常受諸佛的稱揚讚嘆。他們在這些佛面前,經常修行佛的真實智慧,具在巨大的神通之力,能通達諸法實相,一切行為皆真誠無偽,志念堅定不退。這樣的大菩薩充滿其國。 原典: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譯文: 舍利弗,華光佛壽命十二小劫,除過他作王子尚未成佛的時間。該佛國的人民壽命長八小劫,華光佛在十二劫過後,為堅滿菩薩授無上聖智之記號。他告訴所有比丘們說:這位堅滿菩薩將繼我之後作佛,名號叫華光足安行如來、應供、正遍知。該佛的國土也像華光佛的國土一樣,清淨莊嚴。舍利弗,這位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時代為三十二小劫,像法時代也為三十二小劫。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想重複一下上面所說,便誦偈道: 原典: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譯文: 舍利弗,你將在未來世中證得佛果,成為大智尊,名號叫華光如來,他將在佛位上度脫無量眾生。由於他曾供養過無數個佛,具足六度萬行菩薩之道,身負如來十種非凡智力等諸多功德,多而證悟了無上的道法。經過無量無數劫之後,進入一劫,名叫大寶莊嚴。那時世界名叫離垢,全國上下一片清淨,毫無瑕穢。大地用琉璃構成,界畔由金繩圍起。到處是用七種珍寶製成的五彩之樹,四季鮮花盛開,果實纍纍。這個佛國中的菩薩,志念十分堅固,又得巨大神通,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波羅蜜。這些菩薩曾在無數佛的面前修習菩薩道,現在又全都接受華光佛的教化。 原典: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譯文: 華光佛作為王子時,放棄王位,捨去了世俗社會的一切富貴榮華,在其最後一次輪迴果報時,出家修行,證成佛道。這位華光佛住在世間的壽命是十二小劫。該佛國的人民壽命為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長三十二小劫。在此期間,無量眾生得到救度。正法時代結束,是像法時代。像法時代住世也長達三十二小劫。在此期間,佛舍利廣泛流傳於世,受到諸天神和人類的普遍恭敬養。華光佛的所作所為,他的事跡大概如此。福慧雙方具足的佛陀是神聖無比的。華光如來就是你的未之身,你應該歡樂慶幸這一無上大業吧! 原典: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譯文: 這時,四眾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天龍八部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參加法會的大眾,看見舍利弗在釋迦牟尼佛前得受無上聖智的記號,未來將成為華光如來,所以,他們個個歡欣鼓舞,激動不已。他們各自脫去自己身上的華麗衣服,拿來供養於佛。忉利天的天主帝釋、色界初禪天之主大梵天王等天帝、天王各與其無數天子也以其微妙的天衣以及曼陀羅、摩訶曼陀等天花供養於佛。這些天神們供養於佛的天衣在空中飄蕩迴旋,與此同時,千萬種天樂在空中齊奏,各種天花紛紛揚揚,空中響起了這樣的話語:釋迦牟尼佛往昔於波羅奈國初轉四諦法輪,今天則再轉最妙最大的法輪。 原典: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諸天子想重宣此義,便說偈道: 原典: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 譯文: 釋迦牟尼佛往昔於波羅奈國初轉四諦法輪,分別講說苦、集、滅、道以及十二因緣等各種法相以及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合散生滅。今天他又轉最妙、最大的法輪,說《妙法蓮華經》,在此,佛已去除權智而說實智,不用權宜之法而直說實相奧義。這種極其深奧的法,一般人很難信受。我等諸天子從往昔以來,雖然多次聽佛說法,可是從沒有聽過這樣深奧微妙的佛法。今天,世尊講說此法,我們都很樂意聽聞。聲聞弟子中最有智慧的舍利弗尊者如今已蒙佛授記作佛。按照這部妙法的道理,我等諸天子同舍利弗一樣,未來必將成佛,成為一切世間中最尊貴、最高尚的聖者。佛道的確是不可思義的,可是佛以其方便之力,隨眾生的根性,應機說法,引導眾生漸入佛道。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包括今世的和過去的以及所有幸運見佛的功德,都將回向於我們未來成就的佛道。 原典: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譯文: 這時,舍利弗又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聽了您說的這部妙法,已不再有什麼疑惑了。今天我在佛面親自接受無上聖智的記號,將來當成佛為華光如來。對此我均已領略了其中的道理,並信受不疑。可是在座的一千二百多名聲聞弟子均已得到心大自在的程度,這些人往昔在初果、二果、三果的階位上,修習佛的方便法門,佛常教化他們說,佛法能使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得到究竟涅槃的快樂。這些在三果位上的有學弟子和在四果羅漢位上的無學弟子,便也各自因為自己已消除了對自我的執著,對常有的執著、對虛無的執著,從而認為自己已得到了涅槃。而今在世尊面前聽到這聞所未聞的無上妙法,他們便都陷入重重疑惑之中。啊,世尊!請您慈悲,為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講講這其中的原委,以使他們都能遠離疑惑與懊悔。 原典: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譯文: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我先前不是已經說過,諸佛莫不是為了無上聖智而以種種因緣、譬喻、巧言妙辭等方便法門說法嗎?所有這些說法形式,都是為了教化各菩薩的緣故。不過,舍利弗,我今天還將再以譬喻的形式解釋這種道理,諸位有智慧的弟子就可以從這種譬喻中領略其中的奧旨。 原典: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譯文: 舍利弗,我現在就給你們講一個譬喻。在某一個國家的某一個城鎮內的某一個村落,有一位長者,此人年邁壽高,財富無量,擁有大片田地和眾多的宅院以及許多的童僕。他的家園十分龐大,只開了一道院門,常有一二百人,有時甚至五百多人居住在他家中。可是,他家的房子均已年久失修,堂閣破敗,牆壁頹落,柱根腐朽,梁棟傾斜。一天,房舍四周忽然同時起火,整個宅院陷入火海之中。這位長者的兒子約有一二十人或三十多人當時正好都在家中。長者發現其家四面起火,頓時大驚失色,心想,我兒子雖然能從大火焚燒的院門中安全逃出,但是諸位兒子不明事故,他們依然在火宅之中嬉戲玩耍,毫不驚懼。大火快燒到他們身邊,灼熱的火苗正在烘烤著他們,但他們依然不知大難臨頭,根本沒有要求出去的意思。 原典: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湣、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譯文: 舍利弗,那位長者當時又這麼想,他自己身手有力,可以用衣、桌案掩護,從房中逃出。可他轉念一想,這座宅院只有一道門戶,而且還很狹窄,諸子年幼無知,貪戀玩耍,不願離開,有可能落於火中遭受焚燒,我應當給他們講清形勢的可怕,告訴他們這座房舍已被火燒,你們應該趕緊離開,不要讓為火將你們燒了。這樣想過之後,這位長者便如實告知諸子,讓他們迅速逃離。然而,為父的雖然非常憐憫,好言相勸,但諸位兒子卻根本不相信父親說的,他們依然高高興興地嬉戲玩耍,不驚不畏,沒有一點想出去的意思,也不知什麼是火,什麼是舍以及為何會起火,他們仍一個勁兒地東走西跑,打鬧嬉戲,若無其事地盯著自己的父親。 原典: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譯文: 鑒於這種情況,長者心想:這座宅院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如果不及時逃出,就必然會為火所焚。我現在應該以方便權宜之計,使兒子們得以免去這場災害。父親知道諸位兒子以前各自的喜好,認為他們對各種珍玩奇異之物肯定會非常喜歡,便告訴他們說:我有一些你們可以玩樂的東西,非常稀有難得,你們若不來取,以後肯定會後悔的。現在,大門外有各種羊車、鹿車、牛車,可供玩耍遊戲,你們應趕快從這火宅之中出來,到時,你們要什麼都會給的。這時,諸子聽父親說有珍玩之物,正合其心願,於是個個心情激動,精神高漲,他們互相擁擠,爭先恐後地跑出火宅。 原典: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譯文: 此時,長者見諸位兒子從火宅中安全逃出,在四條大道上露地而坐,他們已沒有什麼危急之險,所以個個心安無慮,歡喜跳躍。這時,諸子都對其父親說:父親先前曾答應給我們好玩的東西,如羊車、鹿車、牛車等,請您趕快給我們吧!舍利弗,這時長者便為其諸子為賜一輛大車,此車高大氣派,上面飾有各種珍寶,周圍裝有華麗的欄桿,四面懸掛著寶玲。車上覆蓋著幃幔和寶蓋,幔蓋上裝飾著奇珍異寶,寶繩縱橫交錯,繩上垂掛著各種花朵和纓子。車內鋪著重重迭迭的墊褥,放置著紅色的枕頭。車轅內駕著白牛,此牛膚色純正潔白,形體優美,筋力強健,行走平穩,速度如風。另外,在車的兩旁還有許多僕從,殷勤侍衛,為什麼會有這樣富麗堂皇的牛車呢?因為這位長者擁有無盡的財富,各種寶藏都放得滿滿的。於是他想:我的財物無量無數,我不應給諸子劣等小車。如今這些幼童都是我的兒子,對於他們,我個個喜愛,毫無偏袒,我既然有無數無量的七寶大車,就應該公平分給他們。為什麼呢?以我的七寶大車來說,將它送給一國之中所有的人,也用不完,何況這麼幾個兒子。 這時,那位長者的兒子們各自乘上華麗的大車,莫不嘆為觀止。他們能得到如此珍奇之物,的確是超出了當初的願望。 原典: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譯文: 舍利弗,在你看來,這位長者平等賜予諸子珍寶大車,是否屬於欺妄之舉呢? 原典: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譯文: 舍利弗回答說:不,世尊,這位長者只是為了使諸子免於火焚之難,保全其性命,這不叫欺妄,為什麼呢?保全其它命便已算是得到了玩好之具,何況還設方便權宜之策將他們從那座火宅之中救度出來呢?世尊,如果這位長者甚至不給最小的一個車,也不算是虛妄。為什麼呢?這位長者先前曾有這樣的意圖:我以方便權宜之策使諸子出離火宅,所以說這不是什麼虛妄。何況這位長者自知有無量財富,想要諸子得到好處,從而平等給予他們妙好大車。 原典: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客群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說:好!好!就像你所說的,如來世尊也是如此,他是所有世間一切眾生的父親,他已永恆而乾淨地掃除了一切怖畏、衰惱、憂患和愚癡暗蔽,全面成就了佛的知見、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具有巨大的神通力和智慧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和智慧超度法門,大慈大悲,永無懈倦,恆求善事,為教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生於此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火宅。佛在此火宅之中,為度脫眾生的生、老、病、死、優悲、苦惱、愚癡、暗蔽以及貪、瞋、癡三毒之火,便以各種法門教化他們,使他們得到無上的聖智。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燒煮,皆是因為貪著追求於五欲,不但現世受種種苦難,而且後世也會遭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即使後世轉生於天上或人間,也會遭受貧苦、受別離、怨憎會等種種苦難。眾生淹沒在苦海之中,但卻不知不覺,不驚不怖,毫無厭倦,歡喜遊戲,不求解脫。他們在此三界火宅之中東奔西跑,雖遭大苦而不以為患。舍利弗,佛看到這種狀況後便想: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給與他們無量無邊的佛智慧,使其在佛智慧的美妙境界中歡樂遊戲。 原典: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於方便,為諸眾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 譯文: 舍利弗,如來世尊接著又這樣想:如果我捨棄各種方便法門,僅僅以佛的神通力和智慧力直接為眾生讚嘆如來世尊的知見、十種智力、四種無畏,那麼,眾生是不會因此而得到度脫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尚未免除生、老、病、死及憂悲苦惱等各種痛苦,像長者幼子一樣無知不化,沉淪於三界火宅之中慘遭烘燒,他們怎能理解佛的微妙智慧呢?舍利弗,就像那位長者一樣,他雖然身手有力,但卻不同,只是以其方便權巧之法,盡力救度諸子免於火宅焚燒之難,然後再給每個人珍寶大車,如來世尊也是如此,他雖然有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但也不用,他以其智慧支配的各種方便之法,在三界火宅之中救度眾生,為他們分別講說三乘法,即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對他們說:你們切莫樂居三界火宅之中,切莫貪著於粗俗破敝的色相、音聲、香氣、味道、觸覺等五欲之境。如果貪戀外境,愛欲不斷,那就會被欲火焚燒。你們這些人應當趕快離開三界火宅,到時,你們都會得到三乘,即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我今天為你們擔保,若依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你們只管精勤修行吧。 原典: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如來世尊以這種權宜方便法門誘導眾生脫離三界火宅之後,又對他們說:你們應當知道,這三乘之法都是三世十方一切聖佛經常讚嘆的法門,這些法通達一切,自在無礙,了脫萬緣,無所依求。乘於這三乘之車,以清淨的妙法自修自娛,便可得到無量的安穩和快樂。這些清淨妙法有:五根(由於五根的增長所產生的與五根相應的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的力量)、七覺支(達到覺悟的七種次第或組成部分,即憶念佛法念覺支、根據佛法標準分辯是非真偽善惡的擇法覺支、努力不懈修行的精進覺支、聞法生喜的喜支、因斷除煩惱,身心安適愉快的輕安覺支、心注一境思悟佛法的定覺支、心無偏頗的舍覺支)、八正道(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四禪(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基本禪定,從初禪、經二禪、三禪到四禪,心理活動漸次發展,形成四種不用的精神境界)、四無色定(為對治色界的束縛、滅除一切外境感受和思想的修行和由此達到的四種精神境界,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八解脫(通過八種禪定而捨棄對色和無色的貪欲)、三三昧(即三解脫門:觀人、法二空的空解脫;觀諸法無相、本無差別的無相解脫;觀生死可厭,不可願求的無願解脫)。 原典: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譯文: 舍利弗,如果有這樣一類眾生,他們本身具有一定的智慧,跟從如來世尊聽法生信,勤勉修持,想迅速出離三界苦海,自我求得涅槃解脫。這就叫聲聞乘,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羊車而出火宅一樣。如果有的眾生跟隨如來世尊聽法生信,勤勉修行,毫不懈怠,追求自我成就的智慧,喜歡獨自寂靜修行,深知十二因緣的道理。這就叫辟支佛乘,也叫緣覺、獨覺乘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鹿車而出離火宅一樣。如果有的眾生從如來世尊那裡聽聞佛法,一念生信,受持不疑,勤奮修行,精進不息,追求了知一切法的一切智、一般眾生所不能有的佛智、佛圓滿覺悟的自然智、無師智以及如來世尊的知見、十種智力、功德,發大慈大悲之心,憐憫安樂一切眾生,利益諸天神和廣大人類,度脫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這就叫大乘,菩薩追求此乘所以稱大菩薩,就像那位長者的兒子為求牛車而出於火宅一樣。 原典: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譯文: 佛接著又說:舍利弗,那位長者見諸子安全出離火宅到達沒有危險的地方,心想自己的財富無量無數,便平等地賜與諸子大白牛車。如來世尊與這位大長者一樣,他是一切眾生的父親,他為億萬生設立佛法之門,使他們由此出離三界苦海,逃脫可怕的險道,得到涅槃解的快樂。如來世尊見眾生已經出離三界苦海,便又想:我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具足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以及其它許許多多的佛法寶藏。所有這一切眾生皆是我的兒子,我應平等地給與他們大乘寶車,不能只讓一部分人自我滅度,而應以如來世尊的滅度來滅度他們所有的人。這些眾生只要能脫離三界,我將把諸佛的禪定、解脫等妙法神力當作娛樂之具給他們所有的人。諸佛所有的妙法神力都唯一的實相和唯一的佛智,常受諸佛的讚嘆,能帶給眾生清淨、微妙、至善至美的樂趣。 原典: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譯文: 舍利弗,如來世尊與那位長者一樣。那位長者最初以三種車引誘諸子出離火宅,可是後來卻只給他們大車,一種用各種寶物盡情裝飾、安穩舒適、最為微妙的大車。這位長者如此作法毫無虛妄的過錯。如來世尊也是這樣作為,也是沒有虛妄可言的。佛初說三乘之法引導眾生,然後只用大乘度脫眾生。為什麼呢?如來世尊有無盡的智慧、十力、四無畏等佛法寶藏,能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可是,眾生一開始是不能完全接受的。舍利弗,由於這種緣故,你該明白諸佛才用其方便之力,在這唯一的佛乘法上,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法。 原典: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釋迦牟尼佛欲重宣以上義趣,便說偈道: 原典: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基陛隤毀,牆壁圮坼, 泥塗褫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雜穢充遍。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鴟梟雕鷲、烏鵲鳩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守宮百足、 狖狸鼷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狐狼野干,咀嚼踐蹋, 䶩齧死屍、骨肉狼藉。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飢羸慞惶,處處求食。 鬥諍摣掣,嘊喍嗥吠,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譯文: 譬如一位長者,有一座很大的宅院,這宅子年久失修,柱根已經腐朽,梁棟已經傾斜,房基開始塌陷,牆壁四處裂縫,泥皮片片剝落,覆蓋的草苫隨處亂墜,椽簷錯位,四周遮擋物彎彎曲曲,到處是雜穢之物,宅院中住著五百人,與此同時,各類飛禽走獸也雜居院內,飛來走去,如入無人之境,如鷂鷹、雕鷲、鳥鵲、斑鳩、鴿了等各類飛禽,蚖、蛇、蝮、蠍、蜈蚣、蚰蜓、壁虎、百足、鼬、狸、鼷鼠等各種惡蟲。院內屎尿遍地,蜣螂等蟲爬集其上,狐狸、豺狼、野干等在院中咀嚼食物,到處踐踏,啃噬死屍,一片骨肉狼藉。因此,一群群飢餓瘦弱的饞狗都來爭食骨肉,它們張惶失措,到處找食,相互嘶咬,狂吠亂叫。這座宅院已變成這副模樣,十分的恐怖陰森。 原典: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叉惡鬼,食啖人肉。 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孚乳產生,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噁心轉熾,鬥諍之聲,甚可怖畏。 鳩槃荼鬼,蹲踞土埵,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遊行,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啖狗, 頭髮蓬亂,殘害兇險,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飢急四向,窺看窗牖。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譯文: 另外,這座院子中還有各種妖魔鬼怪吃食人肉。各種毒蟲、各種惡禽猛獸,或者懷胎而生,各自躲藏掩護。諸鬼都來爭搶食物,吃飽之後,邪惡之心大增,故而相互爭鬥,打罵之聲極其可怕。那些鳩盤荼鬼們都蹲在土堆上面,有時則離地一二尺,往返遊轉,縱情嬉戲,它們捉住狗的兩足,使勁摔打,諸狗失聲亂叫。這些鬼還以腳踩在狗的脖子上,使狗嚇得驚恐萬狀,從而尋求樂趣。又有許多形體龐大的惡鬼也住在這座宅院之中,它們光著又黑又瘦的身子,到處嚎叫著尋覓食物。一些咽喉如針般窄細的餓鬼也穿梭其中,還有一些首似牛頭的惡鬼,有的吞噬人肉,有的啃咬狗肉。這些惡鬼蓬頭垢面,兇惡殘忍,它們饑渴難挨,嚎叫不已,奔走不息。這痤宅院中所有的妖魔鬼怪、凶禽猛獸個個飢腸轆轆,急於求食,四下亂跑,向外張望。如此禍患深重的宅院實在是恐怖之極。 原典: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忽然火起,四面一時,其炎俱熾。 棟樑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雕鷲諸鳥、鳩槃荼等,周章惶怖,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共相殘害,飲血啖肉。 野干之屬,並已前死,諸大惡獸,競來食啖,臭煙熢㶿,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鳩槃荼鬼、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頭上火燃,饑渴熱惱,周章悶走。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舍利弗等人講道:這座破舊的宅院屬於一人所有,可是此人近日外出不在家中。時隔不長,一天,後院忽然起火,一時間,四面俱焚,火光沖天。房中的棟樑椽柱被火燒得聲大作,紛紛震裂,折毀落地。牆壁也隨之塌崩。這時,宅院內的各種鬼神都揚聲大叫起來,那些雕鷲等鳥禽與鳩盤荼等鬼怪由於自我爬不出來,都躲在四周,驚恐不已。各種惡獸的毒蟲,到處亂竄,各自尋找孔穴藏身。一種名叫毗舍闍的鬼此時也住在火宅院之中,這些鬼由於很少有福業和功德,所以為火所逼,便相互殘害,飲血食肉。野干之類的蟲獸首先被火燒死,那些較大的惡獸便都來爭著吃食,弄得臭煙滾滾,遮天蔽日。蜈蚣、蚰蜓、毒蛇之類的爬蟲為煙火所燻烤,爭搶著爬出洞穴,而一旦出穴,隨之又被鳩盤荼鬼抓起吃食。那些餓鬼們頭上燃著火苗,個個被燒烤得饑渴難耐,燥熱惱亂,四處躲藏。總之,這座宅院已變得如此險惡可怖,其中的毒害和火災多得難以述說。 原典: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說眾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眾苦次第,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鳩槃茶鬼,野干狐狗、雕鷲鴟梟,百足之屬,饑渴惱急,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譯文: 就在這時,宅院的主人正好站在門外。他聽說自己的兒子事先誤入宅中戲耍,由於幼小無知,這時仍在火宅中玩樂不止,不知出逃。這位長者一聽,立即沖入火宅之中。諸子也正需要有人救濟,以免除火燒之災。這位長者便將宅中各種惡鬼毒蟲以及蔓廷的火宅全都告知他的兒子,並說這些苦難一個接著一個,是沒完沒了的。那些毒蛇、蚖、蝮、夜叉、惡鬼、野干、狐狸、凶狗、雕鷲、鷂鷹、百足等均已饑渴難忍,火燒火燎,何況還有熊熊的大火!可是,這些兒子們雖然聽到父的教誨,但卻毫不理會,仍然熱衷於火宅,繼續嬉戲玩樂。 原典: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不受我教,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設諸方便,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即時奔競,馳走而出,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而自慶言: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生育甚難,愚小無知,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大火猛炎,四面俱起,而此諸子,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令得脫難。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譯文: 這時,長者心想:諸位兒子如此無知,平添我許多憂愁和煩惱。如今的這座舍宅已無任何可愛的地方,可兒子們卻仍然像喝毒酒一樣,沉溺於嬉戲,不能自拔。他們不聽我的教導,必將會被大火燒身的。於是,這位長者又想了想,設計出一套權宜方案。他告訴兒子們說: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和各種微妙的寶車,如羊車、鹿車、大牛車等,如今都在門外放著,你們趕快出來,我將為你們造作這些寶車,你們可以隨意遊戲玩樂。兒子們聽說有如此寶車可以玩耍,便立即爭先恐後地跑出火宅,來到宅外空地上,從而脫離了火宅之難長者見兒子們已出火宅,呆在四條道上,於是,他便坐到師子座上,自我慶幸地說:現在我可放心了。這些兒子的生長、養育都很不容易的,他們幼小無知,誤入險宅,那裡毒蟲遍地,鬼怪肆虐,四面大火,可兒子們卻貪著其中,只顧玩樂,幸虧我救了他們,使其得以脫離險境。所以,我現在非常快樂。 原典: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唯垂給與。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車磲瑪瑙,以眾寶物,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周匝欄楯,四面懸鈴,金繩交絡。真珠羅網,張施其上, 金華諸瓔,處處垂下,眾彩雜飾,周匝圍繞,柔軟繒纊,以為茵蓐。 上妙細疊,價值千億,鮮白淨潔,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車,游於四方,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譯文: 此時,長者的兒子們聽說父親正安坐於師子座,便都來到這裡,對父親說:請您賞賜我們三種寶車吧!正像事先所許諾的,只要諸子從為火宅中出來,就隨其所欲,給他們三種寶車。現在正是時候,該給他們了。這位長者十分富有,庫藏極其充裕。於是,他讓人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等各種寶物,製造這些大車,並極盡裝飾,四周設定有欄桿,四面懸掛著寶玲,金繩交錯,真珠編綴的羅網蓋在車上,用黃金作成的花朵和纓子處處垂掛。各色綢緞環圍周邊。車內鋪著用柔軟絲織物或絲棉作成的墊褥,墊褥上蓋著價值千億、鮮白潔淨的上等精細棉布。駕駛這部寶車的是肥壯多力、形體優美的大白牛。許多陪同和侍從跟隨著牛車,以隨時護衛和侍奉。那位長者將如此美妙的牛車平等地賜給他所有的兒子們。這時,諸位兒子個個歡欣鼓舞,蹦蹦跳跳,他們坐上這種美妙無比的寶車,四處遊轉,歡樂嬉戲,逍遙自在。 原典: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譯文: 舍利弗,我也是如此。作為一切聖賢中的尊者,我是所有世間眾生的父親,而一切眾生則是我的兒子。眾生沒有智慧之心,深深地執著於世俗的快樂,可是,眾生居住著的三界是毫不安穩自在的,它就像一座火宅一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苦難,是極其可怕的。生、老、病、死等諸多憂患就像火一樣燃燒不息。如來世尊業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於世外桃源,悠然自在,安穩快樂。可這三界都是我如來世尊所有,三界中的一切眾生也都是我如來世尊的兒子。