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 8/11
2023/02/25 23:07:07瀏覽86|回應0|推薦0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現在講到〈如來壽量品〉。「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說:「喔!那是如來佛祖啊!」他以為這「如來佛祖」,是單單一位佛的名字;其實這「如來」,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論哪一位佛,都叫「如來」,都叫「應供」,都叫「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都有這十個名號。

什麼叫「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他也無來無去,所以叫如來。又有一個講法,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就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如如之境;境智都如如,也沒有境,也沒有智,智境合一。「道」是因,「覺」是果;這叫因圓果滿,因也圓,果所以就滿了,所以這叫如來。

「如來」講起來,意思太廣泛了!就單講「如」字和「來」字,若往詳細了講,也夠講幾年。這個「如」字,和「妙」字,意思是相同的,你不如就不妙,不妙就不如;你如了才能妙,你妙才能如。所以這「如來」也就是「妙來」;妙來,就不是像我們人這麼來的。我們人呢?生,也不知怎麼生的;死,也不知怎麼死法。如來呢?生,他也知道怎麼生;入涅槃,他也預先就知道怎麼樣入涅槃。一般證果的聖人,就已是生死自由,來去自如,更不要說如來這麼大的德行──如來是「富有萬德,蕩無纖塵」。

在《華嚴經》上,清涼國師讚歎如來說:

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
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
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
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

所以我們這位佛,十種的身都圓滿了。在釋迦牟尼佛始成正覺的時候,他乘著在因地所發種種的大願,願願成佛道、度眾生;虛空是沒有相貌的,沒有一個邊際的,佛的體性和虛空是一樣,成為一體了。佛富有萬德,這種萬德莊嚴,富貴到極點了;那種清淨,一點塵埃都沒有。這是如來的境界。佛的這種智慧,好像大海一樣;在這智海裏頭,好像虛空包含萬象一樣。佛性就好像虛空的滿月,「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這都是讚歎如來。「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在菩提樹下不起座,卻能先後在法界七個地方說九會的《華嚴經》。佛不違將來這後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暢談於九次法會之中。所以如來的境界是說不能 盡的。

「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又有「二佛」,又有「三佛」,又有本佛,又有跡佛。什麼是「二佛」呢?二佛,一個是真身的佛,一個是應身的佛。真身,是真如不變,不變隨緣,它是從體立名,是個體。應身,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叫應身佛。

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因為有個真正的月,所以映到水裏頭,現出個月。可是水中的月也沒有去,那天上的月亮也沒有來。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一千個池子裏頭有水,它若清淨的,就能現出一千個月。雖然是一千個月,並不是月的本體到水裏邊來了;雖然不是月的本體來,但是水池裏可有月。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一萬里沒有雲,一萬里都是青天。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雖然到這個世界來示生,可是他也沒有生;雖然示滅,他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不生示生,不滅示滅」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那本體的法身──真身的佛,也沒有動。所以你不要以為佛和我們眾生是一樣,佛到這世界上來,不是像我們這麼來的;釋迦牟尼佛在他母親腹裏,已經就為天龍八部、人、天而說法了。

三佛,也叫三身如來;佛也有三身,三身也就是三佛。三佛,可以說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世已成的佛,現在世方才成的佛,未來世還沒有成的佛。沒有成的佛,現在也把他算上「佛」的數目裏頭,所以是三佛。三身如來,可以說就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

(一)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翻譯為「遍滿一切處的」。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在。那麼究竟是在、是不在?也是在、也是不在,這因為他是清淨的。有人說:「清淨法身毘廬遮那佛,那我知道了!不乾淨的地方,一定會沒有佛的,因為他是清淨的;不清淨的地方,一定會沒有佛的法身了!」不是的!清淨、不清淨,這是在人的分別;在佛的境界上,就是不清淨也變成清淨,清淨就更清淨了。你沒有聽《法華經》前邊那「三變土田」?那也就是把不清淨的地方都變成清淨了。所以這「清淨法身毘廬遮那佛」,是遍滿一切處。

(二)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盧舍那佛,翻譯為「淨滿」,也是清淨的,這是圓滿報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始成正覺的時候,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為這些個法身大士、大菩薩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二乘人都看不見、也聽不見。二乘人看見佛,就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人有眼睛可是有眼睛,他們甚至於都開了天眼,但是也看不見這個千丈盧舍那身;他們有耳朵,也聽不見釋迦牟尼佛說這《華嚴經》。

有一次好像是果容,他就問:「二乘人都看不見這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也沒有開悟,連二乘的境界還不到呢!我們現在怎麼就可以見著《華嚴經》了呢?」這一個問,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二乘人的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他們看不見、聽不見這大乘的佛法──《華嚴經》。等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大約六百年,龍樹菩薩把世間所有的文字都學會了,所有世間的書都看過;於是他就到龍宮去,才把這部《華嚴經》從龍宮又取出來的。他到龍宮,並不是坐潛水艇去的;他是以證果聖人的境界,雖然到水裏頭,水也不淹他,水自然就開出一條路來,就那麼妙的!比用潛水艇還有保障。到龍宮裏,見著《華嚴經》,把它記誦下來,才帶到世界上來;我們現在能見著這《華嚴經》,這都是機緣成熟了。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人聽我說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出的《華嚴經》,說:「這種事情,我不相信!人不坐潛水艇可以到龍宮裏去?哪有這個道理!」當然你不相信!三歲的小孩子,就不會知道十三歲大孩子那種境界;十三歲的大孩子,又不會知道二十三歲青年人的境界;二十三歲的青年人,又不會知道四十三歲壯年人的境界;四十三歲的壯年人,又不會知道八十歲老年人的境界。因為你沒有這種的學識,又沒有這種的智慧,當然是不相信了;不單你不相信,很多的小孩子都不相信大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在你不相信之中,我也沒有法子叫你相信,就因為你太小了!

在小孩子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子;當他長大了,「啊!是的,我那時候怎麼那樣好玩呢?我怎麼拿著泥巴就往口裏吃呢?」等他知道:已經把這個泥巴早都吃了!好像小孩子,無論見著什麼,都先要吃一吃;不管是什麼,也不管是乾淨的東西,是不乾淨的東西,都一樣要吃。所以小孩子只知道吃,除吃之外,其他的道理知道得很少的。

你若想知道,就要來研究佛法;你把佛法研究明白了,不要我告訴你,你不懂也會懂了。在你沒有研究佛法之前,你聽了,不知該信、不信。你信,對我也沒有什麼好處;你不信,對我也沒有什麼壞處。我是弘揚佛法的,你想研究佛法;大家就要用時間來共同研究。等研究明白了,也沒有一個信,也沒有一個不信──等你長大了,就不是小孩子那樣了。那麼說這話,是給誰說的呀?你若想是給你說的,就是給你說;你若沒有想給誰說的,那就是給他說的,他和你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要認為:啊!我不是個小孩子了!那你就是個大人嘛!大人就不應該不明白小孩子所不明白的事情。

(三)千百億萬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翻譯為「能仁寂默」。化身,也叫應身,這是應身如來。以「二身」來講,就是真身──這法身和報身合成一個,應身算一個。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

現在講〈如來壽量品〉,如來壽量,就是如來的壽多少數量?如來的壽,這個「壽」,和那個「受」是一樣的,所謂「壽者受也」。量,就是詮量;也就是來詮顯出它這個數量。那麼如來所受的壽量是多少呢?是沒有數量、數不過來那麼多的那個量,所以這一品叫〈如來壽量品〉,這品是第十六。

F2. 廣開顯斷疑生信 分二
G1. 誡信 G2. 正答 G1. 分三
H1. 三誡 H2. 三請 H3. 重請重誡
今H1.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說完〈從地湧出品〉之後,將要說〈如來壽量品〉之前,就在這個時候;【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佛就對所有在法會的諸菩薩及一切大眾;這大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善男子、善女人等等。就說,【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你們這麼多的好孩子啊!你們現在要清淨其心,收攝你的身心──也就是不要打妄想,不要生出一種疲倦來;聽經的時候,要生出一種恭恭敬敬的心!最要緊的,你要相信,又要明白如來誠諦之語;如來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一點假的話也沒有。

佛告訴大家完了之後,大約就是看見法會裏邊,有人打妄想,心還沒有回來,所以沒有聽仔細。打什麼妄想呢?或者還想:「佛什麼時候講呢?」

佛現在就講了,就因為他盡掛著打妄想,佛講了也聽不見,他並不是聾子。所以佛一看他打妄想了,就又再說一遍;【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告訴大眾,你們各位要特別的注意!聽著!佛要對你們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佛對你們講的,是實實在在的!這又告訴了一遍「誠諦之語」。

【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大約其中還有沒有注意聽到的,所以佛又給大眾再講一遍,你們這一些個大眾啊!你們應該特別的注意,相信如來所說的這個法。以前所說的方便法,是權巧方便來教化你們;現在我對你們說的,是開權顯實了,把這個方便的法不用了,用這個真實不虛的法來告訴你們。所以現在我所說的話,才是真的!

H2. 三請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在這個時候,在法會中的這一些個大菩薩裏邊,彌勒菩薩是上首;他是上座、也就是首座,也就是第一個座位。因為他是一切菩薩的上首,代表大眾,所以向佛合起掌,而對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世尊!現在我們惟獨願意您快點說啦!我們現在這些個在法會的大菩薩,應該信受佛所說的話,我們一定不疑悔了!佛講什麼法,我們就相信什麼法,我們絕對不敢再有懷疑的心了!請佛快點說了!

【如是三白已】:像這樣子,說了三次。因為說一次,佛還是默然,沒有開口;又說一次,這是比較又誠心一點、懇切一點了;那麼佛還沒有開口,還是默然在那地方坐著,所以又說了第三次。這叫三番羯摩,也就是三請──三次請法;請法,這表示至誠懇切。

H3. 重請重誡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在三次之後,又說了一遍,這叫「再四」,這說了四次。彌勒菩薩說,惟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大眾現在決定要信受佛所說的法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彌勒菩薩和法會的大眾菩薩,四請釋迦牟尼佛說法;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這所有的大菩薩,三次來請法而不止;不止,就是第四次。佛對所有菩薩摩訶薩就說,你們各位菩薩,好好地聽著,注意聽!

G2. 正答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二
I1. 正開近顯遠 I2. 明三世益物 I1. 分二
J1. 出執近之情 J2. 破近顯遠
今J1.

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佛這種祕密的行門、祕密的神通,這種祕密境界的力量。【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所有一切世間的人和天上的人,以及阿修羅、天龍八部等,他們都是這樣地講。怎麼講呢?【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現在釋迦牟尼佛,他從淨飯王那個宮殿出來,去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那兒坐菩提樹下來修行,他坐了四十九天,就成佛了,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不是!怎麼樣子呢?

J2. 破近顯遠 分二
K1. 正明顯遠 K2. 舉喻格量
今K1.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然,善男子】:像我告訴你們這個樣子。你們各位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成佛以來,已經過無數量那麼多的大劫了,沒有邊那麼多的大劫了,一百個那由他,一千個那由他,一萬個那由他,一億個那由他劫,也說不完了這個劫,時間太久了!這個數目不知道有多少了,我只可以舉出一個譬喻來告訴你們。譬喻什麼呢?

K2. 舉喻格量 分三
L1. 舉喻難問 L2. 答其難知 L3. 合顯長遠
今L1.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譬如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這時間長得沒有法子算得過來。

【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再譬如有一個人。怎麼樣呢?把無數量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磨墨似的,這麼樣把它細磨,磨成微塵了。一直向東方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這麼多的國土,就放下一粒微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像這樣繼續向東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這麼多的國家,放一粒微塵在這兒;再過去這麼遠,又放一粒微塵;這麼次第放下一粒微塵,把這所有的微塵都放沒有了。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你們各位菩薩摩訶薩!你認為怎麼樣?這數目多不多?【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像這樣的世界的,你們可以用心來思想,可以用你們最巧的算術師來計算,你們知道它數目有多少嗎?

L2. 答其難知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彌勒菩薩和其他的一切的大菩薩等,同時對佛說,【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世尊!方才您所說的這些世界,有無量無邊這麼多,不是用算術所能算得出來,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就是所有一切的聲聞和緣覺們,以他們沒有煩惱、無漏的這種智慧來思惟。他們雖然智慧很大,也無法知道它的數目和極限。【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我們這一些菩薩眾,都是住到不退地了。阿惟越致是梵語,翻譯為不退。不退,就是位不退,不退於二乘的果位;行不退,也不退於二乘的這種行;念不退,也不退到二乘的這種念。我們在這件事上,對於這些世界的數目,也不明白、算不到。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世尊!像您所說的這麼多世界,是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

L3. 合顯長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在法會中的這一切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你們各位善男子!你們不是不明白嗎?不要著急,現在我很清楚地來告訴你們!

【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這些無數量這麼多的世界,或者有放下一粒微塵的,或者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這麼多的國土,都沒有放下一粒微塵的。現在無論有下一粒微塵的和沒有放下一粒微塵的,再把這麼多的所有世界,統統都把它們磨成為微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一粒微塵,就當作一個大劫來計算,我從成就佛道到現在,已經超過那個數目,比這個數目都多了不止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

I2. 明三世益物 分二
J1. 法說 J2. 喻說 J1. 分二
K1. 正明三世益物 K2. 總結不虛 K1. 分三
L1. 明過去益物 L2. 明現在益物 L3. 明未來益物 L1. 分三
M1. 益物之處 M2. 拂跡中疑 M3. 正明益物
今M1.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自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我常常地就在這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一切眾生。我不單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眾生,【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在其他的世界,在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麼多的國土,我也給一般的眾生來說法。我用種種的方法,不怕苦、也不怕難,來教導利益一切眾生。導,是引導他;利,就是對他有利益。見著這個眾生,我看他歡喜什麼,我就給他說什麼法。歡喜大乘,我就給他說大乘法;歡喜小乘,我就給他說小乘法;他是聲聞根性,我就給他說四諦法;他是緣覺的根性,我就給他說十二因緣法;是菩薩根性,就說六度萬行法。遇著種種根性的眾生,我就給他說種種法;總而言之,都讓眾生各得其所應得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在數不盡這麼多的大劫以前,已經就成佛了;所以他所度的這一些個菩薩弟子,才有這麼多;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虛空,都是他的弟子。這是在《法華經》上,這叫「開權顯實」,說出他本來成佛的時間。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最妙的,也是最多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是在龍宮裏,由龍樹菩薩背誦請出來的,我們現在才能遇著這一部經典。這《法華經》,現在講到第十六品,還有十二品,相信很快會講完了;如果你們不怕大,不怕多,不怕不明白,我們接著就講《華嚴經》。你們若怕大,那就不要聽;你若怕多,也不要聽。你若覺得學佛法學少少的就夠了,那也就不要聽。你若不怕學佛法多,就應該聽,要特別的用你那種般若的腦──也就是你自己那個電腦來記它,那麼不怕大,不怕多,也不怕時間久!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這麼久了,數不過來這麼多的時間,他還不怕久呢!現在我相信,這個大的道場,就是預備做一個華嚴大道場。

現在這世界,講《華嚴經》,可以說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這《華嚴經》的妙處很多。我今天稍微講幾句讚《華嚴》的,這《華嚴經》若講起來,喔!那可是真不可思議!

我告訴你們,我沒有聽過《華嚴經》,因為沒有那麼多人會講。那沒有聽過,怎麼講呢?沒有聽過,更不能不講;沒有聽過的事情多了!不講,那就永遠不會了,變成石頭人了!所以你們要是願意學佛法的,就是要把佛法吃飽了;你若想吃飽,就是要吃華嚴的佛法。你若不吃華嚴,不見華嚴,就不知道佛的真富貴;佛的真正的富貴,是《華嚴經》!現在告訴你們一點,等我們大道場成就了,我一高興,就把這個大的法、多的法,都傳給你們!

我再和你們講一個神話。我雖然沒有聽過《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講可是講很多次了,但不是現在講,是過去講的。為什麼我歡喜講它呢?因為我看那個文章太好了!尤其清涼國師寫的文章,我最歡喜;這些文章,和我非常有緣,我讀一遍,就再也不忘了!因為不忘,我不要做拿著本子的教授,看看本子,往那兒抄一抄;所以給你們講,還可以的。告訴你們一個神話,如果我忘了,清涼國師在夢中就會告訴我,說那一句是那麼樣子;說是:「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我就想起來了!「剖裂玄微」,這個「玄妙」,本來沒有法子給它破開,現在把它給破開了。「昭廓心境」,昭,把心裏的境界,都是照得清清楚楚的;廓,就是「空大」的意思。「窮理盡性」,窮理,把理都窮盡了;盡性,性也透徹了。「徹果該因」,你看!那是「因果同時」,也沒有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這個法說得可妙到極點!沒有法子講!

M2. 拂跡中疑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諸善男子】:這「諸」字,當「多」字講,就是很多的善男子,這是一個講法。這個「諸」字,又可以當一個語助詞來講;語助詞,就是幫助這句話的一個名詞。這個「諸」字,也可以當「多」字講,也可以當「一」字講。

有人就說:「法師!你講錯了!這個『諸』字,我在任何地方,聽見人家都是當『多』字講!」那麼你在這個地方,就當一個「少」字講,也可以嘛!當語助詞來講,就是當「一個」講,就是「你這個善男子」。

當「一個善男子」,是對彌勒菩薩說的;當「多的善男子」來講,就是對所有在法會中的這一些個大菩薩說的。這意思,你們各位都明白了?你們以後見著這個「諸」字,你就知道了,哦!這個可以當「多」字講,又可以當「一」字講。

【於是中間】:於什麼中間呢?就是把這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塵了,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家,下一個塵點,把所有塵下完了;然後再把所經過這麼多的國家,都再磨為微塵。每一粒微塵,算一個大劫;那麼在這個「中間」是多長時間哪?沒有人算得出來的。

【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我曾說過,我在然燈佛的時候,我的名字叫善慧菩薩;後來遇見然燈佛,他給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又說,然燈佛在什麼時候,怎麼樣入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我所說的這一些個法,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這個說法是方便法門,是為了對眾生的根性而說這種本跡的因緣──在過去生中因地的事情。你們不要拿它當真實的!

M3. 正明益物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你們各位善男子!假使有這個世界上的眾生,他到我的地方來,【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我就要先以佛眼來觀察,觀察他的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觀看信的根力有沒有?有沒有精進根力?有沒有念佛法的根力?有沒有定的根力?他學佛法,是不是今天學佛法,明天又學魔法去了?今天學菩薩法,明天又去學鬼法了?

什麼是鬼法?因為你沒有學過,所以不知道這鬼法門;鬼法門,就是見不得人那種法門。什麼叫見不得人的法門?就是秘密法門。那裏頭就有神呀、鬼呀,「你小心哪!你不聽我話,我派個鬼去懲罰你!」你怕鬼,就要聽這個老師的話了!我先對你們說明白:我沒有這個本領,你們不要怕我!你就是罵我,我也不會派一個鬼去叫你嘴腫的;所以就是有人罵我,也不會受什麼果報的。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沒有那鬼法!

慧,就是智慧,要有智慧的根。你若沒有智慧的根,就不會生出智慧的芽;你有般若根,才會有般若芽呢!這個「芽」,就是種子種到地裏,生出芽來。那麼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因為它以「生長」為義,所以叫「根」。

(一)信根。你有信根,一聽佛法,就覺得:「這法師講的佛法是不錯的,是應該信的!人是應該守規矩的!」就信了,於是天天都守規矩;一天吃一餐,你叫他偷東西吃,他也不偷。為什麼?這是信心。雖然說「吃東西」是小問題,你認為是小問題,我認為是大問題。你連吃都自己不能守規矩,那做別的更不能守規矩了!所以我們先在日用上實行,你一天所行所做,一定要有規矩,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我有個目標,我要這麼做,我一定要達到我這個目的!我想怎麼樣做,我就怎麼樣做!」這叫目標。這是信!不是說到佛教講堂去聽經,聽完了,就像耳邊的風吹過去,過耳不留,也不相信。有人說:「我有幾個朋友在那個地方,我到那兒看一看!」這不是來學法,是來「看」法。

(二)進根。你信了,然後就要精進。你光信了,若不去做,也沒有用!你單有信根,沒有進根──精進。聽佛法,聽一句就行一句,聽十句就行十句;一定要向前去精進,這是進根。

(三)念根。你單單有進根,沒有念根,不意念,不念茲在茲地修行,那也沒有用。你今天精進了,不吃飯、不睡覺來拜佛念佛;做了一天一夜的工作,覺得很疲倦了!喔!睡一下,休息休息!這一休息、一睡覺,睡了三天。你精進了一天,睡了三天、或者睡了五天,這沒有用的,這就是沒有念根了。你要念茲在茲的,今天精進,明天也精進,後天也精進,這個月精進,那個月也精進,今年精進,明年精進,年年都精進。總要念茲在茲,不忘的,這樣子,就有念根了。

(四)定根。有念根,久了,就念不退了;念根不退了,定根就生出來了。

(五)慧根。你有定根,才會有智慧。為什麼常常不明白事情?就因為沒有定力、沒有慧力;沒有定根、沒有慧根,所以就迷了。

佛看這個眾生來了,就觀察他這五種根;由五種根,又變成五力。因為它有一種力量,所以就又叫五力。五根、五力,那麼佛觀察他這種因緣:「喔!我給你說法,你會不會信?你信了,你會不會行?你行了,會不會長遠?你長遠,又會不會永遠,具有一種定力而不變呢?」要觀察這個。

所以說「諸根利鈍」,諸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利,是鋒利、銳利,就是聰明,也就是有般若根了;鈍,是愚癡,就是不鋒利。好像刀,用這把刀一割什麼物件,把這個物件割斷了,這叫「利」。用那把刀割物件,割也割不斷。這就表示,你要是聰明,無論遇著什麼境界,你都會明白,不被境界轉,而且你還能轉這個境界;惡境界會變成善境界,逆境界會變成順境界。「鈍」,就很愚癡的;好的事情他把它做壞了,善的事情他把它變成惡了。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愚癡。為什麼愚癡?因為你沒有作德行,道德沒有,所以就愚癡了;你怎麼會聰明,你有道德,就聰明了!

