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8 01:08:21瀏覽506|回應0|推薦5 | |
日本福島核能廠輻射外洩事件擴大釀災,直追1986年俄羅斯車諾比世紀災難。奧地利研究人員發現目前福島每天排放的放射性物質碘131、銫137排放量,已超過美國三哩島核洩事故,相當於國際評價機制的6級「重大事故」規模,甚至接近車諾比事件數值。
〔慶正/中國時報2011.03.27摘要〕日本福島核能廠輻射外洩事件擴大釀災,直追1986年俄羅斯車諾比世紀災難。奧地利研究人員發現目前福島每天排放的放射性物質碘131、銫137排放量,已超過美國三哩島核洩事故,相當於國際評價機制的6級「重大事故」規模,甚至接近車諾比事件數值。 共同社報導,俄羅斯專家認為,日本福島核一廠最終可能比照車諾比事故處理模式,以混凝土「石棺」覆蓋,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 根據日本新聞網報導,日本以西的島根縣和岡山縣,已宣布檢查出微量的輻射劑量,代表福島核電廠的輻射外洩已影響到日本西部。 日本首相菅直人25日直言,東京東北的福島核電廠災禍情況難以預測。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情況仍非常難以預測,現正設法不令它惡化;日本有需要非常警愓。他考慮擴大疏散避難範圍,要求早前留在室內避難的居民疏散,引起地方政府指摘中央政府不負責任。 日本核災,讓德國等全球大型貨櫃海運業者,紛紛限制或禁止貨輪停靠東京灣,這種退避措施,使得仰賴海運的全球產業供應鏈,面臨中斷和物流遲延的危機。 德國海運業者赫伯羅德輪船公司,日前已暫停貨船駛往東京及橫濱港,避免外洩輻射危害船員健康、汙染貨物及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輪船。MCC Transport執行長維克曼表示,「我想在這種情況下,亞洲各地業者就會停止在東日本卸貨,並把貨品停放在韓國、台灣或其他鄰近港口。」 位處東京灣的東京及橫濱,是日本最繁忙的兩個港口,進口貨物占日本全國總數比例40%。而東京正位於福島第一核電廠南邊約140哩(220公里)處。 25日自東京飛抵中國江蘇無錫,入境時被檢測出輻射嚴重超標的兩名日本客, 2人分別居住在長野縣和埼玉縣,地震發生後都沒有離開過當地。其中,長野縣距離福島縣350公里,埼玉縣距離福島縣200公里。 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稍早在22日,在海滄國際貨櫃碼頭一艘隸屬日本商船三井公司的入境大型貨櫃輪上,測出輻射量異常,進行緊急隔離;這艘船自日本東北海岸向下航行,航道距離福島核電一廠超過80哩。 外電分析,儘管目前在東京以南的大型港口大阪及神戶,依舊維持正常裝卸貨物作業,可是如果海運公司都對東京退避三舍,日本東部的貨櫃裝輸勢必將真正停滯,這會讓貨物供應鏈延遲進出日本的情況更加惡化,並阻礙日本宮城強震後的重建工作。 福島核廠外海 放射碘超標1250倍〔陳文和/中國時報2011.03.27摘要〕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汙染的嚴重性,可能較已知更加嚴重。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廿六日指出,在福島核一廠一到四號機組排水口南方約三百卅公尺的海水中,檢測出大約是法定上限劑量1250倍的放射性碘131。 該院表示,高輻射物質是從核一廠反應器的配管直接流入海裡。福島核一廠業主東京電力公司坦承,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廠內被輻射汙染的水流入海中,「無法否認與一到四號機組渦輪機廠房地下室含放射性物質的積水有關」。 核能發電死亡能源〔摘要3.27.2011自由 林嘉琪、林毅璋、楊金城〕日本強震釀核災,環保團體昨天在一場能源政策研討會上,控訴政府的能源發展綱領,依舊著重在發展核能或是高排碳的火力發電,未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前者有核安危機,後者面臨碳排放量增加的疑慮,同樣讓人憂心。 環團訴求立即體檢核一、核二及核三,位於斷層帶附近的核四更應該停工。