如今三界之中災難重重,只有我一人才能救護他們。可是儘管我教化告誡他們出離三界,他們總是不聽。看來,他們對各種欲染的貪著也確實太深了。基於這種情況,我便大開方便法門,為眾生說三乘之法,先讓眾生知道三界之苦,然後再為他們開示出離三界的道路。這些佛弟子們若能信念堅定,即可具足三明,即悉知過去世因緣的宿命明,知未來世生死情況的天眼明,斷除一切煩惱的漏盡明。除過這三明之外,只要眾生精進修生,還可獲得六種神通,即:飛天入地、變化自在的神足通、能見六道一切眾生苦樂境界的眼通、能聽見 六道一切聲音的天耳通,能知六道眾生內心所念之事的他心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一切眾生一切世的宿命及所作之事的宿命通,斷除一切煩惱惑業,永遠擺脫生死輪迴的漏盡通。只要眾生以我開示的道法修行,他們即可得到緣覺的果位,以至成為行為、果位、信念三者都不退轉的菩薩。 原典: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譯文: 舍利弗,我以這些譬喻法門為眾生開示唯一的佛乘法門,引導他們從小乘權宜法門轉向大乘真實法門。你們若能相信我的這些說法,並以修行,那麼,你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就佛道的。這種佛乘之法,是最微妙,最清淨的法門,無論在哪個世間,它都是至高無上的。如果佛最喜歡這個法門,一切眾生都應稱讚這個法門,都應該供養、禮拜這部《妙法蓮華經》。在這個寶乘裡面,有無量無數的佛功德,如十種智力、八種解脫以及各種禪定、各種智慧和佛其它的所有妙法。如果眾生證得這種寶乘,那麼佛的兒子們就可以年年歲歲,日日夜夜,不斷遊戲,歡樂無比。這些眾生與所有的菩薩以及聲聞大眾乘上個寶乘就可一直到達佛道的妙樂之境。所以說,在十方世界任何地方尋找不到這麼高深微妙的佛法,其它的佛法都是佛的方便法門。 原典: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譯文: 舍利弗,我今再告知你,你們這些人都是我的兒子,我就是你們的父親。你們這些人億萬年來一直為各種苦難所煎熬。如今,我將拔除所有人的所有痛苦,使你們都脫離三界苦海。雖然我當初說過你們已得滅度,但斷盡生死,並非真實的、最徹底的滅度。如今,你們應該作的就是修習佛的智慧,修習真實的佛乘之法。這些大眾之中會有菩薩能專心一意聆聽諸佛最真實的法門。諸佛雖以方便法門說法,但所有的方便法門都是真實法門而設,即開權教以顯實教,所以,方便法門所教化的眾生,最終還是要作一個菩薩,去修習最真實的佛乘之法。 原典: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舍。為是等故,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譯文: 若人缺乏智慧,深著愛欲,佛便為這部分人說苦諦,讓他們知道三界即苦。眾生聽後,心生歡喜,覺得此法是未曾有的妙法,是千真萬確,永恆不變的真理。若有眾生不知苦的根源,他們深深執著於引起諸苦的那些東西,一時一刻都不能捨棄。佛便為這部分眾生方便說法,告知他們一切苦難的原因,究其根本都是貪欲,這就是集諦。滅掉各種貪欲,苦則無依託,從而也便滅盡了諸苦,這就叫第三諦,即滅諦。欲得滅諦,就必須修行於道,此即是第四諦—道諦。解除一切苦的束縛,即得到解脫。這些人在哪些方面得到解脫呢?這些人只是離開了虛妄,故名為解脫,其實他們並沒有在所有方面都得到解脫。佛說這些人沒有真正滅度,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至高無上的佛道,所以佛不願讓他們在這種境界下得到不徹底的滅度。 原典: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譯文: 我是諸法之王,在諸法中遂意自在,通達無礙。為了使世間眾生得到快樂和安寧,獲得徹底的解脫,所以我才出現於世。舍利弗,我的這個實相法印,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才說的,不能隨便在任何地方妄自宣傳。如果有人聽了此經之後,隨順經旨,歡喜受持、虔誠信仰,當知此人是菩薩發心,已達到毫不後退的阿鞞跋致境界。如果有人信仰、受持此經大乘法者,那麼此人肯定在過去生中曾見過過去諸佛,恭敬供養這些佛,並從諸佛那裡聽聞過這訓妙法。如果有人能相信你所說的法華經義,那麼這人就是見到了我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你舍利弗尊者以及比丘僧和諸菩薩。這部《妙法蓮華經》是為那些智慧深邃的人說的,見識短淺的人聽了,會迷惑不解。所有拘泥於初乘聲聞和二乘辟支佛的人,對於此經中的妙理是很難領會的,所以他們也無力弘揚這部大乘經典。你舍利弗是聲聞弟子中富有智慧的人,你對於這部佛典尚且通過智慧分辨,虔誠信仰,從而得以領會貫通,何況其它聲聞弟子,那就更難理解了。其它聲聞弟子由於信仰佛的話語,所以也隨之信仰此經,逐漸領會經義,但這並不是出於他們本有的智慧之力。另外,舍利弗,對那些傲慢、懈怠、執著於我見的人,不要說此經典。那些見識短淺的凡夫俗子深深地貪著於世俗的五欲,他們聽了此經後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也不要為這些講說此經。 原典: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其影𩑔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饑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若作馲駝,或生中驢,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之所唼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譯文: 如果有人不相信甚至毀謗此經,那麼,他就斷了世間的一切成佛種子,從而永遠不得成佛解脫。如果有人聽了此經後,皺起雙眉,懷疑不信,你當聽這些人將會有多麼大的罪報。無論是佛在世時,還是佛滅度後,會出現一些誹謗這部經典的人。他們看見讀誦、書寫、受持此經的人,便表示輕賤、憎恨或嫉妒,甚至懷恨在心。這些人的罪報,你今再聽一聽。此人命終之後,將墮於阿鼻地獄之中,在這個第八無間地獄之中受苦滿一劫之後,再轉生於其它地獄之中,如此輾轉至無數劫,常受地獄之苦。從地獄出來後將墮於畜生道中,作狗或作野干,其形骨瘦如柴,又黑又醜,滿身疥癩,人人見而避之。又由於它為人們所厭惡、所輕賤,所以,常常忍飢挨餓,骨肉枯竭,活著遭受各種苦楚,死了磚瓦石塊加身。這都是由於他誹謗《妙法蓮華經》,從而斷絕了佛種的緣故,所以才受到這樣的罪報。如果此人轉生成駱駝,或生成驢,那麼它就會身上時常負著重物,被人用棍棒捶打。它們終日只想喝水吃草,除此之外,一無所知。如此罪報都是因為他當初曾誹謗這部經的緣故。這些謗經者有進轉身為野干,到村落中尋覓食物,它身上長滿疥癩,又缺少一隻眼睛,所以遭到村裡小孩子的追打,各種痛楚齊集一身,有時便受苦致死。由此死後又托生成蟒蛇,身形又長又大,足有五百由旬那麼遠。它雖有耳但不能聽,沒有足,所以只能宛宛轉轉地用肚皮走路。常被各種小蟲咂食,晝夜受苦,無有間歇。這些罪報也是由於他當初誹謗《法華經》的緣故。 原典: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攣躄,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羅其殃。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聾盲喑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嗔恚, 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譯文: 如果這位謗經者有朝一日終於轉生為人,那也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愚鈍,愚癡無知。他必然是身材矮小,相貌醜陋,或彎腰駝背,或雙足彎曲瘸跛、眼盲、耳聾、背曲,四肢五官無一是處。這種人若有所言說,人皆不信,口氣常臭,鬼魅附身,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消瘦,無依無靠。他如果對人百般奉承諂媚,對方不在意。如果學得什麼知識,很快又會忘記。如果修習醫道,按照方子治病,卻更增加了病人病痛,甚至還會將人弄死。如果自己有病,沒有人為其治療,自己吃下一劑良藥,反而會使病情加生。若遇時局動亂,其家或遭查抄,或遭搶劫,或遭盜竊。這些罪報都遇到他的頭上。這樣的人總是轉生於危難險惡之處,他瘋狂無知,耳聾心亂,永遠聽不到佛法。在如恆河沙數多麼無量無數的劫當中,這位謗經者一經轉生,常常或聾或啞,五官缺無,長期處在地獄之中,就像遊園觀景一樣,一去再去,難以返回。在餓鬼、畜生兩種惡道之中,就好像在自己家中一樣,更是常來常往,驢、駝、豬、狗等就是他的行動之處。這一切罪報都是因為他當初誹謗《法華經》的緣故。即使他脫離惡道轉生為人,那也是聾、盲、喑、啞、窮困潦倒,這些衰敗之像猶如裝飾一樣伴隨著他的生命,而且他還百病纏身,或水腫,或乾瘦,或生有疥癩,或生有膿瘡,這些疾病猶如衣服一樣經常穿在他身上。他的身體常散發著臭味,垢穢不淨。由於深著我見,脾氣日趨暴躁,淫欲極盛,甚至與禽獸相交。這些罪報都是由於誹謗《法華經》的緣故。 原典: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智慧明瞭,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舍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無嗔,質直柔軟,常湣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誹謗《妙法蓮華經》的人,若說他的罪過,那簡直是窮劫難盡。因為這個緣故,我今告訴你,不要在沒有智慧的人當中講說《妙法蓮華經》。如果遇到諸根信伶俐,有智慧明事理、多聞強記、一心追求佛道的人,就可為他們講解《妙法蓮華經》。如果有人曾在過去世中見到成千上億的佛,並在諸佛所修福積德,植下了眾善之根,從而信心堅定。像這樣的人,是可以為他們講說《法華經》的。如果有人精進不怠,常修慈悲之行,甚至不惜身命一心修行,普救眾生,這樣的人是可以為他們講說此經的。如果有人恭敬虔誠,毫無二心,遠離凡塵愚癡,獨處山澤,勤勉修行,這樣的人就可為他們講此經典。另外,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棄謬誤之師,親近善友,這樣的人乃可為其說此經典。如果看見佛弟子持戒清淨,猶如尋明珠一樣求大乘經,這樣的人可以為其說此經典。如果有人毫無瞋恚惱亂之心,質樸直率,柔順和藹,經常憐憫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諸佛,這樣的人,可以為他們說此經典。如果又有一部分佛弟子,他們在大眾之中,以其清淨無染之心,通過各種因 緣法,譬喻尖以及美妙言辭等廣宣佛法,像這樣的人,就可以為他們講此經典。如果有的比丘為了各種微妙智慧而四方求法,恭敬合掌,頂禮信受,他們只受持大乘經典,甚至不信受其它經典的一句話,這樣的人,是可以為其說此《法華經》的。如果有人像求佛舍利那樣至誠求此《法華經》,求得之後頂禮受持,他們甚至不再追求其,它經典,也未曾念過外道的典籍,像這樣的人,才可以為他們說此大乘經典。舍利弗,我今告訴你,我所說的這些志求佛道的人,是窮劫難盡的。這些人能夠信解無上佛道的妙法,所以,你應當為他們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解品第四 原典: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稀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譯文: 這時,在座的長老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等大弟子們從釋迦牟尼佛這裡聽到如此亙古未有的妙法,並親眼看見釋迦牟尼佛為舍利弗尊者授無上佛智的記號,宣佈他將來世作佛,名為華光如來,這些多年跟隨釋迦牟尼佛修習方便法門的大弟子們有幸參加今日的法會,莫不嘆為稀有,他們內心充滿歡喜和崇敬之情,一下子都歡呼跳躍起來。他們從座而起,整理好各自的衣服,偏袒著右肩,一齊走到釋迦牟尼佛的面前,然後右膝跪地,一心合掌,恭敬曲躬,虔誠地瞻仰釋迦牟尼佛的尊顏。接著,他們開口說道:世尊啊!我們這些人是眾僧之首,都已年邁老朽,自以為已得證涅槃,不能再肩負其使命了,所以,也都不再積極進取以求無上聖智。世尊啊!從過去到現在您講經說法的時間已相當長了,我們作為大弟子總是在座聽法,慢慢地身體開始疲倦,精神也日益懈怠。我們一心只想著小乘人的偏空、無人我之相、遠離願求造作,認為這就是最高境界的解脫,所以,我們這些老朽之人對於菩薩法門如遊戲神通、莊嚴淨化佛國世界、教化普度一切眾生等等,心中並不喜歡。 為什麼呢?因為,世尊過去說法教化我們,曾說讓我們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苦宅,得證涅槃妙樂解脫。加之我們現在都已年老體弱,所以對佛所開示的大乘菩薩法門中無上聖智,已沒有一點兒好樂之心了。可是,我們今天有幸在佛前聽到佛為聲聞弟子授無上佛智的記號,心中十分興奮,因為這說明我等老朽之輩也終將會受記作佛,這的確是聞所未聞的稀有之法啊!我們萬萬沒想到,並未追求的大乘妙法竟今日忽然得到了。 原典: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譯文: 接著,須菩提等上首弟子們又對釋迦牟尼佛說道:世尊啊!我們現在想通過一個譬喻來說明我們心中的感想。譬如有一位男子,年少無知時離開父親,長期住在其他國家。如此一直到十歲、二十歲以至五十歲。由於年紀已大,加之又很窮因,所以便走南闖北,四處求食乞討,這樣輾轉漂流,來到了自己的國家。他的父親自從失去兒子後,也一直在四下尋找,後來由於怎麼也找不見兒子,便在某一城中停了下來,由此就在這裡安家落戶。慢慢地,家業興盛,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豪,家中擁有無量的財寶,黃金、白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珍珠等寶物取之不盡。家中的幾個倉庫個個盈滿欲溢。許多童僕、臣佐、吏民都受僱執事,令其使喚。他家擁有的象馬、車乘、牛羊等更是數不清、出入的利息遍佈其他國家,專門為他跑生意的商客也十分眾多。 原典: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譯文: 就在其父家業大振之時,那位貧困潦倒的兒子走鄉過村,沿門乞討,經歷許多國家、城鎮,剛好來到其父當初所落戶的那座城市。多少年來,父親常常想起自己的兒子,與兒子離別五十餘年,但從未向別人提說過這件事。如今,他念子之心更切,經常一個人獨自沉思,心中充滿無限的悔恨。他自感身體日益老朽,家中雖有大量的金銀財寶,倉庫甚至都要溢出來了,可沒有兒子,一旦命終,所有的財物都將散失,無人可以委付繼承。所以,他日夜都在想念自己的兒子。他想,如果自己能夠得到兒子,將所有的家產都委託於他,那該是多麼坦然快活、無憂無慮啊! 原典: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裡,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譯文: 世尊,就在老父日夜思念兒子的時候,這位窮子作勞工為傭人,在外輾轉流離,剛好來到其父的宅院。他站在院門旁邊,遠遠看見父親坐在師子床上,雙腳放在寶几上面。一些婆羅門、剎帝利、居士等都畢恭畢敬地站立周圍。其父身上裝點著價值千萬的珍珠、瓔珞。僕人手持白拂,侍立左右。床上蓋著寶帳,屋裡懸掛著花幡,地上灑著香水,到處都擺放著奇花奇草,還羅列著其他許多寶物,出出進進,隨時取而予之。如此種種表明這位主人的尊貴和威嚴。那位窮子看到這種景象,覺得其父氣勢太大,於是心生恐怖,後悔來到這裡。他暗想:這家主人可能是國王,或者是與國王地位相當的人,這不是我受僱作工獲得食物的場所,不如到貧窮的地方去,那裡出力之活好找,衣食也容易得到。我如果久留此地,有可能受到壓迫威逼。想到這兒,窮子便快步走開了。 原典: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裡、以求衣食。 譯文: 此時那位富貴的長者坐在師子座上,一眼便認出了自己的兒子。心裡十分高興,心想,這下我的家產可有了付託的人了!過去我日思夜想盼望兒子,一直未能見上。今天,他忽然自己來了,這簡直是天遂人願!我雖然已經年紀老邁,但依然貪愛憐惜自己的兒子和財產。於是這位父親急忙派人將兒子追回。那位使者一路急跑,拉住了窮子。窮子感到十分驚愕,大喊大叫,抱怨道:我並沒有惹你,為何要抓我呢?越是這樣,那使者越是強拉硬拖,死活不放。這位窮子暗想,自己無罪而遭捕囚,看來凶多吉少。想到這兒,他就更加惶恐,嚇得喘不過氣來,一會兒便跌倒在地。父親在遠處看到這種情形,便對使者說:不需要此人了,請勿強行拉來他。後來,使者用冷水灑在窮子的面部,使其清醒過來。其父也不再與他說任何話,為什麼呢?父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志向低劣,性格自卑,自己的豪強富貴,兒子一下子很難適應。經過審慎分析後,他決定用方便權宜之法引導自己的兒子,並不告訴別人這是他的兒子。使者見窮子甦醒過來,便對他說:我現在放你走,你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吧。窮子聽,自然十分高興,也深感意外,急忙到貧窮的地方自求衣食度日去了。 原典: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湣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瓫器米面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譯文: 須菩提等上首弟子接著講道:那時,長者為了誘引其兒子而設計了一套權宜方便之法,他密遣兩個形色憔悴又無威德氣勢的人,臨行時囑咐二人說:你們去了之後可以語氣緩和地告知窮子,就說這裡有活可幹,並加倍付給報酬。窮子如果同意,就可將其帶來,讓他在這裡幹活。如果人問幹什麼活,就說雇他打掃糞便,我們二人也同你一起幹活。這兩人聽罷,立即去尋找那位窮子,找見之後,便按照長者的吩咐,一五一十地向窮子敘說了一遍。窮子聽後,表示同意,於是先拿了工錢,接著便與二人一同掃除糞便。其父看見兒子後,既憐憫,又責怪。一天,父親從窗戶之中遠遠看見兒子的身軀,只見兒子一副消瘦憔悴的模樣,滿身糞漬塵土,汙穢不淨。這位父親便脫去瓔珞點綴的上等衣服和其他珍貴器具,換上破舊的衣服,手裡拿著掃糞便的器具,裝出畏畏縮縮的樣子,來到掃糞便人中間,對他們說,你們都幹活勤快點,不要懈怠。父親便通過這種辦法接近其子。過了好長時間,父親又找到兒子,對他說:嗨!小夥子,你常在此幹活,哪裡也不去,當增加你的工錢。以後,你所需要的盆器、米面、鹽醋等東西都無須擔心,我會叫人隨時送給你的,需要多少就給多少,你可放心下來。你可以把我當成你的父親,請不要再有什麼憂慮了。為什麼呢?我年紀已經很大了,而你還年輕力壯。你平常幹活時,從未有過欺騙、懈怠、惱恨和怨言等各種劣跡惡行,與其他作活的人是大不一樣的。從今以後,你就如同我親生兒子。這時,窮子雖然非常欣喜自己能遇到這等美事,但心中仍自認為是受僱勞作於他家的賤人。所以,在二十年當中,他一直幹著清除糞便的工作。經過這麼長時間之後,窮子的內心與外表都體現出信心,出進自在大方。不過,他所幹的仍是原來的工作,地位也未發生根本的變化。 原典: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譯文: 須菩提等人接著又說:世尊,有一天,那位長者忽然病倒,他自知死期不遠,便對窮子說:我如今擁有大量的金銀珍寶,各個倉庫也都裝行滿滿的。到底有多少財物,哪要拿出支付開銷,這些你都知道。我的這種心情,你應當明白。為什麼呢?今天,我與你已沒有區分,你應更加用心,不斷提高自己,不要再鬆懈後退了。聽罷此言,窮子立即接受教敕,直接管理各種財物以及金銀珍寶和各個倉庫,但他並沒有謀求一餐的意思。雖然他已掌握了所有財物,但他所達到的內在層次仍然與掃糞便沒有多少分別,他的下劣之心也並沒有捨去。又經過一段時間,父親知道兒子的意境已泰然自若,可以成就遠大的志向,而對於原來下劣之心業已反省認識,自我擯棄。這位長者臨終時,將自己的兒子以及親族、國王、大臣、剎帝利、居士等全都召集來,向他們宣佈說:諸位仁君應當知道,這位男子是我的兒子,我親生的兒子。當年曾在某城中離我出逃,五十餘年,孤身一人,受盡辛苦。他原叫某某,我名叫某甲。過去,我曾在本城滿懷憂傷,四下尋找,沒想到忽然在此相遇。他確實是我兒子,我確實是他父親。如今,我所有的一切財物都歸這位兒子所有。此前家中的各項收支,這位兒子也都知道。世尊,此時,窮子一聽其父此言,頓時大喜,嘆為三生難得之事。他心中激動地想:我本來並無仰慕追求之心,如今這豐富的寶藏竟自然而得。 原典: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舍,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譯文: 須菩提等人講完這個譬喻故事後對釋迦牟尼佛說道:世尊,那位大富長者就是如來世尊,我們這些人都像是佛的兒子。如來世尊也不是常說我等為子嗎。世尊,由於我們擺脫不了身體故有的種種苦即苦苦、身體漸漸衰殘的壞苦以及業運遷流的行苦這三苦,所以在生生死死之中,常受五蘊火的熱惱壓迫。我們迷惑無知,熱衷於小乘之法。今天,世尊令我們體察並捐除昔日所習的諸法謬論之糞。過去,我們在此小乘法中勤勉精進,只為獲得涅槃一日之價。得到這種偏空涅槃之後,便滿心歡喜,自以為足,自我相謂道:我們精勤修行佛法,獲得的可真不少啊!可是,世尊早已知道我們內心執著於低俗的欲望,熱衷於小乘之法,所以,便放縱我們舍大乘而習小乘,也不為我們分別演說無上的大乘妙法,也不宣佈我們皆有如來的智慧之法,我們從佛聞法修行,終於得到證入涅槃的一日之價。對於小乘低級果位,我們還以為得到了巨大的果報,所以,對大乘佛法便沒有任何志求。另外,我們因為受如來世尊智慧加被,為諸菩薩開示演說佛道之法,可是我們自己卻對此佛道沒有志願。為什麼呢?佛知道我們心裡喜歡小法,所以通過方便之力,隨順我們的品性為我們演說權宜之教。我們還自以為是,始終不知道自己也是如來世尊真正的兒子。今天,我們聽了世尊的說法,才知道世尊對於自己無上佛智是毫不吝惜的。為什麼呢?我們這些人往昔以來本是佛真正的兒子,本身具有成佛的種子,可我們不知不覺,一心熱衷於小法。如果我們有喜愛大乘之心,如來世尊就會為我們說大乘法。今天,佛見時機成熟,便為我們宣示深奧、唯一的佛乘。昔日佛於諸菩薩前訶責聲聞小乘熱衷小法,乃是開闡無遮,欲度懷疑、誹謗大法之輩,究其實質,佛還是以大乘之法施行教化。所以說,我們原本無心仰慕求取佛道,可今日法會之上,法王如來世尊的無上妙法之寶不求自至。作為佛的兒子,我們應該從佛那裡得到的,如今皆已得到了。 原典: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摩訶迦葉欲重宣其義,便又以偈語形式說道: 原典: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舍父逃逝,遠到他土,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多諸金銀、車磲瑪瑙、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夙夜惟念,死時將至。 癡子舍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譯文: 我等今日聽聞佛音受教,無不歡喜踴躍,嘆為稀有。佛今天說聲聞弟子也將成佛,這真是無上妙寶不求自得。譬如有一童子,幼稚無知,舍父而去遠走他鄉,漂泊國五十餘年。其父憂傷不已,深念兒子,於是奔走四方,到處尋求。可一直未能找見,加之多年奔波勞累,已疲憊不堪,於是便在某一城中居住了下來,在此建造舍宅,五欲自娛。慢慢地家業興盛,成為一個豪富之家,擁有許多金銀、硨磲、瑪瑙、珍珠、琉璃、象、馬、牛、羊以及各種車乘和大量田產、童僕、傭工。出入的息利遍佈各國,跑生意的無處不有。如此一來,這位父親威勢日高,受到了億萬人的追隨和敬仰,並經常受到國王的愛護和眷念,百官群臣和所有的豪門望族,都一致尊重於他。因此,經常來往的人極多。由此可見他是多麼的有錢有勢。可是,隨著年紀的日益朽邁,他越來越憂傷地思念自己的兒子。他早晚都在想,那位愚癡的兒子離開我而去五十餘年了,如今我死期不遠,庫藏的大量財物該由誰來繼承呢? 原典: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或無所得,飢餓羸瘦,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諸人侍衛,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註記券疏。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是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馳走而去,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譯文: 恰好就在這時,那位兒子為生活所迫,到處求衣乞食,穿州過縣,往來各國,有時有所得,有時無所得,經常忍飢挨餓,身體日漸消瘦,身上也長滿了瘡癬。這位窮子到處漂泊,剛好來到其父居住的城市。他輾轉受僱作工,從而到了其父的舍宅。這時,那位長者在其門內掛著大寶帳,坐在師子座上,眷屬環繞周圍,僕人侍衛兩旁,有的人還在統計核算金銀寶物,並對出入財產進行登記註冊等。窮子看見父親如此豪貴尊嚴,認為他是國王或者與國王相當的人。他感到驚慌恐懼,責怪自己為何來到這個地方。他接著又想,我如果長久呆在這裡,就有可能受到他們的逼迫,以強使我作活,為難於我,想到這裡,他立即拔腳跑去,另外打聽貧窮人家,想在那裡受僱作工。這時,長者在師子座在遠遠看見他的兒子,默然無語,便一眼認出。他立即命使者將兒子追回。窮子見有人追捕,驚叫不已,昏倒在地,心想,此人抓我,必殺無疑,我怎麼會因為尋衣求食而來到這個地方。 原典: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真珠頗梨;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譯文: 摩訶迦葉接著說偈道:那位長者知道自己的兒子愚癡低劣,是不會相信他的話,也不會相信他是自己的父親的,所以,他沒有直說,而是以權宜之法,另外派遣獨眼、低矮、相貌醜陋、又無氣質的人,讓他們傳話其子說,願雇他掃除糞便,將加倍付給工錢。窮子一聽,便高高興興地同他們來了,從此,就在其父家中乾起了清除糞便、打掃房舍等骯髒而低賤的工作。此後,長者時常從窗戶之中看見自己的兒子,心想自己的兒子真是愚癡低俗,竟然只喜歡幹這種卑微的工作。有一天,長者穿上破舊油污的衣服,手持除糞器具,這種方便權巧之策,來到兒子呆的地方。使他得以接近兒子。他告訴兒子,要勤快勞作,並增加了他的工錢,滿足他的飲食,為他的臥床鋪上優質蘆席和厚實而暖和的被褥。就這樣,長者苦言相勸,要他一定要振作起來,勤奮工作。另外,長者還以柔和的語調安慰他,說以後將把他視同自己的兒子一樣。這位長者是有智慧的,他逐漸引導兒子,讓他自由出入,心境慢慢提高。在長達二十年的家務勞作過程中,長者逐漸將金銀、珍珠、玻璃等各種財物的支出、收入等情 況全告知自己的兒子。不過,兒子並不知道父親良苦用心,他仍然將自己視為外姓之人,一直住在門外的草庵之中,他心中也只盤算些貧窮低微的事項,不認為自己會有父親這樣多的無量財寶。 原典: 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說是我子,舍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譯文: 當然,二十年的權宜教誨,窮子也確實提高了許多。父親發現兒了的心境漸漸開闊,就準備將財物轉賜給他。於是,他將親族、國王、大臣、武士、居士等各方面人士全都召集到一起,對他們宣佈說:這位男子是我親生兒子。過去他離我而去長達五十年,自從我重新見到他以來,也已二十年了。當年在某城時,我丟失了這個兒子,後來我到處尋找,從而來到這裡。如今,我要將所有的房宅和傭工僕役全轉交給他,由他隨便使用。這位兒子頭腦中所想的本來只是昔日貧窮的日子,對父親這樣高貴的生活從不敢奢望。今天忽然在父親這裡獲得大量的珍寶和豪華的宅院以及其他所有的財產,窮子頓時驚喜萬分,嘆之為亙古未有的樂事! 原典: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導師見舍,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現稀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譯文: 摩訶迦葉話題一轉,又說:您釋迦牟尼佛也同那位長者一樣,您知道我們只喜歡小乘之法,所以直未說我們也可作佛,而只是說我們可以斷盡煩惱,獲得清淨自在,從而成為小乘聲聞弟子。佛曾令我們為眾生宣講至高無上的佛道之法,並說凡修習這種無上道者,都可成佛。我們遵照佛的教誨,以各種因緣、譬喻和言辭,為大菩薩們講說無上佛道。佛弟了從我們這裡聽聞佛法之後,日夜思索,精勤修習,這樣,諸佛便為他們授記說:你於來世,當可作佛。三世十方一切佛的秘藏之法,都只為大乘菩薩敷演其如實妙道,並非為我們這些二乘人說其真實至要之道。好像那位窮子,雖然能夠接近他的父親,並由此知道各種財物,但其心中並不慕求。我們雖然在講說佛法寶藏,但我們本身並不志願追求這種寶藏,這與那位窮子一樣的。我們得入小乘偏空涅槃,便自我滿足,所以只了結了此事,便再不想其他的了。我們如果聽到莊嚴清淨佛國世界、教化普度一切眾生等大乘菩薩修行,都不感興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總以為,一切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所以也無所畏煩惱,無所畏造作變遷。