說到這兒,我以前講過這首偈,不過我知道你們又都還給我了;因為你們沒有貪心,所以佛法也不要了。你們雖然不要,沒有貪心,我這布施心不能沒有;我這布施心天天都有,所以天天給你們說法,這就是給你們法的布施──「諸布施中,法布施為最」。什麼偈呢?我慢慢講,你們快快地聽!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若講快了,你聽得不清楚,所以我要慢慢講。為什麼你們快快聽呢?你要記住這個字;你若不快一點,你記住這個字,就忘了那個字,所以你要快!頭一個記住了,第二個字也不能忘了,這叫快快地聽。我講這個法的時候,多數是預先給你們一個學的方法,記著啊!

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
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為什麼你聰明?因為或者你前生做過好事,念過經,這是你的陰騭。你若幫助過人,這也是陰騭;你對於國家社會有所貢獻,這你都有陰騭。你救過人、或者救過畜生──那畜生要死了,你用點醫藥把牠救活了。好像我們這隻瞎眼的鴿子,本來牠應該餓死的,你們生出一種可憐心,就給牠一點東西吃,天天餵牠一點;時間久了,牠也活過來了。現在大約你趕牠走,牠也不會走了,因為這兒有吃的東西;若沒有吃的東西,你留牠,牠也不在這兒!這也就是陰騭。「聰明乃是陰騭助」,你聰明,就是陰騭來幫忙你。

陰騭,就是「德行」的另一個名詞;就是你所做的功德只有你自己知道,旁人不知道。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你做善事,不一定要人知道;你叫人知道,那就不是善了,那是作的名,那麼沽名釣譽。沽名釣譽,就是買一個好名,像釣魚似的,釣了一個好的名譽。「陰騭引入聰明路」,你因為有陰騭德行,所以走到聰明這條路上。

「不行陰騭使聰明」,那麼你現在不做德行、不做幫助人的好事了,盡叫人幫助自己、盡是用聰明,願意佔小便宜;小便宜,就是對我有一點小的利益,不肯吃虧──這就是不行陰騭了。使聰明,盡用聰明去欺騙人;甚至於欺騙爸爸媽媽,說:「你給我一點錢,我去讀書!」他爸爸媽媽就相信他拿錢要去讀書;殊不知,他跑去賭錢,或者拿這個錢去吸毒,或者拿這個錢去跳舞,做種種不合理的事情,這都叫「不行陰騭使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聰明太過了!他若沒有聰明,就不會做這一些個欺騙父母、欺騙社會、欺騙國家、欺騙老百姓的事情;就因為他有一點聰明,所以就欺騙這愚癡的人。

在中國的老子,他曾說過這樣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沒有了,才要講仁、講義呢!有智慧的人出來了,世間上就有了這個奸人,也就是虛偽的人也就有了;為什麼?因為他有智慧,就可以欺騙沒有智慧的人。在家庭,要是不和,才顯出孝和慈。國家昏亂、不平定的時候,才顯出有這個忠臣。

【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你看!佛隨著所應該度的眾生,到處說佛法,教化他們;並且各處使用不同的名字。譬如在美國,就叫一個名字;在中國,又叫一個名字;在日本,又叫一個名字;在德國、在法國,又不同名字。雖然名字不同,但是都是同一個人。同樣地,他這個年紀或者大一點、老一點,或者小一點,各有所異。【亦復現言當入涅槃】:現言,就現身說法;佛對這些弟子說:「我現在要入涅槃了!」其實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在常寂光中,常常說法的。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又用種種的方便,說這個微妙不可思議的這種法。什麼是微妙法?就是現在講的嘛!這就是微妙法!「哦?我聽著不怎麼妙啊!」那就是因為你不妙。你若妙,聽著就妙了。佛以種種方便法門,演說微妙不可思議法,能令眾生,生歡喜心。你一生歡喜心,就覺得這個法妙了;你一生煩惱,一發脾氣了,這個法就不妙了!不妙!就不生歡喜心了。要是:「喔!這個『貪、瞋、癡』是壞東西,我不應該叫它陪著我,天天來和我作伴。我應該把它捨了!」這就生出歡喜心,這就妙!

L2. 明現在益物 分三
M1. 明機感與現形 M2. 正明一代所說 M3. 釋出巧說之由
今M1.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諸善男子】:各位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如來觀眾生的根機,來給眾生說法。如來看見眾生歡喜小乘法的,就說小乘法;歡喜大乘法,就說大乘法。所以對歡喜小法,德薄垢重者;德薄就是沒有道德,垢重就是業障太重。這個德行薄的人,你對他說佛法,他不會相信的;業障重的人,你給他講佛法,他也不會相信的。必須要善根深厚,你給他講佛法,他才能相信。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給這一般根機淺、善根也薄的人,說這種的方便法門;說我在少年的時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歲出家),之後,我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正等正覺了。

【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可是,要是論我真正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時間很久遠,已經超過像前邊我所說的──把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的三千大千世界都磨成微塵,經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放下一塵,再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再放下一粒微塵,把所有的微塵都放完了;現在把這所有有微塵的,沒有放塵的這一些國土,都把它再磨成微塵,每一粒塵,就算一個大劫。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到現在,就有這麼長遠的時間;若斯,就是像前邊所說的那樣。【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但是就用這個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改邪歸正,改惡向善,迴小向大,來發菩提心。所以才作前邊這樣的說法,就是「年少出家,然後成道,說法教化眾生」。

M2. 正明一代所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諸善男子】:你們各位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如來所說的這一切經典,這種種的方法,這種種的法門,都是用來度脫眾生的。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的塵勞,所以佛才說出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門,是對治眾生的塵勞。好像醫生治病一樣,頭痛的人,就給治頭痛的藥;腳痛的人,就要治腳痛;全身痛,就用治全身的藥來治。這叫對治,對症來給下藥。佛說法也是這樣,對貪心重的眾生,就說「不淨觀」,說你不要貪,貪是最不清淨的。對多瞋的眾生,就說「慈悲觀」;對愚癡的眾生,就說「因緣觀」。總而言之,用種種的方法,來對治眾生種種的毛病。

【或說己身,或說他身】:佛教化眾生,或者以自己來作為榜樣,對著眾生來說法;己身,也就是自己的事。或者說他人、其他諸佛的事。【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者示現自己的身,來以身作則,給眾生作為榜樣,作模範;或者示現他身,給人作榜樣,作模範。【或示己事,或示他事】:或者講一講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緣;或者講一講其他諸佛、菩薩、聲聞、羅漢的本生本事的因緣,講這種種的事項來給眾生作模範。【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說的,都是實實在在,沒有一點虛假。

M3. 釋出巧說之由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如來的知見,是如實的知見,也就是合理的知見、真實的知見;如來以真實的知見,照見三界之相。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在佛的本身來講,沒有生、也沒有死,也沒有退、也沒有出。退,就是退到三界裏邊來;出,就是超出三界。沒有一個在世,也沒有一個滅度。沒有在世,就是沒有生;沒有滅度,就是沒有死。

【非實非虛】:不是像一般凡夫,見這三界是實有的。凡夫見著什麼都是真的,見著假的,也認為是真的。二乘觀一切諸法是空相,見三界如空花;就什麼都是空的,這是二乘的見解。所以二乘就「入虛」,凡夫就「入實」。那麼在佛的份上,也沒有實、也沒有虛;好像在太虛空裏頭,包羅萬有,而不礙虛空。虛空也不礙萬有,萬有也不礙虛空;也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互不相礙。不像一般三界的眾生,見著有三界可出;不是這樣子,如來是與虛空為一體!【非如非異】:非如,不是一個;非異,不是兩個。沒有一,也沒有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不像這三界所有的眾生,見到這三界,有個三界;在佛的份上來講,沒有生死,也沒有三界。

【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像這樣的事情,只有如來才能明見;如來才是真正的一個覺悟者,知道這一切的法,沒有錯謬。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因為所有的一切眾生,各有各性。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謂「眾生」,不是單單人算眾生,所有一切有生命的,這都叫眾生。我們人,就有人性;不單有人性,又有佛性、菩薩性、聲聞性、緣覺性。這人裏邊,分出有聖人的性、凡夫的性,又有智慧的性、愚癡的性。

有的人說:「我是第一!」什麼第一?愚癡第一。有的人就說:「我也是第一!」什麼第一?聰明第一。有的人又想:「一個聰明第一,一個愚癡第一,我做也不聰明、也不愚癡的第一!」各有第一,都不願意做第二。男人就說:「男人是第一!」女人就說:「Lady first!(女士第一!)」這都是執著!這是眾生各有各性。再要說多一點,狗就有狗性,貓就有貓性,老鼠就願意鑽窟窿。

你看!所以,今天我叫你們找那個報紙,找一找以前有幾個願意做畜生的人──這個願意做鹿,那個就願意做鷹,那個願意做貓,那個就願意做狗。這果寧,大約會相面,他說:「看那個相片,他們願意做什麼的,果然就像那種畜生那個樣子!」這是我在西方,聽見這特別的新聞,人居然就願意做畜生!所以我說你把那個新聞找來,放到我們這 magazine(雜誌)上,現在我們就封他,做這個畜生了。說你歡喜做畜生,現在我們就命令你做畜生,封他。皇帝叫這個大臣做什麼官,叫「封」,皇帝可以封大臣的官。好像在民主國家,大家都要老百姓來選;要是皇帝的國家,就封。皇帝說,我叫你做丞相,你就是丞相。那麼現在他願意做畜生,我們就封他做畜生。這樣子,放到 magazine上。還有更多的人願意做畜生。問一問他們:「願意做什麼畜生?」這是我在西方,聽見這特別的新聞,人居然就願意做畜生!

在中國也有的,有人會變蛇的;這個人太毒了,毒得太厲害,他就會變蛇。那麼這種種的性,這個性是不定性,沒有一定的。你願意做蚊蟲也可以的,一天到晚去喝人的血;你願意做鷹,一天到晚去吃其他畜生的肉。這是各有各性,眾生有種種的性。

【種種欲】:種種的欲。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欲望,有的人就有領袖欲,有的人就有做官的欲,願意去做官去,有的人就有願意做學者的欲。有的人又有一種願意修行的欲,願意學佛法的欲;這個欲是可以的,你不要把它沒有了。好像你們現在想來聽佛法,這都有聽佛法的欲。有的人願意到飯館子去吃一點中國的好菜,這叫飲食欲;有的人願意喝一點酒,這叫飲酒欲。甚至於這一些個迷迷糊糊的人,就有願意吃毒藥的欲;為什麼願意吃毒藥呢?他迷迷糊糊地說:「這是不錯的;一吃,就覺得『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了!」這都是一種欲!你看!有這種種的欲。

【種種行】:就是你願意做這個,我就願意做那個。你願意學佛法,他說:「那很笨!」那個人去學音樂,你這學佛法的人就說:「那個人一點定力都沒有!」學音樂的人,給耳朵找一個好聽的東西,這叫縱耳朵的欲;去看電影的人,又給自己眼睛找一個欲。【種種憶想分別故】:種種的回憶、想像,又種種分別,因為這種的緣故。

【欲令生諸善根】:佛想令這一切種種欲、種種性、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的眾生,生諸善根。這善根怎麼生法?就要「做善」來生嘛!你做善,就生善根;做惡,就生惡根。什麼是做善?你不做土匪,這就是做善;做土匪的人說:「啊!不做土匪了!這我以後不去打劫人了!」這就是善了,你做善功德。善,就是幫助人,對人有好處,對人有利益,不是對自己有好處、對自己有利益。要對其他人有利益、利益其他的人,這叫善根。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以這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所做的佛事,從久遠以來到現在,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月,都在作佛事,未曾在很短的時間停止過。

我們現在這就是照《法華經》上修行,所以這麼忙。早起四點鐘起來,到晚間十點鐘才休息。這就是「未曾暫廢」。我們每天都作佛事,現在。「所作佛事未曾暫廢」,所以我們所行所作,這都是佛事。因為在佛教講堂、中美佛教會這個地方,所有人都要作佛事的。我又聽見有一些個人歡喜講話,最好少講一點話,多念一點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少說一句話就多念一聲佛,念得你念頭死,你那個妄想的念頭死了,「許汝法身活」,你法身就會活了。

L3. 明未來益物 分二
M1. 正明非滅唱滅以益未來  M2. 釋須唱滅意
今M1.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說是,「所作佛事,未曾暫廢」,所作的一切佛事,就是很短的時間也不停止,也不休息。【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像前邊我所說的,我由成佛以來到現在,這個時間是非常久遠,又很大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佛的壽命是沒有生滅的,所以到現在有無量無邊這麼多那由他阿僧祇劫了。佛仍常住在常寂光淨土,也不生,也不滅的。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你們這一些個好孩子!也就是這一些個大菩薩。要是說起我在以前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成的壽命,到現在還沒有完;比我前邊所說,我成佛以來那個數目更長、時間更加倍久。

【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我現在說是要滅度了,可是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不是真的滅度,這是方便說法。怎麼我要滅度了?

【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佛示現滅度,是用這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的眾生。

M2. 釋須唱滅意 分二
N1. 不滅有損  N2. 唱滅有益
今N1.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所以者何】:怎麼我滅度,又說沒有滅度?沒有滅度,又說滅度了?這是什麼道理呢?【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假設佛久住在這個世界上,不入涅槃,那麼這沒有德行的人──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也就是業障重的人,他就不想種善根了。為什麼?他生出一種倚賴性,心想:「佛在這兒呢!我這個善根暫時先不種了!等慢慢的,我再種我這個善根!」他要等一等了,不想即刻就種善根了。

所以佛要示現滅度,人一看,沒有所倚靠了,就要種善根了!這是很淺顯的一個道理。

講到這地方,想起我在東北的時候,皈依我的弟子有很多很多,我叫他們修行,他們也不修行。有的說要慢慢來,有的說現在沒有時間,等我離開東北之後,有人給我來信說:「某某人以前不修行,現在很用功修行了!」因為師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師父在,他還不修行。

我到了香港之後,也有一些個皈依弟子,可是修行也是馬馬虎虎的。我離開香港,來到美國,這時候他們知道沒有師父是很困難的,所以這個也寫信希望我回去,那個也寫信希望我回去,我誰也都不理!人就是這麼樣子,你天天若見著,他不覺得重要;你若見不著,他沒有法子,就覺得重要了。

所以佛不久住於世,就是因為這德薄之人不種善根。佛在世長了,他認為:種善根?慢慢地再種也不晚!【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因為人不種善根,不供養三寶,所以他就會貧窮、會下賤!就貪著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世界上的事情,就這麼奇怪,越沒有,他越貪;越有,他又要放下了。你看釋迦牟尼佛,這財、色、名、食、睡都具足,然後他都放下了。那一些個窮人,財、色、名、食、睡都不具足;不具足,他就要貪。

這種的境界,具足和不具足,有、沒有,這都是有一種業報的因緣;你若沒有善根,也不做善事,你就不會得到好的果報。那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好的果報呢?你就要種善根、做善事,才能結這個善果,有好的果報。好像那一些個窮困的人,越窮他就越貪;那些有錢的人,他就沒有那麼大的貪心。因為他有,所以他就不貪;要是有錢的他還貪,那就是等於窮人一樣。所以才說: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
賢人不生氣,生氣是愚人;
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窮人。

善人,他不怨恨人;他若怨恨人,這就是惡人。聖賢的人很少生氣,就有生氣,也不是真生氣,是一種隨這個境界,現出這種的樣子;生氣的人是什麼呢?就是愚人。富人,若真正富貴的人,他不歡喜佔便宜;歡喜佔便宜的,都是窮人;窮人,他才想佔人家的便宜,他是利益自己的。沒有善根,所以他就貧窮下賤,就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的境界。

【入於憶想妄見網中】:他因為貪著五欲,所以就總有一些個憶想。好像無論什麼事情或者什麼貴重的東西,他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了,他又怕失去。這種妄知妄見、這種憶想,也就好像網羅那麼樣子,把你真正智慧都給遮蓋住了。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這一切眾生,善根沒有,貧窮下賤,他貪著五欲;如果見佛常在這個世界上,不入涅槃,他們就生出一種驕慢,很放肆,很不守規矩了;恣,就是不守規矩、放肆。因為佛不入滅,他們天天能看見佛、時時能看見佛,就會生出一種厭煩懈怠的心來了。

好像你沒有到佛教講堂的時候,希望趕快去!趕快到佛教講堂去學佛法!到這兒學了幾個月,或者一年、半年,就跑了!「學佛法是這樣子!沒有什麼意思!到外邊去,總自由!這地方,天天要聽經,起早貪黑的,太辛苦了!」沒來的時候就歡喜來,來這兒學的時間一久,就生出一種厭怠了。厭,就不願意過這種生活了;怠,就懶惰了。或者初到這兒,很勤力的、很精進的,睡也比人家睡得晚,起也比人起得早,聽經一定來聽,無論哪一堂課程,都是很精進的;時間一久,就生出一種懈怠來了。

【不能生難遭之想】:因為常常對著、常常在這兒學,不能生難得的想:「我是不容易遇著這佛法!你看現在在西方,從來就沒有研究佛法的,我怎麼這麼幸運呢!我這麼年輕,就遇著這真正的佛法到西方的國家來了,這真是太難得了!」甚至於也不吃飯、也不睡覺,一定要來學佛法。不單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這樣子,時時刻刻、年年月月都是這樣子,都是精進。「你說我要是死了,我怎麼能學佛法呢?我現在沒有死,只要命在,我一定要學佛法!」要生這種不容易遭遇的想。

你看!你的父親、你的祖父、你的老祖父,往上數七代八代以上,恐怕也都沒人學過佛法。你祖宗都不懂佛法,你們現在居然就懂了、學佛法了,這就叫超祖拔宗!

不要學了佛法,又當耳邊風,聽過去就沒有事了。好像「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就講過;居然你們大家都不要了,給送回來!這樣子,未免把光陰都空過了!所學的佛法,必須要每天溫習一遍。我以前學佛法,晚上睡不著覺,我就想:「喔!《楞嚴經》上,那時候都講的誰?講有個月光童子,他修什麼三摩地來著?喔!修這『水光定』!他怎麼樣子啊?」就想一想。這過去學的想一想,今天新學的又想一想;這種雖然也是妄想,但是這種妄想是幫助法身慧命的,是往上走的,是「君子上達」的。你若想一想:「我以前吸這個 narijuana(安非他命),這個東西不錯!我現在再把它拿起來吸一吸!」這就入了魔的境界,又退回去了!所以不要有這種的妄想。以前做過的事情不對的,現在一定要把它改了它;改了之後,就不要再做了,這才對呢!

你要對佛法生難遭難遇的想。尤其你們青年人,尤其是遇著一些個災難的人,更應該發出一種懇切至誠的心,生一種難遭難遇的想。這不單你超祖拔玄,比你祖父都更有善根,你恐怕一百個大劫、一千個大劫、一萬個大劫,也不容易遇著這佛法的。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這個時間算不過來;你要知道,我們做人以來,這個時間數也是算不過來的。我們做人,今生做人,來生做人,這和佛的做佛這種情形雖然不同,但是都大同小異的。雖然這麼長的時間,你沒遇著佛法;你們現在想一想,這個世界上,遇著佛法的人多?是遇不著佛法的人多?你們算一算!就是佛教的國家,也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耶穌教的,也不一定完全都懂得佛法。是不是啊?你們想一想,有多少人懂佛法?在表面上好像是懂了,實際上,佛法的內容、道理,一點都不通;所以這佛法不容易遭遇的,要生出一種難遭難遇的這種想。

【恭敬之心】:又要恭敬三寶。因為佛若久住於世,眾生就沒有這種難遭難遇的想了,也沒有恭敬心了。佛看見你們這一些個眾生現在都不恭敬了,就說:「我入涅槃了!」

有的人聽見做人和做佛一樣,也這麼長的時間,就生出一種歡喜心,說:「這也不錯!我雖然沒有做佛,我做人也可以做這麼長;生生世世都做人,那我就不要成佛了,我就做人好了!吃一點好東西,穿一點好衣服,住個好房子,買個好車,再買個好飛機,或者再有多的錢,將來科學發明能到月宮去,我到那地方去旅行一下,這也不錯的!」你這個主意雖然很聰明,可是沒有把握,靠不住!