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形容:「核能發電是死亡能源。」因為核廢料遺害萬年,無可靠的最終處置方式。 台大大氣系授徐光蓉批評,台電日前宣稱核能發電每度電成本僅約新台幣0.677元,但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公布計算核能發電成本,「若再加上核電廠興建成本,每度電成本約達到5元,一點都不便宜」。 依據台電今年二月份的最新統計,核能發電占國內總發電量的23.9%,火力發電(含燒媒、天然氣與石油)占16.8%,抽蓄水力1.6%,風力1%,水力1.5%,太陽能連0.1%都不到。 德國的小型核災〔陳穎芃 工商時報2011.03.27摘要〕 日本強震震毀了福島第一核電廠,也喚醒歐盟各國對核能安全的警覺,於是歐盟打算對境內核電廠展開全面安檢,而德國為此已率先在3月關閉7座核電廠。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3月15日宣布,國內7座於1980年前啟用的核電廠將暫時關閉,以便政府針對國內總計17座核電廠進行安全檢測。這17座核電廠合計供應國內26%的電力。 願浩劫帶來永續思維〔華健 中國時報2011.03.27摘要〕過去,對世界上大多數人而言,「謙卑面對大自然」不過是一句進不了腦海的無聊口號。直到日本發生了前所未見的災難,隨著一波波駭人畫面和信息的呈現,人們終於開始接受必須面對大自然的現實。 日本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在經濟上重新站起,甚至重建得比過去更好、更堅固。只不過,恐怕日本人自己最想知道的是,接下來呢?當未來再有類似既無法預知更無力抵擋的災難來臨,又要靠甚麼來面對?終究,拚經濟又是為了甚麼? 整個地球各種可導致人類危機的天災愈來愈多。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自1985年以來,因為天災而需要某種形式國際救援的人增加了兩倍。而一幕幕的天災畫面足以提醒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人類並未在地球所設下的界線內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我們早已超越了尺度,而且變本加厲。 「核電熔毀威脅」應足以提醒其他國家,這是錯誤的決定。對於日本這個唯一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竟願意大幅接受核能發電的唯一合理解釋應該不外,如此才能讓她在能源上獲得立即滿足,並藉以驅動其經濟穩定成長。 在這次核災之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擁核者一再以日本為例,試圖向存疑的民眾證明核電既安全又綠,並且還很符合成本效益。 災難之後,日本必然會思考從依賴核能轉向其他能自給自足的能源。而憑著其既有的高科技能力和當地特性,地熱、風能、太陽能和潮汐等海洋能都存在著潛力。然而過渡到再生能源,首先就得先在提升能源效率上做出巨大投資。 而且實際上,除非降低商品生產並減輕運送負擔,才能進一步在短期內降低能源需求,也才有可能順利達成能源過渡。 工業革命帶來了先前人類所無法想像的改變。它一方面帶來了極大的生產力,同時市場和需求也驅使從極地到赤道,從山顛到深海環境的開發,讓人類的生態足跡超越了地球所能承受的,而亟待一場永續革命。 「永續的社會發展」針對的是人與其社會組織,力求社會凝聚、公平正義及福祉。「永續環境發展」針對的是自然生態系的發展,須維繫地球和人類以外的世界的承受容量。 「永續經濟發展」則著眼於經濟基礎建設的發展,其中自然與人類資源的有效管理尤屬重要。全世界目前已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認清,創造一個永續世界,有賴於在我們整個的社會經濟體系上從根本上進行改變。 這次台灣可以從日本學到的,絕不僅止於避災與防災以及核電抉擇。我們更可藉此耐心認真的觀察,經過這場「複合式」浩劫,日本如何修正人與大自然之間關係的思維,調整其經濟發展的步調與方向,改而追求與過去全然不同卻符合長遠利益的永續目標。 參考資料:衝擊全球經濟 日災難後遺症出現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