基於這種考慮,我們對大乘菩薩行並不喜愛。我們這些人長期以來,對於佛的無上智慧,無貪無著,也無志願。我們認為自己所修習的佛法已是最圓滿的了,所以,我們於漫漫長夜之中,勤勉不息地修習空法,從而脫離了三界苦惱之患,如今只留下這最後一次輪迴果報之身,從而證入有餘涅槃。佛所教化的道法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證得這種道法,就算是報佛之恩。我們雖為佛弟子們說大乘菩薩法門,教導他們求證佛道,但我們自己卻對這種法並無願樂,導師看透了我們的心思,所以您暫舍大法,先不鼓勵我們修行可成佛果的菩薩道,只說那些有現實好處的小乘之法。好比那位富裕的長者,他知道兒子志向低劣,所以先以方便權宜之法柔伏其心,然後才付給他一切財物。佛也是如此,他示現為一位平凡的老比丘,但卻一眼看透眾生喜歡小法的低劣心境,所以,佛便通過方便權巧法門,慢慢調伏其心,然後才教其大智大慧,令入無上佛道。 原典: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譯文: 摩訶迦葉接著誦偈說:我們這些人今天獲得從未有過的妙法,這並不是原先所期望的,可如今不求自得,就好像那位貧窮的兒子忽然得到無量財寶一樣。世尊,我們今天得到了無上的實相妙道,得到了無上的大乘聖果,在佛道妙法之中,得到了清淨佛眼,從而大開佛知佛見。過去,我們長期嚴持淨戒,終於真正的在今天獲得果報。我們在法王如來世尊的道法之中久修梵行,今天才算證得無上清淨的大果。我們如今才是真正的聲聞弟子,即以佛道之聲令一切眾生普聞無餘。我們如今才是真正的阿羅漢,於一切世間的天、人、魔、梵之中,普受供養。 原典: 世尊大恩,以稀有事,憐湣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 譯文: 世尊普施恩德,以稀有的舉措,憐憫教化我們,為我們帶來無盡的利益。佛的大恩大德,即使在無量億劫當中,也難以報答。就是以手足佈施,以及其他所有的供養,都是不能報答的。如果有人頭戴肩扛,在如恆河沙數之多的漫漫歲月中,盡心恭敬於佛,或者以美味佳膳、量寶衣各種臥具、種種湯藥進行供養,或者以牛頭栴檀和各種珍寶建立塔廟,並以寶衣鋪地,如此種種供養,即使長達恆河沙數那麼多年月,也不足報答佛的恩情。 原典: 諸佛稀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譯文: 諸佛真是稀有難得,個個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諸佛清淨聖潔,是各種妙法之王,他能為下劣眾生暫時捨去這種無上道法,能為執著於事事物物外相的凡夫俗子們,隨宜說法,應機教化。諸佛對於自己的道法通達無礙,任運自如,他知道眾生的種種欲樂及其志向大小,所以便根據眾生所能接受的程度,以無量種譬喻,為眾生開示佛法。諸佛知道眾生世宿世種下的善根,也知道哪些業已成熟,哪些尚未成熟。分別得知各種情況之後,諸佛便於一乘佛道之中,隨眾生之機宜開示了三乘之法。 藥草喻品第五 原典: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瞭,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譯文: 這時,世尊對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說:好!好!迦葉善於演說如來的真實功德。誠如迦葉所言,如來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你們即使於無量億劫之中不停地敘說,也是說不盡的。迦葉弟子啊,你應該知道,如來世尊是諸法之王,凡是他說的,都是真實無誤的。他以無上聖智作根本,以方便權巧為方式演說出一糸列的佛道妙法,這些法皆可通到無所不知的佛智境地。如來世尊通過其智慧觀察而了知一切法的歸趣,對一切眾生的內心世界,也瞭若指掌,通達無礙。對於諸多法門,如來世尊已門門窮究,條條徹悟,所以,他能開示一切智慧。 原典: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穀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譯文: 迦葉,譬如在大千世界之中,山川、河谷、大地所生長的卉木叢及各種藥草,名稱各異,顏色不同,種類繁多。在它們的上面,密雲彌布,遮蓋了整個大千世界。一時間,大雨齊下,雨水平等均勻地滋潤到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但大地上所生長的卉木叢林和諸種藥草卻根據其根、莖、葉的大、中、小不同,而各自接受其所得的一份。雖是一雲所雨,但各自都依其不同的品種特性而得以生長、開花、結果。所以,一地所生,一雨所潤的花草樹木卻是各不相同的。 原典: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譯文: 迦葉,你應當知道,如來世尊也是如此,他應時出世,猶如天空起雲一樣。他宏亮的聲音普聞於一切世間的天神、人類和阿修羅當中,就像密雲遍佈大千世界各個角落一樣。如來世尊在所有大眾之中發出了這樣的聲音: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眾生之中,凡是未滅度的,我將使其滅度;凡是未解脫的,我將使其解脫;凡是未安穩的,我將使其安穩;凡是未涅槃的,我將使其涅槃。我了知今世和後世的一切真實情況,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我是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你們這些天神、人類、阿修羅等大眾都應該到這裡來聽我講經說法。 原典: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譯文: 這時,無數眾生紛至遝來,齊集佛的住地,聽經聞法。如來世尊當即觀察這些眾生的聰慧與愚鈍、精進與懈怠等不同情況,並根據他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別宣說無量法門,其目的都是要使眾生歡喜信受,很快受益。這些眾生聽過如來說諸法後,現世必將安穩,後世可生天上或人間的富貴處。因為修行如來道法可獲得快樂,所以就應聞此法,聞法之後,即可遠離種種煩惱障礙。在各種法門之中,眾生根據各自的力量漸漸入道,就好像大千世界的雲雨一樣,一切卉木叢林和藥草皆在各自不同的種姓之下,具足滋潤,各得生長。如來世尊說法的最終歸趣是一相一味。一相即真如實相;一味即無所不知的佛智。實相即解脫相、遠離一切顛倒相,也即是寂滅相。如果有眾生聽聞如來世尊法後,受持、讀誦,依法修行,他由此所得的功德自己是很難覺知的。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如來世尊才知道此人所種的不同種子和此人的內部本質屬性,知道他憶念何事、思惟何事,修行何事;知道他以何法憶念、以何法思惟、以何法修行;知道他習什麼法並由此而得什麼法。眾生處於種種境界,唯有如來世尊 可以如實得見,明瞭無礙,好比花木藥草並不知道自己的上、中、下品性。 原典: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稀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譯文: 如來世尊知道這種吟唯一實相、唯一佛智之法,所謂解脫相、離一切相、寂滅相、徹底涅槃相,究其質,終歸於空。佛了知這種妙理後,又觀察到眾生內心的各種欲念,所以,為了保護無上妙法不至為這些心性尚低的眾生的誹謗,佛一開始並不急於為眾生講說至高無上的佛智。迦葉啊,你們這些人真是少有,能知如來隨眾生之機宜和根性而為之說法,所以也能相信如來的法,能受持如來的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諸佛隨宜說法,是難解而難知的。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欲重宣以義,便說偈道: 原典: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 日光掩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山川險穀、幽邃所生,卉木藥草,大小諸樹,百穀苗稼,甘蔗蒲萄, 雨之所潤,無不豐足,乾地普洽,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譯文: 破除萬事萬物實有觀念的如來世尊,來到這個世間,隨順眾生的各種欲念,而說各種各樣的法門。如來世尊是至尊至貴的,他的智慧深邃而悠遠,可他長期以來將其道法中最要害的東西一直默默地藏在心中,始終不急於為眾生宣說。因為有智慧的人聽了,能夠理解並相仰,而那些沒有智慧的人聽了,就會疑惑不信,從而永遠失去最終解脫的機會。所以,迦葉呀,如來世尊便根據眾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利用各種各樣的因緣而善巧說法,使眾生皆能逐漸獲得正解的見解。迦葉,你應當知道,譬如世間出現密雲、覆蓋了整個大地,這種象徵智慧的密雲,飽含著雨霖,電光閃爍,雷聲遠震,一場滋潤大地的瑞雨即將來臨,眾生心中無不喜悅。此時,日光掩蔽於密雲之中,大地一片清涼,濃雲低垂,似乎舉手可及。一時間,瑞雨均勻地降落到四面八方。此雨取之不盡,流注無量,整個大地無不滋潤。恬不知那些生長在山川險穀以及黑暗隱蔽之地的花木藥草、大小諸樹、穀物禾苗、甘蔗葡萄等無不充分而透徹地享受到這場瑞雨的滋潤。乾旱的大地一片濕潤,藥草樹木並茂並盛。這片密雲所出之 雨水是同一無二的味之水,所有的草木叢林各依其本份接受滋潤。一切樹木分為上、中、下三等,各依其大小而得到生長。草木的根、莖、枝、葉、花果的五光十色,皆因同一雨水的澆灌而得到鮮嫩或光澤。花草樹木的體相有的大小不同,所以,雖然是一雨所潤,但各自卻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生長或茂盛。 原典: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譯文: 如來世尊也是如此,就像密雲遍覆大地一樣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為眾生分別演說各種法最真實、最圓滿的教義,大聖世尊在諸天和人類的一切眾生當中宣告說:我是如來,福慧雙方具足。我出現於世間,猶如大雲一樣,滋潤一切枯槁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三界苦難,獲得安穩快樂,包括世間之樂和出世間的涅槃之樂。天界和人類之中一切善於聽法的眾生都應該到這裡來瞻仰、禮拜無上尊貴的如來世尊。我是一切世間中的至尊,沒有誰會超過我的地位。為了安穩眾生,我才出現於世,為大眾講說如同甘露一般清淨的聖潔妙法。這種妙法只有一個宗旨,就是使所有眾生獲得解脫,證入涅槃。如來世尊以一種清淨妙音,演說法義,流暢通達。為了至高無上的大乘佛道,他經常是通過各種因緣來隨宜說法。 原典: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譯文: 如來世尊認為一切眾生普皆平等,所以沒有任何愛此憎彼之心。我沒有任何貪著,所以也沒有任何障礙,我恆久不息地為一切眾生平等無別地講經說法。我對一人這樣說,我對眾人也這樣說。除說法之外,我再無別的事情,所以,無論是來是去,是坐是立,我始終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講經說法以滿足世間一切眾生的需要。就好像天雨普潤大地萬物一樣,我講經說法也是平等無別地針對所有眾生的,無論貴賤和上下,無論持者還是毀戒者,無論威儀具足還是不具足者,無論持正確見解者還是持謬誤見解者,無論聰明伶俐者還是愚鈍無知者,我都平等無別地施予他們佛法之雨,而沒有一絲懈怠和疲倦。 原典: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譯文: 所有一切眾生,凡是聽聞過我說法的,都會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而聞法受益,各處不同的境地。有的處於人和天的境地,如人間的國王,天界的帝釋、梵天等天王等,這些眾生如同小藥草一樣。他們知清淨佛法,能得涅槃果報,可獲六種神通和三種明達。有的眾生獨處山林,經常修習禪定,證得緣覺果位。這些眾生如同中等藥草一樣。有的眾生求佛而來到世尊的處所,他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佛,並為此而修行精進,禪定等大乘法門。這些眾生如同上等藥草一樣。有的佛弟子專心學習佛道,經常從事慈悲濟世之事,堅信自己未來也可成佛。這些眾生如同小樹一樣。有的眾生能安住於各種神通,轉不退之法輪,講經說法,普度無量億眾生,這些菩薩如同大樹一樣。 原典: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 譯文: 如來世尊平等說法,好似一雲所下的一味之雨,眾生各依其根基大小而接受不同的程度,就像那些藥草樹木一樣,同得滋潤而所受各異。如來世尊以此為喻,進行權巧開示,以種種言辭演說一乘妙法,這在佛的無量智慧當中,猶如滄海之一粟。我施的法雨充滿世間的各個角落,此法雨即一乘妙法,眾生根據其各自的接受能力而進行不同層次的修行,如同藥草樹木各隨其大小而接受不同的雨量,從而各自逐漸生長壯大。 原典: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譯文: 諸佛的妙法常以一乘之味使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得到充分品嘗,他們依法漸次修行,都能成道證果。聲聞和緣覺弟子處於山林之中修行,他們聽法之後獲得羅漢果位,現世之身已是輪迴果報中的最後一身,來世即進入涅槃解脫之境。如同藥草經過天雨的滋潤而各自得以生長壯大。諸多菩薩具有堅不可摧的智慧,他們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均明察無礙,他們的目標是求得至高無上的佛乘,這些菩薩好比小樹受雨而得增長一樣。還有一些在禪定中獲得神通之力的眾生,他們一聽到諸法空相,心中非常喜歡,身放無量寶光,普度一切眾生,他們好比是大樹,也一樣承受天雨而獲增長。如此看來,迦葉,佛說的法好比是天空中的密雲,以其一味之雨滋潤於人這種花,從而使他們各得成長,開花結果。迦葉,你應當知道,通過各種因緣、各種譬喻來開示佛道妙法,是我的方便權巧之力,一切佛也都是如此。今天,我為你們宣說最真實的情況,所有的聲聞大眾都沒有獲得真正的滅度,你們所修行的是大乘菩薩道,只要你們循序修學,將來都會證果成佛。 授記品第六 原典: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譯文: 世尊說完如上偈語後,對參加法會的所有大眾宣告說:我的這位弟子摩訶迦葉將來在未來世朝見三百萬億個佛,個個都悉心供養、恭敬、尊重、讚頌,並廣泛宣傳這些佛的無量大法,終於在其最後一次輪迴之身時證果成佛,名叫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種名號具足。那時的國名叫光德,所處的的劫名叫大莊嚴。光明佛的壽命十二小劫,佛的正法流傳於世二十小劫,相似正法但缺乏證悟的像法流傳於世也二十小劫。光明如來的佛國莊嚴華麗,沒有汙穢惡濁,也沒有瓦礫和荊棘,甚至沒有大小便等不乾淨的排泄物。國內土地平正,沒有高低差別,沒有坑坑坎坎,沒在土堆和小山。整個大地全部用琉璃鋪成,七寶之樹行行排列,大道兩旁圍著黃金製作的寶繩。全國上下,處處寶花飄散,芬芳無比,一片潔淨。光明佛國之中有無量億菩薩大眾,聲聞弟子也是無量無數。這裡沒有魔障,沒有煩惱,雖有魔王和魔民,但他們都接受了佛法教化,所以都不再破壞佛法,反來保護佛法。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宣佈完畢之後,世尊又想再說一遍,便以偈語形式說道: 原典: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譯文: 諸位比丘,我現在向你們宣告,我以佛眼看見,這位迦葉弟子將於來世中經歷無數劫之後,證果成佛。在其成佛之前的整個來世當中,迦葉將朝見並供養三百萬億個佛。為了獲得佛的無上智慧,他清淨修行,在供養至高無上、福慧具足的如來世尊之後,修習所有一切最高最妙的智慧,終於在其最後一次輪迴果報身時,證成佛果。該佛國內琉璃鋪地,一片清淨;寶樹眾多,排列道旁;黃金作繩,圍繞大道。人們看到這種莊嚴的國土,無不歡快喜悅。該佛國常常散發著芬芳的香味,各種名花隨處可看,還有其他各種稀奇微妙的東西都在莊嚴著這個美麗的國土。光明佛國內大地平坦沒有丘陵坑窪。國中菩薩大眾多得不可計量,他們的心地都很調順柔和,他們得到了許多巨大的神通之力。這些菩薩都奉行受持諸佛所說的大乘經典。一切聲聞大眾都獲得了清淨無煩惱、將進入涅槃永遠擺脫輪迴的最後果報之身,他們成為法王如來世尊的兒子。這些人也多得不可計量,即使以天眼觀看,也是數不清的。光明佛的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度後,正確無誤的佛法將流傳於世二十小劫。次於正法,缺少證悟的像法接著正法流傳於二十小劫。光明世尊的情況即是如此。 原典: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譯文: 聽了釋迦牟尼佛的上述宣告,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弟子都深感震驚,他們虔誠地合起掌,目不轉睛仰望著世尊,異口同聲地說偈道: 原典: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湣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譯文: 世尊啊,您是世界上最威猛的大英明聖雄,您是一切釋子們的法王,請您大發慈悲,哀憐我等弟子,賜給我們佛的莊嚴聲音吧!您可知道我們心裡想著什麼,我們看見摩訶迦葉得到佛的授記,就好像佛以甘露灑到我們身上,消除一切熱惱,感到陣陣清涼。好比某人來自饑荒盛行的國家,忽然遇到了大王所吃的飯食,雖然垂涎三尺,但心中依然懷著疑慮和恐懼,不敢立刻就把那些飯吃了,若能得到國王的命令,那才敢去吃食。我們也是這樣,常常想到小乘的過失和不足,卻又不知如何獲得無上智慧。雖然聽佛說我們都可成佛,但心裡還總感到憂慮和恐懼,就好像飢餓者遇到國王的飯食而不敢立刻就吃一樣。我們這些人如果能蒙佛授記,那時才會十分歡喜和安穩。世尊啊!您是威猛無比的大英雄,您總是想讓世間的一切眾生都獲得安穩和快樂,現在就請您賜給我們成佛的授記吧!我們此時此刻就像飢餓的人需要教導之後才敢吃食一樣。 原典: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台、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譯文: 此時,世尊知道諸位大弟子心中所想念的是什麼,於是對諸比丘宣言告說:這位須菩提弟子在未來世中,將朝見三百萬億那由他(註:數量詞,相當於一億)個佛,並供養、尊敬、讚頌,時刻修持清淨梵行,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在其最後一次輪迴果報身時將證果成佛,名號為名相如來,同時還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劫名為有寶,國名為寶生。該佛國土地平正,琉璃鋪地,寶樹莊嚴,沒有土丘和坑窪,沒有沙礫和荊棘,也沒有大小便的汙穢。各種各樣的寶花覆蓋著大地,到處清淨無染。該佛國中的人民都居住在七寶臺上用珍寶造成的美妙樓閣之中。國中的聲聞弟子無量無邊,即使再大的數字和再多的譬喻也不能測知其數。菩薩眾生也有無數億那由他之多。名相佛的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後,他的正法流傳於世二十小劫。正法之後,沒有證悟的像法也流傳於世二十小劫。這位名相佛經常在虛空之中為大眾說法,度脫了無量菩薩和聲聞大眾。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欲重宣其言,便說偈道: 原典: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多諸菩薩,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數如恆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譯文: 諸位比丘,你們都應專心一意聽我說,現在我向你們宣告:我的大弟子須菩提未來將會作佛,號為名相如來。他在未來世中,將供養無數萬億個佛,並隨佛修行,常行佛行,常修佛修,從而逐漸達到成佛的大道,終於在其最後一次輪迴果報身時,得道成佛,具足了如來世尊的三十二種非凡相貌,猶如寶山一樣端正而殊妙。該佛國土,莊嚴清淨,名列第一,眾生見了,無不喜歡。名相佛在其國中說法教化,將救度無量無數的眾生。那裡菩薩很多,個個聰明伶俐,人人轉不退之法輪,說法普度眾生,所以,該國總是由菩薩來進行莊嚴的。本佛國的聲聞大眾多得不可計數,他們都獲得了悉知過去、未來和斷盡煩惱的三種明達和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同時還證得了八種解脫,具有很大的威德,該佛說法時,能顯現出無量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如恆河沙數之多的天眾和人民,都雙手合十,一心聽受佛的教誨。名相佛壽命達十二小劫。佛滅後正法行世二十小劫。正法之後,像法行世也二十小劫。 原典: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譯文: 這時,世尊又對諸比丘宣告說:我今天對你們說,這位大迦旃延於未來世將用各種供養侍奉八千億佛,個個都盡情恭敬,至誠尊重。這些佛逝世後,大迦旃延都為其建起高一千由旬、橫堅長寬各五百由旬的佛舍利塔。這些佛塔皆用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等七寶砌合而成,並以各種鮮花、瓔珞、泥香、末香、燒香以及用絲綢作成的寶蓋、憧、幡等進行供養。在此之後,大迦旃延還將供養二萬億佛,其過程也和供養前面的諸佛一樣。供養這些佛之後,大迦旃延將具足菩薩之道,最終證果成佛,名號為閻浮那提金光如來,並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該佛國內,土地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欄於道旁,妙花蓋地,一片清淨,眾生見到這種莊嚴景象,無不歡欣鼓舞。此佛國中,沒有四種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多有天神和人類,尤其是聲聞眾和菩薩眾更是無量萬億之多,他們都在莊嚴著這個佛國世界。此佛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後,他的正法流傳於世二十小劫。次於正法的像法也行世二十小劫。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世尊欲重宣此言,便說偈道: 原典: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是迦栴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譯文: 諸位比丘,你們都專心聽著,我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恆常不變的。這位迦旃延弟子將在未來世中以各種各樣美妙的供具供養大量的如來世尊,這些佛滅度後,他分別建造七寶塔,並以各種花香供養諸佛真身舍利,終於在其最後一次轉生身中,獲得佛的智慧,證悟了無上聖智,從而即身成佛。該佛國土地清淨,經佛度脫的眾生有無量億萬之多,所以該佛受到十方一切眾生的虔誠供養,佛的光明能戰勝一切,故其名號為閻浮金光。佛國內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和聲聞大眾,他們都已經斷除了對一切外相的執著,通過各種清淨的修行莊嚴這個偉大的佛國世界。 原典: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向大家宣告說:我現在告訴你們,這位大目犍連弟子將在未來世中,用各種供具來供養八千位如來世尊,悉皆盡心恭敬,虔誠尊重,這些佛滅度之後,大目犍將為他們各建塔廟。這些塔廟,高一千由旬,長寬相同,皆五百由旬,全由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等七寶砌合而成。塔廟中還以各種花朵、瓔珞、泥香、未香、燒香以及絲綢作的寶蓋、憧、幡等進行供養。在此之後,大目犍連還將再供養二百萬億諸佛,其具體經過與前相同。至此,大目犍連將證果成佛,名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劫名叫喜滿,國名叫意樂。國內土地平正,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珍珠之花空中飄散,到處都非常清淨,誰看見了都會滿心歡喜,流連忘返。這裡,天神和人類很多,菩薩、聲聞二聖更是無量無數。此佛壽命二十四小劫。佛滅度後,佛的正法流行於世四十小劫,接著是缺少證悟的像法時代,像法流行於世也長達四十小劫。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舍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常為天人,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譯文: 我的這位大目犍連弟子將在捨去此身之後,先遇見八千個佛,接著又遇見二百萬億個佛。為了追求至高無上的佛道,大目犍連盡心盡力地供養、恭敬每一個佛,並在這些佛面前,修持清淨梵行,奉行受持諸佛之法長達無量數劫。諸佛滅度之後,大目犍連又分別為他們用七種珍寶建起舍利寶塔,並用黃金作成長長的塔剎,還以花朵、諸香、伎樂等來供養這些塔廟。由此,大目犍連漸漸具足了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從而在意樂國中證果成佛,佛號為多摩羅栴檀香。佛壽長二十四劫,在此期間,該佛常為諸天神和人類演說佛道。國中聲聞弟子極多,猶如恆河之沙一樣無量無數,他們人人具足三種明達、六種神通,個個都有巨大的威德之相。那裡的菩薩也多得數不清,他們志向堅定,勇猛精進,都得到了佛的無上聖智,永不丟失。該佛滅度後,佛的正法流行於世四十小劫,隨之而來的像法時代也長達四十小劫。 原典: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譯文: 我的諸大弟子中,有五百位具足了威德之相,他們都將獲得授記,於未來世,皆當成佛。我和你們因為有前世的因緣,所以,我今應當為你們說出此法,你們可要仔細諦聽。 化城喻品第七 原典: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註:表示時間的數量單位,意為無數)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勝的如來,具足佛的十號之德,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國名叫好城,劫名叫大相。諸位比丘:此佛自從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以來,已經有極其久遠的年代了。譬如有人將此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國土,磨成的寫字用的墨汁,如此經過東方一千個國土時,灑下一點如微塵大小的墨汁。再過一千個國土,又灑下一點墨汁。按照這樣的方式,灑盡所有的墨汁。如此說來,你們認為這國土多不多呢?即使算術師或算術師的弟子們,他們能算到盡頭得知其數嗎? 諸比丘回答說:不可能,世尊。佛接著又說:諸比丘,如果把此人經過的國土,包括灑上墨點的和沒有灑上墨點的,都全部再磨為微粒之塵,一塵算作一劫,那麼,此佛自從滅並以來所經過的劫數,要比這個劫數多出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由於我具足如來特有的知見之力,所以,在我看來,如此久遠的劫數也如同今日一樣,並不長久。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複述其義,便誦偈道: 原典: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末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譯文: 我想起在過去世無量無邊劫的時候,有位福、慧具足的佛,名叫大通智勝。假如有人竭盡全力將此大千世界所有國土全都磨成墨汁,然後過一千個國土,灑一點墨汁。如此,將所有的墨汁全部灑完,一點墨汁即一千個國土。再這所有的國土包括點上墨汁的和未點上墨汁的,全都磨成微塵,一塵算作一劫。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所經過的劫數比此劫數還多。我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融無礙的智慧,悉知大通智勝佛及聲聞、菩薩久遠劫前的滅度如同今日滅度一樣。諸位比丘,你們應當知道,佛的智慧是極盡微妙,絕對純淨,所向無礙的,它可以通達無量數劫。 原典: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大通智勝佛壽命長達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本來,該佛在端坐菩提道場,破除一切魔軍的擾亂之後,即可獲得無上聖智,但他那時卻尚未成就佛道,佛法也未出現於前。