我雖然說你做這麼長時間人,這是大約說的;其實這麼長的時間裏,你不單做人,一切的眾生,也都做過。你到過天上,見過天主;到過地府,見過地主;你又到過人間,見過人主。各處都去過!甚至於月宮,你早就去過了;不過你去回來,又忘了!就好像你小時候做的什麼事情,長大時,有很多就忘了;你昨天做的事情,今天也就忘了!是不是有這個感覺呀?甚至於十二點鐘你所做的事情,到一點鐘的時候就忘了。你看!是不是啊?今生的事情你都忘了,何況前生,你怎麼會不忘呢?

那麼佛呢?成佛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永遠都是不變的。做人,隨時都會變的,變貓變狗;變小蟲子,各處去爬;變鴿子,各處去飛!你若不相信,前幾天報紙登過,居然就有那麼多人願意做貓、做狗、做老虎、做獅子、做鷹,做蛤蟆、老鼠,什麼都有願意做的!你看,他願意去做這一些個畜生!「一切唯心造」;你心裏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了。「那麼我心裏願意成神,會不會成?」也會的!你願意做什麼都可以;你願意,就會達到你的目的。因為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願意成佛,就會成佛的;你若不願意成佛,那就不成佛。所以我們做人是很危險的,做佛是很平安的。你願意危險,你就做危險的事情;你願意平安,你就去做快樂平安的事情!

N2. 唱滅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因為前邊所說的道理,所以佛用方便法門為眾生說法。【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你們這一些個大比丘、阿羅漢等,你們應該知道!諸佛出世,是不容易遇見!百千萬億劫,都不一定遇見佛出世,這非常的難遭難遇的。

【所以者何】:是什麼道理呢?【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因為這一些個沒有善根的、德行薄的人,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個大劫,或者有善根的,就會見著佛;或者沒有善根,在這百千萬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也見不著佛。你看!多困難!【以此事故,我作是言】:因為這種事情的緣故,我才作這樣的說話。

【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你們各位比丘!你要知道,如來是不容易得見的,不是小善根、薄德行的人所能見到的。不單是佛不容易見,我們人也不容易再做人。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回,佛在地上抓起來一把土,問弟子:「你們各位!現在你說我手上所拿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佛的弟子就說:「當然是大地土多嘛!佛手所拿的土是很少的,不能和大地的土來比。」釋迦牟尼佛就說:「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我們知不知道啊!來做人的,有從天上來的、有從地獄來的、有的又從畜生道來、有的是從鬼道來。你不要以為做人是很容易的,做人也很不容易的!你得人身的,好像手上拿的土那麼少,失人身的,有多少呢?就好像大地土那麼多。失,就是把這個人身丟了;怎麼會丟的呢?就因為你不會做人。

本來是個人,他盡作狗事;本來是個人,他盡作地獄的事;本來是個人,他盡作畜生事。所以就又「搬家」了,由人道就會搬到畜生道去,由畜生道又會搬到人道來,互相搬家;不過你自己搬到這個家,就把那個家忘了!有的人為什麼他做人,就想做畜生!這就因為他是畜生的種子,有畜生的那種性。並且就拿人吃肉來講,吃什麼肉,你就有那個味道了,將來和牠就去合成一個!所以做人也不容易的。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所有這一切的眾生等,聞佛所說的,說佛不容易遇著,他們就會生起難遭難遇的這種念頭!就戀慕於佛,戀慕於法,戀慕於僧,所以見著佛也非常歡喜,見著佛法也非常歡喜,見著僧人更歡喜;好像人渴了喝水似的,仰望於佛。他生出一種戀慕,生出一種渴想,這無形中就會種善根了。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雖然不真的滅度,而方便說自己滅度了。其實,佛現在還是在靈山那兒說法呢!

K2. 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又善男子】:又者,你們各位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不單我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過去一切諸佛,也都是這樣說法。【為度眾生,皆實不虛】:他們為教化眾生,所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

J2. 喻說 分二
K1. 立喻  K2. 法合  K1. 分二
L1. 良醫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  L2. 治子實益喻,喻上總結不虛 L1.  分三
M1. 遠行喻,喻過去益物  M2. 還來喻,喻現在益物 M3. 復去喻,喻未來益物
今M1.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佛為了說明這種道理,又舉出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有個最好的醫生,他能善治諸病。糊塗人不能做醫生,一定要很聰明的人,才能做醫生;要不然,就會把人給治死,所以做醫生是不容易的。那麼這個醫生聰明有智慧,他明白怎樣處理藥方、知道用什麼藥可以治什麼病,一切的病,他都可以治。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這個醫生有很多小孩子。有多少呢?或者有十個兒子,或者有二十個兒子,乃至一百個兒子。「十」就表示十地菩薩。「二十」就表示聲聞、緣覺這二乘。「百數」就表示十法界,也就表示十如是;這個十法界,變成百數了。【以有事緣,遠至餘國】:這個最好的醫生,因為有特別的緣故、有特別的事,他到其他的國家去;或者給人治病、或者去旅行,所以遠至餘國。

M2. 還來喻,喻現在益物 分二
N1. 喻感應  N2. 喻施化
今N1.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這一些個小孩子還很年幼,都沒有長大,因為家裏有很多的藥品,這些小孩子就把毒藥當作糖水給吃了、喝了。【藥發悶亂,宛轉於地】:喝下後就中毒了,毒藥一發作,就悶亂,心裏發狂了、發顛了,就在地上打滾;宛轉,就是在地上滾來滾去的。

N2. 喻施化 分二
O1. 喻現形  O2. 喻說法
今O1.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這時候,他們的父親,也就是這位最好的醫生,在其他國裏辦完事,回到家裏。【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這所有的小孩子都飲了毒了,或者毒得糊塗了;毒得什麼也不知道了,這叫「失本心」。或者還有多少明白的。【遙見其父,皆大歡喜】:很遠就看見父親回來了,這小孩子就都很歡喜。

【拜跪問訊】:歡迎父親回來了,有的給父親叩頭,有的打問訊。說,【善安隱歸】:父親您可平安回來了!我們都很幸運的,還能看見父親!這一些個沒有失心的小孩子就又說了,【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我們太愚癡了,我們也不知道這毒藥這麼厲害!還以為是糖水,或者是什麼蘋果水、橘子水,或者可口可樂之類的──歡喜喝酒的,就以為這是酒;我們拿過來就喝,殊不知,竟然是毒藥。請父親給我們救療,治一治這個病,好令我們活命長壽。

這個良醫是誰呢?佛就譬如良醫。這些小孩子是誰呢?就是一切眾生。

在這個世界,佛未到我們這兒來,或者已經到這個世界來,又入涅槃到其他的世界去;這時候,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智慧,所以就亂吃東西。眾生以食為天,所謂「食色性也」;小孩子一生出就會吃奶,什麼也不懂,你給他東西,他就吃,又吃拳頭,又吃手指頭。總而言之,有什麼吃什麼,這是他本性;我們眾生也都像小孩子歡喜吃,這一吃,就吃了毒藥了。

什麼叫毒藥?旁門外道、那個邪道,講的道理不徹底、不究竟,這都等於毒藥一樣。這個毒藥他吃了,若知道是毒藥,還有一點辦法可以救的;就怕他吃得太多了,根本就不知道是毒藥了!他以為這回可得到長生不老丹了,吃這個東西,這大約永遠都不會死了!可生天堂了!到了天國樂園了!為什麼他吃毒都不知道呢?就因為他迷得太深了,毒得太深了!這種毒入到骨髓裏頭去了,所以就要失心;失心,就是不明白真理了。不失的,有人給他一講,他還可以懂,還可以明白真理了。

等這個最好的醫生從他國回來了──這是佛出世了,這譬如佛在其他的世界教化眾生完了之後,又到這個世界來教化眾生;一看!這一些個眾生都喝旁門外道的毒汁,被毒得太深了,不容易救治了。但是這一些個眾生之中,還算聰明的,見著佛就很歡喜,向佛叩頭頂禮、問訊,就說:「我們這一些個眾生太愚癡了!請佛慈悲,給我們一點藥,救療我們,把這個毒給解除去,令我們壽命再延長,不會毒死!」所以佛看眾生這麼樣可憐,就用種種藥來解除眾生的毒。有歡喜服的,病就好了,這邪知邪見就沒有了;有的不歡喜吃這個藥,毒就不能解──不相信佛法的人,就等於不服這位最好的醫生給的藥一樣。

現在講的是良醫,良醫就是譬如佛。我們再講庸醫,庸醫就是殺人的,良醫是救人的。什麼是庸醫呢?就是這一些個旁門外道,佛教不是佛教,道教不是道教,儒教不是儒教,婆羅門不是婆羅門;這些個九十六種外道,這都譬喻庸醫。

我再講「庸醫」的一個公案,大家聽一聽!

有一次,閻羅王吃東西吃得太多了,就生出來一種跑肚的毛病;跑肚,就是到廁所去,左一次,右一次,大便很多次的。閻羅王受不了,叫這個小鬼,說:「小鬼!你快快去給我請個醫生來!」那小鬼說:「啊!我不知道哪個醫生好啊?你要告訴我請哪一位醫生啊!」閻羅王說:「你到醫生的門口,看一看,哪一個醫生的門口鬼最少,你就請那個醫生來!鬼最少的那個醫生,當然就是好的,所以冤鬼才少!」這小鬼說:「這我知道了!」他就到街上去請醫生。所有醫生的診所,他都到遍了,每一個診所的門口,都有一千八百的鬼,不是三千、就是五千,再不就是三百、五百。後來到一個醫務所門口,一看,喔!這個最少!只有兩個鬼在那地方哭,說這個醫生用毒藥把他們害死了。這小鬼說:「啊!這個醫生是最好的!把他請去給閻羅王治病去!」請來了,閻羅王說:

「醫生!你看看我是什麼病?」

「不用看什麼病,吃點藥就好了!」他說。

「你不看,怎麼就給藥吃呢?」閻羅王說。

「我就是這麼樣個法門嘛!你試試看,絕對沒有錯的!」

「你做醫生做了好久啦?」閻羅王說。

「我今天才開張,頭一天做醫生!」這個醫生說。

「喔!你──」

閻羅王就問這小鬼說:「他門口有沒有怨鬼呀?」

小鬼說:「他門口只有兩個。」

閻羅王說:「哦!你頭一天做醫生,就有兩個怨鬼被你給治死了;你要是做久了,還得了!好了!現在你不用回去了!我這個病,你給我治好了再回去;治不好,就留在這兒!」就把這個醫生給扣留起來,這個醫生也變成鬼了!這個醫生有兩個治死的鬼,連他自己,就變成三個鬼。可見做醫生也不容易的!

O2. 喻說法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這位良醫見著自己這一班小孩子都中毒了,他們就非常的苦惱,發狂了這個樣子。【依諸經方,求好藥草】:於是依照藥書上,藥性這種諸經的方法,找一點最好的、可以解毒的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這個藥草的顏色非常好,味也不苦,也很美味,也很甜的;看著也好看,滋味又甜,所以說色香美味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就是把藥材搗碎了,又用篩子篩一篩,然後給這一班小孩子,令他們吃這種藥。這是表示用種種的法,來教化這二乘的人,令他們都由阿含,經過方等、般若。在般若的時候,這就等於「擣篩和合」。

【而作是言】:就說這種的話了。【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這是最好的一種藥,看著好看,味道又香、非常甜,這個藥非常好!【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你們這些小孩子,快一點把這個藥吃下去;你把這藥吃了之後,病就好啦!你這一切的痛苦就都解除了,沒有了!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他這一班小孩子裏邊,還沒有發狂,還清醒的人,【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見到這種良藥,色也好、味道也好,即刻就把這個藥吃了。這個「篩簸」之後──在般若之後,就到了法華的時候;法華的妙法,這叫良藥。【病盡除愈】:這個病完全都好了,「愈」就是「癒」,什麼病也沒有了!這表示把見惑、思惑、無明惑都破了;破了之後,就開悟了,什麼病都好了。

M3. 復去喻,喻未來益物 分四
N1. 超喻不滅有損 N2. 喻方便唱滅 N3. 喻唱滅有益 N4. 追喻本實不滅
今N1.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還有其他中毒中得深的、已經發了神經的這一類的小孩子,見到父親回來了,雖然也很歡喜問訊他的父親,也想要求父親給他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可是父親──這位良醫,給他的藥,他不肯吃。這也就表示佛給他說《法華經》,他不肯信受奉行。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毒氣深入,失本心故】:因為他毒氣入得太深的緣故,把他本來清醒的心都失去了!都糊塗了!【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對這種顏色又好、滋味又香的良藥,他說:「這個藥不好,吃了更糊塗了!」所以他就不相信這個妙法。佛也就像這位良醫似的,給眾生說法,用最妙的法來教化眾生;眾生若不相信,佛也沒有辦法一定使他相信的。

N2. 喻方便唱滅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父作是念】:這父親就作這樣的想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這些中毒的小孩子太可憐了!因為中毒中得太深了,所以心裏就有一種顛倒,都不清楚了。【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雖然他們見到我回來很歡喜,求我來給他們治病,可是我給他們選擇這麼好的藥品,他們卻不願意服這種藥。【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我現在應該設出來一個方便法門,使令這一班中毒太深的小孩子,願意服下我給他們所預備的藥。

【即作是言】:所以他就這樣講了,【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你們應該知道,我現在年紀已經衰老了。衰,就是沒有力量了、衰敗了;年紀老的人,這叫衰老。我死的時候很快就到了。【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現在我給你們預備最好的藥品,留在這個地方,你們這一班中毒的小孩子,可以去拿來吃。你不要憂愁病不會完全好,只要你服下我這個藥,你的病就會好的!

【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對小孩子作這種的教誨之後,又到其他的國家去了。然後故意派遣一個人,回來告訴這些小孩子說,你們的父親現在已經死囉!所以佛示現入涅槃,也就是這樣子。

佛預備這一切的法,都是良藥;因為看眾生中的毒太深,不肯相信佛法,所以就設方便法門,說是佛入涅槃了。實際上,在佛的境界上,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因為眾生,所以就設出這麼一個方法來,說是入涅槃。

N3. 喻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在這時候,這中毒的小孩子,聽見父親在其他的國家喪亡了。雖然他們把本心已經失去了,但是他還懂得父親已經死了,所以心裏非常的憂惱。【而作是念】:於是作出這麼一種的想念。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假使父親在世,他會慈悲愍念我們,很疼愛我們的,對我們非常好;他能救護我們,令我們沒有病。【今者捨我,遠喪他國】:現在父親捨棄我們,在很遠的其他國家死亡!

【自惟孤露,無復恃怙】:自己想著,現在我們又孤獨、又沒有人來救護了!再也沒有人來作我們的依靠了!【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心裏就很悲傷,很感歎的。因為有這種悲傷、有這種感歎,心就醒悟了!醒悟什麼呢?才知道這個藥是父親在生的時候留下的,可以治病。這個顏色也好,味也很香。【即取服之,毒病皆愈】:於是乎就把這個藥拿來吃了,所中毒的病就都痊癒了、都好了;這就表示不信外道法,而信佛法了!一信佛法,這個毒病──這邪知邪見,就沒有了,這叫病癒了。

N4. 追喻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這個父親本來沒死,聽見兒子們的病統統都好了,【尋便來歸】:於是就從其他的國家回來了。【咸使見之】:令所有這班中毒的小孩子,又都看見他的父親了。

L2. 治子實益喻,喻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諸善男子】:佛就叫一聲,各位善男子,就是這一些個大菩薩,【於意云何】:你們意思裏怎麼樣啊?你想一想。【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或者會有這個人,他這樣說:「這個良醫盡打妄語、盡說假話,他有打妄語的罪嗎?」會不會有人這麼樣講呢?【不也!世尊】:請問佛的這一位菩薩就答覆佛說:「不會的!世尊!」

K2. 法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我亦如是】:我所說的法,也就是這樣子。首先說《阿含經》、然後說《方等經》、《般若經》,最後說《法華經》、《涅槃經》,也就是像這位良醫的情況是一樣的。【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我自成佛到現在,已有沒有數量、沒有邊際,百千萬億那麼多那由他阿僧祇劫了!【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為了想要教化眾生的緣故,用方便說法,「為實施權」這個道理,所以才對眾生說:「哦!我要滅度了!」好像那位良醫到其他的國家,說他已經死了,是一樣的道理。【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也不會有人這樣說:「哦!佛是打妄語呀!佛也盡說虛假的話!」沒有人能說我有這種虛妄的過錯!

H2. 重頌 分二
I1. 頌正顯遠  I2. 頌三世益物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爾時】:在這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釋迦牟尼佛願意把前邊長行的道理,用偈頌再重說這個道理。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釋迦牟尼佛說,自從我證得佛果以來,很長很長的時間囉!【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所經過的這一切的劫數,已經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這麼多的大劫了。

I2. 頌三世益物 分二
J1. 頌法說  J2. 頌喻說 J1. 分二
K1. 頌正明三世益物  K2. 頌總結不虛 K1. 分三
L1. 頌過去  L2. 頌現在  L3. 頌未來
今L1.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我常常在世界各國來說法教化眾生。所有無數億這麼多的眾生,我教化令他們成就佛道,所以前邊才有〈從地湧出品〉,這麼多的大菩薩。

【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從我最初成佛到現在,有無量無邊這麼多那由他阿僧祇劫,我都是因為想要教化眾生的緣故,也就好像這位醫生到其他的國家,之後又派遣一個人回來告訴他這些孩子,說他已經死了。為什麼?就叫這一些小孩子沒有一種依賴心,肯吃他所預備的良藥了。佛就用個方便法門,說佛要入涅槃了!你們大家有什麼問題趕快問!有什麼不明白的趕快說!【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實實在在的,佛沒有滅度、沒有入涅槃,仍然常常地在這個地方來說法教化眾生!【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我常常都住在這娑婆世界的靈鷲山上,以種種神通的力量,令一切的顛倒眾生──雖然我就在他旁邊,因為眾生顛倒,他也看不見我;就是我沒有滅度,他們也看不見。

L2. 頌現在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因為這些顛倒眾生,被無明來迷住了,雖然近我,也看不見,就看見我是入滅了。眾生見到我滅度,大家要供養我的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這個時候,他們統統都生起一種懷念、愛戀而仰慕的心,生出一種渴仰,想要見佛了!

【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眾生既然生出一種信服的心來了,他們心也直了,意念也都柔軟,不那麼剛強了!現在他們也就都想要見佛了!【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他們就一心想:「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現在若再見著佛可好了!」他們就生一種稀有的心、難遭難遇的心,甚至於把自己的生命作布施也都不吝惜了!為求佛法,布施生命,他們也都願意。出家人在求佛道、受戒的時候,在頭上燃香疤,這都是一種不惜身命的表現。你若惜生命:「啊!這很痛的!」就捨不得燒了!不惜身命,願意燒身供佛。

佛為什麼滅度卻又說沒有滅度呢?這種道理,是為開悟的人說的;沒有開悟的人,就以為佛滅度了。你要是開悟,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就和佛常常在一起、都在佛的身邊,所以這叫「常見於佛」。你若沒有得到這種的境界,佛雖然就在你的身邊,你也看不見佛。所以佛為什麼說沒有滅度?就是他能和這些證得五眼的人常常相見的。要是一般沒有五眼的人,就不能相見;所以以為佛是滅度,實際佛也沒有滅度。

一切眾生不惜身命來求佛法,這時候就有一種感應道交,因為眾生的心真誠了。【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所以在這個時候,我釋迦牟尼佛和一切的大比丘僧、比丘尼等等,一同出現於靈鷲山這個靈山法會。天台智者大師念誦《法華經》,入到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他證得一旋陀羅尼;由這一點證明,現在釋迦牟尼佛仍然還在靈鷲山說法教化眾生呢!

【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有的時候,我就對眾生來說:「我常常在這個靈鷲山,為眾生說法,並沒有入滅;因為方便權巧這種方法的緣故,所以有時示現滅度、有時示現不滅度。」這非滅是滅,所以就「滅而不滅、生而未生」。

L3. 頌未來 分二
M1. 頌方便唱滅兼頌須唱滅意  M2. 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
今M1.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那麼在其他國土中,有這一切的眾生,他們若生一種恭敬心而歡喜見佛的心。【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我在他們的國土之中,給他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你們各位沒有聽說過這種的道理,所以你們就認為佛滅度了。其實,我沒有滅度,也沒有不滅度;佛不生不滅,又焉有生、有滅呢?【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我看見這所有的眾生,都埋沒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裏邊了;苦惱,就是在這財、色、名、食、睡裏邊貪戀。【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為他們都貪著到五欲上了,所以我也就不現佛身為他們說法,令這一切的眾生,生出一種好像好飢渴似的、好仰慕的這種心。【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因為他們心裏生出一種戀慕的心,所以我就出現為眾生來講說佛法。

M2. 頌本實不滅兼廣釋不見得見之由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神通力如是】:為什麼有的眾生可以見到佛的,有的見不到佛?為什麼佛滅度了,又說沒有滅度?沒有滅度,又說滅度了?什麼原因呢?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變現的;所以才說「生而未生、滅而未滅」。眾生有可以見到佛的、有見不到佛的。與佛有緣的眾生就隨時可以見佛,與佛沒有緣的眾生就見不著佛。那麼有人說:「我若與佛沒有緣,我見不著佛,那怎麼辦呢?」你就要種善根、結佛緣、供養三寶啊!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你在三寶面前修供養,修的時間久了,你自然就有佛緣了嘛!你如果不種善根,始終都不會有佛緣的。

【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因為神通力是這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於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時間,常常住在靈鷲山上為眾生說法,或者到其他的世界,其他的國土裏邊。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那麼眾生看見有這一切的「水、火、風」三災和八難這種劫,由眾生瞋恨火而發生的災劫,在發生大火的時候,【我此土安隱】:我這個靈鷲山,和其他我所住的地方,都安穩,不會被這三災所害。

【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我所住的地方,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常常都充滿,有很好的花園子、很好的樹林子,和一切的堂、閣,用種種七寶來莊嚴這個寶妙樓閣。【寶樹多華果】:寶樹,就是那個菩提樹王。善因為華、善果為果;你種很多善因,這就是「多華」;你得很多善果,這就是「多果」。【眾生所遊樂】:外邊的一切眾生,是眾生;你自性裏邊、心裏邊,一念生,是一個眾生生;一念滅,是一個眾生滅,念念都是眾生。所以眾生有自性的眾生,有外邊的眾生;自性的眾生和外邊的眾生,互為眾生,要不怎麼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呢?也就是這個道理。所遊樂,在這個莊嚴的道場裏邊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這一切三界的諸天,來擊天鼓,天鼓鳴空,常常地在這兒給佛作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常常在天上雨下最適意的這種花、最歡悅的這種花;你一看這種花,心裏就歡喜得不得了。把這個花散在佛和大眾上,來供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佛又說,我這個常寂光淨土,永遠都不會毀壞的,而眾生被自己這種煩惱之見給燒盡了。【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所以又憂愁、又恐怖,充滿種種的苦惱。為什麼?就因為有這個惡見,有這個眾生見。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這一切有罪的眾生,以他們這種惡業的因緣,就是超過無量無數無邊這麼多的阿僧祇劫,也聽不見佛的名號,或者法的名相,或者僧的名字。這個世界上,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沒有人知道佛法;沒有人見著佛,也沒有人聽見佛的名號。好像須達多長者,一聽見佛的名號,就毛孔悚然,因為從來就沒有聞見這「三寶」的名字。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所有這有修功德的人,種善根的人,用柔和心直,沒有委曲心,他們就能見著我的身,在這兒來給眾生說法。那一些個有罪的眾生,不但見不著佛,連佛像都看不見;你能看見佛像,這是你的罪業減輕了。總之,你要有功德,才能見著佛,才能見著法,才能見著僧。

【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或者有的時候,為這一切的眾生,說佛的壽命是最長的,有無量無邊這麼長。【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為很久很久也見不著佛的眾生,就說佛是最不容易遇著的;為他說這種法。

K2. 頌總結不虛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有善根的、常常見佛的人,我就說佛的壽命長。那麼常常不見佛的人,我就給他說佛不容易遇著,難遭難遇!我智慧的力量是這樣子;這個智慧的光明,能照到無量的世界,使無量的眾生發無量的菩提心。【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這個壽命,有無量那麼多的大劫。怎麼樣得來的呢?因為久修放生的這個善業所得來的,所以才能壽命長。你若想你的壽命長,你就要放生;能多放生,你這壽命就長了。

【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你們這一般的有智慧的人,不要對我所說的話,生出一種疑惑心來。【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你應當要把你這種懷疑的心斷了,令它永遠永遠都沒有了!對佛法不要生疑心!佛所說的話,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虛假的!

J2. 頌喻說 分二
K1. 頌立喻  K2. 頌法合
今K1.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好像那位良醫,對於藥書、藥性,他都非常的熟悉;他知道寒的藥治什麼病、熱的藥治什麼病,溫的藥治什麼病,平常的藥治什麼病,「寒、熱、溫、平」這一切的藥性,他都明白。

所以你不要生懷疑!他因為想要給這一些個發狂中了毒的小孩子治病的緣故。

【實在而言死】:他本來沒有死,故意說自己死了;所以這些小孩子一看爸爸已經死了,就想吃這個藥啦!好像佛所說的佛法,要是佛在世,你以為不要緊!反正佛現在還在這兒!就不著急學佛法。現在佛入涅槃了,你見不著佛了;才想要研究佛法,才想聽經了。【無能說虛妄】:沒有人可以說,這位醫生用這種方便法門來給他兒子治病,這是虛妄的、這是有罪了。

K2. 頌法合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釋迦牟尼佛說,我告訴你,我是世間之父!所以要救度這世間上一切苦患的眾生──就好像這一些個眾生都中了毒似的,中什麼毒呢?中旁門外道這一些個毒。

【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因為凡夫都有顛倒想,對的他說不對,不對的他又說對,白的他說是黑的,黑的他又說是白的。你看!晚間本來也是像白天那麼光明,他就說暗了;白天像晚間那麼黑暗,他又說白天是光的。其實,在自性上,白天和晚間都是一樣有大光明藏,都一樣是光的。你自性若黑暗,就是光明,你也覺得黑暗;你自性要是光明,黑暗也變成了光明。所以眾生顛倒就這樣子!本來我實實在在的,也沒有入涅槃和不入涅槃這一些個道理;但是因為眾生顛倒,我就說入涅槃了。

【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佛又說,我為什麼說入涅槃呢?因為眾生若天天見著我,就會生出一種驕傲、縱恣的心。縱恣,就是不守規矩,不依照佛法來修行。就很放逸、很不守規矩的,著到五欲上──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裏邊去。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我知道這一切眾生心之所念,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性,如來悉知悉見。」所以我常常知道眾生的思想,他想什麼我都知道,知道他或者修行和不修行。

我告訴你們,我這一些皈依弟子,你們誰修行、不修行,我都知道;你們誰守規矩、不守規矩,我也知道。那守規矩的人,就天天來聽經;不守規矩的人,就天天往外跑。這暑假班也是這樣子,守規矩的,無論哪一個課程,都守規矩;不守規矩的,人上這個課,他做那個事。你們必須要認真學習佛法,不要馬馬虎虎的;我講經費這麼多的氣力,你不要以為很容易的。講經也是很費氣力的!

【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這個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佛就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眾生身得度者,佛就隨類應現,變種種的眾生,去度他們,為他們說種種的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我常常這麼樣想。想什麼?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使眾生能得到無上的智慧,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卍    卍    卍

你們來皈依三寶的人,或者到其他的道場裏邊,或者到其他的廟上去住的時候,不要以為不給錢是一種好處。因為你是在家人,到道場,無論哪一個道場,屬於佛教的,不屬於佛教,那是不管,要是屬於佛教的,無論到哪一個道場,都應該發一種供養心,要供養三寶,不要叫三寶來供養你。因為你要是叫三寶來供養你,那你就一生不如一生了。你看那一些個人,為什麼他就富貴?就因為他供養三寶,才能有福。為什麼那些個人窮?就因為他不供養三寶,所以他就一生比一生窮。你們是凡皈依我的皈依弟子,無論以後到到任何的道場去,都應該生一種供養心。在今天,有人送給我一些個佛像。我也可以說是,我供養其他的人,那麼他交換來的。那麼現在今天我請出來,誰要是歡喜的,就請一尊。這個佛像,可以做你們的護身佛。在中國,講究護身佛,戴著一個佛像在身邊,就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果堂!這次你遇著這個麻煩的事情,有沒有戴著佛像?我以前送給你,你應該戴著他。那麼戴著佛像,這佛就會保護著你,無論哪一位都是。但是你請這個佛像,你必須要出一點功德來發供養心。所以我叫你們,要誰請這個佛像,無論錢多少,應該拿出一點錢來供養三寶。不要說有這個佛像,就是沒有佛像也應該供養三寶。所以,以後你們在道場裏頭,或者請佛經或者請書,或者請佛像,無論請什麼都應該發一種供養心,不要以為你沒有錢,這就是得到好處了;這是得不到好處的。你沒有供養心,你也沒有功德,所以要發供養心。那麼在今天,這個《金剛菩提海》,果先他說不夠錢,沒有錢印第四期和第五期的。那麼你們誰要願意擁護這個雜誌的,這個錢,出多少錢要交給我。交給我,我再交給果先。因為我要知道,有多少錢,所以各方面來的支票什麼我都要知道,也就是這樣子。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一品是「分別功德品」。分別,就是因為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那麼必須要來把它分別說一說。

什麼是「功」?什麼是「德」?「功」是對外而言,「德」是對內而言。你在外邊能立功,在裏邊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來這種善事,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你在這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能做這種善事,這就是有了功。有功之後,你自性上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有這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有德了。

這功德不是由一件事情而成就的,而是要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種種的善事積累而成的。積累,也就聚集;由少而多,或者由小而大,這都是積累。好像山,本來沒有山,因為微塵一天比一天多,這山也就高了。山高,不是由一天兩天、三天五天高的,是由每天每天,每一個月、每一年,它慢慢高起來的。所以現在我們看見這座山那麼高,這不是一個短時間而成的,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成的。山,比方是個功;海,就比方是個德。海,也不是一天兩天成一個大海,不知道經過幾多個大劫,才成就一個大海的;所有的水都向海裏流去了,這就比方「德」。

這功德,也就好像山海聚集而成;由少而積聚成多了,這就叫「功德」。外邊有功,裏邊有德,功德多了,你這道業就會成就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也就因為他功德多了,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

現在分別功德,在功德沒圓滿以前,如何做功德?所以這叫「功德品」。我們聽了這功德品,就要做功德;不要聽了不做,那就是沒有功德。你聽了,然後做功德,這功德一天就比一天多;好像海和山一樣,等你圓滿的時候,就成佛了。

B4. 入佛知見(分別功德至常不輕四品) 分三
C1. 明證解功德 C2. 明持經根淨 C3. 顯能證之人 C1. 分二
D1. 明證入 D2. 明解入 D1. 分二
E1. 長行 E2. 偈頌 E1. 分三
F1. 經家敘益 F2. 如來分別 F3. 瑞表圓益
今F1.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爾時大會】:釋迦牟尼佛講完〈如來壽量品〉的時候,在大會中的大眾,【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聽見佛說如來的壽量和劫數,是這麼長遠,長遠得數不過來那麼多。【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所以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阿僧祇眾生,都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處了。

F2. 如來分別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對無能勝這位大菩薩說,【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阿逸多!我現在告訴你!我在說如來壽命長遠的時候,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生,他們都證得無生法忍了;也叫「悟無生忍」,證得這種「也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的忍。證四果阿羅漢,這才能得到無生法忍。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又有一千倍像前邊所說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他們得到「聞持」陀羅尼門。聞,是聽聞;持,是受持。聽聞了之後,他就能受持;受持什麼呢?這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譯為總持,所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得到這種陀羅尼門。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又有一個世界,在這一個世界裏邊,每一粒微塵作為一個菩薩,就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得到樂說無礙辯才。樂說,就是歡喜說法;無礙,就是沒有障礙。無論任何人來和他辯論,他都勝利,誰也辯論不過他。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又有一個世界有微塵數這麼多的大菩薩,都得到百千萬億無量那麼多「旋陀羅尼」。旋,是旋轉;轉,也就有一個「捻」的意思。旋轉陀羅尼,就是能會用這個陀羅尼了;這百千萬億這麼多的陀羅尼門,他都懂了,都可以受持了!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又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他們可以轉大法輪。轉什麼大法輪?轉不退的法輪!他們只往前轉,不向後退的;就是只有精進,而不懈怠、不懶惰,這叫轉不退法輪。

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一個月、一個四大部洲,這叫一個世界。積集成一千個世界,有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一千個月、一千個四大部洲,這是一個小千世界。再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這是一個中千世界。再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這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說三個千的緣故,所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三個大千世界。

我們佛教講堂這兒,也是轉不退法輪呢!你們知道嗎?所以你們不要退;你一退,那就不是轉不退法輪,而是「轉退法輪」了!所以我們這兒這麼忙,就是代諸佛來轉不退法輪呢!不過我們這是凡夫轉法輪,人家這一些都是大菩薩在那兒轉不退法輪呢!我們學著轉不退法輪,不等於是轉不退法輪,你要認清楚這一點!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有二千個中千世界,那麼多國土的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轉清淨法輪;清淨法輪,就是妙法輪。前邊是轉不退法輪,現在是轉清淨妙法輪了!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小千國土(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四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怎麼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菩薩?這是四地的菩薩。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這要經過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四個四天下(四個日月、四個須彌山、四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八地菩薩),他們在八地上,再經過四生(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三個四天下(三個日月、三個須彌山、三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九地菩薩),他們在九地上,再經過三生(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二四天下(兩個日月、兩個須彌山、兩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大菩薩(十地菩薩),他們在十地上,再經過兩生(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有一個四天下(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等覺菩薩),他們從等覺的果位,再經過一生(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有八個世界(八個須彌山、八個日月、八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麼多的眾生,在這個時候,他們統統都發菩提心了,都發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心、發求成佛的心。

我們修習佛法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結菩提果;你若不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的。不是就說:「哦!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佛,你不發心成佛;你就光唸,唸來唸去,那就等於「說食數寶」一樣。

怎麼叫說食數寶?就說這個東西最好吃了,麵包好吃、牛油好吃、豆腐好吃,馬鈴薯 potato 好吃,tomato(蕃茄)也好吃──這是吃齋的人這麼樣唸;但是你不吃,空著肚子,不會飽的,這叫說食。怎麼叫數寶?就是給人家數錢。就一百萬、兩百萬、一千萬、一萬萬、十萬萬??,這麼數了一天,數了很多,但都不是自己的。你光說「人人都是佛」,可是你一點也不修行,人一說你這麼自私,你就受不了了;說你貪心這麼大,你就覺得「你怎麼罵我呢?」不發菩提心,就是「說食數寶」;所以才有那麼幾句說: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你一天到晚給旁人數錢,你自己一點都沒有;你若不修行,也就和給其他人數錢是一樣的。

我講經講到這個地方,就有人提出來一個問題想要問,但是又不敢問;為什麼?他找不到正當的理由來問。什麼問題呢?他就想:「哦!這個世界就一個世界,怎麼會有小千世界?又有中千世界?又有個大千世界?我現在在這兒,就看見這一個世界、這麼多星球;我沒有看見其他多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這個世界的須彌山,我都沒有找著呢!怎麼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他想問這個問題。我現在不答覆這個問題,我先講另外一件事情。

有這麼一個鄉下佬,就只知道自己鄉下那個世界;每一天所看見的,不是三叔,就是二大爺,再不就是他那姑姑、媽媽、婆婆的。他就以為只有這麼一些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他沒到過其他的鄉村。以後,他不知道為什麼離開這個鄉村,走走走,就看見另外一個鄉村、或者城市。他一看,哦!這個城市怎麼這麼大呢?比我那個鄉下還大呢!以前他沒見過,他不相信有另外一個鄉村、另外一個城市;現在他看見了,知道了。

他由這兒,又把整個國家的鄉村、城市都走遍了,知道有這麼多地方,但他還不知道另有其他的國家。好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譬如法國人,他就知道法國的領土是這麼多;等他到了德國、英國,走了很多國家:「哦!怎麼還有另外的國家?」他沒到的時候,他就認為沒有;他到了之後,就知道有另外的國家。

這些世界也是這樣子;你還沒去,你不知道有這麼多。等將來到的時候,那時候我就是不告訴你,說是有另外的世界,你也知道有了;現在告訴你,你沒看見,你不會相信的。所以這問題,你先不用提出來問,還是在你自己腦裏保留著;等你將來到了其他世界,那時候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昨天講的經文,本來我想馬馬虎虎的講過去就算了;但是你們這些個聽經的人,就有人很多事,就來問。以後有人要提問題,應該在第二天;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來問,不要連一天晚間都等不了了。這太著急了!所謂「緊了繃,慢了鬆,不緊不慢才成功。」你現在太緊,這是太過;你太鬆,又是不及。在這一品的經文,這有授記──給法身來授記,又有流通;昨天所講的經文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二地」都在這裏邊包含著。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這就是說的「十住」。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這就是「十行」;證得十行的果位,才能得到樂說辯才。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這就是講的「十迴向」;證得十迴向的果位,才能得到這種「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得到旋陀羅尼門。

「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這三不退;這就是證得初地的果位,才能得到這種的轉不退法輪。

「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這就是證得二地了。

「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地方,一開始,就是從二地上來,由二地、三地,證得四地;圓證四地,這是圓教了!證得到圓教四地上,就經文上說的「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增道損生」。增道,就是增一分這個中道;這個「增明中道」,就是增加明白了中道。損生,損什麼生呢?就減損一次的變易生死。在證得二地以後的果位,就是在二地以前,十住、十行、十迴向和十地,這都是增道損生的,有這種的功能:增明這個中道的這種智慧;損這變易生死的這個生死。證得二地,沒有分段生死了,只有變易生死。由二地那兒開始,證到四地這果位,這就要「圓證四地」,不是通教、別教那個四地。這個「十地」,在通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在別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在圓教上是怎麼樣個程度,都不同的。

現在,這是證圓教的四地位──由這個三地證到這個四地,這圓證四地──到這時候,剩了這個無明。本來有見惑、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最後是八品微細的無明惑。那麼到四地,把這個無明惑還剩了最後那八品微細微細的無明;這微細的無明,斷一分的無明,就多證一地,斷一分無明,就多證一地,這是「損生」,損「變易生死」這個「生」,不是「分段生死」的「生」;所以斷一品的無明,就往前進一地。由四地這兒,斷了八品的無明,證得妙覺的果位,所以說「八生」;而那個「四生」,就是從八地那兒開始算起。中間五地、六地、七地,經上沒有講它;因為到第八地,八地菩薩和七地菩薩這種的程度,又不同了!