如此經過一小劫,以至十小劫,大通智勝佛始終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但佛法依然未能出現於前。這時,忉利天上的天人在菩提樹下為佛鋪設了一由旬高的師子座,佛將於此座上獲得無上聖智。就在大通智勝佛剛坐到此師子座上時,諸位梵天王撒下各色天花,散落於佛座四周一百由旬的地方。一陣陣香風吹去了萎謝的花朵,新的天花又紛紛而下。如此持續不斷達十小劫,以鮮花供養於佛。甚至一直到該佛滅度,他們還是照常地散下天花。與此同時,四在天王等諸天神常擊天鼓,其餘諸天神常鳴天樂,他們以此方式供養於佛,長達十小劫,一直到該佛滅度也是如此。諸比丘,大通智勝佛經過了十個小劫,佛法才出現於前,他才最終證得無上聖智。 原典: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嘆。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譯文: 大通智勝佛未出家修道之時,有十六個兒子。第一位兒子名叫智積。每個兒子各有其種種奇異的珍玩之具。他們聽說父親已證得無上聖智,於是都放棄了自己的珍寶,前往佛呆的地方。這些兒子的母親依依不捨,她們流著淚,一同為兒子們送行。他們的祖父即當時的國王與一百名大臣及億萬人民前呼後擁地來到佛的道場,以便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並供養、恭敬、尊重、讚頌這位如來世尊。他們到達佛的住地之後。全都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並繞佛三匝,以示敬禮,然後,看著世尊,用偈語讚頌佛說: 原典: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稀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譯文: 世尊啊,您是世間最有威德的聖者,為了救度十方受苦受難的眾生,您不惜於無量億劫之中堅苦修行,終於證果成佛。您從前所發的一切誓願,如今皆已圓滿實現,這真是太好了!太吉祥了!世尊啊,您真是稀有難得,您一坐就是十小劫,而身體和手足仍寂然安住不動。您的心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沒有一點污染的塵垢,您是那麼的淡泊寧靜,從未有過一絲散亂。您已得到了永恆的圓覺,安住於清淨純潔的聖法之中。今天,我們看您安安穩穩地成就了佛道,使我們都得到了很大益處,所以我們懷著萬分激動的心情慶祝這一盛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總是處在各種苦惱之中,我們如同盲人一樣在黑暗中苦苦掙紮,沒有指引我們前進的導師。所以,我們既不認識脫離苦難的道路,也不知道如何求得解脫,避免這無邊無盡的生死輪迴。在漫漫長夜之中,我們昏昏噩地造下了許多罪業,從而不斷增加了轉生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的可能性,不斷地減損著進入天神行列的希望。在惡道之中顛倒沉淪的眾生,被無明業障遮蓋了智慧的雙眼,他們從昏暗走向昏暗,從愚昧走向愚昧,永遠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如今,我佛得到了至高無上、安穩清淨的佛道,我們和一切天人大眾如同黑暗中看到了明燈,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我們全都叩首致禮,一心一意地皈依於您這位無上的世尊。 原典: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湣、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譯文: 十六位王子以偈語讚頌完大通智勝佛之後,便勸請佛為他們講經說法,他們異口同聲說道:世尊啊!請您為我們演說無上妙法,令我們一切眾生都得到安穩。請您憐憫並饒益一切天眾和人民吧!接著,他們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譯文: 世尊啊!您是無與倫比的大聖雄,您以百種福德自我莊嚴,相貌殊妙,威儀無缺,您所得到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願佛為世間一切眾生說出微妙之法,使我們及其他各種類型的眾生都能速離苦海,早登覺岸。現在,就請佛分別開示,令我們也得到這種無上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夠證得佛果,其他一切六道眾生也就同樣證得佛果。世尊,您知道眾生內心深處所想念的是什麼,您也知道眾生所行之道,您還知道眾生智慧力的大小以及他們的欲望、樂趣、所修之福和前世所行之業。世尊啊!您對眾生的一切都瞭若指掌,現在就請您為我們轉無上之妙法輪吧! 原典: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譯文: 釋迦牟尼佛對參加法會的諸位比丘繼續說道:那時,大通智勝佛獲得無上聖智,從而證果成佛,十方之內各有五百萬億佛國世界頓時發生了六種震動。在這些佛國之內,那些日月亮光所不能照到的幽暗之處,都同時現出光明。在這些地方的眾生也都各得相見,所以,他們都這樣驚訝地說:這裡忽然從什麼地方來了這麼多眾生?另外,在這些國土的範圍內,諸天的宮殿乃至梵天的宮殿皆產生了六種震動,光明普照整個世界,亮度勝過了日月之光。 這時,東方有五百萬億國土中的梵天宮殿皆得光明照耀,其光勝過通常的光好多倍。所有的梵天王都這樣想:今天宮殿中的這種光明過去從未有過,是何因緣能出現如此的瑞相呢?於是,所有的梵天王便立即相互拜訪,共同議論此事。此時,他們當中有一位梵天王,名叫救一切,他為所有的梵天大眾說出一首偈語: 原典: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譯文: 我們宮殿之中的這種光明過去從未有過,這到底是什麼因緣,我們應當共同尋求這光明的來源。依我推測,這也許是某一位大德聖人出世了,或者是有佛出現於世,因而才有如此的光明,照遍了整個十方世界。 原典: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湣,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那時,東方五百萬億國土中所有的梵天王隨身帶著他們各自的宮殿,又用衣服盛滿了天花,一共到西方去,推究探尋這種光明的來源。他們在遙遠的西方看見大通智勝如來正坐在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許多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佛說法。於是,這些梵天王們立即用其頭面禮佛之足,並繞佛百千圈,還以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猶如須彌山那麼多,同時,他們還以天花來供養佛的菩提樹。菩提樹高十由旬。用天花供養之後,他們又以各自的宮殿奉獻於佛,然後說:請佛慈悲哀憫我們,饒益我們。我們所奉獻的宮殿,希望您能夠接受。這時,所有的梵天王就全都跪在佛的面前,懷著同樣的心情異口同聲地誦偈說: 原典: 世尊甚稀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哀湣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唯願哀納受。 譯文: 世尊啊!您是世上最稀有的聖者,要想遇見您那可真是太難了。您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能夠救護一切眾生。您是諸天和人類的偉大導師,能哀湣世間所有眾生,使他們都能蒙受益處。我等梵天王從五百萬億國土而來,我們都捨棄了參禪入定的樂趣,就是為了來供養您。由於我們先世修下了福業,從而獲得如此莊嚴的宮殿。今天,我們就將這心愛的宮殿奉獻給您,惟願您能哀憫我們的一片苦心,接受我們的這種供養! 原典: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譯文: 諸梵天王誦完偈後,又各自說道:惟願世尊能為我們講經說法,以度脫一切受苦難的眾生,為他們開示一條通向涅槃的大道!接著,所有的梵天王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道: 原典: 世雄兩足尊,唯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譯文: 世尊啊!您是福、慧雙足的無上聖尊,惟願您能為我等眾生演說佛道妙法,希望能以世尊大慈大悲的力量,來救度一切受苦難纏縛的眾生,使他們早脫苦海,超登彼岸! 原典: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譯文: 這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他們的請求。 原典: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說:另外,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中的所有梵天王,都發現各自的宮殿光明照耀,從未有過,他們個個歡欣鼓舞,嘆為稀有。於是,諸梵天王便立即相互拜訪,共議此事。這時,他們之中有一大梵天王,名叫大悲,為諸梵眾說出一首偈語: 原典: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譯文: 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瑞相呢?我們宮殿過去可從來沒有這樣燦爛奪目的光明,莫非是大德從天,上降生了?抑或是佛出現於世間?我們從沒有見過這樣美妙的境界,所以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測它的來源吧!經過千萬億個國土,尋找這光明的源頭,那裡肯定是有佛出世,他將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 原典: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湣,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譯文: 這時,五百萬億梵天王各自隨身帶著他們的宮殿,並各以其天衣盛著五光十色的天花,一同向西北方向去索尋這種瑞相的起源。在遙遠的東南方有一個佛國,諸梵天王在此看見大通智勝如來正坐在道場內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諸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諸天王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佛說法。這時,所有的梵天王都上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並繞佛百千匝,以示崇敬,然後還用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如須彌山一樣眾多。他們還將天花拿來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後,梵天王們又各以其宮殿奉獻給大通智勝佛,並說:惟願佛慈悲哀憫我們,饒益我們。現在我們就把我們最心愛的宮殿奉獻您,希望您能夠接受。接著,諸梵天王便在佛面前一心而同聲地以偈頌讚道: 原典: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湣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稀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湣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譯文: 世尊啊!您是聖中之主,天中之王。您說法的聲音就好像好聲鳥在鳴叫,非常悅耳動聽。您是哀憫眾生的大慈悲者,我們五百萬億梵天王現在向您敬禮。世尊啊!您是多麼的難遭難遇啊!因為佛都是經歷極其久遠的劫數之後才出現於世的。從古到今已有一百八十劫沒有佛出世了。由於沒有佛的教化指迷,越來越多的眾生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而往生善道成為天神者卻一天比一天減少。如今。這個悲慘的世界終於迎來了佛的誕生,您將撥開迷途眾生的雙眼,給這昏暗的世界帶來希望的曙光。所以,世間所有的眾生都會依於您,都會跟您修行。您將救度保護世間的每一位眾生,所以,您就是我們所有眾生的慈父,只有您才能哀湣我們的痛苦,只有您才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幸福。我們這些天神皆因在前世曾作過功德和善事,所以今世才這麼幸運能遇見佛,這是很值得慶賀的。 原典: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湣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譯文: 梵天王們誦偈贊佛之後,又都這樣說道:惟願世尊哀憫一切眾生,為我們轉妙法輪,說無上的佛法,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時,所有的梵天王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道: 原典: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譯文: 大聖啊!請您轉動那微妙的法輪,為我們顯示宇宙萬法之實相,使我們這些苦惱難熬的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最大的幸福。眾生如果聽了您的說法,就會得道升天,這樣一來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中的眾生將會日益減少,而修持忍辱和十善的人則會不斷增多,那時的世界將是多麼的美好啊! 原典: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譯文: 這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這些梵天王的請求。 原典: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另外,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中的所有的大梵天王都看到各自的宮殿為一種從未有過的光明所照耀,他們歡喜跳躍,甚感美妙。於是,他們相互走訪,共議此事,大家都不明白自己的宮殿怎麼忽然會有這般光明。這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名叫妙法的大梵天王,為諸梵天王說了一首偈語: 原典: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譯文: 我們諸位梵天王的宮殿,今日能有如此威曜的光明,這絕非無緣無故,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地探求一下這種瑞相的來源。千百年來,我們未見過這種瑞相,這不是因為有某大德從天而生,就是因為有佛出現於世。 原典: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湣,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譯文: 這時,五百萬億梵天王帶著他們各自的宮殿,並用其衣服盛著天花,一同來到北方尋找這光明瑞相的起源。他們看見大通智勝如來坐在道場內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求佛為眾生轉法輪,演法旨。於是,所有梵天王皆來到佛的面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並繞佛千百匝,還把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多如須彌山。他們還用天花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後,梵天王們各將其宮殿奉獻給佛,並說:惟願佛大慈大悲,哀憫我們的一片苦心,並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所獻的宮殿,請您惠納。接著,梵天王們跪倒在佛前,一心而同聲地頌偈道: 原典: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見,無量智慧者,如優曇缽花,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悲,唯願垂納受。 譯文: 世尊啊!見到您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您是破除一切煩惱的大聖人,一百三十劫過去了。今天才得見到,所有饑渴中掙紮的眾生如今終於能夠在您的法雨之中得到充分的沐浴。過去我們未見過像您這樣具有無量智慧的聖者,您就像名貴珍稀的優曇缽花一樣,今天總算讓我們碰上了。我們的宮殿蒙您的瑞光照耀,從而變得如此莊嚴華麗,現在,就請您大發慈悲憐憫之心,接受我們所奉獻的宮殿吧! 原典: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譯文: 梵天王們誦完偈語之後,又異口同聲地說:惟願世尊講說佛法,使所有世間的天眾、魔眾、梵眾、沙門、婆羅門等都能度脫苦海,獲得安穩。這時,所有的梵天王們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贊佛道: 原典: 唯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譯文: 惟願天神人類所尊敬的如來世尊為我們轉無上的妙法輪,擊大法鼓、吹大法螺,雨大法雨,從而度脫無量眾生。我們諸天神都皈依於您,就請您唱出深遠的法音吧! 原典: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譯文: 此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這大批梵天王的請求。 原典: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稀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譯文: 釋迦牟尼佛對法會中的比丘們繼續講道:那時,西南方以至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下方也都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上方也是如此。那裡也有五百萬億國土,其中的大梵天王都親眼看見他們所居住的宮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威曜光明,他們歡喜跳躍,心中感到極其稀奇難得。於是,他們奔相走告,共議此事,都在發出疑問:我們的宮殿為什麼會出現這般光明?當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名叫屍棄的大梵天王,為諸梵眾說了一首偈語: 原典: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譯文: 今天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宮殿會出現這種前所未有、莊嚴輝煌、具有無比威德的光明?這種微妙的景象,過去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不是因為有大德從天降生,就是因為有佛出於世間。 原典: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花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湣,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譯文: 這時,上方五百萬億梵天王各自以其衣盛滿五光十色的天花,坐在他們的宮殿之中,向下方而來,一起追尋找這瑞相的來源。他們看見大通智勝如來坐在道場之中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諸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求佛講說佛法。於是,這些從上方來諸世界的梵天王們立即上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並繞佛千百匝,然後,他們又拿出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如須彌山一樣眾多。他們還以天花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後,梵天王們又各以其宮殿奉獻給佛,說道:惟願世尊哀憫並饒益我們,希您能接受我們所獻的宮殿。接著,梵天王們便跪倒於佛前,一心而同聲地誦偈贊佛道: 原典: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哀湣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冥,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湣諸眾生,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嘆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譯文: 善哉!善哉!我們能夠遇見諸佛,可真是太幸運了!佛是救世的聖尊,難令一切眾生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牢獄。佛具足一切微妙的智慧,是所有天神和人類的導師。您大慈大悲,哀憫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能為他們揭開甘露的法門。過去無量劫均已白白空過,始終無有一佛現世。在您未出現之前的漫漫歲月中,十方界內一片灰暗,眾生在黑夜之中苦苦掙紮,不斷地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淪落於多怒好鬥、為非作歹的阿修羅道中的眾生就更多了。與此同時,善道中的天神們日益減少,他們也在一個個地轉生於惡道之中。在這無佛無法、罪惡充斥的黑暗世界中,眾生根本沒有聽過佛說法,所以他們也長期不行善事,軀體之力與智慧之力與日俱減。由於不斷作惡造業,眾生失去了本有的一切快樂,也不再去追求快樂,他們完全沉溺於邪見謬法之中,不知道善良的威儀和準則。總之,由於得不到佛的教化,他們生生死死都輪迴於三惡道中,飽受無盡的痛苦。如來世尊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明眼善知識,歷經極其遙遠的時代才會出現於世,而其出於世,也是因為他有慈 悲之心,哀憫眾生的緣故。他雖然現身於世,但卻超出塵俗,成就了無上聖智。我等梵天大眾感到十分欣喜和慶幸,其他一切眾生也從未有今天這樣歡快激動。承蒙您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宮殿變得如此莊嚴。現在,我們就它奉獻給世尊,惟願您大發慈悲接受我們的這種供養。我們願將這種供養佛的功德,普遍回向於一切眾生,願我們與一切眾生共成佛道! 原典: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譯文: 這批來自上方諸國土的五百萬億梵天王以偈贊佛之後,又對佛說:現在惟願世尊能為我們轉法輪,說佛道,使我們得到安穩,得到解脫。接著,梵天王們又誦偈說: 原典: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湣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譯文: 世尊啊!轉起您那微妙的法輪吧!擊起您那甘露的法鼓吧!您將度脫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您將為我們開示一條通往妙樂涅槃的道路!惟願您能夠接受我們的請求,哀憫我們這些迷途的眾生,以您那宏亮微妙的聲音,去敷演那無量劫來積集的聖潔佛法! 原典: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那時,大通智勝如來接受來自十方的所有大梵天王和十六位王子的請求,立即為他們從不同角度分別三次講述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共講十二次,故稱三轉十二法輪。無論是沙門、婆羅門,還是天眾、魔眾、大梵天王,甚至世間其他一切眾生,都不能轉這種微妙的法輪。佛對他們講三界諸苦、苦的原因、滅苦之後的境界以及滅苦的途徑。佛還為他們詳細講解十二因緣之法:無明緣行,即不懂佛法的愚癡無知(無明)引起種種世俗的意志活動(行)。行緣識,即由意志活動牽引力,使托胎時的心識即精神活動(識)向與意志活動相應的處所投生。識緣名色,即由精神活動引起母胎內部心(名)、身(色)的發育。名色緣六入,即胎兒由身心混沌狀態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入。六入緣觸,即胎兒出生後,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事物接觸而產生觸覺。觸覺受,即由於年齡增長,心識漸次以達,認識器官與外界相接觸時,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受緣愛,即對於外界由感愛進而產生了貪愛。愛緣取,即隨著貪愛的轉盛,導致對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執著不放(取)。取緣有,即由於執著而產生種種思想行為(有),這些起思想行為是能產生當來果報的善惡之業,故名其為有。有緣生,即所造的業必然產生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有生必有衰老和死亡,必有憂悲和苦惱。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原典: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譯文: 大通智勝佛為天神和人類講此法時,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均聞法開悟,捨棄一切惡法,從而解脫了內心深處貪、瞋、癡等煩惱的束縛,證得了甚深微妙的禪定和三種明達、六種神通,還具足八種解脫。第二、第三、第四次說法時,又有億萬恆河沙那由他眾生聞法開悟,他們也捨棄了一切惡法,解脫了內心各種煩惱的束縛。從此以後,從佛聞法而開悟的聲聞大眾無量無邊,不計其數。 原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譯文: 那時,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之身分出家為沙彌。他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非常通利,智慧十分明瞭。他們在過去世中曾經供養過千萬個佛,並在諸佛所,淨修梵行,一心追求佛的無上聖智。他們一塊兒對大通智勝佛說:世尊,這些無量千萬億的大德均已成就了聲聞果位。您現在也應當為我們講說至高無上的佛智。我們聽聞之後,都將共同修學。世尊,我們志願得到佛的正知正見,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強烈願望,您是知道的。這時,轉輪聖王所領導的大眾中有八萬億人,他們見十六位王子出家修行,也都要求出家。國王便答應了。 這時大通智勝佛受沙彌們的請求,過二萬劫之後,才於四眾弟子中講說這部大乘經,名叫《妙法蓮華經》,它是教化大乘菩薩的法門,受到佛的護持和關懷。佛講完此經後,十六位沙彌為求證至高無上的佛智而一心受持,諷誦不息,全面領會貫通。 原典: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大通智勝佛講說《妙法蓮華經》時,十六位發菩薩心的沙彌都完全相信,受持不疑。聲聞大眾中也有許多人恍然大悟,一心信解。其餘千萬億種類的眾生均心生疑惑。大通智勝佛在長達八千劫的時間裡,一直講說此經,始終未曾中斷。說完此經後,大通已入智勝佛便進入靜室,參禪入定八萬四千劫。那時,十六位發菩薩心的沙彌知道大通智勝佛於靜室,寂然禪定,於是他們各升法座,在佛入定的八萬四千劫當中,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男、女居士等四部眾廣泛講說《妙法蓮華經》。他們每人均度脫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的眾生,為他們分別開示大乘教門,使他們得到歡喜和利益,引導他們樹立追求無上佛智的信心。 