證得八地的果位的人,假如他發菩薩心願意到這個世界來教化眾生,再來入胎,他是穿著衣服來的。怎麼叫「穿衣服」呢?就好像虛老,他一生出來是一個肉彈,這就是叫「穿著衣服來」的。但是這種八地的菩薩到這個世界來,就很少再入這個輪迴;所謂「菩薩有隔陰之迷,羅漢有住胎之昏。」就是八地菩薩到這個世界上來,經過這種胎藏,他也會迷了,所以要再修;因為這個,所以虛老到五十六歲才正式開悟;這開悟,是返本還原了,知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

那麼在昨天所說這個數目,雖然說是證得四地;但是從二地那兒開始,證得到四地的果位,這叫「圓證四地」;還有,最後那八品的微細無明要斷盡了,才能成佛,這八品的無明很微細的。

那麼在昨天,那果前算不過來這個數目,我也就叫他糊塗這一晚間,連今天這一天,現在大約他會明白了。他問,這還證明他注意聽我講;講到什麼地方不明白,他曉得問。我希望,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第二天問。以後,什麼時候講經有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可以問。

F3. 瑞表圓益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在我們人聽經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用你自己的智慧來研究這個問題;不應該一邊講、一邊笑,一邊笑、又一邊講,好像那些沒有什麼知識的人,亂哄哄的,就亂講亂說了。必須要有一種定力,你有定力,然後才會生出慧力;你生出慧力,不明白的,也會明白了。你如果不用定力,也就沒有慧力;沒有慧力,你不明白的,始終也不會明白。所以我們為法,必須要鄭重其事,時時刻刻都好像佛在我們前、後、左、右和上邊;所謂「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自然就不會放逸,不會亂哄哄的那樣子。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在佛說這一切菩薩、阿羅漢、眾生得大法利的時候,【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在虛空中好像下雨似的,散下這小白華──又叫適意華;又下大白華。

【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用這寶華來供養無量百千萬億寶樹王(菩提樹)下,以及每一個師子座上的諸佛。這些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化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又散於坐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這位滅度已久的多寶如來身上。【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散到這從地湧出這一些個的大菩薩,及四部眾。四部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用這小白華和大白華來普同供養。這一段是「雨華瑞」,雨大白華、小白華這種的祥瑞。

【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這一段文是「雨香瑞」。細末,就是把栴檀香研成末粉;好像我們燒的檀香,先放那個香粉,這就是細末。沉水,又叫沉香;本來木頭放到水裏,它是漂浮起來的,但是這種沉香木放到水裏,它沉到水底下去,這叫沉水香。又雨下以上的這種香。

【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這一段文是「天鼓瑞」。在虛空中,天鼓自己就響了。天上有一種鼓,在佛有法會的時候,就有天鼓鳴。這天鼓不是像我們人間的鼓,要用人來敲一敲、打一打才響;這天鼓自己就會響。天鼓所發出來這種的聲音,妙聲又傳播得很深遠,是很細的,不是像我們人間那種很粗的聲音。

【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這一段文是「天衣瓔珞瑞」。又雨下一千多種的天衣──天上人所穿的衣服,垂著一切的瓔珞,有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有這四種的瓔珞。這如意珠,表示是總持。【遍於九方】:在《華嚴經》上,就講「遍於十方」,這兒是講「遍於九方」;你們各位說來聽一聽,這個「九方」是哪九方?這花下到哪一方去?雨華、又雨香、雨瓔珞,這是雨到上方去?還是往下呢?這「九方」是除去上方!因為那個「雨」,是往下方雨下,不是往上方雨下,所以這是除「上方」。由上方往下,雨下滿了九方;這九方,表示除了佛法界而外的九法界。

【眾寶香爐,燒無價香】:這一段文是「供養瑞」。以這個眾寶的香爐,燒起最名貴、最有價值的香。這無價的香是什麼香呢?這個香,你多少錢也買不著的。怎麼樣呢?這是心香;燒起來我們每個人的心香。這無價寶爐,也就是你這個心;在這個心裏,燒上無價的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自然,是不加造作的意思,也不用你想,也不用你怎麼樣叫它這樣子;不用的,它自然的就會這樣子。周至,為什麼說「心香」呢?因為你這一念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說「自然周至」。你燒上你這個心香,能熏惡成善──把你惡的這種習氣都熏出去了,就變成善了;所以由這個善、由這一種誠心來供養大會。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從十方所來的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在每一位佛的上邊,又有很多的菩薩,手拿著幢旛、寶蓋就來了。次第,就是很有次序的。沒有次第,就是沒有規矩;有次第,就是很有規矩的、有條不紊,就一行一行的,這麼一個跟著一個。好像我們繞佛,一個跟著一個,這都叫次第而行。這是「次第而上」,一個跟著一個的往上排列,排到大梵天上去。

【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所有這麼多的菩薩,都是以微妙的音聲,作出無量的偈頌,來讚歎諸佛的功德。

E2. 偈頌 分三
F1. 頌時眾得解 F2. 頌如來分別 F3. 頌瑞表圓益
今F1.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彌勒菩薩(無能勝菩薩)從座位站起來,把右邊的肩臂露出來,合起掌來,對著佛,然後說讚歎佛的這種偈頌。這是身心恭敬,來讚歎於佛。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佛所說的法,都是希有的法;尤其這部《妙法蓮華經》,乃是希有中的希有,在以前根本沒有聽過這麼妙的法。【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世尊是有最大的神通力量,佛的壽命也是不可稱量那麼長的。

【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無數無量這麼多的法王之子,都聽見世尊分別這個妙法的道理。【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在佛說〈如來壽量品〉,就有很多的眾生得到法的利益了。他們的歡喜,都充滿他們自己的身體。

F2. 頌如來分別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聞到這種法,或者住到不退的果位上,或者他們得到「聞持陀羅尼」這種的法門,或者證得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種種無礙的辯才,或者得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互旋、互持的陀羅尼門。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他們每一個都能轉不退法輪,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三不退。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又有中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他們每一個都能轉清淨的法輪,就是證得二地的果位。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或者有小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由二地再修行,證得這種圓教四地的果位;在這時候,他們還有最後八品微細的無明。他再斷一品就證五地,斷兩品就證六地,斷三品證七地,斷了四品就證八地;所以由八地,再還有四品的無明沒有斷,斷這四品的無明,就成佛了。他在「增道損生」這個情形之下,他增明一分的中道,就減損一分的無明;所以若把這最後八品微細微細的無明都破了,應當得成佛道了。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者有四四天下的,或者有三四天下的,或者有二四天下的,有如此四天下的微塵數這麼多的諸菩薩,隨著四、三、二生,應當成就佛果。四四天下,是四個須彌山、四個日月、四個四大部洲;三個四天下,是三個日月、三個須彌山、三個四大部洲;二四天下,是兩個日月、兩個須彌山、兩個四大部洲。

四四天下微塵數的菩薩,這就是八地的菩薩,他們還有四品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三四天下微塵數的菩薩,這是九地的菩薩,他們還有三分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他們把三分的微細生相無明破了,就可以成佛了。二四天下微塵數的菩薩,這是圓證十地的果位,是十地的菩薩,他們還有兩品的微細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他若再破這兩分微細的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或者有一個四天下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這就是等覺的果位,他們還有一分微細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沒有證佛果。若把這一分的微細生相無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也就是成就佛妙覺的果位。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的眾生,聽聞佛說〈如來壽量品〉的時候,都證得無量無漏的智慧,得到這種清淨的果報。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又有八個世界,就是八個須彌山、八個日月、八個四大部洲;有微塵數這麼多的眾生、這麼多的薄地凡夫──薄地凡夫,就是大地的這一些個凡夫。他們聽聞佛說〈如來壽量品〉的時候,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F3. 頌瑞表圓益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沉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妙法,一切眾生有很多都得到很大的利益。究竟這個利益有多少呢?無邊無際那麼多,就好像虛空似的。

【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恆沙,無數佛土來】:從上方雨下來有曼陀羅這種小白華,又有大白華。又有大梵天王和釋提桓因等,像恆河沙數那麼多,他們從無數無量那麼多的佛國而來。

【雨栴檀沉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又雨下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雨下這個香末,就好像下雪似的,所以繽紛而亂墜。繽紛,好像天上下雪,那就叫繽紛而下。香末從虛空而下,也就好像鳥從空中飛到下邊似的。雨下這香末,來供養十方所來的一切諸佛,散佈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又有天鼓在虛空中,自己就鳴起來,自自然然,不假造作的,就發出來一種微妙的聲音。又有天人所穿的衣。天人這衣不像我們人所穿的衣服這麼重,他們的衣非常之薄,有千萬種那麼多。這千萬種的天衣,在虛空中旋轉而下到大會裏。

【眾寶妙香爐,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遍,供養諸世尊】:又有種種寶貴的、微妙的香爐,焚燒最名貴的香。這種的香,自然就周遍法界,能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如來,又供養釋迦牟尼佛一切的分身佛。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其大菩薩眾,執七寶旛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在天雨小白華和大白華,和種種的寶香、種種的寶衣的時候,又有從地湧出這一些個大菩薩眾,各個菩薩都執持著七寶所造成的寶旛和寶蓋。這種的寶蓋、寶旛,都是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不是我們人心所可想得到的,有萬億種那麼多。他們都很有次序的,由下方而上到梵天去。

【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他們在每一位佛前,發供養心,都懸上寶幢和最殊勝的旛。他們也是用千萬億這麼多的偈頌,來歌詠讚歎這一切諸佛。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像這樣種種不可思議的勝事,在以前從來沒有的,這是非常殊勝的。所有的眾生,聽聞佛的壽命是無量的、是這麼長遠的,聽見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都非常歡喜。

【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佛的名號,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可以聞到;但是要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眾生,根本就聞不到佛的名號。佛普遍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具足這善根。沒有種善根者,令他種善根;已經種過善根者,令他善根增長;已增長者,令他善根成熟;已經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脫。以幫助眾生發無上菩提心,發這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D2. 明解入 分二
E1. 明現在四信 E2. 明滅後五品 E1. 分四
F1. 一念信解 F2. 略解言趣 F3. 聞持供養 F4. 深信觀成 F1.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三
H1. 出相貌 H2. 明功德 H3. 明行位不退
今H1.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當爾之時,就是前邊彌勒菩薩說完偈頌之後;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又告訴無能勝這位大菩薩說,【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阿逸多!譬如有這種眾生,他們聽到佛的壽命像前邊所說那麼長遠,【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他不要說完全都信,就是能在這一念之中,生出一種信解──信而明白;他所得到的功德,無數無量那麼多,無法可數的過來。我再說個譬喻。譬喻什麼呢?

H2. 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假設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人和女人,他們為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在八十萬億那由他這麼多的劫之中,他們修行五種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為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這五種波羅蜜都是什麼呢?

【檀波羅蜜】:就是檀那波羅蜜,他們修布施;「檀那」是梵語,翻譯為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外財,就是國、城、妻、子。你能布施你的財寶,這是財施;法施,就像我們講經說法,這是法施。無畏施,就是你有什麼恐懼不幸的事情,能幫助你沒有恐懼了。

【尸羅波羅蜜】:就是持戒波羅蜜,修持戒律;「尸羅」是梵語,翻譯為戒律。戒律在佛教裏邊,是很重要的,所以出家做比丘,必須要受戒;不受戒,就不能成比丘。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無論哪一類的眾生,你受佛戒,就有成佛的機會。那麼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那是很困難的,機會是很少的;所以在佛教裏,特別注重持戒。終南山道宣律師,因為他持戒律持得好,感應天人來給他送飯。你受佛戒,地位就和這大覺世尊一樣了,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學佛法,必須要守戒律,不可以隨隨便便的,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守戒律,就是守規矩。這個戒律,在家人就有五戒;又可以受八戒──八關齋戒;又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是菩薩戒。那麼出家,先受沙彌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

這戒律精嚴的人,天人都恭敬你;像道宣律師,就有天人給他送飯吃。你要是戒律精嚴,一切鬼神看見你,都會向你叩頭頂禮、恭敬你,所以持戒是很要緊的。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止住一切的惡事不做,就是諸惡不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們受了戒之後,必須要守著那個戒、保持著那個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或者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會沉到海底去;我們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去。這個戒律,若不是你自己想犯的,有其他因緣而犯這個戒,那還可以有開緣。這戒講「開、遮、持、犯」。開,就是開開;遮,把它遮起來;持,受持戒;犯,犯戒。在這裏邊,又有止持、作持;若詳細講起來,也很多的意思。

【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翻譯為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要忍你所不能忍的。若你能忍的你忍了,那不算出奇,那是很普通的;若你不能忍的你能忍,那就是羼提波羅蜜了。

【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是梵語,翻譯為精進,就是精進波羅蜜。

【禪波羅蜜】:禪,就是坐禪。「禪那」是梵語,翻譯為思惟修;這思惟修,就能生出你的定力。以上所講的,你必須要先修戒律;你想修戒律,就先做功德;做功德,就是布施。你若沒有功德,你就是守戒律也守不住的,所以必須要先做種種的功德,做布施,然後修這戒律。由戒律,然後才能生出定力來;這禪波羅蜜,就是生定力的。

【除般若波羅蜜】:為什麼不說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你若有了般若,就有成佛的機會。現在不是講「成佛」,是講「功德」──講你修什麼波羅蜜,有什麼功德。現在這個人,他修般若波羅蜜以外的五種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那麼長的時間修五波羅蜜,那功德就很大了;但是以這種很大的功德,來比你對〈如來壽量品〉生出一念信解心的這種功德,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萬億分也不及其一分,乃至於最聰明、最能算的算數師,用算數譬喻,也無法知道這功德究竟有多少。

H3. 明行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若善男子、善女人】:假設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他有像對〈如來壽量品〉佛的壽量長遠這種的功德,生一念的信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他這種的功德,若在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果位再能退回來,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無有是處】:絕對沒有這種道理。

G2. 重頌 分三
H1. 頌格量功德 H2. 頌行位不退 H3. 頌深心信解
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人不相信,所以把這個意思用偈頌再來說它一遍。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假使有人想要求佛的無上智慧,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這麼長的時間中,都修行這五種波羅蜜法。

【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並諸菩薩眾】:在這八十萬億那由他這些個劫數裏邊,作布施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和阿羅漢、辟支佛的弟子,以及所有的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栴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在這麼長的時間,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以及供養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用這種最名貴、最高尚的飲食、最上的衣服和臥具、湯藥,所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或者用栴檀香木來建造一個精舍,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或者用花園子、樹林,來莊嚴道場。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迴向佛道】:像這樣子,做這等等的布施,都是非常的微妙而殊勝,在八十萬億那由他諸劫數之中,都這樣來供養;以供養的功德,來迴向求無上的佛道。

【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前邊那是布施,現在這是持戒。或者持禁戒;禁,就是禁止,不叫你去做。「清淨無缺漏」,持戒清淨,好像滿月似的,沒有缺漏。「求於無上道」,來求無上的佛道。「諸佛之所歎」,能這樣子來持戒,這是諸佛所讚歎的。

【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假使又能修忍辱行的話,就住在調柔地。調是調和,柔是柔軟;調和、柔軟,也就是忍辱的表現,住於忍辱地。假設外邊有人以橫逆來加於你,這種逆境來的時候,你的心總存著一個忍辱行在裏邊,總能忍辱而不傾動、不搖動。

【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所有這些比丘、比丘尼,他們有這種增上慢的心,認為比誰都高,誰都沒有他們這麼有道德。你為這一類的增上慢人所來擾亂,可是你能修忍辱行,不為所動,不為境界所轉。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假使再能修精進波羅蜜,精勤而精進──你單單精進,志念不堅固,也沒有用的;你必須要志念堅固,幫著這個精進,而沒有懈怠心。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也就是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這麼長的時間之中,一心精進,不懈怠,不休息。

【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又在這無數劫數之中,住在阿蘭若處(寂靜處),或者是坐禪,或者是經行。我們這兒打禪七,這跑香,就是經行。為什麼要坐坐又經行呢?就是因為坐長了就會睡覺;那麼坐坐行行,這就不會睡覺了。常收攝其心,令心不打妄想。

【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以這種因緣的緣故,所以能生一切禪定。你常常地這麼一心用功,坐禪經行、經行坐禪,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把身心都收攝到一處;所謂「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把心念制到一個地方,就會生出禪定的力量來了。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那麼長的時間,安穩住在禪定裏,心也不亂、不打妄想。

【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像這樣修持「一心三昧」這種禪定的福,你的願力是為著求無上佛道。若求無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禪定。所以把這一切禪定的邊際都修好了,也就是把所有禪定的功夫都修成就了,得到所有的禪定三昧。

【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這個修行的人,他在百千萬億劫之中,修行前邊這五種波羅蜜的法門,所得的功德,像以上所說的道理那麼殊勝。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聞佛說〈如來壽量品〉,乃至就在這一念之中,生出一種信解、一種真信心來,這種福勝過於前邊所說修五波羅蜜那個福報、那種功德。

【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假使有人,完全沒有一切疑悔心,深心不移;就在須臾之間,生出一種信心,他所得的這種福報,就比你修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禪定、精進、忍辱、持戒、布施這五種波羅蜜的功德都大。

H2. 頌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假使所有的菩薩,在無量這麼長遠的時間,修行菩提道果,他們聽到我所說〈如來壽量品〉,能深心信解;他們因為很長遠的時間就修行了,所以我講出來這種的道理,他們就能深心信解。

【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這一切的大菩薩等,他們頂戴奉持,來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並且發願希望自己在未來,壽命也是無量無邊那麼長,好度未來的一切眾生。

【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好像今天的釋迦牟尼佛,在一切釋種之中,他成佛,做法王,成立菩提道場,作師子吼說法,毫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我等這所有的菩薩,於未來世,為一切眾生所尊敬。我們將來成佛,坐於道場的時候,說我們的壽量,也就像現在佛所說的這麼長遠。

H3. 頌深心信解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若有深心者,】:假使有深心的人,【清淨而質直】:他們一心清淨而質直行道,【多聞能總持】:也是受持佛一切的經典,得到多聞三昧,又得到總持三昧,【隨義解佛語】:隨著義理而解說諸佛所說經典的言語。

【如是之人等】:像這樣這一切的人等,【於此無有疑】:於佛所說這〈如來壽量品〉也無所疑,於這《妙法蓮華經》的道理也無所疑。

F2. 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又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假設有眾生能聽到佛壽命像前邊所說那麼的長遠,能明白其中所說的話,和它所趣向的旨趣、道理。【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是無有限量,沒有人可以數得盡這種功德的長遠。這種的功德,能幫助你生起如來無上的般若智慧。

F3. 聞持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何況廣聞是經】:單單聽見這〈如來壽量品〉,就有這樣的功德;況且能由始至終,把這部《妙法蓮華經》都全部聽完呢!

【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你在聽經的時候,又能教你的朋友、親戚都一起來聽經,或者你自己念誦、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或者教他人來受持、讀誦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你自己書寫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教人來書寫這一部《妙法蓮華經》。【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或者用種種的華、香、瓔珞,或者用種種的幢旛、繒蓋,或者用香油、酥油燈──就是用香油來點燈,這種種來供養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經卷。

【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這個人的這種功德,是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那麼多。因為他又書寫、又受持、又讀誦、又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又用種種的供養來供養經卷;以這種種的功德,所以他能成就一切種智,達到成佛的這種果位。

卍    卍    卍

我們這個禪七昨天晚間開始。在這七天之中,希望能有一個好的轉變。因為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不變就要換。這怎麼變呢?就是壞的往好的地方變。怎麼說不變就要換呢?你要是不往好的地方變,或者這個生命就會沒有了,這就叫要換,再另換一個軀殼。這換,就不知道換到什麼法界裏頭去。或者換到菩薩法界裏頭去,或者換到羅漢法界裏去,或者換到天法界,或者換到阿修羅法界,或者換到人法界,或者換到畜生法界,或者換到地獄法界,或者換到餓鬼法界,就不知道換到什麼法界裏頭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藉著這個多劫所種的的金剛種子,今生又發了這個菩提的芽,在這七天禪七裏邊,就要成就我們的佛果,就到這法王的家庭裏頭去。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所有參加這個禪七的人,都要時時警惕自己,時時自己管著自己。你為什麼就要不守規矩呢?我歡喜守規矩,我就歡喜參加這個坐禪班,我歡喜叫我這個腿痛一痛,訓練訓練它,叫它變成一個金剛不壞身。你來總和我打架,那我就和你打一頓。你拿起拳頭把這兩個腿,一個腿就打它幾拳,打得它這個痛就跑了,你再可以用功了。但是,你打,還是有聲音。那不要打,最好你用這個手指頭這麼捏著,用力一捏把它捏得痛了,受不了了,這裏沒有什麼聲音,這是很好的一個用功的辦法。你再或者要睡覺了,你也自己看看哪個地方肉厚,就把那個地方用你這個金剛指力,把它一掐就掐起來一塊肉。這一塊肉,你可以把它吃了;就你吃素也不要緊,因為這是你自己的肉,也不算開齋。你能這麼樣子來對治自己,你就會有所成就了。

那麼今天,因為以前沒有對人講這個禮拜天不講經,所以還繼續。因為有外邊人來聽經,所以繼續講經。那麼再講經少講一刻鐘,等一等你們可以多坐一刻鐘的禪,或者在這一刻鐘的時間,就可以開悟。一刻鐘,這麼少的時間就會開悟?不要說這一刻鐘,就一分鐘開悟,不是在一刻鐘、一點鐘那個時間,就是在一分鐘、一分鐘的百分之一那個時候就會開悟,所以不要時間長了。你們只要用功用得相應,就在最少最少的那一剎那,就會開悟的。

那麼本來我們這禮拜天是要算帳的,但是趕上打禪七,這個禮拜天就暫時不要算,等下個禮拜天再算。打禪七,我很願意你們每一個人都開悟,你們所有的人也不要辜負我這種對你們這個希望。你們都應該保持你們這種的端然正坐;不要坐坐就這麼樣子,再不就這麼樣子了。這樣好像頭痛似的,這樣又好像脊背骨斷了似的,挺不起來了!不要總帶著一個病的樣子。總是端然正坐,腿痛一點不要管它,它痛它的,我坐我的,它與我沒有關係。你現在和它要分開家,不要它痛一點,你就不能用功了。

卍    卍    卍

F4. 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阿逸多】:佛講前邊這一段經文,說是這個人能得到佛的智慧。之後,又叫一聲阿逸多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假使有修善的男人和修善的女人,聽見我所說如來壽命這樣的長遠,發出一種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白其中的義理,【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能信這經典,就是能見著佛的法身。為什麼?因為這部《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真身,也是佛的法身;見著《妙法蓮華經》,就等於見著佛是一樣的。

不要以為佛入涅槃,就不說法,佛時時刻刻都在說《妙法蓮華經》。佛說《法華經》和《涅槃經》有八年的時間。這部《法華經》的經典,後來將經文寫在貝葉上──在印度,經是用貝葉的樹葉子書寫的──每片貝葉連接起來,把它撐長就可以鋪八里路那麼遠。所以,這部《法華經》是佛的真身。

這個人則為見佛常在靈鷲山那個地方,和這一切的大菩薩,以及聲聞、緣覺、辟支佛,常常圍繞於佛,聽佛在那兒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你見著佛身了,就能見著這個娑婆世界的地是琉璃所成的,大地都是平坦,沒有高山,沒有大海,地平如掌──就像手掌那麼平。為什麼世界有高山大海,有種種不平的地方?就因為人心不平;人若心平了,這個地本來是平的。你看有山有海,這都是眾生的業報所感現的。你若證果了,雖然你在這世界,但是所見的境界不同,不是這個樣子,地都坦然平正的;坦然,就是很平正的樣子。

【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在閻浮提那兒有條河,河邊上有一棵檀金樹,據說這樹的葉子落到河中,就變成金子;那種金子,是世界最好的金子。用那種金子,做成金的繩子,一條一條的格出來有八個界限;這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寶行樹、七重羅網,也都很美妙的。【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所有一切的亭臺樓閣,都是用七寶所造成的,非常美觀。這裏邊所住的菩薩眾,都在這個世界中住著。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受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聽聞《法華經》,能作這樣的觀想,應當知道這個人,這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一種信解之相。

E2. 明滅後五品 分二
F1. 列五品粗格量後四品功德 F2. 廣格量初品功德 F1. 分二
G1. 長行 G2. 重頌 G1.  分四
H1. 起隨喜受持 H2. 加教人受持 H3. 加兼行六度 H4. 加正行六度
今H1.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又復如來滅後】:又者,我再給你講一個道理,譬如在如來入涅槃之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聽見這一部《妙法蓮華經》,而不譭謗,也就是有一種信心。若沒有信心,他就生一種譭謗心;有信心,就不會有譭謗心。聞見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發起隨喜功德這種心,你就應該知道這個人發隨喜心,這已經就生了一種深信解的相。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何況能對著本子讀,或者能離開經的本子來誦,又能時時刻刻都依照《妙法蓮華經》上的道理去修行,這個人就是頂戴如來,好像把佛頂在自己頭上那麼樣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讀、誦、書寫、受持這部經典,【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這就不需要再給我造塔寺了。為什麼?因為這部《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場。

那麼,這經上雖然佛說是不需要起塔寺,因為我們念誦這部經,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們要是能發心來建造塔寺,那也未嘗不可的。不要一定執著,說是經典上教我們不要起塔寺,我們就不要起塔寺了。因為你造一個塔,一般人見著這個塔,知道塔裏邊有佛寶、法寶、僧寶,生一種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經,有圖書館、又有種種的莊嚴;那麼人說:「我們到那兒去看看!參觀那個寺院、看看那個道場!」到這兒一參觀,他就發一種信心,生出菩提心,這就給他種善根了。這經典上雖然說不必起塔寺,但是我們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幾個塔、多幾個廟,造多幾個道場。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說也不必用四事供養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應該供養的。若不供養,你也沒有功德;若僧人都沒有人供養了,那甚至於也要把僧人餓死了。

這「四事」是什麼?你或者用飲食、衣服來供養三寶、或者用臥具──就是氈、被之類的;或者又預備一點藥品來供養出家人,這就是「四事供養」。你念誦這部《法華經》,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是一樣了。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因為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這部經典,也就等於你已經造塔了,已經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場了。你念誦《法華經》,也就已經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寶,供養法寶,供養僧寶。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你要能念誦《法華經》,這也就等於你供養佛的舍利是一樣,就是已經造起七寶塔了;因為這部《法華經》,也就是佛的舍利。這個塔,所謂「豎高三界,橫遍十方」,「豎」是「高」,「橫」是「廣」;漸小,不是漸漸地就造得小了;因為高了,人看見這個塔,就好像塔漸漸地小了似的;其實因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這個塔就到這大梵天上去了。

【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你念誦這部《法華經》經典,也就等於懸掛一切的寶旛、寶蓋,以及用七寶所造的寶鈴,還有用華、香、瓔珞來供養佛。用這末香、塗香、燒香,吹的簫、笛子、箜篌、眾鼓、種種的伎樂和音樂,種種的舞戲,微妙的音聲,唱一點美妙的歌,來讚頌於佛。【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這樣也就算在無量千萬億劫之中,作過這種的供養了。

H2. 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無能勝!你要知道!【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有人聽聞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話,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書寫出來,或者教人把它書寫出來。【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這就是等於你造立增坊這麼大的功德,用這紅栴檀香木,來造佛殿、佛堂。你念經,怎麼會就是你造佛殿了?這就是莊嚴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自性的堂。有三十二棟,殿堂有八多羅樹那麼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廣,而且都非常莊嚴、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麼多位比丘住在這個地方。

【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你造的這種自性廟堂也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處,又有坐禪的洞窟,又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一切都具全的。奏音樂的一切樂器,都已具足,充滿其中。

【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像這樣子,你莊嚴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樓閣,有百千萬億那麼多,其數是無量無邊。【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以這種的境界現前,這就是供養於我,以及這一切的比丘僧。這「我」,是釋迦牟尼佛。

【是故我說】:釋迦牟尼佛又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如來入涅槃之後,假使能受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還能為他人來講說,或者自己書寫這部經典;或者自己不會書寫,或者沒有時間書寫,於是請他人代為書寫,供養這部經典。【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經現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養眾僧。

H3. 加兼行六度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何況又有人,不但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永遠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種種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進,又能一心參禪打坐,修禪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禪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門。

這一段經文是莊嚴自性三寶──莊嚴自性的佛,莊嚴自性的法,莊嚴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華經》、念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這都是莊嚴自性的三寶;你自性的三寶莊嚴圓滿了,常住的三寶也就現前。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在前邊說若人能受持《法華經》,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所以才說他這種功德是最殊勝的功德。怎麼是殊勝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這種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沒有數量那麼多、沒有邊涯那麼多。好像什麼呢?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譬如太虛空似的,你找不著它的邊在什麼地方,你也不知虛空究竟有多大。現在一般人雖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虛空究竟有多大。東、西、南、北,這是四方。四維、上、下,這又六方。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四維、上、下合起來,就是十方;這十方是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誦持、讀誦、書寫、講說《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也就像虛空十方無有限量的樣子,很快他就達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H4. 加正行六度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有人,能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對著本子叫「讀」,離開經的本子叫「誦」。不論你對著本子讀,還是離開本來誦,或者你受之於心、行之於身;你自己明白了,那還不算,你能照這部《法華經》的道理來實行,還能為他人講說這部經典;或者自己書寫這《法華經》,或者教人來書寫《法華經》。【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又能造塔、造廟、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養這三寶,又能讚歎佛,讚歎法,讚歎聲聞眾僧。

【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不是用一種方法來讚歎三寶,而是用百千萬億種讚歎的方法,來讚歎菩薩的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著經的義理來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個人,他做很大的官,也護持三寶,給三寶作護法,他也學《法華經》這部經典;可是《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邊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記住了,後邊那三卷半,他怎麼樣讀也記不住、也背不出來。自己覺得很奇怪,怎麼前邊這一半就能記得很清楚,後邊怎麼就這麼難記呢?念了也不會。

在當時有一位善知識,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麼事情來的,他一看就知道。這位大官於是到廟上請問這一位善知識,很好奇的,就問:「人人都有種種的因緣,我對於這部《法華經》非常歡喜,相信這經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記得很清楚,後半部卻沒有法子背得出來,這是一種什麼因緣呢?一部經,怎麼只對前半部很熟似的,後半部就不知道了、讀不出來了?」

這位善知識為他入定一觀察,就對他講:「你這個因緣是很特別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廟上放生的一頭牛。在農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廟上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不令經書發霉,或被蟲子吃掉;用太陽來把經書曬乾,蟲子就不咬了。在曬經的時候,這放生的牛就走到曬《法華經》的地方,用鼻子聞這《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因為沒有在那個地方,就沒有聞到。你因為只聞了上半部《法華經》,所以你對於上半部《法華經》就很有緣的,記得很清楚;下半部因為你沒有聞著,所以你就記得不清楚。」

這個做大官的,在一開始聽見這種的因緣,就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說我是一頭牛?你有什麼證據?」善知識對他說:「你要證據嗎?在我廟後邊有一個墳,那頭牛死後,就埋到那個地方。當時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這頭牛將來會生到什麼地方,姓什麼、叫什麼,他詳詳細細地寫在白布上,和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個墳打開!」

這個人把牛的墳打開了,那裏邊果然有塊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寫的說明,那個名字,就是現在這個做官的名字。善知識對他說:「為什麼你做官呢?也就因為你前生幫廟上種過田、耕過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這一件事情來推察,在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為什麼?就一頭牛為廟上做一點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況我們人!所以我們人要護持道場,來給道場做一點功德,這是很要緊的一種因緣。

【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裏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污法在心裏頭。染污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與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沒有一種瞋恨心,

【志念堅固】:志念特別堅固,就是不隨隨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們學佛法,學幾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堅固。你志念若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最歡喜坐禪,認為坐禪是最寶貴了。所以你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每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要空放過去。你應該要知道,就在這一分鐘、一秒鐘,就是你開悟的那一分鐘、那一秒鐘。你若隨隨便便就把它放過去了,那就不能開悟,因為你不寶貴它,拿時間不當一回事。所以常貴坐禪,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淺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進勇猛】:人修行,必須要精進,又必須要勇猛。你若只是心裏想精進,身卻不精進,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進,必須要有一個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難,怎麼樣也要精進。

在這禪七的期間,有幾個人發願不講話,這是個最好的辦法。因為你一講話,妄想就會多。不講話,妄想就會少了嗎?不講話,妄想也不會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錢」。什麼是本錢?譬如你作生意,要有本錢──就是基金;你不講話,氣就不會散。所謂「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你這口一張開,氣就跑出去了;你舌頭一動彈,一講話,不是講是,就是講非。你用功,應該不講是非;你這一講話,不是講這個,就是講那個。總而言之,你講出來一句話,就有個是,有個非;你在沒講話的時候,沒有是,沒有非。

有人就說:「法師!你盡講經,不也是講是講非嗎?」不錯!我講是講非,但是這個「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為你講是講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講,不知道哪個是「是」、哪個是「非」。講經,不是講是講非,這是佛說的法。法也無「是」、也無「非」,所以你不要以為「講經」是講是非,那是你觀念錯誤!講經說法,是說方法,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說這個方法,你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講經是可以的,你若會講,你也可以來講的。所以在這禪七期間,有人發心不講話,這我是最歡喜的,這就是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你能勇猛精進,這樣才能收攝一切善法。為什麼?你的念慮要收攝;收攝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這就是收攝善法;你若盡打妄想,那就是變成惡法。你能得到深禪定了,又能勇猛精進、攝諸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一個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個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惡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就是聰明。聰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誰有問題不明白,來向你請問,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歡喜心,因為解決他的疑問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無能勝!【若我滅後】: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後,【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論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這「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數量,又可以說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有個「諸」。諸,就是很多;一個也沒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講「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說是「沒有」;怎麼可以說是沒有?這「若」是假設之詞嘛!這假設之詞,根本就沒有,是不是啊?那麼又可以說是「有」了;怎麼又可以說是「有」呢?現在你們聽經,有這麼多人,這都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說是「有」了。在佛說《法華經》那時候,是假設之詞;現在就是一個真實不虛的話,是真語、如語、實語、不妄語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能受持於心、行之於身,能讀誦《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這個人,又能有像前邊我所說這麼多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你應該要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到菩提道場,就是菩提樹下那個道場。他已經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坐在菩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們現在這一些個聽經的人,你不要認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或者你們坐著聽經,或者你們立著聽經,或者經行處。你在經行修行,就是我們現在打坐、跑香,這就是經行處。在這個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經行的地方,都應該建立起寶塔。所以我們這兒,應該造個寶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供養這個塔,好像佛塔一樣的恭敬。

G2. 重頌 分四
H1. 頌第二品 H2. 頌第三品 H3. 頌第四品 H4. 頌第五品
今H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說一說這個意思,所以說出了一些個偈頌。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這是指釋迦牟尼佛把所應該教化的眾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滅度之後,假使有人能以頂戴奉持這部《妙法蓮華經》,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無量無邊,好像以上所說那種的福報似的。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你能受持這部《法華經》,這種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也就如同你用舍利來造寶塔一樣的功德;這寶塔是用七寶來建造及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和這個道場、寶剎,又高又廣;高是豎窮三際,廣是橫遍十方。你造這個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漸漸就小了,到這梵天去。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細的行。什麼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單單修布施。布施裏邊,又有很多微細微細的這種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後又知道那個微細微細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說受持三皈、五戒──殺、盜、婬、妄、酒;在這殺、盜、婬、妄、酒裏邊,還分出來有微細微細的戒相,所以這也是漸小。由容易看見的、容易聽見的、容易明白的這種法,乃至於修到你看不見、聽不見、也不容易明白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法,這叫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有千萬億的寶鈴在虛空中這麼懸掛著,風一吹,它就發出微妙的法音。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又在無量劫以前,而供養這寶塔,有種種的華、種種的香、種種的瓔珞,又有種種天衣、種種天上的伎樂。【燃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點起香油燈和酥油燈,這種燈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麼地方都可以照到。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在將來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若有能受持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人,【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他就具足上邊所說的一切的供養,可以得到一切供養的這種功德。

H2. 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假使你能受持、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樣的。【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牛頭栴檀是香之中最貴重的。點這牛頭栴檀,四十里地以內,都聞到這種香。用這牛頭栴檀香木起造道場來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棟之多,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羅樹,這是表示八十種好。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供養最好的飲食,饌是飲食;最微妙的這種衣服。床是臥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類的。就是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都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百千比丘眾在這裏邊住,又有花園子,又有樹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經行的地方,又有坐禪的地方。這種種的,都是非常莊嚴、非常妙好的。

H3. 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若有人對《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能有信解的這種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書寫,或者又教人受持、讀誦、書寫,以及供養這部經典。

【散華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有沒有人知道「須曼薝蔔」是什麼?須曼那,就是稱意華。怎麼叫稱意呢?也就是適意的意思。稱意,就是稱心滿意,這花非常之好,很細,又很香。薝蔔,就是金色華,這種花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氣。阿提目多伽,這是一種胡麻。這個胡麻的籽是紅色的,葉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稱意華、金色華、胡麻籽來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種花,這種花也可以製作出油;在《法華經》所在之處,用這種油點燈。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像這種種地供養,能以得到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功德,好像虛空那麼樣的無量無邊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虛空這麼大,也是沒有邊際。

H4. 頌第五品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況且這個人又能受持《妙法蓮華經》,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歡喜坐禪修定,對於一切眾生,不生瞋恨心、沒有惡口。

【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見到塔和廟都恭敬,對於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謙恭,沒有增上慢的心,遠離貢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個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癡。

【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有誰來給你種種不容易答覆的問題,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隨順這種種因緣、種種的眾生,來給他解說這些個困難的問題。假使你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到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無法計量。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見到又能講經、又能說法、又能修六度萬行的這種法師。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麼多功德;天人就應該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遮覆這位法師的身上。

【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五體投地,這叫「頭面接足禮」;頭面叩到地上,兩手來接佛的足。對於這位法師,你應該要五體投地的頂禮,生出一種好像見著佛那種的思惟。你又應該作這種的觀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應該坐道場了。詣道場,就是到這菩提道場。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這位法師已得到無漏的三昧、無為的妙法,他能廣度一切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在這位法師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個偈頌的地方,【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在這些地方,都應該給他造個寶塔;用種種的七寶莊嚴,令寶塔有這種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議的妙好。【種種以供養】:用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供養這位法師。

【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這是法王之子住在這個地方,就同佛是一樣受用──這種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時常在這道場裏邊,也經行,也坐臥,不離開這個道場。

卍    卍    卍

明天這有兩位法師來到我們這兒來應供。有誰願意歡喜來到這兒隨喜吃齋的,我們這兒也都歡迎。那麼在下個禮拜天,廿號這個暑假班也圓滿了。這禪七也圓滿了。在這三個多月的期間,有的很用功的,有的就在這兒把光陰都空過了。很用功的應該再更加用功,不是說在這個暑假班來用功,過了暑假班就不用功。用功的應該更用功。不用功的呢,把光陰都空過了,應該省察一下,覺察一下自己,那麼將來的時間不要空過了。

那麼我們這個暑假班,頭一年是這個 supervisor Dr. Conze,他來給頒發這個證書。第二年是中國的住舊金山的領事周同華(音)來頒發的證書。今年這第三年呢,是一位大學教授來給頒發這個證書。那麼頒發給你們,你們每一個人就應該重看這個證書。這個證書給你,就是比在大學畢業那個證書更重要。這個證書,那個重要的地方很多,一言難盡。你常常保持這個證書,你一定將來會成佛的。因為,這個證書上就是佛教發給你的。發給你的,比那個大學裏頭那個畢業證書更有價值。那麼尤其要是在你將來死了之後,應該把這個證書燒了它;燒了它,做什麼呢?那個閻羅王,他看見你有這個,說:「哦!這個佛教給你的證書!」,他就不敢對你不客氣了。他要對你很客氣地說:「你來了!請坐啊!請你飲杯茶,明天我們歡迎你。」這麼樣子,因為你有這個證書。所以你不要把它看得很easy的(很容易的)。這個證書是由你一百多天的苦的裏邊換來的,所以,你就把你的生命丟了,都不把這個證書丟了。

那麼究竟是哪個大學教授呢?我也不知道。到時候來了,你們看見他,以前認識的,那麼更認識了;要是不認識的呢,那麼見著之後就會認識。所以他是叫什麼名字,現在你不要先知道,不要先打這個妄想。但是我也不能不告訴你,所以就今天先告訴你們一聲;告訴你們之後,還不要打這個妄想,那就是功夫了。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現在《妙法蓮華經》,講到第十八品。這個暑假班,由〈見寶塔品〉講到現在,經文講了很多了。在這一個暑假講修班裏,我們這叫「解行並進」,又叫「解行相應」。你要是單單的解,而不修行,這好像「說食數寶」一樣──就說這個吃的東西怎麼樣好吃,但是你不真正的去吃它,這也沒有用。你要是行而不解,就會盲修瞎煉。盲修,就沒有眼睛;瞎煉,也就是沒有眼睛;這「盲」和「瞎」是一樣的,不過有兩個名稱。所以你想修行,先要懂得怎麼樣修行。你把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你就是不學到八萬四千,也應該學到八十四;然後你對修行上,才會知道怎麼樣修行。如果你不學到八十四上,你連一個也沒有學,你就是修行,也不知道那條路怎麼樣走。

好像你想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你必須要預備一點資糧;資糧,也就是你旅行所用的錢。你明白了解這個道理,這就等於你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預備這個錢。預備錢,你願意坐飛機就買飛機票,願意坐火車就買火車票,願意坐巴士買巴士票,願意坐輪船買輪船的票。這個「解」也就好像你有錢買票一樣,「行」就是你到那個地方去了。你必須要先買了票,然後才可以坐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或者巴士,或者飛機,或者火車。我們修行也是這樣,你若不明白,就等於沒有錢買票似的。你現在聽經,明白了,你就可以依照方法去修行;修行,就能達到你的目的。這就是「解行相應」──一方面明白了,一方面又修行。

你坐禪就是修行,你在這兒聽經也是修行,這就是想要明白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不是一個方法,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所以你必須時時要聽經,就是聽佛法。經是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一點都不知道,就說是修行。說:「佛都是修行成的嘛!佛看什麼經來著?他沒有看什麼經,他也成佛了!」你看!把貢高我慢的心就生出來了。又受旁門外道的影響,旁門外道說:「所有的人都是佛」,你這也變成「所有的人都是佛」了;你這麼一「佛」,可就把這「佛」耽誤了!耽誤的佛,就是誤了;這一耽誤,永遠也沒有什麼機會成佛了!那麼你想要成佛,必須要把貢高我慢的心先去了;你自己不要以為你那道行比須彌山都大、比四大海都深。不要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你沒貢高我慢的心,這樣學佛法,依法修行,這才是解行相應、行解相應。

第一個暑假班的時候,我說我們又坐禪,又學教。本來在一般的地方,是參禪就不學教,學教就不參禪,所謂「冬禪夏學」──冬天就專門參禪,夏天就是專門學教、講經說法。那麼夏天講經,一天只講兩個鐘頭的經。聽兩個鐘頭,你用功的,還能研究出來一點佛法;你若不用功,講完經,就去睡大覺,或者去遊山玩水,這一天就把其餘的鐘頭都空過去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我來。我這個「我」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有多小呢?有一粒微塵那麼小。就一粒微塵那麼小,已經就贅得飛不起來了──那個微塵可以飛得起來,我這一粒微塵是太重了,飛不起來。我記得我學教的時候,是遊山玩水的學教;你們不要學我這個玩山遊水的學教!怎麼樣呢?