原典: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稀有,諸根通利,智慧明瞭,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譯文: 經過八萬四千劫之後,大通智勝佛從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三昧之中出定,來到他的法座上,安詳而坐,對所有眾生宣告道:這十六位發菩薩心的沙彌是很得的,他們個個聰明伶俐,智慧明瞭,均曾供養過無量億個如來世尊,並在為些佛那裡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教導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佛的智慧。所以,你們應當常常親近並供養他們。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聲聞弟子或者辟支佛,甚至是諸大菩薩,能夠相信這十六位菩薩所說的經法,並依其修行,不生毀謗,那麼,這些人都將證得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 原典: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這十六位菩薩長期以來一直樂意說部《妙法蓮華經》。他們每一位所教化的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信解無礙,持行不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眾生即可得見四萬億佛世尊,至今依然如此。 原典: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說:諸位比丘,我現在告訴你們,那位大通智勝佛的弟子十六位沙彌,如今皆已得到了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佛智慧,他們現在正在十方界內諸國土中以佛的身份為眾生講經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和聲聞作為他們的眷屬。其中兩位沙彌在東方作佛,第一位名叫阿閦佛,在歡喜國;第二位名叫須彌頂。又有兩位沙彌在東南方作佛,第一位名叫師子音,第二位名叫師子相。南方也有兩位,一位名叫虛空住佛,一位名叫常滅佛。西南方二位佛,一位名叫帝相,一位名叫梵相。西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阿彌陀佛,一位名叫度一切世間苦惱佛。西北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一位名叫須彌相。北方有兩位佛,一位名叫雲自在,一位名雲自在王。東北方的佛名叫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沙彌在娑婆國土成就佛的無上聖智而成佛,此即是我釋迦牟尼佛。 原典: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譯文: 諸位比丘,我們第十六佛在作沙彌時,各自都曾教化了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這些眾生從我們那裡聽聞佛法之後,便都為著證成至高無上的佛智而奮鬥。今天,這些眾生中有的達到聲聞果位,我也常教化他們繼續前進,朝著至高無上的佛智而精進修行。這些人將在此佛法的指引下,逐漸進入微妙的佛道。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世尊的智慧深奧微妙,難信難解。難信故不容易修行;難解故不容易證果。那時候我所教化的無量恆河沙數眾生,就是你們這些比丘以及我滅度以後未來世中的聲聞弟子。 原典: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滅度後,還會有一部分弟子不聽聞這部《妙法蓮華經》。他們好樂小乘法,對大乘菩薩法門不知不覺。這些小乘弟子自認為已修到一定的功德,由此即可自我滅度,進入涅槃。屆時,我將在其他國土中作佛,也將更換為另外的佛名。這些小乘弟子雖然自認為小乘功德即可自我滅度,進入涅槃,但他們在那個國土中又會求取佛智,從而將會聽到這部大乘經典。總之,只有通過唯一的佛乘才可獲得真正的、最終的滅度,除此之外,絕無其他的乘可獲如此真實的滅度。當然,有的佛也用方便法門來開導眾生,但這只是權宜之法,最真實的法只是唯一的佛乘。 諸位比丘,假使佛知道自己涅槃的時刻已到,座下所有大眾也都心清意淨,信仰堅定,理解力很強,他們都能了達法空之理,並能參入甚深的禪定,如此,佛就會召開一切菩薩及聲聞大眾,為他們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因為世間所有的眾生均不可能通過二乘法而得到滅度,只有佛乘才是獲得真實滅度的唯一途徑。 原典: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又對諸比丘說:你們應當知道,如來具有方便說法的能力,他深知一切眾生的特性,知道他們的志向和興趣在於小乘之法,也知道他們深深地貪著於世俗的五種欲望,所以,佛便為這些人說小乘的滅度,他們聽了便會接受,並隨之而精進修行。 原典: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湣,云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嘆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舉例說:譬如有一段長達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這裡曠絕無人,險惡無比,恐怖至極。但只有走過這條道才能到達一切珍寶所藏之處,所以,有許多人想走過這條道路。這時,有一位導師,非常聰明能幹,熟知這條險道的具體情況,於是,他發心引導眾人走過這段險道。但是,他率領的這些人走到中途時,心生懈怠,想退回去,不再向前走了。他們對導師說:我們疲憊不堪,加之也十分害怕,所以都不敢再向前走了。前面的路還很長,現在我們想退回去。這位導師靈活機動。具有隨機應變的方便法門,他想:這些人真是可悲可憐,為何要捨棄大量的珍寶而往後退呢?想到這裡,他只好以其方便權宜的神力,在險道中三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個虛幻的城市,然後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能後退。 現在,你們可以到前面這座大城市裡住下來,在這城裡,你們就可以隨意行動。假如能進入此城,即可很快地得到安穩。到時,你們若想再繼續前進到藏寶之處,也是可以到達的。這時,身疲力倦到極點的眾人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座城市,個個心中充滿了從未有過的歡喜。他們說:我們現在終於可以避開這條險惡之道,馬上就可以得到安穩了!於是,眾人繼續前行,進入那座化城。此時,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超度,已經得到了安穩。導師知道這些人已得到休息,不再疲倦了,於是,他又使出方便神力,滅掉那座化城,對大家說:你們應當再跟我向走,藏寶之處就在前方不遠的地方。剛才那座城市是我變化出來的虛幻化城,只是為了能讓你們從中休息以使繼續前進罷了。 原典: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譯文: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個故事後又說:諸位比丘,如來世尊也是如此。佛現在是你們的大導師,他熟知生死途中的各種煩惱惡道極其艱險、苦難和長遠,所以應該走出這條險道,併到快樂安穩的彼岸。但是,如果眾生只聽到唯一的、深奧的佛乘之法,他便會拂袖而去,既不想見佛,也不想親近佛。因為,他們會這樣想:成佛之道太遙遠了,只有經過極其長久的勤苦修行才可成功。佛知道眾生的心念是非常怯弱、下劣的,所以,便以其方便權巧之力,為眾生說二乘法的有餘涅槃,以使修道上起懈退心、具有畏難情緒的眾生能在中途暫時休息。等眾生通過修行第二站時,如來世尊便又對他們說:你們所要作的時尚未完成,你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已經接近佛的智慧了。你們應當認真觀察,仔細思量,你們現在所得到的涅槃並不是真實的涅槃。其實這只是如來世尊的方便力量,於唯一的佛乘分別說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法門。就好比那位引路的導師,為了誘導眾人到達寶藏之處,故而在中途化作一城,使眾人先抵達這裡,得到休息。然後再告訴他們說寶藏就在附近,而這座城市並非真實,只是變化出來的虛幻之城。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說偈道: 原典: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譯文: 大通智勝佛在其道場的師子座上打坐入定,長達十個劫數,猶未證悟佛智,因此,佛也未能現世,他自己也未能成佛。那時,一切天神、龍王、阿修羅等大眾不停地散下天花,來供養這位佛。與此同時,他們還擊打天鼓,奏出種種的伎樂。他們還吹來陣陣香風,帶走那已經枯萎的天花,再送來美麗鮮艷的新花。經過十小劫之後,大通智勝佛才終於證成佛道。這時,所有的天神和世人無不滿心歡喜,激動不已。大通智勝佛的十六位兒子都和他們的眷屬共約億萬之眾,前呼後擁地來到佛的住地,他們以自己的頭面禮佛之足,以此最崇敬的禮拜方式,懇請佛為他們講經說法,他們對佛說:聖師子啊!以您滋潤的法雨充實我們和一切眾生的心田吧!世間最尊貴的佛啊!您是多麼的難遭難遇,不知經過了多麼漫長的時間才遇到您的出現。您的現世就是為了喚醒一切昏昧的眾生,您那不可思議的威神智力將震動到一切眾生的心性地上! 原典: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花以供養,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嘆。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花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譯文: 那時,東方有五百萬億個國土,所有這些國土上的梵天王宮殿,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芒。梵天王們看到這種瑞相後,都尋光追索來到佛的住地。他們散下眾多的天花,並奉上自己的宮殿,以供養這位難得的聖尊。接著,他們又誦偈贊佛,請佛說法。大通智勝佛知道說法的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他接受了請求,但依然默默地坐在法座之上。那時,除了東方梵天王尋光禮佛之外,南方、西方、北方、三方以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維,還有上方和下方諸世界中所有的梵天王們也都尋光遇佛,於是又是散花供養,又是奉上宮殿,紛紛請佛說法。他們都說:世尊啊,要遇到您可真是太難太難了!願您慈悲為懷,廣開甘露之門,轉動無上法輪! 原典: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譯文: 具有無量智慧的世尊,終於接受了眾人的請求,為他們宣講種種微妙之法。佛首先講苦、集、滅、道四諦法和無明至老死之間共十二個環節的相互緣生之法,這一切都是因為眾生一糸列的思想行為所造之業而導致了不斷的轉生,而有生必有死,從生到死便有了無盡的苦難。對此,你們都應該明白。大通智勝佛暢宣這種佛法時,六百萬億眾生聞法大悟,從而脫離了一切苦難,全都證成了阿羅漢果位。大通智勝佛第二次說法時,又有千億恆河沙數之多的眾生領悟了諸法空相之理,也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從此之後。因受大通智勝佛教化而得道的眾生多得無邊無量,即使經歷億萬劫長久的時間來計算其數目,也不能知其邊際。 原典: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 譯文: 就在這時,那十六王子皆發心出家修道,從而作起了沙彌。他們一起請求大通智勝佛能為一切眾生再宣講最高級的大乘法門,他們對佛說:我們十六王子及所有隨從者皆應當成就至高無上的佛道,因為我們願像世尊那樣具足第一清淨的智慧眼。大通智勝佛知道這十六位童子的心願,也知道他們前世的修行,於是,就通過無量因緣、多種譬喻,為他們廣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密之法以及各種神通修證妙用之事,以其大智大慧,為眾生分別出真實唯一的佛乘之法,指出什麼是大乘菩薩所應修行的道法,佛說這部《法華經》,部頭極大,其中包含著如恆河沙數之多的偈頌。 原典: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譯文: 大通智勝佛說完《妙法蓮華經》後,便身處靜室,參禪入定,一心一處,如如不動,在這種甚深微妙的禪定狀態中一直坐了八萬四千劫。在此期間,那十六位沙彌知道佛禪定未出,於是,他們就發心為無量眾生宣講佛的無上智慧。十六弟子各登法座,演說這部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佛寂然不動的時候,助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這十六位沙彌,每人都教化救度了六百萬億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這些聽聞十六位王子說法的眾生,將在大通智勝佛滅度以後,常生於各個佛土之中,並總是與其導師同生一處,世世聞法修行。那十六位沙彌終於完成了佛道上的一切修行,現在,他們已在十方界內各自成就了無上佛智。當初聽聞十六沙彌說法的眾生,如今都在各自佛面前繼續隨師修習,他們有的現在已達到聲聞的果位,佛正在引導他們再接再厲,以逐漸證入至高無上的佛道。 原典: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譯文: 我釋迦牟尼佛就在十六王子之列。過去,我曾為你們講過經,說過法,所以,我與其他十五位元元王子的教化方式一樣,我也以各種方便法門引導你們趨於佛的智慧。正是出於這種本已存在的因緣,我今天才為你們講說《妙法蓮華經》,以使你們證入至高無上的佛道,你們千萬不要心懷驚懼和疑惑。 原典: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三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惓,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湣,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譯文: 譬如有一條通向寶藏之地的險惡之道,這條道上荒無人煙,毒蛇猛獸隨處出沒,又無一點水和一根草,是人人都十分恐懼的地方。這時,的成千上萬的眾生想走過這條險道。可是這段路途極其遙遠,長達五百由旬。當時有一位導師,見多識廣,很有智慧,明瞭一切事情的是非曲直,於是他決定在這條險道上救濟眾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走到中途,眾人都感到十分疲倦,便對這位導師說:我們現在都困頓無力,想由此再退回去。導師心想,這些人真是可悲可憫,為什麼要退回去而失去那無價之寶呢?於是,導師立即以其方便神力,變化出一座規模龐大的城郭來。在這座城中,房舍莊嚴輝煌,四周園林環繞,流水潺潺,浴池溫馨潔淨,城門重重高聳,樓閣富麗堂皇。男男女女遍佈城中。導師化出這座虛幻的城市之後,便安慰大家說:你們不要害怕,前面不是有座城嗎,你們進入城中,即可隨心所欲,各行其樂。於是,眾人立即進入此城。等他們進城之後,個個心中充滿不感到安歡喜,無穩舒適。他們由此自認為已經度過艱險,獲得瞭解脫。那位導師知道眾人已得到充分休息,便召集大家說:你們應當繼續向前走,這裡只不過是一座虛幻的化城而已。我見你們疲憊至極,想途中退回,因此,我以方便神力,暫時顯化出這座城郭。如今,你們還應勤奮努力,不可鬆懈,如此即可到達寶藏之地。 原典: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譯文: 我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作為一切眾生的導師,我見求道的人修行到半途就覺太辛苦,生出懈怠之心,不想繼續修道,這樣,他們就不能度脫生死苦海和煩惱險道。所以,佛以其方便之力,為了讓眾生得到暫時的喘息,而為他們說小乘涅槃之法,告訴他們:你們也可證到涅槃,解除眾苦,到那時,你們就算完成任務了。等眾生證得有餘涅槃,得到阿修羅果位之後,佛又召集大眾,為他們演說真實的法門。三世十方一切佛都是這樣,以其方便之力,分別演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門,但佛的教法歸根結底只有唯一的佛乘,只是為了眾生能在漫長的修行道上有所休息,所以才說出兩種不同的法門。今天,我為你們說出真實的情況,你們所得到的涅槃和果位,並不是真實的滅度。為了求證佛的一切智慧,你們還應當勇猛精進。當你們證得佛的一切大智大慧以及十力法等佛的法門、具足三十二種非凡的妙好身相後,那才算是最真實的滅度。總之,諸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為了使眾生免除懈怠,在修行道上稍作休息,所以才說小乘的涅槃。得知眾生業已歇息之後,便又引導他們證入佛的無上智慧。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原典: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譯文: 這時,法會中有一位大弟子名叫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釋迦牟尼佛這裡聽到關於佛以其智慧之力,廣施方便,隨宜說法的情況,又聽釋迦牟尼佛為諸大弟子授無上聖智成佛之記,還聽到自己前世隨佛聽法的因緣之事,還聽到諸有隨緣自在、通達無礙的無邊神力。所有這些都是他從未聽過的。此時的富樓那心地清淨,歡喜不已,他立即從座位上站立起來,走到佛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行此大禮之後,他退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佛那尊貴慈祥的面孔,而內心深處卻激動起伏,思緒聯翩。他想:世尊真是太奇特了,他的所作所為更是稀奇罕見。他以權巧方便之力,隨順世間眾生的各種特性,而說種種方便利導的佛法,令眾生拔除貪著,不再染汙於六塵之境。我等智劣根淺,未能盡說及宣揚諸佛功德。唯有大徹大悟的世尊知道我們求佛的深心和本願。 原典: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譯文: 就在富樓那慨嘆不已之際,釋迦牟尼佛開口對法會中的比丘們說:你們看見這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了嗎?我常說他在所有說法人中水準最高,稱其為說法第一,我也時常讚嘆他的各種功德,他精進修行,勤奮護持佛法,並幫助我宣傳佛法義理,善於為四眾開示教法,使之獲得法益、法喜。他具備瞭解釋佛的正法的能力,能夠為一同修行的人帶來巨大的好處。除了如來世尊之外,再沒有誰能比得上富樓那那種流利雄辯的口才。你們不要以為富樓那只能護持並幫助宣傳佛法,富樓那在過去九十億個佛那裡就曾護持並宣傳佛的正法,那時,他在所有宣傳佛法的人中也是口才無與倫比,被稱為說法第一。 另外,富樓那不但善於說法,而且對於諸佛所說的空寂之法,也能通達明瞭,獲得了理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等四種無礙智,所以,他總能勤於思索,詳細審察各類法相,從而作到清淨說法,毫無疑惑。另外,他還具足菩薩的神通之力,能隨其壽命,跟從如來世尊修各種清淨之行。在那時的諸佛世界中,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聲聞弟子,但實際上,富樓那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並通過這種聲聞之相,廣開方便法門,饒益無量眾生。與此同時,他還教化無量無數的人,引導他們立志修行成至高無上的佛智。富樓那為了莊嚴和清淨佛國,所以,他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原典: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譯文: 諸位比丘,富樓那在過去七佛座下所有說法人中也是名列第一,如今在我釋迦牟尼佛這裡的所有說法人中也是第一。在現在劫中以後出現的諸佛那裡,他仍然是說法第一。在所有這些佛世界當中,富樓那都能護持並說明如來世尊宣講佛法。就是在未來世無量無邊個佛面前,他同樣護持並協助如來世尊宣說佛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使他們都立志追求至高無上的佛智。總之,富樓那為了莊嚴和清淨佛國,始終如一地精進努力,教化眾生,從而使他自己漸漸具足了大乘菩薩的道法。 原典: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為富樓那授記說:再過無量阿僧祇劫,富樓那將在這個世界上證成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佛智佛慧,從而即身成佛,名號為法明如來,同時還具足十號之德,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法明佛的國土由恆河沙數之多的大千世界組成,佛國大地由七寶鋪就,平坦如掌,沒有山丘、溪澗、溝壑,到處是用七寶建造的樓台亭觀,天神們的宮殿就處在離地不遠的虛空之中,人和天神可以互相看見,相互接觸和交往。在法明如來的佛國之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也沒有女人,一切眾生皆以神通之力從法化生,所以也都沒有淫欲,個個皆獲得巨大神通,身上可放出光明,還可自由自在地飛行在空中。他們志向遠大,信念堅定,修習佛法精進不息,所以也都富有智慧,具足三十二種非凡身相。該國眾生有兩種食物,一是法喜食,即心離貪著,以法為食,則法喜充滿,不覺飢餓。二是禪悅食,即深入禪定,微妙自娛,充滿歡悅。國中有無量無數的大菩薩,個個都獲得了巨大的神通和四種無礙之智,善於教化一切眾生。國中聲聞從也多得數不清,計不盡,他們都具備六種神通,三種明達和八種解脫之法。總之,法明佛的國土即擁有這樣無盡功德,無盡莊嚴和無盡成就。法明佛住世時,劫名叫寶明,國名叫善淨。法明佛的壽命有無量阿僧祇劫,佛法流行於世的時間極其長久。佛滅度後,眾弟子以七種珍寶不其建起舍利寶塔,這種塔遍佈全國各地。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譯文: 諸位比丘,你們仔細聽著,佛弟子所行之道是微妙而不可思意的,因為他善於學習佛的方便智慧。當他知道眾生喜歡小乘法而畏懼大乘法時,作為大乘菩薩的弟子們便甘心隱大示小,現出小乘聲聞、緣覺弟子的身分,以無數方便法門,誘化一切眾生。他們自稱是小乘聲聞,離佛道相去甚遠,通過這種權巧之策而度脫了無量無數的眾生,使他們都成就了出世離苦之道。雖然這些樂小法的人總是想懈怠不前,中途退縮,但這些弟子們仍殷勤教誨,使他們再接再厲,逐漸趨向於佛之道。這種弟子內秘菩薩之行,外觀聲聞之相,他們看起來像個小乘聲聞弟子,清心寡欲,厭離生死世間,但他們內心卻志向遠大,信念堅定,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站莊嚴佛國,淨化佛土。他們在眾生面前故意表現出有貪欲、瞋恚、愚癡等三毒以及其他各種邪知謬見,但實際上,他們卻毫不染著,而是通過這種方便之法,深入群生,隨類教化,因機說法,引導眾生趨於佛道。我的弟子通過這種方便之法教化眾生的種種現化事跡,我今天如果全都說出來的話,眾生一聽,心中就會產生疑惑。 原典: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惓,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譯文: 今天的這位富樓那弟子,曾在過去千億個佛那裡,勤修諸佛之道法,宣揚護持諸佛之法。為了追求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富樓那在過去諸佛那裡,現居於一切弟子之上,多聞強記,富有智慧。他辯才無礙,說法第一,什麼法都能講,能使聽者心生歡喜,聞法得悟。他始終不知疲倦地幫助諸佛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他已度脫了生死,獲得巨大的神通,具足四種無礙之智,了知一切眾生的根性利鈍,常說清淨妙法,弘通清淨法義,教化億萬之眾,使他們都能安住於大乘法中,從而都自覺地莊嚴、清淨佛的國土。在未來世中,富樓那也將供養無量無數個佛,並外現劣相,應諸根機,護持、助宣佛的正法;內秘真心,自心清淨,莊嚴佛的國土。經常以各種方便善巧之法,說微妙無上的佛法而心無所畏,救度無以為計的眾生,使他們都能成就一切智慧。 原典: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淫欲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土,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譯文: 在極其漫長的時間中,富樓那始終如一地供養一個又一個的如來世尊,並在每一個佛國淨土中,護持流通法寶藏。在此之後,他將得道成佛,名號為法明,國名為善淨,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劫名寶明。國中菩薩多得無量無數,他們都已獲得度脫,具有巨大的神通之力和威德之力。國中到處都有聲聞弟子,其數也是無邊無盡,他們他們已得三種明達、八種解脫之法和四種無礙之智,以如是等小乘人為佛國之僧。法明佛國中的眾生都已斷除了淫欲,人們無一不是變化顯生,個個具足微妙莊嚴的身相。他們以習法之喜和參禪之悅為食,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吃食的想法。該國內沒有女人,也沒有各種惡道。富樓那比丘圓滿了一切或德,故能獲得如此清淨莊嚴的佛國,擁有如此眾多的賢聖。這種無量勝事,我今天就這麼簡略地給大家說說。 原典: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譯文: 這時,法會中有一千二百名無煩無惱,心地自在的阿羅漢,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和授記,不禁這樣想道:我們真是太高興了!今日所見所聞的確是從未有過的。如果我們也能像其他大弟子那樣,得到世尊的授記,那不是件很快樂的事?釋迦牟尼佛知道這些人心中的想法,於是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名阿羅漢,我今天就當場為他們逐一授無上等之佛智。在這些人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比丘,將在未來供養六萬二千億個佛,然後自身證果成佛,名號為普明如來,並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陀羅、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他們皆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成就如來世尊的大徹大悟而即身成佛。這五百羅漢成佛後皆是同一佛號,即叫普明。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授記完後,釋迦牟尼佛又想重宣其義,便說偈道: 原典: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咸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譯文: 憍陳如比丘將遇見並供養無量個佛,歷經無數劫之後即可證得佛的無上聖智而得道成佛,此佛長放光明之瑞相,具足各種神通,名號傳遍十方,成為一切眾生所恭敬的聖者。此佛常說無上妙法,猶如慧光普照,故名號叫作普明。普明佛的國土清淨莊嚴,國中菩薩個個勇猛精進,他們都可升入微妙的樓閣之中,遍遊十方諸國,以最好的供具奉獻給諸佛。作完這些供養之後,內心暢悅,滿懷歡喜,片刻間又回到本國,可見他們有多大的神通之力。該佛壽命六萬劫。佛滅度後,他的正法流行於十二劫,繼正法之後的像法時代長達二十四劫。佛法滅時,天神和人類將陷於憂愁之中。五百羅漢比丘,也將依次成佛,皆號為普明如來。他們將轉次授記說:我滅度後,某甲當作佛。這些佛所教化的世間同我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間是一樣的。佛國的莊嚴、清淨,以及各種神通變化之力、菩薩和聲聞的情況、正法和像法的時代,還有佛的壽命等情況,皆如以上所說。迦葉,你已經知道五百羅漢皆獲授記,必將成佛。其餘的聲聞大眾也是如此,他們都將證果成佛。其他今天不在法會中的人,你們應當為他們宣說! 原典: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譯文: 五百羅漢在釋迦牟尼佛得到授記以後,無不歡喜雀躍。他們立即從座坐上站起來,走到佛的面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悔過自責道:世尊!