法師講經,我也來聽經;聽完經,我就跑了,跑到那山上去看水看山、看花看樹,這麼一天悠遊自在的樣子,覺得很好玩的。我那一班同學,他們都很注意我的。為什麼?他們看我一天到晚也不講話,「他到底幹什麼呢?這麼樣子!」等到複講的時候,他們都要對著本子來複講;我把本子合起來,也不看本子,把眼睛閉上,就這法師怎麼講的,我就怎麼講,講得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我若加,就是我的意思了;我若減,又是忘了,所以也不加,也不減。

這些同學──我們那時候有三十幾個,都是學教的法師,有學十幾年的,有學七八年的,有學五六年的;我是頭一年,頭一年還不是整年,只是學了三個月。他們一看我這樣子,很奇怪的;就問我:「法師怎麼樣講,你就怎樣子回講,一點都不錯,你怎麼記得這麼清楚?」你們大家猜,我怎麼樣講?我說:「哦,這我以前學過嘛!」其實我以前不要說學,我連那經書看都沒看過;但是我說以前學過的,因為我記得很快,他一講我就記住了,所以我說:「這大約是我以前學過的,所以現在他給我一唸,我又記得了!」是這個意思。他們說:「喔!原來你以前就學教來著!」我說:「不錯!我學了很久了!」

在我學佛法的時候,很調皮的,可是守規矩;不是像你們不守規矩,倒是很不調皮的,但是答問上來,什麼都忘了。

我說我去遊山玩水──遊山,我也沒有在山上;玩水,也沒有在水裏。幹什麼呢?我在那個地方入學習三昧。學習三昧是怎麼樣?看著是看山遊山,但是心也沒有在山上,在佛法裏邊。我看著是在水邊上,但是這個心還是在學佛法裏邊:「今天這個法師講的是什麼?哪一段呢?那一個字怎麼樣解釋啊?它的意思是什麼?」自己和自己,就已經那麼做了很多的問答,所以到複講的時候,才能那樣子很圓滿的就講出來。所以和你們學佛法的方法,完全都不一樣。

你們學佛法的,是美國的佛法,是「本子佛法」,要看本子!這個「本子佛法」,是不怎麼樣合用的;你沒有本子就忘了,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學佛法,要把一天所學的,在晚間一定都要把它學會、溫習熟悉了,這才是真正學佛法的一個方法。有人說是:「我沒有時間。」就是在沒有時間才要學呢!要是有時間,那不算學佛法。在百忙之中,能以把佛法提起來、放得下。提起來,就把它記得清清楚楚的;放得下,不是說這個月,就把前一個月所學的忘了;這一年,就把前一年所學的又忘了!不是這樣子。提得起來,是你要記得住;放得下,你要把它收到你那個如來藏裏邊;到時候,一拿就拿出來。在如來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窮,那才算呢!

這個暑假班就要圓滿了,你們各位成績好的,就都作護教士,你們要護持佛教。在這個國家(美國),佛教是很少很少的,裏邊又有很多的渣滓。渣滓,就是不乾淨、很複雜。所以你們以後都要認識,知道哪個是真正的佛教,哪個是冒充的佛教,知道哪個真是弘揚佛法來教化眾生,哪個是藉著佛教來創名譽,來求名求利。這個很難看得出來的,求名求利的和不求名求利的,這個界線是很不容易分別的,所以很難認識。

看起來不求名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名;看起來不求利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利的。你看他是求名的,或者他不是求名的;你看他是求利的,或者他又不是求利的,很不容易分別的。在這個地方就把人都搞得迷糊了,分別不出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可是,你善根深厚的,自然就認識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善根淺薄的,就認識不清楚。所以你若想知道哪個是真的、是假的,就要多做功德。你功德作多了,自然就遇著真的;你作功德少,自然就遇著假的。所以在這國家,你們要特別注意,以後要發真心來護持佛教!

第一次暑假講修班的時候,有一個「美國祖師」跑這兒來了,他說他開了悟了,和六祖是一樣的。我說:「你是開悟做祖師了,那我和你不能客氣了!你願意走,可以的,可是我一定要把你頭給留下!祖師的頭誰都可以留,那個六祖大師的頭,他死了,都有人去偷他的頭。」我又說:「我現在不要偷,我先給你留下了!」他說:「怎樣留?」我說:「拿刀就砍下來了嘛!」他說:「那不行!」我說:「怎麼不行呢?」他說:「佛都不叫你砍頭啊!」我說:「我不是砍佛的頭,我砍祖師的頭!」把他嚇得即刻站起就跑了,以後再也不敢回來。這個人是從紐約來的,預備叫我承認他是「祖師」;我想要割下他這個頭,把他嚇跑了!

我們現在講〈隨喜品〉。怎麼叫「隨」?隨什麼?怎麼叫「喜」?又喜的什麼?隨,是隨事隨理,隨實隨權。喜,是喜己喜人,慶己慶人;說是有喜事了,大家來都給你慶賀了。慶己慶人,也是慶因慶果。

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的本性,不出現前一念的心;現前一念的心,也就包括這個法界性、法界體。以現前這一念心,隨法界的體;以現前這一念的心,隨法界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隨法界的功德,不是一個小方面的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三世的一切眾生,所教化、應化,這是「事」。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事理不二──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說是兩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種的道理,就是中道之理。

那麼「隨喜權,隨喜實」,佛所說的「權」的功德也隨喜,佛所說的「實」的功德也隨喜。自己有這種的善因,才能聞到這種妙法,這是慶自己的因;而現在能遇著這種的妙法,這可以說是得到「遇妙法」的一個妙果。以這個妙果,將來就會得到菩提的妙果;所以這叫慶人、慶己、慶因、慶果。

F2. 廣格量初品功德 分二
G1. 彌勒請問 G2. 如來垂答
今G1.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就要說這〈隨喜功德品〉的時候,無能勝這位大菩薩對世尊又說了。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假使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他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長時間的隨喜,或者一念間的隨喜,他得多少福德?

【而說偈言】:彌勒菩薩隨著又用偈言,向釋迦牟尼佛來請問。【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世尊您滅度之後,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若能在一念之間隨喜了,這個人將來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呢?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阿逸多!如來在滅度之後,或者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

比丘,有三個意思,所以不翻譯。就是(一)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二)怖魔,就是一切天魔外道都恐怖;(三)破惡,就是破煩惱的惡。優婆塞、優婆夷也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親近三寶,而奉事三寶的意思。

【及餘智者若長若幼】:這餘智者,就也不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也沒有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今生雖然他沒有受過這種種的戒,但是他在宿世很有善根的,所以今生智慧很大、很聰明,這叫智者。這個有智慧的人,也不論是年紀大,或是年紀小。長,是長老;幼,是年輕的人。怎麼樣呢?

【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他們在法會中,聽見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講解、或者書寫、或者受持、或者讀誦。你念,他也跟著你念;你受持,他也跟著你受持;你書寫,他也跟著你書寫。他就隨喜你念經、誦經這種功德。

在香港,有一個念《法華經》的法會,這法會是由倓老(倓虛老法師)組織的,他歡喜人誦念《法華經》。誦念《法華經》的,你或者在自己家裏誦念也好,或者在道場誦念也好;那麼一年間定出一天,你誦多少,他誦多少,在這一天大家誦完了,就到寺廟上去給大家迴向。

這兒的「法會」,不一定是誦經的法會、講經的法會;或者是寫經的法會,或者是種種的法會。法會圓滿之後,他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

【若在僧坊,若空閑地】:或者到寺廟上,或者在寂靜處;空閑地,就是寂靜處。【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或者在一個城裏邊,或者在一個小的街道上。巷,是很小的街;陌,也是很小的田間小路。或者在一個大的鄉村,或者在種田的地方,或者鄰里間。

【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這個人把在法會中所聽見的道理,或者來給他父母講所聞到的佛法,或者給他親戚和同姓的講。「宗」是同姓的,「親」是親戚。或者給他的善友講,或者給這一般的讀書的人講。你聽見這講經法會,這位法師怎麼樣講,你也就給你的親戚、朋友、父母,就隨你的力量,來給他們再講。

【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這一切的人等,他們聽講之後,又照著你所講的,這麼再輾轉教化他人,為他們解說經中的道理。【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那麼這些人聽聞佛法之後,也跟著他所講的,再來輾轉教化其他的人,令他們也隨喜功德。【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像這樣子,你教他,他教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又教另外一個人,這樣輾轉教化,乃至於到第五十個人。

J2. 舉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這麼輾轉互相教化、演說,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應該好好地聽著,注意地聽著,不要馬馬虎虎地。

為什麼說第五十個呢?你想,由法師這兒聽講的第一個人,再去輾轉教化其他的人,到第五十個人上,這種再給大家隨力講說的道理,就不會像第一個演說的聽得詳細又講得真確了。那麼輾轉教化到第五十個人上,相信就有很多地方會講得不實在了,不像第一個講得那麼正確、清楚,也就是剩的意思是很少了,這叫「後後不能勝於前前」。後後,是在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就沒有第一個人講得那麼好了;雖然沒有那麼好,但這功德也是很大的。下面,就會講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子。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假使有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和四生(胎、卵、濕、化)的眾生。四生就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胎因情有,卵因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怎麼有胎生呢?就因為有情欲。怎麼有卵生呢?因為牠有一個想。這個想,牠不是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牠天天想這個,想來想去,就想成功了。好像那個鴿子,牠天天在那兒菢鴿子,就想:我的小鴿子就快出來了!菢雞的也是,牠想:我就有一幫小雞仔子出來了!天天這麼想,就想出來了;這鴿子也菢出小鴿子,雞也菢出小雞子了!所以這叫「卵因想生」。

「濕以合感」,這個「濕」,是濕與濕相合到一起,就生出這種的濕生了。「化以離應」,這化生,就像本來是個蟲子來著,牠一變化,化成蝴蝶,會飛了,這叫「化生」;也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或者牠本來會飛的,又變成個老鼠,不會飛了;本來是老鼠,牠又變成蝙蝠,也會飛了,這都叫「化生」;就是本來不是這樣子,牠變化一個那樣子。

胎、卵、濕、化裏,也都有人的,人也有卵生的、也有濕生的、也有化生的,你不要以為人就是一定是胎生的,不是的。阿修羅也有四生,胎、卵、濕、化裏都有的。鬼呢?也有胎生的鬼、卵生的鬼、濕生的鬼、化生的鬼,牠也有四生的。你若問怎麼樣有的?那就又得要詳細講了,不過現在就告訴你有。

【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形,就是欲界天和色界天的眾生。欲界、色界這兩種,這是有形的眾生。無形,是無色界天的眾生。有想,就是有這種想,而沒有形相的眾生。他沒有色蘊,只有受、想、行、識這四蘊,所以叫「有想」。這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的眾生。無想,連「想」都沒有了,這是無色界天的「無所有處天」的眾生。這個「無想」,就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了。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非有想」眾生,好像在《詩經》上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蟲;螟蛉下出蛋,蜾蠃就到那個地方揹它,好像菢小雞子似的那麼菢。本來這螟蛉子不知道是蜾蠃來養育牠的生命的;蜾蠃沒有這個想,但是成就這種的形象,這叫「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所以收其他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義子,又叫螟蛉子。講《楞嚴經》的時候,講過「蜾蠃」這一段的因緣,《楞嚴經》中,每一類眾生的因緣都講得很詳細。

「非無想」眾生,好像梟鳥;梟鳥,就是貓頭鷹。那種貓頭鷹本來也不下蛋,它就菢土礫塊,菢著菢著,就生出牠的仔來了;小的貓頭鷹一生出來,就把老的給吃了。本來那個老的牠沒有想,但是牠一有小貓頭鷹出來,小的就把牠吃了,所以貓頭鷹叫「不孝鳥」,就是這樣子。牠不孝順父親、母親,這大約就像現在有一些個青年人,誰對自己父親、母親最不好,說這就是大英雄,這就是最好的,人人都要崇拜他、恭敬他。那就是貓頭鷹轉世的!他就要把自己父親、母親給毀滅,甚至於殺死,他說這才真是好樣子,真是真有本事的青年了。他父親、母親也沒有想到,生出一個兒子要殺了他們,這叫「非無想」眾生。

(編按:《楞嚴經》云:「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蒲盧」,即蜾蠃。「土梟」,即「貓頭鷹」。)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就是沒有腳的,這是什麼呢?就像是蚯蚓。蚯蚓是一種益蟲,牠在土裏頭鑽來鑽去,把土都給鑽鬆了。二足,有兩隻腳的,就是人、猿、飛禽等類的眾生。在山裏頭,那種猿、猩猩都用兩足來走路。四足,有四隻腳的,就像獅子、老虎等類的眾生。多足,就是很多足的那種爬蟲等類的眾生。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像以上所說這一些個眾生等,在眾生數裏邊的。有人想求福報,隨順這些眾生的所欲,奏音樂,作娛樂的這些個東西,統統都布施給他們。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所有的眾生,布施給他滿南閻浮提的金子、銀子、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等,這種種的微妙珍珠寶石。【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人間的人,旅行要乘馬、乘車、乘船;天上的人,旅行就乘宮殿。天人所住的宮殿會飛的,他願意到什麼地方,這宮殿也就可以跟著他飛到什麼地方。你看!比我們這飛機還好得多,還有用處!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這一位大施主,他這樣的布施,滿八十年之後,他就作這種想了,【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我已經布施給眾生娛樂之具,他們願意什麼,我就布施什麼。

雖然我給他們這麼多的布施,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的娛樂之具;【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可是這一些個眾生,他們都已衰老了,年齡都已到八十歲那麼大年紀,頭髮也都白了,臉上也有皺紋,不久就要死了!這怎麼辦呢?【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我現在是應該給他們講佛法,用佛法來教化、訓導他們了。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這位大施主作這樣的想之後,於是召集這所有的眾生,來給他們宣傳、佈達、講說佛法,指示、教化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

【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在這同時,他們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就是初果阿羅漢,證得入流果。入流果,就是能「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就是二果阿羅漢,名為「一來」,這是一來果。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就是三果阿羅漢,名為「不來」。有的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果,就是證得無生道,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盡諸有漏】:把一切的漏都沒有了。

【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得到這種深的禪定三昧,都很自在了,又具足八種的解脫。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J3. 問答顯勝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於汝意云何】: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在你的意思裏,應該怎麼樣?【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你說他這功德多不多?這個「不」,是不定之詞;你說是多、是少呢?

在前邊這一段文,是說這位大施主以種種的樂具來布施給眾生,又為眾生來說法,令一切眾生得到四果阿羅漢道,這位大施主的功德大不大呢?

【彌勒白佛言】: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世尊!這位大施主,能這樣做廣大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很多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說他無量無邊呢?假使這位施主,他僅僅地布施給眾生一切樂具,他的功德已經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是很大的功德了,況且又能令一切眾生,統統都證得阿羅漢果呢?

J4. 正為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今分明語汝】:我現在把它分別、明明白白地來對你說這種道理。譬如,【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位大施主,以一切的樂具,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世界的六趣眾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的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又給他們講說佛法,令他們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不如這個聽聞《法華經》的,由法會走出來,隨喜輾轉的來教化,直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聞這《法華經》,不要全部,就是單單一個偈頌,或者二個偈頌、三個偈頌。這第五十個人,他能發一種隨喜功德的心。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前面所說那麼多的功德,加上他一百分,或者一千分,或者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他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加倍那麼多的數目,也不如這第五十個人發心來隨喜聽《法華經》這一種的功德大。【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乃至於用算數譬喻,也不能知道這功德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聞到《法華經》,能發隨喜功德的心,【尚無量無邊阿僧祇】:尚且有無量無邊阿僧祇這麼多的功德;【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接在法會中,因為聞《法華經》而發隨喜心的人。【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他這種的福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殊勝、更好、更多了。即使是無量無邊無量數這麼多的阿僧祇,也不可以和聞《法華經》這種的功德來相比擬。

I2. 明聽法勸人功德 分四
J1. 自往聽經 J2. 分座與人 J3. 勸往聽經 J4. 具聽修行
今J1.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又阿逸多】:佛又叫一聲,無能勝!【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假使有人因為這部《法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若坐若立,須臾聽受】:或者到那兒坐一坐,或者到那兒站一站,在很短的時間能聽聞到這《法華經》。

【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因為有這種的功德,這個人等到來生時,他所生的地方,【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一定能得最好的、沒有再比這更上的妙象、馬、車乘;或者乘坐用珍寶所造的輦輿。車乘,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坐的;輦輿,就是皇帝和皇后所乘坐的。或者生到天上,乘坐天的這種宮殿,以宮殿來作為自己的交通工具。

J2. 分座與人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假使又有這麼一個人,在講《法華經》這地方坐一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在坐的時候,有其他的人來道場,你勸他說:「請你坐著聽一聽經哪!」請他坐著聽經。或者沒有地方坐了,把自己的座位分給他一半,給新來的人坐。

【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這個人這麼樣勸其他人坐著聽經,或者分自己所坐的座位,令別人來坐;等到來生時,這個人的功德,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主。【若梵王坐處】: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的地方,他都可以生到那地方去。【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或者得到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因為你分開一個座位給他坐,或者你請他坐,你來生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所以,你們無論是拜佛的人、是聽經的人,有人來佛教講堂,看他若不是發神經病的人、不是到這兒搗亂的人,你就應該招待請他坐一個座位。看哪地方有空的座位,就請他到那地方去坐;若沒有空的座位呢?把自己所坐的座位讓給他一半,大家一起來坐。你這一讓他坐著聽經,這種功德,來生就可以做忉利天的天主。總而言之,譬如自己在這兒拜佛,若有新的人來了,就告訴他怎麼樣拜佛;或者沒有拜凳,把自己這個讓給他拜,自己到一邊去。因為自己是熟人,讓給這新來的人有地方拜佛;不然的時候,你有地方拜佛、有拜凳,新來的人連個拜凳都沒有,他到這兒一看:「你們這些人這麼樣自私!只知道顧自己,不顧人家!」他再也不來了。

我在香港,有法會的時候,或者拜佛,或者講經,你說那兒有一些個居士怎麼樣啊?他和人搶拜凳來拜。看見人那兒拜,他自己沒有,他到人家那兒,就把拜凳拿過來他自己來拜;這樣一來怎麼樣呢?這被人搶拜凳的,以後就不來拜了。為什麼?到這兒受氣嘛!我在美國還沒有看見這樣子,不過你願意搶拜凳、做土匪,我都不管;可是搶拜凳這個人拜佛,相信絕對不會有功德。因為好像土匪一樣,拜佛連拜凳都要搶!

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要知道的,不應該學這樣子。我們在這裏,有新來的人,無論聽經或者做什麼的,都應該讓一個座位給他;尤其每一天,應該有一個人照顧新來的人聽經。這新來的人,人人都不認識,你不知道他是什麼人?或者也不知道他是個菩薩、是個阿羅漢來聽經?都不一定的。你要是不好好招呼他,你就沒有功德了;就是他不是阿羅漢、不是菩薩,而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你都應該招待他。所以,分座令他坐那兒,等來生就可以做天主了。

J3. 勸往聽經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

【阿逸多】: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假使又有這麼一個人,能對其他人說,說什麼呢?【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現在有講《法華經》的道場,我們可以一起去聽經。好像說:「佛教講堂那個地方,現在講《法華經》,又打禪七呢,我們大家一起去聽經啦!」

在前邊,那是他自動來聽經,你分給他的座位,或者請他坐;那麼等到來生,你就會做天主、做大梵天王、做轉輪聖王。你要知道,你坐天主的座位,你就是天主;你坐大梵天王的座位,也就是大梵天王;你坐轉輪聖王的位,也就是轉輪聖王。這是他自動來的,你只請他坐一坐,就能得到這麼多的功德;那麼這現在不是他自動來的,是你勸他來的。

在外邊,你有親戚朋友,你叫他來聽經;甚至於跑到街上去,你看哪一個和你這個面上有點緣的,你一手就要把他抓來聽經,說是:「我們去聽一聽經啊,現在你有沒有時間哪?你有時間,我有一個最好的聽法的地方,我們去聽經去!」在街上就抓來好幾個來聽經。你這抓了來聽經啊,【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乃至於他到這地方來,就聽很短很短的時間。【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這個人的功德,到來生就可以遇到陀羅尼菩薩,和受持、讀誦陀羅尼的總持菩薩,都共同生在一個地方。你生在總持菩薩的地方,你也就是證得總持菩薩這種的境界了,你的根也非常的利,非常的有智慧。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你在以後的百千萬世之中,你聲音不會不響亮。說話聲音不響亮,就是說也不知道說什麼,口音也不清、不響亮。你看那個有修行的人,他講出話那個聲音就好像銅鐘似的,很響亮的;沒有善根的人,他說話,不知道有多少個舌頭在嘴裏頭「囉、囉、囉」,不知道哪一個舌頭說的話;又好像舌頭有七八百噸那麼重,想要說話,也指使不動那個舌頭,這叫「瘖啞」。你要是盡勸人聽《法華經》,你在百千萬世之中,始終也不會有瘖啞這種的毛病。

【口氣不臭】:口氣也不會臭。有的人,那口氣噴出來很臭的,就是含什麼香水、檳榔,或者含什麼避口臭的藥品,他還是一樣的口臭。還有,不修戒律的人,那身上就會放出一股臭氣來。身上的那股臭味,有的可厲害了!要是他一在這個房裏頭,全佛堂都會滿了他那股臭味,就那麼厲害!