我等過去常有這種念頭,自認為已證得到最終的滅度。今天,我們才知道自己太愚蠢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最終的目標應該是獲得如來世尊的智慧,但我們卻以小智為滿足。世尊,譬如有人到親友家中作客,喝醉酒後便自個睡著了。恰在這時,親友因官家之事要外出,他便將一顆無價寶珠塞進此人的衣服裡,贈送此物之後,他便自個走了,而那人依然醉臥不起,對此毫不覺知。等他醒來之後,他又輾轉到了其他國家。為了獲得衣食,他辛勤努力,奔波不息,生活十分艱難。所以,如果稍微得到一點,他便感到很滿足。後來,有一天那位親忽然碰見了他,便對他說:豈不怪哉!怎麼會為了衣食而到這步田地呢?過去,我為了讓你得到安樂,盡享五欲之福,於某年某月某日,將一顆無價珠寶繫在你的衣服裡,今天依在此,而你卻不知不覺,竟然如此辛勤憂惱,艱苦度日,真是太傻了!你現在可以用此珍寶換取所需的一切,你將永遠開心如意,要啥有啥,再也不會貧窮了。 原典: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譯文: 五百羅漢接著對釋迦牟尼佛說:佛也是如此,您在作菩薩時,就教化我們讓我們發心追求一切智慧,但我們很快又都荒廢淡忘了,對此,我們竟然不知不覺。得證阿羅漢道後,便自以為得到了最終的滅度,如同生活窮困的人,得一點就很滿足。幸虧以前菩薩教化令發的追求一切智慧的大願猶在未久,今天,世尊為了使我們覺悟,而說如此之言:諸比丘,你們所得到的涅槃,並非最終的滅度。我過去長期以來,為了讓你們種下佛的善根,以方便之力,開示涅槃之相,但你們卻以為是得到了真實的滅度。世尊,我們今天才終於知道自己實際上都是真正的菩薩,都受到了無上佛智的記號,因此,我們皆大歡喜,嘆為未有之幸事。 原典: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阿若憍陳如等人欲重宣其義,便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遊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不覺內衣裡,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譯文: 我等得聞世尊無上安穩的授記之聲,均感到從未有過的高興。此時此刻,我們向您這位具足無量智慧的佛虔誠致禮,並在你的面前悔過自新。我們本來擁有無量佛寶,但當得證小乘有涅槃後,便自以為足,真像沒有智慧的愚人一般。譬如有一位貧困的人,來到某親友家暫住。這家十分富有,便以各種美味佳餚款待,同時還以無價寶珠繫在這位貧者的內衣裡面。悄悄地贈此珍寶之後,這位親友便因故外出了。當時貧者正在睡覺,並不知道親友送給他珍寶。後來,他遊歷到其他國家,尋衣求食以自活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所以,只要稍有所得便十分滿足,更不願追求妙好的東西。那時,他並未察覺內衣裡面有無價寶珠。贈給他寶珠的親友後來遇見了這位窮人,將他狠狠地責備了一番,並給他指出所繫的寶珠。貧者看見這寶珠後,內心充滿歡喜,從此他財物豐饒,享盡五欲之福。 原典: 我等亦如是,世尊於長夜,常湣見教化,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譯文: 我們這些人也是如此,世尊曾過去漫長的歲月中憐湣教化我們,使我們種下追求無上佛道的大願。可我們沒有智慧,對此竟然不知不覺。一旦得到小乘少許的涅槃之樂,便自我滿足,不想再追求其他什麼。今天,佛使我們迷中覺悟,告訴我們這種小乘少許的涅槃並非真實的滅度,只有證得佛的無上智慧,才算是真正的滅度。我們今天從佛這裡聽到授記成佛及佛土莊嚴和轉次授記,依次作佛等情況,身心充滿了無比的歡喜。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原典: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受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譯文: 這時,阿難、羅睺羅心中也想:我們常常私下暗想,假如能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授記,那不是也非常快樂嗎?想到這兒,二位尊者便從座位上站立起來,走到佛的面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行此大禮之後,二人一起對佛說:世尊!我們應當成為您授記成佛弟子中的一員吧!我們始終以如來世尊作為唯一的歸依之處。另外,我們也是一切世間的天神、人類和阿修羅的良師益友。阿難是時常親近持候佛的弟子,長期護持佛的一切法藏;羅睺羅是佛的兒子。假如佛能慈悲為我們授無上聖智之記的話,不但我倆兒的願望可以得到滿足,就是法會上二千多位小乘四果位上的弟子們也都可以實現他們的願望。這時,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等有學位以及四果位無學位上的聲聞弟子二千人都從座位上站立起來,他們偏袒右肩,來到佛的面前,一心合掌,仰望世尊。這些人靜靜地站在一旁,他們的願望和阿難、羅睺羅一模一樣。 原典: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嘆,稱其功德。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你於來世將會作佛,號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同時具足十名,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阿難將供養六十二億位佛,並盡心護持這些佛的一切法藏,然後即可證得無上佛智。成佛之後,他將教化兩萬億恆河沙數之多的菩薩,使他們都證得無上的佛智。阿難成佛後的國名叫常立勝幡,國內一片清淨,琉璃為地。當時的劫名叫妙音遍滿。該佛的壽命長達無量億阿僧祇劫,即使有人在無量無盡的漫長年月中去計算佛壽的長遠,也是不能得知的。該佛滅度後,佛的正法流行於世的時間比佛的壽命還長一倍,而繼正法而來的像法時代則比正法時代還長一倍。阿難,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受到十方界內無量億恆河沙佛的共同讚嘆,他們都會稱揚該佛的功德。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原典: 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壽命無有量,以湣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無數諸眾生,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譯文: 我現在當著所有僧眾的面宣佈,阿難弟子護持一切佛的法藏,並當供養所有這些如來世尊,然後,他將功德圓滿,證成正覺而成佛,佛名為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該佛國土清淨,國名叫常立勝幡。該佛教化恆河沙數之多的菩薩,他威德甚大,名震十方,為了憐憫眾生,而長住於世,壽命無邊無量。佛滅度後,他的正法流行於世的時間比其壽命還長一倍,猶如恆河沙之多的從生都在該佛的佛法中種下了成就佛道的因緣。 原典: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譯文: 這時,法會中有八千位剛剛發心修行菩薩的弟子都同時產生了這種想法:我們還不曾聽到諸大菩薩得到佛的授記,為什麼那些小乘聲聞弟子會得到成佛之記呢?釋迦牟尼佛知道這些菩薩內心的想法,便告訴他們說:諸位善男子!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等聲聞大眾曾在過去空王佛那裡一起立志求證無上佛智。阿難總喜歡多聞強記,而人則經常勤修佛法,精進不息,所以我今天已得到了至高無上的佛智而即身成佛,而阿難則繼續護持我的佛法,並將護持未來諸佛的法藏,教化並成就一切菩薩大眾,從而積功累德,證成佛智。阿難早就發下證佛智、成佛果的誓願了,所以,他現在才得到佛的授記。 原典: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譯文: 阿難站在佛的面前,親自聽到佛為他授記,並得知未來佛土的莊嚴等情況,他的長期以來的願望總算圓滿實現,於是,他心中充滿歡喜,感到從未來過的快樂。這時候,他立即回憶起過去無量千萬億佛所說的一切法藏,並都能通達無礙,記憶猶新。同時,他也記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所發下的宏大誓願。於是,阿難懷著激動的心情,誦偈道: 原典: 世尊甚稀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譯文: 世尊啊!您是世間最稀有難得的聖者,您讓我想起了過去無量無數佛的一切法藏,這些法與我今天聽到的法是一樣的。所以,我現在不再有任何懷疑了,我將安住於佛道,用種種善巧法門來佛的侍者,護持佛的一切法藏。 原典: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告訴羅睺羅說:你於來世當得作佛,佛號為蹈七寶花如來,並足如來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未來世極其漫長的歲月中,你將供養十個世界微塵數之多的如來世尊,並作這些佛的長子,就像你現在作我的長子一樣。蹈七寶花佛的國土非常莊嚴,他的壽命劫數,所教化的弟子、正法和像法流行於世的時間等情況和山海慧自在如來沒有什麼差別。你也將為這位佛作長子。在此之後,你將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智,從而證果成佛。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 譯文: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想複述其義,便誦偈說:我未出家修道之前作太子時,羅睺羅是我的長子。我現在已經成就佛道,他又接受我的佛法,作為我的習法弟子。在未來的世界中,他將遇見無量億個佛,並逐一無漏地作他們的長子,一心一意追求佛道。羅睺羅所行的密行神奇奧妙,只有我才能知道。他的現身作為我的長子,也是為了示現給眾生看,以求無上佛道。他的功德有無量萬億,不可盡數。他永恆信受佛法,並以法修持,以求證至高無上的佛道。 原典: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以其妙觀察智觀察法會中的二千位小乘三果有學位和四果無學位的聲聞弟子,發現他們個個柔和慈善,心清意淨,都在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於是,佛就對阿難說:你看見這二千名有學位和無學位的聲聞大眾了嗎?阿難回答說:是的,我看見了。 佛又對阿難說:阿難,這些人將供養五十個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世尊,悉皆盡心恭敬、尊重,並擁護、受持這些佛的一切法藏。最後,他們將在十方國土同時成佛,佛號也完全一樣,都叫寶相如來,同時也都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們成佛後的壽命都是一劫,各自的佛土一樣莊嚴,國中的聲聞、菩薩以及佛滅度後的正法、像法時代等都完全一樣。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悉同一名號,俱時坐道場,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名聞普周遍,漸入於涅槃。 譯文: 接著,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誦偈道:這二千聲聞弟子現在都站在我的面前,我皆給他們授記,他們將在未來世證果成佛。這二千聲聞弟子在未來世中所要供養佛有如上所說的微塵數那麼多,在這些佛面前,他們將護持諸佛法藏,之後,他們當共成佛道於十方國土,佛名完全相同。他們也都是在同一時間安坐道場,證悟了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成佛後者叫寶相如來,他們各自的國土與弟子、正法與像法等情況也都相同無異。這二千位如來世尊他們各自的國土上以各種神通之力救度十方受苦眾生,所以,他們的名聲遍聞十方世界。隨後,他們都將漸漸入於涅槃境界。 原典: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譯文: 這時,有學位和無學位的二千弟子一聽釋迦牟尼佛為他們授記,個個歡喜踴躍,他們異口同聲地誦偈道:世尊啊!您的智慧好像明燈一樣明亮了我們的心扉,我們都聽到了您為我們授記的聲音,就好像是得到了甘露法水的澆灌,我們心中充滿了歡喜! 法師品第十 原典: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借對藥王菩薩說法之機,告訴法會中的八萬大士說:藥王,你看見了嗎?參加這次法會的大眾中有無量無數的天眾、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還有人與非人,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小乘法的聲聞眾,有修中乘的辟支佛眾,有修大乘追求佛道者,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大眾今天都在佛前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一偈一句,甚至只是在一念間歡喜信受這部經,我都給他們授記,他們均會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智。 原典: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湣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藥王菩薩說:另外,在如來世尊滅度之後,如果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個偈頌、一句活語,或者一念間歡喜信奉,我也會為他們授無上佛智之記。如果還有人能信受持行、閱讀記誦、解釋禪說或者書寫《妙法蓮華經》,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個偈頌,或者有人將此經卷敬視如佛,用各種各樣的供具進行供養,如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甚至只是合掌恭敬,藥王,你應當知道,這些人曾在過去生中供養過十萬億個佛,並在這些佛的國土中成就了他們的宏大誓願。只因為他們憐憫一切眾生,所以才轉生到人間來。藥王,如果有人問哪一類眾生在未來世中將會成佛,你就應當為他們指出,是這些人於未來世必將作佛。 原典: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湣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湣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解釋道:為什麼呢?因為,若善男子、善女子對於《法華經》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或者用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各種各樣的供具供養這部經卷,甚至只是合掌禮拜,那麼,此人就是一切世間所有眾生應該瞻仰尊奉的人,應該受到如同供養佛一樣的恭敬供養。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就是大菩薩的化身,本已成就了至高無上的如來智慧,只因哀憫眾生,而發願生此世間,來廣泛演說、分別講解這部《法華經》。受持一句尚且如此,更何況能全部受持,並以種種供具進行供養,藥王,你應當知道,這些人本已成就了如來世尊智,但他們自願捨棄了這種清淨的果報,發願在我滅度之後,要憐湣受苦眾生,故而再轉生於這個惡濁的世界,來廣泛演說這部《法華經》。如果這些善男子、善女子在我滅度之後,能私下為另外一人講說《法華經》,甚至只講一句,當知此人就是如來世尊的使者,受如來世尊的派遣,執行佛的使命。講一句尚且如此,更何況在所有大眾之中廣泛宣傳,到處弘揚。 原典: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譯文: 藥王菩薩,假如有位惡人在某一劫中現身於佛前,他心地不善,經常毀謗辱罵於佛,此人由此而獲得的罪業還算輕。可是,如果有人以一句惡言,毀謗諷刺讀誦《法華經》的在家人和出家人,那麼,此人的罪業就太重了。藥王,若有人能讀誦《法華經》,你應當知道,此人能得到佛一樣的莊嚴,就好比如來世尊將他荷擔在肩上,無論他到什麼地方,人們都應該向他致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頌,並以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種種伎樂等人間最上等的供具來供養他,還套用天上的寶花散在他的身上,因為這人就是天上的寶聚,理應受到如此的奉獻和供養。為什麼呢?因為此人喜歡說法,眾生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聽他說,法,即可最終證得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如來聖智。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湣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於清淨土,湣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誦偈道: 如果有人想要進住於至高無上的佛道,成就任運自如的自然智慧,就應當經常殷勤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如果有人想要非常迅速的得到包羅萬有、一切圓滿的智慧,就應當信受《法華經》,並以此身體力行,精勤修持,同時,還要供養其他一切受持《法華經》的人。凡是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的人,當知他是受佛指使來憐憫關懷受苦眾生的。所有能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他們都捨棄了清淨無染、美妙極樂的佛國淨土,為了憐憫救度受苦眾生而自願轉生到人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不受業報而生到人間,他們已擺脫了任何業障的束縛,願意轉生到這個惡濁的世界廣入這部至高無上的妙法,你們應當以天花、香以及天上的寶物、衣服和天上最妙的寶聚來供養這些說法的人。在我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受持《妙法蓮華經》,人們就應當向他合掌禮拜、恭敬,如同供養世尊一樣,用上等菜餚和各種衣服供養這位佛的法子,希望能在短短的時間內聽到這部《法華經》。如果在未來世中,有人能受持這部經典,這一個人如同是我所派遣到人間來,實行佛所做的事情。 原典: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嘆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譯文: 假如有人在一劫當中,經常懷著邪惡之心,板起面孔而毀謗佛,此人獲得的罪報無量無盡。可是,如果有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惡言攻擊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這種人由此而獲得的罪報比毀謗佛的罪過還要重。假使有人追求成佛之道,故而在達一劫的時間裡,合掌恭敬於我的面前,並以無量無數的偈頌讚嘆我、歌頌我,這種人由此將獲得無量的功德。假使有人讚美受持《法華經》的人,他的福德善報比合掌贊佛者的福報更大。如果有人在八十億劫之中,以最妙的眼觀之色、耳聞之聲,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感之觸等來供養受持《法華經》的人,並在這種供養之後,於很短時間內聽聽受持《法華經》的人,,那就應該暗自慶幸自己今天獲得了很大的利益。 原典: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譯文: 藥王,我現在告訴你,我所說的一切經典,與今天所說之經相比,《法華經》是第一中的第一。 原典: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藥王大菩薩說:我所說的經典無量千萬億之多,無論是已說過的、現在正說的、還是未來將要說的,這其中只有《法華經》是最難信、最難解的。藥王,這部經典是十方諸佛最重要、最奧秘的法藏,是不可隨便向外傳授的,所以,十方諸佛一齊守護此經,始終未曾向外顯說。如今,我說出這部經典,招致了許多怨恨和嫉妒。我在時尚且如此,何況我滅度之後。藥王,你應當知道,在如來世尊滅度之後,若有人能書寫、受持、閱讀、記誦、供養並為他人講說這部經,這樣的人就好像以袈裟披覆在他的身上,而且還會受到他方現在諸佛的保護和關懷。這樣的人具有很大的信心力、志願力和各種善根之力,他們往昔廣修福德,種下善根,故能堅信並志願奉持此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常與佛在一起,為如來世尊以手摩頂,以德加被。藥王,不論在任何地方,若有人閱讀、若有人記誦、若有人書寫《法華經》,凡是本經典存在的地方,皆應該建起七寶塔,所建之塔應極盡高廣,極盡莊嚴,不需要再放舍利。為什麼呢?因為此寶塔中有《法華經》,就等於有如來世尊的法身,所以,人們應以各種花、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等進行供養,並恭敬供、尊重和讚嘆這座寶塔。如果有人看見這座塔後對塔進行禮拜供養,當知這樣的人皆已接近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了。 原典: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藥王,如果有許多在家和出家修行菩薩道的人未能見到、聽聞、閱讀、記誦、書寫、受持、供養這部《法華經》,你應當知道,這些人並未圓滿地修行菩薩道。如果能聽聞到這部經典,那才能善修圓滿的菩薩之道。另外有一些眾生追求成佛之道,他們若能見到或聽聞這部《法華經》,並隨之堅信不疑、心領神會、身體力行,你應當知道這些人將接近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藥王,譬如有人乾渴需水,在一高原上挖井求取。當挖出來的全是乾土時,他知道離水還遠。他繼續用功,挖鑿不息,轉而發現了濕土,逐漸地又看到了泥土,於是,他心裡十分自信和堅定,他知道水肯定就在附近。菩薩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聽聞、沒有理解、沒有修習這部《法華經》,那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圓融無礙的正覺境界尚遠。但如果能夠聽聞、理解、思維、修習這部經,那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離至高無上的正覺境界已很近了。 原典: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為藥王菩薩解釋說: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切菩薩法門及其所要證得的無上正覺都包含於這部《法華經》之中。此經揭開一切方便權巧之法門,顯示萬法實相無相之妙理。這部法華經藏,深奧、堅固、幽遠,沒有人能探測得到。現在,佛為了教化並成就所有的菩薩而為他們分別開示。藥王,如果有菩薩聽聞這部《法華經》後,驚奇、懷疑、畏懼,你應當知道,這些菩薩都是剛剛發心修行的菩薩。如果聲聞人中有的聽聞此經後,驚奇、懷疑、畏懼,你應當知道,這些人都是虛偽傲慢、不知上進和弟子。藥王,如果有善男信女在如來滅度之後想為四眾弟子講說這部《法華經》,應該怎樣去講說呢?這些善男信女必須住到如來室、穿上如來衣、坐到如來座,這樣才可為四眾廣說此經。 原典: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譯文: 所謂如來室,就是一切眾生均懷大慈大悲之心。所謂如來衣、就是具足柔和忍辱之心。所謂如來座,就是體悟到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一切現象皆是非實而假有的。達到這三種條件,然後再以不懈怠之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弟子廣泛宣說這部《法華經》。藥王,雖然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入了涅槃,到其他國土教化眾生,可是只要有人在此世上能入如來室、穿上如來衣、坐到如來座,為眾生講解《法華經》,我就會派遣我所變化的人為他召集聽法之眾,也會派遣我所變化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去聽他說法。我所變化的這些人聽聞他說法之後,便會堅信不疑,受持不息,隨順不逆。假使那位說《法華經》的人在偏僻空閒之處,我就會派遣天眾、龍眾、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來聽他說法。我雖然在其他佛國之中,但我會時時刻刻令說《法華經》的人見到我的法身。如果說法者忘記了《法華經》中的某句經文,我會去告訴他,讓他能記起所忘的經文,以便完完整整,一句不差地為大眾講說此經。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穿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其義,便誦偈道: 若有人想要克服懈怠,就應當聽此部《法華經》。這部《法華經》是很難聽到的,也是難信難解、受持的。好比有人乾渴需水,在一高原上挖井。當挖出的土依然十分乾燥時,他知道離水尚遠。當他繼續挖鑿,漸漸看到濕土甚至泥土時,他堅定水很近了。藥王,你應當知道,那些不聽聞《法華經》的人,離佛智是非常遙遠的。如果能聽聞到這部義理深邃的大乘經典,就會真正明白,聲聞乘的法只是如來世尊的權巧方便法門,而《妙法蓮華經》才是所有經典中的經王。若能在聽聞該經之後,聚精會神地思考經中的微妙義趣,當知此類人已接近於佛的智慧了。如果有人在我滅度之後,要為大眾解說這部《法華經》,他就應該進入如來之室、穿上如來之衣、坐到如來之座,然後在大眾之中嚴整威儀,無有怖畏,廣泛宣說這部經典。室即大慈大悲之心,衣即柔和忍辱,座即一本性空寂,具足這三個條件,即可宣講此部《法華經》。若在講解此經時,有人惡言辱罵,甚至用刀杖瓦石等來打他,他應該心念於佛,忍受這些污辱。 原典: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掛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譯文: 當我滅度之後,我將在千萬億的國土中現清淨、堅固之身,在無量無億劫中,為眾生說法。若有人能在我滅度之後講說《法華經》,我就會派遣我所變化的四眾即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修行的清淨士和清淨女,讓他們去供養這位法師,並引導所有眾生,集合一起,聽這位元元法師說法。如果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來傷害他,我就會派遣一些化人來衛護這位法師。如果說法的法師獨自一人在偏僻空曠之處,這裡非常清淨,荒涼寂寞,聽不見任何的聲音,這位法師在此閱讀或背誦《法華經》,我將於此時,為這位法師現化出清淨光明的佛身。如果他忘記了《法華經》中的某些句子,我便會以神通之力默默告訴他,使他能記憶起來。如果有人具備這種功德,為四眾弟子宣說《法華經》,或者在空曠寂靜的地方讀誦經文,我都會讓他們得見我的法身寶相。假使有人在荒野山裡講解這部《法華經》,我就會派遣諸天神、龍神、夜叉、鬼神等來作他的聽眾。此人喜歡講說《法華經》,而且能把此經的妙理解釋得圓融無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無有任何矛盾之處。由於這位法師時時受到諸佛的保護和 關懷,所以,他為大眾說法,肯定會讓大眾滿意歡喜的。如果能跟隨這位法師修學,將來即可得見如恆河沙數之多的如來世尊。 見寶塔品第十一 原典: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嘆。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譯文: 這時在釋迦牟尼佛最平等的大智慧來教化菩薩,十方諸佛保護你為大眾講說《法華經》。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世尊所說之言皆是真實不虛的。 原典: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湧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踴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贊言:善哉,善哉! 譯文: 這時,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以及男女居士看見這座巨大的寶塔停留在空中,又聽見塔中發出的聲音,都感到十分歡喜,也覺得非常奇怪,他們從來出沒有見到這樣的情景。於是,四眾弟子們從各自座位上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合起雙掌,退到一旁等待解釋這個問題。就在這時,有一位名叫大樂說的大菩薩,明白所有天神、人類和阿修羅等眾生心中所懷疑的問題。於是他對釋迦牟尼佛說道:世尊!為什麼會有些寶塔從地下湧出而留住於空中?為什麼會從寶塔之中發出這種聲音?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樂說菩薩:這座寶塔之中有如來世尊的全身舍利。這位如來世尊是過去世東方無量個世界之外一個名叫寶淨佛國中的一位佛,名號多寶。該在未成佛之前修行菩薩道時,曾發下宏大的誓願:我若能成佛,在滅度之後,於十方所有國土之中,凡是有佛演說《妙法蓮華經》地方,我的塔廟因為聽聞這部經的緣故,會從地下湧出而現於說法者的面前,為他作證,為他讚美。這位多寶佛後來證果成佛,在他臨入涅槃時,當著天神和人類大眾的面,對所有比丘們說:我滅度之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建起一座大塔。多寶如來世尊以其不可思議的神通和願力,在十方世界任何一個有講說《法華經》的地方,他的寶塔都會從地下湧出,現於其前,而他則置身塔中,稱讚這位宣說《法華經》的佛: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天,多寶如來世尊的真身寶塔因為聽到我在宣說《法華經》,所以從地下湧出,並讚嘆道:善哉!善哉! 原典: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譯文: 這時,大樂說菩薩因為以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故而代表大眾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說道:世尊!我們大家都希望能瞻仰多寶如來世尊全身寶相。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樂說菩薩:這位多寶佛大往昔未成佛以前還發過一個深重的大願:假使我的寶塔為聽《法華經》的緣故,出現於諸佛面前時,有哪位佛想將我的全身示現給法會中的四眾弟子的話,這位佛就必須將他在十方世界中說法的所有分身佛全部集合在一處,然後,我的全身才出現於四眾面前。大樂說,我所有的分身佛如今都在十方各個世界中講經說法,現在應當召集他們都來這裡。大樂說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們也很想見到您的分身諸佛,以使我們能禮拜、供養這些分身佛。 原典: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從兩眉之間放出一道白毫相光,即刻照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條恆河中所有沙數之多的國土諸佛。所有這些國土皆玻璃為地,以各種寶樹和寶衣作為裝飾,到處掛著寶幔,上面覆蓋著羅網,非常莊嚴和華麗。各國均有無數億菩薩。這些國土上的分身如來世尊都以其宏亮微妙的生聲音演說佛法。在釋迦牟尼佛的白毫相光中,大家還看見無數億菩薩遍滿諸國,他們都在為眾演說佛法。東方諸佛國如此,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凡是釋迦牟尼佛白毫相光所照耀的地方也都是如此。這時,十方一切佛各自對其座下的菩薩們說:善男子!我現在應該去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那裡,並且供養多寶如來的舍利寶塔。 原典: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譯文: 就在這時,充滿惡濁的娑婆世界,因釋迦牟尼佛的巨大神力而頓時變得無比清淨。整個大地全由玻璃鋪成,行行七寶之樹將大地點綴得莊嚴華麗,條條大道四通八達,大道兩側攔著黃金作成的繩子。既沒有聚落、村營、城邑,也沒有大海、江河、山川、林藪。到處燃燒著巨大的寶香,遍地開放著曼陀羅花,花上還蓋著寶網、寶幔,並懸掛著寶玲。唯獨留下在法華會上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大眾,其餘的天眾和人民全轉移到其他國土去了。這時,釋迦牟尼佛所有分身的十方諸佛,各帶一位大菩薩作為侍者,一同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各自在菩提樹下止步。這些菩提樹每個均高五百由旬,菩提樹的枝葉和花果均非常茂盛。每個樹下都有獅子座,座高五百由旬。這些寶座也都用各種名貴的七寶裝校一新。十方分身佛來到菩提樹下後,便都在獅子座上結跏趺坐,如此一樹連一樹,一座接一座,布滿了整個大千世界。即使如此,在釋迦牟尼佛所住的東方世界中分身諸佛尚有未能入座者,何況其他九方諸國土中的分身佛呢! 原典: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見大千世界已坐滿諸佛,而許多分身佛依然無座可坐,於是,為了全部容納所有的分身佛,釋迦牟尼佛便運用其巨大的神通之力,在寶塔周圍八個方向各變出二百萬億那由他個國土,並使這些國土清淨莊嚴,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以及阿修羅等四道眾生,其他兩道眾生即天是以琉璃為地,用各種寶樹來作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和花果依次嚴飾,美觀大方。每棵樹下均有一獅子寶座,座高五百由旬,不但高大雄偉,而且全裝飾著各種各樣的珍寶,顯得十分華麗。這些國土之中,也沒有大海、江河、石山、大石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各種高山峻嶺,所有國土均連成一片,相通無阻,成為一個完整的佛國大地,極其平坦,極其規正。眾寶交絡的露幔覆蓋在這無邊無垠的大地上。除此之外,到處還懸掛著各種寶幡和寶蓋,燃燒著各種巨大的寶香,還有天神們所散的寶花更是鋪天蓋地,非常美麗壯觀。 原典: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譯文: 釋迦牟尼佛為了使十方所有分身的化佛來到後有座位可坐,又在八方各變化出二百萬億那由他個國土,個個聖潔而清淨,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種惡道眾生,也沒有多怒好鬥沒有天福的阿修羅眾,其他兩道眾生即各種天神和人民都被搬到其他國土去了。這次新變化出的國土也是以琉璃為地,寶樹來作莊嚴點綴。這些寶樹高五百由旬,皆用珍寶精心裝飾,珠光寶氣,十分美觀。這些國土上也沒有大海、江河、石山、大石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高山峻嶺,所以,各國連成一片,成為一個佛國世界。整個大地平坦規正。眾寶交織而成的露幔覆蓋在大地之上,寶幡、寶蓋到飄懸,大寶之香遍地燃燒,諸天神所散下的寶花鋪天蓋地。 原典: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譯文: 這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身的化佛,在成百上千以至億萬那由他條恆河之沙數那麼多的國土中說法教化眾生,他們皆辭別大眾來到釋迦牟尼佛這裡集會,坐在寶塔的八方。這時,每一方各有四百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國土,每一國土之中都充滿了釋迦牟尼佛分身的化佛。 原典: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譯文: 這時,十方分身諸佛各在菩提寶樹下面坐於獅子寶座之上,他們都派遣侍者去問候釋迦牟尼佛。諸佛手捧寶花交給侍者,囑咐他們說:善男子!你到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代我這樣說:世尊!近來身體健康吧!心情愉快吧!氣力充沛吧!安穩舒適吧!世尊痤下的菩薩及聲聞大眾也都好吧!問候完之後,你再將這些寶花奉獻於佛,作為供養,並對釋迦牟尼佛說:某某佛願您打開這座塔,瞻仰多寶如來的德相。十方諸佛都是這樣派遣使者的。這時,釋迦牟尼佛看見自己所分身的所有化身都已集合而來,個個坐在獅子寶座上,也聽到所有這些佛都想打開多寶佛塔的心聲,於是,他立即從座位上起來,住立於虛空之中。這時,所有四眾弟子都站起身來,恭敬合掌,一心觀看著釋迦牟尼佛。 原典: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嘆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唯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譯文: 接著,釋迦牟尼佛用他的右手指打開七寶佛塔的門戶,只聽一聲巨響,猶如卻關鑰打開大城門一樣。頓時,所有大眾都看見了多寶如來。多寶如來坐在寶塔之中的獅子座上,佛身完整無缺,安然無恙猶如入定一般安詳自在。這時,又聽見多寶如來說道: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請你快點宣說《妙法蓮華經》,我就是為了聽你說這部經才來到這裡的。這時,四眾弟子看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前已經滅度的多寶如來說出這樣的話語,莫不慨嘆這般景象的稀奇難得,他們將各種天寶和天花散在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身上。這時,多寶佛在寶塔中將他所坐的獅子座讓出一半給釋迦牟尼佛,說道:釋迦牟尼佛!你可以坐到這個獅子座上。於是,釋迦牟尼佛進入多寶佛塔之中,同多寶佛共坐一座,盤腳打坐。這時,大眾看見現兩位如來世尊同坐七寶塔中的獅子座上,結跏趺坐,非常親近,於是都產生了這種念頭:二位如來世尊坐在又高又遠的寶塔之中,我們看不清楚,聽不清楚,惟願如來慈悲,用大神通之力,將我們這些參加法會的大眾都接到虛空中去。釋迦牟尼佛了知大眾之心,他立即以其神通之力,把眾人全接到虛空之中,並以其宏亮深遠的嗓音普告四眾弟子們說:誰能在這個惡濁充滿、眾苦煎熬的娑婆世界中廣泛宣說《妙法蓮華經》,現在正是時候。因為我釋迦牟尼佛不久將入涅槃,我想將這部《妙法蓮華經》託付於人,希望有人能擔此大任,使這部微妙之法永遠流傳於世!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恆沙等,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舍妙土,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如夜闇中,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遍十方國,眾生蒙薰,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想複述其義,便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多寶如來是眾聖之主和一切世間最尊貴的人。他雖然已在無量劫前就已滅度,住在多寶佛塔中,可是為了聽這部《妙法蓮華經》,他尚且來到耆闍崛山的法華會上,諸位怎麼就不精勤修持佛法呢?多寶佛自從滅度以來,已有無數無量劫了,可是由於《法華經》確實是太遭遇了,所以,他仍到處聽法。這位在往昔時曾發過大願:我滅度以後,無論何處佛講《妙法蓮華經》,我都會去聽法,並作為證明。另外,我分身的無數化佛多如恆河之沙,他們為了聽聞《法華經》,並瞻仰久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各自都捨棄了自己的妙土和眾弟子,捨棄了天眾、人民和龍神的各種供養,來到了這裡,以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我釋迦牟尼佛為了給我的分身諸佛安置座位,用神通之力將無量眾生轉移到其他國王,使這個國土變得極為清淨。十方諸佛各到菩提寶樹下,這些菩提樹個個精心裝飾,美觀華麗,如同清澈明淨的水池有蓮花作為莊嚴一樣。在每棵菩提寶樹下面,都有一個獅子寶座,分身諸佛都坐寶座上面。每個寶座都用七寶裝飾,閃閃發光,猶如黑暗之中燃起了巨大的火炬。分身諸佛的身上皆發放出一種微妙的香氣,這種香氣芬芳撲鼻,瀰漫了十方所有的國土。這些國土上的眾生幸蒙這種香氣的薰染,個個喜不自勝,由此都下定了追求佛道的決心。分身諸佛利用這種權巧方便之法,以使佛的正法永久流傳於世。 原典: 告諸大眾: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自說誓言。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以偈語形式告訴所有大眾說:在我滅度之後,誰能發願受持此經、讀誦此經、宣說此經、現在應當在多寶如來座前和分身諸佛座前,自我宣誓。這位多寶佛雖然久已滅度,可是仍以他的大誓願在寶塔中作大師子吼。你們今日發誓,多寶如來和我以及聚在此的我的化身佛都會知道你們所發誓願的意思,並將護持你們專心修道。各位佛的弟子!誰能有護法之心,就當發下最大的誓願,令《妙法蓮華經》的法恆久流傳於世。假使有人能護持此經妙法,就等於是供養我和多寶如來。這位多寶如來雖然身處寶塔之中,可是為了聽聞《妙法蓮華經》並為此經法作證,他時常遊於十方世界。你們若能發心供養《妙法蓮華經》,就等於供養我所分身的一切化佛,也就等於莊嚴一切國土,光飾一切世界。假使能解說《妙法蓮華經》,就能見到我身和多寶佛身以及我的一切分身化佛。 原典: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譯文: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各位善男子!你們各自都要認真地想一想,受持、講說《妙法蓮華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們各位應當發下宏大的誓願。除《妙法蓮華經》外,其餘的經典多如恆河之沙。即使演說這麼多的經典,也不算是一件難事。假使舉起須彌山,將其拋擲到他方無數個佛土之中,也是不難的。即使以腳趾來挪動大千世界,將其踢到遙遠的他國,這也是不難的。假使站立在三界之中最高的有頂天中,為眾生演說其餘無量無數的經典,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在佛滅度之後的惡濁世界中,能為眾生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假使有人神通廣大,手把虛空到處遊行,這件事還不算出奇,可以辦到。可是如果有人在我滅度之後自己書寫、受持這部《法華經》,或者令人書寫此經,這便不容易作到了。假若有人將整個大地放在腳指甲上,然後飛升到大梵天中,這也不算太難。而在佛滅度之後,如果有人能在這個惡濁的世界中,短暫地讀一讀這部《妙法蓮華經》,這就難了。假使在劫燃燒的時候,有人背著乾草進入熊熊大火而不被火所燒,這也是不能作到的。如果有人在我滅度之後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為另外一個人講說,這便是很難的事了。假使有人受持八萬四千法藏,以全部的十二種經為眾人演說,使聽法者獲得六種神通,即使如此,這也不算太難的事。但在我滅度之後,如果有人聽聞、受持此經,尋問此經的微妙義趣,這便是一件很難的事了。假若有人講經說法,使無數恆河之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都獲得阿羅漢果位,具備六種神通之力,雖有這麼大的功德,可還不算是難事。如果有人能在我滅度之後奉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一件很難的事。 原典: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譯文: 我釋迦牟尼佛為了教化眾生皆成佛道,所以,從開始到現在,我於無量佛國之中,廣說各種經典,但在所有這些經典之中,只有這部《妙法蓮華經》才是至高無上的經典。如果有人能受持此經,就是受持佛的真身。各位善男子!在我滅度之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現在就應當在佛的面前,親自宣誓。這部《妙法蓮華經》很難受持,若有人能暫時受持,我便會非常高興,其他諸佛也會十分歡喜的。這樣的人將受到諸佛的讚嘆,如是之人就勇猛精進不懈怠,就是嚴持戒律不放逸,就是修行十二種頭陀苦行,他們必將很快證得至高無上的佛道。若有人能在來世讀誦、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此人便是真正的佛弟子,便是達到了最純淳的善地。在佛滅度以後,誰能理解《法華經》的妙義,誰便是諸天神和人類的眼睛。在邪惡恐懼的世界中,如果有人能在須臾之間講說《法華經》,那麼,一切天神和人民都應當供養他。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原典: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各位菩薩以及天神和人間的四眾弟子們說:我在過去無量劫中,為追求《法華經》的妙理,而精進不息,始終未生出絲毫懈怠和疲倦之心。在許許多多劫中,我常轉生為人間的國王,但我不貪俗世之欲,誓願求證至高無上的智慧,毫不變心,毫不後退。為了圓滿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守、般若等六種度脫法門,我勤行佈施,心無吝惜。無論是象、馬、七寶,還是國家城池;無論是妻子兒女,還是奴婢僕從,甚至連自己的頭、眼、髓、腦、身子、肉、手、足等都願拿出佈施,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軀性命。那時的人民,壽命無邊無量。我為了追求正法,捨棄王位,把所有的權力交給太子,然後擊鼓宣佈:我要到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佛法,我就終身侍奉他,供養他、跟著他。那時,有一位仙人來對國王說:我有一部大乘經,名叫《妙法蓮華經》,你若能不違於我,我就會為你宣說。身為國王的我,一聽此言,歡喜跳躍,便方即跟隨仙人,供給他的一切所需。在那些時日裡,我采果、挑水、拾柴、做飯、甚至以自己的身體當作仙人的床座,毫無厭倦和疲憊之感。如此長達一千年,為了求得正法而殷勤奉事、供養這位仙人,使其豐衣足食,要啥有啥,毫無匱乏。 原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稀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譯文: 講完這個故事後,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形式複述道: 回想起我過去劫時,為了追求無上大法,所以雖身居國王之位,但無意於五欲之樂,於是用椎擊鐘普告四方說:哪位有大乘之法,若能為我解說,我將終身作他的奴僕。當時有一位阿私仙人來對大王說:我有一部最微妙的法,是極為稀奇難得的。你若能依我所教,如法修行,我就為你解說。國王一聽,心中充滿喜悅,便方即跟隨仙人,供給他的一切所需,砍柴、摘果、采瓜,隨時恭敬侍候。因為一心一意要追求無上妙法,所以,身心毫無懈倦。我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才精勤求法的。我不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利益,也不是要求得五欲之樂,所以,即使我身居國王之位,卻依然辛勤求法,終於獲得了這無上妙法,從而證果成佛。也正因為如此,我今天才能在此為你們演說這無上的妙法。 原典: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那時的國王就是我的前身,那時的那位仙人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多。正是因為提婆達多這位良師益友,才使我具足了六波羅蜜之法;具足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四無量心;具足了三十二種殊妙身相和八十種非凡的細微特徵,身體可以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具足了十種智力和四種無畏;具足了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客群生之法;具足了不與聲聞、緣覺、菩薩共有的十八種不共之法,具足了無量的神通道力,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正覺,從而普度眾生,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當初跟隨提婆達多這位良師益友精勤習法的緣故。 原典: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四眾弟子說:這位提婆達多再過無量劫當會證果成佛,名號叫天王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世界名叫天道。屆時,天王佛將住留於世二十中劫。在此期間,天王佛將廣為眾生宣說無上妙法,使恆河沙數那麼的眾生得到阿羅漢果位,無量眾生髮心求緣覺果位,又有恆河沙數那麼的眾生髮誓求證至高無上的佛道,從而得到無生忍法,體悟到無生無滅的真如實相,達到了永不退轉的境界。天王佛進入涅槃之後,他的純正無缺的佛法繼續行世二十中劫。佛的全身舍利放於七寶做成的佛塔之中。塔高六十由旬,長寬均四十由旬。所有天神和人民以雜花、末香、塗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等各種方式和各種供具供養這座七寶妙塔。由此,又有無量眾生得到阿羅漢果位,無量眾生悟得辟支佛果位,還有不可思議多的眾生髮心求證無上菩提,終於達到不退轉的境界。 原典: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在未來之世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子聽聞《妙法蓮華經》的提婆達多品,並心清意淨,恭敬信受,毫不疑惑,這樣的人將不會轉生於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之中,必將轉生於十方佛的面前,他們所轉生的地方,也將常聞此經。如果這些人轉生於人間或天上,他們就會享受各種殊勝而微妙的快樂。若轉生於佛前,那將是由蓮花而來化生,以九品蓮花作為父母。 原典: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譯文: 就在這個時候,來自下方的多寶佛的一位隨從菩薩名叫智積,對多寶佛說:我們該返回本土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智積菩薩說:善男子,請稍等!這裡有一位菩薩名叫文殊師利,你可和他見面,相互論說《妙法蓮華經》的道理,然後再回去吧!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坐在一朵大如車輪的千寶蓮之上,與他同來的其他菩薩也坐在寶蓮花之上,他們從大海之中的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浮在虛空之中,來到靈鷲山法華會場。他們從蓮花上下來走到佛的面前,以自己的頭面向兩位世尊的雙足敬禮。行此極敬大禮之後,他們又去智積菩薩之處,互相問候,退坐一旁。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道:仁者!你到龍宮去教化了多少眾生呢?文殊師利回答說:我在那裡所教化的眾生無量無數,不可計算,非口所能說出,非心所能測量。暫且稍等一會兒,你將自我證知。還沒等文殊師利說完,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坐在寶蓮花之上,從大海之中湧出來,直奔靈鷲山,個個都停浮在虛空中。這些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海龍宮之中教化出來的,他們個個具足菩薩之行,都在一起討論大乘六種度脫法門。他們原本都是小乘聲聞弟子,所以他們在虛空中宣說聲聞的修行。可是,他們如今都已回小向大,修行大乘一切皆空的真如實相法義。文殊師利對智積說:我在海中教化眾生的情況,就是如此。 原典: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這時,智積菩薩以偈語稱讚道: 尊敬的文殊菩薩,你不愧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勝的尊者,您教化度脫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現在,這法會中的一切眾生以及其他能看見的眾生都已看到了您的教化成果。您能暢演實相奧義,開示一乘妙法,廣泛引導化一切眾生,令他們快速成就無上的菩提妙果。 原典: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譯文: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在大海之中,經常只宣說《妙法蓮華經》。 原典: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譯文: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道:這部《妙法蓮華經》極為深奧,極為微妙,是一切佛經中的珍寶,是整個世間最稀奇少有的東西。如果有眾生依此經典勤奮、精進地修行,能不能很快證果成佛呢? 原典: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譯文: 文殊師利說:娑謁羅龍王有一位女兒,年方八歲,聰明伶俐,富有智慧。她了知眾生的前因後果,得到十八種陀羅尼之法,對於諸佛所說的一切深奧玄秘的法藏都能信受持行。她還能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在一剎那間,發心求證無上智慧,達到永不退轉的境地,獲得了圓融無礙的辯才。這位八歲的女子慈悲關懷一切眾生,視一切眾生猶如赤子。他具足了一切功德,心裡念法,口中說法,所說之法既微妙又廣大。她還具足慈悲仁讓之心地,富有柔和雅善之意志。像龍王之女這樣的眾生必能速成菩提之道。智積菩薩說:我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行難行的苦行,不停地積功累德以求菩提之道。看看這大千世界,甚至就是像芥子那麼大的地方,無不是他為眾生而捨棄身命的處所。經過長期的修行,釋迦牟尼佛才得以證成菩提之道。所以,我不相信這位龍女能在須臾間就立地成佛。 原典: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譯文: 文殊、智積二人的辨論尚未結束,這時,龍王之女忽然出現在眼前。她恭敬地頂禮膜拜諸佛菩薩,然後退坐一旁,以偈語讚頌道: 如來世尊深達明瞭一切眾生的罪福果報,這種聖智的光明普照於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如來世尊微妙的法身,表現在外則具足三十二種非凡的大人之相。如來世尊還以八十種細微身相來莊嚴自己的清淨法身。所以,對於如來世尊,所有的天神和人類都頂戴敬仰,所有的龍神也都恭敬備至,總之,無論是哪類眾生,沒有不宗奉如來世尊的。我又聽說證得菩提成就佛果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證知。所以,我現在闡揚大乘教理,欲救度一切受難的眾生。 原典: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譯文: 這時,法會中的舍利弗尊者對龍女說:你說自己不久當成就至高無上的佛道,這真令人難以置信。為什麼呢?因為女身垢穢不淨,不是成佛的法器,怎麼會得到至高無上的佛智呢?何況成佛之道極其遙遠廣闊,只有經過無量無數之劫的勤苦修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之行樣樣俱通,條條圓滿,如此才可成就佛道。另外,女人之身還有五種障礙:一是不能作大梵王;二是不能作帝釋;三是不能作魔王;四是不能作國王;五是不能成佛。如此說來,女身怎麼會很快成佛呢?這時,龍女將一顆價值大千世界那麼寶貴的寶珠拿出呈獻給佛,佛便接受了。龍女對智積菩薩說:尊者!從舍利弗以言到我獻寶珠,世尊納受,這是不是很快的嗎?智積菩薩回答說:是很快的。龍女接著說:依你的威神之力來觀察我的成佛,將比這還快! 原典: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譯文: 當此之時,法會中的大眾都看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之身,並圓滿具足了菩薩的一切行門,隨即前往南方的無垢世界,端坐於寶蓮花之上,成就了至高無上、唯佛具有的正覺,從而即身成佛,具足三十二種非凡身相和八十種細微妙相,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無上妙法。