【舌常無病】:你這個舌頭不要亂講話。亂講話,舌頭就會短,或者舌頭上就生一些個疾病,常常痛。【口亦無病】:這個人的口常常會痛,有的時候會出血,有的時候會生瘡,這都因為什麼呢?你沒勸人聽《法華經》,或者亂講話、亂罵人,這都會有口病的。所以若勸人聽《法華經》,你就不會患舌病、口病。

【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人的牙齒,有的好像吸鴉片菸的,牙齒都是黑色的;就不吸鴉片菸,有的人牙齒也很黑的。這都是因為沒有勸人聽《法華經》的關係。人有沒有德相,你一看就知道了;他生得有種種不圓滿的地方,這都是沒有勸人聽《法華經》。有的人的牙齒,就好像包榖那麼樣子,很整齊的;牙應該齊密,好像佛的牙齒,白又齊密。疏,就是牙不齊密,有很多牙縫。

【亦不缺落,不差不曲】:缺落,就是本來牙應該挨著生的,它離開有這麼一分才生一顆牙,很稀疏的。不差,就是不會參差不齊。差,就是參差不齊,就是一顆長的、一顆短的,或者兩顆短的、一顆長的,或者三顆長的、一顆短的。不曲,不彎曲。有的人牙 生出一個彎牙,彎曲了。

【唇不下垂】:有的人的唇生得下垂,上嘴唇子把下嘴唇子包上,這叫「天包地」;有的唇上垂,下嘴唇子把上嘴唇子包上,這叫「地包天」。地包天、天包地,這都是一種沒有德行的相。這唇不下垂,就是很端正的,不向下垂。

【亦不褰縮】:褰縮,就是短縮,嘴唇子短,嘴想要閉上,怎麼樣閉也閉不上,總是露著牙。這嘴唇總是短得縮回來,就像肉被用火一烤,烤得捲捲的,想要把它伸開也不行,這就叫褰縮。

【不麤澀、不瘡胗】:這個嘴唇子也不粗澀。怎麼粗澀呢?好像這嘴唇子的皮肉很粗的、麻麻的,很不光滑。澀,就是不光滑。瘡胗,就是在嘴上總生瘡,這個瘡好了就生一個,那個瘡好了又生一個;左一個、右一個的,這麼生瘡胗。胗,就是生疙瘩;瘡,就是破爛了。嘴都破爛了,那真是不舒服;想吃東西,這一張嘴也痛,一閉嘴也痛,你說這多麻煩!不吃它不痛,但是又肚餓!所以還不能避免的,一定要吃東西;一定要吃,它就要痛。

【亦不缺壞】:有的嘴唇子缺唇。這也不知為什麼原因,他那個嘴唇就有個豁子;豁子,就斷開來。中國人叫崩唇,就是唇崩開來了;又叫豁唇子,就是唇缺壞了。本來人都兩片嘴唇,它變成四瓣、或者六瓣、或者八瓣,都不一定的;那叫中間缺開了,好像用斧子把它砍斷了似的。

【亦不咼斜,不厚不大】:咼斜,就是口眼歪斜,眼睛和耳朵長到一起了,嘴又和鼻子換地方了,鼻子長到嘴那個地方,嘴長到鼻子那個地方。有的厚嘴唇子,這嘴唇比車胎的膠皮還厚。這嘴唇子,本來太大也不好,它長得很大的,和豬嘴是一樣的。【亦不黧黑】:有的嘴唇子長得黑色的;黧黑,就是黑色的。

【無諸可惡】:惡,就是討厭的樣子。沒有令人討厭的地方,看著這個嘴巴,一定像個嘴巴,不會像個豬嘴或者狗嘴似的,也不像「麻佬」(猴子)的嘴,猴子的嘴也很不好看的!所以不會那麼樣子。嘴不會像畜生的嘴那麼樣子,這是「無諸可惡」,沒有可討厭的地方。

卍    卍    卍

明天晚間還是照常講經,在禮拜天,這個暑假班和這個禪七都圓滿了!那麼圓滿了之後,希望你們各位參加這個暑假班的,到任何的地方都儘量提倡佛教,儘量來護持佛教,儘量來令佛教發揚光大。在這個(美國)國家裏,這佛教是很少人真正明白。你們參加這暑假班之後,雖然不能一定說是真正明白,但是你們對佛教都有一個很深的認識了,所以本著你們所學的,去各處要來幫助佛教,令這個佛教很快就發揚光大了!

以後你們遇著誰,他說自己開悟了,你不要信他!因為什麼呢?他對你講說他開悟了,什麼意思?他要沒有攀緣的心,決定不會講這個話的;講這個話,就是叫你要相信他。我是不需要你們相信我,我叫你們相信你自己,不要相信我!我所說的對,你們照著去做去;所說的不對,你不要信!所以呢,不要被這一些個冒充祖師、冒充開悟的「佛」來騙你們。

我告訴你們,我和你們是一樣的,也沒有開悟,也沒有證果,也不是祖師,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和你們是一樣的,我們大家都一樣的。不過我所知道的,你們有不知道的,我現在講給你們聽而已,你們不需要信我。我不單在這個地方這樣講,到任何地方我都是這樣講。為什麼呢?就因為我不願意騙人!但是騙騙自己可以,不願意騙人!

卍    卍    卍

【鼻不匾 [?*虎] ?,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不匾 [?*虎]】:匾 [?*虎],就是扁的樣子。或者人的鼻子中間這兒斷了,山根(鼻樑)和鼻子這個地方不連著,這種人都是屬於壽命不長。鼻子要大,準頭隆起來,很高的,鼻樑也很直,這麼一條線下來,這是很好的相。要是匾匾的,就不好了。【亦不曲戾】:曲,就是彎彎的;鼻子前邊出來一塊,這麼樣彎彎回來,鼻子有個鉤。這鉤鼻子的人,他隨時會翻臉,就很好的朋友,隨時和你就斷了交情,這種朋友很難相處的。這種人,你對他怎麼樣好,他對你不會太好的。

【面色不黑】:臉上的顏色,都應該紅光滿面;若黑種人當然是黑了,若不是黑種人的,這面黑就不是一個好的樣子。【亦不狹長】:這個臉很長的,這也不太好。【亦不窊曲】:窊曲,就是長得面形不正,這也不太好。

勸人聽《法華經》的這個人,他自己也聽《法華經》,【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誰看見他,誰都歡喜!他相貌就會生得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圓滿。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唇,就是嘴唇子;舌,就是舌頭。我們這舌頭都很短的,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到髮際,到頭上這地方,那個舌頭很長的。為什麼?就是不打妄語。我們為什麼舌頭短呢?就盡打妄語打的。今生打妄語,舌頭短一點;來生再打妄語,又短一點。若不打妄語的人呢?舌頭就很長很大的。這個舌頭大,不是像前邊我說有幾噸那麼重的那種舌頭;他舌頭雖然大,但說話還是很清楚的,不是好像幾百個人都搬不動這個舌頭,不是那樣子。他生得嘴唇子也好,舌頭也好,牙齒也都是不黃、不疏落,非常好的,長得很莊嚴而妙好。

【鼻修高直,面貌圓滿】:前邊說鼻子匾匾的,這是不好看的。這裏是鼻子高直,又高又直;修,也就是長的樣子。這個鼻子看著很長,這樣的人就很有福報的。相貌非常的圓滿,誰看見誰歡喜。

【眉高而長,額廣平正】:這眉毛長得和眼睛這地方離得很高的,眉毛又很長的,這都是一個有福的相。前額的地方又廣大又平正;額很寬廣的人,就主於聰明。你看誰的前額這個地方,都很寬的,看著很飽滿的,這個人就聰明。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這個人的相貌具足圓滿,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見佛又會聞法。你叫他怎麼樣子,他都相信;你怎麼樣子教他,他很有信心地來依教奉行。

J4. 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阿逸多!你現在且看一看這個,只勸一個人,令他前往道場聽法,所得的功德就有這麼大!就得到圓滿的相好。【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何況一心聽聞佛法、讀誦經典呢?又能在大眾之中,分別來依照這經典為人解釋修行之法,這個功德更為廣大!

H2. 重頌 分二
I1. 頌隨喜能說功德 I2. 頌聽法勸人功德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的道理,用偈頌再說圓滿一點。

【若人於法會】:若,是假設之詞。人,就是所有在法會的人。什麼叫法會呢?現在我們講經說法,這就叫法會。假使有個人,他在法會之中,【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你到法會,才能聞到這部《妙法蓮華經》;你若不在這個法會,就不能聞到《妙法蓮華經》。你聞到《妙法蓮華經》,不要說聞到全部,就是聞到一個偈頌,或者兩個偈頌,或者三個偈頌。【隨喜為他說】:你能以聽聞之後,又輾轉教化他人,給其他人說《妙法蓮華經》的道理,講這個妙法。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像這樣子,由第一個人教第二個人,第二個人教第三個人,乃至於輾轉教到第五十個人。【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那時候,最後那個人──就是第五十個人,所得的福報如何呢?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說一說,第五十個人所得的福報。那麼第一個人、第二個人,乃至於第四十九個人,他的福報當然就更大了!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好像有這麼一位大施主。大施主,就是他能布施一切金、銀、琉璃、玻?、硨磲、赤珠、瑪瑙、象、馬、車乘、輦輿、宮殿、房子種種的,他都可以布施。布施給多少人呢?供給沒有數量那麼多的眾生──這所有「胎、卵、濕、化、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個眾生。供給這麼多眾生所歡喜的東西。【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滿足到八十歲。供無量眾,這數目是很多;供八十歲,這時間是很長。隨眾生所願意,他們願意什麼,他就布施給什麼──願意金子,他布施給金子;願意銀子,他布施給銀子;願意象馬車乘,他就布施給象馬車乘;所以說「隨意之所欲」。那麼布施得這麼多,時間又這麼長,這功德一定是很大的。

【見彼衰老相】:這位大施主,布施給所有的眾生滿八十歲;滿八十歲,這些人已經就老了,所以就見著他們衰老的樣子。【髮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髮白,頭髮也都白了;面皺,臉也都生出皺紋來了;齒疏,牙齒也都疏落了,有的掉了,有的沒有掉,也就很稀疏的;形枯竭,身形也都乾枯了。【念其死不久】:這位大施主,看眾生這個樣子,就知道他們快要死了;因為他身形容貌也都乾了,也髮白面皺啦!所以就生起憐愍之心。

卍    卍    卍

這個暑假班也圓滿了,這個禪七也打完了,在明天,舉行這個授畢業證書的典禮。那麼今年參加這個講修班的學生應該,舉出來一個代表開始講話;那麼再舉出一個,最後答謝各位來賓和教授,致答謝詞。那麼學生要有這麼兩個,這幾位出家人這幾位法師,每一個都要再給最後說幾句法,勉勵這參加暑假講修班學生,怎麼樣去好好提倡佛法、怎麼樣好好做,要講一講。這個我想我們《金剛菩提海》的社長和編輯也都講一講。果遵、果循,也給大家講一講。每一個人或者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都可以的。因為人太多了,時間不要太長,有五分鐘到十分鐘,最多不超過十五分鐘。

那麼,在第一個暑假班和第二個暑假班都考這個〈楞嚴咒〉,看看有沒有能背下來〈楞嚴咒〉。第一個暑假班,這是果逸和果前他們兩位都在一個月就把這個〈楞嚴咒〉背得出了。今年這一些個學員,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背出〈楞嚴咒〉的。又,你們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楞嚴咒〉能背得下來,這是最好的一種收獲,最好的法寶你們得到了。你們如果能把這個〈楞嚴咒〉背下來,可以說真正得到這法寶了。你每天若能念它,一天能念它或者一遍或者七遍,或者一百零八遍,那金剛藏菩薩,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就都會保護著你了。你不要學會又不念。你不念,那就沒有用了。你不念,你一懶惰,不念,那金剛藏菩薩就都不跟著你了。你有什麼災難,他也不管了;你要天天誦念這個〈楞嚴咒〉,你什麼災難都會沒有的,這是最妙的、最好的、最寶貴的一種法寶。你誰要是會念了,切記不要把它忘了!這是最要緊最要緊的!

有沒有人能背得出〈楞嚴咒〉的?有沒有?今年這個暑假班,我以為有這個五個美國出家人,以為什麼事情做得很圓滿。我以為這個〈楞嚴咒〉早就會考過了,結果他們誰也背不出!這是太可惜了!這個時間這麼長,背不出〈楞嚴咒〉來,我不知道天天都幹什麼來著!

在第一個暑假班,我現在又想起來這個果遵、果循;這個果珊、果理都很快,大約一個月之後沒有到兩個月就都會背得出來了,不要三個月。一天也是這麼樣子念,那麼他們就都會了。你們各位,大約我就看著你們跑到街上去很勤健(編按:「勤健」是廣東話,就是勤力)。除非我不去街,我一去街就在街上邊看見不是三個就是兩個,總是。這個事我是很知道的,跑街是跑得很勤健,對佛法呢,沒有得到多少。

你們要能今天晚間把這個〈楞嚴咒〉學會了,明天還是一樣發給證書的;要是念不會,明天我就再考慮過了。這不睡覺可以的;這不是和你們講笑的,你這個這個暑假班背不出〈楞嚴咒〉,那是太可惜的一件事!我認為是很不圓滿的一件事。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個世界上,佛和魔是對立的。佛法若沒有了,魔法就出現了。這個世界上,如果一個人也沒有會念〈楞嚴咒〉的了;沒有人會念〈楞嚴咒〉,這個魔王就統統出世了。所有的魔王因為他沒有所恐懼了,不怕了。那麼我們要是能有多一個人念〈楞嚴咒〉,這個魔;這個魔不是單單世間上的魔,天上的魔,其他世界的魔,這個很多很多的。你要有一個人能會背得出〈楞嚴咒〉,這魔王就不敢出來;若沒有了,他就出來了。他出來,現在是戰爭,一次死多少人哪,他要出來,那他要叫人死,這一個世界上的人,他叫你即刻都死都可以,他都有這種的神通的。所以,我們現在有多一個人會念〈楞嚴咒〉,這魔王他就不敢出現了。因為有這種重要,我現在到這個西方的國家,到這美國來,我最要緊的就是提倡叫人能把這個〈楞嚴咒〉讀熟了它。這於這個人類,是最有重大的關係的。

卍    卍    卍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燄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我現在應該教教他們一個修行出世的法門,令他們都能得到阿羅漢的道果,或者辟支佛的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於是為這一類的眾生來方便說法,說由生死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達到涅槃彼岸的快樂,說這種真實方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說這個世間上的事情,一切一切都不是堅固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好像水上的泡沬一樣,一轉眼就消失了;又像大地的陽燄,遠望似有,近前一看就沒有了。【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你們這些個眾生,你應該趕快生出一種討厭娑婆世界、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這一切的眾生,聽到大施主說這種法之後,他們發心修行,後來就都證得阿羅漢果了。【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他們都具足六種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又有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輾轉到最後那個人,已經是第五十個人,他聽見《妙法蓮華經》或者一句偈,或者兩個偈,或者三個偈,而能來隨喜功德,【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這個人所得的福報,比那位大施主的福報更勝百千萬億倍,就是用算數來譬喻,也算不過來這個數,是沒有邊際、沒有數量。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像這樣輾轉來教化一切眾生,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尚且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何況在法會中最初那個隨喜聽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

I2. 頌聽法勸人功德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假使有人能勸說一個人,帶領著他來聽《法華經》,【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對他說,這《妙法蓮華經》是最深最妙的,一千個大劫、一萬個大劫也不容易遇著的經典,也不容易遇著有人講《妙法蓮華經》。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這個人當下就受他教誨,前往道場去聽經,乃至於就很短很短的時間,他能專心聽講。【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這一個人所獲得的福報,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分別來給你(彌勒菩薩)詳細的講一講。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這個隨喜來聽《法華經》的人,他所得的福報,生生世世都沒有口患的毛病,牙齒也不稀疏、不黃、不黑。有的人這牙齒,往往就怎麼樣刷牙也是不乾淨,這都是宿生沒有聽《法華經》的關係;若有善根的人,牙就不稀疏,長得很齊整、很好看的。

佛有四十齒,有的聖人也有四十齒的。華嚴菩薩,就是中國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澄觀法師,他也是四十顆齒。他的相好而莊嚴,不但有四十顆齒,而且雙手過膝、目有重瞳──白天看著還沒有怎麼樣,晚間看他那眼睛有光的。你們以後留心,看著哪一個人站著,他的雙手能過膝蓋,這就是出貴相;雙手過膝,這可以做皇帝。四十顆齒,這也是一種貴相。

為什麼說澄觀法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呢?因為澄觀法師圓寂之後,有位印度證果的僧人,來到震旦(中國)來弘揚佛法,路過蔥領的地方,見到兩個童子從空中而過,這位僧人問他們到什麼地方?他們說到中國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去供養。這位僧人來到長安,將這個消息宣佈,也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一看,果然發現牙齒丟了兩顆,那是被那兩個童子給請去,請到他們那個世界去供養。所以大家才知道,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隨喜《法華經》的人,這嘴唇子也不厚、也不薄,又不褰缺、不天包地、不地包天、不向回縮著,沒有一點可以令人討厭的、令人看著不舒服的這種相。【舌不乾黑短】:這舌頭也不會乾燥、不會黑、不會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鼻樑很高、很長、很直的,這山根也不斷、不彎;這樣人也都出貴的。前額很寬廣的,也沒有山、沒有海、沒有河,不是那麼高出一塊、低下一塊的,很平正的;這樣人都非常聰明。

【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這面目也非常的端嚴妙好,人人都歡喜見到他,百看不厭,越看越歡喜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他口裏出的氣也不會臭,也不會不乾淨,有一股優曇缽羅華香味,常常在他的口裏出來。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假使有人想要聽這《妙法蓮華經》的緣故,而到僧人所住的地方,【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聞到這《法華經》,也就非常歡喜,我現在說一說他應該能得到多少的福報。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這個人等到來生,會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到人間。在人間可以得到妙好的象、馬、車乘,【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或者得到七寶所造成的輦輿。在天上,可得到天上的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假使能在講《法華經》的地方,勸人坐下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由這種的因緣所得的福報,將來輾轉能得到釋提桓因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轉輪聖王的座位。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勸人聽經都可以得到這種的福報,何況你自己專一其心來聽經呢!你能解說《妙法蓮華經》這其中的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量】:你能依照這《法華經》上所說的道理而去修行,這樣所得到的福報是不可限量的,是無邊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的。

卍    卍    卍

在暑假班這九十六天的時間又圓滿了,那麼有一些個畢業的學生有的走了,有的沒有走的;那無論走沒有走,都要繼續來研究佛法,對佛法要有深刻的認識。

我們今天得到這位 Lancaster 藍教授,來給各位頒發這證書,我覺得很歡喜的。可是這個藍教授,你們看見他這麼忙的樣子,頒發證書完了之後,他連飯都沒有時間吃就走了;由這種的精神看來呀,你們各位不要辜負這藍教授對你們這種好的意思,所以呀,要勇猛精進來研究佛教。

他臨走的時候,對我說一句話,他說什麼呢?他說,我們這個佛教講堂和中美佛教會,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像我們這樣子來勇猛精進,這麼樣用功啊,這麼樣修行啊,這麼樣研究佛法,沒有的!他這樣說,我也就不得不這樣答覆他,我說:「I believe your talking, because if we’re not the first, you wont come, you will quickly go!(我相信你所說的,因為如果不是第一,你不會來,你會很快就跑了!)」

那麼你們各位到這個佛教第一個發揚光大佛教的處所,你們都應該來護持這佛教,令佛教發揚光大,盡上你們個人所盡的責任,有錢就幫助錢,有力量就幫助力量,也沒有錢也沒有力量,幫助一個舌頭。這個舌頭不要打佛教講堂,不要罵佛教講堂,不用舌頭來打佛教講堂,不要用舌頭來罵佛教講堂,不要用舌頭來譭謗佛教講堂;你們用舌頭來幫助佛教講堂,說那個地方,這釋迦牟尼佛的法就在那兒呢。如果你想成佛,你不到那個地方,你成不了佛。如果你想成菩薩,你不到那個地方,成不了菩薩。如果你想成祖師,不到那個地方去受過訓練,不能做祖師的。你要這樣對他講,那麼大約就很多祖師,很多菩薩,很多佛都來了。

卍    卍    卍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20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