這時,身處這個娑婆世界中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神、人與非人等都遠遠看見這位龍女證果成佛,並普為當時法會中的人和天神說法,故而皆大歡喜,全都遙相敬禮。有無量眾生聽聞龍女說法而得理解開悟,達到不退轉的境界,又有無量眾生得受成佛之記。當時,無垢世界出現了震、吼、擊、動、湧、起等六中震動。娑婆世界的三千眾生得住不退轉的果位,又能三千眾生髮心求證無上菩提而得受成佛之記。面對這種奇妙的景象,智積菩薩、舍利弗以及法會中的一切眾生無不默然信受。 勸持品第十三 原典: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譯文: 這時,藥王大菩薩和大樂說大菩薩與其兩萬菩薩眷屬,一起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宣誓說:惟願世尊不要擔心憂慮,我們在佛滅度以後,當會奉持、讀誦、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在以後的惡濁世界中的眾生,善根逐漸轉少,傲慢無知的人不斷增多。他們貪圖利益貪圖供養,日益增加其不善之根,離成佛解脫越來越遠。雖然這些眾生很難教化,但我們仍將以巨大的忍耐之力,讀誦此經,受持、講說、書寫此經,以種種供具供養此經,不惜捐棄自己的生身性命。 原典: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譯文: 這時,大眾中有五百剛得受記的阿羅漢,他們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們五百羅漢也自我發誓在其他國土之中,廣泛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原典: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譯文: 又有小乘有學位和無學位上的八千位剛得到受記的弟子,也從座位上站立起來,向佛合掌致禮,並發誓說:世尊!我們這些人將在其他國土廣泛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娑婆國土中的人,大多數性情邪惡,傲慢浮淺,功德淺薄,多惱好怒,汙濁不淨,諂媚折腰,虛偽奸詐,沒有一點誠實之心。 原典: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等有學位和四果無學位上的比丘尼共六千人,從各自的座位上起來,一心一意合掌致禮,目不轉睛地看著釋迦牟尼佛的尊顏。這時,釋迦牟尼世尊對他們當中的憍曇彌說:你為什麼面帶憂鬱之色看著我呢?在你的心中是不是認為我沒有說出你的名字,從而沒有為你授無上聖智之呢?憍曇彌,我一開始先總說一切聲聞,他們都已得到我的授記了。現在你想知道自己的成佛之記嗎?那我就告訴你。將來之世,你當在六萬八千億個佛的說法之中為大法師,還有這六千位有學位和無學位上的比丘尼與你一起都作為法師。如此經過在六萬八千億個佛那裡供養侍奉、說法教化,你漸漸具足了菩薩之道,從而最終成佛,名號叫一切眾生喜見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這位一切眾生喜見如來和六千菩薩依次相互授記,依次得至高無上的如來世尊智。 原典: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譯文: 這時,羅睺羅的母親、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比丘尼,心中暗想:世尊對這麼多的比丘、比丘尼授記,怎麼就不提我的名字呢?釋迦牟尼佛告訴耶輸陀羅說:你於來世,將在億萬個佛那裡修持菩薩行,作為大法師,從而漸漸具足成佛之道,從而在善良國土中即身作佛,佛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該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原典: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譯文: 這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耶輸陀羅比丘尼以及她們的眷屬,都充滿了巨大的歡喜,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欣慰。她們便在佛前誦偈道: 世尊啊!我們偉大的導師!您能使天上的眾生的人間的眾生得到安穩和快樂。我們這些比丘尼大眾聽了您給我們的授記,心中充滿了巨大的安慰。 諸比丘尼說完這道偈語之後,又對佛說:世尊,我們這些人也能在其他國土之中,廣泛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原典: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鏇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將目光注視到八十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大菩薩身上。這些菩薩都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上的大菩薩,他們轉不退法輪,永無止息地講經說法,獲得各種陀羅尼神咒。這些大菩薩同時從各自的座位上站立起來,一起來到佛前,一心合掌致禮,心中這樣想道:假若世尊命我們受持、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我們將一定遵從佛的教誨,廣為一切眾生宣講這部寺乘經典的微妙之法。接著,他們又想:佛現在默然不語,未見下敕傳旨,我們該怎麼辦呢?當時,這些大菩薩們只好恭敬順從佛的心意,並欲滿足自己原本所發的大願,於是,他們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將在如來滅度之後,周鏇往返於十方諸世界之內,使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此經,並解說其義理,然後再根據經義去修行和正確無誤地回憶、背誦。所有這些都賴於佛的威神之力,所以,但願世尊在遙遠的地方,大發慈悲,守護我們和一切眾生。接著,所有這些菩薩同時發聲誦偈道: 原典: 唯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閒,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噁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議。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譯文: 世尊啊,請您放心!在你滅度之後的恐怖邪惡之世中,我們將擔負起說法的重任,為眾生廣泛宣講這部甚深微妙的經典。如果遇到那些沒有智慧的人,無論是惡口漫罵,還是刀棒相加,我們都應當忍受。惡世中的比丘,心懷邪智邪見,善於諂媚,缺乏坦誠。未得道時卻自稱已得,充滿了自傲自大之心。有的修阿練若行的比丘,穿著百衲衣,身處空閒處,自認為是修行真道,輕視人間講《法華經》的法師。他們貪圖利益,為在家人說法,好像自己很受世人恭敬,猶如具足六種神通的羅漢一樣。這類人懷著邪惡之心,總是關懷世俗的名利和爭鬥。他們打著無諍、空寂、閒靜的晃子,攻擊我們有諸多過錯,說什麼:這些比丘貪圖利益而說外道觀點。他們自己作出這部《妙法蓮華經》,以欺騙迷惑世人。為了求名,他們才分別講說這部自作的經典。這些惡性比丘總想在大眾之中毀謗我們,所以,他們在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其他比丘大眾面前誹謗我們是邪見之人,說的是外道的理論。我們因為恭敬佛的緣故,全都忍受了這些惡意的攻擊。可是,這些人又諷刺我們說:你們都是佛,這種輕慢的言語,我們都將忍受。在這五濁惡世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怖之事來擾亂我們的身心。惡鬼會附上人身而作祟,肆意漫罵毀辱我們。我們是敬信佛法之人,應當穿上忍辱的鎧甲。為了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我們要忍受如此眾多的困難。我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但卻愛惜無上的道法。我們大眾將在未來世中,遵守佛的囑咐,護持這部經典。世尊,您一定知道,濁世中的惡性比丘不知佛所說的方便法門乃是隨順眾生之機宜而說的法。他們惡口毀謗,皺眉作態,常常把善性比丘擯出塔寺之外。像這樣的各種惡事,我們念著佛的告敕,而當默默忍受,在所有的村落或城鄉之中,只要有人求法,我們便會來到他的面前,演說佛所咐囑的妙法。我們是世尊的使者,在任何大眾之中都是毫無畏懼的。我們將不遺餘力地認真說法,願佛安安穩穩地住在常寂光淨土中,不要擔心《法華經》的後世弘宣問題。我們在釋迦牟尼世尊和來自十方的一切佛面前,發下如此誓言,佛自當知道我們的心願。 安樂行品第十四 原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譯文: 文殊師利法王子對佛說道:世尊!這些菩薩非常難得,他們敬重順從佛的教誨,而發下宏大的誓願,要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護持、讀誦、宣說《妙法蓮華經》。世尊!這些大菩薩們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應該怎樣宣說《妙法蓮華經》呢? 原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譯文: 佛對文殊師利說道:這些大菩薩們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要宣說《妙法蓮華經》,應當安住四種安樂行法:第一,要安住於菩薩所行之處及親近處,才能為眾生宣說此經。文殊師利!什麼是大菩薩所行之處呢?如果菩薩安住忍辱行中,柔和善順而不暴躁,內心平穩而不驚懼,雖行柔和忍辱之法而心無所行(無忍辱之心才是真正的忍辱),如實觀見諸法之空性實相(《華嚴經》: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知一切法平等無異,(《華嚴經》:證真實際,知法平等;斷諸法愛,除一切執)於諸忍法心無所著,行而無行,亦不分別是苦是樂,這就是大菩薩所行之處。 原文: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譯文: 什麼是大菩薩親近之處呢?菩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不親近梵志及尼犍子(梵志云淨裔,妄計從梵天生,志事梵天者。尼犍云離繫,妄計無益苦行,能離繫縛者)等外道,不親近編寫世俗文學、詩歌及隨順凡情或者背逆常理之論的作者,不親近從事兇殺、格鬥及色情等種種戲劇表演之人(那羅為男性,那裡為女姓,那羅那裡之娛樂即男女兩性之和合),不親近從事屠宰的旃陀羅,及從事畜養豬羊雞狗和捕魚打獵等邪惡事業之人,如果他們偶爾來聽法,也可為他們宣說,但不對他們心存希望(不希望他們能夠信受並弘揚妙法)。此外也不能親近求聲聞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不必向他們問候,不論在室內還是戶外經行之處或者講堂中,都不與他們同行共處,如果他們偶爾來聽法,可以隨緣講說,但也不對他們心存希望。 原文: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譯文: 另外,文殊師利!菩薩不能對誘惑於人,使人產生欲望的女人說法,也不希望見到這種女人。如果到了別人的家中,不能與幼女、處女及寡女說話,也不能親近厚待五種非男之人(生來而無男根之人,男根被割除之人,見女人生妒忌心之同性戀,女變為男之變性人,分不清是男是女之人),避免使人產生誤解。不能單獨一人到別人家去,如果確實有特殊原因必須單獨進入時,應當一心念佛。如果為女人說法時,不能露出牙齒而笑,更不能露出胸部,即使為了說法也不能親近厚待,更何況是因為其他事情而接近女人呢?不樂意收留年少弟子及小沙彌,也不樂意與他們一同修學。愛好坐禪,時常於空閒之處攝心(克制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棄捨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蓋)靜坐,文殊師利,這就是大菩薩的第一種親近處。 原文: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 譯文: 其次,大菩薩如實觀見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的實相,不生顛倒分別妄想(背離無上正覺合於色塵等境,起分別覺觀之妄想即是顛倒),正心如如不動,不退失正覺,不輪轉生死,如同虛空之性一無所有,一切言語無法形容,不生不滅,不出不入,不起不無,沒有名稱可以指代,也沒有形相可以描述,沒有實實在在的所有,但卻無量無邊,無障無礙,一切諸法只是以因緣和合而假有,從顛倒分別心而妄生,因而才能得以宣說,菩薩時常觀察這種真實的法相,這就是大菩薩的第二種親近之處。世尊為了再次宣明此義便又以偈頌說道: 如果有菩薩於將來的五濁惡世中,欲以無所畏懼之心為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就應該安住菩薩所行之處及親近之處,遠離國王、王子、大臣、長官、兇殺色情的戲者、屠戶及修學外道之人,也不能親近未證言證的增上慢人、貪者小乘三藏經典的學者、不守戒律的比丘、假名的羅漢及好戲笑的比丘尼,也不能親近深心貪著五欲享樂,而又希求現世獲得滅度的優婆塞、優婆夷,如果這些人懷著善意,為聽聞無上佛道而來到菩薩處,菩薩則應以無所畏懼之心為他們說法,但不要對他們心存希望。 原文: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衒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譯文: 也不能親近寡女、處女及五種非男之人,以免他們誤解為特別的親近厚待,也不要親近屠夫、劊子手及捕魚狩獵之人,為財利而殺害動物或者販賣肉類以自活命之人,及出賣色相的女人也不要親近,從事兇殺、格鬥等種種嬉戲之人,及淫欲色情之女,均不可親近,不要在私下為女人單獨說法,說法之時不得戲笑,進入別人家中乞食應帶一位比丘同行,如果沒有比丘相伴應當一心念佛,這就是菩薩所行之處及親近之處,菩薩如果能遵從此行處及親近處,就能安樂而無所畏懼地為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 原文: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譯文: 另外,菩薩修行不分別上法、中法、下法、有為法、無為法、實法、不實法,也不分別是男是女,不知、不見有一法可得,這就是菩薩所行之處。諸法空寂,本無所有,沒有常住之法,也沒有生起與滅亡之相,這就是智者所親近之處,不會以顛倒的妄想,去分別諸法的有無、虛實、生滅,而是在空閒之處攝心靜坐,如同須彌山一樣安住不動,觀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堅固的自體,不生不滅,不出不入,不動不退,常住空寂平等之究竟實相,這就是菩薩親近之處。 原文: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菩薩有時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無有怯弱,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譯文: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安住如是菩薩行處及親近處,為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時,沒有膽怯恐俱之心。菩薩有時入於靜室以正念思惟諸法義趣,有時從禪定中覺起,為國王、王子、大臣、民眾及婆羅門等開示教化,宣說《妙法蓮華經》,安穩快樂而無所畏懼,文殊師利,這就是菩薩所要安住的第一種安樂行法,菩薩安住此法,就能在將來的五濁惡世中,為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 原文: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 譯文: 其次,文殊師利,在我滅度之後的末法時期中,大菩薩們要演說《妙法蓮華經》,還應安住於第二種安樂法,那就是口中宣說或讀誦《妙法蓮華經》時,不要說他人及其他經典的過失,也不要輕慢其餘的法師,不說他人的好惡長短,對於聲聞乘人不要直呼其名說他的過失,也不要不要直呼其名讚嘆他的優點,同時也不能對他生起怨恨及嫌棄之心,正因為善能修持這樣的安樂心,所以聽法者也就不會有違逆之意,若有人質疑責難,不要以小乘教法來回答,而應以大乘佛法為他們解說,使他們證得一切種智。世尊為了再次宣明此義便又以偈頌說道: 菩薩常樂於安穩地為眾生說法,為此他們應該在清淨之地,安置法床、法坐,沐浴洗淨全身的塵穢,並以香油塗抹全身,穿上嶄新乾淨的衣服,使裡外都十分潔淨,然後安穩地坐在法座之上,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百姓所問,和顏悅色地為他們講說精微的妙義。如果有聲聞人質疑責難,則隨順大乘義理以種種的因緣、譬喻為他們分別開示,用這種方便使他們發起希求大乘之心,漸漸增益,最終入於無上佛道,從而滅除他們的懶惰之意及懈怠之想,遠離一切憂悲苦惱,起大慈悲心教化眾生,夜以繼日地演說無上道法。 原文: 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譯文: 菩薩以種種的因緣及無量的譬喻為眾生方便開示,使眾生都能法喜充滿,而菩薩對於衣服、床具、飲食、醫藥的供養,不會有任何的希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說法教化眾生,使自己及眾生都能成就佛道,這才是得到最大利益的安樂供養。我滅度之後,如果有比丘能夠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而沒有嫉妒瞋恚之心,就不會有諸多的惱亂障礙,也沒有憂愁的逼迫及責罵之人,更不會遇到刀杖相加之危難及擯出眾外之惡事,這都是因為菩薩安住於第二種安樂行法,菩薩善於這樣修攝其心,就能安穩快樂地說法,所得的功德即使經千萬億劫也不能算盡,用種種的譬喻不能說完。 原文: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譯文: 再次,文殊師利,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之人,都不要懷有嫉妒、諂媚、欺誑之心,也不能輕慢辱罵學習佛道的人,指責他們的長短是非,對於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要擾亂其心,使他們對所修之法產生疑惑,比如不能對他們說‘你們距離成佛之道還很遙遠,終究不能證得一切種智,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放蕩之人,貪圖安逸,於無上佛道懶惰懈怠。 原文: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憫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驕慢心,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譯文: 另外,對於佛法不應做無意義的辨論,應當將一切眾生看作慈悲救度的對象,將諸佛如來看作是慈愛的父親,將諸菩薩看作是授法的大師,對於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薩應該發自內心地恭敬禮拜,對於一切眾生都要平等無別地講說佛法,隨順法義即不多說也不少說,就是遇到深心敬愛佛法之人,也不要為他過多地宣說。文殊師利!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有能成就這第三種安樂行法之人,演說《妙法蓮華經》之時,無人能夠擾亂其心,經常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一起讀誦這部經典,還能吸引大眾前來聽聞,聽聞後能夠受持,受持後能夠讀誦,讀誦後能夠解說,解說後能夠書寫或者請別人書寫,書寫後能夠對經卷恭敬供養、尊重讚嘆。世尊為了再次宣明此義便又以偈頌說道: 菩薩若要演說《妙法蓮華經》,應當捨棄嫉妒、嗔恚、傲慢、諂媚、欺誑、邪偽之心,常修誠實、正直之行,不輕視他人,不作無意義的辯論,不說他人不能成佛,而使他人對佛法產生疑惑,佛子說法之時,言詞柔和,心地能忍,慈悲救度一切眾生而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薩憫念眾生而廣修六度萬行,對他們應生恭敬之心,作授法大師之想,視諸佛世尊為無比慈悲的父親,從而破除傲慢之心,說法之時才能夠毫無障礙,這就是第三種安樂行法,智慧之人應當一心持守安樂行,這樣必然為無量眾生所敬仰。 原文: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譯文: 還有,文殊師利,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對於在家及出家的四眾弟子要生慈愛之心,對於非菩薩乘的眾生要生悲憫之心,應該這樣想:這些人的損失實在太大,對如來以方便智慧隨眾生機宜說法之事,竟然不曾聽聞、不曾了知、不曾覺察、不曾問請、不曾信受、不曾理解,這些人雖然不問請、不信受、不理解《妙法蓮華經》,但是我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時,不論他們在什麼地方,我都要運用神通力和智慧力,引導他們得以聽聞,並安住於無上妙法之中。 原文: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譯文: 文殊師利!大菩薩在如來滅度之後,如果能成就這第四種安樂行法,那麼宣說《妙法蓮華經》之時,就不會有過失,常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百姓、婆羅門居士等的恭敬供養及尊重讚嘆,虛空中的天龍鬼神及諸天人為聽聞妙法,也會隨行奉侍,無論是在村落、城鎮,還是在寂靜的山林,如果有人前來質疑責難,諸天龍神都會不分晝夜地守護說法之人,能使一切聽眾都能歡喜充滿,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妙法蓮華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神力所守護的經典。 原文: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譯文: 文殊師利,在無量無數的國土中,甚至連《妙法蓮華經》的名字都不曾聽聞,更何況能夠見到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法師。文殊師利,譬如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想以威武之勢降伏各個國家,而各小國王卻不順從他的命令,這時轉輪聖王就出動兵眾前去討伐,如果見到,眾兵立下戰功便會非常高興,並根據戰功的大小而給予賞賜,有的賜予田地房屋、村落、城鎮,有的賜予衣服等穿著、配飾之物,有的賜予種種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等珍寶,及象車、馬車、奴婢、屬民,但只有髮髻中的明珠不能賞賜給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只有轉輪聖王的頭上才有這樣一顆明珠,如果把它賞賜給別人,轉輪聖王的親眷及部屬一定會十分震驚。 原文: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譯文: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也是這樣,他以禪定及智慧的力量得到佛法之國土,作三界之無上法王,但魔王不肯順從臣服,法王如來便率領賢聖之將與魔王交戰,見到賢聖之將立下戰功便會非常高興,於是便在四眾弟子中講說種種經典,使他們心生喜悅,或者賜予正覺的禪定、解脫的三昧、無漏的根力等法財,或者賜予涅槃大城,或者說已滅輪迴苦,已度生死海,以種種方便引導賢聖之將,使他們都能心生歡喜,而不為他們宣說《妙法蓮華經》。 原文: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憫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譯文: 文殊師利,如同轉輪聖王見到有顯赫戰功的兵眾時則萬分歡喜,而將難以置信、久藏髮髻之中、從不輕易示人的寶珠,賞賜給戰功顯赫的兵眾一樣,如來於三界之中為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一切眾生,見到與五蘊魔、煩惱魔、死魔作戰時,有滅盡三毒、出離三界、破除魔網等戰功顯赫的賢聖之將時,如來也會萬分歡喜,便宣說這部能使眾生成就一切種智、一切世間之人多有怨言難以信受、如來先前從未宣說的《妙法蓮華經》。文殊師利!《妙法蓮華經》是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妙法,在所有佛法中最為深奧,直到最後才能賜予眾生,如同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所長期守護的明珠,直到最後才賜予兵眾一樣。文殊師利!《妙法蓮華經》是一切諸佛的秘密法藏,在所有經典中最尊無上,長久以來我細心守護,從不輕易宣說,直到今天才為你們開示演說。世尊為了再次宣明此義便又以偈頌說道: 常行忍辱之法,哀憫一切眾生的大菩薩,才能演說這部諸佛讚嘆的經典。未法時期佛法將要滅盡之時,受持《妙法蓮華經》的人,對於在家、出家的四眾弟子及非菩薩乘的眾生,應生慈悲憐憫之心,這些眾生不曾聽聞、不曾信受《妙法蓮華經》,損失實在太大,將來我得證佛道之時,將以種種善巧方便,為他們宣說此經,使他們也能安住於妙法。 原文: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譯文: 譬如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見到立下戰功的眾兵,便十分歡喜地賜予象車、馬車等莊嚴身體的器具,及田地房屋、村落、城鎮、衣服、珍寶、奴婢、金銀等財物,如果有勇猛善戰的將士,完成了艱難之事,轉輪聖王便解下髮髻中的明珠,賜予這位勇將。 原文: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 譯文: 如來也是這樣,為一切諸法之法王,具足忍辱大力及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度世間眾生,見一切眾生遭客群苦的逼迫,為求解脫而與群魔作戰,於是便為這些眾生宣說種種佛法,以無數善巧方便演說無量經典,當見到眾生得受法益具足大乘根力後,才為他們宣說《妙法蓮華經》,就如同轉輪聖王解下髮髻中的寶珠,賜予勇猛善戰的將士一樣。 原文: 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譯文: 在所有經典中《妙法蓮華經》最尊無上,長久以來我細心守護,從不輕易宣說,今天正是為你們宣說之時。我滅度之後發心求取佛道的大菩薩,想要安穩地演說《妙法蓮華經》,應當安住四種安樂行法,讀誦此經之人才能沒有憂愁煩惱,也沒有各種病痛,皮膚鮮艷白嫩,不會成為貧窮、卑賤、醜陋的人,眾生都像思慕聖賢一樣希望見到他,諸天的童子聽從他的派遣,刀杖不落其身,大小諸毒無能損害,惡意辱罵之人口則閉塞,遊歷四方如同獅子王一樣毫無畏懼,智慧光明如同太陽一樣普照法界。 原文: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 譯文: 即使在睡夢之中,也總是遇到吉祥妙事,能見到諸佛如來坐在獅子座上,為圍繞在四周的眾多比丘講經說法;又能見到如恆河沙數多的天龍鬼神、阿修羅等恭敬地合掌,而自己正在為他們說法;又能見到諸佛紫金色的身相,放出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法界,以清淨的梵音為四眾弟子演說無上的妙法,而自己也身在其中,合掌讚嘆諸佛如來,聽聞妙法之後歡喜充滿,以種種寶物供養諸佛,並能總持一切法義,得證不退轉的智慧,佛知其心業已深入佛道,便為其授記當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善男子!你將於未來世中,得證如來無量智慧,成就諸佛無上大道,你的國土清淨莊嚴、廣大無比,有無量四眾弟子恭敬合掌,聽你講經說法;又能見到自己身處山林之中,修習清淨善法,證得實相妙理,入於甚深禪定,得見十方諸佛金色光明之身,百福莊嚴之相,聽聞諸佛無上妙法,廣為眾生分別開示,恆常得遇如此好夢。 原文: 又夢作國王舍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譯文: 還夢到自己作了國王,卻捨棄了華麗的宮殿、上妙的五欲之樂及眷屬,去往正覺道場,在菩提樹下坐獅子座上,七日七夜精進修道,得證諸佛無上智慧,成道之後從坐而起,轉大法輪為四眾弟子說法,經千萬億劫演說無漏清淨妙法,度脫無量無邊眾生後,如同燈滅煙盡一樣入於究竟涅槃。在我滅度後的五濁惡世中,如果有人能廣為眾生宣說最為第一的《妙法蓮華經》,那麼此人必將獲得如上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